太极拳有哪些种类?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太极拳有哪些种类?,第1张

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

1、陈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不像太极拳的拳种,是陈王廷集蒋发所授的三丰太极拳与陈式炮捶改编而成,陈家十四世陈长兴将秘不外传的三丰原式太极拳传给了杨露禅,后来太极拳分成了杨、吴、武、孙、赵堡五大流派。

2、杨式太极拳

杨氏太极拳是历史悠久的拳术,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是由河北省邯郸市永年人杨露禅及其子杨班侯、杨健侯,其孙杨少侯、杨澄甫等人发展创编的。由于杨氏太极拳姿势开展,平正朴实,练法简易,因此他深受广大群众热爱,开展得最为广泛。

3、孙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是一种传统拳术,属于太极拳流派之一,清末河北省完县(今顺平县)人孙禄堂(1860-1933)所创。是在武式太极拳基础上,吸收形意拳进步必跟,退步必撤的步法、八卦掌拧旋敏捷的身法和两门拳术手法,创编成的。

4、吴式太极拳

吴式太极拳是中华传统拳术之一。以柔化著称,架子斜中寓正、松静自然,大小适中。推手时,守静而不妄动,以善化见长。吴式太极拳,分南北两派,南派为吴鉴泉宗师传承,其传人主要有吴公藻、吴公仪、吴英华、马岳梁、徐致一等。

5、武式太极拳

武式太极拳为我国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之一,其理法原理丰富完整又邃密细腻,"以求太极(内形)为主,走内劲,以意行气,练精、气、神三者合一"。

LZ可以去人民公园达活泉公园紫金公园等广场、公园之类的地方

早晨晚上有很多锻炼身体的人在打太极,不收费的,你可以跟着他们一起做嘛。

尤其老人们都很热情。

还有健身房体育馆什么的,不过都是收费的,

还有,王氏太极每天在矿务局北生活区斜对面的师部门前教拳,非常认真,非常正规,

王其和太极拳的传人钱老师,每天早晨在达活泉公园的湖南面教拳,他经常以身教、以言传,孜孜不倦,以理服人,来访者都对他的理论与身法彻底佩服。

如果您想学孙氏太极拳目前来看,最近距离而言应该到沙河。沙河市孙氏太极拳研究会

望LZ采纳,谢谢

因申遗成功,太极拳再次走入大众视野。说起太极拳,你会想到什么?《太极张三丰》里李连杰行云流水的武术动作?公园里大爷大妈们修生养性动作缓慢的太极操?

太极拳作为一种内外兼修,刚柔并济的中国传统拳术,源远流长,门派众多,亲民,群众基础广泛。最近,它申遗成功,更是成为太极拳界一件无比荣耀的事情。

“世界从此太极”,漾太极网特此推出人物专栏——《新锐太极人物志》。以独特视角深入挖掘优秀太极人物的内心、理念、技法,由人而拳,由拳入理,讲述那些传统与发展、继承与创新、瓶颈与突破的太极故事。 

首期人物  :王其和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 李剑方

太极磨砺数十年,

渐悟玄机感道缘。

流水行云无意象,

心灯如月化天然。

诗中呈现的“太极哲学”是作者李剑方对太极拳浸*多年的体悟,一个天地之间舞动太极的意象蓬勃而现。

李剑方先生身上的标签很多,诗人、书法家、官员、教师、王其和太极拳主要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武术八段等等,最喜欢的身份还是作为王其和太极拳代表性传承人进行太极拳的推广。

他师从多位名家习练太极拳,数十年如一日,几乎每天都不落下习拳,月光下、草棚里、高原上、大海边,都留下了他练拳的身影。他说,几十年来哪一天练拳不记得,但是哪一天不练拳能记得。

他语气很柔,观点却很犀利,如同太极拳的“积柔成刚”。“没有技击的太极拳是没有灵魂的”,“太极拳打卧牛之地,只要能动就能打太极”,“每天打太极拳就像每天给手机充电一样”,“太极拳真的是个宝”。

他著书立说,多次主持和组织高层次的太极拳研讨会,矢志不渝弘扬太极拳。这些年来,王其和太极拳的推广繁荣,尤其是王其和太极拳进京,与作为三届河北省武协副主席的李剑方先生的努力息息相关。几十年来,他在太极拳传承、发展方面的突出成就和贡献,使他成为太极拳界极具影响力的****之一。

