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字辈排序大全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族谱字辈排序大全,第1张

传统辈分排序见下面:

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的“九族”血亲关系,这就是九个层次。如果把旁系的血亲关系和姻亲关系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亲属系统。

不知道您有没有这样疑惑过这个千古以来的哲学难题?

“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这也是清朝顺治皇帝久久解不开的的心中大惑。谁读懂了生命的来龙,生命也就成了一部深刻的书。

到底“我是谁”?

在我们出生到懂事时,大人就会反复告诉我们——“记住啦,你姓你是人”,例如小编小时候大人就总爱问“你叫什么名字啊?”“今年几岁啦?”“你来自哪里啊?”

而一般的回答都是“我姓,叫,来自”是的,当你姓了某个姓氏时,其实就已经知道了你的家族血缘关系了,通过这个姓氏还可以追溯根源。

那么,想要了解“我是谁”,何不先了解自己的先祖、那些逝去的亲人?

中国人重视饮水思源,不忘祖宗先人。千年来,人们把祖宗的世系和事迹记录下来传给子孙,以此证明家族的存在、延续家族的血脉。其实,这就是家谱。

家谱、族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它不仅记录着该家族的来源、迁徙的轨迹,还包罗了该家族生息、繁衍、婚姻、文化、族规、家约等历史文化的全过程。

家谱,流淌着中国人的血脉

中国家谱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夫家有谱、州有志、国有史,其义一也”。在中国,家谱有约3000年历史,素来与国史、方志并称为三大历史文献。

古语云:三世不修谱为不孝。家法坏,谱谍尚有遗风;谱谍坏,人家不知来处。故谱不可不修。

古人说:“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中国人重孝道,最根本的是讲求慎终追远,饮水思源,不忘血脉传承,不忘祖宗先人。寻根问祖,是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人自古重视家的根系源流。家谱,延续着家族的血脉,更传承着祖上的遗训和期望,一代代的接续,或绵延家风,或与时俱进,而为人孝悌,始终是治家的根本。

如今,一本本家谱已成陈迹,流入废品收购站、古玩店,或被图书馆收藏,很难再与家族的后人重逢。现在还讲究这些的人不多了,于是起名字不按字辈,各地亲戚回乡过年,叔叔侄子相互分不清,长幼全都乱了套。

只在一些乡村,还保留了这一文化习俗,修谱人也大多是老人。他们走了,谁再来接续呢?

家无家谱,就如国无国史

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自古以来,家谱承载着伦理规范,塑造着人格精神,维系着社会秩序。

纵观历史,国家可灭,朝代可替,家庭可散,个人可亡,惟有家族历久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只有一个个家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团结,保证一个国家的团结;只有一个个家族兴旺和稳定,才能维系民族与国家的兴旺和稳定。

而家谱就是一个家族得以延续的唯一存在证明。因此自唐代以来,历代都对撰修、研究家谱大力提倡和支持。“凡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一个家族的百科全书,一个家族、家庭的历史文化汇总和历史档案。后人可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迁、居地变迁、每个人的生卒年月与婚姻状况,以及本家族成员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事迹。

同时家谱也为地方志和正史的可信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和佐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俗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因此,续修、新修家谱既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

一规范了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家谱承载了国人的传统信仰,忠孝理念和行为规范,家谱里都有姓氏源流,支派迁徒,世系繁衍,人口变迁等内容。解决了我从哪里来,我是谁,我到哪里去,这些重大问题,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组的血缘集团,世系人物和事迹等方面情况的历史图集,它与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历史大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珍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开展学术研究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海内外华人寻根认祖,增强民族自心力和凝聚力也有着重要意义。

二子女家庭教育需要修谱

人生最大的成功就是子女超越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就是一代不如一代,任何的成功都无法弥补教育的失败,每个家庭都希望子女成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我们中华民族是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的古老民族,撰国史,编方志,修家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文化,国有史,方有志,家有谱,家谱是中华民族的三大历史文献之一。没有家谱的家庭,如断梗浮萍,无法感知世代传承的家族力量。没有收藏家谱的家庭,缺乏孝文化教育的工具,没有家规的家庭缺乏做人做事的规矩,没有家训的家庭缺乏教育子女的标准。所谓刀有刀谱,琴有琴谱,棋有棋谱,书有书谱,画有画谱,家有家谱······有谱家庭才能实现做人靠谱,做事靠谱,说话靠谱,工作靠谱,学习靠谱,生活靠谱,婚姻靠谱,事业靠谱,人生靠谱······才能实现家庭子女,人才辈出,才能实现家族子孙人物井喷。

