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氏“霍”的来历?
霍氏源自周代,出自姬姓。
文王封同母弟于霍,人称霍叔,这就是霍姓的始祖。周公旦时,武庚叛乱,霍叔受牵连被周公降为庶人,但他曾受封的霍国却依然存在,直到公元前661年为晋国所灭。霍国始封地在今山西省霍县西南,霍叔的子孙以封邑为姓,在此地繁衍生息。这便是霍姓最初的由来。
山西霍县是霍姓人的发源地。汉武帝时一代名将霍去病和名臣霍光皆出于此。这一对霍氏兄弟,一文一武,出将入相,相得益彰,使得山西霍氏的声名显扬天下。
扩展资料:
霍姓名人
一,霍去病:西汉河东郡平阳人 ,西汉大将,少时就以善于骑射而为人知晓,虚岁18因军功封冠军侯,19岁就带兵大破匈奴,使河西走廊纳入了中国的版图,打开了通往西域的道路,由于战功显赫,被汉武帝刘彻封为大司马。可惜英年早逝。
二,霍元甲:字俊卿,祖籍河北省东光安乐屯(属沧州地区),世居天津静海小南河村,为精武体育会创始人,近代著名爱国武术家。
三,霍英东:生于香港四大原住民系中蜑家的水上人,原籍广东番禺练溪村,香港企业家,亦是著名的亲共人士,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副主席,是成为首名跻身国家***级别的香港人,有“爱国商人”称号。
四,霍启刚,(1979年7月2日-),籍贯广东番禺南沙,霍英东家族之第三代长孙,香港青年联会主席、天津市政协委员、霍英东集团副总裁。霍亦于2016年巴西奥运会任香港奥运代表团团长。妻子是跳水冠军郭晶晶。
人民网-中国姓氏地图
刚刚看到某个营销号在自己的文章里分析得头头是道,声称看过那么多史书都没有看到过唐高宗李治爱好骑射的史料。
所以这里笔者就充当一回史料的搬运工,将各本史书上记载的唐高宗李治的爱好放上来,以免某个营销号不负责任的言论误导真正的路人。
1、射猎
唐高宗李治,不仅不像某些营销号自以为是的描述那般,不喜欢、不擅长骑射,事实上恰恰相反, 唐高宗本人不仅非常喜欢骑射,曾经因为经常骑射被朝中大臣一次次劝谏。更重要的是唐高宗非常擅长骑射 ,龙朔元年的一次出猎,唐高宗一个人就射中了几十只鹿和兔子。
而唐高宗的骑射能力之所以这么厉害,很有可能跟唐太宗从小带着他去打猎的缘故,根据现有的史料记载可知,唐太宗不仅亲自抚养了李治,而且经常带着李治去行宫、去猎场打猎,所以唐高宗也继承了父亲这个骑射的爱好,堪称是位善骑射的好手。
《旧唐书·高宗本纪》:
(显庆五年十一月)乙卯, 狩于许、郑之郊 。
《旧唐书·薛元超列传》:
时高宗 幸温泉校猎 ,诸蕃酋长亦持弓矢而从。元超以为既非族类,深可为虞,上疏切谏,帝纳。
《册府元龟◎帝王部·仁慈》:
(贞观十八年)四月辛亥,幸九成宫。己未,行次显仁宫。太宗手诏皇太子曰:“吾昨见獐鹿怀孕者多,纵有空身,其子甚小,母亡而子存者,未之有也。 吾与汝虽复不射 ,无仁心之人,得便终无放理。昆虫无知,须推己以及也。推己之孝於父母以及此类,则天下有识者怀之;推己之恶死以及虫豸,含生之属,何有不赖?所以明日不行。”
《册府元龟◎帝王部·文学》:
(显庆五年)十二月 校猎於长社之安乐川 ,召侍臣及藩臣夜宴,帝赋诗以纪讲习之事。
《册府元龟◎帝王部·□狩》:
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幸许州, 狩於滍水之南 ,行三驱之礼,设次於尚书台以观之。许州长史封道弘奏言:“尚书台本因汉南郡太守马融讲尚书於此,因以为名,今陛下亲降此台以观较习,请改为讲武台。”从之。五年十一月甲寅,幸许州,十二月辛未, 校猎於长社之安乐川 。
龙朔元年冬十月,狩于陆浑县,戊辰, 校猎於非山,上自射禽兽获鹿及雉兔数十 ,令代官厨应烹之羊尽放,令长生焉。
咸亨二年十二月,车驾幸许州,癸酉,陈冬狩之礼,因 校猎于许州华县昆水之阳 。
五年十一月丙午朔,车驾发京师,幸东都,己酉, 畋于华山之曲武原 。
《资治通鉴》:
(永徽元年九月)癸亥, 上出畋,遇雨 ,问谏议大夫昌乐谷那律曰:“油衣若为则不漏?”对曰:“以瓦为之,必不漏。”上悦,为之罢猎。
