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普氏家谱的由来最早是历史哪个民族的
第六个渊源
源于秦晋韩原之战,普氏族人原为晋国前锋将领。秦晋一次战役中,晋国战败,将军带领前锋将士举旗沿着黄河龙门大峡谷向上游撤离,高原途中遇一庙宇避难,寺院中仁慈方丈和尚提笔在"晋"国战旗上添了两点,巧妙地将"晋"国战旗挥毫变为"普"族旗帜,将领们才得以成功脱险和避难。从此,将领们以"普"为姓。黄河中游的龙门,镇上居住有"普"姓氏家族村落。普族村落1995年曾发现战国时期青铜古币"晋半斤"。
第七个渊源
源于鲜卑族,出自古代鲜卑族首领拓跋氏,属于以先祖名字汉化为氏。普氏是一个相当古老的鲜卑族姓氏,在西晋末十六国时期就已经有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著名的宋朝姓氏学大家王应麟就在《姓氏急就篇》中记载:“普氏,后汉十姓有之。”王应麟所指的“后汉”,并非是东汉王朝,而是指十六国中的汉赵国,即西晋末期匈奴北单于刘渊于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元熙元年,公元304年)自称后汉王之后所建立的国家政权,其时,汉赵国中即有鲜卑族普氏族人生息繁衍,而且还是其国中著名的十大姓氏之一,源出当时鲜卑族索头部的首领拓跋·普根。拓跋·普根,公元?~316年待考,西晋末期鲜卑索头部首领、代王,他在公元305~316年开始统治索头部中部领土,至公元316年成功统治索头部全境,是后来南北朝时期北魏皇族的先祖之一。拓跋·普根的父亲就是著名的为拓跋·猗㐌,拓跋·贺傉、拓跋·纥那皆为其兄弟。
晋惠帝司马衷永安元年(汉赵高祖刘渊元熙二年,公元305年),拓跋·猗㐌在发动击败汉赵高祖刘渊之战后病逝,拓跋·普根继其位,统有索头部三部之一的中部。西晋愍帝司马邺建兴四年(汉赵烈宗帝刘聪建元二年,公元316年),当时的鲜卑索头部大首领即代王拓跋·猗卢(北魏桓帝)与西晋关系很好,曾出兵协助西晋王朝数次击败匈奴北单于刘渊于西河郡、上党郡。不久,拓跋·猗卢被与刘渊勾结密切的其子拓跋·六修所弑。拓跋·普根闻讯后,迅速率索头部回军,杀了拓跋·六修平乱,因而继代王位,并受晋愍帝赐封承袭大单于位,金印紫绶。可惜,拓跋·普根仅数月后即去世了。其部被强大一时的汉赵烈宗帝刘聪乘机击败,御下的鲜卑索头部一度至晋成帝司马衍咸和四年(汉赵末帝刘曜光初十二年,公元329年)归附汉赵国政权,子孙后裔以先王名字为姓氏,即称普氏,是汉赵国贵族进行领土扩张的主力之一,因此与汉赵国中的贵族刘氏、以及匈奴屠各五部诸姓氏共称十大著姓之一。到了晋孝武帝司马曜太元十一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登国元年,公元386年),北朝纪年正式开始,北魏道武帝将先祖之一的拓跋·普根追谥为“文平皇帝”。
该支鲜卑族普氏早于后世北魏王朝时期出现的普氏足有一个多世纪,同宗但不同源。
第八个渊源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藏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白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普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普氏,世代相传至今。
二、得姓始祖
拓跋·普根、拓跋·普乃、普乃·摇(周摇、车非·摇)、普颜不花。
三、迁徙分布
普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但在今中国大陆的姓氏排行榜上未列入百家姓前五百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四百三十六位,多以河南、太原、溧阳、通海为郡望。
