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斗门 请提供绍兴斗门谢氏家族资料
斗门十大姓
第四姓:谢
谢姓:陈留郡,周宣王封舅申伯于谢,友子以地为氏本文摘自百家姓考略第15页34姓, 东汉钜鹿太寺谢夷吾三十三世孙谢中行,宋末由会稽荷花塘(今无考)隐于石瀃(今石泗),偏性嗜菖蒲,宅周遍植之,弋阳谢枋得过访,作菖蒲歌赠之,因名其他为菖蒲溇(今分为南星,菖中,菖二三村),其族为菖蒲溇谢氏斗门其他村谢姓,多以菖蒲溇迁出
其分布于下列几个村: 菖二 262户 南星 222户 菖中 200户 钟家甲 32户 石泗 24户 前璜 21户 寺东 14户 杨望 14户 泽江 11户 袍渎 10户 盐仓溇 10户
斗门谢姓共814户。
更加详细的在这本书里:
书 名: 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
究 作 者:周淑舫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年11月 ISBN: 9787308071666 开本: 16开 定价: 3500 元
编辑本段内容简介
《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究》内容简介:这部著作是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浙江历史文化专题研究”项目《东山再起——六朝绍兴谢氏家族史研究》的结题成果。江南文化源远流长,底蕴十分深厚,家族文化更是独具特色,尤其是魏晋南北朝以来,由于社会始终处于对峙、争战之中,夏商周所开辟的“庠序”之教,两汉所设立的“太学”之育,官学于板荡之际虽时有发展的趋势,但兴废交错,难现成就。“与时舒卷”,入主中枢的世族大姓权柄朝政,视家族利益高于一切。于是乎,与门阀政治相适应的私学焕发出异彩,学术文化不是呈现于殿宇朝堂,而是显现于郡邑世族大姓。
编辑本段图书目录
卷首语 第一章 谢衡儒学为官 第二章 谢鲲转儒为玄 家族人物连线 谢裒 谢广 第三章 谢尚庙堂方镇 第四章 谢安曲水流觞 第五章 谢安东山再起 第六章 谢安决胜淝水 家族人物连线 谢真石 谢奕 谢据 谢万 谢石 谢铁 第七章 谢玄本志难遂 第八章 谢琰殒命会稽 家族人物连线 谢寄奴 谢探远 谢泉 谢攸 谢 靖 谢豁 谢康 谢道韫 谢道荣 谢道粲 谢道辉 谢朗 谢允 谢瑶 谢韶 谢汪 谢邈 谢冲 第九章 谢混江左风华第 家族人物连线 谢琬 谢玛 谢球 谢令芬 谢令和 谢令范 谢令爱 谢玩 谢虔 谢瑍 谢重 谢裕 谢纯 谢甝 谢述 谢该 谢模 谢澹 谢璞 谢肇 谢峻 谢恩 谢喻复 谢明惠 谢方明 第十章 谢晦死非其所 第十一章 谢灵运江左才名独振 家族人物连线 谢宁 谢道休 谢温 谢奉 谢雅 谢简 谢绚 谢瞻 谢嚼 谢遯 谢恂 谢忱 谢综 谢约 谢纬 谢伯承 谢曜 谢轶 谢惠连 谢惠宣 第十二章 谢庄“兰田玉生” 第十三章 谢朓奇葩独秀 家族人物连线 谢凤 谢世基 谢世绍 谢世猷 谢世休 谢世平 谢儒子 第十四章 风月景山水“吾家千金” 家族人物连线: 谢超宗 谢谟 第十五章 谢览、谢举“二少名家” 家族人物连线: 谢才卿 谢几卿 谢微 谢谖 谢譓 第十六章 谢贞灵根慧心 第十七章 谢氏家族的亮丽风景——谢氏女性 第十八章 六朝东山谢氏家族显赫所张扬的文化活力 第十九章 山水清音——六朝东山谢氏家族的文学创作 第二十章 考古新论——地下出土实物对六朝东山谢氏家族史研究的价值 附:谢安墓之存疑 附录一 六朝东山谢氏世系表 附录二 六朝东山谢氏公侯表 附录三 六朝东山谢氏文学家表 附录四 六朝东山谢氏大事年表 附录五 谢氏家谱 附录六 历代吟咏东山谢氏诗词 参考文献 后记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谢氏文化,璀灿夺目,光耀人寰。我们谢氏家族历史悠久,源于炎、黄两帝,乃炎黄优秀子孙之一脉。谢姓于夏朝立姓,与中华民族数千年文明史同样久远,即从周宣王封申伯于谢邑(今河南省南阳市唐河县一带)受姓开族至今,也有二千八百多年的历史,裔孙繁衍百余代。