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姓 过氏家谱 过姓起源 过姓名人 过姓的来源 过姓简介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过姓 过氏家谱 过姓起源 过姓名人 过姓的来源 过姓简介,第1张

过[过,读音作guō(ㄍㄨㄛ),不可读作guò(ㄍㄨㄛ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属于以部落名称为氏。

据史籍《世本》记载,寒,系出黄帝部落联盟,源出任姓。而姙(任)姓,系黄帝之裔十二姓之一,与吕、泉、毕、祝、谢、章、薛、过、戈、终同姓。

寒氏部落的寒哀曾为黄帝驾御马车,当为寒氏族之始祖。过氏、戈氏是寒氏部落的两个分支,原居地在寒亭,即今山东省潍县县城一带地区,后过氏迁出至过邑,在今山东省莱州市一带。

第二个渊源:源于妫姓,出自夏朝诸侯国过国,属于以国名为氏。

据史籍《风俗通》记载:“过国,夏诸侯,后因以为氏,望出高平。”

先寒国被夏禹所灭之后,夏禹封自己子侄到原寒国过邑,建过国,在今山东省莱州市一带。后由于维护夏王族嫡系,支持少康复权,过国为东夷族首领后羿的家臣寒浞之子寒浇所灭。

灭国后的过国公族子民,以失国之名为姓氏,称过氏。

二、迁徙分布

过姓,是个古老而又少见的姓。主要分布在江南苏锡常地区和浙江嵊州、海盐,特别是无锡、苏州。据《风俗通》载:“过国,夏诸侯,后因以为氏,望出高平”。意为:夏朝有一个小诸侯国叫过国,在今山东省莱州,因故国被灭,后人以国为姓。郡出宁夏高平。《锡山过氏世谱》记载:“宋高宗南渡,过孟玉自和阳护驾有功,使尚逍遥郡主,赐第无锡。”过氏家族在江南地区以锡山八士桥为中心,向周边苏锡常地区辐射。据《中国人名大辞典》“姓氏考略”引《风俗通》:“过国,夏诸侯,后因以为氏,望出高平。”然而汉唐之间上千年,竟未见一位过姓人物载于史册。北宋初 钱塘老儒编纂的《百家姓》没有收过姓,说明当时过姓极少。《锡山过氏世谱》记载:宋高宗南渡,过孟玉自和阳护驾有功,使尚逍遥郡主,赐第无锡,锡山过氏是这位过郡马的后裔。建炎南渡,北方巨族迁徙江南,过姓即为一例。过氏家族在苏南地区以锡山八士桥为中心, 向周边苏、常地区等辐射,特别是常州浒塘有一支巨族。如今过姓主要分布在安徽省和县的桐城闸镇漯百乡太溪村,江苏省苏州、无锡、常州,浙江省嵊州、海盐等地。过姓望居高平(西晋泰始元年将原山阳郡改为高平郡,在今山东省巨野县一带)。

三、历史名人

过 源:字道源,号浩斋,宋代江苏省无锡人。少颖异,笃志圣贤之学。曾说“人终身只是一个穷理,元不分知行,行之至知之极也。”嘉佑间只为国直讲,不赴卒,学者称“浩斋先生”。

过 勗:过浩斋先生的后裔,字绍古,博览能文,性至孝,有《至孝通神集》。除此外,浙江海盐、嵊县等地均有过姓人物。然最出名的还是无锡、苏州一带的过家。

过 龙:字云从,明代苏州人、名医,与祝枝山、文徵明关系契合,他知识面广,精医道,著有《针灸要览》、《十四经发挥》等。

过 铸:字玉书,清代金匮(今江苏省无锡)人。研习医学多年,颇有心得,与外科名医马培之过往甚密,推崇明陈实功治外证之思想,不忌针刺。过铸中举后,曾在浙江做官较久,所到之处,都有政声,兼有医名。初为温州司榷,升放潜(今属临安)知县,调任德清县宰,与同道常州孟河马培之、青浦陈莲舫时相过从。因其本人早年尝患疔疮而损一指,更发愤攻研外证,并治好另一指之疔疮。著有《治疔汇要》(一名《治疔大全》)。另有《外科一得录》、《喉痧至论》及《过氏医案》,均有多种刊本行世。

