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晋国士大夫名字总叫什么子?栾武子?赵宣子?等等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为什么晋国士大夫名字总叫什么子?栾武子?赵宣子?等等,第1张

栾武子,就是栾书,又称栾伯即,生卒年不详。春秋中期晋国大夫,名将。

栾氏在晋国为显族。栾书的祖父栾枝,在晋文公时任下军主将;父栾盾,在晋灵公时任下军主将,俱在六卿之列。

栾书在晋景公三年(前597年)任下军之佐,正值晋楚邲之战的前夕。当时要因为解救被楚军围攻的郑国,所率抵达邻国境内,得知郑国已降服于楚。郑国派到晋军中通报情况的使者极力劝说晋军与楚一战,到时候郑国将助晋攻楚。晋国将领有不少坚决主战的,栾书却认为应该退兵。他分析形势,指出当时对晋国不利的两个方面:一是楚庄王近年来励精图治,上下一心,虽胜不骄,纪律严明,确有实力;二是郑国游移于在晋、楚之间,楚胜则助楚,晋胜则助晋,只不过是想看两国到底是谁更有实力,然后选择自己的盟友。因此,不能听信郑国使者的煽动,贸然去和楚军作战。后来战事还是进行,结果晋国大败而还。

晋景公—十一年(前589年),晋齐鞍之战前夕,栾书升任下军主将,参与这次大获全胜的战役。 公元前587年,景公十三年,他升任中军元帅。

晋景公十五年(前585年),栾书率师救郑,迫楚国退军。然后引得胜之师,侵伐楚国的盟友蔡国。楚军回师救蔡,与晋军对垒。大战在即,晋国将领意见分歧,一派主战,一派主张撤兵回国。后者是少数派。两派在栾书面前各陈己见,他择善而从,决定退兵。时人誉为从善如流,称赞他集思广益的统帅风范。

晋厉公三年,秦桓公与晋有令狐之盟,而又召来狄人与楚人,要引导他们进攻晋国。栾书以中军元帅统帅晋军与诸侯军和秦军战于麻隧,大败秦军。

晋厉公五年(前576年),楚国撕毁与晋弭兵议和的盟约,发兵攻中原要冲之地郑国和卫国,迫郑叛晋附楚。

栾书任中军元帅后,屡立功勋,开始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晋厉公六年(前575年),郑国叛晋联楚,厉公决定时伐郑国,执政大臣讨论这件事,范文子(即士燮)认为,厉公好大喜功,骄横奢侈,国外敌对势力多一些,还可以抑制他的这种倾向;如果出兵讨郑,维护晋国的霸主地位,只能助长厉公的恶劣倾向,使晋国不得安宁。栾书却认为,在他当政期间,决不能失去晋国的霸主地位,一定要讨伐郑国。他的决心促成了晋国与楚、郑的鄢陵之战,结果是晋国获胜,而晋厉公也因此肆行无道,引起国内的一次政治危机。

栾书不但注意维护自己的声誉,同时注意保护自己的权威地位,这种态度更加深了晋国的政治危机。鄢陵之战后,栾书主张固守后再出战,新举之佐郤至主张速战速决,厉公用郤至之谋。因此,栾书对郤至大为不满,凯旋后即谋除去郤至。他设计让厉公怀疑郤至有欲立新君的图谋,恰好配合了厉公欲除群大夫、扶植外嬖亲信的行动,使晋国政局陷入一片混乱。

十二月壬午,晋厉公指使胥童杀死郤至等,胥童乘势将栾书、中行偃劫持,欲杀二人,夺取执政大权。厉公虽赦二人并使复职,但栾书已无法控制政局,自身也岌岌可危,于是联合中行偃,诛胥童,弑厉公,立公子周为王,为晋悼公。