三实现幸福家庭,需要修谱

众所周知,百善孝为先《弟子规》曰,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即颁布著名“圣谕六言”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孝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提倡的行为,修谱即是行孝,故民间由传说三十年不修谱视为不孝,六十年不修谱视为大不孝,九十年不修谱视为家族中严重缺乏孝文化教育。孝文化是保障家庭幸福的根本,古人云,人生有五大灾难——天灾,人祸,盗贼,官符,不孝子孙,由此可见家庭出现不孝子孙是何等的不幸,因为不孝则不和,不和则贫穷,贫穷则无知,无知导致家庭衰落乃至灭亡,很多事实证明不孝是无数家庭不幸福的来源,因此实现幸福家庭必须修家谱,守家规,遵家训,树家风,铸家魂。

四延续家业兴旺需要修谱

俗话说富不过三代,其实我们身边的很多家庭往往是富不过三十年甚至富不过三年,古人云,由家谱的家庭属于耕读靠谱家庭,有收藏家谱的家庭属于名门望族之家,有家谱有家规的家庭属于书香门第之家,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的家庭属于豪门贵族家庭,有家谱有家规有家训有家风的家庭属于帝王将相之家,没有家谱没有家规没有家训没有家风的家庭,就缺乏延续家业兴旺的环境。

五为了家族团结需要修谱

家谱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是凝聚族人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文化因素,纵观历史,唯有家族历史长存,生生不息,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存在和延续,才有整个民族的存在和延续。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只有一个个家族的小团结才能构成整个民族的大团结,有国必有史,有家必有谱,家谱是一个家族历史文化汇总的档案。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

家庭是社会机体的细胞,家族是民族大树的枝叶,家谱就是一个家族的生命史,档案史,文化史和百科全书。后人由此了解家族的历史沿革,世系繁衍,人口变化,居地变迁,对历史学,人口学,民信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家谱具有明辨世系,尊宗问祖,寻根谒祖,承前启后,敦亲睦祖,凝聚血亲,治家齐国,教化子孙,传承历史,弘扬文化等方面的功能。不但是家族历史文化的记录,也是天涯游子落叶归根的精神寄托,心灵皈依。因此续修家谱即是一个家族的头等大事,也关系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应该算吧。到现在150年,人口不算外迁人口差不多200多,外迁繁衍人口200多人。第一代开基祖两夫妻生了5个儿子,第二代5个男丁,第三代19个男丁,我曾祖父三兄弟,我曾祖父生了六个儿子,他两个弟弟共7个儿子,第四代我爷爷三个儿子,5个男孙,他4个兄弟8个儿子11个男孙,3个堂兄弟8个儿子12个男孙,第五代我父亲两个儿子,四个孙子。

财丁两旺,是每个人的愿望!迷信的讲,必须有祖积德,代代善人,而且还要家山风水旺丁旺财。住宅大吉,是养人之地,才可以旺丁旺财。德善在身,必荫护子孙后代!

我的家族没出什么名人,但人丁兴旺,胶东盖氏我第二十五代传人,在沿五龙河生存的盖氏来说属人丁兴旺的一支,没有第二。因为我上街时碰到的都是爷爷,太爷辈。

我是男的,今年50岁,我觉得我的家族是人丁兴旺的。

高祖父是带着三个孩子,还有他的两个兄弟及家人,从河北乐亭闯关东到的东北,高祖父那两个兄弟家后来怎样,我不大清楚。我只说我知道的高祖父这一支。

高祖父家,是四个儿子,几个女儿我不清楚。曾祖父排行是老四。大太爷(东北曾祖父都是称为太爷)和三太爷距离我家有几十里地,我小时候很多不记得,后来很多都是听父亲说起他们的事,后来到外省上学,工作也到很远,所以很多事也都不再关注。但是父亲说起来就是那里也有很多的兄弟。

