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的黑历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朱棣的黑历史,第1张

一、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 1360 - 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十三年到北平(今北京)。

筑城兴屯, 训练兵丁,防御蒙古势力的南扰。三十一年朱元璋死,皇太孙朱允坟即位,年号建文。

为削弱地方藩王势力,建文帝与大臣齐泰、黄子澄等密议削藩=先撤周、代、湘诸王,后欲治势力较强的燕王。 建文元年(1399 年),朱棣在谋士姚广孝的策划下,起兵造反,发起“靖难之役”。

建文四年,朱棣夺取政权,于南京称帝,年号永乐。即位后,在政治军事方面继续执行削藩政策。

在中央正式设立内阁,协助皇帝办理政事。永乐十八年( 1420年),设立从事侦缉、搜捕臣民的特务机构——东厂。

为宣扬国威于各国,派遣太监郑和下西洋。从永乐八年至二十二年,曾5次率兵出击搔扰北部边境的鞑靼、瓦剌。

改北平为北京,派人营建北京城和紫禁城宫殿。永乐十九年,明廷正式迁都北京。

他重视社会生产,将一些地区丁多田少及无田之家,分其丁口移民到北京屯种。 将农具、耕牛发放给山东受兵灾地区,赈济灾民。

兴修苏淞等地水利,疏浚大运河。在位期间,确立了程朱理学在思想上的统治地位。

同时,编成22937卷的《永乐大典》。永乐二十二年( 1424年),朱棣率兵出塞,病死于榆木川 (今内蒙古乌珠穆沁东南),葬于长陵。

二、关于朱棣的历史故事

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很有作为,但他又是一位性格固执、刚愎自用、猜忌多疑、杀人如麻的皇帝。永乐末年,他大肆屠杀宫女、宦官,在这次大惨案中,被杀的宫女有近三千人之多,为明代后宫最大的一次惨案。

永乐初年,国家逐渐恢复强大。朱棣追求享乐主义,后宫美女渐多。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皇后徐氏病死,皇后一直没有再立,王贵妃和贤妃权氏是他最宠爱的妃子。权氏是一位选自朝鲜的美女,天姿国色,聪明过人,能歌善舞,尤其是善吹玉箫,明成祖十分怜爱她。水乐八年(公元1410年),明成祖率大军出征,特地带权贤妃作为随侍嫔妃宫女,随军出塞。权贤妃在大军凯旋回宫时,死于临城,葬在峄县,明成祖伤心欲绝。明成祖丧失宠妃权贤妃,心情不佳之时恰恰发生两个姓吕的朝鲜女子与宦官相好,酿成宫内惨祸,诛杀吕氏及有关的数百宫女、宦官。

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明成祖准备立为皇后的王贵妃也死去,明成祖再一次经历丧失宠妃的伤痛。贾吕与宫人鱼氏私下与小宦结好之事又在此时发生了。明成祖甚为恼火,雷霆大发。贾吕和鱼氏惧祸,便上吊自杀。明成祖竟以此为由,亲自刑审贾吕侍婢,不料却查出这一班宫女要谋杀皇帝的口供。朱棣极为恼怒,亲自下手对宫女们动用酷刑,其中受株连被诛杀的宫女近两千八百名。而且明成祖每次亲临施刑,有宫人临刑时当面斥骂明成祖:“你自己年老阳衰,宫人与小宦官相好,有什么罪过!”朱棣让画工画了一张贾吕与小宦官相抱的图,羞辱宫人,同时更加大肆屠杀。据《李朝实录》记载,当宫中宫人被惨杀之时,适有宫殿被雷电击震,宫中的人都很高兴,以为朱棣会因害怕报应而停止杀人,可是朱棣依旧如故,丝毫“不以为戒,恣行诛戮,无异平日”。

三、明朝关于朱棣的历史

生辰: 元至正二十年 (西元1360年),农历四月十七日

祭日: 明永乐二十二年(西元1424年),农历七月十八日

朱棣,汉族,明朝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第四子。初封燕王,镇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年)起兵自称“靖难”。四年,破京师(今江苏南京),夺取帝位,杀方孝孺等人。永乐十九年,(1421年)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极力肃整内政,巩固边防,政绩颇著。在文化事业上,加强儒家文化思想的统治,大力扩充国家藏书。永乐四年(1406年),至御殿观览图书,问大学士解缙:“文渊阁内经史子集全备否?”解缙回答:“经史粗备,子集尚多阙。”他又说,士从家稍有余资,便欲购书,况于朝廷?遂召礼部尚书郑赐遣使购访天下遗书。又指示购奇书要不惜代价,“书值不可计价值,唯其所欲与之,庶奇书可得”。永乐年(1403年)命解缙等人编纂“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技艺之言,各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动用文人儒臣3000余人,辑古今图书8000余种,谓“纂集四库之书,及购天下遗籍,上自古初,迄于当世”。于永乐六年(1408年)编成,共22877卷,装成11095册,定名为《永乐大典》。藏于“文渊阁”中,对保存古代文化典籍,有重要贡献。迁都后,在宫内东庑南,又建,“文渊阁”,南京之书,大量北运,把《永乐大典》运至北京后,专贮于“文楼”。使明代国家藏书建设发展迅速。收录入永乐大典的图书,均未删未改,实为中华文化的一大贡献。现仅存世3%。

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应天(今江苏南京)。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曾居凤阳,对民情颇有所知。十三年就藩北平(今北京),多次受命参预北方军事活动,两次率师北征,加强了他在北方军队中的影响。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先后死去,朱棣不仅在军事实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为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继位的建文帝朱允炆实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发动靖难之役,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夺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乐(1403~1424年)。

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击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疏通大运河;迁都并营建北京,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定都北京的 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500余年的首都地位;组织学者编撰长达37亿字的百科全书《永乐大典》;设立奴儿干都司,以招抚为主要手段管辖东北少数民族。更令他闻名世界的是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沟通了中国同东南亚和印度河沿岸国家。明成祖可谓功绩累累的一代雄主。

