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后代关系图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刘邦后代关系图,第1张

刘邦后代关系图有:

西汉:

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废帝刘贺,

宣帝刘病已,元帝刘奭,哀帝刘欣,平帝刘衎。

东汉:

光武帝刘秀,明帝刘庄,章帝刘炟,和帝刘肇,殇帝刘隆,安帝刘祜,婴帝刘懿,顺帝刘保,冲帝刘炳,质帝刘缵,桓帝刘志,灵帝刘宏,少帝刘辩,献帝刘协。

《史记 高祖本纪》中说:高帝八男:长庶齐悼惠王肥;次孝惠,吕后子;次戚夫人子赵隐王如意;次代王恒,已立为孝文帝,薄太后子;次梁王恢,吕太后时徙为赵共王;次淮阳王友,吕太后时徙为赵幽王;次淮南厉王长;次燕王建。 

刘邦死后,孝惠帝刘盈即位。 所以,刘邦是有后代的。现在姓刘的人很多,其中有一部分应该是刘邦的后代。 可以粗略统计一下,汉朝皇族生育后代很多,以至于汉末大部分刘姓出自皇族,而刘姓大规模改姓不是很厉害,所以现在应该大部分刘姓是其后代。

而且如果算上母系遗传的话,许多李姓也是刘邦之后,因为唐高祖李渊的外祖父是刘邦后代独孤信,所以刘邦后代非常多,甚至可以这么说,谁家祖上没个姓刘姓李的祖先。

扩展资料:

刘邦(公元前256年十一月二十四—前195年四月二十五),即汉太祖高皇帝,沛丰邑中阳里人,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有突出贡献。

第1任 汉高祖 刘邦(公元前256-前195年)。

第2任 汉惠帝 刘盈(前211年-前188年)。

第3任 汉少帝 刘恭(--前184年)。

第4任汉少帝 刘弘(--前180年)。

第5任 汉文帝 刘恒(前202--前157)。

第6任 汉景帝 刘启(公元前188-公元前141)。

第7任 汉武帝 刘彻(前157年-前87年)。

第8任 汉昭帝 刘弗陵(前94-前74年)。

第9任 汉少帝 刘贺(-前59年)。

第10任 汉宣帝 刘询(公元前91--前49年)。

第11任 汉元帝 刘奭(公元前74年-公元前33年)。

第12任 汉成帝 刘骜(公元前51--前7年)。

第13任 汉哀帝 刘欣(公元前25年-公元前1年)。

刘邦是西汉的开国皇帝,从一界草民,成就乱世基业,开创了一统天下的西汉皇朝,而他之后,都是其子孙也。但是王莽政变之后,西汉就已衰落,而东汉的皇帝刘秀,也是西汉皇朝的皇孙,打着匡扶汉皇的名义,建立了东汉政权。基至包抱后蜀的刘备,都是是东汉皇孙自居,建立蜀国,自立为帝的。所以这些其实都算是刘邦的后代。

参考资料:

-汉高祖

鲁荒王朱檀1370——1389,明太祖第十子,齿序第九子。洪武三年1370受封鲁王。十八年1385就藩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二十二年1389薨,谥曰荒,故世称“鲁荒王”。死后葬于今山东邹城市(九龙山),墓被称为荒王陵。

湖南省

湖南湘潭·中湘朱氏三修族谱九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清)朱佑学 纂修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活字本九册

湖南湘潭·唐兴湾朱氏托上房九修支谱十二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国家图书馆 (民国)朱德经等编修 1930年沛国堂活字本十四册

湖南湘乡·朱氏重修族谱三十五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三卷:1、2首) (清)朱建辅 朱国恒修 清光绪元年(1875年)观文堂活字本三册

湖南桂阳·蓝田朱氏通谱十卷首二卷末一卷 藏地:中国社会科学 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福建师范大学 (清)朱映圭纂修 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鼎兴堂铅印本二十二册

湖南桂阳·朱氏通谱二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 藏地:吉林大学 (民国)朱瑞乡重修 1936年鼎兴堂活字本三十八册

湖南·桂阳廊木朱氏族谱不分卷 藏地:吉林大学 (清)朱咸亨 朱敷化修辑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活字本三册

湖南慈利朱氏族谱三十七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民国)吴弹赦朱熙铸纂 1936年铅印本十二册

湖南益阳·丰城杨湖朱氏重修族谱八卷首一卷 藏地:湖南省图书馆 (存卷1、2、3、首) (明)朱学 礼修明万历刻本 一册

湖南永州·始祖朱政,唐中和元年(881)时任都知兵马使的朱政,率三万大军攻打黄巢,从山东济南南下,过荆州、衡阳,直逼广西贺县;得胜后班师,途经今江永县"日月相会",政公因身患难与共重病,自知难以北归开封,山凶新车山青水秀,土地肥沃,遂上表朝廷,解甲归田;朱泽是朱政之后,明洪武年间,朱泽遵高祖你朱仲雷之命,隐居不仕,率本支后裔散居于潇水上游河畔贝芝头村,居于4 乡17村,人口过万。辈分派语:守尚朝日继,钟源相世在,锡泰罗熙坦,建隆治恩显,承延亿载光,纯修培祖德,远代定荣昌。

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11子蜀王朱椿家族

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3子代王朱桂家族

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14子肃王朱(木+英)家族

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5子辽王朱植家族

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

16子庆王朱栴家族

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昆

18子岷王朱楩家族

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禋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镕基即使岷王后裔。

19子谷王朱橞家族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

20韩王朱松家族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

21子沈王朱模家族

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皙暐,圭璧澈澄昂

23子唐王朱桱家族

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5子伊王朱(木+彝)家族

颙勉諟吁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1368年)登基后,实行皇子封王制度,以固大明江山社稷。太祖26子中除长子朱标封为太子,第二十六子朱楠因年幼夭折未封外。北起辽冀,南抵湘桂;东江鲁,西甘川。数百万平方公里的中华大地上,秦愍王朱樉、晋恭王朱棡、燕王朱棣(后尊为帝系)、周定王朱橚、楚昭王朱桢、齐王朱榑、潭王朱梓、赵王朱杞、鲁荒王朱檀、蜀献王朱椿、湘献王朱柏、代简王朱桂、肃庄王朱楧、辽简王朱植、庆靖王朱[木旃]、宁献王朱权、岷庄王朱楩、谷王朱橞、韩宪王朱松、沈简王朱模、安惠王朱楹、唐定王朱桱、郢靖王朱栋、伊厉王朱[木彝]等24子全部受封其间为亲王。侄孙朱守谦封为靖江郡王。

