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实的鸣梁海战是怎么样的
鸣梁海战又称鸣梁大捷,即公元1597年10月26日,朝鲜王国海军将领李舜臣指挥朝军与日军在今韩国鸣梁海峡进行了一场海战。朝军利用鸣梁海峡特殊的地理特征以十二艘板屋船击退日军战船一百三十艘。
在壬辰倭乱时期屡立战功的朝鲜名将李舜臣因谗言一度入狱。接管朝鲜海军的元均在漆川梁海战中指挥不利大败于日军。朝鲜海军几乎全军覆没,元均也阵亡。日军占领了包括釜山在内的朝鲜多个岛屿。危机时刻,李舜臣被复职。当时朝鲜海军只剩下漆川梁海战后残余的12艘板屋船。由于与日军的兵力相差过于悬殊,李舜臣决定在鸣梁海峡与日军决一死战。
鸣梁海峡是珍岛与大陆之间的狭窄海峡,水流湍急。每隔3个小时鸣梁海峡内的海流方向会发生逆转。海峡仅宽约294米,狭窄到可以在两岸拉钢索,方便李发挥龟船、板屋船质量胜于日军船的优势而不让日军的数量优势得以发挥,之后李又动员百艘民船拉上军旗在后以壮声威。
10月26日的清晨,一切准备就绪后,李舜臣派出一艘军舰引诱敌军进入事先设好的圈套。在日舰驶入鸣梁海峡时,李舜臣早已在对面准备好了。等日舰靠近时,隐蔽在山脚的李舜臣海军对日舰发起猛烈的炮轰。由于日军的舰船是尖底的,在湍急的海流中摇晃不定,加之李舜臣海军有山体的遮掩,日军的炮火无法打中目标。
而朝鲜海军使用的是平底船,船身平稳因此炮火命中率高。另外李舜臣在海峡内事先已经拉起了钢索使入侵的日舰处境更加悲惨。入侵的日军被打得措手不及,日军将领来岛通总也被击毙。很快鸣梁海峡的海流开始逆转,日舰开始相互磕磕碰碰,一片混乱。
李舜臣趁乱率领朝鲜海军对日军展开猛烈攻势。大量的日舰拥挤在狭窄的鸣梁海峡内,成了极其被动的攻击目标。虽然李舜臣只有12只军舰,但是凭借着地利天时撞破了倭寇31艘军舰。李舜臣在鸣梁海峡的胜利,有效地切断了日军从黄海对稷山之战的供给,使日军最终撤退。
扩展资料:
战役背景:1592年闲山岛大捷后,日本海军实行防御的政策,在占领平壤后,日军停止了攻势。后于1593年开始议和。李舜臣也因为闲山岛等一系列战功,被朝鲜王封为二品正宪大夫、三道水军统制使。据说,“三道水军统制使”是朝鲜专为他而第一次设置的官职。但好景不长,日本为了拔去这颗眼中钉,使用反间计诬李舜臣居功自傲,阴谋篡权。
1597年1月,小西行长用丰臣秀吉的计策,利用朝鲜的党派之争,派人在汉城散布谣言,陷害朝鲜水军名将李舜臣。朝鲜国王李昖中计,将李舜臣下狱。幸亏一些爱国将领出面死保,李舜臣才得以免死;但被贬为士兵,白衣从军。
得知反间计成功后,丰臣秀吉立刻于2月21日再度下令,调动14万陆军和7200名水军入侵朝鲜。从动员到集结,共花费5个月时间,在7月集结完毕。
参考资料:-鸣梁海战
鸣梁海战历史真相
有观点认为李舜臣是副手,实际指挥是明朝水师提督陈璘。这是对史料不了解或者未读史料而造成的混淆。鸣梁大捷确实是李舜臣打的,也没有明军参与。陈璘指挥的海战是鸣梁海战不久之后的另一场露梁海战,这是由明朝联军打的,李舜臣在这场战役死亡。
