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多尔衮是怎么死的?
多尔衮,名爱新觉罗多尔衮,是皇太极的弟弟阿巴海的次子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多尔衮是清初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是完成大一统清朝的关键人物,是清初的实际统治者。顺治元年十一月,多尔衮去古北口外打猎。打猎时从马上摔下来摔伤,治疗不得要领。十二月初九,多尔衮死于古北口外的卡拉城,年三十九岁。
顺治皇帝为地震哀悼,并带领王到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的遗体。下了圣旨,我就尊称多尔衮为“帝太祖德之帝制,广业,修功德,治安民之政,诚敬为义”。殿名成宗,我将尊他为成宗彝皇帝。葬礼是按照皇帝的仪式举行的。顺治八年正月,袁菲,多尔衮巩峥的袁菲,被尊为义皇后,只享太庙。多尔衮无子,将禹太子之子多尔衮赐为攻后太子,俸禄是其他君王的三倍。
此外,多尔衮的贴身侍从詹岱和苏克萨哈被任命为国务大臣。但是多尔衮死后不久,政敌就出来翻案,揭露他的大逆不道。多尔衮是怎么死的?他的同胞兄弟阿齐格当时就在他身边,他们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多尔衮一息,阿济格立刻派他的统帅三百骑兵飞经北京,颇似军事政变。
作为多尔衮的心腹,大学士林岗知道了底细,立即上马飞进北京,安排关闭城门,并通知诸王做好改朝换代的准备。顺治帝听了群臣的建议,把三百匹飞马收押起来,一网打尽。齐格带着多尔衮的灵柩来到北京,立即沦为阶下囚,被送进监狱禁闭。他试图在监狱里点火,被命令自杀。
多尔衮的贴身侍卫苏克萨哈向顺治皇帝递交了一封检举信,揭露了多尔衮生前与党羽的阴谋。这一行动切断了多尔衮自己的势力,对多尔衮的清算开始了。首先讨论了阿济格的罪行,然后恢复了两黄旗贵族的地位,曼达海、瓦达、舒洁、罗克多等两个红旗中的一个被提升了。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人见势头不对,纷纷倒戈。
在这种形势下,先囚禁了罗什等五人,然后正式宣布多尔衮的罪名,收缴所有教规,毁墓掘尸。随后,当局处罚了林刚、巴哈纳、冷桑吉、谭泰、白音图等。多尔衮多年培植的势力顿时土崩瓦解。多尔衮死后两个月,突然从荣誉的巅峰跌落,完全是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斗争的结果。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读了回忆录,认为多尔衮“立国开基,以成大一统之业,成就最大”,便明确恢复了以前的称号,成为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从清廷爱新觉罗氏家族来看,多尔衮是大清帝国的实际缔造者。乾隆皇帝重新评价他是非常正常的。但为了避免日后挑起朝廷纷争,诏书上说:“为了后人的征信,以前所有
史书把多尔衮不幸的原因归结为他想当皇帝。隆帝认为这是“诬告叛国”。他知道中国历史上那些成为皇帝的人,包括他的父亲雍正帝,在成为皇帝之前从来没有想过他们的思想和行为。想当皇帝的人,为什么当了皇帝就没有罪,当了皇帝就有罪?问题是恩培罗如何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有一份当年审讯多尔衮心腹林刚的档案,其中写道:“林刚日夜去见墨根王,奉承他”。多尔衮死后,在之前“太上皇威武之恩”的呐喊中败下阵来。如果多尔衮生前受到反对派的重点监视,他会自律谨慎,他与朝廷大臣的距离不会太远,反对他的人也不会那样蜂拥而至,以至于他落得个不好的下场,造成整体的垮台。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兄英亲王阿济格,同母弟豫亲王多铎。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和硕睿亲王”。
多尔衮十五岁时,阿巴亥被皇太极所逼,被迫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因此丧失继承大统的能力和可能。但此后,他军功卓著。至皇太极去世时,多尔衮和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于是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汗位。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利用豪格的软弱使其不能继位,又畏于两黄旗的实力,不敢自己继位,转而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当时福临年仅六岁,多尔衮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
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入关,满清入主中原,对清朝开始在中国近300年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顺治对他的称呼从“叔父摄政王”到“皇叔父摄政王”最後演变成“皇父摄政王”。多尔衮爱好打猎,出狩场面壮大,光是猎鹰就有一千多只。顺治七年(1650年)十二月九日,多尔衮因狩猎坠马,膝盖受伤,涂以凉膏,竟不治死於喀喇城。顺治追封为“清成宗”,諡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但两个月後,顺治帝因多尔衮当年独断专行,并迫害其兄豪格,及与其母孝庄皇太后的复杂关系,于顺治八年二月剥夺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斩其头骨,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多尔衮睿亲王的封号。
豪格曾评多尔衮是「有病无福」之人,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壮年猝死,大抵跟纵欲有关。嗜色与嗜杀,是早期满清贵族的特色。民间野史有“太后下嫁”一说,即多尔衮按照满人入关前的妻寡嫂的风俗娶了皇太极永福宫庄妃,即顺治母孝庄皇太后大玉儿,同时孝庄皇太后也为了稳住多尔衮,避免其权势野心膨胀危及福临的皇位。此一观点在近代史学界里颇有正面的认同。
多尔衮因为在和明朝历时两年的松锦之战中劳累过度,元气大伤,得了三种病症:第一种是怔忡之症,第二种是中风前兆,第三种是咯血症。故多尔衮一生只在松锦之战前生得一女,没有男性后代。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一生
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皇太极之弟,母为努尔哈赤大妃阿巴亥,同母弟多铎。1626年封贝勒,后因战功封睿亲王。
多尔衮十五岁时,阿巴亥被皇太极所逼,被迫为努尔哈赤殉葬,多尔衮因此丧失继承大统的能力和可能。但此后,他军功卓著。至皇太极去世时,和多铎掌有正白旗与镶白旗,于是和皇太极长子豪格争夺汗位。豪格继承了皇太极的正黄旗、镶黄旗并自掌有正蓝旗。多尔衮利用豪格的软弱使其不能继位,又畏于两黄旗的实力,不敢自己继位,转而扶持皇太极九子福临入承大统。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共同辅政,并实际掌权。
