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告诉我卢氏的所有字辈啊?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谁告诉我卢氏的所有字辈啊?,第1张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姜姓,炎帝神农氏后裔,由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傒,食采于卢,今卢县也,因姓卢氏……。”②出自复姓改单姓为卢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齐桓公之后,改卢蒲氏为卢姓;据《魏书·氏族志》所载,北魏孝文帝改鲜卑复姓吐伏卢氏、伏卢氏、卢浦氏、莫卢氏为卢姓,是为河南洛阳卢姓。还有一支取“葛卢”为姓的,后来也改姓为卢。③出自他姓改赐卢姓。据《隋书·卢太翼传》所载,隋炀帝赐河间人章仇(复姓)太翼姓卢,是为河间(治今河北献县东南)卢姓。④出自他姓改卢姓。如祖籍河北范阳(后望于河南光山)的雷姓人在北周之初改为卢姓;唐代有三原(后望于陕西三原)的闾姓,经当朝皇帝特批,改姓为卢。⑤春秋时代庐子国后人,有的以“庐”为姓,后改为卢。

  始祖:高傒。 迁徙: 卢姓发源于今山东长清西南,春秋时在齐国繁衍,自“田氏代齐”后,便散居燕秦之间。秦时有博士卢敖在涿郡定居,世称涿郡卢氏。秦末,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涿郡卢姓又称范阳卢姓,为五大望族之一,历汉魏南北朝隋唐千余年而不衰。与此同时,有卢姓已迁至宁夏固原与甘肃平凉间地,以东汉王卢芳为始祖。而传自齐桓公的那支复姓卢蒲,改卢姓后亦在涿郡繁衍。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卢姓大举南迁,有随晋室南迁于江浙一带;又有一支卢姓北上辽沈,后发展成为辽西大族,此支卢姓为后魏太保、录尚书事卢鲁元(昌黎徒河<今辽宁锦州>)之族所在。唐代卢姓称盛于黄河流域,唐宪宗时有卢姓入闽粤。据《始兴范阳卢氏五修族谱》所载,迁居南京的范阳后裔卢富,率子孙迁江右虔化县(今江西宁都),曾孙卢光稠平黄巢起义有功而封开国侯,其次子的八世孙迁居福建蒲田、考满。其支派有十七郎迁居广东东莞,而在此以前,有奇女子卢眉娘已名闻粤乡,据文献,她是广东南海人,可见在唐代时,卢姓在北方已称盛于黄河流域,其中以河南繁衍最为著名,南迁则主要繁衍于江西、江苏、四川、福建、广东一带。元明清之际,卢姓已遍及全国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卢姓人氏,作为中国的炎黄子孙,得姓较早,加之源于山东,后又沿着黄河,在河北、河南繁衍发展,现如今卢姓已遍布全国,尤以广东、河北、广西等省区为多。目前卢姓人口列全国第四十二位。 郡望: 范阳郡 三国魏时改涿郡置,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县)。

  河南郡 汉高帝时改秦三川郡置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东北)。

  河间郡 汉高帝始置郡,治所在乐城(今河北献县东南)。 堂号: 专经堂 东汉卢植,少年时和郑玄一块儿拜马融为师。马融在讲坛上设绛纱帐,帐后设女乐,在帐前讲书。卢植只专心听讲,几年从没看女乐一眼。

  讲述堂 明代大理学家卢一诚,著有《四书讲述》,此书行世以来,影响很大。卢姓子弟以讲述堂为堂号以纪念卢一诚。

  考礼堂 北魏时代范阳人卢辩,年少时聪颖勤学,知识广博,精通经书古籍,官至太学博士,著有注解大戴礼记等书。

  得闲堂 南宋卢孝标为父守墓三年,事毕在山林中筑室居住,一边讲学一边著书立说。著有《玉溪文集》、《得闲堂集》等。

  抱经堂 清代学者卢文弨,号抱经,书斋称抱经堂,学术界称他抱经先生。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范阳、河南、河间。②自立堂号:敦本、敬承、显承、君德、培元、忠义等。 字辈: 江苏丹徒卢氏字辈:家世兆兴,克昌厚德,树光培金,润东其长,中正广大,启秀发祥。

  湖南益阳卢氏字辈:元基开德浩,天允廷时中,光明惟正达,万世定荣封。续字辈:孝友本立,启秀承宗,克家传业,远著芳声。新字辈:礼乐昭先铎,诗书裕后昆,文章华上国,经济赞升平。

  广东潮州卢氏字辈:惠泽益千万,尚学士应光,淑德在儒修,诗书敏以求,邦家瞻硕范,平治裕鸿猷。

  福建福州卢氏字辈:字行:天蔚日宏,世代兴隆,诗书济美,忠孝连芳,文章启运,礼乐传家,积德为宝,作述辉明。名行:□□□□,生财有道,卿相贤良,才能俊秀,成功可永,修善克昌,学宗孔孟,邦国时光。

  福建顺昌卢氏字辈:甲辛生金,玉贤成德,均齐方正,安富尊荣,文章礼乐,爵鼎冠裳,功丰绩伟,祚永泽长。

  江西修水卢氏字辈:崇儒重道从先进,盛德鸿猷作大方,忠厚传家光世绪,文章华国启贤良,仁协懿亲为令嗣,恩培吉士佐中邦,谷贻早幸前谟永,祥发同瞻福祚长。

  江西铜鼓卢氏字辈:日新全美德,礼义振人纲,道通和顺性,雍睦裕嘉祥,忠贤方晋拔,泽远庆源长。

  浙江灵山卢氏字辈:礼义廉能,惠爱慈谨,雅淑淳清,尊荣显耀,谟烈鼎新,肃雍敦睦,伦叙修明,渊源昭穆。

  四川广元卢氏字辈:东邦德泽长,俊贤光大国。

  河南信阳卢氏字辈:景长有明广,德泽耀祖昌。

  广东陆丰卢氏字辈:肇承元本,立教惟良,式敦爱敬,以笃伦常,象贤济美,显达声扬,允兴广盛,著尔延长。

  四川高县卢氏字辈:登庭文大正,仲应定国朝,孝德成宗泽,英明尚炳贤。

  广东惠卢氏字辈:学子秉怀,轩郁克明,肇承元本,立教惟良。

  广西藤县卢氏字辈:盛世有贤良,生才应运倡;能为成大业,直达进朝堂。

  四川巴中卢氏原字辈:以南廷暮贵,应莫通兴仁,汉楚崇昌盛,国泰守乾坤。续字辈:先贤有训,惟善飞扬,至圣世性,教以伦常,用能杰服,顺道成章,尊荣安富,历代永昌。 名人: 卢绾(前247或前256-前193),汉初诸侯王。丰县(今属江苏)人。秦末随刘邦起义于沛,为其亲信,并从入汉中,为将军。汉东击项羽时,任太尉,封长安侯。后与刘贾击灭临江王共尉,又从刘邦破燕王臧茶,封燕王。赵相国陈稀叛乱,他派人前往联合,并与匈奴贵族勾结,事败,逃亡匈奴,匈奴单于以为东胡卢王。死于匈奴。

