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 第十九章 第一百二十回
乱云润生 第十九章
大清风雨飘摇满旗哥俩儿结伴赴京城环伺寻机
第一百二十回
庚子年正月十九,满旗子孙爱新觉罗·溥臣与忠君哥俩儿,雇一辆舒适骡车从燕遵黄花峪弘满庄赴皇城北京环伺寻机、祈望能踫上有福运好事由。
第二天,庚子年正月二十,1900年2月19日中午,已抵达途中那燕郊驿站停歇。
在车夫热情协助下,三人餐后抽空观瞻了清帝燕郊行宫。午后两点半瞻仰已毕,返回驿站,临上路前,向满旗族胞御青致谢辞别,骡车继续向顺义张各庄进发。
燕郊距离北京紫禁城直线仅60里地,从行宫村走御道更为便捷通畅。但溥臣心思则在逢年正月必去顺义尊请灶王爷风俗老例上。
这也正合忠君与车夫的心愿,错过正月,唯恐请的灶王爷不灵验了!所以宁可多绕道走70里地,先去顺义张镇驿站留宿,在张各庄张单后人子孙开的铺面中,把今年下凡的灶王爷请回家中,继续敬奉至腊月二十三。
从燕郊行宫村出发,这段路是横向朝左行进,七十地里路程,骡车不紧不慢,大约五点半左右将抵达张镇驿站。车夫边赶车,边主动的向溥臣与忠君讲叙他所了解的顺义历史及风土人情。
车夫引经据典述说:这段路我经常跑,顺义还是挺繁华的,在北京东北方向,距皇城也才60里地,北邻怀柔、密云,东界平谷,南与通州、燕郊接壤,西与昌平、朝阳那条温榆河为界。
顺义历史悠久,夏商周三代随北京地区属冀、幽、燕。西汉时期,今顺义地区置安乐、狐奴县,二县均属渔阳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两县或省或复置,至北魏时两县俱废。唐开元四年,716年改弹汗州为归顺州,治在今顺义地区。明洪武元年,1368年,改顺州为顺义县。
而张镇是京城东大门,处平谷、沽海、燕廊三角地带。张镇有千年建镇史,自古商贾云集,文化底蕴丰厚。吕布屯兵,燕国兵营,乾隆行宫历史遗迹众多。传统五虎棍、高跷会、小车会、杂耍会,民间花会热闹非凡。
张镇处北京东北部第一个浅山区,29座大小山脉,散落广阔平原之间,南卧石虎山,北有龙凤山,山水相连,山缀田间,山清水秀,人杰地灵,景色优美,位置优越,旅游资源丰富。
张镇,也就是早年老人儿都称的张各庄,渐渐扩大了形成繁华集镇,近些年改称张镇了,张镇耳熟能详,满旗子孙、尤其关内八旗家欲户晓的,就是自古流传,家家锅台上方供奉那灶王爷,仙魂源出于张各庄人的说法。
口头传说中,灶王爷是本地一位生性善良满旗同胞张单,他在历经磨难后,被玉皇大帝封为“灶神”。现在张镇村民家中灶前,家家供奉着灶王爷的神像与灶王龛,保留着祭灶的习俗老例。
传说,张单为人厚道朴实,乐于助人。玉皇大帝的女儿在天上相中了他,就施展法术下凡嫁了过来,夫妻二人虽穷苦却很快乐。
有一年,顺义爆发了大规模瘟疫,两人离家逃难。走到虫王庙时,张单染上了病,他让妻子逃走改嫁,自己则准备等死。幸运是,过了几天他渐渐又好起来,之后以四处乞讨为生。
腊月二十三那天,张单碰巧讨到妻子改嫁的那户人家,两人相见悲喜交加。妻子给他做了很多好吃的,谁知张单却因暴食而导致腹胀,撑死在灶前。为了纪念他,这家人便把张单画像挂于厨房灶台前。玉皇大帝感念他的善良,特此封他为灶神。
这时溥臣接茬:您唠得不错,所以我一提出顺便来顺义请灶王爷,您二位皆响应着!这灶王爷就得逢年正月来请,错过月份心中许的愿都不灵验喽!这有老辈先祖爷无数的经验实例呀!没错,咱这趟来着了!尊请张各庄灶王爷神像,要紧是正宗正根,我就认淮张单后人铺店一家,其它的店铺,他既便说破大天也不理睬,为啥?不灵验啊!请回正宗灶王爷神像一定要珍藏好,啥时回到家里,立马敬奉口袋房灶台上方,福运降宅中。
溥臣越说越兴奋感慨道:从我小时记事起,几乎年年都来张各庄请灶王爷跑一趟,少年时跟玛法、阿玛步行遛达骑驴马,成家后,与本村乡亲结伴套车来,正月十九启程并逛皇城,待上小半月可开眼了,也显咱八旗众乡亲扬眉吐气,大清天下属咱,趾高气扬八面威风啊!
可近年社稷风雨飘摇江河日下,咱八旗子弟总显灰头土脸,我也没大心气儿,请罢灶王爷就赶紧回家。直到腊月二十三小年来,才为过年掀高潮!没瞅见我那三宝贝儿绍宗,他最掂着是吃糖瓜,过小年那天,竟淘气不敬摸恩祖瓷娃娃兵,被我喝斥,即对仨儿讲族谱家规教训一番,告诉孩儿,正月十五后,你们昌克赤忠君伯即来咱家团聚共同祭祀先祖,而后我俩将出门!眨眼,咱同胞兄第俩已到顺义啦!
