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甸的简介
基甸 Gideon
有几个意思:
1、毁坏者 destroyer
2、砍下者 Cutterdown
3、砍伐者即大能战士 feiier Heweri。e。greatwrrior
曾率领三百人打败十几万米甸敌军,使以色列人太平40年(士8:28)。
基甸·菲尔博士(Dr Gideon Fell)是约翰·狄克森·卡尔(John Dickson Carr)笔下的虚构侦探。他是1933至1967年间23部长篇小说(也是数篇短篇)的主角。卡尔是一个差不多整个成人阶段都住在英国的美国人;而菲尔博士则是一个住在伦敦郊区的英国人。他被描述成一位体型巨大、留着八字胡及发福的男人,他穿着一件斗篷及带着一顶铲形宽边帽,走路要用两根拐杖辅助才走得动。他出场时经常被描述成把圣诞老人的精神带进了房间。早期出场时被称为辞典编纂家,这个称呼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被叫作研究英格兰人饮用啤酒习惯大事记的学者。当然,他是一名业余侦探,经常被警方叫来协助调查,然后跟其他文学上的侦探一样拒绝向警方透露他的推理,直至他得到一个完美的解为止。他的功绩主要是破解了各种各样的密室谋杀和不可能犯罪。
菲尔博士应该是以一个真人为蓝本──那个人就是G·K·切斯特顿。他跟卡尔一样,都是侦探小说的名家(布朗神父系列),而他的性格及外表显然跟菲尔博士很相似。
在著名的小说《三口棺材》中的第17章,菲尔博士发表了同样著名的“密室讲义”,在讲义中他把到那时为止所有的密室犯罪手法作了总结,而至今为止的密室犯罪手法仍旧没有能超越该讲义的。在演讲的过程中,他信口开河地说,他和他的听众(这当然了)都是书中的人物。
女士师底波拉为以色列人带来了幸福,可是,40年的太平日子使年轻一代完全忘了上帝和他们的约法,只顾吃喝玩乐,恣意享受。
上帝发怒了,他差遣米甸人前来惩罚以色列人。米甸人得到上帝的支持,气势汹汹地冲进以色列人的村子,杀人放火,抢劫财物,无恶不作。特别是每年谷物成熟季节,可恶的米甸人便来到庄稼地里,明抢暗偷,还将村民的牛羊顺手牵走,可怜辛勤劳累了一年的庄稼人,盼到丰收,自己却没有落下一点粮食充饥。到后来,以色列人刚刚播下种子,米甸人、亚玛人和东方人都带着族人和牲畜一起打过来,就地安营对垒,把当地的种田人赶跑,自己也不劳作,于是,地里的庄稼无人耕作、管理,农田也被糟蹋得乱七八糟。
以色列人眼睁睁看着外族人践踏土地,却无力反抗,只好跑到山中挖洞躲藏,有时米甸人闹腾厉害了,他们还得在洞穴里蹲到第二年,播种季节错过,土地荒芜;家中无人看管,牲畜失散。再后来,万般无奈的以色列人,索性不下地种庄稼了。人们没有粮食吃,到处闹饥荒,不少人因饥饿而死亡。
灾难深重的人民呼天叫地,求助上帝。上帝见以色列人有了悔改之心,便派使者来到俄弗拉,坐在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橡树下。
约阿施是个胆大的农民,他不怕外族人捣乱,和几个不信邪的农民一起坚持种地。但是,他不遵守本国约法,不敬奉惟一的上帝,却信仰当地居民崇拜的异神,还专门为太阳神巴力建立了一座祭坛。
坐在橡树下的上帝的使者,见约阿施的儿子基甸正在酒窄里打麦子,便显灵现身,对他说:“看样子你是一个能人,能人啊,上帝与你同在!”
基甸不满地回答:“上帝若与我们同在,我们怎会遭灾遭难呢?我听说,我们的祖宗是上帝领出埃及的,现在,上帝抛弃了我们,将我们交给可恶的米甸人奴役。他完全可以帮我们消灾灭祸,可他为什么不伸出求助的手?上帝的仁慈到哪儿去了?上帝的神力又到哪儿去了?”
听完基甸一席理直气壮的话,上帝仔细观察基甸后,对他说:“你是有思想的人,也有过人的本领,完全可以靠自身的能力拯救你的同胞,现在,你听着,我就差遣你去完成这项任务。行吗?”
基甸吓了一跳说:“主啊!你让我去拯救以色列人吗?我有何德何能呢?在玛拿西支派中,我家最穷,人口最少;在我父亲家里,我的地位最卑微。”
上帝的使者鼓励他说:“这个你不用怕,我与你同在,我可以保证,你击打一群米甸人好像击倒一个人那样轻松。”
基甸听上帝亲口说要支持他,马上提出要求:“如若我能蒙福,求你给我一个证据,证明和我说话的就是上帝。”
他想了一下,接着说:“好,请你等一会儿,不要离开,我去拿圣品来奉献给你。”他边说边跑出去,宰了一只山羊羔,做了一盆无酵饼,还准备了肉和汤,来到橡树下,供奉在使者面前。
上帝的使者吩咐基甸说:“你把肉和无酵饼放在这块磐石上,把汤倒在上面。”他照着办了,使者伸出手中的杖,触了触肉和饼,磐石中冒出火花,一下子烧尽了肉和饼,上帝的使者也不见了。
基甸深感上帝的威力,他忏悔地说:“主啊!我有罪,因为我当面看到了上帝的使者。”
上帝宽慰他:“你放心好了,不要害怕,我赐福予你,你是不会死的。”上帝又吩咐基甸:“你把你父亲的巴力神坛拆掉,砍去坛旁的木偶,在这块磐石上筑一座上帝的坛,将那只有七岁的第二头牛作为燔祭,用你砍下的木偶当柴烧。”
基甸立即遵照上帝的旨意做事,他怕白天干活遭人反对,便找来几个贴心的仆人,连夜赶紧干活,到夜色褪尽,黎明到来时,这里已经发生了醒目的变化:在巴力神坛地,立起一座上帝的祭坛,新筑的祭坛上还供奉着新鲜圣祭牛犊。
清晨,当地人来到这里,突然发现他们熟悉的巴力神坛无影无踪,换上了新的祭坛,连旁边立着的木偶也被全部砍掉,个个目蹬口呆,奇怪地互相询问:“这是怎么回事,究竟是谁干的呀?”
