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岳县唐氏家谱,我不知道我是那个族的只知道有,太 ,广,招,明。请问是那里的
一、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 关于唐姓家世渊源,《姓纂》一书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异口同声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帝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 帝尧以唐为国号,那么他的子孙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唐为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考据结论是这样的:帝尧把天下禅让于虞舜之后,传到夏王孔甲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国。这时候,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有了以唐为姓。 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他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后来,传到唐叔虞的儿子樊父的时候,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在山西翼城的唐国之地,也在晋国的掌理范围之内。换言之,当时唐国的名号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实质上并无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如果再进一步推溯,则两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 唐姓的出现,不管是出自帝尧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从周代开始,这个姓氏就锋芒大露,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史书。 u 二、唐姓何来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唐姓家谱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历史名人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三、唐氏家族字辈大全 一、长房(仙女洞):历代,当代,字派 历代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朝廷成宗大,应世仕万德,嗣再科远昌 仙女洞入川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入川居住新增字派: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文明隆代作,家国永昭宣, 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二、二房(郑家槽);历代、当代、字派 历代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希,仁义礼智必,定复荣心学。 续增字派:常存安国世,代永启文明 三、幺房(辜家槽):历代、当代字派 入川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入川居住新增字派:世昭泰度安,钢常锡荣隆。 四、六大房:历代、当代增补字派 唐如稳(偏岩场) 唐如胜(辜家槽) 唐如达(永兴场) 唐三阳(仙女洞) 唐三省(郑家槽) 唐三仲(辜家槽) 入川原遗字派:召登三如友,仍文世尚大,永远照富豪,光明恩天佑,万里遇金桥 唐永清号有渔(增补)字派:忠诚孝贤本 承先启后荣 英烈振家声 安邦定国策 历代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 朝庭成宗大 应世仕万德 嗣再科远昌 入川原遗字派:三洪应正元 仁义礼智开 国昌宗保定 增补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五、唐氏家族:各房、各地字派说明 六大房,一父亲,三个母,各生子,各照顾,时间久,有分歧,没统一,增字派,各自取。 三大房,亲兄弟,入川来,没同聚,清明会,各处吃,字派乱,各自取,新字派,没统一。 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 朝庭成宗大 应世仕万德 嗣再科远昌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仙女洞)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来川居住(仙女洞)新增: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文明隆代作, 家国永昭宣,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郑家槽)字派:三洪应正希,仁义礼智必,定复荣心学。 来川居住(郑家槽)新增:常存安国世,代永启文明。 (辜家槽)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来川居住(辜家槽)新增:世昭泰度安,纲常锡荣隆。 