溥臣唠到这儿,忠君忍不住插话:您二位唠得好,都有故事例儿,我从关外老家来,咱旗人家家也敬奉着灶王爷,这些年由于顺义靠近皇城影响,尤其对张各庄灶王爷更是情有独钟。
由于关外路途较远,亲身来张各庄请灶王爷者较少,有些头脑灵活精明人,每年正月专来顺义张各庄成批请灶王爷,一次请数百上千张高额倒售。这些人还怕人不相信,掏贩来西洋照相匣子,专门在张各庄张单后人家店铺畄影,拍照张单家家谱,标明日期与张单后人亲属合影,而后回关外,在奉天,抚顺、朝阳、新宾,永陵,尤其咱赫图阿拉老城村摆摊,许多乡亲竟花成倍高价钱请至家中。此次来这,我也多请几十幅,回去无偿分敬亲朋挚友,也是为乡亲办积德善事一桩,何乐不为。
忠君说罢,涛臣与车夫同时异口同声称赞,并为忠君仁义举动,伸出大姆哥儿。
三人说着唠着,傍晚五点半骡车驶到张镇,在张镇驿站落脚,安顿好骡子,三人马上在溥臣引领下,去镇中心张各庄张单后人开的铺面中。临近傍黑,走进店铺,张单后人张实全家仍忙的不可开交,到他家中敬请旨图灵验灶王爷者落绎不绝,满墙壁与摊位上,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灶王爷应有尽有。
溥臣一眼瞅见出店堂和气送罢一位大主顾儿返回的张实,马上迎前行礼打招呼!见满旗本家熟客到来,张实喜上眉梢,立马迎至里屋,纷坐热坑头围桌沏茶相迎。
溥臣把三人尊请灶王爷意愿述之,表示今晚诚邀张实共同畅聊就餐,平易近人张实让妻儿照顾店面欣然接受。
张实把上百幅质优上乘灶王爷神像敬呈贵客选择,直到人皆满意后,携带一瓶百年牛栏山陈酿酒,引路欢聚于张镇人气最旺的餐馆,本家至亲开的:灶王爷酒家中。
栗面蜂糕,顺彩茶汤,碰头滚食,萨其顺玛,北顺樱桃、天福酱肘;八碗八盘,四凉四热,荦素搭配,顺洑二八满席佳肴,在呈上康乾醇酿牛栏山酒,珍馐美馔,众亲开怀畅饮,赞不绝口。
虽然溥臣声称自掏腰包,但张实与饭馆老板是黙逆之交,餐费应四文钱,有张实情面,仅收取二文钱,还让每位带些顺义特产:栗面蜂糕、碰头滚食,萨其顺玛,北顺樱桃、让路上品尝。
趁着酒兴张实未忘弘扬家乡风光史实,耳熟能详典故:
二十里长山是顺义地名,是与平谷交界一处侵蚀残丘海拔不高,最高处才209米。山丘呈线性散列状,走向东西,长约20华里,故名。
其中那第六座山,叫椒园山,山有一处古建,称无梁阁。传说无梁阁是一夜间建成。某日,一个拿木棒白胡老头,对着长山这点那点,便出现块块特大石头,再点,石头沿着他指路线滚啊滚,一直滚到无梁阁地址,并自动堆起,此幕被村民看到,待回过神,老头已不见影,仅留下建的差不多殿堂与几块大石头。传言那老头是神仙,施法别人难看到,留下的这些石块,日经月华历史演变,便成为无梁阁。
无梁阁前有一块地,常年湿润,异常肥沃。产的小米,籽粒饱满,色泽金黄,人称“金米”。用金米蒸饭,粘糯香甜,口感极佳,香味飘出很远。有“一家做饭,百家飘香”之说。因此处小米品质优良,香味诱人,清朝时便作为贡米供奉朝廷。
相传,无梁阁建成后,天上的王母娘娘来到这儿观赏人间美景。忽然从村里传来一阵小孩哭声,山神说是一家孩子缺奶。王母娘娘往空中抓了一把,手中便攥出一把金**的小米,她顺手往地上撒去。后来这块地里长出的谷子,谷穗粗大籽粒饱满,碾成米后,色泽金黄。百姓非常高兴,就称为“金米”。今天咱品尝的,就是顺义最驰名的:长山金米。
张实,是当地非常有影响力的正人君子;酒席中他款款而谈,倾心介绍民俗风情:
顺义每年腊月,民间都自发举办“灶王民俗节”。二十三小年形成高潮,一直延续至二月二龙抬头,“灶王节”主要展示民俗,品尝特色美食、欣赏传统技艺,歌舞升平,多姿多彩,融合隆重盛大祭灶仪式,已形成惯例。
忠君听后,感慨万千地展望未来:顺义的灶王民俗爷,说白了,就是百姓希冀,祈福生活美好朴素祝愿,铸成数百载众渴深得民心,我想百年之后,此火种必将燃遍神州广泛传播于大千世界,灶王爷,神力无限,发扬光大,族胞众亲们,是吧!
溥臣、张实、车夫一口同声:肯定,肯定是这样啊!
忠君情不自禁感叹着:百年之后,百年之后,咱都含笑九泉喽!可灶王爷,承前启后,薪火相传,兴许在华夏留下更为光耀璀璨烙印呢!
满旗乡亲欢聚酒席进行至三个多时辰方结束,主客惜别明春重逢。十点,溥臣一行已在张镇驿站客房中惬息。
(侍续)
读者若喜欢,请关注、点赞、交流,就是支持鼓励,往后耐心看,越发精彩!
佛满洲 正红旗,他塔拉 氏,祖籍在长白山以东 安楚拉库(今吉林省浑春市东北春化镇)。第三代祖‘罗图’时全家族投奔努尔哈赤,后来随龙进京,清朝康熙年间你们家族这支后人调回海城任职。
---------------------------------------------------------------
望台唐家洼 满族唐姓也是 他他拉 氏,只不过与四方台他塔拉 氏同姓不同宗。
您家这支唐姓的祖籍在讷殷江(今吉林省抚松县二道江镇东南),因此称“讷殷他他拉”。
您家祖上入关以前属佛满洲镶红旗,大约是在乾隆初年有一支被调入内务府任职,经过抬旗,从此成了镶黄旗。也是在乾隆年间您家这支又从北京内务府调任盛京内务府,专门管理皇家供品转运,因此搬到了海城(当时海城设有皇家仓库,专门点收由朝鲜进贡的物品)。
历史上您家这个他他拉 氏出过不少名人,如:光绪帝之妻 珍妃(即 恪顺皇贵妃)、谨妃(即 端康皇太妃)等。
如今您家的宗族在北京的后世子孙有属镶红旗的,也有属镶黄旗的。有的姓谭,有的姓唐。在沈阳的属镶黄旗,大多姓谭。锦州海城这边的属镶黄旗,大多姓唐。
你家的家谱应该问你们本村,同宗的亲戚,也许在哪个远亲家里呢?总之不大可能在外人手里。
或者去海城市或辽宁省图书馆,或历史档案管去查询。也许在北京国家图书馆也有主支的家谱。您家是大家族,上世纪80年代是作过统计的,应该有调查备案。我目前知道的只有这些,也是在以往辽宁省图书馆的地方文档中看到过,一段相关记录。要想知道的更详细还得下工夫去找。
满洲氏族通谱 很多图书馆都有,但这本书上只是列举了立有战功的家族名人名单,也就类似一个记功册,没有更详细的内容。仅靠这本书是不够的。还得结合其他书比如 八旗通志 清代海城八旗档案 等很多文献。
枫桥镇各村基本情况一览表 序号村名所辖自然村总人口区域面积