  卢芳,东汉初割据者。字君期,安定三水(今宁夏同心东北)人。新莽时,自称为武帝曾孙刘文伯,与三水地区羌、胡贵族起兵。后称上将军、西平王,被匈奴单于立为帝。建武五年(29),在匈奴扶植下割据五原、朔方等五郡,都九原(今内蒙古包头西),并置守令。十六年,降汉,封代王。后复叛,留匈奴历十余年,病死。

  卢植(-192),东汉经学家。字子干。涿郡涿县(今河北涿州)人。少师马融。灵帝时,历任博士,九江、庐江太守。黄巾起义,拜北中郎将,率军前往镇,被张角击败,后任尚书,因得罪董卓,罢职。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今佚。

  卢谌(284-350),东晋文学家。字子谅,范阳涿(今河北涿县)人。清敏有才思,好老庄之学,善文章。始任太尉掾。洛阳陷,北依刘琨,为刘粲所虏。粲败,复归刘琨,任司空主薄,转从事中郎。琨死至辽西,流寓近二十年。辽西破,归石季龙,任国子祭酒、侍中、中书监,后为冉闵所杀。原有集十卷,已散佚。今存诗八首,以《览古》、《赠刘琨》、《赠崔温》、《答魏子悌》较有名。他身处祖国分裂、山河变色的时代,故诗中多有感慨凄怆之词,其诗虽不及刘琨之慷慨悲壮,但与当时风行的玄言诗则不可同日而语。另有《感远赋》、《朝霞赋》、《登邺台赋》等。

  卢循(-411),东晋末农民起义领袖。范阳涿县(今河北涿州市)人,小名元龙,字于先。孙恩妹夫。曾参加孙恩起义。元兴元年(402)起义失败,孙恩死后,被余部推为首领。时桓玄克建康(今江苏南京),方谋篡晋,命他为永嘉太守。后为刘裕所攻,率部浮海占领广州,号平南将军,遣使向东晋献贡,被任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义熙六年(410),乘刘裕北伐南燕,与其姊夫始兴太守徐道覆在广州起兵,北上占领豫章(今江西南昌)等地,顺流而下直逼建康。屡败于刘裕,广州又被刘裕袭取,被迫回师,转战至交州,兵败投水自杀。

  卢辩(-约557),南北朝时学者。字景宣,范阳涿(今属河北)人,世为儒学之家。魏时举秀才,为太学博士,注《大戴礼》。随孝武帝入关中,为太常卿、太子少傅,封范阳公。西魏朝典章制度多由辩制定,依《周礼》改定官制,也由他完成。北周时官至大将军,世宗时死。

  卢思道(535-586),隋诗人。字子行。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历仕北齐、北周,入隋官至散骑侍郎。他是“北朝三才”之一邢劭的学生。北齐天保年间即有文名。其诗长于七言,善于用典,对仗工整,气势充沛,语言流畅,开初唐七言歌行先声,在北朝后期和隋初地位较高。代表作有《听鸣蝉篇》、《从军行》。文以《劳生论》最有名,被誉为北朝文压卷之作。他还有《北齐兴亡论》、《北周兴亡论》等史论。原有集,已佚。明人辑有《卢武阳集》。

  卢鸿,唐画家。又作鸿一,字颢然(一作浩然)。祖籍范阳(今河北涿县),后徙居洛阳(今属河南),隐于嵩山。开元六年(718)召为谏议大夫不就。工籀篆楷隶,擅画山水。曾作《草堂十志图》,写他隐居之所的景物,有摹本流传。

  卢照邻(约636-695后),唐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州)人。与王勃、杨炯、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博学能文。由于政治上坎坷失意和长期病痛折磨,自投颍水而死。他擅长诗歌、骈文。诗以歌行体为最佳。意境清迥,以韵致取胜。代表作如《长安古意》,借古讽今,寄慨深微,耐人寻味,词句清丽,委婉顿挫。是初唐长篇歌行的佳作。有《幽忧子集》。

  卢藏用(约664-约714),唐文学家。字子潜,幽州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少以文辞才学著称,举进士,不得调,与兄征明偕隐终南山。长安(701-704)中召授左拾遗,神龙中,为礼部侍郎,兼昭文馆学士。以托附太平公主,流放岭南。与陈子昂友善,曾编辑《陈伯玉文集》赞子昂“卓立千古,横制颓波,天下翕然,质文一变”。是陈子昂诗文变革的积极支持者。能属文,工草隶、大小篆、八分。幼尚孙草,晚师逸少(王羲之),八分有规矩之法。有文集三十卷,《全唐诗》录存其诗八首。

  卢杞(-784),唐臣。字子良,滑州灵昌(今河南滑县西南)人。以荫历忠州、虢州刺史。建中初由御史中丞迁宰相。陷害杨炎、颜真卿,排斥宰相张镒等。又征收间架、除陌等税,天下怨声载道。建中四年(783)泾原兵变,京师失守,朔方节度使李怀光屡上疏弹劾其罪,贬新州司马,旋徙澧州别驾死。

  卢纶(748-约799),唐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大历间由王缙荐为集贤学士、秘书省校书郎。后任河中节度使元帅府判官,官至检校户部郎中。诗多唱和赠答之作,也有反映军士生活者。有《卢纶诗集》十卷。

  卢稜伽,唐画家。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原名珍,号稜伽,一作楞伽。吴道子学生。擅作佛像、经变,画过许多壁画。乾元初,在成都大圣慈寺画《行道高僧》数堵,颜真卿题字;又曾画长安庄严寺(一说总持寺)三门。受到吴道子的赞赏。今存《六尊者像》,传为其作。

  卢仝(约775-835),唐诗人。自号玉川子。范阳(今河北涿州)人。年轻时隐居少室山,生活困苦,折节读书,不愿仕进。曾作《月蚀诗》讽刺当时宦官专权,为韩愈所称。甘露之变时,因留宿宰相王涯家,与王同时被害。其诗对当时朝政弊端和民生疾苦均有所反映,风格奇警,近于散文。有《玉川子诗集》传世。

