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刘的人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吗?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姓刘的人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吗?,第1张

姓“刘”的并非全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

1、刘姓,汉朝国姓,中国曾经最具影响力的姓氏,现在最有影响力的姓氏之一,世界第四大姓,人数极多、分布极广。世界人口在9000万人以上,中国人口在7000万以上。大约占汉族人口55%,因政治原因在《百家姓》之中被排在第252位,实际上刘姓在宋朝为第三大姓。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刘姓是第四大姓。

2、刘姓是中文姓氏之一,根据户籍管理部门的“全国公民身份信息系统”(NCIIS)显示,刘姓是第四大姓,人口在7000万人以上,大约占汉族人口54%,在《百家姓》之中排第4位。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为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历史上刘氏称帝者共有五百余人。自古有“刘天下、李半边”之说。刘姓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西北、华南地区,在韩国亦有分布。

  满族的姓氏形成于氏族社会,是表示血缘关系的称谓,称之为“哈拉”。最初一个哈拉就是一个穆昆(家族)。随着人口的繁衍,原来同一哈拉穆昆内就派生多个哈拉。所以,满族逐渐形成众多的哈拉(姓氏)。

  满族姓氏在《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了646姓,又记谱外33姓,加起来有679个姓氏之多。

  综观多音节满族姓氏的来源,可分为三大类:

  1、以地名为姓。

  以所居地名为姓氏如:完颜、瓜而佳、钮钴禄、舒穆禄、宁古塔、乌苏、爱浑、萨哈拉察等等。

  2、借用汉族姓氏。

  在满族六百余姓氏中,有马佳、佟佳、黄佳、齐佳、董佳、杨佳、鲍佳、方佳、姚佳等等。光看头一个字,其与汉族姓氏多么相似,来源于汉姓是显而易见的。如果考虑“佳”“家”同音,则变成马家、佟家、黄家、齐家、董家、杨家……,这些满族姓氏借用了汉族姓氏是无疑的了。

  3、随意取姓。

  形成满族共同体的某些血缘集团取姓氏时,有很大的随意性。例如:

  西林(觉罗)——精快之兵

  阿哈(觉罗)——奴仆

  额尔吉——俘虏

  多尔衮——獾子

  叶赫——盔顶托子、白麻

  图门——万

  布希——无毛鹿皮

  总之,满族的姓氏有着自己的民族特点,后来在汉族文化的影响下,逐渐改变了原来的多音节姓氏,而冠以汉字姓氏,皆为单音字。

  例如著名的满族八大姓: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齐佳氏、富察氏、纳喇氏、钮钴禄氏。改成汉字姓为:佟、关、马、索、齐、富、那、郎。

  满族多音节姓氏逐渐改为单音节汉字姓氏,一般是根据其多音节中第一音节汉字谐音的形式出现,但也有是取其原多音节姓氏的满文字义为单音节姓氏,如:爱新觉罗——金;图门——万;宁其古——刘(六)等。

  后氏族繁衍,分支渐多,或取不同汉姓间或有之。如清末民初,爱新觉罗氏嗣分衍,所取汉姓由少及多,主要有:金、肇、赵、罗、艾、德、洪、依、海等。

满清八大贵族,即佟佳氏,瓜尔佳氏,马佳氏,索绰罗氏,赫舍里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

这八个姓氏,是满州八旗除了皇族爱新觉罗以外最高贵的姓氏,或者说家族。

这里面有许多咱们都应该比较熟悉,比如富察氏,之前大火的《延禧攻略》里面,最受欢迎的富察皇后就是出自这个家族,当然他弟弟富察傅恒也是,甚至于《还珠格格》里面那个心机BOY尔康,也是出自富察氏,其历史原型乃是富察傅恒之子,福长安。

此外还有钮祜禄氏,盛产皇后,比如乾隆皇帝他妈孝圣宪皇后就是出自钮祜禄氏。当然更出名的是和珅,他也是钮祜禄家族的人。

众所周知,清朝入关后,统治了华夏大地近三百年,和所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政权一样,他们都避免不了被汉化的过程。于是,改姓,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清朝改姓是有规矩的,一般取的是“其名之第一字”,不过后来也比较随便了!

