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西汉皇室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4收藏

求西汉皇室家谱~~~~,第1张

汉高祖刘邦,

皇后有一个,是吕稚

妃子:有戚姬,薄姬,曹夫人,赵姬

吕稚的孩子是惠帝、鲁元公主

戚姬的孩子是赵王刘如意

薄姬的孩子是汉文帝

赵姬生淮南厉王长

故事:

在汉高祖死了以后,吕后专权,虐杀戚姬。吕后去世之后,家族被“悉捕诸吕男女,无少长皆斩之”。

戚姬是个可怜人,被吕后做成人彘,就是削去四肢。

薄姬是魏王豹的女人,后来魏王豹被杀,薄姬没入战俘,后被高祖宠幸,但是并不得宠

-----------

汉惠帝刘盈

留下记载的只有皇后一人,张氏

张氏无子

这个张氏是汉惠帝姐姐鲁元公主和张敖的女儿,是汉惠帝的外甥女。两人基本算是**。

-----------

汉文帝

皇后:窦皇后

窦皇后生汉景帝,馆陶长公主刘嫖,梁孝王刘武

故事:

寻亲的故事:窦氏少时家贫,弟弟窦广国(字少君)被人卖了为仆,后来听说窦氏为后,又和自己的姐姐同乡,故而上书自认。姐弟得以团圆。感觉挺玄乎的一个事情。

信任黄老:文帝死后,窦氏为太后,好黄帝、老子言,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老子》尊其术

-----------

汉景帝

皇后:薄皇后,王皇后;

妃子:栗姬,程姬,贾夫人,唐姬,王夫人

薄皇后是汉景帝奶奶薄姬的亲戚,无子无宠。立六年,薄太后崩,皇后废。

王皇后是汉武帝的母亲,

栗姬是废太子刘荣的母亲

故事:金屋藏娇和太子之位

一开始的时候,栗姬得宠,她的儿子刘荣被封为太子。但是汉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刘嫖想巴解自己的弟弟,就给景帝送了不少妃子。这让栗姬非常不满。而馆陶长公主刘嫖又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刘荣,栗姬不答应。两人结下怨恨。刘嫖转而向当时的王夫人后来的王皇后示好,在汉景帝的面前表扬王夫人的儿子刘彻,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嫖又和王夫人结姻,当时的小孩子刘彻说出了:“当做金屋以储阿娇。”的话。

-----------

汉武帝

皇后:陈皇后,卫皇后

妃子:钩弋夫人即赵婕妤,王夫人,李姬,李夫人

陈皇后,就是刘嫖的女儿。

卫皇后,卫子夫。是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的家人。生戾太子刘据

李夫人,生一男,是为昌邑哀王

钩弋夫人,姓赵,因为居钩弋宫,称为钩弋夫人。生汉昭帝

故事

长门宫的哀怨:陈皇后仗着自己是刘彻登上皇位的重要助力,擅宠骄贵,十余年而无子,后来因为巫蛊祠祭祝诅事发被废,居长门宫。后来化大价钱请司马相如写《长门赋》,试图感动武帝。无用,数年后,死。

卫氏的辉煌:卫子夫受宠之后,其兄卫长君、弟卫青均见用。元朔元年生男据,被立为后。卫青以外戚得宠重用,击匈奴有功,封长平侯,并娶原来的女主人,平阳公主为妻。卫青的外甥霍去病亦以军功为冠军侯,至大司马票骑将军。

刘据的叛乱:卫后立三十八年,遭巫蛊事起,江充为奸,太子惧不能自明,遂与皇后共诛充,发兵,兵败,太子亡走。诏遣宗正刘长乐、执金吾刘敢奉策收皇后玺绶,自杀。卫氏悉灭。

“倾国倾城”和“姗姗来迟” 的李夫人:汉宫中有位李姓乐师,善诗词歌赋,尤以音律见长。一日,他在殿上赋诗奏乐给武帝听:“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帝听完为之一振:世上难道真有此倾国倾城的尤物?乐师退下后,有好事者奏明武帝:乐师所指乃其妹妹。取之,果然有倾国倾城之貌。武帝其后虽没有“从此君王不早朝”,但李夫人也集“三千宠爱于一身”。 可好景不长,李夫人身染重病。武帝命太医抓紧治病,并时常探望,这李夫人也怪:每次武帝去探望时,她总以被蒙脸。开始武帝并未在意,但眼见病入膏肓,武帝强烈要求见她的面容,和以前吃“蒙面羹”一样,“帝怒,拂袖而去”。旁边的侍女问夫人这是何苦?皇帝要看你一眼都不行。李夫人说,我之所以得到武帝宠幸是因为我漂亮,现在病的快要死了,已是容貌枯槁,此时若是让皇帝见到,吓着他不说,他还会忘了我以前漂亮的容貌,以后再也不会想我了;反过来,他只会对我更加思念,也会好好对待我的家人。 不久,武帝加封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

李夫人死后,武帝下令她所住宫殿照生前一样摆设,宫女所需用度也照常。武帝经常来此吊念。有吕姓方士说他有办法招来夫人的魂魄,让武帝看到李夫人,条件是武帝只能看,不能说话。隔着一层白幔,武帝等了很长时间,才看到一个模糊的影子在幔上晃动,举手投足一如李夫人生前,为作诗曰:“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

扶不起来的贰师将军:李广利被封为“贰师将军”。不过,这个李广利可没有同为外戚的卫青那两下子(这时候卫青早死了),不论是打匈奴,还是征西域,他带出去的兵,10个里头能回来2个都算多的了,不过,还好,尽管人员损失很大,每一仗还是勉勉强强都算赢了。

没当上太后的钩弋夫人:太始三年(前94年),钩弋夫人生子,取名弗陵,武帝视为掌上明珠。常对人夸耀:“弗陵类我”。遂萌废立太子之意。 武帝带钩弋夫人移居甘泉官,召画工画周公负成王图,向群臣表明了要立弗陵为太子的意图,又担心因“主少母壮”重蹈吕后覆辙;便以“屡件圣意”为由,把钩弋夫人囚禁于云阳宫。后元元年(前88年) 钩弋夫人忧困而死,葬于甘泉南。

-----------

汉昭帝

皇后:上官氏

上官皇后,祖父上官桀是汉昭帝的托孤大臣,外公是另一个托孤大臣霍光。昭帝始立,年八岁。立为皇后,年甫六岁。

一直到汉宣帝时期才去世,年五十二。是一个在宫里面呆了一辈子的可怜女人。

-----------

汉宣帝

皇后:许皇后,霍皇后,王皇后;

妃子:张婕妤,卫婕妤,公孙婕妤,戎婕妤

许皇后平君,元帝母也。与汉宣帝识于贫贱之时。

霍皇后成君,霍光的女儿。以父权势入宫

王皇后,依靠着谨慎才当上皇后,其父是汉宣帝的旧友。

故事:

微时故剑:许皇后的父亲许广汉是汉武帝时昌邑王郎中,有罪被阉为太监。广汉之女平君在宣帝微贱之时嫁给宣帝,夫妻二人感情极好。宣帝登基后,立许平君为婕妤。后来议立皇后的时候,众大臣推荐在汉宣帝等级过程中立下极大功勋的霍光的孙女,汉宣帝不同意下诏说:“我要找我贫贱之时的那把宝剑”,以此预示自己的选择。于是众臣上书立许婕妤为皇后。

