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姓的郡望堂号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麦姓的郡望堂号,第1张

麦 丘: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属棣州。宋朝元祐元年(丙寅,公元1086年)改滴河县为商河县,河在县南,故名。金、元时期属沧州。明、清两朝属济南府。民国初年属岱北道、济南道、山东省政府。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属鲁北、冀南、冀鲁三专署,渤海行署二专署和泺北专署。建国初,属德州专署。1958年商河、乐陵并为一县,初称商河县,后更名为乐陵县,先后属聊城、淄博专署。1961年商河与乐陵分治,恢复商河县称,复归德州地区,1990年1月改属济南市。

汝南郡:西汉高祖刘邦四年(戊戌,公元前203年)置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当时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颍河、淮河之间、京广铁路西侧一线以东、安徽省茨河、西淝河以西、淮河以北,包括偃城县、上蔡县、平舆县、项城县一带地区,治所在上蔡(今河南上蔡)。东汉时期(公元25~220年)移治至平舆(今河南平舆)。元至元三十年(癸巳,公元1293年)改蔡州为汝宁府,成为河南行省八府之一。明沿元制,明成祖朱棣封藩四子于此,称崇庄王,在此传十一世。清朝时期仍为汝宁府。民国二年(癸丑,公元1913年)废府,改为汝南县。民国十三年(甲子,公元1924年)另置河南省第八行政督导专员公署于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曾设汝南专署,1950年建汝南市,1951年市合并于汝南县。现为汝南县即汝南县城,隶属驻马店地区。

始兴郡:始兴自古为岭南交通要冲,人杰地灵,物阜民丰,商贾云集,著称为“古之神地”。三国时期孙吴永安六年(癸未,公元263年)春,析南野县南乡地设置始兴县,“始兴”一名始此,治所在曲江(今广东韶关)。其时辖地在今广东省连江、曲江、韶关一带。吴末帝甘露元年(公元265年)冬,进以桂阳南部置始兴郡,始兴县隶属始兴郡。隋朝开皇九年(己酉,公元589年)属广州总管府。唐朝贞观元年(丁亥,公元627年)分广州曲江等地置韶州,始兴县属之。南汉乾和四年(丙午,公元946年)置“雄州”,始兴县属雄州。宋朝开宝四年(辛未,公元971年),更名“南雄州”。元朝忽必烈至元十五年(戊寅,公元1278年),改南雄州为路。明朝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南雄路为府。清朝嘉庆十二年(丁卯,公元1807年),改南雄府为直隶州,隶广东承宣布政使司,始兴县属南雄直隶州。清宣统三年(辛亥,公元1911年),地方政权为省县两级建制,始兴县直隶广东省。民国三年(甲寅,公元1914年),省县之间设道,始兴县属岭南道,民国九年(庚申,公元1920年),属北江善后公署,北江绥靖公署,民国三十七年(戊子,公元1948年),为省直辖。1949年9月,成立始兴县人民政府,属北江临时人民行政委员会,1950年1月27日,更属北江人民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2年11月至1956年,属粤北行政公署,后改属韶关专员公署。1958年12月后,始兴、南雄两县合并为南雄县。1960年10月15日恢复始兴县建制,属韶关地区。1983年6月,以市辖县,始兴县属韶关市 。 麦丘堂:以望立堂,亦称商河堂。

汝南堂:以望立堂。

始兴堂:以望立堂。南雄属始兴郡管辖,麦氏始祖铁杖公出生在始兴郡百顺里(今南雄县百顺镇,今建有麦氏大宗祠),此地遂成为岭南麦氏发祥之地。铁杖公后裔从此分枝开叶,散居岭南各地及海内外。后世子孙为不忘先祖,饮水思源,因以“始兴”为堂号。 麦氏族谱一卷,(清)阖族编修,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中山榄溪麦氏族谱十二卷,(清)麦祈总纂,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美国纽约市国立图书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顺德麦氏族谱及兴图不分卷,(清)麦秉钧撰,清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顺德市博物馆。

广东高明麦氏族谱十三卷,(清)麦秀歧修,清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种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五册。现被收藏在吉林大学图书馆。

广东新会麦氏族谱一卷,(清)麦德和录,清光绪三十二年(公元1906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新会县修志会办公室。

广东麦氏族谱不分卷,(清)麦汝球纂修,清光绪二十四年(公元1908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有两部)。

广东麦氏族谱叙不分卷,(民国)麦琯琪修,民国十年(公元1921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麦氏族谱不分卷,(清)麦初年纂修,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饶平井州麦氏族谱,(现代)麦贤逊编,1990年铅印本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饶平市图书馆。

广东南雄麦氏三修族谱,(现代)南雄麦氏族谱编委会编纂,2001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一册。现被收藏在广东省南雄市麦氏宗祠。

