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延续到明朝灭亡?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为何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延续到明朝灭亡?,第1张

从某种意义上说,徐达的爵位能够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徐达生了一个好女儿,否则他的爵位也是二世而亡。

最初,在洪武三年时朱元璋分封功臣,有六位功劳最显赫者被封公爵,他们按排名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其中,李善长作为大明朝的萧何,被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但后来因为牵涉到胡惟庸谋反案而被诛,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也都被处死。李善长死后,韩国公这一封爵就此戛然而止。

至于宋国公冯胜,他是因为在太子朱标去世后,私下和周王朱橚秘密会见,这位朱橚是朱元璋的第五个儿子,也是冯胜的女婿,他们两人在这个敏感时刻秘密会见,让朱元璋怀疑他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危险的军事联盟。 

在这种背景下,朱元璋下令削去朱橚的封地,并将其囚禁在凤阳,冯胜则被削去兵权。等到朱允炆正式被立为皇储后,冯胜就被朱元璋下令赐死,且不允许子孙继承其爵位,于是宋国公这一封爵也由此戛然而止。 

卫国公邓愈,他倒是善始善终,并且在他死后其长子邓镇承袭了卫国公的爵位,但邓镇的妻子是李善长的外孙女,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获罪,邓镇也受牵连被杀,爵位被削夺。 

郑国公常茂,这位官二代自身没有什么本领和功劳,但因为他是常遇春的长子,而恰好常遇春又在洪武二年就意外去世,于是等到洪武三年分封功臣时,朱元璋就将常遇春的功劳全部给了这位常茂,因此他才能位列六公爵之一。 

不过,由于这位常茂的妻子是冯胜的女儿,所以在冯胜被收回兵权后,常茂也受牵连被贬到龙州,不久他就郁郁而终。

因为常茂没有儿子,朱元璋感念常遇春的功劳,就让常茂的弟弟常升承袭了爵位,后来常升在靖难之役中站在建文帝这边,还随军出征平叛,结果在交战中被朱棣的军队打死,爵位也因此被继位后的朱棣削除。 

曹国公李文忠,也是善始善终,在他死后其长子李景隆继承了曹国公的爵位,后来李景隆又在靖难之役中站队成功,被朱棣列为靖难第一功臣,还被加封为太子太师,位列群臣之首。所以按照正常的节奏,这个曹国公的爵位,理应当可以传下去。

但问题是,李景隆作为一个从建文帝这边投降过来的人员,竟然成为靖难第一功臣,这让朱棣原先燕王府的那些大臣非常不服气,因此他们对李景隆恨之入骨;与此同时,建文帝的旧臣们,也非常痛恨李景隆的行为。

于是在在永乐二年的时候,朝中大臣们竟然联合起来弹劾李景隆,说他包藏祸心,蓄养亡命,图谋不轨,要求将其处死。

最后迫于众人的施压,朱棣只好下令削去李景隆的爵位,并将他和妻、子数十人一同软禁于家中,并抄没其家产。由此这个曹国公的爵位,也就此嘎然而止。

最后是魏国公徐达,在他死后其长子徐辉祖继承了爵位,但在靖难之役时,徐辉祖选择坚决站在建文帝这边,并且在朱棣夺取天下后,徐辉祖依然表示不肯臣服。

在这种背景下,朱棣本想将徐辉祖杀死,但因为徐辉祖的亲姐姐徐氏是朱棣的皇后,在徐氏的劝说下,徐辉祖才得以保住性命,只是被朱棣削去爵位,软禁在家里。到此,徐达魏国公的爵位,其实已经算是中断了。

但是,等到永乐五年,在徐辉祖去世之时,其姐姐徐氏也病入膏肓,她在临终前希望朱棣能够善待其家人,所以朱棣便又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理由,下令让徐辉祖的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的爵位,由此魏国公的爵位,又才被传下来。

不过,在永乐十九年时,朱棣便又将徐钦的魏国公爵位给削去,由此魏国公的爵位再次中断。好在后来朱棣的儿子明仁宗登基后,由于他是徐皇后的儿子,相当于是徐达的外甥,所以自然要照顾徐家,于是又下令恢复了徐钦的魏国公之位。

在这种背景下,魏国公这个爵位,才得以再次能够传下去。从这层意义上说,徐达魏国公的爵位能够保存下来,徐达的长女徐氏,绝对是最功不可没的一个人。否则,它也可能像其他五个公爵一样,早早就已中断。

明朝开国六公爵,是朱元璋在洪武三年封的六个公爵,分别是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郑国公常茂(常茂是常遇春之子,这个时候常遇春已死)。