许后之死:霍光的夫人想立自己的女儿为后,对于许后十分不满。后许后因怀孕身体不适,霍夫人就趁机排自己的亲信,女医生淳于衍趁医治的时候下毒把许皇后毒死。霍光在知道这件事情之后,利用权势把事情隐瞒了下来。同时把自己的女儿成君立为皇后,这就是霍皇后。

霍氏的灭亡:在许平君死后三年,也就是霍皇后得立之后三年,霍光去世。此时得太子是许皇后的儿子,霍显想让自己的外孙为太子,就让霍皇后把太子毒死,没有成功。后毒杀许后事泄,霍氏家族谋反,失败,霍皇后也因此被废。

谨慎王皇后:王皇后的父亲王奉光,是汉宣帝没登基前的老朋友。奉光女儿在几次嫁人之前,夫家都死掉。后来宣帝继位,王氏入宫为婕妤,得宠,但是没有儿子。后来汉宣帝想给许皇后的儿子找个谨慎无子的后妈,王氏入选,得立为皇后,但是自从为后之后,汉宣帝就不宠幸于她了。。一直到汉成帝的时候,汉宣王皇后才去世,由于汉成帝的母亲也姓王,就称汉宣王皇后为邛成太后(父奉光为邛成侯)。

-----------

汉元帝

皇后:王皇后;傅昭仪,冯婕妤

王皇后:王政君,王莽的姑姑,汉成帝的母亲。

十侯五大司马:王家在汉朝外戚当中盛极一时,共有十侯,分别是王政君的同母哥哥王凤,同母弟弟王崇,五个同父弟弟王谭,王商,王立,王根,王逢时,堂弟王音,侄子王莽,外甥淳于长。其中王凤,王音,王商,王根,王莽先后任大司马,执掌朝政。在汉成帝和汉哀帝早期以及整个汉平帝时期,王氏都是代主执政的身份,最后由王莽篡权。

拦惊熊:汉元帝去观看斗兽表演,后宫美女都陪坐在他旁边。意外事件就在这时候发生了,熊突然从圈里跑出来,攀着栏干要冲上观众席,“左右贵人傅昭仪等皆惊走”,这里特别提到了傅昭仪,在以后这可是个关系冯昭仪性命的人物。面对突发事件,冯婕妤(当时还不是昭仪)也不知是本能反应还是有所考虑,反正她就在那几秒钟之内做出了惊人的举动,直接上前站在了熊和皇帝中间,为左右武士格杀熊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事后,皇帝问她:“面对这种事,人之常情是惊慌失措,你怎么敢上前挡熊呢?”冯婕妤坦然对答:“这些猛兽一般扑倒一个人就会停下,我挡在中间,熊就不会冲着陛下去了,为了陛下,我愿意做出牺牲。”元帝颇为感慨,对这位小女子加倍敬重,傅昭仪等人很惭愧。 也就和冯婕妤结下仇恨。后来傅昭仪当上了太后(当时有四位太后,哀帝的母亲、祖母,成帝的母亲,成帝的赵皇后)。“当熊”的事已经过去30多年了,但傅老太太心上的阴影一直没有消除。偏巧有人诬陷中山太后(就是那位当熊的冯女士)诅咒皇帝和傅太后,傅老太太可算找到了收拾冯老太太(都已经不是当年的美女了)的机会,经过一番番审讯,整死不少人,也没弄出个所以然。后来,傅太后派人去责问冯太后:“熊上殿的时候你表现得何其勇敢啊!今天怎么害怕了?”冯老太太立马明白是怎么回事了,是傅昭仪报复的时候到了,于是饮药自杀。

-----------

汉成帝

皇后:许皇后,赵皇后;班婕妤,卫婕妤,赵婕妤

许皇后是汉宣许皇后的亲属。

赵皇后,就是著名的赵飞燕,无子。

班婕妤,

卫婕妤,班婕妤的侍者

许皇后在得立之后,并没有给自己的家人带来什么实质性的好处,自己的父亲很快被王凤架空。许后先后生过一男一女,但是都夭折了。后来因为许后的用度过于奢华,为汉成帝不喜。又因为有媚道祝诅后宫之事,被废。

贤惠的班婕妤:班婕妤以贤惠之名得闻于历史,曾数次劝谏汉成帝不合礼仪之举。曾经把自己得侍女进献给汉成帝,就是卫婕妤。后来赵氏姐妹得宠,班婕妤主动退位,要求侍养太后。得以善终。

无双飞燕:本长安宫人,属阳阿公主家,学歌舞,号曰飞燕。汉成帝微服出行的时候,见到了飞燕,召入宫,大幸。妹妹赵合德也被诏入宫中,都被封为婕妤。宠幸冠绝一时。凭借淳于长的努力,封赵飞燕为后。姐妹专宠十余年,无子。而且野史之中多有姐妹二人*乱之语。后姐妹二人因汉成帝暴卒被废,旋被杀。

-----------

汉哀帝

太后:傅太后,丁太后

皇后:傅氏,是傅太后堂弟的女儿,辈份上是汉哀帝的姑姑。

傅丁联合:傅太后是汉元帝的昭仪,生子定陶恭王刘欣;丁太后是刘欣的老婆。哀帝登基之后,就想立自己的奶奶和母亲为太后,但是被当时的大臣阻止。后来走王政君的路子,才尊定陶恭王为恭皇,随即尊傅太后为恭皇太后,丁姬为恭皇后。不久尊恭皇太后为帝太太后,丁后为帝太后,又更号帝太太后为皇太太后。此时汉宫四个太后:太皇太后王政君,皇太太后傅氏,帝太后丁氏,成帝妻赵飞燕为皇太后。丁氏的母亲是傅氏的妹妹,所以两家联合非常紧密。初入朝之时,傅丁两家联合排挤王氏,当时的大司马王莽因此被迫辞官,退守新都。两家权势大增,总有八侯三大司马,和王氏差不多。后来王莽在哀帝驾崩之后重新得势,就将傅丁两家的所有头衔全部削去,皇后傅氏也被废。

--------------

汉平帝

太后:卫氏

皇后:王氏,王莽的女儿

最惨的外戚:汉平帝是汉宣帝的后代,血缘关系颇远。但是王莽因为想找一个小孩子做傀儡,所以选了他。他的母亲是卫尉卫子豪的女儿,号卫姬。王莽吸取了傅丁专权的教训,下令卫氏宗亲不得进京。拜卫姬为中山孝王后。当时的平帝只有9岁,母子远隔天边,“卫后日夜啼泣,思见帝”。尽管王莽的儿子帮忙,进京之事也依然没有成功。后来王莽篡位,废卫后为庶人。

烈女王氏:王莽在立平帝之后,依然不放心自己,趁着为汉平帝立后的机会,将自己的女儿送入宫中,立为皇后。后王莽篡位,皇后年方18,王莽不欲她守寡,想将她嫁给别人,将她的称呼改为“黄皇室主”。王氏大怒,不肯。后王莽事败,王氏说:“何面目以见汉家!”自焚而死。

