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姓的由来!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1收藏

“渠”姓的由来!,第1张

渠,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苏丰县人数居多。渠姓出自于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古代主要名人有:1。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2。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3。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4。渠澄清,徐州人,明朝宣城训导;5。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

祁县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渠姓源流初探》的摘要: 渠家的普通一兵渠夏向列祖列宗致敬!向各位族人致敬! 为了赞颂强悍善战的祖先,为了激励血脉相连的族人,请允许我班门弄斧吧! 一、渠姓族人的直系祖先 ……许多中国人一谈起自己的祖先,往往就向上追溯到了三千多年前的周文王那里。渠姓人也不例外,这个几乎是全中国人数最少的部落历来是随大流的。于是,周文王的儿子康叔便被铭刻在了他们的始祖牌位上。 周文王是名震千古的伟大圣人,能拥有这样的祖先那肯定是值得自豪的。但严格审视奉其为始祖的诸姓人群,客观的说并不全都是嫡系的圣裔血脉,实际上相当多的人属于攀龙附凤。我们在这里不得不略带遗憾地指出,渠姓族人的血脉长河另有来源,他们的直系祖先是一些忠厚朴实但又强悍善战的草原牧民。 考古人类学大师李济在其名著《中国民族的形成》里有一段话非常值得我们重视:“……有一组姓氏被中国的谱牒学者们称为怪姓——说它们怪,是因为这些姓氏像私生子一样,不知道谁是自己的祖先。这些姓氏的怪处还在于它们罕见。这些事实,再加上中国人没有充分的理由绝不改变其姓氏的事实,使我们可以推断这些姓氏是外来的。这样的姓氏共有1000多个,其中802个可以确定是出现在H(1368——1644年)时期的。……” 李济先生随后又开列了一张统计表,上面有怪姓在各省的分布情况。其中山西省竟有94个怪姓,雄踞全国第一。书中虽然对这94个怪姓到底有哪些语焉不详,但渠姓应该是位列榜中的。请大家高度注意“山西省”这个关键词,因为当代各省的渠姓族人大都认为渠姓源出于山西省。这种看法是很有道理的,渠姓族人许多年以来对各自家谱和传说的研究为之提供了有力的证明。山西省与渠姓绝对是有“血肉”之缘的,因而也是解开渠姓源流之谜的两把最关键的钥匙之一。 作者本人所属的这一枝,故老相传便是出自于山西省,是祁县白圭村人。在二百多年前的大清乾隆年间,经商来到内蒙古并定居下来,迄今已经有十五代了。近一百多年来,从作者的曾祖父到祖父到父亲都是饱读经史的好学之人,都对渠姓源流的思考具有最强烈的兴趣。 前辈们深思熟虑逐步形成的看法是:近代(自然包括现代和当代)的渠姓实际上很可能是源自于古代的临松卢水胡,临松卢水胡所孕育出的精华和代表——沮渠部族在经过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之后演变成了今天的我们——渠姓族人。这个看法一直是在父子之间口耳相传,或许有些家学的味道。虽然作者前辈的这种观点以前从来没有形成过文字或对外宣扬,但我想,正在读本篇文章的诸位族人中肯定不乏早有同感者。 二、最关键的钥匙之一(地理及时代因素):用山西这块试金石验出近代渠姓的真正来源 让我们先看看历史上带渠字的所有姓氏吧,可以把它们统称为“含渠姓氏”,近代渠姓无疑就是从其中的一个延续下来的。翻开《中国姓氏汇编》等书,可以发现这些姓氏主要有:渠、渠复、渠丘、义渠、沮渠。这“五虎上将”中的哪一个才能够有幸戴上“渠姓直系祖先” 的桂冠呢?一番辨析的展开自然会将答案呈上。 现有的常见解释认为渠姓源于姬姓,这显然是从春秋时期卫国一位名叫“渠孔”的大夫以及周王宰“渠伯纠”身上得到的灵感。这个是目前最主要的解释,但它的真实性却恰恰可能是最脆弱的。在战国以前平民无姓,只有贵族有姓。然而在那时的历史记载中,对一个有地位的人常常是称名而不道姓的(虽然他们肯定是有姓的)。 比如说到秦孝公即位是这样的:太子“渠梁”即位,而不是说太子“嬴渠梁”即位。再比如孔子的父亲,提到他的时候总是说“叔梁纥”怎么怎么,而不是说“孔叔梁纥” 怎么怎么。还比如晋文公“重耳”,你在先秦古书中能找到“姬重耳”这种说法吗?……类似的例子很多。 总之,不能看到古人的名字里面带渠字就饥不择食地认为是姓渠的人。至于渠孔与渠伯纠名字里面所含有的渠字,最大的可能:它是“名的构成要素”而不是“姓的构成要素”。春秋时期称呼一个人,还把他的“字”放在“名”的前面。比如百里奚的儿子叫孟明视,其中“明”是字,“视”才是名。所以,在渠孔与渠伯纠这两位贵族的称呼上,“渠”有可能是他们各自所取的“字”,而“孔”和“伯纠”才是他们的“名”。 当然,也不能彻底就排除那个时期真的存在单音节渠氏的可能性。因为姬姓是个大姓,分化出了很多支派,其中的一个支派以封地“渠”或是官职“渠”为氏是很有可能的。于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在本文中把五胡十六国以前有可能在中原地区存在过的单音节渠姓称为“古代渠姓”,而把元末明初才开始兴起的单音节渠姓称为“近代渠姓”。 渠复、渠丘、义渠这三个复姓则当合而论之。它们于东汉以前均在历史记载中出现过(渠复、义渠皆然,只是忘记了渠丘这个姓曾在哪本古书里出现过),但以后便与古代渠姓一样,很快地就湮没无闻了。这三姓与古代渠姓的共同特点就是在当时都极为罕见和稀少。中国姓氏发展总的趋势就是大姓人口越来越多,而小姓则越来越少甚至被淘汰。这是没有挽救办法的!因为在历史的长河中,小的姓氏最经不起战乱的摧残。须知中国是一个大型战乱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度,众多此类小的姓氏还没等到有所作为,便早早地烟消云散了,这是非常令人惋惜的。古代渠姓与渠复、渠丘、义渠这三个复姓的消失就是属于此类情况,中国今天仍健在的八十多个复姓里面已经没有这三剑客的踪影了。事情很明白:是历史上此起彼伏的毁灭性战争无情地吞没了他们。