另有观点争议日水军主力究竟是哪场战争消灭的,是鸣梁海战还是露梁海战。笔者查阅史料发现,鸣梁海战并没有宣称消灭日水军主力,恐怕是网上以讹传讹。鸣梁海战出名是因为其以少胜多,利用天时和地形设下伏击,打了一场漂亮的战役。而日海军主力则是在露梁海战被歼灭。
另有观点对朝鲜水师以十二艘战船和一百艘改装民船对日军一百三十余艘战船取得如此战绩表示不解。这也是对史料不了解,对当时海战不了解造成的。
首先李舜臣并非硬碰硬的以十二艘船去攻击一百三十余艘。而是凭借对环境和气候的熟悉,事先设下伏击地点,将日水军引诱至鸣梁海峡,在水下还设有木桩铁索。
其次,李舜臣的十二艘是战船,另还动用了一百余艘民船,加以改装。而日军的船也并非都是战船,只有一百三十艘是战船,后来还跟有两百艘后勤船。
这样数量差距并不是太大。龟船是全封闭结构,铁制护板,顶盖四周有尖刺,船头有大铳,不惧近战。日呈秀吉之对龟船的描述是:“朝鲜人水战大异陆战,且战船大而行速,楼牌坚厚,铳丸俱不能入。我船遇之,尽被撞破。”
而史载日海军战法以投掷焙烙和焙烙火矢为主,并无炮火。对铁甲船难以造成伤害。在加上二百后勤船只几乎无战斗力,所以朝鲜水师以少胜多大捷。
关于朝鲜水师和日本水师舰船数量的争议。有诸多说法,更有一些说法完全脱离史料。依据史料记载,比较正确的是,朝鲜水师方面,战船12-13艘,另动用改装民船100余艘。日本水师方面,战船130余艘,另有后勤船200艘。
鸣梁海战是通俗说法,确切的说应该是鸣梁海峡伏击战。此战斗的确是朝鲜人自己打的一场海战。也是以弱胜强。当时,朝鲜军备极度废弛,以至于日本从釜山登陆,十九天后就以攻陷汉城。又一月陷平壤。
两月不到,朝鲜八道尽失。朝鲜宣宗李昖仓皇逃亡大明宽甸堡(今辽宁省丹东市宽甸)避难。若无明军出力,千里驰援,即使李舜臣全歼了倭寇海师,朝鲜也难逃亡国灭种。
有观点认为,实际上是朝鲜在鸣梁海峡的伏击战斗中取得了胜利后迅速后撤,而日本在其后的战役中取得战略上的胜利。
日本军队主力在5-6 月渡海进入朝鲜。在7月15日的漆川梁海战中毁灭性打击了朝鲜水师。在陆地上的南原城和黄石山城都迅速击败朝鲜军获胜。
随后日军将领加藤清正,黑田长政和毛利秀元率领大军继续按预定目标推进。到9月中旬,朝鲜在全罗道的抵抗仅存在于南部小块地方。战斗力仅有朝鲜水师仅剩的12艘船只。而此时,日本陆军正在继续推进,而日本水军则沿海推进。
鸣梁海峡伏击战实际是李舜臣伏击日本前锋。日本水军在藤堂高虎,加藤嘉明,胁坂安治等将领带领下,正在全罗道沿海推进,日军前哨在9月7日抵达兰浦达洋面,在这里与李舜臣的12艘战船遭遇。朝鲜水师开始诱惑日本水军。
9月16日,在获得了发现朝鲜军残余海军的消息后,藤堂高虎带领中型关船30艘甩开大部队开始追击,准备与朝鲜水师决战。结果被朝鲜水师引诱到鸣梁海峡,此处对于日军来说是一片陌生水域。
此时海水退潮,日本水军前面的几艘船被朝鲜埋在浅海底的铁索和木桩挡住去路,遭到朝鲜水师掉头围攻。导致来岛通总等数名日本人阵亡,那几艘搁浅的战船也被放弃。在这次海战中的朝鲜水师损害轻微,但是众寡不敌,所以傍晚开始急速退却。
