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的由来,跟满族有什么关系?一般姓什么?语言好学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锡伯族的由来,跟满族有什么关系?一般姓什么?语言好学吗??,第1张

锡伯的历史被湮灭了才闹出来这许多误会。首先不同年代的各处史料中记载的锡伯部不是同一个,锡伯人有很多分散聚居地。另外,锡伯与苏完瓜尔佳 卦尔察等的关系是,瓜尔佳等同卦尔察,是姓,锡伯是地域行政称谓。锡伯曾经是以苏完(今长春双阳)为中心的一大片地域人群的总称谓。人群构成主要由鲜卑遗民(金初小黄头室韦,白种人)与女真遗民(金末元初之瓜尔佳、完颜等,黄种人)民族融合而来。因人口自然繁育增长而向四周移民,散居于松花江、嫩江、长白山等广阔地域,苏完故地还曾经历过战乱攻伐(完颜与那拉(拿赖)的后裔纳齐布禄驱逐了锡伯王,纳齐布禄是锡伯部柳叶公主的丈夫,这对夫妻的儿子在父亲逃离苏完独立建城之后又跟随父亲纳齐布禄重返苏完把自己的舅舅或姥爷驱逐了)。有的向西并入蒙古科尔沁,有的向东建立锡伯绥哈城(今吉林大绥河),有的向北迁往伯都讷(今松原),有的继续向北迁回鲜卑故地之席北(今呼伦贝尔)、室韦(今额尔古纳),有的继续向东到达牡丹江流域又辗转迁徙与努尔哈赤的先祖为邻(这一支最终迁回苏完锡伯故地,但迫于周边那拉各部(叶赫那拉、乌拉那拉)的压力于1588年在族长索尔果的带领下投奔努尔哈赤,其子、孙辈的费英东、图赖积功封公爵配享太庙,鳌拜封太傅、公爵权倾朝野。公侯将相 关半朝),有的向南在萨尔浒建城(后来投奔努尔哈赤)。满族、锡伯族是1949之后才有的民族概念,古人在属于他们自己的那个时代里对自己的称谓是满洲人、锡伯人,是政治文化价值观认同称谓,而不是民族部落称谓。锡伯人的称谓早于满洲人,满洲人的称谓始于1635年皇太极颁布的政令,从此,认同皇太极政治纲领认同八旗体制的就自称满洲人即佛满洲也就是老满洲,继续认同锡伯人身份的就自称锡伯人,随着八旗体制越来越显示出先进性,大清国越来越强大,最后的锡伯人也都被纳入到八旗体制中,成为满洲人,即伊彻满洲也就是新满洲,这里就包含因战乱向西并入蒙古科尔沁后又于康熙年间从蒙古科尔沁赎出之人。归结到具体的姓氏上,瓜尔佳是锡伯主体,约占锡伯人口70%,瓜尔佳同时也是满洲大姓,约占人口10%,乾隆年间由国家修订的满洲各族家谱《御制满洲八旗通谱》,第一卷就是瓜尔佳族谱,第一节就是苏完瓜尔佳族谱。目前瓜尔佳氏转改的汉姓关姓里,有的是锡伯族有的是满族,更有的是原来是满族后来在1980年代响应政府号召改成锡伯族。锡伯族与满族的关系大致就是这样,或者应该说锡伯人满洲人的关系和区别就是这样。希望能对大家了解满洲和锡伯有所帮助

满族惠姓,金时女真人吾鲁氏,汉姓为惠。满族惠姓一般是镶黄旗人,也有部分是正黄旗人和少数民族的改姓。比如慈禧太后,姓惠,是满洲镶黄旗人,其家庭属叶赫部(今四平附近)。父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玉牒(皇族家谱)呼记载是“叶赫那拉氏惠征之女”,有姓无名。 乳名那拉氏,故称叶赫那拉。

根据有关料佐证,清朝年间,惠氏还增加过新的血液,这就是当时满族旗人改姓惠。如富察氏——道光年间官拜陕甘总督的惠吉,满洲镶黄旗人;同治年间的广西提督惠庆,出身于正黄旗。此外,瓜尔佳氏、萨尔图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这一点与民传说的惠姓人与富〔音〕不通婚互相印证。)

★★★[朱]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朱锡哩氏、珠尔奇氏、珠尔苏氏、珠佳氏(蒙古亦有此姓)、珠雅拉氏等,以及加入满族的珠尔吉特鄂谟克氏(蒙古族)、朱氏(汉族)等。

