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门到少岭坞:竹里畲村“世外桃源”(二)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从上门到少岭坞:竹里畲村“世外桃源”(二),第1张

3月2日上门村之行,同《上门雷氏宗谱》的修编者三十四世嗣裔之外孙傅钦熊老师作了沟通,并在傅钦忠老师陪同下,拜访了上门雷邦俊老支书,也拜谒了清河郡傅氏十七世太公墓。

柯城区畲族3000多人,有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七里上门四个民族村。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三个村的畲族以蓝姓为主,还保存着浙江省最为完整的畲族宗祠,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里上门以雷姓为主,从上门到少岭坞少伸还分布着蓝家自然村。

航埠镇北一、北二村,1958年才始有其名,之前都称北淤村,始名于元朝仁宗年间(1285-1320),因村庄位于常山江古道水面北面溪滩上,故名。北淤的蓝氏,历史上称为“北川蓝氏”。 据《北川蓝氏宗谱》载:“元朝仁宗末年,元茂之子蓝敏受业于太学,授会稽尉。上任未久而疾作,即解印归……舟至信安北川,视此风景灵秀,而心旷神怡,留连数月而疾愈,从而留之。”也就是说,北淤村畲族蓝姓系元末明初名门望族由福建罗源地区迁入,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了。

畲族是我国南方的游耕民族,二千多年来,畲民不畏艰辛险阻,从北方及广东凤凰山四散迁徙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台湾等省份。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其聚居村寨大多都坐落于离县城很远的大山深处。“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因此,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民族村畲族在河谷平原区聚集与聚集规模有着在浙江省最高的特殊性。如,航埠镇北二村全村有1500余人,其中畲族人口占80%左右。

而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为“三藩之乱”后先后从福建迁入。从时点上说,少岭坞的蓝氏先于上门的雷氏。同北淤的蓝氏河谷平原区聚集特殊性相比,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具有畲族往深山老林迁徙的普遍性。

据《上门雷氏宗谱》,上门雷氏源自陕西冯翊郡,其祖先为诸侯,方雷氏,是全国雷氏宗族中两大名望贵族之一,后移居闽鄞江、宁化(三明)。

鄞江,即汀江,在武夷山东侧、闽地西部,河从宁化木马山上发端,经长汀、上杭、武平、永定自北而南,蜿蜒285公里,流域面积9000多平方公里。在江西省、福建省之间横亘着一条长550千米、海拔1000米,自东北向西南,北接仙霞岭南接九连山的武夷山脉,福建省因而与周边浙江、江西、广东等省相对独立成“闽地”。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基本吻合当年黄巢起义军从石粱大岭背开赴江山,实现后来的开山劈路七百里直取福建的壮举的仙霞岭之路。

雷氏在福建祖地,一世存裔公,至梁时,富号十万,由宁化移清流(三明),清流为黄巢(唐末)所灰灭。九世从俭公为宋朝雅州知府。十四世续尽公为新罗(龙岩市)主薄,任终回清流(三明)至上杭(龙岩市)胜运里增坑20余年,15世在姻丈傅公引崇下落业。17世移居大洋坝,21世移居铭乡茶排村,28世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生景公、主贵公、生林公、生彩公四兄弟,在妹夫博公的引导下迁入上门村。

在七里山区从上门到少岭坞的雷氏与蓝氏的迁徙路径具有畲族往深山老林迁徙普遍性中蕴涵着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迁入的特殊而又有深刻的畲汉大团结协作文化因素。今人若到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作客,你会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是:“半岭凹人上门人都是亲戚!”

