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我们温州泰顺的庄氏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请问我们温州泰顺的庄氏的历史是怎么样的?,第1张

  我们现在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元”字原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但在历史上,元旦到底指哪一天,各朝各代都有不同的规定。1911年,始将大年初一由元旦改称为春节。虽统称“春节”,但山城泰顺的乡民们仍习惯称春节为“过年”。

  元旦佳节是中国人最为看重的一个节日。各地百姓们欢度春节的同时,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年节风俗。它们有的已消失了,有的仍然存留,延续至今。泰顺各地的年节风俗总的来说是大同小异。据调查掌握的资料来看,依笔者“井底蛙”之见,县内年节风俗之所以有差异之处,是否主要是受始迁地、民族和生活习惯的影响而产生的?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过年的经历,但对于过年风俗有过调查和研究的,却不会有太多。作为山城泰顺大山之子,我们是否应当了解或者调查、研究与我们的生存家园血脉相、不可分割的乡土文化。我私底下想,只要我们大家都行动起来,去做一些调查,不用几年,我们就可以收集到一大批宝贵的乡土文化资料了。

  笔者的这些调查文字实属粗俗之作。俗话有“抛砖引玉”之说,那么,恐怕我的这些文字连块“砖”都称不上的。不过,我却又心存有“过分”之嫌的念头,那就是希望能引动大家,一起来调查、研究我们的乡土文化。

  如果我的这份调查资料可以让您耐心地读完,在感谢之余,我还有个希望得到您指教的愿望!

  壹 年前扫尘

  “有钱没钱,洗洗过年”。 无论贫穷富有,在年前,家家户户都要全家出动,将厨房、厅堂等处打扫得干干净净的,箱笼橱柜、墙角床底也要除去积年尘垢,这就叫做“扫尘”。扫尘时特别要将烟囱掸干净,因为灶神在二十四日回归天庭时,是化作一道青烟从烟囱走的,当然得将他的“行走”这路打扫干净。

  据载,扫尘这一春节习俗,在我国已有四千余年历史。到唐宋,年终扫尘已成为家家户户必做之事。南宋吴自牧《梦粱录》裁:临安过春节,“不论大小家,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明代的《大戴礼》中,还把岁末防尘规定为一种礼节。旧时,再忙人家也要做清洁,将室户垃圾一扫而光,寓扫除晦气和霉运,迎接新年的好气象。

  据县内一些地方的传说,认为灶神走后,人间门户的事情并非没有天神掌管,玉帝又会派神下来代灶神打理几天“政务”,而这位天神非常讲究洁净,如果怠慢了他,他也会像灶王一样回去向玉帝打小报告,人们则要受到玉帝的处罚。所以在灶神上天,天神到来之前,一定要将门户打扫干净。

  扫尘的日子视祭灶神的日期而定,如三魁、雅阳、龟湖、岭北是在腊月二十九祭灶神的,一般在腊月二十四左右扫尘。下洪等地,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神,则从腊月十六开始就要进行扫尘。总的来说,必须要在灶神回天过年之前,进行一次扫尘。

  扫尘这天,泰顺有些地方还有一些关于除旧迎新的习俗。下洪贝谷在扫尘这天,如果是年家里小孩不大平安,即俗语说的“不听话”,就要在衣柜中翻出一顶孩子戴过的帽子扔到山头上去。洋溪、司前一带则找一套孩子穿过的衣服扔到溪里随流漂走。希望旧岁能带走不吉利的事情,在新春来临之际,让好运降临。

  扫尘习俗,虽然很多内容都充斥着人们意愿中对美好祈求,但也不乏现实意义,经过打扫,灰尘脏物四布的宅院顿时变得窗明几净、纤尘不染,显得气象一新,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

  贰 办年货·过年食俗

  一年之中最大的节日非春节莫属,饮食也最为丰盛。山城乡民在小年过后,着手置办年货。泰顺各地赶集的日子不一,有的地方是逢三赶集,有的地方则每七天赶一次集。但是在腊月二十八日这天是专门为大家置办年货而设立的赶集日。山外的南北货、山里的土特产等等,可谓是堆积如山,人流如潮涌,过年的气氛随着置办年货的热闹场面已越来越浓。

  商家店铺一般在腊月二十九下午就早早地关门打佯,回家过年了,一直到正月初六、七才恢复经营,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在年前准备好过年用的必须物品,如鱼肉果蔬、烟酒糖茶、香纸蜡烛。小孩们也要拉着大人的衣角,跟他们到集市上缠着要买自己喜欢的糖果,然后抱回一大袋,足够解馋一段时间了。对于小孩来说,他们之所以喜欢过年,或许除了在正月里可以不受大人的打骂外,最高兴的就是有自己喜欢的“过年货”可吃了。

  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年节饮食更是形成了丰富的饮食民俗。我国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米粮是人们的主食。泰顺乡民更是在“米”上大做文章,创造了具有地方风味的食品。如罗阳的婆饼,泗溪、三魁一带用免子熏制的腊肉,龟湖一带用猪肉熏制的腊肉,仕阳、雅阳等地麦芽糖,等等。

  大凡到过山城并上过山城饭店酒楼的人,无不盛赞山城那独具风味的亦饭亦菜的“婆饼”。据说,制作婆饼很费功夫,须先将上等大米浸透,磨成浓淡适度的米浆,摊在烧热的平底锅上煎成一张厚薄均匀的完整饼皮,然后取出一张饼皮摊平,披上一层由碎精肉、香菇、木耳、虾仁、干贝、花生、芝麻、蛋丝、葱白等做成的馅心;再重上一层饼皮,又放上一层馅心;再重上一层饼皮,又放上一层馅心,如此反复数遍,然后卷成长条,压扁,置于平底锅上文火煎烤,于是就有一种悦耳的“”吱吱响声发出,令人食欲大增。等烤到通体金黄,喷香酥脆时,便可取出切段,摆放在浅口大盘中,端到席上,才是一道香气四溢、叫人垂涎且名播遐迩的婆饼。

  食用婆饼也有讲究。夹取须用羹匙兜舀,用浅盆或薄碟子承接,小心别让它散开。否则,馅心就会从饼皮中脱出,皮馅分家,失去婆饼特有的风味。这样,就会如同打击乐中锣鼓铙钵分开打,不成调调。用时更忌性急,须缩唇嘴牙,小心啃下一小块细嚼慢咽。否则,就会烫嘴伤喉,憋出眼泪,使你当众狼狈尴尬,也有伤风雅。

  婆饼又叫薄饼、包饼、烙饼。相传很早很早以前,在山区一些单门独户的人家,白天男人们下地耕作,青年妇女也去帮忙,只留下老妪看家。她们闲得无聊,就想弄点东西打牙祭。而在那时候,穷人家掏不出银两买副食的,况且在那边远山区,即使有钱也没地方买。老婆婆们“馋中生智”,就地取材:把家里仅有的一点儿米量出一升半升来磨成浆,于是米浆饼里裹菜肴便成了婆饼的雏形。再后来,又经人们的不断改进、完善和提高。因为这道菜的“发明专利”是属于老婆婆们的,因而便称之为“婆饼”。(田心《“婆饼”考》)

  泗溪、三魁、龟湖、新山一带的腊肉,在做法上大同小异,只是原料不同而已。原料如果是免子,则要取去肥肠和内脏,整只熏制。猪肉作原料的,则取其精瘦部分。用猪肉作原料的腊肉制作方法是,先在灶锅中锅放入大米一斤(按熏制十斤猪肉算),然后在大米之上纵横架设木枝,上放猪肉。灶里烧起柴火后,大米焦而生烟,起到熏制猪肉的作用。十几分钟的时间即可熏制完成,然后凉在通风处,一两天即可食用。

