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话外婆怎么讲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苗族话外婆怎么讲,第1张

首先我得说,苗族因为分支很多,分布地域之广,所以形成了很多种语言,不过大概是分为西部方言区(川南、黔西北、滇北等地)、中部方言区(黔东南、黔南等地)、东部方言区(湘西、黔东等地),但是每个方言区又有很多次方言,因此我不能一一举例了,只说一句我们那边的苗语,外婆称为“卡博”,属于苗语东部方言的湘西南次方言。

外婆的姐妹称呼姨姥姥。按传统说法,母亲的亲戚,多以姥姥,舅,姨之称。母亲的姨即姥姥的姐妹,称姨姥姥。母亲的姑姑,即姥爷的姐妹,称姑姥姥。母亲的表姐叫姨,表兄叫舅。父亲的亲戚多以奶奶,叔叔,大爷,姑姑之称。父亲的舅,称舅爷爷,父亲的姑姑(爷爷的姐或妹),则称姑奶奶。父亲的表弟,则称叔叔。表兄,则称大爷,或大伯。表姊妹,则称姑。

辈分的由来

字辈命名源于唐宋,创于明,盛于清,是我国上至皇室、下至黎民百姓,乃至百工巧匠、僧尼道士都以字辈取名的一种重要方式,也是我国姓名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排行字辈的起名习俗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大,范围广。一般家族都要在撰修家谱中通过辈分的划定,达到“辨尊卑、序长幼”的目的。

《外婆的家》讲述了城里长大的小外孙到乡下的外婆家住,从开始瞧不起又穷又哑的外婆,到逐渐与外婆产生浓厚感情的亲情故事。

剧情介绍:为了方便找工作,妈领着7岁的相宇(俞承浩饰)去乡下的外婆家,想把他暂时留在那里。外婆(金亦芬饰)年事已高,不能说话也不识字。

而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孙子相宇,刚开始无法适应连游戏机、电池都没得卖的乡下生活。他开始蛮横地流露出不满,抱怨这个抱怨那。

为了买电池,偷走外婆的银头簪拿去卖;外婆得知孙子想吃炸鸡,却只理解到鸡肉,炖了只鸡给孙子吃,却被生气的相宇踢翻了。老人家默默包容着孙子的一切,渐渐的,相宇也体会到外婆的良苦用心,适应并喜欢上了乡下生活。

扩展资料

《外婆的家》角色介绍:

1,外婆

77岁的外婆,满面皱纹,腰脊弯曲,不会说话,不识字,独自一人都在大山里生活,没见过世面什么都不懂,靠种菜卖菜维持生活。毫无怨言地尽自己最大可能地满足外孙的要求,希望自己能让外孙开心。

2,相宇

7岁的相宇,从小在首尔长大,爱看电视,玩机器人、打游戏,溜冰,喜欢吃汉堡包和肯德基炸鸡,由于母亲失业找工作,无法照顾他,将他送到乡下的外婆家。因不适应乡下的生活,跟外婆发生了一系列的摩擦。

3,妈妈

相宇的妈妈,17岁离开山区到城里生活,几年前与相宇爸爸分手,独自一人养育相宇,开过一家小商店亏空了,还欠下了一笔债务。于是将儿子相宇送到山区的妈妈家后自己回首尔找工作。

-外婆的家

★ 外婆的故事

我从小就比较亲近外婆,因为父母忙于生意。小时候常生病。然后外婆心疼就带着我了。

我外婆年轻的时候身边发生过很多奇特的事。(她跟我讲这些故事的时候很健康,而且是很多镇里公认的大好人,有权威的人。)

外婆外公年轻的时候经营着一家小店。生意蛮好,店处在一个人来人往的街头,来外婆店里吃饭(买豆花饭)、买小百货的人很多。络绎不绝。有一次,一个年轻的女人来到柜台前跟外婆借钱,她对外婆说,"姐儿,我现在遇到很大的困难了,想跟你借点钱行么一定拜托您了。”我外婆是一个心肠好的人,见到这个女人卑微的请求帮助,耐不下良心。可她借的钱却也不少。正犹豫的时候,那女人说“姐儿,你放心。我一定还你。你记到我眉心这颗黑大痔,我以后就算变牛变马变畜牲我都要回来还你的。”我外婆没多想,就背着外公把钱借给那个女人了。