“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

1满族姓氏数量

满语称姓氏为哈拉(hala )“哈拉”为满语,汉译就是“姓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记载了645个姓,《皇朝通志.氏族略》又增补了33个姓。刘庆华先生又从各地方志、满族各氏族家谱、碑铭、有关图籍、走访调查全国各地满族老人及全国各地满族同胞来信来函提供的姓氏资料等,又集得官书外满洲八旗姓氏315个,至此,满洲八旗姓氏可考者共993个。其中不含满洲八旗内的蒙古、各类汉、高丽姓氏。

2“改姓”并不是始于清朝灭亡

满族先世冠以汉姓早在靺鞨、渤海时期就已经有记载,金朝中后期和清末民初是盛行时期。清朝中期冠汉姓就有出现,《清稗类钞》中记载:乾隆皇帝多次告诫满族人要保持“国语骑射”,“对满洲旧族,有命名如汉人,以钮祜禄氏为郎者,深鄙之,恐忘本也”。但是,此风并未禁止得了,反而越来越盛行。

满族姓氏研究专家刘庆华先生认为:通常所说的“满族冠汉姓”之语不确,称为汉字姓较为妥当。其理由,一是现满族中的图、德、大、暴、呼、阿、恒、布、西、肇、仓、海等姓氏为汉族所无,二是满族中的沮特赫氏简姓温,富察氏简姓富,赫舍哩氏简姓赫,宁古塔氏简姓宁,那木都鲁氏简姓那等等,这些简称姓氏,虽然汉族姓氏中亦有,但却不是汉姓,而是原满族姓氏的简称。

3清亡后的皇族姓氏

清亡后,皇族并没有都改姓。溥仪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户口本上仍然写的是“爱新觉罗溥仪”。1990年代我在北京上大学,同学中有爱新觉罗氏,学籍上就是“爱新觉罗恒某”,同学和老师有时候称呼他的名字“恒某”,有时候昵称为“爱新”,反正除了点名都没有称呼全名过,都觉得6个字拗口。

皇族在清亡后,多以“金”为汉字姓氏,因“爱新”在满语中就是“金”的意思。还有以赵、罗、艾、肇、毓、骆等为姓氏的。

满族汉字姓氏的规律

1沿用金代旧姓。满族的先人冠以汉字姓从文献中看盛行于渤海国及金代时期,到清代盛行冠汉字姓时,有些就是沿用金代所冠之姓。如完颜氏在金代冠以王姓,至清代仍冠以王姓;清代的伊喇氏,就是金代的移剌氏,冠以刘姓;清代的尼玛哈氏,就是金代的尼忙古(亦写作尼庞古)氏,金代冠以鱼姓,清代冠以俞或于姓(音同字异);金代的温迪罕氏,即清代的温特赫氏,同冠以温姓;金代的女奚烈氏,即清代的钮祜禄氏,同冠以郎姓;金代的徒单氏,就是清代的都善氏,同冠以杜姓。

2谐音取姓。即依满族的多音节姓氏,取其中一个音节作为姓氏,或与某汉姓音相近而取以为姓,或数音节相切求其相近汉字作为姓氏。如“他塔拉切音为唐”(《他塔拉氏家谱》重修序)。瓜尔佳,“切音为关”(《吉林他塔拉氏家谱》),或“瓜尔佳即关姓之转音耳”(《黑龙江库雅喇氏宗谱》满洲氏族渊源考),由此而冠以关姓。达尔充阿氏冠以戴;墨勒哲埒冠以葛;乌勒锡氏冠以呼;墨克勒氏冠以孟;锡玛喇氏冠以纪;布雅穆济氏冠以阎;都勒氏冠以杜;西克特哩氏冠以西;栋鄂氏冠以董;倭彻赫氏冠以魏;辉和氏冠以何;富察氏冠以富;舒穆禄氏冠以徐、舒、宿等;赫舍哩氏冠以何、赫等;乌苏氏冠以吴;叶赫那拉氏冠以叶、那等;敖济氏冠以敖;布尔察氏冠以卜;文札氏冠以文;奇德哩氏冠以祁;珠锡哩氏冠以朱;恒吉哩氏冠以恒;佟佳氏冠以佟、董;马佳氏冠以马等。在满族改为汉字姓氏中,这种情况是最多的。