在太极申遗成功之际,李剑方先生接受了漾太极网的专访,讲述“文武双修”的太极人生,畅谈我们熟悉又不怎么真正了解的太极拳。

学太极:名师与高徒

李剑方生于太极之乡——河北省任县邢湾镇,这里太极拳氛围浓厚,聚集了一批蜚声武坛的拳师、镖头,清末民初的王其和先生就是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位太极宗师。

王其和是郝为真、杨澄甫二位大师的得意弟子,他将两位宗师所传之拳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王其和太极拳,历经百年,享誉武林。上世纪20至80年代,王其和先生的高足刘仁海、王景芳、张金榜、吴振奎等,亦常年活动于任县一带,终生授拳,影响甚广。

生于斯、长于斯的李剑方,耳濡目染,自幼便对武术,尤其是对神秘莫测的太极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十来岁时便和当地拳师卢玉海学会了传统108式王其和太极拳架。

1971年,14岁的懵懂太极少年李剑方遇到了近70岁的顶级太极大师刘仁海先生,开启了一段奇妙而特殊的太极缘分。 刘仁海是王其和先生的大弟子,十多岁时便和王其和先生学拳,60余年苦练不辍,功夫出神入化。刘仁海先生授拳注重拳架,并善于引领徒弟从拳架中体悟拳理,讲究练用结合,一招一式皆详述内涵要义。李剑方悟性高,勤奋好学,打下了扎实的“童子功”。

1979年,李剑方大学毕业,被分配到邢台农校任教,当时该校远离尘嚣闹市,极利静心习练太极,并有充裕的时间常到师父家中求教,并与师兄弟切磋,进步很快。

那段跟随刘仁海先生学拳的岁月,李剑方至今历历在目:“恩师将其平生全部功夫悉皆传授,临终还不忘口传身授太极拳。” 当时刘仁海先生已卧床多日,汤水不进,骨瘦如柴。那天当他看到李剑方时,忽然双眸一亮,慢慢地从床上下来,手扶八仙桌,颤微微地说:“练一趟……让我……再看看。”李剑方不忍恩师受累,练了十几式便停了下来。刘仁海先生说:“刚才你的‘手挥琵琶’一式,只有封守的意思,缺少进发的意念。一定要记住,太极拳每招每式都可封可进,可守可攻,千万不要练死了。”说完令李剑方来试,李剑方遵命进招,只见刘仁海先生“琵琶式”一抖,竟发李剑方贴于数尺之外的墙壁上。

遵先师刘仁海先生临终所嘱,李剑方1983年开始求教于姚继祖先生,并于1989年正式拜其为师。姚继祖先生为武式太极拳第四代传人、太极拳名家,与刘仁海先生曾为故交,二人惺惺相惜,互为敬重。十五年间,李剑方得到了正宗的武式真传,聆听了姚老师关于正宗武式太极拳拳理拳法的精深释义,了解了很多武林轶事,理论水平和实际功夫均有很大的提高。

1986年,一次太极拳切磋交流中,李剑方结识了中国武术散打队总教练梅慧志,受他引荐,李剑方拜师王荣堂先生。

王荣堂,中国八卦掌第四代传人,武术界人称太极、八卦、形意、摔跤“四合一”,身怀绝技,尤善实战。王荣堂先生为人谨慎,择徒极严,故入室颇不易。见到李剑方后,王荣堂先生却感触颇深地说:“投名师难,收高徒更难啊。你们这对夫妻弟子(李剑方和夫人檀杏敏)我收下了。”王荣堂先生悉心教授李剑方夫妇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等诸家功夫,并手把手传授实战经验。李剑方的技击水平和实战功夫大长。

李剑方的习武之途,从不抱残守缺、固步自封,而是多方求教、博采众长。 为了能学到正宗的杨式太极拳,他拜师中国武术界的泰斗人物——杨式太极拳第四代嫡亲传人傅钟文先生,习得杨式太极拳之精要。

李剑方得到多位太极拳名师的悉心指点,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对太极拳的独特感悟。

