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皇后
历代皇后列表
西汉
高祖吕皇后 吕雉
孝惠张皇后 张嫣
后少帝刘弘皇后吕氏
高祖薄皇后
孝文窦皇后 窦漪房
孝景薄皇后
孝景王皇后 王娡
孝武陈皇后 陈阿娇
孝武卫皇后 卫子夫
孝武李皇后 李夫人
赵太后 钩弋夫人(赵婕妤)
孝昭上官皇后
孝宣许皇后 许平君
孝宣霍皇后 霍成君
孝宣王皇后
孝元王皇后 王政君
孝成许皇后
孝成赵皇后 赵飞燕
孝哀傅皇后
孝平王皇后
新朝
王皇后
史皇后
东汉
光武郭皇后 郭圣通
光烈阴皇后 阴丽华
明德马皇后
章德窦皇后
和帝阴皇后
和熹邓皇后 邓绥
安思阎皇后 阎姬
顺烈梁皇后 梁妠
孝崇匽皇后
桓帝懿献梁皇后 梁女莹
桓帝邓皇后 邓猛女
桓思窦皇后 窦妙
孝仁董皇后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
献帝伏皇后 伏寿
献穆曹皇后 曹节
曹魏
武宣卞皇后 卞夫人
文昭甄皇后 甄宓
文德郭皇后 郭女王
明悼毛皇后
明元郭皇后
蜀汉
先主甘皇后 甘夫人
先主麋皇后 麋夫人
先主孙皇后 孙尚香
先主穆皇后吴氏
后主敬哀皇后 张飞长女
后主张皇后 张飞次女
东吴
孙权王皇后
孙权潘皇后
孙权步皇后
孙亮全皇后
孙休朱皇后
孙皓滕皇后
西晋
宣穆张皇后 张春华
景怀夏侯皇后 夏侯徽
景献羊皇后 羊徽瑜
文明王皇后 王元姬
武元杨皇后 杨艳
武悼杨皇后 杨芷
武帝王皇后 王媛姬
惠帝贾皇后 贾南风
惠帝羊皇后 羊献容
怀帝梁皇后 梁兰璧
东晋
元敬虞皇后 虞孟母
元帝简文太后 郑阿春
明穆庾皇后 庾文君
成恭杜皇后 杜陵阳
康献褚皇后 褚蒜子
穆章何皇后 何法倪
哀靖王皇后 王穆之
废帝孝庾皇后 庾道怜
简文顺王皇后 王简姬
简文文李太后 李陵容
孝武定王皇后 王法慧
孝武德陈太后 陈归女
安僖王皇后 王神爱
恭思褚皇后 褚灵媛
五胡十六国 汉赵
汉光文帝刘渊呼延皇后
汉光文帝刘渊单皇后
汉光文帝刘渊光献张皇后
汉昭武帝武元呼延皇后呼延氏
汉昭武帝武孝皇后张氏 张徽光
汉昭武帝武宣皇后刘氏 刘娥
汉昭武帝废皇后靳氏 靳月光
汉昭武帝皇后勒氏 靳月华
汉昭武帝皇后樊氏
汉昭武帝皇后王皇后
汉昭武帝弘德皇后宣氏
汉昭武帝武德皇后刘氏 刘英
汉隐帝刘粲靳皇后
前赵
末帝刘曜献文皇后羊氏 羊献容
末帝刘曜刘皇后
末帝刘曜刘皇后 刘芳
末帝刘曜元悼皇后卜氏 卜贵妃
成汉
成景帝皇后罗氏 罗夫人
成武帝任皇后
成幽公阎皇后
汉昭帝阎皇后
后赵
明帝石勒刘皇后
明帝石勒程皇后
武帝石虎郑皇后 郑樱桃
武帝石虎杜皇后 杜珠
武帝石虎刘皇后
彭城王石遵张皇后
代国
代神元帝拓跋力微 窦皇后
代文帝拓跋沙漠汗封皇后
代桓帝拓跋猗卢祁皇后
代平文帝拓跋郁律王皇后
代昭成帝拓跋什翼犍慕容皇后
冉魏
平帝冉闵董皇后
前燕
文明帝慕容皝文明皇后 段皇后
文明帝慕容皝文昭皇后 兰贵妃