(平方公里)联系电话1楼家村新跃264723587041569开先艳阳何家2陈家村新农376936187422691进农化农勤农3海角村孝义295475687046555彩仙大山4枫一村枫溪354627587042690紫薇西畴5钟山村钟瑛231253887041294叠山6枫源村大竺175759387042419大悟泰山7大溪村大溪3347125287456818岫山单家甸8乐山村大祝3084107187451681石峡里石峡口9全堂村全堂3303115187453201汤村樊家辽坞杨山10齐东村毛家367858687451797东畈桥下河宣11永宁村石砩3742162287416358将军陈昂溪东永联12阳春村阳春2331925 聚英网山13新择湖村新店湾209954887415905下西湖择树下14栎桥村郭 店2044654 桥 亭15魏廉村象 山179145387411030魏家坞16西奕村奕 村20364587412800魏 家17杜黄新村行 山222429787418351新 建杜黄桥18三江村骆家桥2049389 遮 山汇 地19先进村先 进186355587047329创 业九 里20马岭村何家坞1163336 宣家坞王家溪头21屠家坞村高 家161339687438024屠家坞22东三新村泽泉1490403 柳坞东松岭下23四联村古博岭头127339 尚义坞杨坞干山坞24新东坞村新杨村168349887432192里东坞外东坞25大干溪村旺妙242575087435628王村茅塘坞26梅苑村葛村335550387432361银杏渔稼五宜潭头27洄村洄村20323758741325528霞朗桥村霞朗桥207328287411720
单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八十三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零五。
寻根溯源
单姓来源有四:
1、出自姬姓。据《元和姓纂》、《路史》及《千家姓》所载,周成王封少子臻于单邑(故城在今河南孟津东南),为畿内侯,世为周卿士,单襄公之后有单氏。2、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室卿大夫,成王封蔑于单邑,其后以邑为氏。3、上郡单氏出自氐人。据《通鉴》所载,晋怀帝永嘉二年,氐酋单征降刘渊。4、清满洲八旗姓都善氏,敖拉氏后均改为单氏;达翰尔族敖沃勒、索多尔、克力彻尔等氏,汉姓为单;今蒙古、彝、满、保安、回等民族均有此姓。
得姓始祖
姬臻。周成王少子,很得周成王宠信,但由于长幼有序,故其兄钊被立为太子,为加强王权统治,封臻为卿,赏赐单邑,为畿内侯,即京城附近之侯国,用以拱卫京师。其后有以国为氏者,一说其裔单襄公之后方有单姓,因襄公为春秋时人,年代较远,似难令人信服,
但因姬臻首封于单,故后世单姓大多尊其为单姓得姓始祖。
杨士安
研究任何一个问题,首先必需把概念搞清楚。一个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不清楚,往往可能会产生出差错来。地名的“专名”“通名”也是这样,如果混淆,就可能张冠李戴。任何一个地名都是由“专名”和“通名”构成的。所谓“通名”,是表示地名所指地理实体类型的词,也就是所谓的地名的类概念,往往放在专名后面(亦有放在前面的,如凤仪楼、山下杨、水霞张)。所谓“专名”,是表示同类地理实体中某一个体的词,一般缀于“地名通名”之前。例如浙江省、诸暨市、草塔镇、杨家楼村等地名中的省、市、镇、村是地名中的“通名”,浙江、诸暨、草塔、杨家楼是地名中的“专名”。也有的词在地名中原来是“专名”,后来却转化为“通名”的情况,如“江”本来是长江的专名,“河”本来是黄河的专名,以后却演变成为河流的通名。
一、杨家楼概况
“杨家楼村”是浙江省诸暨市西南部草塔镇的一个行政村,今属大唐街道。
明清间,杨家楼属诸山乡十七都。十七都共四图。包括杨家楼、杨馀、后赵、杨村、燕子塘、李家坞、时村、前杨、石扁担、王村子、新宅、前宅、元丰塘、大山下、何村、斗坞、下汪、满齐塘、墙下、溪北(下溪北)、后畈、宝珠桥、下水磨、马村、上庄、合溪口、杨积古塘、礼家坞、何家塔、牌轩畈等地方。
1925年《诸暨民报五周纪念册》载:诸暨旧分城为7隅,城外24乡,85都。其中“诸山乡”领都3。及创设自治,乃画为区,区又画为乡,诸暨凡8区71乡。其中小西区8乡,即:诸山、冠山、城山、泄山、雍平、康乐、槑溪、莼塘(《社》12页)。杨家楼属“莼塘乡”。
解放前夕杨家楼则属于“南屏乡”。其时“南屏乡”其地北接古塘乡,西连藏绿乡,西南邻大地乡,南毗梅山乡,东南紧靠诸山乡,东北与草塔交界。
清《光绪诸暨县志·山水志》载:“杨家溇,村在(石渎)溪北。南有一山,小而平坦,横列如屏,名南屏山。旧于此设南屏镇,后废。前环石渎,后枕泄溪,二水交注,别分一溇,称杨家溇。康熙乙酉(1705)举人、山东兖沂河道杨三炯(杨千木,1669-1736),常州府知府杨瑛(杨偀,1689—1751)故里。里有‘天祐庵’,明万历间里人百岁翁杨义峰(杨天鹤,1527—1626)建,今毁。庵后有‘天元塔’,亦百岁翁命其孙万历己未(1619)进士、安庆府知府肇泰(1583-1662)建。又有‘圆通庵’,元天历二年(1329)建)”(卷11第14页)。
1982年12月版《诸暨县地名志》载:时杨家楼(光明大队、南屏大队、南前大队)属五泄区南山人民公社管辖。“南山,解放初建制为南屏、梅山两乡,1956年两乡合并,各取一字定名为南山乡。1958年公社化后,诸山乡部分大队并入南山为南山管理区。1961年改名为南山公社。1969年初并入草塔公社。1971年7月分开,仍名南山公社”。“杨家楼:宋时,祖先杨千十公(杨迁,1190-1237)由义乌柳村迁此定居。据传,祖先来时,随身带来祖宗神牌无处放置,就挂在村前的杨柳树上,因姓杨,故曰‘杨挂柳’。后子孙繁衍,建立杨氏宗祠,牌位入堂安放,乃改名杨家楼。位于诸暨县城西面。距城12公里。东连新宅,南接新桥,西至竹篷,北毗五利。系丘陵地区。人口2221人,为南前、南屏、光明大队驻地”(300页)。
《地名志》中对相关大队记述如下:
“光明大队:因村居杨家楼大村后面,故原名‘后村’。1958年大跃进时,为争夺红旗,避音‘后’字,乃改名为‘红旗’,1961年南山与草塔合并,因重名,改名为‘光明’。人口851人。耕地面积640亩,以水稻生产为主,兼营茶桑。驻地杨家楼”。