我的太爷和二太爷在一个村子,二太爷结婚后,没有孩子,二太爷也没有找二房,就从四太爷家过继了一个儿子。因为四太爷家有三男两女,这个过继过去的就是我的爷爷,排行老二,所以我有两个太爷,因为爷爷有两个爹,两个妈。

大爷(爷爷的大哥)家有四个叔叔,两个姑姑,老爷(爷爷的弟弟)家有两个叔叔,一个姑姑。爷爷家我的父亲是老大,我有四个叔叔,三个姑姑。

我们这一代,我们有五个堂兄弟,刚好每家一个男孩,另外还有姐妹6个。现在还有一个小弟没有结婚,结婚的四兄弟家,又是刚好每家一个男孩。

感觉我们这个家族还是人丁兴旺的,只是很替小弟担心,他若结婚,压力得多大啊?因为奶奶活着的时候,就很希望她能有5个儿子,5个孙子,5个重孙。

我的家族人丁算一般,说句实在话,我翻开族谱看了后,总是感慨祖先们生活真不容易。先祖来我村定居,能传至我辈,真的不容易。

先祖携二世祖来我村贩卖茶叶,就此建居。一世祖只生二世祖一人,二世祖生三世祖三兄弟,但只有一人有娶妻生子。传四世祖两兄弟,就此分家。我家族从五世祖开始算,五世祖五兄弟,只有一人有传宗接代,六世祖只有一人。六世祖生七世祖七兄弟,同样只有一人有娶妻生子,到了八世祖,有七兄弟,这时候才有两人有娶妻生子。自从九世祖开始,五兄弟每人才传下六位十世祖,十世祖有五人娶妻生子,到了十一世,每人才有娶妻生子。到我辈十三世,人口依然不怎么多,满打满算才一百多人而已。人丁不怎么兴旺哦,分得很散。

我们这个家族算兴旺,不过有一半的人在东南亚。

我高祖自己一个人从金门到大陆,生了3个儿子。不过可能一个早夭,我只在我爷爷以前写的族谱里见到一个叔公祖,目前那一支一半多的人在我们老家,有一些在福州,毕竟是我曾祖的亲弟弟,还没出五服,我们没在老家,知道的比较少。但是我印象中至少也有10来个叔叔伯伯(我爸他们算第二代堂兄弟。

我曾祖这支算比较清楚,不过一半以上人在新加坡和印尼,反倒留在老家的,却很少,因为我们是移民的家族。

前面说了,高祖才回到大陆,金门那边具体多少人,高祖没跟后人说,只有我们这边地方志提到我们是来自金门洙浦。因为是移民的家族,所以我曾祖母在新加坡过世后,我四伯公把截止1977年已经出生的晚辈,男男女女都刻在我曾祖母的墓碑上,我爸这辈一共51人,男孙23人。曾孙就没刻全了,因为那时候我们很多男曾孙都还没出生,上面大概刻了7、8个男曾孙,女曾孙就没有。

民国前期,我们这边很多家庭都是哥哥姐姐下南洋赚钱,寄回来给弟弟妹妹和父母花,所以我大伯公作为长子,早早就随村里人去了印尼,据说也是艰苦,晚婚,娶了个印尼土著,子女们都不会说家乡话,他们跟我们联系,都是透过新加坡的兄弟。大伯公晚婚,儿子也晚生,大伯公四个儿子竟然都是70后,大我没几岁,小我爸15、6岁。大伯公的孙辈,00后、10后。因为少联系,所以大伯公我知道的不多。

二伯公也是去印尼,二伯公去印尼前就已经结婚,所以家族里第四代最年长的,是二伯公的,2019年二伯公的长子过世的时候都83、4岁了,长女也是80多。二伯公的子女们就差一代人了,外孙女比舅舅大。二伯公夫妻一共12个子女,家族有180多个人,已经到玄孙辈(第七代)。

三伯公也是去印尼,和二伯公在一个地方奋斗,早结婚。三伯公的长子第四代排第二。青年的时候回故乡读书,我爷爷奶奶照顾的,后来现在去香港定居,以前经常回来,在我家门口的池塘钓鱼。但是2000年以后就没回来了,2014年我爷爷过世,才赶回来送我爷爷,那时候都76、7岁了。后来有一次我爸去香港想找他(堂哥)和另外一个(大堂哥),结果都不让我爸去找。他们在香港过的不怎么好。