过百龄:也作“伯龄”,名文年,江苏省无锡人,是明末造诣最深、名声最大的围棋国手。《无锡县志》中写道:“开关延敌,莫敢仰视。因是数十年,天下之弈者以无锡过百龄为宗。”清人钱谦益作诗赞颂过百龄,诗中写道:“八岁童牙上弈坛,白头旗纛许谁干,年来复尽楸枰谱,局后方知审局难。乌榜青油载弈师,东山太傅许追随,风流宰相清平世,谁识沿边一着棋。”清代人秦松龄的《过文年传》这样写:“百龄,名文年,为邑名家子,生而颖慧,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虚实先后进退击守之法,曰:是无难也。与人弈辄胜,于是闾党间无不奇百龄者。”过百龄的作品有《官子谱》、《三子谱》和《四子谱》等棋书。其中尤以《官子谱》价值最高,对收官问题做了全面透彻的论述,是我国第一部收官著作,并受到日本棋界的重视。过百龄在棋坛驰骋一生,继往开来,对明末至清乾隆时期围棋的飞速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过元文:字穆君,清代苏州人,是精通史籍的学者,有著述传世。

过春山:字葆中,清代苏州人,亦是精通史籍的学者,有著述传世。过春山不仅博览经史,他的诗,取法韦、柳,曾受沈德潜的青睐,可惜未满30岁就去世了。

过探先:(1887年-1929年),教育家,农学家。中国现代农业教育先驱,中国现代农林科技的先驱。开创了中国近代大面积造林与植棉事业。 江苏省无锡人。留美康乃尔大学农学硕士。1915年回国,任江苏省立第一农业学校校长。1921年任南京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农科教授,曾兼农艺系主任、农科副主任、推广系主任。1925年出任金陵大学(1952年合并于南京大学)农林科主任。其生平对开辟农业科学新领域,培养农业科技人才,实现科学种田理想,筚路蓝缕,功不可没。 元老吴稚晖先生为过探先写的墓志铭中写道:“先生姓过氏,名探先,出江苏无锡县北乡望族……先生之学,穷高极远,衣我粒我,早黾夜勉”。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高平郡:①指今宁夏固原。两汉、十六国、北魏均有此县。北周改为平高。汉有“高平第一城”之称,言其险固。北魏在这一带置军镇,置郡,皆称高平。北周改名平高郡。②从东汉到东魏,在今山东微山县西北也有高平县,晋又改山阳郡为高平郡,南朝宋曾以高平县为郡治。北齐废此县。隋废郡。③北周改高都郡为高平郡。唐为泽州高平郡。郡治在今晋城东北。泽州有高平县,北魏置,本在今县西北,北齐迁至今县。周世宗在此破北汉军。

2、堂号

过姓的主要堂号有:“继述堂”、“宝伦堂”等。

============================================================

过姓宗祠通用对联

〖过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浩斋力学;

都官孝思。

——佚名撰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临川人过源,字道源,号浩斋,少年时非常聪颖,立志于圣贤之学,曾说:“人终身应该穷究道理,原来并分不出知和行,行之至,也是知之极。”嘉佑年间 为国子直讲,学者称浩斋先生。著有《浩斋语录》。下联典指北宋南城人过昱,字彦明,景佑年间进士,官至都官郎中。对父母极孝,母亲去世,他刻木为像来纪念;父亲去世,他几天水浆不入口。

司马迁(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西汉史学家、散文家。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早年经历

西汉景、武年间(时间不详),在黄河龙门的一个小康之家中,司马迁出生了。司马迁的祖父司马喜在汉文帝诏入栗米受爵位以实边卒的政策下,用四千石栗米换取了九等五大夫的爵位,因此全家得以免于徭役。

年幼的司马迁在父亲司马谈的指导下习字读书,十岁时已能阅读诵习古文《尚书》、《左传》、《国语》、《系本》等书。汉武帝建元年间,司马谈到京师长安任太史令一职,而司马迁则留在龙门老家,身体力行,持续着耕读放牧的生涯。

稍稍年长之后,司马迁离开了龙门故乡,来到京城长安父亲的身边。此时司马迁已学有小成,司马谈便指示司马迁遍访河山去搜集遗闻古事,网罗放失旧闻 。

扩展资料:

司马迁首创“中国人民”一词 

先秦时还没有“中国人民”这个词,当时“中国”和“人民”都是单独使用,词义也不同于今天。“中国”本意是指京城,如《诗经·大雅·民劳》云:“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毛诗传就训释为:“中国,京师也。”后来,“中国”也引申指中原地区、天下之中心等。

而“人”与“民”,在先秦也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说文解字》说:“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民,众萌也。”

那么,“中国人民”作为完整独立的语音单位是什么时候才开始出现的呢?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说,山西、山东、江南、塞北等地的物产,“皆中国人民所喜爱”。