经过查访,众人知道这是约阿施之子基甸干的好事,非常生气,他们纠集在一起跑来找约阿施,威胁他:“你的儿子拆了巴力的神坛,砍了木偶,你快快把他交出来,我们要治他的罪。”
约阿施通情达理,自有主见,他不慌不忙地回答众人说:“你们生什么气啊,何必这样为巴力瞎操心呢?如若他是真神,谁拆了他的祭坛,他自然会找谁算账,知道处置谁。”众人听了,觉得这话有理,便哑口无言,各自散开了。
后来,以色列恢复了信仰,大家认为基甸很有胆识,都很敬重他,拥戴他,尊称他为公众英雄,使基甸威名远扬。
可当时的形势是很严峻的,米甸人、亚玛人和东方人都聚集扎营在耶斯列平原,攻击以色列人,占领以色列的土地。基甸听从上帝的召唤,在族民中吹起战斗的号角,号召以色列人奋起反抗,亚比以谢族人、玛拿西人、西族人、布伦人、拿弗他利人共32万青壮年战士响应号召,集合在基甸的旗帜下。
基甸精细过人,他没有马上出兵打仗。为了确定上帝是否会保佑他们打胜仗,他请求上帝说:“主啊!你如果借我的手拯救以色列人,请证明给我看吧。现在,我把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请你显灵。如若你答应施恩予我,明天,就让这团羊毛上积满露水,其他地方都是干燥的。”
到了第二天,基甸放在禾场上的羊毛果真湿润润的,用手一挤,露水流满盆子。
基甸还是有些不放心,又对上帝请求说:“主啊!恕我无罪吧。我还要再说一次,因为我肩负民族重任,做事不得不稳妥。请允许我把羊毛再试一次,如果你确保我们胜利,请你再显一次灵,让我手中的羊毛,晚上不沾露水,其他的地方全是露水。”
这一夜,上帝也做到了,遍地都是露水,惟独基甸放的羊毛是干的。基甸的心踏实了,他勇气十足,信心倍增,领着以色列人放手大干,安营在哈律泉旁,紧靠米甸军营。
作为统帅的基甸,他从热情奋起到冷静思考,为确保战争胜利,他认真分析军事形势:自己虽然带领3万多战士的庞大队伍,但与敌军相比,无论从人数、素质到给养都还是处于弱势,而在沙漠中与强敌作战,不可硬干,也不可拖拉,只可出奇方能制胜,不宜大兵团行动。于是,他宣布:“凡是害怕的兵士,可以回家。”
决定公布后,一下子就走了22万人,只留下1万勇士。但他认为人数还嫌过多,便按上帝的旨意,让勇士们到泉水边喝水。这时,他在一旁仔细观察:发觉有一种人放下武器,不顾一切地跪在地上喝水;还有一种人,用手捧水,拿舌头舔水喝,眼睛却警惕地望着对岸。他看出后一种人很机智,警惕性很高,具有精兵素质,便留下300个用舌头舔水喝的勇士,命其他人回营留守。
这支只有300个战士的精锐部队,带着食物和号角上山,监视平原上敌军的行动。到了夜晚,基甸敬拜上帝,上帝告诉他,可以攻营了。基甸便宣布:“起来吧,勇士们,上帝已将米甸的军队交到我们手中了!”
进攻前,基甸把300人分成三个分队,发给每人一把号角和一个装着火把的空罐子(这是为了不让火光外泄)。然后命令他们:“你们要听从我指挥,看我怎么干,你们就照着干。我和随从吹响号角,你们也要在营地周围吹响号角,一起呐喊,‘上帝和基甸的刀!为上帝杀敌!为基甸杀敌!”’
半夜里,基甸带着100人,悄悄来到米甸的营房,打破手中的罐子,吹响号角。其他人都跟着砸碎罐子,举起火把,吹响号角,大声喊叫:“上帝和基甸的刀!”
