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求关于历史上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籍、家世和出身的详解~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是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生於元朝天顺帝天历元年(1328年)九月十八未时。父亲朱五四(后改为世珍),母亲陈氏。朱元璋祖籍为江苏沛县,籍淘金户。祖父初一因当地不产金,赔纳不起而徙句容,后徙泗州,至父亲时方徙濠州(今安徽凤阳)定居。原名重八,后改为兴宗。参加元末农民起义后改名为朱德裕,再改名为朱元璋,字国瑞。朱元璋幼时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淮北大旱,朱元璋的父、母、兄先后去世,不得已而入皇觉寺当行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元璋只得离乡为游方僧。
目录
1起义
2建国
3生殉妇女
4评价
5婚姻
6家族列表
61子女
7传说
8相关条目
[编辑]起义
至正十二年(1352年)受好友汤和来信劝说,朱元璋参加红巾军,投靠郭子兴,由於指挥有方,不久便由一名小军官逐渐升为元帅,并娶郭子兴养女马氏(后为皇后)。至正十六年(1356年)朱元璋攻占集庆(今南京),将这里作为自己的根据地,并改名为应天府。 朱元璋采取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采取稳健的进攻措施,得大富商沈万三资助,击败了徐寿辉、陈友谅和张士诚的势力。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元璋受小明王韩林儿封为吴国公。1364年自封为吴王。
[编辑]建国
朱元璋至正二十八年正月初四(1368年1月23日),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南京」,开封为「北京」。同年闰七月,大将徐达攻克大都,元朝覆亡。洪武十四年(1381年)云南安定。
洪武元年,大封诸将为公侯。初封六公,其中以六大将、一大臣为开国元勋。分别为: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遇春、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洪武二年正月初十(1369年2月16日),朱元璋命於鸡鸣山立功臣庙。当时他告谕中书省臣说:「元末政乱,祸及生灵。我倡义临濠,以全乡曲。继率英贤渡大江,遂西取武昌,东定姑苏,北下中原,南平闽广,越十有六载,始克混一。每念诸将相从,捐驱戮力,开拓疆宇,有共事而不睹其成,建功而未其报。追思功劳,痛切我怀。因此,命有司立功臣庙,序其封爵,为像以祀。人孰无死,死而不朽,乃为可贵如诸将者,生建忠勇之命,死有无穷之荣;身虽殁而名永不磨灭」。六月初三日庙成,朱元璋亲定功臣位次,以徐达为首,次常遇春、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胡大海、冯国用、赵德胜、耿再成、华高、丁德兴、俞通海、张德胜、吴良、吴桢、曹良臣、康茂才、吴复、茅成、孙兴祖凡二十一人。死者像祀,生者虚位。又以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丁德兴七人配享太庙。此位序屡经删汰,已非洪武二年所定名单位次。
朱元璋共有二十六子,嫡长子为皇太子,其余皆分封为王,又分封一个从孙为王,使之出镇全国险要。一部分镇守北方以防蒙古的侵扰,称边王。他们东起辽东,西迄甘肃,各守据点,保卫著边疆,如燕王朱棣镇北平(今北京)、宁王朱权镇大宁(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宁城县大明城)、谷王朱穗镇宣府(今河北宣化)等称为「守边」九王。余下则星罗棋布,分驻内地。如周王镇开封、楚王镇武昌、潭王镇长沙、蜀王镇成都、鲁王镇兖州等。诸王中,以北方边王的势力最大。如宁王有甲士八万,战车六千。而燕王和晋王权力尤高,如中央派来的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均受其节制,甚至朱元璋允许此二王扩展其军事势力,军中事大者方才奏闻,但直接导致了建文帝的靖难之变。
明朝稳定之后,朱元璋为明朝制订了包括《大明律》在内的一系列严格的典章制度来约束众臣。
在朱元璋主政期间,处死了大批不法贪官,包括开国将领朱亮祖,女婿驸马都尉欧阳伦,其中甚至因为郭桓案,空印案杀死数万名官员。由於朱元璋的吏治严厉,在明初相当长一段时间,官员腐败的情况得到有效遏制。
朱元璋虽然对官员要求严厉,但非常注意减轻民间普通百姓的负担,在主政期间,基本上实现了轻徭薄赋,同时多次救济灾民。社会生产力在其统治期间得到了很大的恢复,人口稳定成长。他生活俭朴,工作勤奋,在明南京皇宫内,没有设立御花园,只有御菜园,其中种满蔬菜,供给皇宫。
朱元璋曾多次筹划北伐蒙古以保障北方边塞的安宁。大胜,并曾成功在甘肃击败王保保、在东北逼降纳哈出、在蒙古高原几乎活捉元主脱古思帖木儿。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驾崩於应天皇宫。葬紫金山孝陵。
