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错杀了李岩,为何手下第一猛将刘宗敏大怒?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李自成错杀了李岩,为何手下第一猛将刘宗敏大怒?,第1张

因为刘宗敏觉得不应该要杀李岩,李岩对国家对江山都是非常重要,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来的,杀了他,上哪里找一个这么厉害,又有计谋又会打仗的李岩呢?所以手下第一猛将刘宗敏大怒了,换做谁应该都会生气的,毕竟不可多得的助力就这样白白的给杀了。可气。

李自成有李岩和刘宗敏两个大将

我们都知道李自成的成功离不开两位大将的功劳,就是李岩和刘宗敏,要是没有他们,估计李自成没有那么容易取得成功了。就简单说李自成想要攻打北京,是李岩出的计谋,叫李自成先把民心搞定,让百姓都相信李自成,从而为攻打北京奠定了基础了。

但是李自成最后失败了,也是因为他杀了李岩,没有人给他出谋划策了,自然就搞不定了,可以说李自成成也是李岩败也李岩,因为李自成杀了李岩,一个是失去了军心,军队变成一盘散沙了,更重要是李自成自断手臂了。

军队管理不当

李岩就这样给李自成错杀了,可以说最生气就是大将刘宗敏,李岩一死带来一系列的问题,首先就是军队的军心大乱,大家都觉得自己是不是跟错人了,李岩这么有头脑,还有远见的人,对李自成还忠心,还是给冤杀了。

军队的人就纷纷有想法了,大家也不用心打仗了,李自成还没有发现问题,没有过多久,就因为军队管理不当,导致李自成最后的失败了。

吴三桂与陈圆圆的故事:

明末封建士大夫不惜重金购置美妾已成为一种风气。陈圆圆既是吴三桂以千金之资所购得,而他本人又是拥兵数万的封疆大吏,在自己的这一特殊财产受到侵犯之时。

在感情上无论如何是不能与之合作的。因此,否认或是忽视陈圆圆被刘宗敏所掳掠这一事件对吴三桂举兵反李的作用,也是失之于片面的。

在政治上和李自成相决裂使得吴三桂处于腹背受敌的局面。山海关之西,李自成重兵近在咫尺,一场恶战迫在眉睫。

山海关之东,又有日益逼近的宿敌强大的清军。降李的道路既已堵塞,为图本身生存之计,吴三桂被迫把目光转向了雄踞东北的清朝政权。

扩展资料:

在镇守云南时期,吴三桂在经济上有很大的势力。他占据明代世镇云南的沐氏庄田700顷作为藩庄,又和西藏的达赖喇嘛在北胜州互市,以茶换取蒙古的马匹。

又派许多人出兵去做生意,贩运辽东人参及四川的黄连、附子,以牟取利润。他曾大量地贷钱给商人使用,谓之藩本。他强征关市之税,开矿鼓铸。

吴三桂欲效明代沐氏故事,世守云南,所以从各方面培植自己的势力,以求达到这个目的。其他尚、耿二藩也和吴三桂一样。

其藩下兵各有15佐领,又绿旗兵各有六七千,并且也是经商括财,强征市税,遍置私人,坐地称霸。

—吴三桂

作为《陈圆圆》中的苏州艺妓,她不仅漂亮,而且才华出众,是当时江南八大美女之一。后来吴三桂在皇叔府看中了他,成了吴三桂最宠爱的妃子。然而,每次吴三桂在边境地区打仗,袁媛都和他的家人留在首都。却发现吴三桂一心扑在对手清军身上,却忽略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于是李自成率军占领了首都李闯王。

攻下都城后,李自成迅速住进宫中,开始享受皇帝的权力,把宫中的美女都召集起来,自己享用,其余的都交给属下。李自成还命令刘宗敏进行追悼活动,因此刘宗敏的手下对他严刑拷打。