最为难得是,他收获了最美的“太极情缘”。

李剑方与夫人檀杏敏是同村邻居,自幼同拜刘仁海先生为师,后又一道师从姚继祖、王荣堂、傅钟文先生,夫妇二人相濡以沫、意趣相投,几十年如一日修练、传承、弘扬太极拳,惠己及人,在漫漫人生旅途上编织了一幅美好的太极图。

练太极:身心与境界

李剑方至今还清楚得记得少年时在屋旁草棚下练拳的情景,十几趟拳架一练就是十年,每日雷打不动,如此勤奋坚持,使他身心修养都大为受益。

1983年,李剑方已调入政界工作。政务繁忙之余,他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必要的应酬和无意义的活动,挤时间坚持每天练功,从不间断,哪怕深夜1-2点,也要练上几套拳才休息。对他来说,“练几套太极拳胜过睡觉带来的精神修复”,这不但使他保持了良好的心态和旺盛的精力,更有力地促进了工作。

李剑方的政绩卓著。他在平乡县工作八年,作为县委书记离任时,县城上万干部群众自发走上街头列队为他送行,留为佳话;还曾作为河北省第一批援疆干部领队赴新疆巴州任副州长,当天山深处发生森林大火时,李剑方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登到山顶,在海拔3000多米的山林指挥救火,连续奋战10个昼夜,直到大火被扑灭,是唯一一个自始至终坚持在灭火第一线的厅级干部。被当地干部群众亲切称为“巴特儿”(蒙语“英雄”)。

工作几十年来,李剑方从来没有享受过年休假,也没请过病假,几乎没有动用过医保卡上的资金,而这完全得益于他数十年坚持不辍的太极功夫。他的人生际遇大开大合,最令李剑方欣慰的是,一路走来,一直保有研修太极拳的信心,从未动摇。

援疆工作期间,面对浩浩边疆,茫茫戈壁,李剑方静中生悟,练功、练心、练境界,并广交各路拳派高手。

李剑方和王其和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刘云廷演示推手

李剑方心里清楚,“手法”“招法”是练拳的初级阶段,“身法”“劲法”才是真功夫,更高的功夫是“心法”。功夫无息,意形合一,才能从心所欲。修练身心,要由拳法到拳道,进而上升到“人道”的境界,才是太极真谛之所在。

太极修练不只是打拳练功,要融入生活,养成习惯,行、立、坐、卧,时时不离。

弘太极:传承与创新

著书立说传太极

随着功力的逐渐精进,李剑方对太极拳的体悟也日益加深。他深入学习探究太极拳深层次的理论基础与文化哲学渊源,主持编写了《邢台武术源流谱》,著有《太极文武论》《王其和太极拳图册》《求索》《耕暇集》等专著。

其论文《论“默识揣摩”之道》获三亚首届世界太极文化节论文一等奖;《王其和太极拳功法述略》获“王其和杯”2016年第三届北京国际武术文化节、北京国际武术与养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一等奖。中国武协多次正式发函邀请他作为“太极拳名家”出席重要的武术赛事和高水平的交流研讨活动,并作主题演讲和现场表演。

河北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河北科技大学、河北省体育学院、邯郸学院太极学院等高校聘请他为研究生导师或客座教授。中国社科院主导的《太极拳蓝皮书》聘请他为智库首席专家,并担纲《总报告》的编写工作。他还是“人民太极”融媒体平台的首席专家。

中央电视台、河北电视台等媒体对他在传统武术文化研究推广方面的事迹进行报道,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展示了他深厚的学养和功夫,奠定了他在太极拳界的地位和影响力,成为国内外公认的太极名家。

春风化雨惠众人

“夫子继圣,独秀前贤”,作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剑方更乐意让“太极拳精华”惠及众人。

他从政之前,就有多名亲友、同学、同事随其练拳,有的还在大型比赛中取得过骄人的成绩。走上领导岗位后,只要有时间,不影响工作,他都会对前来诚心求教者认真传授,耐心指导,从不封闭保守,为太极拳的传播推广竭尽全力。

在中央党校进修学习时,李剑方课余时间练功被同学发现并引起兴趣,同学们自发组织起来,每天早晚定时随他学拳,还有一些省部级班的学员也闻讯而来,学拳者逐渐扩大到60多人,成为当时中央党校的一个热门话题。