那我们来说说为什么其他五个公爵没有传到最后(明朝灭亡时)呢?我们一一来说。

李善长,他与胡惟庸有关系,因为他是胡惟庸的推荐人,还是胡惟庸的亲戚,李善长的侄子是胡惟庸的侄女婿,洪武十二年,胡惟庸被处死,同时也将丞相给取消了,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被告发他知道胡惟庸要造反,但没有告发。

李善长家里,基本被杀,除了儿子李祺因为娶的是公主,所以仅被流放,后来死去,而李祺之子李芳、李茂也因为公主的原因免罪,但取消了韩国公的继承。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朱元璋的二姐对朱元璋很好,经常帮助朱元璋,李文忠自己也是战功赫赫,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爵位,李景隆所统率的明军被朱棣的燕军所打败,虽然后来给朱棣开了城门,让燕军入城,但还是被取消了爵位。

冯胜,朱元璋册封冯胜的女儿为周王朱橚王妃,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被处死,朱元璋听说周王与冯胜有来往,他担心冯胜会支持周王,对朱允文不利,所以在洪武二十八年,将冯胜处死,冯胜的儿子都不允许袭爵。

邓愈,死于洪武十一年,他的长子邓镇袭爵,后改封为申国公,但是他的妻子是李善长的外孙女,被胡惟庸案所牵连,也被处死了,自然也断了爵位。

常茂(常遇春之子),常茂在洪武二十年被判有罪,流放至龙州,常茂的弟弟常升被封为开国公,常升之死有两种说法,第一,坐连蓝玉案被杀,第二,朱棣的靖难之役中被杀。

而徐达,死于洪武十一年,他的女儿是朱棣的妻子,后来明朝皇帝都是他的后代,自然他的爵位能一直被继承下去。

1332~1385,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出身农家,少有大志。 元至正十三年(1353),徐达参加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隶朱元璋。从取滁州(今属安徽)、和州(今和县)等地,智勇兼备,战功卓著,位于诸将之上。十五年,从朱元璋渡长江,克采石,下太平(今当涂),俘元万户纳哈出。继率军克溧阳、溧水(今均属江苏)。次年,从朱元璋克集庆(今南京),继奉命以大将军领兵取镇江,号令明肃,授淮兴翼统军元帅。十七年,率军克常州,分兵取常熟、江阴等地,阻止江浙周政权首领张士诚军西进。次年,留守应天(今南京),升奉国上将军、同知枢密院事。二十年五月,长江中游汉政权首领陈友谅兵攻池州(今安徽贵池),徐达与中翼大元帅常遇春在九华山下设伏,俘斩陈军万余。又从朱元璋设伏应天城下,大败陈友谅军,俘7000余人。二十一年,从取江州(今江西九江),率师先行,迫陈友谅退兵武昌,并追至汉阳,升中书右丞。二十三年,从援安丰(今安徽寿县),败张士诚部将吕珍,移师围庐州(今合肥),旋从援洪都(今南昌)。在鄱阳湖之战中,冲锋陷阵,败陈友谅军前锋,杀1500人,士气大振。二十四年,任左相国。复引兵克庐州,继挥师克江陵(今属湖北荆沙)、辰州(今湖南沅陵)等地,平定陈友谅余部。二十五年,率师东向,遵朱元璋先克淮东、再占浙西、后破平江(今江苏苏州)之方略,进攻张士诚,克泰州。次年克高邮、淮安、兴化(今均属江苏)等地,悉平淮东。同年八月,以大将军率舟师20万,由太湖进围湖州(今属浙江),数败张士诚军,迫守将李伯升、张天骐以城降。十一月,转兵北上,合围平江,并申明军纪,禁掠民财。二十七年九月,率将士破城,俘张士诚。师还,封信国公。 十月,徐达奉命以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率师25万,北伐元军,连战皆捷,迫元济南守将朵儿只降,占领山东全境。明洪武元年(1368)三月,进军河南,以计收降元将左君弼、竹昌,取汴梁(今河南开封)。继在塔儿湾(在今偃师境)大败元兵5万,迫元梁王阿鲁温以城降,河南平。旋分兵克潼关,西取华州(今陕西华县)。五月,趁朱元璋抵汴梁督战,奏请乘势直捣元都。闰七月,移师北上,连克卫辉(今属河南)、磁州(今河北磁县)。会诸军于临清(今属山东),沿运河北进,大败元军于河西务(今河北武清西北),进破通州(今北京通县),迫元顺帝北走。八月初二,督军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乘胜克真定(今河北正定)、怀庆 (今山西沁阳)等地。时闻元将扩廓帖木儿自太原引兵出雁门将攻北平(今北京),遂与诸将商议,运用批亢捣虚战术,乘其不备直捣太原,迫扩廓回军救援。旋选精兵夜袭其营,迫扩廓率18骑遁,俘降4万人,克太原,占山西。二年,挥师入陕西,迫元将李思齐降,斩元将张思道,陕西平。三年,率师败扩廓于定西(今属甘肃),俘元王公、将领以下86万余人,因功授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次年,镇守北平,练军马,修城池,总领北方军事。五年,与左、右副将军李文忠、冯胜,各率5万骑分路出塞征北元。自率中路轻敌冒进,至岭北(治今蒙古国哈尔和林)遭北元军伏击,丧师万余(一说数万)。次年,复率诸将出征,败北元军于答剌海(今内蒙古达来诺尔湖)。还军北平,戍守边防。 徐达一生刚毅武勇,持重有谋,纪律严明,屡统大军,转战南北,功高不矜,被朱元璋誉为“万里长城”(《明太祖实录》卷一七一)。

