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孟曾颜姓家谱字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5收藏

孔孟曾颜姓家谱字辈,第1张

一、孔、孟、曾、颜后裔行辈五十字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敏传继广

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

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

懋修肇益常

裕文焕景瑞

永锡世绪昌

二、孔孟后人现在取名,正式订出行辈是从第五十六代开始,起始在明朝:

1、明初朱元璋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闻、贞、尚、胤,供起名用。后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这样就把“希”和“言”旁加上去为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清代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

2、明末由六十五代衍圣公孔胤植(孔荫植)奏准。崇祯 皇帝赐字“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至清朝乾隆皇帝又赐字“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民国八年由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贻又立二十个字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公布。亦即第八十六代至一百零五代。即“建道敦安定,懋修肈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到现在为止已知最小辈是“钦”字辈。因此,不少孔孟后人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辈分大小。这并非是孔孟传人一直使用的,而是在清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皇帝钦定作为孔孟后裔行辈的顺序的。

3、颜回(复圣),曾子(宗圣)的后裔也是按此排辈。

颜姓系黄帝后裔,得姓于古邾国国君夷父(亦作甫。字伯颜)的字,第一个以颜为姓的人是夷甫的次子小邾国国君颜友。

据有关史料记载,黄帝姬姓,娶西陵女嫘祖为正妃,生昌意。昌意娶蜀山氏女昌仆,生高阳。帝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六子:长子昆吾,封国在卫;次子参胡,封国在韩;三子彭祖,封国在徐;四子会人,封国在郑;五子晏安,封国在邾;六子季连,封国在楚。五子晏安以曹为姓,历经唐虞、夏、商诸代,传承情况缺乏史料记载。

商亡,周兴。周武王统一天下后,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大举兴灭国、继绝世的政治措施,封古邾国晏安的后裔侠为邾子,其封国北邻鲁国,占有今邹城、滕州、费县西部、济宁、鱼台东部的土地。侠生辉,辉生成,成生车辅,车辅生将新,将新生訾父,訾父生夷父(亦作“甫”),夷父,字伯颜。

从邾国的宗子侠经过七代传到了夷父。此时姬姓鲁国从伯禽起君位已传六代十君,在位的君主为鲁懿公戏,懿公戏是鲁武公的次子,因受周宣王静的偏爱,立为鲁君。懿公九年(前807年)武公长子括的儿子伯御策动鲁人攻杀懿公戏,伯御自立为鲁君。伯御在位十一年。后来,周宣王举兵伐鲁,杀了伯御,拥立戏的弟弟称为鲁国国君,即鲁孝公。周天子宣王姬静举兵讨伐自立为鲁君的伯御时,与鲁国相邻的邾国接受周宣王的命令,协助王师讨伐伯御成功。周宣王因邾国国君夷父伯颜有功于周王室,于是赐夷父为公爵,故《公羊传》称他为颜公。

夷父伯颜,谥武公,有二子,一弟。长子夏父,次子友,弟弟叔术。长子夏父承袭武公爵位,在曹姓邾国做国君,传二十九世,战国末叶被楚灭亡。次子友被封到倪地,国名小邾,史称小邾。小邾国东邻鲁国,西北与邾国接壤,西南邻滥国。武公伯颜的弟弟叔术则被封于滥国。友被封于小邾国后,对曹姓邾国来说已是另一支派,其后裔不得继续以曹为姓,于是友根据当时的惯例,以其父邾武公夷父的字“颜”为氏,小邾遂为颜姓国,颜氏族谱中称友为颜友。

二、源于春秋时期的鲁国,是西周名臣周公的后代。西周初年,周公被封为鲁国国君,因在朝廷任职而派长子伯禽到鲁国赴任。后来,伯禽又把子孙中的一支分封在颜邑(约在今山东邹县一带),使他们任职于鲁国,衣食于颜邑;这支周公的后代,后来也以地名为姓氏,姓颜。

