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若没有家谱,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
祖籍是指家族祖先们曾经发迹并长期生活的地方,如果我们没有家谱,该怎么找到祖籍呢?这个要找到家族祖先所在的祠堂地,而后就可以找到祖籍以及家谱,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确定的是家族的郡望、堂号以及字辈,而这些如何的去确定呢?
郡望是我们祖先的封地,在唐朝之前的朝代,中华的人口相对比较少,人们在记录某一个人的籍贯时大多都是用郡望、出生地以及居住地,还有当时的职务来作为一个人的身份标识。比如东汉时期的文学家孔融,他被世人称为孔北海,这是因为孔融在东汉时期的封地是北海,而且当时他还是东汉末年的丞相,所以人们为了表示对他的崇敬,于是就称为了孔北海,这其实也是籍贯的一种定义。
堂号是家族祠堂匾额的一种名称,而祠堂是在宋朝起源的宋程朱理学而兴盛的一种家族文化。宋朝时期,中国的人口已经很多了,当时人们为了细化自己所在的家族以及旁支的关系,家族旁支每迁移到其他地方都会建立一个分支的祠堂,并且还用堂号来分辨家族祠堂的亲疏远近关系,这种文化在明朝、清朝都有流传了下来。
字辈是家族中的辈分排列,也常常被称为派,在我国上千年的取名文化中都会有一种特别的礼制,这种礼制就是名字的辈分谱,也就是排到了哪个辈分,那个辈分的名字就要有相应的字。
当郡望、堂号、字辈等确定了之后就可以到各个省市的图书馆去查阅,一般图书馆都有各个家族的家谱,通过我们已知的信息就可以查阅到相对应的家谱并找到祖籍。虽然这个过程看上去非常的简单,但是要确定相对应的信息还是非常繁琐的,这个过程大家务必要有耐心。
孔家家谱全部的字辈有宏、闻、贞、尚、衍、兴、毓、传、纪、广、昭、宪、庆、繁、祥、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鼎、新、开、国、运、克、服、振、家、声、建、道、敦、安、定、懋、修、肇、益、常、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1、明洪武年里定十字(五十六代至六十五代):
希(士)、言(伯)、公(文)、彦(朝)、承(永)、
宏(以)、闻(质)、贞(用)、尚(之)、衍(茂)。
2、清乾隆五年(公年1740年)二月十七日定十字(自六十六代至七十五代):
兴(起)、毓(钟)、传(振)、继(体)、广(京)、
昭(显)、宪(法)、庆(泽)、繁(羽)、祥(瑞)。
3、清道光十九年(公年1839年)定十字(自七十六代至八十五代):
令、德、维、垂、佑、钦、绍、念、显、扬。
4、孔子七十六代孙、衍圣公孔令贻,报那时候的北洋军阀准许,又续了二十字:
建、道、敦、安、定,懋、修、肇、彝、常、
裕、文、焕、景、瑞,永、锡、世、绪、昌。
孔氏家族族谱简介: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
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最初的孔氏家谱,以抄本传世,记载世袭奉祀的宗子名字。北宋元丰八年(1085年),官居朝议大夫的孔子四十六代孙孔宗翰深感个别抄本易于散失,而且每代仅录一人,使家族中许多贤达之士未能载入史册,年代久远后必被湮没,决定广收资料,创修孔氏族谱。
这是孔氏宗族的第一部族谱,将本族嫡系及支庶一并收入,正式镂版印刷。
户籍制度,一直都是在中国社会中权重占比很大的管理制度。
如今,为了孩子升学买学区房,就是现代户籍制度的一个缩影。在明清时期也是一样,老百姓为了能参加科举,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户籍,还有田产。
朱元璋上任后,执行“里甲制”一百十户为一里,每10年编修一次。这个制度以保障部分公民在就业、教育、社会福利等方面的权益,以个人为本位的人口管理方式。通过这种登记,老百姓的田产就得到了官府的认可。
但这里有一个前提,就是入籍。
入了籍,向朝廷纳了粮,等于行使了自己对国家应尽的义务。于是,也就有了可以参加科考的权力。而那些流民们耕种的土地,由于自身无户籍,当然,就没有合法性了。户籍,如此之重要,所以,在各家的族谱中,都会“浓墨”的书写一番入籍的地位等等。
这是一个因果关系,有了户籍,才被认可是国家的“子民”,才能有去开发、利用土地的资格,以及可以参加科考的资格。
这里就有一个案例:
说的是蓝山的一个家族,从记载这个家族入籍祖以及土地纠纷案,就可以看出当时户籍制度的“强大”功能。《钟氏族谱·阖户宗祠》非常浓重地介绍了入籍祖,并将其和始迁祖并列,是“百世不祧之宗”。虽然,二人只差一代,但“入籍”的功劳却显得意义非凡。
