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彩堂"是什么意思?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5收藏

是廖姓的堂名,(中华民族各姓氏的堂名、郡号,是各姓氏的荣誉标志,都是来源于各姓某个先祖的显赫事迹。)

“世彩堂”来源于宋代廖刚的御封堂名。廖刚,福建顺昌人。廖爽四世孙。据《宋史》三七四卷载:崇宁(北宋宋徽宗年号)五年登进士第,官历北宋、钦宗、南宋高宗三朝。徽宗宣和年间任监察御史,时蔡京当权,刚公不畏权势论奏无所避。后钦宗即位,任工部员外郞。南宋高宗时任吏部员外郞,复任给事中。廖刚官居三朝要职,极有胆识,极有谋略,刚正不阿,威望极高。他的祖父辈、父辈享年都在八十以上。长辈三代,皆见耳孙,累世以华发奉养,因自名其堂,曰:“世彩”。“世彩”即世代华发(花白的头发,含寿长的意思)奉养。因其德高望重,名震一时,当时士大夫争相撰文、赋诗为其歌功颂德,并将诗文编辑成集,名为“世彩集”。当时赵鼎封清献公取“世彩集”进奏,高宗谓刚曰:“观‘世彩集’,诚为人间美事也。”即而下诏封其堂为“世彩堂”,这就是御封世彩堂的来源。“世彩堂”本是廖刚系廖姓人的堂名,但因它经过御封,而“世彩”又含有“世代华发”的意思,又吉利又雅致,故许多非廖刚系的廖姓家族,也都用“世彩”作堂名。常宁廖姓人用的堂名也是“世彩”。以前有许多廖姓村庄的公厅大门上方,写着“世彩堂第”四个大字。还有不少私宅正厅的后壁上方,写着“世彩堂”三字,可见“世彩堂”这个堂名在廖姓人心目中的分量。

廖姓是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58位的大姓,廖姓为台湾地区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人口较多,约有487万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

,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姓人口较多,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台湾、浙江、贵州等地区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等姓氏的来源。

廖姓名人主要有:始祖廖叔安;远祖廖爽公;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明代郧国公廖永安;征南将军廖永忠;当代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廖承志;著名影视演员廖凡;中国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等。

廖氏家谱主要记载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廖姓人口数百万,各系流传家谱众多。

大多数排行是以字辈诗制定的,字辈对联不多,下面摘录部分:

重庆璧山廖氏字辈:国正天星顺,朝廷万事兴

湖南郴州桂阳县廖姓字辈:周武万代兴,礼义世相守

湖南郴州永兴县廖姓字辈:建立勋名,忠孝流芳

观音乡武威世崇公的字辈:国泰民安逢景运,文经武纬振家声

台中市西屯下庄仔问公字辈:傅家德谊敦仁礼,华国文章本史书

廖姓起源

一、出自颛顼后裔。

1、廖姓始祖之颛顼后代叔安、皋陶

颛顼(Zhuān xù 专旭),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继黄帝而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领袖,在位78年,据说活到98岁。死后葬在今河南濮阳县西南,汉水上游也有颛顼墓。

黄帝娶西陵氏的女儿嫘祖为妻。嫘祖是黄帝的正妃,生有两个儿子。一个玄嚣,也就是青阳,被封为诸侯,降居在江水担任氏族首领。另一个是昌意,也被封为诸侯,降居在若水担任氏族首领。若水在今岷江上游。昌意氏族崇拜太阳神,以双日为图腾。昌意娶蜀山氏的女儿为妻。蜀山氏名昌仆,又名女枢、淖子。据说有一天晚上女枢抬头看见天上的瑶光之星十分明亮,心中有所感动,便生下了颛顼。颛顼继承了父族崇拜太阳的传统,故号高阳氏。

颛顼具有圣人的品德,黄帝死后,炎黄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便由他继任。当时国家还没有正式形成,世袭制度也还没有出现,天下惟有德者居之。玄嚣、昌意因德行不够完美,都未能继立,颛顼便是最适当的人选了。从颛顼是黄帝的孙子来看,首领的继承重视血统的高贵已经初露端倪。此后由颛顼到帝喾到尧舜的禅让,再到禹传夏启,建立奴隶制国家,过渡阶段的时间并不算太长,应该说这一时期中国历史进展的速度是相当快的。

颛顼继承了黄帝的事业并有所发展。他沉静稳健而有机谋,通达干练而明察事理;注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发展生产;通过敬事天地鬼神,祭祀祖先来制定礼仪加强教化。颛顼还当过东夷部落联盟的首领,曾经率领自己的部族由今河南的许昌、杞县一带迁至山东曲阜,并在那里建都。当时那里的地名叫穷桑,所以颛顼又称穷桑帝。后又迁都于帝邱,帝邱即今河南濮阳颛顼城。在此期间,与炎帝族的共工氏发生激战,击败共工氏,发展了部族的势力。据有的古书记载,他乘龙而至四海,凡日月所能照临的地方,莫不归附于他。可见颛顼在位所控制、活动的地域较黄帝时期更为广大。

关于颛顼,古代有不少神秘离奇的传说,大致是因为人类处于文明初启阶段,尚在原始社会末期的缘故。就拿古书中所说的“龙”来说吧,确实是令人费解,黄帝骑龙升天,颛顼乘龙巡行,如果从后世神化的、具有象征意义的龙来看,还比较容易理解,但要坐实,却非常困难。犬,可以称为“龙犬”;马,可以称为“龙马”;蛇,可以“龙蛇”连用;扬子鳄,又叫“鼍龙”或者“猪婆龙”。犬、蛇、扬子鳄都无法骑;骑马巡行说得过去,但骑马升天似乎过于平淡,意味不足。那么“龙”是不是一种古老原始图腾的变形或升格呢它既有鲶鱼般的须,鳄鱼般的嘴,又有鹿的角,狮子的眼,蛇的身,鹰的爪,还有满身鳞甲,能兴云播雨,真是够精灵古怪的了。从上古三代开始,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及皋陶(ya。摇)、伊尹一班人,非常讲求实际,及至孔子,不语怪力乱神,原始神秘色彩渐趋消退。汉代出了个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

据《史记》记载,颛顼号高阳氏,姬姓,他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古籍中也有说他是黄帝曾孙的,谓昌意之后为乾荒,乾荒之后为颛顼。颛顼是我国远古时代社会秩序的建立者,他在位的时候做了一件大事,就是命令重、黎两位大神“绝地天通”。据说在他之前,天地是相通的,天上的神可以随意来到人间,地上的人也可以随时上天,神人之间可以随便来往,自由交谈,所谓“人之初,天下通,人上通”、“天与人,旦有语,夕有语”。这种天地相通、神人混居的状况,可以说是百无禁忌,太自由自在了。既谈不上有什么规矩,也谈不上有什么尊卑,人人可以通神,人人可以作乱,这对社会的管理来说,自然是存在很大的困难,所以颛顼便命令他的孙子开天大神重和辟地大神黎把天地之间的通路阻断。从此,普通人就不能与神来往了,只有至高无上的部落联盟首领也就是他本人和专职的巫觋祭司才拥有沟通天人的特权。后来的帝王更有所发展,都宣称自己是“真命天子”,凡有所行动,无不打出“秉承上天旨意”的旗号。这种规矩、秩序的确定,足以威慑四方。它的肇始,便出自颛顼。