[编辑]生殉妇女
残酷的殉葬制度,在西汉以后,逐渐在中原政权消失。但是在朱元璋手中又恢复,并且只殉葬妃嫔宫女。朱元璋死时生殉46名伺寝宫人;成祖殉30余人,并且曾因权贤妃之死疑案而一次处死宫女2800余人;「仁宗」殉葬7名妃嫔;宣宗殉十人。「节烈从殉」的风气,并向下广为延伸至宗室公侯、官宦之家、以至民间,至英宗时才废止。杀死从殉妇女的方法为将她们吊死,她们的家属称为「朝天女户」并给予一定待遇。
[编辑]评价
此章节的中立性有争议。内容、语调可能带有明显的个人观点或地方色彩。
加上此模板的编辑者需在讨论页说明此文中立性有争议的原因,以便让各编辑者讨论和改善。
在编辑之前请务必察看讨论页。
民间流传朱元璋丑恶的脸谱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持正面评价者通常都是从其大力打击贪污,恢复经济著眼,事实上历史都有如此记载。而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杀戮功臣者著眼,洪武六年,朱元璋鉴於开国元勋多倚功犯法,虐暴乡闾,特命工部制造铁榜,铸上申戒公侯的条令,类似战国时代的「铸刑鼎」,已经隐约透露了日后屠戮的信号。后来的胡惟庸案实际上成为朱元璋整肃功臣的藉口。洪武二十三年,李善长的家奴卢仲谦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往来勾结,以“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见诛,接续又诛杀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爵,株连被杀的功臣及其家属共计达三万余人,连“浙东四先生”亦不能免。朱元璋还特地颁布《昭示奸党录》。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蒋献诬告蓝玉谋反,连坐族诛达一万五千人,把打天下的将领几乎一网打尽,此时又颁布《逆臣录》,诏示一公、十三侯、二伯。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朱元璋杀江夏侯周德兴。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杀颖国公傅友德,与他同时被杀的还有蓝玉的副将,在捕鱼儿海战役中立功的定远侯王弼。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朱元璋杀宋国公冯胜,是开国六公爵最后一位仅存者。大臣们只要观察皇帝当日临朝的穿戴,即悉皇帝心情好不好,“太祖视朝,若举带当胸,则是日诛夷盖寡,若按而下之,则倾朝无人色矣。”
总括而言,朱元璋诛杀功臣是铁的事实,这也造成靖难之役时,能勤王卫主的老臣已经不多见,仅存的功臣只剩下曹国公李景隆、长兴侯汤和、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等人。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洪武三年告老还乡,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免死券”,但他的儿子朱同最后被赐自缢。
除大诛功臣外,朱元璋也杀文人,吴晗《朱元璋传》中开列了被杀文人的名单:“处州教授苏伯衡以表笺论死;太常卿张羽坐事投江死(注,不是他跳江自杀,而是绑起来扔到长江里);河南左布政使徐贲下狱死;苏州经历孙右;曾为蓝玉题画,泰安州知州王蒙尝谒胡惟庸,在胡家看画,王行曾作过蓝玉家馆客,都以党案被杀;郭奎曾参朱文正军事,文正被杀,奎也论死;王彝坐魏观案死;同修《元史》的山东副使张梦兼、博野知县傅恕、福建佥事谢肃都坐事死,曾在何真幕府的赵介,死在被逮途中,曾在张士诚处作客,打算投奔扩廓帖木儿的戴良,畏罪自杀。不死的,如曾修《元史》的张宣,谪徙濠州;杨基罚作苦工;乌斯道谪役定远;顾德辉父子在张士诚亡后,并徙濠梁,都算是十分侥幸的了。”
明太祖虽标榜复古,但他大多数制度是从蒙古学的,廷杖与责打臣下是从蒙古学的,法制是从蒙古学的,违反了刑不上大夫的古训。另外,他与蒙古人一样,为了动员全社会,他十分重视户口普查,每个人有固定的义务,每个大臣首先是家臣,然后才是大臣。不许随便转换工作,这是从成吉思汗的十户制学的,从前大臣上朝是不用跪对的,明朝则要,因此明朝君主是绝对专制的。
[编辑]婚姻
朱元璋的皇后就是众所周知的大脚马皇后。她是当时红巾军大帅郭子兴的义女。有学者分析晚年朱元璋暴躁的性格和马皇后的死有很大关系。
[编辑]家族列表
父亲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亲 淳皇后陈氏
兄弟姊妹
朱兴隆,南昌王
孝慈高皇后马氏,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卒於1382年,寿51岁,諡为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妃: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卒於1374年,寿32岁。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
淑妃李氏,寿州人,父李杰。
