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氏族谱为什么叫济阳堂
丁公伋被尊为丁姓始祖,济阳成为丁氏发祥地,故丁姓世称“济阳世家”、“济阳堂”或“济阳宅”。
追溯渊源,姜太公乃上古时代炎帝神农氏五十余代嫡系裔孙,属最为道地和自豪的黄炎子孙。济阳世家兴旺发达四方播迁,经历二千多年后的南宋时期德之公因避战祸由长林迁来泾川,长子大六公定居后山丁梅村。德之公为丁氏迁泾始祖。泾川丁氏在山环水绕的青弋江冲积平原上繁衍生息并迅速崛起,成为了当地名门望族。
丁氏的家谱辈分排列
浙江奉化丁氏字辈:“贤孝悌传家忠良济世光裕永昌继志述事”。
浙江永嘉丁氏字辈:“永昌夫康泰应复启文明崇高光祖德嗣后振家声世元士子显嘉国庆朝廷”。
浙江苍南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良启后兴友祥璹延达□□□和守礼善施义方宏贤经书耀宗显扬”。
浙江平阳丁氏字辈:“万君成继尙晋永开鍖□振宗中正启后兴发祥茂延达远强平”。
浙江会稽丁氏字辈:“原欣茔宏高丁南文应耀国习志桂”。
浙江剡西丁氏字辈:“得胜永聪明大申壬怡先享称位义纲常诗礼家宝”。
浙江剡城丁氏字辈:“一时从正道千载振宗猷师谦观晋益节泰恒履丰辅周姜公子承启圣贤德同人萃复鼎大有咸震升”。
浙江剡东丁氏字辈:“策正敦勤俭安书谨友宾守道资□□象贤景士辉”。
浙江南洲丁氏字辈:“诗书起后裔燕翼衍”。
浙江彩烟丁氏字辈:“孝友绍祖志忠良相圣延定邦怀道化崇善在安宁”。
浙江济阳丁氏字辈:“道拱可善兴仁义礼智信宫商角征羽亲热贤能爱悠远厚高明谟猷顺良显时成达同淑会同朝觐聘”。
浙江大岭丁氏字辈:“梦妟烤俊忠得相克如学承文国光士肇德宏希佩志成守善侍书启后积庆余芳贻掷□武百世其昌”。
浙江开化丁氏字辈:“云公居胜地毓秀庆流芳仁厚多久远忠孝自光昌传家惟诗礼华国有文章发祥功德茂木本水流长日世之联辉克绍大吉元松柏理居然道德原佑在”。
浙江盘安丁氏字辈:“文仕宗尹绍承大济园明洪世启正开朝本荣枝茂厚德载光钟灵毓秀兰桂齐芳”。
浙江定海丁氏字辈:“阜智仁圣义中和孝友睦□任恤礼乐射御书数角元氐房心尾箕丰牛女虚危宝壁娄胃昂毕觜参井□□柳星张翼轸”。
浙江台州丁氏字辈:“士宏学正茂梦兆必其昌尧舜光化治成康绍吉祥”。
浙江黄岩丁氏字辈:“恒懋丙光洪维孚成金玉儒学安国圣兆孔秀”。
浙江天台丁氏字辈:“祖伯中彦守廷存大世崇希子良希绍宗学正茂荣天锡千祥至才华仁圣逢诗书传乐业彬雅树高风”。
浙江缙云丁氏字辈:“元享利贞兴端开宗桂枝方广仁义礼智完德康泰通达道远文明善顺慈惠温良喜庆光显俊杰英贤勋猷谟烈福禄荣昌”。
浙江贞溪丁氏字辈:“光明正大和惠开宗再高永远珍玉富贵荣华福禄康宁祥瑞庆善寿嘉道德仁义忠厚端庄安良迪吉信敏恭宽敬老尊贤”。
浙江松阳丁氏字辈:“克葵振立明汝龙谆敏尙惟公伯福堂佛文良大有世显旺成启增昌元兰桂奕芳”。
浙江骥湖丁氏字辈:“日道正廷嗣惟永懋万延兆长嘉起俊秀大益宗邦德辉学富”。
浙江兰溪丁氏字辈:“邦国家廷大尊敬懋尚纯斯启其光宪翼树志殿元希绍秉景可尔汝君乡来雳世因用士宏宗在永思”。
安徽枞阳丁氏字辈:“雄文少进贤英阳辉作业武戈边真权”。
安徽宿州丁氏字辈:“文良允贤方正维先克记宗得兴交其安”。
安徽寿县丁氏字辈:“应永志传家克有年”。
安徽蒙城丁氏字辈:“宣锡广训福仰再怀配适作兆培良尚庆学继存汉乐效安从”。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凤泗长广家启仰再怀”。
安徽临泉丁氏字辈:“壮元继聚亚玉林照华国道生立仁义德修世泽长子贤建伟业万代作恒昌”。
安徽阜阳三里丁氏字辈:“有灿超德建允守其克保世巨春树如金培世贤传家淮作杰开国锡大年”。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一贯朝开继文武巨志育杰兴中华杰家声远传颂梦松事业长发扬”。
安徽阜阳丁寨丁氏字辈:“玉怀洪从正大光明南华天基家道常法文则武百世昌德培泽广生贤伍万代相传有恒香”。
安徽阜阳王店丁氏字辈:“华天宗文公魁义礼连道举世洪仁喜寿庚福崇之柏煌主章远超典州金安淑学怡宏图廉洁丹表兆亚东忠孝呈祥和顺颂荣光耀祖卫汉城”。
安徽淮南丁氏字辈:“自山学广开文远函云才锡湘泽常严永守清”。
安徽怀远丁氏字辈:“再开固运函育才锡”。
安徽怀姚集丁氏字辈:“广开文军函育才锡”。
安徽庐江丁氏字辈:“元士文为志先代发荣昌后克继其绪家声庆远长积善承宗德扬名振祖邦贤良传万世永保有余光”。
朱元璋手下有六大名将,称为六大国公。
徐达:明代开国第一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一,用兵如神,多用谋略,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对朱元璋极为恭谨,在外交战,每策必报朱元璋。朱元璋以其功高谋深,命其便宜行事。病死,后代公侯颇多,贯穿有明一代。对他的死有两种传言,一为达背部脓肿,朱元璋送去烧鹅,达明朱元璋赐其死之心,自杀而亡;一为达西征王保保,大败而归,损失数万,朱自此疏远达,并寻机杀死。前者颇感荒谬,后者亦不合情理。有机会再谈吧。
常遇春:明代开国第二武将,配享太庙,位列功臣榜第二,勇猛异常,战无不胜,攻克北京后不久暴亡;对朱元璋极为忠心。朱元璋手下原有三员大将闻名天下:邵荣、徐达、常遇春。邵荣资格老,功劳多,可数第一,遂有不臣之心,被朱元璋发现后,本欲革职免死。常遇春挺身而出,称臣子当中心不二,邵荣这样的反臣竟然可免死,则自己与邵荣不能并存于世。朱元璋听了之后“下了狠心”,含泪斩了邵荣。常遇春死后,朱元璋极为悲痛,封常遇春王,子茂世袭国公位。
徐达、常遇春有领袖众将的能力和功劳,是朱元璋在军事的左膀右臂,徐达在政治上也是牵制李善长、胡惟庸的重要人物,可惜一人早死,一人长期在外领兵打仗,从而放任了胡惟庸党的发展。
朱元璋建国之初仅封6名国公,徐达、常遇春是当之无愧的,声名上也算善始善终。可惜另外四个国公就不这么顺利了。
上面说到了朱元璋最初封的6个王中的徐达、常遇春。另外四个是:李文忠、冯胜、李善长、邓愈。而咱老百姓通过评书所熟知的刘基(伯温)、汤和、胡大海等,因为各种原因未能进入这个行列。
李文忠是朱元璋的外甥,跟随太祖东征西讨。朱元璋因为早年邵荣的反叛,对大臣的疑心渐重,派了颇多外甥、侄子、义子进入各路大军的领导层,李文忠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个,其“气量深宏,人莫能测其际”。常遇春死后,李文忠成了军队的二把手,建立了威信之后,朱元璋更委以重任,逐渐接替徐达与李善长共同主政中书省,任左右丞相。只可惜天不假年,被朱元璋给予厚望的李文忠英年早逝。模糊记得死时只有40岁出头。这对朱元璋的打击是巨大的。在朱的心目中,已经没有对自己忠心的人能够牵制李善长、胡维庸等人了。朱元璋怀疑李文忠的死是由于某些人的下毒,因此将医治李文忠的医生全杀了。李文忠卫列朱元璋立得功臣榜第三位。