  卢眉娘(792-),唐女工艺家。南海(今广东番禺)人。性聪慧,擅刺绣,工巧无比,能在一尺绢上绣《灵宝经》八卷(一说为《法华经》七卷)。字不过米粒大小,但能绣得墨划分明,细如毫发。以一丝钩分为三段,染成五色,结为金盖五重。其中有十州三岛,天人玉女,台殿麟凤之象,捧幢奉节童子亦不啻千数。唐顺宗很称赞她的奇能,称她为神姑。宪宗也很赏识她的聪慧奇巧,曾赏赐她束腕金环。因她不愿住宫中,放归南海,为女道士,赐号逍遥。后人曾为她作有《逍遥传》。

  卢世荣(-1285),元臣。大名(今属河北)人,名懋,以字行。阿合马专权时,任江西榷茶运使。至元二十一年(1284),以桑哥荐,世祖召见,命与中书省官员廷辩获胜,任中书右丞。遂主持财政,整顿钞法、盐法,调整课税,实行官营酿酒、制造铁器,立规措所规划钱谷收支,又公布免课税、地租、定百官考课升擢法等九条。世祖深为倚重,但为大臣所嫉,被劾理财苛刻诛求,天下空虚,所行不符所言等。旋即入狱被诛。

  卢挚(-1314后),元文学家。字处道,又一字莘老,号疏斋。涿郡(今河北涿州)人。至元进士,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诗文与刘因、姚燧齐名,世称“刘卢”、“姚卢”。其散曲今存者尽为小令,多写闲情,风格婉丽。有《疏斋集》,已佚。清文廷式从《永乐大典》辑其诗文各数十篇,亦未传。

  卢枏(-约1558),明文学家。浚县(今属河南)人,字少楩。国学生。恃才傲物,以忤县令,被诬论死,幸得谢榛为之鸣冤,始得平反。《警世通言》中《卢太学诗酒傲公侯》即演其事。著有《蠛蠓集》。

  卢镗,明抗倭将领。字子鸣,汝宁府(治今河南汝南)人。将家出身。历任参将、副总兵。嘉靖时在福建防御倭寇。嘉靖三十四年(1555)与俞大猷、汤克宽大破倭寇于嘉兴王江泾(今浙江嘉兴北)。未几,追敌于海上,在大陈山(今浙江大陈岛)擒通倭头目林碧川等。后因诛王直有功,升都督同知。胡宗宪被劾下狱后,连累去官。

  卢象升(1600-1639),明将领。字建斗。宜兴(属江苏)人。1622年进士,后任大名知府。1629年后金军入关,逼京师(北京),他募兵万人入卫。次年进右参政,受命整治大名(属河北)、广平(河北永年)、顺德(河北邢台)三府兵备,所部号称“天雄军”。1633年起,参与镇高迎祥、李自成等部农民起义军。1636年出任总督宣大、山西军务,练兵御清。1638年,他率诸将分道迎击三路南攻的清军,与之战于庆都,真定(河北望都,正定)等地。而握有兵权的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杨嗣昌却一意主和,事事掣时,使他屡战失利,奋死冲杀也难于扭转战局。1639年1月在巨鹿(河北)同清军激战时阵亡。年仅39岁,后追赠兵部尚书,谥忠肃,有《卢忠肃公集》。

  卢荫溥(1760-1839),清臣。字霖生,号南石,山东德州人。乾隆进士。历编修、礼部主事、鸿胪寺卿等。嘉庆间累官光禄寺卿兼军机大臣。与镇林清、李文成起义。擢礼部尚书,充国史馆总裁官。调吏部。累官体仁阁大学士,加太子太保、太子太傅。卒谥文肃。

  卢文弨(1717-1796),清校勘学家。字召弓,一作绍弓,号矶渔,又号檠斋,晚年更号弓父,书斋名抱经堂,人称抱经先生,仁和人。乾隆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上书房行走,历官左春坊左中允、翰林院侍读学士、广东乡试正考官、提督湖南学政等职。三十四年乞归故里,在江浙各地书院主讲经义。卢一生好学,以校勘古籍称名于世。校勘的古籍有《逸周书》、《孟子音义》、《荀子》、《吕氏春秋》、《贾谊新书》、《韩诗外传》、《春秋繁露》、《方言》、《白虎通》等。并镂板刊印,汇成《抱经堂丛书》。又合经史子集三十八种,名为《群书拾补》。他所作的注疏,都能使学者“諟正揭非,蓄疑涣释”。又广收博采,搜罗珍异版本,藏书达数万卷。著有《抱经堂集》、《礼仪注疏详校》、《钟山札记》、《龙城札记》、《广雅释天以下注》等。

  卢坤(1772-1835),清将领。顺天府涿州人,字静之,号厚山。嘉庆进士。道光二年(1882)任陕西巡抚,十年累迁湖广总督,督师镇湖南江华瑶民赵金龙起义。旋调任两广总督。十四年,英国侵略者律劳卑率舰入侵虎门,进泊黄埔,要挟多端,他严加拒绝,并将英舰驱逐出品。事后又加强海防。次年病死。赠兵部尚书。

  卢胜奎(1822-1889)清京剧演员、剧作家。原籍江西(一说安徽),徙居北京。别名卢台子。以业余爱好京剧而加入程长庚所主持之“三庆班”。他演老生,尤长于扮演诸葛亮。所编写京剧剧本颇多,其中以《三国志》最著名,共三十六本(一说四十本)。

  其他卢姓名人有秦博士卢敖;东晋十六国时后燕大臣卢邈;北朝魏书法家卢渊;隋大臣卢楚;唐大臣卢詹、卢拱;五代时后晋大臣卢导;宋诗人卢祖皋;清太平天国将领卢贤拔,藏书家卢沚等。近当代卢姓名人有爱国将领卢汉,革命烈士卢德铭,皖系军阀卢永祥,航运实业家卢作孚,物理学家卢鹤绂,化学家卢嘉锡、卢佩章,土木工程专家卢肇钧,神经解剖学家卢于道,汉语拼音提倡者卢戆章,画家卢沉,**演员卢奇,歌唱演员卢秀梅等。

1 古文《三槐堂铭》的全文翻译

一、全文翻译如下: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申包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二、扩展知识:

1、作品简介:三槐堂,即三槐王氏的堂号。三槐王氏是当今王氏中最大的一支,闻名天下,枝繁叶茂,是太原王氏的一衍派。三槐堂是王氏子孙繁衍最大的支派,在《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的王氏家谱目录中,冠以“三槐堂”堂号的家谱目录,占有堂号的王氏家谱总数的40%左右。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3、作品赏析:

本文是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苏轼在湖州任上为学生王巩家中“三槐堂”提写的铭词。三槐堂,是北宋初年兵部侍郎王佑家的祠堂,因王佑手植三棵槐树于庭而得名。古代传说,三槐象征朝廷官吏中职位最高的三公。而王佑正是王巩的曾祖父。

文章主题在于歌颂王佑的品德和功业,分五段进行。第一二两段,从天命的有常立论,肯定了善善恶恶的因果报应,提出“仁者必有后”的观点,为全文的理论基础。第三四五层,记叙了王佑手植三槐的经过和期待,以及王佑子孙后代多有仁德贤能者的事实,说明王佑仁爱厚施、积善成德,因此才子孙多贤,福祚绵绵不绝,从而论证了观点,突出了主旨。

全文贯穿着天命有常、因果报应思想,崇尚仁厚忠恕的德行。认为“善恶之报,至于子孙”,显然带有惩创人心、引为鉴诫的良苦用心。文章叙议兼行,挥洒如意。文字简洁,自然流畅。

2 三槐堂铭的原文和翻译

苏轼《三槐堂铭并叙》 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

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众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

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

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而其定也久矣。

吾以所见所闻所传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

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杆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

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

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券,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

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筅盗窃案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们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是以录之。

铭曰: 呜呼休哉!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志。

既相真守,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荫满庭。

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

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

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呜呼休哉!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

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

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

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

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

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

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

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

啊,多么美好啊!”。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1D 12C 小题3①我根据所见所闻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一定)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4分。 “以”、“考”、“必”、“审”,各1分。)

②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4分。

“望”、“卒”,“直道”、被动句式,各1分。) 10①(晋公)手植三槐于庭 ②魏公之业,与槐俱萌 ③(魏公)归视其家,槐阴满庭 ④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解析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实词理解,实词理解要结合句子,句子理解要结合上下文。

本题 D “王氏之福盖未艾也”结合文意理解大意是“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可见这里的“艾”不是“到达”,而是“停止”。

考点: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C“作者比较了王祜的后人与李栖筠的后人,认为王李两家子孙的才能、气质、功名富贵和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理解错误。原文理解是“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功名富贵, 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即“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

可见“忠信仁厚等都不相上下”的说法错误。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小题3 试题分析:文言翻译要联系上下文,要确定考点,本题的考点涉及到的是①“以”依据,“考”考证,“必”必然,“审”明白。

②“望”希望, “卒”最终,“直道”性情正直,“不容于时”被动句。解决了这些考点,再翻译其他的句中成分,最后串联成句即可。

考点: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4 试题分析:“三槐”与王家人的关联,从文章中摘原句即为“盖尝手植三槐于庭”“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归视其家,槐阴满庭”“郁郁三槐,惟德之符”。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文言翻译天理一定会彰显出来吗?但是贤能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却不一定长寿。

天理一定不会彰显出来吗?但是仁爱的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是正确的说法呢? 我听说包申胥说过:“人的意志可以胜过天,天的意志也能胜过人为的努力。”

世上议论天理的人,都不等天的意志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它,因此认为天理是不可捉摸的。善良的人因此而倦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

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天理还没有彰显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中,开始时,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经过四季而长青,历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天的意志。

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到子孙后代才表现出来,天的意志可以说是由来久远的。我根据所见所闻的事实考察,天理必然会彰显出来,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必然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他们大量行善施德却没有得到善报,但此后他们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守祖宗法度的太平盛世的君主共同享受天下之福。已故兵部侍郎晋国公王祜,在后汉后周期间就已名声显扬,先后侍奉过太祖、太宗两朝,能文能武,忠孝品德高尚,天下人都希望他能出任宰相,但是他最终由于性情正直而不为当世所容。

他曾经亲手在庭院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子孙将来一定有做三公的。”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果然在宋真宗景德、祥符年间当了宰相。

那时正值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无事,于是享受了荣华富贵十八年。今天把东西存在别人家中,第二天去取,有可能取到,也有可能取不到。

而晋公自身修养德行,希望能从上天那里得到回报。几十年后他得到了上天的回报,就象手持契约,亲手交付一样。

我因此知道天理一定能彰显。 我没有赶上看到魏国公,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

他常常对仁宗皇帝直言进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是上天要使王氏重新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贤能之士呢?世人有将晋国公与李栖筠相比的,他们杰出的才能、正直的气质确实不相上下。

李栖筠之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差不多,但在忠信仁厚方面,却赶不上魏国公父子。由此看来,王氏的福份大概还没有完结吧。

懿敏公的儿子王巩,和我有交往,他崇尚道德而又善作文章,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记叙了这些事。铭文是: 啊,多么美好!魏国公的功业,和槐树一起萌生。

辛勤地培植,一定要经历世代才能长成。(魏国公)辅佐真宗,天下安宁。

回家一看,槐树掩映庭院。我辈小人,早晨不考虑晚上,只知 窥察时机,追求名利,哪里还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侥幸的运气,不种植就能收获。

如果没有那些君子,国家怎么成为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居住的地方,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

