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碑:刻在石头上的家谱(一)
碑:刻在石头上的家谱(一)
一
村南面的南沟梁上,有两块石碑。
碑文为竖排,同为清朝同治六年(1868年)所立。据村民记忆,两块石碑所刻名讳,为表叔父邢文玉祖先。
据石碑所刻名讳排序,参照表叔父邢文玉保存的“疏折”,整理成下文。
其一为:邢福照,石氏生一子为:家骑。
家骑,祁氏生一子为:步昌。
步昌,田氏生二子:长子旺忠,次子富忠。
旺忠,弓潘二氏生二子:长子贵生,次子云生。
富忠,冯氏,子孙不知。
贵生,芦潘宋三氏生一子:成春。
云生,张氏生二子:长子计春,次子喜春。
成春,宋氏生一子:明玉,小名小虎子,我习惯称小虎伯伯,孔氏生三子。
计春,降氏生四子:长子双玉,小名牛子,我应称其伯伯,石氏生三子。次子安玉,小名二土牛。三子良玉,小名三土牛,杨氏生二子。四子全玉,小名四土牛。
喜春,冯氏生二子:长子五玉,王氏生三子。次子文玉。
其二为:邢家旺,白氏生四子:长子步亮,次子步宽,三子步明,四子步林。
步亮,韩氏生二子:长子执中,张氏;次子全中,牛氏生一子:贵荣。
步宽,白氏生二子:长子体中,武氏。次子尚中,胡氏。下有一子:贵福,不知为武胡二氏谁生,待考。
步明,赵氏生三子:长子启中,李氏。次子致中,岳氏。三子正中,王氏。下有四子:贵祯、贵生(卢氏)、贵禄、贵祥,不知为李岳王三氏谁生,待考。
步林,王田赵三氏生三子:长子运中,次子达中(武氏),三子诚中。
据表叔父邢文玉“疏折”记载,他们最“远”的祖先为:楼,邢氏生二子:长子元章,宋李二氏生二子(长子朋,王氏,子孙不知。次子威,王氏,子孙不知);次子荣章,氏子不知。据我推理,以上所列名讳,应在家骑、家旺之前。
又记,在表叔父邢文玉“疏折”上,还有“贵根田氏”四字,可能系贵字辈。
又记,据表叔父邢文玉记忆,步字辈还有步弓、步月等人。这是其一。其二,家骑与家旺,可能系同胞兄弟。
二
在村西的西梁上,准确地讲,在火车站对面的秃子沟,有块坟地。坟地有棵大柳树,树前有块“蛟龙碑”(村民将碑额上盘着石龙的石碑,统称为蛟龙碑。据我理解,蛟龙碑并非普通村民“权利”,一般为皇亲国舅,或具备一定官职,才有资格立此碑),碑文为竖排,以下实录碑文。
碑正中至上而下有一行大字:恩奖寿官邢公讳新荣字表正郭孺人之墓。其中“讳新荣”与“字表正”分两行并列。大字右面有一行字:男一德郭氏孙善书田氏、善才张氏曾孙如圭、如璧。大字左面有一行字:女适韩门婿韩高华外孙银、镒。
碑刻名讳,为邢姓新荣,字表正,爱人郭姓,敬称郭孺人。由碑文可知,“老人”有一子一女,子名一德,郭氏生二子:长子善书田氏,次子善才张氏。一女名不具,适韩门,意为嫁给一位姓韩的男人。这位韩姓名讳高华,生有二子:长子韩银,次子韩镒。
石碑最右面贴边处有一行字:集贤乡路村二都四甲人寺庄村。与“集”同高,在“集……”句左面有四字:辛山乙向,为此坟坐标方位。
石碑右面贴边处有一行字:大清同治九年岁次庚午应钟之月上浣榖旦。榖旦,即谷旦,上午或早晨之义,取意为吉利的日子。榖:音同鼓。
据村民记忆,此碑所刻名讳,为表伯父邢教苟祖先。
2007年国庆节前一天,我正好从京城回村,碰见表伯父邢教苟,谈及此事,他说他父亲名讳邢如意,与碑上所列如圭、如璧为同胞兄弟:长门如圭,小名喜成,田氏生一子,润安,薛氏生一子,根全。次门如璧,氏子不知。三门如意,小名喜元,郭氏生一子,教苟,李氏生三子。