再来看《钟氏族谱·阖户田租表》,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止,这位钟姓户祖的祭田数量排列第一,地位更是无人可撼动。根据族谱记载,开立户籍是在明初,祖先于元延祐间,从江西迁至湖南蓝山,并定居在黎家头。
因为,黎家从宋朝开始,就是当地的大户,到了元代中期,家族没落,到了钟家第三代时,黎家的很多家业,陆续归钟氏,钟家开始起家。就家业而言,第三代贡献更大些。但若是没有户祖的“开立户籍”,这里所有的一切,都不会得到官府的认可。
当然,他人也不会认可。
到了修谱的1936年,其家业已相当雄厚,山场的南北长度有三十来里。之后,也正是有了户籍,名下的所有产业,才得到了官府的认同。也因此,如果发生土地纠纷时,就会占据有利的一方。光绪十六年(1890年),钟家就发生过一起和雷家的土地纠纷。
根据族谱记载的官方判词,判雷姓族谱所写为假。因为,字迹不符是伪造的,所以,有争议的土地一概为钟姓管业。可见,两家为了争夺土地资源,都出具了族谱。甚至于,雷姓一家为了利益制作假的族谱。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族谱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除了记录先祖的事迹,还能成为证明“家业”的有利证据。
还有一个类似事件,是发生在同治十二年(1873年),钟姓和崔姓的一桩墓地纠纷。根据文字记载,崔土保兄弟立了一份契约,保证不在“坟山顶脑上开挖、栽种生理”,还请了公证人。虽然,崔家买的土地和钟家的墓地挨着,但未必一定会跑到隔壁墓地去开挖栽种。而钟家却认为这会坏了风水,要求崔家立下契约,否则,就会以此为据告官。
再来看看户籍和科考的关系。
根据《大明会典》,洪武十七年(1384年),朝廷规定:各府、州、县生员乡试前要“各具年甲、籍贯、三代”。
清代的规定更加详细,就是为了防止“冒籍”。如有违反者会有重罚,“生童有籍贯假冒者,尽行褫革,仍将廪保惩黜。”除此,还规定:祖上要入籍20年以上者,且名下的家业在官府有登记,才有考试的资格。
那么,为何科考如此重视户籍?
因为,有名额的竞争,今天亦是如此。以《蓝山县图志》记载的一个事件为例:在康熙年间,湖南蓝山、宁远二县,就出现了一桩户籍争端事件。
大慈乡四十六村原属于蓝山县,和宁远县距离较近,便到宁远县购置田产庄粮,向宁远县交纳钱粮。那时,新来了一位县令,“不查来历”,就将四十六村村民归了宁远县籍。但老百姓不愿意了,因为,当时每个县的科考名额是有规定的。根据该县的整体“文风高下”,以及缴纳钱粮人口的多少作为基准。
最终,四十六村的村民不仅回到了蓝山县,还为蓝山县令建祠树德政碑。
由此可见,户籍对于科举有多重要。
当然,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移民迁入,都会让和土地、科举密切关联的户籍地位越发重要。除了这些,如:身份认同、社会地位等,都和户籍有关系。即使放到现在,户籍依旧被视为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
时至今日,户籍在我国的地位还是非常的重要。因为,它贯穿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日常出行,大到结婚生子,买房买车等。试想,如果你没有户口,没有身份证,那将没有一个合法的身份。这样的你,还怎样在现今的社会生活呢?简直是寸步难行。
孔氏家族的族谱是中国历史上延续时间最长、包罗内容最丰富、谱系最完整的族谱。孔氏宗族视修谱为合族大事,通过修谱可以把居住分散、血缘关系相对疏远的孔氏族人组成一体,从而达到“详世系、联疏亲、厚伦谊、严冒紊、序照穆、备遗忘”的目的,修谱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和清查“外孔”的渗入。
在孔氏宗族中,除大宗主衍圣公主持纂修的全谱外,各户、各支派还有自己纂修的小谱或支谱。这些谱牒各具特色,保存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
一直以来,小女花不弃都是家族中的谜题。她的身世一直被家族成员们守口如瓶,没有人愿意透露她的真实身份。然而,近日,我偶然发现了一本古老的家谱,从中得知了小女花不弃的真正身份。接下来,我将揭开家族的秘密,讲述这个令人震惊的故事。
一、小女花不弃的身世之谜
小女花不弃从小就被带到了家族中,没有人知道她的亲生父母是谁。她是一个聪明、善良的女孩,但她总是对自己的身世感到困惑和疑惑。她曾多次询问过家族长辈,但都被敷衍过去,没有得到任何答案。
二、偶然的发现