景昭帝慕容儁可足浑皇后
景昭帝慕容儁景昭皇后 段昭仪
幽帝慕容暐可足浑皇后
前秦
明帝苻健强皇后
厉王符生梁皇后
文桓帝苻雄皇后苟氏
宣昭帝苻坚苟皇后
哀平帝苻丕杨皇后
高帝苻登毛皇后
高帝苻登李皇后
后秦
武昭帝姚苌虵皇后 即蛇皇后
武昭帝姚苌皇后孙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张氏
文桓帝姚兴皇后齐氏
后燕
成武帝慕容垂昭成皇后 段夫人
成武帝慕容垂成哀皇后 段皇后
成武帝慕容垂皇后 段贵嫔
惠愍帝慕容宝惠德皇后 段皇后
惠愍帝慕容宝献幽皇后 丁夫人
废帝兰汗乙皇后
昭文帝慕容熙苻皇后 苻训英
昭文帝慕容熙愍皇后 苻娀娥
北燕
惠懿帝慕容云李皇后
文成帝冯跋孙皇后
文成帝冯跋宋皇后
昭成帝冯弘慕容皇后
南燕
献武帝慕容德段皇后
末主慕容超呼延皇后
西秦
武元王乞伏乾归符皇后 东平公主
文昭王乞伏炽磐秃发皇后
后凉
懿武帝吕光石皇后
隐王吕绍张皇后
灵帝吕纂杨皇后
文帝吕宝卫太后
末主吕隆杨皇后
北凉
武宣王沮渠蒙逊孟皇后
哀王沮渠牧犍李皇后 李敬受
哀王沮渠牧犍拓拔皇后 武威公主
南凉
景王秃发傉檀折掘皇后
西凉
武昭王李暠尹皇后
夏国
武烈帝赫连勃勃梁皇后
刘宋
孝穆赵皇后 赵安宗
孝懿萧皇后 萧文寿
武敬臧皇后 臧爱亲
武帝张皇后 张阙
武帝胡皇后 胡道女
少帝司马皇后 司马茂英
文帝袁皇后 袁齐妫
刘劭皇后 殷玉英
孝武文穆王皇后 王宪嫄
前废帝何皇后 何令婉
明帝王皇后 王贞风
后废帝江皇后 江简珪
顺帝谢皇后 谢梵境
南朝 齐
宣孝陈皇后 陈道止
高昭刘皇后 刘智容
武穆裴皇后 裴惠昭
文安王皇后 王宝明
郁林王何皇后 何婧英
海陵王王皇后 王韶明
明敬刘皇后 刘惠端
东昏褚皇后 褚令璩
和帝王皇后 王蕣华
末帝元皇后 南阳公主
南朝 梁
太祖张皇后 张尚录
高祖郗皇后 郗徽
穆皇太后 丁令光
文宣皇太后 阮令嬴
文帝简皇后 王灵宾
昭明帝昭德皇后蔡氏
元帝夏太后
敬帝王皇后
陈
高祖章皇后 章要儿
世祖沈皇后 沈妙容
废帝王皇后
高宗柳皇后 柳敬言
后主沈皇后 沈婺华
北魏
献明皇后贺氏
道武皇后慕容氏
道武宣穆皇后刘氏
明元昭哀皇后姚氏 西平公主
明元密皇后杜氏
太武帝窦太后
太武皇后赫连氏
太武敬哀皇后贺氏
景穆恭皇后郁久闾氏
高宗皇后常氏
文成文明皇后冯氏 冯有
文成元皇后李氏
献文思皇后李氏
孝文贞皇后林氏
孝文废皇后冯氏 冯清
孝文幽皇后冯氏 冯润
孝文昭皇后高氏 高照容
宣武顺皇后于氏
宣武皇后高氏
宣武灵皇后胡氏
孝明皇后胡氏
孝庄帝尔朱皇后 尔朱英娥
长广王尔朱皇后 尔朱皇后
节闵帝皇后尔朱氏 尔朱皇后
孝武帝皇后高氏 高欢之女
东魏
孝静帝高皇后 太原长公主
西魏
文帝文皇后乙弗氏
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
废帝宇文皇后 宇文云英
恭帝若干皇后 若干惠之女
北齐
神武帝神武明皇后娄氏 娄昭君