日本水军不熟悉路况,无法继续追击朝鲜水师,也是害怕再中这样的圈套。第二天,也就是9月17日,藤堂高虎和胁坂安治再次来到战场上巡视,没有发现朝鲜水师。
日本水军主力到达后朝鲜水师已经后撤,日本水军一看朝鲜水师已经退去,继续前进攻克朝鲜水师的大本营。一面突进到全罗道西岸地区,支援日本陆军的攻击。
此时日本军队的作战目标和扫荡全罗道朝鲜水师的任务已经全部完成。开始在顺天,泗川,昌原,蔚山修筑城墙要塞,准备与南下的明军决战。
在鸣梁海峡被伏击之后是日本控制制海权摧毁朝鲜军港。鸣梁海峡伏击战发生在日本水陆大军进军全罗道的过程中,李舜臣在预定海域引诱并且伏击了日本水军的前锋部队,只是使日本前锋稍微受到一点损失,随后就离开撤退。
日本水军夺取了该地的制海权和摧毁了朝鲜水师的基地,这么看实际上是日本在战略上取胜,日本损失了几艘船,死了十几个人,但是日本达到了摧毁对方水师基地,夺取制海权,掩护陆军前进的战略目标。
在朝鲜的说法里,这场战斗变成了:李舜臣的12-13艘战船迎战日本133艘战船和200艘运输船,并且击沉31艘日船,击伤92艘日船,杀死日军7300人,阵斩对方主将的巨大胜利,并且拍出了“天军”和“鸣 梁海战”两部票房大片。
整个日本舰队也只有7200人,藤堂高虎2800人、加藤嘉明2400人、胁坂安治1200人、来岛通总600人和菅平右卫门们长200人,怎么可能会被杀死7300人,所以朝鲜的说法里战果应该是被夸大的。
另外,李舜臣自己写的乱中日记也写有“贼船有三十只撞破”。这次战斗结束后,李舜臣舰队是向北方退却了,而且被日军摧毁了水师基地,日本水陆军顺利完成既定计划的事情。朝鲜水师就算全是龟船,那12艘龟船上,也仅有200多个只能打7钱铁子和射程不超过30米的大箭。不可能打沉打伤对方的133艘战船和运输船。
李舜臣从来谈不上在海上切断日后勤线,从来也没见过日军缺乏过从本土运输来的军械和兵员,也从来没见过李舜臣独自到过外海大洋之上,要是真有李舜臣从玉浦海战到釜山浦海战,四个月期间十战十胜,消灭了胁坂安治、加藤嘉明、藤堂高虎、九鬼嘉隆等率领的日本水军,阻断了日本军事物资的运输通道。
如果朝方掌握了制海权,再加上金时敏仅用3800人就打败细川忠兴的2万日军,其他日军也陷入了义兵的游击战争中。那之后朝鲜还请求明朝援军干什么?日本水军如果都在海上已经被干掉了,日本后续部队和物资根本送不上来,那么半岛上的日军早就已经饥寒交迫,焦头烂额了。
万事万物于世间存有,皆有所迹,历史会告诉我们一切。很多国家的政府为了让他们的国民对自己的国家产生民族自豪感,常常需大肆宣扬他们曾经的英雄人物,这是无可厚非的。然宣扬需名副其实,若不符实,国民知晓,亦觉面上无光,甚而生出羞愧之感。诸如此事,多国行之,日、韩、朝等皆有其所为,韩更甚。
韩曾有一榜,举李舜臣于“亚洲第一战神”。可能大部分人并不知道此人是谁,就算在初高中时期学过世界历史,也未曾闻此名。在当时,此榜刚刚在其媒体上宣布出来的时候,更是在中国和日本掀起了轩然大波。
日本学者甚至在明面上对此表示非常鄙夷,中国学者虽然没有出声,但是也是不承认这件事的真实性的。那么,李舜臣到底是谁,到底他做了什么,引得韩国人大肆吹捧呢?