2015年4月,李剑方在中央党校教授学员习练太极拳

2019年2月,李剑方在北京“太极拳好”科学实证班对外籍学员进行指导

近年来,李剑方先后到北京体育大学、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民进中央机关、国家质检总局、中日友好医院等单位举办太极拳“名家大讲堂”专题讲座,还和有关部门合作在北京举办多期王其和太极拳培训班,受到一致好评。王其和太极拳已经走进北京。去年,“北京其和太极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并开展培训推广工作,王其和太极拳这一古朴而又充满活力的国家级和世界非遗项目,将在首都生根、开花、结果。有诗赞曰:

        其和悟道百年前,

        杨武兼融默默传。

        再现京城逢盛世,

        沧桑未改旧时拳。

李剑方以大武术的眼光看待太极拳,不持门户之见,不将自己所练之拳神秘化,更不轻易对其他门派说长论短,对前来讨教的其他门派的练武者更是谦诚相待,悉心传授。他多次牵头在邢台、保定、石家庄、深圳、北京等地组织传统武术文化交流活动,邀请国内外武术名家、学者研究切磋,共谋发展。

文武兼备显造诣

李剑方是一位难得的文武全才之人。他是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名誉会长、河北省书画院艺术顾问,在诗词、书法、文章的创作与鉴赏方面都有着很高的造诣。

他不仅在工作、生活中常有哲思妙理,在武学理论研究上更是体现了他综合文化修养的优势,他将王其和太极拳的主要动作拳势以工整的七言绝句编写成46首歌诀,严格遵循诗体章法上的起、承、转、合,格律上的平仄粘对,以点睛之笔对每势要窍进行了精准的刻画。且看其中第一首“预备式”歌诀:“无极运化太极生,意气混元体透空。搭上鹊桥通两脉。安炉悬顶入圆融”。短短四句,把无极与太极的关系,以及在身心中的体悟,乃至此式的核心要领刻画得细致入微,足见其深厚的太极功夫和文化底蕴。

文武相通,相得益彰,“太极精华”对李剑方滋养良深。五十多年来,他对太极拳孜孜以求,也历练出高尚的武德、诚实的人品、不俗的气质和开阔的胸怀,真可谓“每临大事有静气,身心无处不太极”。

对话李剑方

谈“申遗” 太极拳界发展热情高涨

问: 太极拳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您认为这对太极拳的发展有何助推?

答:首先,太极拳申遗成功,这是在全世界的层面上对太极拳的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健身价值等方面属性的充分肯定和认可,这势必为太极拳造福全人类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第二,对于太极拳界的传承人、习练者、爱好者来说,是一种巨大的鼓舞,同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适应时代要求、适应世界各地的需要,让太极拳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使更多的人认识、接受这一传统文化,成为迫切的课题。在传播、推广、教学上需要拓宽思路和视野。

第三,太极拳申遗成功,更有助于太极拳界乃至全社会达成共识,形成合力。不管哪个门派,大家应该团结起来,形成共同发展的合力,把太极拳的国际形象打造好。相信各级政府也会进一步加大对太极拳推广的重视程度,对太极拳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也必将加大支持力度,对太极拳各类组织的管理也将更加规范。

谈“技击” 太极拳完全可以“实战”

问:很多人说太极拳是“老头老太太拳”,您怎么看?

答:太极拳在形成之初是一种武术,以技击为核心的内家拳,自然属于年轻人为主的习练项目。随着冷兵器时代的消失,太极拳的技击功能弱化,而健身属性显现出来。这恰恰说明太极拳的内涵丰富,受众面宽,能适应不同人群的需求。全世界有几亿人在打太极拳,其中大量的是老头老太太在练,这很正常,也是必然的,在当今时代,让几亿人都去练太极拳的技击功夫是不可能的。但这不能说太极拳本身不具备实战功能,或者说不适合年轻人练,也不能就此把健身和技击割裂开来。太极内功不仅是实战的基础,也是健身的关键,其强身、防身、修身等功能是相辅相成的。正如恩师刘仁海先生当年所说:太极拳,六岁学不算早,60岁学不算晚,早学早受益,谁学谁受益。

谈“发展” 需要科学的方式方法

问:太极拳如何吸引年轻人的目光?

