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西门的历史沿革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水西门的历史沿革,第1张

三山门(今水西门)陆地城门原为建于南唐时的龙光门,明代初建在南唐龙光门遗址的基础上建造三山门,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的主城门,后来三山门因为是陆地城门又被称为旱西门。紧靠南面的水门即西水关,原是南唐的下水门,明代建成水城门,后称为水西门。这水陆二门在南唐以来一直就是商旅繁辏之地。

历史上三山门一直沿用至两宋、元代,及至明代洪武年,明代洪武初年仍直接利用这座旧有的城门。直到明洪武十九年(1386)才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才改名为“三山门”。此门为明清时西出要道,凡从城西进入应天府城的人都是从水城门上岸入城。

三门外山,孙楚酒楼所在地有明初十六楼的“鹤鸣楼”、“醉仙楼”、“轻烟楼”、“淡粉楼”、“翠柳楼”等。

三山门外有觅渡桥,旧名三山桥。清代康熙年间建造,壕水径此,与城内淮水合。

由于常年雨水冲刷,年久失修。1954年7月28日上午,中华门瓮城一处裂缝出现险情,伤了人。接着下午2点,水西门瓮城第三道瓮城东南角倒塌,将“孙仁记扫竹行”西山墙压倒,伤了一个孩子。因此,当年的南京市政府决定拆除水西门瓮城。

1953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拆除了三山门瓮城和水西门水城门,1958年又拆除了残存的城门和城墙,1959年三山门门券及右侧城墙拆除后,内外秦淮河水系不再贯通,古亭都被拆除,仅留水西门的地名,沿用至今。

水西门,明称三山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内城门之一,坐东向西,面临秦淮河,为水陆两栖城门。规模仅次于通济门以及聚宝门(今中华门),也是旧时从水路进出南京城的主要通道,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的主城门。水西门其历史可追溯到南唐都城以及宋、元金陵城的龙光门,1386年(明洪武十九年)敕令重新建造,因南眺三山故改名为三山门。三山门外形与通济门略同,建有内瓮城三座,门垣共四道,每两道城墙间设瓮城,内瓮城呈船形或者鱼腹型,供作储兵防守之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席卷全国的拆城运动波及南京,1953年前后三山门瓮城和城门陆续遭到拆除,1958年又拆除残存的城门和城墙,1959年城门门券及右侧城墙拆除后,内外秦淮河水系不再贯通,仅留水西门的地名,沿用至今。

长治市回族概况

长治市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地处上党盆地中部长治市区很早就有回族先民来到唐宋时期,已有

穆斯林来到山西,而潞州(今长治)历史上一直为山西的经济发达地区,尤以冶铁,制瓷业闻名,当时

来山西的穆斯林商人不可能不涉足潞州元时,穆斯林大规模来到山西元至正年间,河南人虎林赤

"以招讨万户,关保守御泽潞(今长治),总兵野庵公复以林赤佐之,二公同』立功,同增左辖"①虎

林赤就是穆斯林有史可考的回回民族入居是在明朝永乐年间,距今有600年的历史据说道光十七年

陈氏祖坟整修碑文时,发现记载有:祖坟坐群城之西门外,地主为明末,迄今二百余年 明朝永乐六

年草九年间((1409^-1412年),沈王朱模由南京来长治镇守,相随来的侍卫人员有百余人是回族人,连

同家属约四五百人《明史》载:"沈藩二十六王,皆居潞'《程氏家谱》记载:程氏始祖程德,系由

①(明)马嫩编解潞州志「M]北京:中华书局,1995 74

西北民族研究

N W Minorities Research

2003年第1期(总第36期)

2003 No 1 (Total No 36)

万方数据

19,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南京随沈王来到长治的这四百多回回中,以南京水西门程,马二姓为多,故有"程马二回回"之称

他们定居在皇城(今烈士陵园,沈王在此建立王府)周围的铜锅,南头,营口(即所谓的三道营在明

朝时,该地有军营驻扎,故称"营")该地原来居住着汉民,随着回民的逐步发展,再加上汉民与回民

通婚和社会经济关系等影响,一部分汉民被回族同化,吸收为新成员,如赵氏,李氏,张氏等家族,一

部分汉族由于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不同,在生活上感到不便,自动离开了"三道营"明朝弘治年间马