四伯公是我们家族联系的关键人,他是二战爆发后,被抓去当壮丁,后来我曾祖母偷偷送去新加坡,1937年,18岁的时候带着7岁的七叔公去新加坡。四伯公也是有个童养媳,但是去新加坡后,童养媳没跟去,就改嫁了。四伯公的长子排第三,比我爸大13岁,1943年出生。四伯公后来回故乡结婚生了2男1女,再次去新加坡只带了两个儿子去新加坡,长女留给我爷爷奶奶带大。虽然四伯公的儿子女儿早生,可是儿子孙子都晚结婚,我堂二伯的儿子40多岁了,还没生,外孙应该有,但去了两次新加坡,没见到。

我爷爷排行第五,亲生的4子2女都是解放后出生的。早年我爷爷奶奶先收养了一个女儿,又从四伯公那里过继了一个女儿。我爸4兄弟,我们这辈堂兄弟姐妹8个(不算外孙),曾孙2男2女。如果只算直系血缘的,我大伯的外孙女是2002年出生的,今年19岁。我们本姓的,堂哥儿子05年,女儿19年,我儿女都是10后,我堂弟还未婚。我堂哥要当爷爷比较快,儿子16岁了,我儿子才1岁多。等我儿子结婚的时候,我估计60多了。

我爷爷前面5个兄弟都是4个儿子,所以第二、三代的是不少。我六叔公和七叔公的儿子就少了。

六叔公也不算晚生,最大的2个女儿都当曾祖母,算是六叔公的玄孙了。不过六叔公只有一个儿子一个孙子和孙女。六叔公的孙子是75年的,只抱养了一个女儿,没再生了。70年后,我们老家,我们这支就没人了。

七叔公算比较坎坷,不过好歹有四哥照顾。7岁离开自己的父母,到异国他乡,生存就是问题。不过也算是新加坡建国第一代拓荒者,早年开了3个公司。但是1980年50岁的时候过世,留下2子5女。七叔公的大孙子是在他过世那年出生的,今年42岁了,大我一岁。我去新加坡和七叔公的大孙子接触最多,也比较清楚他们家。七叔公2个儿子2个孙子,4个孙女。曾孙辈目前是2男1女,都是大孙子的孩子。二孙子目前还在新加坡服义务役,今年21岁。

中国人老传统是多子多福,2014年我爷爷过世的时候,单单我们这房人就不少了。碰巧四伯公的孩子回来赶上见到我爷爷最后一面,也顺便送了我爷爷最后一程。那时候除了大伯公那边没有交代,印尼2、3,新加坡4、7,还有老家6房都来答礼。我能想象,假如我爷爷的兄弟都没离开老家,那我们家族红白事会是什么场景。从我高祖到现在第七辈,我们家族包括第三代以后的女婿、外孙、第四、甚至第五代的,至少近千人了。因为我知道我爷爷至少有2个堂妹,还有一个当我们家女儿出嫁的童养媳,这三个女儿的后代也是不少。

我现在也想去金门找寻我高祖家人的后裔,去印尼找我3个伯公的后代

家族人丁兴旺跟国运息息相关,

我姓闻,在山东鱼台县,民国时期我爷爷的爷爷堂兄弟13个,在当时算是人丁兴旺,1926年前后鲁西南地区水灾,旱灾,蝗灾并发,北洋军阀不顾民众死活,到处拉壮丁打仗,我太爷弟兄三个,都被迫去当兵,家里仅留太奶奶带一岁的多爷爷艰难度日。太爷爷堂兄弟13个最终回来并留下后代的就三个,爷爷辈只有6人,到了爸爸姑姑这辈,竟然出了27个闺女,男丁只有7个,我这辈男丁13个。

从民国1920年到今年2021年,整整一百年,家族的兴旺跟国运息息相关,如果不是民国战乱,我太爷爷一辈13人如果没当兵死亡,繁衍人口至少也要有300人,可惜活着回来有后代的只有3个,现在仅有60余口。

现在计划生育有松动,但是扶养压力大,观念也变了,生男生女都一样了,再想恢复人丁兴旺的大家族,不太容易了,祈盼国运昌隆!家族兴旺!