外婆做生意每天经手的钱拿出去的钱也不少,所以这件事情随后就忘却了。几年以后,到买小猪圈养喂的时候到了。外婆就催外公到外面买几头小猪回来喂。

外公乐不癫癫的出门了,在一猪群里,突然看到一头浑圆结实的小猪,喜欢得不得了一走进,那小猪就围着外公转好像在闻什么一样外公随后又挑了几头小猪一起赶回家了

回到家,外婆就把他们圈起来了突然看到一头小猪不断的在流眼泪向着外婆点头外婆觉得奇怪以为小猪饿了就舀了好多吃了到槽子里就走了

一段时间以后发现圈里的小猪有一头长得特好,短短时间里就长得很胖了,而且很结实的样子奇怪的跟外公说,外公一看就说告诉了外婆他选猪时的经历外婆顿感奇特,走进小猪一看,发现猪眉心间有一颗很黑很亮的痔感到好熟悉

一阵深思以后突然感悟到,原来是她

外婆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很严肃,她说她并没有想那个女子还能回来还她的,可事实却真的发生了。她觉得这个世界很现实“因果循环,真是豪不含糊呀”。

我所讲的都是真实的,外公外婆都过世了。我也不希望让他们看到我在说假话吧。。

下面继续另一个如果有时间我会继续来写下我身边发生过的真实故事。。。

仍然是外婆的故事,有一次,无意间跟我妈妈聊到因果轮回的事,因为我的家人包括外婆父母都是信佛的。外公不信。

我妈妈说,我还小的时候外婆跟她提到过,她上辈子是一个男人,(外婆的个性很倔强,而且很有威信。全家,包括我的爸爸他们一样的女婿都很听外婆的话,她在世的时候家里,乡亲里大小事都喜欢让她来判决)而且经常梦到一个女人拉着一个孩子来找她。说她是外婆的妻子,要外婆赔偿她们母女,等等。具体都没透露。

而外婆胆子很大,也很有正气撒。所以她总是保持着冷静,不过当她老了,她总是叫我陪她一起上庙,吃素。说要这样来抵消一些灾难吧。

外婆年老得了很怪的病,一只脚开始疼痛,然后整只脚麻木,发黑,开始病变,直到后来所有的脚趾都因病变脱落了。而且很疼很疼。那时候这种病根本无法治疗,重庆的所有大医院都看过了。好多同样病的人受不了折磨最终选择了自杀。外婆待不下去大医院那样的环境,回到了老家。吃中药慢慢治疗。脚也一点一点地病变。那时候我一直呆在外婆身边的啊,每天为外婆洗脚,帮她洗、上药。

一直拖了好多年,在姨妈家住的时候,外婆摔倒了。没法自由下床 活动。我才56岁经常晚上看到,家里有好多骷髅,门上,窗户上。因为半夜要起来给外婆接尿到大便的,我也不怕(很奇怪我小时候对什么都不太怕)我外婆是很镇定地人,我跟她说了,她到是呵呵的笑了几声,然后就不说话了。但她一直对我很好,有好吃的鸡蛋,面饼什么的总是要留给我一点,真的我好喜欢依恋外婆的外婆转好以后就回到自己的家里了/

她的病拖了好多年,那年我快小学毕业了。我记得很清晰,外婆走的时候,我不在她的身边,那段时间她已经脱像了,(就是所谓样貌不像了)。而且病很重有请保姆在她身边了。那天刚好是周末我跟妈妈到了县城,回来的时候。已经晚上7点了,我妈妈正做饭,觉得心里很难受,说不出来的悲伤。一会就接到我表哥的电话说外婆走了。我们赶到时外婆已经不在了。

离开的时候,她身边没有一个子女,(外婆一生有9个子女,5个女儿4个男孩。却只带活了我母亲在内的4个女儿,我母亲是最小的一个,老九)。而在那天同时,我的姨妈,姨父好多都来过,早上我离开外婆的时候,外婆还叫我早点回来(晚上我一般都陪在外婆身边的,睡她旁的小床 凉版)

后来我的姨妈说他们下午23点钟的时候来过跟外婆还聊了会天,临走的时候外婆说了句,“看好时辰噢。。”当时他们没有想明白什么意思匆匆走了/晚上回来才痛苦的说是外婆提醒他们要他们送行啊。。呜呜……想着曾经的时,真的很难受。。