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述谢邑和谢氏状况的诗句有二十多句,这是全国百家大姓中所罕见的。早在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分布于现今的河南许多地方外,有一支迁徙山东,有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入湖南。战国时又有一支溯长江三峡西上迁四川,后又分三支,一支迁蜀郡,一支迁云南,一支迁贵州。汉代,谢氏移至江浙、江西、湖南等地,其中由河南陈留郡阳夏南迁浙江会稽郡上虞东山等地的谢氏人丁兴旺、人才济济。晋代,谢氏发展为众所仰望的名望大族。仅东晋到南朝宋二百多年间,谢家见于史传的闻达人氏就有百人之多,且三品以上高官者达33人,文韬武略,官宦相系,代多英才,成为中国历史上名声最显赫、文化修养最深远的姓氏之一。武平谢氏就是这个系脉的后裔。宋理宗时,安公系申伯七十二世孙琚公派任福建邵武知府,因此家族也由浙江钱塘迁入福建邵武黄基堡村,为入闽始祖之一。琚公有五子:九聪、九明、九原、九升、九嶷,后来九聪公子太宝公在长汀做官(宋荣禄大夫),再由邵武迁长汀,后迁武平,为武平始祖之一。太宝公在武平发展数代后,其叔九明公之玄孙百五郎公因与兄弟百九郎公情谊较深,也直接由邵武迁到武平象洞光采村:另一叔九嶷公自邵武黄基堡迁徙汀州宁化,再迁江西石城,后又从石城转移上杭,定居高陂。其曾孙千一郎公(申伯76世)又迁武平民主的林荣均营村。还有几支脉派也在武平发展,成为武平谢氏大家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安公系文乐公派由宁化迁上杭黄潭百一郎公裔法端公,迁徙武平长居开基;另一是广东兴宁水口安公系逢春公脉翠英公裔迁来武平城关发展;还有一脉为龙岩适中子荣公系的映斗公迁到武平中山,开发其祥。这些谢氏家族全是客家人,具有客家崇文尚武、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是优秀客家民系之一。他们分居在全县的16个乡镇33个村庄。按人口多寡,谢氏在全国百家大姓中居24位,而在本县各姓中居第9位。主要聚居地为:万安乡上镇、下镇、贤溪、捷文、小密(共计2900余人);象洞乡光采(共计1900余人);东留乡黄坊、新联、兰畲、桂坑、背寨、龙溪的象湖、中坊的谢坊和上贵湖(共计1200多人);平川镇城南(共计200多人);城厢乡东云(共计330余人)、长居(共计230多人)、汾水和凹坑(共计300余人);十方镇叶坑、处明、和平、熊新新塘边(共计800余人);岩前镇和安(共计50余人);中山镇城中、新城(共计1200余人);民主乡高书、林荣、坪畲(共计420余人);中赤乡上赤、中赤、平沿(共计400余人);下坝乡224人;大禾乡130人。
梁山钟灵,平川毓秀。在这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武平山城,七百多年来,孕育了二十余代、成千上万的谢氏儿女,现有人口一万多人。他们同饮平川水,共耕一方土,继承谢氏“教子孙两条正路惟读惟耕”的耕读传家文化传统,发扬客家崇文尚武、艰苦创业的精神,历代文风蔚起,名儒踵至,涌现了不少风云人物,有叱咤政坛的荣禄大夫、知府和厅局级领导干部;有博学多才的进士、贡生、博士、硕士;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作出杰出贡献的专家、学者、总经理、企业家。如明、清时代的谢廷耀、谢文富、谢煜、谢和、谢曜、谢翔河,民国时期的谢秉琼、谢伯镕、谢鸣珂、谢肇齐及建国后的教育家知名人士谢成珂;原省新闻出版事业管理局副局长、老红军谢毕真,老革命谢抡瓒、谢启发、谢佑莲(女)、谢廷珂;原上海市地政局长谢祝珂;原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四检查室副主任谢泰万;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社长谢寿光;外交部驻英国大使谢荣生;主任记者、编辑谢海阳、谢军;教授谢扬光、谢维章、谢总延、谢冠奇及在社会科学诸方面卓有建树的史学博士谢重光;省三建公司总经理谢耀金;省优秀企业家、省劳模谢瑞英等,都是武平谢氏的典型精英人物。