朱棣即位之初,对洪武、建文两朝政策进行了某些调整,提出“为治之道在宽猛适中”的原则。他利用科举制及编修书籍等笼络地主知识分子,宣扬儒家思想以改变明初嗜佛之风,选择官吏力求因才而用,为当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朱棣在位期间进一步强化君主专制,他对建文时逆命诸臣,残酷屠杀,大肆株连。永乐初,曾先后复周、齐、代、岷诸王旧封,但当其皇位较巩固时,又继续实行削藩。周、齐、代、岷诸王再次遭到削夺;迁宁王于南昌;徙谷王于长沙,旋废为庶人;削辽王护卫。他还继续实行朱元璋的徙富民政策,以加强对豪强地主的控制。永乐初开始设置内阁,选资历较浅的官僚入阁参与机务,解决了废罢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朱棣重视监察机构的作用,设立分遣御史巡行天下的制度,鼓励官吏互相告讦。他利用宦官出使、专征、监军、分镇、刺臣民隐事,设置镇守内臣和东厂衙门,恢复洪武时废罢的锦衣卫,厂卫合势,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朱棣十分重视经营北方,永乐初即改北平为北京,设行在六部,增设北京周围卫所,逐渐建立起北方新的政治军事中心。七年在女真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与此同时,争取与蒙古族建立友好关系。鞑靼、瓦剌各部先后接受明 封号。八年至二十二年,朱棣亲自率兵五次北征,巩固了北部边防。五年派兵统一安南(今越南),在河内设立了交趾布政司(行省),进行直接统治。七年开始了营建北京天寿山长陵,以示立足北方的决心。十四年开工修建北京宫殿,十九年(公元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为保证北京粮食与各项物资的需要,于九年疏浚会通河,十三年凿清江浦,使运河重新畅通,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其他边疆地区的统治也得到发展。十一年平定思南、思州土司叛乱后,设立贵州布政使司,为加强对乌斯藏(今 )地区的控制,朱棣派遣官吏迎番僧入京,给予封赐,尊为帝师。他还于四年设立哈密卫,并多次派遣陈诚、李达等人赴西域(今新疆),加强了政治、驻军和贸易往来,全国统一形势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四、朱棣的历史评价

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总体来说是功大于过。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朱元璋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番北京,当时蒙元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明朝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它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皇帝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合格的军事指挥家,并在对元朝的作战中取得了重大的胜利,自己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加强,在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的一镇诸侯。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文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齐泰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在先后削夺了五位番王后,建文帝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发动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拉锯战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它的一些列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建文四年,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位,年号永乐。

永乐初年,为清除建文余党,朱棣采取了血腥的政策,“瓜蔓抄”,“杀十族”都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有个文人犯了罪,不光他的亲戚九族,而且他的朋友也要被株连处死,这就叫杀十族。当时的恐怖气氛可见一斑。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许多太监都参与到了政治中来,并成为了举足轻重的人物。永乐时期的一个重大事件就是郑和下西洋。 朱棣的另一个壮举就是建造紫禁城,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阿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永乐大典》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清代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满清统治者编的《四库全书》对于反映民族战斗精神的作品尽量抽毁,对于不得不收录的名家名作则大肆篡改。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

永乐十年以后,为打击北元蒙古残部,缓解其对明朝的威胁,朱棣开始了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征的频率越来越快。1424年7月,朱棣在第五次北征时,病逝于榆木川,在位22年,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

土家族的介绍

土家族绝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顺、龙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来凤、利川、鹤峰、咸丰、宜恩一带及四川省。人口570.42万(1990年第4次人口普查)。

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有自已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接近彝语支。大多数人通汉语,目前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聚居区还保留着土家语。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从事农业。织绣艺术是土家族妇女的传统工艺。土家族的传统工艺还有雕刻、绘画、剪纸、蜡染等。土家织锦又称“西兰卡普”,是中国三大名锦之一。

土家族爱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传统舞蹈有“摆手舞”、“八宝铜铃舞”及歌舞“茅古斯”。乐器有唢呐、木叶、“咚咚喹”、“打家伙”等。

礼仪主要有:见面要互相问侯,家有来客,必盛情款待。若有是逢年节到土家人家里做客,主人还会拿出雪白的糍粑去烤,待烤得两面金黄开花时,吹拍干净,往里灌白糖或蜂蜜,双手捧给客人。

有的地方给客人吃糍粑还有些讲究,即把烤好的糍粑给客人后,客人不得吹拍火灰,要接过就咬,这时主人会抢回去吹打拍净,蘸上糖再给客人。

扩展资料

土家族饮食文化

土家族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包谷饭最为常见,包谷饭是以包谷面为主,适量地掺一些大米用鼎罐,煮或用木甑蒸而成。有时也吃豆饭,即将绿豆、豌豆等与大米合煮成饭食用。

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

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酸辣椒炒肉视为美味,辣椒不仅是一种菜肴,也是每餐不离的调味品。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

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人民网-土家族

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授田宗显黔州剌史。

开皇十九年(公元599年)置务川县,治今沿河县城乌江东岸。

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置羁縻思州。

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废羁縻思州,置务州治务川,经制州。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改务州为思州,经制州。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宗显四世孙克昌筑思州治于今沿河。

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田公荣加思州节度使,升中书侍郎。

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思州为宁夷郡。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置思州。

元和十三年(公元818年)田时丰兼领思州节度使。

咸通十一年(公元870年)田佐禹领思州节度使。

北宋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都虞侯赵延浦任思州刺史,土著田氏族人不宾附,朝廷将思州等列为化外州

重和元年(公元1118年),田祐恭移思州治于今务川。思州治沿河497年(公元618年——620年治所待考)。

元至元十五年(公元1278年),置思州军民安抚司,领镇远州、务川县、九个蛮夷长官司。思州治由务川迁龙泉坪(今凤岗小谷庄),置龙泉坪和水特姜(今思南)两长官司为附廓。思州治今务川160年。思州为州660年。

至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司治毁于火,移治清江城(今岑巩)。思州(土司)治龙泉坪2年。

至元十七年(公元1280年),敕还旧治未果。

至元十八年(公元1281年),思州安抚司升为宣慰司。

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省思州宣慰司隶顺元路军民安抚司。

至元廿二年(公元1285年)析务川县东南部置沿河祐溪长官司。

至元廿九年(公元1292年),复置思州军民宣慰司,隶湖广行省。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思州宣抚使田仁厚归顺朱元璋,献镇远、古州军民二府,务川、邛水、信宁等十县,龙泉坪、水特姜、沿河祐溪等三十四长官司,仍以田仁厚为宣抚使。

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镇远知州田茂安不屑堂侄田仁厚统辖,据其地以献明玉珍,创设思南道都元帅府,旋改为思南宣慰司,治龙泉坪。

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田仁智亦归附朱元璋,仍授思南道宣慰使,隶湖广行省。从此,原思州分为思州和思南两个宣慰司。

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置思州宣慰司。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思南宣慰司迁治于镇远。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思南宣慰司迁水德江(今思南)。

永乐八年(1410),思南宣慰使宗鼎、思州宣慰使田琛获罪下狱。

永乐十一年(公元1413年),田琛、宗鼎两宣慰正法。其辖地分置思州、思南、黎平、石阡、铜仁、镇远、新化、乌罗八府,实行改土归流。思州(土司)治清江城(今岑巩)124年。思州宣慰司(安抚司)存续135年。

