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孙氏——孙武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陈孙氏——孙武,第1张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 齐国 乐安(今 山东省 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孙武子),又称“ 兵家至圣 ”,被誉为“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孙武大约活动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前五世纪初,由齐至吴,经 吴国 重臣 伍员 (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受到重用为将。他在 柏举之战 率领吴国军队大败楚国军队,占领楚国都城郢城,几近覆亡楚国。

其著有巨作《 孙子兵法 》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他撰著的《孙子兵法》在中国乃至世界军事史、军事学术史和哲学思想史上都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哲学等领域被广泛运用。被译为日文、法文、德文、英文,该书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遏父 之子 妫满 ,是陈国首任国君,史称 陈胡公 (又称: 胡公满 ),其妻为周武王长女 大姬 , 大姬 生二子:长子 陈申公 、次子 陈相公 。

陈申公 生 陈孝公 。

陈孝公 生 陈慎公 。

陈慎公 生 陈幽公 。

陈幽公 生 陈釐公 。

陈釐公 生二子:长子 陈武公 、次子妫针。

陈武公 生二子:长子 陈夷公 、次子 陈平公 。

妫针生妫炆。

陈平公 生 陈文公 。

陈文公 生二子:长子 陈桓公 ;次子 陈废公 妫佗,史称 陈佗 、尊称五父。

陈桓公 生三子:长子妫免,史称 太子免 ,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 陈厉公 ;第三子妫趷,史称庆氏。

陈厉公 生三子:长子 陈庄公 ;次子妫完,即 田完 ,又称 陈完 , 谥号 敬仲,史称 田敬仲 ,为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领,其 八 世孙 田和 取代了 姜齐 ,建立了 田齐 国;第三子 陈宣公 。

陈宣公 生四子:长子妫寇,史称太子御寇,虽立为 太子 ,但未及即位就死了;次子 陈穆公 ;第三子妫西,史称少西;第四子妫宗,史称宗氏。

陈穆公 生 陈共公 。

陈共公 生 陈灵公 。

陈灵公 生 陈成公 。

妫西生妫御。

妫御,史称“御叔”“夏御叔”,他娶的就是 春秋 时代的 美女 夏姬 。妫御与夏姬所生的儿子就是妫征舒,史称 夏征舒 ,妫征舒杀死其母的情人 陈灵公 之后,成为陈国国君。

陈成公 生四子:长子 陈哀公 、次子妫黄、第三子妫招、第四子妫过。

陈哀公 生四子:长子妫偃师,虽立为 太子 ,但未及即位就死了,史称 悼太子 ;次子妫留,史称 陈君留 ,承袭 陈哀公 担任 陈国 君主 ,在位期间为公元前534年三月至四月,楚军来,弃国奔逃到 郑国 ,十一月, 楚国 灭陈, 楚灵王 立其弟熊弃疾为 陈国 君主 ;第三子妫胜;第四子妫贞。

悼太子 妫偃师生 陈惠公 。

陈惠公 生 陈怀公 。

陈怀公 生 陈湣公 。

妫贞生一子:妫挚。

⑤ 陈湣公 (妫越)[前年-前478年在世]→ 衍 (史称:公子衍)→ 玙 → 澄 (字:汝清)→贵→ 鳞 → 弘 →武→怀→安→鉴→源→景→昭→建→涵→文→敏→崇→刚→玄成→聪→普→贡→广→平→班→辛→质→奕→尊→奋→喜→哲→彬→履→怀宁→隋→任仲→藩;

⑥ 陈湣公 (妫越)[前年-前478年在世]→ 衍 (史称:公子衍)→ 琏 。

二、 田齐 后裔 :

田齐 君主 的 先公 ,为 陈国 君主 。

陈厉公 (妫跃)的次子妫完,即 田完 ,又称 陈完 , 谥号 敬仲,史称 田敬仲 ,为田氏家族的第一代首领; 田完 ,生一子: 田孟夷 (田稚)。

田孟夷 (田稚),生 田孟庄 ( 田湣 )。

田孟庄 ( 田湣 ),生 田文子 (田须无)。

田文子 (田须无),生田桓子( 田无宇 )。

田桓子( 田无宇 ),生五子:田武子( 田开 )、田僖子( 田乞 )、陈昭子(陈昭)、 孙书 、子亶。

田僖子( 田乞 ),生九子: 陈瓘 、 田成子 、子士、 简子 、宣子、 穆子 、廪邱子、芒子、 惠子 。

孙书 ,生 孙凭 。

子亶,生子献。

田成子 ( 田恒 ),生 田襄子 (田盘)。

孙凭 ,生 孙武 。

陈国共有26位皇帝,分别为陈胡公、陈申公、陈相公、陈孝公、陈慎公、陈幽公、陈釐公、陈武公、陈夷公、陈平公、陈文公、陈桓公、佗、陈厉公、陈庄公、陈宣公、陈穆公、陈共公、陈灵公、陈成公、陈哀公、陈君留、陈君弃疾、陈惠公、陈怀公、陈湣公。

陈国开国皇帝陈胡公介绍:

公元前1046年,岁次乙未(羊年)。

周军在牧野打败商军,商朝灭亡。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历史上叫做西周。

姬昌之子姬发(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国号陈,以取代亲商朝的虞遂后裔的陈国,是为三恪之一,以“追思先圣王”和“兴灭国、继绝世”。

陈国国君君妫满是舜帝后裔,其先祖虞阏父曾为周的陶正,武王克商后,不等下车就封胡公于陈(今河南淮阳),为三恪之一,以“追思先圣王”和“兴灭国、继绝世”,并将长女大姬许配给他。

舜曾居住于妫水(今山西永居),故而以妫为姓。

扩展资料:

陈国的发展史:

陈国(公元前1046年  —公元前478年),出土金文资料作敶。

是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周朝诸侯国,国君妫姓,是虞舜后裔。

周武王将长女太姬(大姬)嫁给了从商投降后担任周文王陶正一职的遏父之子妫满,备以三恪,奉祀虞舜。

陈国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妫满史称胡公满、妫陈公或陈胡公,成为胡氏与陈氏的得姓始祖。

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城关一带),辖地最大时达十四邑,大致是今天的河南东部和安徽西北部一部分。

从公元前1046年妫满受封起,至公元前478年陈湣公被楚惠王所杀为止,陈国共历25世,起延续568年,中间经历过两次亡国和两次复国。

陈国亡后,陈国公子陈完(陈厉公妫跃之子)为齐国大夫,其后裔于公元前386年代齐国吕姓为齐公,史称田氏代齐。

  淮阳县的名人:

  1、陈胡公,生卒年不详,亦称胡公满、虞胡公,妫姓,有虞氏,名满,字少汤,舜帝之后,陶正遏父之子,周朝诸侯国陈国第一任君主。周武王灭商建周后,将陈胡公封于陈地(今河南淮阳),建立陈国,奉祀舜帝。周武王因陈胡公品德高尚、才识过人,而且还是圣君之后,故将长女大姬(亦作太姬)嫁给他为妻。陈胡公在位期间,修筑陈城,以抵御外敌入侵;以周朝的礼义德行教化百姓,使陈国成为礼仪之邦。陈胡公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位居十二大诸侯国之列。陈胡公死后,谥号胡公(一说胡公非谥号,而是生前便称胡公,胡出自其早期封地胡襄城,公是尊称),其子陈申公继位。

