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代指什么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梨园代指什么,第1张

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

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戏曲艺术的家庭称为“梨园世家”,戏剧界称为“梨园界”等等。

梨园世家是几代都从事京剧行来的家庭。旧称京剧界从业人员为梨园行,京剧界的后辈儿孙,即称梨园子弟。京剧界的梨园世家非常多。著名的梨园世家如以谭志道为创始人的谭家,薪火相传,多达七代均为京剧演员。谭家第二代谭鑫培为老生泰斗,至此之后六代均从事老生行当。

谭门第七代谭正岩为当今比较活跃的中青年表演艺术家之一。谭门第五代谭元寿在八十高龄后仍不遗余力地为辅佐其孙谭正岩出场表演。本文列举了三代以上的京剧梨园世家,可谓群星璀璨。其它三代,两代的梨园世家,不胜枚举。

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

梨园由来

“梨园”一词从何而来,得从过去戏班供奉的祖师爷唐明皇,也就是唐玄宗李隆基谈起。

据史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人,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

李隆基年幼即喜爱歌舞。在六岁时,有一次他的祖母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女皇帝武则天大摆盛宴款待群臣,李隆基即席秀了一段歌舞表演,博得在座群臣的赞赏!

李隆基继位后,在公元七一四年大力提倡歌舞、戏曲,选定了“梨园”做为活动场所。“梨园”是当时唐朝离宫别殿里一个广植梨树的果木园,是供帝后、皇亲国戚们饮宴、游戏的地方。

李隆基自选乐师与宫女,集中在“梨园”学习歌舞戏曲,自己培训演员,遇有不到之处,亲加指正。他所成立的这个歌舞戏曲班子,可以说是历史上第一所规模宏大的国立戏曲学校。因为第一个戏曲班子建立在梨树果园中,所以后世戏曲演员就被称为“梨园行”。

近代人物

中文名:谭富英

国籍:中国

星座:天秤座

出生地:中国北京

出生日期:1906年10月15日

逝世日期:1977年3月22日

职业:京剧演员

代表作品:四郎探母、大、探、二

谭富英早年经历

谭富英

出生:1906年10月15日,光绪三十二年(丙午)八月廿八日

逝世:1977年3月22日,农历丁巳年二月初三日。

京剧老生演员,谱名豫升,小名升格,出身梨园世家。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四大须生之一。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武昌。曾任北京京剧团副团长。中国 党员。

历史照片谭富英出身于京剧世家。祖父谭鑫培,父亲谭小培。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其父辈影响。后入富连成科班,向萧长华、王喜秀、雷喜福等学艺,工老生。坐科六年,在严师督导之下,打下了坚实的艺术功底。擅长靠把戏,后又在其父谭小培和老师余叔岩的教导下继承"谭派"和"余派"风格,发挥自己的艺术特长,酣畅流漓,朴实大方,技艺大进,他的演唱被人们称为" 新谭派 "。

谭富英平生经历

1923年

他在1923年出科后,先与王蕙芳、徐碧云搭班,后又到上海与荀慧生合作,并先后与尚小云、梅兰芳、程砚秋等人合作演出多年,曾与碧云霞、雪艳琴、筱翠花等合作。

(历史lishixinzhicom) 1934年 - 1952年

1934年以后始组班领衔主演。在上海天蟾舞台与雪艳琴合作演出并合拍**《四郎探母》,这是我国第一部有完整情节的京剧**艺术片,公开放映于1935年。解放后他主持整理改编传统剧目《将相和》,与裘盛戎密切合作,成功演出,在1952年第一届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获奖。他与张君秋、裘盛戎合演的《大、探、二》堪称绝唱。

1956年 - 1964年

演出照片1956年与马连良、萧长华、叶盛兰、裘盛戎、袁世海诸位艺术家珠联璧合,携手合拍京剧艺术影片《群英会》、《借东风》,为京剧艺术宝库留下了珍贵的形象资料,轰动一时。

建国十周年,他又与马连良、叶盛兰、李少春、袁世海、裘盛戎、李和曾合作演出新编剧目《赤壁之战》(饰刘备),大获成功。他和马连良合作演出的《十道本》二人相得益彰,观众叹为观止。