于是,在李自成的驱使下,他的部下开始在京城大肆抢掠虐民,强行抢夺苦民,就像强盗进城一样,让百姓苦不堪言,怨声载道。刘宗敏对此并不满意。他一直听说陈圆圆很漂亮。虽然他知道她现在是吴三桂的妃子,他是李自成在京城的情人。他无所顾忌,就把陈圆圆带回衙门当妾。

陈圆圆不是刘宗敏人,但刘宗敏是个粗鲁的士兵。何况现在他们在首都有绝对的权力,所以他们抓住了陈圆圆。这时李自成控制了吴三桂家族,打算投降吴三桂。本来吴三桂是打算投降的,但是当他得知自己心爱的人被刘宗敏抓走后,他一举投降了清朝,并开始进攻。

如果刘宗敏没有带走吴三桂的妃子陈圆圆,不管李自成是否有意投降吴三桂,明朝也不会这么快灭亡。但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李自成看中了陈圆圆出众的美貌,命令手下刘宗敏抢走她,娶她为妻。

边关美女陈圆圆简介

这是一部06年的电视剧,主线是陈圆圆跟随吴三桂在云南生活的日子。这部剧主要是以陈圆圆和吴三桂与她的初恋茅碧江的纠葛为主线的情感故事。因为这部剧的感情纠葛,也被称为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被李自成、陈圆圆俘虏,吴三桂大怒,出国加入清军,把陈圆圆带到云南,当了平西王,建立了自己的平西宫,陈圆圆就是公主。他们在云南过着恩爱的生活,但陈圆圆对这样的生活并不幸福。

虽然身为公主的陈圆圆并不向往财富和地位,她只想和吴三桂过着悠闲平静的生活。此外,陈圆圆为了救她成为被世人唾骂的反贼,很是感动,但又不想让他一直背负骂名,多次劝说他放弃现在的身份去反清复明。

吴三桂在生活和情感上给了陈圆圆最好的,也很宠她,但是只有影响到她的地位和权力的时候才不听她的意见。作为吴三桂的一名士兵,他一生都在为名利和权力而奋斗,却无法为自己深爱的女人放弃现在的地位。所以陈圆圆对他的冷漠和对权力的重视感到失望。

另一方面,陈圆圆偶遇初恋,冒险穿越新疆,发现和他的友情并没有消失。一生都在追求真爱的陈圆圆,本以为冒险穿越新疆才是她可以用真情对待的人,但最后她发现他只是一个利用自己的情感来达到自己目的的卑鄙小人。

陈圆圆的最终结局

陈圆圆出身贫寒,被父母送到舅舅家寄养,但贪财的舅舅卖给了梨园。成为艺妓的陈圆圆并没有掩盖她惊艳的外表。陈圆圆聪明机智,什么都学得很快,所以很快成为了一个受欢迎的艺伎。

因为陈圆圆被当时皇帝的妹夫田婉带走,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她被献给了皇帝。但当时朝廷已经是中外皆知,皇帝也无心享乐,所以陈圆圆没有发挥任何作用。

陈圆圆被送回天府,当了一名低微的歌手,恰好与来到府中的吴三桂有了姻缘。吴三桂抢走了陈圆圆,让她做了妾。她非常爱她。

后来吴三桂为了她背叛了明朝,投靠了清朝,做了云南王,想让陈圆圆做公主,陈圆圆拒绝了。有地位的吴三桂很骄傲。他娶了更多年轻漂亮的小妾,冷落了陈圆圆。此外,陈圆圆多次劝他反清复明,吴三桂不为所动。因此,两者更加水火不容。

于是陈圆圆一个人去寺庙做尼姑。关于陈圆圆的结局,众说纷纭。有人说她是在庙里老死的,也有人说她在吴三桂反清失败而死的时候,投池自杀,尸体就在莲池边上。

不过最靠谱的说法是,陈圆圆为了保护吴三桂的后代,在吴三桂亲信的保护下,成功带着吴三桂的儿子逃脱清军的追杀,最后在贵州的一座寺庙里度过了余生。后来,她的后人为了避人耳目,托恩人的掩护,将他们投靠到了马家村,而陈圆圆的墓碑上则刻着“聂”来代表他们的名字。