  2、周文,秦末农民起义军将领。即周章,。战国末年,曾为项燕军视日,推算时辰吉凶。侍奉过春申君黄歇,自称懂得兵法。陈胜称王后,授予将军印,西向攻秦。行军途中,不断征集士兵,至函谷关,已有兵车千辆,士兵数十万,不久进驻戏亭(今陕西临潼东)。秦派少府章邯率主力反扑。他孤军深入,缺乏战斗经验,败退出函谷关,军次曹阳(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后又退至渑池(今河南渑西)。章邯追兵复至,他战败自杀。

  3、符彦卿(898年 ─ 975年),,字冠侯,五代、北宋时宛丘人。中国五代及北宋初期将领,曾多次与辽朝军队作战。他出身武将世家 ,祖父乃吴王符楚,父亲是秦王符存审(李存审,为李克用养子,赐姓李)是中华名将,符存审曾任宣武节度使、蕃汉马步军都总管中书令。他的大哥符彦超曾任安远军节度使,卒赠太尉,二哥符彦饶曾任忠正军节度使,兄弟九人均为镇守一方的军事将领。在这样的一个武将家庭中,他13岁就能骑射,25岁当了吉州刺史,因破兵于嘉山,累官天雄节度使,拜太傅,由淮阳王进封封魏王。其有三个女儿为后母仪天下。

源流一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源流二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国公后裔,属于以国名为氏。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名为氏,就是陈氏。除陈完这一支主系之外,在陈国内乱至亡国期间,还有三支陈国公族后裔避居他乡,亦以国名为氏姓陈。

除了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陈留,避居陈留郡;二是陈湣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或颍川;三是迁居固始,源于陈湣公次子陈温之后陈琏,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寔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源流三

少数民族陈姓,韩国朝鲜族陈氏:全部来自中国,本贯有130多个,但现存不到10个,主要是:江陵陈氏、广东陈氏、南海陈氏、德昌陈氏、罗州陈氏、骊阳陈氏、骊州陈氏、临波陈氏、梁山陈氏、三陟陈氏、神光陈氏、福州陈氏、杨州陈氏, 这些陈氏的祖上都是从中国迁过去的。除梁山、广东本贯外全部是骊阳本贯的分支。骊阳陈氏是中国宋朝陈诱东渡后的子孙,梁山陈氏是明太祖时陈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东援将领陈磷的后孙,即广东陈氏。韩国的陈氏和中国朝鲜族陈氏实际全部是中国汉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源流四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隋朝时期有一个叫陈永贵的将军,原来是陇右地区(泛指陇山以西地区,在今甘肃陇山、六盘山以西和黄河以东地带)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杨坚的宠信,官至柱国,领兰、利二州总管,封北郡陈公,陈永贵便以封号中的陈字作为自己的姓氏。

明朝统一全国后,朱元璋为笼络已经降明的蒙古贵族,往往赐给汉姓汉名,如恰恰赐名陈守忠,哈哈赐名陈元等。明成祖时,灭安南国黎朝,国王黎季厘寒流笔大多移居中国,其子改姓名陈澄,官至工部尚书。

其它源流说

商朝未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县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他的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就是陈氏。

陈姓起源及其家族历史变迁

  陈字,曾是一个战车列阵的符号;陈氏,后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历史徽号和家族标志。

  陈姓历史,荣辱与共;陈氏家族,盛衰并存。

  一部中华姓氏通史,就是一部缩影的中华民族历史通书;一部陈氏家族发展史,便是一部微型的中国社会发展史。

  翻观陈氏家族生息繁衍的斑斓篇章,揭示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无疑能给人以启迪,予现实以借鉴;增炎黄子孙之自豪,壮中华民族之气概。

  一、虞舜后裔以国为姓

  姓氏是人类社会自然发展的历史产物,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的部落之中,形成发展为文明社会时期一个家族的总徽号,也是血缘家族的第一标志,并作为保持一族血统世系永续之族号,以区别于其他家族。

  关于姓氏的起源,古代文献中有不少的记载,也有不少相异的说法。如《左传·隐公八年》记载云:"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诸侯以字为氏,因以为族;官有世功,则有官族;邑亦如是"。意思是说:天子让有德的人做诸侯,并以他的出生地赐他为姓;又封一片土地给他,那么这片受封的土地便代表他的爵位,这片土地的名称就成为他的氏。诸侯用他的字作为氏,他的子孙便以其氏作为族姓。做官的人若世代有功,他的子孙便以其官职作为族姓。有封邑的人则可以以 其邑名作为族姓。因此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根据这一记载,认定古代姓氏的来源有四:一日天子以命,诸侯以国为氏;二日侯国的庶支,以父王的字为氏;三日世代有同一官衔者,以官为氏;四日受封采邑者,以邑为氏。

  但是早在汉代,学者应劭在《风俗通义》中,就已把姓氏的由来分为九大类:即一日氏于号;二日氏于谥;三日氏于爵;四日氏于国;五日氏于官;六曰氏于字;七曰氏于居;八曰氏于事;九曰氏于职。

  后来又有许多说法。到宋代,著名学者郑樵在其《通志·氏族略》中,则进一步把得姓受氏细分为:以国为氏,以郡国为氏,以邑为氏,以乡为氏,以亭为氏,以地 为氏,以姓为氏,以字为氏,以名为氏,以次为氏,以族为氏,以官为氏,以爵为氏,以凶德为氏,以吉德为氏,以技为氏,以事为氏,以谥为氏,以爵系为氏,以国系为氏,以族系为氏,以名氏为氏,以国爵为氏,以邑系为氏,以官名为氏,以邑谥为氏,以谥氏为氏,以爵谥为氏等;又记述了代北、关西、诸方复姓及代北三 字复姓和四字复姓等等,合计共有三十余类。

  实际上,自古代以来,姓氏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增加。据统计,春秋时代的姓氏,不过几十个而已,到汉朝的史游《急就篇》就列出单姓、复姓约一百三十余个,唐代温彦编定的姓氏有九等一百九十三家,元初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则收录姓氏达三千七百三十余个,明代王圻《续文献通考》增列为四千六百五十七姓。 迄今,中国人的姓氏差不多近万个。在姓氏发展史上,是先有姓而后有氏,之后则姓氏合一,或称姓氏或称氏姓,或简称姓或简称氏,迄今多称为姓。中华姓氏大家族中的陈姓,便是源于妫姓,以国为氏。即如唐代林宝《元和姓纂》所云:"陈,妫姓,亦州名,本太吴之墟,画八卦之所。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后为楚所灭,以国为氏。"