谭富英于1964年因病辍演,从此告别舞台,但是他对艺术的严肃态度,创作的认真精神,顾全大局、精益求精的作风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他曾任北京京剧团(现北京京剧院)副团长。

谭富英擅长演出谭门本派剧目,既以唱工取胜又以武功见长。代表剧目主要有《失空斩》、《捉放曹》、《鼎盛春秋》、《晋楚交兵》、《南阳关》、《战太平》、《定军山》、《桑园寄子》、《奇冤报》、《击鼓骂曹》、《洪羊洞》、《搜孤救孤(又名赵氏孤儿)》、《四郎探母》、《桑园会》、《珠帘寨》、《秦香莲》、《群英会》、《借东风》、《赤壁之战》、《将相和》、《大保国》、《探阴山》、《二进宫》、《十道本》等都是很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剧目。

他的学生有高宝贤、孙岳、李崇善、马长礼、施雪怀、殷宝忠、蒋厚礼、史金贵、刘志广、费世延、高寿鹏及其子谭元寿等。

1917年3月5日,谭富英入富连成科班习老生,时六岁,六年满科。

1917年5月9日,谭富英在浙慈馆堂会初次出台,与翟富夔合演《黄金台》。

1918年,农历戊午年:富连成社首演全本《取南郡》,富连成社由萧长华导排全本《取南郡》,马连良饰诸葛亮,谭富英饰鲁肃,茹富兰饰周瑜。

1923年,谭富英在百代公司灌制六张唱片:计《定军山》两面,《法门寺》两面,《盗宗卷》两面,《王佐断臂》两面,《打鼓骂曹》、《斩马谡》各一面,《战蒲关》、《战樊城》各一面。

1923年,谭富英在大中华公司灌制两张唱片:计《定军山》两面,《南阳关》两面。

1923年3月28日,富连成三科学生谭富英满科。

1923年4月26日,谭富英应亦舞台之聘到上海演出,头三天的打泡戏为《定军山》、《打棍出箱》和《珠帘寨》。同来者有诸茹香等。

1929年,谭富英在蓓开公司灌制唱片六张半,《搜孤救孤》四面,《

捉放曹》六面,《琼林宴》两面,《阳平关》一面。

1929年,谭富英在高亭公司灌制唱片三张,《打鼓骂曹》、《失街亭》各一面,《空城计》、《捉放曹》与《法门寺》各一面。

1929年,谭富英在开明公司灌制唱片四张,《四进士》、《捉放宿店》各一面,《骊珠梦》、《黄金台》各一面,《戏牡丹》、《翠屏山》各一面,《御碑亭》、《卖马耍锏》各一面

序言

前言

一、京尉进校园剧目及唱词简介

一年级:《报灯名》

二年级:《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三年级:《都有一颗红亮的心》

三年级:《甘洒热血写春秋》

四年级:《接过红旗肩上扛》

四年级:《万紫千红分外娇》

五年级:《要学那泰山顶上一青松》

五年级:《猛听得》

六年级:《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

六年级:《你待同志亲如一家》

七年级:《儿行千里母担忧》

七年级:《文成公主》

八年级:《趁夜晚》

八年级:《这一封书信来得巧》

九年级:《智斗》

二、京剧常识

(一)京剧源流

1.徽班进京

2.四大微班

3.汉调进京

4.徽汉合流

5.同光十三绝

6.京派

7.海派

8.外江派

9.老生前三鼎甲

10.老生后三鼎甲

11.四大须生

12.南麒北马关外唐

13.四大名旦

14.四小名旦

15.本戏

16.连台本戏

17.古装戏

18.时装新戏

19.现代戏

20.梨园行

21.梨园世家

22.科班

23.富连成社

25.中华戏曲专科学校

24.荣春社

26.中国戏曲学院(校)