一天,我在家族的老宅中偶然发现了一本古老的家谱。这本家谱被放在一个角落里,似乎已经被遗忘了很久。我打开了家谱,发现里面记录了家族的历史和各个成员的资料。翻到最后几页,我看到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小女花不弃的亲生父母竟然是家族的敌对势力。
三、家族的秘密
根据家谱的记载,小女花不弃的亲生父母是来自家族的敌对势力的成员。在几十年前,家族与这个势力之间发生了一场激烈的争斗,这对恋人为了保护小女花不弃,将她带到了家族中,并决定将她的身世保密。他们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她能够过上平凡的生活,远离家族的纷争。
四、揭开真相
得知这个消息后,我决定将真相告诉小女花不弃。我找到了她,将家谱交给了她。她翻阅着家谱,泪水在她的眼眶中打转。她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之谜,也明白了为什么家族成员一直对她保密。
五、接受现实
面对真相,小女花不弃感到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她既感激亲生父母的保护,又对家族的保密感到痛苦和愤怒。然而,她最终选择接受现实,决定将过去的一切放下,继续过自己的生活。
六、寻找亲生父母
尽管小女花不弃决定接受现实,但她对亲生父母的好奇心并没有减少。她决定展开一段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她翻阅了家谱中有关敌对势力的资料,并开始寻找线索。
七、重逢
经过漫长的寻找,小女花不弃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母。他们已经年迈,但仍然怀念着小女花不弃。他们对她的到来感到惊喜和欣慰,同时也为自己当年的选择感到骄傲。
八、家族的团结
小女花不弃的重逢不仅仅是她个人的喜悦,也是家族的团结。家族成员们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要保密小女花不弃的身世,他们也意识到了家族的团结是最重要的。从此以后,家族成员们更加团结一心,共同面对未来的挑战。
结尾
小女花不弃是家族中的一朵奇葩,她的身世之谜一直困扰着她。通过偶然的发现,我揭开了家族的秘密,告诉了她真相。尽管她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和困惑,但她选择接受现实,并展开了寻找亲生父母的旅程。最终,她与亲生父母重逢,也带给了整个家族团结和希望。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家族的团结和亲情是无法替代的,无论面对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只有团结一心,才能共同度过。
晏谟:不该被遗忘的晏子世家、著名地理学家
一、南燕尚书
晏谟(约375年-约435年),青州临淄人。南燕时举秀才。东晋(317-420)时期地理学家、南燕(398-410)尚书、学者,齐相晏婴之后。
晏谟,东晋十六国时期南燕青州(今山东省青州市)人,齐相晏婴之后,遍游齐鲁名山大川,熟知山东各地风土民情。东晋隆安二年(公元398年)即位的南燕国君慕容德,曾向晏谟问及齐地之山川丘陵、贤哲旧事,晏谟历对详辩,画地成图,了如指掌,慕容德深嘉许之。用为尚书郎。著有《齐记》(即《齐地记》)。
二、晏子世家
据江西(东南晏氏始祖)晏墉六世孙晏几道(北宋宰相晏殊第八子)主修的《东南晏氏统修宗谱》追溯晏景星由云南楚雄复归临淄世系。晏景星(即晏谟),字正大,山东临淄人,齐相晏婴后裔。光禄大夫(从一品),是中华晏氏家族明确记载晏子世系可追溯的临淄晏氏族谱始祖,西晋五胡乱华避难自云南楚雄府复归山东临淄。生二子:长子晏嗣宗,次子晏孔宗。晏景星(即晏谟)是晏墉的十八世祖。
《东南晏氏重修宗谱》是《东南晏氏统修宗谱》历经宋、元、明、清历朝历次修撰而传承有序。《东南晏氏重修宗谱》清高宗乾隆三十二年(1767)由临川沙河晏殊第二十九世孙、江西省湖口县令晏成玉主修。顺便一提, 据晏殊故里江西省进贤县文港镇沙河村(原属江西省临川县, 上世纪70年代初划入进贤县)晏世后人所述, 该宗谱曾于上世纪60 年代文革初破“四旧”时, 举族谱谍煨烬无遗, 幸当时晏氏一船民后裔在外流动营生, 未及火衅, 得以保全。