2、文章辞赋
除了喜欢打猎外,唐高宗也很喜欢文章辞赋,有时候打完猎后兴致来了,就作诗或作文纪念。 唐高宗所作的文章诗赋曾得到父亲唐太宗的赞赏 ,一生共留下文集八十六卷。
《新唐书·艺文志》:
高宗《天训》四卷。
《高宗集》八十六卷。
《册府元龟◎帝王部·文学》:
髙宗为太子。时,贞观二十二年二月,引庶子少詹事司议舍人等入阁,乃从容而言曰:“文章词赋平生所爱,然未之为也,今日风景殊佳,当与公等赋诗言志。”於是援笔以制序。翌日, 太宗以皇太子诗序示王公,曰:“朕观太子此文,及笔迹进於常日。” 司徒长孙无忌对曰:“皇太子禀承天训,文章笔札羣艺日新。”是嵗,太子制玉华宫山铭,又献玉华宫赋。
永徽五年五月 制万年宫铭 ,刻石於永光门外,仍令中书门下及文武三品已上并学士自书名位碑,阴而刻之。
显庆二年六月, 帝制元首前星维城股肱等诫以示侍臣 ,礼部尚书弘文馆学士许敬宗等表请班示天下,帝谦不许。敬宗又上表请总名为天训,并请注解,许之。及注毕,敬宗为之序。
十月幸郑州,次汜水,帝以先帝於汜水擒窦建德因平王世充,於是刻石立颂以纪功, 自为颂文 。
五年三月幸并州童子寺, 赋诗而还 。
十二月校猎於长社之安乐川,召侍臣及藩臣夜宴, 帝赋诗以纪讲习之事 。
龙朔元年冬十月狩於南山, 制东狩诗以示群臣 。
麟德二年封禅,十一月丁酉至平阴顿, 是日降雪,帝赋诗 ,皇后和。
仪凤二年七月,宴百寮及诸亲於九成宫之咸亨殿,酒酣, 帝赋诗作柏梁体 ,皇太子霍王元轨相王轮群臣相次继作。
《册府元龟◎帝王部·修废》:
高宗显庆二年二月,帝在雒阳宫,遣使以少牢祭汉光武帝、後魏孝文帝等陵, 帝自为文 。
十月幸许州,次自善顿,遣使祭魏明帝高平陵, 帝自制祭文 。
《唐会要·修撰》:
显庆元年十月。诏礼部尚书宏文馆学士许敬宗等。修东殿新书。上曰。略看数卷。全不如抄撮文书。又日月复浅。岂不是卿等用意至此。因 亲制序四百八十字 。
二年六月。 上制元首前星维城股肱论 。令敬宗等注释。名曰天训。
《全唐文》:
帝讳治,太宗第九子,贞观二年生。五年封晋王,十七年四月册为皇太子。二十三年六月即位,年二十二。咸亨五年八月称天皇。在位三十四年,年五十六。谥曰天皇大帝,庙号高宗,追尊天皇大圣大宏孝皇帝, 集八十六卷 。
3、书法
众所周知,唐太宗本人极善书法,根据记载,长孙皇后所生的长乐公主李丽质不仅以美闻名,更雅擅书法丹青,“(公主)散玉轴于缥帙,悬镜惭明;耀银书于彩笺,春葩掩丽。”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展开公主所作的画卷,悬挂的明镜就显得黯淡无光;展示公主所写的书法,就连春天的花朵也被掩去丽色。”
唐太宗亲自抚养的晋阳公主也是写的一手好飞白,临摹父亲的手书甚至周围的人都分辨不出哪个才是真迹。
濮王李泰与唐高宗李治亦善书法,只不过李泰工于草书、隶书,而 唐高宗李治则与父亲一样,工于飞白体 。
《新唐书》:
行俭工草隶,名家。帝尝以绢素诏写《文选》,览之, 秘爱其法 ,赉物良厚。
《法书要录》:
龙朔二年四月, 上自为书与辽东诸将 ,谓许敬宗曰:“许圉师常自爱书,可于朝堂开示。”圉师见甚惊喜,私谓朝官曰:“圉师见古迹多矣。魏晋以后,唯称二王。然逸少多力而少妍,子敬多妍而少力。 今观圣迹,兼绝二王,凤翥鸾回,实古今书圣也 。”
《文墨池编》:
髙宗雅善真、草、隶、飞白 。
《庚子销夏记》:
髙宗万年宫铭
高宗《万年宫铭》,笔致生动,有晋人遗致 ,胜似所书《李绩碑》。
《石墨镌华》:
万年宫即九成宫改名,髙宗幸而铭之书之也, 行草视英公碑尤为劲拔 。
《山谷题跋》:
评释长沙法帖
唐高宗《审行弘福帖》:此帖妙绝 ,恐非怕妇汉所能。
4、音乐
唐高宗李治对音乐也十分喜爱,而且还亲自做过乐曲、歌词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个人身兼作曲、作词两职。
《旧唐书·高宗本纪》:
十一月丙寅, 上制乐章 ,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诏有司诸大祠享即奏之。