长寿地区唐家岩入川字派:湘奉应国世,儒臣珍玉庆,荣华富贵显,永远座朝庭 洛碛班竹林南坪坝入川字派:字魁正伯一,元仁义礼志,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 文明隆代作,家国永昭宣,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环 重庆井口地区入川字派:忠锡镒元正,安国定帮兴,清明开大德,世代永乾坤 重庆市木洞地区(五宝镇)入川字派:宜元:红化立家正,大忠德泽长,子孙克绍顺,世代定银昌 长寿葛兰地区(龙河镇)入川字派:昌正国顺元,世代兴宗本,荣隆广大德,永定保安康 以上字派:六大房、三大房、时间已久,各房世亲,字派都有错乱,各地增加,没有统一。 为了统一字派,不能错乱,各房世系,大家议定,重新制定(新字派)二十至四十个字,作为下一代统一字派,现在大家决定:在各房世系入川来起在十五代后,取统一合族字派,不能乱取,为了这个愿望,要请各房世系、主持人、族长、工作人员、联络人员,要大家齐心合力,共同遵守,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唐氏家族合族新编字派 (40字) 公民守法荣 团结建兴华 友爱家庭富 敬祖扶幼贵 万里磊成金 德贤忠良玉 显登群众满 太平享乐福 以上新字派,唐氏家族世系、支系,在先前取的不同字派完,下接新字派,不准乱取。唐氏家族,字派统一,就不乱宗乱族啦。 唐氏排辈 庆衍洪都 支分筠阳 先畴谨服 旧德宜光 忠孝克守 似续悠长 绍承宗列 佑启藩昌 簊欲比正 昭穆安康 仁慈督敬 义礼端详 文章华国 亲显名扬 福泽锦远 百世流芳 永翁之后 最高举赏 原湖南字辈 国时一昌 绍述永彰 斯定克振 其道大光 川中江字辈 乾刚能举 坤纪自扬 登仁敷教 治化生香 培补运会 太平贤良 各地唐氏家族辈分排列 湖南永州小江口唐氏后谱: 汝景兴朝一公,柞应声熙显承; 祖恩年久永耀,宗功代远如新; 忠孝光荣先泽,仁厚佑启嗣昆; 清白传家有道,万载乐安升平 广东清远唐氏后谱: 伯阳宏闰官,有树开裕宽 祖德昭光远,(缺失) 伯阳赤维宗, 富善尧盛丰 深知福礼厚, 永远秀灵钟 四川蓬安唐氏后谱: 祖宗任受付,锋荣仲廷尚 胜正三阳开,世登联科显 仙容金玉来,茂美达前俊 群英冠步台,树立名嘉会 时中诚攀才,(缺失) 安徽淮南唐氏后谱: (堂号为桐叶堂,祖籍山西) 荣家文有伯,元建广朝兴, 安国俊英贤,(缺失) 四川渠县唐氏后谱: 千万克讳永,志彦文世国 君学有奇仕,朝廷正联科 后来续谱: 祖德开维明,宗仁履清芳 依贤冠时盛,安帮定太长 湖北孝感唐氏后谱: 正文尚启善,大道开明贤 志学仕洪全,曾崇容思德 友忠玉合先,(缺失) 浏阳青山唐氏后谱: 始祖南浦,号来仪,洪都人(江西南昌) 朝文齐宏启,世运庆昌隆 忠孝昭先德,英才耀祖宗 大道传家国,贤能志向同 显扬徵学士,名望自钦崇 湖南永州零陵唐氏后谱: 思彦世文永,仕明国正开 继登朝廷上,修治定家帮 勋树怀风化,光天应赐昌 湖北黄石唐氏后谱: 齐记光义,美道永昌 相君臣士,帮家之方 安徽宿松唐氏后谱: 良士志应时,道正耀天光 学富功先裕,德崇名自彰 咸怀诒泽大,克念保宗长 继嗣能华国,家声世代昌 开江县长岭广西沟三百年简史 唐氏字辈: 世尚大有昌,本隆才鉴芳。 元清一巨海,龙泉起凤香。 江西九江新港镇唐家老屋唐氏字辈: 智性慎仁厚,崇德建申由 另有(不知何处): 恩泽承先世,荣华经万春, 绍文学武贵,福寿超群伦
1河南周口太康县字辈:
学成本中正事业照家长
2四川省凉山州会东县松坪区新山乡大山脑村三组
国正天朝盛,益字永世兴,宗柱明光远,
孝近启家帮,施书能维本,文章德卫祥。
3巢湖庐江 祖籍安庆桐城字派:
恭宽信敏 长发其祥。
4湖北钟祥市辈份:
正大光明国,官立太平常。
1/44
5江西武宁县兴国姜家湾姜家堖杨林嘴鸦鹊嘴泰山辜家山麦地岭椒坑山下名岳山上名岳箭楼庄江南黄姑闸景芳公支下王家洞万祥凤嘴上屋场次长王功山下屋庄观桥庄桅杆下箭楼罗田县渭璜池州府象泉文友公五大港庄陕西凌万公文爵公陕西泽溥公文嵩公。共修百代新派
学宗自道泰,荣达显家邦,步武昭前烈,
诒谋启后昌,宏开恢业远,振拔继声长。
6湖北省黄冈市英山县宗谱派号
相永祚朝 福寿吉庆 高业鸿超
7贵州关岭字辈
世发再启少华
8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是闫店乡姜屯宗谱:
克,连,力,基,其
9吉林通化宗谱:
永茂吉殿云(元),应(英)允诗京生。
10山东临沂兰山区
宝开自良,兆修立怀
11湖北黄石阳新姜氏家谱辈分
永世家茂学海亨云孝友景秀
12湖北省十堰市郧县家谱
工永厂的圣,天自万年青,中华安进辰。
13曹县姜氏家辈份
景 继 全 广
14莒县北辈分
广仁万世传
15四川仁寿龙正东阁庙北扬冲字辈宗谱
文朝明万子,正太光成远,
2/44
中兴世云华,呼德永长寿。
16湖北黄冈市英山县宗谱派号
乾元诚利福
帮家通运成
大德振民生
17辽阳市辽阳县家谱
兆 成 鸿 振 永
18湖南汉寿应富公房字派
人,文,逢,景,运,书,升,际,盛,全
19宜昌夷陵区分乡
君臣国治士,永肇万世文,
法相本先德,明伦成大金。
20江苏泰州俞垛姜家村
介 志 国 庭
21江苏赣榆石桥八大家姜姓字辈:
开致仁守(正)先(修)启(在)厚统
22湖北监利姜老湾村族谱排辈
永世承祖德
志尚昌大开
祥运修仕景
23山东省东阿县鱼山镇大姜村
献徵广岳渭,脉远成寿扬,谷山跢垂欲
芝岚万树芳,庚读伪汝邺,吨厚续乃长
24湖南宁远鲤溪姜氏字辈
斑加上德定元方士本
25山东菏泽一支字辈
玉永文书殿卫
3/44
26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县抚市镇鹊坪村
字辈不详
27江苏泗洪辈份
天朝以万锦立世宗道德昌
28湖北崇阳字辈
进承宗公,发阳光大。
29湖南醴州一带的姜氏族人
江西潮沙旧派
文章时宗孟汉源广志国廷应汝嘉绍志
允-鉴(马家河北)
文思景瑜胜 廷大汝应希之宗世传先志 翼辅求良佐 名贤立俊功
游家州姜家坡
文思景玉胜廷政之世士泰运承登正升先志翼辅求良佐 名
合口卞家塝
文思景玉胜廷万永葵文(义汝)维自正承宗学先志翼辅求良佐名
分鱼嘴金牛门
文思景瑜胜廷大汝应希洪昌宗世承志翼辅求良佐 名
马家河南
文思景玉胜廷万汝应梦尚洪之宗世承先志翼辅求良佐 名
马鞍山
文思景玉胜廷大国文应正永万世士锡泽志翼辅求良佐,名
高(醴阳高公)