邓愈在我的印象中不深,从其卫列六公看,他的地位应该是朱元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曾作为征南、征西将军评定云南、打到昆仑山,出甘肃西北数千里。但他比李文忠死得还早,享年也仅40岁出头。
这里插一句,《明史》上讲,明朝疆土远胜于汉唐,似乎和大家平常的印象不符。我本人对疆土不是很关心,希望哪位大侠能指点一二。
六公之中的冯胜和李善长是被朱元璋杀了的。
冯胜和其兄国用也是朱元璋最得力的武将,但国用死得早。国用是朱元璋最亲信的人之一。曾经俘虏数万士兵。朱元璋为了笼络人心,从数万人中选出500士卒夜间为自己护卫,其他亲信护卫全部撤离,只留国用一人做伴。冯胜也是个帅才,可惜也贪财。常遇春死后,逢大军出征,一般都是徐达居中,李文忠、冯胜居左右。徐达打败于王保保之役,李文忠的右路军亦败北,唯独冯胜所将大胜,可见其能力。冯胜每逢战胜,往往夺取财物妇女私匿。前文说到,朱元璋治军之严是不亚于中共的,因此对冯胜极为不满,切责之,不赏,但往往因功大而免其罪,并多次罢兵权,又多次复兵权。徐达、李文忠死后,军事上不得不更多倚仗冯胜。从这个程度上讲,朱元璋手下大将尽管很多,但能堪大任的可能就是六公中的五名武将了。
朱元璋晚年猜忌很多,按太祖晚年国家功勋最著的八名大臣中,冯胜功居第三。而其人品,如前述是颇为朱元璋忌讳的。终于在蓝玉案爆发时,冯胜坐镇西南,当地公侯皆听其调遣。蓝玉案爆发后,朱元璋从招回冯胜,不久赐死。
李善长的死,比较了解历史的人都知道。李善长建立朱明王朝的功劳不亚于徐达,与徐达同为朱元璋所倚重。但朱晚年,在胡维庸案爆发后,尽管李善长暂时未被牵连,但胡是李推荐为相的。有人曾供述李曾默许或知而不报胡的反情,这比较合情理。李善长眼看要善终了,结果70多的时候,终因为天上掉下几颗流星,需要杀大臣应天象,结果李被杀,株连家人几十口。
六个国公中,徐达善终,常遇春、邓愈、李文中病死,李善长直接因胡维庸案在朱元璋中年时被杀,冯胜间接因蓝玉案在朱元璋老年时被杀
朱元璋手下大将包括:徐达、汤和、吴良、吴桢、花云、陈德、顾时、费聚、耿再成、耿君用、唐胜宗、陆仲亨、华云龙、郑遇春、郑遇霖、郭兴、郭英、胡海、张龙、陈桓、谢成、李新材、张赫、周德兴。
扩展资料: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 原名重八, 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 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朱元璋在位期间对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改革,政治上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严惩贪官和不法勋贵;军事上实施卫所制度,北伐残元;经济上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兴修水利,解放奴婢,减免税负,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 ;文化上紧抓教育,兴科举,建立国子监培养人才 ;对外加强海外交流,恢复中华宗主国地位] 。经过洪武朝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史称洪武之治。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谥号高皇帝,葬明孝陵。
参考资料:
崇祯十七年八月,张献忠攻破成都后进入蜀王府的端门,见门楼上供着一副人像,身着公侯朝服,虽然周身贴金,可是从手和足上能看出来是一张人皮。未见过世面的张献忠不知何物,叫来王府的太监盘问方才明白,原来这是明初蜀王妃的父亲,凉国公的人皮。
张献忠大有兴趣,顿时茅塞顿开,为以后在四川的杀戮制造了无数张人皮,这是后话。
凉国公,乃是朱元璋的开国大将蓝玉。
一、蓝玉其人
蓝玉,安徽凤阳定远人,常遇春的妻弟,之前并不引人注目,可是从军后作战勇敢,军功不断,由低级军官逐步上升,先是管军镇抚,后升任武德卫千户,再任亲军千户,又为武德卫指挥使,此后开始进入兵团级的军事主官行列,指挥大兵团更加如鱼得水,屡战屡捷。
洪武三年,蓝玉任大都督府佥事,进入明朝最高军政机构,第二年,朱元璋派傅友德、汤和领水陆军伐蜀,蓝玉在傅友德军中,几场会战之后平定西蜀。
洪武五年,朱元璋命徐达、李文忠、冯胜统兵讨伐王保保,徐达出中路,都督蓝玉为前锋。在山西境内击败扩廓部游骑,败王保保于土剌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土拉河),两年以后,蓝玉再度领兵北击,攻下兴和(元路名,治所在今张北,辖区相当今河北张北、怀安,山西天镇,内蒙古集宁市之间地),俘获残元高层贵族,取得胜利。
洪武十一年,蓝玉征伐甘、青大捷,被封为永昌侯。
洪武十四年,蓝玉随征南将军傅友德领军30万征伐云南,仅百余天就获全胜,朱元璋册封蓝玉女儿为蜀王妃,朱、蓝二人成为亲家。
洪武二十年,蓝玉为右副将军,和大将军冯胜、左副将军傅友德率兵出击元朝世将纳哈出,大军先驻通州,探知庆州(治所在今辽宁巴林右旗西北察罕木伦河源之白塔子)有纳哈出部驻守,蓝玉率轻骑冒大雪奇袭,取得胜利。此战之后,蓝玉升为大将军,成为明战时统兵的最高将领。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主动求战,要求对残存的北元进行一次重大打击,经朱元璋同意,蓝玉亲领15万大军征伐,在捕鱼儿海(今贝尔湖)东北约八十里处捕捉到北元主力,在突然打击之下,脱古思帖木儿与太子天保奴等数十人北遁,蓝玉俘获其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数万人和大量牲畜,并得传国玺、宝玉、金银印章等物,取得巨大胜利。元主脱古思帖木儿北逃后被人杀死,不久北元灭亡。蓝玉胜利班师,被朱元璋比作卫青、李靖,封凉国公。
洪武二十三年,蓝玉平定湖北恩施和贵州都匀等地少数民族叛乱。
洪武二十四年,蓝玉平定西北兰州等地叛乱。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蓝玉被杀,株连三族,受牵连着15万人,包括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人,史称“蓝狱”。
从蓝玉的经历可以看出,洪武二十六年以前,蓝玉一直风光无限,以战功赫赫身居高位,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正应了那句“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可是突然间就被羔羊一般的宰杀,三族被灭,命运瞬间从天堂跌落地狱。
