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声十语指的是什么?
音韵学术语。明清音韵学家所说的阴平、阳平、上声、阴去、阳去、入声等六种声调。
中国古体诗一大特征是讲究节奏、押韵,追求音韵之美。精通音韵、国画,让周赟擅长赋诗,即便难度较大的回文诗他也挥洒自如;而嗜好作诗,使音韵之学成为周赟终生挥之不去的爱好,无论日后政暇、赋闲皆能潜心钻研,《广韵》《尔雅》《方言疏证》《说文解字》及段注、琴律是他案头常备的书籍。
音韵学,亦称“声韵学”和“韵学”,是研究汉语语音系统的沿革,注重辨析汉字声、韵、调的发音、类别,研究语音系统古今分合异同的学科。汉代即有“文字学”(时称“小学”),后析为文字、训古、音韵三门。音韵学又分为今韵、古韵、等韵三科,互相关联。如切韵、广韵、集韵等书,依声调分列韵部,分韵收列单字,以反切注音,是为今韵之学。唐代守温参照梵藏文创制字母三十,后有人增为三十六,宋时有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切韵指掌图等书,纵横列表,分别声母、声调以确定字音,后更臻细密,又分别等、呼,是为等韵之学。又韵补、毛诗古音考、古韵标准等书,由古代文献的韵读以推知古音,是为古韵之学。
周赟对音韵有深厚的基础,于宁国县尤其胡乐司(今宁国市胡乐镇)的方言颇感兴趣并终身玩味。宁国县地处宁国府(有学者认为该区域方言系江淮官话)与徽州府之间,又毗邻浙江吴语区。咸同兵难(1856—1864年太平军与清军在宁国县的拉锯战)之前,宁国县主流方言是土著人所操用的吴语,弱势方言则是胡乐司(与绩溪县接壤)所通用的徽语。同治元年(1862)五月爆发瘟疫,灾荒又接踵而至,以致土著式微、十室九空、土地荒芜。同治五年至宣统年间清政府组织移民及民间自发移迁,使迁居宁国的湖北人、河南人、安庆人、浙江人、徽州人、巢湖人远多于土著人。起初方言纷杂,经过百余年的交融,至今宁国市境内形成三大方言区:中、北部的湖北方言区(构成宁国市的强势方言),东南部的安庆方言区(也夹杂小片吴语区),西南部的徽语区(绩溪话)。周赟亲历兵难前后的变化,对宁国方言的流变比较熟悉,研究音韵重点利用的方言材料是绩溪话。
周赟28岁即在同治二年(1863),写成《山门新语》。内容有经学(《有极图经解》一卷)、史学(《史学骊珠》四卷)、天学(《观象祛疑》一卷)、字学(《说文说》一卷),皆为天文、地理、人文等相关理论,并附以“六声图”,由黄山人容保作序。同治四年,周赟乘船北上至京邸,“所遇各省士大夫”,向业内人士征询对该书的修改意见,“与之接谈,未尝不采听,乃知字音相去之远,其故有二:一在乡音而一在读法”。之后30年对音乐理论进行探究,以琴律切音,增写《周氏琴律切音》四卷,是为音学,与之前写成的四学合并一书,20余万言,于光绪二十三年(1907)再次刊刻,由其学生王恕(泾县人,浙江候补知府、衢州府同知)作序,年教弟汪宗沂为之作《山门图记》。
《周氏琴律切音》不仅陈述大量的音乐、语音理论,还将汉字通用的四声(阴、阳、上、去)增分学六声,(阴平、阳平、上阳、阳去、阴去、入阴),主要音韵资料保存在一个韵图(《琴律三十韵母分经纬生声按序切音图》)和一个同音字表(《琴律四声分部合韵同声谱》)中。该书将韵母分为14个“合韵”、30个音,每个“合韵”、“音”前都注明“开音”、“合音”;每韵都配有入声,入声兼配阴阳。横排声调、竖排声母,类似于《韵法直图》的方式。韵图以六声排列,同音字表仍按旧四声排列。