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徽州介绍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安徽徽州介绍下?,第1张

徽州,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

自古为山越族居地,在迁入汉族之前,盛行“蛮民”习俗。只是在中原居民大量迁入皖南山区之后,才真正地改变了山越的风俗习气。古代,徽州人捍卫乡土的观念相当浓厚,这是因为古徽州山林中的土著越民向有"勇悍尚武"之风,加上外来居民入居徽州,他们都必须为自己创造一个安全的生存环境。所以,徽州形成了一种“难以力服而易以理胜”的特性,成为安全的避难场所。抗日战争期间,日本侵略者见到徽州这块奇特的土地,虽垂涎三尺,但也不得不畏而却步。徽州人的勇敢、进取精神是人所熟知的。徽州居民,自古以来都以族姓为单位,团聚在自己某一始祖或迁祖为中心的区域内,形成了严密的宗族观念。甚至于居住的村落,也以族姓为村名,如黄姓家族的黄村、汪姓家族的汪村、许姓家族的许村,洪姓家族的洪坑、至今仍保持着这种聚居格局。 在这种宗族观念的影响下,过去各家族撰修族谱、家谱,蔚然成风。祠堂、古民居、石牌坊是歙县的“古建三绝”。由于浓厚的宗族观念支配,徽州境内建祠祭祖,树碑立传极为盛行,几乎每个宗族都有自己的宗祠或分支祠堂,有乡人共建的祠堂、有同姓族人共建的祠堂,也有大族分派所建的支祠。《歙县志》卷一“风俗”中说:“邑俗旧重宗法,姓各有祠,支分派别,复为支祠。” 古徽州,由于奉行朱熹的《家礼》,礼仪规范甚严,有着森严的尊长卑幼的等级观念,葬礼和祭礼十分隆重。过去对祖坟有一年三祭的习俗,后来经过革繁就简,保留了"清明"节扫祭。

徽州的孝悌习俗也相当浓厚,徽州各地耸立的祠堂、牌坊,有许多就是为孝子贤孙、义夫节妇、贞媛烈女而建的。 徽州浓厚的读书习文风气,风靡整个社会,大家均以读书、登科第为荣,“十家之村、不废诵读。”在浓厚的读书习文之风影响下,大家都非常注重谈吐、风仪、礼节,因此徽州被誉为“东南邹鲁”。

▲吴氏家谱信息:

2690全国吴氏宗谱支蕃衍志不分卷

杨继盛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1全国吴氏宗谱支世系图不分卷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2全国吴王寿梦等四子季札公世系图不分卷

吴如胜纂

写本 一册

美国

2693全国吴氏先代溯源引不分卷

吴鸣凤撰

写本 一册

2694辽宁本溪吴俄雨格氏家乘五卷

清雍正间纂 写本

辽宁本溪市城子乡朴卜邨

2695辽宁凤城吴氏家谱一卷

(民国)吴春融纂

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杨木乡

复印民国十八年(1929)石印本

辽宁凤城县档

2696辽宁辽阳吴守近家谱

清钞本 一册

北图

2697辽宁辽阳吴氏族谱三卷

(民国)吴恩培编

民国二十九年(1940)辽阳兴亚印刷会社精印本

北图(二部) 历史所 辽宁图

2698河北泺南吴氏家谱四卷

(清)吴优善 吴鸿磐纂

清道光三年(1823)纂 清光绪十八年(1892)

铁板本

河北滦南县档

2699河北泺南吴氏家谱三卷

(清)吴宝善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纂 光绪二十五年

(1899)刻本

河北滦南县文管

注:吴怀慎首修於清道光三年。

2700河北河间吴谱一幅

吴淑珍纂

钞本

河北青县崇 镇野兀屯

2701上海松江华亭张泽吴氏宗谱二卷

(清)吴德达辑 吴应芝续辑

清嘉庆十四年(1809)仁泽堂刻本

上海图

2702上海松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承佑纂

民国十八年(1929) 民国二十五年(1936)

铅印本

上海松江县博

注:该族为张泽吴氏。

2703江苏吴氏宗谱三十六卷

(清)吴宗洛十一修

清咸丰元年(1851)至德堂铅印本 三十六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该族散居常州、无锡、江阴等地。

2704江苏吴氏族谱十二卷首一卷

(清)吴瑞宗等修

清光绪三年(1877)至德堂木活字本 六册

上海图

2705江苏吴氏族谱十卷

(清)吴丽生纂

清光绪十二年(1886)刊本 十册

科图

2706江苏吴氏 修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仲山纂修、

民国吴氏至德堂活字本

江苏苏州市图(存卷l)

2707江西溧水吴氏宗谱十五卷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三让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云合乡陈里坑邨竹窝里

注:谱首修於清道光十七年。

2708江苏溧水吴氏宗谱四卷

(民国)吴祖起纂

民国五年(1916)锦肃堂木活字本

江苏溧水县明觉乡向阳邨小吴家

注:吴孺敦创修於元至正间。

2709江苏赣榆吴氏宗谱长房卷不分卷

(民国)吴怀镡重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至德堂油印本

江苏赣榆县档

2710江苏淮阴清河吴氏宗谱一卷

(清)吴昆田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翻刻本

江苏镇江市图

2711江苏淮阴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其种等重修

民国十年(1921)清江柏碧山堂刊本

二十六册

美国

2712江苏淮阴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芸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石印本