清代仍置思州府。

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思州府改思县。思州府存续500年。

民国省内(公元1915年)裁思州四土司。

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思县更名岑巩县。思州之名延续1312年。

贵州位于西南地区云贵高原东部,自古以来就是中央王朝鞭长莫及的地区。从汉代开始,中央开始将云贵纳入到了版图之中,并且开始了羁縻治理。到了魏晋南北朝,云贵一带的大族兴起,逐渐成为了地方势力的代言人。隋唐统一后,也承认这些大族在地方的势力,并委任为都督、刺史等官职,允许子孙世袭。在这个时期,贵州逐渐形成了四大族,分别是水西罗氏、水东宋氏、思州田氏和播州杨氏,后来在宋元时代演变为四大土司。其中水东宋氏位于黔中一带,地处于黔中的地理中心,是滇、楚、粤、蜀的交通枢纽。因此,水东宋氏的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在贵州的开发历史上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水东宋氏的形成 汉武帝时期,将夜郎等地纳入到了版图后,在此设置了牂牁郡、犍为郡等。为了加强对该地区的控制,汉武帝「 ”募豪民田西南夷”,将许多中原豪强迁徙到了黔中。这些豪强具有很强的家族势力,他们到达黔中一带后,其势力依然十分强大,有的甚至逐渐成为了当地民族的领袖人物。在贵州清镇和平坝一带的汉墓中出土了「 ”樊千万”、「 ”赵千万”和「 ”谢买”等印章,这些极有可能就是从中原迁徙到了黔中一带的大姓。其中谢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黔中势力最强的大姓,时代为牂牁太守。而宋氏,也是其中的大姓之一。 东汉三足铜水注:出土于贵州平坝 隋唐时期,中央在黔中一带设置了大量的羁縻府州,任命当地的大姓担任刺史,并允许世袭,开启了土官制度的先河。根据史料记载,唐初宋鼎为蛮州(今开阳)刺史,曾两次入朝。在五代时期,宋朝化为清州八郡(今清镇)刺史。水东宋氏祖先是否来源于中原,目前还存在争议。不过,水东宋氏十分具有布依族色彩。水东宋氏所居住的乌当、开阳被称为「 ”十二马头”,马头正式布依马头制的体现。在今天开阳县,水东宋氏的聚居之地依然叫做「 ”马头寨”,这附近还有一些布依族的村寨。这至少可以证明,水东宋氏和布依族存在了文化的融合。 黔中道示意图 而水东宋氏的族谱则记载宋氏是在北宋初期入黔,其始祖为宋景阳。根据其记载,宋景阳为河北真定人,是唐末秦王宋文通(李茂贞)之后。北宋初期,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宋景阳率七子一女南征,并且答应道:「 ”汝等父子,待南疆平定后,可长期留守,子袭父职,世袭罔替。”其后宋景阳平定了蛮州叛乱,苏、兰、高、赵、周、蔡、容举族附之,成为了当地的首领。然而,这件事情仅仅记载于家谱之中,并没有在任何官方史料中留下记录。因此,我认为,这是水东宋氏攀附中原大姓,显示其家族名望而制造的假世系。在中国古代,改造家族攀附大姓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唐朝李氏本为鲜卑族之后,却攀附于关陇李氏;明太祖朱元璋自称是朱熹的后人。 水东宋氏居住地 当然,宋氏家族的记载说明了宋氏在北宋初期和宋朝建立了政治联系。北宋建立之后,基本统一了十国的割据,而黔中一带的大姓也纷纷表示臣服于宋朝。宋朝也继承了唐朝在此地的羁縻政策,册封、委任这些大姓为当地府州的刺史、总管等。其中宋景阳被委任为「 ”宁远军节度使”、「 ”蛮州总管府都总管”等职,而宋景阳的七子一婿也得到相应的册封,总称为「 ”七司八印”。于是,宋氏正式成为了黔中的一大土司。 宋氏土司总管府遗址 二,贵州的形成和水东土司的灭亡 贵州历史上很早就出现了独立行政区划,如汉朝有牂牁郡,唐朝中期之后又设置了黔中道。原来的牂牁郡之地在唐朝成为了黔中道的羁縻府州管辖之地,称为「 ”黔南”,其治所在矩州(今贵阳)。在北宋之前,牂牁谢氏是黔中最强一族,在五代到北宋前期,罗甸国(毕节一带)的乌蛮攻入矩州,驱逐了谢氏,强盛一时。宋太祖之时,乌蛮首领普贵进京。由于方言原因,普贵将矩州念为「 ”贵州”,于是贵州之名开始出现于历史记载。于是,宋太祖封普贵为贵州刺史,以羁縻黔南一带。在此后的数百年的时间里,贵州多次易手。如1119年,思州的田祐恭势力强盛,将整个乌江下游和黔东南和黔南等地纳入了其势力范围,其中自然包括了贵州(矩州),因此被朝廷任命为了贵州防御史。 宋朝时期的贵州局势 而蛮州宋氏本来只有蛮州一地,其地方方圆不过50公里。之所以宋氏能够走向强盛,和其地区出产的丹砂矿产有关。在今开阳县的西部,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丹砂产地。蛮州刺史宋鼎和清州刺史清州刺史宋朝化都曾经向朝廷进贡丹砂500两。占据这个重要的丹砂产地,也就使得宋氏拥有了很强的经济实力,为了后来的扩张提供了基础。经过了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末期宋永高之时,宋氏走向了强盛,占据了乌江以东许多地区,因此称为「 ”水东宋氏”。宋永高占据了黔中的贵州城后,移居此地。1209年,宋朝命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镇南都总管,总领九溪十八洞。 南朝铜盏托出土于平坝 元朝建立了,黔中四大土司纷纷臣服。元朝继承了宋朝的土官制度,并加以推广。其中,元朝在黔中设立的最大的机构为八番顺元宣慰司,并在贵州城设立顺元府,以管辖黔南之地。其管辖面积大致和唐朝的矩州羁縻范围、宋朝黔南府州范围相当,大致北到乌江,南到红水河一带。而水东宋氏成为了八番顺元宣慰司下的一个部分。元朝在贵州设立府州,实际上已经开始了「 ”改土归流”,不过这必然会触犯地方土司的权益。1301年,宋隆济起兵反元,不久攻下顺元府贵州城,杀死知州张怀德。之后,水西土司也起兵响应。最终最长反元战争到1304年被镇压。此后,元朝又封宋隆济侄宋阿重为顺元宣抚同知,并将府衙迁徙到了蛮州。这场反元战争虽然失败,但是宋氏在黔中的自 却得到了很大提高,并且成为了顺元府的长官。同时,经过这场战争,水西和水东两大土司实际上已经结成了联盟,奠定了明代贵州的行政格局。 贵阳古城模型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派遣大军进入黔中,四大土司纷纷臣服。于是明朝在贵州设置了四大宣慰司:思南宣慰司、思州宣慰司、播州宣慰司和贵州宣慰司。其中贵州宣慰司也就包含了水东和水西两大土司,朱元璋分别任命水西安氏(明朝赐姓)和水东宋氏的首领为贵州宣慰使。另外,明朝也开始在贵州进行「 ”改土归流”,开始修建贵州城墙,设置贵州都司,建立大量的卫所。如此,明朝就可以通过贵州城以控制四大土司。1413年,朱棣平定了思州田氏内乱,撤销了思州、思南两大宣慰司,设置了八个府。朱棣又将思州八府和贵州宣慰司合并,组建为贵州布政使司,省会位于贵州城。从此,贵州省建立了。此后,贵州省管辖的范围不断扩张,其附近的都匀府、普定府等不断纳入。1600年,播州杨氏灭亡,其地分为遵义府和平越府,遵义府划入四川,平越府纳入了贵州。明朝贵州省的版图就此奠定。 明代贵州省 随着明朝势力的不断深入和「 ”改土归流”的不断推进,水东宋氏和水西安氏的土地不断减少。到了明朝后期,水东宋氏已经完全退出了贵州城,退回到了蛮州本部。1569年,贵阳府设立,标志着贵州城的改土归流实现了。在这样的局面下,水东和水西自然不愿意善罢甘休。1630年,两大土司联合叛乱,结果很快被镇压。之后,水东宋氏土司被撤销,其地区进行了「 ”改土归流”,改蛮州为「 ”开州”。 三,水东宋氏的历史贡献 1630年,水东宋氏在黔中1000多年的统治正式宣告结束,黔中地区全面进入和中原接轨的时代。不过,水东宋氏在黔中经营1000年,对贵州的经济开发、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 开阳丹砂文化遗址:宝王庙 关于水东宋氏对黔中的农业经济开发,难以找到相关的史料。不过水东宋氏对贵州的交通的发展是有贡献的。明朝初期,水东的刘淑贞水西的奢香夫人联合修建古驿道,奢香修建了从四川到达黔中的龙场九驿,刘淑贞修建了从开阳到播州的「 ”黔蜀周道”。这无疑加速了贵州经济的发展。此后,以贵阳为中心,贵州形成了通往四川、云南、湖南、广东、广西的几条驿道,使得贵阳成为了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之一。 刘淑珍画 而水东宋氏在文化方面方面的成就在史料中记载较多。明朝初期,水东宋氏首领宋斌喜爱儒家文化,于是在境内大力推行文教。他支持贵州宣慰司学的建立,成为了贵州最早的官学。后来宋昂又鼎力捐资扩建,成为当时贵州最大的官学,使得贵阳一举成为贵州教育中心。1398年,宋斌在水东乖西(开阳县双流镇)大龙井旁创办了宋氏私塾,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土司私塾。宋斌开办私塾后,不仅高薪聘请廖驹等名士讲学,而且亲自严格督促子孙向学。 宋氏土司遗址——马头寨 在宋斌的培养下,其子孙出现了三位小有名气的学者,分别是宋昂、宋昱、宋炫。宋昂、宋昱兄弟曾经合著诗集《联芳类稿》,并刊行于南京,这是贵州历史上最早的诗集。诗人罗玘在《联芳类稿序》中称赞宋昂诗歌「 ”欲与中原大家相角逐”;清初著名诗人朱彝尊不仅在其主编的明代诗歌集《明诗综》中收录宋昂兄弟诗歌数首,还称赞其诗「 ”风韵翩翩,试掩姓氏诵之,以雅以南,莫辨其出于昧任侏离(边鄙之人)也。” 甲秀楼 秋江送别杨知事——宋昂江水澄清树叶丹,临岐人送柏台官。十年帷幄参机务,一旦云霄振羽翰。风净洞庭高浪远,月明扬子暮潮寒。京华到日风光好,花柳无边马上看。 送汪公子还嘉禾——宋昱城上楼鸟下女墙,城边行客倒壶觞。一天风雨秋萧瑟,千里关河路渺茫。乡梦已随云去远,离情空与日添长。凭谁为道南湖道,早晚还来理钓航。 宋炫是宋昂之子,著有诗集《桂拙轩稿》,《黔诗纪略》收录其题甲秀楼《渔矶二绝》,其诗曰: (一)水光潋艳接云霞,汤漾扁舟泛水涯。云锁空庭闲白昼,两行归燕接阳斜。(二) 烟霞常作画图看,尽日矶头意结宽。钓罢归来天欲暮,笑呼稚子接渔竿。 同时,在宋氏的推动下,贵阳的文化水平不断向前发展。从1425~1536年的百余年间,贵州宣慰司中进士9名,举人140多名,而同时期全省的进士为28名,举人300余名。可见,贵阳的教育已经在全省占据主导的地位。该时期的贵阳出现了王训、詹英、易贵和徐节等一批著名儒士,「 ”往往文章气节与中原江南才俊齐驱”。1537年,明朝在贵州开科取士,结束了贵州科举考试附于他省的历史。贵州文化在明朝突飞猛进的发展,主要依赖于明朝在贵州大规模移民,设置学校等政策。但是贵州各大土司大力学习和支持汉文化,也是成为推动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