晋悼公即位数月,韩厥任中军元帅,栾书从此在历史舞台消失,遗物有青铜器“栾书缶”。

前1042年,晋被封诸侯。

前739年,晋昭侯把曲沃封给晋文侯的弟弟桓叔,晋国被分成两个行政区

前679年,曲沃武公统一晋国,周釐王封曲沃武公为晋国君主,并列为诸侯,曲沃武公改名为晋武公

前661年,晋国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

前656年,骊姬之乱,世子被迫自杀,重耳逃走

前655年,晋国使用假途伐虢之计,占据虞国和虢国

前651年,晋献公逝世,骊姬之乱结束,晋惠公即位。

前646年,因为晋惠公拒绝向秦国卖粮食赈济饥荒,秦穆公大怒,在韩原之战攻打并打败晋国,生虏晋惠公。

前636年,晋文公重耳即位。

前632年,晋楚城濮之战,晋元帅先轸打败楚国,称霸中原。

前628年,晋文公薨,其子晋襄公即位

前627年,晋秦崤之战,晋元帅先轸打败秦国,接霸中原。

前625年,秦晋彭衙之战,晋元帅先且居打败秦国。

前621年,晋襄公逝世,其子晋灵公尚幼,国相赵盾掌握政权。

前620年,秦晋令狐之战,晋元帅赵盾打败秦国

前607年,赵盾弑晋灵公,立其叔晋成公即位

前600年,晋成公逝世, 其子晋景公即位

前597年,晋楚邲之战,晋国败绩,楚庄王称霸。

前594年,秦晋辅氏之战,晋将魏颗打败秦国。

前589年,晋齐鞍之战,晋元帅郤克打败齐国。

前582年,下宫之难。晋灭赵同、赵括,嬴姓中衰。

前578年,秦晋麻隧之战,晋厉公打败秦国。

前575年,晋楚鄢陵之战,晋厉公打败楚国。

前573年,晋厉公灭三郤,栾书、中行偃弑厉公,立悼公。

前558年,晋悼公逝世,其子晋平公即位,晋楚湛阪之战,晋元帅中行偃打败楚国。

前550年,栾盈为乱,范匄灭栾氏,晋国六卿共主国政。

前548年,晋国正卿赵武与楚国令尹熊围(即之后的楚灵王)共举弭兵之会。

前529年,晋昭公主盟平丘之会,晋出兵4000乘。

前506年,晋范鞅会盟17路诸侯,共言伐楚,弭兵之盟作废。范鞅表现拙劣,晋霸业骤衰。

前497年,赵稷叛乱,中行氏、范氏附逆。

前489年,赵鞅驱除范氏、中行氏。

前475年,赵鞅告老,知伯荀瑶执政。

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氏。

前434年,晋哀公死,晋幽公即位。韩、赵、魏瓜分晋国剩余土地,只有绛与曲沃两地留给晋幽公。从此韩、赵、魏称为三晋。

前403年,周天子封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战国时代开始,晋国名存实亡。

前376年,韩、赵、魏三国废静公,彻底瓜分晋地,晋国灭亡。晋静公俱酒迁居东都洛阳钟鼓楼,改姬姓唐。

前349年,韩、赵两国杀晋君。

平阳郡:历史上的平阳郡有二:①即今山西省临汾市。西汉初年(己亥,公元前202年)置平阳县,治所在平阳(今山西临汾)。②即今山东省邹城市。 虢郡:亦称虢国、虢州。原为周姬姓国,春秋时期有三:东虢国在今河南省荥阳东北,后为郑国所灭;西虢或在今陕西宝鸡一带,为秦国所灭;北虢国在今三门峡和山西平陆等地一带,为晋国所并,然后置弘农郡。

晋(Jìn )姓源出

1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之子叔虞的封地,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典籍《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2源于官位,出自西周时期官吏晋史,4源于职业,出自春秋战国时期制晋围工匠,属于以兵器名为氏。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3源于职业,出自西周时期制晋工匠,属于以祭祀器皿名为氏。