《明史蓝玉传》记载,朱元璋特别为蓝玉的下罪昭告世人:“蓝贼为乱,谋泄,族诛者万五千人。”“条列爰书为《逆臣录》”。正史记载蓝玉案牵连15万人,坊间流传是5万人。
之后就留下了日后张献忠在成都蜀王府看到的那张人皮。
谋反自然当诛,可是雁过留声,如此大的事,牵扯面又如此广,不仅事前没有一点风声,就连事后也没有臣工能回忆起蓝玉谋反的蛛丝马迹,蓝玉的谋反和被杀,只是朱元璋一句话。
《明史蓝玉传》给人留下了一句无限的悬念:“(继胡惟庸,蓝玉案之后)于是元功宿将相继尽矣。”
二、蓝玉是否谋反
蓝玉的谋反,在《明实录》、《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记录中大同小异,以《明史纪事本末》记载:
“间奏事,上不从,玉惧,退语所亲曰:‘上疑我矣。’乃谋反。当是时,鹤庆侯张翼、普定侯陈桓、景川侯曹震、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都督黄恪、吏部尚书詹徽、侍郎傅友文及诸武臣尝为玉部将者,玉乃遣亲信召之,晨夜会私宅谋议,集士卒及诸家奴,伏甲将为变。约束已定,为锦衣卫指挥蒋瓛所告。命群臣讯状具实,磔于市,夷三族。”
可见两点,一是蓝玉家中养着数量不少的武士,二是在他家密谋造反的人数量多,级别高。可是牵扯到如此阶层跨度大而数量众多的人,居然仅被锦衣卫上报,可疑之处甚多。
《明史蓝玉传》记载:“狱辞云:‘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耤田举事。’”
“狱辞”,就是公安局交上来的报告,但是这个报告是怎么得来的,是口供?还是侦查员的侦查结果?没有说明,因为是否是口供和侦查报告都不重要。
《明实录》、《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中针对蓝玉谋反的说法,主要来源于朱元璋下令编撰的《逆臣录》。
而《逆臣录》已被考证作假。
《逆臣录》中没有蓝玉等人的供词,而在《异姓诸侯传》中记载,刚直的蓝玉非但不招,反而大呼审讯他的大臣詹徽“徽即臣党”,结果詹徽也被下狱。《逆臣录》中更荒唐的记载说蓝玉把个谋反搞得热闹非凡,又请客又吃酒,整个京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连贩夫走卒市井无赖都参与了,就只有有着无孔不入庞大特务系统的朱元璋不知,也没有大臣报告,只能听锦衣卫的。
对蓝玉案的考证很多,史学界也分两部分意见,绝大部分认为蓝玉并未谋反,这个案件是朱元璋一手策划的假案。
朱元璋为何要策划蓝玉案?
三、蓝玉的不守规矩和跋扈
蓝玉是位天才武将,在《明史》为他做的传记中没有失败的记录,在战场上是名副其实的挡者披靡,可是他也是一位我行我素不受军纪和国法约束的武将,也许不守规矩正是“武人粗鲁”的性格所然,但身为高级将领就显得跋扈了。
蓝玉被封永昌侯以后就步入朝廷重臣行列,他依然表现出强烈的有组织无纪律,屡次侵犯朝廷利益。
洪武十四年蓝玉南征云南后利用军队进行私盐贩卖,而盐业自汉代之后一直是国家垄断的重点产业,严禁私人贩卖,更何况蓝玉还动用军队,可以想见蓝玉中饱了多少私囊,可是并没有受到追究。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打败元顺帝孙子脱古思帖木儿之后,获得各种珍宝、驼马等战利品,俘获脱古思帖木儿次子地保奴、后妃公主等130余人,在押送这些战利品回京途中,蓝玉诱奸脱古思帖木儿的妃子,被朱元璋知晓,朱元璋大怒:“玉无礼如此,岂大将军所为哉!”元主妃闻之,惶惧自尽。
朱元璋
公元1328年,图帖睦尔做了大元帝国的第十二任皇帝,史称元文宗。就在这一年的十月二十一日,濠州钟离县(今安徽凤阳)孤庄村旁的一间破旧的二郎庙里,朱陈氏又生下了一个男孩,取名重八。
朱重八的高祖,朱百六;朱重八的曾祖,朱四九;朱重八的祖父,朱初一;朱重八的父亲,朱五四。――历数其高、曾、祖、考,不曾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名字,可见,他祖祖辈辈,确乎是贫困得无以复加,挣扎在生存线上,浮沉于社会底层,不识温饱,不沾文墨,更不曾有过序齿列班的非分之想……然而,就是这个娃娃,后来却成了大明王朝的开国皇帝――一个叫贪官污吏、功臣勋旧乃至于硕儒巨擘们胆战心惊、咬牙切齿,却又无可奈何的杀人魔王。
牧童,沙弥,皇帝少小的朱元璋是不幸的。他上面有一群哥哥、姐姐,勉强读了几个月的私塾之后,他就开始给人家放牛。
元顺帝至正四年,旱灾、蝗灾、瘟疫接踵而至,他的父亲、母亲和大哥在几天之内相继去世。仅存的二哥决定外出逃荒,便把这个尚未成年的弟弟交给了皇觉寺,让他出家做沙弥,这样,他就可以吃上一碗活命的斋粥。这一年,朱元璋才十六岁。
不过,饥荒和瘟疫并没有绕过寺庙,五十天之后,皇觉寺也几近断炊,僧众纷纷逃离,住持高彬法师给了他一领袈裟、一只钵盂,对他说:“孩子,寺里无法养活你了,你也出门化缘去吧。”化缘,实际上就是乞讨。就这样,这个披着袈裟的小叫花子,南下合肥,西入河南,北上汝州、陈州,东向亳州、颍州,四年绕了一个大圈,又回到了皇觉寺。
对于这段难忘的历程,他曾有过一段精彩的回顾:
众各为计,云水飘扬。我何作为,百无所长。……突朝烟而急进,暮投古寺以趋跄。仰穹崖崔嵬而倚碧,听猿啼夜月而凄凉。魂悠悠而觅父母无有,志落魄而徜徉。西风鹤唳,俄淅沥以飞霜。身如蓬逐风而不止,心滚滚乎沸汤。(《皇陵碑》)
这时候,反元义兵四起,六根未净的朱元璋蠢蠢欲动,他在伽蓝神前祷告:卜逃,不利;卜守,不利;卜“举大事”,大吉。于是他脱掉袈裟,直奔割据濠州的红巾军郭子兴部,当上了一名最低等级的兵头,官为“九夫长”。这一年,朱元璋二十五岁。
他作战勇敢,仪表堂堂,更重要的是他心有机谋,每战必胜,很快就获得了郭子兴的青睐,郭子兴把养女马氏许配给他,他一跃而成为郭子兴的嫡系亲信,乘龙快婿。不过,朱元璋并非久居人下之辈,他打着郭子兴的旗号另立新军,创建了自己的人马和地盘。
1354年,下滁州。1355年,诱斩陈野先,下采石矶、溧水、溧阳、句容、芜湖。1356年,攻占金陵(元代称集庆路),把这块虎踞龙盘之地改名为“应天府”。这时候,郭子兴已死,朱元璋自称“天兴建康翼统军大元帅”。
1363年,灭劲敌陈友谅于鄱阳湖,陈友谅中流箭而死。1367年,灭劲敌张士诚于平江,张士诚被俘自缢身亡。1368年正月,朱元璋在金陵称帝,改国号为“大明”。
朱元璋的成功之道元末灾变,群雄四起,刘福通、芝麻李、韩林儿、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还有方国珍、陈友定等等,一个个都是出类拔萃的英雄豪杰,虎视眈眈,逐鹿中原。十几年的南征北战,终于让朱元璋这个从贫民窟里走出来的放牛娃、小沙弥,跃上了权力的顶峰!