  仕阳、雅阳等地的麦芽糖也是当地乡民们过年的必须品。制作方法如下:先将蒸熟的糯米饭稍凉,温度降到20度左右,再拌入浸过温水的大麦芽,过一夜后,大麦芽中的酵母已将糯米饭中的淀粉转化为糖,呈粥状。第二天一早,将它放入糖栳(大草包)中,用绞架绞出糖水,分离出糖渣。再将糖水放锅中加热,经过水分的不断蒸发,糖水渐渐粘稠,等到有丝状糖油时,即取出拔拉就成软糖。若煎的时间再长些,糖油就更浓,可拔拉成酥糖。除此之外,还可用糖稀拌上炒米花、花生米、芝麻,制成又香又甜又脆的“炒米糖”、“油炸果”、麻花(绕藤糖)等。

  县内各地农家过年食品虽略有差异,但年糕和汤圆却是乡民都要在年前制作准备好的食品,成为山城乡民过年最主要的地方食品。制作年糕先取大米入饮甑蒸熟, 然后倒入石臼里,用石碓捶打。 粉团需不断地翻动、洒水,以免粘在石臼、石碓上。将米粉团打透后,就把它放到门板上,切取搓成条状,一般为自家食用。或用木制印花板印成块状,印花板雕有花鸟等,年糕上也就印有这些吉祥图案了。此种印花糕贴上红笺后,作为正月拜年用。还有一种冥斋尖,呈“金”字状,作为祭祀用。

  汤圆,是用糯米粉制作的食品,县内又有“丸子”“团子”等名称。因“汤圆”与“团圆”谐音,春节吃汤圆又有“家人相聚,团团圆圆”之意。这是谐音衍化来的寓意,关于吃汤圆为祈愿团圆之意,还有个传说。相传嫦娥奔月后,后羿由于日夜思念而成疾卧床不起,正月十四日夜,有一童子求见,对羿说:“我是夫人(嫦娥)派来的,夫人知道你日夜思念她。明日是十五月圆之夜,夫人让你用米粉作丸子,团团如月,然后将丸子放在室之西北角,夫人便可降临。”百姓人家为了祈求家人顺利安康,年年团圆,便也在春节食丸子。制作汤圆,首先将糯米用水浸泡后磨成浆,盛在布袋里压在石磨下将水滤下,然后将粉块搓捍成汤圆。三魁一带不作馅,俗称“丸子”;罗阳一般要在汤圆里放油麻、糖等馅料,称“汤圆”。吃起来,有一股清香味,粘而不稠,甜而不腻。

  叁 小年祭灶神

  泰顺有句俗语:“先生不吃冬至丸,长年不吃廿四饭”。说的是在 古时,教书先生在冬至前就要散馆回家,而帮人家做长工的“长年”也要在小年——腊月二十四之前回家开始准备过年。小年,又叫“小岁”、“小年夜”,是相对除夕而言的。小年的日期,南北略有差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有些地方则更早,有“过了腊八便是年”的说法,也就是过了腊月初八的“腊八节”,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东汉崔寔《四民月令》云:“腊月日更新,谓之小岁,进酒尊长,修贺君师。”这表明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人们过小年尊师敬长的风俗已经形成。

  小年最主要的是祭灶神。灶神,亦称灶君,唐以后又称灶王。它是中国民间受到普遍信仰尊崇的神灵,上至天子下达庶民,家家户户都有供奉。汉代以前的人,有把灶神作为火神的观点,因为灶的功能主要是用火烧熟食物。而把炎帝、祝融看成火神和灶神,则是后来的说法,因为这两个神话人物乃是战国以后才被确立的人化神。把灶神作为火神,其信仰都是从灶的自然属性及它对人们生活的实际作用而产生的。在当时,人们认为灶神是受到敬仰的炎帝、黄帝,是火神祝融变来的,于是把灶神当作掌管饮食的神。

  灶神成为“一家之主”始于汉以后,由掌饮食,进而掌握人们的寿天祸福。人们祭灶,一方面是想通过这一祭祀活动得到幸福,另一方面也是怕灶神给他们带来灾难。《敬灶全书·真君劝善文》曰: “灶君乃东厨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恶,奏一家功过。每逢庚申日,上奏玉帝。终月则算,功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福寿。过多者,三年之后,天必降之灾殃。”这样,灶王成为玉帝派到各家的督使,专门监视各家各户的言行、大小过错,一旦发现令它不满的行为,就暗地里记一笔帐。待到腊月二十三,它回到天上向玉帝作一次总汇报。

  泰顺关于灶神的传说不太多,流传较广的一种是说有一个叫二丁的穷人以乞讨维生,后来家境渐好,娶了妻子。但他的妻子虽然贤惠,可是长得很丑。时日一长,二丁就嫌弃她了。家里渐富后,二丁就将妻子休掉了,迎娶了村内一个曾与他勾搭成奸的女人。此事被玉皇知道后,放了一把火烧了二丁的所有家产,他的后妻也在火灾中丧生。二丁从此又过上了讨饭的生活。一日讨到一户人家,二丁饿得走不动了,敲了一声房门后,终于由于饥饿过度,晕了过去。凑巧的是,他的前妻就是改嫁到这户人家的。二丁醒后见到自己的前妻,觉得自己很对不起她,便纵火死了。天上玉皇知道后,觉得二丁有羞愧之心,尚未泯灭人性,便封他为灶神,掌管凡间的香火事务。

  泰顺民间祭祀灶神的日子大多在腊月二十四日,如下洪、筱村等地。也有的地方在腊月二十九(大年则三十,下同),如三魁、雅阳、龟湖、岭北等地。祭灶神一般在白天举行,龟湖有些地方则在年夜饭后祭灶神。灶神的神龛安在厨房墙壁上,一般在民居主体建造完工垒灶后安灶神位,仪式要请尪师主持。尪师要向灶神汇报户主家人的情况,请他保佑平安。灶神龛外的墙上用红纸书写“灶君上天奏好事,香烟落地地生财”,也有写“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神龛内左右两边书“担柴童子,挑水童郎”。当中写“奏善堂”三字。

  龟湖有些地方祭灶神还有不许女人参加的习俗,这可能跟一个传说有关。据说,灶神是玉皇大帝的第三个儿子,由于太贪恋女色,被玉皇贬到凡间当灶神。所以,女子们都不祭祀灶神。泰顺民间祭灶神,普遍是用三牲福礼(鸡蛋、猪肉、鱼)和茶、酒、年糕等。祭祀时,主人一边添酒,一边还要祈求灶神归天庭后要多说好话,不能将家里的丑事汇报于玉帝。为了能让灶神说好话,有的人家还用糖祭祀,意谓吃了甜,嘴巴甜,说的当然是动听的话了。也有的说,用糖祭灶神目的是为了粘住他的嘴巴,不让他乱说话。据说,用年糕祭灶也有“糊口”之意。这一切都是源于灶神是“一家之主”,人们之所以要祭祀他,当然有惧怕他的意 思。

  相传本有皇帝命的罗隐当年也是被灶神奏上天庭才变成“金口乞丐身”的。民间故事是这样讲的:罗隐本有帝王命,未登上宝座前,母子二人以乞讨为生。罗隐的母亲脾气非常暴燥,有一次为罗隐去村里借物品而村人不借而大发雷霆,恶语谩骂说,如果罗隐日后能成大事,邻里的鸡犬都得见血。此话被灶神听到了,在年底回天庭时便向玉皇大帝告发。玉皇大怒,当即下令废除罗隐的帝王命。天兵天将立于云端要收回罗隐的帝王命,而此时罗隐并不知道自己有帝王命,他见天上雷雨交加,赶紧躲到了床底下,慌乱之中被尿壶堵了嘴,才留下“金口”。