广东阳江麦氏族谱,1998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

广东三水涡边村(兰村)成安堂始兴族谱历派芳传,清光绪二年岁次丙子木刻活字印本,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麦耀鎏续编手抄本。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湖北省桃源县文化局档案馆。

广东湛江麦氏族谱,(现代)广东吴川、遂溪、廉江、海康合修,麦秀叙、麦士礼主修,1985铅印本四卷。现被收藏在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湛江市图书馆。

西南沙头北社房三水麦氏族谱,(民国)麦启科等著,民国十九年(公元1930年)铅印本两册。现被收藏在台湾省高雄市麦氏宗亲会。

广西麦氏铁杖公族谱,(现代)广西横县、灵山、贵港、南宁合编,2003年计算机激光照排版三册。现被收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图书馆。

《成安堂始兴族谱历派芳传》大清光绪贰年岁次丙子月后望,兰村涡边房第二拾五传孙麦耀鎏盥手顿首百拜谨序,民国贰拾叁年叁月吉日,兰村涡边房第二拾五传孙麦耀鎏手再编 广东南雄麦氏字辈:良智世兆天 万惟宏崇有 孟嗣康守成(开始应文昌正再守通永)

广东鹤山麦氏字辈:愈宏受命成昌钻裘奕世德业荣光

广东南海冲霞南乡大石麦村字辈:茂宰宣宏景 惟德永华昌 本厚远必达

广东南海冲霞北乡海口麦村字辈:超弼智仁成 敦和宜永兄锡光常绍德 广大启文明

善作传家宝 财为用世荣 尚源开景福 士进显朝庭

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永宁乡沙垄村麦氏字辈联:德茂文升朝作辅 恭仁武烈孝惟诚

广东阳江麦氏字辈:耀祖荣宗 长庆兰芳桂馥 崇儒重道 常来凤起蛟腾

广东湛江麦氏字辈(必达公分支):明朝正德年间,麦铁杖第廿三世孙麦道清在广东省吴川县落地生根,有三个儿子:麦邦实、麦邦美、麦邦杰,後来枝叶繁茂,人口向遂溪、廉江、雷州、徐闻、海南、北海等地迁移。麦道清的子孙在湛江地区约有三万人,已经传了二十几代。

在1985年到1987年,遂溪县吴家村(吾家村)麦秀叙修编《麦氏族谱》,为各个兄弟房派订立字辈

长房邦实公的子孙分布在廉江、吴川、遂溪,从十五世开始的字辈:

国仕家常继  生逢有道君  明良惟作宝  之会显其身  二房邦美公的子孙分布在遂溪、吴川等地,从十八世开始的字辈:  富贵荣华耀祖宗  子孙文武满堂红  百代清德垂後裔  万年支派永流通  三房邦杰公的子孙分布在吴川、遂溪等地,从十八世开始的字辈:  传宗承应皆多丽  幸遇升平发达时  积善能彰光先列  懋修致福亦咸宜

陆丰麦氏字辈诗  一、碣石:章启茂应 景怀兴胜 世悦良友 永敦家贤  二、甲子:君尔淑德 仲亦克臧 季悦良友 永敦佳贤 光明俊伟 道学并立 平雍静正 亿代安邦  三、潭西:奋启佳声 良科晋节 文章志美

云南省文山州西畴字辈:公义占朝廷 开科文选达 明德仕鸿崇 光发广元忠

广西贺州字辈:茂高成椿禧 仁义积为新 馥应传锦绣 美玉显光明 克昌攀丹桂 华国振家声

广西藤县字辈由37世开始:堂德雄普光尚国 贞荣腾贵远兰芳

广西钦州麦氏字辈:世源恒有常 瑞起新锦尚 业正昌永达 荣朝开宗邦。

广西恭城麦氏原字辈:本枝百世,穗茂景和,胜含永自。

广西恭城麦氏新字辈:春光瑞启万年昌 谱祀国民诗礼详 文明毓振谋犹远 家道宗宏秉寿康

重庆字辈:发世有文章 先太必生光 春和含朗润 朝元自贤芳 存忠思大德 兆启家永昌 性刚继武;

法肃靖氛。

——佚名撰麦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隋代始兴人麦孟才,字智稜,性格刚烈果断,有其父麦铁杖的风范。官武贲中郎将。

下联典指麦铁杖,骁勇有膂力,开皇年间官车骑将军,跟从杨素北征突厥,每作战捷足先登,因功进柱国,为政法令严明。

始兴祖业;