墩编撰的《潞安府志》已记载了"回回巷",可见当时的回回已为数不少,并且聚居程度较高1862年,

洪兴起义失败后,陕西回回流奔潞州,形成了长治的陕西十家回回(八户马姓和禹,穆姓),他们定居

在西大街朱家巷之后大批回回因躲避战祸,遭灾荒逃难,受外族欺负及工作调动等迁居长治解放

初,长治回族为七百多户380余人在解放后的人日普查中,分别为:5471人,9326人,15772人,

17927人①1998年12月底,长治市人口调查办公室统计其人日约为21000人,主要居住于西街和下南

街偏西一带,以聚居为主,聚居区有"三道营","水「1街","小北营","参府街"等

"为了对人们的生活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研究人员有必要把自己的调查限定在一个小的社会单位

内来进行"②因此,笔者在研究过程中运用"微型社区调查法",选取长治市回族最早最大的聚居区

"三道营"为调查区域

本文材料主要来自三个途径:其一,笔者在1999年,2000年所做的田野调查的材料,其中包括田

野调查提纲,访谈材料,个案材料,问卷,另外还有相当一部分的调查口记;其二,一般方志材料《潞

州营》,《潞君子旧闻》,《长治市志》,《山西通志 民族宗教卷》等;其二,在调查中,由被调查者提供

的民间档案材料

二,长治市回族女寺简介

女寺是女子学经,礼拜,沐浴的场所山西除因条件限制者外,一般穆斯林稍集中的地方都有女

寺山西共有女寺12座,长治市城区就有6座,即清真北女寺,清真南女寺,清真中女寺,清真西女

寺,西南城女寺,瓦窑沟女寺在此笔者主要介绍"二道营"女性所去的三座女寺:清真南女寺,清真

北女寺,清真中女寺

1女寺的概况

清真南女寺的布局结构为:北讲堂五间(长12米,宽7米),水房8间(长2o米,宽6米),西大

殿七间(长17米,宽14米)该寺的寺管会由I4人组成,寺管会主任程英者她们全部为家庭妇女,

由大家选举产生,主要负责女寺的房屋维修,教学费用,卫生,保管等后勤工作该寺夜间将院子作为

停车场租给社区中的回民,得到的钱作为寺里的费用,做到了以寺养寺,但它从经济及与外交往上仍属

干清真南寺

清真中女寺布局结构为:西大殿两间,淋浴室二间,楼上为学生宿舍及见经室六间,北屋为师娘休

息室三间,东屋为勤杂人员居住寺管会由6人组成,寺管会主任陈俊英,主要管理卫生,设施布置,

设施维修,宗教节日(圣纪节,法图麦节,阿舒拉日,求慈日等)的具体操办该女寺隶属于清真中

寺,与外界几乎没有交往

清真北女寺布局结构为西屋礼拜殿四间,北讲堂上,下八间,东楼一半是城区阿语学校女生宿舍,

半是回族蓓蕾幼儿园共四间,南面是幼儿园的活动区,女寺食堂寺管会由自愿服务人员三四人组

成,主要是做后勤工作及看望女病人,帮助老弱病残该寺与本地女寺交往较多,外地女寺来人了也热

这四次人口普查时间分别为:1953年,1964年,1982年,199年

费孝通江村经济「Ml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7 13

①②

133

万方数据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曰族女寺调查研究一一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情款待,但主要由北寺的寺管会负责

女寺没有邦克楼,大殿无窑殿,宣谕台和虎图白在宗教活动中,妇女一起礼拜,师娘站在第一排

中间,不出列以上三座女寺的师娘,所建年代等情况见表一:

表一

名称地址所建年代师娘建筑方式

清真南女寺南头巷1995马文华捐建

清真中女寺石桥南1984--1985马福叶捐建

清真北女寺游岭街1982--1983程慧清捐建

2,女性到寺情况

日常到女寺的人数较为稳定(见表二)斋月期间到女寺的人数剧增,因为女寺每晚进行开斋早

在斋月前,女寺寺管会已排好斋月时的饭由哪家散"也贴",安排五六人为一组轮流做,年龄一般是四

十四五岁至六十岁除日常在寺里的外,许多职业女性,做生意的女性都到寺里开斋,具体人数见表

衰二

名称日常礼拜人数(人)(一日五拜)年龄(岁)

清真南女寺40--5045-70

清真北女寺13-1435--70

清真中女寺20-3035--70

表三

名称日常人数(人)最多时人数(人)

清真南女寺70-80130-140

清真北女寺30--4090--100

清真中女寺40--50100左右

裹四

享一-落一一一一夔一退女童学经人数中青年学经人数青少年学经人数

清真南女寺40-50约6020

清真中女寺50-6045507-8

清真北女寺405027--3030多

三,长治市回族女寺的功能

马林诺夫斯基(13 " Malinoski)认为功能(function)是"将文化和社会视为有机的统一体,企图阐

]34一

万方数据

0

毛巧呼 山西省长治市网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明每一个别构成要素在现实存在的社会和文化中相互联系和它们在总体中发挥的作用"①因此,长治

回族女寺的功能也就是它在当地回族社会中的作用

女寺是承担社区中女性宗教教育的重要场所女寺学经的具体人数见表四,王要分为女童教育和女

学女童教育主要是寒暑假的女童学经班女童年龄在7-12岁,由家长送来学习四十天左右她们每

天学习二个小时,主要学习阿语字毋,礼拜及礼拜念词,为的是认得几个阿语字母,了解一此基本宗教

知识对不来学习的,女寺还组织专门人员上门去做思想工作在女寺的动员下,其中87%的到寺中学

经,其余的则由于家长的坚持而未来(这此孩子主要是参加假期补习班,有的在学习之余,偶然也到

女寺几次巴)女童教育为氏治问族女性学习,了解伊斯兰教和回族文化传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女学包括成年人教育和青少年教育各女寺中都有中青年学经班时间多在晚卜她们多是做小生

意的及一部分职业女性学习阿语,礼拜词,基本教义这种教育强化了其伊斯兰教的价值观,世界观

和人生观,使她们进一步了解回族的文化传统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回族形成了"男主外,女土内"的

家庭模式,这样回族妇女在教育子女及孩子的社会化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尤其在回族人数较少的杂居

区因而,少年儿童的宗教意识书要是在毋亲的教育和潜移默化中形成中青年女性在女寺中受到的宗

教教育有利于对孩子在回族传统文化尤其是宗教生活方面的影响另外,伊斯兰教义中关于各种家庭关

系的规定也是女寺教授的,个重要内容女寺门前的宣传栏中都写着"孝敬为万善之首","周济近亲有

双重的报酬,亲戚的报酬与施散的报酬","男子要善待妇女男女要互敬味爱",'穆罕默德曾指出:

'在真主所允许的各种事情里,他最不喜欢的是离婚",等有关父母子女,亲友邻里,夫妻之间的权利和

义务的经文这样,长治市回族社区的付女,父女,婆媳等长辈与晚辈的关系较为融洽,充满和谐的气

氛对于社区中老弱病残,孤身的亲戚,大家共同帮助,这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社会的负担由于在女

寺的教育帮助下,能较好地处理夫妻关系,长治市回族社区家庭较为稳定,离婚率仅为1 7%这在当

今家庭变动的高峰期,对回族家庭,社会都起到了很强的稳定作用

青少年学经班,人多数为12-"岁的小学及初中毕业生,他们进行全日制学习,除f学《古书经》

诵读,阿语外,还有语文,历史,体育等课这些女孩大多为长治本地人,也有的来自山东,辽宁,河

南,甘肃,宁夏等地学习时间看举意,如举意掌握基本知识,学会即结束,如年龄尚小就学四五

年这些女性通过学习,开始了解伊斯兰教,回族文化,树立伊斯兰教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起