霖嗣均通翰世相维胤洪玉宗士承先志翼辅求良佐名
大观山姜家峪
4/44
霖嗣均通朝廷国文梦世应宗祖德先志翼辅求良佐 名
施南滚龙巴邑岐峒芭蕉河
霖嗣均通朝廷国文正单士宗德永先志翼辅求良佐 名
枯藤溪
霖嗣均通华遐永相维淑洪昌宗士承先志翼辅求良佐 名
乾(鸟儿峪)
一:
震嗣基通翰世相维胤洪玉宗士承先志翼辅求良佐 名
二:
震嗣基通鹤翰世相维胤洪玉宗士先志翼辅求良佐 名
30贵州大方的姜氏子字辈
仕裕定崇得,师曾益宗友。
永廷德朝富,国忠龙祖贤。
文应锦章美,武成智显全。
31河北沧州大白杨桥村
151文152国153周154天155大156玉157连158均159锐
160洪161东162炳163基164镇165汝166植167焕168曾
169钊170泽171栋172焜173培174锦175浚176梅177勋
32天津一支字辈是:
温系善长云为纯彝品永许贵朝堂
33临清李寨
始祖姜士龙,姜士英。二世祖姜自仁。三世祖姜尧臣。以下辈排列为:
志文天三标振汝麟悉海。
广延庆祖绪树德克成春。
34浙江省金华凤林姜氏家谱
六隆正纯荣华裕昌茂盛奎光璇壁
合斗宿联珠映咸绍箕裘忠孝悌慈
福建泉州辜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福建泉州市惠安县档案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螺阳镇上坂村辜厝。
湖北蔡甸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永安镇统战部辜家贵处。
湖南桃源儒林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
槟城辜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雷州辜氏族谱,(清)辜玉珠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
台湾彰化辜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省彰化县鹿港辜氏宗祠。
中华辜氏源流总汇,(现代)辜家贵主编、辜振甫题字作序,1997年重修,2002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发行。
上期所刊拙稿《辛苦忠诚皇赐姓一脉香烟百世承》,蒙读者惠顾,问及若干问题,现续貂略叙一二,聊供参考。 一、关于百家姓 这个问题长期困扰辜氏家族。一个通常的解释是,辜乃小姓,在筛选时未进入编者视线,何况未列入百家姓的姓氏还很多,不独辜姓。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初,以武汉辜家贵、南昌辜理耕两位老先生为代表的一批辜氏宗亲,在全国范围大兴考证之风,并得到福建、广东、湖南等地同宗的热烈响应,包括央视在内的一些媒体也参与搜寻,不少珍贵史料得以陆续面世。
有史料记载,辜氏宗族始兴于盛唐,至宋初却首次遭遇挫折,以致失去在《百家姓》中地位,皆因辜家有人开罪于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年初理耕前辈给我看一套家谱,乃始修于清道光二十年(1840)之《桃源儒林辜氏宗谱组》,经历代续订,传承至今。谱云:后周来世宗率兵南下,“我族(指辜氏家族)由江西集家丁统义兵挟十大姓抗来世宗之师”。时宋太祖赵匡胤为世宗旗下大将,力攻三月而不下,迁怒辜氏。匡胤登基,命修《百家姓》,辜氏等“十大姓”遂不得入编。后太祖恕罪,谓各为其主忠贞可谅,惜《百家姓》终未重修。
来世宗原名柴荣,为五代时期后周世宗皇帝,后世被称为柴世宗。柴在位十年,南征北战,戎马一生,收复大半中国,文治武功,名垂青史。没有柴世宗,就没有后来的北宋统一中国,赵匡胤时乃后周大将,攻契丹、征南唐、收后晋等均立下赫赫战功。这个家谱所记叙的就是匡胤攻打后晋时曾遭遇辜家军抵抗。匡胤被世宗重用,累迁至检校太傅、殿前都俭点。公元959年,世宗崩,年仅39岁。翌年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自称皇帝,立大宋王朝。匡胤称帝不久,就提议编修《百家姓》,并将自家姓氏排在首位。据说前八个姓氏的选择花了他不少精力,可见谁能入编及列为如何皇帝是有讲究的。辜姓等因前述过节而不能入编,也非空穴来风吧
二、关于辜氏分布
今年2月下旬,“中华辜氏海内外宗亲代表大会”在广东省潮州市金石镇辜厝村举行,时逢该村牵头当地10个村举行“灯首会”并祭拜辜氏祖先,村民和村委会集资200万元隆重操办。来自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江西、云南、四川、福建、安徽、海南、贵州等省的辜姓代表聚集一堂,台湾也发来贺信,甚至福建林姓宗亲也派代表前来捧场,可谓盛况空前。
笔者从这次活动申获悉,辜氏在上述省份及河南、山东、江苏均有较多的分布。东道主辜厝村数千村民95%以上姓辜,该村的干部也清一色辜氏后代。该村流出去的辜氏人口也在5000以上。更令人惊奇的是,四川仁寿县三十万人口,辜氏占去三分之一。据称该县历史上曾被称为“辜半县”,一说是因为该县辜氏人口曾经过半,一说是该县外出当官的辜氏人口曾经过半。总之十万辜姓,是笔者迄今听说到的最为稠密的辜氏人口。当地还有“羊家坝”,据称是四川辜氏家族发源地,每年有人前往祭拜。而笔者祖籍江苏涟水县,有辜氏村庄四座,其中笔者祖居地辜老底,大多数人已移居全国20多个省市,还有移民欧洲国家,如同一盘散沙。相信随着考据的深入和信息的不断汇集,辜氏源流及分布脉络会更加清晰,这也将为中华民族之变迁历史增添新的佐证资料。
3月10日
第一个渊源
源于子姓,出自唐朝时期江南道观察使林正,属于帝王赐姓改姓为氏。辜氏始祖为林正,字达中,生于隋炀帝大业六年(公元610年),原姓林,为殷商比干之子林坚的后裔,闽晋安林氏始祖林禄之十三世裔孙林孝诚(字允谦)之孙。其家世居福建莆田太平村永定里(今福建莆田尊贤里北螺村)。林正在二十二岁中举人,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八年(公元634年)甲午科进士及第,授江南道观察使(辖今浙江、江西、湖南等地)。林正在任期间励精图治、兴学校、除苛政、廉正爱民,是应贞观之治。