宿国家声。

——佚名撰麦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隋代始兴人麦铁杖,封宿国公。

早在清未,劏狗六爹的故事已经在民间广泛流传,影响十分深远。

然而,劏狗六爹是否真有其人呢?有。劏狗六爹原名叫麦为仪,字凤来。吴川县麦屋人,康熙年间生,乾隆年间为岁贡生。父亲叫麦达伟。他有两个儿子,七个孙子,长子麦象山,次子麦象文、孙子麦田秀、麦田发、麦田盛、麦田淮、麦田润、麦田泽、麦田汉。麦屋村东红口岭,至今还有麦为仪的墓碑。碑文正中一行大字是:“始兴郡(三字横排)显示考岁进士文睿竹斋麦六公府君之墓”。两傍小字,上边的是:“皇清乾隆二十七岁次壬午仲冬吉旦“。下边落款的是:孝男象山、象文,孝孙田秀、田发……等同立”的字样。

康熙五十八年十一月,麦为仪亲手修过《麦氏家谱》,并写了一篇弁言。他是一位有才华、有胆识、足智多谋、仗义气、反对赃官污吏、反对迷信神灵,敢与官吏豪绅、神神鬼鬼作斗争而又诙谐幽默的人。《吴川县志》卷十《杂录》第十一页曾有这样一段记载:麦为仪为流寓安南为显宦的本县田头村陈上音袭职族弟陈圣音之子弃权官归侨诸生陈瑞祯逝世写了一首挽诗,诗云:

修文何太促,云掩午晴初。

未了一生事,犹存十柜书。

尘封徐榻冷,调古伯琴虚。

搔首天难问,倾杯泪雨余。

又据麦屋村麦茂基老人说:麦为仪与吴阳西门街黄都府公是好朋友,来往极其密切。公有五个儿子。当公任满归田,建了一座生祠,麦亲笔写了一副对联:”伏波卸甲三军老;窦氏埋金五桂香”赠给都府公。乾隆时天大旱,吴川县的官吏绅士向农民群众勤捐拜水斋醮做完,天公还是不下雨。六爹对官吏豪绅们很气愤,写了一副对联讥讽他们说:“鬼道野僧,拜散风云雷雨;赃官污吏,求出日月星辰。”

劏狗六爹生平的作为确是不少,不过,目前民间淬的故事,就很能工巧匠信说哪些是劏狗六爹的,哪些是论化的。他早已成了人民智慧的化身;同时,也被统治阶级及其帮闲们利用了去,制造了不少糟粕来。我们听、读劏狗六爹的石吼不必拘泥于真伪,只要能够分清良莠,选其精华,去其糟粕,劏狗六爹的故事,也就成为人民群众一份有益的文学遗产。所以,目前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故事,不仅有继续惧的必要,而且还可以进一步修改加工的。

  http://wwwzhujixiangnet/

  古巷,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见人家。又见珠玑巷,又见古祠堂,又仿佛见到祖先坚强而伟岸的身影。

  珠玑巷,好大一棵树,海内外千百万苗裔是她多情的绿叶;珠玑巷,好醇一杯酒,在无数后裔心中窖藏民千百年的陈年佳酿,香远情浓;珠玑巷,好长一首歌,多少年,多少代,深沉咏唱,唱得梅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

  作为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珠玑巷是一块历史的碑石,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作为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

  你看吧,你看吧!就算在天涯海角,就算在茫茫旅途,多少华夏子孙还在回望

  古巷的沧桑

  [编辑本段]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史料记载

  [编辑本段]

  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

  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 “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 “沙水珠玑巷”。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

  《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 “沙水塘”等旧址。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塘,民国为沙水圩。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南迁氏族发祥地

  [编辑本段]

  相传南雄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广东通志》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分布情况如下:

  南海23姓38族。陈氏:河清、九江、鹤园;黄氏:平地,夏氏:麦村、冲霞北乡海口;冼氏:大朗、罗格,大桐、简村;欧氏:金瓯松塘;钟氏:大沥龙腹;杜氏:西樵大果;麦氏:西隆堡大效乡;傅氏:西樵大桐堡;康氏:银塘;李氏:绿潭、石江;张氏:大涡;邵氏:邵边,孔氏:罗格;梁氏:澜石、海舟、石□(石+肯),姚氏:□(虫+雷)冈;朱氏:九江;关氏:九江;庞氏:弼塘;简氏:盐步、湖涌、黎涌、云路、白沙、横江;陆氏:上淇、恒顺;黎氏:黎边;程氏:大同。

  番禺9姓15族。李氏:沙湾、鹭冈;简氏:韦涌、车陂、屏山、都那,小洲;黎氏:礼园;屈氏:沙亭;洗氏:鹿步;韩氏:市桥;谢氏:市桥、大田村;麦氏:番禺;曾氏:小龙宁仁乡。

  顺德17姓19族。欧氏:陈村;陈氏:马齐、大良;李氏:逢简;冯氏:古楼;潘氏:古楼;陆氏:石涌、龙江;黎氏:桃源;苏氏:碧江;卢氏:大良;罗氏:大良;何氏:马宁;梅氏:龙山;温氏:龙山;黄氏:龙江;简氏:龙江;张氏:龙江;邓氏:甘竹。