  第一、国势衰微,对俄茶叶大战晋商受挫

  清朝雍正五年(1727)清政府和俄国政府确定把库伦(乌兰巴托)附近之恰克图作为双方商人的贸易点。自此,恰克图贸易日益繁盛。嘉庆、道光(1796——1850)以来,中国从恰克图输往俄国的商品是以茶叶为大宗,其业务皆为晋帮商人所垄断。据统计,道光十七年至十九年(1837——1839)中国从恰克图每年输往俄国茶叶达8071880俄磅,价值800万卢布。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俄国以“调停有功”,胁迫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中俄天津条约》、《中俄北京条约》,俄国政府不费一兵一卒,打开了侵略中国蒙古地区的通道,取得了沿海七口(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台湾、琼州)的通商权。同治元年(1862),俄国政府又据《中俄陆路通商章程》取得了通商天津比各国低三分之一税率等特权。自此,俄商得以享受特权,深入到中国内地攫取物产和推销其产品。同治五年(1866),俄国政府又强迫清政府取消天津海关的复进口税,即免征茶叶的半税,使俄商的贩运成本大幅度下降。

  据天津海关记载:咸丰十一年(1861)以前,一直是晋商垄断着湖北、湖南的茶叶贩运,他们将两湖茶叶经陆路运往恰克图销往俄国。但是从同治元年(1862)始,俄国商人已在上述地区建立茶栈,收购和贩运茶叶。由于俄商享有免除茶叶半税的特权,又是水陆并运,俄商的贩运路线是:将茶叶用船从汉口沿江而下运至上海,再沿海运至天津,然后走陆路经恰克图贩运欧洲,大大节省了费用,所以俄商贩茶业务扶摇直上,从同治四年(1865)的1647888磅,到同治六年(1867)猛增至8659501磅。而晋商贩茶却由于清政府的限制,不能享受水路运输之便,并且要付数倍于俄商的厘金税收。例如,从湖北汉口贩茶至张家口需经63个厘金分卡,所付税金要比俄商多10倍,所以恰克图晋商的对俄贸易也就日益衰落。

