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姓陈的源于哪?祖先是谁?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安徽姓陈的源于哪?祖先是谁?,第1张

陈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五大姓,人口约五千万,在台湾排名第一;南方人口中陈姓占的比例较高,在闽、台地区更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陈姓出自妫姓。因为陈姓的祖先是舜的后代,在舜当天子之前,帝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了他,让她们住在“妫”,舜的后代有的就以妫为姓。舜的第三十四代孙,妫满,被周武王姬发封于陈,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有称胡公满。他的子孙,就有人以国名为姓,也就是姓陈。因此,陈胡公被认为是陈姓的始祖,因陈、胡、田、姚、虞五姓,同源於虞舜,故后人有『妫汭五姓』同宗联谊之关系。发展和演变:陈胡公是陈姓的主要来源。此外,北魏孝文帝时期,大约是公元四九六年,北鲜卑族的三字姓侯莫陈氏被改为单姓陈。唐代,丘兹王后裔白永贵入仕内地,改姓陈。这些,也都是陈姓的一些主要来源。陈姓自胡公满开始,均发源于河南,在唐代,曾两次南迁福建,并在南宋时期,开始进入广东一带,到明朝末年,闽人陈永华随郑成功入台,使得陈姓开始在台湾出现。陈姓的聚居地,主要在南方,郡望有颍川,江州,汝南,下邳,广陵,河南等。新加坡陈姓名人,有陈嘉庚及陈六使等人。

另有一说 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厉公的儿子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於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於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是为万年之陈氏。

4、刘矫的后裔也有改陈姓的。

5、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三字姓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陈姓的辈份排列通常是按照字辈来确定的,即每个字代表一个辈份,例如:

1 初、良、之、可、嘉、美、景、天、文、应、学、思、宗、尚、心、敬、世、承、家、之、义、伦、德、可、大、昭、光、华、传、家、声。

2 玉、春、守、大、生,庭、士、可、承、宗,万、代、文、明、德,开、义、世、恒。

3 善、良、为、国、本,忠、诚、振、家、声,中、和、致、吉、庆,诗、礼、裕、后。

这些字辈是按照一定的规律排列的,每个家族根据其历史和传统选择适合的字辈来代表每一代人。不同地区的陈姓家族的字辈排列可能略有不同,因此具体的字辈排列需要根据所在的家族历史和文化背景来确定。

驾车路线:全程约4545公里

起点:蚌埠市坦克学院

1蚌埠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西北方向出发,沿朝阳路行驶35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黄山大道

2) 沿黄山大道行驶38公里,右转进入中粮大道

3) 沿中粮大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中粮大道

4) 沿中粮大道行驶80米,在第2个出口,直行进入中粮大道

5) 沿中粮大道行驶18公里,直行进入中粮大道

6) 沿中粮大道行驶180米,在第2个出口,朝中粮大道/朝阳路淮河公路桥方向,稍向左转进入中粮大道

7) 沿中粮大道行驶40公里,左转进入淮上大道

8) 沿淮上大道行驶31公里,直行进入G206

9) 沿G206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禹都大道

10) 沿禹都大道行驶700米,进入禹都大道

2沿禹都大道行驶830米,直行进入京台高速公路

3沿京台高速公路行驶1424公里,朝郑州/徐州/连云港/北京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朱圩子枢纽

4沿朱圩子枢纽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5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1993公里,朝青岛/南通/连云港(西)/G15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锦屏枢纽

6沿锦屏枢纽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沈海高速公路

7沿沈海高速公路行驶630公里,在响水/陈家港/S326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8盐城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匝道行驶10公里,朝陈家港方向,右后方转弯进入S326

2) 沿S326行驶260公里,左转进入人民东路

3) 沿人民东路行驶13公里,到达终点

终点:陈家港镇

网上的一篇文章 可以一看

“问咱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是流传于山东等地区的一首歌谣。据了解,河南中北部、河北中南部、山东西部、中部、南部和皖北、苏北的许多地区的人们都传说他们的祖先是明初洪武年间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迁徙而来的。

然而,在淮河南岸的安徽寿县、淮南等地老住民们却都认为他们的祖上是明初由山东甚至具体到由山东老鸹巷迁来的。

那么,这些老住民的祖先是从山西大槐树下老鸹窝迁来,还是从山东老鸹巷迁来的呢!他们又为什么抛亲别友,千里迢迢来到这举目无亲的异土他乡的呢?是我这些年来一直努力寻找的答案。

一、明初移民之原因

蒙古灭金后,圈占广大土地作为牧场,有的竟至千顷以至万余顷;灭宋后,蒙古诸王、后妃、大臣、僧侣都以侵占或赏赐的方式占有大量土地。土地的高度集中,造成了广大农民和中小地主失去土地,或者被迫降为佃户,或者被迫逃亡他乡。元中期以后,政府经常入不敷出,便不断加重赋役。仁宗时,包银总数比元初增加了十倍;一般课税竟增加了五十倍,再加上天灾和瘟疫的袭击,使人民普遍陷于贫困。据统计,1329年,全国当时有户数1340万,人口数不到6000万,饥民、流民竟达843万人。由于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极度激化,各地不断发生武装起义。

至正十一年(1351年),元朝政府调集15万民夫修治黄河。民夫受到元兵的严密监督,又常被修河官吏克扣工、食钱,因此,十分怨恨。白莲教领袖刘福通利用这个时机,预先埋了个独眼石人在工地上,以使一直流传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民谣应验,激起了广大农民的反元怒火。五月,刘福通攻占颍州(今阜阳)举事;八月,芝麻李(李二)等夺取徐州,十二月,王权(布王三)等占领邓州(今河南邓县)、南阳;十月,徐寿辉在蕲州(今湖北蕲春)揭竿,第二年二月,郭子兴在濠州起义,1353年,张士诚在江苏泰州造反……。

元政府为巩固其统治,调集精锐部队与各路起义军在黄淮大地上展开了殊死相搏。元军凶横酷虐、杀人如麻,多是“拔其地、屠其城”,使河南、河北、鲁西、皖北、苏北的百姓十亡七八。其中,刘福通奉韩林儿为小明王,前后据安丰(今寿县南、安丰塘北)为都约八年,寿县、淮南一带更是元军清剿的重点。

据《元史—地理志》记载:安丰路所辖8县1州(寿春、安丰、下蔡、霍邱、蒙城、定远、怀远、钟离、濠州)仅有户17992,口97611,地旷远而人至稀。元末,此地又为战场,百姓再遭屠戮。明朝初年曾任河南左布正使的徐贲在《舟行经寿州》一诗中咏到:“问之古寿春,地经百战后,群孽当倡乱,受祸此为首。彼时土产民,十无一二有。田野满蒿莱,无复织田亩。” 《寿县志》载“寿县现有姓氏347,户族始祖多系明代初年徙来,土籍甚少。” 《颍上古今》也说:“元末,红巾军起义于江淮颍水之间,元军部署镇压,铁蹄所至,洗杀一空。民间流传:劫后县西仅有七户营(七户一个村庄);县北仅有七里叶(距谢桥七里);县东仅有藕塘陈姓一人,后蕃衍陈氏一族。”可见经过元末近二十年的战争,淮南地区人口已经减少到了什么程度。