明制,皇子封亲王,授金册金宝,岁禄万石,府置官属。护卫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至一万九千人,隶籍兵部。冕服车旗邸第,下天子一等。公侯大臣伏而拜谒,无敢钧礼。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则授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长孙立为世孙,冠服视一品。诸子年十岁,则授涂金银册银宝,封为郡王。嫡长子为郡王世子,嫡长孙则授长孙,冠服视二品。诸子授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其生也请名,其长也请婚,禄之终身,丧葬予费,亲亲之谊笃矣。王之爵位嫡传,嫡无子封庶。封到山西的先后有三王,太原三子晋恭王朱棡,大同十三子代简王朱桂,潞州(今长治)二十一子沈简王朱模。今天能看到的遗迹有太原的万寿宫,原晋王府的皇庙;大同的九龙壁,原代王府邸的照壁;长治的太行太岳烈士陵园,原沈王府邸旧址等。

明太祖朱元璋考虑到后世子孙繁多,取名可能重复,故给各子各起二十字为派语,依次相衍。每个子孙名字的中间一字要用规定之字,后字要用规定的偏旁,旁以"火、土、金、水、木"为序,惟靖江王可不拘。例如:明惠帝朱允炆为东宫"允"字辈,故范"允"字,而"允"字辈在东宫系第一代,后字当从"火";明庄烈帝朱由检,则是燕府(后成祖)第十代"由"字辈,故范"由"字,而"由"字辈在燕府系第十代,后字当从"木"。范字排列合撤押韵,成为中国人名学上之奇观。各府派语及府址旧址具体见下:

东宫: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府址江苏南京)

秦府:尚志公诚秉,惟怀敬谊存,辅嗣资廉直,匡时永信敦。(府址陕西西安)

晋府: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府址山西太原)

燕府: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府址北京)

周府: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格广登庸。(府址河南开封)

楚府: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士立全功。(府址湖北武汉)

齐府: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府址山东青州)

潭府:(府址湖南长沙)自焚无子

赵府:(洪武4年薨,是年三岁)

鲁府: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府址山东兖州)

蜀府: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府址四川成都)

湘府:久镇开方岳,扬威谨礼仪,刚毅循超卓,权衡素自持。(府址湖北荆州)自焚无子

代府: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府址山西大同)

肃府: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府址甘肃兰州)

辽府: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丽龙舆。(府址湖北荆州)

庆府:秩邃寘台鼒,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衎,骘眷发需毗。(府址宁夏银川)

宁府:磐奠觐宸拱,多谋统议中,总添支庶阔,作哲向亲衷。(府址江西南昌)

岷府:徽音膺彦誉,定干企禋雍,崇礼原谘访,宽镕喜贲从。(府址甘肃岷县)

谷府: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怿豫,扩霁昱祯祥。(府址湖南长沙)

韩府:冲范徵偕旭,融谟朗璟逵,亶韶愉灏慥,令绪价蕃维。(府址甘肃平凉)无子国除

沈府:佶幼诠勋胤,恬珵效回瑝,湜源諲晳暐,圭璧澈澄昂。(府址山西长治)

安府:斐序斌廷赏,凝覃浚祉襄,恢严颛辑矩,缜密廓程纲。(府址江西南昌)

唐府: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府址河南南阳)

郢府:伟闻参望奭,箴诲洎皋夔,麒麟馀积兆,奎颖晔璇玑。(府址湖北安陆)无子国除

伊府:颙勉諟吁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府址河南洛阳)

靖江府:赞佐相规约,经邦任履亨,若依纯一行,远得袭芳名。(府址广西桂林)

折叠编辑本段朱字辈

朱姓明代王族字辈

长子懿文太子朱标家族: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

3子晋王朱(木+冈)家族:济美钟奇表,知新慎敏求,审心咸景慕,述学继前修

4子燕王朱棣家族:"高瞻祁见(礻+右),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促,简靖迪先猷

5子周王朱(木+肃)家族:有子同安睦,勤朝在肃恭,绍伦敷惠润,昭恪广登庸

6子楚王朱桢家族: 孟季均荣显,英华蕴盛容,宏才升博衍,茂土立全功

7子齐王朱(傅亻改为木)家族:贤能长可庆,睿智实堪宗,养性期渊雅,寅思复会通

10子鲁王朱檀家族: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兼达,康庄遇本宁

11子蜀王朱椿家族:悦友申宾让,承宣奉至平,懋进深滋益,端居务穆清

13子代王朱桂家族:逊仕成聪俊,充廷鼐鼎彝,传贻连秀郁,炳耀壮洪基

14子肃王朱(木+英)家族:瞻禄贡真弼,缙绅识烈忠,曦晖跻当运,凯谏处恒隆

15子辽王朱植家族:贵豪恩宠致,宪术俨尊儒,云仍祺保合,操翰而龙舆

16子庆王朱(木+旃)家族:秩邃(宀+真)台(才头+鼎),倪伸帅倬奇,适完因巨(行的中间+干),骘眷发需昆

18子岷王朱(木+便)家族:徽音膺彦誉,定干个(礻+西头+土)雍,崇理原谘访,宽镕喜贲从

朱镕基即使岷王后裔。

19子谷王朱(木+惠)家族: 赋质僖雄敞,丛兴阐福昌,笃谐恂怪豫,扩霁昱祯祥

20韩王朱松家族: 冲范征偕旭,融谟朗(王+景)逵,(颤不要页旁)韶愉灏(忄造),令绪价蕃维

21子沈王朱模家族:佶幼诠勋胤,恬(王+呈)效回(王+皇),(氵+是)源(言+西头+土)皙(日韦) ,圭璧澈澄昂

23子唐王朱(经纟改为木)家族:琼芝弥宇宙,硕器聿琳琚,启龄蒙颂体,嘉历协铭图

25子伊王朱(木+彝)家族:(禺+页)勉(讠+是)(讠+于)典,褒珂采凤琛,应畴颁胄选,昆玉冠泉金。

  5 经济实用型婚姻

  所谓的经济实用型婚姻是穷人为省钱而自发实行的一种婚姻的变通。也就是说,它没有聘娶这一关,能省下一笔财礼,甚至能减少日常婚姻消耗,经济、方便、实用。具体有以下几种:

  1)交换婚。它是中国历史上很典型的一种婚姻形式。它是指两个不同姓的家族通过协议,互换异性子女互为配偶的婚姻方法。一家男子娶另一家女子,必须以一女嫁到对方家作为交换条件。