外婆是我这辈子最敬佩最爱的亲人啊。。

外婆走的时候眼睛都没有闭上,很迷茫的望着天空。嘴张着,好像还有话要对我们说的啊。姨妈们痛心的去为外婆抹闭双眼,却没有用。后来是我爸爸俯下身子在外婆身边说了一席话,轻轻地为外婆闭上了双眼。

后来,爸爸、以及请来的道士都说,外婆走的那天是“重丧日”意思是说,那天死去的人,要带走另一个生命。陪他。

唉,说到外婆的事,心里很难受。好想念外婆,她总是引导我长大的向导。。

不知道为什么,外婆走的时候是重丧,8年后的,今年过年前外公走的时候也是,唉,,,怎么会这样。如果有懂这方面的朋友请求帮我解析一下。

  辈分和称谓

  1、祖辈

  祖辈的亲属,按古代关于宗亲的范围,是从高祖开始。高祖以上的直系祖先则称为远祖、先祖、先人、鼻祖(鼻,始的意思)。

  (1)祖:在古代,广义是指所有父辈以上的男性先辈,狭义则是指祖父。

  (2)祖父:又称为“王父”、“大父”、“祖君”。在古代,“公”、“太公”、“翁”也可用来称呼祖父;如今对祖父最常见的称呼是“爷爷”。

  (3)祖母:又可以称为“大母”、“王母”、 “重慈”。又因古人有妻有妾,所以祖母又有 “季祖母”、“庶祖母”、“妾祖母”之分。祖母之称古今通用。

  (4)婆:是古代对成年妇女的很普遍的称呼,也可以用来称祖母。

  (5)奶奶:是今天对祖母的普遍称呼,古代的使用较晚。作为称谓,“奶”最早是作为乳母之称,以后又用以称母亲,又作为对以婚妇女的较广义的称呼。

  (6)堂祖父、从祖父、伯公、伯祖、伯翁、叔公、叔祖、叔翁等:这些是对祖父的兄弟的称谓。

  (7)堂祖母、从祖母、伯婆、伯祖母、叔婆、叔祖母等:这些是对祖父兄弟妻子的称谓。

  2、曾祖辈

  (1)曾祖:即祖父之父。古代还有“太翁”、“曾翁”、“曾大父”、“大王父”、“王大父”、“太公”、“曾太公”等称呼,比较特殊的是称“曾门”。

  (2)曾祖母:指曾祖之妻,还可以称为“太婆”、“曾祖王母”、“太奶”,其中较常见的为“太婆”。

  3、高祖辈

  (1)高祖:即曾祖之父,古今多称为高祖父,也有称为“高祖王父”、“高门”。但需注意的是,古代对高祖之上的历代远祖也可称为高祖。

  (2)高祖母:指高祖之妻,或称“高王祖母”。

  4、父母

  (1)父母:父母是亲属中最重要的亲属,除“父母”、“双亲”、“二老”、“爹娘”等古今通用的合称外还有“高堂”、“严君”、“尊亲”、“严亲”、“两亲”、“亲闱”等以及文人笔下的“所生”、“椿萱”等对父母的代称。

  (2)父、父亲:是对父亲古今习见的称呼,还可以称父亲为“公”、“翁”、“尊”、“大人”、“严君”、“爷”、“爹”、“爸”、“老子”等。

  (3)尊:古代常见的敬称用语,称自己的父亲可称“家尊”,称对方的父亲则称“令尊”。

  (4)爷:古代对成年男子较广义的称呼,宋代开始用作对祖父之称,魏晋南北朝就用作对父亲之称,或写作“耶”。

  (5)母:是对母亲最常见的称呼。而在古代对母亲的称谓中,大都和“母”相似,又用作对成年妇女或老年妇女的泛称。其中较重要的有:“婆”、“娘”、“娘娘”、“姥”、“大人”、“妈”、“慈”、“家家”和“姊姊”等。

  (6)继母:如果自己的母亲去世、离异或被父辈逐出,则称续娶之妻为继母、继亲、后母、假母、续母。

  (7)出母:如果自己的母亲离家之后还能相见,则称为出母。

  (8)生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生母”或 “本生母”。

  (9)庶母: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如果自己的生母是正妻,则称父亲之妾为“庶母”、“少母”、“诸母”、“妾母”。