宁妃郭氏,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郭惠妃,郭子兴亲女
江贵妃
昭敬充妃胡氏
硕妃,高丽进贡的女子
郑安妃
庄靖安荣惠妃崔氏
达定妃
胡顺妃
任顺妃,高丽人
李婕妤,高丽人
崔美人,高丽人
韩氏,高丽人
[编辑]子女
子
朱标,长子,懿文太子(史载孝慈高皇后出,但有说法是高皇后养,李淑妃所生。),逝於1392年,长子朱允炆被立为皇太孙,继明太祖帝位
朱樉,次子,秦愍王 (孝慈高皇后出)
朱棡,三子,晋恭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棣,四子,明成祖(孝慈高皇后出)
朱橚,五子,周定王(孝慈高皇后出)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达定妃出;永乐朝废为庶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达定妃出;洪武朝自焚死)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 (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柍,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郭惠妃出;永乐朝废为庶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㰘,二十五子,伊厉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
媳妇
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扩廓贴木儿氏,元王朝皇族之女)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韩国公李善长子李祺( -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后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2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编辑]传说
由於出身民间,有关朱元璋之传说众多,如出生时,身上有虫子在爬,故原名虫扒,后至皇觉寺才改重八,不久改为朱兴宗。其中以其天生有天子相、天子金口等为多。著名的例子,便是在皇觉寺当小和尚时,老师傅要求朱元璋清理庙堂大殿,朱元璋趁著师傅不在寺内,开金口对著众尊佛像,要诸佛自行清洗乾净,并且也要打理大殿内一切。话刚说完,诸佛便慌慌张张行动起来。
另外,传说朱元璋曾为明教徒,故立国后以「明」为国号(小说倚天屠龙记亦曾以此为题材)。 值得推荐的传记有吴晗1949年出版白话文朱元璋传等
朱元璋杀了很多的开国元老,但是有四个开国元老幸免于难,他们分别是:刘基(刘伯温),汤和,耿炳文,郭英。
一、刘基,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刘伯温,刘基是朱元璋打天下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人,他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可磨灭的汗马功劳。明朝建立后,刘伯温一直低调做事,从来不说自己的功劳有多大,他心里非常明白“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所以在关键时刻选择了功成身退,也正是因为这样朱元璋找不到借口杀他,他也因此成为了逃脱朱元璋屠刀的明朝四个开国功臣之一。
二、汤和,汤和是朱元璋最好的朋友之一,当年朱元璋父母兄弟饿死,被迫去做和尚,已是起义军千户的汤和就给朱元璋写信邀请他加入起义队伍。后来朱元璋果真参加起义队伍,汤和就跟在朱元璋身后尽心辅助,当时所有人都觉得奇怪,为何堂堂千户大人跟着一个小兵屁股后面转?也正是因为这份情谊,朱元璋没有杀汤和。
三、耿炳文,耿炳文的父亲在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战死,耿炳文接替了父亲的职位继续跟着朱元璋干,立下了不少功劳,明朝建立后被封为长兴侯。耿炳文这个人比较老实,没有什么野心,朱元璋可能是考虑到大将都被杀光了,得留一个在他死后保护明朝的江山,所以没有杀耿炳文。
四、郭英,郭英是著名的战将,还跟朱元璋有亲戚关系。在跟着朱元璋打天下的过程中,郭英参加大小战斗500多次,受伤70多处,总共斩杀,俘虏敌军十七万多人,明朝建立后被封为武定侯。另外郭英的同胞姐妹嫁给了朱元璋,基于这些原因,朱元璋对郭英格外信任和喜爱,所以朱元璋也没有杀他。
2001年4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对位于钟祥市长滩镇大洪村的一座明代大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这座大墓在 历史 上曾多次遭盗墓贼光顾,可随着水被抽干,大墓露出真容时,考古专家们不禁松了口气,古墓竟保存完好,未被盗掘成功。当墓室被打开的那一刻,在场的所有人都惊呆了,遍地的金银玉器,在探测灯的灯光下宛如天边繁星,熠熠生光。