  林宝在这里所讲的"太吴之墟",实际上是指在六七千年前,曾经生息繁衍在中原地区的一个以蛇为图腾的原始先民的部族聚居地,这个部族的首领就是历史上所称谓的太昊伏羲氏。据历史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太吴伏羲氏曾"结网罟,养牺牲,以充庖厨"。继而又发明了武器"木兵干戈"。而其最大的贡献,则是"始制 嫁娶,以罐皮为礼;正姓氏,通媒妁,以重人伦之本"。由此太吴伏羲氏赢得了各部族民众的拥戴,被推举为各部族的首领。在太吴伏羲氏的率领下,太昊氏部族先 后征服了以雄鹿、鳄鱼、猛虎、苍鹰、巨蜥、红鲤、白鲨、长须鲸为图腾的其他部族,并取蟒蛇的身、鳄鱼的头、雄鹿的角、猛虎的眼、红鲤的鳞、巨蜥的腿、苍鹰的爪、白鲨的尾、长须鲸的须,演化为一个新的图腾。这个新图腾体现了华夏诸族的大融合,被命名为"龙",太吴伏羲氏由此成为龙族的首领。太昊伏羲氏还在太 吴元年的九月初五,在陈地举行了华夏各部族的第一次大结盟,从此"始定四海之广,制九州",统一了中原地区。太吴伏羲氏也成为远古华夏族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被华夏后裔尊为第一代龙祖。

  另据许慎《说文解字》载:"陈,宛丘,舜后妫满之所封。"在这里许慎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炼姓历史的由来,而且也点明了陈氏家族的最早发源地为宛丘(今河南淮阳地区)。

  "陈"字,早见于金文之中。金文中的陈字,与"阵"字是同一个字,音义皆通,有陈列、张设之意。而且金文中的陈字,作为象形字,左边为旌旗之状,右边则为 战车的车轮和士兵所用的戈矛之形,含义为以战车排列于国土边界而保卫疆土,是古代排兵列阵的意思。传说中是黄帝发明了高轮战车,所以黄帝又名轩辕氏(或日 玄鼋)。这说明,此时的战车已广泛用于战争,所以当时的"列阵"主要即指车战。这使后人很容易联想到古代战场上旌旗猎猎、号角震天、战马嘶鸣的壮烈场面。

  陈氏子孙作为虞舜的直系后裔,其远祖实际上可追溯到三皇五帝之首的黄帝时代。据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帝喾相传是黄 帝的曾孙、颛顼的儿子。陈丰氏是黄帝时代黄帝部族的一个重要支派。陈锋氏或作陈酆氏、陈丰氏,陈丰氏之女日庆都,生子放勋即帝尧。由此可知,陈丰氏是与黄帝家族互相通婚的双胞族,并后来一起随黄帝族长期居住在土地肥沃的中原地带宛丘的陈邑。虽然随着历史的发展,陈丰氏部族后来融合于其他家族而销声匿迹,但 是陈丰氏部族生息居住的地名却永远地留传了下来,并给中华民族中一个庞大的家族带来了一个特定的徽号"陈"字。

  帝尧之后,是历史上的虞舜时代。舜被尊为三皇五帝之一帝,同时也是陈氏子孙公认的先祖。据《史记·陈杞世家》记载:"昔舜为庶人时,尧妻之二女,居于妫 讷,其后因为氏姓,姓妫氏。舜已崩,传禹天下,而舜子商均为封国"。商均为舜帝次妃女英所生,因帝舜长妃娥皇无子,所以商均便是舜帝的嫡长子。据说商均多 才多艺,是弓箭和舟船的发明者,当然也有能力继承舜的事业。

  但是,在当时的权力争夺中,黄帝族华夏后裔大禹却占了上风,最后当上了华夏部族大联盟的首领,商均被封于虞城(今属河南)。在虞舜死后,舜帝原属的有虞氏 部族,纷纷向四方退避迁徙,他们的踪迹大多被历史所湮没。而商均也从虞城被移封于商(今陕西商县)。商均迁走后,他的后人虞思仍留居虞城旧地,另一支虞遂 则在虞乡统辖有虞氏部族。一直到商汤灭夏,商汤封虞遂后裔于陈,即古陈丰氏部落曾经的生息之地宛丘的陈邑,舜帝、商均的后裔遂在各地生息繁衍开来。

  到 周朝初年,舜的第三十三代孙、虞思的后裔遏父(又称阏父)投附周王,被任命担任陶正一职。遏父的先祖虞舜,曾"耕历山,陶河滨",是上古时期著名的制陶专 家,舜的子孙也自然而然地把这一祖传的技艺继承了下来。所以遏父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正因为遏父制陶有功,因此在周武王灭商建国后,广召三皇五帝之裔孙,追封先贤遗民,就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邑,取国号为陈,封侯爵,奉守

  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妫满为妻。

  因妫满死后谥号陈胡公,所以历史上又称妫满为胡公满。据《左传》记载:"胡公不*,故周赐之姓,使祀虞帝。"即因为妫满不跟商纣王*乱,而又亲周,所以周武王命他继承虞舜的正统,成为妫姓与姚姓的正宗。陕西临潼西段村于1976年3月曾出土西周《陈侯簋》,铭文日"陈侯作王妫媵觳,其万年永宝用",可知陈 国确系妫姓,且与周王室通婚。胡公满因此而成为陈氏得姓的开山祖。胡公满的子孙因此得陈姓,陈姓也固定为一个血缘家族的徽号。

  周初的陈国位于今豫东大平原上,境域平坦,河流纵横。迄今为止,与淮河交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济河等河流分布其东境,由北向南注入淮河;淮河的另一大支流颍水及其与颍水交流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贾鲁河、沙河等,则从西境由西北向东南注人淮河。虽然这些河流多是经历了历史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 而形成的,不过颍水则一直是千年以来流淌至今的古老河流,还有颍水的支流古濮水今名沙河。陈国既是侯国,方圆百余里,又地处川泽纵横、平坦无堰的中原地带,因而是当时物产比较丰富、文化也比较发达的优越地区。胡公满作为陈国的开国君主,为政处事兢兢业业,他建宗庙,行周礼,奉祀虞舜,发扬光大先祖的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美德,使整个陈氏家族融洽,陈国社会祥和,很快把陈国建设成为一国臣民其乐融融的聚乐之地。胡公满还注重粮食储蓄,又缮修城 郭,防御外患,平定内乱,很快把陈国治理的井井有条,富裕强盛。正因为有良好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使陈国与当时的其他封国郑国、蔡国等,同为中原地区的强盛之国。

  尤其是陈都宛丘(古城址位于今河南淮阳城东三里,城周围绕以东蔡河),经胡公满的修筑租建设,也发展成为陈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宛丘的意思,据《尔雅·释丘》的解释,是"宛中宛丘"之意,即像宛丘一样的土丘瞿崛立于其中。另据《毛诗传》云:"四方高、中央下日宛丘"。宛丘现在地形还是如此。这样 的地形,在古代常常容易被先民们选为定居点。宛丘就相传曾是太皋伏羲氏的都城,如《陈州府志》云:"陈州,太皋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这 里所云"陈",是旧有的意思,即指伏羲神农氏所居之旧都。当时的宛丘城为方形,周长九里十三丈,城墙高二丈四尺,为四门,门皆三重。绕城有土筑外郭一道,即护城堤。堤高丈许,以防水患。而《诗经-陈风·东门之池》一诗曾谈到都城"东门之池,可以沤麻"。沤麻之水要清洁,才能漂白苎麻,织出洁白的布。《陈风·东门之粉》还谈及东门一带种植着大片的粉树,粉树即白榆,至今仍为黄河流域及淮北一带的重要树种。由此可以想见,东门一带池水清澈见底,池边白榆成林,其景致自然相当美丽。故《诗地理考》说:"陈诗多言东门,必陈人游息之地。"正是因为当时东门一带成为一处风景幽雅、臣民游乐的公园场所,所以才多见 诸于诗人之吟咏。从中又可见陈国当时的一派繁华景象。

