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姓 独氏家谱 独姓起源 独姓名人 独姓的来源 独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独姓 独氏家谱 独姓起源 独姓名人 独姓的来源 独姓简介,第1张

独姓起源:

较罕见姓,人数不多,但南北皆有。明代有独善。

独[独,读音作dú(ㄉㄨ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代北鲜卑独孤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独孤氏,一般认为其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代北鲜卑部落,原为鲜卑屠各部,“独孤”即“屠各”的不同汉译。

诸多史籍文献中说独孤氏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后裔,“后汉沛献王辅生厘王定,定生节王丐,丐二子广、廙,廙生穆,穆生度辽将军进伯,击匈奴被执,囚之独孤山下,生尸利。单于以为谷蠡王,号独孤部。七世孙罗辰从后魏孝文徙洛阳,初以其部为氏……”等等,实属冒充刘汉宗室。

实际上,“屠各”,亦称“休屠各”,是西汉时期匈奴休屠王的后裔所建之部落群体。

匈奴民族自秦、汉之际为冒顿单于统一以来,势力一时非常强大,他们雄踞蒙古高原,向东扩展至朝鲜边界,向西伸延至巴尔喀什湖,向南深入到河套附近。冒顿单于将这片辽阔的地域划为左、中、右三部分,自己统治中部,左、右二部由他派人治理。西汉王朝建立后,由于国力不足,政局不稳,对匈奴一直实行“和亲”政策,每年还向匈奴赠送大量的丝帛和酒食,以求维护边境的和平。

汉武帝即位后,由于社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日益强大,便中止和亲政策,展开了对匈奴诸部的大规模作战。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于春、夏二季连续率强大的军队攻打位于西部的右匈奴。

当时,匈奴在陇西地区的右匈奴主要由两个部落集团组成,一是屠各部,首领即为休屠王,姓氏为虚连提氏,世为匈奴屠各部的首领。

二是浑邪部,首领即为昆邪王,姓氏为义渠氏,世为匈奴浑邪部的首领。浑邪部虽属于匈奴,却并非东胡民族,就族源而言,浑邪部的基本成员为义渠族人。义渠民族在东周时期活跃于今泾水北部至河套地区的一支古代民族,属于西戎,义渠戎是诸戎中较强的一支,原居宁夏固原草原和六盘山陇山两侧。从商王朝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襄王时共存史八百余年,其中在豳地建立奴隶制君国义渠国(公元前772~前272年)达五百年之久。公元前306年,秦昭襄王立为国君,时由母亲宣太后摄政,她采用怀柔、拉拢的政策,以堕其志。义渠国在与秦国争战中失败后,也想与秦国重修旧好,以休养生息。义渠王就利用秦昭襄王刚即位的机会,亲自到秦国去朝拜。但义渠王一到咸阳,就被早已盘算好的宣太后扣留于秦国,到公元前272年,“宣太后诱杀义渠王于甘泉宫”,接着发兵灭了义渠国,在其地设置了北地郡、陇西郡、上郡。直到秦、汉之际,义渠民族聚拢为部落集团,以浑邪部称之,后依附于东胡民族,成为后来匈奴部落联盟中的一个群体。

霍去病率数万骑越过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斩获匈奴四、五万人,并缴获了休屠王祭天的金人,使匈奴右部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匈奴单于将这一重大的军事惨败归咎于休屠王和昆邪王,要将二人召至单于王庭治以死罪。二人畏死,便谋划投降汉朝,但当汉武帝派霍去病去迎接他们时,休屠王又中途反悔。于是,昆邪王杀了休屠王,吞并了休屠王的兵众,连同自己的兵众共四万余人(号称十万)一起投降了大汉王朝,汉武帝于二王故地设置了武威、酒泉二郡。匈奴族右贤王刘去卑之后

这一部分匈奴部众,乘西汉末期王莽篡汉时中原混乱之机,再次脱离了中原王朝的统治,原休屠王的部众后裔组建了自己的部落群体,被称作“屠各部”或“休屠各部”,在东汉至西晋时期杂居于西北地区沿边诸郡。三国时期,中原再次分裂,鲜卑民族崛起,屠各部归附于北魏王朝的缔造者太武帝拓拔·珪,成为后世所称的鲜卑独孤部,成为北魏政权最初的八部贵族之一。

在独孤氏族人的后裔子孙中,后在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施的汉化改革过程中大多改为汉字单姓刘氏,亦有省文简化为单姓独氏者。

第二个渊源:源于匈奴族,出自三国时期南匈奴之右贤王,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通志·氏族略》记载:“独氏,出北蕃右贤王刘去卑。”

刘去卑,生卒年待考,是东汉末期至三国初期南匈奴右贤王,该部后成为匈奴铁弗部,在十六国时期,胡夏政权创建者刘勃勃(赫连·勃勃)的曾高祖父就是刘去卑。

汉、魏之际,曹操将南匈奴族人分为左、右、前、后、中五部,各立其贵人为部帅。就在其时,以左贤王豹为首的匈奴贵族,自认为系汉家子孙、高祖后裔,遂改姓刘氏。当时,一同改姓刘氏的有左贤王左部帅刘豹、右贤王监国刘去卑、于扶罗的弟弟刘宣和其余四部帅等一大批匈奴贵族,从此,匈奴刘氏便在东汉末年形成了。三国时期,匈奴刘氏主要居住在晋阳汾涧之滨,也就是今山西省境内。