据统计,墓中金、银、玉、宝石等各种品类随葬品计5300余件,其中金、银、玉器计1400余件,珠饰宝石则多达3400余件。 其奢华程度,在已发掘的明代亲王中前所未有,仅次于明神宗的定陵,为继定陵之后的又一明代重大考古发现 。
与大墓一同再现于世的,还有 墓主人梁庄王朱瞻垍与其王妃魏氏之间尘封已久的爱情 。这是一段堪比女频小说男女主角的缠绵,以至于即便是大墓开启21年之后的今时今日,在互联网大潮的推动下,依然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朱瞻垍(音ji),生于永乐九年(1411年)六月十七,为明成祖朱棣之孙,明仁宗朱高炽庶九子,生母恭肃贵妃郭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月十一,被册封为梁王。
郭氏出身不凡,祖父为明朝开国元勋武定侯郭英 ,伯祖为巩昌侯郭兴,姑祖母为明太祖朱元璋宠妃郭宁妃,伯父郭镇尚永嘉公主,两个姑姑分别为辽王妃和郢王妃。郭英本人成功躲过了“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两次大清洗,成为老朱留给孙子建文帝朱允炆的武将班底之一。
也因此, 靖难战争时期郭英率军多次同燕王朱棣直接对抗 。有这段经历在,朱棣顺利登顶之后,虽然在明面上没对郭英进行清算,可他死后,武定侯爵位却长期悬空。为实现复封,郭家把宝压在了皇太子朱高炽身上,将家中最出色的女儿送进东宫做小。
郭氏没辜负家族的期望,入宫后深受朱高炽的宠爱,为其生了老八朱瞻垲、老九朱瞻垍、老十朱瞻埏。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返程途中,驾崩于榆木川,随即太子朱高炽登基。很快郭氏晋封仅次于皇后的贵妃,三个儿子也分别受封滕王、梁王和卫王。
悬空二十年之久的武定侯爵位,也迎来了它新一任主人。只不过中间出现了偏差,郭氏出身郭家二房,爱屋及乌之下,明仁宗竟不看姑姑永嘉公主的脸面,跳过郭珍这个长房长孙,将侯爵桂冠戴在了便宜小舅子郭玹头上,并追封便宜老丈人郭铭为武定侯。此举引爆了郭家内部长达一甲子的爵位之争,一度使武定侯再次停封四十余年。
然而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明仁宗朱高炽龙驭上宾,在位仅仅八个月。 他的驾崩,宣告郭贵妃的好日子到头了 。
明初恢复了野蛮的殉葬制度,皇帝去世,后宫部分女子要随他而去,以便在另一个世界继续伺候他。明太祖如此,明成祖如此,新出炉的大行皇帝朱高炽自然也不会例外。当然,被殉葬的是那些既无所出,又没有深厚背景的妃子,比如生了郑靖王朱瞻埈、蕲献王朱瞻垠、真定公主和淮靖王朱瞻墺的李贤妃,就没有被殉葬;英国公张辅之女张敬妃,则“以勋旧之女特恩免殉葬”。
为明仁宗的妃嫔共有五人,可无论如何不该轮到的郭贵妃竟出现在了这份名单之中 。于是几乎所有人都将目光锁定在了仁宗朝后宫之主张皇后身上,认定她是幕后郭贵妃之死的幕后黑手。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之中,就隐晦地点出主谋实乃中宫。
“ 况贵妃所出,有滕怀王、梁庄王、卫恭王三朱邸,在例不当殉。岂衔上恩,自裁以从天上耶?…是时六宫止以贵妃为极贵,下中宫一等。 ”(《万历野获编·补遗卷一》)
母亲殉葬一个月之后,胞兄滕王朱瞻垲不幸辞世。两个月内,三位至亲接连离他而去,对年仅15岁的梁王朱瞻垍的打击可想而知。 特别是母亲被迫殉葬,让他深刻明白什么叫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对他的性格塑造起了不小的推动作用 。
宣德四年(1429年)八月初一,经过一系列准备,郑、襄、荆、淮、梁五王同日之国,其中 梁王朱瞻垍的藩地为湖广安陆州 (今湖北钟祥市)。刚到藩地,就挨了当头一棒。
当年十二月,朱瞻垍上表谢恩。结果在谢恩表副本上也盖了亲王之宝印鉴,同时将庆贺太子朱祁镇生辰的贺表与谢恩表装在了一起,两者都有违礼制,故礼部要求治梁藩长史司官员之罪。明宣宗表示梁王“未谙典”,无需这样小题大做,移文告知一声便罢了。
“ 丁丑……行在礼部言:‘梁王瞻垍遣千户进谢恩表,副本不当用宝。又东宫千秋笺亦附赍来,违式不谨。当罪其长史等官。’上曰:‘王未谙典,故过在长史。但此小事亦不足罪。其移文俾知之。’ ”(《明宣宗实录》)
经此一事,朱瞻垍变得愈发谨小慎微,唯恐惹事上身,引来不必要的麻烦。如此一来外来灾祸是没了,可王府内部却不安宁起来。
王府承奉司是明代藩国四大机构之一 ,负责管理本府的宦官,掌事宦官称承奉,秩正六品。明朝虽然与东汉、唐朝并称三大宦官乱政的朝代,可与其他两个朝代有着本质的不同,所有权宦都是皇帝为应对来自外朝的对抗而主动推出,那怕权势再大,生死也在皇帝一念之间,强如刘瑾、魏忠贤也逃不脱这一命运。说白了,明代所有宦官都是皇帝的家奴,他们的命运被掌控在皇帝手中。皇家如此,各王府自然更是如此。
可在朱瞻垍这里却发生了意外。 梁王府承奉孔勤 见自家王爷懦弱可欺,竟干起了奴大欺主的勾当,对朱瞻垍态度“狠傲”,动辄辱骂不说,还胆敢动手追打亲王, 将堂堂亲王逼得几欲拔刀自尽 。
明宣宗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于宣德六年(1431年)正月特旨命梁王朱瞻垍将孔勤械送入京,打算亲自处置。
犯下这等大事,这一入京,哪还有命?因此在孔勤被抓之后,其党羽竟胁迫自家梁王殿下上疏为其求情,企图让其免罪,以便大家伙继续在梁王府作威作福。
