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栏杆拍遍》中有关李清照,辛弃疾等四个诗人的语段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把栏杆拍遍》中有关李清照,辛弃疾等四个诗人的语段,第1张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身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依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近来愁似天来大,谁解相怜?谁解相怜?又把愁来做个天。

  都将今古无穷事,放在愁边。放在愁边,却自移家向酒泉。

  (《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丑奴儿》)

  “执手相看泪眼”、“梧桐更兼细雨”

李氏字辈谱100例 1、湖北: 逢水仕金廷,阳一可必自,居世成善国,其家祥光美; 2、四川安岳: 华时应有,文才必仲,仁义智信,正大光明,克承先绪,世代荣昌; 3、四川安县: 大福智忠信,文才必仲行,国德应有庆,世守常增培,孝顺绵基绪,诗书启俊英,若能立邦本,定可振家声; 4、江西: 光天化月照, 鸿先喜泰尧, 才发兴隆茂, 林应登文朝, 忠厚传家远, 开祥重得尊; 5、浙江仙居: 仁义礼智信, 天地元黄宇, 宙兰馨竹秀; 6、 有、芳、毓; 7、李煜同族: 大祖原安福,衡湘玉树连; 8、重庆涪凌: 万文登联国,弘世成福大, 伦常家齐治,山青永长安; 9、湖北当阳: 世时正宏大,光宗承荣昌,永远传家德,贤名达万方; 10、重庆梁平:汝名时闻,可仲彦仕,为善承宗,大光万世---金堂衍圣, 江佑开先,诗书继首,代启英贤; 11、陕西汉中:作、芳、树、阳、建; 12、 国、勋、业、秀、广; 13、福建: 正自大学继,洪儒道法传,时中国乃泰; 14、 俊发齐英启瑞祥,经伦华史庆贤良。国正家兴栋林茂,盛大日新富有常; 15、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继美,声名必远扬; 16、四川威远:忠、仁、希、尚 17、湖北安陆:派衍陇西代象贤, 簪缨甲第庆缠绵 ,南宫归获超今古, 兆楚人文极万千; 18、 华国才猷真裕俊, 经邦读列可光前, 云初祖尔原同气, 源远流长百世传; 19、 常绍前光修德大 家声远振诗书长; 20、 国治家齐维尔克昌, 存心宽忍百世其长, 兴宗耀祖富贵永强, 继传忠义安吉宏扬; 21、山东海阳:仁、孔、作、树、超、知、忠、京; 22、四川岳池:文松逢先新林芳,时振飞继生元良,健代荣华永世昌; 23、山东莒县::元、东、实(钦)、成、作、山、明、永、秀; 24、湖北荆州:成、中、召、祖、训、孝; 25、 万,清,绍,德,长; 26、山东青州:学、永、临、田、增、景、修; 27、辽宁: 咏云成文尚,空广生树久,洪世长积德,学中万国书; 28、江苏徐州:敦厚恒存,敬成自守; 29、四川: 其文忠福井,百万兴庭大,朝臣芳楚玉,治国定安邦; 30、湖北麻城:西开广达,文贤忠厚; 31、灯久光明,永怀道德; 32、桂、明、福、印; 33、安、永、怀、瑞、兴、启; 34、世守其业,继祖承德; 35、正大光明,修齐治平; 36、文学丕万世,永玉国鸿昌; 37、文守继兴世治廷永成希,春明毓殿英政东; 38、元向知本大, 文运振明新 ,学道恢仙泽, 存仁潜信真; 39、龙殿腾飞,屏翰洪广,俊美英奇,声名显达,简策昭垂。宽怀功厚,猛勇雄威,书谟典训,忠孝友魁,人文蔚起,世第永辉; 40、显、 万、 鸿、 清、 荣; 41、大田逢春玉,国辉久长开,德泽永世远,福禄自天来; 42、荣绍士汉孝,克明必本元,国邦朝山林,承; 43、文、朝、述、先、伟; 44、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45、人文未起,升朝辅正; 46、光良久远善 ,任孝一正方, 元启天开宗, 易长文明辉, 先绪克定大, 吉昌荣国邦; 47、原裕广崇兴,时青显达隆,贤良昭祖训,俊秀绍先忠,交慎缔; 48、桂荣盛昌茂,征应念仕升; 49、贵宗云朝春光庆 天道显昭崇典则 玉成才美期登用 大建文模转正直; 50、必宴馀定全,登宗如得相,呈绣高颖景-----顺继文明远,功崇振泽长,学科连步上,邦国永增光; 51、万代朝天子, 大圣尊周孔, 嘉言启世儒,弼教歌熙绩; 52、万代朝天子,金阶玉殿行,少年如有志,永远立功名; 53、方汝绍世孔,作树超智忠,昌书耀志用,庆辅昭继凤; 54、宏、世、开、庆、胜、玉、春; 55、西、腾、登、尚、忠; 56、仕文武国中尚元,金玉兴隆永帧祥,才汉豪杰显育秀,富贵英华大吉昌; 57、国正天兴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58、方正端凝,启延宗庆,统承宏绪,基贤继盛,显扬先业,邦家之光,文章炳耀,永世其昌; 59、启、登、朝、正、大、光、明、宗、祖、德、承、世; 60、纯玉振金生,九学光显文,殿传明世焕,万芳清春; 61、令再仲常,仁定文德,昭仕承宗,源紫百千,祖代昌荣,安居永远,忠孝才良,万世光显,高曾衍庆,祠裔维蕃; 62、百世年千万,文武安邦守,于浩居中一,方知思可久,继序从兹发,科甲承诗斗,积善流泽远,齐家惟孝友; 63、上仲孟季、文治玄邦、世必有子、国应宗昌、远法近守、永正贤良、道崇德盛、厚笃伦常、恢弘先志、启迪辉光; 64、正、亮、先、仁、德; 65、山依益世雨,继学仰锦品。