号角、喊声和火光,惊动了敌军,米甸人大惊失色,军营大乱,士兵们四处逃窜,上帝让敌人相互冲撞厮杀。基甸抓住战机,乘胜追击,召集更多的以色列人追赶米甸人,他们把守了约旦河渡口,捉住了两个米甸人的首领,将一个首领杀死在俄立磐石下,将另一个首领杀死在西伊伯酒窄。从此,以色列境内平安无事40年。
基甸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后裔。
基甸是古代希伯来人的士师,他的故事记载在《旧约圣经》中的《士师记》中。基甸是玛拿西支派亚比以谢族人约阿施的儿子,他按照上帝的指示,拆毁了巴力神的祭坛,并派人联络亚设,西布伦,拿弗他利等支派的人,一起对付越过约旦河准备进攻以色列的米甸人和亚玛力人。最后基甸从3万2千名以色列人中选出300名勇士,大败米甸人。以色列人欲拥立基甸为王,但他拒绝了。他一生娶了很多妻妾,生过许多儿女,仅儿子就有71个。晚年,他还用一生所得的战利品造了一尊以弗得雕像。
编辑本段详细介绍第一章 十二门徒一、叫 登顶俯瞰罗马城路加记载:那时耶稣出去上山祷告,整夜祷告神。到了天亮,叫他的门徒来,就从他们中间挑选十二个人,称他们为使徒。 当时跟随耶稣的人很多,但他只选了十二个。正像昔日神要基甸挑选国中壮丁出去与米甸人争战一样,在三万二千人中只挑选了三百人。被选上的人是何等蒙福!与主同行同心,三年之久,朝夕得听他的教训。主又称他们为使徒,给他们尊贵的职份。他们本是平凡无学 问的小民,然而主亲自到海边去呼召西彼得、雅各布、约翰;到税关上去呼召利未马太;要他们撇下世界的一切,背起十字架来跟随他。 祷告的事是门徒主动的,因门徒曾请求主教导他们如何祷告,好像约翰教他的门徒一样。现在选召的事是主耶稣主动的。是主叫他们来的,是主称他们为使徒的。在主快要离世时,他又重复强调这点:不是你们拣选了我,是我拣选了你们,并且分派你们去结果子(约十五:16)。很多时候,我们不能结果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清楚蒙召,我们主动地去工作,乱忙一阵,还以为在事奉。主又向神祷告说:你怎样差我到世上,我也照样差他们到世上(约十七:18)。因此,我们只能等候在神的面前,说:我在这里,请差遣我。 二、给 从古以来,摩西、伊莱贾、伊莱沙、施洗约翰,甚至法利赛人都有门徒;但他们只能给门徒教导,不能给门徒能力。惟有我们的主,叫了十二个门徒来,给他们权柄,能赶逐污鬼,并医治各样的病症。主呼召我们,一定给我们装备,才差我们出去。主爱他的门徒,他决不奴役我们,或者送我们到前线去做炮灰。相反地,他给我们属天的能力,用神迹随着我们,印证我们是他的仆人,赐给我们胜利。 主给门徒赶逐污鬼的权柄,不是给世上的势力,因为传福音是直接向魔鬼挑战,我们争战的兵器也就不是属血气的了;乃是在神面前有能力,可以攻破坚固的营垒,将各样的计谋,各样拦阻人认识神的那些自高之事,一概攻破了,又将人所有的心意夺回,使他都顺服基督(林后十:4~5)。主又给他们医治各样病症的权柄,主不是给他们医治各样病症的知识。真奇妙!因为主要在世人面前印证他门徒的职份,好叫世人像尼哥底母那样认识:我们知道你是由神那里来作师傅的,因为你所行的神迹,若没有神同在,无人能行(约三2)。 三、差 主选召好了,给了权柄能力,才差他们出去,并且吩咐他们许多话,像一位慈父叮咛爱子出门一样。 第一,差遣他们两个两个的出去(可六:7)。使他们有同伴,急难时能互助,病痛时能互慰;而且也训练他们尊重别人的意见,表现出彼此相爱的见证来。 第二,给他们一个方向,到迷失的羊那儿去,去抢救失丧人的灵魂。不是去别的羊栏里拉羊过来,也不是去渔网里抢鱼。我们要一致向外,到迷失的羊那儿去。 第三,随走随传。行动与言语一致,光说不去,推三托四,有什么用呢?光去不传也不行,去开会,去写报告,却忘记了最要紧的是去传福音。 第四,给他们生活的原则。够吃够用就好了,不要贪图金银财物,也不慕虚荣名利。不趋炎附势,要住在有好名声的人家里,不是住在有钱有势的人家里。 第五,带平安给接待的人。传道人要存谦虚感谢的心,不可摆出名布道家的架子来,以为信徒的接待是应份的。 第六,要有智慧,灵巧像蛇,驯良像鸽子。正如保罗所说,在什么人中间做什么样的人,为要得着人。 如果我们把马太福音第十章继续读下去,就会读到还有许多的叮咛,主安慰又鼓励,应许也警告,清清楚楚坦坦白白的把一切做门徒将遇到的事都告诉他们。这一切的教训也适用在今日的我们身上,我们基督徒就是基督的门徒。基督同样选召了我们,赐给我们属灵的能力,要差我们往普天下去传福音。第二章 西门彼得彼得倒钉十字架西门彼得(又名“矶法”(磐石之意)原为渔夫,曾使死人复活,可能于西元67年在罗马殉道) 圣经中四次提出十二个使徒的名录,都是以彼得当先,卖主的犹大殿后。在马太福音十章提到时,甚至着重地说:这十二使徒的名,头一个叫西门,又称彼得,还有他兄弟安得烈等。提到主所爱的三个使徒时,也都以他为先:彼得,雅各布,约翰。直到今天,我们一提起使徒还是先想到彼得。彼得这个人的性格直爽可爱,热情易冲动。他是使徒中的代表人物,也是当时门徒的发言人,站在领导地位,走在最前面的弟兄。我们可以从他身上得到许多教训,学到许多功课。 彼得的原名是西门巴乔纳(太十六:17),意思是说乔纳的儿子西门。