到了强化回族女性宗教生活传统性的作用同时因为青少年女学中增设了一此非宗教性课程,所以有

助干提高回族女性的文化素质这一方面适应当前形势的需要,同时也为回族少女提供了学习文化知识

的场所这对回族社会的发展及回族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

女寺安排一些宗教节日及斋月的具体活动,主要是诵经,讲述圣贤的丰功伟绩,弘扬伊斯兰精神及

聚餐形式的施舍它还负责料理社区中女亡人的身后之事,如洗埋体(家里有条件的在家里洗),洗完

后,由男人抬到男寺,站"者那则"婚,丧等人生礼仪中,同一个女寺及同一家族的朋友前往帮灶,

形成了有组织的互助局面,而且近一二年,女寺增添了成套的餐具及丧葬仪式用具这样回族女性的生

活就开始由完全在家庭中,部分地移人了女寺,因而女寺成为长治市回族社区中女性聚集的重要场所

她们对丁既遵守教门,又温柔贤淑的女性予以表扬;而对于不符合回族行为规范的女性,师娘当面指责

她们,并要求她们放弃这些行为,以免后世下火狱,其他女性仅限于背后议论,疏于与其交往,使其孤

立对于行为严重者〔如嫁入汉族公开反对宗教等),人家则致当面指责,井不许其再进人寺门,

她的各种活动与整个社区无关,这样女寺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社区女性的舆论中心而且女寺还帮助协调

杜区内女性间的关系,解决些民事纠纷,这有助于回族社区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①(英)R 马林诺夫斯基著,资孝通等译文化论「M几北京:中国民间丈艺出版社,1987

135

万方数据

毛巧晖 山西省长治市回族女寺调查研究—以长治市回族聚居区"三道营"为例

四,关于长治市回族女寺未来发展的思考

女寺是伊斯兰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适应的结果对于长治市回族女寺的现状及其功能的深

入调查,分析,引起了笔者对长治市回族女寺未来发展的如下思考:

1女寺的青少年教育中设置了宗教和一些非宗教性的课程,这使女寺成为回族社区中青少年女性

的一个学习文化知识的场所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在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通过回族社区全体成员

的共同努力,多增设一些其他的文化课程,尤其是实用职业教育,这将有助于青少年女性未来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对下岗女性进行再就业教育,这就能更好地发挥女寺在社区中女性文化中心的功能,同时,

会更适合当前形势的发展,有利于回族女性和回族社会的发展

2'社会目前处于转型期,人们面临着各种矛盾和危机长治市回族女性也一样,她们大规模下岗,

人心悴惑不安,再加上城市规划打破了原来院落相连的聚居格局,这样人们的联系减少而当女性步人

女寺后,她们敬奉安拉,做礼拜及参加女寺的各项活动,加强r与其他成员的联系,使她们体会到一种

归属感和安全感同时,女性生活山完全局限于家庭,而发展到部分地移人女寺随着女性社会地位和

家庭地位的提高以及当前性别角色的变化,回族女性必然会由家庭走向社会,女寺很可能成为这个过程

的中介这不失为回族女性解放可遵循的较适合的一条道路

参考资料:

作者简介」毛巧晖(1976-),女,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系2002级博士生,山西师