答:首先要将正确的传统功法传承下去,要做好传统功法的挖掘、保护和传承,让人们能看到、体会到真正太极功夫的博大精深;另一方面要发现和培养年轻的太极拳功夫爱好者。

在加强武德教育的同时,还要用科学的方式方法激发年轻人的血性和阳刚之气,培养崇文尚武的精神和兴趣,让年轻人学到真正的太极拳传统功夫。

太极拳内涵丰富,是强身健体之法、防身技击之术、修身养性之道,可以说是丰盛的“满汉全席”大餐,而不是三拳两脚的“快餐“。要抓好太极拳“六进”,特别是要在“进学校”上下工夫。发现一些有武术天赋的好苗子,使太极拳这一优秀传统文化项目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从事太极拳练习的人口超5000万,目前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太极拳运动。世界上习练太极拳的人数超过3亿人。

经国际武术联合会执委会确认,每年的5月是“世界太极拳月”。这不仅是太极拳爱好者的节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有巨大意义。

打太极拳是一种享受

“直到我第一次忍受周身疼痛所带来的四肢行动不便的时候,我才开始探寻武术内在的治愈力。”中国国际电视台外籍主持人潘宝儿来自一个混血家庭,但是武术却是她生活的一部分。她说:“在奶奶练习太极拳和太极剑时,我就很喜欢跟着她一起练。”

“我年轻的时候酷爱极限运动,做特技演员的经历积累了许多非常严重的运动创伤,后来又出了一次很严重的车祸,当时医生说我能活下来简直就是奇迹,我的伤势相当严重,父亲就提议我来中国康复。”在家附近的小公园,潘宝儿认识了自己的第一位太极拳老师。

“虽然练习太极拳很辛苦,刚开始似乎有些枯燥,但是我发现这种练习也是一种享受并且值得,它不仅帮我减轻了诸多身体伤痛,还让我在心理、精神等多个层次的状态都变得比从前更好,甚至帮助我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天性所在。”潘宝儿说,希望自己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了解太极拳的好处。

北京市老龄产业协会副会长韩陆回忆起自己的父亲徐才——前国家武协主席时,说,“我的父亲认为,只有太极文化走向世界,才是太极拳真正地走向世界,绝不是什么式什么式到国外去教套路。我们的目的不是单单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太极拳,而是传播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弘扬太极文化。”

体医结合,推广太极管控慢病

据数据显示,我国慢性病确诊患者已接近3亿人,心脑血管疾病超过2亿人;全国超过125亿的肥胖症患者, 16亿人患高血压,每年增加1000万人;糖尿病患者9240万人……慢性病导致的死亡率已经占到我国人口总死亡率的85%,造成的疾病负担已占总疾病负担的70%。

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 健康 中国2030”规划纲要》,要求:各级各类媒体加大 健康 科学知识宣传力度,积极建设和规范各类广播电视等 健康 栏目,利用新媒体拓展 健康 教育。大力发展群众喜闻乐见的运动项目,鼓励开发适合不同人群、不同地域特点的特色运动项目,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

当前,我国正积极倡导体医结合的 健康 方式。所谓体医结合,指 体育 运动与医疗相结合,即用 体育 运动的方式代替医疗,使身体恢复 健康 。北京协和医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院长王海涛表示:“要打破医院的围墙,让医院的专业和我们民间的运动、爱好结合在一块,通过健身,管理慢性疾病。我们鼓励医生走出诊室,走上讲堂,用运动加科学的手段,来促进对慢性病的有效管控。”

中国投资协会新兴产业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国医体整合联盟常务副秘书长王涛说:“世界各地都在开展体医融合的工作。中国现在已经把体医融合作为 健康 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健康 中国2030’发展规划》里提出体医融合,这是一个大事业,需要从国家高度来整体规划,科学实施。”

“太极拳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既能强身健体,又能修心养性,不仅是一种武术 体育 活动,也是一种良好的人文修养活动,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人民太极发展联盟”首席专家、国家级非遗王其和太极拳代表性继承人、河北省政法委原副书记李剑方表示,当前, 健康 中国建设面临着人口老龄化加速和疾病普遍化、三医联动改革滞后、 健康 领域投入不足等挑战,从而需要综合治理。传播好太极拳,让更多的人加入到太极拳行列中来,对于推进 健康 老龄化、重视疾病预防和 健康 管理、运用技术手段推进 健康 治理现代化有着重要作用,是提升人民 健康 水平的良策。

