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莫姓进士名单 听长辈说过,我们的老太爷是进士,湖北南漳人,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
北京故宫西华门内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的光绪二十年(1894年)殿试“大金榜”,是科举制度的现存最后一张金榜。如果楼主老太爷是最后一次科举考试,可参考以下内容(莫如晋 199名,襄阳人仅此一位莫姓襄阳人,南漳清末属于襄阳县):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314名进士,共有三甲,第一甲有前三名,分别为状元、榜眼和探花;第二甲有132人,第三甲有179人。每个人都注明姓名、名次和籍贯。在此上榜的湖北籍进士就有14位之多,其中,武昌县有3名,罗田、麻城各有两名,江夏、襄阳、黄冈、京山、孝感、安陆等地各一名。仅次于浙江、江苏,居第三位。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14名 周祺 湖北罗田县人
第66名 吕承翰 湖北武昌县人
第69名 方策安 湖北麻城县人
第70名 刘昌言 湖北江夏县人
第80名 王会厘 湖北黄冈县人(今武汉新洲)
第84名 袁玉锡 湖北襄阳县人
第88名 余毓瑞 湖北武昌县人
第120名 余晋芳 湖北麻城县人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34名 蔡中燮 湖北京山县人
第83名 魏逹文 湖北应山县人
第122名 吴颐谷 湖北孝感县人
第141名 许堃 湖北罗田县人
第142名 陈瑞鼎 湖北武昌县人
第150名 陈培庚 湖北安陆县人
周祺
(1859-1927)罗田柳林河(即今白庙河乡)人。字淑甫,号君淑,晚号赘公。17岁考取秀才,29岁中湖北省乡试第一各举人,次年中进士,授内阁中书,诰封奉直大夫。后辞官隐居家乡。民国元年(1912年)赴北京,任北京大学文学系教授及中国法政大学教授。三年任总统府咨议,五年改任陆军部编辑及参议院译员兼《时事报》主笔。九年回湖北,任两湖巡阅署及湖北督军署顾问兼国立武昌师范大学文史教授。著有《历代国文述要》、《文体辨要》、《诗体辨要》、《学文述要》(合称《国文述要四种》)、《吴子兵法名解》、《古今名将事略》、《柳林诗文集》、《药物辟谬》等书。
袁玉锡
(一1912)襄阳人,字季九。清末翰林。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任遵义知府,开办“官书局”(即现在的出版翻译机构)。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办贵州省的第一份报纸《白话报》,并大力兴办新学,奠定了遵义现代教育的基础。清光绪三十二年,袁玉锡在城隍庙办师范传习所,收生员100名,是贵州省内最早的师范学校。后调升云南劝业道。1911年12月任云南省参议,军政府军政部甄录处副处长。
王会厘
(1844—1913)黄冈县阳逻(今属武汉市新洲区)人。字季和,号筱东。清光绪八年(1882年)中举。十五年(1889年)考取觉罗官学汉教习第2名,传补正红旗觉罗官学汉教习。期满录用知县,山东河工,保准分省后,归侯补班补用,并加同知衔。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8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历任国史馆协修、纂修、总纂等职。“庚子事变”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攻破京师,避战乱随西太后、光绪帝至西安。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以京察一等、记名道府,加四级任乡试磨勘官,翰林院协办院事,撰文处行走,甲辰恩科会试同考官。光绪三十年(1904年),丁母忧归藉,总督张之洞慕其才,保充湖北通志局总校,黄州府师范学堂监督,黄冈县师范学堂堂长。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担任总纂《问津院志》付梓传世。
余晋芳