明洪武十三年(1380),燕于朱棣“藩北平”(今北京),军饷民需仍由漕运河上行驶的漕船逾万只,嘉靖年间最多曾达12140只,运军超过12万人:会驾驶的运军和水手,穆家庄穆氏始租穆重和就是其中之一。  关于穆家庄的兴建,由于《穆氏家谱》版本不一,有的说是穆重和在北(运)河东岸离天津城十二里,“置有穆家庄”①,有的说是穆重和从南皮县“往北,到天津城北穆家庄子…占产落户”,还有的说是穆重和的两个儿子穆能、穆泰所建②,所以至今难以定论。  综而言之,穆重和落户小孙庄创建穆家庄说较为可信。穆重和为后人通称,《穆氏家谱》载为穆中和。穆重和祖居浙江省杭州府钱塘(今余杭)县穆家寨沙阳胡同二号③。其父穆天庆,武进土出身,明代洪武年间(1368-1398)曾为福建省台湾锦衣卫千户侯(一说锦衣卫正堂),其母为台湾林朝斌之女。有弟兄5人:长保和,次中和(即重和),三太和,四振和,五义和①。建文年间(1399—1402),全家被大兵掳至南京金陵府水西门里估衣廊居住。永乐元年(1403),保和、振和、义和弟兄3人随燕王(成祖)军中带队,来到今河北省南皮县落户。永乐二年(1404),保和兄弟将老母接到南皮县,中和(以下称重和)、太和则奉旨到南皮县相会:住数日,重和、太和(—说是穆能、穆泰)护从銮驾“北狩燕京”,由水运漕船押运皇粮至通州,卸后即蒙殊宠,以漕船恩赐,“官原职”。⑤兄弟二人遂从通州顺北运河南返,重和至天津卫城北十二里原称“小孙庄”的地方“站(占)产落户”,“置有穆家庄”①,创建清真寺⑥(一说原有“清真寺”⑦);太和则回到旧沧州城东南穆家曹庄投亲。  从此,穆重和成为穆家庄穆氏始迁祖,“代(带)职养老荣身”。穆重和有2子,长穆能,代(带)刀职会;次穆泰(态、太),兵部侍郎。”⑤从此世代繁衍,子孙多以务农、经商为业。其后,穆氏谱序用字为三世玉、四世枝、五世英、六世仲;七至十三世为应、思、景、从、国、朝、兴;十四至二十一世为文、成、祥、瑞、 怀、德、生。约在19世纪60年代的清同治年间,穆氏十三世孙穆兴俊(字赢先)见谱序用字殆绝,便续字为孝、友、为、奉、伦、常、序、诗、礼、传、家、祖、训、良。瓜瓞绵绵,繁衍生息至今。据姓氏普查,1995年12月天穆村有穆姓户口人口3068人。  数百年间,不断有其他姓氏从各地迁居天穆村。如刘氏(汉族),明初由金陵(今南京)首迁沧州再迁天穆定居;王姓(回族),明末来自金陵,初以织布、养船为业,后因船只毁于风灾,转而务农等。  “穆家庄”之名最早出现在康熙十四年(1675)《武清县志》中。其后,雍正八年(1730)武清县拨归天津府的村庄中、乾隆四年(1739)《天津县志》、乾隆七年(1742){武清县志)和(天津府志》、道光二十六年(1846)<津门保甲图说》、同治九年(1870)(续天津县志)、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天津府志)、民国二十年(1931)《天津县新志)等版本典籍均录其名 。

①据穆氏十一世孙从洵、从权、从映、从昆所修(穆氏家谱)(北辰区档案馆1991年整理本),穆氏“原籍浙江杭州府绥塘县沙阳胡同住官(武进十出身),锦衣卫职(正堂),永乐二年随驾至北京,始祖穆重和官原职,后在北河东岸离天津城十二里置有穆家庄”。  ② 常仲筌先生引《穆氏家谱)文曰:“自前明定鼎,荷承远祖辐肇明基作荫,泽及太高祖能泰二公,犹袭御前带刀侍卫世职。适值明成祖北狩燕京.二公以扈从銮驾,山水运漕船押运皇粮置通州,卸后即蒙殊宠,以槽船恩赐。于是顺流甫返,至天津府城北I里穆家庄,遂家焉。”(转引自《天穆问族史论稿》9页)  ③穆静荪《天穆村简历概况》:“报据家谱记载,穆姓始祖穆重和原籍是浙江杭州府钱塘县,住沙阳胡同二号。”(转引自《天穆回族史论稿)8页)  ④光绪十七年(程氏家谱)中十五世孙穆秀泉记“万历三十六(年),五世举人天德公留谱单:初祖讳天庆,家居元(原)住浙扛省杭州府钱塘县穆家寨,任福建省台湾锦衣卫干户侯,配氏林(朝斌公之女,住台湾),生子五:保和、中和、太和、振和、义和,町识穆氏之源流”。  ⑤据穆氏十五世孙穆席珍和穆秀泉于光绪I-七年所修家谱载,穆氏“原籍浙江杭洲(州)府钱塘县沙阳胡同住官武进土出身,锦衣卫职正常。永乐贰(二)年随驾至北京。始祖穆重和官原职后,在北(运)河东岸离天津城十二里置有穆家庄,立谱垂后,代职养老荣身,二于定省。始祖穆霞和,二子。二代祖:长门穆能,代(带)刀职会;次门穆太,兵部恃郎。”  ⑥穆静荪<天穆村筒历概况):穆家庄“清真寺之建立年间(代)是永乐二年(一四O四年)。这是二次拆建时在大殿前面东北角处发现一块基石,上面有宁,注明该寺是永乐二年建。”转引6<天穆回族史论稿)13页。  ⑦见本章“一”注⑤。