土司制度是最值得研究的政治制度之一,它始于蒙古执政的元朝,在明朝时期开始完善,最终在清朝时期被废止,它是一项由少数民族开始实施,适应于主体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制度,它因地制宜地解决了地域多样性发展,从元朝时期的“土流兼制”,明朝时期的“卫司分立”,到清朝时期的“卫司合一”,土司制度在时代中的流变,最终经过清朝“改土归流”的革新,形成了以“政治制度”与“政治符号”相结合的土司制度。

清朝提出因俗而治

清朝入主中原定都北京后,就制定了对边疆各族进行招抚的政策,并不时的警戒各领军统帅加以抚恤,以示朝廷怀柔之意。

顺治五年规定: 各处土司,原应世守地方,不得轻听叛逆招诱,自外王化。凡未经归顺,今来投诚者,开具原管地方部落,准予照旧袭封。有擒执叛逆来献者,仍厚加升赏。已归顺土司官,曾立功绩,及未经授职者,该督抚按官通察具奏,论功升授。--《清圣祖实录》卷四十一

在清朝连续不断的招降下,各地的土司纷纷归附,其中贵州贵阳府、安顺府、都匀府、镇远府、思南府、思州府、黎平府等大大小小数十个长官司都在顺治十五年进行了归顺,并被准许世袭。

同年12月,清军进入云南后,顺治帝再次晓谕云南各将:““云南远徼重地,久遭寇乱,民罹水火,朕心不忍。故特遣大军,用行吊伐。今新经平定,必文武各官同心料理,始能休养残黎,辑宁疆圉。

云南府、大理府、临安府、楚雄府、姚安、澄江、广南、顺宁、缅宁、曲靖等府也都在顺治十六年前后进行了归附。

为了争取西南区各土司的支持,清朝开始实施因俗而治的理念,开始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在中原地区推行的民族同化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始了变通。清初顺治二年,全国实行剃发制度,若不按规定进行剃发者都以军法从事,然而此命令,在西南少数地区却并没有完全执行。