3以父祖辈的名字为姓氏。以父祖之名字为姓氏,从资料中看,可能是满族入关后出现的情况,往往取名字的第一个字作为本家族的姓氏。西林觉罗氏的四世祖鄂拜,在康熙初年官国子监祭酒,其子孙俱以鄂为姓,如鄂尔泰、鄂容安、鄂实、鄂津等等。礼部尚书顾八代,本姓伊尔根觉罗氏,因其父名顾纳禅,其子孙即取顾为氏,如顾苏、顾俨、顾琮等等。

4译义求相近字为姓氏。根据满语姓氏的含义,以求相近之汉字或汉姓作为姓氏。如巴颜,汉译为富有之意,故取富字为姓;倭赫,汉译为石头,即取石字为姓;沙拉,汉译为边角之边,即取边字为姓;哈斯呼,汉译为左右之左,即以左字为姓;毕拉,汉译为江河的河,故求与河音相同之何字为姓;阿克占,汉译为雷电之雷,即取雷字为姓;敖托,汉译为槽盆(即整木制的槽盆),取其音相同之曹字为姓;萨察,汉译为盔甲之盔,而取音同之隗字为姓;尼玛哈,汉译为鱼,取其音同之于或俞字为姓等等。

5复用原汉姓。早期加入满族共同体的汉族人,由于受满族文化的影响,基本满化,因此,在姓氏上,也慕效满族的多音节姓氏,就在自己原姓后加上“佳”字或“尔佳”字。清末文廷式认为“凡满洲人姓马佳、王佳、李佳等字皆借用作家”。“虽奉旨不许妄增,然莫能禁也”(《纯常子枝语》载)。后来满族盛行冠以汉字姓时,这些人又去掉“佳”或“尔佳”字,而复姓其原姓氏。如孙尔佳氏姓孙;郑佳氏姓郑;崔佳氏姓崔;庞佳氏姓庞;苏尔佳氏姓苏;蒋佳氏姓蒋;范佳氏姓范;姜佳氏姓姜;陈佳氏姓陈;方佳氏姓方;丰佳氏姓丰等等,在满族姓氏中此类姓氏有八十余姓。

6明朝所冠姓氏的沿用。15世纪后,明朝对女真人首领多有赐姓,除赐李姓居多外,尚有张、郭等姓氏,这对下层女真人会产生很大影响。从《明实录》、《朝鲜李朝实录》等书中看,当时女真人冠的汉字姓有佟(童)、李、赵、张、王、刘、董、郭、林、杨、崔、朱、金、于、罗等等,可能就是在这种影响下所冠以汉字姓。当清代满族人盛行冠以汉字姓时,一些满族人就会沿用之。如萨克达氏冠以李、罗等姓;费莫氏冠以马、麻姓;伊尔根觉罗氏冠以赵、佟等姓;佟佳氏冠以佟、董、高等姓;那木都鲁氏冠以那、南等姓,恐怕即由此而得。

7乱改。满族所冠的姓氏,还有一些无从印证,难以推断是何时所冠之姓氏。特别是清亡以后,满族人冠以汉字姓,出现了任意冠以一字作为姓氏,甚至有的冠以母族或亲朋之姓氏,失去了冠姓规律,造成了混乱,难以考查清楚。

彝族姓氏对应汉姓的取法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皇帝赐姓。比如,据《马湖府志》和《叙州府志》记载,现今雷波县的杨姓土司,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投诚纳土,赐姓“杨”。