江苏镇江市博

2713江苏扬州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引孙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朱印本 四册

吉林大学

2714江苏仪徽古望亭吴氏家谱十一册

清道光间重印本

江苏仪徵县陈集乡工农邨

2715江苏泰州富安吴氏重修族谱八卷

(清)吴嘉珠纂修

清嘉庆十六年至德堂刻本 八册

历史所

2716江苏泰州海陵南巴塘吴氏族谱□□卷

(民国)姚龙光重修

民国八年(1919)木刻本

江苏丹阳县图(存爱字号卷6、忠字号卷

1、2、4-6)

2717江苏高邮吴氏宗谱六卷

(民国)吴金波重修

民国十三年(1924)石印本

江苏宝应县郭桥乡友映邨塘河队

2718江苏兴化吴氏族谱六卷

(清)吴春元 吴占熊撰

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木活字本

南京博

2719江西如皋吴氏家乘八十一卷

(清)吴章焕六修

清咸丰八年(1858)铅印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哈尔滨师大

注:吴鸿翼创修于明万历二十二年。

2720江苏如皋吴氏重修家乘十五卷

(清)赵坤连纂辑

清光绪八年(1882)三让堂活字本 十六册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1江苏如皋吴氏家乘三十卷首一卷

(民国)吴江 吴杓等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三让堂活字本 十四册

日本 美国

注:本书一名《吴氏族谱》。

2722江苏镇江古润吴氏重修宗谱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锡纯等重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均安堂刊本

日本 美国

2723江苏镇江开沙吴氏三修宗谱三卷首一卷

(清)吴国桢主修 解 编辑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怡德堂刻本 四册

历史所 吉林大学

往:吴其德始修於清乾隆五十九年。

2724江苏镇江延陵京江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吴世铮等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活字本

江苏镇江市博 美国

注:一名《京江吴氏族谱》。

2725江苏镇江润洲吴氏宗谱四卷

(清)吴耀辑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刻本 四册

上海图

2726江苏镇江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钱龄撰

民国十一年(1922)至德堂木活字本 八册

南开大学 吉林大学

注:谱始修於宋大中祥符五年,此为九修。

2727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四卷

(清)吴兆麒等修

清光绪十九年(1893)敦厚堂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美国

注:一名《润州吴氏宋谱》。

2728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三卷

(民国)吴兆元等重修

民国(八年(1929)刊本

日本 美国

2729江苏镇江吴氏自徽迁润宗谱六卷

(民国)吴兆元纂修

民国二十三年(1934)敦厚堂刻本

北图 历史所 中央民院 辽宁图

日本 美国

注:又名《吴氏宗谱》、《徽州迁润家谱》。

2730江苏镇江润州吴氏家乘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吴荣章纂修

民国二十年(1931)均安堂铅印本 十册

历史所 上海图

注:书口作《吴氏家谱》。吴新晖等始修於清康

熙二年。

2731江苏镇江吴氏宗谱三卷

(民国)吴士荣等重修

民国二十年(1931)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32江苏丹阳延陵荆邨吴氏宗谱十二卷

(清)吴广财等修

清同治四年(1865)木活字本

美国

2733江苏丹阳延陵吴氏世系表不分卷

吴国定 吴逊新纂修

刊本 二册

美国

2734江苏丹阳吴氏族谱志略

(清)吴庄撰

清康熙闲刻《延陵合璧》本

北图

2735江苏常州吴氏伯武公房谱二卷

(清)吴文薰等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活字本 二册

北图

2736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六卷

(清)诸葛润 吴家祥等重修

清咸丰二年(1852)至德堂刻本 六册

哈尔滨师大

注:吴应鳖初修於明天启七年。

2737江苏常州毘陵庵头吴氏宗谱九卷

(清)吴庆朝等修

清光绪元年(1875)至德嗽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3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大成宗谱四十二卷

(清)吴 纂

清光绪元年(1875)刻本

江苏镇江博(存卷首、卷1)

273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培炳纂修

清光绪二年(1876)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2740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清)吴凤藻重修

清光绪七年(1881)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41江苏常州毘陵薛墅吴氏族谱二十二卷

(清)吴唐林续修

清光绪九年(1883)履成堂木活字本 二十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明隆庆间,此为十二修。

2742江苏常州薛墅吴氏宗谱二十三卷

(民国)吴晋主修 吴澄总纂

民国二十二年(1933)履成堂活字本 二十二

北图 历史所 美国

2743江苏常州邘里吴氏族谱十二卷

(清)吴瑞荣等修

清光绪九年(1883)读古堂木活字本 十二册

美国

2744江苏常州宋泽吴氏族谱二十一卷首一卷

(清)吴秉性 吴廷瑞增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二册

河北大学(二部)

2745江苏常州毘陵吴氏续修宗谱八卷

(清)吴富德 吴其贤等续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三让堂木活字本 八册

日本 美国

2746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清)吴川法修

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上海图

2747江苏常州谭墅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祥鸿等修

民国十四年(1925)思让堂木活字本 十六册

历史所 美国

2748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八卷

(清)吴赓麟纂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佳胤始修於清顺治十七年。

2749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八卷首二卷

(清)吴允祥 吴有章纂修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木刻本 六册

河北大学

2750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二十四卷

(清)吴观周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至德堂刻本 二十四册

上海图

2751江苏常州蓉湖吴氏族谱续编□□卷

民国间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档(存卷28)