刘勃勃称帝后,刘去卑被追谥为(胡)夏国正皇帝。在刘去卑的后裔子孙中,有独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鲜卑族,出自北魏时期代北鲜卑独孤浑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鲜卑独孤浑氏,排在鲜卑贵族一百一十姓之末,是代北地区鲜卑族代国旧部。

独孤浑部原为鲜卑拓跋部的从属部落之一,原游牧于云中一带(今内蒙古托克托)。曹魏甘露三年(公元258年),拓跋部大人拓跋·力微率部徙居盛乐(今内蒙古和林格尔),之后召集诸部,以武力确立了拓拔部在部落联盟中的大酋长地位,建立了代国。在拓跋·力微病逝后,诸部离叛,独孤浑部则是最先离叛的部落之一,曾一度依附于万俟部。

东晋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国经淝水之战惨败后,国力日弱,拓跋·力微十六岁的儿子拓拔·珪不失时机地召集父王的旧部,以武力加智慧实施占地称王之策,迅速扩展势力,到了东晋太元十一年(公元386年),拓拔·珪复国,称代王,同年改称为“魏”,史称“北魏”,之后鲜卑万俟部归附拓拔·珪,独孤浑部转了一大圈,仍然随着万俟部回复到拓跋部中。此后,拓拔·珪将独孤浑部排位在贵族行列的最末。

北魏孝文帝拓拔·宏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①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农历12月甲子,北魏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制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②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

③迁往洛阳的鲜卑人,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④改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定门第等级。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如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门第等级;另外的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当时北方汉族最高门第的崔、卢、郑、王四姓。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姓氏亦皆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⑤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藉以建立政治联姻,由是加强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融和。

在北魏孝文帝的改革过程中,独孤浑氏大多改为汉姓杜氏,亦有省文简化为汉字单姓独氏者。

二分布:

今河北省的秦皇岛市有独氏族人分布。

三郡望: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

高阳郡:战国时期为高阳邑,东汉桓帝时期(公元147~167年)置郡,治所在高阳(今河北高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一带。晋朝泰始初期置高阳国,治所在博陆(今河北蠡县),时辖四县,辖境包括今保定、清苑、高阳、博野、蠡县等地。北魏时期置青州高阳郡,辖地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县西北部一带。隋朝开皇初年(公元581年)废黜。

东 郡:东郡始建于秦始皇五年庚申(公元前242年),取原魏国之地置东郡,包括河北大名府、山东东昌府、及长清县以西一带地区。西汉时期因之,治所在濮阳县(今河南濮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南部仆阳县及山东省东西部一带地区。东汉初其平中尝治武阳,臧洪为太守,又治东武阳。西晋朝时期废黜,东晋朝复置,在今河南滑县东部。北魏王朝徙治至滑台(今河南滑县),隋朝初期废黜,后曾以兖州为东郡,此兖州是由滑州(今河南滑县)改名而成,并非今山东省之兖州。南朝宋国再置东郡,在河南陈州府境。

嵇康的夫人,虽然嵇康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提及,但可以说是改变了嵇康一生的人。虽然她的身世早有说法,可因为文献的说法不同却又存在分歧。

《文选》卷十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裴松之注引《嵇世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

两种说法的统一点就是嵇康的夫人是曹魏宗亲,这是《晋书》(房玄龄)的说法。虽然从两种说法上曹璺都是曹操曾孙女辈的,但主要分歧出现在曹璺是曹林的孙女还是女儿以及曹林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孙子上。

按《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则曹林确是曹操之子无疑。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曹璺究竟是曹林的女儿还是孙女上了。按曹林母杜氏也就是秦朗的母亲,是曹操在下邳城破吕布时收编的。曹操破吕布是在建安三年十月左右,则曹林最早生于建安四年,以他生于建安四年算,卒于甘露元年,享年五十七岁。甘露元年嵇康三十三岁左右,两人相差二十四岁左右,以现在的观点看正好是一辈人。但事实上古时候的人普遍早婚早育,在这之间有两辈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童强的《嵇康评传》中计算说:“若曹林生于建安四年,则年十八可生子,年三十五六可有孙女,到孙女十五六岁可出嫁之时,约在嘉平元年。这一推算在现代看来虽然勉强,但在中古时期并非不现实。而事实上曹林十八随时至少已有两个儿子。嵇康……正女正在嘉平元年前后。嵇康娶曹林的孙女实有可能。”

童强认为王隐《晋书》成书于两晋之间,裴在给三国志理应知道存在分歧,然裴舍晋书而存《嵇氏谱》,说明他倾向于林孙之说。而且《嵇氏谱》在文献学上讲比《晋书》更可靠。(所谓《嵇氏谱》就是嵇家的家谱,我坚信六朝人的家谱绝对不会像我家的家谱那么开玩笑……)因此因此余嘉锡才说“当以谱为正”,曹道衡,沈玉成认为王隐或作“魏武帝子穆王林孙女也”传抄之误,而童强则认为是“纬”字误为“林”字。

其实童强的说法有个明显漏洞,因为王隐说的是“穆王林”不是“沛王林”穆是曹林的谥号,而如果是曹纬的话则不再是穆王而是穆侯了(泰始元年封魏诛王为县侯)。然而我认为说曹璺是曹纬之女是有依据的。