1、叔安受封于飂国,以国为姓

颛顼娶滕氏奔的女儿女禄氏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老童,廖姓的始祖叔安便是他的后裔。老童的寿命特别长,据说有返老还童、死而复苏的本领。他有许多儿子,最有名的是重、黎、吴回等。黎和吴回都做过火正之官,火正之官的职务名称为“祝融”,所以黎和吴回也称祝融。火对人类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从远古时代起就有守火之司的常设机构专门加以管理,火正“祝融”是很重要的官职。吴回在黎之后继任兄职为祝融,他的儿子叫陆终。陆终的子孙繁衍众多,衍生出祝融八姓:己、黄、彭、秃、坛、曹、斟、芈(mi米)。己姓又衍生出昆吾、苏、顾、温等姓。昆吾,己姓,在夏朝时期为伯主。

叔安是帝颛顼的后代,夏朝时被封在飂国为侯,飂,与廖音同,有些古书中也写作郅、蓼、嫪或廖。据说是叔安传37世到春秋时飂伯高把“飂”字改为“廖”字而成为廖姓的。飂国是叔安的封国,都邑故址在今河南省唐河县南90里的湖阳镇,东北依廖山。五代后晋天福七年(942年),曾在廖山山顶建造廖山神祠,俗称廖王庙。附近有条小河叫作蓼阳河。

古飂国的辖境,约当于今河南省唐河县南部、湖北省枣阳县北部,向东包括桐柏、随州一部分。发源于伏牛山的唐河从这里流过,南流汇人唐白河至襄樊人汉江。在春秋时期,这一带分布着许多小国,后来均为楚国所灭,这些国家的国人后来大部分也就成了楚人。据《左传·桓公十一年》记载:“郧人军于蒲骚,将与随、绞、州、蓼伐楚师。”鲁桓公十一年为周桓王十九年,即公元前7。1年。楚国势力的兴起,对周边小国造成很大的威胁。郧与随、绞、州、蓼五个小国伐楚失败,楚国兴师问罪,次年伐绞,随后灭蓼。后人改“飂”为“廖”,成为廖姓。

2、 皋陶后裔受封于蓼国,以国为姓

颛顼又娶邹屠氏的女儿为妻,生了八个儿子,他们合在一起称“八恺”,其中一个字庭坚。庭坚就是皋陶,他也是廖姓的始祖。他是东夷部族首领之一。虞舜时任掌管刑法的狱官之长,以正直著称。据说他利用一只名为獬豸(Xiè zhì 谢志)的独角神羊断案,准确无误,后世传为美谈。秦汉以下,刑狱之官都戴獬豸冠,就连清朝的御史、按察使的补服也都绣有獬豸的图案。禹继舜位,皋陶继续肩负重任,担任要职,并被举为禹的继承人选。大禹治水,皋陶和伯益发动东夷族人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皋陶死在大禹之前,葬在崇山(即今嵩山),后世祭祀如帝王之礼。在人们的心目中,皋陶的功业与古帝王等同。唐人皮日休曾经赞美他说:“咎繇德齐于舜、禹,道超乎稷、启。”

舜在位时皋陶的职务是掌管刑狱,断狱根据实情,非常公平,百姓都很佩服。他是当时著名的贤臣,具有卓越的政治才能。《尚书·皋陶谟》和《史记·夏本纪》中记载了他的一些有关施政的言论。

禹在位的时候,准备禅位给皋陶。因皋陶先禹而去世,禹便封他的后人于英、六等国。西周、春秋时期分布在汉、淮间的群舒与偃姓诸国,都是皋陶的后代建立的。 他的后代封于蓼,子孙以国为姓,即廖姓。皋陶后代受封的古蓼国,故址在今河南省固始县,县东有蓼城冈。周襄王三十年(公元前622年),楚公子燮灭蓼。

二、出自黄帝后裔

据古史记载,黄帝是少典之子,姓公孙,居轩辕之丘,故号轩辕氏。因生长在姬水之滨,所以又以姬为姓。姬水,即今陕西岐山县南的横水河。黄帝受国于有熊,也称有熊氏。据说黄帝的母亲名叫附宝,有一天晚上见到天上的闪电感而受孕,怀孕24个月后生下黄帝。黄帝一生下来就很有灵性,出生不久就能说话,幼年时期非常聪明,长大以后诚实勤奋,见识高明,具有高尚的品德和不凡的才能。

轩辕时代,炎帝神农氏部落的势力已经衰落。炎帝生于姜水,以姜为姓,姜水在今岐山东,是渭河的一条支流。炎帝也是少典之子,所以古籍中称黄帝和炎帝是兄弟,他与黄帝一起,同为中华民族的远古始祖。由于炎帝族首先发明农业,早就开始了半定居的农业生活,部族强盛时期比黄帝族更早一些。炎帝传至榆罔时,各诸侯互相攻战,残害百姓,榆罔没有力量征讨。这一时期,蚩尤九黎部落联盟力量日益强大,据说有兄弟 81人,兽身人语,铜头铁额,并且善于制造兵器,威振天下。他们是古代苗蛮民族的祖先。蚩尤九黎兴盛和发展起来,首先与炎帝部落联盟发生冲突和战争,驱逐榆罔,夺取了炎帝部落联盟的领导权。炎帝战败以后,向黄帝部落联盟求援,共同对付蚩尤九黎。黄帝为首的部落联盟与蚩尤九黎大战于涿鹿之野,战斗极为惨烈,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漂杵。最后黄帝擒杀蚩尤,取得了战斗的胜利。蚩尤九黎的部分部族经战争以后被融合到炎、黄为代表的华夏集团之中,一部分向南流徙,在江淮地区和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形成新的“三苗国”。

战胜蚩尤九黎之后,炎帝再度扩张势力,兴兵攻伐各部落方国,但部落方国皆归服轩辕黄帝。黄帝于是修明政治,整顿军旅,发展生产,安抚民众,发展了力量,威望越来越高,并与炎帝战于河北涿鹿附近的阪泉之野。黄帝征服了炎帝,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巩固了在炎黄部落集团中的领导地位。炎帝势力中的一部分退避到南方。此后,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派兵征讨,所到之处,披荆斩棘,劈山开道,忙于开创基业,没有空闲的日子。

黄帝往东到过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往西到过今甘肃东部的崆峒,登上鸡头山。往南到过长江,登上熊山、湘山。往化驱逐了荤粥(Xūn yù 熏玉,匈奴的祖先),来到今河北省怀来县东的釜山,与诸侯合验了符契,在涿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邑。

轩辕部族生长于黄土高原,活动于黄河流域,广袤的黄土高原是大地母亲宽敞的胸怀,奔流不息的黄河水是大地母亲甘甜的乳汁。就是在这块黄土地上,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和古老文明。