4 写诸葛亮的名诗句从陆游的诸葛书台、文天祥的怀孔明中找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 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 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 千载谁堪伯仲间 这首《书愤》第二联的“楼船夜雪瓜洲渡”说的是虞允文长江破金兵的故事,后一句铁马秋风大散关也是一场少见的胜利的战役宋朝对外民族的战争中,胜利的战役简直是凤毛麟角,难得有几场,何况瓜州之役的领导者虞允文以一个文官督师而取得了如此重大的胜利,自然更成了陆游的“偶像”了最后一联更举出诸葛亮的出师表相比陆游以这些儒将自许,希望能象孔明、虞允文那样为国做一番事业,可惜,“镜中衰鬓已先斑” 蜀 相 杜甫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叙述了诸葛亮辅佐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孙吴三足鼎立的局面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又辅佐他的儿子刘禅,多次出师北伐中原,因身心交瘁,积劳成疾,最后死于军中,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铿锵誓言,另外也倾诉了诗人自己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历代写诸葛亮的诗很多,选唐,宋,金诗敬献 唐诗: 1、陈子昂《岘山怀古》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2、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3、杜甫《八哀诗·赠左仆射郑国公严公武》 诸葛蜀人爱,文翁儒化成公来雪山重,公去雪山轻 4、杜甫《遣兴五首》 蛰龙三冬卧,老鹤万里心昔时贤俊人,未遇犹视今 嵇康不得死,孔明有知音又如垄底松,用舍在所寻大哉霜雪干,岁久为枯林 5、杜甫《承闻故房相公灵榇自阆州启殡归葬东都有作二首》 孔明多故事,安石竟崇班他日嘉陵涕,仍沾楚水还 6、杜牧《奉和门下相公送西川相公兼领相印出镇全蜀诗十八韵》 治化轻诸葛,威声慑夜郎 7、杜牧《川守大夫刘公早岁寓居敦行里肆有题壁十韵…辄献此诗》 百年明素志,三顾起新恩 8、费冠卿《闲居即事》 子房仙去孔明死,更有何人解指踪 9、韩偓《雷公》 闲人倚柱笑雷公,又向深山霹怪松 必若有苏天下意,何如惊起武侯龙 10、何赞《书事》 阔步文翁坊里月,闲寻杜老宅边松 到头须卜林泉隐,自愧无能继卧龙 11、胡曾《草檄答南蛮有咏》 为报南蛮须屏迹,不同蜀将武侯功 12、李白《赠友人三首》 岁酒上逐风,霜鬓两边白蜀主思孔明,晋家望安石 13、李德裕《奉送相公十八丈镇扬州(一作和王播游故居感旧)》 千骑风生大旆舒,春江重到武侯庐 14、李洞《送韦太尉自坤维除广陵》 全蜀拜扬州,征东辍武侯 15、李华《咏史十一首》 蜀主相诸葛,功高名亦尊驱驰千万众,怒目瞰中原 16、李频《送友人游蜀》 鼓吹青林下,时闻祭武侯 17、李峤《奉和幸韦嗣立山庄侍宴应制》 宁知天子贵,尚忆武侯庐 18、李山甫《蜀中寓怀》 蛙似公孙虽不守,龙如诸葛亦须休 19、李商隐《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 得主劳三顾,惊人肯再鸣 20刘叉《入蜀》 孔明深有意,钟会亦何才 21、刘兼《中夏昼卧》 壮图奇策无人问,不及南阳一卧龙 22刘禹锡《洛中送杨处厚入关便游蜀》 王城晓入窥丹凤,蜀路晴来见碧鸡 早识卧龙应有分,不妨从此蹑丹梯 23、刘禹锡《和杨侍郎初至郴州纪事书情题郡斋八韵》 一吟梁甫曲,知是卧龙才 24、刘禹锡《江陵严司空见示与成都武相公唱和,因命同作》 南荆西蜀大行台,幕府旌门相对开 名重三司平水土,威雄八阵役风雷 彩云朝望青城起,锦浪秋经白帝来 不是郢中清唱发,谁当丞相掞天才 25、陆龟蒙《读襄阳耆旧传,因作诗五百言寄皮袭美》 孔明卧龙者,潜伏躬耕耨忽遭玄德云,遂起鳞角斗 26、罗邺《上东川顾尚书》 轻财重义真公子,长策沈机继武侯 27、罗隐《淮南送李司空朝觐》 宣父道高休叹凤,武侯才大本吟龙 28骆宾王《幽絷书情通简知己》 汉阳穷鸟客,梁甫卧龙才 29、骆宾王《畴昔篇》 诸葛才雄已号龙, 公孙跃马轻称帝 30、齐己《寄岘山道人》 辩鼎上人方话道,卧龙丞相忽追兵 31钱起《晚出青门望终南别业》 更怜归鸟去,宛到卧龙居 32、戎昱《上湖南崔中丞》 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 33、唐彦谦《兴元沈氏庄》 江绕武侯筹笔地,雨昏张载勒铭山 34、王建《送裴相公上太原》 还携堂印向并州,将相兼权是武侯 35、韦庄《闻官军继至未睹凯旋》 已有孔明传将略,更闻王导得神机 36、韦庄《喻东军》 独把一樽和泪酒,隔云遥奠武侯祠 37、吴融《敷水有丐者云是马侍中诸孙,悯而有赠》 天地尘昏九鼎危,大貂曾出武侯师 38、徐夤《蜀》 虽倚关张敌万夫,岂胜恩信作良图 能均汉祚三分业,不负荆州六尺孤 绿水有鱼贤已得,青桑如盖瑞先符君王幸是中山后,建国如何号蜀都 39、许浑《南阳道中》 荒草连天风动地,不知谁学武侯耕 40、薛逢《题白马驿》 满壁存亡俱是梦,百年荣辱尽堪愁 胸中愤气文难遣,强指丰碑哭武侯 41、薛能《游嘉州后溪(开元观闲游,因及后溪,偶成二韵)》 当时诸葛成何事,只合终身作卧龙 42、杨衡。

5 《三槐堂铭》苏轼译文

参考译文:

上天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为什么贤德的人不一定富贵,仁爱的人不一定长寿?难道上天不一定会展现他的意愿吗?但行善仁爱之人一定有好的后代。这两种说法哪一种是对的呢?我听包申胥曾经说过:“人为的因素可以改变天命,天命胜于人为因素。”世上议论天道的人,都不等上天的意愿完全表现出来就去责求,因此认为天是茫茫无知的。善良的人因此而懈怠,邪恶的人因此而放肆。盗跖可以长寿,孔子、颜回却遭受困厄,这都是上天还没有表现出来他的真实意愿的缘故。松柏生长在山林之中,起初被蓬蒿围困,遭牛羊践踏,但最终还是四季长青,经千年而不凋零,这就是上天赐予它的天性。关于对人的善恶报应,有的要一直到子孙后代才能表现出来,这也是上天确定已久的。我根据所见所闻来验证,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这是明白无疑的。

国家将要兴盛时,必定有世代积德的大臣,做了很大的好事而没有得到福报,但此后他的子孙却能够与遵循先王法度的太平君主,共享天下的福禄。已故的兵部侍郎晋国公王佑,显赫于后汉、后周之间,先后在太祖、太宗两朝任职,文武忠孝,天下的人都期盼他能出任宰相,然而王佑由于正直不阿,不为当世所容。他曾亲手在庭院里种植了三棵槐树,说:“我的后世子孙将来一定有位列三公者。”后来他的儿子魏国文正公(王旦),在真宗皇帝景德、祥符年间做了宰相,当时朝廷政治清明,天下太平,他享有福禄荣耀十八年。

现在如果把东西寄存在别人处,第二天就去取,可能得到,也可能得不到了。但晋国公自身修养德行,以求上天的福报,在几十年之后,得到了必然的回报。如同手持契约,亲手交接一样。我因此知道上天的意愿一定会展现的。