“南前大队:位于杨家楼村前面,故曾名‘前村’。1958年分东西两队,该队住在前面取名‘东升’,意为旭日东升,1981年10月1日,因重名,以村前南屏山得名为‘南屏’。人口650人,耕地面积555亩,以水稻生产为主,兼营茶桑。驻地杨家楼”。
“新宅大队:元时,祖先杨元良公原居杨家楼,后因兄弟分居,新建住宅,故称‘新宅’。位于诸暨县城西面,距城115公里,东接草塔镇麻园,南连渎溪江,西北毗杨家楼。系丘陵地区”。
“新桥大队:原名‘前杨’。1967年在村前渎溪江上新建了一座桥,故改名为‘新桥’。因住在杨家楼前面,故称‘前杨’”。
1992年5月合草塔镇、南山乡为今草塔镇。杨家楼属草塔镇。
据2006年9月由诸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的《诸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资料手册》载:“从(2006年)9月1日开始,我市围绕“规模调大,实力调强,班子调好,布局调优”的具体目标,全面启动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经过一个月的精心组织实施,至9月底,全市行政村规模调整工作己圆满完成,市人民政府批准全市1301个行政村调整为468个行政村和33个社区(居委会)……”。规模调整后,草塔镇有行政村18个:即莼塘东村、莼塘西村、大地、杭金七村、灵水、龙珠里、南山、屏坞、蒲岱、桥头、青山、上下文、上余、溪南、兴隆、杨家楼、张家、朱家。
2019年6月21日,诸暨市人民政府发出《关于部分行政区划调整的通知》:“撤销大唐镇和草塔镇建制,组建大唐街道。新组建的大唐街道辖28个行政村、7个社区、1个居民区,街道办事处驻地原大唐镇开元东路75号”。大唐街道7个“片区”分列如下:1 城山片区:开元社区、箭路社区、路西社区、盛唐社区、雍平社区、兴唐居民区。2 柱山片区:马店新村、柱峰村。3 冠山片区:里蒋村、银杏村、冠山村。4 柱山片区:轻纺城社区、中兴社区、黎明社区、柱山社区、柱嵩社区。5 草塔片区:天元社区、草塔社区、莼塘社区、朱家社区、杭金七村、张家村。6 南山片区:灵水村、杨家楼村、上余村、龙珠里村、南山村、蒲岱村。7 青山片区:桥头村、兴隆村、屏坞村、上下文村、青山村、大地村。
今杨家楼村由原南屏(杨家楼)、南前(杨家楼)、后村(杨家楼)、新宅(新宅、官仓庵、溪北)、新桥(前杨、坟安、原丰塘)5个行政村合并而称“杨家楼村”。属大唐街道南山片区。
二、“杨家楼”一词中的专名“杨”
在地名“杨家楼”一词中,其专名即“以国为氏”的姓氏“杨”。在姓氏起源中,“以国为氏”者颇多,所谓“以国为氏”,即以古代某“诸侯国”命名为氏。诸侯国,即秦朝以前分封制下,由最高统治者天子对其封地之称呼,亦可称为“诸侯列国”或“列国”,封地最高统治者被赐予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汉时“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但“国”属于行政区划,与“郡”之行政地位相当。
据史料记载,周灭商后,周天子分封天下,是时“诸侯国”林立。《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百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谓“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左传》昭公二十八年谓西周分封“兄弟之国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为防止猃狁进攻, 周宣王 (姬静,?-前782)封其子尚父(吕望,即姜子牙,?—约前1015)为“杨侯”,建立“杨国”(在今山西省 洪洞县 一带)。据2003年陕西省眉县杨家村窖藏青铜器《四十二年逨鼎》(2010年 重庆出版集团 出版)记载为前786年, 周宣王 命大臣逑辅佐尚父,尚父之杨国被 晋献公 (?—前651)所灭,杨被封给献公之弟伯侨(前724—?),就是后来的 羊舌氏 家族(如:羊舌食我,-前514)。兴亡年代:前786年至前7世纪(晋献公时,亡于 晋国 )。
《国语·郑语》对于两周时中国存在之诸侯国亦有记载:“史伯对周宣王之弟郑桓公友(?-前771)说:“当成周者,南有荆、蛮、申、吕、应、邓、陈、蔡、随、唐;北有卫、燕、狄、鲜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晋、隗、霍、杨、魏、芮;东有齐、鲁、曹、宋、滕、薛、邹、莒”。这诸多国家中,杨国一直被史学家认为在山西洪洞县境内。另外,复姓“诸稽”(如《越绝书》中的诸稽郢)亦是“商灭诸稽(诸暨国)”(见《国语·吴语》)之后“以国为氏”的。
古“杨”通扬、阳、羊。古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的曲亭镇范村一带。洪洞县古称杨县,属平阳郡。隋属临汾郡,隋末改为洪洞县。杨国由姜姓扬国、姞姓杨国演变为姬姓杨国。故杨氏始源于炎帝后裔姜姓戎族阳氏、扬氏,商代中期并于黄帝后裔姞姓,周代时期归属于周王室的姬姓。杨氏后人建立了隋朝和五代十国的吴国,以及氐人仇池国杨氏、云南大义宁国杨氏、南宋起义军“大圣天王”杨幺(1108—1135)、称帝的杨安儿(?—1214),元初起义军领袖杨镇龙(生卒年月不详,约生于宋理宗年间)等杨氏名人。现杨姓为中国第七大姓,现人口约4500万。
江浙一带杨氏多尊伯侨为第一世(受姓始祖)。兹择《暨阳南屏谱》《暨阳西青谱》及《浦阳(浦江)龙溪谱》3谱对杨氏始迁祖略作介绍如下:
(一)民国二十四年乙亥(1935)《暨阳南屏杨氏宗谱》载:“
第一世 杨 迁(1190710-12371119,即南宋绍熙元年庚戌六月初六日至嘉熙丁酉十一月初一日,行千10),字居敬,号松屏,为南屏始祖,配潘氏(119136-1254825,生于宋绍熙辛亥二月初九日,卒于宝佑甲寅七月十一日)。生2子:自昭、文昭。