  周成王九年,胡公满卒,葬于陈。后人为纪念其功德,在都城南郭修建了胡公祠(今称三元宫),并在柳湖东建陈胡公墓。其墓因城壕水长期注浸,故后人以铁锢 之,俗称铁墓。民国《淮阳县志》载有后人瞻仰陈胡公墓所留下的《胡公铁墓诗》:"郁郁元台卧草莱,周遭铁金铸莓苔。古波流水消春雪,高树秋风入夜台。"一幅历经沧桑的风景图。

  从胡公满起始,陈国公室宗族延续了五百八十八年、其间有二十六代君主的繁衍生息,成为先秦时期的一个大宗族。陈国公室宗族的主要世系传承大体如下:

  胡公满生皋羊和犀侯,皋羊为陈申公,犀侯为陈相公。陈申公皋羊生突和靖伯庚,突为陈孝公。突生圉戎,圉戎立为陈慎公。靖伯庚后代改姓袁。圉戎生宁,宁立为陈幽公。宁生孝,孝立为陈麓公。孝生灵和针子,针子后以针为氏,其子孙为针姓,灵立为陈武公。灵生说和燮,长子说立为陈夷公,三年后,燮立为陈平公。燮生 圉,圉立为陈文公。圉生鲍和佗,鲍立为陈桓公。鲍生免、跃、林、杵臼。公元前707年,鲍弟佗杀太子免,立为陈勉公。不出一年,蔡国以强凌弱,杀佗而扶 跃,立为陈厉公。跃弟林不满厉公所为,复杀厉公而自立,号为陈庄公。跃生完,完即陈完(后改名田完,即田敬仲完),避内乱逃奔齐国。七年后,林弟杵臼立为 陈宣公。陈宣公生御寇、款、子夏、庆氏,废嫡立爱而杀御寇,次子款立为陈穆公。子夏生御叔、少西氏。御叔生夏氏。款生朔,朔立为陈共公。朔生平国,平国立为陈灵公。灵公十五年,被夏氏夏征舒所杀。平国生午,午立为陈成公。午生弱、招、黄、过,弱立为陈哀公。三十五年,弟招作乱,弱自杀。弱生师、偃、留、 胜,太子师被抬所杀。师生吴,吴立陈惠公。胜生公孙贞。公孙贞生司城氏,为陈哀公另一支。吴生柳,柳立为陈怀公。柳生越,越立为陈治公。公元前479年, 楚惠王北伐至陈国,灭陈而杀澹公。

  亡国后的陈国公室子孙,遂以原国名为姓氏,这就是陈氏。自胡公满建国到陈国被灭,陈氏公室宗族经历了五百八十余年的繁衍生息,有着二十六代君王及其众多王妃构成的公室家族,使陈氏血缘家族从初始,即以无比强盛的姿态迅猛壮大起来,为陈氏的日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同时陈国公室多支系的繁衍,也使陈氏家族 从开始就形成一本多枝的发展态势。虽然陈国在经历了近六个世纪之后,为楚国被灭,但其裔孙已深深根植于中原大地,并由此向四方播迁。正如后人所说:"陈氏 遍天下,始祖皆胡公"。

  迄今,经过上千年的发展,陈姓人口已逾七千万,约占全国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八。若按中华姓氏人口多少排序,则仅次于王、李、张、刘四姓,排在第五位,名列中华十大姓氏之第五位,堪称中华神州之名门望族。

仪陇县檬垭乡胡氏

据清同治九年 (1870年) 仪陇《胡氏族谱》记载:仪陇县檬垭乡胡氏祖籍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明代中期洪武年间“江西填湖广”时胡继善(1524-1606年)率族人从江西泰和县迁至湖广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流塘岭头、在“湖广填四川”浪潮中,从湖广移民至仪陇县檬垭乡的两支胡姓:一支是胡世俸后裔胡顺珸(1687-1755/康熙26年-乾隆20年)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 奉母吕太君,携弟顺瑕公自楚湖广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迁顺庆府仪陇县三蛟乡管家坝,再迁檬垭乡虎跳山〔猫儿山马鞍山〕;另一支是胡世福后裔胡兴鸣(1657 -1728/顺治14年 -雍正6年)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从湖南衡州府衡阳县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先落业于四川顺庆府广安州姚坪里郑家沟佃耕数载后才迁居顺郡仪陇县常家塜。虽然他们的入川始祖、时间及始发地不相同,但都是胡应奎的嫡系后裔(胡应奎生子三:长子胡世福、次子胡世俸、三子胡世禄)。

一、檬垭乡猫儿山胡氏

入川始祖:据仪陇县檬垭乡猫儿山2008年《胡氏支谱续谱》记载:猫儿山胡氏入川始祖为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从湖南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迁入四川顺庆府仪陇县虎跳山的胡顺珸。

字派:① 胡公正己(胡铨公四世孙)于江西派衍二十字: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继述、世代庆吉清。② 到“成平能继述”后还有“世代庆吉清”五字未用时,胡述德(1538-1600年)又组织议定派衍二十字: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③胡启超(号海峰)在仪陇虎跳山于清同治九年重修家谱时议将旧谱后十字“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改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由此形成启超氏序: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并且为了后面的字派统一有序,启超公又增订了六十个字辈,即海峰增订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华绍天心、宏开文昌基、必有吉祥祯、理学树维本、道义立大经、志尚希贤远、怀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长发荣、守其思善传、芳兆万载亨。

二、檬垭乡常家塜胡氏

1、起源历史

檬垭乡常家塜胡氏祖籍江西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江西时先后居九江、南昌、吉安、在江西繁衍生息达700余年,明代中期洪武年间他们开启了“江西填湖广”的征程,胡公继善率族人从江西泰和县出发迁至湖广永州府零陵县,而后先祖胡世福因遭逢不偶,遂从永州府零陵县迁居于衡州府衡阳县。随着“湖广填四川”的浪潮,胡世福后裔胡兴鸣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从湖南衡州府衡阳县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入川,先落业于四川顺郡广安州姚坪里郑家沟佃耕数载后才迁居顺庆府仪陇县常家塜〔檬垭月星村〕而后子孙遍布大包、松林、大水村,常家塜胡氏至今在檬垭已繁衍生活310余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80年代末改革开放、常家塜胡氏亦开启了全国到海外的工作择业和定居生活。

本支胡姓出自舜帝(虞朝帝王姚重华、字都君;约前2257~前2208年)后裔陈胡公,《通志·氏族略》:"舜有二姓,曰姚曰妫。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妫水之居而姓妫。”后来舜帝部分子孙继承妫姓,为虞舜之后裔。舜以上远古祖先世系,据《史记、三代世表第一》记载,依次是:黄帝→昌意→颛顼→穷蝉→敬康→句望→桥牛→瞽叟→舜、从黄帝到舜已传九世。舜是三皇五帝中的一帝,也是胡姓公认的祖先。舜母曰握登氏。舜德行醇正,尧帝(唐尧、陶唐氏、约前2357-~前2258年)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他为妻。娥皇无子,女英生子曰商均。之后舜的一家住在妫水旁〔山西省永济市蒲州镇一带〕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妫氏。舜继承尧位,治理天下,在他统治期间,天下大治,人民康乐,成为中华民族历史的辉煌时期,舜由此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世代敬仰的明君贤主式的“东方圣人”。后来,舜把帝位传给了大禹。大禹即位后,封舜之子商均于虞城〔河南虞城县西南〕而后子孙皆宗妫姓。到周朝初年,长期留居虞城的商均五世孙妫虞思,传28 世, 至妫阏父、阏父公生妫满。