庄万寿指出《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早薨,无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赞袭玹爵邑,早薨,无子。

建安二十年,曹林十六岁左右,此时他已经有可以出为人后的儿子了。一般来说是在已有嫡长子的前提下才会把孩子过继给别人,而曹纬是曹林的嗣王,他很可能就是那个出生在建安二十年之前的嫡长子,那么曹璺是其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中华民族总始祖13世世系图

第1世祖

少 典——有熊国君;配有蟜氏之女;子二(炎帝、黄帝)

第2世祖

炎帝——少典长子;与黄帝同为华夏族祖先。

黄帝——少典次子;生于轩辕之丘,故曰“轩辕氏”,因奠定了传男制度,又号公孙,国于有熊,受禅于神农氏而有天下,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墩敏,成而聪明”,开物成务,文明渐启,黄帝是中国古代野蛮时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后世之“炎黄子孙”由此出也,娶四妃生25子,得其姓者14人,其中各有两人同姓

12姓为:姬(两人同姓)、酉、祁(祈)、己(妃)(两人同姓)、滕、箴、任、荀、僖、姞(吉)、儇(嬛、环)、

依(衣);配西陵氏之女螺祖为正妃,配女节,配彤鱼氏,配嫫母;史载子四(昌意、玄嚣、青阳、苗龙)黄氏宗亲点击加入

黄氏总群

第3世祖

昌 意——黄帝次子(本宗);受封姬姓;配蜀山氏之女昌仆;子二(高阳、日安)

第4世祖

桥 极——玄嚣之子;子一(高辛)

高 阳——昌意长子;即颛顼帝,是中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自幼敏睿,10岁时成为氏族酋长,12岁时率领本族东迁少昊(即嬴挚)东夷部落所在地穷桑地区(今山东曲阜一带),得信任而辅佐少昊帝,少昊去世后,20岁的颛顼即帝位,不久又内迁中原,承继中原华夏部落联盟的大首领,初国于高阳,后都于帝丘,在位78年;配邹屠氏,腾皇氏;子十六(姒鲧、骆明、穷禅、季番、欢头、瘦约、伯服、梼杌、苍舒、聩凯、梼盛、大监、宠降、中容、仲达、称)

日 安——昌意次子;居于西方,后入中原,子孙以安为姓。

第5世祖

高 辛——桥极之子;即喾帝;配陈峰氏之女庆都,配娵訾氏之女;子二(娵訾氏生挚,庆都生放勋)

穷 禅——高阳三子;子一(敬康)

称 公——高阳十六子;(本宗)子一(卷章)

第6世祖

卷 章——称公之子;即老童;(本宗)子二(重黎、吴回)

第7世祖

吴 回—卷章次子;其兄重黎被诛后,继兄位为祝融火神,后人在天水关,筑火神苗宇来纪念之;子一(陆终)

第8世祖

陆 终——吴回之子;(本宗)配鬼方氏;子六(樊、惠莲、篯铿、会人、曹安、季连)

第9世祖

季 连——陆终六子;受封芈姓,封地在今河南省东北、山东省西南之地,其后裔有季氏、熊氏、英氏、嵇氏、嬴氏等;子一(女修)

第10世祖

女 修——季连之子(本宗);子一(皋陶)

第11世祖

皋 陶——女修之子;即大业(本宗),名繇,字庭坚,是历史上著名的传说人物。据《帝王世纪》的说法,他出生于曲阜少昊之墟。曲阜,偃地,故舜帝赐其为偃姓。

据《世本》和刘向《说苑·君道》,皋陶当上了大理之官,作五刑,即负责氏族政权的刑罚、监狱、法治。史书上说当时天下无虐刑,无冤狱,小人畏惧,天下太平。

舜帝对他的成绩极为赞赏,便把他封于皋,所以,又叫“皋繇”。因为上古“陶”、“繇”读音相同,所以又写作“皋陶”、“咎陶”、“咎繇”。

皋陶帮助夏禹当上了中原华夏部落政权的领袖,夏禹很感激,便指定他为自己的接班人,正准备让位,但皋陶却于这时去世了。死后,葬在六地,即今安徽六安县。古时,这里有皋陶墓,世人又称为“公琴”;配少典氏之女女华;

子一(伯益)

第12世祖

伯益——皋陶之子;原姓伊氏,字赜凯,又字虞余,是传说中的一位大英雄。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最早发明打井取水。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他,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

帝舜命大禹、伯益、后稷共同治水13年。伯益制出第一张水利地图。治水成功后,被帝舜赐封为嬴姓,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姓为嬴,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成为嬴姓14氏之血缘始祖,时间约为公元前2100年左右。

14氏为:黄氏、徐氏、赵氏、秦氏、江氏、莒氏、郯氏、终黎氏、运奄氏、莬(wèn)裘氏、将梁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

伯益来自东夷少昊鸟氏族,所以传说他能知禽兽之言,能与飞鸟通话,《汉书》云:“伯益知禽兽”。

《后汉书》云:“伯益综声于鸟语”。夏启即天子位以后,便开始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伯益娶涂山氏之女;子三(大廉、若木、恩成)

第13世祖

大 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加封伯益的两个儿子大廉和若木。

封长子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子三(文仲、怀文、隐)