多尔衮摄政时期,清军入关,满清入主中原,对清朝开始在中国近300年的统治起了决定性的作用。顺治对他的称呼也从“叔父摄政王”也逐渐变为“皇父摄政王”。39岁时,多尔衮因狩猎坠马不治而亡。死后,顺治帝因其独断专行,并迫害其兄豪格,又与其母孝庄皇太后有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剥夺其封号,并掘其墓,直到乾隆年间才恢复名誉。
多尔衮因与皇太极永福宫庄妃、顺治母孝庄皇太后关系暧昧,故民间有“太后下嫁”的传说。
顺治曾追崇多尔衮为清成宗,谥义皇帝,后被顺治剥夺。
爱新觉罗·多尔衮伟大功德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明万历四十年十月廿五(1612年11月17日)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新宾老城)。
9岁时,与弟多铎被合立为一个和硕额真,同掌一旗。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晋贝勒。 天聪二年(1628),从后金汗皇太极征察哈尔蒙古多罗特部,获敖木伦(今大凌河上游)大捷,俘众万余,以功赐号墨尔根戴青(意为聪明的统帅),封固山贝勒。三年,从皇太极自龙井关(今河北遵化东北)入明边,与贝勒莽古尔泰等围攻北京,败山海关援兵于蓟州(今天津蓟县)。次年,还师先行,再败明军。五年,初设六部,受命掌吏部。参加大凌河城(今辽宁凌海)之战,率先冲击,勇胜明总兵祖大寿部。遂与贝勒阿巴泰等奔袭锦州,击败出城明军。六年,与贝勒济尔哈朗在归化城(今呼和浩特)西南黄河岸俘蒙古部众千余。七年,皇太极问进军方向,力主以征明为先,奏言乘机入明边、围北京,被采纳。次年,纵掠山西等地。九年,与贝勒岳托、萨哈璘、豪格等统兵万余招抚察哈尔蒙古林丹汗子额哲,获元朝传国玉玺“制诰之宝”。回军途中掠山西大同、宣府(今河北宣化),斩6000余人,俘获甚众。清崇德元年(1636),晋封和硕睿亲王。为配合武英郡王阿济格进关攻明,受命与多铎率兵攻山海关,以牵制明军。继从皇太极进兵朝鲜(今朝鲜、韩国),二年,同肃亲王豪格进克江华岛(今属韩国),迫国王李倧请降。三年,监筑辽阳、都尔鼻城(今辽宁彰武),治盛京(今沈阳)至辽河大道。旋授奉命大将军,统左翼四旗兵与扬武大将军岳托所率右翼军大举入关攻明,越北京至涿州(今属河北),分兵八道,乘虚略山西及保定(今属河北)地区,击败明总督卢象升部。继破济南,略天津等地,凡20余战皆捷,克城40余座,俘掠人口25万余。五年起,率兵参加松锦之战,与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轮流充任前方统帅,以筑城屯田、围城打援之策,进围锦州,败明军于宁远(今辽宁兴城)、杏山(今凌海西南)、松山(今锦州南)间。六年,以私遣甲兵归家罪,降为郡王,被罚银万两。后两次围锦州。七年二月,参加松山决战,大败明蓟辽总督洪承畴所统八总兵13万人,俘洪承畴。三月,迫前锋总兵祖大寿献锦州城降,获松锦大捷。进克塔山(今葫芦岛东北),歼明军7000余人,再破杏山。师还复亲王爵。八年,在皇太极卒后,欲争帝位未成,立年幼福临为君(是为顺治帝),与济尔哈朗联合辅政。旋称摄政王,实掌军政大权。
顺治元年(1644)四月,以奉命大将军率阿济格、多铎等统满、蒙、汉军十余万攻明。在山海关东威元堡诱降前往乞师的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之战中,大败李自成大顺军约10万(一说6万)。五月占领北京,7月14日确定迁都于此,以武力统一全国。制定了先攻农民军,后灭南明政权,联合汉族官僚地主势力,以汉治汉的方略。六月,分遣部将抚定山东、河南、山西、天津等地,拱卫京畿地区。遣辅国公吞齐喀等赴盛京奉迎顺治帝至京。致书南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史可法,劝其削藩称臣。十月,受封叔父摄政王。旋命阿济格为靖远大将军、多铎为定国大将军,合击大顺军于陕西。二年初,命多罗饶余郡王阿巴泰为总统,率准塔、谭泰等代豪格征山东。三月,命多铎分兵三路南下,四月屠扬州,五月占南京,于芜湖(今属安徽)俘弘光帝朱由崧,相继灭亡弘光、隆武等南明政权。晋封皇叔父摄政王。六月以剃发令激起江南各地民众的反抗,相继派兵镇压。闰六月,命兵部尚书洪承畴等经略江南及粤、赣、闽、湖广、云贵等地,以攻抚之策相继平定江南。三年,命豪格为靖远大将军,率师攻四川大西农民军。命博洛为征南大将军征闽、浙。命多铎为扬威大将军,率师征蒙古苏尼特部腾机思等。命孔有德为平南大将军,同耿仲明等率师征湖广。十一月,部将豪格部于四川西充凤凰山射杀大西农民军首领张献忠。四年,修成《大清律》,命颁行全国。七月,罢济尔哈朗辅政,独专朝政。五年,命谭泰为征南大将军,同何洛会征讨降而复叛的原明将领、江西总兵金声桓。调户部侍郎额色率兵协助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镇压甘肃回民米喇印丁国栋起义。命吴三桂镇守汉中。为排斥异己,迫豪格致死。初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左都御史。禁民间养马及收藏军器。命济尔哈朗为定远大将军,征湖广大顺军将领李过、高一功部。十一月,晋封皇父摄政王。六年,两次率师亲征降而复叛的大同总兵姜镶,克浑源(今属山西)等地。七年十二月初九(1650年12月31日)病卒于喀喇城(今河北承德市郊),年39岁。追尊为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不久,追论生前谋逆罪,削爵。乾隆四十三年(1778),复睿亲王封号。
多尔衮谋勇兼备,能重用汉族谋臣和将吏。统兵驭将,赏罚分明。善于把握战争全局,集中兵力,各个击破。尤其能掌握时机,一举挥军入关,确立了清王朝在全国的统治。
历史上的多尔衮
多尔衮与“阿巴亥生殉”之谜
多尔衮是努尔哈赤第14子,为乌拉那喇氏阿巴亥所生。种种迹象表明,在努尔哈赤晚年纷繁复杂的储位之争中,皇太极与原居侧福晋之位的阿巴亥,曾联手诬告大福晋富察氏与太子代善私通等罪,达到了一石二鸟的目的:皇太极争位的主要对手代善被废太子之位,另一个对手莽古尔泰遭到了惨重打击;大福晋富察氏被努尔哈赤休弃,阿巴亥晋升为努尔哈赤的第三个大福晋,其子多尔衮三兄弟地位急遽上升,分别以14岁、8岁、6岁幼龄跻身八和硕额真之列。
努尔哈赤病故时,多尔衮兄弟已辖正黄、镶黄二旗和十五牛录,实力超过了三大贝勒,成为皇太极、代善之外惟一可能问鼎的力量。甚至有说遗诏虽列多人候选,努尔哈赤临终口谕则是传位多尔衮,暂由代善辅政。然在关键时刻,代善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皇太极为汗(事后得知,代善是被他的两个儿子岳托、萨哈连说服,接受了皇太极的交换条件)。尘埃落定,皇太极所做的第一件事却是率诸贝勒赶赴阿巴亥所居之处逼她自尽殉葬。阿巴亥身为后金国母,权倾朝野,且年富力强、精明机敏、胸怀大志,知晓皇太极、努尔哈赤乃至后金军国的核心隐秘,有她在,多尔衮的发展不堪设想。她只有死。
年幼的多尔衮既失父又丧母,且降居为受管辖、支配的一般贝勒行列。年长20岁的皇太极则恪守对阿巴亥“恩养”多尔衮兄弟的保证。他扶多尔衮作了镶白旗旗主,将两白旗纳入自己的保护和控制之下。而后,皇太极以兄长国君的身份,对多尔衮百般拉拢提携,使多尔衮24岁时被封为和硕睿亲王,26岁时授命大将军,统兵攻明,成长为大智大勇、军功卓绝的青年统帅。
多尔衮与“太后下嫁”之谜