明代陈圆圆的故事

陈圆圆以红颜祸水闻名于明代。据说吴三桂让清军入关是为了陈圆圆。陈圆圆家里并不富裕。他从小失去了善良,在叔叔的父母身边长大。陈圆圆从小就展现出了自己的绝世魅力,她叔叔为了钱把她卖给了剧院。首次登台的陈圆圆如花似玉,唱得莺声燕语,所有嘉宾都为她倾倒。从那以后,陈圆圆总是出现在婚礼上。

陈圆圆太漂亮却没有背景,很难摆脱和人调情的结局。陈圆圆经常被有权势的人以唱戏的名义打电话,然后几天不归。有的龚升把陈圆圆赎为妾,妻子却经常刁难陈圆圆。陈圆圆和茂翔有过一段恋情。两人是因为朋友介绍认识的。毛象风度翩翩,是一位著名的作家。陈圆圆想到了和毛象结婚,曾经冒着战火去找他的爱人。茂翔深受感动,两人感情深厚。

不久后,陈圆圆被外戚带回北京。外戚地位不稳,用陈圆圆讨好全副武装的吴三桂。李自成进京时,陈圆圆被部下俘虏。吴三桂本想投降农民军,却因为得知妃子的遭遇而选择投降多尔衮。陈圆圆是在吴三桂的战争中被发现的,从此他们就形影不离。陈圆圆成了吴三桂的妻子。后来陈圆圆老了,蔫了,渐渐失去了平西王的宠爱,干脆出家当了尼姑。

陈圆圆的明朝故事也被改编成许多作品,在世界各地流传。陈圆圆的美貌压倒了吴三桂。有人评论说,如果当时吴三桂没有向清廷投降,满人进入中原还要几十年。

关于陈圆圆的浪漫史

陈圆圆家境贫寒,年轻时被叔叔卖去梨园做艺妓。随着年龄的增长,袁媛越来越励志,凭着聪明才智,把自己的歌舞表演得淋漓尽致,十分感人,成为江南八大美女之一。那么,有才华又漂亮的陈圆圆和谁有感情纠葛呢?接下来就来了解一下。

当时陈圆圆的嗓音和才艺已经很优秀了,加上曲佳的指导,陈圆圆的功力和美貌,让圆圆成为了梨园第一。偶尔,来京上任的吴路过昆山。袁媛羡慕她的美貌和才华,想收她为妾,但袁媛拒绝了。所以她被连词弄得很尴尬,吴走了一会儿,又写了《圆圆曲》想她。

在遇到吴三桂之前,陈圆圆爱上了一位才子,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两人情投意合,经常相约赏花赏月

为了夺取茅碧江,陈圆圆多次提出要结婚,但茅碧江没有这个想法,因为父亲身陷战乱。况且陈圆圆出身的艺妓也没打算嫁给他,所以陈圆圆也没放弃写诗以示心意。直到得知父亲平安,他才和陈圆圆相爱了。没想到,陈圆圆已经被皇帝的小舅子抢了。

陈圆圆偶然遇到了吴三桂,成了他的妾。吴三桂爱她,有一种“怒为美人”的英雄美。

陈圆圆也因为美貌被李自成看中。她不仅威胁吴三桂,吴三桂最后还手时把吴三桂全家都杀了。但她只和陈圆圆跑了,可见她对陈圆圆的爱。

陈圆圆这个人物的真实写照

陈圆圆是明清秦淮八大美女之一。她不仅美丽又有才华,还是一位著名的艺妓。也是吴三桂的女主角,陈圆圆,美貌诱人。在嫁给吴三桂之前,陈圆圆因为美貌,被宫里的臣子献给了皇帝。可惜当时明思宗因为国家内忧外患,不爱陈圆圆。