时乎?命乎?――人们对朱元璋的成功之道进行了许多有趣的探讨。
有人说,他出身贫贱,深知民间疾苦和社会弊端,他的部下攻城略地之后,不妄杀,不掳掠,大得民心。自古有言,得民心者得天下。
有人说,他从士兵、九夫长做起,直到元帅,深谙行伍之道,既有运筹帷幄的指挥才能,又有坚毅果敢的人格魅力,临危不惧,处变不惊,审时度势,量力而为,所以每战必胜,每攻必克。
还有人说,成功的英雄后面总有一位坚强的女性,站在他后面的就是在民间广有盛誉的马皇后马大脚。马皇后有胆有识,深明大义,不只在危难中每见真情,而且在团结将士、调协君臣关系上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如果仅是以上几点,则仍然是远远不够的。朱元璋的成功更重要的在于他善于网罗人才,在身边聚集了一大批足智多谋、能征善战的文臣武将,他们为夺取江山立下了赫赫功勋。特别是出生于濠州、凤阳一带的朱元璋的同乡们,更是对他忠心耿耿,始终不渝,出生入死,承担了巨大的苦难和牺牲。
大明王朝建立之后,论功行赏,这些人理所当然得到了高官厚禄。据洪武四年统计,在朱元璋的家乡人中,封国公者六人,封侯者二十八人。朱元璋除赏赐他们大量土地外,还颁有可以免死几次的铁券。其余在府、部、司、院中任要职者不计其数。这些人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声气相通、姻亲相连、威风显赫的权势集团,人们称之为“淮西帮”。
但是,好景不长,从洪武十三年到洪武二十六年,短短的十四年中,朱元璋大开杀戒,把所有的开国元勋、文武耆旧几乎杀了个精光。“淮西帮”土崩瓦解!
大屠杀,大灭绝,冤毒惨戚,叫后世读史者拍案惊奇,欷不已!人们不禁要问:是杀人者本性邪恶、忘恩负义、自食其言呢,还被杀者恶贯满盈、罪有应得、咎由自取?
胡惟庸之死第一个用来开刀的是胡惟庸。
胡惟庸,安徽定远人。元至正十五年投奔朱元璋,从最低的元帅府奏参做起,后历任主簿、知县、通判、太常寺少卿。洪武三年,因姻亲关系而受到李善长的提携,官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不久代汪广洋为中书省左丞。以后又拜右丞相,继而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术,颇得朱元璋宠信,常常形成一人独相的局面。
胡惟庸聪明绝顶,但并非安分守己之辈。他利用宰相高位,独揽政务。臣下的奏章,他先行拆阅,对他不利的隐匿不报;官员的生杀升黜,他也常常不经奏报而独断专行。一些趋炎附势之徒“争走其门,馈遗金帛、名马、玩好,不可胜数”(《明史》)。
这一切,朱元璋看在眼里,不动声色。
大将军徐达对胡惟庸所作所为深为不满,向朱元璋作了汇报。胡惟庸则唆使他的喽反告徐达,把事情搅成一团浑水。
这一切,朱元璋也看在眼里,仍是不动声色。
有一天,胡惟庸的儿子招摇过市,坠马,死于过路的马车轮下,胡惟庸不问青红皂白,把那个马车夫杀掉解恨。事后,他心中惴惴不安,于是选了一个非常合适的日子,准备了一套又一套的借口和说辞,向朱元璋诉说了他的失子之痛和悔恨之情。朱元璋仍是不动声色。半晌之后,才冷冷地说出了一句话:“杀人偿命。”
胡惟庸想用大量的金帛补偿死者以赎罪,得到的答复是“不许”。
胡惟庸冷汗淋漓,这才知道陷入了灭顶之灾。据《明史》记载,他纠集了几个铁杆哥们,打算铤而走险,但也因势单力薄而迁延。
洪武十二年,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入贡,胡惟庸竟隐匿不报。这件事被朱元璋察觉了,在他的追问之下,中书省把责任推给礼部,礼部则把责任推给中书省。朱元璋大怒,拘押了所有官员,穷追主事者,立贬右丞相汪广洋于广南,随后赐死。胡惟庸的好日子也终于走到了尽头。
洪武十三年正月,御史中丞涂节告发胡惟庸与御史大夫陈宁等人谋反,经廷审,也攀连到了涂节。涂节是首告,本可免死,但群臣认为:“节本预谋,见事不成始上变告,不可不诛。”(见《明史》)此次朱元璋“从谏如流”。结果,胡、陈、涂三人及其家族被诛,牵连到此案的僚属、党羽、亲朋共一万余人也先后被诛。
其中,最为无辜的是宋濂。宋濂是明初大儒,曾为太子之师,编修《元史》,其孙宋慎因有“知情不举”之嫌,便被下令拘捕、下诏狱处死。此时宋濂已年过七旬,隐居浦江,也被锦衣卫抓捕至京,幸有马皇后极力劝谏,免死,被发配茂州,死于中途的奉节。
顺藤摸瓜剿“奸党”朱元璋并没有放下屠刀,“胡惟庸案”也没有就此了结。
五年之后,“胡惟庸案”又起,有毛响糖者告发,李善长的弟弟李存义以及李存义的儿子李佑与胡惟庸“通谋”,朱元璋如获至宝,先把此二人流放到崇明岛安置。
又五年,即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被杀十年之后,李善长的一个亲戚丁斌因别的罪名被捕,供出了当年胡惟庸谋反,曾派李存义、李佑向李善长游说。李善长知情不报,因此也是个“胡党”。朱元璋早就想挖掉这根“淮西帮”的台柱子,借题发挥,以“(李)善长元勋国戚,知逆谋不发举,狐疑观望怀两端,大逆不道”的罪名,将其妻女弟侄家口七十余人同时问斩。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第一功臣”的李善长,也在皇帝恩赐的一条绳索下,结束了他七十七年艰难的行程。
与此同时,吉安侯陆仲亨的家奴也告发陆仲亨与唐胜宗、费聚、赵雄三名侯爷串通胡惟庸,“共谋不轨”。一场“肃清逆党”的政治运动铺天盖地而来。受此牵连的还有杨、朱亮祖,都是“瓜蔓抄”,被满门抄斩,直杀得血流成河,遍野血腥。
据统计,因受胡惟庸一案牵连而惨遭屠戮的达三万多人,绝大多数是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和他们的家属,其中享有公、侯爵位的近二十人。
两年之后,还有一位靖宁侯叶因“交通胡惟庸”而被补杀。此时距胡惟庸之死已是十多年了。
后世史家每每论及此处,就会反讽:岂有首逆已死,同谋之人十余年始败露者?