黄帝战胜蚩尤,取代炎帝以后,设置官职,祭祀山川鬼神,天下归心,万国安定。任用风后、力牧、常先、大鸿等治理民众。顺应天地四时的规律,推测阴阳变化,按照季节播种百谷。轩辕以武力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制止了部落间的长期混战,故有土德之瑞。土的颜色是黄的,所以号称黄帝。黄帝亲自主持制作冕服,穿戴**衣冠以作为受命于天地神祗和拥有权力的象征,对**的崇拜也就由此产生。后世帝王依此故事,**便成了象征权力和尊贵的帝王专用之色。古代凡皇宫、祭坛、太庙的台基,都用黄土筑成,其他如龙袍用**,宫殿覆盖黄瓦等等,都属此类。

相传黄帝的时候有许多创作发明,历法、算数、蚕桑、医药、舟车、宫室、文字等等,都是从这时开始的。黄帝的正妃嫘祖是西陵氏的女儿。嫘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是玄嚣,一个是昌意。昌意娶了蜀山氏的女儿,生下高阳,高阳就是颛顼帝。玄嚣的孙子叫高辛,高辛就是帝喾。

1、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子伯廖

帝喾(kù酷),号高辛氏,传说中的五帝之一。他是黄帝的曾孙,玄嚣的孙子,娇极的儿子,颛顼的侄子。颛顼死后,由他继位,在位33年,活到63岁。死后葬在今河南省濮阳县附近。

高辛生来就很灵慧,一出世就叫出自己的名字。他从小生活在颛顼身边,从15岁起就开始协助颛顼处理部落联盟的事务。30岁继颛顼之后担任炎黄部落联盟的首领治理天下。帝喾建都于亳(今河南偃师县),后来迁至顿丘(今河南濮阳市附近)。他把恩泽普施给众人而不为自己个人考虑。他天资聪明、卓有远见而又具有敏锐的洞察力。他处理问题上顺天意,下合民心,宽仁而威严。他善良诚恳而又信守诺言,并且注重自身品德的修养,所以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尊敬和爱戴。他注重发展生产,节省开支,安抚百姓,教化万民。他在位的时候创立了日月干支系统,发展了农业、养殖业和制陶业,设置各种工正管理生产。史书上称赞他“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动也时,其服也士”、“溉执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风雨所至,莫不从服”。郁郁,有文采的样子,形容他的神采风貌,《论语》中有“郁郁乎文哉”的话;嶷嶷,高峻的样子,形容品德崇高;其动也时,说明他治理天下,善于把握时机,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其服也士,指他的穿着、服用、车马、宫室,如同普通士人。这些都体现了帝喾作为当时部落联盟首领的美德和风范。至于“溉执中而遍天下”,对于首领来说,那就更重要了。“溉”者,概也。概是古代用采平量的器具,用斗斛量米,装满以后要用东西刮平,用来刮平的器具叫概。执中,不偏不倚,也就是公平的意思。治理天下,做到了“公平”二字,所以凡日月所照、风雨所至的广大地区的民众也就心悦诚服了。

帝喾的正妃是有邰(Tái 台)氏部族的女儿,名叫姜嫄。姜嫄有一次在郊野看到一个巨人的脚印,心里感到喜悦就想去踩它,结果一踩上去,就觉得身子振动好像怀了孕似的。到时候生了一个孩子,她认为这孩子不吉利,就把他扔在狭窄的小巷子里,但牛马经过时都绕开走怕踩伤他。于是把他移到山上树林子里,恰好那里人多,只好又换个地方。把他扔在沟渠的冰上,飞鸟围集用翅膀遮护枕垫暖和他。姜螈觉得很神奇,于是把他抱回家养大成人。因起初想把他扔掉,所以给他取了个名字叫弃。弃小时候就喜欢种庄稼,长大后好农耕。尧、舜时担任农师,主管农事,教民耕种,给老百姓带来很多好处。舜把他封在邰,以官为号,称后稷。《诗·大雅·生民》所咏就是他的事迹。

后稷去世后,他的儿子不窋(Zhú 竹)继位。不窋末年,逢夏朝政治混乱,废弃农师,不窋失去官职,流落到戎狄地区。不密去世后,他的儿子鞠立。鞠去世后,他的儿子公刘立。公刘是周族的著名首领,夏朝末年率领周族迁到豳(bin宾)地。豳,在今陕西彬县东北。《诗·大雅·公刘》写他率领族人迁至豳地初步定居,发展农业生产的情景,歌颂了他的伟大业绩和高尚品德。公刘去世后,他的儿子庆节立,庆节建都于豳。

庆节去世后,子皇仆立。皇仆去世后,子差弗立。差弗去世后,子毁喻立。毁喻去世后,子公非立。公非去世后,子高圉立。高圉去世后,子亚圉立。亚圉去世后,子公叔祖类立。公叔祖类去世以后,子古公亶父(Dan fu 胆甫)继位。

古公亶父,周族著名首领,即周太王,周文王的祖父。他重修后稷、公刘的大业,积累德行,广施仁义,受到国人的爱戴。因戎狄侵扰,他率领族人由豳地迁到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北),建筑城邑房屋,设立各种官职,改革戎狄风俗,开垦荒地,发展农业生产,使周族日趋强盛。《诗·大雅·绵》即叙述古公亶父始迁于岐及其定居、发展的经过,并写到文王的事迹。《绵》与《生民》、《公刘》,都是叙述周族兴盛、发展和开国的史诗。

古公亶父的长子叫太伯,次子名虞仲。他的小儿子叫季历,季历是太姜所生。季历娶太妊为妻,太妊和太姜一样,都很贤惠。太妊生昌,有圣人的吉兆。古公亶父说:“我们家族将会兴盛,要是兴盛的话,大概就在昌的身上应验吧。”太伯、虞仲知道父亲想让季历继位,以便传位给昌,便有意躲开跑到南方去了。古公亶父去世后,季历继位,就是公季。公季继承、发扬古公的传统,努力施行仁义,诸侯都归顺他。

公季去世后,他的儿子昌继位,就是西伯,西伯也就是周文王。西伯是殷时诸侯,居岐山之下,受到诸侯的拥护。曾被纣囚禁于羡(Yǒu 有)里(今河南汤阴县北),后获释,为西方诸侯之长。他解决了虞、芮两国之间的争端,使两国归附,随后归附的诸侯有40国之多。周文王灭崇以后,迁都于丰邑(今陕西西安南)。当时掘得死人骨骼,西伯命人安葬。有人认为无主佑骨,可以不葬。西伯说:“有天下者,天下之主;有一国者,一国之主。寡人固其主矣。”于是殓以衣冠,为之改葬。人们听到这件事,对西伯更加敬重,闻风归附的又有30国。至此,人心向周,文王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了,从而为周朝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王有一个儿子叫伯廖,周武王灭商,周朝建立以后,武王封他为伯爵。后代以伯廖的名为姓,即廖姓。