  中国古代,从上到下,交换婚广为流行。比如西周时姬、姜两姓世代为婚。汉武帝娶卫青之姐卫子夫为皇后,卫青则娶武帝姐平阳公主为妻,汉梁荒王刘嘉娶任宝姐妹,而任宝则以刘嘉之妹刘园子为妻。当然,贵族之间的这种交换,其初衷乃是出于政治目的,扩大政治资源,按现在的说法是:资源共享,强强联合。而穷人也不傻,自然学会了这一手,并且成为交换婚的主要消费群体,其特点是:弱弱联合,互通有无,降低成本,节源开流。由于穷人在历史演义里的沉默,所以我们找不到穷人交换婚的史料。但是在文艺作品里,我们见到的太多了,甚至我国某些农村地区,目前仍有交换婚存在。

  2)入赘婚

  入赘婚在中国这样一个夫权社会,是很另类的一种婚姻形式,其特点是:男方到女方家入户,俗称倒插门。儿女生下来,还要姓女方家的姓。总之,这种婚姻形式里的男人,很受社会歧视,他到女方家,象个卖大力丸的,或者象头老黄牛,闷头干活罢了。而男人之所以选择这种方式,更多的是出于经济原因,家穷,掏不出彩礼,娶不起媳妇。二是心里原因,自家兄弟多,卖出去一个也无所谓。三是性格原因,男人老实巴交或者另一个极端-好吃懒做游手好闲。咱们日报上曾登过一则社会特刊,说的是汤阴县城,一个哑巴女孩的家长为其招了个上门女婿,小伙子长得很帅,没想到那家伙好吃懒做,喝了酒还老打哑巴女。哑巴女自尊心强,瞒着家里不说。事发后,女方家长把这小伙赶走了。小伙子在外面混了一段,混得不如意,又自己回来了,小哑女痴情,打着手势欢迎他回来。家里人想,他改好也就算了。没想到小伙子在外面混了一段,变得更坏了,还出去嫖妓,更打哑女,家里人一急,再次赶他走。小伙一急,把哑女,丈母都给杀了。总之,一般男人是不选择入赘婚的。

  但是一但选择入赘婚,其经济效益很可观的,女方家不但放弃彩礼要求,还要倒贴很多,比如给你一块地,三间房什么的。如果没有经济这味引诱剂,男人是不会上勾的。当然,对于更穷的男人,媳妇本身就是笔很大的财富了。所以,对经济可能没有要求。

  关于入赘婚的起源,史载 先秦时即已存在,宋朝时开始流行。到元朝时,分为四种类型:养老型-一辈子生活在女方家中,为女方父母养老;年限型-双方约好一定的年限,年限内生子,归女姓,年限外,归男姓;出舍型-夫妻成家,从妻家分离出来,独立过;归宗型-双方约定的年限到期,或妻子死,男子回到自己家中。

  现代的农村社会,这种婚姻方式依然大量存在,我老家的村长,就在村附近厂矿里的外来打工者当中为自己的女儿挑了一个老实又漂亮的穷小伙,单独给他们盖了一桩院子,有老丈人的权势罩着,小两口过得也是有滋有味的。至于现代都市中,隐性倒插门、倒插门的变种也大量存在,2002年的《中国青年报》曾做过一个专题报道《我的婚姻断裂在城乡结合部》,文中的男主人公一肚子苦水,他们本是乡下人,在城市里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留城,妻子是城市户口,先天就优越了那么一点。如果这男人的工作是女方家帮助安排的,这男人又得暂时住女方家里的话,那就惨了。他们所诉的苦,其实跟历史上社会上的倒插门女婿有着本质的相同。毕竟是受过高等教育的,平时过日子也没什么,男方主内又主外,社会学者考察,这种婚姻里的女性常对外扬言的一句话是:家里的活全靠他了!他们生活中的冲突一般起因于男方家长及亲戚的光临。也就是说,这种婚姻,似乎只是女方家的根据地,男方家却没享受的权利。上面那篇报道中,其中一个男主人公,其母千里迢迢来看儿子,带来一兜平时不舍得吃才攒下来的咸鸡蛋,却被儿媳妇扔到了垃圾箱里,男人也是无可奈何。这其中的东西,不是历史课所能描绘出来的,大家可看一下文学里的有关章节,王大进的长篇小说《欲望之路》,描写得相当出彩。影视镜头里也常有此类情节!

  3) 童养媳。

  童养媳是中国颇有特色的一种传统婚俗。它是指有儿子的家庭,抱养人家的童女为养女,等到儿子与养女达到结婚年龄,使他们完婚成亲,俗称圆房。由于这种媳妇来时年少,需要长大成人后才可成亲,所以又叫待年媳。当然,还有叫等郎媳的,乃是男方还没有在娘胎里酝酿,父母就为其领养媳妇的,其功能约相当中国人给女孩子起名招弟,一切尽在不言中。

  童养风俗在我国古已有之,《三国志》载:“该诅国女,至10岁,婚家即迎之长养为媳。”宋代之后,这一风俗便开始盛行。盛行的原因,还在于它的经济性。贫家生女,养不起,即送小康人家,少不得,还能换得几斗米谷。而男方呢,并不是凭空做好事,而是不愿掏太多的聘礼,或者说,掏不起聘礼,市场就这样形成了。尽管男方抚养儿媳需要开支,但日常花费不成问题,用不着一下子拿出那么多的聘礼与聘金,相当于在银行存钱,化整为零,零存整取,再说了,男方家可能还要沾点便宜,因为童养媳在夫家,要参加繁重的劳动,既是童工,又是义工,家务活都包给她了,甚至得抱养自己的丈夫。有些夫家,贪图女方的劳动力,常常抱过大的媳妇儿,所以,民间有“十八岁大姐九岁郎,晚上睡觉抱上床,不是公婆还双在,你做儿来我做娘”的“小女婿”歌谣。甚至还有更差劲的:“十八岁大姐周岁郎,高矮个子一般长,白天喂吃又喂喝,晚上帮他脱衣裳,来尿糊屎我侍候,说是老婆象他娘”。这里举几个我知道的例子。第一个,我四奶奶,就比我四爷大了整整十三岁。还有一个,我老家一位邻居,现在快八十岁了,他九岁时与他那童养媳圆的房。当时的新郎官太小,睡着后象个小死猪,大家想想那时候乡下的穷小子,白天疯了一天,晚上睡得当然沉了,而且还尿床。圆房前,都是他老娘侍候他尿尿。待圆了房,婆婆当然不管了。可新媳妇儿害羞,也不管。圆房的第一天,婆婆就告诉儿媳,晚上得把结新郎尿尿。新娘不好意思,所以,第二天早上,大家都看见她出来晒被子,不用说,新郎尿床了。第三天,又发现她出来晒被子。婆婆说:你晚上怎么不叫他起床尿尿?新娘说:我叫了,叫不醒。婆婆说:把他扔井里他照样睡得香,如何叫得醒?你直接把接他得了。那时候穷,新娘就这两床被子,她心疼啊。第三天晚上。婆婆去听房,先是听见媳妇在哎哎的叫新郎起床,那时候的媳妇害羞啊,从不直接叫自家男人的名字,只会叫“哎”,这么哎哎了一会儿,没有动静,新娘就抱起新郎,抱结他尿尿。婆婆在外头一看,高兴坏了,媳妇终于上道了。没想到这一高兴,在外头弄出了动静。里头的新娘听见了,不好意思,手一撒,把睡得正香的新郎扔尿捅里去了。后来更有趣了,我父亲与这位邻居同是村干部,两个人有一天领着公社(那时候的乡政府叫公社)的一位干部上门 吃派饭,那乡政府一进院子,看见一个妇人在纺花,就感叹地对我那邻居说:老李,不简单哪,你娘这么大年纪了,还会纺花。这故事在我们老家流传至今。如今,那老大爷还挺健康的,那新娘子,已成一根小虾样了,两眼眯成了一条缝。