河南统计:河南省沈丘、平舆、鹿邑三县及新乡市普姓达一万多人人,其中沈丘普姓数千人。求采纳
党项诸姓部落中有细封氏、费听氏、往利氏、颇超氏、野离氏、房当氏、米擒氏、拓跋氏等部,称为党项八部。其中拓跋氏在党项诸部中最为强盛。
党项拓跋和鲜卑拓跋是否为同一民族,史学界一直有截然相反的看法。支持党项拓跋和鲜卑拓跋同一民族有以下理由。
1、姓氏相同:西夏的国王虽然姓李,但他们的祖先却和鲜卑拓跋的姓氏一字不差,都是拓跋。
2、西夏拓跋自称鲜卑族的后裔:《宋史》卷485《夏国传》上,元昊上宋仁宗表章:“臣祖宗本出帝胄,当东晋之末运,创后魏之初基。”《辽史》卷115《西夏外记》:“西夏本魏拓跋氏后。”《金史》卷134《西夏传》:“夏之立国旧矣,其臣罗世昌谱叙世次,称元魏衰微,居松州者因以旧姓为拓跋氏。” 党项原先是披发,或者蓬首。鲜卑人有过秃发的风俗,元昊认为祖宗为鲜卑拓跋之后,为了怀念先祖,保持旧俗,他率先自秃其发,即剃光头顶,穿耳戴重环饰,以示区别。然后强令党项部族人民仿效他的发饰,限期三日,有不服从者,任何人都可处死他。一时间党项民众争相秃发。
反对党项拓跋和鲜卑拓跋的不同民族的人理由也很多。
1、起源地不同:党项原居青藏高原。中国古代泛称这一带居民为羌族,党项和吐蕃也都被认为是羌族的一支。就语言和风俗习惯而言,党项和吐蕃似有血缘关系。而鲜卑族迁徙到青藏高原的一支是吐谷浑,系出慕容氏,不姓拓跋,慕容氏与拓跋氏之间是宿敌,党项拓跋氏得自吐谷浑几无可能。当代有学者研究西夏语言发现西夏语与安多藏语十分接近,亦能说明西夏的拓跋氏属羌藏系统。
2、拓跋鲜卑改了姓氏:后魏自孝文帝实行汉化以来,从公元496年起,拓跋氏就改成了元氏,也就是说此拓跋姓氏不是彼拓跋。
3、史书记载:《资治通鉴》卷193胡三省注云:“拓跋起于鲜卑,昔时党项诸部亦自有拓跋姓。”说明党项之拓跋不同于鲜卑之拓跋。也就是说,拓跋姓为羌族固有的姓氏。
冒用鲜卑拓跋氏。由于北魏灭亡,羌族的这个部落借用拓跋的姓氏,以达到震慑其他部落的目的。
虽然正反双方都拿出了自己的观点,也都有理论根据,我仔细研究史料后,还是觉得党项拓跋是鲜卑拓跋的可能性大,根据有六:
1、《说文·羊部》:“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属他称,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西藏、四川)游牧民族的泛称。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党项羌的地域很大,史书记载:“党项羌各部间平日往来较少,而每隔三年要举行一次大的会盟活动,杀牛羊祭天。游牧民族往往通过会盟来解决内部的草场纠纷、部落间的冲突等,并依照习惯法来处理;决定对外联合作战或抵御其他部入侵等重大事件,以及草场的划分,重申部落的法规等事项。”这就表明,拓跋部虽然属于党项羌的一个部落,但同一个民族居住的地点很广,各部落联系也不是很方便,其居住地点也许是在青藏高原与甘肃交界地区,甚至就在甘肃境内。而这一地区曾是拓跋鲜卑的领土,北魏所建的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北石窟寺就在这一地区,而且这一地区在北魏时期还很繁荣,比如泾州就是北魏王朝的西北重镇之一,正位于丝绸之路的东段北道之上,北魏历任的泾川剌史,大多数是由当时的朝廷权臣来担任的。同时,这一地区始终是各朝代难以控制的区域。此外,史书还记载:“北魏孝文帝拓跋宏改革时,率王族改为元姓,其王族之外的拓跋氏遂成为庶姓,仍为拓跋氏,不与皇室同族。”由此可见,北魏灭亡后,或在此居住或逃亡于此将元姓恢复为拓跋姓的皇族、仍为拓跋姓的拓跋鲜卑的后代,与羌族融合在一起不是不可能的。