洪武元年(1368年)面对破碎的山河,朱元璋发出了“中原诸州,元季战争,受祸最惨,积骸成丘。居民鲜少,所谓田野辟、户口增,此正中原之急务”的感慨。为了促进生产,增加税收,就必须从人口多的地区向人口少的地区移民。而山西,东有太行山为屏障,在元末战争中竟然躲去了战火的袭扰,自然成为移民的首选之地。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近50年里,在山西洪洞县的大槐树下共移民18次,达十万之多。

二、淮南移民来何处

濠州,元时本为安丰路所辖。因为是朱元璋的家乡,明初升为临濠府,洪武二年定为中都,六年改为中立府,七年更名为凤阳府,分巡凤颍泗道治所,领五州(颍州、亳州、泗州、寿州、宿州)辖十三县(临淮、怀远、定远、灵璧、阜阳、颍上、霍邱、涡阳、太和、蒙城、盱眙、天长、五河),可见现今的寿县、淮南、凤台、长丰、颍上,在明初都属于凤阳府的辖区。

朱元璋确定了移民政策,其家乡凤阳及所属州县自然成为移民的重点区域。据《明太祖实录》等记载,为充实人力,朱元璋于1367年剿除张士诚后,迁苏州富民到濠州;洪武三年(1370年)六月,徙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民无业者四千户屯田临濠,;又移江南苏州、松江、嘉兴、湖州、杭州富民14万户于凤阳;洪武九年(1376)十月,徙山西及真定(今河北正定一带)民无产者于凤阳屯田;洪武二十二年(1389)四月,以两浙人多地狭,命令杭州、湖州、温州、台州、苏州、松江等地无地农民迁往淮河以南各地耕种。对于这些屯田的移民,朝廷给以耕牛、种子和路费,并免赋三年。

然而,细心的同志就会发现,以上所引资料中竟然没有从山东移民的记载。淮南地区的移民来至何处呢?

《颍上古今》说:“《民族书 - 各大族概况一览表》调查记载了62姓,其中27姓来自山东,其次是福建、江苏、湖北和皖南徽州,土著者不多。”

据《寿县志 - 姓氏》所举16个大姓家族资料统计,于明初迁徙来的有11姓;这11姓中,从山东迁来的6姓,河南的2姓,徽州、杭州、江西瓦砾坝的各1姓。《颍上古今》与《寿县志》所载中,竟然没有一个是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老鸹窝处来的!

如:《寿县志—姓氏》记载说:

寿县柴氏,于明洪武年间,自山东济宁老鸹巷徙来;

瓦埠徐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

迎河李氏,祖籍山东济宁老鸹巷,明初徙寿县。

寿州孙家,郡号乐安,洪武初徙自山东济宁州老官塘;

尹氏,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

韩姓,祖籍山东省南部,元末时逃难落户于寿州东南乡。

此外,寿县开荒张家、胡家、周姓、陈家、门氏、淮南地区蔡氏、八公山周姓、史院尹家、凤台陆氏、颍上县延陵吴氏等家族都认为自己的祖上从山东、山东老鸹巷迁徙而来。如:

寿县开荒张家认为:本族从山东老鸹巷迁徙到青莲(十字路)张罗城定居,始迁于明朝七世年间。(不知“七世”,是否为明初洪武七年之误。)

淮南《蔡氏宗谱》认为其迁始祖于明代初期由山东老鸹巷调卫来。

上窑鲍家自述其祖上夫妇二人于明初挑着两个放孩子的笆斗,从山东济南老鸹巷迁来。

凤台石家湾与寿县石集石家认为其祖上于山东兖州迁来。

颍上县延陵吴氏认为:自己的始迁祖在明洪武6年或9年从山东老鸹巷调蕃颍州颍上县的。

……

是这些住民的记忆有误吗?是他们把从山西洪洞县大槐树下老鸹窝处移民而来,错记为从山东、山东老鸹巷迁徙而来的吗?如果是一家、几家也再所难免。但是这么多家都记错,决不可能!问题出在何处呢?

三、山东移民之可能

根据许多的史料记载,元末的战火遍及整个太行山以东的河南、河北、山东,山东是战争的重灾区,也是山西移民的重要地区之一。

李存葆在所著《祖槐》中说:我乃山东五莲(县)人氏,……父亲总是以不容置疑的口吻说,老家就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是洪武年间迁来的。

他说:不论是在宋江的家乡郓城、墨子的故里滕州,还是沂蒙大山皱褶里的小村落、中原腹地里的开封,谈及先祖何处,……大都说他们的先祖也在洪洞。前些年,我浏览过不少鲁北豫东农村的族谱、牒文、墓铭,大都记载其先祖是明初从洪洞老槐树下迁来的。……明初古槐下的移民,曾分布全国十几个省市,冀鲁豫一带半数以上的村庄是明初移民建立的。

山东既然也是山西移民迁徙的主要地区,它还有富余的人口向淮南地区迁移吗!我再次研读了明史专家吴晗所著的《朱元璋传》,希望能从中解决疑问。

据《朱元璋传》所载:1351年,颍州刘福通起义,1355年,迎立韩林儿为皇帝,号小明王,国号宋,建元龙凤;1356年秋,小明王军队分兵北征,东路攻克了山东北部;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其中毛贵一军由山东北上,攻破胶州、莱州、益都、滨州,尽占山东西北部、河南北部……直逼大都,受元朝援军的阻击,不得已退回山东,扩大疆土、稳定局面;1359年,山东小明王军内部分裂、毛贵被杀;1361年,元朝大将察罕帖木儿招降了小明王军中将领田丰等人,进围益都,刘福通统兵救援失败,益都陷落,元军平定山东;1367年,朱元璋夺取了除四川、云南以外的南方疆土,命大将徐达率军25万北伐。北伐军先取山东,所到之处,州县纷纷降附,名城如济南、益都等不战而降,有的守军则弃城逃走,前后三个多月,平定山东。

另,据《明太祖实录》记载,洪武二十五年徙山东登(登州府,今蓬莱)、莱(莱州府,今掖县)二府贫民5635户就耕于东昌(东昌府,今聊城);洪武二十八年,青(青州府,今益都)、兖(兖州府,今兖州市)、登、莱、济南五府民五丁以上及小民无田可耕者起赴东昌,编籍屯种,凡1051户,4666口,到二十八年十一月,东昌三府屯田迁民共58124户。

再联系李存葆所说,可见,山东受战乱影响、人口流失死亡最重的,是西北的东昌府(今聊城地区),总得来说,西部重、东部轻。有富余人口向外地迁徙的可能。

四、山东移民淮南之追寻

山东有富余人口向外地迁徙。为什么却没有山东向淮南地区移民的记载呢?还有没有其它形式的移民呢!