这里的“中国人民”,虽与先秦时的意义并无大差别,但它却第一次将两者连在一起,构成偏正词组,所以说是司马迁最早创造了这一词汇。

—司马迁

人民网—司马迁首创“中国人民”一词

《红楼梦》的开篇二代荣国公已去世,但书中有一个非常不合理的现象,贾母有二子,长子贾赦袭爵,但是贾赦却不住在荣禧堂的正房中,而是住在一个偏院中。

古代无论是皇家,还是普通的士族都遵守嫡长子继承制,但贾政做为次子,偏偏和贾母一起住在荣国府的正房中,家里掌权的女主人也是二儿媳王夫人,许多人说这是贾母偏心,其实这种说法是靠不住的,荣禧堂是官产,贾母和贾代善都无权自行分配,所以最大的可能是帝王的权术。

宁荣二府都是靠军功起家,在初期,老皇帝可能会看在一起出生入死的份上,倚重贾家,但是随着时间的变迁,老一辈所创下的功业,很快会被新皇帝淡忘,如果想要保住贾家的荣华富贵,必须要转型,由武转文才能有出路。

第五回合,冷子兴演说红楼梦史,曾经对于贾政有介绍,贾政年幼好读书,深受老荣国公的欢心,但是直到他的父亲去世,贾政也没有考取功名,但也不奇怪,古代有头发胡须都花白的才考中进士的,想必贾政也有此心。

但是贾代善临终上了一本,想为两个儿子谋个好出路,谁知皇帝直接赏了贾政一个官,表面看皇恩浩荡,贾政不需要辛苦读书,但是也彻底断绝了贾政考取功名。贾政后来仕途之路并不顺利,也与没有取得功名有关。

不但如此,长子贾赦袭了爵,但家产是由贾政继承,一个荣国府就这样被一分为二,虽说兄弟二人并未分家,但也非一个整体,贾赦有爵位无豪产傍身,贾政有丰厚的家产,但只有一个卑微官职,在朝堂上,二人很快就会被边缘化,皇帝一个妙招,就轻而易举的打击了这些百年世家。

1关于岳字的诗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释义: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出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

1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释义: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

出处:《登岳阳楼》 唐·杜甫。

2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释义: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出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唐·孟浩然。

3 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释义:在地上形成了江河与山岳,在天上形成了日月和繁星

出处:《正气歌》 宋·文天祥。

4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释义: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

出处:《侠客行》 唐·李白。

5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释义: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

出处:《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6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释义: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出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2诗句中带有岳字的诗句

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作者:李白

我本楚狂人,凤歌笑孔丘。

手持绿玉杖,朝别黄鹤楼。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

庐山秀出南斗傍,屏风九叠云锦张。

影落明湖青黛光,金阙前开二峰长,银河倒挂三石梁。

香炉瀑布遥相望,回崖沓嶂凌苍苍。

翠影红霞映朝日,鸟飞不到吴天长。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

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闲窥石镜清我心,谢公行处苍苔没。

早服还丹无世情,琴心三叠道初成。

遥见仙人彩云里,手把芙蓉朝玉京。

先期汗漫九垓上,愿接卢敖游太清。

3诗名里带岳字的诗词有哪些

如下,望采纳:

《望岳》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南岳山》宋·真德秀

烟霞本成癖,况复游名山。举手招白云,欲纳怀袖间。

咄哉亦痴绝,有著即名贪。振衣遇长风,浩浩天地宽。

《灵岳》宋·杨亿

灵岳标真牒,孤峰入紫氛。藤萝暗仙穴,猿鸟骇人群。

白道千年在,县流万壑分。汉坛秋藓驳,曾祀武夷君。

《南岳》宋·陶弼

祝融何峻极,下看白云根。

绝顶人稀,诸峰势独尊。

阔能遮日域,高不避天阍。

《岳亭》宋·赵方

南岳亭峰七十二,祝融峰直老人星。

平生最有看山偿,一上斯亭双眼青。

《咏南岳径松》唐·狄焕

一阵雨声归岳峤,两条寒色下潇湘。

客吟晚景停孤棹,僧踏清阴彻上方。

《岳王墓》明·高启

大树无枝向北风,十年遗恨泣英雄。班师诏已来三殿,射虏书犹说两宫。

每忆上方谁请剑,空嗟高庙自藏弓。栖霞岭上今回首,不见诸陵白露中。?

《岳馆》唐·沈佺期

洞壑仙人馆,孤峰玉女台。空濛朝气合,窈窕夕阳开。

流涧含轻雨,虚岩应薄雷。正逢鸾与鹤,歌舞出天来。

《过潜岳》唐·马戴

塞上征兵久,淮南赋敛多。抱琴方此去,为县欲如何?

潜岳积苍翠,皖溪生素波。真君松庙近,公退为谁过?