2、以彝语谐音取汉姓。在彝族的众多姓氏中,有很多姓氏与汉族百家姓中的读音相同或相近,所以彝族人就用谐音来取自己的汉姓。如玛氏,取汉姓马;“木垫”“莫色”“蒙孔”中的“木、莫、蒙”与汉姓“毛”之音相近,便姓为“毛”。

3、以彝姓意译为汉姓。彝族人取汉姓中,有一大部分是根据彝姓意译过来的。如曲比的姓,“曲”意为“白色”,故取汉姓为“白”。又如俄、阿主、依火、阿溜等彝姓,翻译过来分别是熊、狐狸、柳树、猴子等意思,故又取熊姓,有的取胡姓、柳姓、侯姓。

4、是老师取的学名。上世纪五十年代,因彝族姓名长,不好记,加之汉族老师对彝族学生的姓名读音不准,为便于记忆,汉族老师就给部分彝族学生取了汉姓汉名。

扩展资料:

彝姓,通常为两句,每句四字,如上所举的例子。第一句为氏族标志(图腾),有山、河、湖、石及植物,后一句为分宗祖名及姓氏或地名及姓氏。其基本模式:标志(图腾)、源头(搂衣),分宗祖名或地名、氏族名称(彝姓)。如“马倮搂衣,语哼卯歹。”

可以理解为“以马倮(杜鹃花)为标志,在语哼(祖名)分宗后的卯歹氏族(家支);”密所搂衣,麻迷楼吉。“可以理解为”以密所(植物名称)为标志,在麻迷(地名)分宗后的楼吉氏族(家支)。

但由于地名的演变、社会的变革、古代彝语的失传等诸多因素,今天对“搂衣”的会意难求甚解,只宜粗不宜细,知其大意即可。

史书《清实录》、《乌蒙纪年》中视为人名的阿底、黑胯等,都是氏族名称或者说彝姓,不是人名,故“黑胯”死后有黑胯。彝姓全称中都有“搂衣”一词,凡问“搂衣即问彝姓,问彝姓即说”搂衣“。”搂衣“一词是什么含意呢?仅解释为”源头“或”源流“很难让人理解,要从彝姓的产生说起。

彝人家族繁衍,历九代、十一代、十三代时,要举行分宗仪式,变宗亲关系为姻亲关系,扩大开亲范围。其分宗仪式即”做斋“祭祀大典,规模浩大,仪式隆重,凡同祖先的人家不管你迁徙有多远,都要赶来参加,不容忘记自己的根源。做斋首先是祭天地,次祭祖先。

念完祭天地祖先的经书之后即占卜取分支水(源头)的方向,由分宗家族成员准备一只公绵羊驮上取水用的壶,喂点盐水之后赶朝占卜所得的方向去找水。

白摩看羊在什么地方吃水,就在什么地方取两壶净水回祭场,并记下取水地方的地理特征及草木石等名称,作为新分家支的标志(图腾)和分支源头,并给新家支取名后用彝文记入史册。新的”搂衣“从此成立使用。

-彝族姓氏

姓氏起源

源流一:源于帝舜,以字或技艺为氏。

东汉圈称《陈留风俗传》:“舜陶甄河滨,其后为氏,出中山、河南二望。”唐代张说《广州都督甄公碑》:“昔胡公绍舜,奄有大邦。楚子县陈,乃成乐土。当烈王之世,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忠将,美其族,言舜居陶甄之职,命为甄氏,赐姓因生。”宋代庄绰《鸡肋篇·甄氏旧谱·甄复》:“舜子商均后,周封于陈,为楚惠王所灭。至烈王时,有陈通奔周,王以为周将,以舜居甄陶之职,命为甄,皆通之后而居中山,于邯郸为近。”