徐达朱元璋的故事

徐达是朱元璋打天下的功臣之一。明太祖朱元璋一直对于帮助自己打下天下的诸多功臣抱有极其强烈的戒心,某日,朱元璋再次召见徐达下棋,而且要求徐达拿出真本领来对弈,徐达只得硬着头皮与皇帝下棋。这盘棋从早晨一直下到中午都未分出胜负,正当朱元璋连吃徐达两子自鸣得意时,徐达却不再落子。

朱元璋得意地问道:“将军为何迟疑不前?”

徐达则“扑通”一声跪倒在地,答道:“请皇上细看全局。”

朱元璋仔细一看,才发现棋盘上的棋子已经被徐达摆成了“万岁”二字。朱元璋一高兴便把下棋的楼连同莫愁湖花园一起赐给了徐达,那座楼便是后来的胜棋楼。

虽说朱元璋将花园赐给了徐达,但徐达却高兴不起来,因为皇帝对他的猜忌并没有就此结束,反而愈加强烈。

一日,另一明朝的开国元勋常遇春在出征之前来看望徐达。故友来访,徐达自然高兴,不禁想起了往日的戎马生涯。再想想现在虽然贵为丞相,却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徐达感慨万分,便用花鼓戏的调子即兴唱起了歌谣。

这歌谣中的歌词便是徐达根据莫愁湖畔的3种花(当时莫愁湖花园中主要种有茉莉花、金银花和玫瑰花)现场编写的,3个昔日的战友、今日的同僚便一起合着花鼓戏的调子唱了起来。

三种花代表“名利权”

“你们一定要注意徐达所唱的歌词。”扎西刘拿出了一个本子,上面写着茉莉花的歌词——

好一朵茉莉花,好一朵茉莉花,满园花草也香不过它,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来年不发芽;

好一朵金银花,好一朵金银花,金银花开好比钩儿芽,奴有心采一朵戴,看花的人儿要将奴骂;

好一朵玫瑰花,好一朵玫瑰花,玫瑰花开碗呀碗口大,奴有心采一朵戴,又怕刺儿把手扎。

“这首歌词是最普遍、最古老的,也是何仿当年采风时听到的原唱歌词。”除此之外这首歌词还有一个深刻含义,它反映了徐达当年复杂的心情。“歌词中所提到的3种花分别代表了名、利、权。”茉莉音moli,根据谐音读“没利”,意思是说要看轻名;金银花指金银财宝,但在开花时花上却带着一个钩儿,如果你要取金银财宝就要付出代价,意思是要淡薄利;而玫瑰象征富贵,如果你要想拥有宝贵,则要受到惩罚。

“名、利、权虽然都是好东西,可我‘有心来采’,但却会受到‘看花人骂”。”这里的“我”是指徐达,而“看花人”就是皇帝朱元璋。就这样,基于花鼓戏调子之上创作的《茉莉花》开始在大明帝国的首都南京得到了广泛的传唱,成为了明王朝的代表之一,也就成了当时的国歌……

徐达之死

相传朱元璋当年怕徐达威胁朝廷,赐他一大碗烧鹅吃。徐达因为对烧鹅敏感,所以平日不吃烧鹅。但皇帝所赐,又不能不吃。结果在涕泪交流之下,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之后全身溃烂而死。另一说法是徐达生瘤,不能吃鹅,朱元璋偏赐烧鹅,徐达知朱元璋的意思把朱元璋所赐的烧鹅全数吃完而死。

吃烧鹅不一定死,但皇帝赐烧鹅就是赐死。所以还有人说他吃完鹅没有死,于是服毒自尽了。好一个忠臣!