顺治十五年,王弘祚在《滇南十义疏》中,提出“除汉人士庶衣帽、剃发遵照本朝制度外,其土司各从其俗,俟地方大定,然后晓以大义,徐令恪遵新制,庶土司畏威怀德,自凛然恭奉同伦同轨之式矣。”

清朝的“改土归流”革新

清朝土司制度的重要特点就是“卫司合一”,不论从明朝的《土官底簿》还是《明史土司传》,西北地区都没有被列入土司,说明明朝并不认为西北地区属于土司地区,西南土司与西北羁縻卫所是有区别的,因而明朝在卫所与土司上有分立的,但进入清朝后,西北地区也有了土司的称呼。明朝羁縻卫所的官职是靠战功晋级,而到了清朝,卫所战功升职制度改为土司世袭制度,卫司合一使得清朝的土司急剧增加。

清雍正时期,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土归流”,但在“改土归流”地实施中,因地域的多变与复杂性,并没有进行到底。

1顺治、康熙朝的小规模改土归流

在清朝统一全国的进程中,出于地方政权稳定之需,小规模的改土归流实际已陆续进行,尤其以贵州省为甚。

在清军进入贵州之时,贵州黎平府辖下的赤溪湳洞司杨鸣鸾、分管三郎司杨世勋等都得以承袭。康熙43年,石阡府苗民长官司改土归流,康熙45年,都匀府凯里司杨氏土司以土酋大恶案改土归流,入清平县。

顺治15年,贵州马乃土司龙吉兆,私造兵器,收养亡命之徒,联合鼠场营龙吉佐、楼下营龙吉祥,攻打广西泗城州土寨,安南卫之阿计、屯水桥、麻衣冲、下三阿、白屯等寨等处,云贵总督赵廷臣多次招命都不听从。同一时期,水西土司安坤因领洪承畴军队进入贵州而没有得到表功而心生怨恨,联合土司罗大顺,攻打云南;土司安重圣是水西土司安坤的外甥,水西土司反叛时,安重圣即联合自己的妻兄郎岱土司陇安藩暗中相助,使得清朝坚定了武力平叛改土归流的决心。此叛乱到康熙四年才最终平定。

清朝初年云南在吴三桂治理下,经营多年,土司相对贵州而言比较安分,较重大的改土归流在清初并不多见,但较小的改土归流仍有多起。

湖广地区位于中原与西南地区之间,是进入西南地区的通道起点,因此清朝仅在康熙年间进行过一次小规模的改土归流。五寨、筸子坪两个长官司是清朝管控苗疆地区的前沿据点,康熙39年为了加强对苗疆兵力的控制,将镇筸参将升为总兵,沅州镇移驻镇筸。镇筸参将原来一直驻扎在五寨长官司司治之处,设立镇筸镇后,就与拥有自治权的五寨长官司同城,形成了一个地方有两个军事指挥中心的局面,显然不利于统一调度,因此康熙46年,巡抚赵申乔奏请裁革,废掉两长官司,不准袭替,增加通判,吏目各一员;康熙48年,改为凤凰厅。

2雍正时期大规模“改土归流”

从清朝初年“改土归流”的规模情况来看,清朝并没有对各大土司有明显地改流迹象。但康熙20年平定“三藩之乱”、康熙21年统一台湾,消灭葛尔丹势力,控制天山南北,稳定了北方政权后,清王朝必然要对土司们进行清算,此时清朝的统治已经稳固了,必然不能容忍王土之外,还有一块拥有士兵的自治地区。此时,“土司制度”已经成了构建“大一统”国家的主要障碍。

雍正四年春,云南总督鄂尔泰提出:“云贵大患,无如苗蛮。欲安民必先制夷,欲制夷必改土归流,无事近患腹心,有事远通外国,自元迨明,代为边害”。

鄂尔泰提出云南、贵州的治边策略:其改流之法,计擒为上,兵剿次之。令其自首为上,勒献次之。惟制夷必先练兵,练兵必先选将。诚能赏罚严明,将士用命,先治内,后攘外,必能所向奏效,实云贵边防百世之利。--鄂尔泰《云南、贵州的治边策略奏疏》

雍正四年,改土归流从滇川黔开始,先将东川平定后,再进乌蒙、镇雄,当时乌蒙土府禄万钟、镇雄土府陇庆侯的兵权分别在禄鼎坤、陇联星手中,禄鼎坤归降后,惟禄万锺制于汉奸,约镇雄兵三千攻鼎坤于鲁甸,被鄂尔泰所败。后将乌蒙改为府、镇雄改为州,都归云南管辖。

之后,四川雷波土司、阿卢土司、沙马等先后改土归流。在西南地区改土归流中,贵州的抵抗最为严重,也最为惨烈。

根据《圣武记》记载:“尽歼首从,勒缴弓弩四千三百余,毒矢三万余,皮盔皮甲刀标各数百”,“乘威招服黔边东西南三面广顺、定番、镇宁生苗六百八十寨,镇宁、永宁、永丰、安顺生苗千三百九十八寨”

湖广行省的土司是当时所有土司中势力最强的一支,兵多地广且能征善战,明朝时期就以抗倭、平叛、援辽而声名显赫,且传承数十代,历史悠久势力强大。

雍正五年七月初九日,署理湖广总督傅敏上疏曰:“湖南桑植、保靖二土司肆虐一方,汉土苗民均受荼毒,土人不时拥入内地,迫切呼号,皆愿改土归流

七月初九日,傅敏再上“改土归流奏疏“:臣等伏查彝陵乃诸土司前路,九溪乃诸土司后路,臣等着量密饬彝陵镇总兵官整饬营兵伍预备。但事关重大,乃仰请皇上密谕杜森敬谨办理,就近镇压。至其后路,议调衡州副将周一德暂署九溪协事,整顿兵马,以备不虞,并澧州、永定两营听其节制,严饬防范,则诸土司皆不敢动,而容美无所施其技矣。--傅敏《改土归流奏疏》

雍正5年12月,雍正颁布上谕:

向来云、贵、川、广,以及楚省各土司,僻在边隅,肆为不法,扰害地方,剽掠行旅,且彼此互相仇杀,争夺不休,而于所辖苗蛮,尤复任意残害,草菅人命,罪恶多端,不可悉数。是以朕命各省督抚等,悉心筹划,可否令其改土归流,共遵王化今幸承平日久,国家声教远敷,而任事大臣,又能宣布朕意,剿抚兼施一视同仁,所当加意抚绥安辑,使人人得所,共登衽席,而后可副朕怀也。但地方辽阔,文官武弁,需员甚多,其间未必尽属贤良之辈。且恐官弁等之意,以为土民昔在水火,今既内附,已脱从前之暴虐,即略有需索,亦属无伤,此等意见,则万万不可。着该督抚提镇等,严切晓谕,不妨至再至三,且须时时留心访察,稍觉其人不宜苗疆之任,即时调换,并严禁兵丁胥役之生事滋扰,务俾政事清明,地方宁谧,安居乐业,共享升平。倘有不遵朕旨,丝毫苛索于土民地方者,着该土司立即参劾,重治其罪,即系平日保举之人,亦不可为之容隐。

