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氏族谱》与《束氏宗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09-22浏览:5收藏

《束氏族谱》与《束氏宗谱》,第1张

近日得到两本束氏谱书,一本来自山东,汶邑《束氏族谱》,宣纸仿古装订。是宗亲束松在微信上看到我写的寻根溯源的文章,提出赠送一本于我。

宗亲在年前的腊月29发的顺丰,但是正月里遇上了全国性的新冠肺炎疫情扩散,快递直到2月14日(正月21日)才送到。

谱载:山东汶上束村是束姓的一个较为古老的聚居地,已历世代。

束姓自出之祖疏广(汉宣帝时太子太傅)世居东海兰陵(今山东枣庄市峄城区),后逢王莽篡汉立新,四世孟达公避难元城(河北大名束馆镇),行程千里有余。

疏踈同为异体字,孟达遂去足为束,束姓由此得来。

故孟达公为束姓肇姓之祖。

晋尚书郎束晳之后,子孙散而之四方。唯南阳一望特开于世,故有“望出南阳”之说。

此南阳始于太傅公为兖州治南阳,非中州(河南)之南阳。

汶上县志记载,春秋时泰山以南谓之南阳,汉时汶上为兖州东阳平郡属地,后取汶水在上之意,改名汶上,秦置阳平郡。

迁居疏广公封地宁阳县东疏、西疏村,传二世后,至七世祖,又迁汶上沙沟束村。

后世有从束村迁往全国各地。

另一本《束氏宗谱》是补经堂丹阳三城巷支续编。来自丹阳三城束宗亲联谊会的束沛泉老先生,先生曾担任过丹阳咸味副书记一职。

这本书还未来得及细看,容后再叙。

1 以让为话题作文400字

你好! 给你一篇作为参考。

浩瀚的银河,任凭星球翱翔;宽阔的天空,任凭鸟儿飞翔。世上万物都有一个属于他们自己飞翔的空间,那是放松心灵的天堂,那是思绪横飞的殿堂,那是灵感来源的宝塔,那是有着奇思异想的异度空间。

心灵的空间,使我忘去尘杂,给心灵一个休息的地方,使它也可以喝上一杯清新美味的茶饮。

那里清澈如镜,那里花香扑鼻,那里是一个世外桃源,那里是一个美好的天堂。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心灵的空间,每当我们厌倦尘世的喧闹与嘈杂,丑陋与黑暗,就去那里小休一下。

听鸟儿诉说快乐的秘籍,听鱼儿讲述悠闲的奥秘,听树儿告诉你坚强的真谛,听小草细述一段不朽的传奇。

放松的空间,任我玩耍,快乐,笑声陪伴身边。 听一段抒情的音乐,画一幅美丽的图画,看一部那久违的动画片,去体验一下孩子们的天真与快乐。

当我们埋头苦干与工作和学业之中;当我们挑灯夜读于题海之中;当我们奋笔疾书于书本之中,此时,不妨让我们画上一个小小的逗号,让我们小小的停顿一下,去赞美一下人生的美好,去感悟一段人生的真谛,去眺望一下窗外的风景,去放松的空间里坐一坐,不需要太多的时间,一下就好,让我们的头脑放松一下;让我们的心情放松一下;让我们的神经放松一下,让我们整个人都放松一下。

思考的空间,思绪万千,那里有新颖奇特的创意,有独一无二的想法,有无与伦比的灵感。

当我们没有思路的时候,当我们没有创意的时候,当我们没有灵感的时候,当我们没有想法的时候,我们可以去思考的空间找找,或许你会有巨大的收获。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我们都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飞翔的空间。

学会预留空间,是艺术的规律;我们应懂得放飞自己去享受美好的人生。我们应学会放飞自己去探索宇宙的奥秘,我们应该懂得如何去把握自己的人生,我们也应学会如何去给自己留下一个空间。

我们在空间中行走,我们在空间中奔跑,我们在空间中畅想,,我们在空间中遨游。我们预留空间,我们享受空间,我们的人生绚丽缤纷,我们的人生浪漫多彩。

2 以让为话题 作文 急

(让)

ràng

不争,尽(jǐn)着旁人:让步。让位。谦让。

请:让茶。

许,使:不让他来。

任凭:让他闹去。

被:让雨淋了。

索取一定代价,把东西给人:出让。转(zhuǎn)让。

闪避:让开。当仁不让。

责备,谴责:“二世使人让章邯”。

古同“攘”,侵夺。

笔画数:5;

部首:讠;

笔顺编号:45211

解释一

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解释二:

让指谦让、礼让。对人的谦让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

《孟子·公孙丑上》:“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解释三让:姓的一种

让姓

让姓并不是中国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较早的姓氏书籍中已有记载。

考证

让氏已知的主要有四个较大的分支,可考证的源流有陕西省榆林市靖边县黄蒿界乡庙湾村,以及山东省巨野县麒麟镇薛扶集村,;另一支源自下文所述湖北武昌的让氏,还有山西的一个分支;其中有两支据各自家谱记载两支均传十八世左右;其余两支均无家谱传世,另外在各地还有人数较少的难以考证源流的族群分布。

湖北武昌让氏家谱

姓氏由来:

明惠帝因燕王棣造反,焚宫时逃亡而出。其后,滇、黔、巴、蜀间,皆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世遂以帝为逊国云。逊者,让也,让之肇姓,实取义于此。

昭穆:

老字派,「文斯有凝兴宗庆」;

新字派,「德可延世泽勤必振家声」。

郡望堂号:江夏郡

姓氏家谱:让氏家谱

历史名人:让銮, 让廉

解释三

有 责让,责备 的意思,

如高启的《书博鸡者事》一文中 “因故让之”

3 以让为题的作文,带一点感动的事,400字

爱的调味乳

星期日一上午,我就看见外婆在剥花生,砸核桃。

外婆今年70岁了,坐在小凳上,把一颗颗花生剥开,看长虫没有,发霉没有,一粒粒地凑进眼前细细看。她把大的放进一个大盘里,小的放进一个小盘里。她的手

轻松地剥着,专心地选着,细细地看着,不让一粒霉花生混进盘里。剥完了,选好了,把花生洗干净后放在铁锅里加油炒。她把小粒的花生先炒,她说:“混在一起

就炒糊了。”外婆专心地炒着,快活地炒着,嘴唇一张一张的,像是香得她也想吃一样。一会儿功夫就炒好了。

外婆炒好花生,又用小锤在案板上砸核桃。外婆一锤一锤地砸着,费力地砸着,黑白相间的头发一飘一飘的。我一直看着外婆,奇怪地问:“外婆,你又吃不了花生

和核桃,炒这么多花生、砸那么多的核桃干吗?”外婆笑了笑,说:“你大姨最喜欢吃花生,你妈妈最喜欢吃核桃,她们明天去旅游,我给她们一人装一点儿,让她

们带上。”

平时大姨和妈妈每天晚上6点钟一定会到家的,今天都7点了还不回家。快8点了,大姨和妈妈才敲门回来。她们两手都提着大包的东西,我连忙跑过去接。哇!都

是好吃的东西,还有一包热气腾腾的包子呢。妈妈高兴地说:“总算等到了这笼小笼包子,好多好多人排队买。”我问:“我不喜欢吃包子。你们不是也不喜欢吃包

子的吗?”大姨说:“外婆最喜欢吃小笼包子了。妈,趁热,快来吃!”