徐映璞《浙江灵鹫山志》有云:“自太邱村(大头)东行,下半岭,出上门,过少伸蓝家二十里,西达岭根”。半岭凹以下上门、少伸蓝家、少岭坞以下坡路为主。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的村民旁山依水而居“坞”,地势都是周围高中间凹的地方。高度吻合着畲族游耕民族辗转迁徙“结庐山谷”的地理位置选择。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仍有鹫岭古道遗迹。

在灵鹫山西北山区,分布着明末清初由福建辗转迁徙过来的汉姓的人口。如灵鹫山大坑的孟高寮的“寮”字,是福建深山老林村寨的特有地名词,相当于村或村庄的意思。在灵鹫山的坞口,还有高寮、外寮口自然村。由于深居山区,交通不便,当地又没有可烧煅贝灰的原料,所以古时灵鹫山西北山区的畲民汉民们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

古时的畲族建筑材料只能就地取材,用黄土做砖砌墙,茅草为屋顶。因为这样的房子承受不了大风的压力,所以,除了房子盖得很低之外,还在村寨四周栽种松树,枫树等,房前屋后种毛竹果树,村口有树能挡风,屋后种树能蓄水,空气也格外的新鲜。因此便有了“造成风水画成龙”的畲族谚语。山区畲族同胞传统建筑是茅寮,也称为“畲寮”。茅寮分为山棚与泥间两种,山棚,顾名思义就是山上的篷棚。“土寮”,通常用小竹或芦苇杆编成篱笆状,拐角处用木头固定,然后涂上泥巴,做成“墙”。

在建筑艺术上,畲族建筑经历了漫长的演变过程。从早先的茅草屋“畲寮”,到后来的土楼 “土墙厝”,到今天的砖瓦房 “瓦寮”。而今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

七里山区真正大范围开发在元至治元年(1321),早田村与横山路村祖先由芙蓉乡章舍王迁入以后,并伴随着衢徽古道路的开通而走向历史上的繁荣。明清以后,桃源七里就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

上门村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迁入,已有近300年的历史,生息繁衍至今,生产、岁时、信仰等风俗虽与汉族相近,但仍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文化艺术和语言,保留着许多本民族独特的民风民俗。诚如《上门雷氏宗谱》所说,他们“在发展毛竹、造纸、种植药材、开山砌田诸方面,处处领先于乡邻”。特别是种竹技术同邱山王氏的毛竹造纸技术成为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开发史两大历史坐标点。七里山区适用于造纸的优良毛竹品种就是傅氏祖先从福建祖地带来的七根毛竹。从半岭凹上门到少岭坞少伸村的傅氏是同一宗亲。《傅氏家谱》记载:“及竹林盛,纸之原料仍大增,制纸之人工渐感不敷,于是赣之业制纸者先后来,余赣(今余干)籍人也。闽人来此用竹为制纸之原料获利倍多,于是各处相率仿效加以繁育,遂促进吾衢今日经济之繁荣,而使赣籍之人相继获利也。在明代衢州之业造纸者仅二户,迄于清末奚足千户。”

由于勤勤恳恳加上先进的种植技术,在历史上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不落后于河谷平原区的汉族农民。因此,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已找不到早期的茅草屋“畲寮”,但仍有土楼“土墙厝”旧踪,比较普遍的是钢筋水泥结构的小楼房。他们住房质的跃迁也从心灵深处滋长出对党和政府的热血感情。

元至治元年(1321)以来,来自芙蓉乡章舍王、福建、江西、安徽以及本省的遂安(淳安)、建德等地的移民,汇聚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太邱山下这片新垦地,相互间既有竞争,又有融合,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发展模式,这种文化更有新的创造力、汇聚力、以及包容力,形成新兴的文化力量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竹里畲村“世外桃源”的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畲民,其眼界并不亚于衢州河谷平原地的纯粹的农民眼界,甚至于具有更为广阔的胸怀,在衢徽古道上与七里汉民一起谱写了历史上的衢州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篇章。

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最高等级的旅游资源有两项,即高山蔬菜基地与竹林竹海。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含治岭村的徐家、朱家、上金家坞、下金家坞4个自然村,既是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竹林竹海的主体区域,又是高山蔬菜的主要基地。流动山泉水养殖清水鱼也有资源潜力。竹林竹海配以治岭村6平方公里的山羊石林在江南也是少有的图景。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资源,这个地方是一片“净土”,是一个无工业化污染的环境,生产的是一流的入口产品。越往后,具有这种“净土”的环境要素会越重要。