这段上谕用词严厉,明确表达了如有不听从,就会使用武力解决的意思。在强大的兵力威慑下,湖广各土司无奈地交出权力,对于不识实务的保靖宣慰司彭御彬流放于辽阳,而暴力抵抗地桑植宣慰司向国栋流放于河南,整个湖广地区所有拒不服从归流的都受到了流放处罚,自此,湖广行省的土司无一留存。

土司制度是为治理主体民族之外的少数民族而设计的一种制度,但它并不是少数民族的传统政治制度,而是中央制度下,一种纳入国家统一官职序列“因俗而治”的管理制度。

清朝声势浩大的“改土归流”并非为彻底废除土司制度,而是只对构成清王朝疆域统治有一定威胁的土司进行取缔。

在讨论苗疆土司与苗族的关系之前,有必要先弄清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那就是“苗疆土司”和“苗族土司”。简言之,凡苗族聚居区的土司均为“苗疆土司”,在这些土司中,由苗族充任的土司称为“苗族土司”。苗疆土司的外延,与苗疆的地域相重合;本文所说的苗疆,即苗族东部方言区,也就是史籍所称的红苗生息地。这块苗疆的地域如何?请看诸种史籍皆相同的记载:“红苗原出铜仁府,其族甚繁。东至辰州界,西至四川平头、平茶、酉阳土司、北至保靖,南至麻阳、东南至五寨司、经线三百里,纬线一百二十里,周千一百二十里,皆其族所居之所。”

按现在的地图计算,这块苗族聚居区的经线为360华里,纬线240华里,周围1200华里,面积21600平方公里,内含铜仁、松桃、秀山、酉阳、沅陵、泸溪、吉首、古丈、花垣、保靖、凤凰、麻阳等12个县市。除此之外,永顺、龙山、桑 植、大庸、以及鄂西边缘县份,尚有红苗寨落。

这块在历史上定格的苗疆,其地域一直保持相对稳定。明朝开国之后就着力于对苗族的镇抚,但37年后酉阳的生苗才开始归附。《明史》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指挥丁能、杜福抚谕亚坚等十一寨生苗一百三十六户,各遣子入朝,命隶酉阳宣抚司。”到了光绪八年(1882年),官方镌刻的《移建安化县碑记》仍称“黔之东铜思所属有梵净山,高耸数千仞,绵延数百里,向为苗人所居。”

在这块土地上,统辖苗众的中小土司多由苗人充当,而担承治理责任的大土司,则多由汉人担任。民国二十年(1931年)编撰的《沅陵县志》,依旧沿引史籍的记载来陈述这种史实。该志有曰:“蛮部(指苗族)各有酋长,其酋皆各相雄长,不能统一。汉人之才智狡者,往往因而利用之,结合诸酋,使之承奉其号令。溪州之氏,盖汉人而为群蛮之所推尊者也。”但是,到了五十年代,对这种史实有了新的说法。潘光旦教授在他的洋洋十余万言的专题报告中讲:“‘土司’不是一般的土官,而是‘土家人’所担任的‘土官’”改变了土司的内涵以后,对于它的构成成分,潘说:“元代以来,湘西的土司是一般的、十有八九的,由‘土家人’充当的”。尽管还有点闪烁其词,可他最后还是勇敢地过渡到预定的结论上,那就是:“元、明、清三代实行所谓‘土司’制度,一直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为止,大小‘土司’几乎全部由‘土家’人承当,对当地的苗族,代表中原统治者经常‘约束’,随时镇压。”

历史果真如此吗?

历史上,汉族大土司对苗族没有起到“约束”和镇压作用。那位创导修筑长城来防御苗族的蔡复一,在公文中曾经强调过这种事实。

蔡氏字敬夫,福建同安人,万历进士,几次升迁官至兵部右侍郎,巡抚贵州,后总督贵州、云南、湖北军务。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蔡任湖广参政,分守湖北,带管辰沅兵备道,驻节沅州(今芷江县)。他在《边防条又议》“责担承”那段中写道:“永顺(土司)约束镇苗,保靖(土司)约束竿苗,每岁俱有担承认结到部,苗哨原设有抚苗防守舍巴头目,月食禀粮……今则担承毫无实效,认结只属虚文。就中草苗猖獗尤甚,历数冬春二季入犯,十(之)三镇苗,而十(之)七竿苗也。”不仅“受国恩世有爵土的”永顺、保靖两宣慰司奈何不得镇竿生苗,就连专事屯戍的营哨兵也如同虚设。明代官员马协在同类的公文中写道:“(哨官)不为自强之计,甘为媚苗之术。”“……真所谓畏苗如虎,自视如鼠也。”

这种情况到了清朝依然没有甚么改变。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湖广总督郭(左王右秀)在反映苗疆情势与防务的奏章中写道:“历任督抚提镇诸臣,止议永顺、保靖二土司分寨抚管,土司相距颇遥,且兵未经制,止可偶供征用,未便其永远抚管。”十年后,湖南巡抚赵申乔在《题六里苗民归镇溪所乾州同知抚管疏》中指出,土司的担承“毫无实济”。该疏曰:“镇竿有镇苗、竿苗之分,镇苗向系镇溪所管抚,竿苗即红苗,向系竿子坪长官司抚管。前明以镇苗令永顺司担承,竿苗令保靖司担承,苗乃叛服无常,二土司有担承之名,毫无实济”。就是这道奏疏,取消了永保两土司担承“约束”苗族的虚名,改土归流。

为何汉族土司无法约束苗民?其原因主要有三点。

一是苗族的社会结构与其他民族不同。苗族是个崇尚自由、强调自我意识的民族,它的尊卑全由实力的强弱来决定,无精神方面的因素,所以其社会管理框架属多系统的不稳定型结构,由于不是稳固的宝塔形模式,使异族统治者无法提纲挚领。关于这点,史籍中有许多记载。明代曾任贵州巡抚的郭子章在《黔记·诸夷》中写道:“诸苗夷有囤峒而无城廓,有头目而无君长。”清代凤凰敬修书院山长孙均铨在《苗蛮辨》中写道:“蛮犹有上下之分,苗则无所统纪。”关于苗族社会的特点,《永绥厅志》有比较详细的记述:“生苗各分寨落……有部落无酋长,其俗不以人命为重,寨中有父子兄弟数人数十人,强梁健斗或能见官讲客话者,则寨中畏之,共推为寨长;如寨中再有一人一户,则又各自为党。或一寨一长或一寨数长,皆以盛衰强弱迭更易,不如他部之有酋长世受统辖也。”

