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家大院的主人金陵甘氏,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甘家大院的主人金陵甘氏,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第1张

       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 ,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可以说没去过甘家大院,就不能真正的了解南京。这里很关键的一个问题是,这仅仅是一个名门望族的宅邸,足以见得其家族在当时实力的雄厚,也从侧面反应了当时甘氏一族的社会地位。由此看见甘氏一族肯定是人才辈出,才能在当时享有那么高的声望,才能建起如此气势恢宏的宅院,那历史上甘氏一族到底有多少声名显赫的人物呢?说出来真的令人震惊,难怪甘氏一族能这样的兴盛。

        一、战国、秦、汉时期。甘德是世界上最古老星表的编制者和木卫三的最早发现者;甘茂,精通诸子百家学说,官至秦左丞相。其曾孙甘罗,十二岁因功官拜秦国上卿;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东晋初期名将甘卓,均战功显赫,名震一方。

       二、乾清时期。这个时候的甘氏一族开始修建甘家大院,由甘福主持修建藏书楼津逮楼,这就是早期甘家大院的雏形,其后由甘府次子甘熙扩建完善,最后形成甘家大院,也称甘熙宅第。而甘熙则是清代文人、方志学家,金石家、藏书家,精通堪舆之术。虽然甘福、甘熙没有祖先名声那么显赫,但是建起了甘氏宅邸,为甘氏一族留下了值得纪念和称颂的文化遗产——甘家大院,在甘氏家族里算是里程碑式的人物。

       三、近现代。当然这不能算作历史名人,在这里说一下的原因就是,想说明甘氏一族是血脉相成的,后代也是一样优秀。甘贡三、甘南轩、甘涛、甘律之、汪小丹等都是文艺名人, 甘贡三的女婿汪剑耘被称为南京“梅兰芳”。还有著名演员、有国民媳妇之称的海清,也有甘氏血脉,其外公就是甘氏一族。

      甘氏一族上至先秦,下到当代,人才辈出,所以留下建起甘家大院这一建筑文化瑰宝并保存下来也就不足为奇了。

甘氏宗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甘氏宗祠位于竹溪县中峰镇甘家岭村。始建于清康熙十三年(1674年),为纪念康熙年间鄂陕地方中左守备甘继芳为国捐躯事迹而建。干隆十三年至十九年(1748~1754年),扩建了正殿、后殿。光绪十四至十五年(1888~1889年)扩建了厢房、伙房、围墙、操场、大门楼。

甘氏宗祠为砖木结构,合院式建筑,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由正殿、后殿、厢房、伙房、围墙、大门楼组成,正门东侧有1914年修筑的官厅。主体建筑均面阔五间,212米,分别进深68米,726米,单檐硬山灰瓦顶,穿斗式构架,后堂壁开扇,前有檐廊,屋面用小青瓦。正殿前檐大门上方镶嵌石制匾甘宗祠3字,石门框上部做成混枭形,上置石质平过梁。大门两侧置圆形抱鼓石,上有纹饰。地面铺青石板,墙面有少量壁画和彩绘。

甘氏宗祠是鄂西北规模较大的民间宗祠建筑,对研究清代宗祠建筑、清代早期旌表制度和地域宗法制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建筑、彩画、泥塑、石雕、砖雕、木雕做工精美、内涵丰富,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继芳,字体元,性忠毅,有谋略,明季流寇逆山中,昼夜滋扰,继芳团练乡勇,贼至合击,贼去则散归田间,如是者十馀年。迄国朝兴,汉镇总兵段某知继芳义勇堪重任,给札委守备防卫中峰、左溪等处。康熙十三年,杨来嘉等叛据房、竹间,四出抢掠,独_邑以继芳不敢犯。贼忿甚,八月,联茅庐山、震山谢、洪二贼,率众数万来,知县曹席珍以邑无城,入中峰寨与继芳协守,为前后甘继芳详细信息++

甘家岭村:中峰镇甘家岭村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54户,2101人,其中农业户545户,2051人,党员38名。全村共有耕地面积153公顷,其中水田80公顷,旱地73公顷,2014年甘家岭村农村经济总收入16508万元,乡村人均纯收入4938元。近年来,村“两委”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村级事业稳步发展,党员干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建起了建筑面积达2