以上关于甄姓起源诸说,皆认同甄姓出于帝舜后裔。

前说是帝舜在瓠子河滨帮助东夷部落人制造陶器,其子孙后人因职业、职官以“甄”为姓氏;这些甄氏后人,大都出于中山、河南这两郡的望族。后二说是周灭商后,封帝舜子商均后裔妫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楚灭陈后,胡公妫满后裔陈通因忠于周天子而被赐甄姓,并授陶正之官于洛阳,其后人居于邯郸附近的中山国(郡)。

东汉与唐宋人的著述,有司马迁《史记》相关记载可考。今人胡尧据《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记载,在《中国姓氏寻根》里考证说:“由于舜仁义慈爱,所居之处人民纷纷前来归附,往往一年成村落,二年成城邑,三年成都市,因此他烧陶的地方很快形成一个城邑,叫做鄄城(在山东鄄城,古代甄、鄄通用)。舜有子孙留在鄄城任甄官,后来就成甄氏。”

对甄姓起源于帝舜,各地甄氏后人族谱也有记载:明万历年间进士黄淳为《广东甄氏族谱》序云:“甄氏之族,古谱谓舜陶于河滨,遂取甄陶之义,而以甄为氏,是甄之先祖系出虞姚,盖亦轩辕裔胄也。”山东鄄城县甄庄和鱼台县东甄庄保存明嘉靖年间编修之《甄氏族谱》记载:“陈胡公生二子,长名犀,袭爵于陈,为申公;申公早卒,次子皋羊代立为相公,后逊位于侄。周成王改封皋羊于甄为陶官,即陶甄故地,其后世便以甄为姓氏。”此说与《史记·陈杞世家》所记相契合,并提供可考线索:即帝舜血统胡公妫满的子孙,从河南陈地到鄄城陶甄故地,与帝舜先前“陶甄河滨”留下来的甄氏子孙汇合,从而构成了后来固定的甄姓。

根据史籍和谱牒的记载,可以合理推定:中华甄姓起源于帝舜,山东鄄城和河南淮阳乃甄姓之发祥地。

源流二: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郁都甄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南北朝是甄姓族群中流入外来基因的重要的历史时期。北魏孝文帝改华北近百个鲜卑族姓为汉姓,其中郁都甄氏改为甄氏。“郁都甄”乃“郁筑鞬”之异译,为东部鲜卑种姓,后来这支甄姓发展成为河南的望族。

源流三: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清朝初期,在满洲人、蒙古人、朝鲜人由相继出现了甄姓,形成了东北地区的甄姓的基础。

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满族富森氏,亦称敷臣氏,满语为Fuse Hala,汉义“孳生的”,世居开原(今辽宁开原老城镇),后多冠汉姓为甄氏、珍氏等。

(2)、满族尼珠珲氏,亦称尼竺浑氏,满语为Nijuhun Hala,汉义“珍珠”,世居长白山区地,后多冠汉姓为甄氏、尼氏等。

迁徙传播

发展主脉: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

古代,有“中原甄氏无极枝”与“中山五姓甄第一”之称。《汉书》、《后汉书》记载,西汉前期,甄氏先祖已在中山无极境内聚居,在土地兼并中出现高门大户,著名的人物有甄丰、甄邯、甄寻、甄阜等。到西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已成为中山郡的“仕宦望族”。

东汉末年,无极甄氏家族与争霸天下的袁绍、曹操、司马懿三大家族联姻,受赐赏封,家道殷富,满门显贵。甄邯后裔甄洛,先嫁袁绍子袁熙为妻,后被曹操子曹丕纳为夫人,生子曹睿。226年(魏黄初七年),曹睿称明帝,追谥母甄洛为文昭皇后,追赠外祖父甄逸为安乡侯,对甄氏家族赏赐累巨万。外祖母去世,封赠安喜君,魏明帝身穿孝服,亲临吊唁,百官陪位。尔后,有十数人受封公爵、侯爵和入朝拜官,时有“甄半朝”之称。无极甄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