国公天水茂,元德振家声。大本先忠孝,从延发正音。诗书登甲第,礼仪习光兴; 66、英俊贤良泰,荣华富贵昌,首源应天远,世代永贞祥; 67、德、传、延、长、孝; 68、宝、玉、凤、振; 69、丰寿永德文,芳宝玉凤振; 70、元、枝、勋、在、锡; 71、新、宗、世、芳; 72、宏、承、贵、显、学、守、尊、光; 73、春之有永洪朝景-----------宗继守学兰克广世传; 74、仲、?、建、淑、长、朝、国、功、印、庆、鸿、志、然、松; 75、克、作、合、祥、金; 76、大、义、必、尚、尧、仁、中、和、恒、孝、本; 77、华源文师,宗祖仁庭,永达逢茂,先安帮国,存德本良,立忠尚正,手绍道学,世延浮应; 78、浴、师、宪、培、法、承、钦、敬、持、循、广; 79、正裕厚培,长春肇庆,尔履惟恒,端本崇敬; 80、世光孟行(仁)廷延宣,明最仲念信(文)士兴,元时家声礼乐先,均(善)嗣尚彦思孔子,应居春景道贤良,运启光昌宗本大; 81、克、盛、书、孟、修(或振)、长(或锡)、洪、庆(或福)、瑞、广、祥、宗、传、道、希、殿、安、效、华、永、中、正、建、全、兆、清、祥; 82、珠火朝君文,友笃宽松云,文大创景馈,树柏尚元荣------正德由来远,忠臣作儒生; 83、全、万、凤、庆、国,建、富、继; 84、世、守、海、孝、存、灵、圣; 85、玉、春、守、俊; 86、洪、自、树、延、传、继、增、明、世、永、汇、清、泉; 87、生、有、日、月、星、辰、瑞; 88、朝、纲、世、登、永、吉、大、昌; 89、崇孝阳衡,文忠武烈,正大光明; 90、振、凤、玉、树、国、永; 91、流、芳、清、白、世; 92、月、成、兴、相、道; 93、克茂见兆增,树来延纪宗,永成世文明,续传焕之卿; 94、国文向其春,心正是子(瑞)荣,宗之必永胜,光大为家庭; 95、先、泽、远、志; 96、继厚传家广,兆德炎思昌; 97、显令维泽毓,昌世远延年,绪德思恩广,绍忠庆吉贤; 98、玉福学廷荣,芝兰百世昌,忠厚传家远,诗书礼义长; 99、一、之、承、国、庆; 100、正学先光大, 逢开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时 回答人的补充 2010-02-22 16:07 1 李姓由来! 专家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进行统计,全国姓氏中以李姓最多,李姓约占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七点九,即超过8700万人。李姓在国内分布极广,以北方居多,在海外也几乎遍及全世界。 根据古资料显示,李姓是嬴(ying)姓颛(zhuan)顼(xu)的后裔,先为理姓(大理石的理),商朝末年因避难逃至今河南,在河南鹿邑(yi)县定居。为了感激逃难时有木子(一种木本植物的果实)充饥及躲避殷纣王的追缉,改为李姓。 李姓从商末到东周初的二百多年间一直居住在河南。东周时期李姓向甘肃、河北发展,西汉时期,李姓有一支迁往今山东境。大约从东汉开始,李姓陆续迁徙西南,分布于四川、广西一带。在唐朝以前李姓主要是在北方发展,在长江以南仅分布部分地区。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统治了将近300年,李姓作为“国姓”,最为显贵。唐朝李家皇室子孙众多,另外,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与李姓,这样大大扩充了李姓人口。 经过唐朝的大发展之后,李姓开始南迁,主要有三次。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王称帝者多达60余人,先后建立大成、西凉、凉、吴、魏、唐、楚、后唐、南唐、大蜀、四夏和大顺等政权。另外,李姓历代人才辈出。 春秋时有著名思想家、道家创始人李耳(老子);唐代有政治家李渊,李世民、大诗人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五代词人李后主;北宋女词人李清照,名将李显忠;明代杰出医药学家李时珍、文学家李梦阳、农民起义首领李自成;清代太平天国将领李开芳、李秀成,戏曲理论家、作家李渔;近代有中国最早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地质学家李四光等等。海外居住的李姓也涌现了许多杰出人才。美籍华人李政道、李元哲,分别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和化学奖,为当今世界上第一流的科学家;祖籍广东的李光耀曾任新加坡总理;现代香港十大财团之首、广东潮州人李嘉诚等等。