我看见,外婆吃着热腾腾的包子,眼里含着泪花;大姨妈妈看见外婆炒的花生、砸的核桃仁,眼里也含着泪花。

4 以《让》为题目的作文300~400字

这是一节自习课。

中考就要来了,一套又一套的模拟试卷似乎永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431336132远也做不完,这原本闲适的自习课骤然变得充满了“战场”的紧张气氛。我,正趴在课桌上,与试卷 “斗争”。

正当我又解决了一道难题暗自兴奋之时,耳边传来一个声音:“你一干什么呢?”循声望去,原来,旁边一位同学不小心碰了同桌的手。这本是一件无聊的小事,多数同学看两眼就继续做试卷了。

但我早就做烦了,索性将卷子丢在一边,专心观赏这出“小插曲”“你挤 嘛?让给我一点位置都不行啊?”“对不起!对不起!”撞人者自知理亏,只得一个劲道歉。但被撞的偏不轻易罢休,继续说道:“你看看,我试卷都被你弄脏了。

你坐过去点,给我让位置!”他越说越激动,最后还伸手推了一下。这下,撞人者也生气了:“推什么推,我就不让,挤死你!”说着,也推了一下对方:眼看,他们两个势必要打起架来。

看着这样的场面,我突然想到了“蛐蛐”。眼前,他们两个不正像两只狭路相逢,却又互不相让的好斗的“蛐蛐”吗?我有点震惊,给对方让点位置,不过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他们却因此而大打出手,实在好笑。

然而,仔细想想,生活中,这样的事还会少吗?你看,人们不正时时刻刻都忙着争抢“地盘”,互不相让吗?为了停车,为了买票,为了公交车的座位……人们也许早就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认为别人都应该谦让自己,却从不让他人一丝一毫。古仁人们待人接物的准则,中华传统的美德,早就被他们抛在了脑后。

“吵什么吵,都让一点你们会死吗?”突然,班长的一声大喝,让我从遐思中回过神来。刹那间,两只“蛐蛐”的争斗停了下来,忽然变得彼此谦让了——只见他们一人占据桌子的一角,中间空出了一大片地方。

我觉得无聊了,提笔继续做试卷。忽然,手臂好像被人撞了一下。

我眉头一皱,脱口而出:“你干什么呢!”。

5 求以“让”为话题的作文

谦让作为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在处处讲求竞争的现代社会,似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主张谦让的人说“谦虚忍让不仅是修养好更是大智慧。”反对谦让的人说“谦让早就过时了。弱肉强食,竞争就该当仁不让。”不过,不可否认的是类似谦让的事情在你我身边似乎已很难发生了。无论是乘车、购物、排队、买票,还是与人合作、相处,优先考虑个人利益不仅是人性使然,也是现实生活所激发出的人生存的本能。梁实秋曾在一文中写道:“小时候读到孔融让梨的故事,觉得实在难能可贵,自愧弗如。有人猜想,孔融那几天也许肚皮不好,怕吃生冷,乐得谦让一番。我不敢这样妄加揣测。不过我们要承认,利之所在,可以使人忘形,谦让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孔融让梨的故事,发扬光大起来,确有教育价值,可惜并未发生多少实际的效果:今之孔融,并不多见。”难道谦让真的过时了吗?当然没有。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需要谦让精神,这个时代也呼唤谦让精神,今天,谦让不过时。

清朝时,有一大户人家想垒一道院墙把自己与邻居家隔开。为墙基的位置,两家发生了严重的冲突。大户人家虽财大气粗却因不如邻家子孙繁盛而吃了眼前亏,深感面子不保,马上给在京城做大官的儿子写家书一封,细述了家中烦恼,要求儿子快返乡想办法整治邻居一下,为家族捞回面子。这位在京高官见信后迅速给家中回了一封急信,信中语重心长地说明远亲不如近邻的道理,并在信尾文采飞扬地写了四句话:“千里捎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大户人家见信后深受教育,迅速与邻家修好,并决定两家之间不再垒墙,永不隔心!正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谦让不是吃亏,是给自己留有余地。

有一则公益广告,除了人们拥挤在公共汽车门前,始终是画外音,一男一女为了自己能先挤上公共汽车而与对方大吵起来,一位老者则平心静气地劝告两位年轻人“把心放宽就不挤了”。

这两个故事都体现了谦让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与一位为人极其乐观豁达的朋友讨论谦让的问题。她说谦让实际上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处世哲学,因为谦让有时不仅可以化解矛盾,还体现了为人的一种风度与涵养。“不争”就是心境方面的一种修养。现代社会要求人必须积极进取,没有人愿意主动让出自己的利益给别人。谦让并不是说不去面对真正残酷的竞争,这与个人能力无关,而是因为谦让寻求一种内心的平和,内心平和才会静,心静才能生出大智慧。抛开斤斤计较的睚眦必报,谦让展现出的气度与修养、个人魅力会增加自己的人缘,获得更多信任与好感,谁说不会给自己留有更多发展的空间与机会。

当然谦让也是有选择性的。有些事情,即使我们谦让了也看不出丝毫修养,而且在我们谦逊礼让过后,事件所附带的影响难以衡量,它所产生的不良因素会困扰我们的心灵,挥之不去。例如爱情是彻底自私的,恋爱或许需要天才,需要分秒地进行比赛。恋人之间相处可以谦让,但是爱情本身来不得谦让,千万别以为自己的谦让是伟大,事实上这不但伤害了自己,更是对对方的不尊重。再例如工作中一项任务,明明自己可以胜任,却要表现出谦让的礼仪,我推你,你推我,明明自己可以做得很出色,却还要退居幕后,似乎就变成了一种虚伪的生活态度,纵容了名不符实的欺骗,这何尝不是自欺欺人。“不谦让,并不意味着捣乱,或在需要协调配合的工作中互不相让、暗地使绊子。不谦让,更多的是种精神上的自信,我行,我来,而不是人格上的萎缩。工作的协调配合是需要无数不谦让之人的有机组合,而不是谦让之士的一盘散沙。”所以,有些事还应当仁不让。

这是否又与我们所主张的谦让有所冲突呢?其实不然。“谦让了爱情可能误人误己,甚至令自己遗憾终身。而当一个企业、一个集体在需要协调配合的工作中,其员工处处表现出强烈的互不相让的行为,那么这个企业、这个集体任何一项工作都会因为内耗而增大成本。”谦让不是拿原则做交易,而是要始终站在大局利益角度看待个人利益,当大局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应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大局利益。

朋友在教育自己家孩子时曾说过,只要是自己喜欢的想要的,就别轻易放弃,也别谦让给别人。没错,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学会为自己争取。但事实上谦让对现代人来说更多的是自觉遵守一种秩序。而这种秩序的遵守,于人于己都会带来方便。大凡世间万事,无不是争则不足,而让则有余。你看谦让过时吗?

