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胸有方心,身无媚骨,第1张

     

读了任正非,崇拜民族企业家;读了杨绛传,敬仰文学大家;读了褚时健,感叹时代匠人精神;读了郭德纲,打心底里真喜欢这个人。

        同事笑话我,老郭一介草莽,怎能与以上大家相提并论,不登大雅之堂。

        听完向同事投去鄙视的一笑:兄弟,老郭若是草莽,你连草字头都算不上!你肚里那点儿水,连包袱你都听不响!

      从小喜欢曲艺,可追溯曲苑杂坛,洛桑算一个,本山大叔算一个,前者诙谐灵动,胖肚子婴儿脸,口技了得;后者小品造诣自不必言,张嘴就是经典。喜欢老郭,不是因为相声说的好,因其个性突出,敢说敢为!

      老郭说过很多书,唱过很多戏,唱过很多大鼓,写过很多电视剧……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故事,帝王将相、风流才子、清官贪腐,老郭均能信手拈来,连他师傅候耀文老先生在世时,都以能唱出郭德纲没听过的戏,开心老半天,足见老郭的文化底子。

      喜欢郭德纲,如同喜欢自己。说老郭俗,无非是嫌弃剧场的段子抻的开。听相声,图的就是个乐子,荤不露黄,骂不吐脏,挠痒解爽,点到不破,如此力道,甚好甚好!

      你我本俗人,雅俗无别。若是真雅,不用叫嚣,只有孙子是装出来的。

      喜欢郭德纲,如同喜欢自己。微时清苦,沿街打板拉客,自嘲像站街女。来回奔波小场子,两块的门票,自行车蹬着来回窜,车烂赶公交,晚点没车就步行,步行路灯不亮怕被撞,淋雨走天桥那尺半沿儿,大老爷们哭的哗哗的,那种心酸,穷困潦倒的人,大抵如此。

      人红遭人妒,只有同行之间才是赤裸裸的仇恨,我认同!传统相声看不上老郭,岂不知老郭也是传统行;体制权威看不上老郭,分明是妒忌老郭破了死局。但老郭说:"跟狮子打架最次也得是藏獒,这一点让我很遗憾。"就喜欢这个劲儿劲儿!

      昨天又观德云社家谱,云鹤九宵,徒弟都收了徒弟,曾经和老郭同台竞技的“嘻哈包子铺"的班主高晓攀,也入德云社麾下。(话说高晓攀,欢乐喜剧人第一季还能入个几强,后面越来越不济,做为曾经的班主,我在他眼里看到了怯字。人旦凡场上露怯,多是心里没底。)

      德云社,我喜欢于老师摇滚顽童的智慧、少班主郭麒麟的低调努力、栾云平副总的凛冽严苛、烧饼儿徒的乖张直爽、孙越老师的呆萌淡定,岳云鹏是老乡,傻贱的提都不想提;台路成熟的孟鹤堂、周九良、张鹤伦,以及现捧的秦霄贤,老惹祸的张云雷,都各有长处。尤其是张云雷唱戏的开口脆,探清水河,百听不厌;内敛的高峰,德云社里长的最像文化人的文化人。

      这帮人不简单,拢这帮人,拢好了,更不简单。德云社迎来十周年,熬过二十周年,真心不易!能受天磨真铁汉,不遭人嫉是庸才。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

摘录有共鸣的老郭语录:

1、不遭他人罪,莫劝人行善

2、有人在忙着当官,有人在忙着晋级,有人在忙着说谎,有人在忙着害人。抱歉,这些我不会。

3、虽不必人人神圣,也不该个个心亏。休道那为非作歹皆由你,须明白善恶公平古往今来放过谁。

4、人生苦短,活一百岁的没有多少人,开心就笑,不开心待会儿再笑。高高兴兴比什么都强,跟谁较劲都是跟自己较劲。

5、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分贵人扶持。正所谓时也、运也、命也!

6、高能高到顶峰,低能低到谷底,但好就好在,它一直在运动着,没有停下来。

7、我特别想劝他们一句话,不要以勤工俭学的身份给我讲黑社会的故事。人与人之间要想诋毁对方最好的办法是从道德方面进攻。

8、念张文顺:荒郊土内,无有人陪。阴阳相阻,飘渺烟飞。衰草萋萋迷人泪,几点寒鸦带悲回。望断天涯空憔悴,盼穿秋水意何为。当日里,观菊赏雪夜话围炉堪如醉,叹今朝,苦柳霜击月被云遮起风雷。落叶飘摇金阶碎,燕来雁往对斜晖。先生此去瑶池会,免论江湖是与非,歪看小腊梅。

9、成名每在穷苦日,败事多因得志时。胸有方心,身无媚骨。不因说话而杀身,勿为积财而丧命。心正则神明鉴,耐苦则安乐多。人世沧桑,在天,但更在人。

10、祭恩师:清明扫祭,花雨斑斑。纸化白蝴蝶,泪染红杜鹃。烟升袅袅不断,也算把哀思靠岸。人不辞路虎不离山。任凭波涛险,船靠小河湾。江湖无序,哪有仁义可羡。道德蒙尘,孔夫子也怕浑蛋。河无底,海无边。人心曲曲弯弯水,世路重重叠叠山。谁稀罕富贵惊天,我情愿有书有画有情有义有亲有友,做一个无事小神仙。

11、我说我伸手拉他一把,他只是把我的表摘走了。你说这怎么弄?

12、泰坦尼克号沉了,对人类来说是一场巨大的灾难,对船上餐厅里活着的海鲜来说就是生命的奇迹。

    郭德纲不是草莽,俗的让我觉得像个人。他火了,活该他火!导航听他报,相声听他闹,笑点他最污,泪点不忘使包袱。

      自己笑一笑,让别人笑一笑,再笑话笑话别人,人生不过如此,挺好的!

      品读老郭一路走来,人间百态!勿让道德蒙尘,莫让孔夫子也怕浑蛋!愿你我这颗卒,都能走好每一步!

很难有归属感。这个问题,大概是中国人的专属问题。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知道,世界各国的人几乎都是随父姓的。究其根源,是在人类发明婚姻制度之前,男人只管播种、不管育苗,抚养孩子完全是女人的事。正是因为女人缺乏独自抚养能力,所以才用婚姻的形式强制男人提供抚养支持。由于十月怀胎、一朝分娩的经历,所以女人既知道孩子是不是自己的,也更加难以割舍孩子。相比之下,男人却不具备这两个特点。所以,随父姓的原始意义是给孩子打上父亲的印记,“知道该向谁要抚养费”。

因此,国外的女性对此从无争议。而中国女性在 历史 上也不会和男人争什么“冠姓权”,为什么现在出现这种问题了呢?究其原因,就是我国独特的传宗接代文化。强调一点:不是生下孩子就叫传宗接代,那叫繁衍交配,是所有生物都会做的事情;而传宗接代是中国特有的文化。