《旧唐书·音乐志》:
(永徽)六年二月,太常丞吕才造琴歌《白雪》等曲, 上制歌辞十六首 ,编入乐府。
《新唐书》:
唐之自制乐凡三大舞:一曰《七德舞》,二曰《九功舞》,三曰《上元舞》。
《上元舞》者,高宗所作也 。舞者百八十人,衣画云五色衣,以象元气。其乐有《上元》、《二仪》、《三才》、《四时》、《五行》、《六律》、《七政》、《八风》、《九宫》、《十洲》、《得一》、《庆云》之曲,大祠享皆用之。
《近事会元》:
唐《教坊记》云:“ 唐高宗晓音律 ,因风叶鸟声,晨坐闻之,命乐工白明达写之,遂有此曲。凡箜篌,大弦未尝鼓,唯作此曲,入鸟声即弹之。筝则移两柱向上,鸟声毕,入急,复移如旧也。”
《通典》:
大定乐,高宗所造 ,出自破阵乐。舞者百四十人,被五彩文甲,持槊。歌云“八纮同轨乐”,以象平辽东而边隅大定也。
上元乐,高宗所造 。舞者八十人,画云衣,备五色,以象元气,故曰“上元”。
光圣乐,高宗所造。
1汉代女子名。《史记·孝武本纪》:“神君者,长陵女子,以子死悲哀,故见神於先后宛若。宛若祠之其室,民多往祠。” 裴駰 集解引 孟康 曰:“兄弟妻相谓‘先后’。宛若,字。” 司马贞 索隐:“﹝先后﹞即今妯娌也……宛音冤。”
2后世用为妯娌的代称。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霍女》:“妾家虽贫,无作贱媵者,无怪诸宛若鄙不齿数矣!” 清 方苞 《七思·伯姊》:“幸有妹兮为宛若,谓馀生兮将有托。” 王闿运 《帅芳哀词》:“和于宛若,勤于缶甔。”
3人名,《太平广记·宛若》:汉武帝起柏梁台以处神君。神君者,长陵女,嫁为人妻。生一男,数岁死。女悼痛之,岁中亦死。死而有灵,其姒宛若祠之。遂闻言:宛若为主,民人多往请福,说人家小事,颇有验。平原君亦事之,其后子孙尊显。以为神君力,益尊贵。武帝即位,太后迎于宫中祭之。闻其言,不见其人。至是神君求出,乃营柏梁台舍之。初霍去病微时,数自祷神。神君乃见其形,自修饰,欲与去病交接。去病不肯,责神君曰:“吾以神君清洁,故斋戒祈福。今欲为*,此非神明也。”自绝不复往,神君亦惭。及去病疾笃,上令祷神君。神君曰:“霍将军精气少,命不长。吾尝欲以太一精补之,可得延年。霍将军不晓此意,乃见断绝。今不可救也。”去病竟卒。卫太子未败一年,神乃去。东方朔娶宛若为小妻,生子三人,与朔俱死。
译文:汉武帝刘彻筑起一座柏梁台,用来供神君居住。神君原来是长陵县令的女儿,后来嫁给人家做妻子。她生了一个小男孩儿,不久就夭折了;她悲痛万分,哀伤不已,就在那年她也死了。她死后常常显灵。她的姐姐宛若为她建起一座祠堂。随即听说宛若在这里做了主持,老百姓不断前来祈祷,并顺嘴说些家里人的小事情,还挺灵验。平原君也来这里祈祷,以后他的子孙果然得到高官显位。他们认为这是神君在相助,对她更加尊崇。汉武帝即位时,太后把神君迎进宫中供奉起来,只能听见她在说话,却看不见神君本人。后来,一直到神君主动提出离宫时,这才营造柏梁台供她居住。当初,霍去病地位较低时,常常到这里祈祷。后来有一次,神君现出原形,且着意打扮了一番,欲与霍去病交媾。霍去病不肯,并斥责神君道:“我总以为你是圣洁的,这才斋戒并向你祈福。可没想到你今天想与我*乱,这哪里还谈得上什么神明呢?!”从此霍去病决心永不再来,神君也感到十分惭愧。等到霍去病患了重病之后,皇帝让人为此向神君祈祷,神君说:“霍大将军的精气不足,注定短命呵。我曾经想通过男女交媾之法,用太一精给他补充一下,可以延长寿命的;然而,霍将军不懂我的意思,而且再也没有去过我那里……现在,他已经没有救了!”果然,霍去病不久就死去了。卫太子失败不到一年,神君便走了。东方朔纳宛若为妾,生了三个儿子。后来宛若和东方朔也都死了。
驾车路线:全程约8576公里
起点:桐川乡
1庆阳市内驾车方案
1) 从起点向正南方向出发,行驶360米,直行进入G309
2) 沿G309行驶168公里,右转
3) 行驶650米,直行
2行驶740米,直行进入青兰高速公路
3沿青兰高速公路行驶750公里,朝长武/西安/G7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长庆桥互通