(1861-1938)麻城人。字子青,晚号春晖老人。27岁中举,33岁取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散馆改户部主事,分广东司行走,兼贵州司帮稿。1897年春,丁父忧回籍,主讲黄州河东书院。1902年擢贵州司主稿,兼银库值班、则例馆协修、北档房帮办。1906年放云南清理财政监理官兼云南造币厂总办、云南大清银行监督、云南矿务局会办。辛亥革命后任云南都督府咨议。1912年春入都清理积案,后返乡,习中医应诊。曾任麻城县中心小学校长,县劝学所长。 l934年总纂《麻城县志》,以光绪八年《麻城县志》为本,前后分编。《前编》断限于1911年,《续编》起于武昌首义,讫于1934年。亲自审核校勘全稿,撰写例言、序言及疆域等编章。历时一年,成书16本、32卷,1935年秋出版。1938年病逝。遗著有《春晖堂文略》、《筛吟馆诗存》、《医学初阶》等。
陈培庚
(1856—1923),又名绍渠,安陆人。进士,曾任中书舍人、贵阳府罗斛理苗同知、平月州知州、候补道。辛亥前夕回籍,任湖北省通志馆编修,湖北省咨议局议员。
光绪二十年甲午恩科①
第一甲三名
张 謇 尹铭绶 郑 沅
第二甲一百三十二名
吴筠孙 沈 衞 李家驹 徐仁镜 朱启勋 吴廷芝
李翘芬 李组绅② 胡绍蘇 曾文玉 武丕文 汪述祖
饶芝祥 周 祺 梁士诒 项芳兰 李士奎③ 邹毅洪
谭承元 刘廷琛 夏启瑜 彭諟庠 汪一元 袁 桐
于普源 冯恩崐 储英翰 李灼华 张其淦 王廷鉽
关冕钧 林 钺 姚舒密 景 禐 黄秉湘 龚启芝
陈昭常 裴汝钦 孙国桢 郭育才 庄纶义 翁成琪
胡矩贤 江 衡 郑辅东 周子懿 沙元炳 梁志文
陈寿琯 俞省三 梁秉年 张濂经 张启藩 达 寿
张超南 杨裕芬 玉 彬 张 琨 范 溶 张 琴
吴敬修 杨士燮 熊希龄 靳学礼 陈君耀 吕承瀚
汪声玲 黎承礼 方策安 刘昌言 朱锡恩 陈品全
王英冕 周绍昌 齐中甲④ 楼守愚 张怀信 陈汝梅
廖凤章 王会釐 谭文鸿 程友琦 施之东 袁玉锡
王 照 沈云沛 傅运生 余毓瑞 徐夔颺 林炳章
鲍德麟 何葆麟 洪锦标 蔡 琛 王元庆 施有方
夏树立 冯锡瓖 张锦春 萧立炎 徐宗源 茹恩彬
杨炳震 柴 朴 李淸琦 范公谟 叶大可 松 铎
毓 隆 张 忠 吕志元 孙鸣皋 李树森 郭传昌
孙 锵 陈德铭 王景濬 孙文翰 熊 宾 余晋芳
叶泰椿 李祖荫 谢世珍 谭绍裘 刘锦藻 叶大年
麦玉华 梁文灿 单溥元 沈 鹏 张介禄 贺鸿基
第三甲一百七十九名
朱绍文 杨锦江 沈祖桐 胡汝霖 杨懋龄 吴式钊
徐树昌 范扬芳 杨长藻 谭先节 谢崇厚 周宝淸
金文翰 管得泉 李 英 江庆瑞 张祥麟 冯绍斌
郭书堂 孙星煜 赵从蕃 萧文昭 陶联琇 文 溥
廉 慈 赵润生 桂 坫 徐允淸 王叔谦 孙 愚
孙同康⑤ 莫如晋 邹铭恩 蔡中燮 孙文诒 杨寅揆
刘橒寿 黄汝楫 成象乾 赵 怡 黄凤岐 夏奠川
李镜江 林 怡 林扬光 李继元 容益光 佟文玫
陈 诚 黎元熙 陈永寿 尹春元 马瀛焕 叶 芸
谢远涵 续 緜 郑 炳 赵 鸿 汪康年 萧逢源
单梦祥 来 熊 杨增钰 刘衍茂 彭希祖 杜召棠
曹子昂 沈同芳 锺 杰 刘庆笃 胡逢恩 周 培
王树中 谢 质 承 霖 张林焱 罗文绣 齐令辰
李维世 招翰昭 周楙谦 李士田 魏达文 吴燕绍
李良年 杨 蔚 张肇基 朱宝翰 李见荃 高积政
蒲明发 启 泰 郑锡典 万庆昌 胡慧融 林丙修
章燮理 辛可燿 陈世瑞 刘凤翰 孙友莲 程世杰
祁永膺 保 谦 郭家葆 李兆麟 李允廉 温联桂
茹震模 涂翀凤 韩 墀 徐 苞 任承允 单 棨
寿 朋 王 瑚 鄢 坤 廖允儒 刘宝寿 张斗南
张淑栋 吴贻谷 陈景星 郭南溪 王永庆 李九烈
广 麟 徐冲霄 刘宜笃 王 玮 陈仕扬 史 堃
陈瑞玉 林柽藩 胡恺麟 梁于汶 翁有成 贺锡龄
王熙龄 陶世凤 许 堃 陈瑞鼎 徐 鋆 王学伊
顾祖彭 王芝杰 翰 屏 徐 曾 温亮珠 陈培庚
绪 儒 邱士林 张协中 张 彝 贺国瑛 锡 麟
杨鸿勋 李荫垣 涂步衢 薛炳善 高麟超 刘德元
田鸿文 韩绍徽 赓 勋 韩兆霖 李延庆 陈瑞徵
曹中成 胡葆颐 郑崧生 承 厚 戴永淸 周正岐
江春霖 郑玉麟 陶邵学 侯锡彤 郑揆一
注:①本科为太后六旬万寿恩科。
②《词林辑略》作:李祖年
③《词林辑略》作:陆士奎
④《词林辑略》作:齐忠甲
⑤改名:孙雄
莫姓目前在全国有240多万人,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来源复杂。当代莫姓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和贵州三省,占了莫姓的70%左右人数。
早期莫姓主要集中在河北和长江流域,秦朝之后随军南移后是南方定居。公元831年,莫宣卿成为广东莫姓始祖,后来宋明年间,莫姓先后分几批迁徙广西定居。