由于男人天性热爱自由、不愿意被家庭牵绊,所以西方从来不乏单亲妈妈。中国为什么没有这种现象呢?就是因为中国古人发明传宗接代文化并给男人洗脑,让他们相信延续家谱是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而没人养老送终、死后烧纸则是十分悲催的事情。从此,中国男人对娶妻生子的态度才由抵触变为热衷。为了保证传宗接代的严肃性,从前要把女人关在家里严格守贞、禁止和丈夫之外的男人接触。不出门就不会有收入,所以男人要为女人提供后半生的衣食保障。因此,中国男人会格外重视女人的贞洁,正如女人认为生孩子是为了男人、所以花男人的钱天经地义,所谓“嫁汉嫁汉,穿衣吃饭”。几千年来,中国男女共同遵守上述规则,相安无事。

但是,后来发生了两件事情,打破了延续已久的规则:

首先, 科技 的进步使女性获得了和男人相差无几的挣钱能力,即不必再靠给男人传宗接代、来换取男人提供后半生的保障了;其次是避孕措施的产生,使女性有了生与不生的选择权,以及不依赖婚姻保护而享受性生活的资本。

这种情况下,女人必然认为婚姻是令自己吃亏的事情,并向男人提出高要求作为补偿。如果男人不予满足,就会认为婚姻得不偿失而予以排斥。问题是男女在经济能力上的差距已经大幅缩小,这就导致了尴尬的局面:

向男人要少了,女人不甘心;向男人要多了,男人又给不起。于是,中国 社会 产生了大量的剩男剩女。

女人其实也不甘心剩下,怎么办呢?现成的办法就是拿“冠姓权”开刀。她们的逻辑是这样的:

不平衡源于认为生孩子是为了男人;而生孩子是为了男人的标志,就是孩子随父姓;那么,只要孩子不随父姓了,我们不就平衡了?

但对男人来说,问题却远没有那么简单:女人把“冠姓权”卖高价给他的确令他不爽。但是前面说过,中国男人所以热衷娶妻生子并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前提正是传统赋予他的“使命”。一旦同意孩子不随自己的姓了,那相当于不把传宗接代当做使命了,或者说辛辛苦苦养活老婆孩子也不等于完成了使命。果真如此,他又何必结婚呢?自己挣钱自己花不好吗?

中国古人发明传宗接代文化的目的,本来是让男人认领女人生孩子是为了他的人情,自愿承担起抚养责任。如此,既有利于 社会 治安,也有利于增加人口。但在今天,这一文化却成了男婚女嫁的思想障碍,古人大概始料未及吧?

我是绛州四妹,我来回答

身为男人,如果孩子不跟着你的姓,这个孩子会让你有归属感吗?

我侄女嫁的老公,家里有两个儿子,大儿子跟父姓,二儿子跟母姓,我侄女公公明显就偏大儿子。

侄女公公老家是外县的,他是入赘到我侄女她婆婆家的,逢年过节,老大必须去外县,而老二去不去都行,你看可笑吗?

而他公公那边亲戚,明显对老大很上心,对老二就和亲戚一样客气,能看出关系挺疏远的。

由此看来,男人对孩子是否姓自己姓很在意,很有归属感,而女人就不一样了,孩子姓老公姓,觉得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对哪一个孩子都有亲切感和归属感。

对我来说,孩子姓跟谁不重要,无所谓,姓啥姓,都是自家的孩子,都是自家的宝贝。

我们女儿跟妈妈姓,我全管,女儿跟我亲10倍于她妈妈。儿子跟我姓,跟她妈亲。所以,不是跟谁姓的问题,是你付出了多少的问题。爱孩子,孩子会感觉到,会自然选择亲近谁。

姓氏在中国来说是男人的尊严。孩子不姓自己的姓,那对男人来说是侮辱!

这个问题本身就有点问题,真正正常的恩爱夫妻是不会有这样的想法的,孩子是夫妻俩人生养的不论跟那一方姓都是自己的骨肉,但前题是这不能以结婚的条件提出来更不能是女方父母的要求,而是婚后夫妻自己决定才行

我不这样认为!我的两个孩子都不随我的姓,他妈妈是傣族,孩子是在西双版纳生的,他外公在报户口时就按傣族的姓氏,男孩子,岩什么什么地。女儿也是按当地傣族姓氏,依什么什么地。我给他们转户口时想改成汉族名字,结果是需要他外公那边出具这证明那证明的太麻烦,也就不改了。我们一家人还是其乐融融,我们村里的本族人也都认可,也没有被歧视的现象。无论是姓氏还是名字都是个代号,并不是非得必须按老传统才有男人的尊严!

就这样的男的 生一百个孩子 都跟他姓 照样没有归属感。孩子的姓只是个表象问题或者说是结果 不是问题的根源和本质。自己有没有能力 受不受尊重 跟孩子姓啥没关系。

我早就想说说这方面的感想了。

之前我看了很多有关女性争夺姓氏权的话题,毫不意外,很多男人说,如果孩子不跟自己的姓,就会没有责任感,觉着孩子不是自己的。还有的说让孩子跟了女方姓,就觉着丧失了男性的尊严。这些所谓的责任心和尊严应该就是你说的归属感。

我认为说这话的男的,应该都是眼光短浅之辈。

看看 社会 上,有很多男人的孩子是跟着他的姓的,而且还满足了他骨子里重男轻女的倾向,孩子是个男孩,他们照样不是没担当起父亲的责任吗?

不务正业,吃喝玩乐,没钱养家,甩手掌柜,出轨找小三,抛妻弃子,男人们自己说说,多不多呢?这些男人负责任了吗?

没责任心就是没责任心,没本事养家就说没本事养家,做人没尊严就是做人没尊严,不要扯什么因为孩子跟了女方的姓,所以没有动力管家管孩子。

谁会笑话任正非没尊严?没责任心?

你有没有考虑过一件事:

你现在是男人,你为了争夺男人的冠姓权,你极力否定女人的冠姓权的种种弊端。

你生的是女儿呢?生了几胎都是女儿呢?你生的是儿子,儿子再生,生的是女儿呢?你敢保证你这一支不会因为你坚持的理论流传不下去?

你还会遵从你的男人冠姓权理论吗?

你最终会否定了你自己秉持的理论。

那些女人为什么争夺冠姓权呢?她们明明姓的也是她爸爸的姓?

因为那些女人家只有姐妹,没有男丁,她们代表的是她家的这一支,她们代表了她父亲的意志。

家里有个哥哥或者弟弟,她们才不在乎什么冠姓权。

要么你找老婆时,就考察她有没有哥哥或者弟弟,人家没有哥哥弟弟,你就得有思想准备,你的孩子有可能随女方的姓。

你的孩子随了女方的姓,也不要用可笑的没有归属感来掩盖你没本事的事实。

很多男人生的是女儿,把女儿教的比别人家儿子还要出息,谁敢瞧不起人家?