图中删去全浊声母,仅用十九声母(呱枯乌、都菟驽、逋铺模、租粗苏、朱初疏、呼攎敷濡),转见为传统字母,分别是见溪疑、端透泥、帮滂明、精清心、照穿审、晓来非日。韵母系统有30个韵母(没有闭口韵),可合并成15个大韵部。韵图既标声母、韵母,又有反切。舒声字的反切上字一般用本韵入声字,入声字的反切上字一般用本韵阴平字;反切下字按声母而有不同,见组字用帮组作反切下字,以下端组用精组、帮组用照组、精组用见组、照组用端组,晓来非日四母分别用溪透帮穿四母字。切音以五正、三分、四变、两合,贯30韵之3120音。每音皆有读法,而后字音不至为乡音所歧。
作者在《琴律切音序》中说明揣摩语音出自个人的体验:“赟能言时,授经祖膝。初学韵语,教以四声,每举一平声,使自别之,辄读去声为二,而误以其次声为入声。及九岁,教以五声,因思平声既有阴阳,则去声亦有阴阳,乃悟向之所误以为入声者即去声之阴声耳”,并对“六声图”和琴律切音予以说明:“原图幼年所作,本不按韵序。兹改从琴律韵母之次,以归一例”;“按琴律切音,则所切之音不能毕肖字之本音;有切法而无读法,则人之口音又不能毕肖所切之音,此音学之所以难明也”。“读法”是教书识字时用的音,即用口音读出反切之音的手段。周赟对发现“六声”颇为得意,以为平生一大成就,因号书斋为“六声堂”,自刻书法印章为“六声堂主人”。
周赟自9岁作“六声图”至光绪二十三年(1907)《山门新语》成书,耗用其60年心血。该书阐述精微,旁征博引,成为音韵学史上一部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衢州府同知王恕在序中称:“自刘宋周彦伦分四声、元周挺斋分五声、今先生分六声,音法始备切音,乃有定法且以琴律名音,但举其名,不待反切,即知为何音。为《周氏琴律》四卷,以音理贯通天文、地理、人道,凡十余万言,无一字剿袭旧说,竭六十年专用之精心,续五千载不传之绝学”。周赟所创“六声韵学”,受到曾国藩、李鸿章、两江总督鹿芝轩、礼部右侍郎邵汴生的赏识。曾国藩题“六声图”为“千载神悟”,奏请光绪帝授予周赟“二品教官”称号,还亲赠“六声堂”金字匾,撰联“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以示奖掖。邵汴生撰联“本四声五声以分六声,继往开来真学问;原无极太极而合有极,经天纬地大文章”。李鸿章“称其韵学高妙,通乎天文”(民国二十五年《宁国县志•艺文志》),但因东藩战事告警,未及进呈朝廷。
《山门新语》问世后即成为学人研究清代皖南方音的重要材料之一,北京大学图书馆、安徽省图书馆等均收藏该书。1998—2008年,台湾政治大学著名教授竺家宁发表研究音韵的论文5篇,均涉及《山门新语》。《山门新语》还受到日本、韩国音韵学者的关注。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编发的《语言学论丛》第29辑所录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高永安的论文《<山门新语>与清末宁国徽语音系》,对《山门新语》作了系统的研究;高教授的音韵专著《明清皖南方音研究》(商务印书馆2007年12月出版)也将《山门新语》作为重要的材料。高教授从韵图入手,参照同音字表,将山门新语与绩溪话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山门新语》所反映的方言,在韵母方面,山咸摄一等、二等合并(只有干官坚涓四韵),跟吴语、江淮官话都不同,而与徽语及绩溪岭北、县城一带方言一致;声母方面,中古浊声母清化,塞音、塞擦音不分平仄一律送气,浊声母上声字清化后不归去声,而是变同清上音,这些特点与徽语一致;平声、去声都分阴阳。其方音基础是徽语。《山门新语》是反映清代后期宁国徽语的方音韵书,是一部具有浓重徽语色彩又受到官话影响的音韵学著作。