文宣昭信皇后李氏 李祖娥
文襄帝敬皇后元氏 冯翊公主
孝昭帝元皇后
武成胡后
后主废后斛律氏
后主胡皇后 为左皇后
后主穆皇后 穆黄花 右皇后
北周
文帝文皇后元氏
文帝文宣皇后叱奴氏
孝闵帝元皇后 元胡摩 晋安公主
明帝独孤皇后
武帝武成皇后阿史那氏
武帝李皇后 李娥姿
宣帝杨皇后 杨丽华
宣帝朱皇后 朱满月
宣帝陈皇后 陈月仪
宣帝元皇后 元乐尚
宣帝尉迟皇后 尉迟炽繁
静帝司马皇后 司马令姬
隋朝
文献独狐皇后 独孤伽罗
炀帝萧皇后
唐朝
高祖太穆皇后窦氏 窦皇后
太宗文德皇后长孙氏 长孙皇后
高宗废后王氏 王皇后
高宗皇后武氏 武曌
中宗和思皇后赵氏
中宗韦皇后 韦庶人
睿宗肃明皇后刘氏
睿宗昭成皇后窦氏 窦德妃
玄宗废后王氏
玄宗贞顺皇后武氏 武惠妃
玄宗元献皇后杨氏
肃宗张皇后
肃宗章敬皇后吴氏
代宗睿真皇后沈氏 沈珍珠
代宗贞懿皇后独孤氏
德宗昭德皇后王氏
顺宗庄宪皇后王氏
宪宗懿安皇后郭氏
宪宗孝明皇后郑氏
穆宗恭僖皇后王氏
穆宗贞献皇后萧氏
穆宗宣懿皇后韦氏
宣宗元昭皇后晁氏
懿宗惠安皇后王氏
昭宗积善皇后何氏
五代 后梁
文惠皇后王氏
太祖元贞皇后张氏 张惠
后唐
贞简皇后曹氏
庄宗神闵敬皇后刘氏 刘玉娘
和武宪皇后曹氏
昭懿皇后夏氏
宣宪皇后魏氏
废帝皇后刘氏
后晋
高祖皇后李氏
出帝皇后冯氏
后汉
高祖皇后李氏
后周
圣穆皇后柴氏
世宗贞惠皇后刘氏
宣懿皇后符氏
十国南唐
后主皇后 周娥皇
后主皇后 周女英
北宋
昭宪杜太后
太祖孝惠贺皇后
孝明王皇后
孝章宋皇后
太宗淑德尹皇后
懿德符皇后
明德李皇后
元德李皇后
真宗章怀潘皇后
章穆郭皇后
章献明肃刘皇后 刘娥
仁宗郭皇后
慈圣光献曹皇后
英宗宣仁圣烈高皇后 高滔滔
神宗钦圣献肃向皇后
钦成朱皇后
钦慈陈皇后
哲宗昭慈孟皇后
哲宗昭怀刘皇后 刘清菁
徽宗显恭王皇后
徽宗郑皇后
钦宗朱皇后
南宋
高宗宪节邢皇后 邢秉懿
宪圣慈烈吴皇后 吴芍芬
孝宗成穆郭皇后
成恭夏皇后
成肃谢皇后
光宗慈懿李皇后 李凤娘
宁宗恭淑韩皇后
恭圣仁烈杨皇后 杨桂枝
理宗谢皇后 谢道清
度宗全皇后 全玖
辽(契丹)
肃祖昭烈皇后萧氏
懿祖庄敬皇后萧氏
玄祖简献皇后萧氏
德祖宣简皇后萧氏
太祖淳钦皇后述律氏 述律平
太宗靖安皇后萧氏 萧温
世宗怀节皇后萧氏 萧撒葛只
穆宗皇后萧氏
景宗睿智皇后萧氏 萧燕燕
圣宗仁德皇后萧氏 萧菩萨哥
圣宗钦哀皇后萧氏
兴宗仁懿皇后萧氏 萧挞里
道宗宣懿皇后萧氏 萧观音
道宗萧皇后 萧坦思
天祚皇后萧氏 萧夺里懒
金
太祖圣穆皇后唐括氏
太祖光懿皇后裴满氏
太祖钦宪皇后纥石烈氏
太祖宣献皇后仆散氏
太宗钦仁皇后唐括氏
熙宗悼平皇后裴满氏
哀皇后徒单氏 海陵嫡母
海陵后徒单氏
睿宗钦慈皇后蒲察氏
睿宗贞懿皇后李氏
世宗昭德皇后乌林答氏
显宗孝懿皇后徒单氏
晕宗昭圣皇后刘氏
章宗钦怀皇后蒲察氏
完颜永济废后徒单氏
宣宗皇后王氏 王霓
宣宗明惠皇后 王云
哀宗徒单皇后
元朝