(约翰福音称约翰的儿子西门。)彼得是主耶稣替他取的名字,这个名字不是当时惯用的姓名,只是一个诨名,是石头的意思,与当时的亚兰语「矶法」同义。彼得实在是一块石头,开始是一块石头,始终不舍自己的劣根性;后来却成为盘石,对主有超然的认识,坚固的信心;他也是一块活石,建造教会灵宫的基石之一。第三章 安得烈安得烈(西门的兄弟,曾带希腊人见耶稣,在希腊殉道) 经文:约翰福音第一章卅五至四十二节 圣经中四次列出十二门徒的名字,都是一双双一对对的。某某和某某,某某和某某。因为主耶稣差遣他们出去传道也是两个两个的。但其中有两对本是亲生兄弟,就是彼得和他的兄弟安得烈,还有西庇太的两个儿子,雅各布和约翰。他们本在一块长大,生活,现在又一同作主的门徒,一块工作,事奉,多么难能可贵,正如诗篇一百三十三篇所说:看哪!弟兄和睦同居,是何等的善!何等的美! 安得烈和彼得不像雅各布约翰两兄弟那样齐名。许多人只知道彼得,不知道他的兄弟安得烈,更不知道彼得之所以成为彼得,实得力于安得烈。没有安得烈就没有彼得,因为彼得认识主是由安得烈带领的。安得烈实在是个无名英雄。 安得烈是个喜欢领人认识主的人。圣经中三次提到他,都是提怎样把人带到主面前。约翰福音第一章记载他跟从主的那天,就先去找自己的哥哥西门,对他说,我们遇见弥赛亚了,于是领他去见耶稣。约翰福音第六章记载安得烈对耶稣说:在这里有一个孩童,带着五个大麦饼,两条鱼。约翰福音十二章又记载有几个希利尼人来见腓力,求他说:先生!我们愿意见耶稣。腓力去告诉安得烈,安得烈同腓力去告诉耶稣。安得烈实在给了我们一个极好的榜样,我们未必都能像彼得那样在大庭广众之间向千万人证道,但我们都可以像安得烈那样做个人布道的工作。今日教会冷淡,就是许多信徒还认为传福音是牧师的事情,信徒本身不起来做领人归主的工作。我们看主耶稣自己也不忽略个人谈道的工作,他在雅各布井旁跟撒玛利亚的妇人谈道,深夜又与尼哥底母谈道,都是谈最基本的生命之道。如果我们每个信徒都是个人工作者,教会还能不兴旺吗?第四章 雅各布雅各布(西庇太与撒罗米之子,约翰的兄弟,原为渔夫,耶稣为他取名雷子,西元44年在希律安提帕时殉道) 经文:马可一章十六至廿节,使徒行传十二章一至五节 圣经中记载有二个雅各布: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和主耶稣肉身的弟弟--约瑟的儿子雅各布。前两个雅各布都是主的门徒,三个雅各布都各有其名望,真是难得。 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是约翰的哥哥,正如彼得是安得烈的哥哥一样。雅各布和约翰又是耶稣的表兄弟,据说他们的母亲撒罗米是耶稣的母亲马利亚的姊妹,常用财物供给主耶稣和他的门徒。这也可以证明为什么他这么大胆来求耶稣,让她的两个儿子将来成为主的左臣右相。 西庇太本人虽然在圣经上未见提及,但我们知道他家道丰富,雇得起人帮他打鱼,据说他在耶路撒冷并有 自己的房子。十二个门徒中出身富有者,仅此兄弟两人,但他们毫无骄气,甘心跟从主。 雅各布是个安静寡言词的人,但并不表示他懦弱无能。耶稣最后上耶路撒冷去的时候,经过撒玛利亚的一个村庄,那里的人不接待他。雅各布约翰看见了就说:主阿!你要我们吩咐火从天上降下来,烧灭他们,像伊莱贾所作的么(路九:51~54)?但他为自己的事却不计较,默默地为主受苦,成为十二个门徒中第一位为主死的人。虽然他未著书立说,也不像别人有许多事迹可考,但他的受苦使我们对苦难这件事有更清楚的认识。第五章 约 翰约 翰 (雅各的兄弟,原为渔夫,耶稣为他取名雷子,被称作主所爱的门徒,受托照耶稣的母亲顾马里亚,耶路撒冷教会领袖,后迁居以弗所,被放逐至拔摩岛,约翰福音、约翰一书、约翰二书、约翰三书与启示录作者) 经文:约翰福音十三章廿三至廿五节,廿章二节。 新约圣经中有四个约翰:施洗约翰,西门彼得的父亲,祭司长亚那的亲戚(徒四:6),和这个作主门徒的也是西庇太儿子雅各布的弟弟约翰。不过一般来说,提起约翰,大都是指这位门徒约翰。 约翰这个名字的原意是:耶和华所喜爱的。门徒约翰真是名副其实,他是主耶稣所爱的门徒,也成为爱的使徒。主并不偏心,主特别爱他实在是因为他特别爱主,比别人加倍的爱主。正如主所说的:有了我的命令又遵守的,这人就是爱我的。爱我的必蒙我父爱他,我也要爱他(约十四21)。第六章 腓 力腓 力(伯赛大人,带拿但业见耶稣,曾带希腊人见耶稣) 腓力是一个希腊名字,按理他应该有个犹太名,但圣经中未见提及。这个名字与以后在旷野向太监传福音的腓利相同,而事实上是两个人,中文圣经译成不同的字是聪明的,免致混乱。腓力在五旬节后就不见其名,据外传记载,他在主升天以后大发热心,不久就殉道。他名字的原意是真理的战士,他真是基督的精兵。我们用三个角度来看他:第七章 巴多罗买巴多罗买(可能就是拿但业,传说在亚美尼亚殉道) 经文:约翰福音一章四五至五一节,罗马书二章廿五至廿九节 自古以来,差不多所有圣经学者都同意一种说法,那就是,主耶稣拣选的十二门徒之一,巴多罗买,就是约翰福音一章记载的拿但业。理由有四: 第一,门徒除正名外,还有别的称呼的不止他一位。例如:彼得又称矶法,马太又称利未等等。 第二,巴多罗买的名字常与腓力连在一起,正证明拿但业是腓力带来见主耶稣的。 第三, 巴多罗买在前三本福音书所列门徒的名次中,其地位与约翰福音中拿但业被召的次序相同。 