2、廖姓始祖之周文王后裔召伯廖

在周文王的后裔中还有一个召伯廖,也是廖姓的始祖。召伯廖是春秋时周惠王的卿士。周惠王十年(公元前667年),召伯廖奉命出使齐国,赐封齐桓公为侯伯,同时要求齐桓公讨伐卫国。

召伯廖的先人是召公爽。召公爽是周文王的儿子,与周武王为同父异母兄弟。因他的封地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故称召公或召伯。武王灭纣以后,封召公于北燕。成王时任太保,与周公旦分陕而治,自陕而西由召公治理,自陕而东由周公治理。他与周公共同摄政,把国家治理得很好,是周初德高望重深得人心的大臣。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

召公爽下传至召穆公。召穆公,即召虎,也称召伯虎。周厉王暴虐,“国人”围攻王宫,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而以自己的儿子替死。厉王死后,拥立太子靖继位,即周宣王。周宣王时,淮夷不服,宣王命召虎领兵出征,平定淮夷。《诗·大雅·江汉》所咏“江汉之浒,王命召虎”,指的就是这件事。

由召穆公再传至召伯廖,他的后人有取“廖”字为姓的,也是廖姓的一个来源。秦汉以前,在今河南、河北、陕西等地都有廖姓人生活居住,汉代的廖颉担任过钜鹿太守,在历史上钜鹿廖姓曾经为望族。

三、赐姓及他姓改姓

殷纣王执政时,残酷无道,在宫廷中任职的缪、颜二姓因之弃官隐居,改姓为廖。《小溪廖姓祖祠房谱廖姓考源》、台湾《廖氏大族谱》(民国五十八年编修)中都有相同的说法:“廖姓为颜缪二姓并合留形之改姓也,颜姓为冠盖之官,缪姓居衣裳之职。因殷纣无道,荒*绝谏,虐杀朝臣,暴殓天物,臣民离心,衣冠虽属官爵,宫廷常物而求精美华丽,本属人之常情,当混乱朝政之时,艳装诲*物议,不无瓜田李下、惑君之嫌,在良莠不齐之时宜有洁已之道,因而弃官隐于维阳山谷(后称武威)。后恐子孙而受追踪之累,始并合改姓曰廖,以表志同道合,留形不忘本源。”

据官陂《张廖姓族谱》记载:明洪武七年,原籍云霄西林村和尚塘张天正的第三子张愿仔(或作张元子)字再辉,到官陂(时称三都)游学,经常住在当地一个名叫廖化(又称廖三九郎)的人家中。廖化为人和善贤达,家殷富足,膝下只有一女,名叫大娘,品貌端庄,禀性贤淑,知书达理,事亲至孝。廖化见张愿仔善良朴实,忠厚勤勉,是理想的东床之选,便将其招赘为婿(张愿仔入赘时兼养子,改名为廖元子),待若亲子,并把全部田园产业都交由张愿仔掌管。张愿仔也非常孝敬岳父母,就像对待亲生父母一样。

明洪武八年(1375年),张愿仔48岁,独子廖友来出生,在友来未冠之时,廖族有亲眷犯国法而逃狱,以当时社会律法十的规定,往往株连九族,因此连累廖氏全族。张愿仔以廖族家人的身份到官府申辩,不料官司拖累多年,结案后,张愿仔身染重病,临终嘱咐儿子廖友采:“吾深受汝外祖父母知遇之恩,欲舍命图报,未能如愿,汝当代父报答,子孙生当姓廖,以光母族,死当姓张,以存子姓,生死不忘,张廖两全。”

廖友来谨承父志,以张承廖,并立誓:“凡我子孙,生则姓廖,殁后书张,不违祖命,以报廖公之德。吾本姓张,来源于河南河郡衍派,云霄西林和尚塘有祖迹,以后应回祭祖扫墓,以尽孝道,若移居外地,姓张、姓廖由其自便。”于是张廖二姓遂成一脉,生时写廖,死后书张,故有“活廖死张”、“人廖神张”、“张骨廖皮”之说。

传说清朝嘉庆年间,因为系出同源的张、廖两姓发生的一次误会,而产生了张廖姓氏。官陂十三世祖廖国宝在朝内当御前侍卫,深得嘉庆帝重用,引起朝内张国公的妒忌,于是他保举廖国宝出征,在阵上廖国宝被张国公谋害致死。死后,张国公才知被他害死的原是自家亲人,后悔莫及。为接受这一惨痛教训,同时认识自己血缘的真正归属,移居外省或侨居海外的张愿仔公后裔,便把张廖二姓联起来并用。如移居台湾台中西屯区、南投、云林县西螺、板桥、三仑乡的张廖子孙就有数万人,建有30多座宗祠。他们都一直奉守祖训,除了户籍登记,平时提到自己的姓氏,大多张廖并用。再如旅居日本大孤市侨胞有张廖富源、张廖富南等,都是官陂愿仔公的后裔。又如移居广东潮汕一带的张廖族人,也多用联姓。

在此之前,元末有简德润者,入赘南靖张家,此派下张简同宗,以后乃有张廖简三姓联宗之说。另一说法认为张简联宗是为了避祸。唐初福建廖崇德有三子九孙,一门高官进爵而为奸臣媾陷,为避祸九孙分三姓埋名隐迹,后世子孙乃以张廖简三姓联宗。

自唐代初年开基福建虔化,廖崇德的子孙很快便分衍至福建及广东各地,崇德生三子,长子兰芝,讳佩,唐总章戊辰进士,承武威郡祀;次子兰楷,继清河郡公;三子兰德,承太原郡祀。兰芝次子光尧,讳德登,为宣州刺史,生三子,长瑞碹,次琼碹,三琳碹。时因奸臣,自此子孙埋名隐姓,命九子分三郡,张廖简三姓联宗自此开始。老大文广、老二文兴、老三文举,仍然本姓廖,奉祖传的“武威”为郡望;老四文福、老五文亮、老六文禄,分姓为简,以“太原”为郡望;老七文有、老八文明、老九文峰,随母姓为张,袭用张姓的“清河”为郡望。

四、少数民族廖姓

壮族:

据史书记载,壮族先人在唐、宋时期有因其居住地区而得名的“西原蛮”、“南丹蛮”、“抚水蛮”等,当时他们已有了廖、宁、侬、黄、莫、韦、周等大姓。现在廖姓仍是壮族的主要姓氏之一。

苗族:

早期的苗族有名无姓,到了明万历年间,有的地区开始出现了姓氏,如在湘西地区就有了“吴、龙、石、麻、廖”五姓。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说:“苗民生活乡间,多属一姓聚族而居……所以寨子大而团体固,人口多而势力强。古时候,吴、龙、廖、石、麻五姓为湘西苗族五姓。所住区域,几乎占湘西整个苗区。”清檀萃的《说蛮》对五姓有不同的说法:“生苗、红苗有吴、龙、石、麻、田五姓。”然而无论从传说或者是实际情况看,“田”应该是“廖”斯误。廖姓出于苗族禾瓜家族,现主要居住在凤凰县廖家冲一带。

毛南族:

毛南族是居住广西、贵州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河地市、南丹县境内。毛南族原名“毛难族”,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毛南族属古越族支系“僚”和“伶”人的分支,有自:己的姓氏,《毛难族简史》说:“宋时抚水州民有区、廖、潘、吴四姓”,抚水州后改安化州,就是现在广西环江、贵州荔波一带。毛南族现在仍有廖姓。

高山族:

据《台湾省通志》载:清乾隆二十三年(1761年),赐台湾高山族七姓,第四姓为廖。

瑶族:

据《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实地调查结果显示,平地瑶的大姓有廖、黄、李、陈、邓等,灌阳道州千家洞(今属广西)之后散居于富川,分布于今富川县富阳、福利、麦岭、朝东、城北乡和钟山县两安、平安乡。

仫佬族:

据《广西仫佬族社会历史调查》称仫佬族中有廖姓。《嘉定县志》也说上海嘉定有廖姓,为贵州仫佬族。

此外,布依族、壮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水族亦有廖姓。

-------------------------------------------------------

廖姓古今迁徙史

先秦时期,廖姓活动、分布的地区主要在黄河流域的陕西、河南、河北一带。两汉、三国时期,长江流域已多廖姓居住。隋唐以后,南方成为廖姓分布的主要地区。这种变化的出现,是与中国社会发展的一定历史背景相联系的。春秋时期的楚人灭蓼,晋朝时期“五胡乱华”,宋朝时期的“靖康之变”,元朝时期蒙古贵族对汉人、南人的奴役,明清时期湖广填四川、江西填湖广的大规模移民以及沿海城市商品经济的繁荣等等,对廖姓迁徙都曾产生过重大影响。

三国时期的廖立,是廖姓最早见于记载的南方人。至于他的祖先或者他本人是如何到南方定居的,现在已无从知道了。廖立,字公渊,临沅人。临沅属今湖南常德市。刘备为荆州牧,用廖立为从事,后来升任长沙太守。东汉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派吕蒙袭夺长沙、零陵、桂阳三郡,廖立只身逃到益州,被任为巴郡太守。刘备称汉中王,用廖立为侍中,后迁长水校尉。诸葛亮称赞他是“楚之良材,当赞兴世业者也”。后廖立因恃才自负,没有被列为上卿而当面质问诸葛亮并诋毁朝臣,诸葛亮亲加弹劾,将他削职为民,徙汶山郡。他在徙所率妻子耕种自守,听到诸葛亮去世的消息,流涕叹息。后来廖立就死在汶山。汶山在今四川省。廖立是当时很著名的人物,他从湖南到四川做官,也可以说是迁徙,他的后人是留在四川汶山,或是回到湖南临沅,或是蜀亡后去了北方,无从得知其下落。名人尚且如此,许许多多普通廖姓人自然更是难免湮没无闻了。

台湾省

台湾廖氏 台湾廖姓人有单廖与双廖之分。单廖是指纯粹廖姓人;而双廖,又称张廖,是明初福建省漳州府诏安县官陂乡张愿仔的后裔。台湾地区廖姓人口约28万余人。就分布而言,以云林县的二(山仑)乡最多,约为15000人。其次是西螺镇,14000多人。再其次是台中市西屯区、台中市北区、台北县板桥市。这5个地区都是张廖族系的聚居地,是所谓“福佬人”。单廖系廖姓族人的主要聚居地为台北县新店市、桃园县、新竹市、苗栗县、高雄县、屏东县等地,他们的先人是从广东省大

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为黄帝之姓、周朝的国姓,也是吴国、鲁国、燕国、卫国、晋国、郑国、曹国、蔡国等诸侯国国君的姓,有近5000年历史。姬姓的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3]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华夏民族姓氏的起源。