“ 丁亥,命梁王瞻垍械承奉孔勤送京。勤狠傲,屡侮慢王,至出詈语。又尝踢王所坐胡床仆地,迫逐王入卧内。王不能堪,欲拔刀自杀,左右救止之。事闻,上大怒,遣人执勤罪之,王奏乞宥其愚戆。上谕行在兵部臣曰:“梁王,朕亲弟。为下人侮辱,理应罪之。而王反为救解,此必同类小人迫胁王为此奏。”遂遣敕戒王勿听群小之言,朝廷自有处置。” (《明宣宗实录》)
以明朝对宗室的优待,藩王打杀个把人那都不叫事。即便是有“明朝最牛皇叔”之称的一代贤王,朱瞻垍的五哥襄宪王朱瞻墡,也因王府一再发生盗窃案,而将负责王府守卫的仪卫司侍卫们狠狠地揍了一顿。若是不幸碰上他二哥郑靖王朱瞻埈,孔勤这样的货色估计早就被乱棍打死。
以朱瞻垍这位梁王殿下的性格,走了孔勤这位张屠夫,还会有快刀王前来报到。正统二年(1437年),郢靖王守坟内使王顺赴京伸冤,称 梁王府新任承奉阮刘 胆大妄为,不仅在掘花伐树,还擅自取走墓园的兽头、飞仙、海马等石翁仲。在此过程中王顺向阮刘提出抗议,于是他唆使朱瞻垍上疏诬告,称王顺侮慢亲王。
“孝”华夏文明的基调之一,守护先人墓葬非但是后裔的义务,也是朝廷的责任。 大多数王朝将“挖坟掘墓”行为定为十恶不赦之罪 ,一旦抓到了杀无赦。擅动他人坟头树木及祭祀建筑者,同样会被官府追责,明朝就有这样的法律。平民墓葬尚且如此,何况是堂堂朝廷亲王的墓园。因此真相大白后,明英宗对朱瞻垍写信告诫,并让其治阮刘等人的罪。
“ 壬戌……书复梁王瞻垍曰:所喻郢靖王守坟内使王顺轻慢事备悉。既而,王顺至京,言叔府中承奉阮刘,令人于坟园内掘去牡丹花一株,又擡去兽头、飞仙、海马等物,又伐木植。朕惟祖宗律令,伐他人坟内树木者皆有罪。况郢靖王为国至亲,坟园之物岂可毁伤?阮刘等皆不可恕,叔可自行究治,庶警其余,惟叔亮之。 ”(《明英宗实录》)
就朱瞻垍这软弱的性格,幸好他是初代藩王,背后有朝廷撑腰,若只是一介普通百姓,估计已经被身边人各种欺负到死了。
同日就藩的五位亲王之中,郑王朱瞻埈、荆王朱瞻堈、淮王朱瞻墺的王府,由所在卫所州治改建。襄王朱瞻墡的王府,由原谷王府改建而来,谷王朱橞因意图谋反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被废为庶人,王府空置长达十二年之久,维护自然不可能太好。唯独朱瞻垍的梁王府条件最好。
安陆州本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四子 郢靖王朱栋 的藩地,他这位叔祖虽然薨逝于永乐十二年(1414年),可 其三个女儿却一直生活在王府之中 ,王府自然获得了较好的维护,条件比原谷王府要好。
宣德四年(1439年)二月,明宣宗为让自家九弟顺利就藩安陆,下诏 将以三位小姑姑为首的郢靖王宫眷迁移到南京旧内生活 。明明是人走茶凉的处置手段,皇帝身边的侍臣却盛赞“ 陛下亲亲之仁处置当矣 ”。次年正月,又将郢府所属庄宅、田园,及安陆护卫官军所遗房屋、田土,全都一股脑地赏赐给了朱瞻垍。顺便说一句,郢王妃郭氏,乃是朱瞻垍生母郭贵妃的姑姑,这对侄祖孙也算是有缘。
原郢王府,现梁王府位置并不好, 地处安陆州城城西的低洼地带 ,受此影响不仅王府很容易受损,住得也不怎么舒服。故正统元年(1436年)三月,朱瞻垍上疏侄子,请求在城中找一处地势较高的地方,新建王府。结果请求没得到满足不说,还被侄子夹枪带棒地训斥了一番。
“ 壬午……行在工部奏:‘梁王瞻垍以所居朽弊,且僻在城西,地形卑洼,欲择爽垲者以居。’上以湖广连年荒旱,军民艰难,王府岂易更建。其令三司于秋成后修理。 ”(《明英宗实录》)
既然民生艰难,不可轻易“更建”王府,那只因“长沙卑湿”,而要求迁藩的襄王朱瞻墡,为何能由长沙千里迢迢地迁居襄阳?不就是因为此时真正掌权的乃是太皇太后张氏,襄王朱瞻墡是她的宝贝小儿子,而梁王朱瞻垍则是她在后宫的死敌郭贵妃所生吗!
这还不是最不能忍受的。
按《皇明祖训》所定,宗王拥有朝觐的权力与义务,洪武朝、永乐朝,有诸多宗王朝觐的记载。宣德朝以后,随着削藩的完成, 宗王朝觐制度在事实上被废止 ,皇子一但就藩代表着此生几乎与京城绝缘。加上非奉召不可越藩外出的藩禁,想跟亲人见个面都不可得。
正因如此,正统元年,性格懦弱而又孤独的朱瞻垍,在见到由长沙迁居襄阳,途径安陆的五哥襄王朱瞻墡之时, 才会不禁真情流露,失声痛哭 。
“ 襄王瞻墡自长沙徙襄阳,道安陆,与瞻垍留连不忍去。濒别,瞻垍恸曰:‘兄弟不复更相见,奈何!’左右皆泣下。 ”(《明史·诸王列传第四》)
正统三年(1438年)十月, 梁王朱瞻垍胞弟卫王朱瞻埏在北京薨逝 ,享年23岁,朝廷赐谥曰恭。他的去世,标志着与朱瞻垍关系最亲近四人具已离开,这对他来说也是一个不小的打击。
正统六年(1441年)正月十二日(《明实录》称二十四日,这里从圹志所记),梁王朱瞻垍薨逝,享年30岁,朝廷以他一生“资度英伟,好学不倦”,给出了“庄”这个盖棺定论的谥号,世称梁庄王。
在朱瞻垍人生的最后几年,唯有梁王妃魏氏陪伴在侧 ,聊以安慰他孤寂的心灵,故夫妇俩琴瑟和谐,恩爱非常, 梁庄王墓中的随葬品很大一部分为魏氏所有 。
魏氏并非朱瞻垍的原配 。宣德二年(1427年),册封安庆卫指挥纪詹之女纪氏为梁王妃,这位才是梁王元妃,只可惜婚后不到一年,纪王妃便去世。此后梁王后宫长期无主,直到宣德八年六月(1433年)才册封魏氏为梁王妃。魏氏出生平凡,其父魏亨只是襄阳县的平民,为彰显宗室赫赫地位,才在册封魏氏为梁王继妃的同时,授予魏亨南城兵马指挥之职。
传言,明宣宗非常疼爱这位弟弟,可在阿越看来也不尽然。 否则为何会在时隔五年之后,才想起来弟弟年纪轻轻就成了鳏夫,应当给他安排一门亲事?