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江南道大旱,民不聊生。林正悯民饥苦,不及禀奏朝廷,便毅然下令开官仓放粮赈济饥民。当地豪绅乘机构陷,事闻于朝,唐太宗起初大怒,诏令将林正逮捕下狱法办。江西百姓闻讯,不忍林正蒙受冤屈,联名上万民表与朝廷,代其辩冤。唐太宗派人调查,方知林正真的是个清官,是坏人对他罗织构陷,便即下诏放林正出狱,并传他上京陛见。陛见之后,唐太宗先对林正进行一番抚慰,又自我检讨,说:“卿乃无辜受罪,今赐卿姓为‘辜’。”唐太宗虽然贤明,但仍脱不了动不动就给臣属赐姓的习惯,不过以往都是对有功之臣赐以李姓以表示亲近。这一次,因为林正差一点无辜丧命,因此就赐他以辜为姓,昭其“辛苦”之德,合二字为一,是为“辜”氏,是为该支林氏辜姓的始祖。在起初,大家还是以“辜林”称呼这个新生的姓氏,对林正也是以“辜林正”称呼之,后来就干脆把林字去掉了。林正成为辜正,成为辜氏得姓始祖。帝王赐姓,全族荣耀,因此该支林氏家族皆改为辜氏,世代相传至今。
辜正告老后,没有回莆田老家,而是继续定居于江西南昌地区。在他逝世后,当地百姓为其建嘉德祠以表怀念。辜氏族人大多尊奉辜正(林正)为得姓始祖。
第二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宋朝时期福建厦门同安陈氏渔民,属于避难改姓为氏。该支辜氏先祖本姓陈,世代在福建厦门同安捕鱼为生。到陈敦源时,因酒醉失手伤人,为避官府缉拿,携带家眷远渡南洋,最后在马来半岛的槟榔屿落户,成为伐榛辟莽、开垦这块蛮荒之地的华人前驱,旅居时间比英国人还早。
事过境迁,陈敦源痛定思痛,罪疚之心难以释怀,于是干脆改姓“辜”,以示悔罪之意,从此传下一支辜氏家族。在辜敦源(陈敦源)的后裔子孙中,有清末民初拥有十三个博士头衔的著名北京大学教授辜鸿铭。
第三个渊源
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祭祀执疈辜,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执疈辜,简称执疈、或执辜,是西周初期就设有的一种官职,专职掌管在盛大祭祀活动中对牺牲的处置,隶属于春官府司管辖。“辜”,在古代祭祀时分裂牲畜肢体的过程就称作“辜”,也就是“磔”;而“疈”,则是剖开牲畜身体的过程,与“副”的含义是一样的。因此,执疈辜实际上就是官家屠夫的官称,只不过执疈辜只负责宗室祭祀活动中的牲畜宰杀、处置,并按规定和要求将牲畜的各个部位予以剖解,安置在祭祀台上的指定位置。这在典籍《周礼·春官·大宗伯》中有记载:“以疈辜祭四方百物。注:疈,披牲胷也。疈辜,披磔牲以祭也。”
执疈辜这一官职多为其后裔子孙世袭,很早即有以其官职称谓为姓氏者,且非常受社会上人们的尊畏,称执疈辜氏、执疈氏、执辜氏,后皆省文简改为单姓执氏、疈氏、辜氏、宰氏、屠氏等,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得姓始祖
编辑
林正(林达中)、陈敦源。
迁徙分布
编辑
今湖北省的武汉市蔡甸区、黄石市、鄂州市、天门市、安陆市、咸宁市、崇阳市、通山县、大悟县、黄冈市、仙桃县、当阳市、潜江市、荆州市,广东省的深圳市坪山新区、汕尾市红海湾地区,汕尾市公平镇,普宁市大坝湖美村,贵州省的贵阳市贵定县、大方县,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广东省的雷州市、潮州市,四川省的仁寿县、乐山市,安徽省的广德县、蒙城县、全椒市,湖南省的浏阳市、津市、华容市,浙江省的金华市、乍浦县,江苏省的无锡市、涟水县,江西省的南昌市,山东省的安吉市,福建省的泉州市、宁德市、晋江市、永春县、南安市、惠安县、漳州市,北京市,上海市,天津市,重庆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省的漳化市等地,均有辜氏族人分布。
据潮州市金石镇辜厝村村史记载,辜氏先租于南宋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从福建莆田迁徙入广东潮州。先居于桑浦山工埔肚,建村立寨,称辜厝村。后因嫌桑浦山地解人稀,不利子孙今后发展,乃迁移至海阳之隆津都,仍沿用原村名至今。
海阳辜氏是同姓中最先由福建迁徙人潮者。此系村中口碑相传,未见族谱记载,是否直接迁自莆田?值得商榷。
据福建辜氏谱及其它文章资料参考:
辜(林)正传至四世,有辜源、辜澜两兄弟,均为唐朝开元年间进士。兄弟皆曾赴福建为官,以闽中乃其祖籍,相约回闽定居。
辜源居福建南安罗溪,辜澜居福建漳州磁窑乡。
辜源传子辜桓,逝世后葬于福建同安县白礁文圃山。
辜桓有子四人,分四个房系,统称白礁辜。二房、三房先后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迁,又于清朝康熙年间迁台湾。迁泉州的是辜桓二房派下,辜正第十五世裔孙辜志明,南宋初期居泉州打锡巷。其族谱记载:其后子孙向潮州、台湾彰化等地播迁。
宋朝时期,莆田并无辜氏迁入记载,也无辜姓聚居村落,至今仍人口数甚少。而福建泉州却是辜姓人的主要居住地,许多辜姓名人都是从泉州走出去的。如清末民初北京大学的著名怪教授辜鸿铭、现在仍在台湾政坛和商界十分活跃的辜振甫、辜伟甫兄弟的祖籍就皆是福建泉州,辜振甫曾任台湾海基会主席,辜伟甫是台湾数家大公司的董事长。辜氏兄弟是辜正的第三十一代裔孙。所以,潮汕辜氏应该是迁自泉州而非迁自莆田。潮汕辜氏与台湾辜氏是同根同源,因为天下就只有这一支辜氏。
郡望堂号
编辑
郡望
豫章郡:亦称南昌府、南昌郡。原为春秋时期的洪州之地,战国时期秦国置为九江郡。楚、汉之际置豫章郡,治所在豫章(今江西南昌),其时辖地在今江西省南昌市,南朝陈时包有今江西锦江流域、南昌、清江、九江、历陵、彭泽、柴桑等十八县和两个候国,即今江西省北部地区。隋朝时期为洪州治所。唐朝以后又改为豫章郡洪州,后期曾改为钟陵县,再后又改为南昌。五代时期的南唐及明、清诸朝为南昌府治,明朝初期曾为洪都府治,其时辖地均为今江西省南昌市。