  沈万三与聚宝门的传说

  明代的南京城,东连钟山,西据石头,南贯秦淮,北带玄武,城周3368公里,规模盛大,气势磅礴。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也就是朱元璋称帝前两年,朱元璋就开始修筑城墙,营建皇宫。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应天府登极,建元洪武,定都应天府。明代南京城墙的修筑1366年一直延续1386年,朱元璋用21年时间,修建了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砖石城。南京城的修筑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钟山西南麓新筑宫城和改筑南唐以来的金陵城;第二阶段,向北拓宽旧城直到江边;第三阶段,建造聚宝门、三山门、通济门等主要城门,并新筑后湖城和各主要街道;第四阶段,建造外郭城。

  在南京城修筑过程中,还有一个传说与富商沈万三有关。沈万三真名叫沈富,原籍吴兴南浔镇,元末明初大商人。明代洪武三年,沈万三晋见了朱元璋,从此出资帮助朱明王朝营建首都南京。他曾出巨资助建了明城墙正阳门、三山门、通济门和聚宝门等处以及廊房、街道、桥梁、水关、署邸等。据《明史》介绍,朱元璋实施筑城计划时,单造砖单位便涉及1部(工部)、3卫(驻军卫所)、5省、28府、118个县,另有3个镇。而沈万三一人便负责从洪武门到水西门十余公里长的城墙,工程量占整个工程的三分之一。

  沈万三与聚宝盆的故事,在南京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据说明初建筑南京城南门(今中华门)时,砌起即塌,屡次修筑不成。有人说地下有水怪在作祟,向朱元璋献计,借用沈万三的“聚宝盆”,填在城坍处,城门才顺利建成,因而把此门称作“聚宝门”。据说当初向沈万三借聚宝盆时,朱元璋曾答应五更归还,后来为了永远不还宝盆,就下令京城内严禁打五更。沈万三“富可敌国”,遭到朱元璋的嫉妒和猜忌。后来,朱元璋找借口要杀沈万三,在马皇后的劝阻下,沈万三才免于一死,但被谪发戍边云南,家产被查抄一空。其实,聚宝门一名的由来,是因为城门外有一座聚宝山(今称“雨花台”)而得名。所谓“聚宝盆”一说,乃明、清两代好事者所编造的故事。

  聚宝门现名“中华门”,是南京城垣十三个城门中最大、最雄伟的一个,城堡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气势恢弘,结构复杂,建造坚固,设计巧妙。有三道瓮城,四道拱门,首道城门高2145米,各门原有双扇木门和可上下启动的千斤闸。闸内有藏兵洞27个,战时用以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东西两侧马道很宽阔,可用于运送军需物资,将领亦可策马直登城头。经历了600多年风雨沧桑的中华门,除木结构毁坏外,砖石结构基本完好。它宏大的规模和巍峨的雄姿,世所罕见,在我国城垣建筑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从军事角度上看,工事坚固,适宜攻守,是研究我国军事史的实物资料。

水西门的历史沿革

三山门(今水西门)陆地城门原为建于南唐时的龙光门,明代初建在南唐龙光门遗址的基础上建造三山门,为福船型(鱼腹型)内瓮城的主城门,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