大可浅见:恩,为皇恩。奖,为奖励。据村民讲,过去村民可花钱捐官。此处的奖,似乎与金银有关。寿官,可能是清朝一种官职,可能与“亡人”年龄有关。
$������
意思是你家组上这支的祖先姓万,排行老三,祖先万家老三。家里面原来住在江苏省丹阳县,做官做到岳州指挥使这里,因为根据朝廷的命令征战,战功显赫,所以被朝廷封为指挥使,长期驻守岳州。晚年辞官之后,在宋理宗淳祐元年搬家到华容墨山石家院。他的弟弟万家老四也跟随哥哥一起搬家到华容墨山,一起居住。从这以后在这里繁衍生息,子孙后代非常多,或者在华容这里聚居,或者搬迁到湘赣等地。
指挥使,明朝的军事指挥职务, 为卫所一级最高军事长官,秩正三品。下辖指挥同知2人(副长官,从三品),指挥佥事4人(正四品)等属员。其目的是,以世袭军士保证兵源充足;按卫所单位,根据战略部署分散戍屯,以保证及时抗御外来侵扰和镇压人民反抗;军队就地屯田自给,以减轻国家养兵的沉重负担。一般以5600人为1卫,设指挥使等官;每卫下辖5个千户所,以1120人为1个千户所,设千户等官;千户下辖10个百户所,以112人为1个百户所,设百户等官;每百户辖两总旗,各50人,总旗下辖10小旗,每小旗10人。
不想看那么多简单解释一下就是驻守地方的军事最高长官相当于现在军团的军长。
云南曲靖市富源县在历史上因处于交通要冲闻名,在境内有两条古道,地方史称入滇后道和入滇中大路。
战国末期,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开凿了由宜宾(僰道)至昭通一带驿道,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又派常頞将驿道向南开凿,西汉武帝时唐蒙将军又将道加以整修扩建,因道宽五尺,故称“五尺道”。五尺道正式成为官道,官道上设驿站置官员。五尺道从四川宜宾起,经高县、筠连,入云南盐津、大关、昭通豆沙关,又经贵州毕节、威宁,入云南宣威杨柳乡可渡关、沾益、曲靖。五尺道从汉代至清代,它一直是云南与内地进行交流的运输线。今天在昭通盐津的豆沙关,曲靖宣威的杨柳、沾益的炎方和松林、马龙的旧县黄土坡一带,还残留五尺道遗迹。入滇后道是五尺道的一条支线。
据《宣威旧志》记载,明太祖洪武十五年,置卫所,令征南将军乘兵势修治道途。洪武十六年,置邮通云南,在五尺道基础上开筑道路,准古法以六十里为一驿。明代沾益州境包括今宣威、今沾益、今富源北部,境内有可渡驿、倘塘驿、沾益驿、松林驿、炎方驿。从可渡关入宣威,进入曲靖再到马龙到昆明就是秦汉五尺道中的一段,这段路上有一条支线从宣威老城南门至小耿屯、马房、长冲、虼蚤岩(宣威市羊场镇格早岩村)、三道水、猴街子(今宣威基场)到今富源境内的大硐(大硐村,位于中安镇西北边),由大硐、教坪等处插白水关(今沾益白水)至曲靖,这条支线即明时平夷卫人和清时平彝县人称的入滇后道。教坪在清末时设有釐卡,抽取行商货物税,叫釐捐或釐金。可见这里是个通商要道。
入滇后道是针对元代开设的胜境关中大路而言,指由今贵州威宁(时称乌撒)入云南宣威(时称乌撒卫后所城,简称后所),从后所入滇称为入滇后路。后所官兵把守的官道是间杂在沾益州地盘之上。据《光绪平彝县志-疆域》记载,在清代时宣威州的一块飞地插入东铺村。为什么今富源东铺村有一块宣威飞地?情况很可能是这样:由今宣威(明代后所城)一直到富源东堡这一段路都有后所官军把守,官兵们在官道附近带领家属屯田驻守,明代军人是不准脱离军籍的,父子相传,子孙都是军人,田地也由前辈制备,传至子孙。平夷卫设置后,主要是把守由胜境关入滇的中大路。中大路开筑后,东铺成为入滇后路和中大路的交汇点。入滇后路是秦汉五尺道的支线,是步行驿道,这条道上没有设置驿站,但是有铺,东铺即是入滇后路上的一个铺,还有今后所杨家坟当时叫卖酒铺。富源县老辈人传从卖洒铺到宣威(明后所城)要靠脚走,是富源到宣威的驿步道,全程有70公里,要走两天。