4沿长庆桥互通行驶860米,过长庆桥互通约60米后,直行进入福银高速公路
5沿福银高速公路行驶1636公里,朝G69/淳化/旬邑/G30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马庄西立交
6沿马庄西立交行驶15公里,直行进入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
7沿西咸北环线高速公路行驶753公里,朝G30/渭南/潼关/华山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零口枢纽
8沿零口枢纽行驶550米,过零河大桥约440米后,直行进入连霍高速公路
9沿连霍高速公路行驶2935公里,朝平顶山/商丘/伊川/南京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0沿匝道行驶260米,过潘沟大桥约590米后,直行进入宁洛高速公路
11沿宁洛高速公路行驶358公里,朝济源/晋城方向,稍向右转进入郑少洛高速公路
12沿郑少洛高速公路行驶11公里,直行进入郑少洛高速公路
13沿郑少洛高速公路行驶601公里,朝许昌/S32方向,稍向右转上匝道
14沿匝道行驶12公里,直行进入永登高速公路
15沿永登高速公路行驶1129公里,朝鄢陵/S83/兰考方向,稍向右转进入兰南高速公路
16沿兰南高速公路行驶111公里,在鄢陵/G311出口,稍向右转上匝道
17许昌市内驾车方案
1) 沿匝道行驶11公里,左转进入G311
2) 沿G311行驶38公里,右转
3) 行驶200米,右转
4) 行驶30米,到达终点
终点:柏梁社区
一、姓氏源流
霍(Huò)姓源流较纯正,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是周文王的后代。周文王第六子,周武王的弟弟叔处,是武王的同母兄弟。武王临朝执政后,封叔处于霍(今山西省霍县南),建立了霍国,人称霍叔。周武王灭商后,既想让商代的贵族得到安居,但又提防他们叛乱,就将商代的一部分贵族迁居到山东、山西一带,并封自己的亲族到那里,以便监督,霍叔就负有这种责任。当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负责监督之责,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霍叔随同管叔和蔡叔勾结武庚叛乱,失败后被废为庶人,由他的儿子继任霍君。霍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灭掉。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
得姓始祖:于霍(霍叔)。霍州乃海内外霍姓始祖开基的地方。根据《姓纂》和《广韵》等书记载,霍姓的来源追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纪,距今已3100多年前的西汉初期,周武王临朝执政之后,封其弟叔处(又名叔武、于霍)建立了霍国(当今山西省霍州市)。霍州不久前发现的清乾隆三年的霍叔遗址碑,就是历史上霍国存在的又一史实佐证。叔武受封后,被人们称为霍叔,周武王灭商后,既想让商代贵族安居乐业,又提防他们叛逆造反,将部分贵族迁于山东、山西一带,并命霍叔、管叔、蔡叔共同负责监督之责,权力之大,被称为“三监”。到周成王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之子武庚叛乱,也就是历史上的“管蔡之乱”,失败后霍叔受到牵连,被废为庶民,但霍国依然存在,并由霍叔之子继任国君。直到春秋战国时期,也就是公元前661年,霍国被晋太公所灭,霍地归晋,称为霍邑。霍君的后人遂以原国名为姓,称霍姓。因此远古的霍州是霍姓中国人的最初发源地,也是霍氏开宗立姓、繁衍、槽迁的地方。故霍氏后人尊于霍为霍姓的始祖。