2、史书记载古羌人是三苗之后,《诗地理考》曰:“羌本姜姓,三苗之后,居三危,今叠、宕、松诸州皆羌地。”《史记·五帝本纪》云:“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后汉书·西羌传》说:“西羌之本出自三苗,羌姓之别也。其国近南岳。及舜流四凶,徙之三危,河关之西羌地是也。”仰韶文化末期(约公元前3000年左右),黄河中游出现了炎、黄两大部落。炎帝姜姓,姜、羌本一字之分化,是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不同表达,甲骨文中亦常互用。姜、羌均像头戴羊角头饰之人,代表以羊为图腾的起源于我国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晋语·国语》:“昔少典娶有虫乔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炎帝属古羌族部落,部落众多。在后来炎黄两部落发生战争,炎帝部落失败,与黄帝部落互相融合,成为华夏民族。而北魏拓跋氏自认为是黄帝之后,他们认为拓跋姓源出有二:一是出自鲜卑族拓跋(又称托跋)部,为黄帝后裔有拓跋氏。相传黄帝娶妻嫘祖,生子昌意。昌意娶蜀山之女昌仆,生高阳氏颛顼。昌意的小儿子悃被封在北土(即今中国北部地区)。黄帝以土德之瑞称王。鲜卑族谓“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拓跋”为姓,称拓跋氏,意即黄帝的后代。如果西夏李元昊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份依托显贵为建国寻找依据,完全可以说自己所在的羌族就是炎帝的后代,而用不着说自己是拓跋鲜卑黄帝的后人。
3、关于党项事迹的记载,首见于隋唐,虽然隋书中有党项以前传说,但并无确切史料。而党项拓跋的出现与鲜卑拓跋的消失相衔接。公元496年,北魏孝文帝下令改鲜卑复姓为汉姓,把拓跋氏改为元氏。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史书最早记载的党项拓跋是:“隋开皇四年(584)有千余家党项羌人归属隋朝。次年,党项首领拓跋宁丛等,各率部落到旭州,请求内附。”北魏灭亡到首次出现党项拓跋姓氏仅仅50年。北魏未灭亡前,存在两个民族共用一个姓氏的情况是根本不可能的。灭亡后的短短50年里,马上就出现了一个使用拓跋为姓名的民族可能性也不大。所以我认为,拓跋鲜卑在失去政权后,与党项人合作以图再夺取政权是很有可能的。史书记载,党项拓跋部是最强的部落,也许这个部落根本就是拓跋鲜卑人加入党项后,以党项身份再次走上了历史的舞台。做为一个曾经统治北中国的民族,吸取先进文化后,在短时间内成为另一个民族的领导者并一直持续下去是有可能的。
4、党项拓跋是秃发鲜卑。淝水之战后,地处河西走廊东端的凉州,同时出现了六个国家。这六个国家分别是都于姑臧的吕氏后凉(氐族,甘肃中部)、都于苑川的乞伏氏的西秦(陇西鲜卑,甘肃南部)、都于西平(今青海省西宁市)的秃发鲜卑氏的南凉(河西鲜卑,甘肃西部及青海东北部)、都于张掖的沮渠氏的北凉(匈奴族,甘肃中西部)、都于敦煌的李氏的西凉(汉族,甘肃西部)和都于长安的姚氏的后秦(羌族,甘肃东部及关中西部)。南凉的秃发鲜卑也是拓跋鲜卑,《《晋书·秃发乌孤》记载:秃发乌孤,河西鲜卑人也。其先与后魏同出。八世祖匹孤率其部自塞北迁于河西,其地东至麦田、牵屯,西至湿罗,南至浇河,北接大漠。匹孤卒,子寿阗立。初,寿阗之在孕,母胡掖氏因寝而产于被中,鲜卑谓被为‘秃发’”。史书还记载,220年,拓跋鲜卑开始离开大兴安岭,首领拓拔桔汾死后,次子拓跋力微因为是“天女”所生,故得立为首领。而匹孤虽为长子不得继位,仅分得部分部众。由于争夺牧场等原因,约于219—256年间,由塞北阴山、河套一带,沿黄河两岸,顺贺兰山脉东麓南下,至河西、陇西以北,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至宁夏回族自治区北部游牧。最后聚居于河西走廊东部及青海湖以东,与汉、羌等族杂居共处。