  同治七年(1868),恰克图的晋帮商号已由原来的一百二十家下降到四家。晋商决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提出了“由恰克图假道俄国行商”的方略,即“俄国到中国来夺我商利,我华商去俄国也另觅新途。”(参见渠绍淼、庞义才《山西外贸志》)

  恰值其时,沙皇俄国照会清政府,声称恰克图贸易日衰,要求开辟张家口为商埠和在该地设领事馆。张家口地邻京都,清政府担心被俄国辟为商埠和设领事后,危及京都安全和对蒙古地区的统治,便同意了让晋商北上到俄国经商,以阻拦俄人南下辟张家口为商埠和设领事的要求。清政府还对北上晋商酌减厘金,取消浮税,以示体恤。晋商得此便利,如虎添翼,便大力向俄国内地发展。他们先后在俄国莫斯科、多木斯克、赤塔、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等城市设立商号,与俄商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在晋商向俄国内地进军的第一年(同治八年,1869),即向俄输出茶叶11万担,俄商直接贩茶也是11万担,交手的第一回合晋商便与俄商扳成平局。到第三年(同治十年,1871年),晋商每年输俄茶叶已达20万担,较俄商直接贩茶多一倍。晋商对俄贸易是走陆路,以运费较高的骆驼、牛马车等为交通工具,而俄商是凭借特权以运费较低的水陆并运来贩运茶,晋商俄商之间的竞争条件优劣十分明显,但晋商仍能在对俄贸易中占上风,如果不是清政府的腐败,晋商在对俄贸易中是不一定会失败的。

  同治十一二年(1873),晋商为了节省运费,准备象俄国一样把湖北茶经水路运至天津,再走陆路贩到俄国,但清政府对晋商的这一计划却横加干涉,并要对贩茶走水路的晋商,仍按走陆路一样收取厘金税收。世上哪有本国商人在本国贩运本国货物不能享受与外商同等待遇,反而要另加税金的道理?但是,在清政府统治下的中国却这样做了。清朝统治者倒行逆施,抑制华商的行径,使晋商在与俄商的茶叶商战中一开始就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加之俄商先后在汉口、九江、福州等地建立制砖茶厂,使用蒸汽机代替手压机,所制砖茶成本低、质量高、产量大,而晋商制造砖茶仍是依靠手工作坊,其产品显然不能与机器产品相比,晋商在砖条制作上又受到了俄商的排挤。接着,中日朝鲜交涉事起,清政府推行“引俄制日”政策,使俄商在华势力越发猖獗,先后控制了一些中国的产茶区。在这种情况下,俄商直接贩运中国茶数量猛增,达到年贩茶六七十万担,而晋商下降到年输俄国茶叶仅数万担。

  光绪三十一年(1905),俄国西伯利亚铁路全线通车,俄商经海参崴转铁路运输不仅费用低,而且极为便捷,晋商对俄的茶叶贸易已经难以大规模进行。晋商为了打开销路,又采取了赊销茶叶给俄中小商人的办法,待他们将茶叶售出后,再返还茶款。不料却因此招祸:有些俄商是故意拖欠不还欠款,有些中小俄商因受国内大茶商的排挤或自身经营不善,还款无望。晋商因此赔累甚巨,损失银达62万余两。晋商为了挽回损失,呈请清政府与俄国当局交涉,要求追回俄商所欠银两,但是恐外媚外的清政府对晋商的呈请根本不予受理。宣统元年(1909),俄国政府又突然违背两国茶约规定,对在俄华商征以重税,以排挤在俄经商的中国商人。晋商遭此种种打击,在对俄的茶叶商战中终于失败。