  新会20姓32族。李氏:河塘、七堡、务前、泷水、连塘、竹坑、冲澄、鹿洞;区氏:瑶溪;陈氏:凌村、石头、恩州;冯氏:大口;容氏:河塘;谭氏:天河;朱氏:水尾;陆氏:冈州、中乐;简氏:鸾台;麦氏:新会;吕氏:丹灶、江门范罗冈;黎氏:城南新魁滘;马氏:河塘张士园;宋氏:苹冈;容氏:潮居里容村;唐氏:白石;梁氏:小冈;还有吴氏、刘氏、周氏、叶氏。

  中山36姓,54族。张氏:南屏;刘氏:潭井、鸦冈、隆都、小榄;林氏:平岚、大车;陈氏:大都、麻子、冈背、莆山、水塘头、婆石村、窈窕;严氏:濠涌;简氏:南塘;梁氏:坎下、张溪、小榄、四都梁村;韩氏:古坝;阮氏:赤坎、众角;魏氏:海州;曹氏:南村;缪氏:永原;杨氏:北山、良都;吴氏:山场、小榄;何氏:小榄;李氏:麻洲、小榄;蓝氏:麻洲;余氏:隆都;侯氏:龙头环;唐氏:唐家湾;高氏:过塘;任氏:过塘;麦氏:小榄;郭氏:鸦冈、良都;鲍氏:山场;孙氏:小榄;甘氏:小榄;罗氏:小榄;石氏:小榄;肖氏:大涌南文;曾氏:涌边;蔡氏:永厚;钟氏:淇澳;朱氏:小榄;邓、杜氏:小榄。

  东莞22姓,26族。张氏:栅口;袁氏:茶园;何氏:赤冈、大汾;黎氏:茶窖;刘氏:长表;丁氏:文顺;肖氏:古梅;麦氏:靖康;李氏:茶山、白马;封氏:东莞;祁氏:梨川;陈氏:燕川;房氏:篁村;翟氏:南街;邓氏:石排福隆围;利氏:桥沥;罗氏:中堂、英村;谭氏:大宁;卫氏:茶园;钟氏:茶山;蔡氏:沙头;梁氏:小亨、板石。

  高要28姓63族。仇氏:王臣;方氏:文明堡;帅氏:砚东;利氏:良江甲编墨坊;涂氏:耕沙;王氏:朱紫印;岑氏:白诸龙潭村;金氏:银江都金屋;俞氏:外迳;吕氏:云料;夏氏:宋隆;文氏:下窝;李氏:富佛、银江、陈村、贝水新村、南岸、蔗村、院主、塘冈、罗秀,牌楼村、砚洲东股、横村、砚东、腰冈、围边、榄塘、塘基头、横石、长旗、牛围;石氏:横槎、钱宁;甘氏:温贯;江氏:蓝村;胡氏:禄村;林氏:杜村;周氏:蓝塘、东冈;伍氏:榄冈、上围、高第、平布;朱氏:湖坑、罗客;何氏:桃溪、茅冈、渡头、西岸、勒竹园、何田、仙洞、庆云社、孝友;吴氏:竹洲、沙浦、茶冈;余氏:东坑口;杜氏:隔布;邵氏:永宁;唐氏:温贯、冈边;徐氏;大基头。

  台山10姓,11族。陈氏;冲泮春场;李氏:滘口上冲水楼、横塘;肖氏:肖村;甄氏:海宴;容氏:寨门;樊氏:白石村;冯氏:南头;袁氏:独冈;赵氏:海宴;徐氏:大担。

  开平16姓,20族。张氏:张桥、沙坝;梁氏:北潭、长沙;陈氏:碧潭、魁冈;苏氏:棠红;劳氏:长沙塘;司徒氏:滘堤;谢氏:潭边园;黄氏:北炎水背;杨氏:独冈、塘浪;罗氏:良溪;吴氏:楼冈;胡氏:长沙洲;简氏:钱冈;邱氏:勒竹村;李氏:冲澄;邝氏:泮村。

  此外,还有恩平圣堂的梁族、司徒族,广宁江谷的洗族,清远潖江的朱族,宝安的何、黄、陈族,阳江的司徒族,增城的刘族,香港新界乐挂角山的邓族。

  以上各族谱牒都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叙述有简有繁,时间有先有后,早的在北宋开宝,而多在北宋末和南宋末。从北宋的熙宁、崇宁、靖康到南宋的建炎,绍兴、淳熙、开禧、绍定、端平、嘉熙、咸淳、祥兴等各年代,直至元初都有人从珠玑巷南迁。