妫满公(前1067年-前986年〔商纣王7年-周成王29年〕为舜帝33代嫡孙、黄帝42代嫡孙、系正统炎黄子孙、出生于妫汭之滨〔山西永济南〕胡姓得姓始祖)即为仪陇县檬垭乡常家塜胡氏一世始祖,周初时妫满之父妫阏父,官居“陶正”主管制作陶器,在制陶业较有建树,得周武王赏识、前1043年、灭纣兴周,天下大定,武王为稳定和巩固周王朝的天下、始分封列国,封了齐、鲁、晋,宋、燕、陈等71个诸候国,加后来历次所封,号称“八百诸候”武王将其亲属和功臣分别派往各地为诸候,借此屏护拱卫王室,武王对妫满器重,将长女太姬嫁与上古圣君虞舜后裔妫满、成为武王东床快婿,并赐封为陈侯,封之于胡(今河南柘城胡襄镇)筑胡襄城,奉守虞舜的宗祀,后又封于株野〔河南柘城〕建立陈国,以备三恪,侯爵成为陈国第一代国君,又迁都陈之宛丘〔河南淮阳〕妫满因此又称胡公满、陈胡公。妫满正直有气节,在位15年活72岁,前1033年(周成王32年、妫满逝后3年)其次子皋羊在位、周成王(武王之子)将妫满追谥为“胡公”。皋羊将父亲灵牌“妫满”改为“胡满” 胡满共六子、犀侯、皋羊、季夷、丹、舟、懿子。犀侯和皋羊为正妃太姬所生,因此袭承王位、其他为次妃所生、未得嗣位,故不以“公”称。

妫满长子妫犀侯(陈申公、前985年—前961年在位)之后,其子孙以国为氏、世姓陈。惟陈敬仲,避御寇之祸,而奔齐国。至五世孙陈恒,遂改姓为“田”后,田午之子,封于储亭,子孙又以“储”为氏。田艾之子,封于艾邑,子孙又以“艾”为氏。及田齐失国,移居元城,子孙又有易“田”姓,而为“王”姓者。惟敬仲之支‘子昭’,不肯忘祖,遂以祖谥为氏,而姓“敬”。因此、凡陈、田、储、艾、王、敬六姓,皆申公犀之后。其间王公卿相,名臣达士,不能悉数,故不详载。

妫满次子妫皋羊(陈相公、前960年—前939年在位),曾继犀为陈公。后犀之子奕嗣立,位不及皋子孙。虽盛不传,六世至陈庄伯辕,有孙涛涂公,因世袭不及,避居商邑,以祖字为氏,改姓“辕”。后世去车为“袁”姓。及田和篡齐,大封同姓。访皋之后,得庄伯辕二十一世孙袁款(前失考),封于母仰。以绍胡公之祀,赐姓胡母氏。其后子孙,分为三姓。一胡母,二母仰,三母氏。凡辕、袁、胡母、母仰、母氏五姓,皆相公皋之后。其间,亦各有伟人,名垂史册,兹不深叙。

独三子季夷(前1045-前978、居河南陈州〔淮阳县〕)不宗于陈,以胡公满之谥为姓,曰胡,季夷为灵妃所生、亦为檬垭常家塜二世始祖、季夷子孙后来先后迁山东枥城〔济南〕、春秋时期迁江西江州〔九江〕、西汉迁安定郡泾州〔甘肃镇原县〕、临州〔成都邛崃〕白鹤山在此居住的先祖西汉时期胡安、前177-前166年、系司马相如的老师)新朝王莽时期迁江西豫章〔南昌〕、东汉时期迁南郡华容(湖北荆州)、东汉末三国时期迁凤阳寿州〔安徽寿县〕、三国末迁湖北夏口〔武汉汉口〕、东晋时迁朔州善阳〔山西朔州朔城区〕、唐代胡登云(86世882-975)迁湖北麻城县马铃道居住三代、五代十国时期胡云程(字贇89世945-1032)迁金陵〔江苏南京〕再迁长沙、为避马殷之乱由长沙避地徙于庐陵吉州、北宋时期胡霸(90世990-1062)迁吉州值夏〔江西吉安青原区值夏镇〕为江西值夏胡(庐陵堂)始祖、南宋时胡家兴(99世1195-1272)迁陕西南郑、洵阳、后元代时胡兴义(102世1263-1331)又迁回祖籍地江西吉安水大洲〔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在此居住九代人达300年之久、之后经历了“江西填湖广”和“湖广填四川”两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明朝洪武年间胡公继善(111世1514-1597)在江西填湖广运动中率族人迁湖广永州府〔湖南永州〕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明末胡世福(期114世1572-1652)从永州迁衡州府〔湖南衡阳〕衡阳县北门外永福十五都咱江夏公湾、其子胡国柳(1543-不详)迁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劳桥丁观石凹牛屎塘、国柳公之子胡兴鸣(116世1657 -1728)在湖广填四川运动中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迁往顺郡广安州〔四川南充广安〕郑家沟,后来继迁顺庆府仪陇县常家塜〔檬垭乡月星村〕

至秦二世胡亥摄位时,因禁人书“胡”字,故33世祖胡文钦(前314-前206年、居仁怀)改以祖字满为氏,及秦氏灭,刘汉建业。文钦之子,满公强卫。强卫公之子,满公喜。见楚大夫王孙满之后,有姓满者,乃易满姓为胡姓,其后子孙皆宗之。36世祖胡德臣(前248-前190年、居江西江州石鼓寺、〔九江〕)易满姓为胡姓,一十六传,传至63世祖胡志远(361-428年、自夏口迁江州岳山)时,值晋乱。东晋皇帝晋太宗司马昱(320~372年、司马睿幼子、东晋第八帝)梦有五人,各书古月二字于显德殿,复摧折殿柱五株,挟之而去。在庭之臣,有议将来,必有姓胡者,五人为患。于是,隐诛胡氏七十六家。其余各易他氏。胡公志远从母尉迟德英,避江州猎户尉迟豹家,遂宗尉迟氏。五世至尉迟恭(70世祖、字敬德、585-658年、居山西朔州善阳),有功于唐,太宗欲赐姓李,敬德公因泣,祈复赐姓胡。唐太宗许之,故卒赠谥胡公恢复胡姓。凡唐宋元明历世七十余传,皆宗胡氏,而未尝有所易焉。胡氏之源,有据者如此。

2、本支名人:

胡公满(1世前1067 -前986年、商纣王七年-周成王二九年)河南陈州〔淮阳〕人、妫满为舜帝33代嫡孙、黄帝42代嫡孙、得姓后一世祖、遏父之子、虞阏父之子妫满(其妻是周武王的长女大姬),是陈国首任国君,史称“陈胡公”