要么你就找家里有哥哥弟弟的,这种家庭都不会和你来争夺冠姓权。

中国几十年的发展钱是有了,德行没有了,法律上孩子跟谁姓都可以,但是中国人的姓氏族谱是整个村庄、甚至于小区域都是一个姓氏,《过去、今天、以后》会继续存在下去,对整个国家都是好事,女人为什么要这么做。

男人嘴巴不是说姓氏就是个符号,血缘才重要,随父姓那么久了,随妈妈姓有什么区别?难道就不是你的孩子了?生育风险,男人承担不了,经济负担也不想承担,结婚大骂彩礼,要多难听就有多难听,要不就喊着AA,没有免费的子宫就好像男人吃了多大的亏似得,讲真话,女人真跟你AA起来,你A的起吗?就你那个姓氏有什么好继承的?!

把那些“背叛”郭德纲的人都列举一下,基本就知道到底孰是孰非了。每个人立场不一样,得出来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

潘云侠张云雷——几家人打架

潘云侠张云雷是王惠的表弟,2002年小哥两进北京加入还没红的德云社。2005年两人一起退出,2010年张云雷回归,对外宣称之前退出是回家倒仓。

而潘云侠则在郭德纲曹云金骂战的时候,接受了北京时间的采访,说自己当初退出的理由是家里不同意他干这行,另外他对郭德纲的评价是“不是个艺术家”,曹云金“不是个忘恩负义的人”。

而根据曹云金回忆,潘云侠张云雷退出是因为压根就不知道孩子来北京学相声,最开始以为是学影视表演,还交了不少学费,知道真相后几家人打得不可开交,潘张的父母就把孩子接走了。

徐德亮王文林——因为钱

徐王退出的理由,是最赤裸裸而且毫无掩饰加工的,明说就是因为钱不够。

根据徐德亮自述,郭德纲一场赚40万,给他150。而徐德亮跟王文林一个月满档演出,总共收入也就三千多元,在北京也就够喝豆汁。另外2008年德云社要求所有人签第一份劳动合同,其中规定了禁止接私活,所以徐德亮跟王文林一起退出,理由是给王文林老爷子多挣一点钱。

之后郭德纲组织于谦高峰何云伟曹云金等,对徐德亮王文林进行了砸挂讽刺,还要求张文顺收回徐德亮的“德”字。

何云伟李菁——因为站队

2010年,德云社管理层拿出了第二份劳动合同,相比2008年的第一份合同,这份合同对于演员的人身束缚也更加严格,并且对于退社、接私活等行为也有严厉的违约条款,最高约定的违约金是一百万人民币。

何云伟李菁在八月宣布退出,合同还是一个方面,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郭德纲跟北京台闹翻,并且禁止员工参与北京台任何节目。而何云伟李菁的大部分资源都在北京台,于是就从签约与否,变成了一个站队问题。

最终,何李选择了站队北京台,于是乎郭德纲组织员工去天津卫视《今夜有戏》对二人进行声讨痛斥,粉丝也一直谩骂两人到现在。

曹云金——因为自立门户

相比其他人,曹云金退社是比较和平的,最开始郭德纲还允诺曹云金随时可以回德云社演出,而且还给曹云金的自传写序言,对曹云金进行了360度无死角的赞美,而曹云金也一直表示郭德纲是自己师父。

后来郭曹彻底决裂,甚至成为骂战的漩涡中心,原因如何来那个人各执一词。曹云金说郭德纲一直在暗地里打压他,利用自己的话语权截胡曹云金的资源。而郭德纲则称曹云金不尊师重道,在德云社后台成为一霸,另外暗地里要置自己于死地等。

不得不说,曹云金是所有徒弟里面,能耐跟私德都最像郭德纲的一位,所以两人的撞击也最激烈,而且后续效果还在持续中。

郭鹤鸣——因为辈分

郭鹤鸣的退社,不但是郭德纲点头应允,而且在跟何云伟对喷的时候,郭鹤鸣是旗帜鲜明的站队郭德纲。直到2015年郭鹤鸣在小剧场说相声,提到郭德纲还是尊称为“我的恩师”。

仅仅一年之后,2016年在郭德纲公开的《德云家谱》上,郭鹤鸣就成了欺师灭祖天团的成员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郭鹤鸣拜了一个西河门大辈贾庆华为师,而贾庆华比郭德纲大了两辈,等于郭鹤鸣成了郭德纲师叔。这种操作对于把辈分看得比命还重要的郭德纲来说,绝对不能容忍,于是郭鹤鸣也欺师灭祖永不翻身了。

闫云达——未来没指望

跟闫云达类似的出走人员,还有侯鹤廉杜鹤来等,再加上一些不知名的小演员,估计十来个都不嫌多。这些人没有说明具体的退社理由,德云社方面也没有任何公关回应,所以只能用马云的公式来套:因为心理委屈。

尤其是闫云达这种位置极高的掌门大师兄,在被郭德纲各种捧各种刷,结果还是高不成低不就的情况下,最后留下一个背影退出,算是回归了自己的常态。

以上这些闹得比较大的退社人员,理由也各不相同,但郭德纲作为管理层有没有责任,就由各位自行斟酌了,反正我的立场一直就很坚定:

一个巴掌拍不响,世界上也没有圣人,尤其是说相声这个行业,诞生圣人的概率更低。

以上~~~

他背叛师门可以,曹云金不行,他留着洛桑欠条可以曹云金不行,他飞扬跋扈,睚眦必报可以,曹云金不行,他几年不去祭拜师傅可以,曹云金不行,他抛弃糟糠可以,曹云金不行,曹云金学到了他的全部,曹云金是恶徒,这个世界真奇妙。。。

不管因为什么离开,反正理都在郭德纲这边,离开的都会背负着欺师灭祖,背叛师门,叛徒的罪名,而且还会在各个访谈中说他对他们有多好多好,都是他们对不起他,真是赶尽杀绝,肯定都是因为钱的原因,有时就不明白了,德云社当初创业时不是有李菁,张文顺吗?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德云社全部成为郭德纲他老婆的了呢?如果侯耀文没死会是什么样呢?

谈不上背叛。一个企业,人员流动,进进出出,是正常情况,为什么到了相声社团,就成了背叛呢????从相声诞生到现在,相声演员今天合作明天裂穴多的是,北京天津济南沈阳的社团,相声演员你来我往进进出出,也是熙熙攘攘,大家都认为没啥呀,其实,就是有人大惊小怪,制造话题。

首先纠正你的偏见,那么多人是什么概念,没有几个人吧,不要以偏概全。背叛本来就是不是什么好事,况且这个词指的人就是少数,与那么多人是自相矛盾的。从郭德纲德云社出走的所谓德云社骨干曹云金、何云伟、李菁等人,在各种访谈类节目中说德云社这不是,那不是,为自己出走洗白,从来不谈自己出走的根本原因和真实心理,清者自清,浊者自浊,无非就是名和利两字,就是因为自己在德云社挣的少,在老郭遇到各种打压和德云社芨芨可危之时,为了保全自己,撇清自己,站在了德云社的对立面。德云社是个相声团体,也是一个单位,离职虽正常,但相声是有师承和规矩的,破坏师承,乱了规矩,失去相声人应具有的品行,这就是背叛,跟离职又不一样。德云社本身就是一个新创立的相声团体,当然自身存在问题肯定有,这是管理层面的问题,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德云社能火起来,占据相声的半壁江山,有其独特的魅力,适应大众生活 娱乐 导向,有问题是前进中的问题,总会有人去解决,靠你一言我一语批评、指责,是没有用的!德云社的产生、发展和繁荣,是德社人通过自己努力,适合时代需求,传统与现代结合,掌握观众的 娱乐 导向,与观众互动交流,不断培养和举荐后备人才,年轻化、市场化,与时俱进,不断迎着合市场需求和大众审美特点,创新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相声作品,服务观众,服务市场,至少背叛应该叫辞职较为贴切,现在是双向选择,进出德云社正常现象,但德云社现在也不是容易进去的,因为它是相声界的香饽饽,招生相当严酷,祝福他们好运!