  如果说倒插门女婿的日子不好过,那童养媳更苦了。郑板桥诗云:

  小妇年十二,辞家事翁姑。

  姑令杂作苦,持刀入中厨。

  析薪纤手破,执热十指枯。

  姑曰幼不教,长大谁管拘。

  今日肆詈辱,明日鞭挞具。

  五日无完衣,十日无完肤。

  吞声向暗壁,啾唧微叹吁。

  岂无父母来,洗泪饰欢娱。

  一言及姑恶,生命无须舆。

  4) 典妻婚

  所谓的典妻,也叫租妻,历史上广泛流行于浙江、福建、甘肃、辽宁和山西。辽宁叫搭伙,甘肃曰僦妻,在山西被称作挂帐,百姓也有叫“拉边套”的

  出租妻子是一种更经济的婚俗形式,简而言之,就是丈夫把妻子出租给需要老婆的人。时间长的叫做典妻,时间短的称租妻。《全国风俗大观》记述:“贫苦之家蓄妻不得温饱,可以租之于人,共订合同,半载或一年、三年,以本夫之需索,以定时期之长短。期满则退回而已。”

  租妻习俗在宋元时代就已流行,沿至明清。冯梦龙《寿宁待志》载:“或有急需,典卖其妻,不以为讳。或赁与他人生子。岁仅一金,三周而满,满则归迎。典夫之宽限更券酬直如初。亦有久假不归遂书卖券者”。

  典妻规矩,有以下几种:

  1) 典妻双方当事人,被典之妻原主和典主,必须得订立典婚书,双方签字画押生效。一式两份,原夫和典夫各一份,内容包括典妻原因、期限、典价、子女抚养、归属等。

  2) 典妻同样需媒人做证,媒人名字也必须媒人签在典婚书上,以备日后查询。

  3) 典妻所生子女跟从典夫之姓,归典夫家所有,典子拥有典夫的财产继承权,亦可列入典夫家谱。

  4) 典妻的婚礼多在夜间举行,摆宴请客,洞房礼俗一如其它,但并不张挂彩灯。

  5) 在夫妻关系与母子关系方面,典妻婚与其它类型的婚姻形式表现出截然不同的特征,它的临时性决定了它的特殊性。首先,它是特殊的夫妻关系,典妻一般住典夫家中,但也可以住原夫家,每个月到典夫家同居若干天,同居时原夫要回避,不能象亲戚那样,去典夫家串门唠磕什么的。其次,典妻的主要功能是生子,原则是留子不留娘,子只能承认典夫之妻为娘,浙江某些地区,典子称自己的生母为婶 婶。有鉴于此,典妻又称租肚皮。前年,南方某报上出则广告,四川一女人要出租自己的肚皮,租金十万,说自己是文化素质高,大学文凭,故而租金高云云。可惜没看到下文,不知她生意是否出成。一句话,传统文化总有人发扬广大,倒省得我等操心了。第三,典妻乃是以人为物,论价典租。租金的多寡,自然要根据物品的质量、市场的行情来定高低,如此,女人的年龄、容貌、生育能力及租时的长短,都是定价时要参考的。

  典妻是穷人与无赖混日子的最后策略,典主一方需要生息子嗣,却无力更娶,典妻一方,为生计所迫,要动用最后的资源。既然是经济买卖,那么就可能有纠纷,甚至比普通买卖还要麻烦,《元典章》载:其妻既入典雇之家,公然得为夫妇或婢妾,往往又有所出,三年五年期满之日,虽曰归还本主,或典主贪爱妇之姿色,再舍钱财,或妇人贪慕主之丰足,弃嫌夫主,久则相恋,其势不得不然也。轻则添财起典,甚则偕以逃亡,或有情不能相合,因而杀伤任命者有之。

  典妻容易出麻烦,再者,“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的儒家正统思想也容不得大家如此的大做买卖,所以,朝廷与法律严禁租妻,如《明律·户婚·婚姻》规定:凡将妻妾受财典雇于人为妻妾,杖八十。但是人伦与法律,在经济面前,其抵抗力是值得怀疑的。一句话,你禁你的,我典我的,民间百姓乐此不彼。近代,浙江地区仍流行这个。中国“左联”作家柔石的小说《为奴隶的母亲》就是以民国初年浙东农村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典妻悲剧故事:主人公是一个善良、温厚的妇人,贫病交加的丈夫为了还债和活命,把她“出典”给一个家道殷实的老秀才,替人家生孩子,她抛下幼小的儿子春宝,来到秀才家。在秀才家生活了3年,终于完成任务-生下一子秋宝。待回到自己的家,丈夫快要病死了,孩子也不认娘了。

  典妻,有点象穷人与不太富的人之间做的一种偷税漏税的买卖:第一,典主之妻不会生育,或者说没有生育男丁,按当时的社会主旋律,她得主动为夫纳妾。是典一个替自己生子还是弄来一个小妾与自己分庭抗礼呢?事关自己切身利益,典主之妻当然愿意选择前者-给丈夫弄个临时妾,或者叫钟点妾。第二,典主也乐意,如果能娶回家二个三个的,当然更好。只是自己的经济能力有限,家中无妻,或者说有个悍妻,那就只好退而求其次,临时把别人的老婆租用一下了。第三,典妻之原主也乐意,充分利用自己手中仅有的国土资源,以能赚一块是一块的精神奔赴小康之路,也算是取财有道吧。唯有这被典的女人,约等于球,被人踢来踢去,身体与心理都找不着应有位置,该是何等的凄惶!