终于,努力寻找中,在《寿县志 - 姓氏》章节中发现了一条重要线索。志书中写道:“尹氏 时际元末,群雄并起,于宋和靖处士尹焞之七世诸孙中,有兄弟三人:长世元,次世功,幼世位,族居山东济宁州老生塘,集丁壮三千余人,结寨自固,后从明大将徐达定山东、克大都有功,诏进世元为昭勇将军。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擢世元为长淮卫指挥使世袭卫千户,世功为长淮卫千户,世位为卫百户,兄弟三人遂率兵南下,屯田淮上,而安家于寿州南乡青莲寺,为南迁尹氏之祖。”

这段材料,至少反映了一条线索,即:有一支含有山东济宁人的军队到凤阳长淮卫屯田,即军屯!就象今天的新疆建设兵团,我们只能知道它是哪支军队去组成的,不可能知道它是由哪些省市的人去组成的一样。既然如此,当然在反映明初移民进行民屯的史料中找不到山东移民到淮南地区屯田的线索了。

为此,我又查找有关资料来进一步了解这支军队的情况。

1、它本是一支地方武装

由于元朝官府与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导致了农民对官府和地主的仇恨,因此,在元末的战争中,农民对地主毫不宽容,往往逮住就杀,并没收其财产。地主们为了保全自己的生命财产,组织家人、雇工、同族、同村、邻村、临寨人员,组成“乡兵”,建立堡砦,抵抗农民军的进攻。其将领多为现任或退休的官吏、乡绅、儒生和军人。虽然这些乡兵各自为战,没有统一指挥和全面作战计划,军事力量也有大小强弱的不同,但因为数量多,分布广,作战顽强,就成为了反抗农民军的主要敌人。由于中原地区的战争更加激烈、残酷,地区更广、时间更久,这些乡兵大部分被农民军所消灭,另有一部分中小地主的武装因为势力孤单,兵力不敌,投降了农民军。从史料上分析,朱元璋军队的主力基本上是先后收降的地主武装。尹氏兄弟“集丁壮三千余人,结寨自固”,就是这样一支武装。既为族居,当为大户,既能组织一支三千余人的武装,可知尹氏兄弟至少也是中小地主出生。所集“丁壮三千余人”,这些人应当说基本上是“山东济宁州”的人氏。

2、卫所制与军屯

朱元璋所建立的军队为常备军。常备军在组织上分作卫、所。大体上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卫的长官为指挥使;卫下面分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一千一百二十人,长官是千户;千户所下分十个百户所,每百户所一百一十二人,长官是百户;百户下有总旗二,小旗十,一个总旗领五个小旗,小旗领军士十人。全国共有卫329个,卫所军总数为120万人。

《寿县志 – 驻军》章说:元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据江淮称吴王,置安丰卫,军驻寿州。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改为寿州卫,卫署设在州城西。寿州卫置指挥16员,经历1员,镇抚1员。卫辖5所,置千户31员,百户58员,军士约五六千人。卫军平时驻防、屯田、运漕,战时应诏出征。

可能会有人提出,“长淮卫”不在寿州。是的,长淮卫本属凤阳,今为蚌埠市的一个镇。朱元璋拟定都凤阳,将长淮定为中都八卫之一,取其名为长淮卫,与当时的天津卫、威海卫统称全国三大卫。然而,“尹氏兄弟三人率兵南下,屯田淮上,而安家于寿州南乡青莲寺,为南迁尹氏之祖。” 尹氏兄弟为什么不安家于长淮卫或凤阳,而安家于寿州?为什么没听说凤阳以及长淮卫一带有多少迁徙于山东老鸹巷的人呢!我以为这支部队应当又调卫到了寿州。不然,又怎么来解释呢!淮南《蔡氏宗谱》不也认为其迁始祖于明代初期由山东老鸹巷调卫来吗 颍上县延陵吴氏不也认为自己的始迁祖在明洪武6年或9年从山东老鸹巷调蕃颍上县的吗

《寿县志 – 建置》章说:洪武二年,寿州为州治,领寿春、安丰、下蔡、霍邱、蒙城五县。洪武四年,省寿春、安丰、下蔡三县合并为寿州,领霍邱、蒙城二县。

这时寿州的属地范围包括今寿县、淮南、凤台,长丰的一部分与利辛的南部一带。寿州卫所辖五个千户所也应分布在寿州与霍邱、蒙城。尹氏兄弟当年率领的这支由山东济宁人组成的军队(应集中在一个千户所)当驻扎在今寿县境内,可能经历十几年的战争,济宁人氏所剩无多,如千把、几百人。

史料说,明初,明政府为开垦荒地,增加生产,充裕军食,节省运输费用,减轻财政负担,在各地卫所屯田,使官兵携带家属耕种,称为屯户。以每名军士受田50亩为一份,官给耕牛家具,开头几年免纳租税,到成为熟地后,每亩收税一斗。其田属于公产,准许世代传业,但不得私自买卖。规定边地守军,十分之三守城,七分屯种;内地十分之二守城,八分屯种,全国共有军屯田893000多顷(每顷100亩),相当于全国垦田总数的十分之一。

按明朝制度,军人都是世袭的。为了保障固定员额,军人必须娶妻,世代继承下去。每个军户的正丁在固定的卫所充当额军,正丁因老病死亡等原因减员,要由该军户的次丁、余丁依次递补。若本户绝嗣,要由同族人递补。

依此来说,如果一个军户有三个儿子,其中一人(如长子)接替,其余两个儿子如无特殊原因,便落籍当地为民。如果长子再有三个儿子,一人接替,其余两个如无特殊原因也会落籍为民……

此后,明朝的军屯制度虽遭破坏,仍延续到明朝灭亡,直至清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撤寿州各卫所,以其田归并于寿州,由州署征收田赋,军屯才转为民屯,这时候已经距明初三百年了,距今六百多年了,按一百年四代人计算,三百年十二代人,六百多年,也二十五代人以上了。

五、老鸹巷的甄别

关于老鸹巷在何处,诸位已在上面看出了,在山东、在山东济宁。

真心建议你下载个百度手机地图,不是广告哈,我自己用过

你可以先从熟悉的地方导航了解一下,它能根据你开车的实时路况告诉你走哪转哪

手机上就能用,我感觉还行,反正我出门都用,你多捣鼓几次就会了

要不下边的路线你估计要看晕!