我没来得及见到魏国公(王旦),却见到了他的儿子懿敏公。他事奉仁宗皇帝时直言敢谏,出外带兵、入内侍从三十多年,这种爵位还不足以和他的德行相称。上天将再一次使王氏兴盛吗?为什么他的子孙有这么多的贤人呢?世上有的人把晋国公(王佑)与李栖筠(唐代贤相)相比,他们两人的雄才大略、正直气节,确实不相上下。而李栖筠的儿子李吉甫,孙子李德裕,享有的功名富贵和王氏也差不多,但忠恕仁厚,则不如魏公父子。由此可见,王氏的福份正旺盛不衰啊!懿敏公的儿子王巩,跟我交游,他崇尚道德而又善诗文,以此继承了他的家风,我因此把他记了下来。铭曰:

“啊,多么美好啊!魏公的家业,跟槐树一起萌兴。辛劳的培植,一定要经过一代才能长成。他辅佐真宗、天下太平,回乡探家,槐荫笼庭。我辈小人,一天从早到晚,只知窥察时机求取名利,哪有空闲修养自己的德行?只希望有意外的侥幸,不种植就能收获。如果没有君子,国家又怎能成为一个国家?京城的东面,是晋国公的住所,郁郁葱葱的三棵槐树,象征着王家的仁德。啊,多么美好啊!”

6 三槐堂铭的作品原文

天可必乎?贤者不必贵,仁者不必寿。天不可必乎?仁者必有后。二者将安取衷哉?吾闻之申包胥曰:“人定者胜天,天定亦能胜人。”世之论天者,皆不待其定而求之,故以天为茫茫。善者以怠,恶者以肆。盗跖之寿,孔、颜之厄,此皆天之未定者也。松柏生于山林,其始也,困于蓬蒿,厄于牛羊;而其终也,贯四时、阅千岁而不改者,其天定也。善恶之报,至于子孙,则其定也久矣。吾以所见所闻考之,而其可必也审矣。

国之将兴,必有世德之臣,厚施而不食其报,然后其子孙能与守文太平之主、共天下之福。故兵部侍郎晋国王公,显于汉、周之际(1),历事太祖、太宗,文武忠孝,天下望以为相,而公卒以直道不容于时。盖尝手植三槐于庭,曰:“吾子孙必有为三公者。”已而其子魏国文正公(2),相真宗皇帝于景德、祥符之间,朝廷清明,天下无事之时,享其福禄荣名者十有八年。

今夫寓物于人,明日而取之,有得有否;而晋公修德于身,责报于天,取必于数十年之后,如持左契(3),交手相付。吾是以知天之果可必也。

吾不及见魏公,而见其子懿敏公,以直谏事仁宗皇帝,出入侍从将帅三十馀年,位不满其德。天将复兴王氏也欤!何其子孙之多贤也?世有以晋公比李栖筠者,其雄才直气,真不相上下。而栖筠之子吉甫,其孙德裕(4),功名富贵,略与王氏等;而忠恕仁厚,不及魏公父子。由此观之,王氏之福盖未艾也。

懿敏公之子巩与吾游,好德而文,以世其家,吾以是铭之。铭曰:

“呜呼休哉(5)!魏公之业,与槐俱萌;封植之勤,必世乃成。既相真宗,四方砥平。归视其家,槐阴满庭。吾侪小人,朝不及夕,相时射利,皇恤厥德(6)?庶几侥幸,不种而获。不有君子,其何能国?王城之东,晋公所庐;郁郁三槐,惟德之符。呜呼休哉!

注释:

(1)汉、周之际:指五代的后汉、后周。

(2)魏国文正公:指王旦,封魏国公,谥文正。

(3)左契:古代契约分左右两联,左契凭以索偿。

(4)李吉甫、李德裕:均唐代贤相。

(5)休:美。

(6)皇:通“遑”,闲暇。

(7)有:通“又”。

  骆氏族谱

  族谱歌:

  神农毕事及太公,

  姜姓一派是祖宗。

  钳祖封骆始易始,

  及唐宾王有大功。

  仕华征川平播地,

  五代晋时立奇功。

  大宋元明居正土,

  脉由恕泽系无穷。

  五十字辈份诗:

  世袭清贵显,庆运朝天光。

  寿德元芳远,诗书开科弟。

  礼约启后祥,仁恩瑞义长。

  传家为孝友,治国本文章。

  锡觉登崇茂,封疆定职昌。

  原五十字辈曰:

  世袭清贵显,庆应朝天光。

  寿德元芳远,诗书开科弟。

  礼约启后祥,仁恩瑞义长。

  传家为孝友,治国本文章。

  锡觉登崇茂,封疆定职昌。

  正册土司官骆氏始祖乃炎帝之后裔,因帝育于姜水以姜为姓。姜太公之子名姜骆,又以骆姓称焉。叶其音为内黄郡,籍出河南。唐高宗朝祖骆宾王与卢昭陵、杨国炯、王勃文词齐名,初为道王府属,历武功主簿,仕至御史。武后时数上书讽谏,罪贬监海,迨文明中于徐敬业于广陵某起义兵,匡复卢陵王为名为徐敬业作讨武曌檄,忠烈之气与日月争光,其义制行真不亚于狄梁公也。惜公未成,武遣将军李孝逸讨之,击宾王于狱,遂逃隐,后有见于钱塘为僧者。

  真宗时,太后见檄,叹曰:“有才如此而可使之流落天下乎?”潜访终夜,获帝诏翰林郎文乡集诗文焉,既家居浙江金华府义乌县九都楂林乡。久居于此,墓在亦处,命恩生二员,崇祀不襄其事,载诸史册,炳如日星,璨然可考也。至唐僖宗乾符际,骆宾王之后有祖世华为内殿崇班使,因黄巢作乱获驾入蜀,随直金须驻于夜郎,帝命世华征之有功。奉旨飧采于蜀,世守乐源,胤袭往替。传至太宗高皇帝,命南大将友德取蜀,伊祖骆添恕与郑土官之祖随同克平伪夏,振旅多功。

  有的时候,族谱中传下来的世辈字不一定就是你们现在用的。有的时候,是人为修改,但总的来说是引用这一世辈,比如你是20世辈,字世辈是“永”,那么骆氏20世辈的全是永字辈,但名字不一定都有“永”字。