1643年秋,皇太极病逝。新的皇位之争发生在两黄、正蓝三旗支持的皇太极长子豪格和两白旗及多数诸王贝勒支持的皇太极十四弟多尔衮之间。然关键时刻,多尔衮突然戏剧性地宣布:立先帝九子福临为帝,由他本人和郑亲王济尔哈朗“左右辅政,共管八旗事务”。这一决定使两黄旗大臣无话可说。他们打的是拥立皇子的旗号。豪格自行退出,且为无封号的继妃乌拉那喇氏所生。福临生母却是皇太极称帝后所封五宫后妃之一的永福宫庄妃。庄妃上位虽有麟趾宫贵妃和她的儿子博木博果尔,但麟趾宫贵妃原为被俘获的蒙古林丹汗之妻,博木博果尔更幼,年方两岁。即摄政王的安排也无可非议——多尔衮放弃争位应得补偿;济尔哈朗虽中立,却支持过豪格。两白旗及多尔衮的支持者也能接受———他们的力量难以压倒对方,拥立年幼皇子,可以摄政做不是皇帝的皇帝。满族新建帝基一旦崩溃的危机竟以福临的即位轻轻化解了。福临是只有6岁的小皇帝,摄政王多尔衮、皇太后孝庄遂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特别是二人关系引起诸多遐想和猜测,生发出无数版本的传闻和野史。其共同话题,是成为清初四大疑案之一的“太后下嫁”。
太后(即孝庄)有无下嫁多尔衮,正史并无记载,史家也各执所见。“下嫁说”的主要依据有三点:一是入关后多尔衮以摄政王一直进加至“皇父”摄政王,试策、本章、旨意都改称其为“皇父”。二是清初张煌言“建夷宫词”中有“上寿称为合卺樽,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之句。三是孝庄死后没有�葬皇太极,而是葬在远离盛京(沈阳)昭陵千里之遥的东陵“风水墙”之外。
多尔衮与清初的“重剿轻抚”弊政
多尔衮于顺治七年赴边外围猎时病死途中。14岁的顺治帝亲政不久便以“阴谋篡逆”的罪名籍没了他的家产人口,悉行追夺所得封典,将其党羽凌迟处死,将其罪状昭示中外。据载:多尔衮的尸体被“挖出来,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后砍掉脑袋,暴尸示众。”
从清初政局看,多尔衮率清军入关,在击溃李自成数十万农民军的同时,以安置满族“东来诸王、勋臣、兵丁人等”为由,三次下令“圈地”;逼迫汉民“投充”旗下,强制实行落后的农奴制。原来的小农变成了奴隶。奴隶逃亡,即行重治窝主的“逃人法”。留容逃人做工甚至住宿的均算窝主、加之连坐,丧身亡家的不知几千万人。多尔衮又以“剃发易服”、“不随本朝制度剃发易衣冠者杀无赦”的命令拉开征服天下的序幕。“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蓄发者立执而剃之,不服则斩,悬其头于剃头挑子所缚高竿上示众。江阴、昆山因之被屠城,嘉定因之被三次屠城。汉族人民激烈反抗,多尔衮则一意孤行实行民族高压政策,竟下令“凡有为剃头、圈地、衣冠、投充、逃人牵连五事具疏者,一概治罪。”
从清初宫廷看,君权旁落于代表满文化八和硕贝勒共议国政制的多尔衮之手,孝庄为了维护儿子的皇位下嫁多尔衮;多尔衮且行“皇父”之权,主宰顺治婚姻,为他迎娶蒙古博尔济吉特氏皇后并阻碍他对汉文化的学习;多尔衮本人因袭被汉族士人耻笑的满族旧俗——不仅在同太后关系上不检点,且幽禁豪格后公然册立其妻为妃。而顺治已在皇帝之位。这皇帝是汉文化意义上的皇帝。顺治不能容忍这一切,要求实现和证实自己至高无上的皇帝地位,这是他与多尔衮水火不容的根本所在。
多尔衮率领他的民族驰入崭新世界,为多民族的冲融发展作出了贡献。而在清初造成重大负面影响的“圈地”、“投充”、“逃人法”、“剃法令”等弊政,则反映了多尔衮的历史局限。
多尔衮(1612~1650)
清朝入关时的摄政王。
清太祖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天聪二年(1628)以初次从征察哈尔多罗特部有功,赐号墨尔根代青(满语,聪明之意)。此后数次入明境内山西、河北、山东等地掠略,又征察哈尔、朝鲜,攻大凌河、锦州、松山等地,为清太宗皇太极所器重,逐渐跃居于后金军主要统帅之列。天聪五年执掌吏部,崇德元年(1636)封为和硕睿亲王。
崇德八年,皇太极因病突然死去,因储嗣未定,清朝皇族面临王位之争。多尔衮以镶白、正白两旗势力拥立皇太极年仅六岁的第九子福临为帝(即清世祖福临),由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共同辅政。不久,多尔衮集大权于一身,其地位越过济尔哈朗,各衙门关白政事、记录档册皆以多尔衮为先。
顺治元年(1644)三月,李自成攻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见李自成起义)。清朝统治者抓住机会,立即向关内进军。四月,以多尔衮为大将军的满蒙汉八旗兵与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互相勾结,共同镇压农民军。山海关之战,李自成军失利,退回北京后,率部西走。五月,多尔衮入京。十月,迎福临至,即位北京,正式宣布清朝对全国实行统治。多尔衮位崇功高,权势日增。是年加封为叔父摄政王,五年又尊为皇父摄政王,以皇帝之尊亲代行皇帝职权,成为清入关初年的实际统治者。(参见彩图插页第106页)
多尔衮摄政时期,以入关前已经建立的政治制度为基础,进一步仿照明制,加强封建专制政权。多尔衮在维护“权归满人”的同时,对汉族地主阶级、故明官员采取了“官仍其职,民复其业,录其贤能,恤其无告”的政策。令原明朝各衙门官员,俱照旧录用。顺治五年又设六部汉尚书、都察院汉左都御史各一员。为发挥汉族官员在政权中之作用,六年,下令禁止满洲诸王干预各衙门政事及指摘内外汉官。为广泛招徕汉族地主阶级,又礼葬明崇祯帝后,开科取士,网罗人才。
清代中央集权的加强,经历了皇帝与旗主、诸王之间的不断斗争而逐步实现。多尔衮采取措施限制由满族贵族、大臣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集权力于摄政王之手。又罢诸王兼理六部事务,以各部事务由尚书掌管。诸王有干预各衙门政事者即行治罪,从而又推进了皇太极以来的中央集权。
清军入关之后,李自成军退回陕西,张献忠驻军四川(见张献忠起义)。明臣史可法、马士英等拥立福王朱由崧于南京。多尔衮先以重兵追击李自成于陕西、湖北,复命豪格入四川攻张献忠。顺治二年,多尔衮派兵下江南,渡长江,破南京,福王政权亡。三年,清军入浙江,六月破绍兴,南明鲁王遁走入海;八月清军入福建,破延平、汀州,唐王被执。清军相继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多尔衮摄政七年,除西南之云贵等地尚有南明桂王政权及农民军之余部,海上有郑成功之抗清活动外,清军已占有全国之大半地区,为清朝建立全国政权打下初步基础。
为维护满族贵族利益,多尔衮摄政期间的一部分政策,激化了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尤以剃发令、圈地令、逃人法、易服、投充等项,在一定地区内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
顺治七年冬,多尔衮出猎边外,十二月初九死于喀喇城(今河北滦平东),年仅三十九岁,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顺治亲政后,被首告“阴谋篡逆”,诏削爵,平毁墓葬,家产籍没。乾隆四十三年(1778),乾隆帝为多尔衮昭雪,恢复了多尔衮的封号,成为清代八家铁帽子王之一。
爱新觉罗多尔衮,生于明万历四十年十月二十五日。清太祖高皇帝努尔哈赤第十四子,母大妃乌喇那拉氏,由于其母受宠,多尔衮在幼年时就被封为贝勒,并统领上三旗之一的正白旗。
天命十一年,努尔哈赤崩于瑷鸡堡,多尔衮生母被逼殉葬,少年的坎坷造就了多尔衮坚忍不拔的性格。皇太极继汗位后,初封多尔衮为贝勒。