 

我的团长我的团,一个人的团队★—————侵日华军—————★

(如果答得太好了,请采纳^ω^ 谢谢您的支持!!)o(∩_∩)o

自驾游对人对车都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建议出发前去4S店保养下,并带好所需装备。

开车旅行的人,可携带的行李容量比平常出行多一些,装备包括野炊、露营等所需物品都可以,但一定不能采用硬壳的旅行箱来装行李。

当然也可以带上CD、录音带、直排轮、无线对讲机等,这些东西能为旅行增添不少乐趣。

出发前,千万别忘记带上以下物品: 文本:身份证、驾驶证、养路费及购置税/车辆使用税缴费凭证、公路地图、信用卡、保险单、笔记本和笔。

日用品:适时衣物、遮阳帽、手套、适宜驾驶的软底鞋、雨具、电筒、睡袋、保温水壶、餐具、照相器材、洗漱用品等。

药品:绷带、创可贴、消毒药水、消炎药、晕车药、驱蚊虫药水等。

其他:多功能手表、指南针、移动电话、组合刀具、对讲机。

车辆备件:整套随车工具、备用轮胎、火花塞、电线、绝缘胶布、铁丝、牵引绳、备用油桶、水桶、工兵铲等。

驾车路线:全程约26789公里

起点:蚌埠市

1蚌埠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西方向出发,沿东海大道行驶35公里,左转进入朝阳路

2) 沿朝阳路行驶19公里,右转进入燕山路

3) 沿燕山路行驶37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S207

4) 沿S207行驶94公里,右转进入蚌西路立交桥

5) 沿蚌西路立交桥行驶13公里,过蚌西路立交桥,直行进入京台高速公路

6) 沿京台高速公路行驶107公里,朝淮南/长丰方向,稍向右转进入西泉街枢纽

2沿西泉街枢纽行驶910米,过西泉街枢纽,直行进入蚌淮高速公路

3沿蚌淮高速公路行驶338公里,朝长丰/合肥方向,稍向右转进入S17

4沿S17行驶640米,过曹庵枢纽约550米后,直行进入蚌合高速公路

5沿蚌合高速公路行驶585公里,过右侧的垄岗村,朝合肥北/南京/六安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合肥西枢纽

6沿合肥西枢纽行驶870米,过合肥西枢纽约500米后,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7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1011公里,过右侧的傅大竹园,朝大顾店/G312方向,稍向左转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8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800米,过大顾店枢纽,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9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221公里,过右侧的南厢房约11公里后,直行进入梅山湖隧道

10沿梅山湖隧道行驶750米,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11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220米,直行进入三湾隧道

12沿三湾隧道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13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49公里,过右侧的陈氏祠约11公里后,直行进入将军岭隧道

14沿将军岭隧道行驶33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15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12公里,过右侧的下楼,直行进入槐树湾隧道

16沿槐树湾隧道行驶17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17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270公里,直行进入李集1号隧道

18沿李集1号隧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19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100米,直行进入李集2号隧道

20沿李集2号隧道行驶260米,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21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144公里,过右侧的漆氏祠,直行进入斑竹园隧道

22沿斑竹园隧道行驶370米,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23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247公里,过观石河大桥,直行进入天景山隧道

24沿天景山隧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25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100米,过右侧的丁家冲约10公里后,直行进入大别山隧道

26沿大别山隧道行驶49公里,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27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40公里,过右侧的新刘家塆约13公里后,直行进入侧路潭隧道

28沿侧路潭隧道行驶300米,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29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42公里,直行进入野人冲隧道

30沿野人冲隧道行驶550米,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31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14公里,过左侧的墩塘塆,直行进入胡家山隧道

32沿胡家山隧道行驶710米,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33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596公里,过左侧的袁家田,稍向左转进入武麻高速公路

34沿武麻高速公路行驶224公里,过右侧的筘熊塆,朝汉口/阳逻/黄石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武麻高速公路

35沿武麻高速公路行驶840米,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36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549公里,朝宜昌/长沙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武汉绕城高速公路

37沿武汉绕城高速公路行驶820米,右前方转弯进入沪渝高速公路

38沿沪渝高速公路行驶430米,直行进入沪蓉高速公路

39沿沪蓉高速公路行驶363公里,朝郑店/武汉南/咸宁/长沙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40沿匝道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京珠高速公路

41沿京珠高速公路行驶1087公里,过右侧的带马头汪家约13公里后,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42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1741公里,过左侧的细落塘,朝长沙市区/机场/湘潭/耒阳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43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590米,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44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248公里,朝广州/珠海/G4方向,稍向右转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45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370米,直行进入京港澳高速公路

46沿京港澳高速公路行驶185公里,过安子坪大桥,朝上海/昆明/G60/株洲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株易高架桥

47沿株易高架桥行驶450米,过株易高架桥约50米后,直行进入上瑞高速公路

48沿上瑞高速公路行驶2181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49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736公里,直行进入洞口塘隧道

50沿洞口塘隧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51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37公里,过左侧的大湾界上,直行进入大湾隧道

52沿大湾隧道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53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30米,直行进入曹拢隧道

54沿曹拢隧道行驶19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55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10米,直行进入芭蕉溪隧道

56沿芭蕉溪隧道行驶23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57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过左侧的合丫冲,直行进入林家溪隧道

58沿林家溪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59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23公里,过右侧的腊山,直行进入腊山隧道

60沿腊山隧道行驶73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61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90米,直行进入月溪隧道

62沿月溪隧道行驶52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63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4公里,过左侧的上岩背,直行进入炉坪隧道

64沿炉坪隧道行驶57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65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360米,直行进入拱坝隧道

66沿拱坝隧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67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24公里,直行进入畔上隧道

68沿畔上隧道行驶39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69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4公里,过右侧的向人山,直行进入雪峰山隧道

70沿雪峰山隧道行驶70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71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97公里,过右侧的周家楼,直行进入土地坳隧道

72沿土地坳隧道行驶38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73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279公里,过右侧的钟形脚约16公里后,直行进入鸡公界隧道

74沿鸡公界隧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75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61公里,过右侧的蒋家溪,直行进入中方隧道

76沿中方隧道行驶19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77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73公里,过右侧的舍塘冲口,直行进入船溪隧道

78沿船溪隧道行驶92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79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660米,过右侧的马道子约13公里后,直行进入许家坳隧道

80沿许家坳隧道行驶48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81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过右侧的肖家台,直行进入水冲隧道

82沿水冲隧道行驶55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83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277公里,过右侧的正冲,直行进入青山冲隧道

84沿青山冲隧道行驶37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85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02公里,过右侧的小炉坪,直行进入分金石隧道