蒋采苹

蒋采苹,女,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河南开封。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1959年后任教于山西艺术学院。1962年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现为该院中国画系副教授、工笔画室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北京工笔重彩画会副会长。其创作、教学以工笔人物画为主,擅将色粉笔画与工笔画技法融为一体。《摘火把果的姑娘》、《憩》均藏于中国美术馆;《雪》获中国当代工笔山水画展一等奖;《三三月之夜》获中国当代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银牌奖。作品还为中国画研究院、北京市美协及法国巴黎郭安博物馆收藏。

中文名:蒋采苹

出生地:河南开封

出生日期:1934年4月

职业:画家

毕业院校:中央美术学院

代表作品:《孔雀之歌》

简介

蒋采苹1934年4月出生,河南省洛阳市人。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为中央美术学院教授。1998年—2000年受聘为文化部教科司主办的中国重彩画高研班主持,2001年—2002年任中央美术学院中国重彩画高研班导师,2003年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客座教授,2005年受聘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重彩画工作室导师。

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要展览,《宋庆龄光辉的一生》等获金奖,《筛月》、《轮回》等为中国美术馆收藏,出版个人画集、文集、技法材料书籍、主编中国重彩画集等十数种。研制的“高温结晶颜料”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明专利证书。

生平

1953年毕业于天津市耀华中学

1956年《山村妇女》入选全国青年美展

1958年毕业于北京市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59-1961年任教于山西艺术学院美术系

1962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

1964年《打虎岭上摘蜜桃、碧莲池中网大鱼》入选“全国年画展”,并入选赴澳大利亚中国画展

1978年《李清照》入选“北京工笔重彩画展”

1980年《赴街》入选“法国巴黎春季沙龙展”

1981年《孔雀之歌》入选“中国画研究院成立展”,被中国画研究院收藏

1982年《海的女儿》入选“北京市春季美展”,北京市美术家协会收藏

1984年《太阳城的苹果》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荷

”《摘火把果的姑娘》入选赴莫斯科、阿尔及尔国际美展

1985-1989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工笔画室主任

1986年在巴黎郭安博物馆举办个展,在法国里昂中国艺术馆举办个展

1987年《荷》《胡昂——雪》入选“中日女画家展”

1988年《三月三之夜》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获银牌奖

1989年《北京的雪》入选“中国工笔山水画展”,获一等奖著作《工笔人物画技法》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在东京银座水井画廊举办五人联展《夜》《三月三》入选“台北当代大陆工笔画展”

1990年《秋瑾》入选“纪念鸦片战争150周年展”《黄遵宪东瀛赏樱图》入选“纪念黄遵宪当代书画艺术国际展览”

1991年《宋庆龄光辉的一生》入选“中国工笔画协会第二届大展”,获一等奖,并获中国美术家基金会和关山月基金会奖《月色》《金秋》等入选“叶浅予师生画展”,《月色》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2年《筛月》入选“20世纪中国”展,被中国美术馆收藏