二是苗族的生存环境,外族难以适应。溆浦人严如煜,嘉庆元年(1796年)征举孝廉方正,廷试第一,以知县试用陕西,后随军到湘西镇压苗民起义,著有《苗防备览》、《苗疆风俗考》等多种关于苗族的文献。他在《总论苗境事宜务为筑堡议》中写道:“……又溪涧之水,夫马既多,腥秽不可入口。其泉水稍清洌者,俱为岩浆,极寒,败人脾胃,兵役饮之,水土不服,多生疟痢二疾,或痨黄肿,四肢无力,地势使之然也。”

三是苗人的战术斗技,精于他族,难以制服。对此,严如煜在他那篇《议》中写道:“他省近边夷人,以弓弩为武器,易为遮御。苗人本寨好打冤家。苗人五六岁即习鸟枪,种山赶场,寸步不离。”严氏还说苗地向产土磺、洞硝,苗人配制火药的技术“精于内地”,“放火器非诸夷所能及。”关于苗人的战术,严氏写道:“我军施放火炮,彼则挖坎伏避;即不能避,而三五分队,中毙者亦少。”为让官军高度重视苗人的战术,《苗防杂识》在印证了严氏的记述后写道:“(苗)遇敌必先择土坎岩窠,伏身暗中,放枪后,即从莽草中退十余步潜避他所,以防反击。”它的结论是“苗人火枪最难提防。”

严如煜在《议》中还写道:“苗人所居之险,猱崖猿壁,非人迹所能到。外间劲旗,扳援一峻坡,已喘息不能行动,安能与之追蹑?”而苗人在这种险竣的山地又表现如何呢?请看《乾州厅志》的记载:“而苗人走崖谷往来如猱,或明东暗西,堤防少疏,一营有事,数营震动矣。”

古代苗族社会的各种条件决定,大土司以下的中小土司大部分得由苗族来充任,因为只有他们才能对苗族起到一定的统辖和约束作用。至于“大小‘土司’几乎全部由‘土家’人承当”的说法,只是潘光旦教授个人的认定,并非历史的真象。但是,这种说法却被少数学者当成科学论断,将人导入误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其原因主要是“五姓真苗说”的影响,以及图解民族压迫的结果。

“五姓真苗说”人为地缩小了苗族的范畴,使我们把一些苗族土司作为异族。此说先见于孙均铨的《苗蛮辨》,其中有曰:“其时蛮中大姓则有彭氏、舒氏、向氏、冉氏、田氏,各有分土,中环五种土酋,有石、陇、吴、麻等姓,今苗姓有此,疑即是苗。”到了嘉庆年间,严如煜在《平苗议》中写道:“统计三种苗,惟吴、龙、石、麻、廖五姓为真苗,其欧阳、彭、洪等姓乃外民入赘,习其俗久遂成族类。”这就把五种土酋为苗的说法深化为“五姓为真苗”,即五姓真苗说。此说被后人承袭,谬误留传后世。其实苗族自己就有削、没(芈)、边(卞)、管、卡、来(莱)、刊等七大苗姓,他们使用的汉姓不计其数,若按多少来决定大小的话,那彭、向、田也是苗族中的大姓。关于这些情况,笔者曾在《红苗姓氏与风俗》中作了比较详细和阐述(见《吉首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按照现代的观点,为了体现民族压迫,苗疆土司作为统治阶级的一分子,把它们都视为异族是不会引起非议的。也就是说,至少苗族学者不会去关注这种界定是否客观。另一方面,由于“土司”与“土家”早先就被潘光旦混为一谈,于是那种界定又容易被人渲染,这样,就弄得苗疆土司中似乎不存在苗族土司了。

为了矫正视听,我们还是来正视一下史实。先谈几个没有争议之处的苗族土司。

吴毕朗,明宣德年间为竿子坪长官司土司,宣德五年(1430年)率苗众造反。

廖彪,明永乐三年(1405年)为竿子坪长官司土司,曾与其他苗族土司一起遣子入朝进贡。

杨二,明洪武初年的“卢溪苗长”。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卢溪县的辖区很宽,包括如今的泸溪、花垣、吉首三县市,以及古丈、凤凰的部分地区,那时,朝廷企图对该县的苗民实施籍户口、派赋税的统治措施,引起苗民的反抗。为了平息苗疆的骚乱,“卢溪县主簿孙应龙入峒招渝,领苗长杨二赴奏,准轻赋,始割上五都蛮民分为十里,置镇溪军民千户所,隶辰州卫。”关于此事,《明史》、《湖南通志》,以及湘西的多种地方史志均有记载。杨二进京面圣的结果是:要苗民缴纳的一万一千石粮食减去一万石,对卢溪苗民分而治之,割124寨为十里,为清康熙年间永绥厅(上六里今花垣县)、乾州厅(下四里,今吉首市)的问世铸定雏形。镇抚十里苗民的镇溪军民千户所建置后,杨二和其他“苗之渠首”被任命为百夫长,以约束苗民。

至于田姓土司中是否有苗族土司,有两种不同的说法。关于首任田姓土司田儒铭的族属,笔者在《红苗姓氏与风俗》中已举证说明他是苗族,此处不再重复。为证实那种说明并非妄断,下面以《湖南通志》和乾州、凤凰、芷江三厅县的志书记载,再铺陈两位田姓土司的情况,从中亦可见苗族土司的特征——叛服无常。

明嘉靖十六年(1537年),都指挥邵鉴诬诌竿子坪乌牌寨(属今凤凰县)苗人陇老恰、陇党叟,称其替川黔叛苗窝脏。于是镇竿守备陈表令土司田兴爵诱出二苗,解辰沅备道府衙(今芷江)监候。十八年(1539年),陇母叟因其父陇老恰屈死狱中,遂率苗众造反,守备陈表被弹劾离职。第二年,雅酉寨(属今花垣县)苗头陇求儿,乘势邀集川黔苗众造反。是年,田兴爵与镇溪土指挥田应朝,统领所部土兵,随大队军官到暴木营(凤凰县禾库镇吉寅村)参予剿抚造反苗民。史籍所称之“土兵”,实为凤凰、吉首、花垣三地的苗兵。由于二田的作用,官军得以利用廖羊保等苗族头人四处招谕,用“抚”的办法使战役尽快结束。这时,田兴爵、田应朝是站在朝廷的立场上,发挥土司的职能,以苗剿苗。

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田兴爵因开罪官府被关押在辰州(今沅陵县)狱中,后经一些苗人暗中贿赂官吏将其救出,藏于生苗腹地腊尔山。第二年,田兴爵便率领苗众称兵反叛。田是一条无情无义的色狼,他仗势到处奸*妇女,并恩将仇报,虐待营救自己出狱的苗人。这家伙,有一次到土官隆歹家,因“呼其妇不至”,便把土官为求子而用来祭祖的猪杀了。后来,因为满足色欲,强夺阿留弟媳,“负以牛,将入山”。这时,土官隆歹率领被虐之苗众一齐杀来,田见寡不敌众,“乃挟刀且战且走”。从田兴爵在腊尔山苗寨的种种表现可以看出,这位土司是通苗语、谙苗情的,否则,就不会有“呼其妇不至”的情节,也不敢独自用牛驮上美妇人入山享乐,尤其是他敢于“且战且走”,独自在生苗腹地闯荡。就是到了四五十年代,整连整排荷枪实弹的军队,若没有苗族作向导,也是不敢闯进腊尔山的