  在下洪一带还流传着另外一个故事,说梁山一百单八将本是具有帝王命的罗隐的部下,由于罗隐未当成皇帝,一百单八将最后也落个不好的下场。

  灶神回天庭向玉帝汇报凡间事务后,便要回到凡间打理“政务”。在泰顺,迎接灶神回凡间的日子并不一致。有些地方是在腊月二十四送灶神回天,然后在腊月二十九迎接灶神回凡间。但绝大多数地方都是在正月初四这天迎接灶神。迎灶神的日子虽然有异,但迎灶神的场所却都是一致的,都是在宅子的二楼神龛中摆上三牲等物重新祭祀灶神,期望他在新的一年里能保佑家人平安。

  肆 春联·门神·倒福

  春联,起源于桃符。“桃符”是指周代始悬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桃木板。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明代,桃符才改称“春联”。

  山城泰顺,春联的内容非常丰富,可贴的地方也很多,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披、斗方等。在很多地方还流行贴“花字”春联,所谓“花字”就是依据动、植物形体来书写。“花字”春联不仅字名内 容有喜庆内涵,而字之形体亦有吉祥的象征。

  春节期间,还有贴门神的习俗。有的是贴门神画,简单些的则将门神的名字写在红纸上。山城门神信仰一般为神荼与郁垒,或秦叔宝和尉迟敬德。神茶、郁垒是传说中能捉鬼的神灵。东汉应劭的《风俗通》 中引《黄帝书》说:“上古的时候,有神萘郁垒俩兄弟,他们住在度朔山上。山上有一棵桃树,树荫如盖。每天早上,他们便在这树下检阅百鬼。如果有恶鬼为害人间,便将其绑了喂老虎。 后来,人们便用两块桃木板画上神茶、郁垒的画像,挂在门的两边用来驱鬼避邪。”到了唐代,又开始奉秦叔宝和尉迟敬德为门神。这当中有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有一次心情不好,常常听到卧房外面拖砖掷瓦,鬼魅呼叫。闹得三十六宫、七十二院夜夜不安,他很害怕,把这事告诉了群臣。秦叔宝出班奏道:“臣生平杀敌如切瓜,收尸像聚蚂蚁,还怕鬼魅吗?愿和尉迟敬德全副武装立宫门外把守。”李世民同意,当夜果然无事。为了免除他们两人每天守夜不睡觉的辛劳,于是画两人全身像,手持玉斧,腰系鞭、链、弓、箭,威风凛凛,一如平时,贴在各层左右门上,邪祟从此绝迹了。后代沿袭这个办法,把二人画像也当了门神。

  春节贴“福”字的习俗在山城泰顺较为普遍。“福”字一般写在红纸上倒着贴,取“福倒(到)了”之吉祥寓意。“福神”也是广受民间乡民崇拜的神灵。洋溪、洲岭等地有个传说,一个善良人连走霉运,便在腊月寒冬时一连好几天在树根底下祭祀福神,到了二十九晚,在回家的路上,他捡到了一罐银子。村里有个恶霸,施计骗走了善良人的银子后,也跑去祭福神,由于懒惰不想走路,便让人抬着轿子,自己则趴在轿中,伸出头来沿路寻觅银子,结果被路上的一块石头碰死了。第二天,那位善良人路经此地,没料到福神又将此块石头化成银子赠给了他。可谓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了。

  伍 祭百神·头轮香

  我们把十二月称为“腊月”,是有其来源的。商朝时,曾把过年称为“祀”,即指在过年时要祭祀祖先和自然诸神,祭祀活动又称为“腊”和“蜡”。到了周朝,则把“腊”和“蜡”分开来了,“腊”指祭祖先,“蜡”则专指祭祀山川百神。到了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才把祭祀祖先和众神统称为“腊”。古人认为“万物有灵”,自然界的各路神灵各司其职。如此这般,不好好祭祀他们,必将影响到自己的生存劳作。所以,日常生活中,哪方面不顺了,备上供品祭祀一番,希望得到保佑,祭祀的日期并没有专指哪一天。不过,在腊月的二十九左右,家家户户必备牲礼对村内所有神灵进行祭祀。在受祭拜的神灵中,有具有一定声名广受各地乡民信仰崇拜的,也有的只是流行于地方之间的小神。

  在泰顺,乡民们对有宫庙的神灵要用供品祭礼,没有神位的如门神、天地神等,则插几柱香代替。对于有宫庙或有宅户中有神龛的神灵,一般是在腊月二十九上午祭祀,如三魁要祭祀五显大帝、杨府星君,泗溪等地要祭陈十四娘娘,罗阳要祭千斤岩(灵石),筱村等地要祭忠训王,等等。祭祀祖先的供品要在锅中烧熟,而祭百神则可以用未下锅的祭品,其中缘由,流行于下洪等地的说法是,神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把生的食物化熟了再吃,而阴界祖宗则没有这种“法力”,自然要烧熟了再吃。

  白天的祭神活动,各地是纷繁不一,各路神灵也是行色匆匆,忙于赴宴而弄得不可开交。可是到了二十九日晚,情况就大不一样了,人们纷纷把祭祀对象转向了路头神。关于路头神的来历,也是说法不一,有的认为路头神是财神,而财神又分五路,掌管各种财务,所以民间都在二十九日夜里,到叉路口去祭财神,以祈财源茂盛、财运亨通。祭祀时,要在叉口处沿着每条路插“香”,将香火延伸到几十米外。而下洪一带的乡民则认为路头神指“相公爷”,是个乞丐头,手下有三十六徒弟,七十二徒孙,还有“街头牵猴先师”“街尾拉狗先师”“锁喉将军”之称。既是乞丐神,所以在祭祀时最利碰到乞丐,往往倾其所有祭品给乞丐,有的人还在身上准备红包相赠。

  祭路头神,又最忌被路人撞见,才有在半夜祭祀的习惯。如果赶夜人远远看见有人在祭路头神,懂得其中的规矩的,就尽量少发出声音,就算跟祭祀人是亲友的,碰面时也是视如陌路人,各管各的。

  除了在二十九日祭神灵以外,人们心里想,在当天祭祀的人这么多,神灵未必能记住我而授予福祉,便有了正月初一烧“头轮香”的习俗,认为能烧上第一柱香的,求福必多。烧“头轮香”的人惟恐迟于别人,往往在半夜就动身赶路。老者囿于脚力不支,无法山中寺院、“仙翁洞”去求神拜佛的,就到村里小宫小庙中烧“头轮香”。小宫庙中烧“头轮香”的人会少些,赶到大寺院中的烧香的则是另外一番景象了,往往是“途为之塞”,人多得“几无立身之地”,再加上香烟弥漫,呛得人直流眼泪。每一处宫庙,“头轮香”只有一柱,亦可谓是“僧多粥少”了,但烧“头轮香”却是人们对神佛虔诚的写照。

  陆 除夕祭祖

  除夕祭祖,这是流行于中国广大地区的年节风俗。人们认为,祖先的神灵会保护子孙,使之兴旺发达。另一方面亦来自传统伦理观念和道德观念中的“慎终追远”、“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古人的祖先崇拜主要表现在建庙立祠上,老百姓家中亦设有先祖神龛。每逢除夕,都要把二楼神龛中祖先神位前的香炉请到厅堂中,在八仙桌上摆起羹饭祭祀,以示孝敬和怀念。