晋安郡:亦称晋江,是1980年以前大泉州的通称,原来的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将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辛亥,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唐朝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唐开元二十九年(辛巳,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朝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时期,后汉乾佑二年(己酉,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乙卯,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宋朝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期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后,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宋景炎三年(戊寅,公元1278年)至元朝大德二年(戊戌,公元1298年)的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元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元延佑元年(甲寅,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明朝时期,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戊申,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清雍正十二年(甲寅,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民国元年(壬子,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八县。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闽变事件”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1949年9月1日泉州解放,中央人民政府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五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惠安县:亦称螺城,即今福建省泉州市下属惠安县。汉朝时期属会稽郡。唐朝时期属武荣州,唐开元八年(庚申,公元720年)属晋江县。北宋太平兴国六年(辛巳,公元981年)析晋江县东乡十六里置惠安县,取“以惠安民”之义称惠安,首任知县崔知节。相传初置县时,陈震卜地在螺山之南建县治,迁五代时灵安王张悃之坟于县东南的青山,螺山负邑,又城形如“螺狮吐肉”,故县城称螺城,简称“螺”。惠安置县时,设崇武、崇善、城山三个乡,下辖太康、守节、礼兴、民安、平康、归化、祥符、尊贤、崇德、民苏等十六个里,共六十六个铺。北宋庆历八年(戊子,公元1048年)改为十八个里,仍以三个乡管辖。元朝元贞年间(公元1295~1297年),改为文质、行满、忠恕、信义四个乡,仍辖十八个里,其中文质乡四个里、行满乡五个里、忠恕乡四个里、信义乡五个里,下辖三十五都,合城区在坊共三十六都。明沿元制,至明嘉靖年间(公元1522~1566年),因倭寇劫掠和兵、疫连年,户口减耗,有些都随宜合并,缩减为三十个都(含在坊),下辖八十图,每图十甲。清朝初期“迁界”,濒海居民移入内地,东南地区的图、甲十减六七。清康熙二年(癸卯,公元1663年)改里为铺,全县设六十八铺(其中县治内八铺)。民国初年,废“府”设“道”,惠安县隶属厦门道。民国十六年(丁卯,公元1927年)废“道”,实行省、县二级地方政制,各县公署改为县政府,惠安县直隶福建省政府。民国二十二年(癸酉,公元1933年),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将福建划为四省,惠安县隶属“兴泉省”;同年“闽变”失败后,南安县仍直属福建省政府,属第五行政督察区(区署在同安)。民国二十三年(乙亥,公元1935年)改属第四行政督察区(区署在同安,1938年移永春,1943年移泉州)。1949年8月23日惠安县解放,9月5日惠安县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于福建省人民政府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1950年9月改属晋江区专员公署。1955年隶属晋江专区(1971年改称晋江地区,1985年“地改市”后改称泉州市)。1997年,惠安县辖十七镇两乡:螺城镇、崇武镇、东岭镇、东园镇、黄塘镇、净峰镇、螺阳镇、洛阳镇、山霞镇、涂寨镇、辋川镇、张坂镇、南埔镇、后龙镇、山腰镇、涂岭镇、埭港镇、百崎回族乡、小岞乡,县政府驻螺城镇。2000年,惠安县析置泉港区(县级)。将惠安县的山腰镇、后龙镇、南埔镇、涂岭镇、埭港镇划归泉州市泉港区管辖。后撤销小岞乡,设立小岞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惠安县辖十五个镇、一个民族乡,即螺城、洛阳、崇武、东园、张坂、东岭、辋川、涂寨、螺阳、黄塘、山霞、净峰、东桥、紫山、小岞十五个镇和百崎回族乡,共有十一个社区,二百八十四个行政村。