李舜臣,生于曾经辉煌过的家族。不过,就在他出生的那一年,家里的情况就大不如前了。他的父亲因为政治争斗的原因,时运不济,一辈子都没有过功成之时,导致家中变得异常清贫,不得已搬到了乡村居住。
乡村自有其自由之好,于孩童们而言更甚。他们可以在乡间到处玩耍打闹,天性得以释放。可能也就是因为这样的环境,才有了那个可以上阵杀敌的李舜臣。如果生于曾经富裕的家族,大抵就不会向行武方面发展,而是与父同文了吧。
儿时,李舜臣非常顽皮。到了他十几岁的时候,喜欢舞刀耍枪,擅长用弹弓射击,还喜欢模仿战场上的军阵之法,在那时已经显现出其在军事方面独有的天赋。每每与伙伴们扮演军中之争,总能胜之。
虽然小时候父亲送他去私塾识字读书,希望他能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但他还是一心只想着如何让自己的武艺更加精进,怎么行军打仗,为国效力。二十几岁,为武,凡世间可列之兵器,皆精之通之;为文,天下有名之兵书,皆能通读运用。实乃为行兵所备。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李舜臣登武科及第,在军中任职。日本曾希望侵占朝鲜,以扩充自己的领土,不过后来在海战中失败,败就败在了李舜臣手中。而李舜臣之前被丞相推荐,训练海军,独创建造了一批以铁甲“龟船”为核心的海军,战斗力极强。这就是李舜臣被韩国人大为称颂的地方。
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所谓的“龟船”其实并不是李舜臣创新所得,早在距当时的一百多年前就已经有了“龟船”,而且还是我们中国的将士所创造。那时,我国国力强盛,周边邻国每年都会有学士去我国学习知识,当然也包括军事理论和军事创新,然后再运用于国内的各种建设。
而“龟船”之法就曾被传往朝鲜。而李舜臣又喜好于各种演兵练兵之法,就习得了此法。恰好,被委任于操练海军,此法正好得以用。特别巧的是,日本与朝鲜当时的战争又特别符合此法运用之境,李舜臣就完美地发挥出了这种方法的作用。这是关于创造“龟船”的真实情况。
再说关于龟船所占之时获得的胜利,是否真的如韩国人所说,是朝鲜历史上值得纪念的大战,让李舜臣可称为“亚洲第一”。据史料记载,李舜臣充分利用“龟船”的优势,击败了日本的军队。但是,这几场战斗,都是小规模的局部战争,不是很大。在朝鲜本国来说,的确可以称之为非常值得载入史册的战争。但是在亚洲来说的话,简直可以说是不足为之称道的。
当然,他们封李舜臣为“亚洲第一战神”的理由也不仅仅如此。他们举了很多例子,大多例子要不就是过分夸大,要不就是完全按照自己的主观需求,完全捏造,丝毫不尊重历史的真实性。在这其中,以露海战役为例,说一说他们是如何捏造的。
万历二十年,日本举兵侵略朝鲜。那时,在李舜臣领导下的朝鲜兵力是绝对抵御不了日本的铁蹄的。时之,朝鲜君主见自己的江山岌岌可危,于是他向明朝皇帝借一些兵力去抵御外敌,还对明皇说,他们国家被击溃,下一次被攻打的就是明朝江山了。明皇觉得他说的有道理,于是就调了两万的兵力进行援战。本来日本都快要把朝鲜的军队全部歼灭了,这时明军增援,打的日本军队措不及防,很快就击退了日本军队。
从这场战争整体走势来看,明显就是因为明朝的军队的增援,才使整场战争的主动方由日本转向朝鲜。如果没有明朝军队的增援,朝鲜军队势必会败北,那么推到今天,韩国和朝鲜还不知道到底会不会存在呢。
但是,在今天,韩国媒体居然把这场战役的全部功劳都说成是他们自己的将士奋死抗争的结果,尤其是李舜臣领导有方。要知道,当时明朝军队的军事素质明显高于朝鲜。在那场战役中,朝鲜军队已经没剩多少人了,决胜局的主力都是明朝军队,朝鲜军队只是负责埋伏。