※※※※※※※※※※※※※※※※※※※

[乌雅氏] U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又作“乌雅”,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乌延,金旧姓“兀颜”,又有辽鞑靼“乌丸”说。世居哈达、乌喇、德尔吉穆湖(待考)、讷殷、伯都讷(吉林省松原市)、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吴、乌、穆、包、鲍、黄、邵、朱、牛。著名人物有:康熙孝恭仁皇后,嘉庆恩妃,道光庄顺皇贵妃,一等公额柏根、孝恭仁皇后之父威武、都统佛标、协办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兆惠、大学士官保、户部尚书内大臣海望、工部尚书萨穆哈、湖广总督硕色、四川总督开泰、吉林副都统长麟。三等男瑚伸布鲁,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清文鉴》作者傅达礼,副都统珠勒亨,山西巡抚福崧,河南巡抚穆和伦,绥远将军贻谷。

=========================================

[扎库塔氏] Jakut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又作查库塔,满语“各八”,世居瓦尔喀噶哈里必汉额里村、扎库塔(今吉林省珲春西)、哈达、萨楚库(吉林省珲春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张、包、石、朱。著名人物有:内大臣努山,工部理事官宜尔格德,二等男崇阿,川陕总督罗多,奉天将军乌库里,川陕总督罗多。

======================================

[朱锡哩氏] Juhiri Hala 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蜚优城,后改汉字姓朱。

======================================

[珠尔吉特鄂谟克氏] Jurgitemok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锡喇塔拉,后改汉字姓朱。著名人物有:三等男罗里。

======================================

[朱氏] Ju Hala 本汉族(尼堪、台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长白山、大凌河。

=======================================

[珠尔奇氏] Jurki Hala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萨尔哈占,后改汉字姓朱。

========================================

[珠尔苏氏] Jursu Hala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又作朱苏,满语“双层”,世居安楚拉库(吉林省安图西南)等地,后改汉字姓朱、双。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南岱。

=========================================

[珠佳氏] Jugiya Hala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又作朱佳,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代旧部“术甲”,以部为氏。世居崇果济巴布、叶赫、吉林乌拉等地。后改汉字姓朱。金朝著名人物有:延安知府、元帅左都监术甲臣嘉;清朝云骑尉莫勒洪。蒙古也有此姓,世居土默特地方。

=========================================

[珠雅拉氏] Juyal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6�1氏族略�6�1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后改汉字姓朱。

========================================

★★★[朱] 满族老姓包括:乌雅氏、扎库塔氏、朱锡哩氏、珠尔奇氏、珠尔苏氏、珠佳氏(蒙古亦有此姓)、珠雅拉氏等,以及加入满族的珠尔吉特鄂谟克氏(蒙古族)、朱氏(汉族)等。

※※※※※※※※※※※※※※※※※※※

[乌雅氏] Uy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乌雅”,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乌延,金旧姓“兀颜”,又有辽鞑靼“乌丸”说。世居哈达、乌喇、德尔吉穆湖(待考)、讷殷、伯都讷(吉林省松原市)、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吴、乌、穆、包、鲍、黄、邵、朱、牛。著名人物有:康熙孝恭仁皇后,嘉庆恩妃,道光庄顺皇贵妃,一等公额柏根、孝恭仁皇后之父威武、都统佛标、协办大学士兼刑部尚书兆惠、大学士官保、户部尚书内大臣海望、工部尚书萨穆哈、湖广总督硕色、四川总督开泰、吉林副都统长麟。三等男瑚伸布鲁,翰林院掌院学士兼礼部侍郎《清文鉴》作者傅达礼,副都统珠勒亨,山西巡抚福崧,河南巡抚穆和伦,绥远将军贻谷。

=========================================

[扎库塔氏] Jakuta Hala 见于《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查库塔,满语“各八”,世居瓦尔喀噶哈里必汉额里村、扎库塔(今吉林省珲春西)、哈达、萨楚库(吉林省珲春一带)、松花江沿岸及长白山等地,所冠汉字姓张、包、石、朱。著名人物有:内大臣努山,工部理事官宜尔格德,二等男崇阿,川陕总督罗多,奉天将军乌库里,川陕总督罗多。

======================================

[朱锡哩氏] Juhiri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蜚优城,后改汉字姓朱。

======================================

[珠尔吉特鄂谟克氏] Jurgitemoke Hala 本蒙古姓氏,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锡喇塔拉,后改汉字姓朱。著名人物有:三等男罗里。

======================================

[朱氏] Ju Hala 本汉族(尼堪、台尼堪)姓氏,见于《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世居长白山、大凌河。

=======================================

[珠尔奇氏] Jurki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萨尔哈占,后改汉字姓朱。

========================================

[珠尔苏氏] Jursu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朱苏,满语“双层”,世居安楚拉库(吉林省安图西南)等地,后改汉字姓朱、双。著名人物有:骑都尉又一云骑尉南岱。