  6、 鬼婚

  又叫冥婚,阴婚,即幽冥世界的婚姻。起源很早,至少在先秦时期就已流传开来。名目很多,冥配,配骨,幽婚,圆坟。

  《周礼》有关于冥婚的记载:“禁迁葬者,与嫁殇者”。“迁葬”,郑玄注:“谓生时非夫妇,死者葬同穴,迁之使相从也。”孔颖达进一步解释为“迁葬,谓成人鳏寡,生时非夫妇,死乃嫁之”。意思是说,人成年后还没有结婚就死亡的,往往施行迁葬,即冥婚仪式。古代中国注重成年礼,男子20岁而冠,女子15岁而笈,都算是成年了,但如果无婚,死后不能享受祭祀。再者,死者没有婚配就死亡的,在生人看来,死后无伴,当是很可怜的,这大概是冥婚流行的理由吧。当然了,冥婚也有现实的利益,鬼婚双方的亲家虽然俗称鬼亲家,但并不是等他们做鬼后才做亲家的,而是跟真正的亲家一样互相来往着,所以,死者家如果是富室之家的话,鬼媒上门的自然也多一些。还有,生者早婚现象比较严重,鬼婚同样如此,发展到农村,干脆不分年龄,为所有的早亡者结鬼亲了,比如曹操爱子,就是那个称象的曹冲,估计是太聪明了,13岁就死了,曹操将他和甄氏之女合葬。

  鬼婚的仪式,一如生者,彩礼什么的,一样不可或缺。唯一不同的是,把闹洞房这一项改作圆坟了,也就是把双方亡人的尸柩迁葬于一起,

  明代《菽园杂记》记述说:“山西石州风俗,凡男子末娶而死,其父母俟公大有女死,必求之以亡,议婚定利纳千,率如生者,葬曰亦复宴会亲戚,女死,父母欲为赘婿,礼亦如之”看意思,鬼婚也有倒插门的。

  民间鬼婚故事太多了,这里咱就不再罗嗦了。谈神论鬼,不是我的爱好,就讲到这里吧。

前言: 1969年冬,在山东省济宁市下辖市区东北25里的九龙山之南麓,当地群众正在开挖防空洞之时发现一座古墓。1970年春至1971年,山东省博物馆和济宁市考古工作者对该座古墓地宫进行发掘,确认该墓主人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鲁王朱檀。鲁王墓中共出土各类随葬品1100余件,经修缮后于1988年3月正式对外开放。1992年鲁王墓被列为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又被国务院确定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鲁王墓出土文物中有当世仅存的明初亲王冕冠—九旒冕及明初亲王制皮弁实物—九缝皮弁。还有山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镶嵌了各色宝石33颗金镶玉带。那么这位享受了如此奢华陪葬品的鲁王究竟是一位什么样的人物呢?他的一生及其后代又有些什么传奇故事呢?

朱檀,生于大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十七日,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子。朱檀的生母宁妃郭氏,是大明开国功臣郭兴和郭英的妹妹。在当年十一月的大封功臣之时,郭兴被封为巩昌侯,郭英也在日后被封为武定侯。

四月七日,朱元璋第一次大封诸王,刚刚满月的朱檀被封为鲁王,是当次册封的所有亲王之中年龄最小的一个。由于朱檀年纪太小,根本无法出席册封典礼,老朱特地设立"保抱"一职,专门负责抱着年幼亲王行礼。

随着鲁王年龄增长,朱元璋开始考虑他的封国所在。当时秦王、晋王、燕王等成年亲王都被派往边境线上戍边,但对于鲁王,老朱显然还是网开一面。洪武十二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设立兖州护卫指挥使司,标志鲁王封国被确立为兖州。兖州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为古九州之一,本属于济宁府管辖。但在册封鲁王之后,朱元璋将兖州升格为兖州府。洪武十三年三月,又下诏在兖州动工兴建鲁王宫殿。

洪武十八年三月二十四日,开国元勋信国公汤和的女儿被册为鲁王妃。十月二十一日,鲁王携王妃一起就藩兖州府。

在《明史》的记载中,鲁王朱檀是一个 "好文礼士,善诗歌" 的优秀亲王。也许鲁王表面上确实像《明史》说的那样,有着贤王的做派。但是《明太祖实录》中却在朱檀就藩两年以后突兀地又记了一条鲁王成婚的记录,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从《实录》刻意强调这次的鲁王妃是前妃的妹妹来看,鲁王的这位前妃身上必然发生了不可明言的变故。但是《实录》和《明史》都对此事讳莫如深,让人不得要领。好在有明初大内密档《太祖皇帝实录》这本书,为我们透露了汤妃的下场。

鲁王夫妇二人将大量民间及军中孩童绑入王府阉割,传说所阉割之物被用来当作药引,配合夫妇二人炼丹。如此伤天害理,自然让平民出身的朱皇帝怒不可遏。二人被带回南京后,朱元璋下令对鲁王施以"髡刑",即剃光犯人的头发和胡须,是上古五刑之一,对犯人极为羞辱。至于王妃汤氏,虽然朱元璋气急败坏说要将她凌迟,但想来老皇帝不至于让一个大男人刽子手去给儿媳这样用刑,王妃大概率是被勒令自尽了。

这件皇家丑闻,朱元璋一定是自感没脸,同时对于老伙计汤和也过意不去,这才有了册封汤和次女再为鲁王妃的举动。

可惜的是朱元璋的一片苦心,并不能为儿子朱檀所理解。他继续服食着金石丹药,甚至毒性发作把眼睛给弄瞎了。洪武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六日,鲁王朱檀终于毒发身死,年仅20岁。

接到讣报的朱元璋又气又伤心,作为一个62岁的老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打击是巨大的。鲁王是洪武朝第一个去世的成年亲王,他的丧制怎么定,老朱让礼部官员考察宋朝的制度进行制定。

对于朱元璋本人来说,鲁王去世,他要做的只是素服五日。但是三年后皇太子朱标去世,老朱则需服齐衰十二日。可见太子的身份毕竟还是比亲王尊贵许多。

俗话说"生封死谥",朱檀生前是鲁王,死后必然也要有个谥号。但是儿子如此胡作非为,该用一个什么样的谥号来盖棺定论呢?朱元璋思考了很久,最终这位开国雄主并没有徇私舞弊,实事求是地给亲儿子赐谥曰荒。谥法" 外内纵乱、好乐怠政曰荒 ",是一个十足的恶谥。

鲁荒王死的时候虽然只有20岁,但却留下了一个儿子,为王府留下了香火。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十二日,鲁王侧室戈氏为朱檀生下一子,名朱肇煇。鲁王死后,宫眷是待在兖州王府,还是回了南京,似乎是一个谜。