太祖光献翼圣皇后弘吉剌氏 孛儿台旭真
太宗昭慈皇后乃马真氏 脱列哥那
定宗钦淑皇后 斡兀立海迷失
睿宗显懿庄圣皇后怯烈氏 唆鲁和帖尼
宪宗贞节皇后弘吉剌氏 忽都台
世祖昭睿顺圣皇后弘吉剌氏 察必
世祖皇后弘吉剌氏 南必
裕宗徽仁裕圣皇后弘吉剌氏 伯蓝也怯赤 即阔阔真
成宗贞慈静懿皇后弘吉剌氏 失怜答里
成宗卜鲁罕皇后伯岳吾氏 卜鲁罕
顺宗照献元圣皇后弘吉剌氏 答己
武宗宣慈惠圣皇后弘吉剌氏 真哥
武宗皇后弘吉剌氏 速哥失里
武宗献章圣皇后亦乞烈氏
武宗文献昭圣皇后唐兀氏
仁宗庄懿慈圣皇后弘吉剌氏 阿纳失失里
英宗庄静懿圣皇后亦启烈氏 速哥八剌
显宗宣懿淑圣皇后弘吉剌氏 普颜怯里迷失
泰定帝皇后弘吉剌氏 八不罕
明宗贞裕徽圣皇后 迈来迪
明宗皇后 八不沙皇后
文宗皇后弘吉剌氏 卜答失里皇后
宁宗皇后弘吉剌氏 答里也忒迷失皇后
顺帝皇后钦察氏 答纳失里皇后
伯颜皇后弘吉剌氏 忽都皇后
完者忽都皇后奇氏 奇皇后
明朝
太祖孝慈高皇后 马秀英
惠帝马皇后
成祖仁孝徐皇后
仁宗诚孝张皇后
宣宗恭让胡皇后 胡善祥
宣宗孝恭孙皇后
英宗孝庄钱皇后 钱锦鸾
英宗孝肃周太后
景帝汪废后
景宗肃孝杭皇后
宪宗吴废后
宪宗孝贞王皇后
宪宗孝穆纪太后 纪淑妃
宪宗孝惠邵太后
孝宗孝康张皇后
武宗孝静夏皇后
世宗孝洁陈皇后
世宗张废后
世宗孝烈方皇后
世宗孝恪杜太后
穆宗孝懿李皇后
穆宗孝安陈皇后
穆宗孝定李太后
神宗孝端王皇后
神宗孝靖王太后
光宗孝元郭皇后
光宗孝和王太后
光宗孝纯刘太后
熹宗懿安张皇后 张嫣或张宝珠
庄烈帝愍周皇后
清朝
孝慈高皇后 叶赫那拉·孟古
孝端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哲哲
孝庄文皇后 博尔济吉特·布木布泰
顺治废皇后(静妃) 博尔济吉特氏
孝惠章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孝康章皇后 佟佳氏
孝献章皇后 董鄂氏 董鄂妃
孝诚仁皇后 赫舍里氏
孝昭仁皇后 钮祜禄氏
孝懿仁皇后 佟佳氏
孝恭仁皇后 乌雅氏
孝敬宪皇后 乌拉纳拉氏
孝圣宪皇后 钮祜禄氏
孝贤纯皇后 富察氏
乾隆继皇后 乌拉纳拉氏(丧葬规格等同于皇贵妃)
孝仪纯皇后 魏佳氏
孝淑睿皇后 喜塔腊氏
孝和睿皇后 钮祜禄氏
孝穆成皇后 钮祜禄氏
孝全成皇后 钮祜禄氏
孝慎成皇后 佟佳氏
孝静成皇后 博尔济吉特氏
孝德显皇后 萨克达氏
孝贞显皇后 钮祜禄氏 慈安太后
孝钦显皇后 叶赫那拉氏 慈禧太后
孝哲毅皇后 阿鲁特氏
孝定景皇后 叶赫那拉氏 隆裕太后
逊皇后 郭络罗·婉容(有争议)
吕布、吕不韦、吕雉没有关系,只是都姓吕。吕雉跟吕后是同一人。
1、吕布
吕布(?-199年),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今内蒙古包头市九原区麻池镇西北)人。原为丁原部将,被唆使杀害丁原归附董卓,与董卓誓为父子,后又被司徒王允唆使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又被袁绍猜忌,依附张杨。
