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姓的起源与演变是什么
包姓是中国第181个人口众多的姓氏,集中在江浙一带。目前,保族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总人口约65万人。
包的名字与图腾
包,古胞字,是会意字。而青铜器上的甲骨文,都像是裹着胎盘要出生的胎儿。小篆演变成了“字内,子聪”,楷书变成了现在的裹体,意思一样。保的引申义有包容、包容、担当,常被借用来指人的心性的度量、权力的势力范围、事物的内容类型。古人多以人名。当然,包的气度和能力也是包氏一族所期待和崇拜的。
包姓的起源与演变
汉族包姓的来源主要有两种:冯姓和严姓。
第一个来源于冯氏。相传傅后,傅又被称为太尉,太尉、包谷共名,后人有包石之称。
第二支有姓。春秋时期楚昭王孙保驸马之孙毛,史称沈,后因秦救楚有功而得名。鲍氏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外来基因的流入
包外族人的血缘融合主要发生在北方,尤其是蒙古人和满族人。北宋时,晋人已经有了包姓。清朝初期,满族人纷纷改姓。满族八旗的姓氏有乌亚什、乌苏,蒙古族八旗的姓氏如博尔济吉特旗、翁牛特旗等都有所改变或部分改变。这些中国满族和蒙古族中的一部分人逐渐融入了汉族。
历史上商保姓的分布与迁徙
先秦时期,包姓发源于湖北,后传至北方和东方。秦汉时期,包姓在山西上党已形成贵族世家。魏晋时期,由泰山鲍姓改宗的鲍氏也在山东迅速向东南迁移,鲍姓主力聚集在安徽、江西、江苏、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包姓已分布于长江南北,并进入福建。
宋代时期,包姓有近9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1%,在最著名的姓氏中排名第128位。包姓最多的省份是安徽,约占全国包姓总人口的一半。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安徽和江西,其中包姓约占总人口的76%,其次是浙江、四川、江苏、河南和福建。全国形成了以安徽、江西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包姓有12万多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13%,在最流行的姓氏中排名第124位。浙江是包姓第一大省,约占包姓总人口的47%。泉子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和江苏,其中包姓约占包姓总人口的67%,其次是山东、广西、云南、江西和安徽。其入口主要继续向江浙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的包姓人口聚集区。
当代包姓分布及图谱
包姓当代人口已达65万,是中国第181大姓氏,约占全国人口的0052%。自宋代以来的一千多年间,包姓人口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在中国的分布主要集中在浙江、江苏和广西。这三个省区约占包姓总人口的39%,其次是甘肃、辽宁、湖北、四川、重庆、上海,其中包姓集中了27%。江苏和浙江各有15%的包姓人口,是包姓人口最多的省份。全国形成了以江浙为中心,以广西、重庆、四川、东北为两个次聚集地的包姓分布态势。
示意图di
王姓、唐姓郡县主要有丹阳、上党、南阳。鲍氏的唐姓主要有“刚毅”、“清河”、“孝”等。这三个堂名都出自宋代包拯。包拯,北宋安徽合肥人,曾任御史、天章阁进士、龙图阁进士、开封府进士、侍郎等职。他为官清廉,执法严厉,权贵贵族为之收手,而百姓都说包拯的笑报比黄河好,死后“孝顺”。
关于包姓有四副重要对联:
唐颖瑞,董敢吹会。
传第二本,望收圣贤。
学好义,万卷高;破则奸,权则权。
郝华伟,阎罗碧君;贤惠女子守其义,儿子归家。
家谱目前,上海图书馆有27部包姓家谱,美国、日本等国的其他图书馆也有81部包姓家谱。
名人频率和家族圣贤
从755年到79000年,包姓名人有47位,占总姓氏数的01%,在名人姓氏排行榜中排名第163位;包著名文学家占全国文学家总数的01%,排名第142位。保名医占全国医学博士总数的01%,排名第137位。包著名艺术家占中国艺术家总数的013%,排名第121位。
历史上有包姓的重要人物有:东汉经学家包贤、富宝;唐代蓟县学院学士包荣;北宋时,天章阁正在筹建中,龙图阁有学士包拯,藏书家包拯,嘉定进士兼大臣堂有学士包惠;明代弘治进士,督御审鲍泽,嘉靖进士,御审解宝;清代学者、书法家包;包玉刚,当代船王和银行家。
鲍姓血型
鲍姓人群血型总分布为:O型占346%,A型占29%,B型占279%,AB型占85%。
说到这个蒙古族不知道大家怎么想的,还是非常非常有意思的,毕竟和中国的文化还是有非常大的差别的,很多人对这个外国文化也比较的感兴趣了,所以有的也值得研究研究,最近很多人都在问的一个问题是,这个蒙古族最高贵的姓氏会是什么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研究分析看看!