在生产要素变迁,人口红利渐衰, 资源驱动型发展模式将逐渐让位于创新、技术、文化驱动的高质量发展,国家经济结构和文旅产业结构都将迎来巨变 ,疫情后城市目的地,短途、周边、自驾、微度假、轻休闲、跨界复合的产品将是未来的主流的今天,这个地方的一片“净土”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富,也是从上门到少岭坞区域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从上门到少岭坞,西连中国最美的杭新景高速公路柯城区七里进出口连接线,东连衢江区进出口。如果把大毛(大头村—毛坞村)连接线比作“天桥”,那么从上门到少岭坞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处在灵鹫山西北部七里山区云雾“天桥”之上。而处于自明清以后桃源七里成为衢州历史上比较发达的山区的新文化发展模式的竹里畲村“世外桃源”,就成为灵鹫山名山开发建设最为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盘蓝雷钟一路人,莫来相争欺祖亲;出朝祖歌唱过了,子孙万代记在心”。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一带深山老林有蕴涵着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迁入的特殊性,航埠北淤村一带的畲民具有在河谷平原区聚集与聚集规模有着在浙江省最高的特殊性。他们共同谱写了历史上的衢州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的篇章。航埠北淤村一带在1990年代至2010年代,同姜家山的柴家一起,创下了全国最大的柑橘鲜果包装加工集散中心市场。柯城区畲族四个民族村

的乡村振兴战略,在衢州乃至浙江都有特殊的战略地位与战略意义。

“特殊”隐含着“人无我有”战略优势。实践证明,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有无各级政府的支持,结果会大不相同。在民族乡村振兴这个“特殊”的战略时点上,柯城区四个民族村的乡村只要“山上”(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山下”(河谷平原区的航埠镇北一、北二、殿前)联合互动互补发展,易于争取到省部级的战略支持。

具体到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可紧扣雷氏傅氏姻亲抱成一团的畲汉大团结协作开拓进取的地域主导思想文化,按朴素的生态观,顺应自然和以最简便的手法进行景区布局与打造,向人们展示我国南方畲族的游耕民族不停的迁徙变迁历史宏幅图景;在组织上可走围绕“ 景美 、 业兴 、 民富 、 村强 ” 八个字的 合作社模式(村民集体核心村民入股、政策支持、银行资本支持) 的组织与自组织的路子,并利用 创新、技术、文化驱动 三驾马达驱动整合沿大毛线(大头村—毛坞村)公路以上门为中心的七里乡中部及东北部10公里范围的资源——就是以村集体为核心实践三个依靠;依靠好的发展思路,依靠村两委和村合作社;依靠当地畲汉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相信,灵鹫山西北部七里从上门到少岭坞在市、区支持下,民族村的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子会越越宽阔。

这里用诗人林敏苏《畲族情缘》结束本文

奇丽的文化异族的风情一处山青水远原始部落一个凤凰图腾谟拜传承盘瓠与高辛公主的联姻也已是五千年前的故事却如畲族的青山绿水渊源流传绵延至今同一片皇天穹顶同一块闽越大地语言与服饰可以不同起居与饮食也有相异却是同属华夏一个渊源同流着炎黄一样的血脉帝喾韶乐凤凰来朝盘瓠英勇畲族绵延几千年的星月轮转不改畲族崇凤爱女的习俗千百年后的今天当我用脚步丈量畲族每寸土地瞭望苍茫远古历史的天空仿佛看见昔日的凤凰依旧翩翩起舞畲山青翠畲水流远凤凰于飞永志其祥!