主要游牧地东起今甘肃省平凉县西北的牵屯山、靖远县北的麦田城,西至今青海湖东,南至今青海省贵德县,北接今腾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南凉国被西秦国灭亡后,原秃发氏部人大部分为乞伏氏鲜卑的西秦国所统治,后西秦国为郝连氏鲜卑的夏国所灭,而夏国又亡于慕容氏鲜卑的吐谷浑部,西秦国领域大部分皆入于吐谷浑部,最后,吐谷浑部领域又为拓拔氏鲜卑的北魏王朝所占有:历史转了一个大圈,秃发鲜卑最终回归拓拔氏。随后,其他诸部鲜卑如乞伏氏、出连氏、叱卢氏、秃发氏等等,均成为北魏王朝的“内入诸姓”和“四方诸姓”。据说,至今,在青海省的省会西宁市,还生息繁衍着秃发氏的汉族后裔。
北凉后来统一了凉州,秃发乌孤的次子在北凉亡后,率部进入青海、甘南一带羌族聚居地,被同化于羌。秃发樊尼的后裔,与羌人从甘南迁徙到关中,又改回拓拔姓。此时,正值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兴改革,改元氏行汉化,遭到当时周围不少拓拔贵族的反对,于是这些拓拔贵族一部分远徙代北,另一部分拓拔人则西迁入居了关中,跟当地的羌人逐渐生活在一起,这时两支鲜卑拓拔氏汇合,逐渐形成党项中的拓跋氏。因此,西夏王国就有了复杂的民族成分——统治阶级的王族是鲜卑人,而广大的国民却是党项羌。这种少数民族征服统治多数民族的例子,在历史上并不少见。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人口数量较少的鲜卑人在中原地区经过与汉民族的接触,掌握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思想,与周边多数民族相比具备更加优越的政治统治艺术。这种情况在当时很流行,比如鲜卑乞伏氏的西秦、鲜卑慕容氏的吐谷浑,甚至老祖先鲜卑秃发氏的南凉,等等,都是鲜卑人利用群羌建国的范例。
关于秃发鲜卑,我在查找史料时,还看到个有趣的事:广东、香港、澳门等地现有“源”姓3000多人,至今还保存着《源氏大宗族谱》,从中记载“源”氏为鲜卑后裔,唐朝以后迁居广东。在《魏书》等史籍中记载,“源”姓源于秃发 檀之子源贺,时为北魏拓跋焘统治初期。此后,源贺的后代多在朝廷为官。唐建中年间,大臣源休谋反失败,所有源姓都受到株连,纷纷逃奔。其中一支逃至广东定居,一直延续至今。另据霄乡源氏讲,1939年日军侵略广东时,没有对霄乡实行“三光政策”,而是下马跪拜源氏祠堂,说明日本源氏可能与鲜卑源氏有关。
5、党项拓跋与鲜卑拓跋信仰相同:鲜卑拓跋建立的北魏,笃信佛教,其佛教艺术颇著名,留下了龙门石窟、云冈石窟、莫高窟等佛文化遗产。党项族在内蒙古鄂托克旗的百眼窑石窟寺是西夏壁画艺术的宝库,额济纳旗黑城、绿城子发现的西夏文佛经、释迦佛塔、彩塑菩萨等,也是荒漠中的重大发现。
6、党项拓跋部冒用鲜卑拓跋氏无史书记载、无任何根据,拓跋姓为羌族固有的姓氏无宋以前史书记载,这都不足为凭;西夏语与安多藏语十分接近,要想统治一个民族,语言统一是十分必要的,党项拓跋部只是党项八部其中的一个部落,即使再比其他部落强大,也需要其他部落的帮助才能成大事,这点北魏孝文帝为统治北中国已经先行了。按北孝文帝的思路,以党项语言、文字替换本民族的语言、文字也是正常的。
综上分析,我认为,党项拓跋是秃发鲜卑;党项拓跋部是鲜卑拓跋部;西夏拓跋部的部众是党项羌人,而首领是鲜卑拓跋人的可能性很大。
不是,鲜卑人当年全部改了汉族姓元了
出自西汉李氏之后李穆改为拓跋氏,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李穆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受赐之姓沿袭传承者,称拓拔氏,后多改回李氏。
源于改姓,出自南北朝时期北魏金紫光禄大夫源子邕之后,属于帝王赐改姓为氏。在源子邕的后裔子孙中,有延承北魏孝明帝所赐之拓拔氏者,后大多回复为源氏,但仍有人随拓拔氏的汉化过程改为长孙氏者,世代相传至今。