1993年在新加坡乌节坊举办个人画展《蒋采苹画集》由天津杨柳青画社出版

1994年《红珊瑚》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第三届大展”,获荣誉奖

1995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

1996年访问台湾《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入选“孙中山与华侨书画展”

1997年《叶浅予先生》入选“中国人物画展”,获优秀奖在中国美术馆举办“潘世勋、蒋采苹台湾写生展”

1998年由郁芳画廊主办,在台北国家艺廊举办“潘世勋、蒋采苹台湾写生展”,同时出版同名画集

《并蒂鸡冠花》入选“中国工笔画学会第四届大展”主持文化部第一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并研制高温结晶颜料在班上试用

1999年著作《中国画材料应用技法》由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主编《现代重彩画集》,由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

主持文化部第二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主持文化部中日专家重彩画授课班

工笔重彩画

中国工笔重彩画起源于春秋时期,成熟于唐宋。

这种用简练工笔描写人和动物形象的画,就是我国工笔画的起源。在以后的近千年中,工笔画备受冷落,工笔画作品被挤入桃花坞、杨柳青等木刻批量生产的年画当中,在近千年的中国绘画史中也很少提及,工笔画师多被排在民间画匠的行业。

蒋采苹工笔画作品《山村妇女》《碧莲池中网大鱼》等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被选入全国青年画展和全国年画展。她在经历“文革”十年歇笔后,又有《李清照》《秋瑾》《赶街》《孔雀之歌》《北京的雪》《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东京》等作品参加国内外画展。她的人物画《三月三之夜》曾在1988年“中国工笔画学会首届大展”上荣获银牌奖。她在1979年秋就加入由刘凌沧、潘洁兹、刘力上、俞致贞、王淑晖、田世光、潘素等老一代画家发起的北京工笔重彩画会。蒋采苹自1998年3月至2000年8月,在文化部工笔重彩画高级研究班任主持,为全国各地培养过150多位工笔画中青年画家。她在近50年从事中国画的实践中,挖掘整理出近10万字的《中国画及颜料研究》等专著。

现全国几百万从事“复制中国画”的人群中,大约有近万名中青年作者是在从事工笔重彩画的。这也许是蒋采苹多年来积极复兴工笔重彩画所希望看到的局面吧。

中国重彩画古称“丹青”,唐代称“重彩”,近代称“工笔重彩”,今天我所称的“中国重彩画”是恢复它原有的传统称谓。中国重彩画本是中华民族绘画的原发形态,在唐代它是中国画坛主流(唐末才有水墨画),而且是无比的灿烂辉煌。宋元以降,文人水墨画成为画坛主流,中国重彩画虽在画坛仍占有一席之地,但已成为边缘绘画。虽有元代赵孟A、明代陈老莲、清末民初任伯年之流在坚守,其弱势已为定局。究其原因,应当归于历史:南宋只有半壁江山:元朝是蒙古族政权;明代版图很小,不断地受异族侵犯,连英宗皇帝也被掳走;清代是满族统流,只能出现提倡复古的“四王”和只画翻白眼鸟的八大。所以有人说:“只有盛世才有工笔重彩画。”今正逢新的盛世,中国重彩画的回归与重现绝非偶然。

过去的中国美术史是不十分公正的,因为它忽视了民间绘画,而唐代以后的中国重彩画主要是由非文人画系统的民间绘画继承,所以中国重彩画才不至失落而绵延不断。例如,敦煌佛教洞窟壁画(从北魏至元代)、永乐宫道教壁画(元代)、法海寺佛教壁画(明代)、雍和宫佛教壁画(清代),以及明清影像画、寺庙道观中之幡画,包括藏传佛教的唐卡,还有手绘的杨柳青年画等,它们不但越千年的流传,而且愈来愈得到中国画界的认可和重视。中国重彩画与文人水墨画是中国画的两大支脉,它们共同组成中国画,形成双峰对诗、两水分流的壮丽景象。中国重彩画是有源头的,从晚周帛画算起,它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兼容文人画和民间绘画两大体系,其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中国重彩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并未失落,只不过在一段历史中呈弱势而已。