莫伟1054年随军到了广西南征,之后留守南丹后繁衍。
莫念一于1135年随岳飞南征到灌阳定居。
莫量于1333年到忻城定居繁衍。
另外还有零散到广西的,莫时扬于明代从山西大同迁到桂平、平南定居。
莫起敖于1640年从广东沿江西上到藤县、平南定居。
莫德明从广东迁到平南县。
莫桂芳从清朝从荔浦迁移到平南县。
莫宪彬于清初从蒙山迁入平南县。
莫秀成从封开迁入平南县。
莫留昌在清朝从梧州迁移到平南县。
莫俦在宋朝时期迁入到阳朔。
莫姓的郡望:巨鹿郡、河间郡、江陵郡。
莫姓的堂号:德荫堂、威远堂、彩凤堂。
广西莫姓始祖,是山东青州府莱芜县耀鸭村人,名为谟飞烈,与韩信、谭三耀三人投军,后到广西宾阳县定居,之后繁衍到各地。
你认识的人中有没有莫姓的朋友呢?欢迎留言说说你知道的莫姓故事吧。
莫姓,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源于颛顼帝,出自上古时期颛顼帝所建的鄚阳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颛顼帝为昌意之子,黄帝之孙,是炎黄部落联盟的重要首领之一。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168位。
莫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3百家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99位,人口约500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18%左右。人口第一大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的桂林市、来宾市,其次为广东省肇庆市,广东省东莞市、再者为湖南省、贵州省、浙江省、山西省、河北省、山东省、上海市、四川省。
草字头的姓氏有:蒋、藩、莫、苏、葛、黄、范、苗、花、薛、茅、萧、莘、华、蔚、劳、蒲、荣、董、蓝、蔡、荀、蒯、荆、蓬、慕、茹、薄、艾等等。
1、艾姓
艾姓,最早起源于夏朝少康帝中兴大臣汝艾,其后人以艾为姓;汝艾祖籍天水,故天水为艾姓发扬之郡。
历史上艾姓重要人物有:商朝艾侯;唐朝镇军辅国大将军艾朝,书法家艾居晦;宋朝画家艾宣,诗人艾可叔,元朝名医艾元英;明朝征西前将军艾万年,礼部侍郎艾常富;清朝刑部尚书艾元徵,武显将军艾肇昌;现代工程院院士艾兴,经济学家艾春荣。
2、薄姓
薄姓的来源
(1)以国为姓。上古时有薄国(在山东曹县东南,又称毫),相传是炎帝后裔的封国,薄国的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称薄姓。
(2)春秋时期,宋国有大夫被封于薄城(今河南商丘北一带),他的后代子孙就以封邑名命姓,称薄姓。
(3)为其他姓氏所改。如商代诸侯有薄姑氏,后简化为单姓薄。代北地区有复姓薄奚氏,后改为汉字单姓薄氏。
(4)历史上羌族的姓氏中也有薄姓。
3、茹姓
茹姓主要源于古代柔然部族、鲜卑族、古代如姓等,主要分布在我国浙江、广东、河南新乡、洛阳、渑池坡头地区。
北魏时郁久闾氏建立柔然国,称受罗部真可汗。柔然国也称做蠕蠕、茹茹,源出东胡,为游牧部落,常居于阴山一带。西魏时,柔然部族为突厥所破,遂并如突厥,其部族后人多以族名茹茹为姓。一部分入中原后,以茹为氏,称茹氏。
4、莫姓
莫姓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来源复杂,最早源于颛顼帝,出自上古时期颛顼帝所建的鄚阳城,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当代莫姓主要集中在广西、广东和贵州三省,占了莫姓总人口70%以上。莫姓绝大多数定居于粤桂黔三省的106个县市。
5、蓝姓
今陕西的蓝田,河南的汝南,湖北的荆门,河北的迁安都是蓝姓的发源地。汉朝之前,蓝姓主要繁衍于汝南郡、中山郡和东莞郡,汝南郡在今河南平舆一带,中山郡在今河北定州一带,东莞郡在今山东莒县一带,此三地为蓝姓的郡望,蓝姓在上述三地曾得到大发展,后世繁衍于各地之蓝姓多由此三处分衍而出。