86沿分金石隧道行驶11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87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840米,直行进入庙山隧道

88沿庙山隧道行驶19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89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80米,直行进入炉坪隧道

90沿炉坪隧道行驶59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91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43公里,直行进入长弯冲隧道

92沿长弯冲隧道行驶20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93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6公里,直行进入界牌坳隧道

94沿界牌坳隧道行驶470米,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95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03公里,过杉木塘大桥,直行进入龙马田隧道

96沿龙马田隧道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97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202公里,过左侧的罗家约19公里后,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98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790米,过大龙大桥,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99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50公里,过大园大桥,直行进入紫云山隧道

100沿紫云山隧道行驶14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01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81公里,过舞阳河大桥,直行进入八仙岩隧道

102沿八仙岩隧道行驶73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03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159公里,过左侧的燕子岩村,直行进入燕子岩隧道

104沿燕子岩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05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850米,过响水坪桥约12公里后,直行进入大湾隧道

106沿大湾隧道行驶38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07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167公里,过右侧的大田坳,直行进入兰木桥隧道

108沿兰木桥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09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250公里,过寨头1桥,直行进入寨兴隧道

110沿寨兴隧道行驶39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11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89公里,过干俄1桥,直行进入屯州隧道

112沿屯州隧道行驶18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13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过弯根2大桥约20公里后,直行进入温泉隧道

114沿温泉隧道行驶14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15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410米,过温泉2大桥,直行进入展架1隧道

116沿展架1隧道行驶66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17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110米,直行进入展架2隧道

118沿展架2隧道行驶37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19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88公里,过交喜3大桥,直行进入大树脚隧道

120沿大树脚隧道行驶17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21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21公里,过小麻栗大桥,直行进入麻栗隧道

122沿麻栗隧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23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22公里,过右侧的王家,直行进入新寨隧道

124沿新寨隧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25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580米,过新寨桥,直行进入老寨1隧道

126沿老寨1隧道行驶16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27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90米,直行进入老寨2隧道

128沿老寨2隧道行驶14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29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12公里,过台拱2桥,直行进入台江隧道

130沿台江隧道行驶59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31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24公里,过阳汪桥,直行进入南市1隧道

132沿南市1隧道行驶23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33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480米,过南市1大桥,直行进入南市2隧道

134沿南市2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35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54公里,过石板桥大桥,直行进入石板桥隧道

136沿石板桥隧道行驶28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37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440米,直行进入对门坡1隧道

138沿对门坡1隧道行驶20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39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370米,直行进入对门坡2隧道

140沿对门坡2隧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41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340米,过右侧的平寨,直行进入松皆雅1隧道

142沿松皆雅1隧道行驶220米,过松皆雅桥,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43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90米,过松皆雅桥,直行进入松皆雅2隧道

144沿松皆雅2隧道行驶50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45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480米,过岩寨大桥,直行进入岩寨隧道

146沿岩寨隧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47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17公里,过右侧的翁社,直行进入南约沟隧道

148沿南约沟隧道行驶89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49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30公里,过牛岩山大桥,直行进入牛岩山隧道

150沿牛岩山隧道行驶700米,直行进入玉凯高速公路

151沿玉凯高速公路行驶123公里,过三棵树2大桥,稍向左转进入凯麻高速公路

152沿凯麻高速公路行驶61公里,过求雨沟大桥,直行进入老猫冲隧道

153沿老猫冲隧道行驶390米,直行进入凯麻高速公路

154沿凯麻高速公路行驶439公里,过夹岩河大桥,朝贵阳/重庆/云南方向,稍向右转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155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580米,直行进入厦蓉高速公路

156沿厦蓉高速公路行驶1037公里,过大干沟大桥,稍向右转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157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50米,朝安顺/昆明/S001/金阳客车站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58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59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370米,过下坝大桥,稍向左转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60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31公里,过秦棋立交,直行进入腰子坡隧道

161沿腰子坡隧道行驶32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62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23公里,过谷立大桥,直行进入祥院隧道

163沿祥院隧道行驶43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64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12公里,过牛郎关1号大桥,直行进入牛郎关2号桥

165沿牛郎关2号桥行驶55公里,直行进入董家堰一号隧道

166沿董家堰一号隧道行驶40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67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300米,过花溪大桥,直行进入董家堰二号隧道

168沿董家堰二号隧道行驶71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69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104公里,过右侧的毛栗坡,直行进入毛栗坡隧道

170沿毛栗坡隧道行驶790米,直行进入兰海高速公路

171沿兰海高速公路行驶46公里,过沙河特大桥,朝贵阳/金关/安顺/昆明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72沿匝道行驶300米,过右侧的农贵江约11公里后,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173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114公里,稍向左转进入清镇高速公路

174沿清镇高速公路行驶42公里,过红枫湖大桥约13公里后,直行进入大扁山隧道

175沿大扁山隧道行驶470米,直行进入清镇高速公路

176沿清镇高速公路行驶680米,过东苗冲桥约14公里后,直行进入东苗冲隧道

177沿东苗冲隧道行驶500米,直行进入清镇高速公路

178沿清镇高速公路行驶615公里,直行进入小坡村隧道

179沿小坡村隧道行驶190米,直行进入清镇高速公路

180沿清镇高速公路行驶219公里,过右侧的水井窝,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81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61公里,直行进入羊湾隧道

182沿羊湾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83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62公里,直行进入黄果树隧道

184沿黄果树隧道行驶27公里,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85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鸡公背隧道

186沿鸡公背隧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87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10公里,过坝陵河大桥约12公里后,直行进入关岭一号隧道

188沿关岭一号隧道行驶60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89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890米,直行进入关岭二号隧道

190沿关岭二号隧道行驶99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91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51公里,过右侧的上长乐约13公里后,直行进入八角岩隧道

192沿八角岩隧道行驶26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93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520米,直行进入尾纳隧道

194沿尾纳隧道行驶63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95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过东方红2号桥约12公里后,直行进入安龙铺隧道

196沿安龙铺隧道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97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430米,直行进入孙家寨隧道

198沿孙家寨隧道行驶48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199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28公里,直行进入永宁隧道

200沿永宁隧道行驶31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01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大冲隧道

202沿大冲隧道行驶54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03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320米,直行进入小岩头隧道

204沿小岩头隧道行驶68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05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86公里,过右侧的弯腰树约12公里后,直行进入弯腰树隧道

206沿弯腰树隧道行驶39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07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61公里,直行进入巴岗隧道

208沿巴岗隧道行驶95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09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15公里,过北盘江大桥约19公里后,直行进入梧桐隧道

210沿梧桐隧道行驶13公里,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11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33公里,过右侧的老围腰约13公里后,直行进入小冲头隧道

212沿小冲头隧道行驶53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13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92公里,过右侧的江满村,直行进入晴隆隧道