《岳上作》唐·修睦

始好步青苔,蝉声且莫催。辛勤来到此,容易便言回。

远水月未上,四方云正开。更堪逢道侣,特地话天台。

《送僧归南岳》唐·项斯

心知衡岳路,不怕去人稀。船里谁鸣磬,沙头自曝衣。

有家从小别,是寺即言归。料得逢春住,当禅云满扉。

《岳阳春晚》唐·李群玉

不觉春物老,块然湖上楼。云沙鹧鸪思,风日沅湘愁。

去翼灭云梦,来帆指昭丘。所嗟芳桂晚,寂寞对汀洲。

4关于岳字的诗句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释义:三万里长的黄河奔腾向东流入大海,五千仞高的华山耸入云霄上摩青天。中原人民在胡人压迫下眼泪已流尽,他们盼望王师北伐盼了一年又一年。

出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二》 宋·陆游。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释义:以前的日子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如愿终于登上岳阳楼。出处:《登岳阳楼》 唐·杜甫。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释义: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

出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临洞庭》 唐·孟浩然。下则为河岳,上则为日星。

释义:在地上形成了江河与山岳,在天上形成了日月和繁星出处:《正气歌》 宋·文天祥。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

释义:三杯下肚,一诺千金,义气重于五岳。出处:《侠客行》 唐·李白。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释义:明朝你我又要被山岳阻隔,人情世事竟然都如此渺茫!出处:《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释义:攀登五岳寻仙道不畏路远,这一生就喜欢踏上名山游。

出处:《庐山谣寄卢侍御虚舟》 唐·李白。

5求:带有“岳”字的成语或诗句

带有“岳”字的成语:

川渟岳峙指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庄严。川,本作“渊”,因避唐高祖 李渊讳改。

恩同山岳犹恩重如山。

福如山岳福:福分;如:象。福分象山一样高。

负山戴岳岳:高大的山。背负高大的山岳。比喻担负重任。

海岳高深海:大海;岳:高山。像大海一样深,像山岳那样高。

砺岳盟河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同“砺带河山”。

四山五岳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

三山五岳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泛指名山或各地。

嵩生岳降嵩:指嵩山;岳:高大的山;降:降生。比喻大人物的出生。

崧生岳降称出身高贵的大臣,或喻天赋特异者。

山岳崩颓山岳:高大的山;崩颓:倒塌。比喻王朝复亡。

狩岳巡方指帝王巡狩方岳。

摇山振岳岳:高大的山。把高山都振动了。形容气势很大。

渊渟岳立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渊渟岳峙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岳岳磊磊卓立不群。

岳岳荦荦卓绝貌。

岳镇渊渟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本用以形容军队稳定,不可动摇。后多用以形容 人坚定沉着。

责重山岳指责任之重如山岳。形容责任重大。

带有“岳”字的诗句: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李白《庐山谣》

五岳归来不看山 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漫游黄山仙境》

6属于姓氏岳的唯美句子有哪些

岳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我姓岳,却越不过千山万水。

我姓岳,却无法向明月诉说离殇。

我姓岳,却数不出岁月的年轮。

我姓岳,却只能心悦君兮君不知。

岳姓位居百家姓第34行,第一位,在现今中国以人口多少排名的百家姓中排行第127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源出于姜姓,汉族的岳氏是一个古老的姓氏。相传上古时代,尧帝时有诸侯四岳之职,又称太岳、岳伯,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人,四岳是一种非常庄严和重要的祭祀官,负责祭祀天下四方名山。岳氏就源于四岳之后。岳氏最为出名者当属宋代民族英雄岳飞,是他使岳姓发扬光大,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直是抵挡女真人入侵宋朝的铁血军团。至令完颜兀术发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无奈之语。

因为距今千年的宋朝立国320年,中华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和发扬。所以各姓氏重新盛行修谱,以敦亲睦族,自宋以降,岳飞的后裔都严格按家谱行辈取名,岳飞五子都有后裔,繁衍众多,是现今岳氏宗族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

7求:带有“岳”字的成语或诗句

川渟岳峙 砺岳盟河 狩岳巡方 崧生岳降 嵩生岳降 渊渟岳立 渊渟岳峙 岳岳磊磊 岳岳荦荦岳的成语1 恩同山岳成语发音:ēn tóng shān yuè成语释义:犹恩重如山。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2 嵩生岳降成语发音:sōng shēng yuè jiàng成语释义:嵩:指嵩山;岳:高大的山;降:降生。比喻大人物的出生。

成语出处:《诗经·大雅·嵩高》:“嵩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3 四山五岳成语发音:sì shān wǔ yuè成语释义:泛指四面八方各个地区。4 砺岳盟河成语发音:lì yuè méng hé成语释义:比喻封爵与国共存,传之无穷。