6 以“让”为话题的作文

狭路相逢"让"者胜

让人,让出一份安全;车让车,让出一份秩序;人让车,让出一份文明;人让人,让出一份友爱。在现实生活中,这类“让”的现象实在很多。在家庭中,可以让出浓浓的亲情;在校园里,可以让出深厚的友谊;在社会上,可以让出和谐的天地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光辉历史,拥有悠久的文化传统与浓厚的道德积淀。一贯主张的以德服人”警世格言之中,闪耀着谦让美德的光华。儒家曾将“让”与“温”“良”“恭”“俭”相并列,作为传世经典一直延续至今。一个小小年纪的孔融就知道让梨与弟弟,一只小小的梨也能透视出一个人谦让的美丽。

当今时代,是一个充满了竞争的时代。如何在竞争大潮中脱颖而出?是每一个竞争需要考虑的问题。有时候或许以退为进,保持让的风度,却是使对手折服的最佳方式。

那是一次公开性竞选,美国某一个州的州长的角逐已经进入了白热化阶段。现在只有两个人的竞争。当其中一位候选人在台上发表 的演讲时,另一位竞争者却静静地坐在后排的一个角落里微笑着为他鼓掌。而当他演讲时,只是缓缓地走下阶梯登上演讲台。依然保持那份微笑,郑重地说了一句:我为我们的国家有如此杰出的政治家感到骄傲。谢谢。台下沉默了几十秒后便爆发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最终,他以高票赢了这次选举。人们原以为他有许多慷慨激昂的演讲词,可他只讲了几句话,但这几句话却字字敲在听众的心上,连他的对手也输得心服口服。

强者相争,胜的只有一方,这种战争不免有些残忍。可如果像这位“以让为进”的候选人一样,换个角度去思考每一次竞争,为自己的对手而喝彩,不是一种获取胜利的艺术吗?如果不是寻找对手的不足,苛求对手的言行,而是带着欣赏的眼光去审视对方,带着赞赏的口吻云肯定对方,带着认同的态度宽容对手;那么,反而会使自己的形象高大起来,会使的自身的竞争力强大起来。

狭路相逢,两者较量,败的只有一方。这种战争对于败者更为残忍,可是必要时让出一点空间来给予对手,避免毫无价值地苦拼到最后,输得漂亮一些,败得“体面”一些。这种智者所为,不也是一种境界吗?不也是一种大胜吗?

朋友,面对对手,有时需要侧开身子,优雅地张开臂膀,道一句please!

7 以我想让什么为题写一篇作文400

我想让世界更美丽

这个世界本身就多姿多彩。但我想让它变得更美丽。

瞧,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天上还有几只可爱的小鸟吱吱喳喳地叫个不停,给天空带来了一丝生机和活力,给人带来了一点希望。

一个巨大的海浪向沙滩上的人们打来。一波接一波,十分壮观。金黄金黄的沙滩,碧蓝碧蓝的海水像一块清纯的祖母绿宝石。沙滩上开满了小花。不信,你瞧!一把把彩色的遮阳伞不就像一朵朵色彩多姿的小花吗?。

城里的夜晚,一盏盏彩灯亮了起来,就像是由珍珠和各种宝石串连起来的项链,多美啊!

可是,我想让世界变得更美好,因为世界正面临严重污染的危险。我想只有无污染,自然的环境,那才叫美。

我想让世界的天空更美,空中有个巨大的花园,风一吹,花瓣就落了下来,多美啊;我想让世界的大海经常换衣裳,一下红、一下白、一下绿、一下黄,多妙啊;我想让世界的城市更清新,制造出某种机器来处理所有的废气,多好啊;我想让世界的……

我想让世界变得更美,更灿烂,让地球成为宇宙中灿烂的东方明珠。

我想让天空更蓝。

凉风席席的一个晚上,我躺在椅子上。凉风吹过我的皮肤,微微凉的,感觉好极了。再仰望天空,却不见了满天的繁星,只是一片黑暗,给人感觉阴森森的。这样实在是美中不足呀!

我的眼睛一直望着天空望出了神。脑海中突然回忆起了小时候的天空。我躺在草地上,看着天空。天空是那么蓝,蓝得让人找不出有哪种颜色可以和它相媲美。那样的天空可以让我一直躺在草地上而不离开,这样会持续好几个小时,直到吃晚饭。

到了晚上,吃过晚饭以后我就躺在院子的椅子上看天空。那时的星空满是星星,颗颗都释放出它的光亮,美极了。有时它还眨着眼睛,一副惹人怜的样子,想不喜欢都难。这时,妈妈走过来了,我依偎在妈妈的怀中看着天空,我对妈妈说:“妈妈,这天空真美呀!”

“是啊!”在妈妈肯定的回答中我对天空就更加喜欢了。

可是,好景不长。就在以后的几年,科技的飞快发展,对天空造成的危害就越来越大了。工厂的浓烟,汽车的尾气以及电冰箱工作时产生的氟气,都威胁着天空,使它失去它原有的光彩。

虽然科技的发展让人们的生活更加好了,但是同时却破坏了我们生存的环境,这是一笔不划算的交易。发展绝对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现在我已经很难见到以前那蔚蓝的天空了,也很难再看到那满天星斗的天空了。

但是我不甘心,为天空不甘心,真的只能这样了吗?这就是结局吗?不,不会上这样的。我相信经过所有人类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又见到久别的蔚蓝的天空的。

8 以‘让’为话题作文350字

生活,让我懂得了分享

分享,是一件快乐的事,有好的东西就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记得去年秋游的时候,我们先到番禺博物馆参观,然后到长兴农庄野炊。

在番禺博物馆参观完后,我们就来到了长兴农庄。在长兴农庄里,我们都玩得非常尽兴。

中午,同学们玩累了,我也累了。有一些同学在炒菜,有一些同学则坐在水泥做的桌椅上吃零食,我在一旁看他们炒菜。看了一会儿,我觉得肚子饿了,就吃起零食来。吃着吃着,忽然有一个同学跑上前来,对我说:“让我吃一点你的零食吧,好吗?”我说:“不行!”他用哀求的眼神对我说:“为什么?就给我一点点,一点点而已,好吗?”我还是坚持:“不行!一点点也不行!”他生气地对我说:“我鄙视你!不行就不行!我找别的同学给!”说完,他就气匆匆地跑去找同学,他找的那个同学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我看着他们高高兴兴地分享食物的样子,真惭愧。犹豫了一会儿,我走了过去,说:“我也要和你们一起分享食物。”那位同学说:“嗯 ,好吧!”

