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氏族谱里有善.能.永.天.这几个辈分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1收藏

谭氏族谱里有善.能.永.天.这几个辈分吗,第1张

谭家六代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左起: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谭孝增、谭元寿、谭正岩。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家六代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左起: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谭孝增、谭元寿、谭正岩。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姓起源

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谭姓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

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谭姓家谱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其父为巡抚。谭嗣同不仅饱读经书,而且遍历南北各省,足迹踏至新疆、台湾诸地。游历中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留连忘返倍加热爱,对列强蹂躏奴役下的民众灾难倍感痛心疾首。面对满目疮痍日趋衰落的中华民族,他冥思苦索着挽救良策,终于从西方自然科学与社会政治学说中找到了变法图强的道路,形成了变法维新思想。这一思想自中法战争萌芽,至中日甲午战争后迅速发展。

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来到世上仅仅33个春秋,他用鲜血与生命去实现自己的抱负。时间虽短,但留给后人的东西却十分丰富。一部《仁学》中留下了其深邃而又进步的哲学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变法虽败,但其不屈不挠以生命唤醒国民的精神永存。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姓氏源流: 罗姓是当代第20大姓,其来源与原始社会善于结网(罗)捕猎鸟兽的罗部落有关。据考证这一部落最早活动于今河南罗山一带。夏商时代为某部落的一个分支,与荆楚同祖。周武王灭商时,罗被封为子爵,称“罗子国”,正式成为周的属国。春秋初期罗子国为楚武王所灭,其遗民被迁往湖北枝江和湖南 罗,为纪念故国,国人便以国名“罗”为姓氏。

史书记载,罗氏源于火神祝融氏。祝融氏,传说中的古帝,名黎,是颛顼帝的儿子。“祝融氏以火施化,号赤帝,故后世火官因以为谓。”(见罗泌《路史前纪》卷8)“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见《史记楚世家》)今衡山的最高峰祝融峰,即是为纪念此人而得名。

祝融氏死后,其后裔传至周朝,被封于宜城,称为罗国。周时的宜城,相当于今天湖北襄阳一带。春秋末期,为楚国所占,易名为鄢国。祝融氏的子孙后代便失国南迁,初至枝江(今属湖北),后定居于今天湖南长沙。大约就在此时,他们开始以罗为姓。后来,罗氏世代繁衍,又由此扩至今江西南昌一带。逐渐发展成为今长沙和南昌两地的盛族之一。

罗氏的姓源有一部分是来自少数民族。从三国时起,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在中土文化的影响下,他们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也慢慢发生变化,姓氏也随之起了变化,一些原来本姓多罗、斛瑟罗、叱罗的少数民族人士,都改为罗姓,为罗氏凭添了几分异域情调。

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参考资料:

http://wwwtianyablogcom/blogger/post_showaspBlogID=38095&PostID=1007703&idWriter=0&Key=0

我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

  2、 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 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从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

  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梁启超诗 春潮漫句

春梦无拘检,一夜坠苍莽。

闻儿读《楚词》,依枕忽怊怅。

窗前两好鸟,提耳戒夙风。

岂不惜方节,繁霜亦可惩。

至道信幽远,寻之亦有倪。

松罅片帆出,花底一鸡啼。

秋海棠 秋瑾

栽植恩深雨露同,一丛浅淡一丛浓。

平生不借春光力,几度开来斗晚风?

晨登衡岳祝融峰 谭嗣同

身高殊不绝,四顾乃无峰。

但有浮云度,时时一荡胸。

地沉星尽没,天跃日初熔。

半勺洞庭水,秋寒欲起龙

附赠:秋瑾诗集http://tiebabaiducom/fkz=8774516

谭嗣同诗集

http://memnetorcom/m/jours/adindexaspboardid=10931&joursid=9399

梁启超诗集http://wwwtspoemcn/menu/zpxx/jd/si/lqchtml

姓氏

Tán:

谭氏,发源于山东,却长久以来称盛于湖南及其四周各地,声誉响亮,备受尊敬。

一、 姓氏源流

1、 出自姒姓。相传尧时中原洪水泛滥,尧派鲧治水,鲧采用堵的方法,结果失败了。递舜即位后任用鲧的儿子禹治水。据说鲧的妻子梦食薏苡,醒来后有了身孕,生下了禹。禹治水成功后,舜赐姒姓于禹。周初大封诸侯时,姒姓的一支被封于谭国(今山东省章丘县西),爵位为子。谭国国势一直不盛,不久就沦为齐国的附庸。到了春秋初期,齐桓公称霸诸侯,于周庄王四年(公元前683年)吞并了谭国。谭国国君之子逃亡到莒国(今山东莒县)。而留在故国的子孙就以国为氏,称谭氏,史称谭氏正宗,是为山东谭氏。另一说出自嬴姓,即黄帝之后皋陶有子伯益,为嬴姓。周朝时,伯益之后被封于谭国。公元前684年,谭为齐国所灭,谭子奔莒,子孙以国为氏。此说最为普遍,已为古史和民间谭氏家谱所佐证。