(部分来自柯城发布及网络)

3月5日

一、寻根溯祖: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

二、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五、历史名人

雷 义:东汉尚书侍郎

雷 敩:南朝宋时药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痛哭,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

雷发达(1619-1693):明末清初建筑工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人。曾参与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营造工作达200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雷”。

雷 锋(1940-1962):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海内外。

参考资料:

http://bbsasiacicom/viewthreadphptid=63258&extra=&page=2

回答者:wnc7188 - 魔导师 十一级 11-21 16:44

--------------------------------------------------------------------------------

一、寻根溯祖: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二、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三、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四、家乘谱牒: 上海:雷氏统宗谱 浙江:冯翊郡雷氏宗谱四卷、雷氏宗谱一卷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 安徽:雷氏宗谱28卷首二卷末一卷 河南:雷氏三修族谱10卷 湖北:雷氏宗谱10卷、雷氏家谱 湖南:雷氏家谱 四川:零陵雷氏族谱六编外编二编、东郡雷氏族谱二卷 福建:晋江雷蓝苏氏三姓族谱、晋江斗山雷氏族谱 山东:雷氏族谱一卷 江西:茶园雷氏族谱五、历史名人: 雷 义:东汉尚书侍郎,与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 雷 焕:晋代天难Ъ摇4�担何涞凼保�放#ㄐ敲�┘涑S凶掀�@谆拦燮���岢怯斜�!:蠊�诜岢抢斡�叵戮虻昧��⑻�⒍�! 雷 敩[xiào]:南朝宋时药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痛哭,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 雷发达(1619-1693):明末清初建筑工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人。曾参与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营造工作达200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雷”。 雷 锋(1940-1962):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海内外。 雷军 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白灵淖乡乡长。 雷晓毛(1956年3月24日-)出生于湖南茶陵。植物遗传育种家和教育家。任中国农业科学院、湖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湘潭大学、辽宁国家北方杂交粳稻研究中心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等名誉、兼职或专职教授或研究员。