甘姓在人群中分布:在江西、湘鄂大部、安徽西南、闽粤大部、桂琼、川黔大部、云南东部和北部、新疆西北,甘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5%以上。中心地区可以达到04%以上,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8%,居住了大约59%的甘姓人群。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浙江西南部、安徽中部、河南东南、湖北北部、重庆、四川东北部、湖南西部、贵州北部、云南大部、甘肃中部,甘姓在当地人群中分布频率大约在01%—015%之间,以上地区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2.5%,居住了大约20%的甘姓人群。 介绍文件甘姓起源 第一个渊源 源于姒姓,出自夏朝时期的诸侯国甘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夏王朝时期,有诸侯国甘国(今河南洛阳),其君主家族在亡国后散居各地,以原封国名为姓,成为甘氏的一支。 第二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高宗武丁的老师甘盘,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据史籍《姓纂》、《姓谱》记载:“甘,武丁臣甘盘之后。” 商朝时期,商王高宗武丁曾就学于甘盘,后武丁为商王,遂用甘盘为国相。甘盘的后代子孙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称甘氏。 第三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初期周武王给同族人的封地,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据典籍《名贤氏族言行类稿》记载:“周武王同姓,于畿内为诸侯,因氏焉,甘伯恒公是也,秦有甘茂、甘罗”。 在周武王姬发执政之初,即封同族人于畿内为诸侯王,其中有封于甘地者,称甘伯。后有甘伯恒公,其后代亦为甘氏。 这一支甘氏,最初的发祥之地是在周天子的王畿之内。当时所谓的王畿,是指现在以陕西长安为中心的四周之地。根据考证,现在陕西省鄠县的西南,当时就是以甘为名,因此,陕西一带,一向就认为是甘氏的发源地。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王族甘昭公子带,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春秋时期,周襄王封后母周惠后所生的甘昭公姬子带于甘邑(今河南原阳),其后裔子孙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甘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五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元朝时期喀尔喀蒙古嘎察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蒙古族嘎察古特氏,亦称刚察古特氏,源出漠北喀尔喀蒙古嘎察部(今蒙古国),以居住地名为姓氏,意为“大漠中的村庄”。 清朝初期,喀尔喀蒙古被厄鲁特蒙古准噶尔部控制,在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今内蒙古肯特山南部爆发了著名的“昭莫多之战”,噶尔丹部主力军被康熙大帝亲率清军击溃,部众叛离,嘎察部脱离了厄鲁特蒙古的控制。 康熙大帝剿灭噶尔丹之后,嘎察部归附满清王朝,部族人等多称嘎察古特氏,在清朝中叶以后多冠汉姓为甘氏、李氏等。 第六个渊源 源于满族,出自明朝时期女真诸部,属于以部落名称汉化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志》记载: 1满族噶努氏,满语为Garu Hala,汉义“天鹅”,以地为氏,世居噶硕克村及噶努山一带(皆在今蒙古与俄罗斯交界之唐努乌梁海,俄名唐努图瓦),后多冠汉姓为甘氏。 2满族甘佳氏,满语为Gan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吉阳(今黑龙江萝北黑龙江支流集达河北岸),后复冠汉姓为甘氏。 3满族瞻楚浑氏,源出卦尔察女真,满语为Jancuhun Hala,汉义“甘甜”,世居卦尔察(今俄罗斯乌苏里斯克),后多冠汉姓为甘氏、詹氏。 介绍文件甘姓迁徙历史 甘氏最早出自夏王朝时期子姓。 到了上古周王朝时期,周襄王封他的弟弟在甘(今陕西户县)邑为诸侯,有封为公爵,称为甘昭公,甘昭公的后人中有的以封地名为姓氏,称为甘氏。还有一支起源可以追溯到夏朝时,那时候也有一个甘国(今河南洛阳),甘国王族的后人也以国名为姓氏,称甘氏。又有一支甘氏,起源于商朝。那时有个宰相名字叫甘盘,在朝中权势很大,他的子孙很兴盛,其中有的取他的名字中的甘字为姓氏,世代相传,称为今天甘氏的又一支来源。 甘姓源出多头,叔带之后只不过是甘姓最重要的一支,故甘姓早在先秦时已广布于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安徽等地。 秦、汉时期,甘姓已分布于包括今河北、山西等省的北方大地,而在南方诸省,除安徽外,今江苏、四川、重庆等省市也有甘姓人入迁。 汉末三国时期,巴郡临江人(今重庆忠县)甘宁事吴主孙权,遂落籍今江苏南京,其子甘瑰因故被流放会稽(今浙江绍兴),故甘宁子孙散居今江浙一带。刘备之妻、刘禅之母沛人(今江苏沛县)甘皇后虽死于战乱中,但其亲属入迁蜀地应是不争之史实。 晋室避乱南迁后,世为天水、渤海、丹阳、洹水、长乐等郡望族的甘姓也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样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浙江、湖北、湖南、江西等地。 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甘姓人由于仕宦、避乱等原因更广泛的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其中唐时丹阳人(今属江苏)甘凝迁居江西南丰。 五代两宋时期,甘姓人入迁福建、广东。渤海堂《甘氏族谱》载有:“甘氏祖宗,居福建省汀州宁化县石壁乡葛藤堡,迁移江西赣州府信丰县居住后,分三大房自江西流派始祖。甘仙一郎,同母崔老孺人,又迁广东省长乐(五华)……后迁广东省惠州府陆丰县五云洞。” 明朝初期,山西甘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今陕西、甘肃、河南、山东、北京、天津等地。明朝末期,有北方之甘姓迁入今辽宁,有闽粤之甘姓入迁台湾。 清朝初期,有两湖之甘姓入迁今重庆、四川。历清至民国,甘姓分布之地渐广。 如今,甘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湖南、四川、江西等省为多。 