颜姓家谱介绍

小邾派颜氏家谱的起源当在周朝小邾国国君颜友受王封之后。

颜友作为小邾国的开国君主,颜氏必定以始祖供于家庙,其后每代袭爵位的继承人也必定按顺序记录下来供在家庙中。代代相传,这便成了家谱。

周朝之前,姓氏继承权规定十分严格,所以早期的家谱只有宗子才有权续写。随着姓氏继承权的扩展,修家谱权也渐渐开放。到了唐朝,凡有条件的人都可以续修本支派的家谱。颜真卿在唐代续修的家谱便是一例。

颜真卿在续修家谱时,对颜姓的起源又作了一次考证,指出旧谱所记颜姓始于小邾子颜友是可靠的。颜真卿修的这部家谱在当时及后世都十分有影响。宋朝欧阳修曾在给王深甫的信札中说“惠借颜氏谱,得见一二,大幸”。说明虽历经五代之乱,士大夫家谱大都佚失,而颜氏家谱却完好地保存了下来。

宋朝时出现了“人人自求其家”的寻祖续谱风,因此给后世留下了大量的家谱。颜氏以宗子为核心的家谱,这个时期有了较大的扩展,把宗子之外的支庶子尽量收入家谱,但因交通不便,信息不通,远离宗子居住区的颜氏族人仍不能进入家谱。于是出现了以居住区域为主的支谱。这类支谱大都尽力寻找从一世祖颜回代代相传的脉络,理清本支派的传递主线。也有的因史料缺乏只记现状。这些支谱大都成了元、明、清各代续谱的依据及某些支谱的源头。唐开元二十七年诏封颜回为兖国公,并在封地内为颜子立庙,由颜氏宗子守庙,主管四时祭奠。在经历了数次迁徙之后,宗子又回到了祖籍。五代时宗子后裔颜文威、颜文蕴、颜文铎隐居峄山。到了北宋末年,皇帝赵构迁都,颜氏宗子颜尧为首的十一公奉旨南迁亳州。在后来的颜氏家谱中称为南宗。故里颜姓在曲阜被占领后奉旨另立宗子奉祀复圣颜子,故里曲阜便以颜端之后为宗。元统一中国后以北宗为正宗。明朝袭用元朝旧制,以北宗为正宗,此后颜氏便只有正宗和南宗的说法,续写家谱时谪系家谱也不记载南宗传递情况,南宗则另立支谱。乾隆巳卯仲冬七十一代颜怀择在重修《颜氏谱序》中说:“五季之乱,徙居他方者有之。文威、文蕴、文铎三公隐鲁之峄山,归守宗庙。文威五世孙晓、岐等十一公俱南徙,不序列。文蕴二世孙匡、郎等四公失传。文铎三世孙曰端有三子,曰继、曰希、曰绍,自是之后,颜氏子孙皆继、希、绍三公之后矣。”

孔姓、颜姓、曾姓、孟姓,这四个姓都是儒家学派的,可以称为一家。儒家讲求尊师重道,儒家学派以孝道为先,排序以入道为先,所以排序是孔、颜、曾、孟。原因很简单:颜回和曾参是孔子的学生,颜回是曾参的师兄,曾参是孟轲的始祖。

就圣人之间的师承关系计算,又以孔子为一代;则颜子(据推孔子的母亲测颜征在是颜回的三姑奶奶)、曾子等孔门弟子为第二代(曾家主动降两代排字,以显尊孔);孔子之孙子思子为第三代;子思子学生为第四代;孟子则是第五代了。历代帝王封赐: 至圣孔子、复圣颜子、宗圣曾子、亚圣孟子。

这四家的家谱所排的字辈是按孔氏辈分命名,所用的字也完全是一样的。第一位用御赐行第取名的是孔子家族第56代,从乾隆的时候开始,规定孔子的再传弟子颜子、曾子、孟子的后代也依照这个行辈命名。于是,孔、颜、曾、孟四家在命名的行辈上都是一致的。自清代起四姓统一使用皇帝所赐的字辈的,只是其中某字因为避讳而改,例如:"弘"字避讳乾隆皇帝,修改为"宏";曾氏为避讳宗子"继"字修改为"纪"等。