天聪二年二月,十七岁的多尔衮随皇太极出征察哈尔多罗特部,敖木轮大捷,多尔衮颇立战功,被封为墨尔根戴青,并逐渐跃居于后金军队的主要统帅之列。聪慧多智、谋略过人、英勇善战的多尔衮,深获皇太极的宠信,自此多次被委以重任,参与历次重大军事行动,东征西战,屡建奇功。天聪三年(公元1629年),随太宗进入明朝边界,与贝勒莽古尔泰等人攻破汉儿庄,趋向通州,逼近明朝都城,在广渠门外打败了袁崇焕,祖大寿的援军,又在蓟州歼灭山海关来的援兵。天聪四年(公元1630年),军队北撤,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先行,沿途打败了明军的伏兵。天聪五年(公元1631年),开始设置六部官职,多尔衮掌管吏部事务。跟从太宗围困大凌河明军,打仗时,多尔衮陷阵,明朝士兵掉入城壕中百余人,城上万箭齐发,八旗将士多有死者。太宗严厉责斥诸将不阻拦多尔衮。祖大寿约献锦州,多尔衮与阿巴泰领军四千,换成汉人的服装跟随祖大寿装成溃败的样子,袭击锦州,锦州兵迎战,被击败。天聪六年(公元1632年)五月,征察哈尔蒙古。七年(公元1633年)六月,太宗询问征讨明朝,朝鲜和察哈尔蒙古三者谁先,多尔衮说:“应整顿兵马,乘谷熟时节,入明朝边界围攻明都,并截断其援军,毁其屯堡,做长久驻军的计划,可坐等明军疲惫。” 天聪八年(公元1634年)五月,从太宗讨伐明朝,攻破保安,侵略朔州。
天聪九年二月,皇太极利用察哈尔林丹汗去世这一有利时机,命多尔衮等为元帅,率精兵万余进攻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尔史孔果尔额哲。多尔衮基于“慑之以兵,怀之以德”的方针,利用族亲关系,兵不血刃,降服额哲,使这次进军变成一次盛大的受降典礼。额哲率部降清后,其他部落皆随之而降,蒙古四十万部落尽服清军,从而顺利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多尔衮还获得元朝的传国之玺“制诰之宝”。
天聪十年皇太极称帝,改国号为大清,改元崇德。多尔衮晋封为和硕睿亲王。
崇德元年底,太宗率军侵朝鲜,围朝鲜国王李倧于南汉山城。翌年二月,多尔衮率军攻打居住有朝鲜二王子、王妃及众多大臣及其眷属的江华岛。多尔衮刚柔并用,迫使江华岛投降;受降后,又严禁军兵滥杀掳掠,并送还所掳士女,对朝鲜国五之嫔宫,待之以礼。使朝鲜国王深受感动,终归降。太宗返回盛京,命多尔衮对后撤军队加以约束。
崇德三年(公元1638年)的时候,太宗出兵讨伐喀尔喀蒙古,命多尔衮留守,修筑辽阳都尔弼城。又修治盛京至辽河大道。八月,太宗命多尔衮为奉命大将军,领左翼兵,岳托领右翼兵,讨伐明朝。多尔衮从董家口拆毁明朝边墙而入,与岳托会师于通州。绕过北京到达涿州,分兵八路,行略至山西,向南攻打保定,击破明朝总督卢象升军。回师略天津,迁安,从青山关出明朝边界。此一次攻克明朝四十余城,降服六城,俘虏户口二十五万余。回到盛京,太宗赐多尔衮良马五匹,银二万两。
崇德五年(公元1640年),多尔衮授命在义州屯田,攻克锦州城西九台。又攻克小凌河西二台。围困锦州,多尔衮在离城三十里地方扎营,让每旗一将校率每牛录(八旗的最小编制,牛录上为甲剌,甲剌上为固山)士兵五人轮流回家。皇太极派济儿哈朗代替多尔衮,传谕指责他。多尔衮回答说:“臣认为敌兵在锦州,松山,杏山三城,马匹均在他处牧养。如果敌来进犯,我更番之卒必相遇抵御,所以才派人带疲马回家,治办甲械。旧驻地草尽,臣提议移营就牧,罪过确实在臣。”皇太极又派使者往谕多尔衮:“朕疼爱你胜过其他兄弟,赐予独厚。现今你这样违背命令,你自己定罪吧!”多尔衮自言罪当死,结果被王爵为郡王,罚银万两,所属减两牛录。
崇德六年(公元1641年),皇太极再次出兵围困锦州。洪承畴率军十三万屯扎松山,多尔衮几次与之交锋,因为他兵多,多尔衮请求援军。皇太极亲自率军疾驰六日夜来援。多尔衮请太宗驻扎在松山,杏山之间,分兵屯驻乌欣河南岸。明军多次被击退但又复回,太宗亲自上阵指挥,明军又败。多尔衮与贝子罗托在塔山横击明军,明军几乎被全歼;王希贤等人被俘。不久,皇太极命贝勒杜度等替换多尔衮指挥军队,多尔衮暂时返盛京。崇德七年(公元1642年),攻下松山,洪承畴被俘,克锦州,祖大寿投降。多尔衮首功,被恢复了王爵。太宗在位期间,多尔衮凭其卓越的战功、杰出的才智,脱颖而出,跃居诸王之上,在清王朝的开国过程中,成为皇太极最得力的心腹。这为他参与后来的政治斗争提供了实力。而皇太极死后的皇位之争则为多尔衮夺取清王朝的最高权力提供了契机。
崇德八年八月初九日,太宗皇帝崩,满族统治者内部为皇位继承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清入关以前,嗣君的继承不是由皇帝生前在皇子中指定,而是由议政王大臣会议议立。太宗在位后期,诸王内部就已显露争立端倪。当时诸王中有争立之心者为数不少,最后形成了以太宗长子肃亲王豪格与睿亲王多尔衮为首的对立两派,互不相让。原由太宗亲率的正黄、镶黄两旗,力主拥立豪格,而由多尔衮及其同母弟多铎统率的正白、镶白两旗,则誓立多尔衮为帝。双方大有兵戎相见之势。在这种僵持不下的形势下,经过庄妃(即孝庄文皇后)从中极力斡旋,多尔衮没有贸然妄动,而是提出册立太宗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为帝,由他和郑亲王济尔哈朗辅政,待福临年长之后当即归政。这一折衷方案遂被双方接受。
多尔衮没有自立为帝,也许并不是“性成仁让”,甘守臣节。多尔衮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自度在与豪格的对比上,并不占有绝对优势;相反,立幼不立长,不仅使自己以辅政名义控制朝政,也争取到了大部分上层贵族的支持。多尔衮通过这种政治手腕,不仅大大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也避免了满族内部的分裂,彼此之间能协力一致,为最终定鼎中原奠定了基础。
崇德八年,皇九子福临即位。多尔衮与济尔哈朗同居辅政,继而称睿亲王为摄政王。多尔衮利用自己“代天摄政”的有利地位,迅速完成了集权的过程。他以摄政王之尊掌握大权,“刑政拜除,大小国事”无不专掌。他进一步削弱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以议政王大臣议事“纷纭不决,反误国家政务”为名,集权于己之手。并罢免诸王管理部务,以各事务由尚书掌管且听命于摄政王。命都察院督察诸王贝勒,据实奏闻,不得徇私隐匿;规定各衙门办理事务,凡应奏闻或记入档案者,皆先启知摄政王。如此一来,诸王的权力被削弱,郑亲王济尔哈朗也退居多尔衮之下,多尔衮开始独裁大政。短短数月,多尔衮便大权独揽。
为了尊崇多尔衮的显赫地位,顺治元年一月,由礼部议定摄政王多尔衮居内及出猎行军的仪礼,诸王不得与之平起平坐。多尔衮实际上已享有皇帝的尊荣和权力,并成为清初的实际执政者和决策者,从而为他以后所实行的重大政事、军事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多尔衮在许多重大问题上的认识,独具慧眼,超出当时其他满洲贵族。早在天聪七年,多尔衮就明确表示要夺取北京,进而统一全国。而一般的满洲王公大臣,却缺乏这一战略目标,胸无大志,专肆杀掠。崇祯十七年(顺治元年)三月,李自成统率大顺军攻占北京,崇祯帝自缢,当时清廷虽未获确报,但多尔衮已敏锐地看到形势的剧变,果断地采用范文程的建议,迅速应变。范文程指出:明亡在即,“我国虽与明争天下,实与流寇角也”,并要求一反清军过去对明战争中的烧杀屠掠,而“严申
多尔衮简介:多尔衮,即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完成了清王朝。
爱新觉罗多尔衮是后金开国元勋努尔哈赤的第十四子。努八有十五个儿子。临终之际,他指定自己最宠爱、最看重的第十四子多尔衮为继承人。但是多尔衮才十五岁。他太年轻了。皇太极的第八子靠的是他对黄旗的掌握和后金八旗中的黄旗。他很厉害,获得了继承权。
努尔哈赤死于天命十一年八月十一日。弥留之际,他召见爱妻阿巴亥乌拉希,似乎得到了命令。但贝勒一直担心多尔衮三兄弟的迅速壮大,在接受皇太极继位为可汗9小时后,逼迫阿拜自杀殉难,声称这是毛的“命令”。当时多尔衮三兄弟处境最为艰难。他们都失去了他们的政治支持,并面临着两个兄弟争夺他们的旗帜。谁知道以后会发生什么灾难?