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还特地颁布了一部《昭示奸党录》,把这些“奸党”的罪状、审讯过程、供词一一公布,以示他执法公正严明。
但是,死去的已经死了,无法辩驳;活着的侥幸逃得一劫,谁敢吭声?朱元璋想怎么编造,就可以怎么编造,后世的人怎能相信这些供词是真?
斩尽杀绝的蓝玉案不过,朱元璋仍没有放下屠刀,血腥的屠杀也没有停止。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献揭发大将军蓝玉谋反,一场新的大屠杀又拉开了序幕。
蓝玉,明朝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妻弟,最早隶属常遇春帐下,因作战勇敢,所向皆捷,积功至武德卫指挥使。朱元璋平定天下后,北元蒙古势力依然雄踞漠北,与明朝对峙。为了消除隐患,明朝边将与北元展开了长期的角逐,蓝玉便是在几次北征中脱颖而出的佼佼者。
洪武十一年,蓝玉因参与讨平西番而晋升为永昌侯。
洪武二十一年,蓝玉率军十五万北征,风餐露宿,进军千里,结果大获全胜,虏获元军官属三千,男女七万七千人,金银驼马不计其数。朱元璋喜不自禁,把他比做汉之卫青、唐之李靖,晋封为凉国公。
他为大明王朝建立了赫赫功勋,成为洪武后期最勇猛的将领。然而功高震主,他也为自己种下了祸根。
洪武二十五年,正当他踌躇满志,请征民丁,准备讨伐“百夷”之时,朱元璋突然命令他班师回朝。他到京时已是第二年二月,锦衣卫蒋献的揭发帖也应时而至。
二月初八,蓝玉上朝,被当廷收禁。次日,收监于锦衣卫,狱词云:“(蓝)玉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为变,将伺帝出田举事。”(《明史》)意思是,蓝玉勾结党羽,准备在皇帝外出视察农牧生产的时候发动政变。
两日后,即二月初十,朱元璋就迫不及待地将蓝玉处死。由蓝玉案蔓引株连的,除狱词所列侯、伯之外,还有察罕、张温等,被连坐族诛的达一万五千多人,其中包括一公、十三侯、二伯。
为了平服人心,朱元璋又特地颁布了一部《逆臣录》,照例把这些“逆臣”的罪状、供词一一公布,昭告天下。
胡、蓝两案,几乎把所有的开国元勋、功臣宿将一网打尽。而对于那些与胡、蓝两案毫不相干的重臣贵戚,朱元璋也频频出手,毫不留情。
颍国公傅友德、宋国公冯胜本在河南、山西一带练兵,与蓝玉了无关系,蓝玉案发后他们也被召回,既未拘捕,也未审讯。安居一年多后,至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傅友德被赐死。三个月后,即二十八年二月,冯胜也被无缘无故地赐死。
传说,战功第一的徐达因为一向反对胡惟庸,所以无法牵连进“胡党”;他死时蓝玉案还没有爆发,当然与“蓝党”也无关,但是他也没能幸免。洪武十八年,他患上了极为凶险的背疽,按中医的说法,背疽忌吃蒸鹅。朱元璋偏偏派人送一只蒸鹅给他吃。皇上所赐,不敢不吃。徐达明知皇上不希望他继续活下去了,只好当着来人的面,流着眼泪吃下蒸鹅,没有几天就一命呜呼了。
曾经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朱升,预感到主公疑忌功臣,众醉而独醒,于洪武三年就告老还乡,还特地向皇帝请求赏赐了“免死券”。第二年,朱升寿终正寝,享年七十二岁。但他的儿子朱同却没有得到“免死券”的庇护,最后还是死在朱元璋的手下――赐自缢。令人欷不已。
这样,终洪武一朝,在明初开国功臣中,身为公侯而得以幸存者,仅长兴侯耿炳文、武定侯郭英二人而已。
朱元璋嗜杀之谜枉杀功臣,历朝都有,但只有大明王朝的朱元璋创下了历史之最――杀得最多,杀得最冤,杀得最绝!
朱元璋为何如此嗜杀,如此狠毒?后世评说者做出了许多有力的推断。
有的人认为,明太祖马上得天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南征北战,都是能撑得起一方天地的角色。但他的太子皇孙都温顺柔弱,他担心一旦他百年归山,他的子孙无法控制局面。
据史载:太子朱标对朱元璋的滥杀无辜不以为然,曾多次劝谏。有一天,朱元璋把一根长满尖刺的荆棘条扔在地上,叫朱标捡起来,朱标左观右看,无处下手。朱元璋笑了,他说:“这根荆棘条不好拿吧?假如我替你将那些尖刺削光磨平,岂不是很好拿了吗?――现在我所杀的,都是将来有可能威胁到你的皇位的人,我把他们除了,是在为你造莫大的福啊!”
可见,他的滥杀功臣,是在为大明王朝消除隐患,以确保他子孙后代皇位的安全。
有的人认为,朱元璋出身草莽,早年浪迹江湖,深知贪官污吏强取豪夺之恶,草民深受欺凌投告无门之苦。他仇视权贵,仇视压迫,仇视阴谋,他想建立一个官吏奉公守法、百姓安居乐业的清明世界。
登基前夕,战乱未定,他就任命李善长为律令总裁官,会同杨宪、刘基等二十人负责制定法律。他自己也“每御西楼,召诸臣赐坐,从容讲论律义”,逐条审议,然后颁布执行。洪武六年,他又派刑部尚书详定《大明律》,“每奏一篇,命揭两庑,亲加裁酌”,总计六百零六条,颁布执行。
他是一个以法治国的严厉的君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一例,还是战争时期,粮食紧张,朱元璋曾严令禁酒。大将胡大海的儿子犯酒禁,当斩。都事王恺进言:胡大海正在前线拼杀,可饶。朱元璋大怒道:“宁可胡大海反了,不可坏我号令!”说罢,竟自己抽刀把他杀了。这与他冷冷地对胡惟庸说“杀人偿命”,有异曲同工之妙。
而那些功臣勋旧则不以为然。他们认为,天下是自己血拼出来的,他们和朱元璋共过生死患难,是同一条战壕的战友,那些法令条文是管束小民的,与他们毫不相干。他们骄恣横暴,为所欲为。史载:洪武三年,“时武臣恃功骄恣,得罪者渐众”;洪武四年,“时诸勋臣所赐公田庄佃,多倚势冒法,凌暴乡里”。洪武六年,朱元璋敕令工部专门铸造了申戒公侯的铁榜,规定公侯人家倚势凌人、夺侵田产财物,和私托门下、隐蔽差徭的,都处斩罪。
但他们在铁榜之后,仍不收敛。如蓝玉,蓄庄奴假子数千,鱼肉乡里,尝占东昌民田,御史依法提审,蓝玉竟一顿乱棍把他打走。又令家人贩购云南私盐,阻坏盐法。又如郭英,私养家奴百五十余人,又擅杀男女五人。周德兴(与朱元璋同村)营宅第逾制,赵仲中城破遁逃,等等。
朱元璋曾说:“奈何胡元以宽而失,朕收平中国,非猛不可。”――以猛、以严治国,是朱元璋的既定方针,这些人触犯法令,实是罪有应得,根本不存在嗜杀或滥杀的问题。
还有人认为,朱元璋一生受到了太多的精神冲击,地位的卑下、处境的恶劣、战斗的艰苦、牺牲的惨烈,在他的心里留下了太多的创伤。一旦黄袍加身,过大的落差使他有恍然若梦之感。他常常幻想这不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唯恐得而复失。自卑、恐惧、危机意识纠结在一起,在他的精神上形成了一种变态的被害妄想。他是一种偏执型的人格障碍者,时时犯疑心病,到处安插耳目,遍布特务网,到头来仍然是惴惴不安,心神不宁。在日益加剧的恐惧感的追迫下,经历了长期战争岁月的洪武皇帝,本能地倾向于一种较为彻底的解决办法――从肉体上消灭他想象中的潜在对手,这就是他一再地制造冤狱,有计划地进行大规模屠杀的根本原因。
一人犯罪,按一家一族进行屠杀。枭示、凌迟、剥皮、抽筋,以及刷洗、抽肠、黥刺、、劓、 、挑膝盖等名目繁多的非刑折磨。从朱元璋致人于死命的方式方法的选择上看,他早已堕落成乐于用他人血污来填补自己精神空虚的虐杀狂。
弗洛伊德在《心理分析所遇到的性格类型》一文中指出,这一类的精神病患者是“被成功毁灭的人”。
焦躁,狂怒,精神失控,疑心病,恐惧,被害妄想,终日追踪着朱元璋,折磨着他,直到他生命的终结。