我想我家族现在我儿子这一代才能称兴旺。我家族是全村一千多人里辈分最老的一个家族,离自己血缘最近(6代)的家族都完整一代人,辈分高原因无非一就是穷二就是被欺负。不巧的是,我家族都占了,看看族谱,再听祖辈的言传,我们能出生简直就是奇迹,好几代人给隔壁家族欺负的不成样子,农村放水浇地,人家不放完你别想得到一滴水。到我高祖,家里依然没有一间有瓦的砖房,后来另一家族败落,我高祖才花了二两白银买了他家的房子(一百多年前的买房契约还在我手里),高祖生了我曾祖四兄弟,我曾祖是长子,但他二弟十几岁的时候(晚清时期)被前面说那家族的人打死了,我出生的时候还有两个叔曾祖母在世,到我祖父这一辈也只有四兄弟,解放后前面那家族被团了,参加土匪搭进去好多个,剩下没几个了,我父亲一辈有十个男丁了,姑姑一大堆,因为有三个从堂叔死于非命,加上计划生育,我这辈就只有十二个男丁,作为长房长孙,我很晚才生孩子,我二弟的女儿就比我长子大,到今天还有三个再从堂弟还没结婚,我儿子这辈就十二个男丁了,四个侄女。从一个随意可能传不下去到今天六十多人的家族,我也觉得自己比我父亲容易做事了,同样的长房长孙,我的父辈还是能感到旁边家族的威视,而到我身上,是感受不到这种情况了,每年清明我都反复和叔叔们弟弟们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欺负邻居,人在做天在看,做好自己本分的。

我家族兴旺、由兰陵迁东昌府堂邑县680年、二万来人、人烟传二十七世、萧姓是排三十位(今天小孩写肖:)我族人墓碑书写萧:家族谱写(萧:萧)我始主为微子启、萧叔大心正是为姓起源始主、萧姓是华夏古姓、 历史 久、人员散布大江黄河之南北、五岳三川之东西、以山东一河南为北方最多、江南以安徽`江西、湖南、四川、广东等省是萧姓散布区`古时这样讲、萧氏出兰陵(山东)后族人迁(江苏常州府武进县:简称南兰陵`)萧姓出过南齐、帝王几代、汉代出萧何相、几千年发展繁洐`萧氏人员广`人才多、

我家家族兴旺

家族族谱排辈用字有:

希、言、公、彦、承、弘(宏)、闻、贞、尚、胤(衍)。

兴、毓、传、继、广、昭、宪、庆、繁、祥。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族谱里面的字辈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

辈份在中国人起名里面,以前是都必须表现出来的。例如:我父亲姓张的话,他的名字就是:张元×,到我们这一辈就必须是:张德×,儿子辈就必须是:张为×,孙子辈就必须是:张普×。

一直这样往下传,到外面碰到了一个家族的人,只要通报姓名,就知道您的辈份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了。也就决定了我和对方的称呼和地位。

字辈的选取,一定要按家族流传下来的字谱选取,否则就会乱了家谱中的规定,是必须沿用家谱里面流传下来的取名字谱。如果您的名字中没有家族字谱中留下来的“字”,这个家族是不会承认您是这个家族的成员,只会认为你是同姓的外家族人员。

要根据自己的家族搬迁史,寻根续谱,确定中间字的排序。实在找不到根源,可请人排辈,——就是姓的笔画数、中间字的笔画数及二者加的总数都是吉数,才好。

字辈应该说一部完整家谱不可或缺的部分,是一个家族的印记。其实字辈也算是一种比较随意的文学形式,它的随意性在于,虽然有一定的格式但是不像律诗那样讲究严格的押韵,不像词曲那样必须套用现有的牌名。

通过字辈可以把两个不认识的人团结到一块儿,可以使陌生人之间产生突如其来的亲切感。更能够增强各群体间的凝聚力,字辈作为姓氏文化的一部分,我们应该将它很好地继承和发扬下去。

写家谱族谱的方法如下:把知道的都写下来、采访家人、寻找实物线索、绘制家族树、制定研究计划等。

1 把知道的都写下来

关于家里,你记得什么,就都写下来,特别是出生、结婚、死亡的日期和地点,后者将在未来的实地调研中发挥重要作用。你或许还可以绘制简单的家族树。这将提醒你已经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2 采访家人