彰化县:彰化县位于台湾省中部,西临台湾海峡,东以平缓的八卦山脉和南投相邻,北以大肚溪和台中相接,南部则和云林县以浊水溪相隔,幅员完整,地势平坦开阔,属嘉南平原的一部分,土地肥沃,物产丰饶,素有“台湾谷仓”之称。彰化地区的史前考古研究,始自(癸酉,公元1933年)已故地质学家林朝棨及日本学者早坂一郎在八卦山发现贝冢,至今已有七十余年的历史。经正式调查,发掘的史前遗址共计三十二处,涵盖新石器时代长达五千年的牛骂头文化、营埔文化及番仔园文化。民国三十四年(乙酉,公元1945年)10月台湾省正式回归祖国,民国政府接管台湾省,考虑到地方自治的需要,乃将日寇统治时期的五州三厅改为八县,并将日据时代的十一市改为九个省辖市、两个县辖市。其中彰化市管辖区域:东为彰化市大竹区快官,西为彰西区西门口,南为大竹区快官,北为大竹区阿夷,彰化市四周东与乌日乡为邻,西接美镇、秀水乡,南与花坛、芬园二乡为界,北以大肚溪与大肚乡为界,管辖彰化、彰西、彰南、大竹等四区。市政府设于彰化市彰南区。民国三十五年(丙戌,公元1946年)5月,彰化区(时属台中县)驻地由彰化市南郭迁往鹿港。1950年7月1日,线西乡(时属台中县)分出伸港乡。1950年台湾省调整各县市行政区域,其中台中县合彰化市,分为彰化、台中、南投三县。彰化县辖彰化市及彰化、员林、北斗三区,计一市(四区)二十五乡镇,县政府设于彰化市。1959年7月1日,新港乡更名为伸港乡。近年来,随着彰化县与南投县之间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及岛内县、市的合并,南投县与彰化县之间日益推动两县市的合并。
堂号
晋安堂:以望立堂,亦称泉州堂,辜氏总堂号,即晋江堂。
惠安堂:以望立堂,亦称螺城堂。
彰化堂:以望立堂。
白礁堂:辜正(林正)第五世辜桓开始以其四子分四个房系,以福建同安县白礁文圃山位中心向永春、泉州、惠安等地播迁,以白礁为堂号,统称白礁辜。
家谱文献
编辑
福建泉州辜氏族谱,著者待考,清朝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福建省厦门市博物馆、福建泉州市惠安县档案馆、福建省泉州市惠安县螺阳镇上坂村辜厝。
湖北蔡甸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永安镇统战部辜家贵处。
湖南桃源儒林辜氏宗谱,著者待考,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木刻活字印本。
槟城辜氏家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
广东雷州辜氏族谱,(清)辜玉珠修,清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木刻活字印本。
台湾彰化辜氏族谱,著者待考,民国年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台湾省彰化县鹿港辜氏宗祠。
中华辜氏源流总汇,(现代)辜家贵主编、辜振甫题字作序,1997年重修,2002年计算机激光照排胶印本。公开发行。
字辈排行
编辑
福建惠安辜氏字辈:“庭守成大君伯子男伦行克敦光世泽叔光绪启后昆温勤让贻谋远益荣昌”。注:与浦尾浯浦陈氏字辈一致。
福建南安东田、丰州、台湾漳化辜氏字辈:“继禹芝道文章振华国诗礼传家风”。
广东雷州辜氏字辈:“明开启鸿德玉文昌家培梓(子)茂”。
历史名人
编辑
辜 甫
(生卒年待考),福建泉州人。宋嘉佑年间登科进士。
辜朝荐
(公元1598~1668年),字端敬,号在公;海阳大寨人(今广东潮州金石辜厝村)。著名明末清初明朝、南明大臣。明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进士,授安徽柚城县知县,后任山东道御史、户科给事中、礼部给事中等职。
明崇祯十二年(公元1640年),辜朝荐因督饷有功,受明崇祯皇帝赐御宴七次。北京被清兵攻陷后,辜朝荐潜回故里。后闻郑成功在厦门进行反清复明活动,他前往投奔郑氏。
南明永历十五年(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郑成功渡台,命辜朝荐留守厦门。郑成功逝世后,他渡海到了台湾,于清康熙七年(公元1668年)在在台湾彰化病故,终年七十岁。辜朝荐是积极的反清复明份子,他辞却南明永历帝委以的御史高官,毅然投奔坚决反清的郑成功。郑成功率师出发渡海收复台湾,他被委以留守重任,可见郑氏对他是十分信任的。在郑成功逝世后,辜朝荐渡海来到台湾,在台湾居住多年。如今在台湾有一种说法,说辜朝荐在台湾彰化留有后代。
辜鸿铭
(公元1857~1928年),著名清末民初北京大学“怪教授”。辜鸿铭是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
辜振甫
(公元1917~2005),
辜振甫先生
字公亮;台湾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著名台湾海基会主席。台湾最大水泥企业集团及中国信托企业集团核心人物。
辜伟甫
(公元1918~1982年),台湾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著名台湾资本家。辜伟甫为辜显荣六子,台湾数家大公司的董事长,毕业于台中一中、台北帝国大学农林专门部,后留学日本东京。其后,任职于父亲经营之大和拓殖株式会社、株式会社集大成材木商行取缔役兼社长;大和兴业株式会社等职。辜伟甫热爱文化事业,曾创办荣星合唱团,后又于1968年创办颇有影响的荣星花园。“荣星”取字父亲辜显荣字“耀星”而来。“荣星”取字父亲辜显荣字“耀星”而来。随后,他也一直活跃于商场,更多的是支持五哥辜振甫的事业,较少在外露面。随后,他也一直活跃于商场,更多的是支援五哥辜振甫的事业,较少在外露面。
1982年9月,辜伟甫去世。但他生前主持掌管的荣星花园与隆昌企业竟负有大量债务,一个曾显赫的大家族成为大众的债务人,让债权人大感意外。
辜宽敏