我们从古至今都在赞叹陈圆圆的美丽,却不知道陈圆圆的真实面目是怎样的。幸运的是,2008年,在昆明发现了一块陈圆圆的石碑,这是已故画家齐的作品。这块圆形人像的石碑,经过风吹雨打,已经非常破旧,就像她的结局一样,“白牙无人爱惜”。经过专家的修复,真正的圆形人像可以重新出现在人们面前。也是在几百年后,我们才能更接近陈圆圆的真面目,真正感受到这种美之美。

画中的圆圈安静优雅,弯弯的眉毛,明亮的眼睛,高高的鼻梁,美丽的红唇,都在展现一个女人最美的样子。就像清朝吴在《圆圆曲》年对“一代红妆照历史”的描述,对比陈圆圆的真面目一点也不为过。我们看着画像,似乎能感受到吴三桂在开始为自己的美貌而战时的愤怒。

就说陈圆圆吧,不仅漂亮,而且有才华有才华,而且年轻的时候是梨园的艺妓。他懂得讨好人,一举一动都能俘获人心。吴灿三桂如何不夺回这份美色?

1大臣们只有家天下的概念,没有民族国家的概念

从古至今,每个王朝向来都是家天下,其实每个王朝都是一本家谱,秦朝是嬴姓家谱,汉朝是刘姓家谱,以此类推,大明是朱姓家谱,而大臣们当然认为,这个国家这个朝代是你们一家的,跟我们没有关系,你朱家天下亡了,我只要投奔新朝,依然可以做大臣。

最典型的就是五代十国的冯道,他做了六朝宰相,朝代都换了六个,他依然是宰相,所谓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皇帝就是那个兵,皇帝换了,依然还要让我来帮他治理国家,所以有恃无恐。

内阁首辅魏藻德就是这样的想法,只是没想到遇到了不按套路出牌的刘宗敏。刘宗敏问魏藻德,你为什么没有殉国?魏藻德恬不知耻的说,我要为新的朝代服务,刘宗敏上去扇了魏藻德几个大巴掌说,你从书生短短几年中状元并且坐上了首辅,崇祯皇帝哪一点对不起你?最后,魏藻德在被逼问家产的时候头裂而死,可谓罪有应得。

2贪污大家都心知肚明,但是不能摆到桌面上来

贪污这个问题,从古至今并没有杜绝,即使像明朝太祖皇帝朱元璋,对贪污零容忍,贪污几十两就要剥皮填充稻草放在大堂上,但是依然堵不住贪污,实在是因为贪污是一本万利,而且这是个行业潜规则,大家都贪,你不贪,就没法在官场里生存。

还有就是中国的古代的官都是文人,文人还有一个尿性,就是做婊子还要立牌坊,我是贪污了,但是你不能摆到桌面上来说。所以中国才诞生了千奇百怪的送礼,就拿现在来说,送礼也有很多办法,有送卡的,有送分红的,有送房子的。在古代,那就是送一些字画古董,珍奇异宝,土地还有女人。

现在崇祯皇帝号召大家捐款,而明朝的官员的工资是很低的,这个时候如果按照崇祯皇帝的要求便捐了,就等于告诉皇帝和其他官员,我贪污了。皇帝你知道我贪污,但这都是暗箱操作的,不能拿到桌面上来说的,现在我捐钱了,是一个救国的功臣,等到危机过去以后,以崇祯皇帝心胸狭小,马上就会寻机整治,你小子贪污了,我一定要治你的罪,那岂不是大难临头,所以各个官员也存在这样的心思,免得日后算账。