雷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雷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69位,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79姓,在2005年、2012年统计均列为第88姓,在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78姓。雷姓属于大姓系列,人口约三百六十九万两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23%左右。
“雷”姓是中国知名姓氏之一。雷氏是一个历代悠久、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七十八位。
雷姓源出有:
1、 姜姓方雷氏。
2、子姓雷氏。
3、东汉末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有“潳山蛮”和“南安羌”改姓为雷。
4、 金时女真人阿典氏,汉姓为雷。
5、 满洲阿克占氏,改汉姓雷。
6、景颇族春雷氏,汉姓为雷。
7、基诺族布柯氏,汉姓为雷。
8、 今壮、苗、彝、瑶、水、阿昌、畲、羌、土家、蒙古、回等民族均有雷姓。
雷姓在百家姓中排第几?雷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69姓,在《中国人名大辞典》收集雷氏60例,在2007年4月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79姓,在2005年、2012年统计均列为第88姓,在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78姓,共有300多万人。
胡在百家姓中排第几胡姓名次:胡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158姓,在2007年、2008年、2010年统计公布均为第15姓,2005年、2009年、2011年、2012年统计均为第13姓,2008年统计共有1400多万人。
杨 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杨姓是当今中国大陆第六大姓,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在台湾排名第十,
杨姓谱牒修撰的历史相当悠久。
汉代刘歆在《七略》中提到与他同时的杨雄有《家牒》,而一些古代地方志中摘引的《家牒》片断涉及杨雄身后世。《世说新语》刘孝标注提到数十种南朝士族家谱,其中有《杨氏谱》。《隋书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此外,古籍中还提到北齐有佚名的《杨愔家传》。以杨姓和王姓等为多,南北朝时的杨姓大族,已有编撰家谱之风。宋至元明时期,私修的杨姓家谱为数不少。元末战乱,杨氏衰落,谱也残缺。明初,分别任司仓、通判的杨氏兄弟罢官家居,商量采撷文献重修家乘,但不久即相继去世。为继承先辈遗志,杨士奇与从兄杨思贻遍访博求,虽为片纸也谨慎过录,积十多年努力,编成《杨氏家乘》。《杨氏家乘》第一部分为族谱,以示尊重本始;第二部分为家谱,以示尊重亲人;以后依次为杨氏人物事实、哀鞔文字、杨氏人物遗文、赠答之作;末附有助于旁考杨氏行事的名贤文字,总共20卷。清代为私修家谱的大发展的时代,雍正皇帝撰写了《圣谕广训》,下令在各地方宣讲,敦促各宗族“修族谱以联疏远”,各级官僚及地方士绅起而应之,各宗族闻风仿效,家谱之盛,遂为空前。民国时期,笃宗族、勤谱事之风未曾稍减。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修谱之风稍歇,20世纪80年代后,因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推动,许多族姓又兴起续修、重修之风,如重庆万州、湖北荆门等地的杨姓组织了不少修谱委员会或理事会,分别致书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各国,请同乡同姓寄去生平业绩,以便辑人族谱。这时的家谱,传统的功能已相当淡化,联络感情、光大族姓、多途径发展乡里经济,成为新修家谱族谱的主要目的。久离乡里的杨姓成员,则通过参与修谱来寄托慎终迫远的寻根情怀,当然也不排斥衣锦还乡的骄傲之情。家谱修好后,要定期续修,一则续上后出子孙,二则根据家族内部调节和整合族人的需要,适当修改族规。续修家谱,并不单是循例而行,也是调整族内关系的需要。家谱保存族谱印好后,谱版安置在小宗祠内,各版片之间用纸搪隔,以免损伤,外用木箱封装,搁置在高架上,以免受潮。