胜境关中大路成为官道比入滇后道要晚,中大路现在称为胜境古驿道,是元代开筑的。其实在开筑之前,民间就有这条道。元代,这条古道正式由官方确立,明代时进一步修筑,这条驿道东起洞庭湖畔的常德,向西入贵州,过镇远——贵阳——安顺——盘县,再从富源胜境关进入云南富源,经东铺一清溪洞一扬威哨(今羊尾哨)一多乐铺一山黎果哨一车转弯一腰站(原名要站,交通要站之意)一进入沾益境内,经大塘——小塘——白水村——海子铺——大营——太平桥,抵沾益东门。五尺道和滇黔古道交汇于沾益,使沾益成为明、清时期内地进入云南的必经之地,沾益作为云南古代交通枢纽的地位自此形成。
在中大路上有一个驿站叫多罗驿(今多乐),是元代就设置的。元代时多乐属于沾益州,这个驿站的驿马供给和站银开支由罗雄州(今罗平)供给。因为元代沾益州地盘上驿站有可渡驿、倘塘驿、沾益驿、松林驿、炎方驿,驿站开支都由沾益州供给,而罗雄州未设驿站,为平均负担,多罗驿就由罗雄州负责开支。故《康熙平彝县志》记载:多罗驿,元至元二十七年(1283年)七月,开驿站路置,明因之…康熙五年移入城,属罗平州。查《罗平州志一赋役志》有:多罗驿站银八百两。而明代最早记多罗驿的是景泰《云南图经志书》,此书记载,多罗驿,在州(指罗平州)东北三百里沾益州平峦乡,永乐十五年修。明代万历时《云南通志-赋役志-站役》也记有:“罗雄州岁办多罗驿站马十九匹,陠东十九副,土官知州者浚下各营火每季办银一百八十两七钱五分,解府发驿,仍令亲身应役。”明天启《滇志一建设志》记:“多罗驿,在平夷卫”此书的赋役志也记载“罗平州站役,岁编罗驿站银八百三十二两,协济贵州站银七两三钱。”为什么多罗驿在古籍记载中一下属罗雄州,一下属平夷卫?是因为多罗驿地在平夷卫,但属罗雄州管理,是借地设驿,故在明万历《云南通志-卷之六-赋役志-站役》记载“罗平州:岁办多罗驿站马十九匹,铺陈十九副,土官知州者淩下各营火,每季办银一百八十两七钱五分,解府(曲靖府)发驿,仍令亲身应役。”可见元代和明代初期,多罗驿是设在沾益州平峦乡,到明代中后期多罗驿归平夷卫,《康熙平彝县志》记多罗驿设于石岑铺之干桥。据《富源石氏家谱》记载明代时有一位派去多罗守铺的百户官,名叫石岑,所以《康熙平彝县志》又那多罗铺记成石岑铺。那为什么多罗驿又叫多罗铺呢?驿站与驿站之间按古法相距六十里,其间设有铺,铺与铺之间十里二十里不等,有些地方既是铺又是驿所在地,故驿也以铺为名。多罗驿就是这样,因此又叫多罗铺,多罗铺因石岑带兵把守故又叫石岑铺。多罗驿在明正德中就移至东关外,康熙五年移入平夷卫城。康熙三十四年裁撤多乐驿,归平彝县管理,改称平彝驿。清代平彝驿的驿舍旧址在今富源县政府偏左处。上到白水驿(地在沾益,归南宁县管)六十里,下至贵州亦资孔驿六十里。平彝驿在光绪时还驿马十二匹,马夫六名,传递文书人员二人。
随着现代交通的发达,入滇后路和中大路及它上面的驿站、铺今已不存,只留有两个铺名成为我们探古寻幽的根据。
(第一章)碑:刻在石头上的家谱(一)
本文2023-10-07 12:08:13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