就在田兴爵狼奔鼠窜的时候,平头(属今松桃县)长官司土官携带印信与“所部诸苗逃奔蜡尔”。原因是苗族群众拖欠赋税,并在铜仁知府督催缴纳时逃亡他乡,于是知府责成土司偿还,土司也只得一走了之。当平头土司与所率之苗同田兴爵相遇后,便联合称兵造反,“围麻阳县,执知县,官军讨之不能克”(见《乾州厅志》,上同)。这时,田兴爵又完全背叛了朝廷。

就在田兴爵称兵造反时,田应朝仍然在为朝廷效力,在副将都御史万镗的统率下,参予剿抚“湖广蜡尔山蛮叛”(见《明史》)。万镗采纳了田应朝的计策,软硬兼施,对苗族首领晓以厉害,诱以利禄,后来如《湖南通志》所载:“镇溪土司田应朝等,招出(陇)求儿等五十余人。”余下苗众,被官军各个击破,苗疆得到短时期的安静。

站在官方的立场上,各种史料一方面承认田应朝的能量,一方面又说他“狡黠多诈”。确实如此,作为异族,田应朝没有孝忠皇上的意识,顺从只是表面的,那只是为了谋求切身利益,反叛的本质,一旦时机成熟便会显现。对于异族土司,他毫无感情可言,暗中制造矛盾,挑唆是非,让永顺、保靖两土司相互仇杀,自己坐山观虎斗,并从中两面讨好,两面收受贿赂。除此之外,他还暗中勾结和支持田兴爵与平头土司称兵造反。此次苗叛平息后,到了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他又如法炮制,阴结贵州苗酋龙许保等为乱。田应朝知道自己只是朝廷的一只猫,如果老鼠不闹事,猫便会丧失原有的地位。这家伙“战则庇贼冒功,抚则反复要重资”(见《乾州厅志》),使平苗之役久而不克,给官府施加压力。

嘉靖三十年(1551年),龙许保、吴黑苗再次统率湘黔苗民造反,攻陷思州府。掠执知县李允简等官员。苗民此次起兵反抗,得到了酉阳冉姓土司的暗中支持。这时,田应朝反叛朝廷,率部合酉阳土司兵在平茶一带多次阻挠官军。奉旨征苗的都御史张岳,多次派人召田应朝罢兵来见,田不听从。后来张岳侦知田之叔田勉,饶勇悍桀,常被应朝恃为后盾,便设计将其捕来乱棍打死。此时田应朝有些畏惧,派人向张岳表示改过自新,张许其以功赎罪,但田又变卦不出山,张岳便削掉他的土指挥职务。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在官军的围剿下,田应朝感到形势窘迫难以维持,便到永顺宣慰司见张岳表示归顺。张岳先以军棍仗之以示惩罚,再令其随同官军征苗,后来还是把他杀掉,悬首于市,以惩戒其他苗酋。

从有关史料可以看出,由汉族充当的苗疆大土司,对苗族的直接影响力不大他们只负一个“承担”和“约束”苗民的虚名,只是在朝廷调集官军镇压苗民反抗时,率部随军进剿,依靠由苗人充当的中小土司,发挥前锋作用。由苗人充任的中小土司,能对苗族起到直接作用,而他们又具有时顺时叛的两面性。在顺从朝廷协同镇压造反苗民时,他们因熟悉地形,了解战术,通晓语言,总是作打头阵的尖兵,但是,他们往往都是用献策招抚苗族首领的办法来结束战事。这样,官军可尽快撤离,苗族也能保存实力,因此每次战后的安定都只是短暂的。从总体上看苗疆一直动荡不安,于是土司也就才能乱中取势,直到改土归流。苗族土司一旦反叛朝廷,结局都是削职杀头,所以史籍中出现的中小苗族土司,能世袭其职的不多。

说起贵州,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了,那么大家知道贵州的名字是如何得来的吗?知道贵州历史上的四大土司吗?土司指的是元、明、清时期朝廷在少数民族地区授予少数民族地区首领世袭的官职。遵义的播州土司和黔西的水西土司你应该有听说过,但水东土司和思州土司你应该很陌生,今天我要介绍的是面积最小的水东土司,它与贵州名字的由来息息相关。

看了电视剧《奢香夫人》才知道贵州原来是由四大土司变化而来,知道了在历史上水西土司是贵州土司家族中最大的,那么最小的土司又是哪里呢?

查阅了一些贵州历史之后才知道,最小的土司为水东土司宋氏,就在水西土司的对岸,以现在的鸭池河为界,河西岸为水西,河东岸为水东故名水东土司。

水东宋氏是最早从中原迁入贵州的汉族之一,水东宋氏原籍镇州(河北正定),隋代入黔。北宋初,真定(正定)人宋景阳奉命征都匀、蛮州等处,将乌蛮逐出蛮州;宋氏在拿下蛮州后即系进攻驱逐乌蛮,乌蛮推举至沿江(乌江)之南夹水之地(鸭池河),形成水东、水西的格局。宋王朝在今开阳设置宁远军蛮州总管府。以宋景阳出任总管府都总管。也就是说,今贵州开阳就是水东宋氏的大本营。

南宋时,宋永高势力强大,先后攻下谷龙(龙里谷龙乡)、新添(贵定)等地;宋朝嘉定二年宋永高为贵州经略安抚使,并迁居矩州(贵阳),从此矩州改名为贵州,并作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沿用到现在。

水东文化的核心是水东宋氏土司文化,即以水东宋氏为代表的布依族文化与儒家文化千余年交流融合,并吸收了苗族等其他民族文化而形成的独特地域文化。

水东包括今贵阳市的开阳县、修文县、清镇市、平坝县、普定县、龙里县、贵定县和惠水县的大部分地方,水东地区在宋氏的统治下直至明末崇祯三年,崇祯四年以洪边十二马头地改土归流,崇祯乃取名开科的开字赐名开州,元代杨家寨在明代被水西土著占领聚集开场并取名开科龙场,即今贵阳市开阳县城,宋氏在水东地区世袭600年的统治结束。

现在的水东土司故地位于在开阳县禾丰乡马头寨(洪边十二马头之一),水东土司文化广场距贵阳50公里车程。

朱棣的黑历史

一、明成祖朱棣在历史上是怎样的人物 ( 1360 - 1424)明朝第三位皇帝。 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年)受封燕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