像这种严重歪曲事实的言论,怪不得招得日本人的鄙视。其实,李舜臣的确是朝鲜历史上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是朝鲜王朝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而且,他能够为了国家的危难,义无反顾地奉献自己。客观来说,他的事迹令人钦佩,为人令人敬仰。但是,放眼整个亚洲,他真的不足以称为“亚洲第一战神”。在亚洲,有太多太多的人胜过他百倍千倍,称其第一,实属不妥。
世间所有,皆有痕,妄想扭曲者,必不能自证也。对于以往的云卷云舒,我们可努力发现,切不可误把无云成乌云。要尊重历史规律,从历史中求教训,求进步,让现在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1576年武科及第后,曾任全罗道井邑县监等职。
1583年,丰臣秀吉用武力荡平各路军阀,统一了日本,成为日本实际意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丰臣秀吉妄图建立一个包括朝鲜半岛、中国、日本在内的封建大帝国。朝鲜成为日本征服的第一个目标。1589年,丰臣秀吉派遣使者到朝鲜,要求朝鲜李氏王朝合攻明朝,遭到严词拒绝。丰臣秀吉借机侵略朝鲜。
1591年,经宰相柳成龙举荐,47岁的李舜臣被破格擢升为全罗左道水师节度使。为抵御外侮,操练水军,建造铁甲“龟船”。
从1591年起,日本就积极着手进行侵朝战争的各项准备。李舜臣在国家危难之时,承命于全罗左道水军节度使这一海军要职。李舜臣到职后,即竭尽全力加强海军建设,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他着重抓了整顿军队和改制武器两件事。在整顿军队方面,他吸收了朝鲜海军的优良传统及外国的先进经验,对所属海军的战斗编队、战略战术、进行了改革;并加强了对部队的爱国主义教育,使指战员都成为忠于祖国、英勇善战的勇士。先进的武器是克敌制胜的重要因素。为了提高朝鲜海军的战斗力,李舜臣还对“龟船”进行了改造。改进后的“龟船”长10余丈,宽1丈多,船身及上面的“龟壳”用硬木制作,包上铁板,敌人炮火不易伤害它。铁板上还装有密集的铁钉,使敌人在接舷战时无法攀登。船头有一个大龙头,上设两个炮眼,在行进中船内可焚烧硫磺等物,烟从龙口喷出,可以起到隐蔽自己,迷惑敌人的作用。船身四周凿有很多炮眼枪眼,便于士兵在船内向敌人发射火力。同时,船的两侧各有10面船桨,战斗时一齐划动,航行飞快,进退自如。加大后的船体可多存淡水、粮食,适合长时间、远距离航行。经李舜臣改造后的龟船马上投入成批生产,在以后的壬辰卫国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1592年朝鲜壬辰卫国战争爆发后,日军20多万大军进犯朝鲜并迅速攻陷王京、开城、平壤等地,占领了大半个朝鲜半岛,韩国称这一段历史为“壬辰倭乱”。应朝鲜王朝之请,明朝派兵出援,从此开始了长达7年的中朝两国军民共同抗击日寇的战争,史称“壬辰卫国战争”。
在陆地屡战屡败的情况下,李舜臣部却于6~8月率部在玉浦、泗川和闲山岛等海战中连战皆捷,夺取制海权,粉碎日军水陆并进计划。9月任忠清、全罗、庆尚三道水军统制使。10月在釜山海战中又击沉日军海军将领九鬼嘉隆率领的敌船百余艘,而后日军海军不敢再战。
1597年,日本施反间计使其受诬告而被革职下狱后,调集重兵再犯朝鲜。朝鲜水军在庸将元钧指挥下几遭全灭。9月,他重被起用后,重整舰队,10月鏖战于鸣梁海峡,以12艘舰船击退330余艘敌舰,粉碎日军西进企图。随后移师古今岛(今莞岛),建立海军基地,同陈璘、邓子龙率领的中国水军组成联合舰队,对敌加强进击并实施海上封锁。
邓子龙,民族英雄,明代抗倭将领,1528年出生于江西丰城,表字武桥,号大千,别号虎冠道人,他三十岁时中过武举。明代中期,江西地区贼寇横行,劫掠村坊,洗劫百姓。在乡居住的武举人邓子龙,接受当地官府的征召,从军讨贼,因战功卓著,从布衣白身被提拔为正七品的广东把总,麾下有兵卒四百多人。