从另一个角落讲,人在遇到对自己名誉、利益受到伤害或威胁时,本能地保全自己也属正常,无可厚非,只要合情合理合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感情在利益、名誉面前有时显得那么苍白无力、不堪一击,但能始终不渝者毕竟少数。况且德云社那个时候四面楚歌,管理也是感情管理,靠自觉占很大比重,发生重大变故,本能地保护自己也是人之常情!其实你说的背叛,很大程度上指的是冯小刚说过的“离心离德”,就是背信弃义,这个跟正常离开德云社的有本质区别,它是违背知恩图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的良知,为人所不耻的行为。

想多了!什么背叛就是一个离职,没什么大不了的。自由选择,总比不离开企业(特别是国企)在内部使坏、无法无天等要坦荡多了。

郭德纲师从侯耀文,其风格属于传统相声。这在当今新派相声流行的时代,能传承老派相声的确很不容易。目前来看,新生代传统相声的代表人物就应该是郭德纲了。但郭德纲在传承老派相声中也有其短板,就是缺少有代表性的作品,缺少在全国耳熟能详的经典段子。很多作品粗制滥造、品味不高、低俗不雅,缺少雅俗共赏,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加之,其一夜暴红,收徒没有精挑细选,其弟子也就会出现很多负面影响。他与马季先生是不可以同日而语的,需要多练内功,积蓄文化底蕴,兼修内涵,传承好中国传统相声,否则仅仅主持文艺语言类节目刷存在感,自然会失去市场,丢了名誉。

郭德纲洁白无瑕,都是别人的问题。郭德纲宽容大度,别人狭隘小气。郭德纲是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是个特么脱离低级趣味的人。郭德纲是个干净的都一丝不挂的人了。

问题肯定有。

首先,我大致数了一下,有十几个离开德云社的演员,且不论是非对错,一个部门或企业离职率高有两个原因:一、技术门槛低,入职人员在短时间就可以学会然后离职自立门户。二、管理出现问题,任正非把华为搞得风生水起就是因为激励机制和钱到位了,说白了就是让那些创造价值的人能得到精神和物质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将那些“价值不足”的人请离华为。最著名的案例就是那个入职时间不长就上万言书的清华高材生,被任正非毫不犹豫的赶走了。很显然郭德纲在这方面可以借鉴一下华为的思路。

第二、人性的弱点。搞文艺的谁不想功成名就,傲里多尊,有经典作品传世,有粉丝无数热捧。入这一行的,在名利面前,那个不是以我为主,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名利场其实就是江湖场,有诚信就有背叛,有仗义就有欺诈,有阳谋就有阴谋,有靠才华和实力生存的,就有靠旁门左道谋生的。人是多面的,各种复杂的人性交织在一起才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没有谁是完美无缺,没有谁一无是处。谁敢把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百分之百暴露出来?

都是金钱惹的祸

举例如下:

1越王勾践

勾践屈服求和,卑身事吴,卧薪尝胆,又经“十年生聚,十年数训”,终于转弱为强,起兵灭掉吴国,成为一代霸主。这是亡国之辱的忧患使他发愤、催他奋起的结果。这说明,当困难重重、欲退无路时,人们常常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潜能,拼死杀出重围,开拓出一条生路。

2爱迪生

爱迪生,为人类做了巨大贡献,而他小时侯却家境贫寒,所以,他省吃俭用、 积攒零钱、购置仪器、配件,创出一千三百多项发明,才得以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变。这又凭着什么,还不是凭借他的智慧与刻苦钻研精神,而这精神从哪儿来,不屈不挠的精神就是忧患的结果。

3傅说

傅说(约公元前1335-1246年)殷商王武丁的至高权臣大宰相(即上三公第一位)。传说为傅岩筑墙之奴隶。武丁梦得圣人,名曰说,求于野。乃于傅岩得之,举以为相,国大治。据正史典籍、近年考古发现及傅氏早期家谱等文献记载,他是中华汉族傅氏家族的始祖。

4阿斗乐不思蜀

刘禅昏庸无能,蜀国别灭后被司马昭俘获。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

5管仲

管仲(约前723或前716-前645)名夷吾,谥曰“敬仲”,汉族,颍上(今属安徽)人,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

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

王若飞、宁静、伊扬、刘婕、颜振豪、刘孜、何洁 ,聂远,舜天齐

杨粲

杨粲,字文卿,小字伯强,系唐僖宗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入据播州的杨氏鼻祖杨端之十三代孙。粲为杨轼之子,幼年过继给伯父杨轸为嗣。秉性好学,笃信儒家经典,少年即怀大志。宋宁宗嘉泰初年(公元1201年)袭播州安抚使,执掌播事30余年,是播州史上一位很有作为的中兴人物。

宋开禧二年(公元1206年),金兵南侵攻占潼关,入据陕西后,四川宣抚使吴曦谋反,叛国投金。次年正月,自立“蜀王”,当了金人的儿皇帝。杨粲以强烈的爱国热忱谴责吴曦投降分裂的行径,决定率师讨伐,播军正欲启行,吴曦已被处死于兴元伪宫。杨粲为支持抗金战争,向朝廷贡战马300匹,黄白金银上万两,“以助国用”,同时建言朝廷乘胜“大举北伐,以雪先耻”。嘉定十二年(公元1219年),为继续支持抗金之战,粲“输马三百于蜀帅,蜀帅以闻,上益嘉之”。“南平夷”穆永忠趁国事动荡之秋,大量侵占“公家田”,粲提兵讨伐,“斩永忠,归其田”。播州杨氏家族从北宋起就发生争权夺地的内乱,粲之族弟杨焕居于“下杨”之地,撕毁“摒弃干戈”的协议,“违盟抄掠界上”,百姓蒙难。粲“遣兵诛之”,将杨焕掠夺的土地和租赋尽数归还珍州,并用武力统一了下杨之地,结束了播州长期分裂的混乱局面。后来“南平闽酋伟桂弑父自立”,粲出兵镇压,“败其众于滇池(今四川会理),斩首数千级,辟地七百里,获牛羊铠仗各以千计”。在多次对外战争中,杨粲以“卫道”为旗号,凭借武力行兼并扩张之实,掠夺大量财富和农奴,扩大播州版图,因而后世史家评说,播州传至粲,“封疆始大”。