得姓始祖

唐叔虞。根据《文韵》记载,晋国本是唐叔虞的后代,后代以晋为氏,称为晋氏。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周武王第十三个儿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称为唐叔虞,他的儿子燮父继位之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传到二十代,子孙就以国为姓。古代晋国,西周时的位置在今山西省翼城西乡宁闻喜东北,翼城东南。春秋时晋文公当政之后,改革内政,扩充军队,先后消灭了楚、秦等国,继齐桓公之后成为中原霸主。后来晋国政权逐渐旁落,战国初年,赵、魏、韩三家分晋,晋静公被赶到屯留(今山西省屯留县)居住,他的子孙就是以晋为姓。故晋氏后人奉唐叔虞为晋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今安徽省的全椒县,山东省的`聊城市、菏泽市曹县,陕西省的韩城市,贵州省的赤水县,湖北省的襄樊市,四川省的成都市,江苏省的南京市,广东省的东莞市等地,均有晋氏族人分布。

堂号

贞孝堂:资料有待补充。

字辈排行

先轸,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军事家、军事家,因封地在原址,故又称原址。先轸曾经辅佐过晋文公和晋襄公,制定了许多独到的策略。作为中国军队的统帅,他指挥了城濮之战和秦国之战,打败了强大的楚国和秦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既有元帅称号又有元帅战绩的军事统帅。晋献公的儿子重耳跟随重耳到了晋国。他从小就喜欢和学者交朋友。十七岁时,他有五个品德高尚、才华出众的朋友。先轸是其中之一。656年前,晋国发生了李记的叛乱,他的儿子重耳的五个朋友跟着他逃到了楚国。公元636年,在宋、楚、秦的帮助下,流亡19年的晋之子回国,为即位。晋文公即位后,重用了先轸、胡帽、胡琰、赵帅等人。一时间,晋国强盛,好官好将成为晋室的一大存在。此时齐国无力争霸,秦在西隅。只有楚和金有实力争取中间地带,称霸一方。因此,楚谨城濮之战是决定春秋中期局势的关键战役。公元前633年,楚国组织诸侯联军攻打宋国,宋派人向晋国求援。金是否救宋是建立霸权的关键问题。不救宋朝,失去的不仅仅是宋国,还有其他小国对晋国的信任。救宋,楚实力强于金;而且晋国离宋国很远,中间隔着曹和魏两个楚国盟友。进行一次探险是非常困难的。文也因此犹豫不决。先轸劝晋文公说,出兵救宋国有必要,这关系到晋国的前途,困难是可以克服的。他分析了救宋对文公的意义:报答宋国对被流放的文公的恩情,拯救宋国因背叛楚而依附晋的苦恼,树立晋国在诸侯心目中的威信,为晋国在中原建立霸权奠定基础。胡琰同意他的意见,建议攻打曹、魏,以解宋之围。于是,文公下定决心出兵援助宋朝。晋国将军队分为上、中、下三军,先轸为下军副将,栾植为下军军长。632年,晋军绕道渡江,侵曹,伐魏。随着的计谋,金军在几天之内就攻占了魏国的五鹿。二月,晋将军病逝,文公任命为新将军。三月初,金军入侵曹的首都。此时,宋国已被楚军包围,被迫再次向晋国告急。晋文公想与楚国交战,但由于背后的齐国和秦国态度不明,他进退两难。先轸建议可以指示宋国贿赂齐国和秦国,让齐国和秦国替宋国求情,说服楚国撤军。同时,晋国扣留了曹的国君,把曹魏的一部分土地分给了宋国,激怒了楚国,迫使其拒绝了齐秦的调停。这样齐秦都接受了宋国的贿赂,又被楚国给了面子,所以肯定会和晋国合作,共同讨伐楚国。文很高兴,采纳了的建议。一切都在按照先轸的计划进行。楚王决定撤退。他撤回了他的军队,让总司令玉子驻扎在宋国,并告诉他不要在晋军作战。然而,以出色的格斗技巧而闻名的玉子坚持要幸福。楚王很不满意,也无能为力,只派了几支部队给他。为了取胜,于想出了一个计策。他派使者去晋国,提出只要晋国