例如《元史》汉译时错误地将奇源部误译为奇渥温氏!误将成吉思汗的姓氏记为:“铁木真,姓奇渥温氏。”“奇渥温”应作奇源,明朝人旧译侮辱贬称为“乞颜”,其实是成吉思汗所属部落的名称。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奇姓均取自于此。
孛儿只斤是明朝人旧译的侮辱性称谓,正确译法应为“包尔之金”,又译“孛儿吉德”、“孛儿吉根”,“博儿济吉特”、“孛儿吉济锦”、“包罗特”、“包罗歹”、“博罗特”、“布儿赤金”、“孛尔吉”、“台吉”等,是伲鲁温诸部之一。
孛儿只斤氏的远流为乞颜部,《绎史》、新旧《唐书》《帝系谱》记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后裔包豕韦又译为钵室韦建立的蒙国豕韦。《东北民族史略》载后迁东北与北狄融合为蒙兀室韦。自包端察尔蒙合汗(成吉思汗十世祖)单建氏族后,《金册》载:使孛儿只斤氏传承了,这个姓氏是由“包端察尔又译孛端察儿”这个尊号演化而来,《蒙古秘史》有段记载,即:孛端察儿为孛儿只斤氏矣。合布勒(成吉思汗四世祖)汗时期,“乞颜”又放在“孛儿只斤”之前,表述为“乞颜·孛儿只斤”。成吉思汗后代,单用孛儿只斤为氏,清朝时大部分汉译为包姓,现在蒙古族包姓约380万人,为蒙古族第一大姓。孛尔只斤汉译为-------包、鲍、宝、博、刘,云,波等姓氏。
取祖先名字为姓。例如嘎达梅林取其先祖莫勒特图的“莫”字汉译音“孟”为姓,其汉名叫作孟青山;郭尔罗斯前旗王爷驻京代办富格日特的后裔取首字“富”为姓;父名为布仁,则取“布仁”首字“布”为姓;父名为“呼德”,则取“呼德”首字的谐音“胡”为姓。
蒙古族人只要部落、氏族的“族姓”,没有严厉意义上的“家姓”,自成吉思汗年代,特别是自元朝树立今后,蒙古人以部落名作为姓氏的做法遍及流行起来。
如今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兴安盟的蒙古族以“包”姓居多,他们是成吉思汗二弟哈布图哈撒尔的后嗣,归于“孛儿只斤”氏族,后人求方便,取氏族称号词首为姓,即“包”姓。
成吉思汗黄金宗族是包尓之金宗族。包姓是蒙古族大宗族,因为与华夏汉族往来较早,为了便于外交简化为包、宝、鲍等。
包姓的来源和历史:
1、源于风姓包氏,出自远古部落首领中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字伏羲号黄熊谥太昊后裔。
《易经系辞》载: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史记》载:伏羲至淳厚,作《易·八卦》。《汉书》载:伏羲为三皇之首。《楚帛书》、《中华万姓同根》、《百家姓》载:包羲母风华胥,包羲随母姓风,为风姓包氏。《路史》载:包羲后裔有包氏,以氏称姓为包姓。
太昊创制八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又名庖牺(繁体字庖犠)氏简化为包羲氏。按史籍《路史》中的记载:“包羲氏后有包氏”,属于以职业形成的先祖名字简化为姓氏,以氏称姓。包氏正确读音bāo。
2、出自春秋时楚国大夫上将军包胥的后裔。
《史记》《百家姓·包》载:包羲之子黄帝子孙楚君棼冒后裔包胥救楚有功封于申,史称申包胥,包胥辞不受,人称王孙包胥。
申包胥的后人,在周敬王十四年即开始以包字为姓氏,该支包氏自此开始,汉朝时成为汉族包氏,史称汉族包氏正宗,因而,申包胥被尊为汉族包氏的得姓始祖。
3、《帝系谱》《世本》《三皇庙碑》《元和姓纂》载:包羲娶少典为妃。宋朝时赐羌王榆龙琦姓包,名包顺,后裔形成羌族包姓。
4、源于伪托改姓,妄言避难改姓为氏。
据说史籍《后汉书》记载:“西汉末年丹阳包氏,本为鲍氏,为避王莽之乱,改鲍为包。”此后成为包氏的一支。但在各种版本的《后汉书》中没有查到有此记载!