若 木——伯益次子;夏帝启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

恩 成——伯益三子;余情不详。

之子(13)世祖(1)之女(1)

(一说为曹操孙女,曹林之女;一说为曹操曾孙女,曹林之孙女)嵇康的夫人,虽然嵇康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提及,但可以说是改变了嵇康一生的人。虽然她的身世早有说法,可因为文献的说法不同却又存在分歧。 《文选》卷十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裴松之注引《嵇世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 两种说法的统一点就是嵇康的夫人是曹魏宗亲,这是《晋书》(房玄龄)的说法。虽然从两种说法上曹璺都是曹操曾孙女辈的,但主要分歧出现在曹璺是曹林的孙女还是女儿以及曹林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孙子上。 按《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则曹林确是曹操之子无疑。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曹璺究竟是曹林的女儿还是孙女上了。按曹林母杜氏也就是秦朗的母亲,是曹操在下邳城破吕布时收编的。曹操破吕布是在建安三年十月左右,则曹林最早生于建安四年,以他生于建安四年算,卒于甘露元年,享年五十七岁。甘露元年嵇康三十三岁左右,两人相差二十四岁左右,以现在的观点看正好是一辈人。但事实上古时候的人普遍早婚早育,在这之间有两辈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童强的《嵇康评传》中计算说:“若曹林生于建安四年,则年十八可生子,年三十五六可有孙女,到孙女十五六岁可出嫁之时,约在嘉平元年。这一推算在现代看来虽然勉强,但在中古时期并非不现实。而事实上曹林十八随时至少已有两个儿子。嵇康……正女正在嘉平元年前后。嵇康娶曹林的孙女实有可能。” 童强认为王隐《晋书》成书于两晋之间,裴在给三国志理应知道存在分歧,然裴舍晋书而存《嵇氏谱》,说明他倾向于林孙之说。而且《嵇氏谱》在文献学上讲比《晋书》更可靠。(所谓《嵇氏谱》就是嵇家的家谱,我坚信六朝人的家谱绝对不会像我家的家谱那么开玩笑……)因此因此余嘉锡才说“当以谱为正”,曹道衡,沈玉成认为王隐或作“魏武帝子穆王林孙女也”传抄之误,而童强则认为是“纬”字误为“林”字。 其实童强的说法有个明显漏洞,因为王隐说的是“穆王林”不是“沛王林”穆是曹林的谥号,而如果是曹纬的话则不再是穆王而是穆侯了(泰始元年封魏诛王为县侯)。然而我认为说曹璺是曹纬之女是有依据的。 庄万寿指出《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早薨,无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赞袭玹爵邑,早薨,无子。 建安二十年,曹林十六岁左右,此时他已经有可以出为人后的儿子了。一般来说是在已有嫡长子的前提下才会把孩子过继给别人,而曹纬是曹林的嗣王,他很可能就是那个出生在建安二十年之前的嫡长子,那么曹璺是其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后汉书·皇后纪》载:汉制,皇女皆封县公主,仪服同列侯。其尊崇者,加号长公主,仪服同蕃王。诸王女皆封乡、亭公主,仪服同乡、亭侯。肃宗唯特封东平宪王苍、琅邪孝王京女为县公主。其后安帝、桓帝妹亦封长公主,同之皇女。其皇女封公主者,所生之子袭母封为列侯,皆传国于后。乡、亭之封,则不传袭。其职僚品秩,事在《百官志》。不足别载,故附于后纪末。 汉魏的公主是按封邑大小来分级的。从上到下有郡公主,县公主,乡公主,亭公主。公主之制都是同于对应的爵位。则有长公主(相当于郡公主)方郡王,县公主方列侯,乡公主方乡侯,亭公主方亭侯。而由来公主之制都是与封爵挂勾的,依身份的不同而有等级区别。 目前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曹璺是一个亭主,《文章叙录》称是长乐亭主,《全三国文》称是**亭主(忘记了……囧),总之都是亭主,则其必然是沛王之女。魏青龙元年,改封宗室女非诸王女皆为邑主,而汉制的非诸王女都是没封的。若曹璺是曹林的庶子所出,那么她就应该是个邑主而不是亭公主。魏承汉制,则也应当是皇女封县公主,诸王女为乡,亭公主。郡级公主我记得的有两个,一个是清河长公主,另一个是山阳公的女儿刘曼。尤其后者是特别强调郡公主亦说明与一般公主不同,一般单称公主则是指县公主。那么诸王之女封乡亭公主的标准是什么呢?既然郡公主和县公主是以贵贱来分的,那我们也有理由相信乡公主与亭公主同样是以贵贱来分的。贵贱的标准无非三点:国之大小,王之封嗣,母之贵贱。 (从这个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曹丕分封虽然吝啬,却还是有章法的,明帝吗……出手就阔气了……) 这样可以看出曹林是属于4000+大地主梯队里的,虽然晋书里沛国照户口算是个小国但其实那是因为它原来太大了外加五都工程需要所以被分裂了(就像四川一样,重庆不出去他人口就过亿了……)。故我们得知,乡亭之分不是在于国之大小。 母之贵贱一条,现在讨论这个根本没有任何意义…… 而王之封嗣一条却是有点根据的。 《晋书·地理志》:魏黄初三年初制封王之庶子为乡公,嗣王之庶子为亭侯,公之庶子为亭伯。 这里的庶子明显是相对于嗣王而言的,不是一般所说的嫡庶。也就是说爵位是与封王与嗣王挂勾的,而公主之位又是与爵位挂钩的,我们有理由相信封王的女儿为乡主,嗣王的女儿为亭主一说。 综上所述,即并没有铁证证明曹璺的身份,但是资料更偏向于孙女一说,并且从逻辑上推导出存在可能性,因此我倾向于《嵇氏谱》的说法。而且按这个说法是可以将嵇康与曹璺的年龄差压缩在十岁以内的。然而由于资料不足以推翻王隐的说法,所以如果看到有人持王隐的说法应当也不应判错。