2、出自古代西南少数民族。据《万姓统谱》的考证,巴南(今云南、贵州一带)六姓有谭氏,自称盘古的后代,望出弘农,是为云南、贵州谭氏。

3、谈氏有避讳改姓谭氏。又据《万姓统谱》所载。

4、谭氏有避仇去言旁为覃,今分布于湖北及岭南(泛指五岭之南)大致相当今广东、广西大部分地区。

二、 迁徙分布

谭氏起源于山东。

先秦时期,谭姓主要活动于山东和河南地区。

汉代巴南(今川东、鄂西南部)少数民族中也有谭姓。巴南谭氏有可能是谭国遗民逃到巴南,融入当地民族形成的。谭氏早期主要在山东省境内繁衍发展,后因战乱、自然灾害、官职调迁等原因离开故土,向各地迁徙。汉代时,谭氏已分布于河南、山西等地。

南北朝时谭氏开始迁入广东,唐末时迁入江西。

唐、宋时期,谭姓第一大省为湖南。其次分布于广东、江西、四川、山东、河北、湖北。明、清以来仍以湖南为中心,形成了湘粤川赣鄂谭姓大聚集区。北方则形成了以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为中心的谭姓群。

五代时,福建泉州人谭峭在嵩山从事辟谷养气炼丹之术。他提出要“均其食”,幻想一种“无亲、无疏、无爱、无恶”的“太和”社会。

宋代起,谭姓人物渐多见于史册,分布地更广,集中于江南地区、江苏、浙江、安徽及湖南、湖北、四川等地。

大约从清代开始,闽、粤谭氏部分族人迁徙至东南亚,侨民于新加坡等国。

当代,谭姓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湖南(378%),四川(重庆)(14%),广东(87%),湖北(6%),山东(48%),辽宁(47%)。在国外,则由东南转向为美洲、欧洲和大洋洲。谭氏自春秋立姓开族,在2700年的历史变革中,已遍全国各地,现为当代第65位大姓。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善断堂”:唐宪宗时候,谭忠为燕的牙将,受燕的派遣出使魏。恰恰这时朝廷派大军越过魏国去伐赵。魏牧田季安要兴兵,谭忠说:“不可!如果兴兵,就是对抗朝廷,魏的罪就大了。”季安采纳了他的话,按兵不动。谭忠又说服燕牧刘济出兵帮朝廷伐赵,连克赵城饶阳、束鹿。魏和燕都受到朝廷表彰,大家都佩服谭忠善断。后宦居河南,再迁江右。今湘、川、粤、桂、赣、鄂、港、澳诸省区多其裔。

“齐郡堂”:是谭氏最早的堂号,国出入齐,谭子后裔为缅怀故国,以齐郡为堂号,以志永远。今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以及广西东兰、越南同登等地谭氏多称齐郡堂。

“弘农堂”:亦称“宏阳堂”。汉时先世籍弘农,曰弘农郡。后谭氏子孙以郡望为堂号,称弘农堂。至清康熙三十八年因避讳改为宏阳堂,族谱有载,沿用于今。广东、广西、海南、港、澳、台等谭氏多以宏阳为堂号。 另外还有“济南”、“弘农”等堂号。

郡望:

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洛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齐郡:西汉时改临淄郡置郡,治所在临淄(今属淄博市)。相当于今山东淄博市和益都、广饶、临朐等县地。

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公元前113年)置郡。置所在弘农(今河南灵宝北)。相当于今河南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浙川等流域和陕西洛水、杜川河上游、丹江流域,大约为洛阳市、嵩县、灵宝县、内乡县以西至陕西省柞水县、商县以东及华山以南地区。

齐郡:西汉时(公元前206年)改临淄郡为齐郡,位置相当于山东省济南、临淄一带,治所在东平陵,即今章丘市龙山镇的平陵城。

北海郡:渤海亦名北海。汉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148年)置。相当于今山东省潍坊地区。

临淄郡: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将齐郡(齐州)改置临淄郡。“临淄郡四姓有谭氏。”