更多 家谱 家谱文件 家谱文件甘姓家谱文献目录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宗谱一卷 (清)甘运沧、甘运洁等修 清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大学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辽宁潘阳甘氏续修家谱一卷 (清)甘书芬、甘景麟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科学院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苏丹阳甘泉里甘氏三修家谱 (清)甘土愍等修 清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常山甘氏族谱六卷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浙江常山甘氏重修宗谱七卷 (民国)郑顺来修 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木刻活字印本 浙江省常山县芳村镇河边山村。 安徽桐城梅岭甘氏宗谱十九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子瑞等修 清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燕翼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一册 美国。 安徽太湖县甘氏宗谱十五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炳垣等纂修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湖北省图书馆。 安徽太湖甘氏宗谱十九卷 首一卷 (民国)甘世珍等修 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二十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江西南昌东关甘氏重修支谱二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甘怀和等修 清道光二十六年(公元1846年)永思堂木刻活字印本 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江西奉新甘氏重修族谱九卷 (清)甘常俊等纂修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木刻活字印本十八册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 (清)甘氏合族修 清乾隆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艺文篇第一~八卷 世系篇第六~七卷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族谱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道光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 (清)甘氏合族纂修 清光绪年间木刻活字印本一册。 江西省图书馆。 江西丰城骊塘甘氏宗谱 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今仅存第七卷 江西省档案馆。 山东桓台甘氏家谱 (清)甘绍裕等修 清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手写本四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湖北枝江甘氏家谱一卷 (民国)甘可富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撰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江口华阳石印本 湖北省枝江市档案馆。 湖南甘氏草谱 (民国)甘岳臣辑 民国三十六年(公元1947年)手抄本六册 湖南省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渤海甘氏续修谱二十卷 (清)甘功献纂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木刻活字印本 山西大学图书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三修族谱二十卷 (清)甘臣勋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中国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广东甘氏祠谱 (民国)甘熙庭重编 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铅印本一册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 广东甘氏族谱 (民国)甘远林撰 民国二十三年(公元1934年)手抄本一册 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广东台山上川房甘氏族谱 (民国)甘铭新等修 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南山祖祠铅印本一册 广东省中山市图书馆、美国。 甘氏宗谱 (清)甘国堂修 清朝年间手抄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甘氏宗谱 (民国)甘元抡等续修 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铅印本一册 中国国家图书馆。 甘氏族谱八卷 卷首上、下册 民国丁已年渤海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江西萍甘氏族谱十八卷 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甘华盛主修 民国三十年(公元1941年)木刻活字印本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安徽甘氏宗谱十五卷 首一卷、末一卷 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旧学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六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湘潭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 清道光二十三年(公元1843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二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湖南中湘甘氏族谱二十卷 清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敦本堂木刻活字印本十四册 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游玩指南