现存的家族成员是知识的宝库。从父母以及他们的兄弟姐妹开始,然后如果可以,就再采访祖辈。如果祖辈还能记起他们的祖辈,那么你就有机会接触百年以上的家族历史了。在采访的时候,如果方便,你可以录音。

这份资料,既有利于你未来的调研,也可以作为遗产传至后人。但要记着贴上标签,以便寻找。要注意名字。还要记下别名、绰号,等等。一个故事,可能有不同的说法,要进行比较。要注意搜集“谣言”或者“模糊的回忆”。

3 寻找实物线索

翻翻抽屉和箱子,你可能会为自己的发现而感到惊奇。显而易见,诸如证书、表格之类的文件,可能会成为家族历史的砖石。这有可能了解到一段不为人所知的往事。

留意其他家族遗物,例如日记本、信函。照片也是非常重要的道具。跟亲戚聊聊,看看他们能否辨认照片上的人物。记下名字,扫描照片,贴上标签。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打听一下家人、亲戚和族人,是否有家谱。

4 绘制家族树

家族树是描绘祖先关系的地图。它可能花费时间,所以要肯付出才能有结果。拿出一张白纸,在页底写下你自己的名字,在上面为先辈们留出空白。你也可以使用电脑。如果你是已婚,配偶列在你的旁边。然后在你们下面添加孩子,并填上出生日期。

上面是父母,再上面是祖辈,并且填上出生日期。你追溯的时候,直系祖辈的数量会翻倍——四位祖辈,八位曾祖辈,等等,加上他们的出生日期、结婚日期和死亡日期。

5 制定研究计划

记忆因时光变得模糊,所以验证非常重要。跟官方记录核对姓名和日期,常常都是不错的主意。现在可以查阅许多出生、结婚和死亡证书。你可以试着去本地档案馆、图书馆查询。

户籍档案也是查询数据或者未知亲戚的方式。民国时期的户籍资料,一般存放在档案馆里。另外,在地方志馆,也可以通过查阅地方志和文史资料,了解祖辈的生活环境和可能经历的大事,运气好的话,还可以找到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除了本地资源,网络资源、图书、杂志或者报纸,也可能提供实际的帮助。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图书馆里也收藏了大量的家谱和地方志。图书馆领导曾经讲过,有1/5的中国人其实是可以找到自己的家谱。

  欧式家谱体例,是现在用得最多的家谱模式。它是北宋大文学家欧阳修家族家谱模式的简称。它的特点就是:世代分格,由右向左;五世一表,一表一提。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1、 欧式家谱一般是一页左右十竖行,上下五层横格。上下为父子,左右为兄弟。

  2、上下五层横格,为五世。从上往下数,一、二、三、四、五,五世。每上下相邻的两层均为父子关系。

  

  3、同一层横格中左右相排的人均为同辈的兄弟。以年齿论,右边的排行为长,向左依次递减为老二、老三、……。

  4、父亲只有一子,则竖行中父子名讳上下相对;如果父有三子,正对父亲名下的是长子,紧邻长子左边的两格则填写老二老三的名讳。

  5、同辈的人数较多,一页填写不完可往下页延续,但表示世系辈分的横格不能舛错,不然的话,世系辈分就乱了。

  6、一个竖格,填写夫妇二人名讳,右边写男人名讳,左边写妻子名讳。需要加注的,名字旁边加注小字。

  7、首页五世,这五世不论占了几页,都是同表,都得一提。提,就是把本表最下一横层中,第五世的所有名字,都提到下一表中最上层的第一层横格中,按原来的顺序从右到左依次排好。提的作用就是上下两表关系的承上启下,互相衔接,不致舛错、断裂。

  8、提到第二表的五世,领续下面的六、七、八、九四世。由于此表领续的五世是上表未世的重复,所以此表实际上只续了四世。下边后续的各表都是如此,这叫"五世一提,实续四世"。

  9、家族较大,支系众多,可续完一支,再续另外一支,在卷首编好目录页码,便于日后的查阅。

  10、以上9项,都是世系排序的元素。世系是家谱的主要内容,除世系外,还有凡例、序言、影像、家规、题名、耆寿、节烈等诸多项目。由于各个家族具体情况不同,所以家谱编写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族谱字辈排序大全

传统辈分排序见下面:在中国,汉族传统的辈分观念长期存在,以本身为中心,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形成了“高祖、曾祖、祖、父、本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