四、 家乘谱牒

江苏:武进毗陵缸巷谭氏宗谱

浙江:萧山萧邑谭氏宗谱十二卷、嘉兴谭氏宗谱十卷、嘉兴谭氏家乘十卷首一卷

湖北:新洲谭氏宗谱四卷

江西:南丰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首一卷

湖南:长沙谭氏续修族谱二十卷、宁乡谭氏族谱十卷、宁乡谭氏家谱二十五卷、攸县泽田谭氏七修族谱二十二部、茶陵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湘西谭氏六升堂支谱十六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一卷首一卷、湘潭学前谭氏三修支谱十五卷、湘潭中湘段西塘谭氏续修支谱六卷、湘潭谭氏家谱十六卷、湘潭涧子塘谭氏七修族谱十六卷、湘潭中湘谭氏续修族谱七卷、湘潭青山谭氏五修族谱三十二卷、湘乡湘西七星桥谭氏族谱七卷首四卷、湘潭湘西谭氏四修族谱十卷、湘乡田乐堂谭氏族谱(卷数不清)

地区不明:望仙谭氏宗谱(卷数不清)、谭氏族谱不分卷、仁源谭氏续修支谱不分卷、富溪谭氏族谱残不分卷、天河谭万庄长房系谱不分卷

五、 历史名人

谭子:古谭国国君,谭氏开姓祖先。

谭拾子:齐师围谭后第16代谭子。与战国四公子齐名。

谭忠:唐敬宗时幽州大将军。

谭全播:宋太祖时防御使。

谭溥:明宣德壬子(1432年)举人,仕至南京户部侍郎。

谭元春:文学家,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官至兵部尚书。与戚继光齐名,世称“谭戚”。

谭希思:明中宪大夫。著有《大明纂要》、《四川土夷考》,均入《四库全书》。

谭嗣同(1865-1898):改良派政治家、思想家,湖南浏阳人,其父为巡抚。他曾游历西北、东南各省。甲午战争后,愤中国积弱不堪,在浏阳倡立学社。1896年入资为候初知府,在南京候缺,著《仁学》成稿。1897年,协助湖南巡抚陈宝箴、按察使黄遵宪等设立时务学堂,筹办内河轮船、开矿、修铁路等新政。次年又倡设南学会,办《湘报》,宣传变法。八月以徐致靖荐,被征入京,任四品衔军机章京,参与戊戌变法。九月政变发生,与林旭、杨锐、刘光第、杨深秀、康广仁等同时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著作编入《谭嗣同全集》。

谭绍光:太平天国慕王,广西桂平人,1855年1月参加金田起义,英勇善战,1860年因破江南大营和攻克苏杭有功,被封为慕王。1862年率军围攻上海,打败英法联军、华尔洋枪队,后又转战太仓、昆山,屡创敌军。1863年在苏州被叛徒刺死。

谭纶:明代抗倭名将,江西宜黄人,嘉靖进士,初任台州(今浙江临海)制服,练兵抗倭。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巡抚福建,率戚继光、俞大猷等平定境内倭寇。隆庆元年(1567年)总督蓟辽,与戚继光训练部队,加强北方防务。他官至兵部尚书,太子太保,主持兵事三十余年,与戚继光共事齐名,号称“谭戚”。

谭元春:文学家,湖广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与钟惺同为“竟陵派”创始者。论文强调性灵,提倡幽深孤峭的风格。主有《谭有夏合集》。 谭夫吾:战国时期人物,曾以无比崇高的言行而名垂青史。 谭晶:当代著名歌星,深受广大歌迷的喜爱。 谭咏麟:当代著名歌星,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歌坛天王。 谭浩强:中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与计算机普及的先驱者。

谭鑫培:京剧艺术家,演员。

谭延凯:北伐时期国民政府主席、复任行政院长。世代书香,为湖南谭氏望族。

谭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和军队的优秀***,军事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将,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曾任第八届中央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

谭震林:***员,1959年4月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1956年9月在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1974年当选为第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

谭浩强:教授,中国计算机启蒙教育专家。

谭千秋:湖南省衡阳市祁东县步云桥镇岩前村人。2008年5月12日,在四川汶川地震中用自己的双臂和身体护住4个学生,自己却不幸遇难

谭氏族谱里有善.能.永.天.这几个辈分吗

谭家六代扮演《定军山》中的黄忠,左起:谭小培、谭鑫培、谭富英、谭孝增、谭元寿、谭正岩。一、 姓氏源流   谭姓来源有三:   1、...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