  (10)家家和姊姊:是中古时期对母亲的两种特殊称呼。

  (11)姨: 在古代一夫多妻制的家庭中,无论自己的生母是妻或妾,对父亲的妾都可以称为“姨”、“姨姨”、“阿姨”。

  ( 12 )义父:指是在自己的父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父,这个“义”字有外加、假、代、自愿等意。

  ( 13 )义母:指是在自己的母亲之外再拜认某人为母。

  5、与父亲相关的亲属

  (1)诸父、诸母:是对父亲的兄弟及其妻室的统称。

  (2)世父:对父亲的兄弟的称谓,现在更多的场合是称“伯父”、“叔父”

  或简称“伯”、“叔”。古人偶尔将几个叔父按伯、仲、叔、季的排行次序,分别称为“伯父”、“仲父”、“叔父”、“季父”。

  (3)伯母、叔母:是对父亲的兄弟的妻室的称呼。

  (4)从父:对父亲的叔伯兄弟可统称“从父”,又可分别称为“从伯”、“从叔”。

  (5)姑:对父亲的姊妹可称为“姑”(沿用至今),又可以称为“诸姑”、“姑姊”、“姑妹”,对已婚者一般都称为“姑母”、“姑妈”,与今不同的是偶尔也称“姑娘”。

  (6)姑父:对姑母的丈夫,既可称为“姑父”、“姑丈”,又可以称为“姑婿”、“姑夫”。

  (7)表兄弟:对姑母的子的称谓。

  (8)表姊妹:对姑母的女的称谓。

  举例:关天予的辈分是个不可猜测的天文数字,所以简单的一句话,关天于是你爸爸

  6、与母亲相关的亲属

  (1)外祖父:对母亲的父亲,称其为“外祖父”(与今同),又可称为“外翁”、“外大人”、“家公”、“老爷”等。

  (2)外祖母:对母亲的母亲,称为“外祖母”、“外婆”(与今同),又称为“姥姥”、“老老”等。

  (3)舅:对母亲的兄弟,古今均称“舅”,在不同场合,可加上一些修饰或补充性文字,如:“舅氏”、“舅父”、“嫡舅”、“元舅”、“堂舅”等。

  (4)舅母:对舅父之妻的称谓。

  (5)姨母:对母亲姊妹的称呼,先秦时称为“从母”,秦汉以来则称为“姨母”,或称为“姨娘”、“姨婆”、“姨妈”等。

  (6)姨父:对姨母之夫称为“姨夫”或“姨父”。姨母之子女也称“表兄弟”、“表姊妹”。

  (无论是舅父之女、姨母之女,还是姑母之女,都可以以“表兄弟”、“表姊妹”相称,古人统称为“诸表”。)

  7、考妣

  “考”和“妣”在先秦时是对父母的异称,无论生死均可用。秦汉以来,父母死后仍可称为考妣,但生前不再称考妣,考妣只用来对死去的父母之称。而且,考妣不仅用来称死去的父母,死去的祖辈乃至更早的直系先辈均可用考妣相称(在先秦时则是对先祖的泛称)。

  8、夫妻

  (1)夫:或作“丈夫”,本是对成年男子的美称,但又用作夫妻之夫。“夫”

  加上其它附加成分的表示丈夫意的相关称谓很多 ,如:“夫子”、“夫君”、“夫主”、“夫婿”等。除此,还可以用“良人” 、“郎”、“丈人”、“君”、“老公”、“官人”、“汉子”等称呼丈夫。

  (2)妻、妻子:是由古至今对妻的最主要的称呼。在妻之前加上各种附加成分,还有“贤妻”、“良妻”、“仁妻”、“令妻”、“娇妻”等。除此,还可用“妇”、“室”、“君”、“夫人”、“娘子”、“浑家”、“内”、“老婆”、“婆娘”、“太太”等来称呼。