开放时间

每周二至周日9:00—17:30(17:00停止入馆,周一闭馆,国家法定节假日除外

地址南京市秦淮区中山南路南捕厅甘熙宅第内

交通地铁1号线三山街地铁站3号口出,公交46路中华路·三山街站,公交4路、7路、16路、33路、35路、100路等中山南路(升州路站

门票20元

门票购买入口点此购买

景点

甘熙故居

清代著名学者甘熙的故居,这座以木构架为主的典型中国古建筑始建于道光初年,它的建筑传承了徽州古建筑的风格,木雕石刻精美,又兼具太湖流域建筑风貌,注重厅堂梁架的细部雕琢。甘家前后用50年时间,造屋4组,多达300多间,民间俗称甘家大院为“九十九间半”。

津逮楼

津逮楼是甘家的藏书楼,也是清代金陵著名的藏书楼。津逮楼除收藏历代秘籍善本,还收藏了大量甘氏自撰著述。津逮楼历经火焚,后“复庐”重建。现如今保留下来的藏书,是当时散落在各房间供家人平时翻阅的。

望月楼

原为甘家**绣楼,后因津逮楼被毁,将保存下来的两三万册书籍又搬到了望月楼(南捕厅19号。

友恭堂

清朝嘉庆初年,甘国栋在时称府西大街的南捕厅买下一块宅基地,开始营建房屋,嘉庆已末(1799年正式迁居于此,并取堂名曰“友恭堂”。“友恭堂”是南捕厅甘氏的堂号,也是整个宅第、家族的共同称谓。

严凤英旧居

著名黄梅戏表演艺术家的严凤英,在解放初期在甘家大院学习京剧昆曲时住过的居所。

金陵十八坊

“金陵十八坊”展示厅,则复原了南京地区的部分老街坊、老行当,推荐怀旧范儿观众一游。“金陵十八坊”是明朝大量军需品与民用品的生产场所,云集工匠人口有十余万。观众在这里还能看到扇子店、当铺等已经消失的老行当。

金陵甘氏家庭历史陈列

甘熙宅第的主人是被称为“南邦巨族”、“江南甲姓”的金陵甘氏家族。金陵甘氏家族的祖先最早可追溯到战国的秦丞相甘茂,其后甘宁、甘卓等都为战功显赫的名将,几百年来家族代代以“友恭”精神为家训,世代书香,诗礼传家,自清代以来成为以藏书、文学、地学闻名的文化世家。其中展示的友恭堂祭祀用具,属于二级文物。

馆藏文物

甘熙著《白下琐言》、“江宁甘氏友恭堂记”碑、甘氏家族陈列等。

嵌玉镶金上石头,

金陵王气著名楼。

谁家九十九间半,

直把秦淮烟雨收。

这首诗一语道尽了甘家大院曾经的繁华。

甘熙出身于名门望族,祖上多名人。通过甘氏家族历史陈列,我们可以追溯甘氏先祖。据《元和姓纂》记载,甘氏远祖出自渤海,传到战国有秦国左丞相甘茂。三国时期,则出了一位折冲将军、西陵太守甘宁。甘宁有勇有谋,曾率一百骑兵破了曹操40万大军。东晋时期,甘宁的曾孙甘卓因不肯反叛,被王敦谋害,后被封为“于湖敬侯”。