  除夕祭祖一般在下午举行。下洪等地的说法是下午属阴,而祖宗也是阴界的人,理所当然要在下午祭祖,如果在属阳的早上祭祖,祖宗是吃不了羹饭的。而交洋的曾氏却沿袭祖居地泉州的风俗,要在除夕上午祭祖,缘由是曾氏的先祖卒于早上。

  祭祀前,同房派的人家各备一份羹饭摆在八仙桌上,一般有三牲福礼(猪肉、鱼、鸡蛋)、米饭、年糕、茶、酒等。祭祀食物也有讲究,龟湖的王氏不许用豇豆祭祖;下洪的徐氏禁忌用田螺祭祖,如果犯忌,后辈生孩子相貌将极其丑陋,目大如螺。在禁忌方面,下洪徐氏还有祭祖时不许小孩哭闹的讲究,这当中有个传说。相传在某年的除夕午后,徐氏的一个先祖便到阳间来赴宴了,可这家的男人在外还没赶回来过年,妇人正在厨房准备羹饭,小孩无人照顾而哭闹不停。这位祖宗便哄劝起小孩来。待摆上羹饭开始祭祀后,妇人又忙其他事情去了。这位先祖只好一边哄孩子,一边就餐。一柱香时间过去了,这位徐氏先祖此时还没吃饱哩。无奈羹饭已撤下,只好饿着肚子回去了。几天后,他托梦给阳间后人,交待以后祭祖千万别让孩子再哭闹了。

  祭品的摆法,各地稍有差异。下洪贝谷要在八仙桌北边摆一只装满米的大碗,碗内置油盏,米中插香,大碗旁放两大碗茶。洋溪富家洋的庄氏族人,则在楼厅祭祖,祭祖有不摆筷子的习俗,因其祖上迁自平阳,据说此俗传自平阳。雅阳塔头底的季氏族人在祭祖时还要请出祖宗画像,挂在太师壁上,为庄重的祭祀活动添加了一份肃穆的气氛。

  在点燃香烛后,要在酒杯上加上酒,然后每隔几分钟再加一次酒。一般要加三遍酒。有些地方也有加五遍酒的,认为“诗有八句成章,酒有五巡之礼。”

  在龟湖郑家庄和仕阳溪东,除夕祭祖则合族到祠堂举行。这种浩大的祭祖场面,更能体现不忘祖宗功德、缅坏先辈的心意。到宗祠祭祖,大家都要衣冠整洁,举止得宜,以示对祖宗的尊重。

  柒 年夜饭·消夜·烧年猪·守岁

  除夕敬天地祖先之后,各家要摆“分岁酒”,又称为“年夜饭”。无论离家多远,都要想方设法赶回家乡和亲人吃上这餐“团圆饭”。在龟湖、洋溪等地,如果家中有亲人没能赶回家吃年夜饭的,家人依旧要给他留一个位置,摆上碗筷,意谓团圆。

  山乡的年夜饭一般是祭祀过祖先的供品经加热后食用,如果是没有经过加热的供品,是不能食用的,否则视为不吉利。就餐时,有些地方还要请长辈先动筷,然后,晚辈后才可以食用。年夜饭还要诸多规矩,如食具禁忌掉在地上;要多讲吉利语,不能说晦气话等。年夜饭的饭菜不能一扫而光,全部吃完,必须得留一些到正月初二食用(正月初一吃素菜)。有些大户人家对年夜饭的菜肴还有许多讲究,如要有年糕(年年高)、菜头(好彩头)、鱼或者芋(年年有余)、汤圆(团圆),等等。

  年夜饭过后,大概在十一、二点左右,还有一餐“消夜”。食物远没有年夜饭丰盛,但依然受到乡民们的重视,成为一个重要的春节习俗。“消夜”往往与“烧年猪”联系在一起,一边在火坑里“烧年猪”,一边烧“消夜”用的食物。关于“烧年猪”县内有多种说法。

  除夕晚上,合家团聚吃年夜饭,民间在除夕晚上守岁时在灶前火坑(火塘)生炭火埋焚柴头,称做“烧年猪”。传说元朝时,老百姓痛恨统治者,以木头刻成地方官模样,埋于炭火中焚烧,咀咒统治者,从此流传“烧年猪”的风俗。其实,烧“年猪”的是为了埋火种,因为春节家家早起点灯焚香迎财神,怕找不到火种不吉利;而且火也是兴旺的象征,除夕守岁,屋子里点上灯,灶间火烧得旺,暖气溶溶,喻家庭兴旺发达。(周孺子《泰顺传统节日习俗》)

  流行于下洪一带的故事是这样讲的,不知在什么朝代,朝延派下许多监工头,专门监督百姓的劳作。这些监工头非常恶毒。于是在八月十五日这天,大家通过送中秋饼(在饼中藏纸条)约定时间在腊月杀掉监工头。虽然杀掉了监工头,但对他们的的仇恨依然未解,于是人们又在除夕这天,取来树脑代替监工头的脑袋,压在火堆中烧到一定程度后,用灰土覆盖,一直烧到正月初一,表示对恶势力的不满和抗争。

  洋溪一带关于“烧年猪”的故事是这样流传的,在古代,朝延曾派下许多王爷,每人分管九家伙食。一个王爷都有一把菜刀,百姓如果要生火做饭,都要向王爷请求借用菜刀。对于王爷的霸道,百姓们深恶痛绝,于是通过中秋饼传信,约定在腊月某天杀死王爷。

  仕阳也有“烧年猪”的习俗,但却是乡民为了祈求神灵保佑来年家里养猪能长膘而产生的习俗。与其他地方的传说显然迥异不同。

  “消夜”又与守岁联系在一起。人们在食用“消夜”食物的同时,就开始了“守岁”,往往是通宵达旦,彻夜不眠。守岁有两种含义:在年长的人来是“辞旧岁”,有珍惜光阴的意思;在年轻人来说,有为父母延寿的意思,凡是父母健在的人,都必须守岁。据另一种说法,守岁又叫“守天门”:“很古很古的时候,老天爷看到百姓十分贫苦,便在除夕夜岁交子时的那一刹那间,也就是新年旧岁相交的那一刹那间,打开天门,把天库里的金银财宝撒向人间。百姓必须在这一刹那间拾取,得失只在眨眼之间。早了没有,迟了这些金银财宝

1严姓在古代名人高官

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县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教育家、新法家代表人。

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 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 学、政治 学、政治经济 学、哲 学和自然科 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 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2请问“严”姓在历史上有那些名人

严复,清末很有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严嵩,明朝的奸臣。

严 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 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

严 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平。

3在历史上姓严的著名人物有谁

严姓的起源有几种说法,最广为流传的是出自庄姓的说法。

《史记》云:「楚之先,出自颛顼高阳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因其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

重黎死,其弟吴回继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季连。季连,芈姓,楚乃其后也。

周文王时,季连苗裔鬻熊事文王,成王时,封鬻熊之后熊铎於荆蛮之地,建楚。」 楚第六位国君庄王后代以谥为姓,始有庄。

东汉庄光避明帝讳,改为严姓。此外,其他几种说法有:战国时代时,秦国昭襄王任严君疾为相,封他於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县),号严君,故以邑为氏。

据《姓考》记载,古代有严国,国人以国名为氏。据《晋书》记载,五胡十六国时后燕有丁零人以严为氏。

少数民族中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皆有严姓。“庄”与“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表示一种无比肃敬的意思。