梁庄王墓出土了两盒圹志,其中 较小的《大明梁庄王妃圹志》,记载了一段凄婉的爱情故事 。
朱瞻垍与他的前任,叔祖郢靖王郢靖王朱栋处境相仿,也只有女儿,而没有可以传承王爵的子嗣,因此他去世后,梁国被除封。他的两个女儿皆为小妾宫人张氏所生,王妃魏氏无所出。
与郢靖王妃郭氏相比,魏妃要幸运的多,无子嗣牵绊的她并没有被要求殉葬。可这对才享受了七年恩爱时光,便形单影只的魏妃来说,却是一种无法承受的痛, 因此年仅28岁的她主动要求为夫殉葬 。
明朝的某些做法实在令人摸不着头脑,以梁庄王朱瞻垍生母郭贵妃为代表的很多后宫嫔妃并不想殉葬,却硬逼着她们殉葬。而如魏妃这样真正想要殉葬的,又反对其殉葬。
明英宗接到梁藩承奉司递交的魏妃请求殉葬奏疏后,以朱瞻垍的两个高女儿尚幼,需要她这位嫡母抚育为由,不准她殉情。皇帝金口玉开,魏妃只得遵旨而行,担负起抚育庶女的责任。
十年时间一晃而过,两名庶女都到了受封成婚的年龄,自觉已完成抚育责任的魏妃, 带着对丈夫的无限思念,于景泰二年(1451年)三月十七与世长辞 。
当年九月初七,梁庄王墓的墓门再次开启,魏妃如愿葬入王陵,永远沉睡在丈夫身边, 终于实现了“生同衾、死同穴”的愿望 。
次年五月,朱瞻垍长女被册封为新宁郡主,以陈宾为仪宾;次女被册封为宁远郡主,以张镒为仪宾。
不知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 梁庄王与其大兄明宣宗的姓名都叫朱瞻ji ,唯一的不同是明宣宗的“基”读第一声,为阴平调,而梁庄王的“垍”读第四声,为去声调。 姓名读音如此相似的两兄弟,所经历的人生却是两个极端 。
明宣宗与明仁宗父子俩开创的“仁宣之治”被认为是明朝巅峰时代,也是中国 历史 上少数几个公认的盛世,对他的评价虽然有些许杂音,但主流观点认为他是一位明君英主。
而梁庄王既没干出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能向其他宗室一般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一席之地,在明朝宗室中妥妥地属于小透明一个,直到王陵被发掘,才逐渐为世人所知。
与此同时,这两位也秉承了明朝皇室专情的特点。 明宣宗为了青梅竹马的孙贵妃,顶着朝臣和太后的反对声坚决废后,改立孙贵妃为皇后。而梁庄王也为魏妃打造了为数众多的,镶嵌了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等产自海外的名贵宝石的饰品,均为当年郑和下西洋之时所带回的珠宝,所花费的心思和财力必定不小。二 人虽然没能如明孝宗那般做到一生一世一双人,却也用情极专。
沈康王朱佶焞:为宗室谋福利,为生母争名分,因宴请官员惹来控告
肃庄王朱楧:大明最穷的亲王,识时务的贤王,见证了西北战略变迁
秦王夫妇真如《山河月明》中那么恩爱吗?死于宫斗的秦王一家三口
代王朱鼐钧:代藩唯一一次兄终弟及,为立嗣引发代藩与朝廷的对立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应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也称朱八八、也因为他是老朱家第八个孩子、朱兴宗),后取名朱国瑞(1328年-1398年),《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历1328年10月21日未时)丁未时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蒙元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朱元璋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蒙古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蒙酋妥欢贴睦尔率酋妃、酋子和酋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蒙古至此北迁,蒙古在南方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
家族
祖父 朱初一祖母裕皇后王氏 父亲 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 母亲淳皇后陈氏 兄弟 朱兴隆(南昌王)、朱兴盛盱眙王,朱兴祖临淮王 姊妹 太原长公主、曹国长公主。 侄子 朱文正 皇后 马皇后,野史记名马秀英: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生懿文太子标、秦愍王樉、晋恭王棡、太宗棣(后改为成祖,即明成祖朱棣)、周定王橚。谥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 妃嫔 成穆贵妃孙氏,陈州人。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 。谥号成穆。 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史书未有她生下皇子的记载,但有人却认为李淑妃生懿文太子朱标、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 碽妃,她为高丽进贡的女子,有些历史学家认为她是明成祖朱棣生母。《南京太常寺志》所载明孝陵神位:“左一位淑妃李氏生懿文太子、秦愍王、晋恭王,右一位碽妃生成祖文皇帝,是皆享于陵殿,掌于祠官,三百年来未之有改者”。 胡充妃,生楚王朱桢,谥号昭敬。 郭宁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生鲁王朱檀 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崔惠妃,谥号庄靖安荣。 胡顺妃,生湘王朱柏。 赵贵妃,生沈王朱模。 郑安妃,生福清公主。 李贤妃,生唐王朱桱。 刘惠妃,生郢王朱楝。 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 葛丽妃,生伊王朱彝。 韩妃,她为高丽进贡的女子。生辽王朱植、含山公主。 余妃,生庆王朱栴。 杨妃,生宁王朱权。 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 张美人,生宝庆公主。朱元璋死后,她因女儿年幼而幸运的成为唯一一位免于殉葬者。 任顺妃;生平不详。 郜氏,生肃庄王朱楧。 皇子 朱标,(1355~1392)长子,懿文太子(后被建文帝追尊为兴宗康皇帝) 朱樉,次子,秦愍王 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晋恭王 朱棣,(1360年5月-1424年8月)四子,燕王,靖难之役后为明成祖,其改国都为北平(今北京),建紫禁城,派郑和下西洋 朱橚,(1361年-1425年)五子,周定王(建文朝被废,永乐朝复封)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建文朝自焚死)(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初封汉王。