晨炊杜迁市煮笋
杨万里
金陵竹笋硬如石,石犹有髓笋不及。
杜迁市里笋如酥,笋味清绝酥不妇。
带雨斫来和箨煮,中含柘浆杂甘露。
可齑可脍最可羹,绕齿蔌蔌冰雪声。
不须咒笋早成竹,顿顿食笋莫食肉。
杨万里,南宋著名诗人,曾到宁国县延福乡杜迁市(今名港口镇),宿杜迁市。早餐食笋后,作诗《晨炊杜迁市煮笋》。
山门寺
周良寅
紫府行可到,清溪深不通。
何当控双鲤,直入水仙宫。
周良寅,福建晋江人,(明隆庆辛未年(1571)联捷进士,历官科给事中,曾任宁国知县。
题山门
罗隐
灵岩一窍何年凿,混沌初开有此门。
采药仙人何处去,山中不改旧乾坤。
罗隐:(822-970)唐文学家,本名横,字昭谏,号江东生,浙江富阳人。
灵岩石门
吴晦之
何年凿破混沌穴,路入朝阳小洞天。
画片不随流水走,那只深处有人烟。
吴晦之:字元用,自号云梯,安徽宁国人。南宋时屡举不策,遂放浪江湖,晚年于千秋岭茅筑“生香亭”隐居,有《嚼脂集》。
过山坞水月庵
遵亨
山景如图画,唯堪作白描。
片云横谷口,孤月照溪桥。
静坐香烟袅,径行竹影摇。
眼空天地窄,雄次正廖廖。
清初宁国名僧遵亨,过桃园村时,作诗《过山坞水月庵》。
次韵和昊季野游山门寺望文脊山
梅尧臣
楚客好山水,五月上亭峰。
峰顶望文脊,草树皆有容。
梅尧臣:(1002年一1060年)字圣俞,安徽宣城人,宣城古称宛陵。世称宛陵先生。宋景佑元年至五年(1034-1038)任建德仙灵,宋皇祐三年(1051)赐同进士出生,官至上述都官员外郎。
港口舟行
王廷相
开船打鼓碧云瑞,客予遥趋下港湾。
宛转千峰倚天际,分明一水落人间。
萧萧暝雨孤帆展,拂拂春风锦缆闲。
谷口桃花迷处所,杳然疑入武陵山。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兰考县)人,明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被选为翰林庶吉士,授兵科给事中。嘉靖年间历兵部左、右侍郎,迁南京兵部尚书。明正德丙子年(1516)调任宁国知县。
次韵游山门寺望文脊山
王安石
宣城百山间,文赛尤奇峰。
拔出飞鸟上,图画难为容。
闻昔有幽人,扪萝追赤松。
遗形此古室,孤坐鹿裘重。
人去邈不反,洞壑空藏龙。
侧行苍崖烟,俯仰求灵踪。
游者如可得,甘弃万户封。
安能久尘土,倾倒相迎逢。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江西渔州人,号半山临川先生。北宋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
山门之奇天下无歌
周赟
山下有门已奇绝,门内有山厅何如。
天下之奇山门有,山门之奇天下无。
周赟:(1835-1911),字子美,号蓉裳,安徽宁国人,7岁能诗,9岁著《六声图》,其在方志学、音韵学上颇有造诣,清朝廷授以二品教官,并赠“六声堂”匾额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的对联。
水月庵谒现老不值
范成大
有客叩岩扃,无人管送迎。
片云闲出岫,水月空自明。
南宋大诗人范成大,来宁国游览水月庵欣然题诗。注:水月庵:唐朝建,在今港口镇西村桃