兴平元年(194年),吕布趁曹操攻打陶谦时与陈宫等联络而进入兖州,占据濮阳,与曹操血战两年,曾使曹操数战不利,但最终被曹操击败转而去依附徐州刘备。
又趁刘备与袁术作战时袭取了徐州,与刘备时而和好,时而相互攻伐。期间,以辕门射戟化解刘备与纪灵的争斗。
建安三年(198年),吕布先后击败刘备与夏侯惇后,曹操亲自出马征讨吕布,水淹下邳。吕布被部下叛变,于十二月癸酉(199年2月7日)城破被俘,被处死。
2、吕不韦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官至秦国丞相。
扶植秦国质子异人进入秦国政治核心,异人继位,为秦庄襄王,前249年以吕不韦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门下有食客3000人,家僮万人。
庄襄王去世后,年幼的太子政立为王,吕不韦为相邦,号称“仲父”,权倾天下。
执政时曾攻取周、赵、卫的土地,立三川、太原、东郡,对秦王政兼并六国的事业有重大贡献。后因嫪毐集团叛乱事受牵连,被免除相邦职务,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复命让其举家迁蜀,吕不韦饮鸩自尽。
3、吕雉
吕雉(公元前241年-公元前180年8月18日),字娥姁(xū),通称吕后,或称汉高后、吕太后等等。砀郡单父县(今山东菏泽市单县)人,后世把她与唐朝的武则天并称为“吕武”。
吕雉是汉高祖刘邦(前202年—前195年在位)的皇后,高祖死后,被尊为皇太后(前195年—前180年),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皇后和皇太后。
同时吕雉也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皇帝制度之后,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性,被司马迁列入记录帝王政事的本纪,后来班固作汉书仍然沿用。她开启了汉代外戚专权的先河。
扩展资料:
吕布、吕不韦、吕雉生平大事介绍:
1、吕布诛杀董卓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二十三日清晨,董卓乘车前往皇宫计划参加皇帝的庆祝会,吕布随从护卫。
当董卓车队行至北掖门外时,李肃等人持长戟冲出,刺向董卓,董卓朝服内穿铠甲,所以未伤及要害,而李肃刺伤董卓手臂,并将其刺下车来,董卓疾呼:“吕布何在?”
这时候吕布不慌不忙的掏出准备好的诏书,喊道:“有诏讨贼臣!”直到此时,董卓才发现吕布背叛了自己,大骂吕布:“庸狗敢如是邪!”