鲁王府左长史胡秉忠在鲁王死后曾上奏朝廷,称由鲁王岁禄五万石所折收的金银钞锭已由山东布政使司送至王府,未敢即收。朱元璋认为鲁王虽然薨逝,但国用不可缺,命如数收受。由此看来,似乎第二任汤妃、侧室戈氏带着鲁荒王独子一直居住在兖州王府。

但是在靖难战争后,朱棣于永乐元年(公元1403年)三月命朱肇煇袭封鲁王,同时下旨重新修缮鲁王府宫殿,似乎朱肇煇又是在南京长大。永乐六年七月,鲁王朱肇煇之国兖州。

笔者另外查到洪武二十三年正月信国公汤和入朝见驾时中风,老朱特旨命鲁王妃归宁侍疾。而汤和死于洪武二十八年,意味着汤妃在凤阳待了近五年。想必是朱元璋觉得戈氏一人带着自己孙子住在兖州并不妥当,因此将其母子召回南京照顾。

鲁荒王妃汤氏,死于明宣宗宣德八年三月。朱肇煇生母戈氏,死于明英宗正统四年十月。朱肇煇本人死于明宪宗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七月,享年79岁,谥曰靖。和他荒唐的父亲不同,鲁靖王朱肇煇礼贤敬士,素称贤王。《明太宗实录》记载了朱棣对这位侄子的喜爱:

朱肇煇共六子,庶长子朱泰坾封安丘王,嫡长子朱泰堪封鲁世子(即鲁惠王),第三子朱泰壆封乐陵王,第四子朱泰墱封钜野王,第五子朱泰野封东阿王,第六子朱泰塍封邹平王。此后鲁王府一脉子嗣在兖州枝繁叶茂,一直繁衍到明末。清军南下之时,鲁荒王九世孙鲁王朱以海在浙东起兵,称监国。永历帝登基后复称鲁王,永历十六年(公元1662年)于金门病故。我大清修纂的《明史》中称朱以海为郑成功所杀,是真是假,自有金门岛上的"明监国鲁王墓"作证。

结语: 朱檀 "幼聪慧" ,本来深得朱元璋的喜爱,免去他戍守边疆的风霜之苦。可这位鲁王不知好歹,信奉金石之道,不但辜负了父皇的期待,也害死了自己的王妃。自朱檀以后的历代鲁王牢记先祖之耻,在宗室中口碑甚佳。那么对于先祖这个"荒"的恶谥,鲁府子孙该怎么称呼呢?汤和有个曾孙叫汤文瓒,娶了朱肇煇的女王福山郡主,在他的墓志中提到朱檀时称之为"鲁先王"。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做了皇帝,给自己每个儿子定下二十个字的字辈,按“金、木、水、火、土”做偏旁循环取“名”。

鲁王朱檀,世系字辈:肇泰阳当健,观颐寿以弘,振举希兼达,康庄遇本宁

鲁荒王 朱檀 (1370年─1389年)明太祖第十子。洪武三年生,生两月而封。十八年就籓兖州。好文礼士,善诗歌。饵金石药,毒发伤目。帝恶之。二十二年薨,谥曰荒。

鲁靖王 朱肇煇 (1388年─1466年)朱檀之子,母妃信国公汤和女,抚育教诲有度。永乐元年三月始得嗣。成祖爱重之。车驾北巡过兖,锡以诗币。宣德初,上言:“国长史郑昭、纪善王贞,奉职三十年矣,宜以礼致其事。”帝谓蹇义曰:“皇祖称王礼贤敬士,不虚也。”许之。成化二年薨。

鲁惠王 朱泰堪 (1467年─1473年)朱肇煇之子。

鲁庄王 朱阳铸 (1476年─1523年)朱泰堪之子。

鲁端王

朱观𤊟(1528年─1549年)庄王在位久,世子当漎,当漎子健杙皆前卒,健杙子端王观𤊟嗣。狎典膳秦信等,游戏无度,挟娼乐,裸男女杂坐。左右有忤者,锥斧立毙,或加以炮烙。信等乘势残杀人。馆陶王当淴亦*暴,与观𤊟交恶,相讦奏。帝念观𤊟尚幼,革其禄三之二,逮诛信等,亦革当淴禄三之一。二十八年,薨。

鲁恭王 朱颐坦 (1551年─1594年)朱观𤊟子,有孝行,捐邸中田湖,赡贫民,辞常禄,给贫宗。前后七赐玺书嘉劳。万历二十二年薨。

鲁敬王 朱寿鏳 (1596年─1600年)朱颐坦次子。

鲁宪王 朱寿鋐 (1601年─1636年) 朱颐坦三子。

鲁肃王 朱寿镛 (1636年─1639年) 朱颐坦四子。

鲁安王 朱以派 (1640年─1642年) 朱寿镛长子,崇祯十五年,清兵攻兖州,自缢而亡。

鲁王 朱以海 (1644年─1662年)朱寿镛子,字巨川,号恒山,别号常石子。曾担任南明的监国。

1993年发掘的明 “荒王 ”墓出土的随葬品中的衣服、鞋子与现在安顺雷屯、云山屯一带屯堡妇女的宽袖镶边大襟衣、绣花丹凤鞋在尺寸、花样等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不同。屯堡妇女的服饰,是民风民俗考古考察和游览观光的活化石,是活着的历史。

(此处表述存在严重疑问,鲁荒王是男墓,出土服饰均为男装,其合葬的戈妃墓发掘前已被严重盗掘,并无服饰出土,此处自称与妇女服饰类同,存在严重疑问!)

屯堡人的服饰,主要表现在妇女身上,她们的装束通常是宽衣大袖,大衣袍长及膝下。领口、袖口、前襟边缘皆镶有流绣花纹,腰间以两端垂于膝弯部的织锦丝带系扎。长发挽成圆髻网罩挽于脑后,圆髻上插有玉簪、银链等首饰。妇女装束中往往还配有耳坠、手镯、戒指、手笼、长圆裙以及用绣、补、镂、镶、滚等方法制作的高帮单勾凤头布鞋。现在,其他地方只能在戏台上看到的这种穿着打扮,在屯堡却是日常生活便装,其盛装、婚丧嫁娶装和节日盛装更有独特的魁力。

初进屯堡,你就会发现,来来往往的屯堡妇女们皆穿着一身宽衣大袖的右开襟长袍,宝蓝色的,开襟上绣着杂色的滚边。长袍外面又穿着较短的码裙,腰间系着色彩斑斓的丝绸腰带,腰带在身后结着坠子,微风拂过,飘逸翻飞,极有韵味。妇女们的的头上全都包着或青或白的帕子,帕子上再覆着一张色彩迥然的头巾。悄悄的露出的发型显得很是独特,头的两鬓梳了两绺在在耳畔,成凤头状,向额前微展发绺,重心则向后倾斜,头顶分两道发路,中间又再梳成独立的一绺,有人称其为“三把头”或“凤阳头”,也因此被误称为“风头苗”。