摘 要:早在商代后期就已出现记录世系的图谱,但还不属于纸质的谱牒类文献。东汉以后,由于谱牒的政治功用渐趋强化,谱牒类书目迅速增加,逐渐由《汉书·艺文志》术数略下的一个子目变为史部目录下一个固定的二级类目。宋代以后,谱牒类书目的政治功用逐渐缺失,其在目录学中的地位明显下降,到清代最终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谱牒类书目在目录学著作中分属演变的历程,折射出不同历史背景下谱牒社会功用的变化。

关键词:谱牒;源流;分属演变;史部目录

谱牒一词出于《史记·太史公自序》,所谓“维三代尚矣,年纪不可考,盖取之谱牒旧闻,本于兹,于是略推,作《三代世表》第一”[1]3303。从这句话来看,谱牒应是某种记载有帝王世系的载体。“谱”在《史记正义》中的解释为“布也,列其事也”[1]487。“牒”最早是指“古代用来书写的小而薄的竹简或木片”[2]470。由此推断,谱牒应是一种记载帝王或家族世系的竹简或木片。谱牒作为一类重要的文献分支,对其起源与在目录学著作中的分属演变进行研究,对于考察谱牒类书目的历史流变与其在不同背景下功用的变化具有一定的学术意义。

一、秦代及秦以前有关谱牒的记载

据陈梦家研究,在商代后期就已经出现了记载直系祖先、宗子名讳的世系表。在《殷墟卜辞综述》一书中,陈梦家提到,在1506号甲骨上记载有“儿”氏祖先11代的世系名讳,其中两代有兄弟2人,共13位祖先的名字[3]499。暂不论这片甲骨的真伪①,陈梦家所提到的这片甲骨文是刻在龟甲上的,并不是竹简或木片。司马迁也提到谱牒自周以后“乃颇可著”[1]487。由此可推断,我们如今所提到的谱牒主要是指周以后的谱牒资料。

有关周代的谱牒文字记录在战国以后的书籍中有所记载。《周礼·小史》提到:“小史,掌邦国之志,奠系世,辨昭穆。若有事,则诏王之忌、讳。”[4]376郑玄注引郑司农云:“系世,谓《帝系》《世本》之属是也。”[5]108即谱牒类书目。同时也说明周代设有专门执掌世系的官员——小史。关于周代谱牒的内容,《礼记·内则》也有记载,“(生子)书曰:某年、某月、某日生,而藏之”[6]100,说明在周代谱牒主要是记录人的生卒年月与昭穆世系的书籍。这一时期的谱牒类书目主要有:《世本》《大戴礼记·帝系》《春秋公子血脉谱》等。《世本》也被学术界普遍认为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谱牒类书目。周代出现官修的谱牒类书目,与其分封制、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周建国后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亲属、功臣及古代帝王的后代分封到各地做诸侯王,诸侯在自己的封地范围内再次实行分封,分封制和宗法制层层下移,构成周王朝的统治秩序。如何巩固和维系这两个制度,必然要明确宗法制家族内部世系和嫡庶之分以确保分封制的承袭,谱牒正是将这类承袭关系记载成册,以“奠世系、辨昭穆”,维系周王朝的统治。可以说,宗法制是谱牒类书目产生的直接根源,谱牒类书目有力维持了宗法制的沿袭。

秦王朝建立以后,废除了周代的分封制、宗法制,代之以中央集权制和郡县制,这种制度不再分大宗、小宗,同时也切断了血缘与官制的联系。秦始皇下令焚书,将天下“无用”之书焚毁,使谱牒类书目在秦代基本处于停滞的状态,公侯子孙皆“失其本系”[7]990。

二、汉唐时期对谱牒类书目的划分及原因

《隋书·经籍志》采用四部分类法,将隋代及以前的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类。乙类为史部,其类下著有“谱系”类。《隋书·经籍志》将史部作为一级类目单独分类,同时将谱牒类书目置为史部目录的一个二级类目,使谱牒类书目开始有一个明确的划分。《隋书·经籍志》共著录“谱系”类书目41部360卷,加上已亡佚的书目共53部1 280卷[7]990。需要注意的是,“谱系”类下有3本书目不可算进谱牒类著作,即《竹谱》《钱谱》和《钱图》,这3本书目与记载家族世系的谱牒类书目毫无关系。另外,除“谱系”类下著录有谱牒类书目外,杂传类下也有很多“家传”,如《李氏家传》《桓氏家传》《太原王氏家传》等[7]977。《辞海》对“家传”的解释为“叙述父祖事迹以传示后人的传记”[2]1040,即将家族中有声望和功绩的人单独列出,为之立传。这一时期的谱牒类著作还是以官修为主,这类“家传”则类似于私修谱牒“家谱”的前身,虽被著录于杂传类下,但也有一些谱牒类著作的特征。《隋书·经籍志》所著录的书目卷数与《汉书·艺文志》所著录的25卷又15篇相比,明显大为增加。究其原因,应是与东汉以后门阀士族的形成有重要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选官标准为九品中正制,即将天下士族分为九品,选官用人皆根据郡望品级。世家大族为了延续自身的特权地位,家族婚姻严格恪守“门当户对”的原则。如何准确判断“寒门”与“士族”,防止“冒籍”的出现,这就使得官修谱牒格外重要,其政治功用逐渐突显,但这也造成了“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9]1的局面。正因谱牒的这种功用,使得其时研究谱牒成为一种专门的学问,被称之为“谱学”。魏晋时期涌现出众多的谱牒著作和研究谱牒的大家,西晋蒙挚撰有《族姓昭穆》10卷,东晋南朝的贾弼之、贾匪之、贾渊等祖孙3人是研究谱学的专家。谱学的集大成者是梁代的王僧孺,他将贾弼之的《十八州谱》续为710卷,又撰《百家谱集抄》15卷、《东南谱集抄》10卷等。不可否认的是,这时期谱牒类书目地位的提升和对谱牒的研究盛极一时,与门阀士族制度下对门第、血统、婚宦的重视息息相关。这一时期,谱牒类书目与政治联系密切。

其二,官修谱牒的衰落和私修谱牒的非公开性。在唐中期以前,谱牒多为官修,且多属于皇族玉牒、天下郡望谱、天下姓氏录等著作,用以确定姓氏郡望和门第品级。唐朝除唐太宗、武则天、唐高宗朝3次修撰谱牒外,之后再没有任何一个朝代组织过大修谱牒,官修谱牒逐渐衰落。宋代以后,反映一家一姓之谱系的私修谱牒书目繁多,是因其在当时并没有太大的史学价值,也无政治功用,无需上报朝廷。这类谱牒多被供奉在家族祠堂中,作为“敦宗睦族”的象征而存留。朝廷并不收藏这类书目,对此无可著录之书,《四库全书总目》和《清史稿·艺文志》对这类家修谱牒没有任何的著录,只有前朝遗留的少量总谱类著作,同时也因数目太少只能著录于类书类下。