所以孔姓、颜姓、曾姓、孟姓,四姓通用辈字派谱为: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继(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而且国内和海外的孔姓、颜姓、曾姓、孟姓四姓华人也完全一样,姓名用字和排辈都如出一辙。这当然得益于颜子、曾子、孟子都是孔门弟子,而且是儒家学派创立和形成的重要人物,故有孔、颜、曾、孟天下一家的说法。

孔姓、颜姓、曾姓、孟姓,这四姓近代发展最好的是曾姓,在学术上多有建树。尤其是近代的曾国藩一支。毛泽东、蒋介石都非常钦敬曾国藩,蒋介石自认是曾氏的私淑弟子。1917年毛泽东曾表示:"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在延安,毛泽东还向一些干部提议阅读《曾文正公家书》。可以说曾国藩是个极其有着大智慧的人物。

  颜(Yán)姓源出有三:

  1、源于西周,出自曹姓,陆终之后。据《陈留风俗传》、《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等所载,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玄孙陆终,陆终生有六子,第五子曰安,曹姓(祝融八姓之一)。安裔孙挟,周武王时封于邾(故城在今山东省邹县东南),建立邾国,为鲁附庸。邾挟之后,至于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邾国被楚国灭掉后,颜公的支庶子孙有人以祖父的字为姓,称颜姓。

  2、出自姬姓,起源于春秋时鲁国公族,是周公旦伯禽之后。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公的长子鲁侯伯禽被封于鲁。伯禽的子孙有人被封在颜邑,遂以封邑为姓,称颜姓。孔子的母亲徵在就是鲁国颜氏之女。

  3、他族改姓而来。金时女真人完颜氏后改单姓颜;清满洲人姓,世居大凌河;今台湾省土著、毛难,白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夷父。字颜,又称邾颜公,即位后称邾武公。传说上古颛顼帝的玄孙陆终,一次产下六子,依序为樊、惠连、�、莱言、安、季连。后周武王兴师克纣,大肆分封诸侯,就把陆终五子安的一个叫做挟的裔孙,封于邾地,最初乃鲁国之附庸,后来传到夷父的时候,因其字为颜,《公羊传》谓之颜公。后邾国被楚国所灭,颜公子孙便以王父字为氏,称颜姓。他们尊夷父为颜姓的得姓始祖。

  三、历史名人

  颜 回:春秋时鲁国贤人,为孔子得意门人,于弟子中最贤,孔子称他:“不迁怒,不二过”。三十二岁英年早逝,后世称其为“复圣”。

  颜 复:山东省人,宋代画家、官吏。颜回四十八代孙,官至太常博士。颜耕道:湖南省平江人,元代学者。博古,工于诗,尤善草隶,亦工绘事。

  颜 辉: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元代画家。善画人物、佛道,亦工鬼怪,造型奇特,用笔虽见刻露,却笔法奇绝,有八面生意之趣,开明初吴伟画法之先河。有《中山出猎图》、《李铁拐像》传世。

  颜 宗:广东省南海人,明代画家。举人出身,曾任邵武知县,后署兵部员外郎。善画山水,融北方山水画风于南方山水画中,多写平远景色,苍浑健劲,独具风格。有《湖山平远图》遗世。

  颜子推:字介(公元531-约591年),琅邪临沂(今属山东省)人。南北朝时文学家,初仕梁元帝为散骑侍郎,西魏破江陵,之推以国仇不仕魏,投奔北齐,任黄门侍郎、平原太守,后北齐亡,又投奔北周为御史上士。隋开皇中,被太子召为学士,极为礼遇,不久病逝。他一生奔波,饱经离乱,常因身仕异国为耻。故其诗篇多有伤感怀旧之情。其所著《颜氏家训》一书,共二十篇(见下第2-5楼“附录:《颜氏家训》”),阐述立身治家的方法,问世以后,起到深远的影响,被推为我国家训专著的鼻祖。