嵇康的夫人,虽然嵇康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提及,但可以说是改变了嵇康一生的人。虽然她的身世早有说法,可因为文献的说法不同却又存在分歧。

《文选》卷十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裴松之注引《嵇世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

两种说法的统一点就是嵇康的夫人是曹魏宗亲,这是《晋书》(房玄龄)的说法。虽然从两种说法上曹璺都是曹操曾孙女辈的,但主要分歧出现在曹璺是曹林的孙女还是女儿以及曹林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孙子上。

按《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则曹林确是曹操之子无疑。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曹璺究竟是曹林的女儿还是孙女上了。按曹林母杜氏也就是秦朗的母亲,是曹操在下邳城破吕布时收编的。曹操破吕布是在建安三年十月左右,则曹林最早生于建安四年,以他生于建安四年算,卒于甘露元年,享年五十七岁。甘露元年嵇康三十三岁左右,两人相差二十四岁左右,以现在的观点看正好是一辈人。但事实上古时候的人普遍早婚早育,在这之间有两辈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童强的《嵇康评传》中计算说:“若曹林生于建安四年,则年十八可生子,年三十五六可有孙女,到孙女十五六岁可出嫁之时,约在嘉平元年。这一推算在现代看来虽然勉强,但在中古时期并非不现实。而事实上曹林十八随时至少已有两个儿子。嵇康……正女正在嘉平元年前后。嵇康娶曹林的孙女实有可能。”

童强认为王隐《晋书》成书于两晋之间,裴在给三国志理应知道存在分歧,然裴舍晋书而存《嵇氏谱》,说明他倾向于林孙之说。而且《嵇氏谱》在文献学上讲比《晋书》更可靠。(所谓《嵇氏谱》就是嵇家的家谱,我坚信六朝人的家谱绝对不会像我家的家谱那么开玩笑……)因此因此余嘉锡才说“当以谱为正”,曹道衡,沈玉成认为王隐或作“魏武帝子穆王林孙女也”传抄之误,而童强则认为是“纬”字误为“林”字。

其实童强的说法有个明显漏洞,因为王隐说的是“穆王林”不是“沛王林”穆是曹林的谥号,而如果是曹纬的话则不再是穆王而是穆侯了(泰始元年封魏诛王为县侯)。然而我认为说曹璺是曹纬之女是有依据的。

庄万寿指出《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早薨,无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赞袭玹爵邑,早薨,无子。

建安二十年,曹林十六岁左右,此时他已经有可以出为人后的儿子了。一般来说是在已有嫡长子的前提下才会把孩子过继给别人,而曹纬是曹林的嗣王,他很可能就是那个出生在建安二十年之前的嫡长子,那么曹璺是其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嵇康的夫人,虽然嵇康从来没有在作品中提及,但可以说是改变了嵇康一生的人。虽然她的身世早有说法,可因为文献的说法不同却又存在分歧。 《文选》卷十六李善注引王隐《晋书》:嵇康妻,魏武帝孙穆王林女也。 《三国志·魏志卷二十》裴松之注引《嵇世谱》:嵇康妻,林子之女也。 两种说法的统一点就是嵇康的夫人是曹魏宗亲,这是《晋书》(房玄龄)的说法。虽然从两种说法上曹璺都是曹操曾孙女辈的,但主要分歧出现在曹璺是曹林的孙女还是女儿以及曹林是曹操的儿子还是孙子上。 按《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武皇帝二十五男:卞皇后生文皇帝、任城威王彰、陈思王植、萧怀王熊,刘夫人生丰愍王昂、相殇王铄,环夫人生邓哀王冲、彭城王据、燕王宇,杜夫人生沛穆王林、中山恭王衮,秦夫人生济阳怀王玹、陈留恭王峻,尹夫人生范阳闵王矩,王昭仪生赵王干,孙姬生临邑殇公子上、楚王彪、刚殇公子勤,李姬生谷城殇公子乘、郿戴公子整、灵殇公子京,周姬生樊安公均,刘姬生广宗殇公子棘,宋姬生东平灵王徽,赵姬生乐陵王茂。 则曹林确是曹操之子无疑。然而这样一来问题就集中在曹璺究竟是曹林的女儿还是孙女上了。按曹林母杜氏也就是秦朗的母亲,是曹操在下邳城破吕布时收编的。曹操破吕布是在建安三年十月左右,则曹林最早生于建安四年,以他生于建安四年算,卒于甘露元年,享年五十七岁。甘露元年嵇康三十三岁左右,两人相差二十四岁左右,以现在的观点看正好是一辈人。但事实上古时候的人普遍早婚早育,在这之间有两辈人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童强的《嵇康评传》中计算说:“若曹林生于建安四年,则年十八可生子,年三十五六可有孙女,到孙女十五六岁可出嫁之时,约在嘉平元年。这一推算在现代看来虽然勉强,但在中古时期并非不现实。而事实上曹林十八随时至少已有两个儿子。嵇康……正女正在嘉平元年前后。嵇康娶曹林的孙女实有可能。” 童强认为王隐《晋书》成书于两晋之间,裴在给三国志理应知道存在分歧,然裴舍晋书而存《嵇氏谱》,说明他倾向于林孙之说。而且《嵇氏谱》在文献学上讲比《晋书》更可靠。(所谓《嵇氏谱》就是嵇家的家谱,我坚信六朝人的家谱绝对不会像我家的家谱那么开玩笑……)因此因此余嘉锡才说“当以谱为正”,曹道衡,沈玉成认为王隐或作“魏武帝子穆王林孙女也”传抄之误,而童强则认为是“纬”字误为“林”字。 其实童强的说法有个明显漏洞,因为王隐说的是“穆王林”不是“沛王林”穆是曹林的谥号,而如果是曹纬的话则不再是穆王而是穆侯了(泰始元年封魏诛王为县侯)。然而我认为说曹璺是曹纬之女是有依据的。 庄万寿指出《三国志·文武世王公传》:济阳怀王玹,建安十六年封西乡侯。早薨,无子。二十年,以沛王林子赞袭玹爵邑,早薨,无子。 建安二十年,曹林十六岁左右,此时他已经有可以出为人后的儿子了。一般来说是在已有嫡长子的前提下才会把孩子过继给别人,而曹纬是曹林的嗣王,他很可能就是那个出生在建安二十年之前的嫡长子,那么曹璺是其子的可能性就更大了。