象一颗颗璀灿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大地上,他们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为民族的振兴发展、祖国的繁荣昌盛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谢氏移居海外,最早是唐宋时期的谢升卿,公元1225年他登上安南国(今越南)国王宝座。但大多数是明代,大部分是由闽、粤沿海地区先迁台湾,进而再播东南亚及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也有直接迁海外的。我县迁海外及台湾等地宗亲,大多是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末期去台湾的,有的就学去美国、加拿大等地定居。目前已知旅居台湾的有谢化成、谢兰辉、谢剑平、谢国群、谢国忠、谢进儒、谢生初、谢振南、谢诚美、谢晃炎等共百余人;旅居美国的有谢肇齐子谢行昌、平昌,谢李淑馨儿女谢剑光、绛光、懿光、桐光,化成的令郎谢亮球等。旅居加拿大的有谢抡瓒子女等人。还有的宗亲旅居马来西亚、澳大利亚、英国、日本。迁往县外定居的宗亲星罗棋布,明、清以及民国时期迁往广东、广西、江西、湖南、四川、河南的太宝公裔孙,据江西荣胜宗亲来信说,现已发展到十多万人。目前在外工作的主要是建国前后因工作关系迁至各省市的。如旅居北京的谢泰万、谢寿光、谢小平;旅居大连的谢有问;旅居上海的谢海阳(祝珂子)、谢维章、谢军;旅居海南的谢祝长、谢杨华;旅居甘肃兰州的谢维垣;旅居江苏苏州的谢罗彬、谢国英;旅居广东深圳的谢明成、谢春华、谢春昌,广州市的谢晋光、谢争光、谢剑光、谢勇东,番禺市的谢明魁,梅州市的谢世龙、谢增祥;旅居江西南昌的谢冠奇、谢文涛、谢英群;旅居湖南长沙的谢世流等等。还有旅居本省福州、厦门、泉州、漳州、三明及本市各县的宗亲约计几百人。
国有正史邑有志,家族有谱人有传。武平于宋太宗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建县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而谢氏最早迁入武平的是太宝公,在宋末元初,约于公元1300年左右。在这七百多年的历史长河中,谢家遗址胜迹遍武平,家乘谱牒村村有,如武平城南的“谢氏家祠”,始建于明代中季,后经几次修复,成了全县的谢家总祠,前后三栋,宽敞无比、巍峨壮观(现已废),现保存了“五马流芳”牌匾一块;原“三官堂”到考棚的路坎上有一“成茂公祠”(原县宾馆址);花岗岩条石建成,威武雄壮,是为念七郎谢成茂所建(现已废);万安乡下镇村有开基始祖“念公祠"(址在大谢屋,即念一郎公祠),十一世祖维达公祠(址在井下窝)、维行公祠(址在大谢屋),十八世祖“偶生公祠”(址在田心里,即芬龄公祠);上镇村“爵一公祠”(址在南门楼);象洞乡光采村开基始祖“百五郎公祠’’;城厢乡长居村的“宝树堂”,十方镇叶坑村的“谢氏家庙”;熊新新塘边的“百九郎公祠”;中山镇新城村的朝阳门谢氏家祠“儒林第”;民主乡林荣村均营的“千一郎公祠”;东留乡中坊村谢坊的“东山世第”……这些是谢氏聚集宗人、祭祀祖宗的场所。典型的祖墓有城厢乡东云村长岗上的太宝公墓(现已重修)、伯五郎公墓;凹坑村谢屋湾飞鹅形的成茂公墓;十方镇熊新村大坪上的百九郎公墓;象洞乡光采村的百五郎公墓;万安的维达公墓。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武平外迁到上杭湖洋、广东差干的宗亲,他们认定是武平太宝公裔孙,由武平高梧迁上畲,再迁上杭湖洋后,迁广东差干的。但他们把太宝公裔成茂公与成竗公(即百九郎公)合二而一,误传了几十年(有专门考证文章)。而我们开基所在地武平于明、清时期的两座坟墓仍存,碑文字迹清楚,这是一个有力的证据,证明他们是两个祖公,不能混淆,现附录碑文如下:百九郎公碑文是:“元