(二)京剧行当

1.行当

2.生行

3.老生

4.唱工老生

5.做工老生

6.靠把老生

7.红生

8.小生

9.袍带小生

10.扇子生

11.翎子生

12.穷生

13.武小生

14.武生

15.娃娃生

16.旦行

17.青衣

18.花旦

19.花衫

20.武旦

21.刀马旦

22.老旦

23.净行

24.铜锤花脸

25.架子花脸

26.武花脸

27.丑行

28.文丑

29.武丑

(三)京剧界人士

演员

(1) 老生

1.余三胜

2.程长庚

3.张二奎

4.孙菊仙

5.杨月楼

6.谭鑫培

7.汪桂芬

8.刘鸿异

9.余叔岩

10.高庆奎

11.言菊朋

12.周信芳

13.马连良

14.唐韵笙

15.谭富英

16.盂小冬

17.杨宝森

18.奚啸伯

19.李少春

20.谭元寿

21.马长礼

22.童祥苓

23.冯志孝

24.张学津

(2) 红生

1.米喜于

2.王鸿寿

3.林树森

4.李洪春

(3) 武生

1.俞菊笙

2.尚和玉

3.杨小楼

4.俞振庭

5.盖叫天

6.李万春

7.高盛麟

8.王金璐

9.厉慧良

(4)小生

1.徐小香

2.程继先

3.姜妙香

4.俞振飞

5.叶盛兰

(5)青衣、蓖旦、刀马望、武旦

1.胡喜禄

2.梅巧玲

3.陈德霖

4.王瑶卿

5.梅兰芳

6.于连泉

7.尚小云

8.荀慧生

9.程砚秋

10.宋德珠

11.言慧珠

12.张君秋

13.李世芳

14.毛世来

15.张春秋

16.关肃霜

17.赵燕侠

18.杜近芳

19.李世济

20.梅葆玖

21.刘长瑜

(6)老旦

1.龚云甫

2.李多奎

3.李金泉

(7)铜锤范脸,架子苑睃、武范脸

1.黄润甫

2.何桂山

3.金秀山

4.钱金福

5.裘桂仙

7.金少山

8.侯喜瑞

9.裘盛戎

10.袁世海

11.方荣翔

12.尚长荣

13.吴钰璋

(8)丑角

1.刘赶三

2.王长林

3.萧长华

4.马富禄

5.刘斌昆

6.叶盛章

7.艾世菊

8.张春华

编导

1.罗瘿公

2.齐如山

3.金仲荪

4.陈墨香

5.阿甲

6.翁偶虹

7.范钧宏

8.汪曾祺

(四)经典剧目(以历史年代为序)