  小小珠玑巷怎能容纳那么多族姓呢从族谱记载中可以看出,自珠玑巷南迁的族姓,大体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世居珠玑巷的;一种是在动乱年间由中原陆续南迁定居珠玑巷的。有的族定居时间长些,有的短些。几百年间,中原南迁民族,以珠玑巷为立足点,一批批自北迁来,又一批批南徙而去。如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述其祖为汉寿亭侯后裔“宋咸淳元年自解州徙居保昌郡珠玑里,阅七年,始祖谭贞偕弟俊奉南雄公骸骨徙南海九江……。”又如简氏胡涌房谱述“远祖朝进宋理宗时宦游岭外,遂居南雄珠玑巷,迨宋度宗时迁南海紫洞……。”从理宗到度宗相隔也只有4 0多年。象这些族姓,他们旅居珠玑巷时间并不长,为什么他们却以珠玑巷为桑梓乡其原因有二:

  ★一是他们多是在北宋末或南宋末,自战乱不堪的中原迁徙而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到了甫雄珠玑巷之后,才得以休养生息,重振家业,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把珠玑巷看作是先辈重新创业的发祥地,看作自己的桑梓而特别留恋。

  ★二是他们来自中原各地,本无亲族关系,南迁后,都以旅居的珠玑巷为故乡,这样就可以建立乡亲关系,联络感情,加强团结互助,以利于在客地创家立业。

  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有的是为避天灾兵祸,有的是为找寻更好的生活基地。他们的南迁对开发珠江三角洲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一批开拓者,在动乱中迁徙,经过艰苦跋涉的磨炼,有顽强的创业精神;同时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他们到了珠江三角洲后,与那里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迈开了具有开发意义的新步伐,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他们也迅速繁衍成为那里的巨家旺族。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达,产生了一批知名的历史人物。如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还有许多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远涉重洋,成了海外华侨,为开发海外诸国也作出了应有贡献。珠玑巷确实不愧为珠江三角洲人民以及广大华侨值得永远怀念的故乡。

1、南雄珠玑巷刘氏族谱辈分2、七绝·珠玑巷寻根(外四首3、珠玑巷的历史南雄珠玑巷刘氏族谱辈分

南雄珠玑巷刘氏族谱辈分历史来源

①源出于祁姓。相传帝尧姓伊祁,他的子孙有一支以祁为姓,被封在刘国(河北唐县,后代称刘氏。

②源出于杜姓。杜伯的孙子士会在晋国任士师,晋襄公死后,士会去秦国接公子雍回国继位,因晋国国内有变故而留在秦国,其后世取姓刘(即“留”之意。

③源出于姬姓。东周时期,周匡王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河南偃师县南,号刘康公,后代也称刘氏。刘姓历史上望族很多,彭城刘隗家族、南阳刘瑾家族、诸城刘墉家族在中国历史上举足轻重,至于开辟大汉帝国的沛县刘邦家族就更不用说了,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刘氏称帝400多年;三国时刘备建立蜀汉,两代称帝43年;南北朝刘裕建立宋,历时60年;元末刘伯温辅佐朱元璋建立明朝,统一中国276年。可见刘氏善于建基立业。

七绝·珠玑巷寻根(外四首

古体诗

南雄珠玑巷,异姓一家亲。

情系同根地,海外传乡音。

七绝(新韵

珠玑古巷呈风采,广府儿孙诉曩怀。

圣地寻根百家庙,千年榕树盼亲来。

七绝

珠玑古巷认根源,百姓宗祠佑子孙。

人杰兴昌风水好,雄图四海岭南魂。

注:百姓宗祠,指百家姓的祖庙、祠堂。

七绝

妃塔古街沙水湖,清风拂水映榕柳。

灰墙青瓦百家祠,历尽沧桑永不朽。

七绝

珠玑古巷万年昌,辈出英豪名远扬。

才子佳人天地配,儿孙后代状元郎。

珠玑巷的历史

zhujixiang/

古巷,古楼,古塔,古榕,古桥流水见人家。

又见珠玑巷,又见古祠堂,又仿佛见到祖先坚强而伟岸的身影。

珠玑巷,好大一棵树,海内外千百万苗裔是她多情的绿叶;珠玑巷,好醇一杯酒,在无数后裔心中窖千百年的陈年佳酿,香远情浓;珠玑巷,好长一首歌,多少年,多少代,深沉咏唱,唱得梅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

作为古代中原与江南绅黎向岭南迁徙的聚居地,珠玑巷是一块历史的碑石,写满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开拓的壮烈情怀;作为岭南诸氏族的发祥地,珠玑巷是一块永恒的磁石,凝聚了千百万中华儿女的心。

你看吧,你看吧!就算在天涯海角,就算在茫茫旅途,多少华夏子孙还在回望

古巷的沧桑

[编辑本段]

珠玑巷是一个具有一千一百多年历史的古巷。

它得名于唐敬宗年间。

明末屈大均著《广东新语》云:“珠玑巷名,始于唐张昌。

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

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

敬宗宝历元年,朝闻其孝义,赐予珠玑绦环以旌之,避敬宗庙讳,改所居为珠玑巷。”