  颜师古:京兆万年(今陕西省西安)人,唐代学者、训诂学家,官至中书舍人,著有《五经定本》等。

  颜昭甫:唐代官吏、学者,历官侍郎,华州刺史。工篆、籀、草隶书,与内弟殷仲容齐名,而劲利过之,为伯父师古所赏重。

  颜真卿:唐代大臣、书法家。开元年间进士,累官至监察御史。因忤逆杨国忠被贬魏平原太守,他预料安禄山必反,早为之备。天宝十四年(755年)安禄山反,他与从兄果卿共起兵,附近17郡响应。乱平后,他入京为官,连遭谗言,屡被贬黜。后为刑部尚书,封鲁郡公,世称颜鲁公。肃宗、代宗时,他数次为正义而言,为大臣所不喜。德宗时,李希烈自称天下都元帅,攻陷汝州,颜真卿受命前往劝谕,后持节不屈,终被李希烈杀害,终年76岁。颜真卿善正、草书,笔力沉着雄浑,为世所宝,称为"颜体"。故宫博物院藏有其66岁作《竹山连句》墨迹。著有《颜鲁公文集》。

  颜博文:德州(今属山东省)人,北宋画家、诗人。徽宗时进士,仕著作佐郎。长于人物,亦善水墨花卉。遗画有《罗汉图》、《闲云出岫图》、《野水图》等。

  颜直之:长洲(今江苏省苏州)人,宋代画家。善画人物,工小篆,作《集古篆韵》,官至中散大夫。其子颜汝勋,官朝请大夫,亦工篆。

  颜光敏:山东省曲阜人,清康熙年间进士,官考工郎中。少年聪慧,九龄工草书,十三娴诗赋。

  此外,颜姓的主要名人还有:西汉有经学家颜安乐,唐代有卫尉颜杲卿,明代有贤良颜伯玮,清代有思想家颜元等。

昨晚跟同事吃饭,我们大姐还说呢。

说我们这个小团队有一个来自于湖北的南方人,结果人高马大的,一个说一口流利东北话的大白胖子。一个来自于黑龙江的东北人,结果瘦瘦的,说话还有些南方口音。完全对调的。

那个瘦瘦的就是我。

我只瘦,还有些矮,净身高只有171cm。

大姐说完,我接过茬,说虽然我家已经在东北十几代了,但我祖籍是云南的,我家人中极少有那种人高马大的,多是小胳膊小腿的,看上去就像南方人。

接着,我就给他们讲了我家的来源。

其实我也是听我太爷爷和我爷爷说的,否则的话,我根本就不知道我的祖籍来自于哪里,我会以为我家就是世代生活在望奎的呢。

小时候,太爷爷讲过家里的历史,那是凭借口口相传的家族史。

我家以前不是农民,我太爷爷的爷爷及以上的每一辈都是大夫,是救死扶伤的。

据说很厉害,厉害到什么程度呢?我太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当年在赶路时路过一个村子,在村头的地头看到一个人在割地,他过去讨水喝,那人给了,结果喝完水,他看了一眼那人,说你活不到明年这时候。

这话是很重了,你去讨水喝,居然说这话,这是讨打呢嘛。

好在那人淳朴,也没当回事。第二年晚些时候,我太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去别地出诊,又路过那个村,那个人已经病死了。

细节我记不清了,据说是当时看一眼,就看到额头上有淡淡的黑色,还有其他的一些症状,虽然那人当时表面上还很健康,能走能撂的,这是病已经肌体的症状。

我不是学医的,这些东西我也不懂,反正说的是很神奇的。听上去像是扁鹊见蔡桓公改的。

更神奇的是他临死前,据说他临死前的那个早上,把家人全召集过来,说自己今天就要走了,还说了具体的时辰,所以要交待一下后事。大家本来都是不信的,医者不能自医,况且他看上去佯梆的,也不像要死的样子啊,但因为他是大家长,也没人敢反对他,就听他说呗。