从此,我和他就成了要好的朋友。做人就应该这样,有好东西应该和大家一起分享。

9 以“让”为题作文300字以上

“请”“谢谢”“对不起”是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礼貌用语。别看他们只是三个普通的词语。却在沟通人与人的关系中起着纽带的作用。它可以使人们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便社会中多几分宽容,多几分谅解。这全都是由一个“让”字。学会宽容别人,谦让别人,有了“让”可以让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那是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去粮油店买米,一路上平来人往,他顺着人流来商店。买完米后,一溜小跑,返回大街上,冷不防,一辆车飞快向他驶来,他急忙向一旁躲,可是晚了一步,自行车已到了他身边,一下子把他撞倒在地,大米撒了一地,他的膝盖擦破拉一层皮。那骑车的人也倒在地上。那人见这种情景,不但没有说对不起,反而怒气冲冲对他说:“你这个小孩怎么往车子上撞?”他的气一时涌上眉毛一横。心想:这人怎么这么不讲理,便忍住痛站起来,理直气壮地说:“明明是你的不对,怎么还怪我?”那人一听火气更大了,恶狠狠的对她说:“马路上人这么多,谁让你走这么快?”这是,周围人议论纷纷:“这人这么不懂事,跟小孩一般见识”“这样少白有什么好处,干脆道个歉算了。”听了人们的议论他的脸“刷”一下子红了。是呀从上学就学礼貌用语,关键时刻怎么不用拉?他惭愧的低下头,轻轻的对那人说:“对不起,请原谅。”那人一听,愣了一下,又急忙摇手:“不,不,是我不对,我应该向你道歉。”说着,那人从口袋里掏出20元,微笑的送到他手上对他说:“这是陪你的大米钱和医药费你膝盖都受伤啦,真是对不起。”“不,你的车子也要去修,这钱,你还是拿去修车子吧!”他连连摆手,可是,那人还是把钱塞到他的衣袋里。趁那人转身之际,他又把钱硬塞到那人手提包中。他俩看着彼此澄澈的眼睛,都欣慰的笑啦。

其实有时候低头并不是坏事,而是让你学会包容别人,在别人的角度想想,将心比心,别人也会对你宽容,社会就会更和谐。

  兴城的满族赵姓,极有可能是爱新觉罗氏。

  兴城的爱新觉罗氏,随着清初旗人的大量迁入定居,不止一家。在宁远州,他们有着特殊的荣耀。我所知道的兴城爱新觉罗家族后裔就有这样一支。

  爱新觉罗·云章,生于19世纪80年代,住在古城南二街,属正黄旗,正黄旗是八旗中地位较高的一旗,皇太极就是正黄旗。这一带的老人都称云章为“云大人”。这个云大人当年可了不得,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取得过功名,写得一手好文章。

  民国成立后,爱新觉罗这个姓除了溥仪的近族还在用外,都改汉姓了。清朝旗人的名字很有特点,比如爱新觉罗·云章,字沛然,就常称为云沛然。

  云先生还有一个汉族名叫肇云章。为什么姓肇呢?原来,还在清朝未亡时,就有很多爱新觉罗子弟取了简化姓,以和皇室疏远者为多。爱新觉罗在汉语中意为金,于是有人就取姓金。此外,姓罗、艾、辛的也有,都是取原姓中的某字或谐音,但姓得最多的是肇。肇姓在东北仍属满族姓氏,只有爱新觉罗氏的后代才有资格姓此姓。为什么用这个“肇”字呢?原来,爱新觉罗的满文与汉字中的“肇”字形体相近,到了清末,会写满文的人越来越少,许多爱新觉罗氏的后代就取“肇”为姓,渐渐流传开了。

  民国成立后,“肇”姓太显眼,一提“肇”姓人们都知道是爱新觉罗家族的后代。当时全国排满,姓肇的在仕途上容易受排挤,写起来也很繁琐。于是,肇云章先生干脆改写作赵云章了,以后云大人在外做官用的都是这个名字,他的字“沛然”仍然保留。

  赵云章后来做了高官,他凭着自己的才华在直系军阀王承斌手下任职。王承斌也是旗人,和赵云章都在兴城南街住,是少时的伙伴。赵云章出仕,就是受王承斌邀请。赵云章曾任直隶省政府秘书长,在天津办公,后又任直隶督军署的少将秘书长,是军阀部队中的文职将领。这种身份,在当时全国爱新觉罗家族后裔中极其罕见。

  赵云章在位时,对自己的亲属中有能力的也多加关照。他有一位叔伯叔,比他年纪还小,叫爱新觉罗·骏轩,后来叫赵骏轩,前去投奔他,赵云章尽其所能,委任他为直隶督军署兼直隶省政府总收发。那时省军政两署的总收发不光是收发信件,各种文电、接待、通报事宜,都归这位赵骏轩先生管理。

  赵云章与王承斌还是儿女亲家,赵云章将自己的一个女儿许配给王承斌的儿子,这个女儿人们习惯称之为“云大**”。1924年10月王承斌失势下野,赵云章也赋闲在北京,后来在外地逝世了,据说他的后代有的已移居美国。

  赵云章还有个女儿值得一提,她叫赵志萱,是真正的大家闺秀,名门后代了。据有关资料记载,她生于1917年,曾在南开女中、辅仁女中、燕京大学等名校学习。期间接受先进思想,1936年5月加入中国***。抗战时到延安陕北公学学习和工作。抗战胜利后被分派回东北,成为党的一名优秀干部。1980年患病逝世。

  请把你家的家谱排字与其对照,如果相同,爱新觉罗氏无疑!

光姓分派序(《光氏宗谱》原文节录)

姓氏传承:由于舜政治清明,周建立伊始,即封舜的后人于陈(今河南省)。春秋末,陈衰落,王族陈完奔于齐,以田为氏(田、陈二字通假)。经多年创业,兼及乐善好施,借粮予民以大斗,收贷则以小斗为凭,逐渐取得齐人信赖,宗族重新兴旺,终代姜氏(吕尚后裔)而为齐国主宰。后田氏一支至燕,战国末出了一位为仁为义敢为的侠者,即肇姓之源,先祖田光。田光激于义愤,将荆轲引荐给燕太子丹刺秦王。秦灭燕后,彻查此案。田光后人遂以父名为子姓,远避山西(此处暂存疑,有待考据),故绛郡(今山西省内)为郡望。元末战乱,山东等处十室九空,惟山西一境偏安,人烟繁庶。明朝建立,强令山西民众移民鲁、皖等处,此即史称的“大槐树移民”,光姓族人亦有在其中的。山东滨州阳信一支概略为:明洪武元年由山西乐平(今山西省昔阳县)迁入山东,居于今阳信县流坡坞镇光家村。先人光士忠,以行医济世造福一方。三世祖光宏曾任明南城兵马司指挥,茔位于大光村正西兵马坟。(据说前几年曾有护心镜出土,);五世祖光祖历山西五台、直棣河间、陕西米脂三邑知县;七世祖光懋,历任户部观政、授真定府推官、兵户吏三科都给事中、升河南左参政,茔位于村正北五里,张铁匠村南,文革前有石人石马等遗迹,村老学校曾取去石碑一块(未查),现墓前神道已荡然无存,仅存光懋先祖夫妇丝绸画像两副,因年代久远,抱着为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联系县文化馆代存至今。九世祖光浚明,字子亮。乃一大书法家,又擅花鸟画。县博物馆存有其对联一副,留有“福字入木”、“一字抵千金”等佳誉。十世祖光岳奇,擅做诗,现家谱载有近百首,著有《丹志丹》一书。光家村现存明崇祯年族谱一部共四卷,其中对桐城光时亨崇祯七年中进士后、认祖归宗有详细记载,清光绪年手抄本家谱一部(共四卷)。桐城光氏则为光姓另一比较大的支脉。大致在明初(存疑待考),安徽祁门有光姓六兄弟,其中的老大、老二和老六后迁居桐城,被尊为桐城光姓的三位一世祖,称西光(老大、老二的后代)、东光(老六的后代)以为别。明、清以至民国,桐城光姓均为当地望族,子孙以好学上进而知名,人称“书香门第,桂花之家”。