楚得三恩,晋得三怨。怨恨太多了。金灿如何主宰?不如按计划来玩:一方面,曹魏、魏急于复辟,让他们暗中复辟,借机疏远与楚国的关系;他囚禁楚国的使者,激怒了楚国。先打一架吧。文听了很高兴,马上就去做了。于是曹和魏派人去和楚国断交。大怒,率领大军从北方撤回去攻打金。文听从了胡彦的建议,信守了当年与楚王的承诺,让军队后撤九十里,暂时避开了楚军的边缘,同时为了取得有利的地理位置。这就是习语“置身事外”的由来。于不顾舆论,执意追击金军。历史上著名的“城濮之战”开始了。四月初,金、齐、秦、宋四军来到魏国驻扎的城濮。几天后,晋军在城南与楚军对峙。晋军下,徐陈率先进攻战力薄弱的右军,右军溃不成军,节节败退。与此同时,山西上军扬起狐皮,立起两面旗回来,下军用銮志车拖着树枝,扬起尘土,伪造撤退的假象。不出所料,左路军步步紧逼,导致己方兵力突出,侧翼暴露。先轸率领在中路进攻楚,伪退的金迅速折回,对楚左军发起反击,也溃败。所有的楚军都遭到了惨败,玉子立即撤回了败兵,退出了战场。城濮之战结束了。战争结束后,晋文公朝觐皇帝,并成为南部联盟的附庸。周正式任命为。晋国最终实现了“夺取政权,独霸天下”的政治军事目标。楚军统帅玉子不久后在回楚途中自杀。城濮之战改变了自古以来固定的战争模式,开创了在战场上机动兵力、集中兵力打击敌人的先河。在决战中,金军根据楚军的部署特点和其主帅骄横轻敌的特点,采取了避强攻弱、佯退诱敌逐一的战术,最终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成就了晋国中原霸主的地位。争议:这段历史存在少数疑点,所以有学者假设金军在这场战争中实施的所谓战术,可能只是迷路打错手的结果。原因有二:《左传》提到晋中军在这场战争中因强风迷了路,陷入泥沼,丢了一面军旗,这可能是狐裘另起一面旗的原因[26];提到,在城濮战役之前或期间,先轸出于某种原因曾计划撤军。正是楚王孙棋为他分析了一些导致楚军大败的因素,才使先轸改变主意,决定开战,并最终取得了胜利。在全歼秦军之前的628年冬,晋文公死了,晋襄公继位。秦国趁其称王的机会,派军队私渡晋国边境,长途奔袭郑国。不料半路上被郑国发现,于是临时改变计划,消灭了邻国晋国,然后返回。在晋文公下葬之前,晋国的霸权受到了挑战。面对这种情况,先轸决定带头主张阻击秦军,但襄公和栾治都认为,与其还报秦国出兵平乱,支援晋文公恩施,攻打他们的军队是对亡君的羞辱。先轸推动舆论,认为这是出于礼貌不哀悼邻国的君主。而秦国却不听忠臣的劝告,因贪利趁机调兵遣将,毫无借口地越境,企图灭齐国。既然秦国如此傲慢无礼,晋国也就没必要谈abo了