2752江西常州毘陵西郊吴氏宗谱八卷

(清)吴志尚等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振宜堂刊本 八册

美国

2753江苏常州延陵吴氏续修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世仁 吴培育等修

民国二年(1913)至德堂铅印本 二十册

历史所

2754江苏常州毘陵宣庄吴氏宗谱十六卷

(民国)吴德洪 吴德兆纂修

民国三年(1914)木刻本 十六册

河北大学

2755江苏常州吴氏统谱□□卷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刊本

江苏档(存卷2)

2756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凤照重修

民国十二年(1924)至德堂活字本 十册

吉林大学

2757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德尧重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四十五册

吉林大学

2758江苏常州延陵吴氏宗谱□□卷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浙江兰溪县文管

2759江苏常州吴氏宗谱二十四卷附收支清帐

一册

民国十八年(1929)周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二十五册

南开大学

注:谱始修於清顺治间,此为八修。

2760江苏常州毘陵吴氏宗谱六卷补遗一卷

(民国)吴廉宝等纂

民国二十五年(1936)续绪堂刻本 六册

南京大学(补遗--卷缺)

2761江苏常州章 吴氏宗谱十四卷

(民国)吴照 吴道援重修

民国二十五年(1936)至德堂木刻本 十五册

河北大学

2762江苏常州吴氏宗谱十二卷

(民国)吴志霖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存卷1、2、4、7)

2763江苏常州毘陵西角吴氏重修宗谱八卷

(民国)吴德华 吴德福等纂

民国三十五年(1946)至德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谱始修於明嘉靖十九年。

2764江苏常州蒲岸里吴氏宗谱八卷

(民国)吴志诚 吴志炳主修

民国:二十七年(1948)常州吴氏诒安堂木活字本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祖元始修於清嘉庆十九年。

2765江苏金坛吴氏家乘四卷

(清)吴联庆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雍睦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2766江苏无锡锡山延陵(吴氏〕宗谱五卷

(清)吴人秀 吴世焜纂修

清康熙五十年(1711)刻本

山西省文史馆

2767江苏无锡吴氏宗谱不分卷

(清)吴亭甫纂修

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钞本 一册

台湾

2768江苏无锡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同治间刻本

四川图(存一册)

2769江苏无锡吴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

(清)吴振钧等修

清光绪八年(1882)至德堂木活字本

辽宁图(存卷首、卷1-13)美国

2770江苏无锡锡山吴氏世谱六卷首二卷

(清)吴祥霖等修

清光绪十二年(1886)至德堂木活宇本

北图 历史所 日本 美国

注:书口题《吴氏统谱》。

2771江苏无锡锡山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至德祠木活字本 五册

上海图

2772江苏无锡吴氏统谱六卷首二卷末三卷

(民国)吴叔渭等修

民国五年(1916)至德堂木活字本

历史所 江苏苏州市图 日本 美国

2773江苏无锡闾江吴氏续修宗谱十八卷

(清)吴超然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经远堂木活字本

复旦大学

注:吴明轩首修於明代。

2774江苏江阴严 吴氏宗谱四十卷

(清)任震初纂修

清同治八年(1869)恩敬堂活字本 二十八册

历史所

注:吴日宣始修於明万历三十七年,此为六修。

2775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十九卷首一卷末一卷

(清)吴翔九等九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2776江苏江阴后底泾吴氏宗谱二十五卷

(民国)吴增甲纂修

民国三十八年(1949)源德堂铅印本 二十五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77江苏江阴澄江横邨吴氏宗谱十卷

(民国)吴顺根 吴秉灿等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至德堂木刻本

江苏苏州市图 江苏江阴县档

注:谱首修於明烘武七年。

2778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七卷

(清)吴光焯等重修

清光绪五年(1879)活字本 八册

吉林大学

2779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首一卷

(清)吴德庸修

清光绪五年(1879)木活字本 十二册

上海图

2780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六卷首一卷

(清)吴一清等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活字本

北图 科图 历史所 河北大学 吉林

大学 江苏常州市图

注:吴性始修於明嘉靖三十一年。

2781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八卷

(清)吴润徵编修

清宣统间活字本 十二册

吉林大学

2782江苏宜兴北渠吴氏族谱不分卷

清钞本

科图

2783江苏宜兴北渠吴民族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吴一清等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活字本

北图(二部) 南开大学 辽宁图 吉林大学

日本 美国

2784江苏宜兴城塘吴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吴国瑾 吴正美主修

民国三年(1914)崇礼堂铅印本 二十二册

历史所

注:吴子道始修於明洪武二十年。

2785江苏宜兴宜荆吴氏宗谱十卷首四卷

(民国)吴诚一等八修

民国十五年(1926)齐美堂活字本 三十六册

北图

2786江苏宜兴吴氏宗谱二十一卷

(民国)吴唱续修

民国十八年(1929)继述堂木刻本 二十四册

河北大学

z787江苏宜兴钟离吴氏重修忠义分谱八卷。

(民国)吴莲溪续纂

民国三十六年(1947)恩敬堂铅印本 八册

历史所

注:一名《钟离吴氏宗谱》。谱始修於清嘉庆十五

年。

2788江苏苏州吴氏家乘三卷

(清)吴潮 吴文垲修

清据嘉庆六年(1801)源远堂本钞本 二册

江苏苏州市图

2789江苏常熟新修丹阳分常熟吴氏支谱六卷

(清)吴焕文 吴焯等修

清光绪十四年(1888)修 稿本 五册

江苏常熟市图

注:封面作《吴氏支谱草稿》。

▲《义乌吴氏家谱》序

作者:梁启超来源:

谱牒之学,起于周汉,而极盛于南北朝。

夫南北朝所以独尊谱牒者何耶自永嘉之乱,河洛沦为■腥,胡羯鲜卑氐羌诸裔,交错于中国,其后乃至如元魏之九十六族,咸减字译音以冒汉姓于是神明遗胄,如范阳之卢,博陵之崔等,不能不各溯其祖之所自出,以自翘异,以示其子孙故北朝谱牒之重,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

大江以南,虽自汉以来,次第置郡国;然土著之民,半属夷越,晋元渡江,中原衣冠阀阅,相从南徙,王谢郗庾之伦,惧播迁之后,数典忘祖于是系固有之郡望,著其世次,使永不忘其所自来,此南朝谱牒之重,又良有其不得已者存也或者曰:门阀之见,增憍慢,奖褊心,非所以善群斯固然也虽然,人性固恒恃其所观感激劝,而日以向上,为人子孙者,食旧德,诵先芬,知吾祖若宗所以立身砥行,效忠于国而光大其家者为何如,则往往悚惕鼓舞,求所以自建树,不坠其绪《诗》不云乎,夙兴夜寐,毋忝尔所生又曰:无念尔祖,聿修厥德人人如是,则不肖者惧,而善者劝矣若是乎谱牒之可以翊助世教,如此其重也《隋书 经籍志》著录之诸谱,今无一存矣然而故家名族,相传家乘,未经陈农之采,未入刘向之校,而体例谨严,纪载详备者,尚往往而有,谈国故者宝焉。

延陵吴氏之谱,据于志宁序,谓创修者,实为东汉灈阳侯如胜其信否虽不敢知,然以《隋志》所载,褚氏,江氏,庾氏,裴氏,虞氏,曹氏,明氏之家传家记世录等,其撰人多出魏晋之际然则吴谱传自汉末,其事盖非不可能又据明弘治桂钺之序,则覙述旧谱自灈阳侯以下世次,一无所紊,其佚名者则阙其名而但著其代,其支派之迁徙,皆朗然如列眉,非代有所受之,而能如是耶 吴氏自泰伯以来,以北人而首殖民于南服,姬宗受封命氏者数十,及周之衰,则零落殆尽,而吴乃绵历数千岁,至今为名宗大江以南,血统之纯,世泽之远,未有能与吴氏抗颜行者。

义乌之吴,吴氏支派之一耳然其谱,自明洪武,弘治,万历,清顺治,雍正,乾隆,道光,光绪,未有经五十年不修者其第十三修之本,成于光绪十年,距今亦仅四十一年耳其族之长老,又复有十四修之举,其敬宗收族,继继绳绳之盛业,抑何其远耶!昔泰伯季札,以礼让仪型天下,实为吾中华民族道德之源泉,国之能与天地久长者恃此今也承浇末之敝,贵争贱让,谬种流传,神明之胤,其不沦胥以亡者如发吴氏子孙,其有能阐扬世德,以风天下者耶 此又非独一人一姓之事云尔。

民国十四年二月十六日,新会梁启超拜撰。

徽州文化

谈徽州文化,我们必要先了解一下徽州。

徽州,作为一个地域的名称,有着悠久的历史。

其前身经历了从"三天子都" "蛮夷"之地属吴、越、楚秦置黟歙,新都郡,新安郡,歙州的漫长历程。

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

在此后的866年中,徽州的名称一直延用,直至1987年国务院批准成立地级黄山市时止。

现在我们讲的徽州地域包括:黄山市的歙县、黟县、休宁县、祁门县、屯溪区、徽州区和黄山风景区;宣城地区的绩溪县和江西婺源县等。

尽管千百年来,朝代的不断变更,名称的不断变化,但徽州的地域相对稳定,这就为徽州文化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baikebaidu/view/269487 去这里看!

徽商的文化历史

徽商,即徽州商人,一般指徽州府所属歙县、休宁、祁门、黟县、绩溪和婺源六县经商之人。

多数学者认为,徽商始于南宋,发展于元末明初,形成于明代中叶,盛于嘉靖,清代乾隆达到鼎峰,至嘉庆、道光年间日趋衰败,前后达六百余年,称雄三百年,在中国商业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旧徽州府籍的商人或商人集团的总称。

又称"新安商人",俗称"徽帮"。

徽商萌生于东晋,成长于唐宋,盛于明,衰于清末。

《晋书》载,徽州人好"离别",常出外经商。

齐梁时,休宁人曹老常往来于江湖间,从事贾贩。

唐宋时期,徽州除竹、木、瓷土和生漆等土产的运销外,商品茶和歙砚、徽墨、澄心堂纸、汪伯立笔等产品的问世,更加推动了徽商的发展。

唐代,祁门茶市十分兴盛。

南唐,休宁人臧循便行商福建。

宋代,徽纸已远销四川。

南宋开始出现拥有巨资的徽商,祁门程承津、程承海兄弟经商致富,分别被人们称为"十万大公"、"十万二公",合称"程十万"。

朱熹的外祖父祝确经营的商店、客栈占徽州府的一半,人称"祝半州"。

一些资本雄厚的大商人还在徽州境内发行"会子"。

元末,歙县商人江嘉在徽州发放高利贷,牟取暴利。

元末明初的徽商资本,较之宋代大为增加,朱元璋入皖缺饷,歙人江元一次助饷银10万两。

成化年间,徽商相继打入盐业领域,一向以经营盐业为主的山西、陕西商人集团受到严重打击,于是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于中国商界。