  嵇康个人简历

 嵇康(223年前后-263年前后),字叔夜,三国魏谯郡铚(今安徽省濉溪县)人,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时期文人团体“竹林七贤”之一,与阮籍齐名,并称嵇阮,同为魏末文学界与思想界的代表人物。他激烈抨击世俗规范,主张顺应自然法则,保全人的天性,积极推广服食养生理论,在当时即具有非常高的声望及号召力。

 后因卷入朋友吕安的诉讼而入狱,权臣司马昭忌惮他的言论影响力,在锺会的建议下将其处死。在他死后,其思想主张在东晋及南朝受到了极大的推崇,成为魏晋玄学的重要构成理论。随着神仙道教的兴起,嵇康本人则被神仙化,包括作为正史的《晋书》在内,关于他的生平事迹的记述中参杂了相当多神怪、传奇的内容。而他坚持思想与人格的自由,不追逐世俗名利,为追求正义而牺牲的品质,被后世视作中国传统文人清廉正直、不畏强权精神的代表人物之一。

  人物经历

 家族情况

 嵇康的祖先原本姓奚,住在会稽上虞(今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市),后为躲避仇家,迁徙到谯国的铚县(今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并改姓嵇氏。有文献称嵇氏家族是一个儒学世家,但因缺乏佐证,这种说法产生了争议,后世学者猜测嵇氏是因为与魏武帝曹操同乡,而在嵇康父亲的一辈发迹。

 嵇康的父亲名叫嵇昭,字公远,在曹魏担任督军粮治书侍御史,他在嵇康年幼时便已经去世,嵇康由母亲和兄长抚养长大。嵇康有资料可考的兄弟有两个。其中兄长嵇喜在历史上有明文记载,他在西晋时担任了扬州刺史、太仆、宗正等重要官职。他与嵇康之间作有《赠兄喜秀才入军诗》等组诗互相赠答。在赠答中嵇喜表现出了与嵇康截然不同的积极入世的态度,使得后世有猜测这种政治立场与价值观的分歧对二人的兄弟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嵇康的另一位兄长,即抚养嵇康的那位兄长,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姓名和事迹,曾经一度被认为就是嵇喜[11]。然而学者们根据对相关资料的分析认为这位抚养嵇康的兄长应该比嵇喜更为年长,而且更早去世,因而确认了他的存在。他与母亲一同抚养嵇康,对嵇康影响巨大。嵇康也对他感情深厚,曾在《答二郭诗》等作品中多次提及他们的养育之恩。后来他与母亲都先于嵇康去世,嵇康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与《思亲诗》中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悲痛。

 早年生活

 嵇康的父亲早在他还是婴儿时就去世了,母亲与哥哥在抚养他时偏于娇惯而缺乏严格管束,使他养成了桀骜不驯的自由性格。根据记载嵇康在年少时便显示出过人的聪慧,他并没有通过拜师或者进入学校来接受正统的儒家教育,而是通过自学来完成早期教育的,这被认为与其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有关。嵇康的所涉猎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历史、音乐以及后来对他影响深远的老庄学说等各个方面,令他在后来的日子里赢得了多才多艺的赞誉。

 因为家族的财产和兄长的照顾,嵇康的早年过着优裕的生活。虽然容姿俊美,才华出众,但他却不愿修饰仪表培植声誉,为谋求仕进做准备,而是过着自由自在特立独行的生活。成年后的嵇康迎娶了曹魏宗室女长乐亭主为妻,官拜郎中,后又迁至中散大夫。这些官职都是清净闲散的职务,嵇康并没有留下在官的活动记录。