译文

据昔阳《光氏宗谱》记载:今天下光姓多矣,推而广之,无非我始祖之所自出也,但代远年湮,失次者难稽耳。姑即其目前之所知者而言之,直隶邢台县一股,始祖讳宗,次支之所出也;邢台石善村、银锅村,长支之所出也;京东口外光氏最多,乐平之所出也,至平定州,长支之所出也;和顺县立碧村,乐平之所出也;大明洪武初年,祖讳士忠至山东信阳县居住,其分派更多;章丘县之始祖讳刚,历城县之始祖讳荣,桐城县之始祖讳惟乃皆信阳县之始祖所出也。今山之东西并直隶口外历代相传,又不知几多分派也。然子孙虽繁衍无穷而合天下惟吾一族光姓焉,总而计之,皆我古燕处士田光肇祖之苗裔也。

  http://memnetorcom/wjx/familytreeaspid=159&name=刘 刘姓最古老的发源地在今河北唐县。这里是远古洪荒时代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勇敢征 服自然的古老刘姓子孙生活、栖息的地方。刘姓有“王者气象”,刘汉王朝构成中华文明 的第一个高潮,自此中华民族之主体被称为汉人、汉族,中国的语言文字被称为汉语、汉 字。上帝对刘姓实在太垂清了,他把奠基中华文明基础的重担交给了刘姓子孙。 高扬巨斧——刘姓的最原始根蒂 树有根,水有源。

  作为中国第四大姓的刘姓,它的根和源到底在哪里呢?中国虽然有“张 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但倘若你去问别人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恐怕时下的人们, 甚至就连刘姓族人也鲜有能明确回答你的!

  那 么“刘”字到低代表什么意思呢?我们不 妨借助汉语古文字学和现代语源学的钥匙,从“刘”字的字源着手进行寻根溯源。 刘字的原始形象 人们在介绍刘姓时常说:“姓刘,文刀刘”。这便是今天人们看到的,代表着华人世界数 千万刘姓族人的血缘徽记刘字。

  其实,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刘字,只是在中国大陆和新加 坡等通行的现代简化字。看到这里,我们就会明白:要探究“刘”字的原始形象和最早的 意义,不能只看简化汉字,而必须看繁体的“刘”字。在中国人们现在所知的最古老的汉 语文字是甲骨文和金文。遗憾的是无论是在甲骨文、金文还是刻在陶器上的陶文中,我们 至今都尚未发现“刘”字,令人奇怪的是在现在中国最早的字典——东汉文字学大师许慎 著的《说文解字》中作为当时堂堂国姓的“刘”竟无处觅迹。有人认为,这是出于避讳的 缘故。

  现在见到的最古老的“刘”字形体是汉代的小篆和隶书。 战斧——刘字的本义 在现代汉语里,“刘”字除了用来作姓氏外,别无其它任何意义。因此,很少有人能解释 得出来刘姓的刘是什么意思。 其实,在古代汉语中“刘”字有着极其丰富而神奇的含义。根据《辞源》、《汉语大字典 》、《汉语大辞典》等当今世界上最权威的汉语文字辞书的统计,“刘”字在古代有多达 11种不同字义和解释。 一、名词,斧钺一类的兵器。《广雅·释器》:“刘,刀也”。《正字通·刀部》也解释 说:“刘,钺属”。 二、动词,诛杀、杀戮。《尔雅·释古上》说:“刘,杀也”。 三、动词,克、征服。《尔雅·释古上》又说:“刘,克也”。 四、动词,陈、铺陈。《尔雅·释古上》又说:“刘,陈也”。 五、动词,凋残。《中文大词典》说:“刘,树木枝叶稀疏而不均也”。 六、名词,指一种果树,也叫“刘子”。《尔雅·释木》说:“刘,刘木弋”。郭璞注释 说:“刘子,生山中,实如梨,酢甜核坚,出交趾”。 七、形容词,通“ 忄刘 ”,“女刘 ”,美好貌。 八、通“浏”,回也。《淮南子·原道》:“刘览偏照,复守以全”。高诱注释说:“刘 览,回观也”。 九、与“镏”字通用。《集韵》“镏或作刘”。 十、地名,《左传·隐公十一年》记载:“一取邬刘……”。这个就是地名,在今河南郑 州附近。 十一、河流名,《水经注·洛水》记载:“合水北与刘水合”。

  在如此众多的字义中哪一个才是“刘”字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呢?当初人们采用“刘” 字作为血缘和刘氏徽志又是取的哪一种字义呢?姓氏学家认为,最原始的姓氏,往往来源 于最原始部落民族的图腾崇拜。因此,作为姓氏的汉字,它作为姓氏的意义就是该字的最 原始、最根本的字义,也往往就是指称某一种具体的事物、实物。

  从上面罗列的“刘”字 的11种字义看,只有“斧钺”这种解释有可能是“刘”字的本义。也就是刘姓的初始的含 义。根据语源学的规律,我们可以推出刘字的本义与“刀”和“金属”有关。可见,“刘 ”字的最原始、最根本的含义是指一种“战斧”。 “刘”字的本义既然是指一种斧钺,那么刘姓又与这种斧钺有什么符合逻辑的内在联系呢 ?我们的古老祖先为什么要选用这种斧钺的名称来当作自己血缘徽记——刘氏呢? 崇拜巨斧的氏族——古老的刘人 原来斧钺这种最古老而又常见的工具在人类进化和文明的发展史上曾经具有极其伟大的作 用和意义。

  现在的人们当然不会体会到斧钺的重要作用了。但是在人类原始生活中,斧钺 的作用和意义之巨大,绝不亚于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汽车、飞机、火箭和导弹的地位。 文化人类学的理论认为,人类告别猿群由动物进化成人的标志是:人能制造工具。斧钺便 正是人类所创造的最原始、最古老的工具之一。“刘”正是原始斧钺中的一种,或者说, 在某一支原始氏族中,他们把斧钺称为“刘”。

  当然,最原始的“刘”,或者说:最原始的斧头,并非金属制品,而是用石头制成的。它 们最初也许极为简陋,并不如今天人们所看到的斧头那么锋利。这从考古发现的大量原始 人类使用过的石斧就可以看出。在人类社会的童年时代,人类正是靠着“刘”这种粗糙原 始的石器,才得以抵御猛兽的袭击和击杀野兽猎物。 可以设想,没有“刘”(也就是斧头)这种原始的工具,我们的祖选——原始人类根本无 法走出那暗无天日的茂密森林来到平原大地;没有“刘”,原始人类也无法击退那些凶猛 无比令人恐怖的吃人野兽,保护自身;没有“刘”,原始人也砍伐采集不到更多的果实, 猎获不到大量的野兽。

  到了稍后一个时期,“刘”又成为战争中的重要武器,这时因为斧头与战争相连,又被称 为战斧,“刘”就是战斧中的一种。特别是在人类发明弓箭和长矛之前,“刘”更是人类 兵器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总之,“刘”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最常见最基本的工具,也是人类用以创造文明的工具。