  不是

  西部歌王——王骆宾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洛宾一九一三年生于北京,一九三四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自一九三四年为徐志摩《云游》谱曲至今他从音乐创作60多年。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使王洛宾享誉海内外,这首歌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还被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并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 一九九二年十月王洛宾又荣获国家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金唱片奖”等殊荣。被海内外称为一代歌王”、西部民歌之父”的王洛宾,他创作、挖掘、整理、翻译改编了各民族的民歌七百多首,他使中国西部民歌蜚声海内外,可以说,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都传唱着他的作品,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和他的歌将永远被载入中国艺术史册。 八十三高龄的王洛宾,於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悄悄地走了,和乐迷永别了;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民族音乐。 入王洛宾一生的有四个女人。第一位是他最初的恋人罗珊,俩人都是洋学生。一开始,他们从北平出来,卿卿我我,甜甜蜜蜜,但一经风雨就时聚时散,若即若离,最终没能结合。王洛宾承认她很美,但又感到抓不住,或者不愿抓牢。他成家后,剪掉了贴在日记本上的罗珊的玉照,但随即又写上缺难补”三个字。可想他心中是怎样的剪不断,理还乱。直到1946年王洛宾已是妻儿满堂,还为罗珊写了一首歌 你是我黑夜的太阳, 永远看不到你的光亮。 偶尔有些微光呃, 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梦中的海棠, 永远吻不到我的唇上。 偶尔有些微香呃, 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自杀的刺刀, 永远插不进我的胸膛, 偶尔有些微疼呃, 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你是我灵魂的翅膀, 永远飘不到天上, 偶尔有些微风呃, 也是我自己的想象。 意大利名曲《我的太阳》中的那位女郎是一个灿烂的太阳,而王洛宾的这个太阳却朦朦胧胧只是偶尔有些微光,有时又变成了梦中的海棠。留在心中的只是飘忽不定,彩色肥皂泡似的想象。 第二位便是那个轻轻抽了他一鞭的卓玛,他们相处了只有三天,王洛宾就为她写了那首著名的歌。回眸一笑甜彻心,瞬间美好成永远。卓玛不但是他的太阳,还是他的月亮她那粉红的笑脸好像红太阳,她那美丽动人的眼睛好像晚上明媚的月亮。为了那一鞭情”,他甚至愿意变做一只小羊,永远跟在她的身旁。但是也只跟了三天,此情此景就成了遥远的回忆。 第三位是他的正式妻子,比他小十六岁的黄静,结婚六年后就不幸去世。 第四位,是他晚年出名后,前来寻找他的台湾女作家三毛。三毛的性格是有点执著和癫狂的。他们相处了一段后三毛突然离去,当时在社会上曾引起一阵轰动,一阵猜测。我们现在看到的是王洛宾在三毛去世之后为她写的一首歌《等待》 你曾在橄榄树下等待又等待, 我在遥远的地方徘徊再徘徊。 人生本是一场迷藏的梦, 为把遗憾赎回来。 每当月圆时, 我对着那橄榄树独自膜拜。 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 越等待,我心中越爱。 四个人中,只有黄静与他实实在在地结合,但他偏偏为三个遥远处的人儿各写了一首动情的歌。大约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块遥远的圣地,都是一个鲜花盛开的金银滩。这滩里埋植着理想、幸福,也有遗憾和惆怅。就像前面花儿”里唱着的那个姑娘心里的甜蜜的冤枉,和小伙子连面条都捞到嘴里的慌张。每个人的心都是一首李商隐的无题诗。 回答者hohowawa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21 1616 西部歌王,创作了很多歌曲,有青春之歌,掀起了你的盖头来等等。 回答者老和尚念经 - 秀才 二级 3-21 1626 王洛宾是歌王,洛宾王是唐初四杰之一。 回答者依稀泪 - 魔法学徒 一级 3-21 2359 中国著名作曲家王洛宾一九一三年生于北京,一九三四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音乐系。自一九三四年为徐志摩《云游》谱曲至今他从音乐创作60多年。一首在那遥远的地方”使王洛宾享誉海内外,这首歌和半个月亮爬上来”被选入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著作。在那遥远的地方”还被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作为保留曲目唱遍全世界,并被巴黎音乐学院编入音乐教材。 一九九二年十月王洛宾又荣获国家文化部和中国唱片总公司颁发金唱片奖”等殊荣。被海内外称为一代歌王”、西部民歌之父”的王洛宾,他创作、挖掘、整理、翻译改编了各民族的民歌七百多首,他使中国西部民歌蜚声海内外,可以说,世界上凡有华人的地方,都传唱着他的作品,他为丰富和发展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和他的歌将永远被载入中国艺术史册。 八十三高龄的王洛宾,於一九九六年三月十四日悄悄地走了,和乐迷永别了;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我国的民族音乐。

  名人姓名:骆宾王

  出生年代:约640-684

  名人职称:唐代诗人

  名人国家:中国(唐朝)

  相关介绍:

  骆宾王(约640~684)唐代诗人。义乌人。七岁能赋诗,善属文。传有咏鹅诗:

  “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成年后为道王李元庆府属。李使自言所能,宾玉不答。唐高宗未年,调任武功主簿、长安主簿,人为侍御史。武则天当政,骆多次上书讽刺,得罪入狱。骆在狱咏蝉,有云:“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情高洁,谁为表余心?”以抒悲愤。出狱后,被贬为临海县丞,弃官游广棱,作诗明志:“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嗣圣元年(684),武则天废中宗自立,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骆宾王为徐府属,起草著名的《讨武氏檄》:“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暗鸣则山岳崩颓,叱咤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慷慨激昂,气吞山河。武则天读至“一杯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皇然问:“谁为之?”或以宾王对,武则天感叹日:“宰相安得失此人?”及徐敬业兵败被杀,骆宾王下落不明。

  骆宾王是初唐著名诗人,与王勃、杨炯、卢照邻合称“初唐四杰”。在四杰中他的诗作最多。尤擅七言歌行,名作《帝京篇》为初唐罕有的长篇,当时以为绝唱。骆还曾久戍边城,写有不少边塞诗“晚凤迷朔气,新瓜照边秋。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豪情壮志,见闻亲切。唐中宗复位后,诏求骆文,得数百篇。后人收集之骆宾王诗文集颇多,以清陈熙晋之《骆临海集笔注》最为完备。

被杀说:《旧唐书·骆宾王传》曰:“敬业败,伏诛。”《新唐书·李勣传》曰:“敬业与敬猷、之奇、求仁、宾王轻骑遁江都,悉焚其图籍,携妻子奔润州,潜蒜山下,将入海逃高丽,抵海陵,阻风遗山江中,其将王那相斩之,凡二十五首,传东都,皆夷其家。”又《资治通鉴·唐纪十九》云:“乙丑,敬业至海陵界,阻风,其将王那相斩敬业、敬猷及骆宾王首来降。”正史记载的都是他兵败被杀。与骆宾王是世交的宋之问在《祭杜审言学士文》中也说:“骆(宾王)则不能保族而全躯。”对他的死表示出无限痛惜。