庄严二姓 关系亲密 奇妙的是,以这两个字来表示的姓氏,实际上也有十分密切的关系——有的严姓是庄姓改来的,所以有一部分姓严的人,根本就和庄姓是一家人,二姓之间的关系,真是亲密万分。 庄、严二姓的的奥妙关系是这样形成的:据《正字通》的记载,汉明帝的名字叫做刘庄,按照当时的习惯,为了避讳天子的名字,一些本来姓庄的人,像名满四海的一代高士庄光和大学者庄忌等,都改姓为严,变成了后世大家所熟知的严光和严忌。

据说,这两位当代名人改姓为严之后,许多姓庄的人都纷纷仿效,就此以严为姓。至于他们在决定改姓的时候,为什么不用别的姓,而要采用严字,后世推测,大概也跟庄、严两个字经常被连在一起使用有关系。

庄姓改为严姓这件事,是发生在西汉明帝的时候,也就是距离现在差不多1900年以前。那么,在此之前,中国难道就没有“严”这个姓氏吗? 关于这个问题,《姓纂》所提供的答案是这样的:“严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后汉庄光,避明帝讳并改为严。”

这段记载指出,早在春秋时代的楚国,就是楚王的后代以严为姓。楚国本来姓芈,是颛顼玄孙陆终的第六个儿子季连的后裔,则严姓自然也是颛顼的后代了。

不过,严氏的得姓,跟其他大姓有一个显著的不同,就是他们既非以国为氏,亦非因官命姓,而是“以谥为姓”。 严姓,既然是早在春秋时就有了的,则后来汉代由庄姓改来的那些姓严的人,说起来好像应该跟原来的严姓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妙就妙在这里,庄姓是出自楚王,而严姓又为楚庄王的支孙所创,则推算起来,庄、严两姓岂非同出一源?怪不得汉代的庄光和庄忌这些人会心安理得地就改姓为严,因为姓严与姓庄,就血缘上来说,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分别。

上面说到过,严光本来姓庄,后来因避明帝讳,才改姓为严,他的子孙也就此世代以严为姓,算起来还应该是这一支严姓的始祖。他是东汉初年的人,跟中兴汉室的光武帝曾经是同学,两人的交情非常好。

光武帝即位后,严光改变姓名,隐身不见,光武帝想尽办法明察暗访,才把他找了回来,后来就发生了皇帝跟他同榻,他却以足加帝腹,被太史认为是“客星犯帝座”而大惊小怪的故事。 光武以帝王之尊,虽然对这位素知其才具的老同学曲意奉承,但严光到底还是不肯做官。

后来,他归隐于富春山,耕钓以终。他当年垂钓的地方,并且被后人命名为“严陵濑”,该处就是现在浙江省桐庐县南边的江滨。

像这样一位视富贵如贱土,但求清风明月的高士,怎不叫人敬慕万分!他的子孙,又怎能不引以自豪自傲!严姓名人春秋战国严遂汉朝严光/庄光严忌/庄忌:辞赋家、世称严夫子严遵:思想家严助:辞赋家严彭祖:经学家严延年严颜:军事家严畯:政治家、地理学家南北朝严棱唐朝严挺之严武严震严郢严绶:政治家严安之宋朝严用和:医学家严仁:词人严羽:词人严参明朝严嵩:政治家严拭严讷:政治家严澄:音乐家清朝严绳孙:书法家、诗人严遂成:诗人严可均:语言学家近代严复: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翻译家严济慈:物理学家、教育家严家淦现代严以敬(阿虫):漫画家严浩:**导演严文井:童话作家严凯泰:企业家严新:气功师 :前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

4历史上姓严的名人有哪些

严嵩(1481~1568)[3] ,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

世宗时为相,揽权贪贿,斥戮异己,后被劾罢官,以子世蕃仍纵恣,籍没,寄食墓舍而死。嵩善书,工诗文,着有钤山堂集。

严忌严忌原姓庄,汉时因避汉明帝刘庄讳,改其姓为严,后世遂称严忌。汉书说是西汉会稽郡吴县人,实为由拳县(今浙江省嘉兴市)人。

严忌少时与司马相如等俱好辞赋,曾作《哀时令》赋,借哀叹屈原秉性忠贞不遇明主之事,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情。吴王刘濞网罗人才,“招致天下喜游子弟”,严忌与邹阳、枚乘俱仕吴,以文辩著名。

曾上书谏阻刘濞谋反,未纳。后游历于梁,得到梁孝王的厚遇。

为梁孝王门客,世称严夫子(或庄夫子)。有辞赋二十四篇,今仅存《哀时令》。

严忌死后葬吴江西南,故名其地为严墓,即今铜罗镇。严忌墓曾於明末修筑,1919年又重建,并建亭於其上。

严复严复(185418—19211027),原名宗光,字又陵,后改名复,字几道,汉族,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先后毕业于福建船政学堂和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曾担任过京师大学堂译局总办、上海复旦公学校长、安庆高等师范学堂校长,清朝学部名辞馆总编辑。在李鸿章创办的北洋水师学堂任教任教期间,培养了中国近代第一批海军人才,并翻译了《天演论》、创办了《国闻报》,系统地介绍西方民主和科学,宣传维新变法思想,将西方的社会学、政治学、政治经济学、哲学和自然科学介绍到中国,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对后世的翻译工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是清末极具影响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和教育家,是中国近代史上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的“先进的中国人”之一。

参考资料/item/%E4%B8%A5/9514554#viewPageContent。

5严姓名人录有哪些

严姓名人大都出现在秦代以后。

西汉时期有著名的辞赋家严忌、严助,涿郡太守严延年,今文春秋学“严氏学”的开创者严彭祖及被称为“古之遗民”的隐士严君平。僧人严浮调,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佛经翻译家。

汉代以后,严姓中出现了勇夺三军独当一面的将才,如三国时期蜀汉的严颜。唐代有诗人严维。

宋代以后,严姓中的名人大多是一些文人才子,如明代的琴家严it清代的文学家严可均、严绳孙、诗人严遂成等。明朝中期,严氏家族出现了两位有名的大奸臣,他们就是严嵩、严世蕃父子。

近代以来,严姓中的名人主要有:实业家严信厚、启蒙思想家和翻译家严复、教育家严修、经济学家严中平、著名黄梅戏女演员严凤英等。

6姓严的名人或伟人

西汉时有严彭祖,为江苏下邳人,汉宣帝时任东郡太守;严忌,为西汉时著名辞赋家,深受梁孝王赏识,与枚乘等齐名。

其子严助为会稽太守,以贤德著称。 两汉之际严代名人尚有以筮卜著称的严君平及河南太守严延年。

唐代有太府卿严挺之,河南丞严安。宋代有严羽、严昌裔、严仁,均为博雅名士。

元、明、清三代,严氏也是人才辈出,代有英贤,或为能臣干吏,或为名流学士。近代则有著名的“天演宗”哲学家严复,系福建省侯官县(今属闽侯县)人,初名体乾,改名宗先,字几道。

早年考入福州船政学堂,曾留学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地,归国后任天津水师学堂总教习,与夏曾佑等创办《国闻报》,鼓吹变法维新。

7严姓的来历

严 氏 历史来源 「严」源出 , 曹是为中国较为晚的姓氏之一 ; 避讳改姓。

据《元和姓纂》及《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严氏本为庄氏。战国时楚王侣,谥号为「庄王」,其支庶子孙逐有庄氏。