屯堡妇女的头饰和服饰在婚前和婚后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婚前,姑娘梳着独独的一条辫子,头上不包帕子。而衣服的上衣则是小袖的素色长袍,并以布为腰带。婚后,妇女头上挽着发髻,并用银做的细练簪绕髻一圈。包青色或白色的头帕。并且必须穿大袖长袍,前襟点缀着花边,腰带改用丝绸腰带,后面打着结。江南的丝绸工艺在屯堡妇女的丝绸腰带上得到了较为突出的体现。这条丝绸腰带是屯堡妇女最庄重,最昂贵的装饰品,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地触摸。结婚的时候,新娘子还要剪眉,扯脸,也就是将脸部的汗毛和前额的毛发一齐剪掉,并把眉毛剃成细柳状。

屯堡妇女的服装颜色主要以蓝、绿、藏青、藕荷色为主,却绝少有红色的。只有在结婚的时候,新娘才穿一次鲜红的嫁衣,而这红嫁衣的风采也就成了屯堡妇女一生种记忆深处的经典风景,那是她们一生种的幸福极致。 宗教在屯堡几乎无所不在。屯堡人所信奉的神灵主要是以历史上有关军事方面的人物以及汉族所普遍崇拜的诸般信仰。如崇拜关羽、道士、巫婆、阴阳端公、山神等。

每逢农历五月十三日,屯堡人便要举行一次大规模的迎菩萨活动。彼时,各个村寨的屯堡人都举着用木头雕刻的关圣帝塑像,游场串坝,以供人瞻仰。在屯堡。几乎每个村寨的大姓家族都设有祠堂、祭庙。而每家的堂屋正壁上均设有神龛,神龛下面又设置有神坛。神龛中,屯堡人供奉的神位显得丰富而又复杂。既有佛教人物,又有坛神赵侯,还有祖先牌位以及有关诸神。

在屯堡,随处可见大大小小的庙宇。为了表达他们对佛祖的虔诚,有的屯堡妇女竟然跋涉了两百多里的路,从安顺徒步到贵阳黔灵山的弘福寺烧香叩拜。而且,她们还规定,朝山拜佛的妇女得从不再生孩子时候开始,倘若朝山拜佛后,又再生孩子的话,那么一切都得从头再来。因为,她们认为,只有身子干净了,才能表示对佛祖的虔诚,佛祖的惠泽才会垂青于你,颠沛的心灵才会得到神灵的慰藉。

屯堡人设立的神坛是一种小型的瓦罐,里面盛着香火和**的草子。而祭坛的方式则是采取跳神和跳花两种。据《安平县志》记载:正月元旦至十五,击鼓以唱神歌,装扮傩神,沿村逐疫,所至之寨,比款以酒食,九月祀五显神,远近咸集,戏舞终日,至暮乃歌。 而今,这样的祭祀活动除了按照上述日子和规矩举行外,还在其它节日里举行。 八字四合院

居民的建筑成四合院,既有江南四合院的特点,又有华东四合院的布局,但最突出的特点是全封闭的格局。居民建筑分朝门、正房、厢房,朝门成雄伟大“ 八 ”字形,两边巨石勾垒,支撑着精雕的门头,门头上雕有垂花柱或面具等装饰品。正房高大雄伟,在木制的窗棂,门簪上雕刻着许多象征吉祥如意的图案。厢房紧依正房两边而建,前面为倒座,形成四合,中间为天井,天井是用一尺厚的石头拼成,四周有雕刻着 “ 古老钱 ” 的水漏。

石头之城

屯堡民居最大的特点是石头的广泛应用。一户民宅就是一座石头的城堡,一个村庄就是一座纯粹的石头城,屯堡是一个防御敌人的整体,而屯堡民居就是组成这个整体的每一个细胞,既可以各自为阵,又可以互相支援友邻,既保证一宅一户私密性和安全感,同时又维系各家之间必要的联系。

屯堡建筑把石头工艺发挥到极至,从高向下放眼望去,白白的一片,错落有致。走进屯堡村寨,所看到的是石头的瓦盖,石头的房,石头的街道,石头的墙,石头的碾子,石头的磨,石头的碓窝,石头的缸,屯堡民居就是一个石头世界。

军事堡垒

石头建筑的屯堡居民,具有强烈的军事色彩,村寨内部的巷子互相连接,纵横交错,巷子又直通寨中的街道,形成 “ 点、线、面 ”结合的防御体系。靠巷子的墙体,留着较小的窗户,既可以采光,又形成了遍布于巷子中的深遂枪眼。低矮的石门,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军事功能。这一切无不显示当时战争所需的建筑构式和屯军备武的思想。现在屯堡村寨中,至今残存着许多垛口、炮台。 地戏又称跳神,是盛行于屯堡区域的一种民间戏曲。以其粗犷、奔放的艺术个性和深邃的文化内涵,很受屯堡人的欢迎。一个地戏队跳一部书称为一堂,据粗略统计,全省约有370多堂。主要分布在以安顺西秀区为中心,包括临近的平坝、普定、镇宁、关岭、紫云、清镇、长顺、广顺、贵阳等地的村寨中。安顺市所属的各区、县有300堂,仅西秀区就有192堂。因为它活动在农村,又是以平地为戏台围场演出,属于农民称谓的吹地灰之属,故称之为地戏。

地戏见诸于史料记载,最早应是明嘉靖年间的《徽州府志》记歙州一带迎汪公时“设俳优、狄、胡舞、假面之戏”。这里的假面之戏与安顺一带农村抬汪公时地戏队参与活动应是一脉相承。屯堡地戏源于借“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初衷,而屯堡人怀乡恋土的心理情愫,以及演武增威、神灵护佑的需要,将这一千年古礼传承至今。

地戏以村寨为演出单位。一般是一个村寨演一堂戏,跳一部书。少数较大的村寨如詹官屯、吉昌屯、狗场屯、西屯、九溪等有两堂乃至三堂戏。演员都是地道的农民。从他们的家谱上看,祖上都是征南时的马上将军。他们都曾经为明王朝立下赫赫战功,如今他们只能用地戏表演的征战场面来缅怀祖先的战绩了。一堂戏的演员20余人,由戏头或称“神头”负责全部书的排演和指导。