史料记载

[编辑本段]

珠玑巷又名沙水镇,在沙水河西侧。

从史料看,本来珠玑巷只是沙水镇的一部分。

阮元编的《广东通志》云:“珠玑巷在沙水寺前”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抄录诸族谱中,多称:“沙水村珠玑巷”“沙水珠玑巷”。

可见珠玑巷原属沙水镇。

据考察,原来珠玑巷大体在沙水镇的南端,即从《珠玑古巷》门楼起向北走经石塔到石桥这一段,约长二百米。

再向北走则是其他巷、里、坊。

如今之“珠玑楼”,过去并不属珠玑巷。

据乾隆十二年建楼碑记载,(此石碑现仍镶于“珠玑楼”“珠玑楼”原为沙水镇翔凤坊之楼,早塌,乾隆十二年重建时才题名为“珠玑楼”。

《南迁记》中记述沙水镇还有“儒林里”“沙水塘”等旧址。

后来随着珠江三角洲的繁荣富庶,来这里寻根问祖的人越来越多,珠玑巷的名声也越来越大。

沙水镇的里、巷、坊,都象翔凤坊那样,逐步被珠玑这个名称所代替,整个沙水镇也叫珠玑巷了。

但历代行政区域,一直沿用沙水这个名称。

宋嘉定中称沙水驿,后又改沙角巡检司,清名沙水塘,民国为沙水圩。

民国29年实行新县制,全县划为2个区28个乡,第一区均平乡改为珠玑乡。

以珠玑为行政区域从此始。

今名珠玑镇,辖110多个自然村,3万余人口。

南迁氏族发祥地

[编辑本段]

相传南雄珠玑巷是珠江三角洲一带主要族姓的祖居。

《广东通志》载:“相传广州诸旺族俱发源于此(珠玑巷”。

据中山黄慈博先生遗稿《珠玑巷民族南迁记》所载,有家谱族谱可查,先后在南雄珠玑巷南迁珠江三角洲一带的有76姓、166族。

又据《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氏族谱·志选集》(南雄县政协文史资研究委员会,南雄珠玑巷人南迁后裔联谊会筹委会合编所载,还有27姓,31族,合计为103姓,197族。

分布情况如下:

南海23姓38族。

陈氏:河清、九江、鹤园;黄氏:平地,夏氏:麦村、冲霞北乡海口;冼氏:大朗、罗格,大桐、简村;欧氏:金瓯松塘;钟氏:大沥龙腹;杜氏:西樵大果;麦氏:西隆堡大效乡;傅氏:西樵大桐堡;康氏:银塘;李氏:绿潭、石江;张氏:大涡;邵氏:邵边,孔氏:罗格;梁氏:澜石、海舟、石□(石+肯,姚氏:□(虫+雷冈;朱氏:九江;关氏:九江;庞氏:弼塘;简氏:盐步、湖涌、黎涌、云路、白沙、横江;陆氏:上淇、恒顺;黎氏:黎边;程氏:大同。

番禺9姓15族。

李氏:沙湾、鹭冈;简氏:韦涌、车陂、屏山、都那,小洲;黎氏:礼园;屈氏:沙亭;洗氏:鹿步;韩氏:市桥;谢氏:市桥、大田村;麦氏:番禺;曾氏:小龙宁仁乡。

顺德17姓19族。

欧氏:陈村;陈氏:马齐、大良;李氏:逢简;冯氏:古楼;潘氏:古楼;陆氏:石涌、龙江;黎氏:桃源;苏氏:碧江;卢氏:大良;罗氏:大良;何氏:马宁;梅氏:龙山;温氏:龙山;黄氏:龙江;简氏:龙江;张氏:龙江;邓氏:甘竹。

新会20姓32族。

李氏:河塘、七堡、务前、泷水、连塘、竹坑、冲澄、鹿洞;区氏:瑶溪;陈氏:凌村、石头、恩州;冯氏:大口;容氏:河塘;谭氏:天河;朱氏:水尾;陆氏:冈州、中乐;简氏:鸾台;麦氏:新会;吕氏:丹灶、江门范罗冈;黎氏:城南新魁_;马氏:河塘张士园;宋氏:苹冈;容氏:潮居里容村;唐氏:白石;梁氏:小冈;还有吴氏、刘氏、周氏、叶氏。