万历年间,广东罗旁大山一带当地百姓以赖元爵、陈金莺、罗绍清等人聚众叛乱,勾结倭寇,祸害岭南地区。原戚继光部将、镇守广东的都督同知张元勋带领当时还是广东守备的陈璘和广东把总邓子龙,剿灭岭南群寇。叛贼头目黄高晖逃进深山之中,邓子龙亲自出马,将其生擒活拿,因此升迁为铜鼓石守备。
当年明洪武大帝朱元璋为了加强对西南地区的控制,于1385年在五开洞设立五开卫指挥司(现在的贵州省黎平县),管理军民政务。但戍防在那里的士卒,多是北方人,受不了艰苦的生活,经常闹事。万历初年,以胡若卢为首的士卒串通在一起,发生哗变,不服明朝管制的当地酋长土司也参与其中,一时间靖州、铜鼓、龙里相继发生动乱。邓子龙带兵前去弹压,以“声东击西”之计,先是火攻黎平城东门,吸引叛军注意力,然后再击中主力攻破北门,很快平定了叛乱。
1585年,边患再起,缅甸的莽体瑞自称西南金楼白象王,父子二人在明代商人岳凤的勾搭下,兵犯云南,攻陷顺宁,施甸,腾冲、永昌告急。万历皇帝为平乱,派参将邓子龙和游击刘挺,各自率领五千兵马南下平乱。缅军不是正规明军的对手,被邓子龙和刘铤等明将杀得大败亏输,投靠缅甸的岳凤不得已开门投降,明军又在现在的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西南,用先进的火器击败缅甸军的象阵,邓子龙斩获颇丰,积功升任副总兵之职。
缅乱平定后,邓子龙的部下却发生了哗变。当初为了平定缅乱,邓子龙和刘铤在永昌、腾冲招募兵丁,充实军力。邓子龙和刘綎二将争功,麾下士兵也多有矛盾,不久刘綎被免职,新上任的刘天俸又被抓捕,邓子龙驭下无方,骄纵旧部,结果因为没有及时发饷,军队发生叛乱。
叛军战力太强,攻城掠县,邓子龙因为治军不严,被牵连下狱。但不久因为缅甸再次发生叛乱,邓子龙戴罪立功,重返战场,不仅平定了缅乱,又讨伐了肆虐于两广的贼寇。邓子龙虽立功后官复原职,但又被言官弹劾,罢免回家,整日以诗书自娱自乐。
此时正值朝鲜沃乱,兵部启用赋闲在家的邓子龙为水军副总兵,跟随主将陈璘前往朝鲜,抗击倭寇。李如松等将率领明军势如破竹,取得第二次援朝陆上作战的胜利,倭寇听闻关白丰臣秀吉去世,于是慌忙撤兵。陈璘带领邓子龙和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前去截击,露梁海战,倭寇数倍于明朝联军,年逾七十的邓子龙毫不示弱,率领三艘巨舰冲入敌阵之中,带领麾下三百亲兵跟倭寇展开接舷战,双方打得难解难分。
但是由于朝鲜水军的失误,将火药武器投掷到邓子龙的座船上,结果邓子龙无法返回自己的座船,麾下士卒伤亡殆尽,自己也被倭寇包围。朝鲜水军统帅李舜臣见状,率领龟甲船前去救援,结果李舜臣被倭寇的流弹击中,伤重不治。老将邓子龙手刃数人,力尽殉国,倭寇有讨取敌军将领首级的习惯,明军获胜后打扫战场时,只找到邓子龙老将军的无头遗体,首级被倭寇带走请功。陈璘命人将一块上好的沉香木雕刻成首级,为其成殓。
邓子龙虽然为国捐躯,但爱嚼舌头、喜欢空谈的言官们没有放过邓子龙的意思。兵科给事中徐观澜和张辅之联合,向已经殉国的邓子龙身上抹黑。朝廷一开始没有抚恤邓子龙的家人,反而传出要对其追责,要不是主帅邢玠的据理力争,和邓子龙家仆写下《家人旺八续报》等说明材料被陈送往京师,恐怕自诩清流的言官们,真的要大明忠魂邓子龙“流血又流泪”。
万历见状便下令追赠都督佥事,其五子邓世忠、其侄邓大继,相继在抗清战争中为国尽忠。朝鲜国王正祖李算,将邓子龙的牌位迁到康津诞报庙,享受香火供奉。但近年来,邓子龙、陈璘、李如松、刘綎等明朝将军形象在电视剧《惩毖录》中,不断被丑化,令人愤慨。
据《清朝野史大观》所载,邓子龙在朝鲜前线时,曾经救过一个年轻的女真人,这个人便是努尔哈赤。之后为了报恩,努尔哈赤叮嘱后人要将邓子龙世代供奉,等到顺治迁往北京的时候,对这个邓将军非常疑惑,身边的近臣将其解释说明,这位便是对太祖高皇帝有恩的邓子龙将军。