练了太极拳,现在三四个人都按不住我

受访者:李焕喜

职业:首都师范大学文化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1996年,年过不惑的我从加拿大留学归来,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任教,没想到,不久便患上花粉过敏症。刚开始,身体会莫名其妙地突然痒起来,因为痒,喜欢的长跑和打篮球都没法参加了。后来严重到一抓身体就出水。

为治好病,我跑遍了中西医多家医院,挂最贵的专家号。一度被诊断为神经性皮炎,打最贵的激素,一针200多元,每月仅打针一项,差不多要花掉半个月工资。还戒吃这个,戒吃那个,全不管用。闹了好长时间,都不见好。

1997年,我们学校的王幼复教授开班授拳。出于对王教授的尊敬,也报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开始跟他学陈氏太极拳。刚开始,打出来的拳不伦不类,别说老师,自己都觉得难看。但作为一名“工科男”,我的认真和执着起了作用,拳打得不好看,可就是不放弃。经过一段时间的太极站桩,我发现,在站桩过程中,身上不觉得痒了。

就这样,经过3年左右的太极站桩,我不仅克服了久治不愈的皮肤瘙痒,推手功夫也大有长进。慢慢地,外面来找我切磋推手的人越来越多。为此,我决定在拳理上下大功夫。我发现,大家总拿《道德经》说事,可读来读去,无数次抄写、背诵、默念,都无法与正在练习的太极拳功法有机地连接起来。于是,我给自己下了个课题:把《道德经》每一章中的内容按命题来拆分归类,再综合分析研究。果然大有收获。

3年下来,我的推手胜率越来越高,以前时灵时不灵的问题,也在修为的提高中逐渐得到解决。我做过实验,用太极功法蹲下时,刚开始,让两个人按住我,我按功法,能迅速摆脱、站起,如今,三四个人都按不住我。

太极拳改变了我的生命进程

受访者:傅志强

职业:中国日报社退休高级编辑

我开始接触太极拳是在1986年5月,当时是一个太极拳盲。

1958年,年仅15岁的我就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和严重的胃溃疡。1958年4月,突发胃溃疡穿孔,通过紧急抢救才活了下来。关节炎更是糟糕,周身各个关节都出现水肿,肿得皮肤发亮,两个膝盖肿得像面包,无法弯曲,上厕所下蹲就像受刑一样。

糟糕的身体把本来就很不富裕的家庭拖入了经济困境,手术后半年,我就辍学了,到北京798工厂当学徒工,但是很快身体就彻底垮了。后经中医治疗,病情得到一定控制。

我于1980年考入中国日报社,1986年5月,幸运地拜见了太极大师王培生先生,并请王老师到中国日报社教太极拳。王老师每周一早晨到报社大院来教拳。

很快就出现了奇迹。王老师让我们站坎桩,我每天坚持站3次,花费时间很短,一次只需5—6分钟,可不到半年时间,我就觉得下腹部坚实而有弹性。外国专家要当面试验,他们大都是年轻高大的西方汉子,用直拳、勾拳猛击我的腹部,我却毫无损伤。

我与太极结缘已经30多年了,每天都在坚持打拳。虽然我现在已经76岁了,但说实话,我还真没有品尝到衰老的滋味,无论从体力,还是从精神上都觉得有充沛旺盛、源源不断的活力。到目前为止,我没掉一颗牙,没有一颗牙是松动的,肌肉丰满,富有弹性,腰背挺拔,多年没有花费一分钱的医药费。而且每天可以翻译上千字英文学术著作,仅2016年就出版了5本译著。

学好太极拳要过三关

受访者:赵国清

职业:北京华联集团前党委书记兼华联股份董事长

我开始学练太极拳是1994年,当时从武汉调回老家哈尔滨市工作。在公园,我跟随团队学过太极拳。但工作忙,未深入。

2013年一场大病,我在北京的301医院被切除了半个胃和1/5的肾,术后感觉元气大伤,走300米路都要靠努力完成。这时候,我又想到了太极拳。

几年的太极拳习练下来,我觉得自己身体上有不少明显的变化:耐力、速度等身体指标明显上升,精力充沛,很少感觉到累;高血压、脂肪肝等疾病也缓解了。而且练习时,常有欲罢不能的愉悦感,真是“脱胎换骨”。