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1378年—1448年),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早夭。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 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侄女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後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儿媳 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又名:扩廓贴木儿,安徽临泉人)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晋王朱棡娶谢成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蓝玉女
1、徐达
徐达(1332年-1385年),汉族,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东北)人。元末明初名将,明朝开国元勋。
洪武十七年(1384年),徐达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不久稍微好些。然而次年二月(1385年),病情加重,随后去世。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2、常遇春
常遇春(1330年—1369年),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明朝开国名将。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突然病逝,年仅四十岁。朱元璋闻丧大为震悼,赐葬钟山之下,并亲自出奠。
朱元璋封其子常茂为郑国公,岁禄二千石。常茂隶宋国公冯胜北征纳哈出,不奉约束,被削爵,安置在广西龙州;别封其次子常升为开国公。建文末,常升以抗靖难师安置云南临安(今云南建水),忧死。
3、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 。明朝开国名将,军事家。
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汤和病情日渐加重,不能站立。朱元璋想见汤和,便命他坐车前往觐见,朱元璋用手抚摸汤和,与他详细叙谈家乡故旧以及这些年来兴兵的艰难。汤和已经不能对答,只是不停地叩首。朱元璋见此情形,泪流不已,厚赠黄金、布帛作为丧葬费用。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八月,汤和病逝,终年七十岁,朱元璋下诏追封汤和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敕葬安徽蚌埠曹山南麓。
4、邓愈
邓愈(1337年3月17日—1377年12月9日),原名邓友德,字伯颜,泗州虹县(今安徽省泗县)人。明朝开国名将。
洪武十年(1377年),吐蕃残部抢劫乌斯藏贡使。同年农历四月,邓愈任征西将军,和副将军沐英前去征讨吐蕃反抗势力。邓愈、沐英领兵至甘肃、青藏,分三路前进,进攻川藏,深入吐蕃腹地,追杀敌人至昆仑山,俘虏斩首万人,获马、牛、羊20余万匹,招降诸国,开辟疆土数千里。
邓愈班师回朝,在回师途中生病。洪武十年(1377年)十一月初九日,明军到达寿春的时候,邓愈因病去世。
5、沐英
沐英(1345年—1392年),字文英,汉族,安徽凤阳人,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明太祖朱元璋的养子。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农历六月,沐英获悉皇太子朱标去世,哭得十分伤心,不久病逝于云南任所,年仅48岁。
当沐英的灵柩运抵京城应天府时,朱元璋亲往迎接,并派遣宫中官员,负责安葬,追封沐英为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此后沐氏子孙世代镇守云南,直到明朝末年。
首先,这个问题不严谨,明初的开国功臣可不止34个。而且有一部分开国功臣是正常死亡,并非全部被朱元璋滥杀。提问者的意思其实应该是说明朝的开国功臣有四个人没怎么被朱元璋猜忌,至少在朱元璋一朝结局挺好的,这四个人是:信国公汤和、西平侯沐英、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
一、明初功臣人数,一般有多种说法说法一:根据《明史·志第二十六·功臣庙》记载,朱元璋在建国第二年专门在南京鸡鸣山建了功臣庙,共有21位功臣入选,“死者塑像,生者虚其位”
说法二:根据《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朱元璋造反之初,本来投靠了郭子兴,带领的小团队,一共有24个人。这些人是朱元璋最原始的人才积累,因为都是淮西人,故称淮西二十四将。
此外,还有的只算开国公爵25位,有的只算列入功臣庙的21位,有的只算淮西24将,有的把开国所有封爵的150位全部算进去。但无论如何计算,明朝都没有34个开国功臣的说法。
二、朱元璋猜忌功臣,尤其是胡蓝之狱,牵连人数众多朱元璋和刘邦一样,是草根出身,本身家族就没什么实力,也没什么震慑力,那些和他一起造反打天下的功臣,开国之后又难免骄奢*逸,忘乎所以。不说人人有异心,但不排除确实写功臣开始有不臣之心,比如宰相胡惟庸,确实想谋反作乱,后来著名的大将蓝玉,也的确功高震主,关键太子朱标死了,朱元璋担心后辈更没有人能控制这些功臣,所以,借着胡蓝之狱,大肆牵连。
从统治安稳的角度来说,这些功臣对王朝的长治久安的确构成严重的威胁,帝王心术本就无情,伴君如伴虎,那些功臣没能约束自己的言行,加上朱元璋的猜忌心有重,两下一结合,明初开国功臣很多人结局不好。但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被朱元璋杀了,有些是正常死亡,只是可能深受猜忌,惶惶终日。但也有人相对来说活的比较太平。
三、朱元璋时期结局比较安稳的四位第一位:汤和,朱元璋的发小,从最开始就跟着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许多汗马功劳。但他为人低调,也能抓住朱元璋的心理,不贪图权柄,急流勇退,所以后面汤和主动交出兵权,表示自己要回老家养老了,权力和富贵他都不要了,朱元璋很感动,虽然接了汤和的辞呈,但也没亏待他,给他造豪宅,赏赐丰厚财物,让他真的颐养天年,做个富家翁。