考百九郎公 大
始祖 谢老 人之墓”,成茂公墓碑文是:”敕封
妣邹氏一娘 孺
中宪大夫 公成茂 大
太祖钜鹿: 谢 之 人墓”。
四品夫人 婆 钟氏 夫
关于谱牒,武平谢氏几乎村村都有,一般都以手抄家谱为主。清朝时,进士谢耀主编的《平川谢氏族谱》算是最大型、最全面的一部,全书共七卷。民国时期谢氏手抄谱本更普及于民间。长居、均营、朝阳门、叶坑等地的谱本逐趋完善,反映也比较全面。改革开放以后,国运昌隆、文化复兴,修谱工作也先后展开,长居明金主编的《谢氏族谱》、中山元昌、炽昌等人编写的朝阳门《谢氏族谱》,万安任珂主编的《万安谢氏简史》,台湾德兴为象洞编写的《谢氏族谱》等等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这是历史前进的里程碑,是祖辈繁衍生息的劳动结晶,是历史的宝贵遗产。武平谢氏于2004年抓住历史发展机遇,万众一心,通力合作,由观光主编了全县的《武平谢氏族谱》。这是一件慎宗追远、敦亲睦族的大喜事、大好事;是一本反映武平谢氏渊源、文化,纵贯古今的谢氏文明史,在谢氏家族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后祝愿:梁山宝树枝繁叶茂,平川芝兰姹紫嫣红。
武平谢氏研究会
谢姓源流有多种,以炎帝姜姓后裔为多,称为“正宗”。
1、炎帝后裔(主流)
谢氏为炎帝神农氏之后代,即姜姓谢氏。
周宣王命召穆公灭古谢国,封舅父申伯于古谢国领土(今河南南阳唐河一带),称为“申国”,又称“谢国”。后子孙以“谢”为氏。魏晋时,谢缵迁居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号称“陈郡谢氏”。
2、黄帝后裔
谢氏为黄帝轩辕氏之后代。
一支出自任姓,相传黄帝之子廿五人,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其中“禹阳”为任姓。任姓后人分居十个小国,其中第一为谢国,后人改谢氏。
出自姬姓,周朝宗室居于谢国者,以国为氏。
出自子姓,商朝宗室居于谢国者,以国为氏。
3、少数民族后裔
为他姓改谢姓。
如卫州(今河南卫辉)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称“卫州谢氏”,后人迁居洛阳,亦称为“洛阳谢氏”、“河南谢氏”。
另有苗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汉化改谢姓的。
扩展资料:
姓谢人口约占中国大陆总人口的079%,在中国姓氏人数中排第23位。谢姓人士主要分布在中国的江苏、浙江、江西、河南、四川、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各省。以及台湾、马来西亚、香港、和东南亚等国家与地区。
谢姓名人:
1、谢夷吾:东汉荆州刺史
2、谢瑀:东汉御史中丞大夫
3、谢鲲:晋朝名士,亦是谢安之伯父
4、谢尚:晋朝名将,谢鲲之子,谢安从兄
5、谢安:东晋名臣,淝水之战运筹帷幄者
-谢姓
百家姓 之谢姓家族起源
一、 姓氏源流 关于谢姓的来源,主要有一下三种说法: 1谢姓出自姜姓,是炎帝后裔申伯的后代。相传炎帝居于姜水畔,便以姜为姓。至商代有后裔孤竹君的长子伯夷与叔齐一起投奔到周。到周后反对武王伐商,武王灭商后他们又逃到首阳山,因不食周栗而死,他们的后裔仍留在商朝。成王继位后封伯夷的后裔为申侯,称申伯,是申氏的始祖。厉王时娶申伯之女为妃,生字为宣王,宣王继位后,封母舅申伯于谢国,后来这仪家失去了爵位,公元前668年楚国灭掉申国。其子孙按当时的习惯以新都之邑名为姓,称谢氏。望出陈留、会稽,史称谢氏正宗。是为河南谢氏。 2 出自任姓,为黄帝之后。相传黄帝之子25宗。得其姓者14人,为12姓,其中第7姓为任姓。任姓有10个小车,其中第一为谢国,因周宣王时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已失国,子孙亡散,以国为姓。