第四,前三本福音书从未提过拿但业,约翰福音也从未提过巴多罗买,可见两者为一。 巴多罗买是迦拿人。圣经中凡有「巴」字在名字前的都是什么人的儿子的意思。巴乔纳就是乔纳的儿子,巴底买就是底买的儿子;所以巴多罗买就是多罗买的儿子之意思,不算他的正名。正名该叫拿但业。第八章 多 马多 马(加利利人,传说曾至印度传福音) 经文:约翰福音廿章廿四至廿九节 如果福音只有前三本,我们就只知道多马的名字,无从追寻他的事迹。感谢主!约翰替我们记下了许多宝贝而独特的史料,使我们得着教训。 多马是双生子的意思。有人说,他本名犹大,后来见十二门徒中有雅各布的儿子犹大,又有卖主的加略人犹大,为了分别起见,就叫他的诨名:双生子。多马又叫低士马,多马是希伯来语,低士马是希腊语,都是双生子的意思,与利百加生下以扫雅各布「双子」那个字是同一个字(创廿五)。想必他定是双生子之一,就是不知道另外那个双生子在哪里?后来又怎样?多马却因跟从主而留名于后世,受人记念,可见服事主的人总不吃亏。第九章 马 太马 太(亚勒腓之子,又名利未,马太福音作者) 经文:马太九章九节,路加五章廿七至卅二节 主的门徒马太是马太福音的作者,也就是路加福音提到的税吏利未。他的蒙召非常戏剧化,他正坐在税关上收税,耶稣走到他面前,不是像其它人那样纳税,而是简单地对他说:你跟从我来。他立即撇下所有的起来,跟从了耶稣,一句话都没有问。随即在他自己家里, 为耶稣大摆筵席,甚至引起法利赛人和文士的批评,也引出了主的名言:无病的人用不着医生,有病的人才用得着;我来本不是召义人悔改,乃是召罪人悔改。 从马太的生平,我们可以证实三件不变的真理。第十章 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亚勒腓与玛利亚之子) 经文:马可三章十三至十九节 新约中有三个雅各布。除了约瑟的儿子,主耶稣的弟弟名雅各布外,还有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和我们现在要讲的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利未马太的父亲也叫亚勒腓,因此有人以为他们是兄弟,但无进一步的考据。俗称这位雅各布为小雅各布,以别于亚庇太的儿子雅各布。两个雅各布在使徒中很易混淆,也许这位雅各布年轻些,或身材矮小些,故名之。 雅各布在圣经当中只见其名字列在十二门徒中,没有记载过他说的一句话,或者做的任何一件事;倒是记载了他母亲马利亚在十字架旁观看主受难断气的景象(可十五40),又在复活节的清晨,买了香膏要去膏主的身体(可十六1)。这位母亲也是跟随主服事主的人,母 子同心同步走天路,多么幸福!多么喜悦! 雅各布默默无闻,照世俗的眼光看,是个不足轻重的人,极其平凡的人。可是我们知道,主从那么多跟随他的人群中选出十二个门徒来,不是轻率的事。主必有他的美意,雅各布也必有他的长处。或者雅各布的长处就是安静,默默的服事主,静静地听主的教训。第十一章 达 太达 太(可能是奋锐党人,在亚美尼亚传道,在波斯殉道) 经文:约翰福音十四章廿一至廿四节 我们曾经说过,主既是从众人当中借着祷告选出了十二门徒,无可疑问的,这被选上的必有神美好的旨意,也必定各有其特出之处。但十二门徒中,有的名扬四海、有的默默无闻,好像达太,除了门徒名单上列的名字外,只说过一句话。除此以外,圣经上就再也没有关于他的记载了。 达太是个言语寡少的人,达太这个名字的意思却是智慧者,正合了箴言十章十九节:多言多语难免有过,禁止嘴唇是有智慧。爱迪生说过:一位实事求是不讲空言的人,一定是没有许多话要说的人。苏格拉底说:神给我们两个眼睛两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张嘴,无非是叫我们多见多闻而少说话。保罗劝提摩太:总要在言语上作信徒的榜样。我们正可在这方面学达太,制伏我们的舌头,做个智慧者。 马太马可记载达太的名字,路加在路加福音与使徒行传却称他为雅各布的儿子犹大。单单雅各布这个名字在门徒中就有了两个:西庇太的儿子雅各布,亚勒腓的儿子雅各布。犹大在圣经中有十二个门徒中也有两个,另一个就是卖主的加略人犹大。,旧约中出现的第一个犹大是雅各的第四个儿子,犹大这个名字在古希伯来语中是“赞美”的意思,旧约创世纪中,拉结生子,说:“这回我要赞美耶和华。”于是孩子起名为“犹大”,后经常有同名。犹大支派是以色列十二支派之一,据说耶稣也是出自这一支派(见新约马太福音,耶稣基督的家谱)。这些相同的名字弄得我们糊里糊涂,有时不免张冠李戴,幸好他还有达太这个名字供人识别。 有人又以为他是犹大书的作者,其实不然,因为犹大书十七节说:亲爱的弟兄阿!你们要记念我们主耶稣基督之使徒前所说的话。可见得他自己不是使徒,当然不是达太了。我们认为犹大书的作者是主耶稣肉身的弟兄,他自称雅各布的弟兄犹大,而主的弟兄们是雅各布,约西,西门,犹大(太十三:55)。第十二章 奋锐党的西门奋锐党的西门(在波斯殉道) 西门在新约有九个,可见得是个很普通的名字。就在门徒之中,卖主的加略人犹大的父亲也叫西门以外(约六:71),彼得本身的名字也是西门。因此称这位西门时,就要冠以奋锐党的西门,以资识别。