214沿晴隆隧道行驶21公里,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15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175公里,过白水冲大桥,直行进入马鞍石隧道

216沿马鞍石隧道行驶72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17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过右侧的桐子林,直行进入桐子林隧道

218沿桐子林隧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19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780米,过大河坝1号大桥,左前方转弯进入乌龙山隧道

220沿乌龙山隧道行驶32公里,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21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44公里,过王家岩1号大桥,直行进入狮子山隧道

222沿狮子山隧道行驶20公里,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23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440米,直行进入普安1号隧道

224沿普安1号隧道行驶33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25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690米,过普安3号大桥,直行进入普安2号隧道

226沿普安2号隧道行驶820米,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27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596公里,直行进入槽箐头隧道

228沿槽箐头隧道行驶38公里,直行进入镇胜高速公路

229沿镇胜高速公路行驶77公里,直行进入沪昆高速公路

230沿沪昆高速公路行驶724公里,过白石江桥,直行进入昆曲高速公路

231沿昆曲高速公路行驶20米,稍向右转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232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776公里,直行进入渝昆高速公路

233沿渝昆高速公路行驶512公里,朝二环快速A线/小屯立交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小庄立交桥

234沿小庄立交桥行驶20米,过小庄立交桥约470米后,直行进入二环北路

235沿二环北路行驶67公里,直行进入二环西路

236沿二环西路行驶47公里,过西苑立交桥,朝安宁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237沿匝道行驶300米,过明波立交桥,直行进入昆安高速公路

238沿昆安高速公路行驶76公里,直行进入碧鸡关隧道

239沿碧鸡关隧道行驶14公里,直行进入昆安高速公路

240沿昆安高速公路行驶96公里,直行进入小河边隧道

241沿小河边隧道行驶320米,稍向右转进入昆安高速公路

242沿昆安高速公路行驶920米,直行进入安楚高速公路

243沿安楚高速公路行驶408公里,过右侧的独房子约15公里后,直行进入大红田隧道

244沿大红田隧道行驶28公里,直行进入安楚高速公路

245沿安楚高速公路行驶90公里,过右侧的老木桌约16公里后,直行进入细细坡隧道

246沿细细坡隧道行驶530米,直行进入安楚高速公路

247沿安楚高速公路行驶34公里,过右侧的高棬槽约19公里后,直行进入榄板凳隧道

248沿榄板凳隧道行驶240米,直行进入安楚高速公路

249沿安楚高速公路行驶93公里,直行进入彩云隧道

250沿彩云隧道行驶570米,直行进入安楚高速公路

251沿安楚高速公路行驶29公里,直行进入平地隧道

252沿平地隧道行驶250米,直行进入安楚高速公路

253沿安楚高速公路行驶251公里,过右侧的下苍洼约11公里后,直行进入孔家庄隧道

254沿孔家庄隧道行驶400米,直行进入安楚高速公路

255沿安楚高速公路行驶284公里,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256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1324公里,直行进入九顶山隧道

257沿九顶山隧道行驶32公里,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258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145公里,直行进入大风坝隧道

259沿大风坝隧道行驶740米,直行进入杭瑞高速公路

260沿杭瑞高速公路行驶57公里,在大理/下关/大理古城/丽江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261沿匝道行驶460米,左前方转弯上匝道

262沿匝道行驶50米,左前方转弯进入南涧路

263沿南涧路行驶65公里,过阳南立交桥,朝214国道/大理古城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阳南立交桥

264沿阳南立交桥行驶490米,过阳南立交桥,右前方转弯进入人民北路

265沿人民北路行驶118公里,过桃溪桥约120米后,直行进入三塔隧道

266沿三塔隧道行驶740米,直行进入G214

267沿G214行驶290公里,朝洱源/邓川方向,稍向左转进入G214

268沿G214行驶343公里,进入三营线

269沿三营线行驶850米,稍向左转进入G214

270沿G214行驶433公里,过右侧的向前村约190米后,进入G214

271沿G214行驶550米,在第2个出口,直行进入G214

272沿G214行驶422公里,朝丽江方向,稍向右转进入S308

273丽江市内驾车方案

1) 沿S308行驶296公里,进入长水路

2) 沿长水路行驶50公里,右转进入玉雪大道

3) 沿玉雪大道行驶11公里,到达终点(在道路右侧)

终点:丽江市

简介:蚌埠陈氏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成立于2014年11月18日,主要经营范围为建筑工程设计、施工等。

法定代表人:陈永胜

注册资本:500万人民币

****:0552-4010202

地址:安徽省蚌埠市安德市场综合楼四楼405室

姓氏的由来? 中国人的姓氏渊源流长,据说起源于太古母系氏族社会,伏羲氏就开始正姓氏,别婚姻,但先秦时代的姓和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姓产生于母系氏族社会,为同族集团的名称,氏是姓的分支,表示部落分支之名称,用于区别子孙之所出。由于人口增殖,迁居异地,身份技能的变化等,可以分裂一些支派,这些支派就是氏。氏是贵族宗族制度的代表和称号,夏、商、周三代以前,男子多称氏.女子多称姓,如孔子,于是姓,孔是氏,丘是名,因男子称氏不称姓,故叫孔丘,而不叫子丘。

姓氏主要来自四个方面:

一是从土地和赐姓而来,天子就是赐姓命氏的人。黄帝对他的二十五个儿子创设了十二个姓。陶唐氏之后代封于刘地,其后裔以刘为姓。

二是以出生地为姓。黄帝生于寿丘,长于姬水,故以姬为姓。

三是以封爵、官职为姓。楚庄王少子,作上官大夫,后代就以上官为氏。

四是因事物或其他原因而得姓。

汉丞相田千秋年纪大了,出入乘车,人称车丞相。后人就以车为姓。葛是古姓,本来是琅琊诸县人,后屯迁居阳都,阳都本来有姓葛的,又搬去姓葛的,故姓葛的人多了,就用诸葛来区别称呼他们,从此就有了复姓诸葛。

由于部落的发展,人口的繁衍.分支逐渐繁多,氏名称也大大增加.一姓可分成许多氏,一氏又繁衍更多的氏,所以姓氏都不是固定的,实际上姓氏合一或基本稳定,还是自汉朝以后的事。秦灭六国不久,汉又统一天下,做为维系周王室的宗法制度重要标志的姓氏有别制度,也随着王室的彻底坍塌而消亡。至此.中国的姓氏才合二而一,或言姓,或言氏,或姓氏兼言。实际上皆以男氏代姓了。这就表明,以后的子孙,都是男姓血缘关系的繁衍,正如明代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所说:自战国以下之人,以氏为姓,黄帝以来之姓亡矣。姓氏之称,自太史公始混而一,姓氏便成为维系传统之纽带,团结宗族之象征,于是尊祖敬宗便成为几千年来中国人们的传统美德,同时也是维护祖国统一的保证。如果一个中国人,连自己的先租和父母都不敬爱和尊重的话,很难想象他会成为一个爱国主义者。

