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庸笔下,除了大理段氏以外,最强的3大家族还有什么?
金庸先生的作品中,精通一阳指,六脉神剑的大理段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角色。段氏皇族子弟行走江湖之上,无不风流倜傥,武功卓绝,文采斐然,俨然就是一群妙龄女侠收割机。
可惜历史上的段氏皇族,非但没有金庸小说中光彩夺目,其真实的生存境地,用窝囊二字来形容绝不为过。
在《天龙八部》中,鄯阐侯高升泰对大理段氏忠心耿耿,段氏皇族对他也崇信有加,君臣鱼水情深,就仿佛刘皇叔得遇诸葛孔明。
可惜高升泰不是诸葛亮,段氏皇族也不是刘玄德,他们的关系更像是曹操父子和汉献帝。
影视剧中高升泰
北宋神宗年间,大理上德帝段廉义在位,朝政被高、杨两大豪族把持,后来杨氏家族的杨义贞觉得大理段氏德不配位,起兵叛乱,干掉了段廉义。
杨义贞的行为让高氏非常不安,如果等杨义贞把段氏皇族收拾干净,下一个打击的目标肯定是大理高氏。
为了防患于未然,大理高氏家族的掌门高智升,命令儿子高升泰起兵讨伐杨义贞。高升泰果然厉害,双方交战结果,杨义贞一败涂地,大理杨氏豪族从此一蹶不振。
这也意味着大理国从高、杨两大豪族并立,变成了大理高氏一家独大。
虽然当时《三国演义》尚未问世,可大理高氏的****高智升,绝对对得起他名字中智字,他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扶持段廉义的儿子段寿辉登上皇位,而高智升出任大理国的清平官(相当于丞相),总揽朝政。
段氏皇族除了皇帝的名号,什么职权也没有,一天两天还可以,时间久了,段寿辉对高智升渐渐的心生不满。
可惜段寿辉的一阳指功夫没练好,还没等他动手,高智升就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废掉段寿辉,立段正明为帝(这个名字有点熟)。段寿辉被逼出家做了和尚。
影视剧中保定帝段正明
可能在废立皇帝这件事上用脑过度,段寿辉出家不久,权臣高智升也油尽灯枯,走到生命的尽头。他的儿子高升泰子承父业,继续做清平官。
高升泰的不像他爹那样含蓄,大理国虽然面积不大,但皇帝的宝座对高升泰的诱惑难以抗拒。直到有一天,高升泰颐指气使的对瑟瑟发抖的段正明说:我觉得你做和尚比做皇帝更合适。
权衡利弊,段正明出家做了和尚,剃头发总比掉脑袋好。
退位的段氏皇族被集中在天龙寺内勤修六脉神剑、一阳指等绝世武功,大理国的江山就落在高升泰手中,他摇身一变成了皇帝,改国号大中,史称表正帝。
高升泰做了两年皇帝就挂了,这家伙太强势,不但把段氏皇族收拾的服服帖帖,就是大理国其他部落,也被压榨的透不过气来。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高升泰统治下的大理国社会矛盾空前紧张。高升泰虽然做了皇帝,可是篡位的恶名也让他心力交瘁。
高升泰死后,他的儿子高泰明审时度势,感觉自己就算继位做了皇帝,像他爹一样整日寝食难安,也没什么意思。
高泰明灵机一动,计上心来,把大理国皇帝的宝座让给段正淳,自己继续做权倾朝野的清平官,被大理臣民尊称为“高国主”(史称“后理国”时代)。
云南省档案馆位于昆明市西华北区的具有现代化办公功能、总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的新馆综合楼已于2001年5月建成并投入使用,它标志着云南省档案馆的硬件建设又上了一个台阶,为开展档案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馆内拥有现代化的档案管理设施、设备,档案查阅、展览大厅,建立了全省的档案目录中心,可提供档案资料原件、缩微复制件、多媒体查询和业务咨询、函电代查、档案复制等服务。
全馆干部职工正在拓展服务功能,以充分发挥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云南省对外传播文化、对外交流的窗口作用,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一流的成绩”的要求积极工作,为促进云南档案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截止2005年年底,云南省档案馆共保管档案、资料693069卷(册)。
1、 历史档案:154个全宗,共300721卷,其中清朝档案1552卷,民国档案299169卷。