吕布则率众人上前将董卓当场斩杀。太师府主薄田景及仆人上前抱住董卓的尸体,吕布又将他们杀死,杀了这三人之后,在场其他的人都不敢动了。
随后,王允立刻让信使往各政府部门送达赦免诏书。董卓的死讯传出,士兵们都高呼万岁,百姓在路上载歌载舞,很多人把珠宝去换成酒肉来庆祝。
2、吕不韦主持编纂《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
3、吕雉诛戮功臣
吕雉归汉后成为汉决策集团重要人物。吕后性格刚毅,她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开始杀人立威。第一个被她选中的就是已被废为淮阴侯并监视居住的韩信。
她趁刘邦在外征战之际,与萧何用计杀掉了韩信,从而成功震慑了其他功臣。不久,梁王彭越被刘邦废为庶人、削职流放蜀地。途中遇吕雉,彭诉说无罪,吕雉答应为他说情,将其带回咸阳。
她对刘邦说:“你把彭越放走,等于放虎归山。”刘邦遂将其处死,杀掉并剁成肉酱分赐与其他诸侯王。
刘邦称帝八年间,吕后协助刘邦,镇压叛逆、打击割据势力,对巩固汉朝统一政权起了重要作用,并为她日后掌权作了充分准备。
——吕布
——吕不韦
——吕雉
若就秦国统一天下来说,秦孝公之前的人,都不算有功劳,因为到秦献公河西之战战死之时已经可以说是国穷民困,前人打的根基都没有了,是卫鞅嬴渠梁重新给秦国打的地基。
我觉得秦国十大功臣:
1。卫鞅:没话说,绝对的第一。没有卫鞅可以说就没有秦国的将来。
2。吕不韦:立嬴异人辅助年少嬴政,如果嬴政可以行吕不韦宽仁刑法,那么吕不韦绝对可以和卫鞅并列于秦国第一功臣。
3。白起:没有白起,秦国在嬴政在位能不能统一天下都是问题,有统计的就杀了100多万,还没算没统计的。
4。王翦:秦灭楚一战,就可以看出王氏父子的作用,没有王翦,嬴政统一天下,最少得多死几十万人。
5。李斯:大秦帝国,成也李斯,败也李斯,同样,若不是晚节不保,可以与卫鞅并列第一功臣。
6。张仪:卫鞅受命于败军之际,张仪受命于危难之秋,秦国第一个战略理念的提出者——“连横”。
7。司马错:平定巴蜀。
8。范雎:秦国第二个战略理念的提出者——“近交远攻”。
9。蒙恬:统一天下之时防范北方匈奴,功劳可等同于平定六国。
10。樗里疾:辅助赢驷,安抚朝野,三朝元老。
11。魏冉:辅助嬴稷即位,帮助嬴稷前期安抚朝野,为白起做后勤让其打仗无后顾之忧。
12。蔡泽:嬴稷晚年,嬴柱,赢异人,使秦国经历平庸之君两代半为乱。
13。郑国:郑国渠。
14。李冰:都江堰。
15。王贲:帮助秦国统一天下。
西汉也有一位女子效仿当年吕不韦将已经出嫁的女儿献给太子刘启,后来女儿生下了大汉的太子,最后这户人家也如同吕不韦当年一样成功发迹,成为当时大汉朝外戚,这位女性便是臧儿。
臧儿她的祖父是西汉开国功臣燕王臧荼的孙女,如果不是汉初刘邦猜忌功臣,臧荼起兵反叛,那么臧儿一定是一位尊贵无比的诸侯王郡主,那么她的人生轨迹也许就会大大不同,因为祖父反叛臧儿也成为了一介草民,后来她便嫁给了一个普通人家,可惜她的第一任丈夫没过几年就病逝,她带着她与第一任丈夫生下的几个儿女又改嫁给了长陵田氏,原本臧儿一家的生活也就如此。
可是有一天一个相士看到她已经出嫁的女儿王氏的面相之后,便告诉臧儿她这个女儿是大富大贵之相,臧儿一寻思既然自己出生名门因为祖父如今沦落平民,要是女儿真的可以成为权贵之人,自己一生也算是值得了。于是她便让女儿离婚后将她送进了太子刘启的府邸。果然刘启见到王氏之后,非常喜爱没多久王氏便成为了刘启的美人,后来刘启登基之后,王氏还为他生下了皇子刘彻,也就是后来大汉的汉武帝。