争议:抢在秦国强大之前夺取战机,沉重打击了这个潜在的敌人,挫败了秦国控制晋国、挺进中原的战略企图。此后,秦国不得不向西发展;同时,此举也提前激化了秦晋矛盾,使两国决裂,为秦楚结盟埋下了种子。再加上北方的戎、狄趁机入侵,最终造成了金三面受敌的战略局面。因此,后人对先轸这次的决定褒贬不一。第一个母亲怀王,谁谴责襄公和晋襄公,是秦穆公的女儿。她要求将被俘的三名秦国将领释放回国,让秦国惩罚、处死,以免两国太过势不两立。项答应了,并立即释放了这三个人。先轸来到襄公面前,询问秦国俘虏的情况。襄公告诉他,他已经被释放了。先轸勃然大怒:士兵们不知道用自己的努力和生命带走了多少敌军指挥官,却因为那个女人几句巧妙的话,一眨眼就被轻易赦免了!这样损害自己的成果,增加敌人的野心,晋国很快就会灭亡!先轸越来越生气,没有回头。他用力吐了一口唾沫,然后离开了。项醒悟过来,赶紧派人追上去,可是已经来不及了。秦强已经过河了。当时先轸一怒之下,不顾官阶和嘴皮子,在相公面前“唾弃不管”。然而,襄公并没有责怪先轸,甚至反过来为释放战俘向先轸道歉。先轸越来越自责。同年,任地攻打晋国,晋国出兵抗击。八月,晋在冀击败狄军,俘虏了狄军一名首领,史称“冀之战”。战争结束后,先轸脱下头盔和盔甲,冲进狄军中赴死,以讨伐他冒犯襄公的罪过。狄把的头还给了晋国,他的脸就像一个活人一样。先轸的志向是死,这是古人坚守纯真的风格,是他高尚精神的体现。先轸死后,他的儿子率先继位,成为晋国主帅。公元596年,也就是死后不到30年,的后裔贤惠畏罪逃到了狄国,密谋征服晋国,最后被灭。从此,冼氏家族退出了金的政治舞台。

四川简阳晋氏族谱九卷,首一卷,(民国)晋光□等纂修,民国二十八年(公元1939年)石印本九册。注:始迁祖为[明]晋福、[明]晋寿,先祖为[春秋]晋康侯、晋安侯、晋国侯、晋文侯。现被收藏在中国家谱网站档案馆。

先轸是谁?他就是晋国的传奇,如果没有他,晋文公此生能称霸否?晋国能坐稳数百年春秋一哥的宝座否?

先轸之所以被历史埋没,就是其后人过早退出了晋国舞台,没像其他几位卿大夫瓜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司马迁没有为其列传,读《左传》的人又不多,因此,谈到东周名将排名,永远便是战国那几个。

重耳流浪,一路保镖

和白起们不同,咱先轸可没有什么训练有素、杀人如麻的秦锐士。非但如此,他还追随了个落魄的主子公子重耳,在外一流浪便是19年,一路颠簸流离,躲避各种明枪暗箭,还要遭受曹、卫、郑等国的白眼。

最后在秦穆公的帮忙下,重耳一行人才重返晋国。当初追随重耳的人有赵衰、狐偃、贾佗、魏犨和先轸等五贤,其中魏犨和先轸为武将。此二人便承担了重耳19年来的保镖工作。

晋文公重耳即位后,建立三军,赵衰推荐郤縠做中军元帅,先轸屈居下军佐(六把手)。

城濮之战,晋文称霸

这时,楚成王又去攻打宋国了,宋国派人到晋国来求助,晋文公就在那里犹豫不决。

打吧难度也不小,一则,楚成王可不是什么善茬,齐桓公和宋襄公他都不放在眼里,自己才上任几年,恐怕实力未必强过楚国;二则,中间还隔着曹、卫两国,那两货可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当初俺流浪时,他们就各种伤害我,如今也未必会同意借道。不打吧,宋襄公当年躺在病榻之上,还给我几十匹好马,有恩不报似乎也说不过去,何况是伐楚就是为了保卫中原。

就在此时,先轸上前请战:“恩必须报,难必须救,称霸就在这一战了。”连个如果都不说,就是认定了一战后将称霸诸侯,非战神级的武将谁会如此霸道?

狐偃也认为可行,提出围曹、卫救赵。晋文公终于下定决心开打。

然而,不幸的是郤縠病死了,大战在即,元帅去世不是什么好兆头。这时,晋文公做出了人生中最完美的决定,越级将先轸提拔为中军元帅(一把手)。

晋国迅速包围曹、卫,那两家伙便向楚国求援。晋文公此时十分担忧齐、秦两国不帮忙,到时晋国就孤立无援了。先轸又献上妙计:何不让宋国出头去贿赂齐、秦两国?让那两国去劝楚成王撤兵,同时,分曹卫之地给宋国,如此楚国必不会接受那两国的调停,那么收了好处的齐、秦两国便会和晋国联盟了。