东汉时,汉明帝为刘庄,为讳避皇帝的名讳,令庄氏改姓「严」氏 ( 「庄」 ,「严」两字同义 )。西汉时的庄光后改为严光。

魏晋之际,有复姓本姓「庄」者,故有庄,严二氏之分。 家族名人 严嵩 (1481~1568) 字惟中,号介溪,明江西分宜人。

世宗时为相,揽权贪贿,斥戮异己,后被劾罢官,以子世蕃仍纵恣,籍没,寄食墓舍而死。嵩善书,工诗文,着有钤山堂集。

地望分布 甘肃天水郡,陕西冯翔郡,陕西华阴郡。 严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一十二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四。

寻根溯源 1、出自庄姓。据《通志•氏族略•以谥为氏》所载,东汉时,庄姓为避明帝刘庄之讳,改姓严。

2、据《元和姓纂》所载:“芈姓,楚庄王支孙,以谥为姓”。而芈姓又可追溯到黄帝后裔颛顼帝。

3、战国时,秦有严君疾,受封蜀郡严道县(今四川荥经),故以邑为氏,子孙遂然。 4、据《姓考》所载,古有严国,国人以国为氏。

5、丁零人姓。据《晋书》所载,后燕慕容盛时丁零人有以严为氏者。

6、少数民族有严姓。满、彝、土、锡伯、朝鲜等族均有严姓。

得姓始祖 严忌。严忌,本庄姓,为西汉名满四海的大学者、词赋家,后人称“严夫子”。

其著述甚丰,有辞赋二十四篇,但流传至今仅剩《哀时命》一篇,为哀伤屈原之作。史载,东汉时,因有明帝刘庄,故下令庄姓改他姓(古制皇帝名字非臣民所能用)。

严忌之姓严,亦为死后之事。严姓族人因尊严忌声誉,奉其为严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东汉时,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

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魏晋时,北方严姓多居于陕西、山西、河南、甘肃等北方地区,其中以陕西、甘肃严姓最旺,严姓发展史上的三大郡望:天水郡、冯翊郡、华阴郡皆出此二地。

可见,此期北方严姓发展之盛况。但随着后世战乱,更朝换代,进而导致严姓多南迁等原因,中原严姓渐沉寂,而南方严姓日益出锋露鞘。

唐代以后,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

明清时期,严姓多居于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沿海一线。另云南、广东等地亦有为数较少的严姓居民。

明代,有山西籍严姓,由大槐树迁河北、河南、山东、安徽等地(家谱是:茂 尔 学 光 善 朝 廷 俊 达 春)。清康熙年间,严姓始有从福建、广东等地渡海入台者,雍正和乾隆年间,入台者数量渐增,多居台北、苗栗、南投等地。

今日严姓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上述三省严姓比之全国汉族严姓人口逾半。 郡望堂号 据《姓氏考略》所载,严姓郡望主要有三个: 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 2、冯翊郡,治所在今陕西大荔县一带; 3、华阴郡,西汉时治所在今陕西华阴县东,南朝宋时移治今陕西省勉县西北。

堂号: “富春”、“调山”、“古秋”、“钤山”、“宜雅”、“四录”、“尺五”、“海云”等。 宗族特征 1、严姓为一典型南方姓氏。

2、严姓名人,文有文采,武有武略。其中文士多以清高和孝行见著于史,如西汉有一心闭门读《老子》的严遵,东汉有隐士严光。

武将有三国时严颜、唐时严武等。 名人精粹 严遂:战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

史载其初仕韩国,因与韩相侠累结仇,遂投齐。严遵:蜀郡成都(今属四川)人,西汉哲学家。

好老庄,精《大易》,遵从老子有生于无的思想,认为虚无是世界的本原,隐居不仕,以卜筮为生。著《老子指归》。

严助:汉代会稽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有贤德。时武帝求才,邵举助,帝拜为中大夫,后又任会稽太守,百姓称其为“会稽贤守”。

严光:字子陵,会稽郡余姚(今属浙江)人。少曾与光武帝刘秀游学,有高名。

后秀称帝,欲召光为谏议大夫,光隐姓埋名于浙江富春山,以垂钓自娱。严彭祖:汉代东海下邳(今江苏邳州)人,官任河南东郡太守、太子太傅等职。

早年与颜安乐同学于眭孟,精“四书”、“五经”,对《公羊春秋》的解说精辟至极,曾谈经于天禄阁。严绶:唐代蜀(今四川)人,官至尚书右仆射、太傅。

为政宽厚,所辖之地土马蕃息,境内安平。严 :北魏临晋(今陕西大荔)人,泰常中,官拜平远将军,封合阝阳侯,假荆州刺史。

太武帝时,以归化之功,除中山太守。严仁:邵武(今属福建)人,宋代诗人,好古博雅,有《清江矣欠 乃集》流于世。

严羽:邵武人,宋代文学理论家,著有《沧浪集》二卷,现传世作品有《沧浪诗话》一卷。严嵩:袁州分宜(今属江西)人,明弘治年间进士。

授编修,官至太子太师,专国政二十余载,陷害忠良颇多。其工诗古文辞,著有《钤山堂集》,刻《历官表奏》十二卷。

严嵩死后,其子严世蕃独揽朝政,卖官鬻爵,大肆挥霍,后为林润所。

因为严姓源于庄姓,所以说他们属于同一个家族。

严姓,源于庄姓,是中国南方典型的姓氏之一。史载,东汉时,因避讳明帝刘庄,改姓为严。奉严忌为始祖。魏晋时期,部分严姓恢复庄姓,故有“庄严一家”之说。严姓人口尤以湖北、江苏、浙江等省居多,三省严姓人口占中国汉族严姓人口数量逾半。

严姓,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7位。2007年,中国严姓人口总计220多万,居中国93位。2013年,通过对“全中国133亿人口的姓氏数据库(2008-2010)”的综合分析,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华夏姓氏源流研究中心发布中国最新版“百家姓”排行榜,严姓排名94位。

扩展资料:

严姓的迁徙分布

严姓主要由庄姓改姓而来,故一开始就分布广泛。史载,先秦时期,严姓氏族势小力弱,主要集居在西北部。到东汉以后,芈姓严氏的加入,发展很快,在中国江浙地区形成严氏的聚集区。这个时期,严姓多居山东、湖北、安徽、浙江一带。另四川、云南、贵州一带亦有严姓足迹。

魏晋时,西部丁零部和巴人的严氏同化为汉人,并在西北的冯翊、天水、华阴形成了三支望族,这是严姓发展的重要时期。

到唐宋时期,严姓已经广泛分布在长江流域地区,北方严姓虽经战乱,发展受到压制但还是有严姓名人凤毛麟角于史册,如唐代太府卿严挺之,出华阴(今陕西华县)。而南方严姓名人此起彼伏,宋时有严仁、严羽、严参,均邵武(今属福建)人,世称“三严”。

-严姓

唐末黄巢农民大起义,随后朱温、李克用又连年征战,中原战乱频繁。河南有个屠夫王绪,他聚众起兵,攻占固始。时蔡州秦宗权为了镇压黄巢起义,广招兵马,以王绪为光州刺史。固始县佐史王潮出身农家,智勇双全。王绪闻知王潮兄弟智勇,召置军中,任命王潮为军校。当时,秦宗权令王绪率军会击黄巢,王绪迟留不进,宗权因此问罪。王绪怕被秦宗权并吞,遂与王潮引兵南下,经江西进入福建,占据了临汀、漳浦等地。

王绪不善用人,对于有才能的将校,怕他们反对自己,常常借故杀害。唐光启元年(885)军队进入南安时,王潮对其前锋将军说:“我弃坟墓、妻子,变成像强盗一样的人,这是王绪所胁逼造成的,并不是我的本意啊!现在王绪猜疑心极重,很多有才能的将校都被杀害,我也朝不保夕,还能图什么大事呀!”前锋将军听后大悟,与王潮相扶而泣。乃选壮士数十人,埋伏在篁竹间,等王绪到来,跃出擒之,囚于军中。王绪被禁闭了一阵,便羞愤自杀。前锋将军等军士,共推王潮为主将。