基于以上两点,大臣们都没有募捐,大明灭亡,崇祯皇帝上吊自杀,而大臣们也没有好下场。不过历史上也没有哪个朝代是靠大臣捐钱发粮饷而延续的。

一部分用作军饷,一部分被李自成埋在逃亡路上,最终被晋商发现,成了晋商发家的资本。

明朝末年,百姓民不聊生。李自成拉起一支农民队伍,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后,一路北京进发。最后虽然成功占领了北京,但外部依旧有强敌虎视眈眈。他手下的将士众多,带兵打仗需要银子。自己没有就只能抢,他杀入北京市抢来的财宝并不足以支撑军队消耗。

所以他以筹集粮饷为借口,向京城的大官跟富商索要钱财。让刘宗敏采取酷刑,谁不愿交钱就对谁动手,很快就筹集了七千多万两白银。后来李自成将这些银子融成银锭,送去了自己的大本营山西。毕竟山西才是他真正的势力范围,更加安全。

然而,还没等他筹备下一步活动,清兵便打了过来。李自成是农民队伍,并没有出色军事管理人才,靠着一股蛮力打腐烂溃败的明朝不成问题,但对付不了训练有素的清兵。李自成的队伍很快被击溃,从北京撤退到山西。后来清兵穷追不舍,李自成从山西等地一路逃窜,最终在湖北九宫山兵败被杀。

李自成从当上皇帝到被清兵追赶,都不到一年时间。可想而知他搜集起来的白银没有被花掉,清兵灭了李自成后并没有发现这笔白银。那么这些钱财肯定被李自成藏了起来。

李自成最有可能藏钱的地方就是山西,而山西的晋商也是从清朝初年开始发家,逐渐演变为当时最大的商帮。晋商的发家资本都很神秘,把两件事联系起来,不难想象他们肯定拿到了李自成的财宝。

毕竟山西地势偏僻,矿产资源倒是丰富,但交通不发达,压根没法发展经济,以前是荒凉贫苦的地方,没有几个有钱人。突然间发家,只可能是天降横财。

  有商辂和黄观

  商辂为明朝唯一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者,还有一人名叫黄观,也曾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连中三元,但因得罪明成祖,被削去状元名誉。

  商辂:

  所谓“三元”,就是乡试的解元、会试的会元和殿试的状元三个第一名。明代,“三元”者只有商辂一人。

  商辂,字弘载,淳安(属浙江)人。他的父亲是一名县吏,他出生的时候,知府看见吏员们住的“小区”里有光。第二天知府问他们最近谁家有事,商辂的父亲告说生了一个儿子。知府很惊讶,嘱咐他的父亲:“你要好好的抚养,这孩子将来必大贵”。

  明英宗正统十年(1445),商辂以浙江解元的身份进京参加会试和廷试,均取得第一名。其实严格地说,商辂算不上“连中三元”,他中解元的时间是宣德十年 (1435),之后会试失利,等正统十年再次参加会试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应届生”了,留过级,中间隔了十年,所以不是一气呵成的连中“三元”。

  商辂生活在明代由盛至衰的转折时期,一生经历十分复杂。

  一是在“土木之变”中他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正统十四年八月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土木之变”,明廷上下动荡不安,有主张抗战的,像兵部左侍郎于谦;有建议南迁的,如侍讲徐有贞;还有站在一旁观望的等等,人心不一。此时的商辂刚刚进入内阁参与朝廷大事的决策,他是主战的。他和于谦一齐力阻徐有贞等人的南迁之议,最终使监国的郕王定下了固守京师、抵抗入侵的决心。

  二是在英宗复位的过程中他不媚权臣。天顺元年(1457),在总兵官石亨等人的主持下,被软禁了八年的太上皇英宗重新登上了皇位,于谦等一批景泰朝的“骨干”遭到查办。但对于商辂,英宗却网开一面,把他召进宫里,安慰了一番,并命他起草复位诏书。谁知就在起草诏书的时候,因为没有依照石亨的意思写而得罪了他,石在皇帝面前污蔑商辂与前朝余党有勾结。英宗信以为真,下令逮捕了商辂。太监兴安在皇帝面前替商辂求情,惹得皇帝更加生气,而兴安却丝毫不惧,说: “当初有人建议南迁,如果不是商辂等人,陛下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呢?”于是皇帝把商辂放了,但是不再让他做官了。