姬姓名人有五帝中的高阳氏颛顼、高辛氏帝喾,周朝始祖后稷、勾吴始祖泰伯,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穆天子姬满、周平王姬宜臼,春秋霸主中的郑庄公姬寤生、晋文公姬重耳、吴王阖闾,以及神医扁鹊、法圣商鞅、燕昭王姬职、子产姬侨、禅宗二祖慧可、形意拳始祖姬际可、新中国前外交部长姬鹏飞等。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姬 外文名 :Ji 得姓始祖 :黄帝 得姓地 :姬水 望郡 :南阳郡、太原郡 堂号 :寿丘堂、赤舄堂 代表人物 :姬昌、姬发、姬旦、姬鹏飞 人口 :54万 历史发展,源流发展,得姓始祖,迁徙演化,人口分布,姓氏文化,郡望堂号,宗祠对联,家谱文献,字辈排行,建立政权,姓氏名望,政治名人,文化名人,文艺界名人, 历史发展 源流发展 源于黄帝 《国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蟜氏,生黄帝,黄帝以姬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所以黄帝又称姬轩辕。《史记·五帝本纪》中说:“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四语》中胥臣解释说:“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衣是也。惟青阳与夷鼓同己姓。”《史记·三代世表》记载:尧立后稷以为大农,姓之曰姬氏。后稷承继姬姓,是周朝的始祖,周初周天子姬发大封诸侯时,姬姓国有53个,当时可以说遍地姓姬。 外姓更改 姬姓位于《百家姓》第297位,人口54万余,由姬姓直接演支出的周姓、吴姓、郑姓、王姓、鲁姓、曹姓、魏姓等411个姓占《百家姓》总数504姓的82%,由这411个姓衍生出来的姓氏更是数不胜数,姬姓是名副其实的“万姓之祖”。 公孙姓恢复。汉平帝元始元年(公元1年)丙午封姬相如为褒鲁节侯,奉周祀侯二千户,本系鲁顷公姬仇之裔,更姓为公孙氏,后来又恢复为姬姓。 周姓恢复。根据《姓氏考略》记载:南北朝陈时,尚书右仆射周弘正,召附王伟,避侯景讳,改为姬姓;梁时直阁将军、南丰侯周石珍等因事改姓为姬。 宗姓所改。《续通志·八四·有故改姓》记载:金宗端修,字平叔,汝州人(今属河南省),章宗时(1190~1208)避睿宗讳上一字(金睿宗名宗尧),凡太宗诸子皆加“山”为崇,并改宗氏为姬姓。 雍姓所改。金国时泽州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雍翼,为避皇帝金世宗完颜雍之名讳,改姓为姬,名志真,其后世沿用姬姓。 少数民族 白族姬姓,为“鸡氏族”谐音所变。苗族之姬姓,为名字所改。《中国古今姓氏大辞典》云:“据传清朝造册登记时,依名取姓,有祖公奶名‘香鸡’者,遂谐鸡音而为‘姬’,以为姓。”回族中的姬姓,有的系外国人姓氏所改。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有姬姓。 满族姬姓,为近代才才有,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格格氏,满语为Gege Hala,汉义“姐姐”,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为古靺鞨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就出现的原始姓氏。靺鞨族以传统渔猎为生,后成为靺鞨族黑水部,史称黑水靺鞨,在唐朝时期隶属于黑水都督府的管辖之下。到了宋朝时期,黑水靺鞨演变为完颜部,即生女真,格格氏即其分支之一,世居黑龙江沿岸地区。清朝中叶以后,格格氏所冠汉姓即为姬氏。 少数民族姬姓的分布范围、人口都远不及黄帝姬姓。 得姓始祖 黄帝,华夏始祖之一、人文初祖,是中国远古时期部落联盟首领,与生于姜水之岸的炎帝并称为中华始祖。黄帝为少典之子,居轩辕之丘,号轩辕氏,出生、建都于有熊,亦称有熊氏,因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他以统一中华民族的伟绩载入史册。播百谷草木,大力发展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发明指南车,定算数,制音律,创医学,且在他统治期间有了文字。黄帝有嫘祖、女节、丽娱、嫫母四位夫人。 迁徙演化 迁徙 周朝以及姬姓诸侯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几乎都要被迫迁徙,姬姓在历史上较大的迁徙有: 后稷 第一次:周武王灭商建周之初,周公之子伯禽代其就封鲁国,伯禽带领姬姓族人从陕西西安到山东曲阜创建鲁国,当为姬姓第一次大迁徙。 第二次:周成王期间,周公、召公分陕而治,周公居东都洛邑(今洛阳),部分王室姬姓族人随迁。 第三次: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由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迁都洛邑(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室成员大多随之迁徙。 第四次:周公之子滑伯所建的滑国灭亡之后,其后裔四散。 第五次:前256年,周朝灭亡之后,王室成员变为庶民,四处逃散,散居河南、山西、陕西等地区。 第六次:前255年,西周国被秦所灭,迁周文公姬咎于悉狐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西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周武王姬发 第七次:前249年,鲁国灭亡之后,姬姓族人四散,隐居各地。此支姬姓人繁衍最盛。 第八次:前249年,东周国被秦所灭,迁东周君于阳人聚(今河南省汝州西北),部分东周国王族随之迁徙。 第九次:明朝大移民,分别由山西省迁居河南、山东、河北、浙江、陕西各地,其后裔又有转迁到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地。 演化 姬姓演化 在当今《百家姓》上,姬姓名列第297位,人口约54万余,仅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 三代以前,姓氏分而为二:姓所以别婚姻,区别家族;氏是统于姓族之下,二者有主体与分支的关系。西周初年大封诸侯,其中姬姓国就有 53 个。《左传》曰:凡、蒋、邢、茅、胙 、祭,周公之裔也。又曰:虞、虢、焦、滑、霍、杨、韩、魏,皆姬姓。 秦灭周后,周王朝末代天子——周赧王姬延被迁为家人,其后代始姓周,极大的分化了姬姓人数。同样,姬姓封国封邑灭亡之后,其王族后代多以被封之地为姓,就出现了吴、鲁、魏、胡、杨、蔡、韩、霍、蒋、郑、毛、卫、阎等姓,相反姓姬的人却不多了。 根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的记载,在唐朝开元年间,因“姬”与唐玄宗李隆基之“基”同音,为避讳,姬姓改为周姓,这一来,又分散了姬姓家族的力量。 分支 中国许多姓氏起源于姬姓,在现今按人口排名前四百的姓氏中直接起源于姬姓的有120多个,其中部分姓氏有多个源头,但多以姬姓为主要源头: 王姓、张姓、杨姓、周姓、吴姓、李姓、孙姓、胡姓、朱姓、林姓、郑姓、郭姓、管姓、鲁姓、蔡姓、霍姓、康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魏姓、滕姓、杨姓、蒋姓、韩姓、唐姓、詹姓、何姓、梁姓、于姓、孟姓、许姓、万姓、常姓、武姓、乔姓、贺姓、赖姓、龚姓、文姓、智姓、傅姓、沈姓、彭姓、吕姓、苏姓、卢姓、贾姓、刁姓、阎姓、余姓、潘姓、杜姓、戴姓、汪姓、田姓、任姓、方姓、石姓、廖姓、邹姓、陆姓、孔姓、崔姓、秦姓、江姓、史姓、顾姓、侯姓、邵姓、召姓、龙姓、段姓、雷姓、钱姓、易姓、李姓、刘姓、黄姓、谢姓、冯姓、董姓、程姓、袁姓、虞姓、邢姓、茅姓、单姓、甘姓、耿姓、焦姓等。 人口分布 中国各省、市、自治区均有姬姓人员,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山西、陕西、河北、苏北、淮北,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湖北省老河口、襄阳,湖南省芷江,贵州省台江县,云南省泸水、河口、陇川,四川省合江县,福建省宁德市、吉林省四平市、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甘肃省兰州市、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福海县,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等地。姬姓族人主要为汉族,满、回、白、壮、苗、水、布依、僳僳族等多个民族也有姬姓人家。 姬姓分布图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郡望 姬姓的望郡在南阳郡(今河南南阳)、太原郡(今山西太原)。 堂号 寿丘堂:因为黄帝是姬姓的始祖,而黄帝又是生于寿丘,所以有这个堂号。 赤舄堂:歌颂周公旦的诗叫《赤舄》,所以姬姓又叫做“赤舄堂”。 宗祠对联 四言 黄帝故里拜祖大典 源自黄帝,望出南阳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姬姓的源流和郡望。 红衣国士,赤舄元公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正统年间监生姬序。英宗曾在梦中见异人,被告知:监生中穿红衣服的是忠臣。待监生们朝贺时,只有姬序穿红衣褐袄,于是被提拔任用。下联典指西周初政治家姬旦,即周公。 邠封衍庆,狼乳流祥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姬亶父事典。 六言 明代西安知府,汉时信义将军 周公庙祭祀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明代西安知府姬敏,字好学,孟津人。德行纯备,节操过人。下联典指后魏信义将军姬澹,字世雅。事桓、穆二帝,征战有功,封楼烦侯。 七言 帝喾苗裔周室后,姬氏圣王天子门 ——姬序阳曲公爵后裔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横匾批额:寿丘世庭,吉时撰。 九言 教稼 田官 ,肇周家始祖;行仁者王,徙岐山古公 陕西黄帝陵拜祖大典 ——佚名撰姬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姬姓的祖先后稷。下联典指姬姓的先人迁岐。 家谱文献 山东金乡《姬姓族谱》四卷,(民国)姬中伦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金乡县卜集乡石庙村。 姬姓 山东汶上《姬氏志》,著者待考,1990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山东省济宁市汶上县。 《姬氏族谱》,(现代)姬丰全编纂,1993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南阳市卧龙区离休干部姬丰全处。 河南新安《姬氏宗谱》,著者待考,1996年计算机排印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河南安阳《姬家屯志》,(现代)姬长城、姬鹏辉编纂,2005年稿本。现被收藏在河南省安阳市姬家屯姬姓宗祠。 江苏邳州《姬氏家志》,著者待考,公元1988年戊辰重印,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江苏省邳州市泇口乡百户村至德堂。 字辈排行 大清康熙二十一年二月元圣文宪王周公七十五代孙袭封一等少师少傅少保兼翰林院曾太庙主鬯东野沛然奏请蒙圣祖仁皇帝赐行辈二十字:枝兴衍圣(崇)绪,隆(龙)茂庆脉(传)长,(周85世)广生忠厚嗣,永远洁(元)正方。 