胡安(39世前177-前106年、汉文帝三年-汉武帝元封五年)秦汉教育家,曾在白鹿山聚徒受经,居临州白鹤山〔邛崃临邛镇〕西汉、讲学白鹤山下,司马相如曾从学授经,知名当世,人称为鹤山先生,又名胡友,字仁覆、号永宁,西汉初著名的布衣、教育家、著名儒学家。自临泾(今甘肃省镇原县)迁居于临邛,聚徒授经于白鹤山,号称“天下第一文才”的司马相如便是其得意门生之一。胡安精研古代哲学,通晓阴阳历算,是巴蜀第一位《易》师

胡广(53世105-182年、汉和帝元兴元年-汉灵帝光和5年)东汉时古华容(今湖北监利)德高望重的学者。胡广历事东汉的安帝、顺帝、冲帝、质帝、桓帝、灵帝。为官三十多年,可谓六朝元老。他清廉正直,明辨是非,不畏权势,一心匡扶东汉的时局,主张“选举人才,无拘定制。”在大阴谋家外戚梁冀专权时,他与李固、杜乔一起反对梁冀专权乱纲的伎俩,提出了“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斩著名论断。后来梁冀将李固、杜乔杀害,逼胡广担任太尉,胡广忍辱负重,秉公仗义,不为虎作伥,因此不为梁冀所容,曾被三次罢官。直到梁冀被群臣诛杀,胡广才官复原职。胡广博学多闻,“学究五经。古今术艺毕览之。”他在前人学术成就的基础上,作《百官箴》四十八篇,被人们赞誉为 “文典甚美”还作诗、赋、铭等22篇,为后人研究汉朝官吏制度留下了宝贵资料。胡广在东汉政权充由外戚和宦官把持的时期,在黑暗腐朽的势力之间游离,能屈能伸,左右逢源,任职多年,而且有所建树,已经是非常不容易的了。当他以八十二岁高龄仙逝之际,灵帝亲自为他安排丧事,赐葬原陵。谥封为文恭候。满朝的文武官员都参加他的丧礼。后来,灵旁还将胡广的画像,悬挂于内阁,以表彰这位元老重臣的功绩。在东汉只有极少数的名臣才能享此殊荣。《后汉书》评论胡广时说他“汉兴以来,人臣之盛,未尝有也。”!

胡质(57世199-248年、汉献帝建安4年-汉后主延熙11年曹魏嘉平二年)淮南寿春〔安徽寿县〕人、曹魏三国时期、寿州迁寿春坞乐、字文德,少与蒋济、朱绩知名江淮间。蒋济为别驾时将胡质推荐与曹操,召为顿丘令。胡质在曹操当政时还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吏,但依靠自己的清正廉洁和勤勉政绩。魏文帝曹丕在位时,胡质任东莞太守,“在郡九年,吏民皆安”。到荆州任刺史后,他的政绩依然卓著。他任职之处,形成了“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的富庶局面。嘉平二年(250年),胡质病逝,“家无余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四年后,朝廷追思清节之士,考虑到胡质一生为官清廉,体恤民情,特下诏褒奖其清廉品德,并“赐其家钱谷”。追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贞候。

尉迟敬德/胡恭(70世585-658年、陈后主至德3年-唐高宗显庆3年)隋末唐初名将、朔州善阳人、隋末唐初名将、鄂国忠武公尉迟恭、字敬德,胡恭,朔州平鲁下木角人。官至右武候大将军,封鄂国公,是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胡霸(90世990-1062年、南唐要煜开宝3年-宋仁宗宗嘉佑7年)金陵人、迁江西庐陵吉州芗城名元武(又名炳),字公霸(又字长善),讳杲,自幼好学熟读经史,诸子百家无不精通,少时受越王之命出使南唐,南唐主李煜爱其姿才,封吉州刺史,南唐归宋后,封赠庐陵郡开国侯,擢升通奉大夫,赠江西行省参政。王考其多年为官,清白之节堪嘉,转升大理事评事,客居金陵。在任吉州刺史时,其弟贞与阳随任所客居,后徙泰和南城与禾溪定居。配郝氏,郡封夫人,生三子。霸公致仕后从金陵回归胡卜故里,与长子、次子经营农桑,耕读自乐,命三子赴庐陵封地芗城〔值夏镇〕定居,为江西值夏始祖。

胡铨(95世1120-1180年、宋徽宗崇宁元年-宋宁宗嘉泰2年)迁吉安芙蓉山、兵部侍郎,字邦卫、号澹庵老人、谥忠简。南宋吉州庐陵芗城〔吉安市青原区值夏镇道院〕人。南宋爱国名臣、文学家、政治家、爱国词人,庐陵“五忠一节”之一,以刚直忠义名昭史册。

3、字派和迁徙入川史

南宋江西:胡公正已于江西衍派二十字: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继述,世代庆吉清。

明代永州:尚有“世代庆吉清”五字未终,胡述德重派二十字: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

满清衡州:谱牒遗失、胡国柳重派“应世国兴宗、祖朝廷永吉”

满清仪陇:胡朝滨又增“文光登启胜、金玉万代荣”十字于吉后。

满清同治九年(1703年)虎跳山:胡启超(号海峰、常家塜永字辈)重修家谱时将旧谱后十字“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改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

满清同治庚午年(1703年)常家塜:同年胡公永和等在常家塜重修家谱时发现常家塜和虎跳山同为永州胡公应奎之后本为一脉便弃滨公所增(仅用滨公“文”字)、将其合谱从启超公所增改,从“先”字始,为“应世国兴宗、祖朝廷永吉、文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 此后无衡永之别。

而后启超公又增订了六十个字辈,即海峰增订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华绍天心、宏开文昌基、必有吉祥祯、理学树维本、道义立大经、志尚希贤远、怀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长发荣、守其思善传、芳兆万载亨”。不过现在从德字辈后,几乎未按照字辈取名!

我檬垭胡氏祖籍系江西吉安府泰和县庆公里牛头坝,时胡正已(南宋1175-1253)于江西吉安衍派二十字:家政永映兴,孝友重朝庭,成平能继述,世代庆吉清。后胡继善(明代1514-1597)率族人从江西泰和县迁湖广永州府零陵县丰乐乡谭塘里,地名流塘,小地名岭头,尚有“世代庆吉清”五字未终,其子胡述德(1538-1601)重派二十字: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方二世孙子胡世福遭逢不偶,从永州迁衡州府衡阳县之北门外永福十五都咱江夏公塆置业居住,其子胡国柳(1543-不详)因先父迁移年少,谱牒未携,字派已忘。恐从后无稽,便派“应世国兴宗、祖朝廷永吉”此后国柳公又迁金兰十一都募化里劳桥丁观,土地大王祠下,地名石凹牛屎塘而家居之。传至国柳之子胡兴鸣(1657 -1728)时,听闻四川停止战乱,弟兄商议后便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迁往四川顺郡广安州之姚坪里郑家沟、佃耕数载后又听闻本郡之仪邑〔仪陇县〕俗美风清,而又置业于常家堟〔檬垭乡〕。后战乱又起旧谱复失,战乱结束后胡朝滨,又增“文光登启胜、金玉万代荣”十字于后。清代同治庚午年(1870年),胡永和(1817-不详)、胡永斗、胡永沛、胡永政等,值虎跳山〔檬垭乡建新村猫儿山〕胡世俸(胡世福兄)子孙胡启超重修谱牒(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胡启超(号海峰)于清同治九年在仪陇虎跳山重修家谱时议将旧谱后十字“承恩希道义、福寿永崇新”改为“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由此形成启超氏序:应世国太顺,忠良廷启明,承先昭盛德,正一自崇登。并且为了后面的字派统一有序,启超公又增订了六十个字辈,即海峰增订六十字:安邦克建定、光华绍天心、宏开文昌基、必有吉祥祯、理学树维本、道义立大经、志尚希贤远、怀全君子慎、高超秉俊秀、三元长发荣、守其思善传、芳兆万载亨。)同年、常家塜派寻找本源,发现和虎跳山胡氏虽有永州、衡州之别,然都为永州胡公应奎后代。常家塜便废弃滨公所增,将其合谱、从启超君所衍之派,因常家塜已至先字,余后代便从启超所增。商议从“先”字派合之,此后不可有永州和衡州之分别。