 隐居与养生

 虽然有着良好的家庭背景,然而嵇康并不热衷于当官谋富贵,没有留下任何官场事迹。他向往出世的生活,隐居于河内郡山阳县(今河南省焦作市),与阮籍、山涛、刘伶、向秀、阮咸、王戎等人交游,并创作了大量表达通脱放达思想的作品,受到当时人的瞩目,被称作“竹林七贤”。

 后又与吕安、向秀为邻,以锻铁为生,不出肯出仕为官。亦有说法称嵇康锻铁并非为谋生。当时担任大将军的司马昭要聘用嵇康成为他大将军幕府的属官,他逃到河东郡去躲避征辟。司隶校

 关于不愿出仕的理由,嵇康本人在《与山巨源绝交书》中曾经说明,是因自己性格慵懒以及志在长生而不愿追求功名。嵇康不仅崇尚道家的自由思想,也相信道教服食长寿的主张。在隐居期间,他曾亲身实践前往山中采药,并且意欲将养生作为自己的终生事业,而不愿选择出仕为官。文献中记载有他与孙登、王烈等隐者道士的交游。他还着有《养生论》,在炼丹服食之外主张清心寡欲修身养性的养生方式,受到当时人们的推崇。尉锺会准备了盛大的排场前去拜访他,遭到他的冷遇。好友山涛举荐他代替自己的职务,他写下《与山巨源绝交书》,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表明自己不愿为官的态度。

 后世学者大多肯定了这方面的原因,然而许多人仍然认为在这之外也有着政治上的因素使得嵇康选择不仕。一种观点认为是处于恶劣的政治环境下的自保。另一种观点认为多少有出于对司马氏政权的不满,通过不仕来表达出与司马氏的不合作,还有观点进一步认为他是因忠于曹魏而选择不与司马氏合作。

 绝响与身后

 嵇康好友吕安的妻子貌美,被吕安的兄长吕巽将其灌醉并施行了奸污。吕安愤恨之下想要告发吕巽,而将这件事情告诉了嵇康。嵇康吕巽、吕安两兄弟都有交情,结识吕巽尚在吕安之前,故劝吕安不要揭发这桩家丑,以全门第清誉。吕巽当即立下重誓,吕安也出于对嵇康担保的信任而打消了告发吕巽的想法。然而事后吕巽仍感不安,于是先发制人,暗地里诬告吕安不孝。而吕安因为相信吕巽之前的誓言,没有揭发吕巽的恶行,而被判处有罪,流徙至偏远的边郡。吕安写信给嵇康诉说自己的冤屈,嵇康得知后写下《与吕长悌绝交书》与吕巽绝交,并毅然出面为吕安作证申冤,也因此与吕安一同下狱。

 嵇康入狱立即在社会上引起巨大反响,许多豪杰名士纷纷表示愿与之一同入狱,以此来抗议政府要求释放嵇康,有关部门出面劝解他们才遣散开来。三千名太学生联名为他请命,请求让他去太学执教。然而这些努力并没有成果,当时正受到权臣司马昭宠信的司隶校尉锺会向司马昭进言,嵇康这个人具有相当强的政治影响力,可能会对司马氏夺取天下的计划产生威胁,劝司马昭当趁此机会将嵇康铲除。于是援引“孔子戮少正卯”的春秋案例判决了嵇康和吕安死刑。

 嵇康在狱中反思自己的人生写下了《幽愤诗》,并为告诫儿子嵇绍写下了《家诫》。临到行刑那天,嵇康于刑场上顾视日影,向兄长嵇喜要来了一把琴,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曲罢叹道:昔日袁孝尼想跟我学习弹奏《广陵散》,我总是吝惜而不愿意传授,“《广陵散》于今绝矣!”随后被处死在洛阳东市,时年四十。

 嵇康死后,他的好友,竹林七贤之一的阮籍也于景元四年冬季过世。而竹林七贤中的向秀则接受司马昭的征召出仕。嵇康之子嵇绍,后来由山涛举荐出仕为官,后成为晋朝之侍中,八王之乱中为保护晋惠帝而殉难,成为晋朝著名忠臣。

 方东树说:“中散以龙性被诛,阮公为司马所保,其迹不同,而人品无异。”

  人物成就

 音乐

 嵇康通晓音律,尤爱弹琴,著有音乐理论著作《琴赋》《声无哀乐论》。他主张声音的本质是“和”,合于天地是音乐的最高境界,认为喜怒哀乐从本质上讲并不是音乐的感情而是人的情感。嵇康作有《风入松》,相传《孤馆遇神》亦为嵇康所作。作有《长清》、《短清》、《长侧》、《短侧》四首琴曲,被称作“嵇氏四弄”,与蔡邕的“蔡氏五弄”合称“九弄”。隋炀帝曾将弹奏“九弄”作为取仕条件。