徐达是明朝最优秀的将领,他平民出身,却是不世出的军事天才他从小兵做起,跟随朱元璋出身入死,在残酷的战争中成长为元末明初最优秀的将领。他为人宽厚,历数十役,深通兵法,战必胜,攻必取,与北元第一名将王保保的作战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最高峰!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平凡的人经过他自己的努力,也能成为风云百世的名将。

而他的传奇经历与赫赫战功也告诉我们:徐达,是当之无愧的第一名将!

徐达家之所以能拥有两个国公爵位主要还是得益于徐达的大姑爷——明成祖朱棣,与徐达本人无关。徐达故后,终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惠帝朱允炆两朝,徐家只有徐达传下来的魏国公爵位,由其长子徐辉祖承袭。按常理来讲,徐家已经是位极人臣,基本不可能再有更多福利了。可他家偏偏遇上了不按常理出牌的朱棣,在野心、利益和面临被朱允炆削藩的压力催动之下,朱棣造反了,名为“靖难”。而在这期间,作为朱棣三个活着的小舅子,徐家兄弟分成了三派。

第一派是徐达的大儿子徐辉祖,也就是承袭了徐达魏国公爵位的那位。在朱棣造反的全过程中,这位爷始终坚决地站在朱允炆一边,和自己大姐夫对着干,甚至还披甲上阵,和自己大姐夫兵戎相见。(也不知道这位爷是不是脑子进水了,自己亲姐夫当皇帝怎么着也好过朱允炆吧?)朱棣打进南京城之后,估计开始也没想把自己这位小舅子怎么样,就想让他服个软,自己就坡下驴这事情也就算了。

可是这位爷不知道是不是哪根筋搭错了,誓死追随朱允炆,就是不服软。结果可想而知,被自己抢班夺权成功的大姐夫给革爵软禁了,一度还动了杀机。幸亏他老姐还活着,而且和姐夫关系还很不错,这位爷脑袋基本算是保住了。几年之后,徐辉祖在高墙(非明中都凤阳专门关押宗室的所谓高墙)之内郁郁而终,朱棣看在岳父和老婆的面子上,并没有除掉魏国公爵位,而是以“中山王(徐达死后被朱元璋追赠中山王,谥号“武宁”)不可无”为由(其实这是屁话,随便找个理由而已,定国公系难道就不能延续徐达的祭祀香火吗?),让徐辉祖的儿子徐钦承袭了魏国公爵位。毕竟还是一家人,这事情到此就算了了。但可能因为有这档子不愉快的往事,朱棣迁都北京时终究没带上岳父家的这一支后裔,而是让他们留在了南京。

第二派是徐达的次子徐膺绪,此人属于典型的逍遥派。可能是因为非嫡非长,也不是一般父母比较疼爱的老幺。所以,这位爷对于政治似乎也没太大兴趣。“靖难”时期也没有什么史料记载他卷入其中。总之,这位爷一生就是一个逍遥土财主,虽然没有像哥哥和弟弟那样飞黄腾达,但是也没有付出生命的代价,安安稳稳活到永乐十四年,后世世袭指挥使,也算是衣食无忧了。

第三派也就是徐达的小儿子、老幺徐增寿。感觉这位爷似乎有那么点儿蔫坏。表面上对朱允炆一直恭恭敬敬,一副忠臣孝子的模样,背地里却和自己大姐夫暗通款曲,把他所知道的朱允炆的军事机密、虚实,一股脑全透露给了朱棣 。不过,个人觉得,他的选择其实是最明智、最合理的。毕竟,朱棣和徐氏家族的关系才是最近的。不过,纸终究包不住火,这位爷和他大姐夫勾勾搭搭、狼狈为奸的事情最终还是被朱允炆知道了,然后……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二五仔还能留?于是乎,朱允炆把他给宰了,但已经于事无补了,也就泄个愤而已。朱棣当上皇帝之后倒是没忘了这个小舅子,为了表彰他的功劳,额外又给了徐家一个定国公的爵位,由徐增寿的儿子徐景昌承袭,而且迁都北京时也没忘了把这位为自己丢了性命的小舅子一家捎上。

自此,徐氏家族成为了明朝二百多年唯一一例一门两公爵的世家大族,地位显赫。而且,分别在南京和北京开枝散叶,作为明朝第一世家,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洪武三年(1370年),在将元朝势力赶出中原后,朱元璋大封开国功臣,其中获封公爵者共有六位,即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常遇春之子)、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和卫国公邓愈,并赏赐丹书铁券。然而,六大开国公爵之中,却仅有魏国公徐达一脉传至明末,这又是为什么呢?