  三是是非分明,力主恢复郕王的帝号。商辂被英宗削职为民,在家一呆就是十多年。成化三年(1467),皇帝将他召至京城,恢复官职。之后,成化帝想恢复郕王的帝号(英宗复位,废掉了景泰皇帝的称号而重称郕王),但朝中赞成与反对的声音皆有,致使成化帝一直犹豫不决。商辂力排众议,他说郕王在非常时期使朝廷转危为安,功劳应该得到肯定,恢复名号属情理之中。成化帝这才下定决心。恢复郕王的位号是明代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肯定了景帝和于谦等人在“土木之变”中的巨大贡献。

  四是不畏生死,力斥专权的宦官。西厂是宪宗于成化十三年增设的特务组织,无论是规模还是权力都超过了永乐年间设立的东厂,西厂的“厂长”(提督)是太监汪直。商辂与其他大学士一齐上书揭露汪直的胡作非为,建议皇帝尽快查办他,否则天下的安危就说不定了。皇帝很生气,说用一个宦官就能影响天下的安危吗?派太监怀恩严厉责问到底谁是主谋。

  商辂对怀恩说:“朝臣没有大小,如果认为我们有罪,那就把我们全抓起来审问好了;汪直擅自查抄三品以上的京官;大同、宣府属边城要害,守备一刻也不能懈怠,而汪直一天之内就逮了很多人;还有南京,是朝廷的根据地,有留守的大臣,汪直说抓即抓,这样下去,天下会太平吗?”怀恩如实奏报,皇帝无奈,只好罢掉了西厂。

  汪直虽然“下岗”,但依然被皇帝宠幸,他向皇帝谗言商辂曾经受过别人的贿赂。商辂心里很难受,而此时又有人在一旁为汪直歌功颂德,并叫嚣恢复西厂。在这种情况下,商辂觉得自己只有辞职了。也许是宪宗对他已经久存不满,就批准他回家了。商辂走后,再也没有人敢出来和汪直对抗了。

  商辂赋闲在家,有“同事”曾去探望他,见他儿孙满堂,不禁感叹道:“我与你同朝为官十多年,从没见你错杀过一个人,这或许就是上天对你的报答吧!”

  成化二十二年(1486)商辂去世,终年七十三岁。皇帝赠其为太傅,赐谥号文毅。《明史》本传赞曰:“辂为人,平粹简重,宽厚有容,至临大事,决大议,毅然莫能夺。”民间也有“我朝贤佐,商公第一”的赞誉。有明一代,状元升官最快的恐怕就是魏藻德:崇祯十三年(1640)中状元,授修撰,十五年被超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辅政,不到三年就从正六品骤升为正三品。“乱世出英雄”,这可是前辈状元们望尘莫及的呀!遗憾的是魏藻德做官为政一无建树,二无学术,他的存在与升迁只能加速帝国的崩溃,成为崇祯皇帝在用人上失误的重要见证。

  魏藻德,顺天(今北京)通州人,崇祯十三年廷试的时候因为口才好,被皇帝相中,定为状元。皇帝当时问的问题是:目前内外交困,你有什么解决办法?魏答道: “知耻”。之后的两年间,还是因为嘴皮子麻溜,多次回答皇帝的提问很“到位”,于是崇祯认为魏藻德肯定有极大的抱负,破格提拔了他。