(出生于1926年),台湾彰化鹿港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著名资本家、狂热的台独分子。其父辜显荣是日据时代政商亨通的社会名流,也是一个被称为“汉奸”的有争议性人物。 他的幺子辜宽敏早期却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台独”分子,也是一个颇有争议性的人物。辜显荣去世时,辜宽敏才十二岁。辜宽敏生长在一个富有的大家庭,少年时代是个有名的“花花公子”,但一直热衷于政治活动,特别是“台独”活动。在台湾大学读书时,他就曾任学生自治会会长。台湾光复后不久,他继承家族的红糖事业,到日本进行红糖外销,并定居日本,结识了不少日本政要与商界名流,包括曾活跃于日本外交界的牛场信彦等人。辜显荣在日本留下不少遗产,特别是房地产,也由辜宽敏继承,后来房产因开发工业区而被日本政府征收,辜宽敏一夜之间成为巨富。这些钱成为他在日本从事“台独”活动的本钱,也因此成为在日本搞“台独”活动的核心人物之一,并曾出任“台湾独立联盟”委员长。后经台湾“调查局”局长沈之岳长期地下情报工作的积极争取,1972年,辜宽敏一度回到台湾向蒋介石“投诚”。1978年,辜宽敏还从日本回台参加台湾第六任“总统”就职大典。此后,他经常往来于台湾与日本之间,从事生意业务。他代理“日产”公司参与台湾大众车厂投资计划失败后,在台北市仁爱路百龄大厦设立私人事务所。
1981年,辜宽敏创办《台湾春秋》月刊,但因发行量太小不久停刊,也赔了不少。目前辜宽敏的事业有荣星花园与隆昌企业,还有荣晟建设与耀星投资公司,以经营房地产为主。但辜宽敏始终没有放弃“台独”的理念。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台独”活动开始公开化、并日益猖獗后,辜宽敏又重新投入“台独”活动。他几乎把所有分得的家产与经营事业赚到的钱都花在搞“台独”上。他认为“台独”不仅是一种理想,也是对台湾人民的一种“回报”。他曾说:“过去‘台独’,现在‘台独’,将来也‘台独’。”他一直支持具有“台独”性质的台湾最大的反对党民进党,并于1995年加入民进党。1996年初进行的台湾“总统”大选中,他慷慨捐助,大力支持民进党正、副“总统”候选人彭明敏与谢长廷。同年底,他进而成为刚从民进党中分裂出来的“台独党”、“建国党”的顾问。
唐姓系承叔虞 源起山西翼城 关于唐姓家世渊源,《姓纂》一书上面记载得很清楚:“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封唐侯,周成王灭唐,子孙以国为姓。”另外,《姓源》和《姓氏考略》等书,也都异口同声地指出了唐姓是“唐尧之后”。 帝尧,是帝喾高辛氏的次子,算起来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徙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在公元前2357年,由于其兄帝挚不贤,他就被诸侯拥立为天子,开始以“唐”为国号。 帝尧以唐为国号,那么他的子孙是什么时候开始以唐为姓的呢?对于这个问题,历来学者的考据结论是这样的:帝尧把天下禅让于虞舜之后,传到夏王孔甲的时候,帝尧的后裔御龙氏封为唐侯,经过殷商一代,到了3000多年前的周武王之时,唐侯起而作乱,而于公元前1106年被武王的儿子成王所灭,把唐国之地改封给其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并且被降了一级,从侯国变成了伯国。这时候,帝尧的后代也按照当时的习惯,开始有了以唐为姓。 不过,被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原来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已改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后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渊源。 这另外的一支唐氏,根据《姓氏考略》和《世本》的记载,是周成王灭唐而将其他改封给唐叔虞之后,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后来,传到唐叔虞的儿子樊父的时候,徙居到晋水之旁,改称为晋,现在山西翼城的唐国之地,也在晋国的掌理范围之内。换言之,当时唐国的名号虽然没有了,但那个地方,仍然是唐叔虞的后代在繁衍,实质上并无不同。 因此,天下的唐姓,是应该有两个主要来源的,一支是圣君帝尧的后代,一支则自周文王的姬姓。不过,如果再进一步推溯,则两支唐氏根本都是源自黄帝轩辕氏,仅仅是“同根异枝”而已。 唐姓的出现,不管是出自帝尧的一支,或是源自唐叔的一支,都是在3000年以前的西周初期,所以,从周代开始,这个姓氏就锋芒大露,杰出的人物不绝于史书。 u 二、唐姓何来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尧。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唐姓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唐姓家谱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历史名人唐 寅:明朝文学家、书画家,字伯虎,号六如居士。自放名山大川,筑桃花坞以居,毕生致力于绘画,且能诗文,与祝允、徐祯卿、文征明并称"伍中四才子",与沈周、仇英、文征明合称"明四家"。有《六如居士全集》、《画谱》等。唐 蒙:西汉官吏。武帝时,他出使夜郎国(现在的贵州省),以厚礼,说服夜郎侯多同归属汉邦,设犍为郡,从此贵州不再是夷地了。 唐赛儿:明初农民起义军女首领,白莲教首领,自称"佛母"。 唐廷枢:清朝买办。1880年,主持修筑我国第一条铁路唐胥线(唐山至胥各庄)。并在英国支持下开办开平煤矿,为李鸿章办洋务的得力助手。 唐慎微:宋代著名医药学家,编有《经史证类备本草》,总结了宋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流传很广。 