投水自尽说:唐代张鷟《朝野佥载》云:“骆宾王《帝京篇》曰:‘倏忽抟风生羽翼,须臾失浪委泥沙。’后与徐敬业兴兵扬州,大败,投江水而死,此其谶也。”他认为骆宾王在早年所作《帝京篇》中,早就预言自己要投江而死。

逃遁说:据明代朱国桢《涌幢小品》记载,明武宗正德年间,南通城东的黄泥口发现了骆宾王墓穴,墓主衣冠如新。后来该墓被迁至狼山,至今遗迹犹存。又清代陈熙晋在《骆临海集笺注·附录》中说,雍正年间有个自称李勣三十七代孙的李于涛,据其家谱称,扬州兵变失败后,骆宾王与徐敬业之子隐藏于邗河的白水荡,得以逃脱。以后骆宾王客死崇川,骆宾王墓就是徐敬业之子所修。唐代海陵的地望在今江苏泰州一带,距南通市很近。骆宾王在兵败后,可能就近隐遁,后来带着壮志未酬的遗恨凄惨离世,这就是南通骆墓的由来。

一说起古诗,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唐诗,而一说起唐诗,人们首先想到的一般是“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这两位大诗人,因为他俩的名气和诗文水平最高。但当代国人,尤其是80后、90后、00后认识的第一位诗人却既不是李白也不是杜甫,而是骆宾王。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骆宾王所写的《咏鹅》就一直是我国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首古诗,直到2019年的新编教材中,一年级语文学习的第一首古诗才换成了《汉乐府·江南》。

《咏鹅》的原文是:“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首诗描述形象、读起来朗朗上口、意趣盎然,非常适合作儿童的启蒙诗歌。因此,除了上小学之前就背诵古诗的孩子以外,《咏鹅》应是他们学习的第一首古诗,骆宾王也就是他们认识的第一位诗人。而且,骆宾王的《咏鹅》和李白的《静夜思》差不多是中国背诵人数、次数最多的两首古诗了吧。

据说《咏鹅》是在骆宾王于七岁时写的,这么看来骆宾王小时候堪称神童,才华横溢。然而长大后的骆宾王虽然更加地才华横溢,但却一直怀才不遇、潦倒落魄,最后更是在历史上突然消失。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骆宾王的父亲曾经担任青州博昌县令,但很早便去世了,故而骆宾王早年是在十分贫困的环境下度过的。641年,22岁的骆宾王参加了科举。初唐时期的科举制度还不够完善,更加注重门第关系。由于很多学子事前就通过各种关系铺平了中举的道路,而骆宾王却不屑于使用这些歪门邪道,最终的结果就只能是名落孙山。他在《畴昔篇》中就用“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表达了他参加科举的感受。

科举无门之后,骆宾王开启了他漫长的求职跳槽的职业生涯。唐高祖李渊的第十六子、道王李元庆非常欣赏他的才华,收他做门客,让他炫耀展现一下才华以得到皇帝的重用,他却在《自叙状》中写道:

若乃脂韦其迹,乾没其心;说己之长,言身之善;腼容冒进,贪禄要君;上以紊国家之大猷,下以渎狷介之高节;此凶人以为耻,况吉士之为荣乎?

大体意思就是说,自吹自擂地宣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反而会让自己背上了“冒进”、“贪禄”的骂名,违背了他做人的原则,坚决不干。所以文章最后,他又写道:“所以令炫其能,斯不奉命。谨状。”

从《自叙状》中可以看出骆宾王是一个极其清高、叛逆和耿直的人,这种性格注定了他无法仕途平坦。骆宾王后来的人生经历也证明了这一点。

骆宾王初入仕途担任奉礼郎,因性格耿直得罪了同僚而被排挤丢官;后来到西域从军,觉得无法沙场建功便不辞而别,“灶火通军壁,烽烟上戍楼。”之类的诗歌空抒豪情壮志而不辞而别;

后进入四川,担任了姚州道大总管李义机的幕僚,为其平定蛮族叛乱书写檄文,结果看不惯同事的贪污行径有擅自离职;

年近花甲回到长安,由长安主簿入朝担任侍御史,结果经常上书讽刺而获罪入狱;

后来唐高宗大赦天下,骆宾王出狱后又去担任临海县丞,他又因无法适应官场而任性地弃官到扬州去游历……

原本已经六十多岁的骆宾王应该就此在历史上缓慢谢幕了,可是他的结局却成了一个谜团,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嗣圣元年(684年),武则天废掉唐中宗李显,改立了李旦,其权势愈加滔天,朝中几乎所有人都知道武则天会篡位称帝。其反对者开始筹谋反抗,就在嗣圣元年的九月,英国公徐敬业(李敬业,唐朝开国功臣李勣的孙子,李勣本名徐世勣,是众多隋唐演义小说中徐茂公的原型)在扬州起兵。

此时正在扬州担任徐敬业府属、对武则天执政也不满的骆宾王义无反顾地加入了,并且掌管机要文书,为叛军写下了著名的《为徐敬业讨武曌檄》。骆宾王在这篇文章中将武则天骂得狗血淋头,然而武则天听完之后却一点也没生气,反而极其欣赏他的才华,怪罪宰相没有将骆宾王笼络住,以致于跑到了叛军那里。

由于徐敬业叛乱准备仓促,缺乏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结果仅仅不到三个月就被武则天派兵彻底镇压,徐敬业在逃亡的路上被部下所杀,而骆宾王的去向则成了一个谜团,因为说法极多。

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被乱军所杀

出自《旧唐书·骆宾王传》《资治通鉴》和《新唐书·李勣传》的记载。徐敬业兵变失败后,骆宾王等人准备入海逃往高句丽,抵达海陵时,遇到风浪受阻,骆宾王被徐敬业的部将王那相所杀,首级被送往洛阳。

2、下落不明

这个说法出自《新唐书·骆宾王传》的记载:“亡命不知所之。”直接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3、逃跑后隐居

唐人郗云卿的《骆宾王文集序》记载:“兵事既不捷,因致逃遁。”这个记载中骆宾王并没有死。

明代朱国祯的《涌幢小品》则记载,正德年间有人在南通城东发现了骆宾王的墓,而且

谁告诉我卢氏的所有字辈啊?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姜姓,炎帝神农氏后裔,由齐太公后裔孙高傒而来,以邑为姓。据《元和姓纂》载:“姜氏,齐太公之后,至文公子高,高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