1、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辨证》云:雷氏“出自古诸侯方雷氏之后,以国为氏,后单姓雷。”由此可知,雷姓与方姓同出一源,都是方雷氏的后裔。相传方雷氏是炎帝神农氏的九世孙,因战功被黄帝封于方山(在河南中北部嵩山一带),建立诸侯国。其子孙以国为氏,复姓方雷氏,后又分为两支,一支姓方,一支姓雷。 2、相传上古时有部落叫方雷氏,黄帝娶方雷氏女子为妻,生子青阳氏。方雷氏后代有称雷氏的。黄帝的基地主要是在河南,这说明早期的雷姓人物出自河南。 3、雷姓是个古老的姓氏。相传黄帝有大臣雷公,精通医术,是个名医,曾与黄帝讨论医学理论。《素问·著至教书论》说“黄帝坐明堂,召雷公问之。”殷纣王有宠臣雷开。 4、相传,神农氏娶莽水氏之女生临,临生帝承,帝承生帝明,帝明生帝宜,帝宜生帝来,帝来生帝里,帝里生榆罔,榆罔之子居雷泽,以雷为氏。到黄帝时代,雷氏部落与帝密切,黄帝娶西陵之女雷祖,生玄嚣。有个臣子雷公相黄帝伐蚩尤有公,封于方山,称方雷氏。 二、迁徙分布 在晋以前,雷氏已分布于南方的江西、安徽、四川、湖北等省。西晋豫章(今江西南昌)人雷焕的后裔现仍广泛分布于江西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有一支迁至冯翊(今陕西大荔),后来发展成名门望族。南北朝至五代期间,雷氏的聚居地在南北都有发展,已散播至内蒙古、湖南、广东等省的一些地区。宋代时,雷氏分布更为广泛,今江西、福建、广西、湖南、广东、山西等省均有雷氏人居住。 雷姓是汉族大姓之一。但是,并非只在汉族中有雷氏,许多少数民族中都有雷氏。居住在青海、甘肃一带的雷氏,有许多是羌族人。如十六国时前秦大司马雷弱儿即是南安(今甘肃陇西)羌族人。迁徙至原楚国境内的雷氏,东汉时有雷迁,被称为南郡“潳山蛮”。迁徙至江南、岭南的雷氏,一部分融入苗、瑶、彝、侗、畲、壮、黎、布依等族。瑶族雷氏在广西、湖南、广东一带分布相当广泛,例如广西的临桂、灵川,湖南的城步,广东的博罗、海丰、云浮等县都有瑶族雷氏居民。 三、郡望堂号 1、堂号: 谦让堂:东汉雷义和同郡陈重是好友。太守举陈重孝廉,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允。刺史举雷义茂才,雷义又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听,雷义遂装疯披发而去。 2、郡望: 豫章郡: 汉置豫章郡,治南昌(今江西省会),辖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后世所辖浙缩为南昌附近一带。又隋改南昌县为豫章县。唐后期改为钟陵县,又改为南昌。西晋雷焕为豫章郡丰城令,现居丰城南昌、吉安、赣州等地雷姓均为雷焕后代,其家谱雷焕为一世祖孔章公。 冯翊郡: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设置"左冯翊"的行政区,与“右扶风”、“京兆尹”合称“京畿三辅”。三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北魏移治高陆(今陕西高陵)。此支雷氏,其开基始祖为西晋雷焕之族的后裔。 四、家乘谱牒 上海:雷氏统宗谱 浙江:冯翊郡雷氏宗谱四卷、雷氏宗谱一卷 江苏:苏州雷氏支谱一卷 安徽:雷氏宗谱28卷首二卷末一卷 河南:雷氏三修族谱10卷 湖北:雷氏宗谱10卷、雷氏家谱 湖南:雷氏家谱 四川:零陵雷氏族谱六编外编二编、东郡雷氏族谱二卷 福建:晋江雷蓝苏氏三姓族谱、晋江斗山雷氏族谱 山东:雷氏族谱一卷 江西:茶园雷氏族谱(新修) 五、历史名人 雷义:东汉尚书侍郎,与陈重情笃,被誉为交友典范,人称“胶漆自谓坚,不如雷与陈。”雷焕:晋代天文学家。武帝时,斗牛(星名)间常有紫气。雷焕观气知丰城有宝剑。司空张华任其为丰城令,果于牢狱地基下掘得龙泉、太阿二剑。 雷敩[xiào]:南朝宋时药学家,以著《炮炙论》三卷著称。其中有的制药法至今仍被采用。 雷海青:唐代著名宫廷乐师,以精通琵琶闻名当时的朝野。安禄山攻入长安时,雷海青在其宴会上掷乐器于地痛哭,被安禄山肢解示众。王维有诗咏其事。 雷万兴:唐代畲民首领,与苗自成、蓝奉高等人领导下的畲汉人民反抗斗争,持续近半个世纪 雷发达(1619-1693):明末清初建筑工匠,字明所,江西建昌(今永修)人。曾参与故宫太和殿等工程的重建,其后代继承其业,在工部样房主持宫廷营造工作达200余年,圆明园和颐和园中大部分建筑均为雷氏设计,被誉为“样式雷” 雷一声,畲族,福建人,于光绪三十四年中秀才。不为仕途所惑,将秀才头衔卖给下逢村郭某,后学五行卜卦算命于乡里,又学裁缝,制衣于家中,又当私塾先生。民国17年考入福建巡警学校,毕业后任赛岐警察巡官,福安第五区自治员。民国19年,与阮玉斋、张少廉等革命者结拜兄弟,为他们秘藏枪支,掩护他们的活动。民国23年称病弃职回乡后,多为畲民修纂家谱,今藏民国时期的月斗村雷谱、溪塔村蓝谱、长潭村雷谱的修纂都与雷一声有关。 雷锋(1940-1962):湖南长沙简家塘(今属望城)人,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1963年3月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自此雷锋事迹、精神遍传海内外。 雷德骧(917~991),字善行,合阳人。五代周太祖广顺三年(953)进士,宋初任殿中侍御史、屯田员外郎、大理寺(管刑狱的官署)丞。因弹劾宰相赵普“擅增刑名”,被贬商州任司户参军,又流放到灵武(今宁夏贺兰山北)。数年后,其子有邻向皇帝诉冤,才得以平反。回京后任秘书丞。宋太宗开宝七年(974)任右谏议大夫,考核朝廷官员,敢于直言,受太宗赞赏。太宗淳化二年(991),因其孙孝先有罪被株连,贬为感德军行军司马。死后追复原官衔,并赠给太师荣衔。