园自然村,寺庙遗址及两座古石桥尚存。该处松竹满山,溪水常流,风景如画。
宁国历史名人介绍
宗 杲
宗杲(1089一1163),南宋高僧,为禅宗参话头之始。俗姓奚,父名奚介。宋元佑四年(1089)农历正月初六出生于宁国县东桥头村。十三岁削发为僧,先后在宁国东乡惠云寺和宣州景德寺当僧徒,以其佛力超群,声名远著,得到当朝翰林学士张商英赞赏,崇宁三年(1104)誉为“英爽衲子”,取名“妙喜”。宣和六年(1124)赴汴州(今开封)参谒著名禅师园悟克勤,禅师以隐语“薰风自南来,殿阁生微凉”表示欢迎,宗杲豁然领悟,倍受青睐,乃与禅师分坐讲法,以雄辩闻名于世。资政殿学士吕好问称其法力似太阳普照大地,赞为“佛日”。绍兴七年(1137),宗杲居浙江径山能仁寺,前往参谒僧人达3 000之众,声势居当时佛教各派之首。绍兴十一年,因不满秦桧和议政策,被诬与礼部侍郎张九成同谋反道,以“谤讪朝政”罪名被剥夺僧服,充军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十五年后恢复僧服,仍返浙江阿育王山、径山等地讲法。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赐名“大慧禅师”,亲笔题写“妙喜庵”匾额。宗杲佛学著作甚多,除流传较广的《正法眼藏》、《临济正宗记》外,僧徒集其法语三十卷编为《大慧禅师语录》。圆寂后谥“普觉”,塔名“宝光”。九华山僧徒尊其为“定光佛”,并铸铁佛像供奉。
吴柔胜
吴柔胜(1154~1224),字胜之,宁国云梯人,少时曾游宣城郡学,从父攻读“二程”(程颢、程颐)学说,登淳熙八年(1181)进士。初任太学博士,以朱熹《四书集注》与诸生讲学。先后出任都昌县主簿,嘉兴府教授。绍熙四年(1193),奸臣韩仛胄专权,立伪学排斥异己,柔胜涉嫌“庆元党案”,被逐十余年,后启任赣县尉。嘉定初,主管刑工部架阁文字,升国子正,出知随州,筑随州、枣阳二城,建“忠勇军”以防外寇北犯,使安陆、沔阳(今陕西勉县)以南成为内地。后调任湖北运判兼鄂州(今武昌)知州,时遭大灾,柔胜推行荒政,使众多灾民安度饥荒,以功勋卓著改授直秘阁,主管亳州明道宫,旋升直华文阁,授秘阁修撰。著有《宗泽行实》十卷,卒后谥“正肃”。
吴 渊
吴渊(1190~1257),字道父,号退庵,柔胜第三子。嘉定七年(1214)进士。初任浙江建德县主簿,浙东提举茶盐司干办公事,后提任工、兵、户部侍郎和镇江知府、太平(今安徽省当涂县)知州等职,时因“两淮”灾情严重,流入太平州灾民40多万,吴渊采取各种安抚措施,使灾民安居乐业,社会稳定,提任江西安抚使兼转运副使,兵部尚书兼平江知府。任内仍以荒政著称,三次拯救灾民127万多人。以功进端明殿学士,授江东安抚使和建康知府兼行宫留守。端平元年(1234),蒙古军对南宋反戈相击,吴渊在司空山、燕家山、金刚台建立三大守卫营和22个小型营寨,配武装互相接应,“有警参战,无警务农”。制订兴利除弊25条措施。授资政殿大学士,相继封为“金陵侯”、“庄敏公”。宝佑三年(1255)拜观文殿学士兼总领湖广、江西、京西财赋和京湖屯田大使,调兵2万支援四川,大战白河、沮河、玉泉一带,击败元将汪惟立部。宝 佑五年提任参知政事。逝世后谥“少师”。著有《易解》、《退庵文集》、《庄敏奏议》等。清人所辑《词综》收其部分作品。
吴 潜