如今,整修后的甘家大院,门上刻有八个大字——“于湖世泽,渤海家声”,说的就是甘氏祖先的事情。

到了清朝雍正、乾隆年间,江南大侠甘凤池与其兄甘凤泉等,也都是甘熙直系祖先。此后,甘氏族人南迁,从湖北经江西、安徽回到于湖,即南京南郊90里外的小丹阳。

明朝中期,世居江宁小丹阳的甘氏先祖甘瑭举家迁入南京,甘瑭和他的后人以经商为生。由于经营得当,再加上祖居地小丹阳的田产,到了清初,甘家已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至乾嘉之际,南京丝织业大盛,甘方栋(号国栋)率子行商,经营“剪绒、江绸、贡缎、棉纱、布帛”,经过几十年、两代人的努力,家境逐渐殷实。甘家先居东花园(今白鹭洲),此后又在时称府西大街的南捕厅买下一块宅基地,开始营建房屋。

甘国栋去世后,其长子甘福(甘熙父亲)开始主持家政,他率兄弟几个同心协力、勤俭砥砺,一举奠定了甘熙宅第的规模。

到了晚清,甘家出了个甘熙(甘福次子),字实庵,生于1798年,与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可他藏书的兴趣比做官大,走吴访越,到处搜集珍贵的善本孤本、珍稀的金石书画……

甘熙一生治学严谨,是晚清南京著名文人、金石家、藏书家。他博览群书,博学强记,曾对南京历代掌故、民风民俗、街巷名称沿革等仔细搜罗考证,编撰了南京方志,著述多种,著有《白下琐言》、《桐荫随笔》、《栖霞寺志》等,还编有《重修灵谷寺志》12卷。其中以《白下琐言》最为后世学人所推崇。

甘家大院隐藏于平民街巷,含蓄矜持,前前后后耗费了近70年时间才建成。大院内曲径通幽,院落叠嶂,最多时达三百余间。大院修好后,甘家人聚族而居,在这里一住就是150余年。

1951年夏天,征得甘家大院第五代传人甘鑫(字贡三)的同意,大院被南京市军管会征用。大院内的六房甘氏家人各得到6000元补偿,他们陆续迁出大院,在南京城内另立门户。

漫步甘熙故居,你会发现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就是甘家的大门和所有的正房一律都是坐南朝北,这与普通民居坐北朝南的方位正相反。

这里面究竟有着怎样的说法呢?

(待续)

按:应2019年甘宗祠文物布展中制作主题展板之需,辑录竹溪甘氏家族忠勇仁孝人物故事数则。

甘继芳抗击叛军,为国捐躯

清朝康熙年间,身为竹溪守备的甘继芳,率领乡民,英勇抵抗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的叛军,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载,清代康熙十四年( 1675年)夏,“三藩之乱”的叛军攻打到竹溪县,知县曹席珍率部分县府军政人员,退守甘家岭村后的中峰寨。时年64岁的甘继芳,率领乡勇,成为曹知县领导的临时竹溪县署的最后依靠。

老英雄甘继芳果然有勇有谋。在三面伏兵的危局中,他率一干团练乡勇,背倚绝壁,从六月坚守到八月,叛军久攻未果。

堡垒最终从内部攻破。曹席珍手下有一个叫曹二的杂工,因犯错被曹知县责罚,竟偷下山寨,向叛军告密:中峰寨后山绝壁,尚未设防!叛军获知其秘,连夜攀上绝壁,杀进山寨。

寨破,知县曹席珍和守备甘继芳相继被叛军所拘。曹知县的女儿纵身跳崖,甘氏族人战死及被虏遇害者众多。

叛军对甘继芳劝降。甘继芳不屈,大骂叛军,英勇捐躯。

忠勇仁孝,英才辈出

甘家岭村的甘氏族人,继甘继芳之后,无论文臣,抑或武将,多有乃祖之风,忠勇贤良辈出,多次立功授爵,事迹载入史志,不断张大家族名望。

另外,载入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卷中的不少甘氏后人,以仁孝行世,多有“疏财仗义”之善行,或“急公好义”的义举,赢得竹溪官民的普遍赞誉。