杨粲治播州以“文武兼资”著称,史籍说他“性孝友、安俭,素治政宽简,民便之”。由于实行比较开明宽松的对内政策,不事苛求勒派,播州社会稳定,生产发展,财富日增。他继承其祖杨选、其父杨轼“结庐养士”、“留意艺文”的传统,崇尚儒术,建学造士,大修先庙,“肇修郡之儒学、琳宫、梵刹、桥道”,众多学者、僧人、道士在播州传播学术和宗教,各得其所。《杨文神道碑》称赞杨粲:“士类羽流,皆称其喜儒而好礼,乐善而种德。”他倡导推行的文治,使播州这南荒之地加速了文明进程。“子孙绳绳善继,尊尚伊洛之学;言行相顾,一如邹鲁之俗”,播州“土俗大变”,出现了“俨然与中土文物同”的大好局面。杨粲是开创“播州盛世”的英伟人物,他在发展文化的同时,大力振武治军,实施耕战政策,组织训练了一支“寓兵于农”的地方武装。对播民实行亦农亦兵,“且耕且战,得富国强兵之策”。这支训练有素,组织严密的劲旅,在数次内外征战中十分骁勇,所攻必克,军威镇慑邻境,大大加强和巩固了他的统治地位。他的后世子孙继承发扬了这套行之有效的治军之术,在杨价、杨文治播时,为抗击蒙元,保家卫国,播州雄威军驰骋西南战场,在多次远征作战中独当一面,屡建奇功,被朝廷誉为“国之藩屏”。

晚年,杨粲以儒家道德思想为准绳,总结毕生统治经验,作《家训十条》,并刻石以示子孙。文日:“尽臣节,隆孝道,守箕裘,保疆土,从俭约,辨贤,务平恕,公好恶,去奢华,谨刑罚”。这10条家训,被后人评为“有功名教、福贻子孙”的垂世范言。杨粲卒于宋绍定年间,官终武翼大夫。因子孙在抗金战争中报效疆场,宋王朝屡次为杨粲加封赐谥,赠予右武大夫、吉州刺史、左卫大将军、忠州防御使等头衔,并“赐庙忠烈,封威毅侯”。

何腾蛟

何腾蛟(1592一1649),贵州黎平府人,字云从,亦字祥升,出身"书香"门第。祖父何志清,明嘉靖贡生,曾任四川夔州府开县主簿。父何东凤,明万历贡生,曾任云南楚雄府新州学正。传说腾蛟诞生之时,乡里人"忽见金色双鲤飞入何宅,顷刻消失,人皆以腾蛟为井里神鱼所化生"。传说神异,可见乡里人对腾蛟的敬重。

腾蛟稍长,便随父就读。父训课极严,有一天问书不解,父怒,举石砚击腾蛟的头,并责骂说:“子不受教,击死无悔。”于是腾蛟奋志不懈,考取了秀才,“岁试拔前茅”。但参加省里的乡试落第,在科试中,因文章刺伤时政,被置四等,父闻大怒,母亲廖夫人暗中使人报知,叫他不要回家。腾蛟于是躲在卖书的李静溪先生家含泪攻读。后前往内江投奔堂兄起蛟,想找兄长谋职。起蛟知道他的来意,想刺激他以求进取,便责令守门人不准他进门,送他一本《百中经》和铜钱一贯。腾蛟感到惭愧,便回到家乡,屏迹于郡郭外南泉山天香阁,刻苦攻读,昼夜不懈,磨练自己的志气。

明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贵州乡试,由于父亲去世,家境中落贫穷,腾蛟“苦乏资斧”,犹豫很久,幸得书店李静溪先生解囊相助,才启程跋涉赴省会试,考取举人。初任山西榆次县教谕,后历任山西介休、汾阳,河南南阳,陕西大兴等县县令。腾蛟治理南阳,“土寇”作乱,他采用"剿抚"的安民政策,曾亲自单骑往抚降敌,使四境得安,由是知名。

崇帧十一年(公元1638年),朝廷提拔他任兵部职方主事,晋升员外郎。十二月调山西口北兵备道。崇帧十五年春,奉命出任湖北郧阳兵备道。后“遭母忧”,辞官归里。孝服除后,起任淮徐兵备道。所在任内,皆以“才谞精敏”,廉明、勤政、爱民著称。

崇帧十六年(公元1643年)三月,督部史可法极力推荐,超拜他任右佥都御史,代王聚奎巡抚湖广。左师指左良玉,驻扎湖广的总兵官,手握重兵。当时湖北尽为农民义军所占领,仅存武昌一郡,左良玉大军素无纪律,将兵骄横。人劝腾蛟勿往,腾蛟说:"国家养仕设官,原以救倾危之急,当立千万年不朽之功;今日偷生畏死,岂人臣之责乎"遂慷慨赴任。到任之后,他终日尽瘁边事,不问利害。而左良玉亦服腾蛟威望,倾心接纳,得以相安。次年春,遣将惠登相,毛宪文恢复德安府及随州,武昌得以稳定。

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采取了残暴的民族压迫政策,一方面拉拢汉族官僚地主,共同镇压农民起义军;一方面迫使北京汉族居民迁离北京,并颁布圈地令、剃发令、逃人法,企图用暴力统治中国,因而使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

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五月,明朝一部分官僚地主在南京拥立福王建立弘光政权,以“复故土以光祖业”相号召,抵抗清军南下。大江南北官兵纷纷响应,各地人民群众,把恢复祖国的河山,拯救人民的希望,都寄托在这个政权的身上。但弘光朝廷内部腐化,福王只知享乐,封建统治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党争,政权极不稳固。同年六月,福王诏书至楚,当时左良玉驻军汉阳府,拥有七八万军队,他的部下有异议,迟迟不肯开读诏书,有意东下干预朝政。腾蛟说:“社稷安危,系此一举。倘不奉诏,吾当以死殉之。”持一剑往良玉住所。当时左良玉的正纪官卢鼎也力陈国家祸福,对左良玉晓以大义,才如礼开读诏书,使政局暂时安定下来。同年八月,福王命加腾蛟兵部右待郎,兼抚湖南。冬十一月,复命腾蛟以原官总督湖广、四川、云南、贵州、广西军务。不久,左良玉又以"清君侧"为名,拟出兵东下,诛讨东阁大学士马士英和兵部尚书阮大钺,发动内战,自相残毁。腾蛟为了顾全抗清大局,竭力劝阻。良玉不听,反而大肆掳掠,大杀城中人民,并胁迫腾蛟同行。舟至汉阳门,腾蛟乘机跃入江水,漂十余里,被渔船救起。远近人民认为腾蛟入水三昼夜不死,必有神灵保佑,由是人民更加信服他。后腾蛟绕道浏阳到达湖南长沙,召集部属,商议抗清战守之策。令堵胤锡为湖北巡抚,傅上瑞为湖南巡抚,章旷为总督监军……调副将黄朝宣、张先壁、刘承胤所带士兵,先后聚集长沙,兵势稍振。而这时左良玉已在九江途中病死,其子左梦庚后来降清。