《旧唐书·经籍志》和《新唐书·艺文志》都将谱牒类书目置于史部目录的谱牒类下。《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杂谱牒类书目五十五部,共一千六百九十一卷”[10]2013。之所以将其著录为“杂谱牒”类,是因为在“杂谱牒”类下不仅著录了谱牒类书目,同时又著录了很多“家传”。“家传”类书目多数时间是著录于“传记”类下,因而称之为“杂谱牒类”。《新唐书·艺文志》共著录谱牒类书目17家39部1 617卷,“王元感以下不著录二十二家,三百三十三卷”[11]1501-1502。与《旧唐书·经籍志》不同的是,《新唐书·艺文志》又将家传类著作重新置于杂传类,并在谱牒类下增加了很多之前从未著录的“家谱”类书目,这些“家谱”类书目卷数很少,多为1卷。如《谢氏家谱》1卷,《东莱吕氏家谱》1卷等[11]1501-1502。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谱系类书目相比,这些“家谱”类书目显然是记录一家一姓之谱系,与前代州谱、百家谱相比,更多地带有私人撰修的性质。

唐朝之所以会出现私修家谱类书目,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关。自隋代创立科举制以来,选官用人的标准逐渐从姓氏郡望变成分科考试,这使得众多寒门子弟通过读书进入了官僚阶层,高门士族直接晋升的渠道被阻断,官修谱牒所具有的选官用人的政治功能逐渐被削弱。唐朝统治者曾3次大规模地组织撰修谱牒,目的却不是维系世家大族的地位,而是通过撰修谱牒,提高皇族和新晋官员的门第等级,贬低旧的世家大族,扶植新的官僚势力。如唐太宗朝撰修的《氏族志》将博陵崔氏由一等姓氏降为三等,唐高宗朝撰修的《姓氏录》更是将五品以上的官员全部列入士族。应该说这时期的官修谱牒在很大程度上被统治者用作政治斗争的工具。从侧面来看,旧士族被削弱,新士族逐渐发展壮大,新士族的壮大推动了记载有一家一姓之谱系的新谱牒产生,但这类新谱牒书目毕竟只占少数,官修谱牒依然占据主导地位,谱牒类书目依然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三、宋以后谱牒类书目在目录学中的转变

宋代是目录学著作发展的高峰时期,出现了众多的私修目录学著作,目录学著作的攀升标示着有更多的史家对书籍类目划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宋史·艺文志》史部目录专门增设“目录”类,共著录目录学书目68部607卷[12]5148。“谱牒”依然是史部目录下的一个二级子目,《宋史·艺文志》共著录谱牒类书目110部437卷[12]5152。与“新旧唐书”相比,总卷数明显减少,这与唐末五代以来战乱频繁使大批谱牒类书目散佚和宋朝科举取士更加完善使得谱牒的政治功用迅速丧失有关,“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三代”[9]1。宋朝官修的目录学著作《崇文总目》史部目录下专设“氏族”类,主要著录谱牒类书目,共41部,计113卷[13]92。南宋郑樵的私修目录学著作《通志》将谱牒类书目著于卷66“艺文略”下,是谓“谱系”类。比前人有所进步的是,郑樵又将谱系类书目详加划分,分为“帝系、皇族、总谱、韵谱、郡谱、家谱”等6类,共著录谱系类书目170部2 411卷[9]619,这个数目明显超过之前目录学著作所记载的书目,基本上包括了宋代及以前的谱牒书目。总谱著录43部1 074卷数量居首,家谱数目为次,共68部250卷。南宋尤袤的《遂初堂书目》也是私修目录学著作,该书将谱牒类书目著录于“姓氏”类下,共计33部,只是列出书名,并没有记载书目卷数[14]13。该书在“姓氏”之外,又设“谱录”类,但并不著录谱牒类书目,而是像《考古图》《端砚谱》《竹谱》等[14]24,是对政区、事物进行注述的图谱类著作。宋元之际马端临的《文献通考》卷270将谱牒类书目著录于史部“谱牒”类下,共计21部71卷[15]1709。此外,宋朝的欧阳修、苏洵也先后创新了修谱体例,被后世称为“欧谱”“苏谱”,直到近代都是私家谱牒编撰的样板。可以看出,自唐末五代以来,宋代谱牒类书目有逐渐复兴的趋势,这与宋代比较宽松的政治环境和政府对于累世同居大家庭的提倡有关。在宋代,民间宗族组织明显增多,民间修谱(私修谱牒)的数量也随之攀升,谱牒类书目的政治色彩明显减弱。

《明史·艺文志》依然遵循《宋史》对谱牒类书目的划分方法,将谱牒类书目置于史部目录之下。《明史·艺文志》共著录谱牒类书目38部504卷[16]2420,且只是明代的谱牒类书目,并不包括前朝,这个数目也可算是繁多了。但有一点要注意的是,这时的“谱牒”类目已位于史部目录的最后,预示着谱牒类书目在史部目录中地位的变化。《明史·艺文志》所著录的谱牒类书目多数为私修谱牒。实际上自唐中期以后,除皇族玉牒外,官修谱牒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私修谱牒逐渐占据主导。另外,在宋以后,“家传”类著作无论是“传记”类还是“谱牒”类,皆没有著录,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家谱”类著作。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是《明史·艺文志》的蓝本,《千顷堂书目》在史部目录下置“谱系”类,共著录谱系类书目130余部,大部分为家谱、宗谱、家乘等[17]269-289。这些书目的卷数明显超越《新唐书·艺文志》只有1卷的界限,少则3~4卷,多则60余卷,反映出明政府明显放松了对私家修谱的限制。另外,明代家庙、祠堂类建筑显著增多,反映出社会宗族意识的复苏。这时期的谱牒基本不具备政治功用,同时,由于统治者对私家修谱和民间建庙、修祠堂没有过多的限制,使得谱牒类书目“敬宗保族”的社会功能渐趋突显。

清乾隆朝官修的大型丛书《四库全书总目》的史部目录下已无谱牒类书目,说明这时的谱牒类书目已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子部目录下置“谱录”类,但并没有著录谱牒类书目,只是“器物、食谱、草木虫鱼鸟兽”之属,真正的谱牒类书目被置于子部类书类下。所谓“类事之书,兼收四部,而非经非史非子非集,四部之内,乃无类可归”[18]1141。清代学者认为谱牒类书目无类可归,所以置于类书类下,反映出谱牒类书目在清代目录学著作中地位迅速下降,已经算不上史书,只能分属于类书。《四库全书总目》著录的谱牒类书目有:《古今同姓名录》2卷、《元和姓纂》18卷、《古今姓氏书辨证》40卷、《帝王经世图谱》16卷、《万姓同谱》146卷附《氏族博考》14卷等,著录的谱牒类书目并不多,且多是姓氏总谱[18]1141-1153。《四库全书总目》对著录的每一种书目都有文字简介,如著录作者及书目流传状况等。《清史稿·艺文志》与《四库全书总目》相同,谱牒类书目同样被著录于子部类书类下,有《历朝人物氏族汇编》10卷、《氏族笺释》8卷、《姓氏谱》6卷、《类纂》50卷等共著录谱牒类书目122卷,并附有作者姓名[19]4366-4367。

谱牒类书目从《汉书·艺文志》到《明史·艺文志》一直是史部目录下的一个二级子目,到清代最终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著录于子部类书类下,在目录学著作中的地位明显下降。究其原因,可归纳为以下两方面。