中国历史上所有陈姓帝王国君(包括不为历史学家承认的):

陈胡公:(生卒年待考),本名妫满,陈国开国国君,在位时间年数待考。

陈申公:(生卒年待考),本名妫犀侯,陈国第二位君主,在位时间年数待考。

陈相公:(生卒年待考),本名妫皋羊,陈国第三位君主,在位时间年数待考。

陈孝公:(生卒年待考),本名妫突,陈国第四位君主,在位时间年数待考。

陈慎公:(公元前?~855年待考),本名妫圉戎,陈国第五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前855年为期年数待考。

陈幽公:(公元前?~832年待考),本名妫宁,陈国第六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855~前832年为期二十三年。

陈厘公:(公元前?~796年待考),本名妫孝,陈国第七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832~前796年为期三十六年。

陈武公:(公元前?~781年待考),本名妫灵,陈国第八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95~前781年为期十五年。

陈夷公:(公元前?~779年待考),本名妫说,陈国第九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82~前779年为期三年。

陈平公:(公元前?~755年待考),本名妫燮,陈国第九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78~前755年为期二十三年。

陈文公:(公元前?~745年待考),本名妫圉,陈国第十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54~前745年为期十年。

陈桓公:(公元前?~707年待考),本名妫鲍,陈国第十一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44~前707年为期三十八年。

陈厉公:(公元前?~700年待考),本名妫佗,陈国第十二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06~前700年为期七年。

陈利公:(公元前?~700年待考),本名妫跃,陈国第十三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700~前700年为期五个月。

陈庄公:(公元前?~693年待考),本名妫林,陈国第十四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99~前693年为期七年。

陈宣公:(公元前?~648年待考),本名妫杵臼,陈国第十五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92~前648年为期四十五年。

陈穆公:(公元前?~632年待考),本名妫款,陈国第十六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47~前632年为期十六年。

陈共公:(公元前?~614年待考),本名妫朔,陈国第十六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31~前614年为期十八年。

陈灵公:(公元前?~599年待考),本名妫平国,陈国第十六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613~前599年为期十五年。

陈成公:(公元前?~569年待考),本名妫午,陈国第十六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98~前569年为期三十年。

陈哀公:(公元前?~534年待考),本名妫弱,陈国第十六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68~前534年为期三十五年。

陈惠公:(公元前?~506年待考),本名妫吴,陈国第十六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33~前506年为期二十八年。

陈怀公:(公元前?~502年待考),本名妫柳,陈国第十六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05~前502年为期四年。

陈愍公:(生卒年待考),本名妫越,陈国末位君主,在位时间从公元前501~前479年为期二十三年

陈 胜:(公元前?~前208年),阳城人(今河南淮阳)。著名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张楚政权的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前209~前208年为期一年。

陈胜是雇农出身,少年时便志向远大。为人拥耕,他发出了富贵的感叹。遭到了同伴的讥笑后,他立即反唇讥道:“燕雀怎能知道鸿雁的志向呢?”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农历7月,秦朝廷征发闾左屯戍渔阳(今北京密云),陈胜、吴广为屯长。他们行至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为大雨所阻,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当时的法令,过期就要杀头。陈胜、吴广便发动戍卒起义,提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口号。陈胜自立为将军,以吴广为都尉,用已被赐死的秦始皇长子扶苏和楚将项燕的名义号召群众反秦。

起义军迅速攻下蕲县(今安徽宿州)。当义军进据陈县(今河南淮阳)时,已拥兵数万。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任命吴广为假王,率军西击荥阳,命武臣、张耳、陈余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

张楚政权的建立,促进了全国范围内反秦斗争的高涨,各地百姓久苦于秦政,纷纷杀秦长吏,响应陈胜。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也纷纷起兵反秦。各地反秦力量的著名首领有刘邦、项梁、项羽、英布等人。

吴广率领起义军围攻荥阳不下,陈胜另派周文为将军西击秦。周文的队伍在进军咸阳途中,不断扩大,到达函谷关时,已有兵车千辆,战士几十万,起义军进抵距咸阳几十公里的戏(今陕西临潼),秦二世令少府章邯把修建骊山墓的数十万刑徒和奴隶编成军队迎战。起义军接连受挫,周文自杀。

随着反秦斗争的开展,起义军内部的弱点和矛盾也逐步暴露。陈胜滋长了骄傲情绪,听信谗言,诛杀故人,与起义群众的关系日益疏远。派往各地的将领也不听陈胜节制,甚至为争权夺利而互相残杀。如围攻荥阳的起义军将领田臧与吴广意见不合,竟假借陈胜之命杀死吴广,结果导致这支起义军的全军覆灭。

秦朝大将章邯解除了起义军对荥阳的包围后,倾全力向陈县猛扑,陈胜应战失利。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农历12月,陈胜率军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后被叛徒庄贾杀害。陈胜的部将吕臣率领苍头军,随即两度收复陈县,并处死了庄贾。

陈胜、吴广的相继牺牲,使农民起义遭受了一时的挫折,但各地起义军仍继续进行斗争。以项羽、刘邦等人为首领的起义军,经多次重大战役,最终消灭了秦军的主力。

公元前206年农历10月,刘邦率军进抵灞上,秦王子婴奉皇帝符玺投降,秦王朝灭亡。

陈霸先:字兴国,吴兴长城人(今浙江长兴),南朝梁国名将,南朝陈国开国皇帝,陈高祖武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57~559年为期三年,终年五十七岁。

原籍颖川,永嘉时迁居于吴兴长城。出身寒门,好读兵书,精于武艺,明达果断。后以镇压农民起义之功,累官至西江都督、高要太守。侯景叛乱,陈霸先起兵讨之,破建康,灭侯景。西魏破江陵,南朝梁元帝被杀,陈霸先立萧方智为帝。公元557年10月代梁而自立,改元永定,国号陈。

陈 蒨:(公元522~566年),陈文帝,南朝陈国世祖文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59~566年为期八年,终年四十五岁。

陈武帝时立为临川王,总军政。武帝子陈昌被西魏执俘于长安,故以蒨嗣位。

陈伯宗:(公元551~568年),陈文帝嫡长子,陈废帝,南朝陈国临海王废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66~568年为期三年,终年十七岁。