李善长作为早期跟随朱元璋者,虽然不像武将那样驰骋沙场军功赫赫,但长期从事内政后勤工作的他,同样功劳卓著 , 不仅早在朱元璋称吴王时便被封为宣国公,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更是被朱元璋评价为“功比萧何”,位列功臣之首。

明朝立国之后,内部便存在着严重的派系之争,而李善长便是淮西派的领袖。打天下时,如果麾下重臣稍有越权,朱元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便也过去了,可天下一统之后,如果再这么做,可就完全是作死了。于是,当李善长于洪武四年(1371年)主动因病请辞时,朱元璋当即便批准了。

如果李善长就此归隐的话,凭借他所立的功劳和身份地位,后半生荣华富贵自然毫无问题,可是曾经大权在握的上位者,又有几人能够甘心归隐呢?李善长便是如此,没过几年便开始尝试付出,并通过胡惟庸影响朝政,结果他越是这么做,越是让朱元璋厌恶。最开始,朱元璋也只是对李善长敲打了几次,可李善长根本没有吸取教训,依旧我行我素。

结果,当朱元璋为了确保皇位传承而大肆清洗开国功臣时,李善长不可避免的便上了黑名单。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 已经七十七岁的李善长终因“胡惟庸案”被杀,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也被一并处死,虽然其子李褀因尚临安公主得以免死,但却被剥夺了韩国公爵位的世袭资格

常茂是明朝开国大将常遇春长子,常遇春作战极为勇猛,可惜并未能活到明朝统一天下。朱元璋在洪武三年(1370年)大封功臣时,念常遇春功劳卓著,在追封常遇春为开平王的同时,年仅十五岁的常茂亦被封为郑国公。

常茂不仅自己位列国公,而且由于功勋联姻的关系,太子朱标乃是其姐夫,蓝玉则是其舅舅,冯胜乃是其丈人,年纪轻轻便如此家世,再加上没有父亲教导,年少的常茂就此飘了,完全就是个纨绔子弟,《明史》称其“骄稚不习事”。冯胜作为常茂长辈,也曾想过对其予以管教,然而常茂不仅听不进去,而且处处跟老丈人对着干,导致两人关系极为紧张。

洪武二十年(1387年),常茂跟着蓝玉参与北伐,盘踞辽东的北元太尉纳哈出投降,然而在招待宴会上,蓝玉却因小时和纳哈出起了争执。由于语言不通,一旁的常茂在错会了纳哈出意思的情况下,以为纳哈出是要“复叛逃跑”,想都不想拔刀便砍,结果砍伤纳哈出手臂,幸好冯胜出面调解,这才没有酿成大祸。

眼见常茂如此胡闹,冯胜实在难以忍受,事后只得如实上奏常茂在辽东“激变”纳哈出事件,而常茂却认为这是老丈人有意针对自己,竟然也上书揭老丈人的底,翁婿两人就此彻底撕破脸皮。 结果,冯胜被朱元璋解除兵权,常茂则被革除国公爵位,发配广西龙州,最终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去世

李文忠乃是朱元璋的亲外甥,十四岁时投奔朱元璋,十九岁开始领兵作战,在明朝开国将领之中,也算是极为出众的一位。洪武三年(1370年),李文忠获封曹国公,可惜的是,李文忠在洪武十七年(1384年)便因病去世,其子李景隆承袭爵位。

建文帝朱允炆即位后,李景隆颇受重用,在朱允炆削藩之时,李景隆便率兵抓获周王朱橚全家。建文元年(1399年),燕王朱棣起兵靖难,在耿炳文率兵平叛战败后,李景隆被朱允炆任命为大将军,奉命率兵平叛。李景隆虽然凭父功得以掌管左军都督府,但却从未参与军事,结果在与朱棣的交战中一败涂地。

接连两次大败后,李景隆被召回南京,虽未被治罪,但也就此被弃之不用,直到建文四年(1402年)燕军逼近南京,李景隆先被派去向朱棣请和,后又被派去和谷王朱橞驻守金川门。结果,当燕军抵达后,李景隆直接大开城门,迎燕军入城。朱棣称帝后,李景隆因“默相事机之功”,还得以受到奖赏加封。