明代中叶以后至清乾隆末年的300余年,是徽商发展的黄金时代,无论营业人数、活动范围、经营行业与资本,都居全国各商人集团的首位。

当时,经商成了徽州人的"第一等生业",成人男子中,经商占70%,极盛时还要超过。

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城乡,东抵淮南,西达滇、黔、关、陇,北至幽燕、辽东、南到闽、粤。

徽商的足迹还远至日本、暹罗、东南亚各国以及葡萄牙等地。

://4lifechina/Article/nonglilunwen/200708/1157

徽商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

在漫长演进的中国封建社会,徽商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段的产生、崛起、兴盛和逐渐从顶峰消退,这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这样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的必然出现,这样一个动态发展过程的演进,既和古徽州地域特定的自然人文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又和中华文化大背景、和长三角历史地理条件紧密相关。

古徽州山多田少人众,许多人必须“十三四岁.往外一丢”、“经营四方以就口食”。

这一义,无反顾的“丢”,置之死地而后生,是一条生存新路的开辟,一种思维方式的转换,一步很了不起的迈进。

“徽民寄命于商”,是一种生存选择,是一种顺时应变。

而徽人之先世又大多为中原移民,顽强的生命力是构成徽人开拓性的重要基因。

徽人不仅在儒学原典中发掘到不少“士商异术而同道”的理论依据,而且在明清实学思潮特别是王学思想中汲取了不少新鲜的思想营养,“终日作买卖,不害其为圣为贤”)、“商贾何鄙之有”的呐喊给徽人为商者“治生为先”信心的坚定以有力的精神鼓舞。

最重要的是,徽人一走出大山,展现在面前的首先是江浙等广阔的中国长三角大市场。

南宋以降,国家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临安(杭州)都城的繁荣,使长三角逐渐成为全国经济文化最发达、人口最稠密的地区。

这一地区商品经济的繁荣,徽商凭便利的新安江水运手段输往杭城等地妁徽州土产竹、木、茶、石料、药材、纸张等有较大需求量。

在长三角大市场里,徽商进而得咀清朝廷政策之便,抢占先机经营盐业,获得了商业的空前发展。

典当等行业也在江浙两淮遍地开花。

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徽商,“贾而好儒”,将儒、官、商进行了灵动的.协调,交替为用,以儒饰贾,以仕护商,以商促仕,终于在长三角这一得天独厚的大市场上首先创出了一片天下,赢得了“无徽不成镇”的声望。

正如葛剑雄教授所言,商的兴衰,说到底一靠市场二靠商品,在某些时候,这些客观因素甚至是决定性的。

清道光以后,江浙两淮的地利之便,泛长三角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崛起。

受外国资本主义工商影响,这一带新型工商业快速发展,沿海浙商、广东粤商崛起,而传统工商业则逐渐衰竭,一落千丈。

徽商主要从事盐、典当、茶木等传统的商业,随着时间推移,清廷官盐经销制度的改变使徽商失去了盐业专利之优势,机器生产方式又占尽了徽商一类传统商人手工作坊生产之先机。

特别是咸同太平天国战乱,泛长三角兵荒马乱,徽商昔日快意驰骋的天地已成为商人的畏途,在徽州本土,战乱将平静的徽商故里变成了拉锯战场和荒野废墟,“十室九空”。

这场战乱对徽商的打击是致命的。

在变化了的时势面前,一些在大都市和沿海的徽商迅速调整自己的经营方式和发展思路,顺应时代潮流,实现了自己的近代资本主义的转变,有的则定居经营之地,成了近现代的宁波商、浙商、广商。

所以梁小民教授认为,说徽商清末以后衰败并不确切,其实是分化了。

当然,也有些徽商像胡雪岩们则在外国列强挤压和自身的种种局限制约之下r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

需要注意的是,徽商这种从历史颠峰的消退,徽州各县的徽商并不是同步的,清道光以后,徽商盐业整体消退,而茶、漆、酱行业仍鼎行一时。

婺源、黟县的徽商则在道光以后的仍在各地浩浩荡荡开辟新的市场,直至民国时期,还出现了周仲友、吴荣寿,郑吉仁、周绥之、程霖生、曹廷声这样一大批名传内外的徽商。

至于有人提出,为何当代以来徽商已销声匿迹,风光不再众所周知,公私合营以后,社会主义工商改造,传统意义上的徽商已不再有生存的土壤和条件,长期的“灭资兴无”一直发展到“坚决打击投机倒把”,“割资本主义的尾巴”,哪个徽人还敢执意经商“走资本主义道路”不是徽商后代湮灭了当年先辈们的开拓闯劲,思想太保守太陈1日,而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市场和商品的条件。