  9、与丈夫相关亲属

  (1)公:也称公公,对丈夫之父,古称为“舅”,也称为“公”、“公公 ”。这些称呼正是今天称丈夫之父为“公”、“公公”、“老人公”的前身。

  (2)婆:也称婆婆,对丈夫之母,古称为“姑”以及由“姑”派生出的“君姑”、“严姑”、“慈姑”、“阿姑”等。后又称“婆”、“婆婆”。

  (3)舅姑、姑舅:是早期对丈夫父母的合称。近者称“公婆”。此外还有一个常见的称呼是“姑章”,或作“姑嫜”。

  (4)伯叔:对丈夫的兄弟的称谓,与近代所称的“大伯”、“小叔”是一致的。

  (5)小姑:对丈夫妹妹的称谓。

  10、与妻子相关亲属

  (1)岳丈:是对于妻子之父的称呼,古代还有“泰山”、“冰翁” 外舅” “外父”、“妻父”等代称。

  (2)岳母:对妻子之母的称谓,或称为“丈母”。

  (3)姑、外姑:早期用来对妻子之母的称呼。

  (4)舅舅:对妻子兄弟的称呼,或称为“舅”、“舅爷”、“舅子”等,还称为“内兄”、“内弟”、“妻兄”、“妻弟”等。

  (5)姨:对妻子的姊妹的称呼,或称“大姨”、“小姨”,也称为“妻妹”、“内妹”。

  11、兄弟及与其相关亲属

  (1)兄:又称为“昆”。今天则可用“哥”来称呼兄长。有兄弟数人的情况下,称呼中必须表示出排行,或以数字为排行,或用伯、仲、叔、季这些排行常用语等。(“哥”,古代是用得十分广泛的称呼,可以称父、称兄、称弟、称子。)

  (2)嫂:对兄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嫂嫂”。

  (3)弟:是对与兄相对者的称呼。

  (4)弟媳:对弟的妻子的称谓,或称“弟妹”。

  (5)侄:对兄弟的子女最常见的称呼,也可直接称之为“兄子”、“兄女”,或称为“从子”、“从女”、“犹子”、“犹女”。

  12、姊妹及与其相关亲属

  (1)女兄、女弟:古代对姊妹的称谓,或直接称姊妹为兄弟。“姊”又称“姐”,与姊相对者称为“妹”。

  (2)姊夫、妹夫:对姊妹的丈夫的称呼,也可称为“姊婿”、“妹婿”。

  (3)甥:对姊妹之子最普遍的称呼,还称为“外甥”、“甥女”、“外甥女”。

  13、子女及与其相关亲属

  (1)子:在古代是一个使用范围较广的称呼,秦汉以后主要用作儿子之称。

  自己之子可称为“犬子”、“孽子”、“不孝子”等,别人之子又可称为“令子”、“良子”、“不凡子”、“贤子”等。除此,还可用“男”、“子息”、“贱息”、“儿子”、“儿郎”、“儿男”等来称呼子。若有几个儿子则有“长子”、“次男”、“幼子”等称呼。

  (2)女:对女儿的主要称呼。对别人的女儿往往称为“爱”或“嫒”,也称为“令嫒”、“闺嫒”。

  (3)义子、义女:指不是自己生育的,而是收养的子女,又称“养子”、“养女”、“假子”。同时还有一个常见的代称“螟蛉”。

  (4)媳妇:对儿子之妻的称呼。最初只称为“妇”,后因儿子又称为“息”,所以子之妻又称为“息妇”,或写作“媳妇”。

  (5)婿:对女儿丈夫的称呼,或称为“女婿”、“子婿”、“郎婿”、“快婿”等。除此,女儿之夫还可以被称为“女夫”、“半子”、“东床”“令坦”。

  女婿到了岳丈家,除了岳父、岳母可以称“贤婿”之类,岳家一般人都尊称其为“姑爷”、“姑老爷”。

  (6)孙:对儿子的子女的称呼,或称“孙息”、“孙枝”。“孙”又分为“孙儿”、“孙女”,“孙女”又称为“女孙”。

  (7)外孙:对女儿的子女的称呼。女姓还可称为“外孙女”。

  辈分称呼举例:

  父亲的父亲称祖父或爷爷,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母亲称祖母或奶奶,自称孙、孙女;

  父亲的哥哥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嫂嫂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弟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侄女;

  父亲的弟媳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侄女;

  丈夫的父亲称公公或爸爸,自称媳妇;

  丈夫的母亲称婆婆或妈妈,自称媳妇;