至今数百千年,迁徙到异地他乡华裔外籍人,现在他们还念念不忘他们的祖国、祖籍、祖先,常常来中国寻根拜祭,在他们的族谱上,还记载得清清楚楚,如日本的刘邦后裔原田家族族谱上所载:高祖皇帝之血统,严然存在之事,予实虽欲不感泣,岂可得耶,又想中华之国立,至汉以来;二千百四十余年,交待十三、四朝,今虽悠久。其间两国务有盛衰,然无不尽怀汉朝之盛时而慕之者,予常驰念于我高祖统政之故国,切切而不能禁地,于是刊本谱,同族其发欲为,其族谱之基,聊报高祖皇帝之余德也焉。

据传说,姓的最早起源与原始民族的图腾崇拜有关。氏族部落不但对图腾奉若神明,禁止食、杀、冒犯,而且把它作为本氏族统一的族号。在原始部落中,图腾、族名和祖先名常常是一致的,久而久之,图腾的名称就演变成同一氏族全体成员共有的标记――姓。由图腾演变为姓的传说很多。据考证,夜郎国的国君是竹王,他的臣民以竹为图腾,姓竹。又据史书记载,晋国有狐毛、蛇平,汉代有狗未央、狼莫、鹿旗,三国有豹皮公等人。透过这些古怪的姓名和骆、虎、蚁、牛、羊、鸟、龙、竹、梧、茶、菊等与动物、植物名称相同的姓氏,隐约可见图腾崇拜对姓氏起源的不可磨灭的历史印迹。

姓的形成除与图腾关系密切外,还与女性分不开。据考古学资料表明,西周铜器铭文中,可以明确考定的姓不到三十个,但大多数都从女旁,如:姜、姚、姒、姬、娲、婢、妊、妃、好、赢等等。不仅古姓多与“女”字相关,就连“姓”这个字本身也从女>>

高姓氏的由来 一、姓氏源流

高(G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元和姓纂》、《广韵》等资料所载,姜太公八世孙奚因拥立齐桓公有功,被赐予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相传炎帝神农氏因居住在姜水,所以以姜为姓。炎帝16世孙姜伯夷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受封吕侯,子孙因此亦以吕为氏。姜伯夷第37代孙姜尚,即姜太公,又称吕尚、吕望,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立周,受封于齐国。齐国传至太公7世孙文公吕赤,赤有爱子受封于高邑,称公子高。依照周朝贵族礼仪,其孙取祖名为氏,为高。高在齐国为上卿时,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高成为著名的渤海高氏的始祖。高六世孙高止在齐国遭到公孙灶、公孙蛋排挤,出齐奔燕。高止十世子孙高洪为东汉渤海郡守。渤海高氏由此发轫,繁衍不息,成为当今高姓族群中最庞大的一支。

2、出自以王父字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春秋时齐惠公之子叫公子祁,字子高,其后裔取其字为姓氏。为山东高氏。齐惠公为齐桓公之子。

3、由“高”字开头复姓简化而来。如高车氏、高堂氏、高阳氏、高陵氏等简化而为“高”姓。

4、出自他姓。据《北齐书》所载,十六国时,后燕皇帝慕容云自称为高阳氏后裔,遂改姓高,称高云,其后裔有改复姓为单姓,称高氏;北齐文宣帝高洋赐鲜卑族元景安、元文遥本鲜卑族,随汉姓元,因有功于北齐,高洋赐他们“高”姓;鲜卑慕容氏、高丽羽真氏,后改高氏;魏时,鲜卑族有楼氏,后改高氏;女真族石烈氏、纳羊氏,满族高佳氏、佟佳氏和北宋时入居开封的犹太人等改姓高姓;又北齐时重臣,高隆之,本姓徐,因其父与高欢交厚,遂改为高氏。

得姓始祖:高奚。春秋时期,姜太公六世孙文公吕赤的儿子受封于高邑(今河南省禹州市西南),称为公子高。公子高之孙奚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是好朋友。当时,公孙无知发动内乱,杀了齐襄公。奚联合诸大臣一齐平定内乱,诛杀了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奚因为平乱迎君有功,被封为上卿,并赐他以祖父公子高的名为姓,称为高氏。高姓就这样诞生了。高奚作为高姓的始祖,受到世代子孙的尊敬和爱戴。

二、迁徙分布

高姓虽然发源于今河南省境内,但春秋以后却以齐鲁之地高氏居多。据史料所载,战国到秦汉时期,高姓已可能迁入河北、辽宁境内。秦汉三国时期,随着政局的几度分合,人口迁徙频繁,高姓人氏渐活动于海河流域,黄河上、下游,淮河流域,长江上、下游地区。两晋南北朝时,战乱频繁,高姓人氏大举南迁,“广陵”郡望便是在这一时期所形成的。隋唐时,有书记载,河南有陈氏父子率军开辟漳郡,其中有高氏参加,另河南高姓族人高钢入迁闽地(今福建省)。此时,德州(今河北省景县)仍是继东汉以来高姓主要的聚居地。五代时期,有陕州硖石(今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在江陵府(今湖北省荆州市)建南平国。有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人高彦俦到四川后蜀政权为官。在此期间,江南江北都有高姓人活动。两宋时期,高姓人为避战乱由中原向江南迁徙。如开封高琼后裔定居于海宁、临安、温州、山阴,合肥人高彻定居于晋陵。元明清时期,高姓人多集聚于东南地区,尤以江苏、浙江地区最为集中。今日高姓主要分布在江苏、福建、广东、江西、云南等地。中国历史上,高姓称帝王者14人,曾建立北齐、燕、荆南等政权。高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一点二一。

三、历史名人

高 柴:今山东省人,春秋时齐国人。孔子品学兼优的七十二弟子之一。

高 洋:今河北景县人,执掌东魏政权多年的高欢之子,代东魏建北齐。北齐共历六帝,执政二十八年。

高 适:唐朝诗人,与岑参齐名>>

百家姓前八个姓是什么? 分别是:赵 钱 孙 李 周 吴 郑 王  《百家姓》,是一篇关于中文姓氏的文章。按文献记载,成文于北宋初。原收集姓氏411个,后增补到568个,其中单姓444个,复姓124个。《百家姓》采用四言体例,对姓氏进行了排列,而且句句押韵,虽然它的内容没有文理,但对于中国姓氏文化的传承、中国文字的认识等方面都起了巨大作用,这也是能够流传千百年的一个重要因素。《百家姓》与《三字经》、《千字文》并称“三百千”,是中国古代幼儿的启蒙读物。