  等到魏藻德任首辅的时候,明王朝已经在风雨中飘摇了。而这个巧舌如簧极善忽悠的天子门生,竟然像变了一个人,喜欢沉默了。典型的例子就是崇祯十七年三月,兵临城下的李自成提出了和谈请求,条件是割地西北、封其为王、其军不受朝廷节制,他则放弃围攻北京退守河南,并以劲旅抵御清兵、平定内乱。这个条件虽然有悖君臣大义,但不啻为一个缓和局面的良机。山穷水尽的崇祯心有所动,征求魏藻德的意见。这个时候,哪怕魏藻德稍稍表现出一点积极的姿态,明王朝的历史就可能重写,但魏藻德不愿承担责任,在崇祯三番五次的询问下,始终沉默,不敢表态。而一向刚愎自用的崇祯偏偏喜欢在这种节骨眼上优柔寡断,因为没有得到首辅的支持,他也拿不定主意,最终放弃和谈,能让王朝喘口气的一线机会丧失。所以《明史》本传称“藻德居位,一无建白,但倡议令百官捐助而已”,皇帝问计,他说不出来,只是建议朝廷下令让朝臣捐钱,这哪是首辅的作为呢?

  京城陷落,像工部尚书范景文等一大批人死节,而我们的首辅魏藻德却投降了李自成。然而在农民军那里,他并没有受到优待。李自成责问他为什么不去殉死,这个曾经“知耻”的状元答道:“我正准备效力新朝,哪敢去死。”李自成手下大将刘宗敏指责其身为首辅而误国,魏藻德为自己辩解:“我本是书生一个,根本不懂得政事,加上崇祯无道,所以才亡了国。”刘宗敏听了大怒说,你从一介书生到状元,不到三年就做了宰相,崇祯哪点对不起你,你竟诋毁他。说罢,命人掌其嘴数十下。当时,农民军还强迫那些投降的明臣交钱,魏藻德也不例外,而且属阁臣,交钱不少于十万金。在酷刑之下,魏藻德拿出了一万金,而当初倡议朝臣捐钱的时候他仅仅掏出一百金。

  刘宗敏嫌魏藻德出的钱太少,仍然把他夹着不放,整整五天,魏藻德脑裂而死。农民军又把他的儿子抓了起来继续索要钱财。其子说,家里啥也没有了,如果父亲活着,通过门生故吏也许还能筹到一点钱,现在死了,到哪儿弄去呀?

  没钱,没钱拿命来!其子也被农民军杀掉了。

  魏藻德是明朝倒数第二个状元。崇祯十六年,明廷进行了最后一场科举,选出的状元叫杨廷鉴,国变,先降李自成,后降清,任松江府学教授。可惜,也许是官职太小,在《清史列传》里这个人连个“贰臣”也没混上,当属庸碌无为之辈吧!“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对于这首《临江仙》大家不会陌生,《三国演义》开篇即是,或许人们会认为这首词是罗贯中所作,其实不然,此乃明代文学家杨慎的作品,是其《二十一史》弹词第三段《说秦汉》的开场词。清初,毛纶、毛宗岗父子在重批《三国演义》时将这首词添加在小说之首。

  杨慎,字用修,号升庵,四川新都人,正德六年状元。传说上一届他就考中了状元了,但是因为发生了火灾,他的试卷被烧毁了,没有了“成绩单”,被吕柟取而代之。但杨慎到底是人才,这一届倒运,下一届再考,状元还是他的,时年二十四岁,真可谓意气风发。杨慎的父亲和祖父都是进士,他十一岁就能做诗,十二岁便仿照古人作《古战场文》、《过秦论》等。如此才华,可以排除杨慎是依靠父亲的关系中的状元。