族中如有需要加印族谱的,要经管理小宗祠者问清来历,如果确是嫡派子孙,备办好纸张后即到祠中印刷,不得搬到别处,以防版片散失。各房领出家谱多少本,管理小宗祠者要作登记,注明领取时间及领谱人,以便稽查。各家领回的家谱要用木匣装载,置放在香火之上,或密藏于书房之中,每逢伏天取出晒晾,不能让其稍有蛀烂之迹。凡逢岁时祭祀,各家带上原本,到小宗祠集中验看一次,如发现有鼠啮、油污、墨浸及磨坏字迹等现象,族中长辈,要在祖宗牌位前对持谱人严厉申饬,并当众罚银三两,归人祠内,以充日后修谱之资。拒不从命的,不得参与祭祀。家谱不得誊抄,不能传与外人,更不能出售,如有不肖子孙瞒众觅利,族众共同驱逐他,从此不许人祠。这类规定,在不少杨姓家谱中,都有或详或略的交代。
家谱的内容体例根据现存的杨氏家谱来看,主要包括:1.谱序,主要记述族姓的来源,先世德行、宗族的迁徙和本家谱的编修、续修情况。谱序一般由本族名人或请当时的社会名人执笔,详细叙述族姓的起源、发展和迁徙的全过程。以使后代子孙知道祖先源流和他们辗转迁徙的艰辛。2.谱例,也称凡例,说明家谱编修的基本原则,家谱的作用和编修家谱的必要睦。3世家,记述本族的名人事迹。4.诰敕,记录当朝 对本族人的旌奖文书。5.像赞,收集本族先祖、名人的画像,在其后写上赞语,歌颂其功德。6.世系,这是家谱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自本家族的一世祖以下,每代每人的女名都按辈分写清楚,一看便知自己的继承关系。7.传志,记述先祖名人仕宦的传记,以教育后代子孙。8.家训,对子孙的教育准则。9.祠规,记述本族祭祀的规矩。10.祠堂,记载坟墓、义庄等财产情况。
有的杨氏是别的姓氏改的,比如江西省九江县岷山乡中岭村的杨家大屋,以及从杨家大屋迁移出去的子孙,他们虽然户口本、身份证以及村子的名字都是姓“杨”,但他们的祠堂、家谱、墓碑等等全是姓“王”的!像这种王氏杨支的现象很多,他们名义上姓杨,宗族上是姓王的,他们不与杨姓有宗族上的往来,他们的家谱叫“王氏宗谱”。
汤在百家姓中排第几--------------------------------------------------------------------------------
最新的百家姓,你排第几
1李 2王 3张 4刘 5陈
6杨 7赵 8黄 9周 10吴
11徐 12孙 13胡 14朱 15高
16林 17何 18郭 19马 20罗
21梁 22宋 23郑 24谢 25韩
26唐 27冯 28于 29董 30萧
31程 32曹 33袁 34邓 35许
36傅 37沈 38曾 39彭 40吕
41苏 42卢 43蒋 44蔡 45贾
46丁 47魏 48薛 49叶 50阎
51余 52潘 53杜 54戴 55夏
56钟 57汪 58田 59任 60姜
61范 62方 63石 64姚 65谭
66廖 67邹 68熊 69金 70陆
71郝 72孔 73白 74崔 75康
76毛 77邱 78秦 79江 80史
81顾 82侯 83邵 84孟 85龙
86万 87段 88章 89钱 90汤
91尹 92黎 93易 94常 95武
96乔 97贺 98赖 99龚 100文
莫在百家姓中排第几莫姓在宋《百家姓》列为第168姓,在2007年4元24日公布为当代中国第97姓,首次进入百姓之内,2008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05姓,共有190多万人,2012年统计公布列为第137姓。
许在百家姓中排第几?第二十位。
赵钱孙李 周吴郑王 冯陈褚卫 蒋沈韩杨 朱秦尤许 何吕施张 孔曹严华 金魏陶姜戚谢邹喻 柏水窦章 云苏潘葛 奚范彭郎 鲁韦昌马 苗凤花方 俞任袁柳 酆鲍史唐费廉岑薛 雷贺倪汤 滕殷罗毕 郝邬安常 乐于时傅 皮卞齐康 伍余元卜 顾孟平黄和穆萧尹 姚邵堪汪 祁毛禹狄 米贝明臧 计伏成戴 谈宋茅庞 熊纪舒屈 项祝董粱杜阮蓝闵 席季麻强 贾路娄危 江童颜郭 梅盛林刁 钟徐邱骆 高夏蔡田 樊胡凌霍虞万支柯 咎管卢莫 经房裘缪 干解应宗 宣丁贲邓 郁单杭洪 包诸左石 崔吉钮龚程嵇邢滑 裴陆荣翁 荀羊于惠 甄魏加封 芮羿储靳 汲邴糜松 井段富巫 乌焦巴弓牧隗山谷 车侯宓蓬 全郗班仰 秋仲伊宫 宁仇栾暴 甘钭厉戎 祖武符刘 姜詹束龙叶幸司韶 郜黎蓟薄 印宿白怀 蒲台从鄂 索咸籍赖 卓蔺屠蒙 池乔阴郁 胥能苍双闻莘党翟 谭贡劳逄 姬申扶堵 冉宰郦雍 郤璩桑桂 濮牛寿通 边扈燕冀 郏浦尚农温别庄晏 柴瞿阎充 慕连茹习 宦艾鱼容 向古易慎 戈廖庚终 暨居衡步 都耿满弘匡国文寇 广禄阙东 殴殳沃利 蔚越夔隆 师巩厍聂 晁勾敖融 冷訾辛阚 那简饶空曾毋沙乜 养鞠须丰 巢关蒯相 查后江红 游竺权逯 盖益桓公 万俟司马 上官欧阳夏侯诸葛 闻人东方 赫连皇甫 尉迟公羊 澹台公冶 宗政濮阳 淳于仲孙 太叔申屠公孙乐正 轩辕令狐 钟离闾丘 长孙慕容 鲜于宇文 司徒司空 亓官司寇 仉督子车颛孙端木 巫马公西 漆雕乐正 壤驷公良 拓拔夹谷 宰父谷粱 晋楚阎法 汝鄢涂钦段干百里 东郭南门 呼延妫海 羊舌微生 岳帅缑亢 况后有琴 梁丘左丘 东门西门商牟佘佴 伯赏南宫 墨哈谯笪 年爱阳佟 第五言福 百家姓续