其一,谱牒类书目的政治功用逐渐消失。魏晋南北朝是谱牒发展鼎盛的时期,“谱学”也发展成为一门显学,这是谱牒类书目与政治联系最为密切的时期。谱牒规定了门第等级,门第等级又与选官用人相联系,这使得谱牒类书目的地位迅速攀升。在《隋书·经籍志》中谱牒类书目开始单独分类,成为史部目录下的一个二级类目。唐中期以后,谱牒所具有的选官用人的政治功能大为减弱,虽然谱牒也作为统治者的斗争工具被使用,但随着科举制的完善、皇权的加强,这种功用逐渐消失。唐末五代以来的战乱使世家大族分崩离析,有的迁往南方,有的在战乱中衰败,谱牒类著作也大批散佚。战乱过后,由于谱牒实际功用的缺失,这些世家大族并没有对散佚的谱牒进行重新纂修,而是任其消亡。宋代以来,政府放松了对私家修谱、建庙的限制,人们的宗族意识又逐渐活跃起来,但再也不可能形成像东晋那样“王与马共天下”的世家大族了,谱牒的政治功能基本不复存在。正是因为谱牒没有了政治功用,也使其在目录学中的地位迅速下降。在《明史·艺文志》中谱牒已被置于史部目录的末端,到《四库全书总目》时则完全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

《汉书·艺文志》是第一部流传至今的目录学著作,沿用刘歆的六分法,除“辑略”外,将汉及以前的天下图书分为6类,分别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术数、方技等。术数略下置有“历谱”类。所谓“历谱”者,“序四时之位,正分至之节,会日月五星之辰,以考寒暑杀生之实”[8]1767,主要用于记载汉代的天文历和四时历。其中也包括2种谱牒类书目,即《帝王诸侯世谱》20卷和《古来帝王年谱》5卷,共25卷[8]1766。另外《世本》15篇在六艺略下也有著录,与史部书目著录在一起[8]1714。司马迁在《史记》中曾多次提到“谱牒”一词,并将其作为史料来源之一,但从《汉书·艺文志》对谱牒类书目的分属方式及著录卷数来看,谱牒类书目在这一时期显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

四、结 语

谱牒自商周时期起源,隋以后逐渐成为史部目录下一个固定的二级子目,到清代最终被排除在史部目录之外,反映出谱牒类书目在不同历史背景下社会功用发生了很大的转变,也导致其在目录学著作中地位的变化。实际上从古至今,代表家族意识的谱牒始终没有消亡。如今,国家重提“家庭、家教、家风”问题,使人们的视野又重新审视传统的家族观念。今天仍有很多家庭在撰修家谱、族谱,重新认识自己的家族文化。谱牒“敦宗睦族”的社会功能至今仍然适用,尽管它的政治功能已不复存在,但其作为维持家族和睦、维系社会和谐的纽带作用仍然存在。

注 释:

① 关于这片甲骨的真伪,学界有不同看法:陈梦家、李学勤、于省吾等学者皆认为此甲骨为真品,而郭沫若、董作宾、胡厚轩等学者则认为是伪刻罗格斯大学的陈光宇教授于2016年又发表《儿氏家谱刻辞综述及其确为真品的证据》(《甲骨文与殷商史》,2016年第6辑,第267-297页)一文,力证“儿氏家谱”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59

[2] 辞海编纂委员会辞海:第6版[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3]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 元敏三经新义辑考汇评:周礼[M]台北:三军大学出版社,1986

[5] 徐扬杰中国家族制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2

[6] 礼记[M]崔高维,校点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

[7] 魏征,令狐德棻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8] 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郑樵通志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10] 刘昫,张昭远,贾纬,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12] 脱脱,张起岩,欧阳玄,等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13] 王尧臣崇文总目[M]钱东垣,辑释上海:商务图书馆,1937

[14] 尤袤遂初堂书目[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 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

[16] 张廷玉,万斯同,王鸿绪,等明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7] 黄虞稷千顷堂书目[M]瞿凤起,潘景郑,整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18] 永瑢,纪昀,陆锡熊,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9] 赵尔巽,柯劭忞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7

作者简介:张文琪(1996- ),女,江苏丰县人,在读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代宗族史、区域社会史研究

《湖广填四川部分曾氏房派》

1大明帝系房派

(1)太子家房派(一帝:朱允炆)

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

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2)燕王家房派(十七帝: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朱祁镇、朱礽钰、朱祁镇、朱见深、朱祐樘、朱厚照、朱厚熜、朱载垕、朱翊钧、朱尚洛、朱由校、朱由检、朱由崧、朱由榔)

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

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3)唐王家房派(二帝:朱聿键、朱聿鐭)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

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文国曾氏房派

曾十洲

(1659年8月)

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

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

乃为元鼎时,怀道思修常。

伯仲能再复,亦自裕天章。

关键词

        曾十洲-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孙朱聿锷。南明时期,唐王三兄弟朱聿键、朱聿鐭、朱聿锷相继殉国后,唐定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朱姓字派止于“聿”字、曾姓字派始于“廷”字

        廷-朝廷-大明王朝

        凤-凤阳-明太祖祖籍

        文-唐王三兄弟的统称:思文皇帝朱聿键、明文宗朱聿鐭、建立文村政权的朱聿锷

        学-学道-学政

        文学-唐王三兄弟的学政-反清复明的思文主义

        应-应天府(或称京师,是南京在明朝时期的名称,为明朝前期首都,后永乐时期迁都顺天府,应天府作为留都)

        允-取之于明太祖为其子钦定的辈份字表第一字,即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名吉师良善用晟”字派中的首字、大明建文帝朱允炆的字辈

        之允-《明允族谱》-《皇家玉牒》-暗喻明太祖后裔

        成祖-明成祖-朱棣

        绍宗-隆武帝-朱聿键

        元鼎-光武帝-刘秀

        伯仲-取之于明太祖四子朱棣的帝系“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字派-与前面“之允”相呼应-《明允族谱》-《皇家玉牒》-暗喻明太祖后裔

        天章-天子的玉玺

        裕天章-唐裕王-明宣皇帝-朱器墭

3孔颜曾孟通天派语

孔尚基  曾仲弟  曾垤耶

(1688年)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关键词

        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    中国家族的辈分启用是从明太祖起进入鼎盛期的,孔子后人取名正式订出行辈也是在明朝。明太祖赐孔氏八个辈字“公彦承弘  闻贞尚胤”,孔家从五十八代开始启用。因洪武元年五十六代孔希学及洪武十七年五十七代孔讷先后袭封衍圣公,孔尚基在编排孔颜曾孟通谱时把“希”和“言”旁加了上去,并凑齐十个字,即“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后为避帝讳,将弘改为宏、胤改为衍;为忌曾氏宗子名讳,把继改为纪)”,这是孔尚基等五经博士们在康熙皇帝的高压下明修栈道创建孔颜曾孟四姓通字辈谱的开场白。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这其实是一首暗渡陈仓的藏头诗。由曾仲弟主编,其中70%以上的字取自于明太祖钦定的前无古人做派的各皇子房派,即太子家“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秦王家“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惇”,晋王家“济美锺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燕王家“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周王家“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楚王家“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齐王家“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鲁王家“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蜀王家“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湘王家“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代王家“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燿壮洪基”,肃王家“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辽王家“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庆王家“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宁王家“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岷王家“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谷王家“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韩王家“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沈王家“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安王家“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唐王家“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郢王家“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伊王家“颙勉諟訏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靖江王(明太祖侄子)家“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其他字取之于历代帝王对颜氏、孟氏赐语,甚至取之于文国曾氏房派,康熙皇帝阅后大怒。曾仲弟在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被抓,三十一年遇害。文国曾氏24世裔孙曾祖伟读罢诠释:“宋裔喻明裔,昭演不识智;唐王兄弟仨,树立抗清旗;建道敦安定,有志憾未逮;开宗文国符,裕文焕景瑞”。