同“砺带河山”。5 渊渟岳峙成语发音:yuān tíng yuè zhì成语释义: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成语出处:晋·石崇《楚妃叹》诗:“矫矫庄王,渊渟岳峙。”6 渊渟岳立成语发音:yuān tíng yuè lì成语释义:喻人品德如渊水深沉,如高山耸立。

成语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名实》:“执经衡门,渊渟岳立,宁洁身以守滞,耻胁肩以苟合。”7 岳峙渊渟成语发音:yuè zhì yuān tíng成语释义: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

本用以形容军队稳定,不可动摇。后多用以形容人坚定沉着。

成语出处:南朝·梁·萧纶《隐居贞白先生陶君碑》“行仁蹈义,岳峙渊渟。”成语示例:~真磊落,天心民意要同符。

★柳亚子《十月六日题毛主席之绘像》诗8 川渟岳峙成语发音:chuān tīng yuè zhì成语释义:指水止不流,山高矗立。比喻人的凝重庄严。

川,本作“渊”,因避唐高祖李渊讳改。成语出处:《晋书·隐逸传序》:“玉辉冰洁,川渟岳峙,修至乐之道,固无疆之休。”

成语示例:且杓司盛年积学,~,人之期许与其所自许者非小。★清·钱谦益《梅榴司诗序》9 岳岳荦荦成语发音:yuè yuè luò luò成语释义:卓绝貌。

成语出处:梁启超《论自由》:“吾常见有少年岳岳荦荦之士,志愿才气,皆可以开拓千古,推倒一时。”以上九条是从yuezongkui另一相同主题帖复制过来的,便于大家查阅10 三山五岳成语发音:sān shān wǔ yuè成语释义:五岳:泰山、华山、衡山、嵩山、恒山。

泛指名山或各地。成语出处:清·曹寅《舟中望惠山举酒调培山》:“三山五岳渺何许?云烟汗漫空竛竮。”

成语示例:~的好汉们各引着同宗同派,摆开了阵势,拼一个你死我活。★茅盾《我们这文坛》11 岳镇渊渟成语发音:yuè zhèn yuān tīng成语释义:如山岳屹立,如渊水停滞。

本用以形容军队稳定,不可动摇。后多用以形容人坚定沉着。

成语出处:《文选·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尔乃回舆驻罕,岳镇渊渟。”李善注:“《孙子兵法》曰:‘其镇如山,其渟如渊。

’”12 狩岳巡方成语发音:shòu yuè xún fāng成语释义:指帝王巡狩方岳。13 崧生岳降成语发音:sōng shēng yuè jiàng成语释义:称出身高贵的大臣,或喻天赋特异者。

成语出处:《诗·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毛传:“山大而高曰崧;岳,四岳也……岳降神灵和气,以生申甫之大功。”

申,申伯;甫,甫侯,都是周宣王舅父,周朝重臣,相传是古四岳后裔。14 恩同山岳成语发音:ēn tóng shān yuè成语释义:犹恩重如山。

成语出处:清·蒲松龄《聊斋志异·梅女》:“萍水之人,何敢遽以重务浼君子。但泉下搞骸,舌不得缩,索不得除,求断屋梁而焚之,恩同山岳矣。”

--------------------------------------------------------------------------------水云心,2007-11-22 20:49:13在诗经《大雅-荡之什》中有一段 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维岳降神,生甫及申。

维申及甫,维周之翰。四国于蕃。

四方于宣。 岳甫、岳申的名字可是由此而来呢?--------------------------------------------------------------------------------抒梦,2007-11-23 19:14:50生甫及申,八千云版主考证,岳云两个儿子的名字由此得来。

在西周时,缔结婚姻关系,男女双方都必须严格服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礼记·曲礼》:“男女无媒不交”;“男女非有行媒,不相知名”。但是,婚姻缔结情况也有例外,如儒家礼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应服丧三年,在此期间不得嫁娶,以示孝道。

说起古代的婚姻制度,大家总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三妻四妾”一词。

实际上,在绝大多数的 历史 朝代中,古代的妻妾制度都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即便是坐拥三宫六院的皇帝,在他的“后宫团”中也仅存在一个“正位”,也就是皇后,其他嫔妃、御妻所享受到的待遇,严格来说都是妾室,根本无法与正宫皇后相提并论。

除此之外,许多朋友觉得妾就相当于古人的“小老婆”,亦或是“小三”、“二奶”之类没有名分的婚外恋情,这也是不严谨的。古语云“妾不如妻”,在古代妾的地位更像是贴身丫鬟,几乎不具备任何“妻”的权益,却要尽到与妻等同的职责。