(二)据1947年续修《暨阳西青杨氏宗谱·外纪》载:“
第五十五世 杨仁寿生礼宠、礼宗。
第五十六世 杨礼宠生元、亨、利、贞。杨礼宗。生念五。
第五十七世 杨 元行万一,字万里,号云开;生礼(千一)、壮(千二)、千三、千五、千七。杨亨,行万二;生千四、千六、千八。杨利,行万三;生千九。杨贞,行万四;生千十、千十一。杨念五。
第五十八世 杨 礼行千一,居暨西杨焕。杨壮,行千二,字兆隆,号克兴,郡国大夫;生班。杨千三。杨千五,居新昌彩烟山。杨千七。杨千四,居新昌彩烟山。杨千六。杨千八。杨千九,居毗陵之潘墅。杨千十,居暨西南屏。杨千十一。杨念五。
第五十九世 杨 班(1248128-131757,即宋淳祐戊申正月初一日至元延佑丁巳四月十五日)。居暨西恒里(横里,今诸暨市五泄镇西皇村)。
(三)民国辛未(1931)重修《浦阳龙溪杨氏宗谱(清白堂)·行传》卷三载:“
第一世
杨纲,行百一,懿公之长子,字处直,百八公之儿也。因访弟来兹,怡怡不忍离,且爱山水明秀,遂卜居于溪之西,为杨家始祖。生于绍兴乙亥二月十五日(1155319),卒于嘉定辛巳八月二十日(122197)。娶吕氏,生于绍兴己卯九月十九日(11591031),卒于绍定己丑二月十三日(1229310)。合葬乌伤墓。生三子:述、选(千13)、逊。
杨正,行百八。尚书炎( 杨炎,唐德宗时宰相, 727—781)公之裔,副使崇勋公四世孙。祖沂中公(即杨存中,1102-1166),父懿公之次子也。字处端。建炎间(1127—1130)随祖扈驾南渡,遂居杭。淳熙八年(1181)赘浦阳溪东之叶氏,遂为溪东杨氏第一世祖。生于宋绍兴庚辰三月初一日(116049),卒于嘉定壬午十二月初二日(122315)。配叶氏,生于隆兴癸未八月初八日(116398),卒于嘉定癸未十一月十五日(1223128)。合葬乌伤大墎。生三子:远(千9)、迁(10)、还。杨士安注:“杨正”当即“杨贞”。
第二世
杨远(行千9),字行敬。行实详见《别传》。生于淳熙丙午年八月廿三日(1186107),卒于宝祐丙辰四月廿六日(1256522)。娶义乌何氏,生于淳熙己酉五月初九日(1189525),卒于嘉熙戊戌三月十七日(123843)。合葬乌伤大墎左。生三子:原、道、本。
杨迁,(行千10),字居敬。迁诸暨杨家楼。娶潘氏。合葬南屏山。生二子:德一、德二。
杨述(行正7),字修敬。生于绍熙壬子十月十三日(11921119),卒于宝佑戊午三月廿四日(1258429)。娶王氏,生于庆元丙辰二月初七日(119638),卒于景定辛酉七月十一日(126188)。合葬溪西大坟头。生一子:元。
杨选(行千13),字一敬。生于庆元丁巳九月初一日(11971013),卒于景定癸亥十月十六日(12631117)。娶陈氏,生于嘉泰甲子六月初四日(120472),卒于……”。
三、“杨家楼”一词中的通名“楼”
前面已经说到,在有的地名用词中,由于构词形式的不同,“专名”和“通名”常常会发生变化。如“杨家”一词中,“专名”是“杨”,通名是“家”;“杨家楼”一词中,“专名”是“杨”或“杨家”,通名是“楼”或“家楼”;如“杨家楼村”一词中,“专名”是“杨家楼”,而通名是“村”。而“村”又有“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别。
家,本意是屋内、住所。引申为安家落户、定居,家还可引申为家族的住房、住地等意。
宅,亦住所义;如言住宅:家宅、房子(多指较大者)、深宅大院。居住:宅心仁厚(居心仁义厚道)。
楼,本义指两层以上之房屋,楼房。《说文》:“楼,重屋也”。《史记·平原君列传》:“平原君(赵胜,?—前251))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躄者,槃散行汲。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之”。《古诗十九首》之三:“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也指楼房的一层。唐王之涣(688—742)《登鹳雀楼》:“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又泛指一切楼状物。《左传·宣公(卫宣公卫晋,?—前700)十五年》:“登诸楼车”。汉武帝(刘彻,前156—前87)《秋风辞》:“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后汉书·邓禹(2—58)传》:“光武( 光武帝刘秀, 前5—公元57)舍城楼上,披舆地图” 。
“家楼”一词,可以看作是“同义叠用”,地名中的“楼”或“家楼”都应该是泛指,并不是特指某幢楼房。都是“宅”的意思。即“族姓聚居处”之义。如“斯宅”,应相当于“斯家楼”,即斯姓族人聚居之处也。“陈宅”相当于“陈家楼”,即陈姓族人聚居之处也。诸暨有地名“邵家楼”,原属璜山区化泉公社。当然就是邵姓族人聚居之处了。
1993年12月《诸暨地名》一书中,与“楼”有关的地名有:01城关镇:35曲山弄楼毛家、38桑园陈钟楼桥、87新屋下楼村;02大唐镇:19楼家;03应店街镇:35楼家坞;04次坞镇:40楼家桥;11枫桥镇:13新建楼家、25艳阳楼家、26开先楼家、27新跃楼家;13全堂镇:4单家甸楼家;16三都镇:38楼店;19马剑镇:11栗树坪古楼;22草塔镇:27后村杨家楼、28南前杨家楼、29南屏杨家楼;23王家井镇:9楼城楼城、48楼许、58文周凤仪楼、59凤仪楼凤仪楼;24牌头镇:7小砚石楼屋包家、17凤楼楼家宅、49楼瑶驾下楼家上楼家、57上楼宅上楼宅、66樟塔东后楼楼家;27街亭镇:34毛家楼家坞、37黎明楼家;28化泉乡:8邵家楼;32浬浦镇:3楼童、11陈高坞楼家井、15白杜坞古楼亭;33西岩乡:1泄头外楼高坞里楼高坞(数字为地名编号)。其中有“楼家”多处,这当然是与姓氏“楼”(专名)有关。有的则不止一个专名,如楼毛家(楼、毛)、钟楼桥(钟、楼)、楼童(楼、童)等。
湖南省宁乡市有5A级景区 “花明楼”,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原名花门楼,是湖南省宁乡市东南部的一个美丽小镇,东距省会长沙20公里,西距毛泽东(1893—1976)故里韶山30公里,是革命伟人、已故前国家主席刘少奇(1898—1969)同志的故居。