学好太极拳,要过三关。

一是面子关,这一关挡住了90%的人。很多人会旁观,很少有人会鼓足勇气下场学习。

二是身体关,刚开始练拳有不适反应,一定要坚持,要下苦功夫,过了最初的不适,以后就越练越舒适,越有效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世界洪门联盟 兴办武术赛事

“第三届全球洪门国际武术锦标赛”观感 八闽竹

8月6~7日在宝岛台湾高雄市,由“中华洪门武术联盟”举办了“第三届台湾国际武术文化节”。

笔者连续三届应邀担任该会的嘉宾,跟踪了赛会的全过程。纵观赛会的逐届改进,感到本届赛事的形式与内容,已逐渐步入现今中国武协所举办的“传统武术套路竞赛”的模式。来自大陆、台湾、香港、澳门、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马西亚、新加坡等地的选手二千余人。其中大陆选手近三百人,他们分别来自广州贤谦教育 、日照大青山太极体育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杭州青少年宫、河北王其和协会、戴氏心意拳协会、云南沙国政武术馆、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市朝阳区第一少儿业馀体校、武汉大学…… 已是较大规模的民间传统武术赛事。

赛场布置规范,先进,其中四块赛场均铺设国际武术竞赛的标准场地。裁判员队伍,出入场有序,精神抖擞,彰显习武人的气质和师范,搏得在场观众、选手的热烈掌声。赛会邀请的裁判均是由多名获得国际武联授予的“国际裁判”,具有丰富裁判资质,评判的公平、公正、准确的台湾本土人员组成。参赛选手也按规范的出入场仪式,行抱拳礼,认真地表演,尽显对参加赛事的重视,也表反映出赛前刻苦训练,为搏取优异的展示所付出的努力。大会的组织工作也较完善,竞赛各环节,诸如颁奖等均进行的有条不紊,获得参赛者的赞扬。

赛会还对赛程作了合理的改革,将“武术节”,划分为“武术锦标赛”和“太极拳锦标赛”二个单元。为单项选手,腾出一个单元时间游“宝岛”,做到赛事、旅游两不误,可见赛事安排的人性化。

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有利于第二单元“太极拳锦标赛”裁判员的调整。太极拳裁判,大多“懂太极”,较多是“台湾太极拳总会”的太极拳教习者。太极拳赛会的项目,首次增加了“定位推手”“活步推手”二项。“定位推手”的场地设计,较为合理,获得参赛者、观众的认同。近180人数参赛,紧张、激烈、安全的“太极拳对抗”项目,颇夺人眼球,笔者想这也是创意,预测下一届“推手”会成热门的参赛项目,参赛者大增的趋势。

本届“武术文化节”能有如此的新展现,离不开 “中华洪门武术联盟”“中华全球洪门联盟”以“开创洪门维新、扩大武术交流、发扬传统文化”为宗旨的理念指导。更有连续创办了三届武术节的总执行人刘大立的尽心尽力。刘大立他少习练传统武术,深受武术文化熏陶,又得到中国武术家吴彬的专门指导,后进“北京体育大学”攻读,获武术硕士学位。现任职务中华洪盟武术联盟秘书长、高雄市洪门武术协会总干事、高雄市洪门武术协会教练可以说是个武术行家。为此他在武术文化的理解、对武术的继承与创新等方面,有时代感、有跨越精神……获得进取,也是必然的。

当然,他还尊重武林前辈,每届赛会都会聘请资深的武术家为佳宾、顾问给予指导,或许也获少益。

笔者期待,“第四届台湾国际武术锦标赛”办得更有新意!