永乐二年(1404年),由于周王朱橚、刑部尚书郑赐、成国公朱能、吏部尚书蹇义、六科给事中张信等大臣的接连弹劾,李景隆被削去功臣勋号,以国公爵位赋闲在家。不久, 礼部尚书再度弹劾李景隆,朱棣遂褫夺李景隆爵位,将其全家软禁家中,并抄没家产 。不过,李景隆倒是得以善终,直到永乐末年才去世。

元末天下大乱,冯胜与兄长冯国用组织武装结寨自保,后与兄长一起率众投奔朱元璋,此后多次参与战斗,累功升任元帅。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冯胜因“除肘腋之患,建爪牙之功,平定中原,佐成天下”之功,获封宋国公。

冯胜算是明朝初年最有能力的统帅之一,论功劳仅次于徐达和常遇春。然而,朱元璋晚年大肆清洗功臣,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蓝玉案”发,冯胜也颇受猜忌,于两年后因坐“蓝玉案”被赐死。冯胜临死之前,在家宴中毒死全部女眷,其义女、女儿冯秀梅、冯文敏同时被害。

史料虽未明确记载冯胜是否有子,但根据《明史》中“ 诸子皆不得嗣 ”的记载来看,即便有儿子,也没能承袭其爵位。

元末时期,邓愈父子率领团练保境安民,后因父兄相继去世,16岁的邓愈开始率领团练抵抗元军,并于至正十五年(1355年)率万余人投奔朱元璋。此后,邓愈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屡立战功,邓愈作战极为勇猛,屡立战功。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卫国公。

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邓愈病逝,其子邓镇徙封爵位。洪武十三年(1380年)三月,明太祖朱元璋改封邓镇为申国公。此后,邓镇也曾先后率兵参与平定山寇、北伐北元等战斗,后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奉命驻守大庸。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因“胡惟庸案”被杀,邓镇因为是李善长的孙女婿,也遭到连坐被杀。邓镇死后无子,其侄邓源虽得以入继,但未能承袭爵位。

徐达乃是最早跟随朱元璋的嫡系将领之一,长期跟随朱元璋四方征战的他,乃是朱元璋麾下最为重要的军事统帅,洪武三年(1370年)获封魏国公,累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被追封为中山王,长子徐辉祖承袭其爵位。当时,虽然徐达长女嫁给了燕王朱棣,且因为姻亲的关系不被朱允炆信任,但在“靖难之役”时期,徐辉祖却是坚定的站在朝廷一方,曾在建文四年(1402年)率兵与燕军在灵璧激战,斩杀燕军将领李斌,即便在燕军渡江之后,徐辉祖仍然力战不退。

朱棣进入南京后,心灰意冷的徐辉祖留在父祠,不肯迎接朱棣,因此被下狱。朱棣曾亲自前往审问,但徐辉祖始终一言不发,朱棣称帝之后,徐辉祖也是坚决不拥戴,司法部门本想逼其招供,但徐辉祖却“ 操笔惟书其父开国功臣,子孙免死而已”。

徐辉祖的态度令朱棣极为恼怒,但考虑到其乃开国元勋之后,且身为国舅,再加上其弟徐增寿因暗助朱棣被杀,朱棣最终只是革去了他的俸禄和爵位,令其返回私宅。永乐五年(1407年), 徐辉祖病逝,一个多月后,朱棣以“中山王不可无后”为由,命其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爵位 。 魏国公一脉共传十一代,一直传承至明末,满清入关之后,最后一任魏国公徐文爵于南京向满清投降,被贬为庶民。

此外,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因为暗助朱棣的原因,虽被朱允炆所杀,但朱棣称帝后还是追封其为定国公,并让其长子徐景昌承袭爵位,定国公一脉共传八代,最后一任定国公徐允祯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被大顺军所杀。

最近一个电视剧的热播,将我们又带回到了大明王朝建国之初的时代,令我们再次看到了朱元璋和徐达的好基情,也看到了永乐大帝朱棣和他的徐皇后的青梅竹马的 情感 。然而,从 历史 的角度出发,到朱元璋死后,徐达的儿女们在朱元璋死后数年,命运却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又是怎么回事呢?这篇文章就让我们看徐家的儿女们徐辉祖、徐增寿、仁孝徐皇后分道扬镳的人生。

说徐达的儿女们就离不开徐达,因为作为父亲,徐达太耀眼了,大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亲手结束元朝的统治,将他们赶到塞外…然而,徐达又很黯淡,他为人谨慎,低调作风,甚至和朱元璋说话都小心翼翼,正是这些原因,徐达在朱元璋晚年才能够保全己身。上有好者,下必甚之,徐达这样的性格决定了他的儿女们也都会很像他,事实也是如此。