今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莱芜县亦有地名“杨家楼”。相传明朝正德(1506—1521)年间,杨姓由山西省洪洞县大槐树迁此建村。1945年10月恢复莱芜县建制,杨家楼村属莱芜县颜庄区;今属钢城区里辛街道办事处管辖。
全国有以“家楼”作“通名”的地名多处。如:北京市朝阳区将台地区有地名安家楼,北京市朝阳区望和桥芍药居北里小区太阳宫地区办事处尚家楼社区, 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巨峰镇有相家楼村 ,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大盛镇下辖有田家楼行政村,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有洪家楼街道办事处,山东省德州市陵城区安德街道时家楼村行政村,湖北省红安县华家河镇有祝家楼村,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魏家楼镇,浙江省温州市瑞安市上村村阙家楼。
上面说到,“‘村’又有‘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别”。“自然村”和“行政村”之区别在于:1组成不同:“自然村”是由村民经过长时间聚居而自然形成的村落。“行政村”是乡政府管理的一个村级行政单位,一般由一个大一些或几个小一些的“自然村”组成。2隶属关系不同:“自然村”隶属于“行政村”。“自然村”受“行政村”村委会和村党支部的管理和领导。3管理不同:“行政村”的管理实行的是村民自主管理,权利在于村民委员会。而“自然村”不存在村民委员会。
在规模上,有的一个“行政村”由几个“自然村”组成,有的则是一个“自然村”由几个“行政村”组成。如“大唐街道杭金七村”由七个自然村组成(张淮、横坂塘、下市头、平阔、顾家、清臣房、杨方),据说,“东白湖镇日溢村”是由11(方言“日溢”与“十一”同音)个小自然村组成。大多则是一个“行政村”由多个“小自然村”组成。根据诸暨主目前的情况,民间多称原“大队”一级为“自然村”,原“生产队”或更小一级被称作“小自然村”。
四、相关典籍中的杨家楼:
这是几种已经收集,却未用于文章的资料,丢了可惜,就作为《附录》保存在这里,或许对读者会有用。
○“循吏:杨肇泰(1583—1662)。杨三炯(1669-1736)、杨偀(1689—1751)。儒林:杨学泗(1629-1702)。文苑:杨肇禄(1623-1687)。孝友:杨宗晖(1348-1387)。义行:杨文灿(1672-1716)”。以上均附里居杨家楼(见《康熙诸暨县志·人物》卷30第10页)。
○“顺治五年(1648)石仲芳之党汤梁七倡乱,以紫阆为巢穴,士民奔抚辕请剿,官军入境,仲芳就抚,梁七亦解散免死。十六年(1659)复叛,杨家楼杨学泗以计擒之”(《光绪诸暨县志·兵备志》卷15第13页)
○“粤匪入寇浙东。辛酉(1861)四月金华陷,自是官兵驿骚,邑城戒严。八月廿五日(1861929),贼由浦江窜入西南乡,形踪飘忽不敢停。九月初,浦义既陷,遂大股由东南入,蹂躏花亭、开化、龙泉、金兴等乡,有骑贼直驱街亭以下,登半爿山,遥望城中片刻而回。十三日(18611016),西南乡团分路杀贼(边寿团杀贼于牌头,周姓团杀贼于布谷岭,杨家楼、草���等团杀贼于庄岗岭),约官兵会剿不果,团旋败散”(《光绪诸暨县志·兵备志》卷15第16页)。
○“贡副杨学泗,字鲁峄。居诸山乡杨家楼”(《光绪诸暨县志·科第表》卷25第4页)。
○“杨宗晖(1368—1387),杨家楼人。父叔器为掾,献《鱼鳞册》(《浙江通志》),以大红花绫装面,上恶之曰:‘吾方以俭率天下,安得违式?’命诛之(《章志》)。宗晖赴法曹诉曰:‘此宗晖实为之。不忍陷父以死罪,请代死’。法曹上其辞,许之,竟受戮死,时年十九。族人建祠‘天元塔’左。九月三日岁祀焉(《楼志》)”(《光绪诸暨县志·人物志》卷29第6页)。
○“进士第。在(诸山乡)十七都杨家楼。明万历己未(1619)进士杨肇泰(1583—1662)居宅,中有‘福持堂’。今废”。“存园。在杨家楼。杨学泗(1629—1702)著书处。今圮”。“观察第。在‘存园’前。学泗子、山东兖沂河道杨三炯(1670—1737)居第”。“醉春草堂。在杨家楼。乾隆辛卯(1771)举人杨垂(1723—1790)别业”。
“杨孝子故宅。在杨家楼天元塔后。孝子杨宗晖居此。今改为‘孝子祠’”(《光绪诸暨县志·坊宅志》卷41第17页)。
○据1925年《民报五周纪念册》载:
私立南屏小学在杨家楼,建于庚戌年(1910)正月。
十二年(1923)杨家楼杨姓因重筑陈家堰与草塔赵姓激成族斗(以上《概》86页)。
光绪二年(1876),兼溪周宝荣、杨家楼杨凤林始引英人何稏德及国人戴恩泉由杭来暨,先设堂于大兼溪。斯时信之者少,教徒仅宝荣亲族十馀而已。其后渐及三都,又设堂焉。而英教士则赁居南门外石塔头(以上《概》104页)。
光绪十七年(1891)杨茂林始引神甫舒安德入邑,……王绍桂起事,会于斗子岩,建方长白旗,题曰“古春同缘会助王灭教”。西南乡由是鼎沸。如草塔,如三戚,如杨家楼,如岭上畈,如牌头等,凡属教徒,挨户搜检,非焚劫,即殴辱,无幸免者(以上《概》105页)。在暨凡3081。城设总堂1,神父主之,教徒1492,乡设分堂,……曰三都、杨家楼、青口、前杨(以上《概》107页)。
西乡之杨家楼最号强悍。或聚族而斗,或擒人于市,官不能禁(以上《风》12页)。
小西十七、十八两都间有清潭庙,是日集八村子弟,备旗锣叉铳,向置龙灯家迎回庙中,谓之“接龙”。……游行霍村、杨家楼等八村之间凡三昼夜(以上《风》15页)。
西南诸乡,起团练以抗之。十三日(18611016),边寿团与战于牌头,丰江团与战于布谷岭,草塔团与战于庄岗岭,斩杀400馀,夺其旗帜。明日,草塔团、杨家楼团复败之于蒲袋岭(以上《掌》1页)。
二十都、杨家楼民尤强悍(以上《掌》21页)。
杨香圃名兰生,又名蕊,杨家楼人(以上《人》14页)。