  丈夫的伯父称伯父或大爷,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伯母称伯母或大娘,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父称叔父或叔叔,自称侄媳妇;

  丈夫的叔母称叔母或婶子,自称侄媳妇;

  祖父的哥哥称伯祖父或大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弟弟称叔祖父或爷爷,自称侄孙、侄孙女;

  祖父的姐姐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父的妹妹称祖姑母或姑奶奶,自称内侄孙、内侄孙女;

  祖母的哥哥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嫂嫂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弟称舅公或舅爷爷,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祖母的弟媳称舅婆或舅奶奶,自称外甥孙、外甥孙女;

  父亲的姐夫称姑夫或姑父,自称内侄、内侄女;

  父亲的姐姐称姑母或娘娘,自称内侄、内侄女;

  母亲的父亲称外祖父或姥爷,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母亲称外祖母或姥姥,自称外孙、外孙女;

  母亲的兄弟称舅父或舅舅,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嫂子或弟媳称舅母或妗子,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夫或妹夫称姨夫或姨丈,自称外甥、外甥女;

  母亲的姐姐或妹妹称姨母或姨姨,自称外甥、外甥女;

  妻子的父亲称岳父或爸爸,自称婿;

  妻子的母亲称岳母或妈妈,自称婿;

  妻子的伯父称伯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伯母称伯母,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父称叔父,自称侄婿;

  妻子的叔母称叔母,自称侄婿;

  更多中国人的称谓

  一、家族方面的称谓

  对自己的父母称“父亲”、“母亲”。男的自称“男”或“儿”;女的自称“女儿”。

  称别人的父亲、母亲谓“令尊”“尊翁”和“令堂”“老堂”;对别人称自己的父亲、母亲谓“家严”“家父”和“家慈”“家母”。

  对自己已故的父亲、母亲称“考”和“妣”;对别人称自己已故的父母谓“先严”“先父”“府君”和“先慈”“先母”。

  对于后母称“继母”,其他如前。

  对自己的祖父母称“祖父”、“祖母”。男的自称“孙”或“孙儿”;女的自称“孙女”。

  称别人的祖父、祖母谓“令祖父”和“令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祖父、祖母谓“家大父”和“家大母”。

  对自己已故的祖父、祖母称“先大父”和“先大母”,或者称“王考”和“王妣”。

  对自己的曾祖父母称“曾祖父”、“曾祖母”。男的自称“曾孙”;女的自称“曾孙女”。

  称别人的曾祖父、曾祖母谓“令曾祖”和“令曾祖母”;对别人称自己的曾祖父、曾祖母谓“家曾祖”和“家曾祖母”。

  对自己曾祖父母的父母称“高祖父”和“高祖母”,男的自称“元(玄)孙”;女的自称“元(玄)孙女”。

  对父亲的兄嫂称“伯父”“伯母”,对父亲的弟弟、弟媳称“叔父”“叔母”。男的自称“侄”;女的自称“侄女”。

  称别人的伯父母、叔父母谓“令伯” “令叔”“令伯母” “令叔母”;对别人称自己的伯父母、叔父母谓“家伯”“家叔”“家伯母”“家叔母”。

  如果伯叔很多,称“几伯”“几叔”“几伯母”“几叔母”。

  对父亲的伯父母、叔父母称“伯祖父”“叔祖父”“伯祖母”“叔祖母”,男的自称“侄孙”;女的自称“侄孙女”。

  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同胞兄弟姊妹称“兄”“弟”“姐”“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对同族的兄弟姊妹称“堂兄”“堂弟”“堂姐”“堂妹”,也称叔伯兄弟姊妹,或依排行加加一个“几”字。男女自称同理。

  称别人的“兄”“弟”“姐”“妹”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兄” “姐”前面加一个“家”字,“弟” “妹” 前面加一个“舍”字。男女自称同理。