说起来很有趣,十二门徒中有两个雅各布,一个是与主极亲近的三位门徒之一,另一个却默默无闻。犹大也有两个:一个是遗臭万年的卖主的加略人犹大,另外一个也不为人知。现在两个西门,也是同样的情形:一是门徒中的老大哥西门彼得,另外一个却只知道他是奋锐党的党员,圣经中再也没有提到其它的事情。可见名字并不重要,我们也不需要求名,像加略人犹大那样臭的名声还不如名不见经传的好。 十二门徒中,各式各样各行各业的人都有,证明神要使用各种不同的人。主呼召了渔夫、税吏,现在又呼召一个热衷于政治的人。西门应主的呼召,起来跟从了主。西门这个名字,原文是听见的意思。他留心听主的呼召,听见了就立即放下一切跟从主。第十三章 加略人犹大犹大出卖耶稣加略人犹大(出卖耶稣的门徒) 经文:路加六章十二至十六节,廿二章一至六节,使徒行传一章十六至廿节。 福音书中三次记载十二门徒的名字,都是以西门彼得为首,以卖主的加略人犹大殿后(太十:~24,可三:16~19,路六14:~16)。到使徒行传再次记载十二门徒的名字时,很可惜,殿后的加略人犹大都不见了,因为他已经卖了主耶稣,用他作恶的工价,买了一块田,以后出去吊死了,以致身子仆倒,肚腹崩裂,肠子都流出来(徒一:13~18)。 许多人替这个叛徒打抱不平。有的说:为什么主耶稣要拣选他呢?明知他贪心,为什么要让他管钱袋呢?犹大卖主是应验了先知的预言,自告奋勇去担当罪名,不是该领功吗?岂能加上罪名?近代的人更解释他是爱国份子,激烈的革命家,看不惯主耶稣的不务实际,只空洞说教,才将他出卖的。事先犹大并不知道祭司长那批人会这么凶狠地对待耶稣,钉他十字架;因此事后犹大懊悔了。他是应该得救的。 另有一种说法认为,犹大并非叛徒。耶稣“在逾越节前3天在与加略人犹大交谈中所呈现的秘密话语”见《犹大福音》。编辑本段其他相关《格林童话》故事十二门徒 在基督诞生前的三百年时,一位母亲生了十二个儿子。可她是那样的贫困潦倒,不知如何来养活这些儿子。她天天向上帝祈祷,请他施恩,让她所有的儿子能和那预言要降临人间的救世主在一起。当她生活越来越窘困时,她就把儿子一个个从身边打发出去找活路。老大叫彼得,他已出门走了一整天,走了很远的路,最后进入了一片大森林。他想找一条出去的路,却再也找不着,反而越迷越深。加之他非常饥饿,几乎都站不起来了,他实在太虚弱了,只得躺下来,并深信死神就在咫尺了。 突然从他身边冒出了个小男孩,浑身上下闪着光,像天使一样和善。孩子拍了拍手,彼得只得抬起头望着他。只听小孩问道:“你为什么这般绝望地坐在这里?”“唉!”彼得答道,“我正四处流浪,想找条活路,希望能见到那即将降临人间的救世主,那也是我最大的心愿。”孩子说:“那就跟我来吧!你的愿望会满足的。” 他拉着可怜的彼得的手,领着他穿过悬崖,来到一个山洞前。他们走进了山洞,里面全是金银水晶,一切都在闪闪发光。在洞的正中央有十二个摇蓝挨个儿排放着。小天使说:“躺到第一个摇篮里睡一会儿,我会摇你入睡的。”彼得照做了,天使边唱歌边轻轻晃动他着,最后摇他进入了梦乡。当他睡熟时,老二也被他的保护天使领来了,他也像哥哥一样被摇着进了梦乡;接着其他兄弟一个接着一个都来了,直到最后十二个兄弟都躺在金色的摇篮里睡着了。 他们睡啊,睡啊,一直到三百年后的最后一个晚上,救世主降临了,那时他们醒了,最终和救世主在一起,成了人们所说的耶稣的十二门徒。地理风光十二门徒石(或称“十二门徒岩”) 该地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沿线,这里有一处被称作“十二门徒石”的奇岸怪壁。它(们)实际上是突出在南太平洋海面上的12块砂岩石,经过千年的海浪和海风的洗礼,被大自然鬼斧神工地雕凿成酷似人面,而且表情迥异的12块岩石,看似悲哀,恰似温柔,巧夺天工。 十二门徒石是墨尔本西南部约220公里外,是澳大利亚大洋路的著名地标。大洋路被称为“世界上风景最美的海岸公路”,紧靠着维多利亚南部海岸而行,长约320公里,是澳大利亚政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牺牲的战士而建。 在大洋路坎贝尔港国家公园内的海岸线上,坐落着有千万年历史的石灰石、沙岩和化石经海水风化而逐渐形成的12个断壁岩石。矗立在湛蓝的海洋中的独立礁石,形态各异,因为其数量和形态酷似耶稣的十二门徒,因此得美名“十二门徒石”。 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塑造了令人惊叹的壮阔雄伟的奇景,然而时至今日,12座岩壁,只剩下8个,海浪经年累月的冲击使其中的3个(原文如此,此处未作修改——抄录者注)已经坍塌。 最近的一次坍塌是在2005年7月3日。当时一块高达45米的大岩石突然发生崩塌,数秒钟内变成碎石落入海中,坍落的碎石足足比海平面高出了10米。 当时,一名15岁的悉尼男孩和他的父母目睹了岩石崩塌的瞬间,并在1分钟之内拍下了两张截然不同的照片——一张是9点18分,另一张是9点19分,从两张照片上可以看到,一分钟前大岩石还矗立在那里,一分钟后它就永远地从地球上消失了。科学研究者说,十二门徒石总有一天会全部消失。你所看到的瞬间,其实便是历史。 与十二门徒石相近的旅游景点还包括:大洋路、六合谷、伦敦断桥等。扩展阅读: 1 《格林童话故事》2 3 :4 5 旅行者游记:6 7
感谢神!