本文:《大明王朝36大悬案》,作者:向飞,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朱元璋杀的功臣有李善长、刘基、胡惟庸、蓝玉、冯胜、宋濂、傅友德等,几乎杀了所有的开国功臣,其中权高位重的唯一留下的忠臣只有汤和了。
洪武四大案如下:
一、胡惟庸案
胡惟庸案,发生在洪武十三年(1380年),它是指明太祖朱元璋诛杀宰相胡惟庸的事件,此案牵连甚广,很多功臣良将均被诛杀,后朱元璋废除左右丞相,废除中书省,政事分归六部处理,从此中国王朝再无宰相一职。
二、空印案
空印案,发生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因空白盖印公务文书而引发的案件,此案受到朱元璋高度重视,并因此诛杀数百名相关官员,实为一个冤案,然而其影响之广,范围之大。
明朝初年,每年各个布政使司下属府州县都需派出审计官吏,前往京城户部,核对其所在衙门缴纳中央官府的钱粮、军需事宜,所有账目必须和户部审核后完全相符方能结算,若其中有任何一项不符就必须驳回重新造册,且须再盖上原地方机关大印才算完成,因当时交通并不发达,往来路途遥远,如果需要发回重造会耽误相当多的时间,所以前往户部审核的官员都备有事先盖过印信的空白书册以备使用,这原本是既有的习惯性做法。
钱粮在运输过程中会有损耗,所以从运送一直到户部接收时的数字一定不会相符,在路上到底损耗了多少,官员们无法事先预知,只有到了户部将要申报之时才能知道其中的差额,所以派往京城的官员都习惯用空印文书,到了京城才填写实际的数目。
明太祖朱元璋获知此情况后大为震怒,认为这是官员相互勾结,舞弊欺诈的欺君重罪,因而下令将全国各地,各级政府部门的正印官全部处死,下属官员充军边疆,结果是一些受百姓爱戴的清官也被处死了。
三、郭桓案
郭桓案,发生在洪武十八年(1385年),是一宗贪污案,其涉案金额巨大,影响相当深远。
洪武十八年(1385年),朱元璋怀疑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的官吏李彧、赵全德伙同户部侍郎郭桓等人共同舞弊贪污,私吞官粮,于是下旨查办。
洪武十八年(1385年)三月,御史余敏、丁廷举告发户部侍郎郭桓利用职权,勾结北平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官吏李彧、按察使司官吏赵全德、胡益、王道亨等,私吞太平、镇江等府的赋税外,还私分了浙西的秋粮,并且巧立名目,征收了多种水脚钱、口食钱、库子钱、神佛钱等的赋税,中饱私囊。
朱元璋下令审刑司严刑审讯,此案总计一共损失精粮两千四百万担,牵连全国的十二个布政司,并牵涉礼部尚书赵瑁、刑部尚书王惠迪、兵部侍郎王志、工部侍郎麦至德等,最后朱元璋下令将一干人等全部处死。
四、蓝玉案
蓝玉案,发生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是明太祖朱元璋借口凉国公蓝玉谋反,株杀功臣良将的重大政治案件,蓝玉是开平王常遇春的妻弟,当初隶属于常遇春的帐下,对敌作战勇敢,屡立战功,是明朝开国功臣,朱元璋借蓝玉案彻底铲除了军权对皇权的潜在威胁,使军权牢牢地掌握在自己手中。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率15万大军出塞追击蒙古军队,直到捕鱼儿海(即今贝尔湖),俘获男女七万七千人,大胜而归,后他又多次北征蒙古,立下赫赫战功,被晋封为凉国公,位居大将军之职。
但渐渐地,蓝玉开始自恃功高势大,骄横不法。在军中,他擅自任罢将校,甚至不听皇命,有次北征还师,夜过喜峰关,关吏没有及时接纳,蓝玉就纵兵毁关强行进入,这一举动引起朱元璋的猜忌。在地方上,蓝玉霸占东昌民田,私蓄奴婢,纵奴作恶乡里,此事后为御史弹劾,但蓝玉竟驱逐御史,还让家人私买云南盐1万余引(每引200斤或400斤)进行走私,以上种种行为,终于让朱元璋动了杀心。
洪武二十六年二月,锦衣卫指挥使蒋瓛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下令将他处斩,并诛了三族,平时与蓝玉有关系莫逆的许多将校,也都被定位“逆党”,遭到了抄家灭族,此案被诛杀者多达15万人,军中的骁勇将领大多被杀戮殆尽。
:
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即明太祖(1368年—1398年在位),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政治家,战略家,军事统帅,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
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1356年被部下诸将奉为吴国公。
同年,攻占集庆路,将其改为应天府。
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北伐中原,结束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丢失四百年的燕云十六州也被收回。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后先平定西南、西北、东北等地,最终统一中国。
参考资料:朱元璋 (明朝开国皇帝)_
你好:
朱元璋像(30张)明王朝第一任皇帝。汉族,原名朱重八(也称朱八八),后取名朱国瑞(1328-1398),《明太祖实录卷一》日—“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姓朱氏讳元璋字国瑞。其先颛顼后,周武王封其苗裔于邾。春秋时子孙去邑为朱氏,世居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境内)。出生于元朝文宗天历元年九月十八日(公历1328年10月21日)丁未时濠州钟离(今安徽省凤阳县东)太平乡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他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位于凤阳城西门外)为小沙弥,兼任清洁工、仓库保管员、添油工。入寺不到二个月,因荒年寺租难收,寺主封仓遣散众僧,朱重八只得离乡为游方僧。后于至正八年又回到皇觉寺。因其友汤和(疑似)的一封信,参加了起义军,并改名“朱元璋”意为诛(朱)灭元朝的璋(璋,古代的一种玉器)。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蒙元暴政,在郭子兴手下,率兵出征,有攻必克;因此郭便把养女马氏嫁与了他,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马大脚”马皇后。郭死后统率郭部,任小明王韩林儿的左副元帅。接着以战功连续升迁,至正十六年(1356年)诸将奉朱元璋为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即吴王位。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吴王朱元璋命中书右丞相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平章常遇春为副将军,率军25万,北进中原。北伐中发布告北方官民的文告,文告中提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的纲领,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来反元。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 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澧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洪武元年 (1368)七月,各路大军沿运河直达天津,二十七日进占通州。元顺帝妥欢贴睦尔率后妃、太子和大臣,开健德门逃出大都,经居庸关逃奔上都。八月二日,明军进入大都,元朝至此北迁,蒙古在南方的统治结束,明朝取得了在长城以内地区的统治权。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推翻了蒙元的暴政,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封建政权——明朝。朱元璋身上集合了秦始皇的英明与残暴,汉高祖的用人智慧,唐太宗的民本思想,宋太祖的专制集权,这些皇帝有的他身上都有,并且超出前人,他是集合了很多皇帝特点的人。