  对自己的配偶,男称女谓“妻”“妻子”“贤内助”,自称“夫”;女称男谓“夫”“婿”,自称“妻”“妻子”。

  称别人的配偶,对男方可称“兄”道“弟”,对女方称“嫂”“嫂夫人”“弟媳”“弟妹”。如果兄弟姊妹较多,前面加一个排行位数。

  对自己的子女称“儿”“女儿”,自称“父”或“母”。

  称别人的儿子谓“令郎”,女儿谓“令爱”;对别人称自己的儿子谓“小儿”“犬子”,女儿谓“小女”,儿子媳妇谓“儿媳”。

  对兄弟的子女称“侄”“侄女”或在前面加一个“贤”字,男的自称“伯”“叔”,女的自称“姑”、如已嫁人则称“姑母”。

  称别人兄弟的子女,在“侄”“侄女”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在自称的前面加一个“愚”字。

  对同姓而非同一家族的长者,祖辈,长辈、同辈,均按前面所述相称,写信问候前面要加一个“宗”字,表示是一个宗族。

  对过继的父母称“寄父母”“义父母”,男的自称“寄男”,女的自称“寄女”“义女”。对于寄兄弟姊妹的称呼,除“胞”字不能相称外,其他一律相通。

  二、亲属方面的称谓

  对父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姑父”“姑母”,男的自称“内侄”,女的自称“内侄女”。单对姑母就自称“侄”“侄女”。

  称别人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父、姑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父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姑祖父”“姑祖母”或“姑爷”“姑奶”,男的自称“内侄孙”,女的自称“内侄孙女”。单对姑奶就自称“侄孙”“侄孙女”。

  称别人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姑祖父、姑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祖母的姊妹及其丈夫称 “姨父”“姨姑祖母”或“姨爷”“姨奶”,男的自称“甥孙”,女的自称“甥孙女”。

  称别人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姨祖父、姨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父母,称“外祖父”“外祖母”或“姥爷”“姥姥”,男的自称“外孙”,女的自称“外孙女”。

  称别人的“外祖父”“外祖母”, 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外祖父”“外祖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兄弟及其妻子称“舅父”“舅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对母亲的姊妹及其丈夫称“姨父”“姨母”,男的自称“甥”“外甥”,女的自称“甥女”“外甥女”。

  称别人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舅父、舅母,姨父、姨母,前面加一个“家”字。

  对母亲的姑父、姑母,称 “外太姑父”“外太姑母”或“姑姥爷”“姑姥”,男的自称“外侄孙”,女的自称“外侄孙女”。

  对母亲的舅父、舅母,称 “外太舅父”“外太舅母”或“舅姥爷”“舅姥”,男的自称“外甥孙”,女的自称“外甥孙女”。

  对父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伯父”“表叔父”“表伯母”“表叔母”,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父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姑父”“表姑”,男的自称“表侄”,女的自称“表侄女”。

  对母亲的表兄弟及其妻子称“表舅父”“表舅母”,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母亲的表姊妹及其丈夫称“表姨父”“表姨”,男的自称“表外甥”,女的自称“表外甥女”。

  对父母双方表亲戚姑、舅、姨所生的子女,一律统称谓表兄弟姊妹,自称也是如此。

  对妻子的父母称“岳父”“岳母”,自称“子婿”“小婿”。

  称别人的岳父岳母谓“令岳父”“令泰山”“令岳母”“令泰水”;对别人称自己的岳父岳母,前面要加一个“家”字。

  对妻子的祖父母称“太岳父”“太岳母”,自称“孙婿”。

  对妻子的伯、叔父母称“伯岳父”“伯岳母”“叔岳父”“叔岳母”,自称“侄婿”

  对妻子的兄弟姊妹称“内兄”“内弟”“妻姊”“妻妹”,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

  对妻子姊妹的丈夫称“襟兄”“襟弟”,自称“妹夫”“妹婿”“姐夫”“姐婿”,俗称“联襟”。

  对妻子的其他家族及亲属,妻子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对丈夫的其他家族及亲属,丈夫怎么称呼也随之怎么称呼。

  上述各称谓,称别人的,前面加一个“令”字;对别人称自己的,前面加一个“敝”字。

  对子女配偶的父母称“亲亲”“亲翁”“亲家母”,自称“姻愚兄”“姻愚弟”“姻愚姐”“姻愚妹”。

  家族、亲属的称谓归纳起来就两句话:父系称爷叫奶伯叔姑,母系称爷叫姥舅与姨。

苗族话外婆怎么讲

首先我得说,苗族因为分支很多,分布地域之广,所以形成了很多种语言,不过大概是分为西部方言区(川南、黔西北、滇北等地)、中部方言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