=========================================

[珠佳氏] Jugiya Hala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朱佳,满族最古老的姓氏,金代旧部“术甲”,以部为氏。世居崇果济巴布、叶赫、吉林乌拉等地。后改汉字姓朱。金朝著名人物有:延安知府、元帅左都监术甲臣嘉;清朝云骑尉莫勒洪。蒙古也有此姓,世居土默特地方。

=========================================

[珠雅拉氏] Juyala Hala 见于《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世居乌拉。后改汉字姓朱。

========================================

如果你们家不是近代才迁移到甘肃,而是以前的八旗驻防在甘肃的话,那么汉姓朱氏的可能就不大。

清高宗乾隆(1711年9月25日子时—1799年2月7日),姓爱新觉罗,讳弘历,是雍正帝第四子。生于康熙五十年,卒于嘉庆四年,终年89岁,葬于河北裕陵(今河北省遵化县西北)。

乾隆于雍正十三年即位,为清代入关第四帝。乾隆六十年禅位于十五子颙琰,自己成为太上皇。乾隆在位共六十年,是中国封建史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仅次于祖父康熙帝,而且是寿命最长的皇帝。

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

扩展资料:

轶事典故

弘历语言能力超群,精通满语(包括老满文和新满文)、汉语和蒙古语,藏语和维吾尔语也达到了“能之”的程度,这在古代帝王中是绝无仅有的。弘历在位期间,才完成《明史》,编一朝史书,耗时百年之久。

弘历不仅有文才,还善射。每年夏天弘历接见武官后就在宫门外比试射箭。赛三次,每次射三箭。弘历九箭一般中六七箭。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十月,他在大西门射九箭,箭箭中的。

陵寝墓地

1928年,弘历去世近一百三十年后,军阀孙殿英看准了弘历后及慈禧太后陵墓的珍贵财宝,藉演习之名,率其部下盗掘弘历后及慈禧太后之陵墓。

士兵为得棺内珠宝,将弘历梓棺劈开并大肆搜掠,弘历后遗骸四散在地,情况奇惨;及后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派人前往收拾,亦只能找回部份遗骸,勉强砌回主体,并将帝后遗骸合葬一棺,重新安葬。

——爱新觉罗·弘历

马齐(1652—1739),满洲镶黄旗人,萌生,康熙英武殿大学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加太子太保衔。清初,沙俄不断侵犯我国领土,烧杀抢掠,横行无忌。为此,康熙帝在平定三藩之乱后,即挥师北上,先后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二十五年(1686)两次同侵略者展开激战,最终以沙俄军队战败被困雅克萨城、请求谈判解决两国边界争端而结束。二十七年(1688),康熙帝答应俄方请求,准备派员参加。正是在这一历史背景下,时任左都御史的马齐上书曰:“俄罗斯侵略疆土,(被)我师困之于雅克萨城,本可立时剿灭,皇上宽容,不忍加诛。今悔罪求和,特遗大臣往议,垂之史册关系甚巨。其档案宜兼书汉字,使臣并参用汉员。”诏如议行。康熙二十八年(1689)7月14日,两国代表经过多次谈判后,终于达成协议,签订了我国让出尼布楚,收回雅克萨,两国以额尔古纳河为界的平等的《尼布楚条约》。这个条约当时虽然以满俄两种文字书写,但不久即将副本翻译成汉文归档保存,开清初官方外交档案由满文翻译汉文之先河。同时,马齐的这一建议也为以后满汉文化的广泛交流以及汉文字在官方的普遍运用铺平了道路。

张廷玉(1672—1755),清安徽铜城人,康熙进士,雍正朝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加少保衔,后加太保。雍正八年(1730),长期和清廷对抗的蒙古准噶尔部煽动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及西北各族反清,雍正帝为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决定出兵征讨。因战事紧急,军令需要迅速处理和严守秘密,所以,即令在隆宗门内设立“军机房”,嗣改称“办理军机处”,简称军机处。“命怡亲王允祥、张廷玉及大学士蒋廷锡领其事”,“廷玉定规制”。按照旨意,张廷玉就军机处的性质、官职、职能、纪律等方面都作出了严格规定,其中涉及到档案的地方就达多处,如:军机处参予官员奏折的处理和谕旨的撰拟;军机章京负责誊写、记档及日常工作;军机处设《存记簿》,“奉旨存议”事务,一律登记;“密事有件”,密封存档,届时折阅办理等。这一整套严密的规章制度,不仅加强了皇权统治,避免了政出多门以及失、泄密现象的发生,而且更重要的是统一了办文机构,保证了档案的齐全、完整与安全,为利用和编撰方略(志)提供了方便。