2、 现行档案:214个全宗,共282868卷。
3、 名人档案:38个全宗,共428卷。
4、 照片档案:43个全宗,共591卷。
5、 缩微档案:24个全宗,共3181卷。
6、 光 盘:2个全宗,共7盘。
7、 玻璃底片:共208张。
8、 录音档案:4个全宗,共729卷。
9、 录像档案:8个全宗,共434卷。
10、印章档案:共3696枚。
11、实物档案:2个全宗,共195卷。
12、少数民族档案:傣文档案4部、东巴文档案5册、段氏家谱2册。
13、资料(图书、期刊、报纸):近10万册。
刚毅(1837-1900) 清末大臣。字子良。满洲镶黄旗人。笔帖式出身,累升至刑部郎中。1877年,以平反杨乃武和葛毕氏案,受奖励。1880年,为广东惠湖嘉道。次年,升江西按察使,后为广东、云南布政使。1885年,为山西巡抚。1888年,调江苏巡抚。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以附和主战言论,被荐以候补侍郎入值军机大臣。1898年慈禧太后发动政变时,力主废黜光绪帝,得到宠信。次年,又至江南,广东等处,以筹饷练兵、清理财政等为名,替清廷大肆搜括财物,并散布“宁赠友邦,毋与家奴”等卖国论调。义和团运动发展至京郊时,曾被派至涿州等地探察义和团虚实。回京后,向慈禧太后力言义和团无他心,可借助以对付外人,主张围攻各国使馆,以实现废黜光绪帝。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他随慈禧逃往西安,途中,病死于山西侯马镇。
刚姓是一个来源于地名的姓氏。相传,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城邑名刚寿(约在今山东东平一带),居住在当地的人后来以地名为姓氏。最初是汉姓,但后也有满人姓刚。
姓氏考略:刚氏,乃以邑为氏。史记云:伐齐取刚寿。按,清有兵部尚书刚毅。单一渊源:源于汉族,出自汉族转满族之某姓氏人,属于避难汉化改姓为氏。
满洲冮氏起源有三种相似的说法:
1据《冮氏家谱》的记载:
明朝末期有五个兄弟,原为汉族,名字分别为冮恭、冮宽、冮信、冮敏、冮惠,原籍为今河北献县铁甲庄。在清兵入关时加入旗籍,最开始时隶属镶红旗,原属满洲镶红旗,跟着努尔哈赤一路征战,后来因为立下了战功,改隶属正白旗。
五兄弟先后在今辽宁锦州城西、黑山冮台、北宁冮家沟等地居住,后五兄弟因战乱而分散,又留在关东发展,老祖宗叫冮惠,留下了冮家屯,冮家店,冮家窝棚等等后人聚集地。
近有学者认为,由于在很长一段历史时间内《冮氏家谱》严重断代,无人修复、续写,或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现有的家谱也是仅为后人凭记忆完成的,偏误的可能姓极大。今查河北省献县铁甲庄一带,在历史上并无此姓氏族群生息,因此,冮氏源发河北献县的记述则有质疑。
2亦是据《冮氏族谱》的记载:
明朝末期有五个兄弟,原为汉族江氏族人,原籍为今山东南部地区。后因为犯当朝之罪而一同逃亡,从山东沿海北上,在辽东半岛登岸,隐姓埋名在今辽宁锦州城附近定居,后因清军为入关而扩充军队,被编入旗,成为满族人。而因为其原籍方言中“江”字读音作gāng,所以“冮”很可能就是“江”的方言音。
近有学者认为,这一支冮氏若如上第二说,则原应属江氏,据说在清朝时期曾属于满洲镶红旗。从其氏族主要聚居区来看,在历史上并没有能随满清王朝入关,因此做官的人也不多,应该属于满洲氏族中地位比较低下的一支。可能是由于早期满清建立时征服的其它小部落,或是汉族的边民归降以后被赐予的姓氏。一般来说,满清王朝将这样的民众多划归定居在关外满族的发源地一带居住,以便于控制。南方的冮氏族人,应该是近代少量迁居过去的。沈阳冮氏,祖上是明朝五位大臣,在明清之际结义反清复明,后来明朝覆亡,其族人被编入满洲镶红旗。于是取“江山”的“江”去一点作为家族姓氏,以志失国之耻。
据今辽宁省锦州市冮氏一族的老辈人述说:冮氏祖上即为满洲人,隶属镶黄旗(一说隶属汉旗镶红旗),为地方官员,辖管辽宁漕运。后因得罪朝廷或地方豪吏,被迫逃亡。故此将原来的满族姓氏改为“冮”,遂有冮姓家族。
如果单说满族的刚与冮两姓的话,区别在于他们最初所在旗不同。他们后世有什么关系无从考证
在金庸笔下,除了大理段氏以外,最强的3大家族还有什么?
本文2023-10-07 08:58:28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63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