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家大院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18日,记者慕名来到浦城县忠信镇上同村,这里的詹家大院是全县保存较好,面积最大的古民居群。“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上同詹家大院是典型的徽派建筑,漫步于此,层楼叠院,曲径回廊,仿如隔世。
上同詹家大院,为詹贤彰、詹贤拔、詹贤法三兄弟三房人建于清代,距今100多年。据詹氏族谱记载,詹贤拔曾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受奖,家资富有,而詹贤彰、詹贤法也都是读过书、善经营的大财主。当年整个大院占地一万多平方米,100多间房,是当年当地最气派的宅院。
步入詹家庭院的一间门楼,美景盛收。彩绘窗格,冬瓜大梁,宅院恢弘而精巧。厅堂与厢房围出天井,由天井望天,偌大的天空汇此四方,燕子穿堂而过,安静而幽谧。过前厅,跨后厅,房舍鳞次栉比,形如迷宫。
走出大院,来到庭院正前方的詹氏宗祠,原先祠内供奉着詹氏始祖和南宋理学家詹体仁。詹体仁是朱熹的学生,也是真德秀的老师。当年,真德秀曾问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
如今,宗祠荡然无存,仅存大门,门上留有康有为题写的“詹氏宗祠”石刻匾额。据史料记载,1926年詹氏家人到上海请康有为题字,酬劳为200大洋。但詹氏后裔回忆,“詹氏宗祠,丙寅夏,康有为书”这几字,每字10个大洋,不过110大洋。究竟多少润笔费,如今已无足轻重,倒是成了詹家后裔聊以自娱的谈资。
“我出生在这里,住了一辈子。”在詹贤拔庭院的西厢房里,97岁的詹兴华翻阅着老照片——那年他22岁,独自上黄埔军校念书,毕业后,分配到江西战区某连当排长。4年后,因伤病回乡,于詹家大院,居住至今。
时光飞逝,曾经繁华的詹家大院现剩下十余户人家,全是老人,年轻人不愿再住这里。“我们老后,大院一定不再有人住了。”詹大爷说。前些年他大儿子一家在院边建起新房,搬走了,留下空空院落,一扇木门写着“再见·詹”,上面的铁栓锈迹斑斑。现今,旧院灰尘厚积、蛛网连张,随着时间的流逝,它将更加败陋。
詹步仁今年76岁,他的爷爷是詹贤法。詹步仁的3个女儿外出的外出,留在村里的也搬至新房,只有他和老伴还固守于此。5月30日夜,詹步仁于睡梦中醒来,听到大厅里有异声,起身察看,但无发现。翌日,他瞧见堂前的木雕窗花不翼而飞,恍知昨夜遭窃,对失去的古物大为可惜。
“上同詹家大院为县级文物单位,但现在保护面临困难。”上同村书记鲁遵华说,现今的詹家大院很多都年久失修,无人照看,或失窃、遭毁、倒塌。而古民居的修缮费用颇高,村里没有这方面的专项资金。目前他们要求当地居民不能拆建古民居以尽可能地保持现状,但修缮工作一直无法展开。上同詹家大院历经百年沧桑,如今,它亟待相关部门的支持,以续写古宅传奇。
1 詹姓氏的起源
詹姓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许多地区的人们采用氏族制度,以姓氏作为家族的标识。据史书记载,当时曾有一位名为詹皇的统治者,在他的领地内,居民都以“詹”作为自己的姓氏,从而形成了一支姓氏为“詹”的家族。
2 詹姓氏在历史中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詹姓氏在中国各地逐渐扩散开来,并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人物。其中,近代著名的“南派三大家”之一的詹嘉炜,便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此外,还有清代著名的书法家詹熙和汉朝名将詹饶等等。
3 詹姓氏的稀有程度
虽然詹姓氏在中国历史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由于其起源地和分布范围相对较窄,因此其在整个姓氏体系中的稀有程度并不高。据统计,全国姓氏排名前1000中并没有詹姓氏,因此可以说是一个相对较为稀有的姓氏。
4 世界各地的詹姓氏
除了中国以外,世界各地也都有人们使用“詹”作为自己的姓氏。例如,英国、美国、加拿大等西方国家中,也能找到许多姓氏为“Jan”或“Zhan”的人。此外,在东南亚的一些国家,也有使用“Chen”或“Tan”作为詹姓氏的翻译,这也进一步说明了詹姓氏的普及程度。
5 识别詹氏家族族谱
如今,越来越多的家族开始寻找自己的历史根源和家谱信息。对于詹姓氏的家族来说,寻找自己的族谱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在寻找家谱时,可以通过检索相关的家族姓氏网站或者上门拜访祖先所在的话题,来获得更多的信息和数据。
6 维护和传承詹氏文化
作为一个稀有的姓氏,詹氏家族需要积极维护和传承自己的文化遗产。这就需要所有的成员都要认真学习和传承家族的历史文化,以及积极参与家族的各种社会活动和义务。只有如此,才能让詹氏家族的文化传统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
7 最后的总结
综上所述,虽然詹姓氏在整个中国姓氏体系中并不是非常常见,但它却拥有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相信詹氏家族的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扬,为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单姓家谱家乘谱牒:
天津宝坻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单崐修,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江苏南通通州单氏族谱八卷,(清)单思恭编,单嘉居等增订,清道光年间刻版,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通市图书馆。
浙江萧山单氏家谱七卷,(明)单金初撰,清乾隆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十六卷,(民国)单世雄等修,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现被收藏在日本、美国。
浙江鄞县四明同道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
浙江鄞县鄞西古林单氏宗谱四卷,著者待考,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鄞县古林乡。
浙江奉化晦溪单氏宗谱四卷,(民国)王静修,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奉化晦溪单氏宗谱五卷,(民国)竺子侃重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奉化县文物管理局。
山东高密单氏家乘,著者待考,(清)单嵩龄续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3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河北大学图书馆。
湖北新洲单氏宗谱首一卷,(民国)单恩富、单恩棠等续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新洲县单岗乡单岗村。
湖南攸县单氏十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湖南省图书馆。
广东东莞岭南单氏十修族谱一卷,(清)单广仁编辑,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美国。
广东东莞星江单氏宗谱十五卷首一卷,(民国)单绍圭纂修,民国十四年(公元1925年)木刻活字印本,今仅存卷首、第一~四卷、第七~十五卷。现被收藏在江苏省苏州市图书馆。
单氏宗谱十卷,(民国)单宗朴纂修,民国三十七年(公元1948年)孝友堂铅印本十册。现被收藏在江苏省南京市图书馆。
山东单县古单朱氏族谱六卷附忠烈公节录一卷,(民国)朱五信、朱五岭等续修,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忠孝堂铅印本七册。人民大学。
山东单县古单朱氏族谱六卷,著者待考,民国年间燕贻堂铅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省图书馆。
辽宁本溪关氏谱单一卷,著者待考,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辽宁本溪东营坊乡东营坊村。
辽宁本溪詹氏家谱单一卷,(清)詹恒悦纂,清光绪年间手写本一册。现被收藏在辽宁本汉市草河城满族乡沙河沟村。
单氏族谱三十一卷,首一卷,著者待考,清宣统辛亥年仁孝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单氏六修族谱,著者待考,1994年木刻活字印本八册,今仅存卷首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山阴单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东阳荷塘单氏重修宗谱二十卷,(清)单式梅等重修,清光绪八年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今仅存第一~五卷、第七~十二卷、第十四~十五卷、第十七卷、第二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上海崇明崇川镇场单氏宗谱十二卷,单国宠等主修,单国华等编辑,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苏无锡锡山单氏宗谱六卷,(清)单蓉坡纂修,清光绪三年孝友堂木刻活字印本六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单氏宗谱不分卷,著者待考,民国二十五年南安堂木刻活字印本一册,残本。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单氏十修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南阳堂铅印本七册,今仅存第十八卷、第二十二卷、第二十五卷、第二十八卷、第三十一~三十三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浙江萧山西河单氏家谱,(清)单轮等修,清朝年间燕诒堂木刻活字印本两册,今仅存第二卷、第十卷。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户口登记的时候可能搞错了。这种情况很多,以前人们文化水平不高,识字率也低,同音字很容易出错,后来嫌麻烦,也就将错就错不改了。
又不是什么名人,家里也没有万贯家产要继承,不必太在意。
詹家大院的传统习俗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本文2023-10-07 20:39: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0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