请采纳
拓跋是一个古代少数民族鲜卑族。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兴起于大兴安岭,属东胡族群,蒙古语族,是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
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乌桓和鲜卑,受匈奴统治,所以鲜卑一些风俗习惯与乌桓、匈奴相似。
简介
公元45年鲜卑随匈奴侵扰边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后,鲜卑摆脱其控制,87年鲜卑大破北匈奴。
91年,受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趁机占据蒙古草原。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统一鲜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独立发展。三世纪早期曹操将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鲜卑人据其旧地。三世纪前叶,轲比能再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独立发展,与中原王朝时和时战。
看到“赤髯碧眼”的瞬间我就想起了苏轼的《书韩干二马》
“赤髯碧眼老鲜卑,回策如萦独善骑。赭白紫骝俱绝世,马中岳湛有妍姿。”
所以你的祖先很有可能是“鲜卑族”人。
鲜卑族
鲜卑族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兴起于大兴安岭。为魏晋南北朝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游牧民族,起源于东胡族,分布在中国北方。秦汉之际,东胡被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和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鲜卑跟随匈奴侵扰边境,鲜卑才作为民族实体被中原王朝所知。匈奴分裂后,鲜卑族逐渐摆脱其控制。85年和87年,鲜卑两次攻打匈奴,反抗压迫。91年,受到东汉和南匈奴打击的北匈奴被迫迁往中亚,鲜卑族趁机占据蒙古草原。
二世纪中叶,檀石槐率部统一鲜卑各部,檀石槐死后,鲜卑陷入分裂。三世纪前叶,轲比能重新统一东部和中部鲜卑,但轲比能死后,各部落又开始独立发展。在此期间,鲜卑同中央王朝时和时战。
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国家。385年,拓跋部建立北魏,并在439年统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大举汉化。534年,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鲜卑族共建立十个国家。另外在青海、甘肃一带,还有由鲜卑慕容部分化出来的吐谷浑政权,直到663年才被吐蕃吞并。
鲜卑族建立政权后,部落大都解体,人民多转向定居农业生产,随着封建化进程的加深,同各民族的融合加快。到了隋唐时期,鲜卑作为民族实体和政权实体融入到其他民族中,逐渐消亡。
1、关于拓跋氏的三种说法
拓跋氏是鲜卑族吗?对此很多人持不同意见。下面是拓跋氏的三种说法——
说法一:拓跋氏的祖先为黄帝轩辕氏。史书称,黄帝儿子昌意的小儿子,被分封到北地,国内有座大鲜卑山,因此号鲜卑。其后世子孙继位为君,统辖幽都以北的地区。黄帝尚土德,北地民间俗称“土”为拓,称“后”为“跋”,所以称为拓跋氏。