  中国人在谈到人类文明的起源时,喜欢用“混沌初开”一词来形容,而使人类从混沌走向 文明的正是“刘”。不但如此,中国人还认为整个世界宇宙,都是由“刘”开辟创造的。 宇宙形成学上又有开天辟地一说:中国人在追溯人类历史的起源时常常是这样描述的:“ 自从盘古开天地……”。而在传说的神话中人类和宇宙的创造者——盘古当年用以开天辟 地创造宇宙世界的正是一柄神奇的巨斧,也就是“刘”。

  早在远古洪荒时代,我们中华民族中的某一支氏族正是认识和感悟到“刘”这种工具的神 圣作用和赫赫威力,于是便用“刘”来作为本氏族的图腾,开始对他顶礼膜拜。久而久之 “刘”便成为这支氏族区别于其它氏族的血缘徽记,并逐渐得到其它氏族的认同。于是, 世界上古老的原始刘氏族便形成了。

  刘氏最原始的发源地——今河北唐县 据现有资料证明,最古老的刘地,在今河北唐县。三民书局《大辞典》400页对“刘”的 解释:“刘,地名”,帝尧陶唐氏后裔的封地,在今河北唐县。宋代大史学家郑樵的《通 志·氏族略以邑为姓》刘条也说:“帝尧陶唐之后封于刘,其地今定州唐县也”。

  古地名学的理论认为,有的地名因人而得名,而有的人群又是因地而得名,帝尧陶唐氏后 裔封于刘地,说明这里先有刘地,那么刘地的地名是怎样得来的呢?我们认为:刘地仍然 是因人而得名,不过他的得名不是因为帝尧陶唐氏之后裔受封于此而得,而是因为最古老 的以斧钺“刘”为图腾的刘氏族曾经居住、活动、生息于此而得名。

  至此,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如下大胆的推测,现在可知的最古老的刘氏族发源地,就在今河 北省唐县,这里就是远古洪荒时代那支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和血缘徽记的刘氏族在勇 敢的征服自然开辟文明的过程中生活栖息的地方。

  帝尧苗裔——刘姓的主源 中华民族是一个由众多民族融合而成的民族,同时在中华姓氏形成的历史过程中我们也常 常可以看到这种现象:一个普通的现代姓氏其产生和形成也往往是多源的,而非单一的。 当然,现代刘姓的来源也非单一的,而是多源的。归纳起来有五个源头:其中一支源出帝 尧之后,被称为祁姓刘氏;一支出自周成王最小的儿子被封于刘邑建立刘子国,改姓刘氏 因周成王姓姬被称为姬姓刘氏;三是汉高祖赐娄敬为刘姓,其后裔发展起来的一支被称为 赐姓刘氏;四是匈奴、鲜卑等少数民族改姓为刘的一支;五是其它姓氏因各种原因改姓刘 的。

  在众多的刘姓形成的不同源头中,帝尧祁姓之后的这一支刘姓又为中华刘姓的最古老最主 要的来源。 帝尧——刘姓的血缘圣祖 翻开各种姓氏学经典或任何一部普通的刘氏族谱,我们发现在追溯刘姓的起源时几乎都追 溯到传说中的五帝之一的帝尧。

  据史书记载:尧姓祁,名放勋 。传说于甲申(公元前2377年)出生于丹阳(今河北唐县 ),自幼聪明,年轻时就以擅长制作陶器在远近部落中著名。十五岁因能力出众而被推为 本部落的酋长,并被当时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帝喾封为唐侯。从此他和他的氏族又被当时 的各部族称为“陶唐氏”。大约公元前2357年,尧20岁就接替帝喾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 君主。《史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孙也”,“娶女敢訾氏女,生挚”;娶陈锋氏女 名庆都生放勋,帝喾崩,挚代立,挚立,不善而崩,弟放勋立。尧的母亲庆都是母系社会 人,姓祁(或姓伊祁),因此尧按照母系社会的制度从母姓祁。尧在位78年,于公元前22 59年去世,享年118岁。 尧当上了中原华夏酋邦的君主后,在向 四方征伐的同时,也征服了原始的刘氏族,并将 刘地封给了自己的家族成员,使其担任被征服的刘邑的首领。这位刘邑的新统治者及其家 族从此都以“刘”为“氏”。那些原来居住在刘邑的原始土著刘氏族人,逐渐被征服和融 合到帝尧后裔的祁姓刘氏之中,他们虽然仍保留着刘氏族的徽记,但已由原来独立的刘氏 族衍变为祁姓的刘氏族了。

  那么帝尧的祁姓刘又与当代刘姓有什么关系呢?当代刘姓的开 基始祖又是谁呢? 关于帝尧之后的祁姓刘与当代刘姓的关系早在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左传·昭公二十九 年》中就明确说:“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此后无论儒家经典、正史,还是姓氏学经 典和各类刘氏谱碟都一直承袭了这一说法。 《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 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 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

  这就充分说明帝尧是当今刘姓的血缘圣祖。但尧姓祁而不姓刘 ,那么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呢?

  三、刘累是刘姓的始祖,祖根在鲁山县

  谈刘姓的形成,必须先搞清楚刘姓的开基始祖是谁?笔者认为当年第一个得刘姓的那个人 应该是当今天下刘姓的开姓鼻祖。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由于年代久远,史书记载不详, 民间传说各异,现存的文献也众说纷云,莫衷一是,到底谁是刘姓的始祖,一直未能解决 。

  据史书记载尧有10个儿子,两个女儿,长子监明早亡。(《史记》云:“舜年二十以孝闻 ,三十而尧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乃以二女妻舜,以观其内,使九男与处 以观其外”)史书所说的九男分别是丹朱、开明、启明、胤明、觉明、卧明、晦明、源明 、少康。

  因此关于刘姓的开基鼻祖就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当年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长子监明。 另一种说法认为受封于刘地的得姓始祖,不是监明,而是他的儿子式。这种说法最早见于 汉代流行的纬书《尚书中侯》,该书记载:“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 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祠”。 三种说法认为,当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这一说法很少见于世传文献, 但在刘姓族谱中有流行。 四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封得姓始祖是尧的次子丹朱,这一说法见于一些与刘姓同源的唐姓 族谱。《新唐书·宰相世系表》中唐姓的介绍也采此说。

  五种说法认为祁 姓刘氏的开基始祖不是尧的儿子或孙子,而是数百年后的尧的裔孙夏朝 的刘累。此说法在刘姓的源流史上比较流行。

  六种说法认为,刘姓的受姓始祖是尧的儿子源明,并且强调说,源明与丹朱、监明是同一 个人的不同名称。这种说法,不见于传世的史传文献,只见于形成较晚的刘氏族谱。

  在众多的刘氏成员受封开姓始祖说中,笔者认为:刘累说是最确切、最有说服力的。

  因为虽然在古老原始氏族人群中的一支氏族高扬巨斧,以“刘”为图腾形成世界上最古老 的刘氏族,这支刘氏族居住地即今河北唐县,史称刘地或刘邑。以后这支刘氏族又被帝尧 后裔祁姓刘氏族征服融合衍变为新的祁姓刘氏族。因为在当时任何一个氏族成员,若被封 到刘地都可以称为刘氏,他的族人可以称为刘氏族。同时,在当时姓从根本上也就没有独 立的分离出来。