中山36姓,54族。

张氏:南屏;刘氏:潭井、鸦冈、隆都、小榄;林氏:平岚、大车;陈氏:大都、麻子、冈背、莆山、水塘头、婆石村、窈窕;严氏:濠涌;简氏:南塘;梁氏:坎下、张溪、小榄、四都梁村;韩氏:古坝;阮氏:赤坎、众角;魏氏:海州;曹氏:南村;缪氏:永原;杨氏:北山、良都;吴氏:山场、小榄;何氏:小榄;李氏:麻洲、小榄;蓝氏:麻洲;余氏:隆都;侯氏:龙头环;唐氏:唐家湾;高氏:过塘;任氏:过塘;麦氏:小榄;郭氏:鸦冈、良都;鲍氏:山场;孙氏:小榄;甘氏:小榄;罗氏:小榄;石氏:小榄;肖氏:大涌南文;曾氏:涌边;蔡氏:永厚;钟氏:淇澳;朱氏:小榄;邓、杜氏:小榄。

东莞22姓,26族。

张氏:栅口;袁氏:茶园;何氏:赤冈、大汾;黎氏:茶窖;刘氏:长表;丁氏:文顺;肖氏:古梅;麦氏:靖康;李氏:茶山、白马;封氏:东莞;祁氏:梨川;陈氏:燕川;房氏:篁村;翟氏:南街;邓氏:石排福隆围;利氏:桥沥;罗氏:中堂、英村;谭氏:大宁;卫氏:茶园;钟氏:茶山;蔡氏:沙头;梁氏:小亨、板石。

高要28姓63族。

仇氏:王臣;方氏:文明堡;帅氏:砚东;利氏:良江甲编墨坊;涂氏:耕沙;王氏:朱紫印;岑氏:白诸龙潭村;金氏:银江都金屋;俞氏:外迳;吕氏:云料;夏氏:宋隆;文氏:下窝;李氏:富佛、银江、陈村、贝水新村、南岸、蔗村、院主、塘冈、罗秀,牌楼村、砚洲东股、横村、砚东、腰冈、围边、榄塘、塘基头、横石、长旗、牛围;石氏:横槎、钱宁;甘氏:温贯;江氏:蓝村;胡氏:禄村;林氏:杜村;周氏:蓝塘、东冈;伍氏:榄冈、上围、高第、平布;朱氏:湖坑、罗客;何氏:桃溪、茅冈、渡头、西岸、勒竹园、何田、仙洞、庆云社、孝友;吴氏:竹洲、沙浦、茶冈;余氏:东坑口;杜氏:隔布;邵氏:永宁;唐氏:温贯、冈边;徐氏;大基头。

台山10姓,11族。

陈氏;冲泮春场;李氏:_口上冲水楼、横塘;肖氏:肖村;甄氏:海宴;容氏:寨门;樊氏:白石村;冯氏:南头;袁氏:独冈;赵氏:海宴;徐氏:大担。

开平16姓,20族。

张氏:张桥、沙坝;梁氏:北潭、长沙;陈氏:碧潭、魁冈;苏氏:棠红;劳氏:长沙塘;司徒氏:_堤;谢氏:潭边园;黄氏:北炎水背;杨氏:独冈、塘浪;罗氏:良溪;吴氏:楼冈;胡氏:长沙洲;简氏:钱冈;邱氏:勒竹村;李氏:冲澄;邝氏:泮村。

此外,还有恩平圣堂的梁族、司徒族,广宁江谷的洗族,清远_江的朱族,宝安的何、黄、陈族,阳江的司徒族,增城的刘族,香港新界乐挂角山的邓族。

以上各族谱牒都称其祖来自南雄珠玑巷,叙述有简有繁,时间有先有后,早的在北宋开宝,而多在北宋末和南宋末。

从北宋的熙宁、崇宁、靖康到南宋的建炎,绍兴、淳熙、开禧、绍定、端平、嘉熙、咸淳、祥兴等各年代,直至元初都有人从珠玑巷南迁。

小小珠玑巷怎能容纳那么多族姓呢从族谱记载中可以看出,自珠玑巷南迁的族姓,大体有二种情况:一种是世居珠玑巷的;一种是在动乱年间由中原陆续南迁定居珠玑巷的。

有的族定居时间长些,有的短些。

几百年间,中原南迁民族,以珠玑巷为立足点,一批批自北迁来,又一批批南徙而去。

如南海九江关树德堂家谱述其祖为汉寿亭侯后裔“宋咸淳元年自解州徙居保昌郡珠玑里,阅七年,始祖谭贞偕弟俊奉南雄公骸骨徙南海九江。

”又如简氏胡涌房谱述“远祖朝进宋理宗时宦游岭外,遂居南雄珠玑巷,迨宋度宗时迁南海紫洞。

”从理宗到度宗相隔也只有40多年。

象这些族姓,他们旅居珠玑巷时间并不长,为什么他们却以珠玑巷为桑梓乡其原因有二:

一是他们多是在北宋末或南宋末,自战乱不堪的中原迁徙而来,颠沛流离,历尽艰辛,到了甫雄珠玑巷之后,才得以休养生息,重振家业,因此,他们很自然地把珠玑巷看作是先辈重新创业的发祥地,看作自己的桑梓而特别留恋。