沈在百家姓中排第几?沈姓在《百家姓》中排第14位。
沈姓,中国姓氏,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是舜帝姚重华的姚姓姬姓的衍生姓氏,也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叶氏、尤氏均为沈氏分支,沈、叶、尤三氏均为季载后裔,可以说这三姓实为一家。
至2007年,中国沈姓近600万人,占中国总人口的05%,排列第37位[1] 。其中,江浙两省沈姓人口占中国沈姓的约40%。
沈姓的源出有:
源于姚姓支姓姬姓,出自周文王第十个儿子姬季载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 。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dān(ㄉㄢ),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是为叶邑沈氏。沈氏族人大多尊奉冉季载(姬季载、聃季载、沈季载)为得姓始祖 。
源于芈姓:
出自上古颛顼帝后裔的封地,属于以居邑名为氏。楚庄王之子公子贞封于沈鹿(春秋早期楚国的沈邑,故址在今湖北省的荆门市钟祥区一带),后来楚庄王芈旅(熊侣)将自己的儿子公子贞(熊贞)封在沈邑,时称沈令尹。在公子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者,称沈氏,是为荆门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xǐng(ㄒㄧㄥˇ),今音读作shěn(ㄕㄣˇ)亦可。
出自春秋时楚国王族弟子戍之后,属于以居邑名为氏。在沈尹戍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任官之地名称、或官职称号为姓氏者,称沈氏,是为香零山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shěn(ㄕㄣˇ)。
源于己姓,出自少昊金天氏裔孙台骀氏之后,属于以国名为氏。台骀氏之后建立了古沈国,古沈国于夏、商时期,一直在今山西省西南部的汾河流域一带活动。到西周初期,古沈国之地被初建的晋国霸占,第二任晋国君主姬燮父干脆吞并了古沈国,其台骀氏遗族即以故国名为姓氏,称沈氏,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是为汾阳沈氏。该支沈氏正确读音作shěn(ㄕㄣˇ)。
他族改姓:
源于蒙古族,出自金国时期女真山只昆部沈谷氏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为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源于锡伯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锡伯族原居吉林伯都纳(今吉林松原、扶余),后一部分族人融松原族。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有三百余锡伯族将士携家属随清军驻守于辽宁丹东凤凰城,其后裔散居于丹东凤山一带地区。该族人在清朝晚期一致取汉字“沈”为姓氏,称沈氏,世代相传至今,是为凤山沈氏。锡伯族沈氏读音皆作shěn(ㄕㄣˇ)。
源于各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朝鲜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沈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 推行的羁縻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沈氏、或受赐沈氏。
詹在百家姓中排第几?新百家姓 还是 老百家姓是:254
莫文秀 全国妇联副主席