皇太极继位后,虽然没有操作他们,但也通过三次宣誓效忠来贬低他们的地位,尤其是在一系列加强皇权的行动中,皇太极打压了他们两支白旗势力。就连岱山、阿敏和曼古泰贝勒都挤满了人。多尔衮兄弟怎能幸免?但是,皇太极知道,要想削弱对皇权威胁最大的势力——三贝勒,自己的力量是不够的。他不得不拉拢、扶植一些与他没有利益冲突的兄弟、子侄,包括多尔衮。
天聪二年三月,皇太极废黜了勇敢高傲的阿济格旗主,多尔衮继位为孤山贝勒。当时多尔衮刚满十五岁。年轻的多尔衮在夹缝中挣扎求存,开始显示出韬光养晦的过人智慧。一方面,他紧紧跟随皇太极,以博取他的宠爱和信任,却始终没有表现出自己的远大抱负;另一方面,他们在战场上表现出超人的勇气和智慧,不断取得新的成就。田聪二年二月,与皇太极首次赴蒙古察哈尔多罗特部,立下战功。皇太极赐他“不浸大清”的称号,称赞他的勇气和智慧。半个月后,继位孤山贝勒。
多尔衮少年时期的成功,为他日后的进步奠定了基础。天聪三年,皇太极率军攻明。多尔衮在北京哈尔庄、遵化、广渠门等战役中英勇冲锋陷阵,收获颇丰。一年半后,他又参加了大凌河之战,也分享了攻克程健的功劳。天聪八年,皇太极再次进攻明朝,多尔衮三兄弟进入龙门,在山西劫掠。结果,“整个地方被宣布为非法,庄稼不再受到伤害,到处是被烧毁的房屋,更多的城堡被查封,更多的人被杀害,无数的野生动物被捕获。”
当然,让他出名的是征服朝鲜和攻打蒙古察哈尔省。朝鲜察哈尔,被皇太极视为明朝的左膀右臂,是后金攻明的后患。聪聪六年,皇太极虽破察哈尔部,李死于青海草滩,但其残部仍散于长城内外。于是在天聪九年,皇太极命令多尔衮率军消灭余敌。结果,他先遇到了利丹汗的妻子王牧萨凯和佐诺穆泰吉,用浓雾包围了他的儿子埃兹,使人们劝他投降,双方发誓要归还。这一次,多尔衮没有开一枪就完成了皇太极的使命。更重要的是,多尔衮从太素太后那里得到了元朝失落的玉玺,玉玺“使龙新,光气回春腐朽”,这让皇太极成为了做皇帝的根基,成为了一个有吸引力的工具。
果然,皇太极听了大喜的消息,带领大臣和福晋到沈阳迎接得胜的恩师,并对多尔衮等人大加赞赏。皇太子亲自入侵朝鲜,多尔衮也在其中。他率军攻打朝鲜王公、公主、大臣居住的江华岛。一方面试图劝他投降;另一方面,他“杀了他的军队,但没有杀死他们。”投降的韩国国王“在宫下,非常客气”。这使得朝鲜的统治者和大臣们放弃抵抗,减少了双方的杀戮。经过这两场战役,战局立马改观,皇太极得以全力对付明朝。天聪十年,改称清朝,被尊为南帝,与明朝平起平坐。多尔衮在这两大战役中的战功也让他的地位不断上升。正月初一过年,多尔衮率领贝勒向皇太极行礼,与十二年前的情形大相径庭。同年四月,皇太极称帝,多尔衮被封为太子和硕睿,在六王中排名第三。那时他只有二十四岁。此后,多尔衮多次率兵攻明,屡立战功。崇德三年,被授予“将军”,指挥军队突破城墙,在巨鹿大败明军,明军总司令卢象升战死。然后兵分两路,攻打山东和山西。多尔衮及其家族占领了36座城,攻占了6座城,击溃了17条敌线,俘虏了257万余人和牲畜,俘虏了明朝的一个王子和一个国王,杀死了明朝的5个国王,对明朝是一个沉重的打击。改朝换代后,多尔衮被赏赐五匹战马和两万两银子。尚德五六年间,多尔衮作为晋松决战的指挥官之一走上战场。起初受到皇太极的惩罚,皇太极因为违反皇太极的部署,急于破城,于是派军士到他家中私探。然而,他作为郡王留在了军中。一方面,他反复提出了作战策略。另一方面,他带领四个旗卫队在锦州到塔山的路上拦截厮杀。攻占松山后,率军围攻锦州,迫使明太祖祖大寿在多尔衮大军之前投降。金战争后,明朝只有宁远没有入关,清军入关只是时间问题。
很快,时间终于到了。崇德八年,皇太极突然死于沈阳清宁宫。由于他的突然去世,对身后发生的事情没有做任何安排,于是贵族们在悲痛的背后酝酿着一场激烈的王位争夺战。
当时戴珊的两大红旗势力已经被削弱,他已经60多岁了。他长期忽视政治事务。他的学者中最有才华的岳涓和萨哈连,年纪轻轻就去世了,其他的都不被戴珊喜欢。他们在满洲出道,没有话语权。第三代阿达里和旗主罗都不甘为人,却在崇德年间屡遭皇太极打压。从这个角度来说,这两个红旗都是老的小的,已经失去了竞争优势。但以戴珊的资历和两个红旗的实力,他的态度是可以左右局势发展的。皇太极生前集中权力的努力和满清社会封建化的加深,自然导致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参与竞争。从利益的角度来说,两黄旗的大臣都希望太子能继承他们,以维持两旗的统治地位。他们认为霍格的军事技能更强,天赋更高。六年,田聪在崇德元年升为晋肃亲王霍绪德贝勒。他负责家务,和几个叔叔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的时候,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力量,但同时又保持了一定的实力,把蓝旗收在自己手里。这三面旗远比其他的强。所以,这三面旗帜的代表肯定是一个接一个支持霍格的。另一个竞争对手是多尔衮。不用说,他身后的两面白旗和两个勇敢善战的兄弟就是坚强的后盾。而且红旗、蓝旗、黄旗的一些皇族暗中支持他,让他更加强大。还有一个人不可忽视。他是杰伦,蓝旗的主人。
虽然他不太可能参加比赛,但他的退赛对其他派系的影响很大。无论他倾向于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
平心而论,只有三个人继承了皇太极留下的空缺:戴珊、豪格、多尔衮。但其实后两者的竞争是最激烈的。就这两个人而言,豪格是长子,实力略强,不仅因为他有三面旗,还因为岱山和杰汉朗已经感受到了多尔衮的霸气,所以准备投豪格一票。
果然,皇太极死后不久,双方都开始积极行动,然后从幕后转到了公众面前。
图尔克、索尼、图雷、西汉两位黄旗大臣商议建立豪格,谋划已久,找到哲朗寻求他的支持。两个白旗阿紫和多多也找到多尔衮,表示支持他登基,叫他不要怕两个黄旗大臣。双方活动频繁,气氛日益紧张。首先,建议制造霍格的瑟奇命令他的秦冰卷起弓,拔出剑来保护他的家以防万一。
同年八月十四日,王聚集在崇政殿商议皇位继承事宜。这个问题能否和平解决,直接关系到八旗的安危和清朝的未来。两位黄旗大臣迫不及待。他们一方面派人嚣张,包围了崇正殿;另一方面,他仗着剑柄行走,闯入朝堂,带头主张立太子,多尔衮却借酒浇愁出格了。这时候阿济格和多多出来劝多尔衮继位,多尔衮观察了一下情况,没有马上同意。多多反过来推荐岱山为候选人,岱山以“年老体弱”为由辞职,同时推荐多尔衮和豪格为候选人,但意见不明确。霍格发现自己过不了,于是扬言要退出。两个黄旗大臣也离开了座位,把剑向前一按,说:“如果没有皇帝的儿子,我们宁愿死,从始皇帝到地!”戴珊发现可能会发生火灾,就赶紧退出,阿齐格也跟着离开了。看到这种情况,多尔衮觉得自己做不了皇帝,于是赶紧提出自己的意见,认为应该让皇太极的小儿子福临做皇帝,自己和浩然应该双管齐下,老了再从政。这个提议让所有人大吃一惊。身为太子,两个黄旗大臣的嘴被堵住了。霍格不高兴,但他说不出来。多尔衮退了一步,但作为辅政王,他也是实际的统治者。吉尔认为他不会暴露在光线下,所以他当然不会反对。戴只想大局稳定,无意竞争,也不反对这个计划。这样,这种妥协被各方接受,但由此产生的新政治格局将对未来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政局产生重大影响。
多尔衮选择福临当皇帝是因为一些诗人和作家卷入了他与母亲庄妃的“风流韵事”。实际上,多尔衮选择福临是因为他只有六岁,容易控制,排除了豪格,从而排除了野部舒和硕赛;其次,由于她的母亲永福公主受到皇太极的宠爱,地位很高,大臣们更容易接受她的儿子当皇帝,甚至满足了以前皇帝的愿望。当然,直公贵妃虽然名高于庄妃,但实际地位并不高,所以两岁的儿子柏木茂物不能入选。同时,辅王的选择也代表了各方力量的平衡。由于黄旗和白旗是主要竞争对手,福临即位时代表了黄旗和蓝旗的利益,多尔衮成为辅政是必然的。
但我怕他一上台就不被对手认可,所以带了杰朗一起。在对方眼里,这就是镇压多尔衮的中学。在多尔衮想来,这个人比较好对付。对于下层民众来说,多尔衮和柯佳是皇太极晚年最信任和重用的人。他们带头处理很多政务,所以成为摄政也就不足为奇了。
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处理了争夺皇位这个棘手的问题,向权力的巅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一新模式的艾、朔节、郝及其下属,稳定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计划客观上避免了八旗的内乱,保存了八旗的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团结。当然,他的提议是在他自己的王位争夺战不容易成功之后提出的。这是两位黄旗大臣在“剑走偏锋”的咄咄逼人的形势下提出的中间政策或下策,而不是他一开始就有的远见卓识和宽广胸怀。