改革开放以后,深圳、广东,泛长三角商潮汹涌,在“南下”、“东进”打工经商热潮中, 当代徽商也正在崭露头角,上海码头的歙县徽商,把徽菜馆开到欧洲的槐塘农民,把茶叶叫响京城、亮牌大上海的徽州茶商,他们正在和继续承传徽商的优良传统,创造新时期的更大辉煌。

因此,我们只有把“徽商”首先看作一种历史文化现象,看作一个动态的历史演进过程,才能理解种种似乎矛盾的徽商现象,恰如其分地评析影响徽商兴衰的内外因素,准确把握历史背景,不至于以偏概全或一概而论。

徽商,是古徽州一府六县自宋以来先后走出大山,在本土和海内甚至海上所到之地经商做生意的所有“徽州朝奉”的统称。

历史妁徽商,时间涵盖宋以来直至民国;地域包括一府六县以及周边民众之为商者,也还包括在徽州本土之外的徽人经商者。

“徽商”是一个百业齐备、组成庞大而复杂,主要以血缘、地缘、人缘为纽带维系的地域商帮,是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相对于晋商、粤商、龙游商等等而言的一个特定人物群体。

这样一个跨时宋、元、明、清、民国数百年的庞大特定人物群体,在各类史志、各种宗谱、族谱、家谱及有关文献记载上有名有姓有事迹可寻的不下数千上万,仅一部光绪《婺源县志》,就载有婺源徽商千余人,那些因种种原因不见记载的徽商,其数目也不在小。

要评析和把握这样一个庞大人物群体的整体特性,准确认知其“主体形象”,似乎有几点是需要充分注:意的:我们既要把握徽商的总体共性特征,又要同时关注其群体内部千差万别的个性表现,从这些丰富的个性内容中准确地归纳和揭示其能代表全貌的特性。

我们应该坚持从徽商客观实际,史料文本实际出发,认真对这一庞大人物群体作多种视角、多个层面、多种思维方式的量化统计和分析,将个案分析和整体把握相结合,而且这种量化统计和分析必须是比较科学的,比较全面的,比较系统的,而不是主观、随意和严重残缺的

://xici/b564493/d33493579

(清)徐景京 徐裎等纂修 清乾隆二年(1737)

(清)徐奉直 徐裎等重修 清乾隆五年(1740)木活字本 八册 苏州大学(存三册) 美国 注:该族散居歙县、休宁、青阳等地

(清)徐景京 徐裎等纂辑 清乾隆三年(1738)刻本 四册 书名据版心题 上图: 长267358—61

(清)徐作舟等纂修 清同治十三年(1874)刻本 三十册 国图 河北大学 四川图安徽泾县·徐氏宗谱一卷木刻本 安徽泾县档

(清)徐禧编辑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活字本 二册

安徽·徐氏族谱□□卷 民国刻本安徽徽州地区博(存五卷)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不分卷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历史所 日本 注:是谱为始修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十二卷

(清)徐天枢等纂辑 清乾隆五年(1740)活字本

安徽·休宁徐氏族谱八卷

(清)徐天枢等修 清乾隆间刻本 四册 人民大学 注:记事止乾隆七年

安徽休宁·古楼徐氏族谱二卷

(清)徐天枢纂辑 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木刻本河北大学 上海图 安徽博 注:与《罗昆芳村徐氏族谱》合册

(清)徐天枢 徐化寅等纂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刻本 一册 上海图 安徽博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一册 上图:915015;又一部9174851册

安徽·休宁古楼徐氏族谱二卷

(清)徐天枢纂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刻本 一册

安徽·休西大塘徐氏中村族

(清)徐绍合 徐必祁修纂 清乾隆六年(1741)刻本 一册

(清)徐檀修纂 书名据书名页题 上图:911941

安徽当涂·徐氏家乘四卷徐国安纂修 民国九年(1920)中山堂木活字本四册 上图:JP49¨又一部JP491—

安徽绩溪·罗昆芳村徐氏族谱三卷

(清)徐光文修 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木刻本河北大学 安徽博

(清)徐景京 徐景庆编辑 清乾隆二年(1737)木刻本

安徽歙县·歙西朱方徐氏族谱十二卷(清)徐亦政纂 清乾隆四年(1739)刻本 二册 安徽博 山东平邑县文物站 注:与《淳西剑溪徐氏族谱》合刻

安徽歙县·淳西剑溪徐氏族谱十二卷

(清)徐裎纂修 清乾隆五年(1740)刻本 国图 历史所 人民大学 河北大学

安徽歙县·东海徐氏世系家谱不分卷 (清)徐震

安徽·桐城徐氏宗谱 (清)徐闲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正谊堂刊本四十六册 安徽图

(清)徐熙采 徐有绅等编 清乾二十四年(1759)刻本 一册 安徽图(存卷1)

安徽潜山·东海徐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徐缘凤 徐永 清纂修 清嘉庆五年(1800)敦睦堂木刻本二十册

河北大学

(清)徐吉谋五修 清同治四年(1865)立德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存五卷)

(清)徐(火立英)荣六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卷1—22、首) 注:谱首修于 清康熙八年徐道

(清)徐子桢修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刊本 安徽

安徽潜山·徐氏族谱三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学英七修 民国十四年(1925)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十七卷) 注:明嘉靖二十六年徐秋亭首修

安徽潜山·徐氏宗谱十三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徐柄衡八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敦睦堂木活字本安徽安庆市图(缺二卷) 注:明嘉靖二十六年徐秋亭首修