他把所有事交待完,就转身进了自己的屋子,过一会穿着装老衣服出来了,径直走到自己为自己准备的拍子上,躺下去,然后就咽气了。

这样的事我听着都太悬乎了,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但我太爷爷一辈子都不撒谎,他说原本家里一直没有钱,家里以前的地都是太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在世的时候赚下来的,因为医术实在是太高,所以攒下了钱。

后来到我太爷爷的爷爷去世的时候,家里的医书和地契都被我太爷爷的爷爷的弟媳妇卷走了,当时我太爷爷的父亲还没成年,文化程度不高,刚学了几年医,医书就没了,地契也没了,所以就改行学了木匠,然后我太爷爷的父亲也去的比较早,我太爷爷跟我二太爷兄弟俩只好去当更容易速成的毡子匠。但我太爷爷小时候也是学过木匠活的,所以我小时候我家里的一些家具还是我太爷爷亲手打的。

后来到我爷爷的时候,毡子匠更不流行了,我爷爷就跟我太爷爷一起种地了。我妈说我太爷爷弹棉花可好了,她结婚时候的被子就是我太爷爷亲手弹的,比外面卖的强十倍都不止,但我小时候并没见过我太爷爷弹棉花,只见到他每晚睡前打坐,打坐后就给我讲故事,有的是类似聊斋的那种谈鬼说狐的故事,有的是人情世故的小故事,有的是家族的历史,我现在只记得他讲的家族历史中的这么一丁点了。

我听他说,之前世代为医,在燕王扫北的时候,随军来到东北,之后就定居到赤峰。他活着的时候,我们家是供“老祖宗”的,我们些人都要对着那一排排的名字磕头,他给我讲,“钱顺”就是我们到东北后的第一代,他的坟就在赤峰,但具体在赤峰哪里,他是不知道的,因为他是在望奎通江出生长大的,通江那只有他的父亲、叔叔、爷爷、二爷几块坟,他把家搬到奋斗以后,也把坟都起过来了。

以上就是我知道的我家的全部历史了,小时候知道的会比现在多,这么多年,我一个人在外边闯荡,也没有人在跟我共同回忆家里的历史,我也就逐渐忘却了。我太爷爷去世后三年,我爷爷就去世了,我爷爷去世后几乎就没有人再供“老祖宗”了,那上边的名字,除了第一代“钱顺”以外,我还记得有一代哥仨分别叫“钱文钱武钱斌”,剩下的名字就只记得我太爷爷、我二太爷、我爷爷的名字了,我的二爷虽然在近年去世了,但因为我已经好久没有近距离看过“老祖宗”了,并不清楚是否也登记上了,我的三爷爷四爷爷还健在,自然是不能上去的。

一种可能是:一些小的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将通天族谱丢失或者舍弃了,不过这四家姓总体还是以通天谱为准,你家(族)有家谱吗,如果追溯时间够远,应该能够找到与通天谱对应的先辈字号(以前取名这四家必须按通天谱来,很严格,乱取名是不能入族谱的……)如果找到了你在一辈一辈的对照,因该能够查找出来你到底是那一辈的……本人姓曾,辈分排序使用的就是通天谱(我们这里的曾姓人都是)……

二种可能就是:你(祖上)原本不姓颜,是由外姓改姓而来,改姓的对于宗谱排序这方面并不是很讲究的,基本不重视这方面,比竟原本并非一家……

其实不用纠结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啦,用不用通天谱没什么特别的,而且现在基本很少取名还按族谱来了,毕竟重名的可能性太高了,而且中国人单姓一般名字不是两字就是三字,按族谱取名就意味着直接舍弃取两字名的可能性,而且会让名字的灵动性大大降低,特别是女孩子,按照族谱取名字基本都不怎么好听……(虽然如此,不过基本本人对于自己的辈分还是非常清楚的,毕竟家里长辈偶尔会提及族谱相关)

孔孟曾颜姓家谱字辈

一、孔、孟、曾、颜后裔行辈五十字 希言公彦承 宏闻贞尚衍 兴敏传继广 昭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