  历史上正式见于经传和正史文献的第一位真正的刘姓人物,是夏朝后期的 刘累,而且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关于刘累这个人,自古以来就流传着许多神秘的传说。这些传说主要载于《左传》、《史 记》、《唐书》和大量刘氏、唐氏、留氏等族谱中。 文献记载,刘累是帝尧陶唐氏的后裔,生于夏朝后期。《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刘累 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 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范氏其后也”。 《史记·夏本纪》云:“孔甲立,好方鬼神,事*乱。夏后氏德衰,诸侯畔之。天降二龙 ,有雌雄,孔甲不能食,未得 豢龙氏。陶唐既衰,其后有刘累。学扰龙于豢龙氏,以 事孔甲。孔甲赐之曰御龙氏,受豕韦之。后龙一雌死,以食夏后,夏后伎求,惧而迁去” 。 《水经注》云:“尧之末孙刘累,以龙食帝孔甲,孔甲又求之不得,累惧而迁于鲁县(今 鲁山县)立尧祠于西山,谓之尧山”。故张衡《南都赋》曰:“远世则刘后甘劂龙醢,视 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祠于尧山”。“尧山在太和川,太和城东北 水出焉 , 水又东经鲁阳县故城南,城即刘累之故邑也,有鲁山,县居其阳,故因名焉。王莽 之鲁山也”。 传说刘累的出生很奇特,一生下来两手手掌中各有一个特殊的纹饰,看上去分别是当时象 形文字的“留累”(先秦时“留”与“刘”通用)二字。古人很迷信,刘累的家人认为这 种胎记是上天的某种预兆,是神的暗示,因此就把这位新出生的圣婴取名叫刘累。

  在一部《清源留氏族谱》上还有这样记载说:刘累生下来两手掌中各有一字,字形是:“ 卯在田上,系在田下”(一作“卯上系下田在其中”),因此取名“留累”,“留”姓的 得姓就因此产生。这支“留”姓也公开推刘累为肇姓大始祖。所以刘累既是刘姓的始祖又 是留姓的始祖。

  另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刘累事夏孔甲,赐御龙氏。其生也,两掌成‘刘累’ 二字,因以为姓氏”。《安徽凤阳刘氏谱序》云:“我刘氏之先本出于帝尧苗裔,夏之时 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刘氏。此我刘氏之端也”。

  又据《中国通史全编》第70页记载:“刘累自先祖时候,就向豢龙氏学习训龙,而且是时 代相传的训龙能手,刘累也继承了祖业,能够饲养龙。孔甲把从黄河、汉水中捉到的两条 龙交给刘累饲养,并赐刘累为御龙氏,代替豕韦的后代。过了不久,因雌龙在捕捉时受了 伤而死去。刘累暗中把龙肉剁成肉酱,献给孔甲吃。孔甲食后觉得味道甚美。既而求之, 刘累惧怕而逃到鲁县(即今河南鲁山县)”。

  据传说:“刘累逃鲁县时很仓促,一家人已跑散,刘累跑到鲁阳故城即后来的邱公城,老 伴跑到婆娑街;儿子跑到刘相公庄,儿媳和女儿跑到姑嫂石”。此传说为后人留下了神密 的回忆。 刘累迁鲁隐居以后,果然躲过了灭族之灾,原来的刘氏族,也即御龙氏中的一部分也先后 随刘累迁到鲁县一带居住下来。

  为了避免招遥刘累和他的族人,主动放弃了夏王朝赐给他 们的御龙氏名号,仍以原来的旧氏族刘氏相称。 这支迁居鲁县的刘氏族,仍然尊尧帝为本氏族的血缘圣祖。在大尧山建立尧祠。《南都赋 》云:“视鲁县而来迁,奉先帝而追孝,立唐祀于尧山”。

  在今县城西北三十里的小尧山 建尧帝庙, 《方舆记要》:“尧山在县城西北四十里,夏孔甲时刘累迁鲁立尧祠于山上 ,因名”。时之今日这里的香火还十分兴旺。早已成为全社会香客们的朝祖圣地。

  刘累迁鲁县后,就住在鲁阳故城,即邱公城。《水经注》曰:“ 水又东经鲁阳故城南 ,城即刘累之故邑也”。( 今县西三十里,地名,邱公城,即其地)。

  刘累迁鲁居于斯,死也就葬在邱公城的东侧。据原籍耿集镇西边(邻近邱公城)的白沙咀 庄现年98岁的雷平新老先生讲:“邱公城东侧有个刘累墓,墓比一般墓大的多,小时候读 私塾时经常和同学们在刘累墓地玩,墓前还有个三四尺高的石碑,上面刻着‘豢龙故里, 吾臣刘累之墓’”。(2002年调查口传材料)。

  刘累死后,世人为了奉祀他老人家还在鲁 县城北牛兰山修建刘累亭以作纪念。《后汉书·郡国志·南阳郡》记载:“鲁阳有鲁山, 有牛兰累亭”。又云:“鲁阳有牛兰累亭”。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大胆肯定的说:不仅帝尧的裔孙刘累是当今世界刘姓的大始祖,而且 祖根就在今河南省鲁山县。

  由于刘累家族长期居住在鲁山一带,所以鲁山境内留下一系列 与刘姓有关的地名,据不完全统计仅大小刘庄就有十多个,还有刘相公庄、刘泽庄、刘山 门庄、刘河、刘寨、刘沟、刘铁沟、东、西刘湾、灌刘、王虎刘等。

  四、刘姓的衍变

  从刘累的御龙氏到其后裔的豕韦氏 刘累在夏朝为孔甲养龙时,曾被孔甲赐“御龙氏”,受豕 韦之。意思是说,刘累在被孔 甲赐御龙氏的同时并把原大彭氏的封地豕韦,赐给刘累作食邑,当刘累因死龙事件迁于鲁 县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 韦,把它重新赐给它的旧 主大彭氏。原居住豕韦的刘氏族被驱逐出境。被驱逐的刘氏族大部分随刘累迁鲁县定居下 来,其余散居其它各地。

  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原被驱逐的刘氏族,势力日益发展壮大,因不堪忍受夏 朝的压迫,投靠了新兴的殷商王朝,商王成汤在消灭了亲夏王朝的大彭豕韦以后,又将刘 累后裔的这支刘氏族重新封到豕 韦故地,并让他们继承豕韦氏的称号。正如《左传》杜 预注说:“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 在商汤建国之后,为了兴灭国继绝世,又允许彭姓的豕韦复国,并封豕韦为伯爵。这时刘 累的后裔,只好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 姓 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 ,由刘氏改为豕韦氏。成为依附于商王朝的部族政权。

  从豕韦氏到唐氏、杜氏、唐杜氏 刘累后裔由刘氏族改为豕韦氏后,在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一带又生活了数百年。至 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大量追封,三皇五帝后裔,在将尧帝一支后裔封于蓟( 今北京市)之后,又将同属于陶唐氏后裔的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 西)。