小庄与妹夫多尔衮的感情纠葛可谓凄美感人。是一见钟情的痴情男女吗?他们的爱情会有结果吗?历史真相是什么?
《晓庄秘史》年,多尔衮和孝庄在蒙古草原上不期而遇。多尔衮对美丽的晓庄一见钟情,于是许下敖包一生一世。情节美,就是美。不幸的是,根据历史研究,一见钟情是不太可能发生的。因为多尔衮是建女真,而孝庄在科尔沁,相距数百里,很难相见。他们第一次见面是在孝庄的姑姑哲哲和皇太极的婚礼上。多尔衮三岁,小庄两岁。别说一见钟情,两三岁的孩子能不能记住还是个问题。会不会是一见钟情?不,那也不可能。第二次见面时,肖壮10岁,多尔衮11岁。那天,多尔衮正在那里忙着结婚。但新娘不是小庄,而是同部落的其他小女孩。一见钟情就更不可能了。这次轮到庄妃结婚了。2岁时,她嫁给了皇太极。现在我们认为12岁的孩子应该结婚。而游牧民族主要吃肉,荷尔蒙分泌过多,所以孩子发育很早。不管是男人还是女人,12岁都是大龄青年。不结婚就不能结婚。所以小庄12岁结婚是合理的。就这样,只见过三次面的两个人就结婚了。
就像电视剧里说的,多尔衮和萧庄是青梅竹马,皇太极去求爱,这是极不现实的。其实对于小庄来说,她的婚姻本身与爱情无关。每一个蒙古族女性的婚姻都承载着国家的使命。科尔沁部落任何一个女人结婚都是带着沉重的使命。满蒙联姻绝非偶然。蒙古曾经是一个不可战胜的国家,大蒙古帝国的疆域横跨欧亚。但是帝国在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衰落了。蒙古分为三个区:漠南、漠北、漠西。孝庄科尔沁部落是漠南东部的一个分支。科尔沁部落不擅长打仗,但有很多强大的邻居。东有大金,西有察哈尔,南有明朝。谁都得罪不起。唯一的活路就是靠建州女真人。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科尔沁蒙古的***认为,仅靠自己部落的人很难带领国家再次崛起。唯一的办法就是改变游戏。所以他们愿意把部落里的美女都嫁给建州女真,让一半的蒙古人的血流入满人的,然后满人和蒙古人共同收复被汉人抢走的山河。科尔沁部落的每个女人都为此而结婚。
所以多尔衮和小庄之间没有一见钟情。当然,首先,没有机会。两个在集体聚会上见过三次面的人相爱是不现实的。第二,没有理由。对于科尔沁部落的女人来说,婚姻是一种使命。爱情,从来没想过。
皇太极死后,又是一场汗流浃背的战斗。多尔衮和豪格实力相当。如果他们这样做,清朝将不得不灭亡。但双方都决定各退一步,另立太子。经过孝庄的斡旋,福临继承了王位。小皇帝还年轻,摄政王多尔衮独揽大权,政权随时易主。庄妃如何保住儿子的王位?她必须嫁给多尔衮,这有点像政治婚姻。
有三个证据可以证明庄妃嫁给了多尔衮。一种说法是明末清初的反清将领张煌言在《小庄秘史》年写道:“长寿是合作的荣耀,慈宁宫的门却烂了。官纯昨天买了一件新乐器,大礼是给太后的。”“生日”就是生日的意思,所以要说生日聚会。“结婚”是古代少数民族结婚时的习俗,有点像现代人喝酒的意思。“慈宁宫都是烂门”,也就是说太后宫的人都很幸福。“礼物是为太后结婚准备的”,这一点尤为明显。意思是太后的生日是和婚宴一起举行的。第二个证据是多尔衮的爵位变化,从“辅政王”到“摄政王”,最后到“摄政王”。最后,这也是孝庄嫁给多尔衮的重要证据。这恰恰证明了多尔衮与孝庄皇太后的关系从秘密到公开的过程。还有一点,清代的三大皇家陵园是北陵、东陵和西陵。皇太极的陵园在辽宁沈阳的清北陵,孝庄葬在400多公里外的河北遵化市的董卿陵。按照清初的丧葬制度,无论皇后死在皇帝之前还是之后,都要和皇帝合葬。小庄没有和皇太极合葬,可见一斑。
电视剧里多尔衮似乎如痴如醉。我从来没有要过妻子,除了我不想要一个来自小玉儿的妻子。其实不算小庄,多尔衮有十个老婆。但他只有一个女儿,没有男性后代。此外,晋松战争后,多尔衮被严重削弱,不能有更多的孩子。这也是孝庄皇太后敢于嫁给他的原因之一。因为我知道和他生孩子是不可能的。如果是,是王子还是王子?因为多尔衮不能再生育,他们的婚姻不会对孝庄和皇太极的儿子福临构成威胁。这样,他们的婚姻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另外,多尔衮一生短暂,不到39岁就去世了。
多尔衮死后,辅佐13岁顺治的重担就落在了小庄身上。她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在改朝换代的风暴中扶持年轻的顺治,并帮助孙子康熙登基,实现了改朝换代。她历尽艰辛,一生坎坷,给后人留下了一个美丽的传奇。
清宗室
爱新觉罗氏宗谱
太祖次子、爱新觉罗代善、支、宗谱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祖) (ài Xīn Jué Luó Nǔ ěr Hā Chì)
综合关系谱
祖宗关系谱
子孙关系谱
姓氏: 爱新觉罗 (ài Xīn Jué Luó) • 查看姓氏谱
名: 努尔哈赤(太祖) (Nǔ ěr Hā Chì)
字:
别名:
性别: 男,排行第1
生于: [己未 羊, 明 嘉靖39年] 公元1559年2月21日
终于: [丙寅, 明 天启7年] 公元1626年9月30日
葬于:
年岁: 享年67岁
后嗣: 资料库里共2,581人。
生活地区:
明嘉靖卅八年己未二月廿一日生于苏克素护部赫图阿拉城今辽宁省新宾县;清天命十一年丙寅八月十一日痈疽发作,卒于离渖阳40里的洪区翟家乡大挨金堡村逝世,享年68岁
直属关系谱:
父
爱新觉罗塔克世(显祖) (ài Xīn Jué Luó Tǎ Kè Shì), 宣皇帝
男, [明] 公元1542年~1583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2,939人。
母
喜塔腊额穆齐 (Xǐ Tǎ Là é Mù Qí), 显祖宣皇后
女, [明] 公元1529年()~1568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2,917人。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祖) (ài Xīn Jué Luó Nǔ ěr Hā Chì)
妻
富察衮代 (Fù Chá Gǔn Dài), 继妃
女, [明] 公元1560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26人。
妻
嘉穆瑚觉罗真哥 (Jiā Mù Hú Jué Luó Zhēn Gē), 庶妃
女, [明] 公元1562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4人。
妻
钮祜禄 (Nǐu Hù Lù ), 庶妃
女, [明] 公元1555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85人。
妻
佟佳哈哈纳扎青 (Tóng Jiā Hā Hā Nà Zhā Qīng), 元配正室,努尔哈赤入赘。
女, [明] 公元1548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472人。
妻
乌拉纳喇阿巴亥 (Wū Lā Nà Lǎ ā Bā Hài), 继室,大妃
女, [明] 公元1589年~162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38人。
妻
西林觉罗 (Xī Lín Jué Luó ), 庶妃
女, [明] 公元1581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2人。
妻
叶赫那拉 (Yè Hè Nà Lā ), 侧妃
女, [明] 公元1582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人。
妻
叶赫那拉孟古 (Yè Hè Nà Lā Mèng Gǔ), 孝慈高皇后
女, [明] 公元1575年~1603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573人。
妻
伊尔根觉罗 (Yī ěr Gēn Jué Luó ), 侧妃
女, [明] 公元155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22人。
妻
伊尔根觉罗 (Yī ěr Gēn Jué Luó ), 庶妃
女, [明] 公元1574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人。
妻
兆佳 (Zhào Jiā ), 庶妃
女, [明] 公元1555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92人。
女
爱新觉罗 (ài Xīn Jué Luó ), 和硕公主,清太祖第二女