莫应丰 作家
莫皓然 大霸集团主席兼总裁 莫一心 经济学专家
莫晓萍 广州浩威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
莫崇碧 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斗英雄
莫言,作家
1莫英(1450-1518),字国器,号白石,明恩平人。少时被流贼劫去,官兵得之,献入宫内,升大使侍宪宗,再升内官监右少监、大监,赐蟒衣,居官忠尽,为宪宗孝宗三朝倚重。葬京都西山白石港。(《广东通志列传》、清《恩平县志》)
2莫敏,明开建(今封开)人。嗜学而操行谨饬。应贡选祁门典史,公恕谦慎,当道因其学行优长,荐擢浙江道监察御史(《肇庆府志》、《开建县志》)
3莫御,字扩如,明高明人。天启七年(1627)举人。历官山东清平知县,浙江道御史。时值战乱,饥民载道,捐俸赈济。又修鹤山大道,赠学宫船只,供士子乡试、会试乘坐(《高明县志》)
4莫筌(女),五代入宋连州人。周渭妻。明长沙马氏与南汉相持,渭为南汉所俘,筌母子流落昭州。不久,渭脱身归宋,时筌仅二十余岁,二子尚幼。父母欲嫁筌,不从。勤劳节俭,自谋生计。二子抚育成人,各完婚事。后渭官广南转运使,托人访筌,筌知渭久已改娶,不复随行。渭具奏其事,诏特爵为县君,二子亦赐官。(《南汉书》卷14、乾隆《连州志》
卷8、阮元《广东通志》卷323)
5莫士忠,字行恕,明开建(今封开)人。洪武二十三年(1390)中举,任端州府教授,师道克举。迁上饶县丞,再以忠孝清谦荐本县知县, 有政声。后值靖难之际,进香至京城,以大义极谏成祖。忤旨罢归。(《广东通志》、《肇庆府志》)
6莫与齐(1560-1627)字元慎,号苍屏,明末连州人。攻苦力学,讲习不倦,连之俊秀,多出其门。年五十岁序贡国学,益加淬励。天启二年(1622)登进士第,已六十三岁。初授南京太平府推官,折狱详明,人称“莫青天”。天启七年卒。著有《曙光齐诗集》,已佚。今存文一篇,诗六首,残句一联。(乾隆《连州志》卷7)
7莫之仿,清初阳山人。顺治八年(1651),南明安定侯马宝攻城,之仿捐谷助军粮,城赖以全。次年,南明军再次攻城,之放率兵助守。历时二旬,援兵不至,城陷巷战,之仿被执,触石自杀。(阮元《广东通志》卷303)
8莫子捷,号远崖,清乾隆间高明人。乾隆三十六年(1771)举人。历任湖北麻城、蕲水、黄州通判,沔阳州同、应山知县。励操守,有政声,清廉寒素。参与编修道光县志。(《高明县志.列传》)
9莫天佑,字均作,南宋封开人.嘉定四年(1211)进士。任连州司法参军,改道州宁远县令。学识渊博,工文词。子侄俱领乡荐。(《广东通志》、《肇庆府志、《封川县志》、《岭南古代一奇葩》
10莫天赐(1706-1780)清海康人,越南河仙城总兵莫玖之子。本名琮,字士麟,号树德轩。康熙四十五年(1706)生于柬埔寨陇奇,后转居越南河仙。其父莫玖死后,袭父职,又提升为“钦差都督琮德侯”,进一步开拓河仙。曾兴建“孔子庙”、“招英阁”,办“义学”。有诗集《河仙十咏》传世。(王增权《越南河仙的开拓者和捍卫者》、《海康文史》1989年第2期)
11莫以寅,字休倩,是明末清初新会人。年十六,补诸生。平生慷慨,倜傥不羁。甲申(1644)闻变,痛哭为书诀父,闭阁自缢。其叔排闼救之,得不死,遂弃儒冠,著道士服,与同里汤晋遨游吴越山水间,啸歌自遣,年三十二卒。著有《明史纲》、《哂云阁草》。(《曝书亭集》、《羊城古钞》、《新会县志》)
12莫世忠 ,字健辉,清高明人。雍正十三年(1735)中举,乾隆二年(1737)丁(ji)进士,奉旨赐名“如忠”,翰林。任甘肃成县知县,以振兴礼教为急务。大金川用兵,世忠供应各路兵马粮草,井然有条。升洮州抚番同知,有杨土司吞并马僧纲所辖居民三千户,世忠秉公纠正。调顺天南路同知,再升郎中。年老辞官归里。为文雄浑,自成一家。著有《见性诗集》、《端溪书院课艺》。(《高明县志列传》)
13莫弘济 字汝航,清东莞人。康熙十四年(1675)举人。官安徽蒙城县令,尽心政务,变民陋习。调四川井研知县,妥善处理内江县民与楚人争田案。以大理寺右评事告归。(宣统《东莞县志》卷66、《东莞诗录》卷31)
14莫汝醇, 字瑾圃,清高要人,元伯子。嘉庆副贡。历任龙门、和平、揭阳等县等县教职。善吟咏,山川所历,均有所作。(宣统《高要县志》卷218、张维屏《红棉山馆诗钞序》)
15莫如龙, 清阳山人。咸丰年间(1851-1861)庠生。以医为业,长于痘科。撰《痘科新书》,未竟而逝。生平遇贫者有病,即赠以药。(民国《阳江县志》)