会集,唯牛市及杨家楼、西墙弄等纯为交易,别无演戏、迎赛之举……三月初一日,小西杨家楼、南区牌头、大西蒋坞庙(以上《社》11页)。
同善社发生于四川,……是社于民国九年(1920)始入县,设立分社于登仕桥里。不数年,分社遍于全邑,……西乡如草塔、燕至堂、梅山、下汪、庄馀霞、逢村、渎溪、上分、西青、杨家楼、泄山、凤仪、三都(以上《社》88页)。
石井堰者,有史家、陈家二支堰。陈属杨家楼杨姓,史属邻村草塔赵姓(以上《社》89页)。
清时杨家楼人腰刀挟刃,擒人数十里外,反缚其手,以一绳牵之,出入村落,人不敢问。佃田不纳租,索借不言偿,差役亦无敢入其村者。后以“白旗党”之乱,死数人,历政遇事,又务为严法治之,风悍稍变(以上《社》91页)。
2021年9月22日
山东胶东半岛蓬莱、即墨、烟台、权氏先祖原来是在云南打完仗后迁来海防的军户
通过地图查找,在胶东半岛的烟台、威海、青岛范围内,只找到三个村名以权字开头的村庄,一个是青岛平度的权家村,剩下两个都在烟台市的福山区,分别叫做权家和权家山。如今平度那个权家村,权姓已经相当少(零星几户);而福山的权家和权家山村,则仍有较多的权姓人。在平度和福山之外的其他县市区,关于权姓的记载也不多。
烟台福山的权家村和权家山村,都位于张格庄镇境内。根据《福山区地名志》记载,权家山建村较早,相传,明洪武年间,权、王二姓相继由“云南” 迁此建村,因村周围皆山,权姓人支兴旺,故名权家山。权家村的权姓为明中期从权家山析出。除了权家这一分支之外,权姓在相邻的文家村以及福山城关也有分布。
百度山东青岛市蓼兰镇权家村:明朝洪武二年(1370年),胶东半岛洪水泛滥,南海与北海连成一片,洪水过后,政府移民,权姓始祖权平南由云南迁来建村,取名权家村。
权平南,顾名思义,因征讨云南叛乱而改名。在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中,也有很多的战士为了表示决心,改了名。
明朝初年,朝廷为了防御倭寇,认识到了“登莱濒海要地有三,而胶为最”(《灵山卫志》),于是在胶州湾两侧密集设置了大量的卫所,海湾以东有浮山所、鳌山卫,海湾以西,则有灵山卫,一东一西呈犄角之势,控遏胶州湾海防。
明代初期,青岛地区来自云南的移民数量较多。这些移民既不是云南土著汉人,更不是少数民族,而是受朱元璋派遣出征云南的汉族军士及其家属。
据《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九月,朱元璋派傅友德、蓝玉、沐英统兵13万出征云南。洪武十五年平定云南全境,便命沐英率军镇守,设卫、所分置军士,设军屯实行屯垦,自此,许多从征军士便在云南安家落户。云南文山权氏始祖权起龙就是因此落户当地,但是不是所有的都就地落户了,陆陆续续的来了,也有呆了几年就移防到山东胶州半岛驻军屯垦,护卫海防的,这就是今天胶东权氏的来源。而征南的权氏先祖们,根据分支的信息判断,归根结底还是从山西大槐树迁到中原的移民,所以,也可以说是大槐树的迁民。
(一) 提及云南移民,由于史籍不载,源流无考,许多难解之谜不仅历代志书无载,在当代编修地方志书中亦未涉及。囿于习惯说法,许多人便把青岛地区的云南移民统统归到了山西省洪洞县那棵大槐树下。今青岛市所辖的5市7区中,几乎都有云南移民,所不同的是数量多寡而已。现据有关史料记载,即墨市的1000多个村庄中,约有225个是由云南省移民立村的。如段村镇单家疃之《单氏族谱》:“明永乐二年(1404年),单氏自云南凤仪县迁至段村东偏北立村。”凤仪县明代属大理府,设有洱海卫,清末时改为凤仪县,因该族谱修于清末年间,故用凤仪县之名。再如华山镇牛齐埠之李姓,于永乐二年从云南威宁州迁来立村,到清代该州已隶属贵州省,而其族谱修于清代,故其族籍记为贵州省大定府威宁县。胶州市的800多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达112个。其中,建于洪武二年的16个村,显然与云南移民无关,因朱元璋派兵征云南是在洪武十五年,在此之前,云南由元朝所封的梁王和大理国统治,不可能向山东移民。其余的80多个村庄,大多为永乐年间来胶州屯垦的军户。胶南市的1104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349个。其中创建于洪武二年的51个村,肯定不是云南移民,其余近200个村庄,大多集中在滨海的几个乡镇。平度市的云南移民尚无法统计,仅知明初在这一带有大嵩卫、鳌山卫和浮山所设置的许多军屯,其大多集中在平度的南部和东部。黄岛区的143个自然村中,由云南移民建村的有23个。这些村庄的云南移民,大多与明初灵山卫设防有关。青岛市的市南、市北、四方和李沧4个区现有的或已撤销的村庄中,半数以上是由云南移民创建或是后来迁居至此的。如市南区的青岛村、会前村、田家村、辛家庄,市北区的杨家村、夹岭沟、埠西村,四方区阎家山的阎姓、香李村的李姓、湖岛村的王姓、沙岭庄的曹姓、保儿村的王姓和河西村的袁姓等,都是来自云南的移民。李沧区由云南移民建立的村庄达半数以上。
青岛境内的明代卫所城墙,以即墨雄崖所保存相对完整,其余大多已经难寻古迹,灵山卫现今也看不到多少要塞痕迹,唯独在部分地名当中,还能看出历史的尘埃。
(二) 云南移民在青岛地区分布的地域大多在沿海一带。如即墨东部沿海的金口镇、田横镇和温泉镇一带,胶南的王台镇、红石崖镇、灵山卫镇和隐珠镇一带。特别是环胶州湾沿岸,云南移民的村落更为稠密,大多靠防倭之卫、所。崂山区王哥庄靠近“鳌山卫”,这里有云南移民居住的村庄34处,占总村庄的三分之一。崂山区的中韩靠近“浮山备御千户所”,这里的40个村庄中,有30个是云南移民创建的。云南移民的祖籍已不可考,已查实者大多来自乌撒卫。“卫”是明代的军事单位,乌撒卫的治所在今贵州省威宁县。据《登州府志》附录中之《乌撒考》中记载:“明永乐二年,朝廷曾将乌撒卫的大批汉族军士和军户调往山东,他们从陆路到重庆,乘船渡三峡顺流而下,直抵江苏的扬州,然后转大运河北至淮阴,弃舟陆行,取道赣榆、诸城、胶州而达即墨各地。”所谓云南移民乘船来山东,即指此而言。城阳区肖家村之《肖氏族谱》中亦有类似记载。有些云南移民并不是直接到达青岛地区的,如城阳区流亭村之胡姓和白埠村之杜姓,皆从云南乌撒卫迁往青州,然后又从青州迁来。崂山区乌衣巷村的徐姓,是从云南昆山迁居上海徐家汇,后又北上至崂山老鸹巷立村的。城阳区古庙头村的云南移民是从诸城迁来的。