1.《伐子都》

2.《赵氏孤儿》

3.《文昭关》

4.《哭秦庭》

5.《将相和》

6.《宇宙锋》

7.《萧何月下追韩信》

8.《霸王别姬》

9.《苏武牧羊》

10.《昭君出塞》

11.《铫期》

12.《捉放曹》

13.《白门楼》

14.《击鼓骂曹》

15.《古城会》

16.《徐母骂曹》

17.“长坂坡》

18.《汉津口》

19.《群英会》

20.《借东风》

21.《华容道》

22.《龙凤呈祥》

23.《卧龙吊孝》

24.《战冀州》

25.《阳平关》

26.《白帝城》

27.《失街亭》

28.《空城计》

29.《斩马谡》

30.《文姬归汉》

31.《春闺梦》

32.《除三害》

33.《锁五龙》

34.《罗成叫关》

35.《徐策跑城》

36.《闹天宫》

37.《贵妃醉酒》

38.《红鬃烈马》

39.《红娘》

40.《贺后骂殿》

41.《三岔口》

42.《四郎探母》

43.《辕门斩子》

44.《洪羊洞》

45.《钓金龟》

46.《赤桑镇》

47.《遇皇后》

48.《清风亭》

49.《花田错》

50.《野猪林》

51.《武松打虎》

52.《李逵探母》

53.《扈家庄》

54.《打渔杀家》

55.《艳阳楼》

56.《岳母刺字》

57.《挑华车》

58.《生死恨》

59.《盗仙草》

60.《断桥》

61.《游园惊梦》

62.《战太平》

63.《九江口》

64.《游龙戏凤》

65.《拾玉镯》

66.《法门寺》

67.《凤还巢》

68.《一捧雪》

69.《审头刺汤》

70.《打严嵩》

71.《四进士》

72.《三娘教子》

73.《鸳鸯泪》

74.《女起解》

75.《玉堂春》

76.《大保国》

77.《探皇陵》

78.《二进宫》

79.《荒山泪》

80.《恶虎村》

81.《盗御马》

82.《连环套》

83.《红楼二尤》

84.《天女散花》

85.《虹桥赠珠》

86.《锁麟囊》

87.《小放牛》

88.《连升店》

89.《谢瑶环》

90.《状元媒》

91.《望江亭》

92.《杨门女将》

93.《逼上梁山》

94.《海瑞罢官》

95.《杜鹃山》

96.《海港》

97.《龙江颂》

98.《华子良》

99.《宰相刘罗锅》

100.《曹操与杨修》

(五)声韵与音乐

声韵

1.湖广音

2.中州韵

3.十三辙

4.上口字

5.韵白

6.京白

7.风搅雪

8.方言白

9.自报家门

10.引子

11.定场诗

爵乐

1.京剧乐队

2.文场

3.武场

4.二黄

5.反二黄

6.四平调

7.西皮

8.南梆子

9.高拨子

10.锣鼓经

(六)脸谱与行头

脸谱

1.脸谱

2.脸谱谱式

3.整脸

4.六分脸

5.三块瓦脸

6.花三块瓦脸

7.碎花脸

8.十字门脸

9.花十字门脸

10.歪脸

11.水白脸

12.油白脸

13.象形脸

14.神佛脸

15.妖怪脸

16.精灵脸

17.僧道脸

18.丑角脸谱

19.豆腐块脸

20.腰子脸

21.枣核脸

22.脸谱用色

23.红脸

24.紫脸

25.黑脸

26.蓝脸

27.绿脸

28.黄脸

行头

1.行头

2.蟒

3.老旦蟒

4.官衣

5.官衣

6.帔

7.开氅

8.褶子

9.青衣

10.富贵衣

11.箭衣

12.马褂

13.旗袍

14.罪衣

15.古装衣

16.龙套衣

17.靠

18.软靠

19.改良靠

20.战袄战裙

21.抱衣抱裤

22.侉衣侉裤

23.袄裤裙

24.彩旦衣

25.水袖

26.狐尾

27.盔头

28.翎子

29.戏鞋

30.砌末

(七)基本功与表演程式

基本功

1.幼功

2.三大块

3.毯子功

4.把子功

5.腿功

6.鼎功

7.腰功

8.桌子功

表演程式

1.表演程式

2.四功五法

3.唱念做打

4.起霸

5.走边

6.马趟子

7.圆场

8.京剧表演特技

9.水袖功

10.帽翅功

11.翎子功

12.跷功

13.水发功

14.髯口功

15.扇子功

16.手绢功

17.椅子功

18.打出手

19.变脸

20.喷火

21.耍牙

22.龙套

(八)演出习俗

1.祭神

2.封箱戏

3.跳加官

4.帽儿戏

5.大轴

6.压轴

7.折子戏

8.重头戏

9.打炮戏

10.堂会戏

11.义务戏

12.两下锅

13.六场

14.票友

15.票房

16.下海

17.反串

18.反串戏

19.海报

20.戏单

词目索引(以汉语拼音为序)

参考书目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祖籍江苏泰州,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的一个梨园世家。是世界人民熟知的戏曲艺术大师,我国最杰出的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兰芳先生一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京剧艺术事业,在半个多世纪的舞台实践中,他继承传统、勇于创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将我国戏曲艺术的精华集于一身,创作了众多优美而令人难忘的艺术形象,积累了大量的优秀剧目,发展并提高了京剧旦角的演唱和表演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大家风范的表演艺术流派--梅派。他对现代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在国内外,梅兰芳先生被誉为伟大的演员和美的化身。因此,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中国戏曲表演艺术被认为是当今世界三大主要表演体系之一。