安徽潜山·重修徐氏宗谱□□卷 民国间木活字本 安徽安庆市图(存七卷) 注:记事至 民国十三年

安徽东至·何村徐氏宗谱三卷

(清)徐治歧等修 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刊本 三册 上海图

合肥徐氏宗谱四卷首一卷徐光瑚等纂修 民国二年(1913)木活字本 三册 存卷1、3卷首

祁门黟县祁门·塘头黟南赤岭徐氏族谱:一卷附新安徐氏宗谱首一卷

(清)徐宁馨 徐原尔纂修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刻本 一册 附卷 清徐裎修纂 书名据书

南陵工山徐氏宗谱十四卷

(清)徐作霖等纂修 清同治十二年(1873)敬爱堂何汉阳刻本十六册 版心题工峰徐氏宗谱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显南等纂修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四卷

(清)徐怀琮等纂修 清乾隆十五年(1750)

宣州寺冈徐氏宗谱

(清)徐发华等纂修 清刻本 二册 存卷5、6 书名据版心题 记事至 清道光间

桐城皖桐徐氏宗谱

(清)徐闲等纂修 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正谊堂木活字本 四十六册 九修本

徐氏出自赢姓,周朝时为诸侯,封于徐(今江苏徐州),便以国为姓,居住在江南凤阳。徐氏名人辈出,汉时有徐摨,吴时有徐顺,宋时有徐元党,元时有徐昭文。元顺帝时徐达辅佐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功成后被封为中山王。徐达生四子,后裔繁多,分支难以查考,只有次子添福的支派谱牒得以留存。添福六世孙徐飞,家资富厚,为人慷慨,于1511年(明正德六年)从句容迁居崇明,居住在本县平洋沙东北姚家桥。徐飞四世孙徐浦居响沙郁维和状南新镇西南。六世孙含亭居一号吴家沙东北区殷杨镇南。九世孙宏谟居殷杨镇东四 。十世孙汝霖居沈阜沙鳌镇竖头街。十一世孙学洙居响沙侯家镇东南,学渠居吴家沙老岸龙王庙东;瑞征居县城内,价增居丰海沙惠隆镇西。十二世孙景良居沈阜沙鳌镇北,绥斋居学洙宅西 ;衢洲居候家镇南,竹林居浜镇北数十步。十四世孙月桥居吴家沙三贞桥东二 。十五世孙福元居吴家沙倪家庙西南;嘉猷居倪家庙西北,甘霖居209号惠安沙朱伦元圩内东老脚洪向东第十三 。

《崇邑徐氏宗系谱》采用宋氏谱法,谱中只记徐达七世孙徐飞一脉,载一世至二十世。十四世孙云璈,字韵伯,号月桥,优廪生,道光时进土。十五世孙徐成祺,字引恬,号不更,历任本县参议会会长、县教育会会长、县通俗教育馆馆长、尚志女校校长;徐甘霖,字无极,号冶甫,日本关西大学法律科毕业。

《崇邑徐氏宗系谱》最初成书于1855年(清咸丰五年),由月桥修纂。1831年(清光绪七年)念祖、云倬续修,1920年第十五世孙树霖再次续修,分上、中、下三册。

徐氏今居住本县有数处。一部分后裔已移居外地,收藏载本的徐运泉,系十七世孙,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长期居住在上海,1984年传至十九世。

分类:  清刻家谱一隅

清刻家谱一隅·乾隆: ◎浙江开化、遂安《玉田刘氏宗谱》

励双杰

乾隆二十八年刻本,刘大景、刘增禄等纂修,四卷,四册。

刘氏家谱,我经手的家谱中,数量最多,现仍有百余部入藏。此《玉田刘氏宗谱》在2004年12月19日与《新安孙氏统宗源流族谱》一同购得。当时送谱来的黄山潘先生,已在2008年上半年因病仙逝,年未及甲子。潘先生与余先生友善,合伙贩书,我与他们相识于1999年初的姚北古玩城,相交甚融,后在他们处得家谱、古籍不少,价平直而质较高。今翻此谱,犹思潘先生昔日英容笑貌,心仍戚戚不已。

谱以端一为迁浙始祖。端一,讳缙,字伯良,号师古,唐末宋初人,世系说他“因世多故,不乐仕进,爰由歙州篁墩而隐于常之邑西青草树居焉。后累辟不起,博校诸书,士乐从之。又号古叟,是吾开阳玉田始祖。”

十二世昌公,行迁二,字用祥,于宋宝佑间自玉田卜筑十三都洽坑而居。

端一公五世孙毅,随父迁遂安。二十世应奇,字文田,万历十年以遂安黎墅田屋之便,遂家。

此即洽坑与黎墅两支合修,家谱每册之首,均钤有“洽坑黎墅两局同修”一印。当时共印二十三部,我这一部,是“往”字号,原由“黎墅派居程家坞国泰公支下众收。”