你说的是士师基甸,记载在士师记6:36-40节:
“基甸对 神说:‘你若果照着所说的话,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我就把一团羊毛放在禾场上。若单是羊毛上有露水,别的地方都是干的,我就知道你必照着所说的话,借我手拯救以色列人。’次日早晨,基甸起来,见果然是这样;将羊毛挤一挤,从羊毛中拧出满盆的露水来。基甸又对 神说:‘求你不要向我发怒,我再说这一次:让我将羊毛再试一次。但愿羊毛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这夜 神也如此行:独羊毛上是干的,别的地方都有露水。”
愿神祝福你!
一、写读后感的要诀
1、重视“读”
“感”是从读中产生的,读是感的基础不认真读,就不能深刻领会原文的中心,就不能把自己的感想激发出来如果拿过书来,走马观花地翻上一遍,仅仅凭着一个初步的印象,就迫不及待地动手写感想,这个“感想”往往写不好
举例来说有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古代鲁国的国王得到一只海鸟他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鸟,就把它当做是神鸟了为了表示自己对“神鸟” 的爱护和尊重,他吩咐把鸟供养在殿堂里,把宫廷里最美妙的音乐奏给它听,用最丰盛的筵席款待它吃可是鸟呢,却被吓得神魂颠倒,举止失常,连一片肉也不敢尝,一滴水也不敢沾,这样,只三天功夫,这只鸟就活活地饿死了
看了这个故事,怎样写一篇心得笔记呢你如果在鲁王不懂得养鸟的技术,鸟应该如何养的问题上大发议论,即使写得再详尽也不行为什么呢 因为你从根本上把这个故事理解错了这个故事其实是说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否则,尽管主观愿望是好的,也难免要失败只有抓住了这一点,去联想、去议论,才能把感想写得深刻、动人
怎么读呢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我们首先必须熟悉下列情况:(1)写作时间(2)写的什么,即作品的内容要把作品中的时、地、人、事、物这几方面弄清楚,不能囫囵吞枣写故事梗概,列提纲,这些都是熟悉作品内容的辅助手段(3)为什么而写,即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次,要边读边想,边读边记哪些地方使你激动不已,哪些地方使你感慨万千都不要放过去要反复读,边读边体会文章的中心,联系自己生活的体验,加以对照、比较为“感”做好准备
2、“感”要专一
看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你的感受可能很多,如果面面俱到像开杂货铺一样,把自己所有的感受都一股脑地写上去,什么都有一点,什么也不深不透,重点部分也像蜻蜓点水一样一擦而过,必然使文章平淡,不深刻所以写感受前要认真思考、分析,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去写你可以抓住原作的中心写,也可以抓住文中自己感受最深的一个情节、一个人物、一句闪光的语言来写,最好是突出一点,深入挖掘,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总之,感受越深,表达才能越真切,文章才能越感人
就拿《小马过河》这篇我们都知道的故事来说它虽然短小,但仔细体会,就会使人产生几方面的感想:①遇事要多动脑筋、认真分析,不能别人说什么就是什么②实践出真知,水是深是浅,要亲自去试一试,“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 就要亲口尝一尝”③老马教子有方,放手让孩子去做力所能及的事,不溺爱,不娇惯;当孩子没有完成任务时,不讽刺,不责怪,而是循循善诱,耐心指导
仅就对这三方面的感想来说一篇心得笔记最好只选择其中的一两个方面写透彻,写深刻
3、处理好“读”与“感”的关系
“读后感”当然是先“读”而后有“感”你读的是哪本书你是对这本书中的哪个问题发表感想,这些都需要交代一下如果对原文一字不提,上去就写感想,就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不知道你的感想是怎么来的另一方面,有的同学在写读后感时,用大量的篇幅去复述原作的内容或事例,只在结尾发表几句感想这样写就会变成向别人介绍某一本书因此,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但文章的“感”一定要比“文”多
二、读后感的写作
1、写作方法:
写体会式的读后感方法很多,但最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联系实际分几点具体地写出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另一种是先概括原文的主要内容或情节,再抓住主要内容中感受最深的部分写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2、写作顺序:
在结构上,常见的有这两种写作顺序:
概括式提示“读”→抒写感受→回扣到“读”
或者简单介绍文章之后,把主要内容分散写,夹叙夹议用一处原文来谈一点感想,这种方法必须注意前后衔接
3、写作技巧:
(1)读后感的题目
最简单的题目是“读《××××》有感”你想醒目一点,可以抓体会中最深的一点自拟题目如《见义勇为是一种美德》就是如此
(2)“感”的内容
首先提醒大家,感受一定要和文章的主要内容相符,否则就会闹笑话,文章的主要内容假如是讲的认真学习,可你谈的体会却是热爱劳动,文不对题,完全不符要求,这一点也是写读后感难把握的一点另外在联系实际谈感受时,可以打开你想象的闸门,从古到今,从近到远,从中国到外国,从自己到别人,看到的、听到的、正面的、反面的,只要与文章的主要内容有关系,能够帮你说明问题的都可以写
让我们举例来说:
例1、《凡卡》读后感
今天我们学习了《凡卡》这篇课文,我感受很深
《凡卡》一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契诃夫在一八八六年写的,当时正是俄国沙皇统治最黑暗的时期,人民过着苦难的生活九岁的凡卡·茹科夫,三个月前被爷爷康司坦丁·玛卡里奇送到鞋匠阿里亚希涅那里做学徒,他在这三个月里受尽了折磨,睡在过道里,老板和老板娘为一点小事就要毒打他,伙计们也捉弄他,每天只能吃一点面包渣,他没有衣服和鞋穿,没有亲人,没有快乐他给爷爷写信,请求爷爷把他接回去,但这只是梦想凡卡的生活多么悲惨呀!