徐辉祖是徐达的长子,人如其名,他没有辱没徐达对他的期望。徐达数次带兵出征,都是徐辉祖作为家族***治理自己的家庭,将自己的家风治理得很好,连朱元璋都忍不住赞叹他,等到徐达病逝后,徐辉祖继任魏国公,除了平时带兵,朱元璋让他经常陪侍在皇太孙朱允炆身边,所以徐辉祖是坚定的朱允炆拥护者。徐增寿是徐辉祖的弟弟,他小时候曾经被父亲徐达带去觐见朱元璋,朱元璋被他的机警惊到,特意赐名“增寿”,长大后成了朱元璋的带刀侍从,徐增寿为人谨慎诚实,很少犯错误。然而,他却和徐辉祖不一样,他和自己的姐夫朱棣走得很近。仁孝徐皇后是徐达的长女,很小的时候就去服侍朱元璋的马皇后,很是受马皇后的赞扬,后来朱元璋和马皇后做媒,让自己的四儿子朱棣娶了她,她和朱棣一起就番北平后,将自己的家庭治理的井井有条,内外肃然。然而,本应该和谐美满的他们终于还是因为建文帝削藩朱棣靖难而破裂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到建文元年(1399年),不到一年的时间,朱棣的兄弟们周王、岷王、湘王、齐王、代王先后被废,朱棣听从僧道衍的建议,发动靖难之役。在亲族互相征伐之时,随着朱棣的节节胜利,他们三个人之间的站队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直接决定了以后他们的命运甚至自己家庭的命运。仁孝徐皇后不用说了,她必然是跟随自己的夫君,因为自己的儿子和夫君的性命和兄弟之间的性命比起来还是要小一点,况且如果朱棣夺下帝位,也一定因为自己的原因不会杀害自己的兄弟,她也正是这样做的,当时李景隆乘朱棣率兵不能回防之际率军围攻北平。

当时,世子朱高炽留守北平,但凡是部署防御的事情,基本上都是仁孝徐皇后做决策,徐皇后相当于北平守备军的总指挥。在李景隆攻破北平城城墙,千钧一发之际,徐皇后发动城中将领及士兵、百姓的妻子登城作战,每人发给一副盔甲,她亲自登城督战,城中妇女在徐氏的激励下,与李景隆大军展开殊死战斗,终于支撑到朱棣顺利回师。使得朱棣的大本营没有丧失。再加上自己和朱棣青梅竹马,情深意笃,朱棣称帝后,徐皇后就成了皇后,在永乐五年徐皇后去世后,直到永乐22年朱棣也没有再次立皇后,可见徐皇后在朱棣心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但是徐皇后的弟弟徐增寿,朱棣的另一个拥护者就没有那么好的命运了。

建文帝削藩时曾向徐增寿发问朱棣是否会谋反,徐增寿说朱棣(燕王)和朱标(已故太子)是兄弟,富贵已极,怎么可能还造反呢?等到朱棣起兵后,徐增寿对姐夫朱棣十分积极效力,不但为朱棣通报消息,还屡次向朱棣密告京中部署,被他人发觉后,建文帝考虑到他是徐辉祖的弟弟,徐达的儿子,没有杀他,只是将他囚禁起来,等到燕军渡过长江后,建文帝当面质问徐增寿,他回答不上来,建文帝怒不可解,亲手持剑,将徐增寿当场砍死了。后来朱棣称帝后对徐增寿的死感觉很惋惜,又感觉自己对不起自己的小舅子,将他封为定国公,和自己的哥哥徐辉祖的魏国公一样,直到明朝灭亡封号才取消。

徐辉祖和他们不一样,他是朱元璋封的魏国公,又是朱允炆的陪侍,在他的心里朱棣是应当诛杀的乱臣贼子。当时朱棣为了麻痹建文帝,派自己的三个儿子朱高炽、朱高煦、朱高燧入京。建文帝在是否要囚禁自己的堂兄弟之间犹豫不定,徐辉祖此时秘密奏报说:“我的三个外甥中,只有朱高煦勇猛剽悍而且无赖。他不但不忠于陛下,也会背叛他的父亲,他日一定会成为大患。”建文帝又询问徐辉祖的弟弟徐增寿怎么看,结果徐增寿对自己的外甥加以包庇,建文帝便让他们回到了北平,当时朱高煦偷了徐辉祖的马逃跑。徐辉祖还派人去抓,虽然没有追上,但是足可见徐辉祖对皇帝的忠诚,甚至连自己的外甥都能抛弃。