地戏演出地点不在戏台。或村中空坝,或平整田土,就地围场而演。演出时间一般为两个节令。一是稻谷扬花时节。以农事为主的屯堡人为了祈求一年的辛劳能获得好收成,也为了缅怀祭祀祖先,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期间开箱跳“米花神”,,时间约三至七天。另一个演出时间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为了欢庆一年的辛劳所获得的丰收,为了祈祷求得来年风调雨顺村寨平安家家康乐,在新春到来之际,地戏班就鸣锣击鼓,以唱神歌。全村男女老少在寒风中看得如醉如痴喜笑颜开。春节期间演出,从农历正月初二开始,要跳半月乃至一月。为了增进村寨间的友谊或艺术上的交流,有的村寨会互请地戏队去演出。

地戏演出时,跳神者首蒙青巾,腰围战裙,戴假面具于额前,手执戈矛刀戟之属,随口歌唱,应声而舞。地戏的主要表演形式是唱和舞。唱,是无乐器伴奏的说唱,不分行当,只有男女角色之分,没有男女声腔之分,由剧中角色边说边唱边交待剧情。其舞,实则为打,是表现战斗场面的对打格斗。地戏演员从古代战争的骑马步战的厮打格杀中,经衍化而形成略具程式的套路。又加之是农民的艺术,与农村生活紧密相连,在套路的叫法上极富有农家生活情趣。有的村寨还使用铁质的真刀真枪搏杀,勇猛逼真,铿锵之声不绝于耳,看得令人心惊胆战。对打中,还吸收当地苗族舞蹈中的舞步和花灯中的“四方步”,在“转”和“旋”中战裙飘舞,使惨烈的场面透着刚劲的美。伴唱者手执彩帕纸扇,边伴唱边手舞足蹈,动作虽简单,却使格杀挂上了一条美的彩带。

由于地戏演出的场地有限,且农民的经济实力不足,而搬演的故事又是千军万马征战的“大书”,以至在演出的时空转换和表演手法上,多使用虚拟、写意、象征来表现实情实景。一个“二龙吐珠”送出两队人马就代表了两军对垒的千军万马;一个“龙出海”或“龙摆尾”绕场一周,就象征着人马行程了百里千里;一条板凳可以是雄兵据守的高关;一张桌子可以是巍峨的大山;一棵小树可以是繁茂的树林;一块白布可以是滔滔的大河。《薛丁山征西》中苏锦莲与陈金定交战后,苏把面具摘下放在地上退出场,观众明白苏锦莲已被陈金定杀死;《三国》长板坡赵云救阿斗一段戏中,演员将一双鞋脱下,放在用两对锏拼摆成的一个“井”字旁后退下,观众就明白糜夫人不愿拖累赵云已跳井自杀。地戏表演中的虚拟性写意性,让人不能不佩服农民艺术家的聪明才智。难怪在1992年安顺召开的国际军傩研讨会上,国内外专家看了地戏表演后,来自北京的一位研究京剧艺术的专家感慨说:“徽班进京两百年,而地戏存在已几百年,我从地戏身上看到了京剧的影子。”

一个地戏剧本就是一部书,就是讲唱一个完整的征战故事。不分场次,不分生旦净末丑的行当,由剧中人物边演边打讲唱完毕。由于它表现的内容是征南而来的屯兵熟悉的军旅生活,所表现的人物是屯堡村民所喜爱的薛家将、杨家将、岳家将、狄家将、三国英雄、瓦岗好汉、封神将军等,故而几百年来在屯堡村寨中传承至今。

地戏剧本的内容比较单一。可以说是一部部屯堡人景仰、倾慕、效法的英雄人物的赞诗篇。既没有谈情说爱的才子佳人戏,也没有抒臆心怀的清官公案戏;既没有悱恻悲切的《窦娥冤》之类,也没有妙趣横生的《风筝误》之属。它只有与屯堡人生活紧密相关的反映军旅生活的金戈铁马征战戏,只有赞美忠义、颂扬报国的忠臣良将戏。在30来部剧目中,所反映的内容都是明清时代脍炙人口的演义说部,都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斗一举成名光宗耀祖的家将书。如《三国演义》、《说唐》、《杨家将》、《岳传》等,却没有同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说妖道怪的《西游记》和抗暴安良的《水浒传》。

头戴面具是地戏演出的重要特征。关于面具的发展,在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傩文化发展轨迹上不可忽视的一个光点。面具在古代先民的社会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掩容增威的威慑功能,沟通了人神之间的距离,在崇尚图腾畏惧大自然风雨雷电不可知的摧毁力的古代先民心目中,是他们对生的希冀和对死的恐惧的膜拜物。

地戏面具俗称“脸子”。是用丁木和杨木刻制而成。用此两种木料,一是取材容易,二是木质细疤结少,便于用刀。随着人口激增山林减少,且独具特色饱熏民俗特征的面具随旅游发展而成为人们喜爱的工艺品,大量用材的需要,工匠们更青睐易生易长的白杨。

一堂地戏面具的多少视剧中人物而定。少则几十面,多则上百面。演出内容的单一化──只有金戈铁马的征战故事,使人物角色的分类主要以将为主。粗分可为“正将”和“反将”(或称“番将”)。由于地戏是汉文化的一部分,在汉民族正统思想的支配下,总以汉人当政一方为正方,称“正将”以番邦为反方,称“反将”。

面具的用色比较讲究人物的性格特征。按雕刻艺人的话说“要跟书走”,书中对人物的描述是什么性格,就要用艺人们心目中性格化的颜色来表示。以单色论,一般红色代表忠勇(如薛仁贵),黑色代表刚烈(如张飞),蓝色代表果敢(如单雄信),绿色代表稳沉(如尉迟宝林),白色代表英武(如马超)。另外,书中对人物脸相的描述是什么颜色,或者内涵情节因素,用色上也必须“跟书走”。如脸若重枣的关羽用红色,性如烈火的黑炭头尉迟恭用黑色,脸似金妆的余化是金,,因与尉迟恭争当征东元帅举石狮累得吐血而病倒的秦叔宝,自然就要用**代表了。若单色加上对称的花纹,那就是反将了。

地戏,作为一种古老的民间戏剧,在其戏剧本体中就包含着诸多的祭祀因子。当剧中人物被罩上“神”的光晕后,崇尚多神信奉的屯堡人在把地戏看作娱人娱己的艺术样式时,更把剧中人物赋予神性而视为自身命运的主宰者。稼禾的丰歉、村寨的平安、人畜的兴旺等既靠科学技术,也依赖神灵的保佑。如此,祈福纳吉的祭祀仪式就自然构成地戏演出中的一部分了。

刘邦后代关系图

刘邦后代关系图有:西汉:惠帝刘盈,前少帝刘恭,后少帝刘弘,文帝刘恒,景帝刘启,武帝刘彻,昭帝刘弗陵,废帝刘贺,宣帝刘病已,元帝刘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