读完这篇课文我很受教育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建设好我们的祖国
简评
看了这篇读后感同学们会有一个共同的反应,这文章写得太空洞了读后感,重在写读后的感受,而不是对原文的介绍,而本文的小作者所描述的大部分是课文中的内容,至于看到这些现象联系实际,与自己进行对照比较则一点没谈尽管开头结尾都分别高呼读了这篇课文很受教育,感受很深,但却见不到下文,给人以风大雨点小的感觉
例2、《凡卡》读后感
我一口气读完了《凡卡》这篇课文,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哭了,我为九岁的凡卡过着非人的生活而感到痛苦,我仿佛看到了凡卡又在挨打挨骂
凡卡太可怜了,他才九岁,一个和我们同龄的儿童,却受着这么多的折磨,老板、老板娘动不动就打他,伙计们想方设法捉弄他谁都知道,孩子只有不断地增加营养身体才会长得结实,才会健康可凡卡呢,早晨吃一点儿面包渣,中午喝稀粥,晚上又是一点儿面包渣,至于菜啊、茶啊,根本没有到了晚上睡觉时,他没有床,而是睡在过道里这还不算,每当老板的小崽子一哭,凡卡就得去摇那个摇篮,如果睡着了,还会挨老板的打凡卡总是回想在乡下的那一段日子,虽然清苦,但身边有爷爷、有小伙伴,而现在谁都欺辱他,他真受不了了,他请求爷爷接他回去
读到这儿,我脑海里浮现出凡卡遥望故乡向苍天哭泣的情景,我的心里真不是滋味
如今,我们也是十来岁的少年儿童,可和凡卡相比,一个天上一个地下,我们生活在蜜罐里每天我们都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老师像辛勤的园丁,精心教育我们学校为了让我们全面提高素质还给我们建立了计算机房、阅览室、语音教室、自然实验室等,每天我们都能学到许多新知识、新技能父母为了让我们身体长得结实,天天为我们准备营养丰富的食品,我们多幸福呀!
读过《凡卡》之后,我又陷入了沉思,为什么我和凡卡同是少年儿童却过着不同的生活呢原因是我们不是生长在同一社会中,凡卡生活在沙俄黑暗统治之下,那里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富人终日花天酒地而穷人却度日如年穷困潦倒我们呢我们生活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我们儿童享受幸福生活的权利,国家还为我们少年儿童立了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起到了保证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作用人们常说,不能身在福中不知福,看看小凡卡,再看看自己,我们太幸福了我要加倍努力学习,长大更好地建设我们社会主义祖国,让更多的儿童们过上更幸福的生活
评析
同前一篇读后感相比,此文内容显然是丰富多了首先小作者注重在读文的过程中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小作者以自己现实生活状况与凡卡一一进行对照,感受到自己生活环境的优越,深知自己犹如生活在蜜罐中另外,这篇读书笔记反映出小作者认识问题的深度,他不是就事论事,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到了社会制度的不同,进而激发了努力学习长大建设好祖国的愿望,他的感受显得更加充实、深刻
虽然《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豆瓣评分91有点虚高,但务必成为2017年度最佳影片。剧情很简单,但元素丰富。同性与情欲、青春与成长、包容与指引……多元而无边界,温柔且细腻。
1983年,意大利北部的美丽小镇,17岁少年Elio无所事事的夏天因为父亲学生Oliver的到来就此改变。英俊博学的Oliver与敏感羞涩的Elio从见面开始便埋下了怦然心动的细节伏笔,阳光、小河、钢琴、泳裤、自行车、安静的小镇、多汁的桃杏,漫长的下午,茂盛的荷尔蒙……暧昧弥漫,情欲的滋生合理而自然。在经历了吸引、试探、焦虑、嫉妒、互撩这些爱情中的各种情绪小把戏后,恍然发现喜欢的人也恰好喜欢自己。
暑假过去,他们终将分离,无论告别的拥抱多么用力。“爱有多销魂,就有多伤人”,告别初爱的Oliver悲伤失落崩溃……幸运的是有父母包容理解。在他迷茫无措的时候,父亲看似随意地对他说了这样一段话:”你们的友谊是美好的。也许超越了友谊。我羡慕你。就我看来,大多数家长会希望此事就此了结,或者祈求他们的孩子能快点振作起来。而我不是这样的家长。现在的你,会去抚平伤痛,但如心中依旧存留火花,不要残忍的掐灭它。逃避不会让我们睡得安心。但相比之下,看到对方比预想的先忘记自己会更加糟糕。我们对自己如此摧残,只为让伤口更快愈合,以至于不到三十岁的我们就已经遍体鳞伤。每次开始一段新的感情,能付出的情感会剩的越来越少。为了避免再次受伤,而故作麻痹,这多可惜啊。”
Oliver与Elio分别后的冬天,导演用Oliver的订婚消息为这段邂逅做了个了结。接过电话的Elio缓缓走到壁炉前默默流泪,身后是为光明节忙碌的家人……三分多钟的长镜头定格在Elio悲伤的脸上,炉火在眼中跳跃,那个回不去的夏天,那些温柔,那一句later,那一件衬衫一个吻……青春和初恋随着时间消逝了。与小说相比导演是温情的,在电话里Elio用自己的名字呼唤Oliver时,得到了回应。
这不是一部同志**,也不是爱情**,它是一部由同性恋故事改编的青春片,是我正值美好,你恰好出现,是可遇不可求的邂逅。在那样漂亮的夏天里那样完全亲密的恋情,美好到任何一个人都心生期待,重返少年。
(关于**名的意义,导演的回答:I think in love, when you call the other by your name, that means complete surrender。我认为在爱里,当你用你的名字来呼唤对方时,意味着完全的投降)
基甸的简介
本文2023-10-08 01:35:4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19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