梅兰芳先生在促进我国与国际间文化交流方面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我国向海外传播京剧艺术的先驱。他曾于1919年、1924年和1956年三次访问日本,1930年访问美国,1935年和1952年两次访问苏联进行演出,获得盛誉,并结识了众多国际著名的艺术家、戏剧家、歌唱家、舞蹈家、作家和画家,同他们建立了诚挚的友谊。他的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也使我国京剧艺术跻入了世界戏剧之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梅兰芳先后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先后任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京剧院院长,1959年7月加入中国***,为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梅兰芳先生是中国表演艺术的象征,是我国人民的骄傲。

梅兰芳年谱

1894年10月22日出生在北京前门外李铁拐斜街一座梨园世家的旧居。

1899年

梅兰芳在北京百顺胡同附近一家私塾读书。

1902年

正式拜吴菱仙为师,学习青衣戏,学的第一出戏是《战蒲关》,后又学习了《二进宫》、《三娘教子》等共约三十余出戏。

1904年

8月17日(农历7月7日),在北京“广和楼”戏馆第一次登台,在《长生殿·鹊桥密誓》里演织女。

1907年

梅兰芳家从百顺胡同移居卢草园。正式搭班“喜连成”演出。

1908年

8月14日母亲杨长玉病逝。后全家移居鞭子巷头条。

1910年

梅兰芳与王明华结婚。本年起,开始养鸽子的业余爱好。

1912年

第一次与谭鑫培同台演出,演出剧目《桑园寄子》。

1913年

10月31日接受上海许少卿邀请首次赴上海演出(是梅兰芳第一次离开北京)。11月16日第一次贴演扎靠戏《穆柯寨》也是他第一次唱大轴戏。本年,开始研究新腔并学习昆曲。全家移居北京鞭子巷三条。

1914年

1月,在庆丰堂与王蕙芳同拜陈德霖为师。本年,又先后从师乔蕙兰、李寿山、陈嘉梁学习昆曲。又从路三宝、王瑶卿学戏。7月至10月,在“翊文社”最初尝试创编了时装新戏《孽海波澜》。本年,梅兰芳对化装、头饰方面进行了改革。

1915年

4月10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宦海潮》。

4月16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时装新戏《邓霞姑》。

10月31日,在北京吉祥园首演创编古装新戏《嫦娥奔月》。第一次在京剧舞台上使用追光,梅兰芳则把灯光的作用向前推进了一步。

本年,梅兰芳开始学习绘画,绘画老师画家王萝白。此后,又结识了画家陈师曾、金拱北、姚茫父、陈半丁、齐白石等。同时并与收藏家朱翼庵订交,广泛观赏书画和古器物。

1916年

1月14日,在北京吉祥园上演创编的新戏《黛玉葬花》。

4月19日--21日在北京吉祥上演创编时装新戏《一缕麻》。

1917年

梅兰芳创编了神话歌舞剧《天女散花》。

1918年

梅兰芳演出《游园惊梦》。梅派《游园惊梦》堪称中国戏曲艺苑中的奇葩。同年创编演出了《麻姑献寿》、《红线盗盒》。

1919年

4月21--5月27日应日本帝国剧场邀请,携同"喜群社"访问日本进行演出。先后在东京、大阪、神户等地演出。

12月应近代实业家张謇邀请,第一次到江苏南通演出。

1920年

第一次拍摄无声**《春香闹学》。

1921年

年初,与杨小楼合作组织"崇林社"剧团。年末,与福芝芳结婚。

1922年

2月15日在北京第一舞台首演创编新戏《霸王别姬》。

夏季,梅兰芳独自组建"承华社"剧团。

10月15日--11月22日应香港太平戏院邀请,率"承华社"剧团140余人赴港演出。

1923年

首创在京剧伴奏乐器中增加上二胡,使京剧音乐更加丰富。

11月在北京开明戏院上演创编新戏《洛神》。

11月在北京真光剧场上演创编新戏《廉锦枫》。

1924年

5月,在北京寓所接待印度著名学者、诗人、作家泰戈尔。

梨园代指什么

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梨园,原是古代对戏曲班子的别称。我国人民在习惯上称戏班、剧团为“梨园”,称戏曲演员为“梨园子弟”,把几代人从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