加入 邵长华武学院 ,诠释武绎生活、智慧人生的武侠情怀。

任县,隶属于邢台市,总面积431平方公里,总人口36万,辖4镇4乡。县城任城镇,是邢台市一城五星(规划区)五个卫星城之一,有省级任县经济技术开发区,西邻邢台东站、京港澳高速,邢衡高速横贯东西。

任县位于华北平原南部,地处太行山东麓,由河流、洪水冲积及湖沼沉积而形成,结构类型复杂。地势西高东低,由西南向东北倾降。西部为太行山冲积平原,土地沙质多。

参考:http://baikebaiducom/view/38980htm

创始起源:

太极拳的创始,目前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在抗日战争之前,全国各地的太极拳家无不尊张三丰为祖师。

其原因是,张三丰创建了武当派,创始了内家拳。太极拳作为内家拳之首,尊称张三丰为祖师,是一种自然归属。张三丰创立的太极拳、八卦拳、形意拳、五行拳、混元拳、玄武棍等,都是从道教经书中汲取了精华,引申而来。

张三丰所创立的拳法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注重内功和阴阳变化,讲求意、气、力的协调统一,动作沉稳,姿势含蓄,劲力浑厚,神意悠然。这些特征无不与道家的清静柔弱、淡泊无为的主张和道教的“三宝修炼”(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相吻合,内以养生,外以却恶,可以说是留给后世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

另一种说法,太极拳创自陈王廷。此种说法出自顾留馨、唐豪先生对太极拳的考证和《太极拳研究》。他们考陈王廷创太极拳依据有两点:一是有陈氏后人所撰有祖先的打油诗《闷来时造拳》五字。二是有陈王廷留有一篇《拳经总歌》。据考这篇陈氏《拳经总歌》并非陈氏所独有。山西洪洞通背拳《拳经总论》除几个别字外,其它内容完全相同。

现代发展:

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曾号召全国人民打太极拳。1978年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给太极拳的全面发展营造了巨大的空间,太极拳进入推广普及期,邓小平曾亲笔题词“太极拳好”。

在温县陈家沟,习练太极拳之风甚盛,妇孺老幼皆练,当地流传的谚语说“喝了陈沟水,都会跷跷腿”、“会不会,金刚大捣碓”,这都形象地反映出当地习练太极拳的情形。这种风气世代沿袭,经久不衰,使得陈家沟历代名家辈出。

温县现有武术馆校30余家,其中文武学校有4家,习武场所近30家,家庭武馆20余家,学员2000余人,流动学拳人数达8000余人。300余名太极拳师在海内外开办太极武术馆及连锁加盟店300余家。 

不仅国内演练太极拳之风盛行,太极拳大师们还走出国门,将太极拳这一国之瑰宝传播海外一百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太极拳传播至今,已经成为世界上参与人数最多、最受人们喜爱的武术运动和健身活动项目,全世界的太极拳习练者高达三亿之众。

太极拳成为东方文化的一种符号象征,成为促进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太极拳的创编,也是继“四大发明”之后中华民族伟大创造力的又一次展示。继承和保护太极拳,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社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扩展资料:

太极拳特点:

太极拳含蓄内敛、连绵不断、以柔克刚、急缓相间、行云流水的拳术风格使习练者的意、气、形、神逐渐趋于圆融一体的至高境界,而其对于武德修养的要求也使得习练者在增强体质的同时提高自身素养,提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融洽与和谐。同时,太极拳也不排斥对身体素质的训练,讲究刚柔并济,而非只柔无刚的表演、健身操。

太极拳基本内容包括太极阴阳养生理论、太极拳拳术套路、太极拳器械套路、太极推手以及太极拳辅助训练法。其拳术套路有大架一路、二路、小架一路、二路。器械套路有单刀、双刀、单剑、双剑、单锏、双锏、枪、大杆和青龙偃(yan一声)月刀等。

太极拳这中华武术瑰宝已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普遍推崇。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级政府及广大民众对太极拳这一古老文化体系的保护意识日益强化,各级政府相继制定保护措施,以太极文化为主的各个地方先后举办了11届国际性太极拳交流大会。传承人、民间传承组织也加大深入推广的力度。2006年5月,太极拳被中国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资料:

-太极拳 (中国武术中的拳法)

太极拳有哪些种类?

陈式太极拳、杨式太极拳、 孙式太极拳、吴式太极拳、武式太极拳等。1、陈式太极拳陈式太极拳,是太极拳中最不像太极拳的拳种,是陈王廷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