  第二、政府腐败,晋商投资矿业又遭重挫

  19世纪末,外国资本主义开始了掠夺山西煤炭资源的活动。光绪二十三年(1897),英国福公司通过中国买办刘鹗、方孝杰设立晋丰公司,准备开采山西盂县、平定、泽州、潞安等地煤矿,后因遭到晋籍在京官员的反对,清政府黜退刘鹗等人,改由山西商务局与英商谈判。不久,山西商务局与福公司签订合同,福公司获得了在山西平定等地开采煤铁矿藏的权利。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太铁路通阳泉,福公司派人到平定占山开矿,查禁民窑,霸占矿地,激起了山西人民和海外留学生的极大愤慨,爆发了争回矿权运动。在这场斗争中,晋商积极参与,并举行了罢市活动。

  光绪三十二年(1906),日本东京发生了山西阳高县留日学生李培仁蹈海事件。李的蹈海和其数万字慷慨激昂的《绝命书》,进一步激发了山西人民争回矿权的斗争。英福公司感到在山西强行开采煤矿已不可行,便改为金钱讹诈。开始以索取赎矿银1100万两作为交出矿权的条件,但遭到山西代表的严词拒绝。最后以讹诈赎矿银 275万两为条件,同意交出矿权,退出山西。双方议定,赎矿银分四次交纳,第一次先交赎矿银的一半,由于赎矿银数巨期短,而财政库款无余,为了不失信于外人,保晋省名誉,山西当局便以地亩捐作抵押,由山西祁县票号商渠本翘出面向山西各票号筹借此款。英福公司闻讯山西票号准备垫支赎矿银,便暗托与其有往来的银行,收集在外之款,以困山西票号。但山西票号不动声色,旬日筹集银 150万两,克获全功,对此,外商固惊讶不已,而晋商在金融界之活动力也由此可见。正如近人严慎修所说:“使当日票商不为助力,吾恐今之矿区犹在福公司之手,而英商势力早已横行于我山西之境内矣。”

  晋商渠本翘为了确保利权,又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与刘懋赏、冯济川等绅、学界人士组建保晋矿务有限总公司,并由渠氏出任总经理,开采全省煤铁矿藏。保晋公司议定集股银 800万两,实际集股 193万两。如前所述,原来由渠氏出面向山西各票号筹措之赎矿银,是以山西地亩捐作抵押,但是山西当局却在1911年截留了全省地亩捐。渠氏为了归还向各票号筹借的赎矿银,只好将保晋公司吸收到的股份资本银挪还票号。这样,保晋公司从开办之日起就因资金严重短缺,无法维持正常生产,致渠本翘被迫辞去总经理之职。而山西当局所欠保晋公司之款,直到1916年几经交涉,才要回现金60万元,对其余欠款,山西当局以发给保晋公司一张“见义勇为”奖状,一笔勾销。晋商积极参与山西人民的争回矿权运动,千方百计出资赎回矿权,投资开办山西近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矿业公司,但由于当时山西当局的压迫,在资金上釜底抽薪,却终不能有所作为。

  第三、墨守成规,晋商四失机遇,终归无法振作

  清末,晋商经营的山西票号已呈衰落状态。但在山西人中也不乏有识之士,他们认清了新的形势,主张改革图存。可惜由于一些财东及总号经理的顽固和墨守旧法,以致四次失去发展的机遇。例如,光绪二十九年(1903),北洋大臣袁世凯曾邀请山西票号加入天津官银号,但山西票号拒不奉命。光绪三十年(1904),鹿钟霖为户部尚书,奉谕组建大清户部银行。鹿也邀请山西票号加入股份,并请出人组织银行。山西票号北京分庄的经理多数赞成鹿氏之提议,均跃跃欲试,但山西票号为独裁制,重大事体必须请示总号定夺。

  票号总经理多墨守成规,只知享现成福,毫无远见,竟复函票号北京分庄经理,既不准入股,也不准派人参加组建,致坐失机缘。后来,户部银行改由江浙绸缎商筹办,致江浙财团后来居上。不久,户部银行改组为大清银行,再请山西票号参加协办,无奈山西票号又不应召。结果,山西票号始终未能参与国家银行,第一次失去了改组银行的机会。