晏谟,其祖先晏弱,晏婴,其后裔十八世孙晏墉为东南晏氏始祖,其后裔出现的著名历史名人有北宋宰相晏殊、词人晏几道、南宋反对秦桧吏部尚书晏敦复、抗金英雄扬州尉晏孝广、抗元名臣高邮太守晏陶、明漕运都指挥高邮晏丑第、抗倭名将浙江都指挥使(戚继光部将)晏继芳、抗倭牺牲高邮卫经历晏锐、明景泰十才子之一的晏铎、清江西乡试第一名解元、户部侍郎晏斯盛、清两广总督晏端书、世界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开国中将晏福生等等 。
三、著名地理学家
中国历史上十大地理学家有:(1)裴秀(223年—271年),字季彦,魏晋河东闻喜(今山西闻喜县)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地图学家。李约瑟称裴秀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古希腊地图学家托勒密齐名。(2)晏谟(约375年—约435年),青州临淄人。南燕时举秀才。东晋(317年—420年)时期地理学家。南燕(398年—410年)尚书、学者,齐相晏婴之后。遍游齐鲁名山大川,著有《齐地记》。(3)郦道元(约466至472年—527年 ),字善长。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撰《水经注》四十卷。(4)贾耽(730年—805年),字敦诗,沧州南皮(今河北南皮)人。唐代著名地理学家、宰相。(5)乐史(930年—1007年),字子正。北宋宜黄霍源村(今属江西)人。文学家、地理学家。(6)沈括(1031年—1095年),字存中,号梦溪丈人。浙江杭州钱塘县人,北宋政治家、地理学家、科学家。(7) 朱思本(1273—?),字本初,号贞一。江西临川(今抚州)人。元朝地理学家。(8)罗洪先(1504年—1564年),字达夫,号念庵。江右民系,江西吉安府吉水黄橙溪(今吉水县谷村)人。明代学者,杰出的地理制图学家。(9) 王士性(1547年—1598年),字恒叔,号太初,宗沐侄。临海城关人。明代人文地理学家。少年好学,喜爱游历。著有《五岳游草》十二卷,《广游志》二卷,《广志绎》五卷。王士性被誉为中国人文地理学开山鼻祖。(10) 徐霞客(1586年—1641年),名弘祖,字振之,号霞客。明南直隶江阴(今江苏江阴市)人。明地理学家、旅行家和文学家,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的作者,被称为“千古奇人”。
四、《齐记》价值
“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天地钟灵秀,结穴在名山;仰口海底玉,品胜祖母绿;风情万千种,尽在一拳石。”这是1600年前南燕著名地理学家晏谟在《齐记》对崂山的记载中,其中关于“仰口海底玉”的记载便是指如今我们所能看到的崂山绿石,因产于仰口峰山海滨潮间带,故又称为海底玉。
成书于十六国时期的《齐记》,是记载当时今山东地区历史地理的一部重要文献,撰著者为青州人晏谟。该书不见于《隋书·经籍志》的著录,且在宋元以后亡佚,但其部分内容被其他文献征引,依据佚文,我们仍能窥知其大致内容,从而进一步认识其史料价值。如济南古代有一座“庙山”,仅见于史书,现实中却无迹可循。庙山一名,载于北宋《太平寰宇记》:“庙山,在县东南十里。按晏谟《三齐记》(即《齐地记》)云县东南山,后人思舜之德,置庙于此。”由其转述晏谟《齐地记》的内容可知,庙山一名最晚在南燕就已经存在了,其名源自山上的舜庙。
广固城在今天山东省青州市城区西北,旧址早已不存。晏谟《齐记》云“晋永嘉五年东莱曹嶷为刺史所筑,有大涧甚广,因之为固,谓之广固城。”根据晏谟的记载,可知广固城为曹嶷所筑,建于晋永嘉五年。现在青州市有重新复原广固城的计划,晏谟《齐记》虽寥寥数语,但却是最早记录广固城的文献,不应淹没于历史洪流,应当引起历史地理研究学者们足够的重视。
晏谟,作为代表齐文化的中国历史上十大著名地理学家之一,为山东地区地理文献的保存、研究、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晏谟不愧为东晋十六国时期的青州“秀才”(完全不亚于200年之后自隋唐开启延续1300年的“进士”),机智善辩、知识渊博、游历齐鲁、品德高尚奉为南燕尚书,作为晏子后人成为这一时期中华晏氏家族的杰出代表人物,更是不该被遗忘的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地理学家。
青州(3)地理学家(1)南燕(1)
如若没有家谱,那么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真正的祖籍?
本文2023-10-07 02:18:37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39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