吴潜(1196~1262),号履斋,字毅夫(《宋史》列传有记)。庆元二年(1196)出生于宁国县东乡云梯村,柔胜季子。嘉定十年(1217)进士第一,为科举时期宁国县第一个状元。时有民谣:“水打北庙园,宁国出状元”。宋宁宗赵扩诰敕在宁国县城儒学东(今县邮电局东侧)立“状元坊”旌表。及第后,先后授任承事郎、镇东军、广德军判官、秘书省正字、嘉兴府通判、朝散郎、尚书金部员外郎等职。绍定四年(1231),都城社稷不宁,民生国是受扰,吴潜上疏宋理宗赵昀,阐述致乱原因和防范措施,要求朝廷“收召贤哲,选用忠良,贪残者屏,回邪者斥,怀奸党贼者诛,贾怨祸国者黜。”兼致书右丞相吏弥远论述“格君心,节奉给,抚恤都民,用老成廉洁之人,用良将以御外患,革吏弊以新治道”六条治国之本。端平元年(1234),理宗诏吴潜进谏朝政,潜针对时弊陈述九条决策,对挽救南宋危局起到积极作用。淳佑十一年(1251),提任参知政事,拜左丞相兼枢密使。宝佑三年(1255),授沿海制置大使兼庆元知府。开庆元年(1259)封“崇国公”,任醴泉观使兼侍读。帝王累诏进谏,吴潜慷慨陈词,以“畏天命,结民心,进贤才,通下情”相谏,深得赞许,提任左丞相,进封“庆国公”、“许国公”。景定二年(1261),元军逼近,国事岌岌可危,吴潜敦促帝王“垂日月之明,毋使小人翕聚,以贻善类之祸。”时吴潜年近七十仍表示“捐躯致命,所不敢辞”。后为立太子事与帝王意见相左,触怒帝王,被贬谪安置于四川西昌和广东化州、循州等地。吴潜晚年身陷逆境,老病交瘁,仍忧国忧民。景定三年(1262)卒于循州(今广东惠阳县)。德佑元年(1275),恭帝赵 念其生前竭尽孤忠,诏令给予平冤昭雪,恢复原官,赠谥“少师”。著有《履斋诗余》存世。
饶虎臣
饶虎臣,字宗召,宁国沙埠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官将作主簿,差知徽州,升著作郎兼代理右司郎官。旋又调任兵部郎官兼代理左司郎官,特授左司郎中。后调司农少卿兼左司和国史编修、实录检讨。继调司农卿直龙图阁、福建转运判官,浙东提点刑狱。宝佑六年(1258)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暂通摄吏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同签书枢密院事。开庆元年(1259),同知枢密院事兼代理参知政事。
饶虎臣从政清廉,体念民瘼。任建康知府时,大雨弥旬,洪水泛滥,他大力推行荒政,调遣官吏深入赈灾,救活灾民数万人。他勤心庶务,厉行节约,蠲免苛捐杂税,使府库积金50余万两。在任福建转运判官时,鉴于农民负担沉重,同情农民疾苦,赋《劝农诗》8首教育农民,其一云:“便幸田中尽是禾,纳官还债也无多,若能俭用家常足,免得登门更问他。”
饶虎臣虽为封建王朝的一位正直之士,却不为权臣所容,景定元年(1260),殿中侍御吏给予弹劾罢官,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德佑元年(1275)礼部侍郎王应麟、右史徐守仁奏请朝廷予以追复原官,以资政殿学士爵位辞官归居。虎臣毕生清廉,身无余资,逝世后竟变卖生前朝中赐品作简要丧葬之需。
葛福生
葛福生,明洪武年间(1368—1398)武将,县东矶山人,生卒年不详。为人慷慨乐善,大义凛然,遇事不为人欺,直声振于郡县,为明太祖大将康茂才赏识,收为门生,授以武艺。后至南京为康茂才幕宾。旋奉太祖诏征云南,功勋卓著,提升为千夫长(统帅2 500人的武官),倍受朝廷重用,征讨之计,每用其策,后论封爵,以福生为云南卫指挥使,朝野咸颂其德。
洪 秉