李景隆在白沟河之战中惨败后,徐辉祖率军驰援殿后,掩护李景隆等撤回,全师而还,保存了朝廷的军事力量。后来传言燕军已经败了,建文帝召回了徐辉祖,等到燕军准备渡江攻打南京时,徐辉祖仍然在阻挡朱棣。燕军进京后,徐辉祖留在祭祀徐达的祠堂,不肯迎接朱棣,被下狱审问 。朱棣亲自召见徐辉祖,结果徐辉祖一言不发,始终不承认朱棣称帝。别人想逼迫他招供,徐辉祖振笔直书:“中山王开国功臣子孙免死。”朱棣看了大怒,想要诛杀他,但是又考虑到他是徐达之后,自己又从小跟着徐达带兵打仗,又是自己的夫人的弟弟,便只是勒令徐辉祖返回私宅,革去他的俸禄和爵位 。等到永乐五年徐辉祖去世后,自己的儿子又继承了自己魏国公的爵位。直到明朝灭亡。

本来是一家人徐辉祖、徐增寿和徐皇后,却到最后因为种种原因分道扬镳,想来不禁让人惋惜不已,这也提醒我们,道不同,不相为谋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啊!

第一代魏国公徐达 (1332~1385),1370年朱元璋授徐达开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右柱国、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改封魏国公、岁禄五千石、赐世袭文券。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

第二代魏国公徐辉祖(1368-1407年),徐达去世后,嗣爵。朱棣靖难后,不便杀他,便把他削爵及禁锢在家中。

第三代魏国公徐钦(1407–1424),徐辉祖死后一个多月,明成祖以“中山王(徐达)不可无后”为理由,由徐辉祖长子徐钦继承魏国公。永乐九年(1411),与成国公朱勇(朱能之子)、定国公徐景昌(徐达之孙、徐增寿之子)、永康侯徐忠等以纵恣为言官所劾,明成祖宽宥朱勇等人,而令徐钦归乡就学。永乐十九年(1421)来朝请求辞职,明成祖大怒,罢其为民。明仁宗继位后,恢复爵位。

第四代魏国公徐显宗(1425–1448),徐钦去世后,继承魏国公爵位,正统十三年去世。爵位传弟徐承宗。

五代魏国公徐承宗(1448–1464),正统十三年七月,徐承宗继承其兄徐显宗的魏国公爵位。天顺初年,担任南京守备,并兼领中军都督府,任内公廉恤士。死后,其子徐俌继承爵位。

第六代魏国公徐俌(1465–1517),字公辅,持重,善容止。成化元年,徐俌继承魏国公,担任南京守备,因怀柔伯施鉴(施聚之子)以协同守备为上位,徐俌感到不平,于是上奏,诏书令以爵为序,遂成法律。弘治十二年(1499),给事中胡易、御史胡献因上奏而下诏狱,徐俌上章论救。正德年间,上书反对明武宗郊游。徐俌曾经与无锡百姓争田,贿刘瑾,为时论所讥嘲。徐俌死后赠太傅,谥庄靖。

第七代魏国公徐鹏举(1518–1571),徐俌之孙,正德十三年十一月继承爵位,守备南京兼中军都督府佥事。嘉靖四年加太子太保,统领中军都督府。嘉靖十七年四月,守备南京。隆庆五年二月去世。徐邦瑞继承爵位。徐鹏举曾宠幸其妾,冒封夫人,欲立其子为嫡,坐夺禄。

第八代魏国公徐邦瑞(1572年–1589年),徐鹏举死后,隆庆六年四月,徐邦瑞承魏国公。万历二年,担任南京中军都督府佥事,万历十七年去世。徐维志继承爵位佥事,万历十七年去世。徐维志继承爵位。

第九代魏国公徐维志(1589–1593),徐邦瑞之子。万历十七年九月,继承爵位。万历十九年,担任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二十一年八月去世。徐弘基继承爵位。

第十代魏国公徐弘基(1595–1645),徐维志之子。万历二十三年七月,继承爵位。万历三十五年,协守南京兼领后军都督府。万历三十七年四月,提督操江。天启元年,以疾辞任,加太子太保。明末崇祯十四年,再次镇守南京,加太傅。谥庄武。徐文爵继承爵位。

第十一代魏国公徐文爵(1645–1645),徐弘基之子。明亡后,弘光元年被弘光帝封继魏国公,同年归降清朝。

为何朱元璋的开国六公爵,只有徐达的爵位延续到明朝灭亡?

从某种意义上说,徐达的爵位能够一直传到明朝灭亡,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徐达生了一个好女儿,否则他的爵位也是二世而亡。最初,在洪武三...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