希望采纳

雷姓有多少人口

雷姓是中国人口最多的第七十八位姓氏,在四川、湖南、陕西最有影响。当今雷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024%, 总人口大约在300余万

外族基因的融入:

另一支出自外族的改姓。雷姓中融入外族血液始于秦汉,最重要的事件有:首先是西汉南安郡雷姐羌有大姓雷,是取族名首字为姓,自称出自炎帝之裔方雷氏之后,与汉族雷姓同源,历汉晋南北朝,主要活动于陕西宝鸡地区和甘肃庆阳地区,后来完全汉化;东汉南郡潳山蛮有雷姓,南郡地处湖北襄樊以南、长江以北一带,潳山蛮属南蛮一种,后来也完全汉化;三国蜀汉下辨的雷姓出自氐族,下辨地处甘肃成县西,后融入氐族杨氏之中,到隋唐时,随氐族杨氏一起也完全汉化;以上三支汉化后的雷姓是我国雷姓姓族中最重要的组成,其人数可能超过方雷氏后裔的雷氏,目前在陕西渭北地区的地名中仍留有大量的带雷字的村名和地名。

南方地区的汉族雷氏一部分来自南蛮盘古氏之后,盘古氏后裔是当代苗、瑶、畲等族的先民,雷姓为其大姓,尤其在赣浙闽地区畲族中为四大姓氏之一。北方地区的雷姓一部分来自女真人的后裔,北宋金国的阿典氏族集体改姓为雷氏,其中没有改姓的北移东北地区,至清朝时成为满洲八旗阿克占氏族,后来也集体改姓雷氏,除一部分成为满族外,其余与汉族长期混居后也同化为当地的雷姓汉族。

历史上雷姓的分布和迁移:

先秦时期,雷姓活动限于河南,但一直不活跃,史书上很少有记载。直到秦汉,雷姓东迁安徽、江西,开始在东部发达起来,形成著名的豫章雷姓大族。魏晋南北朝是雷姓发展的重要时期,西北羌族、氐族以及巴蜀蛮中雷姓的兴起和汉化,陕甘宁地区和川鄂地区成为雷姓的重要活动中心,形成著名的冯翊雷氏望族。唐宋时期,雷姓除继续在西北发展外,向南方和东南地区的移民成为主流,到明朝时,雷姓的重心向南和东南移动,南方各地基本都有雷姓,尤盛于赣闽地区。

宋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24%,姓氏排在第七十七位。当时雷姓第一大省是陕西,约占了全国雷姓总人口的53%。雷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甘肃,这二省雷姓大约占全国雷姓总人口的68%,其次分布于江西、四川、河南、广西、湖北、福建,六省的雷姓占雷姓总人口的29%。全国形成了陕甘、江西两块雷姓聚集地。

明朝时期,雷姓大约有15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6%,排在一百位之后。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雷姓人口的增长率为负值。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体在北方的人群,雷姓一直活动于北方地区,自然遭到严重的冲击。当时雷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湖南、福建,这三省雷姓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63%,其次分布于山西、四川、湖北、陕西,这四省的雷姓又集中了27%。江西为雷姓第一大省,占雷姓总人口的30%。宋元明期间,雷姓人口主要由北向东南部、由西北向南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东南赣湘闽、西北晋陕川两大块雷姓聚集地,雷姓人口重心由西北向东南移动。

当代雷姓的分布和图谱:

当代雷姓的人口已达到300余万,为全国第七十八位姓氏,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24%。从明朝至今600年中雷姓人口由15万增到300余万,增长了20倍,雷姓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宋朝至今1000年中雷姓人口的增长率是呈∨形的态势。目前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湖南、陕西三省,大约占雷姓总人口的40%,其次分布于湖北、贵州、河南、福建、广西,这五省区又集中了30%的雷姓人口。四川为当代雷姓第一大省,居住了雷姓总人口的16%。在近600年中,雷姓人口主流是由东南部向西北、西部强劲地回迁,雷姓人口重心由东南向西移动。全国形成了西北陕西、西部川鄂贵湘、南方福建三块雷姓聚集区域。

雷姓在人群中分布在陕渝、湘黔桂、云川东鄙、甘肃东部、晋豫西部、鄂赣粤大部、浙江南部、福建北部、新疆西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42%以上,中心地区达到16%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17%,居住了大约56%的雷姓人群。在云南中部、四川中部、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内蒙古中部、山西中部、黑龙江西部、豫皖南部、湖北东北、江西北部、浙江中部、福建西部、广东东部和南端、台湾北端、新疆西北,雷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在028%04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8%,居住了大约20%的雷姓人群。

雷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 雷姓的郡望主要有豫章、冯翊、南安、新平等。除了有与郡望同名的堂号外,雷姓的重要堂号还有谦让。谦让堂号典出雷义。雷义,东汉鄱阳人,雷义与同郡陈重是好友,情谊深厚。当太守推举陈重为孝廉时,陈重要让给雷义,太守不同意。而刺史推举雷义为茂才时,雷义也要让给陈重,刺史不允许。雷义遂装疯披发远走他乡。后官侍御史、南顿令。

楹联 重要的雷姓楹联有以下三副:

情逾胶漆;光浊斗牛。

钟山招隐;雍丘著名。

学精易理;忠播睢阳。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雷姓历代名人63名,占总名人数的014%,排在名人姓氏的并列第一百二十八位;雷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04%,排在并列第二百一十八位;雷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零二位;雷姓的著名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14%,排在并列第一百一十五位。

历史上重要的雷姓人物有:南朝宋药学家雷斅;北朝北魏渭州刺史雷绍;唐朝宫廷乐师雷海青,山越首领雷万兴;北宋绍州刺史雷孝先;明清之际建筑家雷发达;清朝陕西按察使雷以諴,学者雷学淇;当代工艺美术家雷圭元,历史学家雷海宗,青年榜样雷锋。

雷姓血型:

雷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53%,A型占293%,B型占271%,AB型占83%。

雷氏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雷公。雷公是黄帝属下的大臣,他精通医术,是一个名医,被任命为“巫”,即医官,掌管天下巫医。他曾与黄帝一起讨论医学理论。在雷公的后裔子孙中,有延续其先祖之名为姓氏者,即称雷氏,世代相传至今。

此外,也有出自姬姓,以先祖名字为氏的说法。春秋时期有雷姓人物见于记载,卫国有大夫名叫雷百分点,楚国有雷鸣、雷公、雷首等,吴国有雷雍,秦国有雷豹等。

另外,在汉朝时期,有潳山蛮改姓为雷的记录。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二十三年(公元47年),潳山蛮起而反之,随即被武威镇压,其中有改姓为雷的。

由此可见,雷氏家族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来源也有多种说法。

历史名人

样式雷:清朝负责皇家建筑设计的雷姓世家

雷鸣远:天主教著名神父

现代名人

雷锋:中国***提出的人格模范

雷洁琼:曾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名誉主席

雷鸣:台湾知名演员

雷宇扬:香港电视演员

雷普照:香港九龙巴士公司董事

雷颂德:香港知名流行曲创作人

雷碧文:台湾配音演员

雷碧娜:香港配音演员

雷鼎明:香港经济学家

从上门到少岭坞:竹里畲村“世外桃源”(二)

3月2日上门村之行,同《上门雷氏宗谱》的修编者三十四世嗣裔之外孙傅钦熊老师作了沟通,并在傅钦忠老师陪同下,拜访了上门雷邦俊老支书,也...
点击下载
上一篇:姜姓的由来.下一篇:刘氏族谱代序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