河南省 温县护庄从周公85代新续20个字名准是:秉志靖兴久,立帮培忠本,喜悦宏定安,普习发明新 安阳县水冶镇姬家屯从周公115代后续20字名谁是;继旺凯福弘,承干岐书扬,祖上太公美,先鉴智明德 南阳市:大明元朝战,振国玉成善,文化仁义志,太平修申安 清丰县裴营村(山西洪洞县老槐树):金殿传名永万世,玉界晓步职三台 南阳市:林海荣庆广 商丘市:“恭德鸿(长)”“隆茂庆传(脉)长广生忠厚世知德开文运永远争四(寺)方” 安阳市一支字辈:“昌发(旦)伯酋(熙鱼)宰(费)擢(具)濞(敖)括(戏称)弗(豫师展驱)息(允翬施)同(庆季结满)般(申夷年遂鱼)兴(买)赤(视倭肸)黑(偃归)午(衡)野(稠宋憗)蒋(溺)宁(荆)嘉衍(辰)奋(输)屯芫叔贾仇(辩)干(明)嘉(昭)敏东宪(观)垒英得初杰章璟顺洙贡宽显岳幅骑受聁绍光大喜元德永顺咸经泰道振仪学(忠)友(海)宪西复增(福)兴容珂(荐)表(还立成旺彪恭奉容祥)免(应恕正)文良臻光超(起)思全(宪瑞朗)得崇绪隆茂庆脉长广生继旺凯福弘承干岐书扬祖传太公美先鉴智明德”。 山东省 汶上县姬家沟牵头又后续40字名准是:至德开文运,来(达)孝毓福祥,礼教培家训,信义作宝章(障),先祖功勋著,伟名省万邦,五洲欣景慕,普天崇华光 金乡县姬氏族谱四卷,(民国)姬中伦纂,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木刻活字印本:仁义永兆,凌尚云辉,光明高道,家发国安 泰安市:明成德瑞骏,昌新巨海富,生达耀云宗,荣惠智庆兴 菏泽市一支字辈:"正建作永秉,隆茂庆脉长(又作:梦汉祭传长),广生忠厚嗣,明远真玉方" 临沂市蒙阴县野店镇北晏子村 : 万、福、来、同;克、振、在、东 河北省 沧州市自山东莱州即墨县北迁之民,都是林泽二祖后裔,自十八世以下敬选:心正身泰,世昌国治,民恩淳厚,锦辉祥兆 沧州市姬氏家谱:鸿炳宝恩光,世锡汝庆元 江苏省 邳州市:云电景怀传,广(庆)生忠善寺 无锡:“云电景怀传广生忠善寺” 安徽省 凤君在朝中,文明传广大 陕西省 世乃存文绪,丕绍尚永清,克承良善志,继述振家声,殿任君民安,丰收谷盈仓 建立政权 详见:周朝、 周代诸侯国 朝代 周朝:西周,建都镐京(宗周);东周,建都洛邑(成周) 诸侯国 周太王系:太伯吴国 、仲雍虞国 姬姓封国 季历系:虢仲西虢国、虢叔东虢国、姬耀岑国 周文王系:管叔鲜管国、周公旦周国、蔡叔度蔡国、郕叔武郕国、霍叔处霍国、卫康叔卫国、毛叔郑毛国、聃季载聃国、郜子郜国、雍子雍国、曹叔振铎曹国、错叔绣滕国、毕公高毕国、原公原国、酆侯酆国、郇侯郇国、叔颖赖国、羽达息国(鄎国) 周武王系:邘叔邘国、唐叔虞唐国(晋国)、应侯应国、韩侯韩国、邗叔邗国 周公旦系:伯禽鲁国、君陈周国、凡伯凡国、蒋伯龄蒋国、邢靖渊姬苴邢国、茅侯茅国、滑伯滑国、胙国、祭国 召公奭系:燕侯克燕国(战国燕国)、召幽伯召国 毕公高系:西周魏国、楷伯楷国、毕仲毕国、季孙潘国、魏国、韩国 唐叔虞系:晋国、公明贾国 其他系:黄帝后裔禺阳祝国、周成王之子单公单国、芮公芮国、周厉王子友郑国、周宣王子长父杨国、周宣王次子志宏詹国、周平王幼子精英枞国、周惠王子叔带甘国、周僖王子虎王叔国、周顷王子王季子刘国、周贞定王子揭西周国、西周威公少子根东周国、中山国、随国、耿国、焦国、荣国、甘国、樊国、巩国、密国、胡国、共国、沈国、道国、北虢国、郄国、厉国、贝国、盛国、项国、顿国、彤国、岑国、巴子国、养国、汝州国、鼓国、南虢国、隙国、骊戎、翟国 汉代:卫公国、卫满朝鲜 姓氏名望 政治名人 颛顼 :号高阳氏,五帝之一,相传是黄帝的儿子昌意的后代。二十岁时,黄帝将帝位传给了他。屈原就是自称颛顼的后裔。 颛顼 帝喾 :名俊,一作夋,号高辛氏,史称帝喾,为“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即黄帝的曾孙,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基根,是华夏民族的共同人文始祖,商族的第一位先公。 后稷 ,周的始祖,名弃,曾经被尧举为“农师”,被舜命为后稷。后稷在尧舜时代当农官,教民耕种,被认为是开始种稷和麦的人。 不窋 :夏朝时期周部族首领、周朝先祖。 公刘 :名刘,史称公刘,周部族的杰出首领,修复后稷之业,务耕种行,迁国于磁、豳,周道之兴自此。 古公亶父: 名亶,上古周族领袖,是周文王的祖父,史称古公亶父,姬发追谥他为“周太王”。 泰伯 :本名姬泰,史称泰伯、太伯,古公亶父长子。太王欲传位季历及其子昌(即周文王),太伯乃与仲雍让位三弟季历而出逃至荆蛮号勾吴,是吴国第一代君主。 帝喾 姬昌 :即周文王,商朝末年周族的领袖。他在位50年,奠定了周灭商的基础。姬昌死后,他的儿子姬发灭商建周,追封其为文王。姬昌根据伏羲氏的先天八卦而推演的《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 :中国周代第一代王,史称周武王,姬昌次子,因其兄被纣王杀害,他继承父亲遗志,于公元前1046年2月消灭殷商,建立了周王朝,姬发灭商建周,改“帝”为“王”,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第一王”。 姬奭 :又称召(shào)伯,也称召康公、召公奭。曾辅佐周武王灭商,被封于蓟(今北京),建立的诸侯国燕国,是战国七雄之一。 毕公高 :本名姬高,周文王的庶子,周武王的弟弟。文王吞并东夷毕方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伯爵。成王时,入为天子三公之一,故称毕公,史称毕公高。 姬封:周 文王之子,原封于康(今河南禹县西北),史称康叔封、卫康叔。武庚乱平后,周公把殷原统治地区封给他,定都朝歌(今河南淇县),监管殷的余民;并分给殷民七族,驻重兵八师,建立卫国,为卫国的始祖。 周文王姬昌 姬诵 :史称周成王,周武王之子,是中国西周第二代国王,諡号成王。 周成王继位时年幼,由周公旦辅政,周成王亲政后,营造新都洛邑、大封诸侯,还命周公东征、编写礼乐,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姬禽: 史称伯禽,尊称禽父(父是尊称),周公旦长子,周朝诸侯国鲁国的第一任国君。 姬钊 史称周康王,西周第三位君主。与周成王在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被誉为成康之治。 姬满 :史称周穆王,西周第五位君主,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于传奇色彩的帝王之一,世称“穆天子”,关于他的传说,层出不穷,最著名的则是记载周穆王的《穆天子传》。 晋文公重耳 姬和 史称卫武公,谥卫睿圣武公,卫国第11代国君,他在执政期间,能修康叔之政,增修城垣,兴办牧业,政通人和,百姓和集。 姬宜臼 :即周平王,东周第一代王。 姬寤生: 即郑庄公,郑国第三代国君, 评价郑庄公“春秋时候有个郑庄公,此人很厉害”,被称为“春秋小霸”。 姬诡诸: 即晋献公,春秋时期的晋国君主,消灭强敌虞、虢,史称其“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 管仲 :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人物。被称为管子、管夷吾、管敬仲,周穆王的后代。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改革家,被誉为“圣人之师”和“华夏文明的保护者”。 姬重耳 :即晋文公,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 姬欢: 史称晋襄公,通称晋侯欢,春秋中前期晋国国君,在位期间继其父晋文公为中原霸主,垂拱而治,将晋国霸权再度推向高峰。 商鞅 阖闾 :本名姬光。泰伯、仲雍之后裔,吴国君主,以楚国旧臣伍子胥为相,以齐人孙武为将军,攻克楚之郢都,逼得楚昭王出逃。后楚臣申包胥入秦乞师,在秦廷哭了七天七夜,才使秦出兵助楚复国。 姬夫差 :又称吴王夫差,春秋吴国末代国君,阖闾之子。 商鞅 :卫国国君的后裔,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代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于商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商鞅通过变法改革将秦国改造成富裕强大之国,史称商鞅变法。 姬职 :史称燕昭王,諡号昭襄王,在位期间燕将秦开大破东胡、上将军乐毅联合五国攻齐攻破齐国,占领齐国七十多城,造就了燕国盛世。 姬丹 :即燕太子丹,策划荆轲刺秦王事件失败,被燕王喜斩首献给秦国。 姬嘉 西汉时期周子南君国的第一代国君。 姬相如 :周公旦后裔,新王莽元始元年(公元1年)十一月,继承褒鲁侯爵位,负责祭祀周公,并改姓为公孙姓,称公孙相如,后又改回姬姓。 姬鹏飞 姬常 :东汉时期卫公国卫公,史称周承休公。 姬澹 :字世雅,南北朝时候后魏的信义将军,被封为楼烦侯。 姬奠川 :民国时期河北定兴人。历任中原银行董事长、天津市商会理事长。行宪后,当选为立法院立法委员,立法院财政金融委员会委员。 姬鹏飞 (191029~2000210),山西省临晋(今临猗)县人。历经北伐战争、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解放后长期担任外交工作,中国第三任外交部长,参与制定《香港基本法》和中央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为新中国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不朽功勋。 姬延芳 :河南社旗人,现任武警总部副参谋长,少将警衔。 文化名人 周公 :本名姬旦,尊称为叔旦,史称周公旦,是周朝历史上第一代周公,諡号周文公。《尚书大传》称“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行书,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在姬周设立的“嫡长宗法继承制”与“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尤其是制定的《周礼》,对缔造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强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周王朝亦为“华夏”一词的创造者与最初指代。夏曾佑评价周公:“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黄帝之后,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 周公姬旦 姬侨 :字子产,又字子美,人们又称他为公孙侨、郑子产,春秋后期郑国(今河南新郑)人,与孔子同时,是孔子非常尊敬的人之一,是当时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 鲁班 :(前507年-前444年),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中国建筑鼻祖木匠鼻祖。 扁鹊 名越人,又号卢医,春秋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奠定了中医学的切脉诊断方法,开启了中医学的先河。相传有名的中医典籍《难经》为扁鹊所著。 慧可 :又名僧可,俗名姬光,号神光,南北朝著名高僧,得达摩衣钵真传,是禅宗代表性人物之一,被尊为禅宗二祖。 姬敏 :明朝西安知府,字号学,孟津人,律学家、数学家。 姬斌: 瞭望周刊社社长兼总编辑。 文艺界名人 姬际可 (1602年-1683年),字龙峰,山西蒲州(今永济市)人,有神拳之称,是心意六合拳、心意拳、形意拳的始祖。 姬麒麟 :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宝莲灯》、《岳飞》、苏有朋版《倚天屠龙记》殷天正、张纪中《碧血剑》饰演木桑道长,《新射雕英雄传》王重阳等。 姬晨牧 :演员,姬麒麟之子,代表作《小活佛》、《应声阿哥》、《皇嫂田桂花》。 姬云飞 制片人,代表作《圆圆的故事》、 《我爱我家》。