甘杜:祖孙三代忠勇

甘继芳第四代嗣孙甘杜,清代乾嘉年间任来凤县的训导,算是文官,却有其祖辈一样的壮烈事迹。

在清代嘉庆年间保卫来凤县城的战斗中,甘杜与儿子甘文郁、孙子甘敬选并肩作战。

最终,甘文郁突围,甘敬选战死,甘杜自裁殉国。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甘杜,字联召,继芳四世孙也……(清)嘉庆丙辰二月,逆匪胡正忠等蜂起……贼逼城,语其子文郁曰:县无城无可为,为臣死节,吾家故事耳,汝等勉之!随城陷,孙敬选战死,(子)文郁怀印突围出,杜衣冠自裁明化堂。事闻,照四品以下例,给云骑尉世职。”

甘敬员:战死荆州

甘继芳后人中以武功著称的,不在少数。其代表人物,有清朝咸丰年间战死的甘敬员。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篇载:“甘敬员,继芳之嗣孙也。(清)咸丰元年,从征粤匪,叠次立功,拨补宜昌府水师营千总,驻防荆州,贼逼竟陵,员战死瓦庙子,人谓之有乃祖之遗风焉!”

甘承欢:御匪立功

三藩之乱后,三省门户的鄂西北竹溪,依然匪患不息。甘氏族人坚持在中峰寨一带,组织乡勇民团御匪,英雄辈出。

其中的代表人物甘承欢,是个将才,有胆有识,运筹帷幄,很会打仗,立下军功。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载,“武生甘承欢,有胆识,局度娴雅,(清)同治年秋,川匪骤至,欢(甘承欢)率勇同兵堵剿,右营游击府曾,旌以‘布置有方’匾额,保举六品军功。”

笃学德高善教化

甘氏家族的忠烈一门,多善战的勇士,以武功名世。但甘氏后人中,也不乏笃学之士,更有饱学善教、德高望重的鸿儒。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传附》载,“甘梿,字商典,邑岁贡,笃学士也。非公事足迹不履城市。卒后,人悼惜之。”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甘元慎,为溪邑宿儒。动遵礼法,至老不衰。教学多所成就,乡中人咸钦仰之。”

甘承健:孝友慈爱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监生甘承健,赋性孝友,事亲温厚慈祥。迄弟死,孀弟媳卢氏,以贞女守志。健抚子为之嗣,绝不累及家事,又善能辅持节德者。”

甘承健,是在清代最高学府——国子监读过书的(毕业后可以做官,可以考进士,相当于举人),学问不错,又有孝友之德,厚爱亲人,并尽力帮助有节有德的人。

弟弟死后,弟媳守节不改嫁,甘承健就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弟媳做后嗣,好让弟媳将来有养老送终的人,但依然自己抚养儿子,不增加弟媳的负担。

乐善好施、急公好义

对国忠勇、在家孝友之外,甘氏后人还很有社会担当,当乡亲们遇到天灾人祸时,挺身而出,尽力施以援手,提供救济,备受地方官民赞誉。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武生甘文远,好义乐施。(清)道光十三年,岁凶,均粮济急,里人德之。”

清代同治版《竹溪县志•善行》载,“巡检甘承政,好善乐施。(清)咸丰六年,春荒,均粮数百石,以济穷困,修寨施药,以保全乡人。周邑侯(周县令)奖以‘急公好义’匾额。”

注:应2019年甘宗祠文物布展之展板制作(文字)之需,作上述故事辑录。及尘埃的美篇。

后辈族人在一般情况均采用祖上的堂号,同一堂号内的族人大都修编在同一家谱内。遇有特殊情况,如后辈因某些原因不知先辈的堂号,先辈也可能无堂号(有的穷人被歧视不修入谱),再有族内产生矛盾激化等会出现在某一层次同姓族人新立堂号的现象,堂号有地域性的区别,经济条件好的族群总是把祠堂修建得规模很大,以供后人纪念。

甘姓的堂号有:丹阳堂,渤海堂,敦本堂,敦睦堂,敦伦堂,政伦堂,燕翼堂,丛桂堂,友恭堂,施敬堂,有相堂,海荫堂,树德堂,雍蔼堂等等。

甘家大院的主人金陵甘氏,在历史上有哪些名人?

       甘家大院俗称“九十九间半” ,是南京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旅游价值,可以说没去过甘家...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