  商周之际,这支刘累后裔,以地为氏衍变为唐氏。 几十年之后,因唐人与商人关系密切,周成王大概是对原来亲商朝的祁姓刘累后裔的唐国 不放心,便又废掉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作封地,而将刘累 后裔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降爵为伯爵。

  至此,刘累后裔 的这支刘氏族就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从此由唐氏改称为杜氏,或称唐杜氏。另 一部分唐国成员,没有迁到杜城,而分散在其它诸侯国仍以唐为姓氏,便成为今日唐姓的 祖先。

  杜伯的故事 西周晚年,刘累后裔的杜国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为吏任职。周宣王时,最后一个杜伯在 周朝任大夫 之职。据《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记载:“累后曰振、曰隗、曰仲、曰堪、曰 杭、曰颂,咸有嘉德,不坠家声。颂八世孙叔假,商时为豕韦侯, 豕韦者国名也。叔假 遂以为氏焉。假十二世孙有敬蚁者,周成王灭唐取唐地封之,为唐杜伯,遂以唐杜为氏。 嗣其景伯名忽,穆伯曰元、庄伯曰栗、桓伯曰褚、惠伯曰将、僖伯曰睿,皆身通显有令闻 ”。西周晚年,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在西周任职的最后一个杜伯被周宣王 无辜杀害,刘累后裔的祁姓杜国同时也被周朝灭亡。 周宣王死后,继位的周幽王宣布为杜伯平反昭雪,并为其立祠以表其终。其祠叫杜伯祠, 墓称杜陵,均在杜城(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杜伯被杀和杜国灭亡之后,他的子孙纷 纷逃往他国避难。

  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到晋国受到重用,官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 从此杜隰叔的后裔便以官为氏,改为士氏,在晋国繁衍开来。 从士氏到司空氏、隋氏、范氏 春秋时期的刘氏,大概是因在为帝尧和刘累的神灵保佑,逃到晋国的杜隰叔后裔在晋国兴 旺发达起来。杜隰叔生两个儿子,荐和 。其中 《 左传》称之为士 ,字子舆 , 继承父业,最初在晋国任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 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为奖励士 的功绩,特将隋地(今 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 的族人又来到隋地定居。这样来到隋地的士 的后裔,就以他们所封的采邑隋地的地名为氏,改称为隋氏。

  士 的后裔除一支改为士氏,一支改为隋氏外,另有一支以士 所担任过的官职(司空 )为氏,即今日司空氏的来源。除此还有一支以士 的名子为氏,形成历史上的士 氏。

  士 在晋国生子名叫成伯缺,伯缺生子士会,士会后又被晋国国君赏赐领地——范(今 河南范县)。随士会到范地的士会族人,又以采邑“范”为氏,称为范氏。这便是今日中 国又一大姓范姓的来源。

  正如《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和《国语·晋语八》关于御龙氏的 传衍情况记载:前549年鲁卿叔孙穆叔去晋国访问,晋卿范宣子在欢迎宴会上以十分自豪 的口吻大谈本族的光荣史,“我的祖先在舜以前是陶唐氏,在夏代是御龙氏,在商是豕韦 氏,在西周是唐杜氏,都是赫赫有名的大族。现在晋国成为华夏盟主,我们范氏又是晋国 的卿族,古人所谓‘死而不朽’大概就是指我们这种绵延不绝、世代荣显的大族而言的” 。当时叔孙穆叔对范宣子的自吹自擂非常反感,当场驳斥说:“这种保姓受氏以守宗访、 世不绝祠的事根本算不上‘不朽’,只能算作‘世禄’;只有那些能够立功、立德、立言 的人才能‘虽久不废’,是真正的‘三不朽’。”值得注意的是叔孙穆叔只是对范宣子所 说的家史采取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他并没有否定从陶唐氏到范氏的传承系统的真实性。

  郑樵在《通志》二十六卷《氏族二》中说:“尧之后分为六,唐氏、杜氏、范氏、刘氏、 韦氏、祁氏,皆为著姓,岂尧之不泯欤”!实际上除六大著姓外还应加上士 氏、司空 氏、隋氏、士氏。就此六姓而论,祁氏为尧之本姓,韦氏是豕韦演变而来。从尧之陶唐氏 到刘氏的发展过程中士氏和范氏是 非常重要的一环。

  五、刘姓的发展

  在刘姓形成与发展的早期历史上,没有出过多名人。刘累之后,除了杜伯因被周宣王冤杀 而产生一些影响外,大多数刘累子孙是默默无闻的,这个家族真正闻达诸侯是在士氏、范 氏时期。正如王符在《潜夫论》中所称赞的“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 会之最盛也”。 士会与刘氏的复兴 士会姓祁,名会,字季,以士为氏,曾食邑于隋称隋会。又食邑于范称范会,史也称范宣 子。他出身于宦官之家,是春秋早期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一个显赫 人物,早年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是晋国称霸中原的功臣之一。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年幼,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为了国家的前途, 召开内阁会议,决定废除太子,另立襄公的弟弟即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为新的 晋国君主。因公子雍是士会的姑姑杜祁与晋文公的儿子,与士会有亲戚关系,于是晋国就 派士会和另一个大臣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接公子雍回国继位。但是,当士会和公子雍在 秦国军队的护送下回国尚在途中时,晋国国内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 公元前620年,以赵盾为首的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背叛了士会和公子 雍,在晋国国内改立年幼的夷皋为晋国的国君(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士会 和公子雍回国。秦、晋双方在令狐至刳首一带展开一场大战,结果秦军因无备而败。此次 战后,士会已不能再回晋国,被迫逃到秦国避难。接着其妻子儿女和部分族人也先后到秦 国定居。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任秦军谋士,为秦军攻打晋国出谋划策。对晋国造成很大 威胁。 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六大臣召开会议,商讨对策,一致认为士会无罪,必须 想办法使士会回到晋国。随后就派魏寿余到秦国假装叛晋降秦,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 并委以重任,先后任晋三军统帅和元帅。士会在晋国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史称“士会辅 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晋国在士会的治理下日益强大起来 。 由于士会对晋国的卓越贡献和不朽业绩,公元前592年士会退休时被晋景公在其已有随地 的基础上又加封一个领地——范邑。最后在范邑终老去世,被赐谥号“武”。因此史书也 称士会为随武子、范武子。 士会生三个孩子,长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士鲂名富仁字祥耀,三士球名富任。“士燮子 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刘氏复姓当在士会归晋之后,至今已二千六百多年。查阅有关经 典和姓氏书均言“士会之裔留秦不返者复更为刘氏”。《唐书·宰相世系表》即采此说。 大梁普通元年修的《刘氏家谱》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 《砂罗越刘氏源流考》载:“士会当鲁文公世,出奔秦,

  关于刘姓氏的来源有三种说法:一是 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相传祁姓是黄帝的后裔所分得的姓氏之一,后来祁氏被封于刘国,亦即今定州唐县。其子孙以国

《束氏族谱》与《束氏宗谱》

近日得到两本束氏谱书,一本来自山东,汶邑《束氏族谱》,宣纸仿古装订。是宗亲束松在微信上看到我写的寻根溯源的文章,提出赠送一本于我。...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