三、唐氏家族字辈大全 一、长房(仙女洞):历代,当代,字派 历代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朝廷成宗大,应世仕万德,嗣再科远昌 仙女洞入川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入川居住新增字派: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文明隆代作,家国永昭宣, 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二、二房(郑家槽);历代、当代、字派 历代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希,仁义礼智必,定复荣心学。 续增字派:常存安国世,代永启文明 三、幺房(辜家槽):历代、当代字派 入川先祖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入川居住新增字派:世昭泰度安,钢常锡荣隆。 四、六大房:历代、当代增补字派 唐如稳(偏岩场) 唐如胜(辜家槽) 唐如达(永兴场) 唐三阳(仙女洞) 唐三省(郑家槽) 唐三仲(辜家槽) 入川原遗字派:召登三如友,仍文世尚大,永远照富豪,光明恩天佑,万里遇金桥 唐永清号有渔(增补)字派:忠诚孝贤本 承先启后荣 英烈振家声 安邦定国策 历代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 朝庭成宗大 应世仕万德 嗣再科远昌 入川原遗字派:三洪应正元 仁义礼智开 国昌宗保定 增补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五、唐氏家族:各房、各地字派说明 六大房,一父亲,三个母,各生子,各照顾,时间久,有分歧,没统一,增字派,各自取。 三大房,亲兄弟,入川来,没同聚,清明会,各处吃,字派乱,各自取,新字派,没统一。 先祖字派:祥子友君政 朝庭成宗大 应世仕万德 嗣再科远昌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里, (仙女洞)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来川居住(仙女洞)新增: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文明隆代作, 家国永昭宣,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郑家槽)字派:三洪应正希,仁义礼智必,定复荣心学。 来川居住(郑家槽)新增:常存安国世,代永启文明。 (辜家槽)字派:三洪应正元,仁义礼智开,国昌宗保定。 来川居住(辜家槽)新增:世昭泰度安,纲常锡荣隆。 长寿地区唐家岩入川字派:湘奉应国世,儒臣珍玉庆,荣华富贵显,永远座朝庭 洛碛班竹林南坪坝入川字派:字魁正伯一,元仁义礼志,令绪中天启,心源道学传, 文明隆代作,家国永昭宣,精一如能绍,定可继先贤 续增字派:清廉高尚志,声誉著海环 重庆井口地区入川字派:忠锡镒元正,安国定帮兴,清明开大德,世代永乾坤 重庆市木洞地区(五宝镇)入川字派:宜元:红化立家正,大忠德泽长,子孙克绍顺,世代定银昌 长寿葛兰地区(龙河镇)入川字派:昌正国顺元,世代兴宗本,荣隆广大德,永定保安康 以上字派:六大房、三大房、时间已久,各房世亲,字派都有错乱,各地增加,没有统一。 为了统一字派,不能错乱,各房世系,大家议定,重新制定(新字派)二十至四十个字,作为下一代统一字派,现在大家决定:在各房世系入川来起在十五代后,取统一合族字派,不能乱取,为了这个愿望,要请各房世系、主持人、族长、工作人员、联络人员,要大家齐心合力,共同遵守,共同努力,共同奋斗。 唐氏家族合族新编字派 (40字) 公民守法荣 团结建兴华 友爱家庭富 敬祖扶幼贵 万里磊成金 德贤忠良玉 显登群众满 太平享乐福 以上新字派,唐氏家族世系、支系,在先前取的不同字派完,下接新字派,不准乱取。唐氏家族,字派统一,就不乱宗乱族啦。 唐氏排辈 庆衍洪都 支分筠阳 先畴谨服 旧德宜光 忠孝克守 似续悠长 绍承宗列 佑启藩昌 簊欲比正 昭穆安康 仁慈督敬 义礼端详 文章华国 亲显名扬 福泽锦远 百世流芳 永翁之后 最高举赏 原湖南字辈 国时一昌 绍述永彰 斯定克振 其道大光 川中江字辈 乾刚能举 坤纪自扬 登仁敷教 治化生香 培补运会 太平贤良 各地唐氏家族辈分排列 湖南永州小江口唐氏后谱: 汝景兴朝一公,柞应声熙显承; 祖恩年久永耀,宗功代远如新; 忠孝光荣先泽,仁厚佑启嗣昆; 清白传家有道,万载乐安升平 广东清远唐氏后谱: 伯阳宏闰官,有树开裕宽 祖德昭光远,(缺失) 伯阳赤维宗, 富善尧盛丰 深知福礼厚, 永远秀灵钟 四川蓬安唐氏后谱: 祖宗任受付,锋荣仲廷尚 胜正三阳开,世登联科显 仙容金玉来,茂美达前俊 群英冠步台,树立名嘉会 时中诚攀才,(缺失) 安徽淮南唐氏后谱: (堂号为桐叶堂,祖籍山西) 荣家文有伯,元建广朝兴, 安国俊英贤,(缺失) 四川渠县唐氏后谱: 千万克讳永,志彦文世国 君学有奇仕,朝廷正联科 后来续谱: 祖德开维明,宗仁履清芳 依贤冠时盛,安帮定太长 湖北孝感唐氏后谱: 正文尚启善,大道开明贤 志学仕洪全,曾崇容思德 友忠玉合先,(缺失) 浏阳青山唐氏后谱: 始祖南浦,号来仪,洪都人(江西南昌) 朝文齐宏启,世运庆昌隆 忠孝昭先德,英才耀祖宗 大道传家国,贤能志向同 显扬徵学士,名望自钦崇 湖南永州零陵唐氏后谱: 思彦世文永,仕明国正开 继登朝廷上,修治定家帮 勋树怀风化,光天应赐昌 湖北黄石唐氏后谱: 齐记光义,美道永昌 相君臣士,帮家之方 安徽宿松唐氏后谱: 良士志应时,道正耀天光 学富功先裕,德崇名自彰 咸怀诒泽大,克念保宗长 继嗣能华国,家声世代昌 开江县长岭广西沟三百年简史 唐氏字辈: 世尚大有昌,本隆才鉴芳。 元清一巨海,龙泉起凤香。 江西九江新港镇唐家老屋唐氏字辈: 智性慎仁厚,崇德建申由 另有(不知何处): 恩泽承先世,荣华经万春, 绍文学武贵,福寿超群伦
安岳县唐氏家谱,我不知道我是那个族的只知道有,太 ,广,招,明。请问是那里的
本文2023-09-22 02:57:2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6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