        康熙乾隆赐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玄烨弥留之际念念不忘巩固清王朝的统治地位,依据孔颜曾孟通天派语,依然坚持御赐“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20字,要孔颜曾孟四姓以此定辈序。其中,孔姓从第 61派、 颜姓第 62派、曾姓第63派、孟姓从第64派启用“宏”字辈。孔颜曾孟四姓敢怒不敢言,被迫统一,辈份联动,全国强推。乾隆九年(1744年),由礼部调查整理,报乾隆皇帝钦定作为孔颜曾孟四姓行辈的顺序,乾隆皇帝仅御赐30字:“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可以看出,为避帝讳,已将“弘”字改为“宏”字、将“胤”字改为“衍”字。山东曲阜孔府的诗礼堂,贴着一张乾隆九年二月十七日的告示,就是乾隆皇帝赐给孔府的三十个字作为行辈,凡孔氏家族都要遵照三十个字行辈取名;如果有不依字序,随意取名的,不准入家谱。到了晚清,只有曾氏而且仅仅是南方的曾氏岀现了20字新派语:“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复振家声”。事出必有因,这就需要去考证了,或者说使用者根本就不是巫祖以下或曾子的后裔。清朝灭亡后的民国八年,超过了整整230年,由孔家七十六代孙孔令贻整理,咨请当时的北洋政府核准,终于公布了最为完整的50字,即“希言公彦承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而且与原著略有不同。

        昭宪    昭宪太后(902年—961年9月17日),姓杜氏,定州安喜县(今河北新乐市杜固镇杜固村)人。宋宣祖赵弘殷的妻子,宋太祖赵匡胤和宋太宗赵炅之母。赠太师杜爽长女,母为范氏。初以赵匡胤为官尊崇,受封南阳郡太夫人。治家严毅,颇通礼法。赵匡胤即位后,尊为皇太后。建隆二年,杜氏去世,终年六十,追封明宪太后,葬于安陵。后来,追谥昭宪太后。本名:杜氏,别称:杜太后,所处时代:五代→北宋,民族族群:汉族,出生地:定州安喜,出生时间:902年,去世时间:961年9月17日主要成就:生下赵匡胤兄弟,谥号:明宪太后→昭宪太后,陵墓:安陵。

        维    维持,维新。文国曾氏族谱中指南明时代。

        绍    指绍宗皇帝朱聿键、绍武帝朱聿鐭等唐王兄弟。

        绍念    与西坪曾氏房派“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乃为元鼎时怀道思修常伯仲能再复亦自裕天章”中的“文学”、与邵陵曾氏房派“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中的“绍义”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钦绍念显扬    与邵陵曾氏房派中的“聿怀绍义先扬名”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裕    指明唐裕王朱器墭,朱聿键、朱聿鐭、朱聿锷等唐王兄弟的父亲。

        裕文    指文国曾氏族谱的统称,包括文国曾氏初谱、邵陵曾氏族谱、西坪曾氏族谱、太平曾氏族谱、转耳子曾氏族谱等。

        永    指永历年间。

        锡    锡带“钅”旁,暗指唐王兄弟。明太祖是个讲究人,对明裔取名要求严格,26个皇子名字都有木字旁,每个皇子又都各有房派。从孙子辈开始,每一辈的第一个名字使用房派表中的字,第二个名字必须带有一个五行的偏旁或组成部分,并以“火土金水木”顺序依次循环。故明太祖九世孙朱聿键、朱聿鐭、朱聿锷等唐王兄弟第二个名字都带“钅”旁。

        永锡世绪    永历年间,文国曾氏之世系开始破茧成蝶。

4邵陵曾氏房派

曾垤耶

(1693年)

福财友志景兴大    永惟朝廷万载荣

世子开宗延夏统    贤侯绍武示周行

文章代焕贻风远    忠恕家传德教成

勉迪后嗣善继述    聿怀绍义先扬名

关键词

        绍武    绍武帝朱聿鐭(1605年—1647年1月20日),明朝第十九位皇帝,南明第三位皇帝,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八世孙,唐裕王朱器墭之子,明绍宗朱聿键之弟,南唐王朱聿锷之兄。隆武帝朱聿键死后,朱聿鐭在隆武二年(1646年)十一月初五被大学士苏观生及广东布政使顾元镜等在广州拥立为帝,年号绍武,后世史学家称之为绍武政权,与肇庆的永历帝(朱由榔)朝廷互相抗衡。同年腊月十五,李成栋导由福建攻入广东的清兵混入城内,夺占广州,朱聿鐭自缢而死,结束了他为期一个多月的皇帝生涯,史称“绍武帝”。朱聿鐭死后,后人将他与苏观生等十五人,葬于广州城北象岗山北麓,而今绍武君臣冢迁至广州越秀山公园木壳岗内。

        聿    取之于明太祖二十三子唐定王朱桱系房派“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中的“聿”字,指朱聿键、朱聿鐭、朱聿锷等唐王三兄弟的统称。

        绍义    与文国曾氏房派“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乃为元鼎时怀道思修常”中的“文学”、与孔颜曾孟通天派语“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中的“绍念”等有异曲同工之妙。

        聿怀绍义先扬名    与孔颜曾孟通天派语“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中的“钦绍念显扬”等也有异曲同工之妙。

5湖广启祖:

祖代仁应仕,文继思显名。

孝顺光前志,裕后丙国君。

朝廷隆学业,凤德选奇英。

上启良丞相,永存万世兴。

关键词

        文    唐王三兄弟的统称:思文皇帝朱聿键、明文宗朱聿鐭、建立文村政权的朱聿锷等。

        思    明思宗朱由检(1611-1644),父朱常洛,母刘氏。为朱常洛第五子。天启七年(1627)八月丁巳,崇祯即皇帝位。十一月甲子,安置魏忠贤于凤阳,十一月乙巳,魏忠贤缢死。十二月,魏良卿、客氏子侯国兴伏诛。崇祯元年(1628)正月丙戌,戮魏忠贤及其党崔呈秀尸。六月,削魏忠贤党冯铨、魏广微籍。崇祯二年(1629)正月丁丑,定逆案,自崔呈秀以下凡六等。这一系列的举措,雷厉风行地清除了魏忠贤和客氏的势力,巩固了自己的政权地位,阉党之祸逐渐澄清。使得朝野上下精神为之一振;然而初登皇位的崇祯,在诛灭魏忠贤势力的同时,也促使明末庞大的文官势力更加膨胀。17岁登基的崇祯执政时,明朝处于内乱、外患、庞大的文官集团把持朝政,整个明帝国可谓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崇祯勤俭勤勉,兢兢业业,付出全部的精力与明末庞大的文官集团抗争,17年来用尽心力意图复兴明室,最终城破自缢。崇祯皇帝最大的性格特征是刚愎自用、独断多疑。崇祯年间大明王朝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有三,其一明末以东林党为首的文官集团,其二为崛起的后金,其三为农民起义军。