两晋、南北朝,是社会大动荡时期。此时无极甄氏家族,仍朝中职官如云,保持其公侯世卿地位。代表人物西晋有甄德父子,南朝宋有甄法护兄弟,南朝梁有甄彬父子,北朝魏有甄凝、甄琛、甄楷祖孙三代,北朝周有大数学家甄鸾等。甄德先后娶司马师、司马昭之女为妻,官至大鸿胪,加侍中、光禄大夫。甄彬有“赎苎还金”之美誉,深受梁武帝赏识重用。甄琛是北魏三朝元老,官至吏部尚书,任内颇多建树,去世后,孝明帝追赠其为孝穆公,并亲临祭奠,扶舆出殡。甄鸾北周时任司隶校尉、汉中郡守等职,是中国第一位系统研究军事数学的学者,主要著作《五曹算经》、《五经算术》、《数术记遗》辑存于《算经十书》,并精通天文历法,编有《天和历》,颁行十八年。

隋、唐朝代,科举制度取代九品中正制,无极甄氏家族虽不及前时显赫,但仍有不少人官居高位。如甄鸾子甄族为汾州刺史,孙甄绍为沁州刺史,绍孙甄封为宋州刺史。甄封第四子甄亶,是盛唐时期一颗耀眼的政治新星。他文武双全,博览经史典籍,精通书法;八次挥师疆场,战功显赫,五次出使藩国,政绩斐然,深得一代女皇武则天赏识。开元年间,甄亶出任广州都督兼岭南按察五府经略讨击使,集南中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任职期间,致力改善岭南人民的居住及医疗条件,为岭南地区的安定和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唐天宝年间甄济,在“安史之乱”中视死如归,以大智大勇保存气节。其子甄逢因父名未列国史而奔走,后得元稹、韩愈力荐,朝廷追爵甄济四品官。

甄姓名人见诸《二十五史》者59位,大都出于无极甄族。考其显赫世系,可知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是中华甄姓氏族发展的主脉。

当代族人聚居最集中地区:广东“四邑”

当代中国甄姓族人聚居最集中、人口最多的地方,是广东省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四邑”。

据1451年(明代宗景泰二年)及1580年(明万历庚辰年)的广东《甄氏族谱》记载,并对七百余年前先祖墓葬考证:岭南甄姓族人,系出河北中山无极甄氏家族甄彬、甄琛、甄济支脉。南北朝至唐宋时期,仕途的无极甄族人,随着官职迁调流寓各地,后有宗脉落籍广东。“安史之乱”后,甄济应大将来瑱之聘,到襄阳做官,定居宜城。济翁后裔甄廷宣,南宋高宗时考取进士,任国史修撰,出仕南京安庆州,定居安庆。廷宣翁孙甄善庆,南宋光宗绍熙癸丑科进士,任广东南雄州推官。善庆翁在任上去世,长子景福携眷扶父灵柩回安庆,次子景贤落籍南雄珠玑里。景贤生四子,取名如金、如璧、如圭、如锡。次子如璧,便是岭南甄姓开族“始迁一世祖”甄舜河公。

南宋末年,因避战乱,甄舜河家族从南雄珠玑里向珠江三角洲二度迁移。第一次,1273年(南宋度宗咸淳九年),为避战乱,舜河公率子世茂、长孙可立、曾孙素善、仕达,举家从南雄沙水珠玑里迁往冈州(新会)大岳甄村。第二次,1279年(南宋祥兴二年),元军追击南宋王室攻陷崖山,丞相陆秀夫背宋帝赵昺在崖门投海自尽,南宋覆亡。冈州人四处逃避兵祸,其时舜河公已八十高龄谢世,由四世素善、仕达率族西迁新宁(台山)德行都(今开平新昌地区)。舜河族人在德行都新昌地区定居后,家业渐兴,人丁日旺。甄素善有五子十三孙,始居旺北,后分支霞坑;甄仕达有三子十三孙,始居石海,后分支簕冲。经过若干代繁衍,形成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房系。“虽其间徙居他境者亦不一而足,而总以马蹄冈堡之四村为大宗。”(《岭南中山甄氏重修族谱序》)