女, [明] 公元1586年~164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儿
爱新觉罗褚英 (ài Xīn Jué Luó Chǔ Yīng), 皇太子,多罗广略贝勒
男, [明] 公元1580年~1618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56人。
儿
爱新觉罗代善(铁帽子) (ài Xīn Jué Luó Dài Shàn), 大贝勒,正红旗,皇次子和硕礼烈亲王
男, [明] 公元1583年~1648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313人。
儿
爱新觉罗阿拜 (ài Xīn Jué Luó ā Bài), 镇国勤敏公
男, [明] 公元1585年~1648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91人。
儿
爱新觉罗汤古代 (ài Xīn Jué Luó Tāng Gǔ Dài), 镇国克洁将军
男, [明] 公元1585年~1640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3人。
儿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ài Xīn Jué Luó Mǎng Gǔ ěr Tài), 三贝勒,掌正蓝旗
男, [明] 公元1577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8人。
儿
爱新觉罗塔拜 (ài Xīn Jué Luó Tǎ Bài)
男, [明] 公元1589年~1639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80人。
儿
爱新觉罗阿巴泰 (ài Xīn Jué Luó ā Bā Tài)
男, [明] 公元1589年~164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20人。
儿
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 (ài Xīn Jué Luó Huáng Tài Jí)
男, [明] 公元1592年~1643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572人。
儿
爱新觉罗巴布泰 (ài Xīn Jué Luó Bā Bù Tài), 镇国恪僖公
男, [明] 公元1592年~1655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8人。
儿
爱新觉罗德格类 (ài Xīn Jué Luó Dé Gé Lèi)
男, [明] 公元1596年~1635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5人。
儿
爱新觉罗巴布海 (ài Xīn Jué Luó Bā Bù Hǎi), 十一子,镇国将军
男, [明] 公元1596年~1643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人。
儿
爱新觉罗阿济格 (ài Xīn Jué Luó ā Jì Gé), 武英郡王
男, [明] 公元1605年~1651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46人。
儿
爱新觉罗赖慕布 (ài Xīn Jué Luó Lài Mù Bù), 辅国公
男, [明] 公元1611年~164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1人。
儿
爱新觉罗多尔衮(铁帽子) (ài Xīn Jué Luó Duō ěr Gǔn), 和硕睿亲王
男, [明] 公元1612年~1650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2人。
儿
爱新觉罗多铎(铁帽子) (ài Xīn Jué Luó Duō Duó), 豫郡王
男, [明] 公元1614年~1649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73人。
儿
爱新觉罗费扬果 (ài Xīn Jué Luó Fèi Yáng Guǒ)
男, [明] 公元1615年~1640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4人。
女
爱新觉罗赤长女 (ài Xīn Jué Luó Chì Cháng Nǚ Gù Lún Gōng Zhǔ), 固伦公主,母元妃佟佳氏哈哈纳札青
女, [明] 公元1578年~1652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女
爱新觉罗穆库什 (ài Xīn Jué Luó Mù Kù Shí)
女, [明] 公元1587年~164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40人。
女
爱新觉罗莽古济 (ài Xīn Jué Luó Sān Nǚ Mǎng Gǔ Jì), 哈达公主,清太祖第三女
女, [明] 公元1590年~1635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儿
爱新觉罗从子,恪僖 (ài Xīn Jué Luó Cóng Zǐ Kè Xī), 贝勒固伦
男, [明] 公元1615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人。
女
爱新觉罗赤养女,巴约特格格 (ài Xīn Jué Luó Chì Yǎng Nǚ Bā Yuē Tè Gé Gé), 和硕公主
女, [明] 公元1590年~1649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女
爱新觉罗穆库什 (ài Xīn Jué Luó Mù Kù Shí), 清太祖第四女
女, [明] 公元1595年~1659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女
爱新觉罗 (ài Xīn Jué Luó ), 清太祖第五女
女, [明] 公元1596年~1612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女
爱新觉罗 (ài Xīn Jué Luó ), 清太祖第六女
女, [明] 公元1600年~164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女
爱新觉罗赤七女 (ài Xīn Jué Luó Chì Qī Nǚ), 母庶妃伊尔根觉罗氏
女, [明] 公元1604年~1685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女
爱新觉罗聪古伦 (ài Xīn Jué Luó Cōng Gǔ Lún), 和硕公主,清太祖第八女
女, [明] 公元1612年~164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直系祖宗:
觉罗布库里雍顺 → 觉罗历数世 → 觉罗范嗏 → 觉罗挥厚(七世祖) → 觉罗孟特穆|猛哥帖木儿(肇祖,六世祖) → 觉罗充善|董山(五世祖) → 觉罗锡宝齐篇古(高祖,四世祖) → 觉罗福满(兴祖,三世祖) → 觉罗觉昌安(景祖) → 爱新觉罗塔克世(显祖)
兄弟姊妹: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祖), 爱新觉罗舒尔哈齐,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雅尔哈齐
爱新觉罗穆尔哈齐, 爱新觉罗巴雅喇
觉罗博伊和齐, 觉罗祜尔哈齐, 觉罗光度, 觉罗瓦尔哈, 觉罗库尔喀, 觉罗隆苏, 觉罗威准, 觉罗望喜, 觉罗务巴泰, 觉罗僧额, 觉罗洞峨洛, 觉罗阿度巴彦, 觉罗珠巴礼, 觉罗伊巴礼, 觉罗卦尔察, 觉罗伯林, 觉罗机达席库
爱新觉罗代善(铁帽子) (ài Xīn Jué Luó Dài Shàn), 大贝勒,正红旗,皇次子和硕礼烈亲王
综合关系谱
祖宗关系谱
子孙关系谱
姓氏: 爱新觉罗 (ài Xīn Jué Luó) • 查看姓氏谱
名: 代善(铁帽子) (Dài Shàn)
字:
别名: 大贝勒,正红旗,皇次子和硕礼烈亲王
性别: 男,排行第2
生于: [癸未 羊, 明 万历12年] 公元1583年8月19日
终于: [戊子, 清 顺治5年] 公元1648年11月25日
北京
葬于:
年岁: 享年65岁
后嗣: 资料库里共313人。
生活地区:
生于万历十一年七月初三日寅时(15830819),死于顺治五年十月十一日丑时(16481125),66岁。太祖第二子。母元妃佟佳氏。
职业/身份:
天命元年(1616年),后金政权建立时,代善被封为和硕贝勒,称大贝勒,为正红旗旗主。在伐女真各部、征蒙古、攻明朝历次战役,颇见其功。努尔哈赤死时,拥立皇太极有功,后尊为礼亲王,为四大贝勒之一。康熙十年
备注:
子8女12
直属关系谱:
父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祖) (ài Xīn Jué Luó Nǔ ěr Hā Chì)
男, [明] 公元1559年~162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2,581人。
母
佟佳哈哈纳扎青 (Tóng Jiā Hā Hā Nà Zhā Qīng), 元配正室,努尔哈赤入赘。
女, [明] 公元1548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472人。
爱新觉罗代善(铁帽子) (ài Xīn Jué Luó Dài Shàn), 大贝勒,正红旗,皇次子和硕礼烈亲王
妻
叶赫那拉氏 ( Yè Hè Nà Lā Shì), 继福晋,布斋之女。
女, [明] 公元1574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05人。
妻
李佳氏 (Lǐ Jiā Shì), 达褚祜巴宴之女
女, [明] 公元1569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03人。
妻
叶赫那拉氏 (Yè Hè Nà Lā Shì), 母三继福晋,阿纳布之女。子2女2
女, [明] 公元1592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105人。
儿
爱新觉罗岳托(铁帽子) (ài Xīn Jué Luó Yuè Tuō), 长子,多罗克勤郡王
男, [明] 公元1599年~1639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97人。
儿
爱新觉罗硕托 (ài Xīn Jué Luó Shuò Tuō), 次子,已革固山贝子
男, [明] 公元1600年~1643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3人。
儿
爱新觉罗萨哈璘 (ài Xīn Jué Luó Sà Hā Lín), 三子,和硕颖毅亲王
男, [明] 公元1604年~163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82人。
儿
爱新觉罗瓦克达 (ài Xīn Jué Luó Wǎ Kè Dá), 四子,多罗谦襄郡王
男, [明] 公元1606年~1652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20人。
儿
爱新觉罗巴喇玛 (ài Xīn Jué Luó Bā Lǎ Mǎ), 母继福晋叶赫那拉氏
男, [明] 公元1608年~1631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儿
爱新觉罗玛占 (ài Xīn Jué Luó Mǎ Zhàn)
男, [明] 公元1612年~1638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儿
爱新觉罗满达海(铁帽子)2 (ài Xīn Jué Luó Mǎn Dá Hǎi), 七子,巽亲王
男, [清] 公元1622年~1652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40人。
儿
爱新觉罗祜塞 (ài Xīn Jué Luó Hù Sāi)
男, [清] 公元1628年~1646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61人。
女
爱新觉罗代善三女 (ài Xīn Jué Luó Dài Shàn Sān Nǚ), 郡主,嫁科尔沁博尔济吉特
女, [清] 公元1629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女
爱新觉罗代善十二女 (ài Xīn Jué Luó Dài Shàn Shí èr Nǚ), 嫁阿霸垓博尔济吉特
女, [清] 公元1629年()~
后嗣:资料库里共0人。
直系祖宗:
觉罗布库里雍顺 → 觉罗历数世 → 觉罗范嗏 → 觉罗挥厚(七世祖) → 觉罗孟特穆|猛哥帖木儿(肇祖,六世祖) → 觉罗充善|董山(五世祖) → 觉罗锡宝齐篇古(高祖,四世祖) → 觉罗福满(兴祖,三世祖) → 觉罗觉昌安(景祖) → 爱新觉罗塔克世(显祖) →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太祖)
兄弟姊妹:
爱新觉罗褚英, 爱新觉罗代善(铁帽子), 爱新觉罗赤长女
爱新觉罗从子,恪僖, 爱新觉罗皇太极(太宗), 爱新觉罗阿巴泰, 爱新觉罗阿拜, 爱新觉罗汤古代,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爱新觉罗塔拜, 爱新觉罗巴布泰, 爱新觉罗德格类, 爱新觉罗巴布海, 爱新觉罗阿济格, 爱新觉罗赖慕布, 爱新觉罗多尔衮(铁帽子), 爱新觉罗多铎(铁帽子), 爱新觉罗费扬果, 爱新觉罗穆库什,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莽古济, 爱新觉罗赤七女, 爱新觉罗聪古伦, 爱新觉罗赤养女,巴约特格格, 爱新觉罗穆库什, 爱新觉罗, 爱新觉罗阿尔通阿, 爱新觉罗阿敏, 爱新觉罗札萨克图, 爱新觉罗济尔哈朗(铁帽子), 爱新觉罗图伦, 爱新觉罗寨桑武, 爱新觉罗七子—, 爱新觉罗费扬武, 爱新觉罗扎隆克图, 爱新觉罗萨哈廉, 爱新觉罗达尔察, 爱新觉罗硕弼基, 爱新觉罗务达海, 爱新觉罗汉岱, 爱新觉罗噶巴喇, 爱新觉罗塔海, 爱新觉罗唐喀, 爱新觉罗祜世塔, 爱新觉罗喇世塔, 爱新觉罗欢齐费扬古, 爱新觉罗拜松武, 爱新觉罗拜音图, 爱新觉罗塞伊图, 爱新觉罗巩阿岱, 爱新觉罗锡翰, 爱新觉罗济玛护, 爱新觉罗七子, 爱新觉罗德马户, 爱新觉罗九子
郭络罗达尔汉, 觉罗塞勒, 觉罗阿济赉, 觉罗席赖, 觉罗阿赛, 觉罗阿世布, 觉罗卓班, 觉罗伊图, 觉罗布三, 觉罗昂阿拉, 觉罗翁阿岱, 觉罗枯迈, 觉罗龙锡, 觉罗禄赫, 觉罗图兰, 觉罗图禄, 觉罗奥岱, 觉罗务默讷, 觉罗郎球, 觉罗巴哈纳, 觉罗海兰, 觉罗普尔朋, 觉罗拜三, 觉罗密雅纳, 觉罗穆成格, 觉罗德勒浑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怎样起义的
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2月21日,努尔哈赤出生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建州左卫一个小部酋长的家里。他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尔,原是元朝斡朵里万户府的万户,明永乐三年(1405年)应明成祖朱棣的招抚,入京朝贡,封授建州卫指挥使,后掌建州左卫,晋升至右都督。宣德八年(1433年),因教授明都指挥佥事裴俊,被阿速江等卫“野人女真”杀死。其子董山是努尔哈赤的五世祖,初授指挥使,后晋升右都督,与叔父凡察分掌建卫、建州右卫,成化三年(1467年)以屡掠辽东人畜,被明朝斩杀。建州三卫遭到明军残酷征剿。董山的长子脱罗及其子妥义谟,先后袭职,多次进京朝拜明帝,贡献方物。董山的第三子锡宝齐篇古,是努尔哈赤的四世祖。锡宝齐之子福满,后被清朝追尊为兴祖直皇帝。福满第四子觉昌安是努尔哈赤的祖父。觉昌安第四子塔克世娶妻喜塔喇·厄墨气,生三子,长为努尔哈赤,次为舒尔哈齐,幼为雅尔哈齐。
历史上多尔衮是怎么死的?
本文2023-10-07 15:29:0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85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