第二位:郭英,是朱元璋的小舅子,他的妹妹就是深得朱元璋宠爱的郭宁妃,还有位兄长郭兴也是开国功臣。朱元璋爱屋吉屋,对郭家兄弟俩赏赐颇多。郭兴有点得意忘形,不怎么遵守军队里的纪律。郭英却从始至终都忠诚谨慎,保持着淳朴本分的形象。而且,郭英对朱元璋还有救命之恩。在潘阳湖大战中,朱元璋中了陈友谅的埋伏,是郭英拼死保护朱元璋冲出突围,对朱元璋救命之恩,过后也从没因此就邀功或张扬,朱元璋觉得他老实,没有针对过他。
第三位:沐英 朱元璋的义子,深得朱元璋和马皇后的信任和喜爱,视若己出,沐英也同样对朱元璋和马皇后视为亲生父母。沐英在奉命镇守云南期间,他除了消灭残元势力、平定各地叛乱之外,为开发、治理云南边疆作出了重大贡献。马皇后去世,远在云南镇守的他哭到呕血。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沐英伤心过度患上重病,两月后也去世,年仅四十八岁。朱元璋闻讯后伤心不已,随后便下令将其葬于京师,追封其为黔宁王,赐谥“昭靖”,配享太庙。
第四位:耿炳文 朱元璋排列功臣时,将他与大将军徐达列为一等。他谨慎小心,紧跟朱元璋的步伐,没有踏错过半步。可以说,朱元璋指哪打哪,决无异议,所以,也没被朱元璋猜忌。可惜后来朱棣发动靖难之役,耿炳文战队朱允炆,领军与朱棣大战,曾让朱棣一度很头疼。朱棣登基后,准备找耿炳文的麻烦,他担心祸及家族,自杀了。但还是没能保住儿子们的小命,三个儿子都被杀。
总结: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其实并不是朱元璋的专利,历代开国之君,有不少都会猜忌功臣,但想朱元璋那样大肆诛杀功臣的可能不多,毕竟名声不好。这也看出一个问题,朱元璋只关心对后世子孙有没有益处,他才不管历史名声好不好呢。
一般来说,以开国之君夺得天下之人,十有八九都会为后代着想而有意无意对开国大将下手;温柔点的会如同宋匡胤那般“杯酒释兵权”,凶残点的如刘邦、朱元璋,直接抄家灭族。
但是作为历史上以凶狠残暴著称的朱元璋,举起屠刀之下,也能有幸免之人;而这三人就是其中的代表。
明朝开国第一功臣——徐达
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公元1363年大败陈友谅。公元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公元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军常遇春一起挥师,北伐中原,推翻元朝的统治。
公元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乃明朝开国第一功臣。
徐达是由于在北平留守时得了背疽,后来由于病情加重而死,当时朱元璋57岁,徐达53岁。
徐达死后,朱元璋亲至葬礼以示悲疡,把他列为开国第一功臣,追封他为中山王,谥号武宁,赠三世皆王爵。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朱元璋曾经称赞他说:“令行禁止。不居功自傲,不贪图女色财宝,处理问题不偏不倚,没有过失。当世有此美德者只一徐达。”
对于野史所说的,徐达的死因是不能吃鹅,结果朱元璋还特地送蒸鹅给他吃,结果吃完就死了,真是天大的笑话,按现在的说话,最多过敏,过敏也不是立马就死啊!
明朝开国应该是第二功臣吧——汤和
汤和于1326年出生在濠州钟离孤庄村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和朱元璋不仅是同乡,而且在一条小街上长大。
1352年,汤和带领十多个壮士参加了郭子兴的红巾军,他因作战勇敢而被封为千户之职。汤和给儿时伙伴朱元璋写信,邀请在皇觉寺的朱元璋参加义军。有人知道了这封信的内容,要去告密。于是,朱元璋投奔了郭子兴的红巾军。朱元璋入伍后,因功被提升为镇抚之职,级别在汤和之上。
比起徐达的病逝,汤和似乎更显得深谙为臣之道。
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1357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功劳不可谓不高,但是汤和依旧得以善终,这就难能可贵了;那就是汤和为臣之道。
《明史·汤和列传》:汤和晚年为人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到关于国事的议论,不敢向外泄露一句。他有妾百余人,生病之后便全部用钱将她们打发走。他在朝廷上所得的赏赐,大多分给了家乡的乡亲们,每当见到布衣时的故交遗老时,汤和总是显得非常高兴。当时许多公、侯等老将都因奸党罪先后伏法,很少有人幸免,而汤和独享老年之福,并以功名而终。
朱元璋的干儿子——沐英
沐英原本出生贫苦,父母早亡,八岁的沐英流浪到濠州城,被当时的农民起义军将领朱元璋发现并收留,朱元璋夫妇当时膝下无子,就认小沐英为义子,沐英改姓朱,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朱元璋夫妇待他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不仅教他识字读书,还教他如何带兵打仗。
之后的沐英,就一直在军营服侍朱元璋;在十八岁的时候,沐英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先是被朱元璋封为帐前都尉,参与镇守镇江;后提拔为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之后就一路追随朱元璋征战天下。
在二十六岁的时候,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任大都督府佥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积务繁积。沐英年纪虽轻,聪明敏悟,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解决问题明快,毫无遗漏,马皇后多次称赞他的才干,深得朱元璋器重。
1381年,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军三十万征讨云南的元朝残部。1383年,朱元璋下诏命傅友德及蓝玉班师回朝,而留下沐英镇守云南。
之后的沐英及其后世家族,就永世镇守云南,沐英死的时候才48岁。
高分求关于历史上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祖籍、家世和出身的详解~
本文2023-10-07 23:51: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13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