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五月,清军占领南京,福王被俘,弘光政权覆灭。接着江南苏松所属各城镇先后被清军占领。同年四月,唐王朱聿键即位于福州,号隆武。唐王居南阳时,素知腾蛟贤,委以重任,加腾蛟督师的官衔。

这年四月,李自成遇害,农民军残余部分别由郝摇旗、刘体仁、袁宗第及李锦、高一功等领导。共约四五十万人,向荆襄进发。义军纪律严明,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他们骤然失去主帅,认识到大敌当前,应该联合明朝官军,共同抗御清兵。农民军由岳州到湘阴,节节向南移动,距长沙百余里,不与明军争锋,并通知明军,愿归顺何腾蛟统帅,表示希望彼此团结,共御强敌。何腾蛟便派部将万大鹏带领数骑前往郝摇旗营中商量合作条件。摇旗等大喜,便带领5万农民军至长沙。腾蛟开诚抚慰,宴饮尽欢,并犒赏官牛酒。摇旗便召集袁宗第、蔺养成、牛有勇等率义军来归。腾蛟兵力骤增10余万,声威大震。

不久,李锦、高一功拥众数十万逼常德,腾蛟令堵胤锡接纳,安置在荆州。李锦从此一心跟随腾蛟,农民数十万大军悉归腾蛟节制。后又有明将卢鼎、马进忠、王允成等部亦听命于腾蛟。诸军汇集,号称百万。唐王立拜腾蛟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封定兴伯,总督豫、楚、秦、蜀、粤军务,仍督师。并饬令先收复江西,然后收复南部。何腾蛟指挥农民军约10万余人,驻湖南各地,担负起抗御清兵进攻的重任。在湖广北部的李锦、高一功所带领的18营共30多万人,改名忠贞营,归堵胤锡管辖。何腾蛟把这些农民军略加改编,仍由原来的农民军将领统率,分别驻扎湖广荆襄一带,总号十三镇,即人们所称道的荆襄十三家军。他们不久又和川东各地农民军紧密地联系,发展而为夔东十三家军,在抗请战争中牵制了相当数量的清军兵力。

荆襄十三家军与明军联合后,明军的声势突然强大。1646年春天,清政府派兵进攻湖广,何腾蛟领大军由长沙出发,大败清军于岳州,不久在藤溪、湘阴等地打了几次胜仗,使清军一时不能再向南侵入,隆武政权在福州得以从容立国。

何腾蛟镇守长沙三年,军纪严明,兵将不敢违抗。当时瘟疫流行,他"吊死问孤"、"博施劝谕",百姓暂时得到复苏。而他自己吃粗粮、野菜,穿补缀的衣服。当时军饷不足,他委任章旷创办义饷,增加地租,预征两年军粮,查抄富户财产,开设铸局铸钱,抽盐税等以资助军饷。难能可贵的是在兵荒马乱中修建文场,开科取士,使两湖之地,不废弦歌,政局得以暂时稳定。

1646年8月,隆武帝及皇后在汀州不幸被清军所俘,死于福州。消息传来,腾蛟大为悲痛,厉兵保境如平时。

当隆武帝殉国的消息传到梧州,广西巡抚瞿式耜等立即返回肇庆拥立桂王朱由榔即位,改年号为永历,拜腾蛟为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当时,王进才守益阳,闻清军渐逼,退出益阳,还守长沙。这时腾蛟处境十分困难。

1647年2月,清兵逼广东,桂王自肇庆逃到梧州,清军迅速攻下梧州,桂王再奔至桂林。这时,只有大学士瞿式耜坚守桂林,顽强抵抗,桂林才得以保全。当时湖湘一带,总督何腾蛟的部将及率领的荆襄十三家军与清军顽强的战斗起到了前卫作用。

这时,怀有野心的武冈总兵官刘承胤挟持桂王由桂林出走到全州,三月到武冈,由瞿式耜留守桂林。当时汉奸孔有德率领清军大举进攻长沙,马进忠、王进才等纷纷溃退。何腾蛟势孤,单骑走衡州。长沙、湘阴俱失,五月腾蛟至永州,不久,退驻白牙市(今湖南安东县)。

八月十三日,清兵破武冈,刘承胤以城降。桂王携带官眷奔靖州,九月返桂林。而城中只有焦琏一军,腾蛟虑势孤,率赵印选、胡一青入城相助。正危急时,南安侯郝摇旗忽拥众万余至,上下震动。摇旗与焦琏部将角斗,恰逢卢鼎亦带兵至。腾蛟从中调解,使桂林得以安定。于是腾蛟派遣焦琏、郝摇旗、卢鼎、赵印选、胡一青各营分别守兴安、灵川、义宁诸州县,兵势稍振。

十一月,清兵逼全州,腾蛟督五将共同御敌,亲自到营溶江口。次年二月,清军由湖南席卷而下,占领全州、兴安。郝摇旗败走桂林,挟桂王走柳州又奔南宁。三月,腾蛟在永宁闻讯,重返桂林。四月初六,腾蛟督焦琏、胡一青等分三门拒守,腾蛟督诸军鏖战,居中指挥。胡一青率将士,挥戟冲锋陷阵,叱咤撼山岳,清军被击退。腾蛟尾随至岩关,身先士卒,大战于兴安的三里桥。清军列阵塘铺营,漫布山谷,以四股侵入,腾蛟命赵印选率五司将士奋勇当先,多有斩获。直至酉刻,胡一青仍率兵继续战斗,至三里桥,诸将踊跃,无不以一当百,清军再退至兴安。初八日,腾蛟督诸将前至凤凰坪距三里许与清军大战于松林。清军伏兵炮声隆隆。腾蛟令四路出击,命赵印选、胡一青率诸标镇往来冲杀,鏖战良久,望之如在奔雷急电之中。标镇周金汤、熊朝佐奉令从凤凰坪左山横击,清军大败,死者山积,鸾桥之水为之不流。十六日,清军退走。

五月十五日,腾蛟指挥三军进攻全州城,自辰至酉,炮伤敌副参顾有能等45人。二十六日夜令赵印选督全营攻北关,焦琏督全营袭南关,蒲镇一营攻西关。次日卯刻胡一青先登城,生擒清巡抚李懋祖,押送桂林斩首。各营相继攻入,悉斩清军精锐。这次战役,八次大战,五次进攻,收复了全州。史称"全州大捷"。六月,江西的清降将金声桓、广州的清降将李成栋先后反正,据地归附,声势复振。在湖南的清军逐渐退去。秋七月,腾蛟进驻全州。八月,桂王自梧州入肇庆。腾蛟再派遣曹志建、卢鼎、焦琏、赵印选等率军攻永州。围三月,大小36战,至十一月,攻占永州。接着不久,连克宝庆、衡州、常德,以前所失的土地,渐次恢复,几乎收复了湖南全境,抗清声势为之大振。这时,广东、四川等地的抗清斗争再起。清军后方的榆园军、吕梁山的起义军和关中农民义军都发动了广泛的攻势,一时间,永历政权控制的区域扩大到了云南、贵州、广西、湖南、江西、四川、广东7省,出现了南明时期第一次抗清高潮。