洪秉,字叔亮,东岸人,生卒年不详。为人刚毅卓识。明洪武年间应求贤诏,任湖北都司断事,继升登州卫。永乐二年(1404)车驾过海征辽,洪秉分管御舰,以功升浙江道监察御史,任内为官清正,不阿权贵,指陈弊政。后以边扰议迁金陵,洪秉大力支持明成祖(朱棣)定都燕京(今北京),朝议从之。提升为江西布政兼摄学校,威望振于郡县。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字子衡,号浚川,仪丰(今河南兰考)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官至南京兵部尚书,与李梦阳、何景明、徐桢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等并称明朝“前七子”。著有《雅术》、《慎言》、《王氏家藏记》等(《明史》有传)。
明正德十一年(1516),王廷相以言事犯上,谪任宁国知县,以刚正博雅为时称颂。在宁国问政年余,百度兴举,尤能体念民瘼,为民解忧,宁国人民对其有“去后思”之誉。王廷相诗文并茂,政事之余,常以饱满热情,讴歌宁国壮丽山河。撰有《县斋闲居》、《港口舟行》、《河沥溪头伐鼓声》、《出城》和《守孔夫关赠朱生廷议歌》等。其《出城》诗云:
双溪活活夹城流,城外千峰吴塞秋。
耕敛几番躬省视,江山待我独来游。
漆园傲吏岂真达,锦里先生太剧愁。
小队乘闲入云去,石门瀑阁胜蓬州。
朱一柏
朱一柏,字应真,宁国云梯人,生卒年不详。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中举,出任浙江嵊县知县,以政绩斐然,推循良第一,升广信府同知。海寇入犯时,一柏躬先士卒奋力捕逐,调任长芦盐运同知,旋任广西庆远府知府。所至,以廉洁称道。后以刚正与权贵相忤被罢官。著有《考亭遗训》、《落花溪荒径》行世。
屠羲英
屠羲英,字淳卿,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生卒年不详。初任户部主事,祠祭郎中,浙江提学,以刚正清廉见称,为首辅张居正所赏识。万历初,居正当国,荐升南京光禄卿改太常转祭酒。居正移书曰:“公督学浙中,屹然执宪不可夺,今在胄监,亦当如督学时,毋长诸生傲僻也。”羲英秉公任事,清吏治,抑浮华,绝干请,贵要投书一概置之不理,常曰:“官可一日便弃,学不可一日不讲”。训饬有条,士风大振,被誉为“陈敬宗后一人而已”。(陈系永乐~万历年间蜚声十一代的庶吉士、翰林侍讲)。居正因之倍加赞赏,向朝廷荐书曰:“屠羲英不愧为士林模楷,当令久掌成均。”得到万历帝明神宗青眸,御书“春风化雨,蔚为人宗”八字相赐。旋以病致仕归里,构学舍山居读书。嗣以朝政日腐,群臣交荐敦其回朝,以病老不复出,未久病逝。朝中赐以厚葬,赠刑部侍郎。
仙克谨
仙克谨(1562~1642),字仲恒,号倔如,仙霞乡仙家村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历任隆平(今河北省隆尧县)、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县)知县,朝官部曹,兵部职方司郎中,山西兵备道副使,巡抚山西副都御使。在任隆平知县时,县境大旱,他在大力发动民众抗旱救灾的同时,捐献个人薪俸掘井720口,解决干涸农田水源,民称其井为“仙井”。调离隆平时,百姓依依惜别,塞道而泣。任建安知县时,水患频仍,生民遭灾,仙克谨大兴水利建设,变水患为水利,灾区深受其惠。