例如:“妻”来照顾丈夫孩子、侍奉老人,而妾同样要肩负这些职责。然而,在丈夫和正房夫人面前,妾的地位却像婢女一样。我们在影视作品中看到小妾与正房翻脸斗嘴的情况,在现实中基本不会发生。一旦出现了类似的情况,遭殃的一定是地位卑贱的妾室。

妾在一个家庭中的地位是相当低的,而且会受到各种各样的限制。

首先,每逢家族祭祖,元配正房是有资格参与家族祭祀的,但妾却没有这种资格,完全被排除在家谱之外。妻家的亲戚,也就是娘家人,她们的地位得到夫家的认同,属夫家的姻亲,但妾家的亲戚就不会得到认同了。

除此之外,即便是妾所生的子女,即庶子、庶女,他们也必须称没有血缘关系的正房夫人为“嫡母”,只能称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庶母”,而这种对母亲的称呼还只是书面语,日常见面庶子、庶女必须要称自己的生身母亲为“姨娘”。

古人是相当看重血缘的,因为庶子、庶女都有夫家的血统,所以他们的地位虽然不及嫡子嫡女,但他们仍是少爷或**。相比之下,他们的生身母亲要凄惨得多,非但不能管自己的子女叫儿子、女儿,还得尊称其为少爷、**,庶母子的母子关系都是不被承认的。

别觉得笔者说的这种现象是危言耸听,在《红楼梦》中我们就能够看到这样的桥段。

贾政有一名小妾赵姨娘,这位赵姨娘虽属家主之妾,但她却并不算“主子”,全府上下的“主子”都对其嗤之以鼻,稍微得宠的丫鬟也会瞧不起她。赵姨娘诞下一女探春,但长大后的探春根本不认同自己的母亲,连自己的亲娘舅都不认可,她宁愿称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正房王夫人为母亲,也不会管自己的生母叫一声娘亲。

由此可见,在古代,庶母子之间的关系在传统伦理道德规范中并不得到认同,他们更像是主仆。实际上,古代的妾就是妻的一种“替代品”,亦或是生育工具。嫡庶之分是古代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直接导致了妾的地位极其低下。元配正房过世以后,妾亦没有上位的机会。倘若让妾来取代妻,这种情况非但要受到世人的指责,还有僭越法度之嫌。

我们知道,我国古代的婚姻制度本就是建立在男尊女卑的背景下的,所以,衍生出了诸如“夫为妻纲”之类的规矩。

夫与妻之间的关系本就失衡,相比之下小妾的地位更是堪忧。对于一个犯了错的小妾来说,丈夫完全有资格对其进行惩处。在古代,打骂、流放小妾的情况屡见不鲜。即便是丈夫一怒之下将小妾杀之后快,在唐、宋两朝都不会被判处重刑,最严重的结果不过处以徒流。

到了清朝,对杀害小妾这一罪行的惩处更轻,顶多是“杖一百,徒三年”。那么,如果不堪其辱的小妾对丈夫进行了反抗,她又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呢?根据《清律》的记载,“骂夫,杖八十”,倘若小妾敢与丈夫动手,那么便要“俱徒一年或一年半”,且“不问有伤无伤”。

古代的阶级制度是体现在各个方面的,即便是在家庭(家族)中亦是如此。在一个家庭里,妻的地位要明显高于妾,她们的关系更像是主子与仆人。妻子可以随意指使或打骂小妾,妾则不能有任何反抗、侵犯妻的行为。倘若,妾对妻有了冒犯之举,则要“与妾犯夫同罪”。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在古代婚姻法中妾是基本不具备权利的,除了最起码的人权之外,她们的处境与奴婢别无二致。

通常来说,为丈夫诞下子女的妾,其家庭地位能够有所提高,但提高的程度却比较有限,充其量是获得了“主子”的名分,但她的地位仍不及其他主子。当然,也不排除一些特殊情况,就是妾的出身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妾的地位亦会提高,但类似的现象却属凤毛麟角。毕竟,除了私奔之外,高门大户基本不会将女儿许配给人做小妾。

妾的存在,本质上来说仅是为了传宗接代罢了。所以,古代的丈夫必须要对妾尽义务。倘若,一个男人纳了小妾,那么,就必须定期与其行房。倘若,这名男子冷落了小妾,未能定期与其发生关系,那么,这名丈夫就会受到舆论的谴责。除此之外,在古代礼法中还有这样的规定,倘若,正房元配不在家中,那么,妾就不得与丈夫睡在一起,两人在行房结束后丈夫必须回到主卧就寝,禁止留宿。