但由于永历政权内部党派纷争,矛盾重重,农民军也受排挤打击,不能团结对敌,这就给清军以喘息的机会。加以南明军中军心涣散,纪律废弛,将帅、士卒怯懦贪鄙,不接受何腾蛟调遣约束,各路军马各行其事,严重地削弱了战斗力,以致在以后的争战中,马进忠烧常德走武冈,王进才放弃宝庆逃走,各郡邑守将闻风溃逃。腾蛟当时驻衡州,十分惊骇,看到千里一空,忧心如焚。顺治六年(公元1649年)正月,腾蛟檄召马进忠由益阳出兵长沙,并亲往忠贞营,邀李锦入衡州,其时只带随身30名士兵前往。然而李锦已往东开拔,腾蛟即尾随至湘潭。湘潭已是一座空城,李锦弃守离开了。腾蛟便进驻危城之中。是时诸将都去增援江西,金声桓、黄飞鸾又已调往全州。马进忠听到腾蛟轻身独往,随即遣将追护,但已来不及。汉奸孔有德探知腾蛟在湘潭空城的消息,昼夜兼程追至城下,派降将徐勇以轻骑突入湘潭。率众罗拜劝腾蛟投降。徐勇原是左良玉部将,曾追随过腾蛟,腾蛟见其为虎作伥,怒火中烧,骂不绝口,举剑要砍徐勇,徐勇只好退避。十九日晓起,营垒皆空,腾蛟方巾便服坐堂上,流泪痛心地说:"五年督师,心血呕尽,而结果落得这样地步,这难道是天意吗"清军从四面八方涌来,簇拥腾蛟而去,将他安置在城外慧德庵中。明将宣威将军杨一营不知腾蛟去处,想寻找救护他,曾7次冒险单骑入危城寻访,终不可得,竞被流矢击中殉难。满洲贵族固山额真佟养和延请腾蛟谈话,劝他归顺清朝。腾蛟膝地而坐,一言不发。清军将他的家属40余口(包括他的继母孙大夫人及正妻徐夫人在内)带来胁迫他投降。腾蛟不动声色地说:"老母耄矣,余无足惜,一惟命。"又强迫他投降,他说:"我国不幸,大臣被掳,我肩负大明三百年纲常的重任,岂能以一身事奉两主我是个血性男子,百折不回,你们为何还吝惜一剑,不把我杀死"佟养和见他意志坚决,不可动摇,便退出。腾蛟居庵中,正襟危坐,谈笑自若,几次请他不去,几次馈送饮食不吃。有一天,庵中一僧将一钵清水献给他喝,他马上用手挥去说:"烦劳大和尚,为我另取一壶江心水,饮了好上路。"僧人立即舀来一钵江心水奉上,腾蛟接过,望南流泪说:"这江水自衡山流来,是桂王那里流来的水啊!这水可以洗涤我的肠胃,死了也好瞑目。"腾蛟饮了江水绝食七天没有死。佟养和再派人来劝降,他拒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衣带之遗,彼则行之,我则继之,吾志决矣,勿复多言。"佟养和叹息道:"真是个硬汉,他的志向是不能改变的了。"又不忍心杀他,便给他一捆丝绳,一面汗巾,由他自裁。当时微雨初过,他从容慢步,一面以袖拂巾,一面吟七律(绝命诗)一首:

天乎人事苦难留,眉锁湘江水不流。

炼石有心嗟一木,凌云无计慰三洲。

河山赤地风悲角,社稷怀人雨溢秋。

尽瘁未能时已逝,年年鹃血染宗周。

此诗表达了他悲亡国的沉痛心情和至死不渝的民族气节,以及对祖国人民和三湘父老兄弟的深切怀念。

何腾蛟遂自缢于流水大埠桥边[时已丑(公元1649年)春正月二十六日],终年58岁。举家40余口同时被残暴的清军杀害。腾蛟死难噩耗传出后,湖南各郡县的老百姓,莫不流涕哀悼。桂王闻讯,令三军缟素,望祭痛哭,三军皆哭,声闻数里。遂追赠何腾蛟为"中湘王",谥号文烈,设位于肇庆天马寺,并授其子何文瑞为佥都御史,袭定兴侯。

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清廷表彰已故明臣,谥腾蛟"忠诚",建祠于黎平城内神鱼井旁,名"何忠诚公祠"。次年腾蛟侄(起蚊子)往湘潭扶榇归里,安葬于黎平西门外之西佛崖。继后,几经修建,命名为"明谥中湘王何腾蛟陵园",乡人题有联曰:"大埠桥边,万古芳名同日月;西佛崖上,一抔黄土壮山河。"表达了乡人对何公的景仰与崇敬。

黎庶昌

黎庶昌(1837—1896),字莼斋,贵州遵义人,是我国晚清时著名的外交家和散文家。

黎庶昌六岁丧父,家贫多疾,但却刻苦攻读,寒署不懈。十四、五岁时赋诗作文,犁然成诵,在府、县考试屡获第一。二十一岁即成为府学廪贡生。一八六一年,黎庶昌离遵义赴北京参加顺天府乡试,两试不中。一八六二年,因应诏上万言书论说时事,受到朝廷重视,被赏为知县,派往安庆听候曾国藩调遣。于是,黎庶昌便与张裕钊、吴汝纶、薛福成同为“曾门四弟子”,踏上了仕途。曾署理江苏吴江、青浦知县。一八七六至一八八○年,黎庶昌以参赞身份先后随郭嵩焘、陈兰彬出使英、法、西班牙等国,开始其一生的外交活动。一八八一至一八八四年和一八八七至一八八九年,黎庶昌两次以道员身份出任中国驻日本国大臣,为促进中日友好往来做出了卓越贡献。离任时,日本送行的人塞巷盈途,饯行至数百里外。西方各国使臣啧啧称赞,说这是使臣返国从来没有过的现象。

黎庶昌在文化方面的贡献,主要是编印了《古逸丛书》。这部书共二十六种计二百卷,系黎庶昌在日本利用外交事务之余,将我国早已散佚而流存日本的唐、宋、元、明珍贵古籍,以高级纸张影印编辑而成。其中包含了唐本《玉篇》零本三卷半、《文馆词林》十三卷半、宋本《史略》六卷、《太平寰宇记补阙》五卷半等。这对我国古汉语、历史地理等方面的研究,都是极为有用的。

另外,黎庶昌的著作还有《拙尊园丛稿》六卷、《续古文辞类纂》二十八卷、《入都纪程》二卷、《西洋杂志》八卷、《曾文正公年谱》十二卷、《曾太傅毅勇侯传略》一卷、以及《黎氏家谱》、《全黔国故考》、《牂牁故事》、《使东文牍》、《拙尊园画存录》、《孔诗》、《莼斋笔记》等。