二是他们来自中原各地,本无亲族关系,南迁后,都以旅居的珠玑巷为故乡,这样就可以建立乡亲关系,联络感情,加强团结互助,以利于在客地创家立业。

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有的是为避天灾兵祸,有的是为找寻更好的生活基地。

他们的南迁对开发珠江三角洲起到了重要作用,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是一批开拓者,在动乱中迁徙,经过艰苦跋涉的磨炼,有顽强的创业精神;同时他们从中原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来了中原的文化。

他们到了珠江三角洲后,与那里的良好的自然条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新的生产力,使珠江三角洲一带的农业迈开了具有开发意义的新步伐,成为岭南最富裕的地区。

他们也迅速繁衍成为那里的巨家旺族。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达,产生了一批知名的历史人物。

如近代的康有为、梁启超等。

还有许多人,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远涉重洋,成了海外华侨,为开发海外诸国也作出了应有贡献。

珠玑巷确实不愧为珠江三角洲人民以及广大华侨值得永远怀念的故乡。

麦铁杖为中国麦氏一世祖,南雄为广东麦氏发祥地,宋末麦进成携眷南迁饶平创居,在汫洲蕃衍生息,部分移居潮汕及港台南洋等地。

战斗英雄麦贤得的名字,在潮汕地区几达家喻户晓。而饶平县汫洲镇是潮汕麦氏主要聚族而居之地。

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历史上麦氏为晚出的姓氏,自隋代麦铁杖始。

麦铁杖(556---612),名饶丰,铁杖乃其号,广东南雄百顺里人。据称:铁杖少时任侠尚义,每以渔猎为事,不治产业,晓勇有膂力,日行五百里,走及奔马。陈(国)时为盗,没(收)为官户,配执御伞,每夜至南徐州行劫,旦还执伞。陈亡归隋,屡立战功,曾任汝南太守,仕至右屯卫大将军。辽东之役(征伐高丽)负病请为前锋,遂战死,赠光禄大夫、宿国公,谥武烈。生子三,长孟才,授光禄大夫;次仲才、三季才俱拜正议大夫。

据麦氏族谱称:“铁杖仕隋,屡立战功,隋文帝问其欲任何职,”铁杖回答说:“我能日吃斗麦就足耳!”帝戏言:“赐你姓麦,并赐官仪同三司”。麦氏后代经以此作为麦姓之由来。但是,麦之前姓什么一说姓何,但无据可考。

究竟麦氏的“麦”从哪里来南宋进士,著名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洲,于淳熙五年(1178),为江西《麦氏家谱》撰序说:“予观粤东始兴郡麦氏,相传麦本春秋时。梁四公——麴(麦戊)(黄专),乃殷汤之后也。历世绵远莫考其祥,自后有祖铁杖,受封宿国公,谥武烈,赐姓去戈为麦”。《奇姓通》:“梁四公(麦戊)(黄专),(麦戊)音麦”。《广韵》转作(麦戊)(黄专)(音湍赎)。根据上述推论:因(麦戊)与(麦戈),皆为古老生僻之子,其后人逐暂放弃使用,致失其姓,至铁杖时,已成显贵,既有名而应有姓,以(麦戈)去戈为麦,麦氏始出,当也在情理之中也。

麦铁杖成为中国麦氏共尊之一世祖,广东南雄成为麦氏之发祥地。至第12世有麦炽,字仁昌,因避五代之乱,徙居福建泉郡,麦氏又在福建开基繁衍,传至南宋,有麦进成,居福建莆田,淳祐七年(1247年)丁未科进士,官正奏 士郎左春坊内阁主簿。南宋末年,卸篆携眷南迁今饶平大埕上东村创居。因其子孙以渔猎为业,故传至裔孙麦枚基,旋于明成化间,复迁居于汫洲岛屿,自兹蕃衍生息,汫洲麦氏,今已达1.5万多人,还有部分外移饶平县境内仙洲、军埠、汕头埭头和陆丰碣石,以及港台南洋等地。

潮汕麦氏还有一支,据称来自阳江,创居澄海东蒲。有麦育,号充寰,明万历丙午(1606)科举人,崇祯间任湖北沔阳知州,有文学,习吏事,敏练著声,以直道忤时,辞官而归。

编者按:麦姓全国列第300之后,占0.01%以下,约13万人。

潮汕列第71位大姓,占潮汕人口0.17%,约23250人。其中汕头金平、龙湖、濠江区1000多人;潮阳棉城50多人;澄海区1800多人;潮州湘桥区400多人;饶平2万多人,聚居汫洲,分布黄冈、漳溪、钱东等镇。

麦姓的郡望堂号

麦 丘:即今山东省济南市商河县。春秋战国时属齐国麦丘邑。隋开皇十六年(丙辰,公元596年)置滴河县,因有滳河水流经得名,属棣州。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