其后人尧帝时为君,打败女魃,使其逃往弱水以北,北地氏族赞誉拓跋氏的功绩。舜帝给了拓跋氏很多封赏,任命他为田祖。经过夏商周三代,秦汉时獯鬻、猃狁、山戎、匈奴等族人,侵害中原。但拓跋氏没有侵害,史籍也没有关于他们的记载。
经过六七十代君主后,到成皇帝拓跋毛时,统辖的属国有36个,豪门大姓有99家,威振北方,其他部族全来归顺。神元皇帝拓跋力微时,拥有纵马骑射的勇士20余万,迁居到定襄盛乐城。
说法二:拓跋氏是汉将军李陵的后人。史书称,汉将李陵兵败归降匈奴,单于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字拓跋,其后人以此为姓氏,后世多为豪门大户。
说法三:南北朝时有北地部族叫“索头虏”,姓托跋氏,也被称为鲜卑,“披发左袵”。晋朝初年,索头虏部族有数万户人家居住在云中郡。晋惠帝末年,并州刺史司马腾在晋阳为匈奴大军围困,索头虏单于拓跋猗驼派军救助。晋永嘉三年,拓跋猗驼的弟弟拓跋猗卢率军从云中进入雁门,向并州刺史刘琨要求,把楼烦等五县交给自己管辖。
刘琨无法制服拓跋猗卢,还想依仗拓跋猗卢作为后援,就给皇帝上书:“猗卢的哥哥猗驼,有救助司马腾功劳,楼烦五县是新兴之地,应交给他治理。”晋朝就册封拓跋猗卢为代王,拓跋猗卢的孙子拓跋什翼鞬占据阴山,有部属数十万人。拓跋什翼鞬死后,其子就是后来的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
2、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倡导改汉姓说汉语
北魏第七任皇帝叫拓跋宏,继位第18个年头、23岁青年皇帝推出一项石破惊天举措:全面汉化!脱下鲜卑服穿上汉服;抛弃鲜卑语改说汉语;鼓励鲜卑与汉人通婚;废除鲜卑政治体制改为汉制;抛弃鲜卑姓氏改为汉姓……并且自己带头,改拓跋氏为元氏。
北魏的大姓人家也全部改为汉姓,比如——
拓跋氏改为长孙氏:北魏道武帝拓跋珪的曾祖父叫拓跋郁律,其长子叫拓跋沙英雄;次子拓跋什翼健是拓跋珪祖父,拓跋珪立国后,因拓跋沙英雄是曾祖父之后,赐其儿子为长孙氏。北魏孝文帝时,因拓跋是皇族宗室长门,所以改姓长孙氏。长孙后人中最著名有两人,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二是长孙无忌,唐太宗皇后之兄。
尉迟氏改为尉迟:尉迟氏是鲜卑族较大的部落之一,号尉迟部,附属于拓跋氏,后随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得到极大的信任,称为尉迟氏,北魏全国汉化时改姓为尉迟。尉迟后人中最著名的人物当属尉迟恭,是唐太宗李世民最器重的亲信之一,帮助李世民成功发动玄武门之变夺取帝位。
独孤氏改为刘氏:独孤氏是鲜卑族较大的部落之一,号独孤部,附属于拓跋氏,后随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得到极大的信任,称为独孤氏,北魏全国汉化时改姓为刘。不过,仍有部分族人保持了原姓,比如李渊、杨广的外祖父独孤信等,由此也成为北魏鲜卑贵族八姓之一。
万俟氏(mò qí):万俟氏是鲜卑族较大的部落之一,号万俟部,附属于拓跋氏,后随北魏孝文帝入主中原,得到极大的信任,称为万俟氏,北魏全国汉化时改姓为万俟,这个氏族的首领,是后魏献帝的弟弟。万俟后人中最著名的人物有万俟卨(xiè),是南宋的南宰相,对金军实行投降政策,他和秦桧弹劾岳飞,编织罪名害死岳飞父子、张宪。
为什么北魏的拓跋氏王室改为汉姓?而且以黄帝轩辕氏的后裔自居?一句话总结:拓跋氏本来就是炎黄子孙,一直流落在北地荒漠,入主中原后,全面汉化……这就是真相。
请问一下普氏家谱的由来最早是历史哪个民族的
本文2023-10-07 20:34:4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200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