成功秘诀
1网罗天下名士。如:刘基、章溢、叶琛、宋濂、冯国用、冯胜、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 2恪守“九字方针”。“九字方针”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这一方针是开国功臣李善长提出的。 3打造“铁军”,重用同乡。 4打好关键战役。如灭了在武昌称汉王的陈友谅的鄱阳湖之战。 5重视农业,兴修水利。
治国
1、发展生产,阜民之财 2、节约开支,省民财力 3、节省工役,减轻负担 4、宣传教化,加强法治 5、打击贪官,澄清吏治宫廷成员
名来源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入征后改名为朱元璋,所谓璋,原是利器
宰相
李善长 胡惟庸
功臣
01追封王 徐达 常茂(因常遇春在柳河川病死,故封其子常茂代父 受封) 邓愈 冯胜 李文忠 李善长 02封公 蓝玉 傅友德 康茂才 金朝兴 郭英 丁德兴 冯国用 耿再成 胡大海 廖永安 茅成 俞廷玉 俞通海 张德胜 赵德胜 顾时 陈德 郭兴 王志 吴良 吴祯 华高 杨璟 吴复汤和 曹良臣 薛显 仇成 张赫 濮英 韩政 周武 丁普郎 03封侯 孟善 耿炳文 陆仲亨 唐胜宗 周德兴 华云龙 郑遇春 陈桓 谢成 李新 费聚 俞通源 俞通渊 廖永忠 曹震 胡海 叶升 张龙 张铨 朱亮祖 张翼 王弼 赵庸 陈文 韩成 花云 桑世杰 孙兴祖 汪兴祖 王胜 何真 梅思祖 黄彬 胡美 曹兴 陆聚 纳哈出 张温 朱寿 蔡仙 张子明 04其他 文豫章 何文辉 花茂 缪大亨 武德 宁正 王铭 叶旺 袁兴 袁义 郑用 刘成 郭云 栾凤 徐司马 丁玉
参谋
刘基 朱升 叶琛 叶兑 章溢 陈遇 孔克仁 范常 郭景祥 毛骐 乐韶凤 陶安 王濂 单安仁 钱用壬
家族
父亲仁祖淳皇帝 朱世珍(原名朱五四)祖父 朱初一 母亲淳皇后陈氏 兄弟朱兴隆(南昌王) 姊妹 太原长公主、曹国长公主。 侄子 朱文正 皇后 孝慈昭宪至仁文德承天顺圣高皇后马氏,安徽宿州人。父马公母郑媪(公与媪非正式名字),郭子兴义女,生懿文太子标、秦愍王樉、晋恭王棡、太宗棣(后改为成祖,即明成祖朱棣)、周定王橚 妃嫔 孙贵妃,陈州人。兄孙藩,元帅马世熊义女。生怀庆公主 李淑妃,寿州人,父李杰 胡充妃,生楚王朱桢 郭宁妃,濠州人,父郭山甫,兄郭兴、郭英。 生鲁王朱檀 郭惠妃,生蜀王朱椿、代王朱桂、谷王朱橞、永嘉公主、汝阳公主 胡顺妃,生湘王朱柏。 赵贵妃,生沈王朱模。 李贤妃,生唐王朱桱。 刘惠妃,生郢王朱楝。 达定妃,生齐王朱榑、潭王朱梓。 葛丽妃,生伊王朱彝。郑安妃,生福清公主。 韩妃,生辽王朱植。 余妃,生庆王朱栴。 杨妃,生宁王朱权。 周妃,生岷王朱楩、韩王朱松。 皇子 朱标,(1355~1392)长子,懿文太子 朱樉,次子,秦愍王 朱棡,(1358年-1398年)三子,晋恭王 朱棣,四子,燕王,靖难之役后成明成祖,其改国都北平(今北京) 朱橚,五子,周定王 朱桢,六子,楚昭王(胡充妃出) 朱榑(1364年~1428年),七子,齐王(永乐朝废为庶人)(达定妃出) 朱梓(1369年~1390年),八子,潭王(洪武朝自焚死)(达定妃出) 朱杞,九子,赵王(幼殇) 朱檀,十子,鲁荒王(郭宁妃出) 朱椿(1371年~1423年),十一子,蜀献王(郭惠妃出) 朱柏(1371年~1399年),十二子,湘献王(胡顺妃出) 朱桂(1374年~1446年),十三子,代简王(郭惠妃出) 朱楧,十四子,肃庄王(郜氏出) 朱植,十五子,辽简王(韩妃出) 朱栴,十六子,庆靖王(余妃出) 朱权,十七子,宁献王(杨妃出) 朱楩,十八子,岷庄王(周妃出) 朱橞,十九子,谷王(永乐朝废为庶人)(郭惠妃出) 朱松,二十子,韩宪王(周妃出) 朱模,二十一子,沈简王(赵贵妃出) 朱楹,二十二子,安惠王 朱桱,二十三子,唐定王(李贤妃出) 朱栋,二十四子,郢靖王(刘惠妃出) 朱彝,二十五子,伊历王(葛丽妃出) 朱楠,二十六子,早夭。 公主 临安公主,1376年下嫁宣国公李善长子李祺(-1403年),1421年卒。 宁国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78年下嫁汝南侯梅思祖从子梅殷(淮安总兵官),1434年卒。 崇宁公主,1384年下嫁牛城,未几薨。 安庆公主,母孝慈高皇后,1381年下嫁欧阳伦。 汝宁公主,1382年下嫁吉安侯陆仲亨子陆贤。 怀庆公主,母成穆贵妃孙氏,1382年下嫁永春侯王宁,子王贞亮。 大名公主,1382年下嫁滦城侯李坚,1426年卒,子李庄。 福清公主,母安妃郑氏,1385年下嫁凤翔侯张龙子张麟。麟未嗣侯卒。永乐十五年(1417年)卒。 寿春公主,洪武十九年(1386年)下嫁颖国公傅友德子傅忠,1388年卒。 十公主, 早薨。 南康公主,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下嫁东川侯胡海子胡观(自缢死),1438年卒。 永嘉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二(1389年)年下嫁武定侯郭英子郭镇,1455年卒。 十三公主,早薨。 含山公主,母高丽妃韩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尹清(掌後府都督事),1462年卒,寿82岁。 汝阳公主,母惠妃郭氏,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下嫁谢达(前府都督佥事)。 宝庆公主,太祖最幼女(父崩时,年3岁),1413年下嫁赵辉(南京都督),1433年卒。 侄女 福成公主,父南昌王(朱兴隆),母王氏,嫁王克恭。王克恭曾任福建行省参政,後改福州卫指挥使。 庆阳公主,蒙城王(仁祖朱世珍弟寿春王之子)女,嫁黄琛(淮安卫指挥使)。 儿媳 太子朱标娶常遇春女 秦王朱樉娶王保保妹(又名:扩廓贴木儿,安徽临泉人)为正妃,邓愈女为次妃 晋王朱棡娶谢成女 成祖朱棣娶徐达女 潭王朱梓娶于显女; 鲁王朱檀娶汤和女; 代王朱桂娶徐达次女; 安王朱楹娶徐达幼女; 郢王朱栋娶郭英女 蜀王朱椿娶蓝玉女