  嘉靖三年(1524),杨慎的父亲、大学士杨廷和因“大礼仪”辞官回家,之后身为修撰的杨慎继续抗争。所谓大礼仪是指:正德十六年,武宗驾崩,无子,其堂弟继位,即后来的嘉靖帝明世宗。嘉靖即位不久,想追尊其生父兴献王为帝。大学士杨廷和、礼部尚书毛澄等大臣都认为不合法统,应该称正德的父亲孝宗为“皇考”,称生父兴献王为“皇伯考”。同时有一些人如桂萼、张璁等则奉迎皇上,主张称兴献帝为“皇考”。双方斗争激烈,杨廷和因此于嘉靖三年被迫辞官。之后世宗追尊其生父生母为“本生皇考恭穆献皇帝”、“本生圣母章圣皇太后”,接着又采张、桂言,去“本生”之称。朝臣二百余人跪于左顺门前力争,世宗发怒,将一百多人下狱,十多人遭廷杖而死。这就是对嘉靖朝政治影响极大的“大礼仪”。杨慎时任翰林学士,他率朝臣跪伏宫门力争,受到杖责,并被发配到云南永昌卫(今保山)。

  杨慎在云南一呆就是三十多年,直到七十二岁去世,其间因为父亲生病和去世回过四川。七十岁的时候他想叶落归根,但是人还没有到家,就又被逮回去了,最后病死在戍所。

  杨慎在云南的流放生活,是他的文学创作大放异彩的时期。在其所作的两千多首诗中,以思乡为主题的比较多。临终前他写了一首《六月十四日病中感怀》:“七十余生已白头,明明律例许归休。归休已作巴江叟,重到翻为滇海囚……”表达了自己不能归乡的遗恨,感人至深。

  《明史》本传称杨慎:“明世记诵之博,著作之富,推慎为第一。诗文外,杂著至一百余种,并行于世。”嘉靖帝死,隆庆帝(穆宗)继位,杨慎被平反,追赠其为光禄寺少卿,天启年间追谥文宪,这也算告慰了他的在天之灵吧!

  黄观:黄观书法作品

  黄观(1364— 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金墩人。莆田黄石清浦下墩校书郎黄远玄孙,儒士黄棣曾孙,贡生黄璋长孙,黄古子。因行贷至池州家贫不能归,其父黄古赘居贵池上清溪许家,遂从许姓。

  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黄观以贡生入太学。同年八月,在南京应乡试,中解元,次年应会试,中会元。是年,黄观复参加由明太祖朱元璋亲发策问殿试。他在策论中极力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从而深得朱元璋的嘉许,取殿试一甲第一名(状元〉,授翰林院修撰。乃明朝历史上第一位“连中三元”者。

  他自幼勤奋、治学严谨,注重时论,不尚浮文。从秀才到状元,经过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赞誉他“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

  洪武二十九年(1396),黄观升任礼部右侍郎(正二品)。经朝廷恩准遂复原姓。

  建文元年(1399),建文帝朱允炆改旧制,黄观任右侍中,参与重要国事奏议。是时,燕王朱棣自恃皇叔,态度傲慢,入朝不拜惠帝。群臣畏其权势,缄口不敢言,唯独黄观当面顶撞朱棣曰:“虎拜朝天,殿上行君臣之礼;龙颜垂地,宫中叙叔侄之情”,致使朱棣怀恨在心。

  建文四年,朱棣以讨伐齐泰(赐名)、黄子澄为名,号称“靖难”,起兵北平府(今北京),直逼南京,并公布“文职奸臣”名单,黄观名列第六。其间,黄观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当船行至安庆下游罗刹矶时,得悉惠帝已死,燕王已即位,自知大势己去,乃投江自尽。

  黄观死后,朱棣余怒未消,黄氏九族受诛,亲朋受监禁,谪戍者达百余人;明万历二十四年 (1596年),黄观始得昭雪,补谥“文贞”。在黄观的故居贵池上清溪建“黄公祠”,在县城复建状元坊;清末,在南京秦淮河畔建金墩黄公祠;据金墩清江黄观家谱载,翠屏山发现的黄观墓是黄观衣冠冢。

李自成错杀了李岩,为何手下第一猛将刘宗敏大怒?

因为刘宗敏觉得不应该要杀李岩,李岩对国家对江山都是非常重要,是一个重要的人物来的,杀了他,上哪里找一个这么厉害,又有计谋又会打仗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