16莫如善, 字子明,明恩平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员外郎、四川兵备、云南参政、福建按察使,有政声,以廉称。著有《代艺贤已稿》、《三教会稿》《政纪》、《莫子明文集》。弟莫如爵,字子秀,嘉靖二十年(1541)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与堂兄莫如士合称“三莫”,皆进士出身,邑有三凤齐鸣坊。(《恩平县志》)
17莫启智, 字毓奇,号镜川,清东莞 人,廪生。潜心钻研理学。每夜记日间言行,称《日省录》。光绪二年(1876),请官府禁挖蚝壳,保护农田。创全族交粮法,以免催科之苦。著有《诫子庸言》。(宣统《东莞县志》卷73)
18莫宏龄, 字等叔,清初连州人。学问广博,才思敏捷 ,工诗文。与兄松龄俱蜚声学舍。康熙十五年(1467)岁贡廷试。三十年授文昌县训导,在任六年,士风大变。今存诗一首,文二篇。(乾隆《连州志》卷7)
19莫松龄 字砺伯,清初连州人。莫与齐孙。早年以明经入太学。顺治十七年(1660)授英德县训导,振兴学校,人材蔚起。康熙五年迁曲江县教谕,秩满,升怀远县知县。莅位三载,明敏勤慎。时遇漕河堤崩,奉命修筑,著有劳绩。(乾隆《连州志》卷7)
20莫尚简, 明封川(今封开)人。仪表俊伟,声音洪亮。任职于福建惠安县,爱民重士。离任时,惠安士民以诗送者千百计。时知县王用玺不慎失印,诬尚简婿盗而受株连用刑,后竟毙于狱中。喜嘉靖中,督府伸雪其冤。(《肇庆府志》、《封川县志》)
21莫显诚, 清番禺人。祖父清华擅医术,教以制药用药之法。名大著,远出祖父之上。莫氏丹药遂因之擅名于时。(同治《番禺县志》卷49)
22莫益兰, 别号安民,元阳春人。元末农民义军首领。自幼习武,击技精良。时民不聊生,益兰遂与众酋领密谋举义。至正十二年(1352)袭击官署,尽杀污史,占据邑城,以莫知州自拥,保境安民。为政十六载,至明洪武元年归顺明朝。治政期间,尝筑水堤,民称“益兰陂”。决渎治耕,政绩卓著,民颂之“莫安民”。(《新编阳春县志人物篇》)
23莫梦吕, 字日载,东莞蕉利村人,明经莫龙锡(字觉宇,工诗,崇桢5年贡士,西宁学)之子,大清顺治14年进士。早有文誉,邑之从学者最众。 晚乃通显,举顺治甲午乡书,辛丑成进士,未出仕,至今称词坛宿素者梦吕为称首。与陈应乾、钟兆进等称邑之名士,常为文酒之会,酒后常为词曲付小吏歌。
24莫梓园 (1851-1924),名世墉,字作勤,以号行,南雄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赴广州求学,颇受康有为 、梁启超维新思想影响。与邑人集资购地,倡办实业学堂。学生除学习国文、算术、历史、地理、自然常识外,还学习机械原理、劳动技术(如织布、编织藤器等)。并自制电池,在学堂安装电铃、电灯,后因资金不足而停办。宣统元年(1909),创办启蒙学堂。民国二年,推行新学制,改办高等小学,自任校长。民国四年,被省立南雄中学聘为教员。晚年,与人组织雪社,广购书籍,讲学授徒,为地方文化教育事业出力颇多。(1991年《南雄县志》)
25莫鸿猷, 字宣三,清阳江人。道光十五年(1835)恩科第二名举人。旅京十余年,充景山官学教习。后归邑主讲濂溪书院。鸿猷尤致力于邑中政制事宜,本邑改厅及筹建考棚事,均与有力焉。家居好谈水利,尝筑水坝于凤凰村,以资灌溉。(《阳江志》卷30)
26莫超宗 ,字逸云,清茂名储良坡人。乐善好施,周急济困,县中公益,每捐重资。咸丰九年(1859)由同知职捐知府,先后授贵州之石阡、思南、遵义等州府,多以清剿复地有功。后加按察使、布政使衔,旋署贵州西道。在黔近二十年,修城郭,整团练,兴文教,禁私铸,复铅厂,民享其利。光绪四年(1878)卒,年六十七。(光绪《茂名县志》)
27莫普济, 字圣阶,清东莞人。乾隆二十二年(1757)进士。翌年饥荒,出粟赈济。官山西襄陵知县,革除骡马税。卒于韶州府教授任。(宣统《东莞县志》卷68)
28莫如士 字子元,明恩平人。以龙骧军籍领顺天乡荐。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官监察御史、大理寺丞。刚直敢言,理冤恤滞,人以为有于谦遗风。(《广东通志列传》、《广东考古辑要》、清《恩平县志》)
清末莫姓进士名单 听长辈说过,我们的老太爷是进士,湖北南漳人,具体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
本文2023-10-07 03:47:40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45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