编辑本段出身布衣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因此是出身于中国社会的最底层,他是唯一的具有这种背景的一代皇朝的开国之君。他在1328年10月21日生于濠州县(今安徽中部凤阳县,在重要的铁路交叉线和工业城市蚌埠的正东南)的钟离村,他的幼年非常困苦。他的父母和祖父母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方设法找一个地方做佃户,以便在这块干旱和时疫肆虐的土地上过仅能餬口的生活。他在他父母的四子二女中是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除了最大的孩子以外,其余孩子都因家庭无力抚养而已送人扶养或嫁出。到了14世纪30年代淮河地区已经变成了红巾军叛乱的摇篮,它的弥赛亚式的教义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遭受痛苦折磨的人们的支持。人们相信,在这个最黑暗和孤寂的时刻会发生转变,重新出现明教的光明,而弥勒佛会从西方极乐世界来统治这个世界,使人们的命运来个戏剧性的乌托邦式的改变。年轻的朱元璋的外祖父—一个算命先生和在13世纪70年代反抗过蒙古最后征服阶段的汉人军队的老战士——给这个童子的耳朵里灌满了魔法事件和高度冒险的种种奇妙故事。这些就是朱元璋幼年成长时期的环境。 1344年当朱元璋16岁的时候,在5月份和6月份的三个星期内,时疫并伴随着夏季的蝗虫和旱灾夺去了他家大部分成员——他的父亲、母亲和还生活在家里的已婚的长兄的生命。他的长嫂及其幼子和另一分居的已婚哥哥是除他以外仅有的幸存者。苟活下来的人因太穷而不能很好地埋葬已逝的亲人,更不用说去扶养朱元璋了。10月末,他因此被送入了附近的一个佛教寺院做小行童,当杂差,以实践他在幼儿生病时他父亲许下的愿。与此同时他已长大成人,变成了一个高大强壮的小伙子,其显著特点是脸面有皱纹而痘点斑斑,颚部突出,这副奇异的样子使人望而生畏,而且看起来预示将来有不凡的品质。他无疑地具有这些品质,可是他兴起于赤贫而无文化的农民之家,而后登上皇帝的宝座,成为一个新兴伟大王朝的开国之君,这个故事就有些像虚构小说那样的不真实。
加入义军
1、刘基
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故称刘青田,元末明初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明朝开国元勋。洪武三年(1370)封诚意伯,故又称刘诚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赠太师,谥号文成,后人称他刘文成、文成公。
元至顺间举进士。博通经史,尤精象纬之学,时人比之诸葛亮。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闻刘基及宋濂等名,礼聘而至。他上书陈述时务十八策,倍受宠信。
参与谋划平定张士诚、陈友谅与北伐中原等军事大计。吴元年(1367)为太史令,进《戊申大统历》。奏请立法定制,以止滥杀。
朱元璋即皇帝位后,他奏请设立军卫法,又请肃正纪纲。尝谏止建都于凤阳。洪武三年(1370)十一月封诚意伯,岁禄240石。四年,赐归。刘基居乡隐形韬迹,惟饮酒弈棋,口不言功。寻以旧憾为左丞相胡惟庸所讦而夺禄。入京谢罪,留京不敢归,以忧愤疾作,胡惟庸曾派医生探视。
八年,遣使护归,居一月而卒。刘基精通天文、兵法、数理等,尤以诗文见长。诗文古朴雄放,不乏抨击统治者腐朽、同情民间疾苦之作。著作均收入《诚意伯文集》。
刘基佐朱元璋平天下,论天下安危,义形于色,遇急难,勇气奋发,计划立定,人莫能测。朱元璋多次称刘基为:“吾之子房也。”
在文学史上,刘基与宋濂、高启并称“明初诗文三大家”。中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朝军师诸葛亮,后朝军师刘伯温”的说法。他以神机妙算、运筹帷幄著称于世。
2、常茂
常茂( ?-1393),常遇春长子,明朝开国名将常遇春的儿子,其荫父功,继承郑国公爵位。据《明宋文宪公濂奉敕撰开平王神道碑并序》中说道:妻定远蓝氏,封开平王夫人。子男三人,曰茂、曰升、曰森,皆朱元璋所赐名。
因为常茂与冯胜为子婿关系,在军营常茂多不受约束。当时纳哈出投降,在酒宴时,因得知纳哈出欲逃跑,常茂上前捉捕,砍伤纳哈出,导致纳哈出部溃散。冯胜因此上奏常茂激变,两人在南京城互相推委。朱元璋收冯胜兵权,并安置常茂到龙州,四年后去世。
3、冯胜
冯胜(?—1395),明朝开国名将,初名国胜,又名宗异,冯国用的弟弟,安徽定远人,喜欢读书,通晓兵法,元末结寨自保。
洪武五年(1372年),征讨王保保,徐达、李文忠皆战不利,唯独冯胜斩获甚众。洪武二十年(1387年),以冯胜为大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等率兵二十万远征辽东,降伏纳哈出,肃清元朝在辽东的势力。
因累积军功而受封宋国公,“诏列勋臣望重者八人,胜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秘密会见冯胜而被朱元璋严惩。后来因“胜功最多”,遭太祖猜忌,被赐死,所以没有进入功臣庙。
崇祯十七年(1644年),追封宁陵王,谥号“武壮”。
4、汤和
汤和(1326年―1395年),字鼎臣,濠州钟离人(今安徽凤阳),汉族,明朝开国功臣,军事将领。
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1352年(元至正十二年),参加郭子兴起义军,授千户。在随朱元璋渡长江、占集庆(今南京)、取镇江诸战中,屡破元军,累功升统军元帅。
1357年(元至正十七年),镇守常州,多次击败张士诚部。1367年(元至正二十七年),为征南将军,在浙东击败方国珍部。尔后率部由海道入福州,俘获占据延平(今福建南平)的陈友定。又随徐达率军征今山西、甘肃、宁夏等地。
1378年(明洪武十一年),封信国公。1385(明洪武十七年),巡视海防。1388(明洪武二十年),在浙江沿海先后设卫所城59处﹐使倭寇不得轻入。1389年(明洪武二十二年),告老还乡,赐第凤阳。
1395年(明洪武二十八年)农历八月因病去世,是少数明初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者。追封东瓯王,谥襄武。
5、徐达
徐达 (1332年—1385年),字天德,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市)人,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徐达出身农家,元朝末年,徐达参加了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大败陈友谅。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以为左相国。
二十七年(1367年),率军消灭张士诚地方割据势力。同年,任征虏大将军,与副将常遇春一同挥师北伐,推翻元朝的统治。
洪武元年(1368年),攻入大都,灭亡元朝。以后,连年出兵打击元朝残余势力,官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封魏国公。为人谨慎,善于治军,戎马一生,为明朝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洪武十八年(1385年),徐达去世,追封中山王,谥号武宁,赐葬钟山之阴,御制神道碑文。又配享太庙,肖像功臣庙,为明朝开国第一功臣,位列开国“六王”之首 。
-明初功臣表
丁氏族谱为什么叫济阳堂
本文2023-10-07 13:07:5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77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