二、迁徙分布
霍姓源于山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就是距现在3100多年前,那个时候正是西周初期,周武王把他的弟弟叔处封在霍地,就是现在山西省临汾地区的霍州市,称为霍国,后来霍叔和蔡叔、管叔一起奉命监管殷商遗民,当时称他们为三监。后来,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乱,霍叔也受到了牵连,最终被周成王废为庶人,而霍叔的始封地霍国依然存在,一直到春秋时期才被一度称霸的晋国所灭,霍国的后人为了不忘故国,从此就以国为氏而姓了霍。在临汾市郊区的高堆村居住的霍氏人家,就是汉代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的后裔,他们在这里世代繁衍,已经生活了2000多年了。上下几千年,霍州的一切无不打上霍字的烙印,霍山(霍岳、霍泰山、霍太山、霍太)、霍王、霍叔、霍国、霍邑、霍氏、霍君、霍公故居、霍伯、霍汾、霍山王、霍山公、霍泉、霍水、霍州署、霍陶、霍瓷、霍窑、霍州、霍县、霍汾县,直至现代的霍电、霍矿、霍煤、霍中,等等,无不与霍字有缘。一个“霍”字、万中情怀,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不到霍州来,不知始祖情。霍姓人氏由其发源地山西向外迁徙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他们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了1000多年前的宋朝时期,就有霍姓人氏迁徙到广东、海南、江苏和福建等地。晋太公灭霍后,晋国的政治和社会陷入混乱之中,汉献帝时,天下大乱,军阀混乱,外来入侵,世事艰难,灾祸绵绵,王朝更迭,不绝于史书的天灾人祸。据有关资料表明,霍姓人氏由其发源地向外迁移的历史,始于秦汉之际,最初向河南、河北、山东等地迁徙,到宋朝时期,便开始向广东、诲南、江苏、福建等地迁移,广东佛山市石湾区澜石镇石头村,就建有明清时期霍氏祠堂,明末清初,居住广东、福建沿海一带霍姓族人,经彭湖列岛,开始向台湾迁移,形成了台湾今天的霍姓族氏。霍姓人氏向外迁徙不是孤立的,与中原的移民有着同样的社会背景,朱元璋下令山西向外移民,从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年(1416年)明朝先后八次移民。洪武年间洪洞大槐村移民,霍氏子孙部分迁往异地他乡,也有外出居官,或甘肃或广东,逐居外地。据霍兴成撰文,明朝洪武二十四年,临汾霍裔向下为官,让其子弟某隋肃王朱瑛到甘肃、兰州练兵.官至参将或副将,其子孙散居于靖远、会宁、海源一带。霍姓人氏是明末清初从福建迁到台湾的。时至今日,霍氏后代播迁于全国,描迁于海外,乃至全球。霍姓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有很多,所以一提起霍姓,就不禁使人感受到一种威武雄壮的英雄气概。霍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霍姓的起源地山西省,按姓氏人口统计,霍姓居全省第71位。
汉时卫霍营平,纠纠虎臣,然《柏梁诗》“郡国士马羽林材”、“和抚四夷不易哉”语,无愧七言风雅。《封建三王有》及屯田诸疏,两汉文章皆莫能及,然《三王表》或幕客所为。柏梁歌咏,咸依位序,独骠骑在丞相前,大将军在丞相後,昔人云“去病日贵”,此亦一徵。按《古文苑》注称台成於元鼎二年,登台赋诗乃元封三年,而霍去病以元狩六年卒,是时青盖兼二职也。然则“郡国士马”之咏,亦出青口耶?
姓氏“霍”的来历?
本文2023-10-07 13:34:3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79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