王潮带兵纪律严明,不但深得军心,也受到福建人民的拥护。当时泉州刺史廖彦若为政贪暴,泉州人民为此受苦深重。当地群众便请求王潮前去讨伐。光启二年(886),王潮攻克泉州。福建观察使陈岩上奏朝廷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王潮减轻赋役,整军经武,形成了一支新的地方势力。

景福元年(892)陈岩病逝,范晖做了福建留后,暴虐无道。王潮乘机进攻福州,泉州人民自愿捐献粮食,补助军费。第二年,王潮的弟弟王审知率兵攻破福州。唐昭宗皇帝即任命王潮为为武军节度使,兼福建观察使,以王审知为副使。唐干宁四年(897)王潮去世,其弟王审知接替了他的官职。直至五代十国的后梁太祖朱温于开平三年(909)封王审知为闽王,王审知成为五代时闽国的建立者。

跟随王潮、王审知入闽建立闽国的,还有河南光州固始人庄锐、庄森兄弟。关于庄锐、庄森与王潮、王审知的关系有二说。庄快成主编的《华上沙庄氏族谱》,引庄翘俊(上沙庄氏第十八代孙)《修宗谱叙》云:“唐末黄巢作乱,森公与王审知同官,情感结为兄弟,率兵南移,至闽奉王审知为主帅,森为将军,分镇桐城(泉州),卜建巨业于永春。后世子孙,庄、王两姓,荷祖先大义,永不联婚。”庄翘俊的谱叙作于清嘉庆十二年(1807)。广东澄海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的《澄海百家姓》则云:“至唐末五代初,王潮率军入闽,中原的庄氏更大量涌入这个地方,使得福建的庄氏家族日渐繁盛。据《春阳庄氏族谱》记载:唐光启间,始祖森公,王潮之甥也偕入闽,择居于永春桃源里美政乡,地名蓬莱……”考证他们的年龄,王潮约生于唐大中九年(855),于唐光启元年(885)入闽,时年30岁左右;二弟王审郚随他入闽协助治军;三弟王审知出生于唐咸通三年(862),入闽时24岁。庄森生于唐会昌三年(843),于唐咸通六年(865)中进士,后任广东都督刺史,随王潮、王审郚、王审知三兄弟入闽时已经42岁。庄锐于唐广明元年(880)任提刑使(提点刑狱),他是庄森之兄,年龄肯定比庄森大。庄锐、庄森的官职、年龄都比王潮三兄弟大得多,为什么会随他们入闽呢?说是他们的外甥,倒有可能。庄锐、庄森的年龄大,但辈份小,母舅的召唤不能不听。总之,庄锐、庄森与王潮三兄弟的关系非同一般。笔者将二说并存,不作定论,旨在祈请庄氏贤人加以考证。

庄锐偕弟庄森随同王潮、王审郚、王审知入闽,协助王潮兄弟建立闽国,为开发福建作出很大贡献。庄锐后来定居五融(即福清)海口龙江桥头。传生三子:长子应祥,仍居河南光州固始;次子宝文、三子惟孝,其后代子孙分布福清、兴化、福州、连江、三明、闽北等地。庄森定居泉州永春(桃源县)湖洋,森公后裔家族鼎盛,后裔聚居皆为泉州要地,如泉州政府所在地庄府巷、泉港区政府山腰、晋江城关青阳,惠安城关螺城、漳州南靖县城等,家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共计四状元二榜眼,更是闽南、台湾、广东、海南及南洋各地的庄姓祖籍地, 福清县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在闽侯县南滨海处,南有海坛峡,隔海对面是海坛岛。古代属长乐县地。唐代系闽县,后置万安县。五代闽国为福清县。元代改为福清州。明、清朝复改为县,皆属福州府辖。

庄锐系庄国器之子,唐代光启元年(885)由河南固始偕弟庄森,随王潮、王审郚、王审知入闽。占据福州闽岭,辅助王潮兄弟征服全闽,有才能,有战功。后梁开平三年(909)太祖朱温封王审之为闽王。后来庄锐被授官宰辅(宰相)之职。庄锐以德辅佐治理抚缓七郡,政绩卓著,受民爱戴。

王审知在闽国统治二十八年,至后唐同光三年(925)去世。王氏兄弟崛起于起义军的中间,对民间疾苦比较了解,自己的生活较为俭朴。他们注意选拔官员,减轻赋役,发展商业,设立学校,与民休息。王氏兄弟出身低微,王潮、王审知两人在位三十多年中,施政比较清明,使当时福建境内始终保持着安定的局面。王审知去世后,他的后嗣一反先人之道,荒*暴虐,自相残杀,国内一片混乱。庄锐面对这种情况,毅然携家眷夫人金氏,同次子宝文、三子惟孝,隐居五融(福清)海口龙江桥头。庄锐在这块滨海之地隐居,后来成为庄氏发详地之一,子孙繁衍,门祚炽昌。

福清庄氏世系表(1—10世)

第一世:

庄锐,河南光州固始人。唐末僖宗广明元年(880),任提刑使(提点刑狱)。于光启元年(885)随王潮兄弟入闽,后定居五融(福清)。系福清庄氏开基始祖。享寿98岁。娶金氏,生三子:应祥、宝文、惟孝。

第二世:

庄应祥,仍居河南光州固始。

庄宝文,生五子:允颂、允秀、允宠、允应、允照。

庄惟孝,生二子:允文、允德。

第三世:

庄允文,生四子:富、长、寿、贵。

庄允德,生五子:克仁、克议、克礼、克智、克信。

第四世:

庄克礼,生二子:恭、敬。

庄克信,生一子:惟敬。

第五世:

庄敬,迁移犀塘蚭兜另创基业,开枝散叶。生二子:景成、景就。

庄惟敬,生一子:景成(庄敬、庄惟敬兄弟二人儿子都命名景成,其中一人名字有误)。

第六世:

庄景成,生二子:四、元秀。

第七世:

庄四,生二子:五、茂。

第八世:

庄五,生一子:正定。

庄茂,生一子:明宗。

第九世:

庄正定,生一子:福。

庄明宗,迁居福州连江县塔头,被连江庄氏奉为开基祖。生二子:朝、显。

第十世:

庄福,元代初年,由福清县江阴里犀塘迁居三明岩前镇忠山村,被奉为忠山庄氏始祖。生二子:天吉、达钦。

庄朝,复迁福清县江阴镇沙圹村,自行立谱。

庄显,生二子:文、章。 连江县位于福建省东部沿海,在闽侯县北、闽闽江口北岸,隔海对面是马祖列岛,为闽江口要地。唐代初置温麻县,后改名为连江,清代属福州府。

居住这里的庄氏,奉庄锐的云孙(第九代)庄明宗为开基始祖。

其世系为:

第一世:

庄明宗,字则诚,于南宋绍熙三年(1192)为避战乱,从尤溪迁居连江利安肇基。他性喜简淡,不事奢华,惟林泉什么乐。娶郑,郭两氏,生二子:朝,显。

第二世:

庄朝,复迁福清县江阴镇沙圹村另创基业。

庄显,生二子:文,章。

第三世:

庄文,迁居福建太宁(泰宁)。

庄章,生三子:太异,太野,太兴。

第四世:

庄太异,迁居连江县黄岐镇。

庄太野,迁居连江县上山下村。

庄太兴,生四,子:志,惠,慈,忠。

第五世:

庄慈,生四子:鉴,镝,录,铅。

庄忠,生一子:柔。

第六世:

庄鉴,生四子:敷,致,敬,澈。

庄镝,生三子:徽,永钦,肃徽。

庄录,生一子:徼。

庄铅,生三子:微,政,效。

庄柔,生二子:镇,银。

第七世:

庄敷,生二子:洪,淳。

庄致,生二子:沂,淑,濡。

庄敬,生二子:汉,浦。

庄澈,生一子:津。

庄徽,生五,子:演,泽,汶,澄,清。

庄永钦,生三子:伯源,伯潮,伯瀛。

庄肃徽,生二子:伯深,伯温。

庄徼,生一子:祭。

庄微,生一子:滔。

庄政,生一子:添。

庄效,生二子:治,泗。

庄镇,生一子:俨。

庄明宗之后代嫡孙,乔迁各地的有:

庄智(第八代)长子庄无举,迁居王波。

庄继显(第十一代)长子庄有春,迁居泉州城,系第五世庄忠后裔。

庄至(第十一代)第三子庄有家,迁居祖州镇禾斯洋墩,系第八世庄泽后裔。

庄有春(第十二代)长子庄柳官,由泉州城回迁连江县坑园乡,为坑园庄氏始祖。

庄士扬、字明杨扬(第十六代),由福清县海口蓝田迁居福建霞浦县下浒镇赤岐村。

庄士连、字志连(第十六代),由福清县瑶山村迁居本县下洋黄竹巷村。

庄成泉(第十七代)迁移浙江省温州瑞安县酒督乡。

庄成振(第十七代)迁居连江县丹阳。

庄增广(第十八代)长子庄朝开,迁居福建尤溪县。

据连江县塔头庄氏宗亲会1998年不完全统计,入连始祖庄明宗的世裔约有3000多户,2万多人。 三明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境内有白石峰,海拔1853米,陇西山1871米,紫云洞山1629米,罗钹顶1537米;有金溪、龙溪、沙溪分布其间。西部与江西接壤。铁路、公路、水路,星罗棋布,交通便利。是一处山清水秀、风景宜人的好地方。

三明市三元区岩前镇忠山村,是庄锐第十代孙庄福的后裔居住地。庄福于元初由福清县江阴里犀塘村迁居忠山村,被奉为忠山庄氏始祖,开基以来至今已传21代以上。其上传世系为:锐—惟孝—允德—克信—惟敬—景成—四—五—正定—福。

现将其一至五世谱系简述如下:

第一世:

庄福,字仁海,进土,曾任陕西监道(元朝道的监察官)。生二子:天吉、达钦。

第二世:

庄天吉,生一子:美。

庄达钦,生三子:得嗣、得续、得名。

第三世:

庄美,下传失考。

庄得嗣,生一子:良。

庄得续,生一子:寿榕。

庄得名,生二子:佛童,文星。

第四世:

庄良,下传失考。

庄寿榕,生二子:道应、文真。

庄佛童,生六子:安定、子亮、京回、子钧、子归、子玉。

庄文星,生二子:宗贵、宗富。

第五世:

庄道应,生二子:仙儿、仙寿。

庄文真,生二子:兴、庆。

庄安定,生二子:考、赐。

庄京回,生三子:喜、兴、旺。

庄子钧,生三子,宗茂、宗盛、宗易。 福州市闽侯县位于福建省东部,在连江县西南。城中多榕树,故别称榕城。汉代为闽越王都,后来设置冶县。东汉时改名侯官。隋代改为闽县。唐代又别置侯官县,同城而治。五代闽国王审知据此称王。南宋端宗(赵衐)亦即位于此。清代以闽县与侯官县并为福建省会及福州府所在地。民国时废府,改并二县为闽侯县。县城在闽江下游,依山临水,形势雄胜,有商埠在城南闽江中的南台岛。

居住在闽侯县南屿五都的庄氏,奉庄宣锡为开基祖。庄宣锡约生于明代天启三年(1623),约于清代顺治九年(1652)迁入南屿五都肇基。现有资料缺少其上传世系,其祖源属庄锐派下。现将其下传世系概述如下:

第一世:

庄宣锡,约于清顺治九年(1652) 迁入闽侯县南屿五都肇基,被南屿庄氏奉为一世祖。生一子:尔盖。

第二世:

庄尔盖,生三子:我重、我明、我信。

第三世:

庄我重,生一子:淑彩。

庄我信,生一子:淑□。

第四世:

庄淑彩,生二子:茂来、茂相。

庄淑□,生一子:民□。

第五世:

庄茂来,生四子:盛烈、盛文、盛明、盛腾。

庄茂相,生一子:盛雨。

庄民□,生一子:盛端。

第六世:

庄盛烈,生三子:建福、贞敏、贞捷。

庄盛文,娶杨氏,生二子:健宗、健连。

庄盛明,生四子:健金、健宁、健立、贞章。

庄盛腾,娶黄氏,生四子:贞新、贞顺、贞淩、贞材。

庄盛雨,生二子:贞理、贞道。

庄盛端,娶黄氏,生一子:贞衡。

自庄宣锡于清顺治年间在闽侯县南屿五都开基以来,已历350多年。历代子孙不忘先祖创业之艰辛,耕读兼顾,安家立业,子孙繁盛。

大店庄氏庄园

--------------------------------------------------------------------------------

发表日期:2005年5月20日 已经有645位读者读过此文

大店庄氏庄园位于城北15公里大店镇。

自明初庄氏迁陟到此,世代耕读。

先后产生了庄谦、庄瑶、庄陔兰等一大批历史名人,门庭显赫,有七十二家堂号。

地跨鲁、苏、皖三省,有“人行十日,不吃他家饭,马行千里,不吃别人草”之说。

庄园建筑规模宏大,错落有致,风格典雅华丽,比四川大邑刘文彩、牟平牟二黑庄园还辉煌,还出名。

只可惜由于历史原因,绝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

解放战争时期,1940年以后,一一五师司令部、华东局和华东军政大学都驻在庄园内,1945年8月13日,山东省 在这里成立,当时成了山东省党、政、军指挥中心。

现在庄园建有“一一五师司令部纪念馆”、“山东省 纪念馆”。

庄氏的迁徙

--------------------------------------------------------------------------------

发表日期:2007年1月19日 已经有166位读者读过此文

先秦时代,庄氏族人已经向各地迁徙。

司马迁的《史记》中有清楚的记载。

楚国有庄豹、庄峤、庄辛,宋国有庄周,齐国有庄暴。

据姓氏学者考证,庄峤一作庄豪,相传为楚国名将。

楚襄王二十五年左右,庄峤率军由黔中向南进攻,越过夜郎,直达滇(今云南滇池附近)。

后因为交通为秦所阻,庄峤在滇称滇王。

东汉时期,因明帝名叫刘庄,人们讳庄字改庄姓为严(因庄与严音相近)。

魏晋之后,部分严姓人恢复庄姓,但仍有一部分继续姓严。

米氏出自楚庄王之族,由庄姓改姓米。

宋末由河南(今洛阳)避乱迁至山西,明初迁到山东曹州。

1855年黄河北迁之后,他们回到庄周故里褚庙和陈胡庄等地。

米氏自十四世迁来以后,现已传至二十二世,历八世,有

请问我们温州泰顺的庄氏的历史是怎么样的?

  我们现在把新年的第一天称为“元旦”。“元”字原是“第一”和“开始”的意思,“旦”字的原意是天亮或早晨。但在历史上,元旦到底指哪...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