  廖姓是现今中国姓氏排行第58位的大姓,廖姓为台湾省第18大姓,就是俗称的清廖,人口较多,约有487万左右,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37%。

  ,廖姓源流较多,一是出自己姓,为上古时期廖叔安之后裔,以国名为氏;二是出自姬姓,为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裔,以封邑名为氏;三是出自偃姓,尧、舜的贤臣皋陶的后裔,以国名为氏;四是出自躲避殷纣暴政,为缪、颜二姓所改;五是出自张姓,入赘廖家而改姓;六是出自赐姓。

  廖(飂)叔安。帝颛顼相传生于若水,居于帝丘(今河南省濮阳东南),为南方楚国的先祖,其后裔叔安夏朝时受封于飂(古廖字)国,故称飂(廖)叔安。春秋时,廖国被楚所灭,国人以国名飂为氏,称为廖姓,廖叔安作为始封国君,被尊为廖姓始祖。

  廖姓人口较多,以湖南、福建、江西、湖北、四川、重庆、广西、广东、台湾、浙江、贵州等地区居多,另外廖姓也是董姓等姓氏的来源。

  廖姓名人主要有:始祖廖叔安;远祖廖爽公;三国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明代郧国公廖永安;征南将军廖永忠;当代国民党左派领袖廖仲恺;近现代中国杰出的政治家,廖仲恺之子廖承志;著名影视演员廖凡;中国著名歌唱家、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廖昌永等。

  廖氏家谱主要记载修谱源起、家族起源、各支谱系、族规家法、宗祠祭祀等内容。

"世彩堂"是什么意思?

是廖姓的堂名,(中华民族各姓氏的堂名、郡号,是各姓氏的荣誉标志,都是来源于各姓某个先祖的显赫事迹。)“世彩堂”来源于宋代廖刚的御封...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