如果从始迁祖端一再往上推,这个家族绝对不得了。卷二之首,有《刘氏上古纪原图引》,一世夏公,谥定公,周安王时官为大夫;八世刘邦,字季高,祖皇帝,在位十二年;十六世刘秀,光武皇帝,在位三十三年,二十七世刘备,字玄德,昭烈皇帝,在位三年,生一子禅,即阿斗,后帝,在位四十年,晋封为安乐公;五十世就是端一公。自上至下,白纸黑字,家谱载得一清二楚。此若被CCTV们和某些专家们发现,也许又将是另一番光景。孔夫子旧书网“书店联盟”上一个叫“ 藏一藏网站 ”的书店,有一部民国年间所修的江西信丰《信邑刘氏笃伦堂六修族谱》,因为里面也有刘邦、刘备的世系,八册家谱,开了3000000元的价,好家伙,3后面是六个0,很是厉害。可问题是,在其它的刘姓家谱中,找出刘邦、刘备的世系,也并不难。

开化、遂安两地,与徽州相邻,其地所修家谱,承袭徽州家谱风格,用纸用墨,最有讲究,况且开化又是出开化纸的风水宝。谱之最末有“排行”一节,云:“谱牒之修,刊刻成书,匪直为观美也,盖将传及后世,披阅之下,一则见开创之艰难,而不敢陨越以贻羞;一则知祖宗之字号,而不敢命名以犯讳。”虽言明“匪直为观美”,但仍是一丝不苟,颇见功力。

绪论

一、什么是家谱

二、家谱的种类

三、家谱的沿革

四、家谱的价值

经编

一、中国家谱的起源

(一)中国家谱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

(二)口传家谱

(三)父系口传家谱从母系口传家谱发展而来

(四)结绳家谱

(五)甲骨家谱

(六)青铜家谱

二、中国家谱的诞生

(一)周代完整系谱的出现

(二)史官修谱制度

(三)《帝系篇》、《世本》的问世

(四)汉代谱学的发展

三、中国家谱的兴盛(上)

(一)魏晋南北朝家谱兴盛的原因

(二)谱学著作和谱学世家

(三)家谱内容和特点

四、中国家谱的兴盛(下)

(一)唐代官修谱牒发展的原因

(二)三次规模巨大的官修谱牒

(三)私修家谱迅猛发展

(四)家谱内容

(五)家谱种类

(六)谱学名家

(七)唐代皇族谱牒

五、中国家谱的转型

(一)宋代官修公谱废绝、私修家谱兴盛

(二)欧阳修、苏洵创立五世图式谱法

(三)宋代谱学变革

(四)朱熹的谱学思想

(五)简介《古今姓氏书辨证》、《通志氏族略》

(六)宋代皇族谱牒

(七)呈过渡形态特征的元代家谱

六、中国家谱的完善

(一)明代家谱数量大幅上升

(二)朱元璋的“圣谕六言”

(三)明代家谱以朱熹“三纲五常”伦理思想为宗旨

(四)家谱体例、内容的完善

(五)祠堂、祠产

(六)规模宏大的会通谱、统宗谱

(七)程敏政的谱法与谱辨

七、中国家谱的普及

(一)清代、民国时期家谱体例与明代比较

(二)清代、民国时期家谱数量激增

(三)家谱续修

(四)领谱、藏谱和验谱

(五)章学诚的谱学理论

(六)少数民族编修家谱

(七)清代玉牒

(八)孙中山的三篇谱序

(九)20世纪谱学名家

八、中国家谱的新修

(一)台湾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二)大陆地区编修家谱简况

(三)海峡两岸、海内外宗亲共同编修新谱

(四)新谱对旧谱的继承与创新

(五)特大型会通谱、统宗谱

(六)传承中华历史文化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

纬编

一、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上)

(一)谱名

(二)祖先像赞

(三)目录

(四)修谱名目

(五)谱序

(六)凡例

(七)恩荣录

(八)谱论

(九)姓氏源流

(十)世系

二、中国家谱的体例、内容(下)

(一)传记

(二)家法

(三)风俗礼仪

(四)祠堂

(五)坟茔

(六)族产

(七)契约

(八)艺文

(九)字辈、排行

(十)领谱字号

三、中国家谱的数量

(一)中国家谱知多少

(二)中国主要藏谱单位

(三)国外主要藏谱单位

四、中国家谱的姓氏

(一)存世中国家谱的姓氏

(二)中华姓氏的起源

(三)中华姓氏发展轨迹

(四)中华姓氏的特点

五、中国家谱的体与魂——以徽州家谱为例

(一)中国家谱以欧、苏五世图式为躯体

(二)中国家谱以朱熹理学思想为灵魂

六、中国家谱的图像

(一)祖先像

(二)住宅图

(三)祠堂图

(四)坟墓图

(五)其他图

七、中国家谱功能的嬗变

(一)萌芽阶段:优生功能

(二)兴盛阶段:政治功能

(三)普及阶段:伦理功能

(四)新修家谱:文化功能

八、《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

(一)著录家谱文献书目历史回顾

(二)《中国家谱总目》的立项

(三)《中国家谱总目》的编纂经过

(四)《中国家谱总目》的特点

(五)编纂《中国家谱总目》的意义

附录一 上海图书馆整理、开发家谱资料工作大事记(1996-2001)

附录二 中国家谱论文索引(1874-2008)

附录三 主要家谱网站名录

后记:迟到的研究工作的春天

……

安徽徽州介绍下?

徽州,古徽州府所辖各县,即今黄山市的三区四县及江西省的婺源和安徽宣州市的绩溪。自古为山越族居地,在迁入汉族之前,盛行“蛮民”习俗。...
点击下载
上一篇:赵姓族谱在哪下一篇:家谱论文600字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