李如松和李舜臣的能力是没有什么可比性的,因为每一位杰出的人才都是每个朝代的产物,所以在不同时代下的人才都对各自的朝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辉永记在历史的潮流中。所以我们对两者的比较应该客观点。在古代的中国战争中,武将必然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人物,一位实力强大的武将可以做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以我们也总喜欢拿历代武将来比比他们的实力谁更胜一筹。
如果是同朝代的话,那么比试就非常容易,像三国吕布一人可抵过刘关张三人,由此可见吕布实力更强。那如果是不同朝代的武将互相比较,那就不是那么容易的是,比如西汉名将与唐朝开国名将相比,谁也说不准谁的能力到底更胜一筹。比如海军将领跟陆将领比,有谁的能力更强呢?十六世纪中叶,中国正在处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王朝:明朝。这时的日本结束了混乱的“日本战国”状态,加上旁边的朝鲜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于是日本出现了侵略他国是自己本国更富强的想法。所以中国联合朝鲜共同抵抗日本的侵略,就有了著名的战役——“壬辰倭乱”。此战中有两名著名的将领突显而出,一名是明朝陆军将领李如松,另一名就是朝鲜海军将领李舜臣。
李如松拥有中国传统武将的英勇和睿智,采取智取的方式给我们上演了一场以少胜多的好戏。以四万明军打下了有十万驻兵的平壤,而且用时极短,李如松亲自上阵,不到一日攻下城池。此战功值得流传百世,李如松的能力也在此战役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另一位是海军将领李舜臣,他在此战的目的是收复失地,但犹豫此时的日本就是海军力量并不是非常突出。所以李舜臣并没有表现的那么一鸣惊人,但是他的辅助作战的是此战役的中必不可少的。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每一位杰出的人才都是每个朝代的产物,所以在不同时代下的人才都对各自的朝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辉永记在历史的潮流中。所以我们对两者的比较应该更在客观点。
李舜臣,字汝谐,号忠武,汉城人。他在壬辰卫国战争中率领水师多次击败日本侵略军的舰队,为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卓越的贡献,自己也献出了生命。李舜臣将军的名字和他的英雄事迹,在朝鲜人民中代代流传,至今家喻户晓。
16世纪末,李氏朝鲜党争激烈,兵备废弛,国防空虚。1590年丰臣秀吉完成日本统一,积极准备对朝鲜和中国发动侵略战争。1592年, 为农历壬辰年,日本侵略军10余万人悍然登陆釜山,长驱直入,连陷汉城、平坏、开城,国王北逃义州。朝鲜人民纷纷组织“义军”,抗击敌人。
全罗道水师在左水使李舜臣领导下,在南海一带主动出击,连战皆捷,挫败敌人的嚣张气焰和侵略计划。他改进的龟船在海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龟船长约11丈,宽丈余,穹窿如龟;船身复以铁壳,装锥刀,敌人无法接近,无法焚烧,前后左右有72个炮眼,能多角度射击敌人;数十人摇橹,行驰如飞;也能装较多粮食和饮水,长期航行。