(三) 明代的云南移民,对青岛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功不可没,特别是军民并肩屯垦戍边、同仇敌忾、共守海防的事迹,书写了明代青岛历史上最闪光的一页。明初,倭寇7次入侵青岛,使青岛百姓苦不堪言。从洪武二十一年(1382年)起,青岛沿海设置卫、所后,军寨、墩堡星罗棋布,形成了固若金汤的海上长城,使倭寇不敢轻易来犯,纷纷窜往浙、闽沿海一带。城阳区小寨子村的张姓,是从云南乌撒卫迁来的,在其族谱中,记有张徽、张清兄弟二人分别在鳌山卫和浮山所任军职,分守海隅。即墨市留村镇大村之《邵氏族谱》中,也记有邵氏兄弟自云南乌撒卫来山东。由于明代云南移民的大量定居,使青岛地区的人口规模迅速扩大,据新编《即墨县志》记载,仅明代因建立卫、所和军屯而迁入的军户达7万余人。丰厚的人口资源不但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也为明清两代青岛地区的社会繁荣奠定了基础。青岛地区云南移民的祖辈都是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农民,他们的祖籍大多为安徽、江苏等地。这些移民带来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与青岛地区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文化风貌。青岛地区的某些方言、民俗与江淮地区极为相似,如咸菜在苏北称“盐渍”,而青岛地区的萝卜咸菜因是挂起来晾晒,所以称为“挂渍”(用方音读为“瓜荠”)。再如胶东的民间秧歌花鼓,颇有安徽凤阳花鼓的韵致。由于云南移民的特殊经历和处境,逐渐影响并形成了青岛地区敦厚、友善、睦邻、节俭的民风,并且铸就了青岛人讲义气、重友情的性格。
黄济显、李景智在《寻根追源即墨人》一文中称,从公元1127年到公元1368年这241年间,不仅即墨,整个山东地区人口锐减。明朝建立之后,即墨地区人口的减少主要牵扯三件事,一是靖难之役,二是永乐扫北,三是唐赛儿起义。
移民主要来自云南乌撒卫
朱元璋力主休养生息,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山西成为重要的移民输出地。很多山东人的口头禅都是,“问我老家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而事实上,大多数即墨移民并非来自山西,而是云南。
据《即墨县地名志》记载,来自山西的移民仅有三个宗族,如王村镇坦村的张姓,据传,其祖先来自山西的蒲州。华镇梁家疃《田氏族谱》记载称:“田氏祖籍山西阳高,永乐二年,与董氏同时迁来此地立村。”黄济显、李景智在文中称,以上三姓均属于零散移民。
《即墨县志》副主编孙鹏在《明朝初期即墨移民初探》一文中称,明代初期,移民即墨的主流是来自云南的军户。鳌山卫镇有37个自然村是明洪武、永乐时建村的,其中23个村是从云南移民来的,占明初建村数的62%。田横镇明初建村35个,其中25个村的族谱记载其先祖是从云南移民来的,占71%。
很多宗族的族谱也进行了记载,说是来自云南乌沙卫或是乌撒卫,这两处应为同一地方,因发音相似而混用。比如,金口镇南阡、古阡村的《金氏族谱》称,其先祖来自云南乌撒卫乐歌屯。而北阡村《房氏族谱》则称,其始祖来自乌沙卫之乐古屯 。“乐哥屯”和“乐古屯”应该也是同一地方。而四舍村的《武氏族谱》记载,他们的始祖来自于云南乌撒卫的银子桥。这些军户应该是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朝廷设立鳌山卫时,从云南乌撒卫等地调入即墨的第一批移民。而如今即墨通济街道办事处的张家西城、窑头等村的张姓的始祖就这一年从云南乌撒卫调到鳌山卫或浮山所,来担任卫指挥使和百户的。
孙鹏称,另一批来自云南的军户是在明永乐初年(1403年),因为“靖难之役”后的军事调动而迁来即墨。比如,如牛齐埠的《董氏族谱》记载称:明朝永乐二年,始祖董志清由贵州大定府威宁州,迁居即墨牛齐埠。而威宁州的治所正是在乌撒城。如今华山镇小埠《李氏族谱》记载称:明朝永乐二年,由由小云南毕阳县(当为今之毕节县)东门里 ,迁居即墨北乡万华山前小埠疃。另外,店集镇青山西村的《邵氏族谱》记载称:明洪武三十五年(1402年),邵九公由云南从徐辉祖来援山东,留戍雄崖所,永乐二年邵课士携家来青山之前 。这里说的徐辉祖就是明朝的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的儿子,这一记载正说明了迁徙是因为“靖难之役”。
据明朝万历年间的《即墨志》记载,万历初年,即墨县总户数为11231户,其中军户为6290户,占总户数的56%。岛城文史专家侯文程考证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即墨市的1000多个村庄中 ,约有225个是由云南省移民立村的。这些军户并非少数民族,而是汉族士兵极其家属。他们很可能在云南娶了当地少数民族为妻并生子,也带来了当地的生活习惯。
学者张彩霞在《明初军户移民与即墨除夕祭祖习俗》一文中称,在即墨有关于“高祖公”和“高祖婆”的传说,说的是一场洪灾之后,人类灭绝,一对兄妹在仙人指点下结为夫妻,成为人类始祖。这一故事与云南地区瑶族等少数民族传说结构相同。而在过去,即墨人过年祭祖时,所供奉的就是“高祖公”和“高祖婆”。另外,当老人去世后,即墨人还流行说“人死了是回云南老家”,祷告亡灵时说“吃饱了,向西南走吧”。
判断是丹阳权氏被派驻云贵军屯的后代,与文山权氏始祖权起龙有关。
清朝中后期闯关东到东北的大多是基本是胶东半岛的分支,半岛山多田少。
个人搜集整理资料,仅供参考
乱云润生 第十九章 第一百二十回
本文2023-10-07 13:52: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8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