一八九六年八月,黎庶昌因病由川东道任上返遵义。十二月二十日卒。

西南硕儒--郑珍、莫友芝

郑珍、莫友芝是清代道光、咸丰、同治年间贵州最著名的经学家、文学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俩不仅在学术上造诣很深,而且是同窗挚友。他们多方面的成就,均为士林所重,因而被时人尊崇地称为“郑莫”和“西南硕儒”。

郑珍,字子尹,晚号柴翁,别号子午山孩、五尺道人、且同亭长。一八○六年三月十日出生在遵义西乡天旺里一个仅有几亩薄田的农家。他自幼勤奋好学,记忆之力过人,寓目辄能背诵。为了给他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他的父母在一八一八年放弃了西乡的田产,把家搬到东乡乐安里的垚湾,靠近其外家居住。他的舅父黎恂,曾任浙江桐乡县令,藏书甚多。郑珍常走读于舅父家。他的舅父每次都满满地装了一箱书给他,郑珍从早到晚肘不离案,衣不解带,一天要读若干万言。后又专心致志地攻读宋朝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和朱熹的著作,仔细研究程朱理学。如此数年,他在学业上有了十分显著的长进。一八二五年,侍郎程恩泽督办贵州学政,择优选拔他为贡生,并指导他说:“为学不先识字,何以读三代两汉之书。”于是,他又进一步钻研文字的形、声、义的源流和先秦各种制度。当时的学者们都十分注重考据,他继承了这种传统,实事求是地做学问,既不随便标新立异,也不轻易附和苟同。以后,他同遵义府学教授莫与俦一起进行教学工作,从中学得了许多儒家大师的观点和主张。他刻苦研究三十多年,终于在经学方面有了很深的造诣。他在经学和文字学方面的主要著作有《巢经巢经说》一卷、《仪礼私笺》八卷、《轮舆私笺》二卷,《凫氏为钟图说》一卷、《亲属记》一卷、《说文逸字》二卷、《附录》一卷、《说文新附考》六卷、《汉简笺正》八卷、以及《深衣考》、《老子注》、《辑论语三十七家注》、《说文大旨》、《说文谐音》、《转注考》、《释名证读》、《说隶》、等等。

莫友芝(字子偲,自号亭,晚号叟)是独山翁奇兔场上街人,一八一○年出生在一个书香之家。父亲莫与俦(字犹人),清代嘉庆四年进士,曾任翰林院庶吉士、四川盐源知县和贵州遵义府学教授,著有《二南近说》、《仁本事韵》、《贞定先生遗集》等书。莫友芝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岁开始识字,七岁诵读诗书。他有感于元晖“竹外山犹影”的诗句,曾用“影山”二字命名其读书的草屋;二十一岁,即考中举人,名冠乡里。

莫友芝精通汉、宋两学,对于苍雅、故训、六经、名物、制度、以及金石、目录,都有一定的研究。主要著作有《即亭经学》、《宋元旧本书经眼录》、《古刻钞》、《唐写本说文木部笺异》、《声韵考略》、《樗茧谱注》、《黔诗纪略》、《亭诗钞》、《亭遗诗》、《亭遗文》、《影山词》、《资治通鉴索引》、《遵义府志》等。不过,纵观莫友芝一生治学的成就,最突出者则是在书法艺术方面。莫友芝自幼勤奋练字,据传,他用土红当墨,每天都要练写一定数目的字。时间长了,无论楷、隶、篆书,每字均要临上几百次,叠起来点画皆一一吻合,令人掠叹。平时他还喜欢谈碑论帖,对于汉代的篆刻深有研究,曾写了许多跋尾,说明自己的见解和体会。后来,他旅居江南,又到句容山中搜集梁碑,亲自监拓,深恐遗落一字,并撰写《梁石记》一卷,详细加以论释。他所搜集的汉代碑头篆刻有百余通之多,他自己的篆书就是仿照汉代碑头篆刻而成。因此,在当时书法名家中,他自成一体。《清史稿》记载说,他“真行篆书不类唐以后人,世争宝贵”。

一八七一年九月十四日,莫友芝前往江苏扬州及里下河地区寻找文宗、文汇两阁被焚后散失的图书,不幸在兴化县病故。次年,归葬于遵义新舟青田山。

姚华

姚华(1876—1930),字重光,号茫父,贵州贵阳人,清末民初我国著名的学者、诗人和书画家。一八九七年中举。一九○二年应聘主讲于兴义笔山书院。一九○四年中进士,任工部虞衡司主事。戊戍变法时东渡日本,就读于法政大学。归国后改任邮传部船政司主事兼邮政司科长。随即徒家北京,住宣武门外莲花寺。民国初年,曾任参议院议员、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嗣因军阀混战、政局紊乱,遂隐居破寺中,以出售自己创作的诗词、书画和颖拓为生。

诗词方面,姚华尤其长于填词写曲。现存姚华词二百九十一阙,曲八十六支,代表作是《弗堂词》、《庚午春词》、《猗曲》等。

书画方面,姚华尤其长于画山水花卉和题跋。其画面题款,隶、篆、行、草,选用适中,与画面浑然一体,交相成趣。其所画牡丹佳品——姚黄,艳丽多姿,生意盎然,因而时人便将姚华戏称为“黄牡丹”。而姚华一九一八年所画《浅绛山水图》,至今仍被选入《近百年名画家选集》。

不过,姚华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是在其所独创的颖拓方面。郭沫若曾说:“茫父颖拓实古今来别开生面之奇画也。传拓本之神,写拓本之照,有如水中皓月,镜底名花,玄妙空灵,令人油然而生清新之感!”

一九三○年六月四日,姚华因病逝世于北京。遗著有《弗堂类稿》三十一卷、《莲花庵书画集》、《贵阳姚华茫父颖拓》和《小学答问》、《说文三例表》、《金石系》、《黔语》、《古盲词》等。

李瑞棻

(2003-08-18 22:14:19)

李瑞棻(1833——1907),字苾园,清朝贵州贵筑(今贵阳市)人。著名维新派大臣。幼年丧父,由叔父京兆尹李朝仪教养成人。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与张之洞同年考中进士。人翰林院,擢御史,直言敢谏。先后任过广东、山西、四川和山东等省乡试主考官,并一度出任全国会试副总裁。历任云南学政、监察御史、刑部侍郎、仓场总督、礼部尚书等。

任云南学政时,奔波于各府州县,一一亲临按试,所到之处,“躬先节俭,严杜需求”。在省会昆明,有一骄将以重贿为子弟开后门,被当面斥退,令其反省,从而排出了不正之风。

任监察御史期间,李端棻曾就加强海防,整屯武备,简化“大礼”仪制诸问题,向清廷提出过“言人所不敢言”的意见,可见其无私无畏的胸怀。

李端棻思想开明,一向认为人才对国家前途至关重要。他在主持各省乡试时,为国家选拔了一批批具有真才实学的举人。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典试广东时,他非常赏视梁启超的才华,将堂妹许配给梁,梁几次进京会试及完婚都住在他家。

胸有方心,身无媚骨

      读了任正非,崇拜民族企业家;读了杨绛传,敬仰文学大家;读了褚时健,感叹时代匠人精神;读了郭德纲,打心底里真喜欢这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