        裕后    唐裕王朱器墭的后代。

        丙国君    指朱聿键、朱聿鐭、朱聿锷等唐王三兄弟。

        隆    指隆武帝朱聿键

        隆学    与文国曾氏房派“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乃为元鼎时怀道思修常”中的“文学”、与孔颜曾孟通天派语“希言公彦承弘闻贞尚胤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详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中的“绍念”、与邵陵曾氏房派“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中的“绍义”等有异曲同之妙。

        良丞相    指明太祖朱元璋。明太祖称帝后,先后任命过四员丞相,其中胡惟庸在中书省主政时间最长,权最重,再加上他和当时被明太祖谴责的吉安侯陆仲亨,平凉侯费聚密相往来,朝廷政治首脑和军事贵族结合在一起,使明太祖有所警觉。而胡惟庸由于权势日盛,骄横跋扈,不知节制,有人告他谋反,明太祖逮捕了胡惟庸和一大批官员,下令废除中书省,撤销丞相一职,提高中书省属下的 吏、户、礼、兵、刑、工等六部的地位,使六部分理朝政,而没有总揽之权,各部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遵从皇帝的命令,这样的安排使得皇帝兼行了丞相的职权,明太祖认为自己才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位也是最好一位丞相。

        上启良丞相    暗示明太祖朱元璋为文国曾氏一世祖、湖广大多数曾氏的启祖。

6邵阳西坪曾氏(廷表公房):

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

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

乃惟元鼎时,怀道思修常。

伯仲能再复,亦自裕天章。

7邵阳西坪曾氏(法隆公房):

福世法友明,思文永志仁。

鳯孔良昌开,忠孝百代启。

8邵阳西坪曾氏(笃仁公房):

福世笃有嗣,思文永志彦。

万大宏朝廷,尚衍兴毓传。

9邵阳太平曾氏:

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

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

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

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

10祁东乔木堂曾氏:

福以子文志

复朝元大学

永由思唯宗

国良士……

11湘乡沙石曾氏:

梦仕子友祖,福受永兴隆

时正乾坤大,光辉日月明

忠义立朝纲,孝行定炽昌

尊宗崇典训,贤哲绍书香

12邵阳隆回曾氏:

成仕永远景

思彦祖宗志朝廷

学仁存义万长龄

从本德政必显达

定逢贤良继高明

13上堰下堰一支(45字):

景思敬汝廷 朝国正天心 

顺家和如意 孔光昌荣耀 

孝道启高贤 万代兴良善 

学修永日新 有能承先继 

大鉴必应开

14下窝山一支(25字):

太延文仲德 承仕夫伯继 

天志有成伏 孔光昌嗣祖 

宗繁万代兴

15石堰一支(40字):

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

国正天心顺,家和世德饶

传道圣学绪,代有士名标

孝友能为宝,诗书可作调 

16石堰一支(30字):

太延文仲德,承仕夫伯继。

天自有成福,朝廷显如一。

孔光显嗣祖,宗云万代兴。

17长乐枣子湾曾氏

锡若宇升芳,光明德维扬。

希贤能显达,成学焕文章。

宗国传世绪,道统肇其昌。

孝友家声远,仁和发祥长。

18中江一支(40字):

祖代仁应仕,文继思显名;

孝顺光前志,裕后丙国君;

上启良臣相,奉得选其因;

朝廷龙学业,永层万事兴。

19中江清溪河一支(40字):

祖代仁应仕,文继思显名。

孝顺光前志,义重秉国君。

朝廷隆学业,凤德选奇英。

上启良臣相,永存万世兴。

20乐至新观音一支(30字)

祖代仁应仕,文继思宗名。

和夕治祥贵,崇德国心胜。

尧舜永远华,春芳万世兴。

21旌阳一支(40字):

盛天志元文,茂德世荣昌;

绍宗财仔贵,祖大显明阳;

兴年初等弟,皇都性宇香;

要华光前吉,万代换成章。

22大邑一支(28字):

鸿恒克广应文辉,永万绍宗承启微;

世德光昌成本守,家兴名显庆荣之。

23金堂一支(35字):

万有发子单宗廷,凤朝天应大光明。

文章绍祖诗书玉,坤兰桂世百后昌。

麒麟千载弟荣派

24简阳仁礼一支:

锡若宇升芳,光明德维扬;

希贤能显达,成学焕文章;

宗国传世绪,道统肈其昌;

孝友家声远,仁和发祥长。

25南充嘉陵区一支:

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

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

乃惟元鼎时,怀道思修常。

伯仲能再复,亦自裕天章。

26广安武胜一支:

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

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

乃惟元鼎时,怀道思修常;

伯仲能再复,亦自裕天章。

27乐山五通桥区一支:

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

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

乃惟元鼎时,怀道思修常。

百年能再复,亦自裕天章。

28乐山犍为一支:

廷凤文学应,之允万世昌。

士若成祖德,正大启开邦。

如克尚嗣继,绍宗远有光。

乃惟元鼎时,怀道思修常。

百年能再复,亦自裕天章。

29乐山犍为一支:

天秋尚宪毕,云世达志昌。

明太洪宗秀,朝廷正永光。

30古蔺一支:

尧有世孔曾,学道洪明显。

德愿天长佑,兴合发庆祥。

31仁寿一支:

仲长启曾子,时正大明宗;

克成光先德,永远世泽隆。       

32资阳安岳一支:

应仕天国宗,万世传道隆 。

忠恕开文运,光先耀大通。

33内江石子镇一支:

应仕天国宗,万世传道隆 。

忠恕开文运,光先耀大通。

34绵阳射洪一支:

廷为贵昌成,文天玉上仁。

明伦忠孝庆,积德世家兴。

丕显昭前哲,诗书启后昆。

贻谋光圣泽,繁衍继儒林。

大道宣思孟,雄才冠古今。

三省流芳远,声传历代君。

35重庆奉节一支(16字):

文章绍祖 诗书裕昆 

兰桂百世 携拔龙虎

36重庆开县一支:

学锡尚自启,世传大业光。

家声能丕显,国运绍隆昌。

长吉绥安远,纯熙化育良。

诗书长服膺,富贵永名扬。

37重庆黔江一支:

首提绍缨举,旺怀文国得。

大道传先圣,遗书启厚贤。

源流支有自,万事泽长绵。

38宜宾一支(33字):

成仕永远景

思彦祖宗智朝廷,学仁存义万长龄。

从本德政必显达,定逢贤良继高明。

39宜宾普安(32字)

第文之金    国正天心

祖宗德泽    万世昌荣

永茂华代    大应家声

常怀忠良    朝廷明清

40兴文古宋曾氏

夫公克体式,远忠英武城。

开国朝永禄,文明照瑞廷。

41绵阳三台一支:

梦仕子友祖,福受永兴隆

时正乾坤大,光辉日月明

忠义立朝纲,孝行定炽昌

尊宗崇典训,贤哲绍书香

42蓬溪一支

福财友志景兴大,永惟朝廷万载荣。

世子开宗延夏统,贤侯绍武示周行。

文章代焕贻风远,忠恕家传德教成。

勉迪后嗣善继述,聿怀绍义先扬名。

43金堂一支(40字):

延文才宗景,思敬禹田昌,

时之登兴上,显光逹明堂,

忠良定见用,仁慈应发祥,

兰桂荣华久,世代永联芳。

44遂宁一支(40字):

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朝;

国正天心顺,家和世德饶;

传道圣学绪,代有士名标;

孝友能为宝,诗书可作调 。

45乐至一支(40字):

泰延文才宗,景思敬汝廷。

朝国正天心,顺家和如一。

孔光昌荣耀,孝道启高贤。

万世兴良善,学修永日新。

46内江一支(40字):

泰延文仲德,永仕思友子。

汝九世从虞,添景朝廷显。

凤省有曰启,元舜肃恭唐。

尚慈和惠礼,孔达立嗣昌。

47德阳一支(40字):

文才宗景大,洪书万维由;

义行圣修定,谓礼岂弟居;

孝心功欲广,福泽安居仁;

有善昌邦业,时贤永立承。

48彭山一支(20字):

一人成中志,万为油义行;

存修正为李,福禄广居人。

49广汉一支(40字):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

世承一任,存忠志万。

维由义行,慎修正位。

理启迪广,居仁有善。

昌邦彦此,显永利成。

50成都新繁(40字):

文才忠景思,敬再通世承。

一任存忠志,万维由义行。

慎修正位礼,启迪广居仁。

友善昌邦彦,嗣贤永立程。

51彭山一支(40字):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

一任存忠志,万维由义行。

慎修正位理,启迪广居仁。

友善昌邦彦,此显永利成。

52宜宾高场一支(40字):

文才宗景思,敬再通世承;

一任存忠恕,万维由义行;

慎修正位礼,启迪广居仁;

友善昌邦彦,嗣贤永立程。

53云南昭通一支(20字)

壹孝存忠志,万维犹义行。

绍本福荣贵,振国永显宗。

54贵州开阳一支

一任存忠志,万维犹义行。

绍本福荣贵,振国永显宗。

55织金华山一支

绍荣启朝国,文世安家邦。

名贵书为本,恩崇德有光。

习道存忠信,福泽自延长。

56习水土城一支:

定寿科龙清,廷启元志文。

正朝开仕应,光先绍武荣。

同其他姓氏一样,袁氏很早就有了自己的谱牒。汝南袁氏虽在东汉末年湮灭,但其家谱却传了下来,南朝宋时史学家、文学家范晔在著《后汉书》时得以为弄清袁安子孙世系。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所作的一部主要记录汉末、三国、两晋士族阶层奇闻轶事的小说《世说新语》曾引用《袁氏家传》、《袁氏世纪》、《袁氏谱》等资料,说明陈郡袁氏也有世谱传世。

在东晋南朝讲究族望、注重门第的社会风气下,吏部选择官员必稽谱牒,考证谱牒的真伪,从高门士族中取士。谱牒成为门阀士族把持政治、排斥寒门庶族的工具,也是士族间彼此通婚的依据。因此,谱牒盛行,并形成了谱牒学和专门以著述为生的家族。陈郡袁氏在东晋南朝与陈郡谢氏、琅砑王氏、兰陵萧氏并为侨姓大族,贾弼的《姓氏簿状》和王僧儒的《十八州谱》等书对袁氏家族情况定有著录。《隋书·经籍志》有《袁州诸姓谱》八卷,袁姓作为袁州宜春郡四姓之首,被列入该谱。《韩昌黎(愈)集》中有《袁氏先庙碑》,说明在唐代袁姓也有家谱传世。

宋朝进士袁采著《袁氏世范》,被人推崇为仅次于《颜氏家训》的一部家族力作。《古今图书集成》还收录了明朝时汪道昆为潜江(今属湖北省)袁姓所撰家谱写的序。从序中可以了解到,他受袁使君(汉代称州刺史为使君,汉以后用作对州郡长官的尊称)的委托而为袁氏家谱作序。这位袁氏子弟修家谱的目的有三个:一为尊宗,二为敬族,三为合族之间互相体恤。当时袁姓在潜江居住了数百年,已成为当地的望族。这次修家谱,是袁使君受…家人嘱托,经友人鼓动而促成的。考察潜江袁姓世次,自袁使君上溯10代的发展情况比较清楚,遂以德清公为这一支袁姓的始祖,从德清公到袁使君共11代。德清公的后代安斌公、安珍公时,袁姓共分两支,家谱因而分上下两卷,每卷先用一总图标明袁姓的历史演变,再用分图表明各自血缘、亲疏关系,然后分章叙述族上世次,俾使长幼有序。袁姓家谱在宗法上秉承周礼,在谱式上则仿欧阳修、苏洵的谱例,修谱时遵循“必信而传”(即实事求是)的原则,欧谱不注入谱人的生卒年月,袁谱也遵照执行,每对夫妇都不注明生卒年月,以示夫妇终身厮守,同穴长眠之义。丈夫的继室姓氏附在夫妇姓名之后,如果改嫁他人则削掉不录;妾生育有子女者,予以著录,否则一律不予记载。对族中无子者和无子早夭、有子早夭者,分别以“止”、“殇”、“早世”注明,以示区别。

                              引言

                            何谓族谱

族谱:又称家谱、宗谱、谱牒等。是一种以图表形式反映家族内部的世代、传承等关系,以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是一种特殊的具有平民特色的文献。

                          族谱的组成

族谱的编纂是在儒学指导下进行的,从浅层次上看反映了祖宗崇拜,从深层次上看,则是儒学思想的反映。族谱,一般由以下部分组成:谱名、谱序、凡例、姓氏源流、世系考、世系表、人物传记、祠堂、坟莹、家训族规、恩荣录、像赞、艺文、纂修人名、领谱字号等。

                          1谱名

阐明本族的姓氏和堂号、续修次数等问题。以民国版《江津县汉鼓山王氏族谱》为例,在封面上即写明本谱由发源于江津的王氏族人续修,重修时间为乙酉年(民国三十四年,即1945年)。其中,江津是地名,汉鼓山王氏则是堂号。

堂号,实质上是祠堂名号,是家族的标志和代表。汉鼓山王氏祠堂,是太原王氏迁居到江津的始祖——王千一之子在父亲的墓旁不远处所建。

                          2谱序

谱序又叫卷首语,包括新序、旧序、族外人的客序、目录和刻印人名,以及其他关于本族的记述。谱序的内容大多是论述纂修族谱的重要意义、本族历次修谱的情形、本次修谱的缘起和本姓本族的源流等。而外姓名流所作的谱序,则注重儒家道德伦理的宣扬,强调敬祖宗、辨昭穆、孝祖先等。谱序的

求西汉皇室家谱~~~~

汉高祖刘邦,皇后有一个,是吕稚妃子:有戚姬,薄姬,曹夫人,赵姬吕稚的孩子是惠帝、鲁元公主戚姬的孩子是赵王刘如意薄姬的孩子是汉文帝赵...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