百家姓姓时的排第几 时(读音分shi和chi)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四十六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七七。现行较罕见姓氏。时姓分布颇广,今北京,天津武清,江苏连云港东海,江苏徐州州沛县,江苏扬州,内蒙古乌海,河 北尚义、鸡泽、阜平,山东平邑,河南新郑、开封、荥阳、漯河、禹州市、郏县、鲁山、许昌、长垣、南阳,安徽蚌埠,湖南芷江,广西田林、全州枧塘、灌阳水车乡(陇西郡-孝思堂,为明洪武年间由安徽入),贵州从江,云南河口,辽宁抚顺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满族、傈僳族有此姓。《孟子》有时子常齐贤人,著书;《新论》有时农;汉代有时苗,巨鹿人,寿春令;唐代有时溥,彭城人,武宁节度使;宋代有时青;明代有时中;又有时瑞,邵武人,长沙府通判。

百家姓有姓子的吗 子姓的来历: 当时是属于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母系氏族社会,子姓最初是叫好姓,后来过渡到父系氏族社会的时候,去掉女字旁就是子姓这就是子姓的来历子姓四千年,华夏美名传出于黄帝子,殷契封于商夏为侯,商为帝,周为公

子姓家族在我国占尽全部汉族人口的百分一二十>里>有五篇,记载了我们先祖的史事>中>、>,都有详尽的史事安阳殷墟曾是我们先祖的一个国都之一一朝一国,在中国历史舞台上,存有一千三四百年的历史

百家姓中有郇姓氏起源 一、姓氏源流

郇(Xún,H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子之后,以国名为氏。据《姓纂》载,周文王的第十七子姬葡封于郇(今山西省临城)为伯爵,史称郇伯、郇侯,建立郇国(Xún 音旬)。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裔遂以国名郇为姓,称为郇氏。

得姓始祖:郇侯。西周初期,周文王将自己的十七子姬葡分封于古郇国,称为郇侯,古郇国定都于新绛西。山西省南部沁河以西,涑水以东,原来属于古郇国的疆土。历史上的古郇国最终被晋武公所灭。到后来,韩、赵、魏三家分晋。魏国的国都在安邑,后迁徙大梁(今河南省洛阳),韩国的都城原来在曲沃,后来也曾定都襄垣(今长治市),而赵国的国都在邯郸。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说,是周文王的第十七个儿子郇侯的后代,子孙以国为氏,后来有的去掉邑旁加草为荀姓。因此,郇、荀两姓同源。晋国有荀林之生儿子庚,裔孙叫况,后代又分为荀氏、中行氏、智氏等姓氏。”故郇、荀氏后人尊郇侯为荀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部分)郇氏当今是稀姓,人口比例较少。据《郇氏祖谱》记载,一枝(第十七枝)迁登洲府黄县,并自起谱世,即为你说的,并于乾隆廿四年(1759年)夏六月八世孙名郇友龙者迁青州续谱,郇友龙乃郇氏三世祖存信公之四子惟芳公之后。枝者,据祖谱解释,仿大树根身叶茂矣,祖为干,其子孙为枝,郇氏于大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弟兄四人因战争(明英宗土木堡之战)自北直隶省枣强县举家南迁于山东省青州府,唯铎公一人留居,其他不知所往,生2子,子生8子,8子再生24子,是为24枝,绵衍止今不下万人矣,除青州外,黄县、沂水、淄博以及潍坊各县市均有分布,人丁旺盛。另郇姓,乃于唐朝郇谟始,之前为郇(Xún 音旬),出自黄帝之姬姓,周文王之十七子,武王十七帝,因管理各诸侯有功,封侯于山西猗氏县,今山西省临猗县,称郇(Xún)国,春秋时被晋国所灭,族人不敢称姬,遂以国名为姓,改为郇(Xún)氏。到唐名郇谟者,有功于朝廷,赐姓郇(Huán 音环)。郇谟乃此支郇氏之鼻祖也。自此郇氏起。青州郇氏不是明朝初年洪武移民而来,是因战争由河北而来,家谱之《郇氏追远谱》考据清楚,青州郇氏乃名门望族,进士10余人,省级以上官员多人,因而散居多方(余略)。郇姓望族居于平阳郡(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

三、历史名人

郇 越:西汉太原人郇(Xún 音旬)越,字臣仲,与族弟郇相一起举州郡的孝廉、茂才。曾散发先人遗留下的资财千余万给九族,人们都赞扬他的高节。

郇 谟:唐代晋州人郇(Huán 音环)谟。大历年间,宰相元载专权,贿赂公行,荒*奢侈,曾规定论事须逐级上报宰相后,才能上奏皇帝。郇谟用麻束发,手持竹笥(Sì 音四,盛饭或衣物的方形竹器)、苇席,在长安大街上边行边哭。有人问他,他说:“我有三十个字,要献给皇上,如果不能用,便用这竹笥盛我的尸体,用苇席裹着扔掉。”代宗听说后,召见了他,并赐给他衣服,让他住在内客省。他献上那三十个字,每字论一件事,多是元载的罪状。后来,元载果然因权势太盛,犯罪被杀。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平阳郡:三国时魏分河东郡置治所在平阳,相当于今天的山西藿县以南的汾河流域及其以西地区。隋以前的平阳,在今山西省临汾西南;从隋起,在今临汾。

2、堂号(缺)

《百家姓》第一个姓氏是“赵”,那么最后一个姓氏是 最后一个是姓(傅)

最后一个是姓傅

求采纳~~~~~~~谢谢

百家姓有姓要的吗 要姓

yāo

姓氏

来源:《郑通志》、《续通志》之《氏族略》里都有收载。

1郑樵注云“吴人要离之后,望出鲁国。”以名为氏。

2藏族也有此姓。

分布:今天津之武清、湖北之洪湖、辽宁之清源、河北之辛集、阜平、涉县、黄骅、鸡泽、河南之义马、山西之太原、太谷、榆次、阳泉、陕西之韩城、青海之天峻、山东之管陶等地有分布。

名人:

要兢,汉朝人。

要廷珍,唐朝人。要敬,元朝人。要绣,明朝人;成化中女为宪宗妃,拜光禄署正;要毅,明朝人,知县。

要离,春秋末年,吴国有个刺客叫要离。相传他由伍子胥推荐给吴国国君,谋刺住在卫国的吴公子庆忌。要离请吴王砍断他的右手,杀掉他的妻子儿女,假装和吴王有仇而

安徽姓陈的源于哪?祖先是谁?

陈姓是当今中国的第五大姓,人口约五千万,在台湾排名第一;南方人口中陈姓占的比例较高,在闽、台地区更有『陈林半天下』之美称。陈姓出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