龟船是铁甲舰的始祖,是近海战斗中最优秀的战舰,朝鲜人民至今引为骄傲。1592年7月,李舜臣率领舰队在闲山岛一带击毁敌舰达百艘,歼灭日本海军主力,史称“闲山岛大捷”。这次大捷大大鼓舞各地“义军”的抗敌决心,迫使日军不敢从平壤北进,为明朝援军的到来赢得了时间。李舜臣因功封资宪大夫和全罗、庆尚、忠清三道水军统制使。
1492年底,明朝政府应朝鲜请求,派大将李如松率兵援朝。次年正月,朝、明联军经过激战解放平坏,4月光复汉城,将日本侵略军赶到釜山沿海一带。接着,日方玩弄和谈阴谋,妄图争取时间卷土重来。1597年2月。 丰臣秀吉派军14万人再侵朝鲜,重点在海上。这时李舜臣被解职,继任者昏庸无能。日军乘机歼灭朝鲜水军主力,攻陷闲山岛。朝鲜政府迫于压力,重新起用李舜臣。他以大局为重,激励所剩120余名战士,奋勇杀敌。他利用珍岛东面鸣梁海峡有利地形,暗设两道铁索,使敌舰能进不能出,关门打狗。9月16日一战,竟击毁敌舰300多艘,歼敌4000余人。
鸣梁大捷是海战史上以少胜多的杰出战例,充分显示李舜臣的指挥艺术和朝鲜军民奋勇杀敌捍卫祖国独立的决心。明朝再派援军支援,在陆上多次击败敌人。1598年11月,朝、明联合舰队在庆尚道西南沿海的露梁海面击沉敌舰300多艘,歼敌万余,给侵略者以毁灭性打击。明军老将邓子龙的战船不慎起火,舜臣驶舟来救,不幸左胸中弹。他把战旗交给侄儿代施号令,并嘱不许声张。朝、中名将李舜臣和邓子龙,还有许多支援朝鲜反侵略斗争的中国官兵,最后壮烈牺牲。朝、中两国人民休戚与共、互相支援,用鲜血谱写了一曲战斗友谊的颂歌。壬辰卫国战争以朝鲜人民的最后胜利而结束。
因此说李舜臣是朝鲜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鸣梁海战,朝鲜人对外号称十二条船击毁日军近百条战船,歼敌八千人,还拍出来**鸣梁海战,票房也不错,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这场海战以及李舜臣的知名度。然而事实上呢,这场海战首先没有太多决定性意义,此战结束之后日军只是暂时退却,后面依然是一路平推,端了李舜臣的海军基地,日军陆军也是一路猛进打下汉城,迫使朝鲜国王跑到了辽东。
李舜臣当时确实只有十二条船,但是后面还有一百多条改装民船。而日军的三百多艘船里,战船只有一百三十艘,后面是二百多属于补给船,但是到了**里,就是李舜臣孤零零的十二条船面对遮天蔽日的日军舰队了。
再说后期的露梁海战,按理说那可比鸣梁海战吊多了。双方上千条参战的战船,明军各类型战船,大到百米之长,各种功能,五花八门,多种火器,兵力据说是明军约19万,朝鲜约7000,日军约17万,战斗过程也是跌宕起伏,明军老将邓子龙和李舜臣的一部拦截撤回日本本土的部队时遇日军主力舰队被围,邓子龙七旬高龄还率领部下与日军肉搏,最后反而被友军(李舜臣军)误伤身亡,李舜臣去救结果也阵亡于此(在龟船里被流弹打死),然后明军反包围日军,最后剿灭日军主力,歼敌12万。
由上可知,这两场战役完全不是一个级别,可是李舜臣最后几乎就是韩国海军战神,而邓子龙呢?又有多少人知道。
小编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如下:
当时明朝并不以打败日本为荣,只认为是理所当然,所以史书和民间没有重视。不是一个级别的对手有什么好吹。
鸣梁海战对于当时的高丽来说,确实是在抗日最艰苦阶段朝军一个结结实实的大胜,击毙了一位日本战国时期的大名,就算不能转折战争形势,也很大程度提升了抗日军民士气!
高丽那边不可能把主要战功为中方的战役拿出来吹,而且李舜臣是朝鲜半岛历史上唯一一个能拿的出手的名将,韩国不使出举国之力来吹他吹谁。
历史上真实的鸣梁海战是怎么样的
本文2023-10-07 10:38: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6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