在古代不只是皇宫,其实,小家庭的内宅也经常会发生“宅斗”。因此,性关系的平衡就显得相当重要了。妻妾之间的得宠与失宠,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家庭关系的和谐。对于小妾来说,她们能享受到的权益相当有限,性生活就是其中的一部分。因为,古代纳妾的情况通常发生于妻子年迈体弱或丧失生育能力的情况下,所以在性生活的方面妾往往享有比妻更优越的待遇,能够与丈夫同床共枕的机会更多。

与荧屏上经久不衰的宫斗剧一样,对于妻妾来说能否得到丈夫的“临幸”是一件相当重要的事,为此妻妾不惜进行各式各样的明争暗斗。内宅的争斗,往往会让家庭变得鸡犬不宁。介于此,古人也在家规中制定了种种详细的条文,对这些现象进行杜绝、例如:在《秘戏图考》中,就收录了一部明代家训的残文,内容如下:

从这些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人主张已婚妇女在婚后生活中一定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故此,性生活对于妻妾来说是相当重要的。她们的地位不如男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外面的世界。因此,作为丈夫的男人一定要肩负起让家庭和谐美满的责任。

除此之外,这段家训还规定了那些被纳入家门的小妾,必须在丈夫与元配过性生活时从旁观看,这样才能消除妻妾之间的芥蒂,减少内宅女人间的猜忌。

由此可见,在古代虽然妾的身份地位相当低,但古人对妻妾和谐还是相当看重的,至少古人已经意识到妻妾之间的内斗就是家庭纠纷的主要来源这一点。

但家训毕竟只是少数名门望族的私家规定,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妻妾之间的不平等关系要维持终生。

现在,许多“小三”、“二奶”在战胜原配之后,还有被扶正的机会,在古代这种情况是难以想象的。可以说,在绝大多数的朝代,都有妾终生不得为妻的规定。

例如:在唐朝,有一位叫杜佑的名士,在晚年丧妻后将自己的小妾扶正,因为这种行为遭到了士林的排挤和指责。哪怕是在过世以后,妻妾之间的地位仍无法平等,妻子有权力与丈夫合葬且同椁,但妾就不能享受到这样的待遇。

由此可见,古代的妾绝不等同于现在的“小老婆”,她们的地位是相当凄惨的。

在封建 社会 ,讲究的就是阶级与等级的严明。妻是正房元配,妾只是替代品,二者之间绝不可混淆,这层关系亦不容僭越。

也因此,像明末清初钱谦益将柳如是扶正的情况,在 历史 上实属千载难遇的稀罕事了。

参考资料:

关于顺治出家,主要有两种说法。

一是说顺治并非在二十四岁亡于天花,而是在这一年脱去龙袍换上袈裟,于五台山修身向佛,并于康熙五十年(1711)左右圆寂。期间,康熙皇帝曾经数次前往五台觐见父亲,但都没有得到顺治的相认,所以康熙才会写出“文殊色相在,惟愿鬼神知”的诗篇。至于其出家的原因,则是因为爱妃董鄂氏,也就是被掳献进宫的江南名妓董小宛的去世。选择五台山修行,则是因为梦见董小宛在那里。这种说法的有关记录,主要存在于《顺治演义》、《顺治与康熙》等野史和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当时著名才子吴伟业(梅村)写的一组《清凉山赞佛诗》,诗文影射顺治在五台修行,并用“双成”的典故和“千里草”代指“董”姓。由于吴伟业的诗素有“史诗”之称,而他苦恋着的,是与董小宛齐名、才高气傲的名妓卞玉京,所以信者云云。而这一切,又可以在五台山找到相关的附会。

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年谱》、《旅庵和尚奏录》、《敕赐圆照茆溪森禅师语录》、《北游集》、《续指月录》等僧侣书籍的记载。这些书用语录及偈语的形式,记载顺治曾经在十七年(1660)十月中旬于宫中,由湖州(浙江吴兴)报恩寺和尚茆溪森为其举行了净发仪式。但剃了光头本已出家的顺治,又在茆溪森的师父、报恩寺主持玉林L的谆谆诱导和要烧死茆溪森的胁迫下,回心转意,蓄发留俗了。