出任山西兵备副道使,边防紧张,他竭力加强防范措施,使来犯之敌五载不敢犯境,得到明熹宗朱由校赏识。崇祯元年(1628),朝廷下《玺书》赐与巡抚山西副都御史,提督雁门、宁武、偏头三关,采取适宜决策,加强边防建设。编著《三晋奏议》,阐述治边之策,受到朝廷重视。后以病辞官,崇祯帝朱由检再三挽留,力辞不就。崇祯五年秋,帝念前勋,又召复位。仙以病老相辞,隐居故里,筑室溪上,闭户著书,自号“声溪主人”。撰有《三晋奏议》、《中边图制考》、《筹边必览》、《声溪药言》、《淮南鸿烈补注》、《鹦言集》、《思居草》、《备云要程》等。
黄一腾
黄一腾(156l~1623),字仲升,号问瞿,东岸乡大黄村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进士。历任河北完县、江西南昌知县,礼部仪制司主事,长芦运判,浙江司郎中,南京吏部文选司郎中,山东布政司参议兼佥事。登第之初,观政兵部,上《武备十议》,获朝廷赞许。万历二十九年,任完县知县时,盗贼纷起,民无宁日,黄一腾力整社会治安,二月后地方安靖。万历三十一年,调任南昌知县,有税官潘相穷凶极恶,鱼肉百姓。黄一腾不畏强暴,上任后“断然削其杂役,释其狱囚,折其威焰。”南昌官民感恩戴德,立“怀德祠”以示敬仰。万历三十八年,黄一腾起任南京户部主事,时值商业萧条,经济不振,他采取得力措施鼎新革故,使经济、民生迅速好转,水陆之众,同声欢呼:“自有榷使以来未之有也。”万历四十三年,朝官结党纷争,黄一腾亲拟《揭帖》进谏神宗朱翊钧,谏曰:“皇上亲奸佞,远贤臣,势必自贻伊戚,后患无穷。”后以朝政日非,辞官归里,读书于山门洞瞿硎故址。连遭父母丧,守孝三年后回朝,未几病逝。著有《诸儒语要》、《南州政略》、《武林改弦录》、《南昌学田记》等。
周赟
周赟(1835—1911),字子美,号蓉裳,胡乐乡人。7岁能诗,9岁作《六声图》,12岁考中秀才,时称“神童”。清同治三年(1864),南京开科取士,他考中举人,清政府授予奉政大夫和花瓴同知。历任青阳县教谕、宿松县训导和徽州府教授。太平军入境宁国,他曾参与地方团练与之对峙。宣统二年(1910),辞官归里,翌年六月病逝。
周赟精通韵律,首创《六声韵学》。将固有的汉字四声增分为六声,即取平、去两声字横列阴平、阳平、上阳、阳去、阴去、入阴六字为六声。得到清廷兵部尚书曾国藩赏识,奏请清廷授以二品教官,亲手书赠“六声堂”匾额和“二品教官天下有,六声韵学古来无”的对联。礼部右侍郎安徽学政邵汴生赐《六声堂》联:“本四声五声以分六声,继往开来真学问;原无极太极而合有极,经天纬地大文章。”周赟还精通书画、篆刻,正、草、隶、篆均有造诣,且创用竹签蘸墨书写,生平藏书画作品近万件。
周赟反对封建礼教和溺婴、缠足,多次以稿酬捐资办保婴堂、保赤堂和育婴堂。撰《小脚十害歌》唤醒民众。在调离青阳县时,百姓赠与“万民伞”,周赟赋诗谢绝:“儒官未是宰官身,岂有恩膏到万民。他日还山须戴笠,敢将大盖吓乡亲。”
周赟学识渊博,著述甚多。著有《山门新语》、《史学骊珠》、《周氏琴律切音》、《二十四史诗韵集》、《说文说》、《观象祛疑》、《有极图经解》、《六声堂读书要诀》、《山门诗史》。还先后编纂宿松、青阳、宁国县志和《九华山志》等。
因为字数限制的关系,没法全发上来,请提问者自己到这个网站去看看:
六声十语指的是什么?
本文2023-10-07 17:19:3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9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