因为臧儿的操作,她的女儿才由一个民妇变成了大汉的太后,而臧儿一家也从普通人家变为了大汉的外戚,与当年吕不韦成功扶持秦王子异人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说臧儿是西汉的女伴吕不韦。
电视剧《大秦赋》中嫪毐之乱被平定了,其中王翦的作用很关键,他冒着擅自调动秦军的罪责,在中途击败了嬴虞等人,化解了叛军对雍城的威胁,而王翦最厉害的还不是统兵打仗,而是为人,他知道如何做好一位臣子,一位不会引起君主忌惮的臣子。
可以说在平叛后,王翦的表现用一句话总结就是,平叛不是自己的功绩,而擅自调军是自己的罪责,王翦通过一些列的“卖惨”表现,打消了秦王对他的忌惮,显然吕不韦做不到这一点。
首先《大秦赋》剧中,王翦没有诏命,的确调动了秦军,连日奔袭,才能够截杀嬴虞,这说明他对军队的控制能力很强,在平叛后,看看王翦是如何一步步打消秦王的忌惮之心的。
王翦带着大军抵达雍城,但是王翦令大军驻扎在城外三里,为的就是避免引起雍城的混乱,如果是一般的武将,可能就带着大军直抵城下了,因为他带着的大军,就是这次平叛中功劳的象征,不够王翦并没有这么做。
同时剧中王翦也是带着不给自己留后路的准备去了雍城,因为功是功,过是过啊,但凡是其他武将,是会做特殊安排的,让城外的秦军成为自己保命的资本,不过当时王翦下达的将令是,如果没有王诏,大军不得擅动。
这意味着如果王翦在城中出事,他派人调动城外的大军是调不动的,因为没有王诏啊,而且这件事,事后秦王必然知晓,他会如何看待王翦,妥妥的忠臣良将啊。
再者《大秦赋》剧中王翦进入雍城王宫的前,他下马的时候是摔倒在地的,你可以将这个也看作是他的表演,当然他也的确是太累了,连日奔袭,还打了一次伏击战, 但问题是,王翦作为将领,他的体质也不能差到哪里去,跟着他进城的将领可没有倒地。
还有就是在大殿上,王翦太高明了,未请功,先请罪,我总感觉,在王翦极力向秦王请罪的时候,朝臣和秦王都吓坏了,因为他们还不知道王翦打赢了啊,看着当时王翦的样子,像是打了败仗一样,众人有些心慌了。
不过王翦请罪,不是自己打了败仗,而是打了胜仗,击败了嬴虞等人,接管了骊山大营的数万秦军,避免了在雍城发生惨剧,他王翦明明是大功臣啊,只是王翦一直在请罪,因为他的确无诏调动了秦军。
这可不是因为结果是好的,就可以完全忽视的一件事情,王翦也是深知其中道理的,因为这次平叛事件中,王翦的行为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他对军队的掌控能力是很强的,其统辖的将士,愿意听从于王翦的命令,那么今日,王翦是带兵勤王,明日就有能力带兵反叛。
这不是秦王信不信任王翦的问题,而是王翦有谋反资本的问题,所以说王翦才会极力地请罪,他在获得大功之后,并没有欣喜,而是感到了危机,他要打消秦王对自己忌惮,这样王氏一族才有可能在秦国立足,否则等平叛之事过些年后,王氏一族终究会因为其他事情被针对,逐渐衰落。
《大秦赋》中王翦也是当着秦王的面说,数万秦军将士,就驻扎在城外,他再度想秦王表示忠心,自己绝无谋反之意,同时王翦一直在说自己是罪臣,可以说王翦的这股子劲,的确打动秦王了。
秦朝皇后
本文2023-10-07 07:04:02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5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