 文学

 参见:正始文学嵇康的文学创作,主要包括诗歌和散文。其诗现存五十馀首。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何焯《文选评》称:“四言不为《风》、《雅》所羁,直写胸中语,此叔夜高于潘、陆也。”他的四言诗是继曹操之后一批成功之作。嵇康的诗,以表现其追求自然、高蹈独立、厌弃功名富贵的人生观为主要内容。其中《幽愤诗》自述平生的遭遇和理想抱负,对自己无辜受冤表示极大愤慨。诗末说:“采薇山阿,散发岩岫。永啸常吟,颐性养寿。”表示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这首诗词锋爽利,语气清峻,可与其《与山巨源绝交书》合读。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内容是想象其兄嵇喜在军中的生活,但那洒脱的情趣却是属于嵇康的。嵇康诗的风格,刘勰《文心雕龙》评为:“嵇志清峻。”又说: “叔夜俊侠,故兴高而采烈。”突出了嵇康诗风与其人格性情之间的密切关系。稽康《与山巨源绝交书》自称“刚肠疾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他的诗亦如此。钟嵘《诗品》评其诗为“峻切”,也是相同的意思。

 书法

 嵇康擅长书法,工于草书。其墨迹“精光照人,气格凌云”,被列为草书妙品。后人称其书法“如抱琴半醉,酣歌高眠,又若众鸟时集,群乌乍散”。

 绘画

 嵇康善丹青,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载其时有嵇康《巢由洗耳图》《狮子击象图》传世,俱已失佚。

 养生

 嵇康继承了老庄的养生思想,进行实践颇有心得,他的《养生论》是中国养生学史上第一篇较全面、较系统的养生专论。后世养生大家如陶弘景、孙思邈等对他的养生思想都有借鉴。《嵇康集》十卷书中,篇篇含养生之理,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养生看法。魏晋之时,养生之学大兴,但当时有两种相对立的思想存在:一是认为修道可成仙,长生不老;二是认为“生死全由天,半分不由人。”嵇康针对这种现象,指出神仙不可能,如果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论可及的看法。在他的重要著作《养生论》中,他以导养得理可寿的总论点,提出了以下观点:

 一、形神兼养,重在养神。他举例说明精神对人体的强大作用,指出“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而中医学也认为人以神为根本,神灭则形灭。嵇康在此抓住了养生的根本。

 二、养生要重一功元益,慎一过之害,全面进行。嵇康认为万物禀天地而生,后天给予的养护不同,寿命也不尽相同,勿以益小而不为,勿以过小而为之,防微杜渐,提早预防,积极争取长寿。

 三、指出若不注重养生,耽声色,溺滋味,七情太过,则易夭折。“夫以蕞尔之躯,攻之者非一涂;易竭之身,而内外受敌,身非木石,其能久乎”

 四、嵇康还告诫养生者要有信心,坚持不懈,否则就不易有效。还要以善养生者为榜样,积极吸取好的养生方法,清心寡欲,守一抱真,并“蒸以灵芝,润以醴泉,唏以朝阳,缓以五弦”,就可以“与羡门比寿,与王乔争年”。嵇康自己也身体力行,与他同为“竹林七贤”的王戎曾说:“与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他自己提的理论,几乎条条做到,但却犯了“营内而忘外”一忌,最终受人诬陷而遇害。

  名人评价

 王戎:与嵇康居二十年,未尝见其喜愠之色。

 山涛:①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②我当年可以为友者,唯此二生耳!

 孙登:君性烈而才隽,其能免乎!

 王烈: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

 钟会:嵇康,卧龙也,不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

 嵇喜:家世儒学,少有俊才,旷迈不群,高亮任性,不修名誉,宽简有大量。学不师授,博洽多闻,长而好老、庄之业,恬静无欲。

 向秀:余与嵇康、吕安居止接近,其人并有不羁之才。然嵇志远而疏,吕心旷而放,其后各以事见法。嵇博综技艺,于丝竹特妙,临当就命,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

 谢万:邈矣先生,英标秀上。希巢洗心,拟庄托相。乃放乃逸,迈兹俗网。钟期不存,奇音谁赏。

 孙绰:帛祖衅起于管蕃,中散祸作于钟会:二贤并以俊迈之气,昧其图身之虑,栖心事外,轻世招患,殆不异也。

 司马昱:何平叔(何晏)巧累于理,嵇叔夜后伤其道。

 房玄龄:①嵇、阮竹林之会,刘、毕芳樽之友,驰骋庄门,排登李室。若夫仪天布宪,百官从轨,经礼之外,弃而不存。是以帝尧纵许由于埃盍之表,光武(刘秀)舍子陵(严子陵)于潺湲之濑,松萝低举,用以优贤,岩水澄华,兹焉赐隐;臣行厥志,主有嘉名。至于嵇康遗巨源之书,阮氏创先生之传,军谘散发,吏部盗樽,岂以世疾名流,兹焉自垢临锻灶而不回,登广武而长叹,则嵇琴绝响,阮气徒存。通其旁径,必凋风俗;召以效官,居然尸素。

 ②老篇爰植,孔教提衡。各存其趣,道贵无名。相彼非礼,遵乎达生。秋水扬波,春云敛映。旨酒厥德,凭虚其性。不玩斯风,谁亏王政

 张彦远:能属词,善鼓琴,工书画,美风仪。

 苏轼: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主(高纬)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武则天)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

 陈普:铜驼荆棘夜深深,尚想清谈撼竹林。南渡百年无雅乐,当年犹惜广陵音。

独姓 独氏家谱 独姓起源 独姓名人 独姓的来源 独姓简介

独姓起源: 较罕见姓,人数不多,但南北皆有。明代有独善。 独[独,读音作dú(ㄉㄨˊ)]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