如此,我们首先需要搞清的,是顺治帝在二十四岁那年,是不是真的去世了。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明朝、清朝遗留的原始档案一千余万件。在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中,最受其时皇家尊崇保护的,是《实录》、《圣训》和《玉牒》。它们在漫长的清朝统治时期,被单独专门保护在皇史k(位于北京南池子)的金匮里,由专职守尉看护。其中的《实录》,是由继位的皇帝组织人员,依据各种文书档案,按照年月日的顺序,为去世的皇帝编写的事实记录。由于精心的保护,《清世祖实录》金**的绫面到现在还像新的一样。在该《实录》卷一百四十四,这样记录着:“顺治十八年,辛丑,春正月,辛亥朔,上不视朝。免诸王文武群臣行庆贺礼。孟春时享太庙,遣都统穆理玛行礼。壬子,上不豫……丙辰,谕礼部:大享殿合祀大典,朕本欲亲诣行礼,用展诚敬。兹朕躬偶尔违和,未能亲诣,应遣官恭代。著开列应遣官职名具奏。尔部即遵谕行。上大渐,遣内大臣苏克萨哈传谕:京城内,除十恶死罪外,其余死罪,及各项罪犯,悉行释放。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这段话的意思是:在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一,顺治帝免去群臣的朝贺礼仪,而且当日应该举行的春季第一月祭祀太庙的礼仪,也派官员前往。初二日,顺治帝身体不适。初六日,顺治帝传谕,应该由自己参加的大享殿礼仪,因为身体不适,需要派官员代祀,让礼部列出代祀官员的名单,并且因为病情迅速加剧,又传谕赦免京城内十恶死罪以外的一切罪犯。初七日的凌晨相当于现在零点到一点这段时间内,顺治帝就去世了。

从以上《清世祖实录》的详细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到,顺治皇帝被明确记载患病,是在初二日,而初六日,则“大渐”了。“大渐”这个词在皇帝身上应用,应该是非常慎重的。因为这个词表示病情急剧加重而且很危险。至于去世的具体时间,记载是“丁巳,夜,子刻”。这里,“丁巳”是初七日的天干地支记日。“子刻”,虽然相当于现在的二十三点到一点,但在旧历的记时方法中,表示的是“开始”——记时是从“子时”开始往后按子丑寅卯的顺序推算。所以“丁巳子刻”,应该是初七这一天的凌晨零点或一点的时候。中间的“夜”字,只是表示深夜而已。但在大部分的史学研究专著中,都解释成是初七的深夜,也就是将顺治的去世时间,拖延了十二小时。这样,从原始的《清世祖实录》这一史料中证明,顺治皇帝病逝于顺治十八年正月初七日子刻。但病因未述。

档案馆藏有的《玉牒》,则是清朝皇帝的家谱。它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开始记录。塔克世子孙后代这一支,称“宗室”,使用**;塔克世兄弟的子孙各支,称“觉罗”,使用红色,而且在家谱格式上,分“横格”和“竖格”两种版式。横格玉牒只简单记录世系,竖格玉牒则不仅有世系的表述,而且还详细记录该人的生卒和婚姻。记录顺治皇帝情况的《玉牒》,其去世的时间,与《清世祖实录》的记载相同,但同样没有说明病因。

另外,档案馆还存有顺治皇帝的《遗诏》。该《遗诏》长五百四十八厘米,宽九十三厘米,黄纸墨迹,卷轴状保存。遗诏中,顺治皇帝对自己渐习汉俗、早逝无法尽孝、与亲友隔阂等事做了自责,同时宣布由八岁的儿子玄烨即皇帝位。这份遗诏,由于充满了自责,使不少人猜度它并非出自顺治帝,而是出自顺治帝的母亲孝庄皇太后,因为自责的内容,多是皇太后对顺治帝的不满之处。但仅以自责内容就判定《遗诏》并非出自顺治帝,也有些牵强。如果沿着顺治帝的成长轨迹去摸索他的思想感情基础和思维方式,这种白责也并非解释不通。首先,顺治是一个初主中原的满族皇帝,对这片土地与人民、生活与文化充满陌生,要实施统治,就不得不尽力熟悉与适应它,并且迅速地背离自身的传统,这是一种深深的矛盾困扰,其自责,在情理之中。另外,顺治早年曾深受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思想影响,一度笃信基督教,形成了感恩所得、自我忏悔的性格。在位期间,他经常把各种灾害或者动乱归于自己的“政教不修,经纶无术”,屡次下诏白责,并要求各种文书不能称自己为“圣”。在十六年1659正月讨平李定国实现一统大业后,面对各种举行祝贺的请求,他冷淡地说能有今天的这种事业,并不是自己的德行所能实现的,拒绝贺礼。十七年1660,在祭告天地、宗庙时,他对自己在位的十七年做过简单的总结,通篇是自谴自责之词,并且下令暂时终止官员上给自己的庆贺表章。这些史实都可以在《清世祖实录》中翻看到。所以说,这份《遗诏》充满自责,也并不完全违背顺治皇帝的思维方式。

过姓 过氏家谱 过姓起源 过姓名人 过姓的来源 过姓简介

过[过,读音作guō(ㄍㄨㄛ),不可读作guò(ㄍㄨㄛˋ)] 一姓氏渊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黄帝之裔姙(任)姓,属于以部落名...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