李卫(1666—1738),江苏桐城人,康熙捐资员外郎,雍正朝署刑部尚书,授直隶总督(同鄂尔泰、田文镜均系雍正帝心腹)。雍正四年(1726),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江西考官查嗣庭以《诗经》句“维民所止”命题考试,不料清廷诬称“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二字之首乃大不敬,逐将查捕狱问罪。不久死狱中,戮其尸,株连亲属。同年,汪景琪任年羹尧随笔(秘书),随年西征,因文章讥讽朝廷,被判大逆罪,立即斩决,妻发黑龙江为奴。因上述二人均系浙江人,以文字得罪朝廷,故清廷停浙江文士乡会试。为尽早恢复乡会试,时任浙江总督兼巡抚的李卫便经常深入下层,了解文士呼声,调解各种矛盾;随时跟踪检查受株连而未定罪文士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训导,责令改正;表现好的文士,将其事迹一一记录归档。过了一年,当朝廷派去的观风整俗使王国栋看到这些档案材料后,深为李卫的良苦用心而感动,为浙江人感恩悔过而高兴。于是,和李卫同奏朝廷,替浙江文士说了许多好话。雍正帝一见奏折大喜,很快就下令恢复了浙江文士的乡会试。其次,他平时召集属吏开会,或命某个属员办差,均有记录,事后归档,笔笔有宗;朝廷谕旨、各部院及州府县衙门来往文书,办完即存档,一清二楚;加之其它事“皆中程,民间亦无扰”,故深受雍正帝信任,被视为心腹。

田文镜(1662—1732),汉军正黄旗人,监生出身,康熙末年任侍讲学士,雍正朝授兵部尚书衔,兼河东(河南、山东)总督。康熙末年,黄河几次泛滥,大量农田被毁,加之不法官绅为害,盗贼猖獗,因而河南民不潦生,怨声载道,官府档案管理混乱,各种案件堆积如山。在这种情况下,他于雍正二年(1724)调任河南布政使,旋升河南巡抚、总督。任内,以凡事“悉秉至公,无人不可以共事”为准则,大刀阔斧,“清理积牍,剔除宿弊,吏治为之一新。”所谓积牍,即常年积压,得不到处理的文件、档案;所谓宿弊,即官员多年的陋规、科派亏空、州县的逃税、隐匿土地等。由于这两项工作干得出色,所以才出现了“吏治为之一新”的局面。《清史稿》(田文镜传)中将“清理积牍”放在首位,这就足以说明,田文镜极为重视档案,会管理档案,而且通过档案刷新吏治是他的主要政绩之一。

李绂(1673—1750),江西临川人,康熙进士,雍正朝广西巡抚,后署直隶总督,因参劾田文镜而被罢职。雍正帝命其纂修《八旗通志》。为此,他收集、整理了大量资料,查阅了内廷大量档案,走访了众多皇戚贵胄。在此基础上,从雍正五年(1727)开始编纂,至乾隆四年(1739),历经13年时间,终于成书。初集250卷,二集256卷(包括卷首12卷),分八志(旗务、土田、营建、兵制、职官、学校、典礼、艺文)、八表(封爵、世职、八旗大臣、宗人府、内阁大臣、部院大臣、省直大臣、选举)及列传三大部分。《八旗通志》集满族档案、图书之大成,为后人了解、研究和发掘清朝前期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历史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凭证。

隆科多(?—1728),清满洲镶黄旗人,佟佳氏,佟国维子,康熙理藩院尚书兼步军统领,雍正朝吏部尚书加太保衔。因参予夺取帝位的阴谋,事败后于雍正三年(1727)被处永远禁锢,次年死于禁所。年羹尧事发被处死后,都察院上书弹劾隆科多庇护年而被“削去太保衔”;嗣后,刑部又奏他挟势贪赃,私受年羹尧筹金800两、银42200两,要求立即斩决,下旨曰:“隆科多才尚可用,免其死罪,革去尚书,令往理阿尔泰边界事务”。隆科多走后,议政王大臣等,于雍正二年(1727)又奏隆私藏玉谍于家,应拿问罪。这里所说的玉谍,即皇家宗谱档案。按规定,官员如需查阅玉谍,先得经过皇帝批准,尔后沐浴焚香,才能取出阅读,阅后即还。这么重要的档案,隆科多竟然将其私藏家中(到底有无此事另当别论),当然犯了大逆不敬罪。雍正帝便以此为据,令缇骑(皇帝亲信侍卫)将隆科多逮捕回京,由顺承郡王锡保秘密审讯,给其定罪41条,拟斩刑。雍正帝念其昔日功劳,特加恩典,免其正法,于畅春园外附近空地,造屋三间,永远禁锢,不没收财产,不贬妻为奴。

锡伯族的由来,跟满族有什么关系?一般姓什么?语言好学吗??

锡伯的历史被湮灭了才闹出来这许多误会。首先不同年代的各处史料中记载的锡伯部不是同一个,锡伯人有很多分散聚居地。另外,锡伯与苏完瓜尔...
点击下载
上一篇:怎么排家谱?下一篇:怎样编写家谱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