楚成王一看那三国联盟了,便下令撤军,便让令尹不要出战。那令尹子玉哪能轻易罢休呢,咱楚国啥时后怕人哪。楚成王没办法给他留下了300架战车。

子玉这边想打,先轸那边也缺个人练手。子玉便提出楚国和晋国同时撤军。先轸不干了,凭啥晋国放两国而楚国放一国?而且你一句话让三国脱离战乱,便宜都让你楚国占了,如果不打这屎盆子就算扣在我晋国身上了。这好人与其让那楚蛮子做,何不我自己上呢?释放了曹卫,让他们与楚国绝交。晋文公立刻依计行事。

子玉中了激将法,立刻出兵攻打晋军。先轸派下军给马匹披上虎皮,击退斗志全无的楚国右军陈、蔡两国联军,有下令对垒楚国左军的晋国上军佯败,楚国左军追击,先轸率领中军拦截,上军反包抄,楚国左军也溃败。子玉一看都傻眼了:我哥明明告诉我中原打仗都和那宋襄公一样傻,这个先轸咋这么多花样呢,我也别上去作死了,完全不是人家的对手。不过,后来子玉这家伙压力山大,老是觉得楚成王不能放过自己,便畏罪自杀了。

城濮之战的胜利,充分证明了先轸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战略家。都说韩信计策良多,每战都不同花样。而先轸呢,各种阴谋阳谋层出不穷,没花钱便离间了齐、秦、楚三国,略施小计便让曹、卫和楚反目成仇,又巩固宋这样的同盟,总而言之,还挑拨了楚国君臣关系,总而言之,晋国一战而称霸。

崤之战

挫败了让中原头疼已久的楚国后,秦穆公虽有恩于晋国,此时两者关系却回不到从前。为啥?谁愿意成功后,才被人提醒“如果不是我,哪有你的今天这样”的话语呢?晋国听不进去,秦国当然更不愿意看到自己养出了个白眼狼。

虽然晋文公是秦穆公的老女婿,但这女婿的年龄比丈人还大,何况周天子亲自封霸,因此,秦穆公也不好多说什么,只是在耐心等待晋文公去世的那一天。

秦穆公终于等到了,晋文公尸骨未凉,他这个老丈人都不派人过来吊唁,就忙着攻打郑国去了。晋襄公老实巴交,任凭他欺负。先轸却看出了秦穆公蠢蠢欲动的心,郑国与秦国并不相邻,你去攻打它又什么目的?难不成再玩个假道伐虢,回头灭了晋,还是欺负我主子年少好欺负,如果由着秦国横来,那么晋国刚得来的霸主之位即将化为乌有。

因此,先轸力排众议,坚决请求在崤山伏击秦军。晋襄公最终同意了,秦军便遭遇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伏击战,除了三位大将被生俘,其他全军覆没。

以死明志

崤之战后,秦国受到重创,再也无力东望中原之地。不过,晋襄公却听信晋文公夫人(秦穆公女儿)之言,释放了三位秦将,让先轸气得当场发火,临走还头也不回地往地上吐了口唾沫,让晋襄公十分尴尬。

后来,先轸也常觉得当日之行为太过了,就在打赢了箕之战后,脱下头盔铠甲,跑到狄军中战死了,其实就是故意以死明志,向晋襄公表明自己的忠心。

结语

先轸巧施连环计狂挫南楚,使晋文公称霸,再使伏击战重创西秦,奠定晋国数百年基业。

那他在人们心中的口碑如何呢?

发动鞍之战的中军元帅郤克对晋景公说:“自己给先轸提鞋都不配。”有网友曾为他题诗“西镇强秦南伏楚,天降战神睨英雄”。晋国第一中军元帅,春秋战神,先轸绝对担得起此称谓。

为什么晋国士大夫名字总叫什么子?栾武子?赵宣子?等等

栾武子,就是栾书,又称栾伯即,生卒年不详。春秋中期晋国大夫,名将。栾氏在晋国为显族。栾书的祖父栾枝,在晋文公时任下军主将;父栾盾,...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