  光绪三十四(1908),山西蔚丰厚票号北京分庄经理李宏龄认识到山西票号若不顺应潮流及早改革图存,将在商界、金融界销声匿迹,因此改组票号为银行是大势所趋。为此,他与渠本翘筹划了票号改组的计划,同时联合京都的山西祁县、太谷、平遥三帮票号致函总号,又请渠本翘到总号当面陈述票号改组银行计划。其时,蔚丰厚、蔚泰厚、天成亨、新泰厚、蔚盛长票号为五联号,财东同为介休侯姓,在五联号中以蔚泰厚总经理毛鸿翙最有权威。毛氏墨守成规,反对票号改组银行,反而诬指李宏龄所议另有个人企图,致李等再不能有任何行动。宣统元年(1909),京都的山西各票庄通过各埠山西票庄再次提出改组银行之议,汉口、兰州、济南等地山西票庄纷纷致函总号,要求改组票号为银行。无奈总号经理仍不为动,对各地之请束之高阁,票号改组银行的计划又告失败。晋商就第二次失去了改组银行的机会。

  辛亥革命发生,山西各系号均毫无准备,放出之款无法收回,而存款却纷纷来取,山西票号蒙受严重损失,于是改组银行之议重提,此时从前反对改组银行最力的蔚泰厚票号总经理毛鸿翰业已醒悟,转而支持票号改革。1914年山西祁、太、平三帮票号联合向北京当局提出申办银行之请,时国务总理熊希龄深知山西票号与一般商业有重大关系,对晋商之请给予支持,同意由政府出面担保,按照“商借商还”的办法,山西票号向奥商华利银行借款 200万磅,期限50年,利息六厘,作为开办银行之资。不巧,熊内阁不日倒台,又逢欧战爆发,贷款之事成为泡影,山西票号又第三次失去了改组银行的机会。

  对外借款失败,祁、太、平三帮票号联合改组银行计划无法实施,于是平遥帮决定单独进行,蔚泰厚总经理毛鸿翙,蔚长盛总经理阎子樵、蔚丰厚总经理张子康、新泰厚总经理侯某、蔚盛长总经理霍益亭、天成亨总经理范子生等拟从各自的票号中抽出若干资金作为基金,组织一大银行。然而此计划始终未能实现,山西票号改组银行的计划终于第四次落空。

  山西票号从光绪三十年(1904)以后,十多年的挣扎,四次错过改组机会,终于无法振作。

  ■渠姓QQ群

  渠姓QQ群:10309771

  ■渠姓源流

  渠姓出自于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

  ■渠姓分布

  渠,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苏丰县人数居多。

  ■渠姓名人

  古代主要名人有:

  1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

  2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

  3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

  4渠澄清,徐州人,明朝宣城训导;

  5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

  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从以上资料看璩、渠、瞿音同字异,并不是一家。

  ■祁县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渠姓出自于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

渠姓分布

渠,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苏丰县人数居多。

渠姓名人

古代主要名人有:

1 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

2 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

3 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

4 渠澄清,徐州人,明朝宣城训导;

5 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

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从以上资料看璩、渠、瞿音同字异,并不是一家 。

祁县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读作:[qú]

读音:多音字[qú]、[jù]

笔划:共11画

结构:上下结构

部首:氵部首

字义:

[ qú ] 

水道,特指人工开的河道或水沟:~道(亦指途径,门路)。沟~。

大:~帅。~魁(首领)。

方言,他:~侬(他,他们)。~辈。

车辋,古代车轮的外圈。

[ jù ]

岂:“掾部~有其人乎?”

组词及释义:

渠道[qú dào]

释义在河、湖或水库周围开挖的排灌水道;比喻门路或途径

造句一份请愿书通过适当渠道递交总统

支渠[zhī qú]

释义 由干渠分流出去的灌溉沟渠

造句建成7890公里水库过干支渠防渗工程。

明渠[míng qú]

释义挖在地面上的渠道

造句并将其应用于明渠水流,理论结果与试验资料比较符合。

渠田[qú tián]

释义即水田

造句《汉书·沟洫志》:“天子以为然,发卒数万人作渠田。

街渠[jiē qú]

释义道路沟渠

造句《资政新篇》:“兴乡兵,大村多设,小村少设,日间管理各户,洒扫街渠,以免秽毒伤人。”

渠姓名人:

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

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

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

渠家桢:明大同总兵。见满桂传

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

乔家大院,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全称山西祁县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地处美丽富饶的晋中盆地,是一座汇集晋商历史风貌,反映明清时代特色的民居精品。曹家大院又称三多堂,是明清两代风格的传统民居建筑。曹家大院是明清晋商巨富曹氏家族的一座宅院,整体的布局呈“寿”字型。被誉为“中华民宅之奇葩”。1999年被辟为三多堂博物馆。渠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期间曾多次修葺,现存主体为清同治光绪时期的建筑。当年渠氏家族在祁县城内建有40个院落,祁县古城东半城的东大街新道街、高园圪道、段家巷等处,大多是渠氏家族的居户。现存仅是历史上渠氏家族建筑的一部分,为渠源潮和渠源淦宅第。王家大院是由静升王氏家族经明清两朝、历300余年修建而成,包括五巷六堡一条街,总面积达25万平方米,而且是一座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博物馆。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4A级景区。

古代主要名人有:

1 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

2 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

3 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

4 渠澄清,徐州人,明朝宣城训导;

5 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5129237htmlsi=1

■渠姓QQ群

渠姓QQ群:10309771

■渠姓源流

渠姓出自于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弟康叔的后代。

■渠姓分布

渠,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苏丰县人数居多。

■渠姓名人

古代主要名人有:

1 渠孔,春秋时卫国人,抵御少数民族戎的进攻;

2 渠伯纠,周桓王时的宰相;

3 渠参,汉朝时被封为赞侯;

4 渠澄清,徐州人,明朝宣城训导;

5 渠本翘,山西祁县人,清末进士,近代著名政治家、实业家、教育家。

山西渠氏是明清时期晋商的杰出代表,其中开设的票号遍布全国各大城市,商业资本高达1000万两白银,电视连续剧《昌晋源票号》即是以渠家为原型,今天山西祁县的渠家大院和山西平遥的百川通票号就是当时的缩影。根据人口普查统计,每10万人当中约有582个姓渠的,全国渠姓人口大约有75000余人。从以上资料看璩、渠、瞿音同字异,并不是一家 。

■祁县渠家大院

渠氏家族是明清以来闻名全国的晋中巨商之一,在祁县城内有十几个大院,千余间房屋,占地三万多平方米,人称“渠半城”。渠家十七世有著名的三大财主:田喜财主(渠源潮)、旺财主(渠源浈)、金财主(渠源淦)。渠源潮(嫡孙渠晋山字仁甫)的住宅位于祁县城内东大街33号,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它占地5317平方米,建筑面积3271平方米。为全国罕见的五进式穿堂院,内分八个大院、19个小院、 240间房屋。明楼院、统楼院、栏杆院、戏台院巧妙结合,错落有致。悬山顶、歇山顶、卷棚顶、硬山顶形式各异、匠心独运。大院外观为城堡式,墙高十余米,高大的拱式大门洞,上有玲珑精致的眺阁。院内建筑布局合理,主侧院主次分明,院落青石奠基,水磨青砖砌墙。院与院间隔有牌楼、过厅,明楼、统楼遥相呼应。石雕栏杆石雕门,工艺精湛;砖雕篆文砖雕景,高雅美观。该院堪称民宅建筑艺术的佳作,为中华文明的一颗民居瑰宝,是“渠半城”的一处典范建筑。在大院中开辟的晋商文化博物馆,意在弘扬晋商精神,树立“商可富民兴晋”的观念,激发人们振兴山西经济的雄心。陈列展分晋商总览、著名商号、巨商大贾、爱国义举、商界盛事、渠氏家族、晋剧渊源七大系列,28个展室,采取原状陈列和系列展出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实物、、模型、雕塑等手法,配以灯光、电声等现代手段,揭示晋商文化的内涵,艺术地再现了晋商的辉煌。渠家大院的原建筑已基本修复,展览内容将陆续增多。

“渠”姓的由来!

渠,较常见姓氏,分布较广,主要分布在山西、山东、江苏、河南等省,尤以山西和江苏丰县人数居多。渠姓出自于姬姓,为周代卫国始祖、周武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