是为河南谢氏。 3 为他姓改谢姓。据《旧唐书不文苑传》,卫州人谢偃之本为鲜卑族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亦为河南谢氏。 二、 迁徙分布 1夏商时期谢国比较弱小,居于姜水流域(今陕西境内)。 2西周末期,申伯被改封为谢,以加强西周对南方的统治。任姓灭谢国后,国人有一部分留在当地,大部分外逃,但都以国为姓,即谢氏。 3西周末至春秋时期,谢氏除了大部分分布在今河南外,还有一支迁往山东,一支迁至湖北,还有一支迁至湖南,迁至四川,后又分为三支:一支于三国时迁至蜀郡,至晋代有部分迁至陕西;一支迁至云南永昌,后发展为当地大姓;还有一支迁至四川彭水一带及贵州北部。隋唐时被称为东谢蛮、西谢蛮、南谢蛮,后大多融入布依族、水族和苗族。汉代谢氏的聚居地有增加了会稽郡、江西九江、章陵等处。其中会稽郡的谢氏人丁兴旺,已相当有名望。 4晋代,成郡谢氏发展成为名门大族,其中最著名的是阳夏谢氏,以及由此迁出的康乐谢氏。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战乱频繁,中原人大量迁往江南,阳夏人谢衡因避战乱迁望会稽始宁东山,在此繁衍,成为谢氏最重要的一支。谢衡极其后代在东晋至南朝时期多数都很著名。 5唐朝时,河南固始谢氏入福建泉州,同时入闽的还有一支居于福建宁化县,后有一支自宁化迁至江西,至洪武四年(1371年)移居梅县(广东):还有一支自宁化迁至广东大埔,后移居广东东莞。 6明末清初,福建武平一支迁入湖南汉寿。发展成为当地一大姓。 7至清代,谢氏不仅遍布中原及南方各省,而且还发展到北部及东北的一些省区。 8谢氏移居海外,始于明代,多数是自闽粤地区先迁至台湾,进而远播东南亚及世界各国。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1 威怀堂。 2 安晋堂:因谢安命名。晋朝时的谢安名望很高,朝廷屡次请他做官他都不干,一直到了40岁那年才当了司马。在作官的过程中表现了高风亮节,拜为尚书仆射加后将军。在淝水之战中携其侄谢玄大败苻坚,使晋朝转危为安,得此堂号。 3 此外还有以“陈留”、“会稽”、"宝树”为堂号。 郡望: 1 陈留郡。西汉置郡,治所在陈留。相当于今河南东至民权。宁陵,西至开封、尉氏,北至延津,南至杞县。 2 陈郡。秦始置郡,西汉时改为淮南国,东汉章和二年改为陈国,治所在陈县。献帝时改变郡,隋开皇初废。 3 会稽郡。秦始皇二十五年于原吴、越地置郡,治所所在吴县。西汉相当于今江苏省长江以南、茅山以东、浙江大部及福建全省。顺帝时移至山阴。此支谢氏为陈郡谢氏分支。 4 冯诩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置同名行政区。三国魏在此置郡,治所在临晋。 四 家族谱牒 1全国:谢氏族谱十卷、谢氏通谱、谢子村后裔谱系卷。 2 辽宁:谢氏谱册一卷 3 江苏:镇江润州谢氏九修族谱十卷、江苏当阳西州谢氏族谱十卷、常州谢氏宝树堂创修族谱三卷、常州谢氏族谱二十二卷 4 浙江: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状元桥谢氏族谱不分卷、四门谢氏四房谱六卷、盖东谢氏族谱不分卷、绍兴谢氏族谱不分卷、常山陈留谢氏族谱二卷、常山宗谱一卷 5安徽:祁门中山谢氏家谱不分卷、怀宁宝树堂谢氏宗谱十八卷 6 江西:铜鼓谢氏家谱卷首一卷、丰城谢氏家谱、谢氏家乘不分卷 7 山东:烟台福山谢氏家乘不分卷,山东省东阿谢氏家乘不分卷 8 河南:太康谢氏迁玉族谱十四卷末一卷 9 湖北:黄岗吕阳村谢氏宗谱十四卷首一卷、新州谢氏宗谱三卷 10 福建:永定谢氏族谱一卷 11 广东:四会谢氏族谱一卷 12 广西:横县谢氏族谱不分卷 13 湖南:汉寿谢氏三修族谱四卷 14 四川:湖广填四川大竹谢氏族谱一卷五、
浙江绍兴斗门 请提供绍兴斗门谢氏家族资料
本文2023-10-07 04:41:46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