以皇太子嗣位,年幼,以叔父陈项为司徒、录尚书事、都督中外诸军事。公元568年陈顼废其帝位,封为临海王,陈顼自立为帝。

陈 顼:(公元531~583年),陈宣帝,南朝陈国高宗孝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68~583年为期十五年,终年五十三岁。

公元568年11月废陈伯宗为临海王,自立为帝。

陈叔宝:(公元553~604年),字元秀,小字黄奴,陈宣帝长子,陈后主。吴兴长城人。著名南朝陈国末代皇帝,在位时间从公元582~590年为期八年,终年五十二岁。

南朝陈太建十四年(公元582年),陈宣帝病逝,陈叔宝击败与他激烈争夺帝位的二弟陈叔陵,登上了皇帝的宝座,第二年改年号为至德。

陈叔宝继位后,听信谗言,排斥在平乱中建有殊功的陈叔坚,任用与他嗜好相投的文学之士江总等,日日歌功颂德,饮酒赋诗,荒废国政。他在生活上穷奢极侈,沉湎于声色。他的后宫姬妄成群,珍玩无数。他又大兴土木,用香木建造起临春、结绮、望仙三座楼阁,各高数十丈,以金玉珠翠装饰。他的御马娇贵无比,竟然嫌弃豆粟过于粗糙而不肯食用。他还四处寻访美女,纳孔、龚二女为贵纪后,又于民间采得七佳丽,仍不满足,见侍女张丽华长发乌黑,肌肤洁白,立即收为贵妃,万千宠爱在一身。为了满足一己之享受,他视百姓为草芥,横征暴敛,刑罚苛重,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他却更加肆无忌惮,为所欲为。他伙同佞臣狎客在花天酒地中赋诗唱和,命乐工配曲编舞,挑选成百上千宫女排练演唱,以《玉树后庭花》最缠绵悱恻,直陶醉得他不知所以了。

当时天下局势正发生着巨大变化,北方隋朝早已练兵选将,雄心勃勃地计划吞并陈朝。隋祯明二年(公元588年),隋文帝杨坚派五十万大军南下灭陈,而陈叔宝自信有长江天堑可保无虞,建康宫中,依然歌舞升平,日日宴饮如旧。

隋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军大将贺若弼、韩擒虎分率军队,乘江面大雾弥漫,悄悄渡过长江,包围了建康(今江苏南京),而陈朝军队不堪一击,很快就败下阵来。陈叔宝与张丽华等嫔妃危急之中躲入井中,被隋军搜出抓获。陈叔宝的被俘宣告了南朝最后一个王朝陈国的灭亡,隋文帝重新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

被俘十五年后,陈叔宝死于洛阳,终年五十二岁,葬于洛阳邙山,史称陈后主。陈叔宝生前写了许多著名的诗歌,后人编成《陈后主集》,流传至今。

陈友谅:(公元1320~1363年),湖北沔阳人。著名元朝末年农民起义军领袖之一,大汉政权缔造者,在位时间从公元1360~1363年为期三年,终年四十四岁。

陈友谅家世业渔。他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朝末期农民战争爆发后,陈友谅参加了徐寿辉、邹普胜、倪文俊等人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军功升任元帅。元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农历9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乘机袭杀倪文俊,兼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了天完实权。此后在两年里继续进行反元战争,攻取了安庆、池州、龙兴(今江西南昌)、瑞州(今江西高安)、邵武、吉安、抚州、赣州、信州(今江西上饶)、襄阳等地。

陈友谅在反元战争中,竭力争取汉族地主阶级合作,收罗了不少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知名的有元兵部尚书黄昭和进士解观等人。同时他在天完内部制造分裂,篡权夺位。远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农历9月,陈友谅杀害了在反元战争中功劳卓著的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农历12月,他又杀掉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公元1360年)农历闰5月,再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

大汉政权建立后,陈友谅仍以邹普胜为太师,张必先为丞相,张定边为太尉,他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转向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

陈、朱之间的战争是封建统一战争,前后进行了三年多,历了经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农历闰5月的龙湾战役、元至正二十一年(公元1361年)农历8月的江州战役、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夏季的鄱阳湖战役这三次重大战役。由于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徐寿辉有感情,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因而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使陈友谅在各个战役中接连败北。

元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农历8月,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中中箭身亡。

陈友谅穷奢极欲,不恤民力,又不善于抓住战机,这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后来张定边等大将保护陈友谅次子陈理返武昌,立陈理为帝,改元德寿。

元至正二十四年(公元1364年)农历2月,朱元璋兵临武昌城下,陈理出降,大汉政权灭亡。

一是把爰yuan姓当做爱ài姓,这是知识份子读书不认真造成的。

二是"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通假,但并没有与走之底的远(远)通假。

因此上关于远(远)姓的来源并不可信。

爱ài姓 唐武帝李炎时期(公元841~846年),一些回鹘首领来唐朝,北方回鹘国的过相叫爱

邪勿,是根据当地发音译成汉语的。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宠爱,唐武帝分别赐于他们汉族姓

名,

爰yuan姓 当时"爰"字和"袁、辕、榬、溒、援"等字音同,所以后来的子孙就分别以这6个

字为姓。正如《袁枢年谱》所云"一姓有六字五族之异"。

关于远姓第2条

2)出自突厥。汉代突厥战败后被分化为两部分,一部分西行建立土耳其帝国;一部分内附

,进入中原,汉帝赐姓远,意为来自远方的人,自此远姓始成后几经天灾战乱,流利失所,待

天下安定,远姓才开始在各地开支散叶。

这一条解释狗屁不通。

第一,汉代更本没有与突厥打过仗,唐代才有与突厥战争。汉代哪里来的突厥啊。汉代是

匈奴。

第二,也没指名汉代哪个皇帝,这就是不负责,瞎扯。就是一种低水平的糊弄。

我想这是“爱ài姓 唐武帝李炎时期(公元841~846年)一些回鹘首领来唐朝,北方回鹘国的

过相叫爱邪勿,是根据当地发音译成汉语的。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宠爱,唐武帝分别赐于他

们汉族姓名”的一种仿造和演义。

远姓第1条

1)爱氏又写作袁、辕、援、溒、远、榬,上古时同音通用6个字通假。而且爰yuan姓写成

爱ai氏

爰yuan姓的解释只有"袁、辕、榬、溒、援"5个字通假,硬拉上一个远字,这是牵强附会。

远(远)氏与爱ài姓和爰yuan姓和元氏都没有关系。大家千万不要走入误区。

远(远)氏可能出自薳姓去掉草字头。

薳姓(含蒍姓):最早是楚国大夫薳章,后来有薳越、薳射、薳罢、薳启强,“蒍子冯”

也写作“薳子冯”,可是像蒍敖、蒍贾的姓氏就只有一种写法,原因在于——薳氏大宗子

孙的姓氏仍写做“薳”,其小宗、别宗则写做“蒍”。

楚国薳氏宗族薳氏是春秋时期楚公族中较为显赫的一支,其宗族源流一直是史学界比较关注

的课题。

陈孙氏——孙武

孙武(约前545年-约前470年),字长卿,春秋末期 齐国 乐安(今 山东省 北部)人。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尊称兵圣或孙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