苍老复青春

蒋采苹195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之后长期于母校任教,在退休前的最后5年(1985——1989年)任工笔画室主任,是工笔画教学挑大梁的人物。此间正值工笔重彩画复兴期的开始,她在1987年召开的当代工笔画学会成立大会上当选为学会副会长,又使之成为致力于工笔重彩绘画事业的美术活动家。当美术史家们认为工笔重彩画的复兴为新时期美术事业的亮点时,不会忘记潘漂兹、蒋采苹及其同仁群体的奉献。正是在这工笔画走出低谷、走向繁盛的时空时里,适应着社会的需求,工笔绘画的教育走出了学院,蒋采苹自1998年起受文化部教育司和科学技术司之聘主持五届重彩画高级研究班教学,第六届是在中央美术学院举办的,2005年起又中国艺术研究院之聘担任蒋采苹重彩画工作室导师,于2008年共九届284,一大批静年重彩画家出自她门下,其成材率恐高于正式的院校教学。此间,我们有过交谈,她太想在这艺术创作盛期辞去社会教职,但她还是走上了讲台,培养重彩画梯队已经成为她责任,刻入她古稀之年的年轮。作为重彩画教育家的蒋采苹为此陷入《中国画材料应用技法》。著述的日夜荣作,又与道友、弟子共同编写了《名家重彩画技法》。她旗帜鲜明地守护中华民族的文化身份,将其高研班冠以“中国重彩画”而有别于同期出现的其他流派,从形而上的层面上对中国传统的认知与A扬的立场,以现实主义精神为主导将生活、修养、创作相联系的思维,使用传统矿石颜料并自制高温结晶颜料所体现的对材质、技法的重视,以及用温州皮纸作重彩画时与水墨画的衔接,形成了当代中国重彩画由道而器的完整的体系,使她作为艺术教学家的形象充实地深入到弟子们的心中。当我进入蒋采苹作品的评析之前,我不能不把工笔重彩绘画复兴中需要蒋采苹和出现了蒋采苹的时代背景勾画一番,不能不把她作为重彩画活动家和教育家的侧面立体地诉诸笔端。将中国画简单地视为“单线平涂”的时代已经成为历史,蒋采苹也不是一个可以“单线平涂”的人。她时时感到不足,便读史、读论,像学者型的艺术家那样写了不少论文,她身为写实油画家潘世勋之妻,倾向于现代的潘缨之母,就这个和而不同的家庭文化氛围也可以感受些她画室里多氧的空气。

蒋采苹首先是一位工笔重彩的人物画家。她自大学时代的(母子图)入选1957年的全国青年美术工作者作品展览会(即第一届全国青年美展)开始涉入画坛,至1970年代末进入收获期,,1990年代臻于高峰。她笔下的人除黄遵宪、秋瑾、孙中山、宋庆龄、叶浅予外,大部分为女性尤其少数民族女性形象,这不排除所有画家对少数民族风情的倾倒,对其服饰的丰满性的迷恋因素,但在蒋采苹的人物中,通过那明亮的眸子里照见着他们内心世界的明丽,就像

荷花系列

蒋采苹自己的眼神里闪现的对真、善、美的渴求。她赋予《台湾排湾族新娘》公主、皇后般的造型,饰美族姑娘》则强化其山姑的朴实与纯真,而《戴银冠的苗女》则突现着那银冠的文化象征意味,后者的对称格局和纯化的色调不仅显示了画家对中国重彩人物画技法、材料的新突破,也昭示出寓意性和现代感的追求,这在她的花卉作品中有着更充分的体现。

进入1990年代,蒋采苹的一幅《筛月》以其独特的诗思、纯化的色调引起了不知多少观众的共鸣,然而在画家自己心中唤起的则是与年龄渐老的同构性联想,是那苍老的美隐寓的另一种生命的辉煌。从此,这成为她挥之不去的情思,又在一系列老芭蕉或新老芭蕉对照的画面上溢出,她也在以物比兴、物我两忘的传统文化层面上展开了那潜在的花鸟画思维的才智,而且又将丰富的造型提炼为抽象性的结构和语汇,将丰富的色彩概括为纯化的色调一黄调如金,自调如银,红得热火,蓝得深湛,把情感的倾向性通过色彩独有的视觉感应突现出来,为重彩花鸟画的现代性实验作出了成功的回答。如果我们注意到她在花卉和人物中背光的微妙处理的共性,那光晕使人想到了佛光,她仿佛像佛弟子崇敬佛祖那样将这光投射于她酷爱的平凡人物和普通花木,这光源自她那颗崇尚真、善、美的灵魂,源自她苍老复青春的心态。

作品赏析

自古女子都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说法,虽然古代的女子因处于封建社会,使得其无法在所属的朝代之中发光发热,但是古代一生皆活成了传奇的女子也不在少数。其中元朝时期的杨维祯就曾发表自己的看法:

“女子诵书属文者,史称东汉曹大家氏。近代易安、淑真之流,宣徽词翰,一诗一简,类有动于人。然出于小听挟慧,拘子气习之陋,而未适乎情性之正。此大家氏之才之行,足以师表六宫,一时文学而光父兄者,不得并议矣。”

才女李清照

其中的易安就是宋朝时期十分出名的才女——李清照。说到这位李清照,这位才女的名声即使是放在现代社会来看也是极其响亮的,也是女子不让须眉之中的代表人物。出身于书香门第的李清照自幼就受到了文学的熏陶,长大后的李清照更是一位才华和气质兼具的大家闺秀,是多少才子心里的梦中情人。

李清照有着许多文学作品,其中也有很多作品流芳百世,经久不衰,无人不知也无人不晓。两首出自李清照之手的《如梦令》,更是成为了人们耳熟能详的千古佳作,也为世人展现出了李清照身上豪放潇洒、活泼开朗的人物形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的手绘形象

这短短一篇短小简练的词,却极其清楚地描写出了李清照内心细腻的情感,同时李清照也通过这首词表达了自己当时的情趣和心境。开篇李清照为读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还记得那天在溪边亭中欢乐的游玩时光,当时日色已暮,按理说也到了该回家的时候。可惜自己却“沉醉不知归路”,而实际上却是为不想回家而找的一个借口。后来“兴尽晚回舟”,却“误入藕花深处”,一下子无法找到回家的路,此时内心不禁开始急躁和烦恼。此时在藕花之中有着一群鸣鹭,这一群鸣鹭打破水面的平静,最后扑腾着翅膀飞远了。

李清照

李清照看这眼前飞远的鸣鹭,仿佛有了一场意外的收获,而这一次意外的收获无疑是美丽的,是动人的。在李清照处于困境之时,这群鸣鹭便制造了别样的景色,在吸引着李清照注意力的同时,也成功为李清照带来了一种美丽。李清照看着出现在自己眼前的美景,内心的焦躁不安仿佛瞬间被抚平了。通过这首词的前大部分,能够轻易看出李清照是一位内心十分敏感的女子,就连一时间找不到回家路途都能够为其带来如此大的焦灼和哀伤。

李清照画像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酒醒后的李清照,第一时间就是问卷帘人自己的海棠花如何,在经历昨夜的暴风骤雨后是否还和之前那般依旧?得到的回答是“海棠依旧”,李清照闻言道:“你可知道,如今这个时节,早已是绿叶繁茂而红花凋零了。”这一首词,再次彰显了李清照内心细腻的情感,她不愿意接受院子里海棠花凋零的事实,希望自己酒醒后依旧能够看到满院开得茂盛的海棠花。

“知否?知否?”像是李清照在问询自己,也像是在询问身边的侍女,但前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一连两个“知否”,像是李清照在询问自己。想让自己知道海棠花虽然美丽,但是风雨却是无情的,而海棠花也无法能够长开不谢。表面看来,李清照是在怜惜海棠花,但实际上,李清照是在说服自己接受现实。

《如梦令》场景

词尾的“绿肥红瘦”,算是整首词的画龙点睛之笔,历来都成为了文人墨客称赞的地方。这四字原本是最平平无奇的汉字,但是经过李清照的搭配和组合,其形象变得愈发的突出和鲜明。其中“红瘦”表明了百花盛开的春天正在慢慢消逝,而终将要迎来的,是枝繁叶茂的盛夏。李清照虽不愿意接受这个现实,但却也无可奈何,最终还是无奈选择接受。

就像是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我们无可奈何的事情,有太多不想失去的美好事物,无论是友情、亲情,亦或者是爱情。人们都希望自己能够永远伴随着这些美好的事物和时光,但是又有谁是能做到的呢?终究是对自己询问道:“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在第一首《如梦令》中,遇见了属于自己独特的美丽,独特的意外,却在第二首《如梦令》中失去了自己所拥有的美丽。

李清照

残酷的现实虽然难以接受,然而最终不得不还是只能接受,因为生活还要继续。李清照虽然不想接受现实,但是最终还是没有逃避,选择接受绿肥红瘦,虽然其中有着太多太多的不舍。只愿我们都能够像李清照这般,勇敢面对现实,继续让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精彩。世人皆说李清照是一位自带诗意的女诗人,这两首《如梦令》都出自还是少女时期的李清照之手,也难怪身为女子的李清照有着“当时文士莫不击节称赏,未有能道之者”如此之高的评价。

《把栏杆拍遍》中有关李清照,辛弃疾等四个诗人的语段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 兵。  马做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