四世素善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云谥(素善长子),官任东莱府太守、云南提学副宪。他生五子,长子畴卿居霞坑,后代分支恩平平塘和锦地冈、阳春、台山冲蒌霞洲和下川岛;次子余卿裔居新会城;其余三子遂卿、奇卿和益卿裔居旺北,分支台山三合、开平金鸡镇盘村和广西。五世云嵩(素善次子),生一子善卿,迁居广东高州。五世云聚(素善三子),官任广西巡检,生三子仁伯、仁长、仁寿,仁长裔居广东德庆。五世云岫(素善四子),生三子达明、理明、得明;五世恩佑(素善五子),生一子仁日,裔居情况族谱未见记载。

四世仕达后代分支情况是:五世连山(仕达长子),官任连州太史,生四子昆祥、昆玉、昆彦、昆政,裔居石海,分支新会五显冲、恩平那吉镇等地。裔孙甄松年,清干隆己酉科进士,诰授奉政大夫,历任文渊阁检阅,武英殿分校,金殿傅胪,内廷方略馆纂修等职,是嘉庆皇帝的老师。去世后,干隆皇帝赐御葬,墓地在新宁德行都,建有石牌坊和石狮子。五世台山(仕达次子),生三子广大、广遂、广安,由石海迁居开平仙塘(沙塘镇),分支恩平沙湖和电白县。五世云山(仕达三子),生六子文保、文益、文卿、文质、文子、昆泽,裔居簕冲,分支台山县花瓶、上川和阳江、南海、始兴、遂溪、惠州及广西等地。

随着支脉繁衍,甄姓族人遍布广东、广西各地,但主要聚居在广东台山、开平、恩平、新会,形成以“四邑”话为谱系特征的岭南甄氏宗族血轮。清代以前,甄姓族人向外地迁居不多,清初仍保持着旺北、霞坑、石海、簕冲四大乡村聚居为主的格局。后来,人口、房派日增,才逐渐出现大量向外迁移的势头。从1736年(清干隆元年)起,四大房系子孙先后向台山县海宴地区大规模迁徙,在该地建成甄姓人聚居的村乡。后来,又有许多舜河子孙到台山县的广海、三合、冲蒌、端芬、白沙、下川岛等地落户。

鸦片战争后,帝国列强在广东沿海掠夺廉价的劳动力,甄舜河子孙也加入了“契约华工”的行列,随着历史的进步,华侨地位改善,出洋的人更多,这成为甄族后人向外发展的重要出路。香港、澳门开埠后,大量甄族人又到两地谋生,从事经商和各种职业。据不完全统计,甄舜河子孙在香港、澳门定居的有三万多人,移民海外的有近五万之众。他们分布在美国、加拿大、菲律宾、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委内瑞拉、墨西哥、哥斯达黎加、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其中,在美国的人数最多,尤以三藩市、洛杉矶、纽约、波士顿、芝加哥等城市为集中。旅居海外及港澳的甄族人,还成立了“甄氏宗亲会”,三藩市的“甄舜河堂”组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甄姓族人在海外始建的“第一堂”。这些组织,对联系宗亲,沟通乡情侨情,兴办各种福利事业,增强对祖国家乡的凝聚力,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郡望堂号

郡望

中山郡:《郡望百家姓》云:甄氏望出中山。战国时为中山国。秦代为巨鹿郡领地。汉高帝置中山郡,治所卢奴,在今河北省正定县。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今河北省北部地区。

堂号

还金堂:源出典故“甄彬还金”。

中山堂:因为甄氏的郡望为中山,所以得此堂号。

舜河堂:2006年由甄氏后人成立于美国纽约。

姓刘的人都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吗?

姓“刘”的并非全是汉高祖刘邦的后代。根据日本可查档案记载,日本第三大姓高桥氏出自中国刘姓,为刘邦后裔。1、刘姓,汉朝国姓,中国曾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