5、源于包姓孛儿只斤氏族。
《绎史》《世本》世系表载:包羲后裔蒙国豕韦。《帝系谱》载:三皇五帝之首包羲后裔蒙国包豕韦,世为东蒙主。《魏书》称木骨失韦。《北史》为高车没歌乞袁部钵室韦。《隋书》译没歌部钵室韦。新旧《唐书》称蒙兀室韦,《蒙古族通史》载:蒙兀室韦乞颜部包·铁木真成吉思汗兼并北方各部为蒙古族,蒙古族包姓是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孙,约380万人,为包姓主干,蒙古族第一大姓。
6、满族包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包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在古代,包姓的望族大多出自于丹阳。包氏门中,有“经传储贰,望重集贤”之说,其意为东汉的包咸曾入宫教授太子(储贰),唐朝的包融官至集贤殿学士。丹阳包氏肇始于东汉。据《丹阳县志》(光绪版)载:“汉,包咸,字子良,自长安归乡里……。”他是东汉名儒,为丹阳第一位被载入史册的人。丹阳《包氏族谱》序言:丹阳包姓自汉代包咸以《论语》起家,因他和他的儿子包福都做过皇太子的老师,名声非常显赫。申胥裔更远,荆林泽偏长。申包胥的后人包安始居上党,后又移居湖水县万安乡十二坊五阁村。于588年9月,为隋文帝护驾南征有功,被赐为平南侯。后因与太子杨广(后来改隋炀帝)颉颃不合,便激流勇退,携家眷及孥仆共30余人,置田数千亩,居在万顷洋的西侧,并建五阁以成村,表示不忘旧居之意。唐代的包融,是包胥之31世孙,生有包何、包佶2子,时称“三包”。死后均葬于丹阳延陵。《唐才子传》为其分别列传。包佶生有包庆、包庚、包庠、包序4子,次子包庚因战乱流寓庐州(安徽省合肥),在合肥定居。包庚之6世孙包愉生授、拯2子,即包拯是包氏之39世孙,可以说他的祖藉在丹阳。明代永乐初年,包拯之15世孙子富,原来定居于姑苏崇明(当时崇明隶属苏州府),因嗜好山水,遍游名胜,后携家小定居丹阳北乡包港(九曲河入口处),子富公成为包港包姓始迁之祖。清光绪版《包氏宗谱》载,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包港包氏已历13代。云阳包氏的宗祠均取先贤包拯的谥号为名,称“孝肃堂”。目前,丹阳包氏居住在新桥、皇塘、里庄、运河、麦溪、全州、珥陵等地。包氏入闽始祖字十郎,号纯白,讳始仁。祖籍山西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先祖数次南迁后落籍于江西建昌府南城包家坊。旧谱相传,纯白“始贡于宋孝宗隆兴间,得选汀州教授。”又“尝权知上杭县事,解组后遂退隐小陈坑而奠宅焉。”(《庐丰谱·序》)。上杭南部边陲汀江西岸的小陈坑(今属下都乡新寨村),从此成为闽杭包氏的发祥之地。
包姓的起源与演变是什么
本文2023-09-22 02:56:25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