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猫的来历?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
它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7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
近亲繁殖现象在保护大熊猫的人工繁殖初期时是无法避免的,但如今随着熊猫数量慢慢变多,管理逐渐规范,我们已经在避免近亲繁殖了。
大熊猫刚刚被发现的那段时间里,数量十分稀少。因为野生大熊猫的繁殖能力非常低,野生雌性很难受孕,所以大熊猫被列为濒危物种,是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在我国这些年来的不断努力下,大熊猫的数量已经在逐渐变多了,从濒危物种逐渐逐渐变为了”易危物种“,这与人工授精繁殖是离不开的。
使野生大熊猫交配的困难是出了名的。一项研究显示,在一年里,雄性大熊猫的繁殖有效期是六个月或更长,然而雌性大熊猫的发情期只有一至三天。另外,由于雌性大熊猫的交配期很短,雄性大熊猫恰好能在那几天与雌性大熊猫相遇更是需要长途跋涉的,所以此行想要受孕非常困难。为了保护大熊猫,我们只好进行人工授精。
如今,圈养大熊猫的管理已走向规范化,已经建立了所有圈养大熊猫自己的谱系。通俗地说,谱系就是一个家谱,它清楚记载着每只编号大熊猫个体的来龙去脉,这不仅包括它的来源地、出生、死亡时间、雌雄性别、父母和后代的情况,而且还包括该只大熊猫饲养地的转移时间及具体地点、外形特征和繁殖情况等等。
这样一次又一次地记录在该个体的谱系编号里,直至记录下该个体的死亡时间及地点。根据大熊猫谱系,可以查明大熊猫个体间的亲缘关系,从而在婚配时避免近亲繁殖。
我国是一个动物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在种类繁多的动物中,有些还是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要问在这些举世公认的珍稀动物中哪种动物“知名度”最高,大家一定会异口同声地说:大熊猫。
大熊猫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说起大熊猫,首先要为它正名。有关资料表明,动物学界的人士于1869年才发现大熊猫,大约过了70年左右,他们才第一次捕捉到熊猫。1869年,法国的一位传教士戴维来到中国。这年3月在四川省宝兴县的一户农民家里看到一张兽皮,这张皮上只有黑白两色的毛。十余天后这位农民又捕回一只动物,这只动物的皮与那张皮完全一样,除了四肢、耳朵、眼圈周围是黑色外,其他部位的毛都是白色。戴维就确认它是熊属中的一个新种。此后不久,他在公开自己的新发现时将这种动物定名为黑白熊。
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期,这种熊的标本在重庆展出,它的中文名字定为“猫熊”。展出时标本的名牌是由左往右写的,写做“猫熊”。但是当时汉字是由上往下直书,写满一行再往左写,参观者拘于习惯,于是“猫熊”就被读成了“熊猫”。此后又有一种香烟命名为“熊猫牌香烟”,对“熊猫”的称呼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由于约定俗成的缘故,我国的动物学家也就把它定名为“熊猫”了。又由于它形体肥大,在“熊猫”二字前面又加了个“大”字。“大熊猫”就成了“官名”。如今已经没有人再坚持叫它“大猫熊”了。
作为珍稀动物,大熊猫“稀”在哪里呢?
大熊猫独产于我国,在世界上除了我国有野生大熊猫外,只有极少数几个国家的大型动物园里饲养着一两只大熊猫,而这些被珍养在动物园中的大熊猫还都是我国作为“国礼”赠送去的。
从栖息地看,大熊猫主要分布于川西北的深山密林里。此外,只有陕西、甘肃的个别县境内有零星的大熊猫了。据专家们估算,所有这些地方栖息的大熊猫,总数也只在1000只左右。
大熊猫的数量为什么这么稀少呢?这与它的生活习性和生理特征相关。大熊猫性情孤独、不喜群居,喜欢独处,独来独往是它的生活习性之一。即便是雌性大熊猫在产仔后,对幼仔大约也只带领上一年左右的时间,母子也就不再结伴而居了。只有在繁殖期到来时,它们才会去寻找异性伙伴。而且大熊猫发情期极短,一只成年大熊猫每年也就几天的时间,雄性、雌性大熊猫发情期不尽相同,而它的择偶性又很强,从不随意结交异性伙伴。此外,雌性大熊猫每胎只产一至二仔,而它又只具备喂养一个小仔的能力。以上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就使大熊猫极为稀有了。
大熊猫只栖息在我国的四川西北和秦岭南坡。因为那里是一片深山峡谷,气候湿润、温暖。冬夏平均气温差别不大,夏季平均气温在14℃左右,而冬季的平均气温不低于-6℃,年降雨量可达1700~1800毫米。随着地势由低向高生长着亚热带、温带、寒带的许多植物。一座高山,由山脚到山颠几乎四季并存。而在海拔2500~4000米的山林里,除了遮荫蔽日的浓密森林外,还夹杂有片片竹林,冷箭竹、大箭竹、拐棍竹、华桔竹等比比皆是,这就为大熊猫提供了充足的食粮和适宜的活动、栖息的场所。
大熊猫以食竹为主,而且食量惊人,一只大熊猫每天要吃掉20-30公斤竹子。但大熊猫吃得多,吸收得并不多。因为它的消化力差。一只大熊猫每天要用12个小时以上的时间忙于进食,有时长达十六七个小时。但是它肠道短,更不像牛羊等食草动物那样有复胃,食物很快就通过消化道了。为了维持生存,它只有不停地吃。当然不停地排泄,也是它的一个特点,有时甚至边吃边拉,边走边拉,走到哪里,拉到哪里。大熊猫以食竹为主,竹笋、竹叶、竹竿都来者不拒。它也食肉,食竹鼠、羊、猪甚至羊猪的骨头都是它的美味佳肴。人们在捕猎熊猫时常常用煮熟的肉或骨头当诱饵,而大熊猫则因为贪吃而成为捕猎者的笼中物。
大熊猫不仅喜欢吃竹子,也喜欢喝水,而且一喝就喝个够,肚子喝得圆滚滚的,以至喝得走不动路,迷迷糊糊地躺在地上,这就是人们说的“醉水”。但是过几个小时,它自己就会醒过来。
大熊猫长得一幅温文尔雅的样子,一般情况下,无论与食草动物或食肉动物都能和平共处,表现出友善的样子。但是当遇到自己的天敌,如黑熊、豺、豹的时候,它是决不甘心示弱的。处在发情期的雄性熊猫到了一起,一场争夺情侣的大战是必不可免的。甚至,在动物园里还发生过大熊猫伤害饲养员的事。
熊猫形体硕大,但大熊猫刚刚生下来的幼仔并不“大”,其体重仅在70-180克之间,一个有经验的饲养员竟难以单纯从形体上来断定一只雌性熊猫是否怀孕。初生的仔熊猫虽然很小,但它的生长速度并不慢,到一个月时体重达1500克,半年时则可达14公斤左右,而到一岁时更重达35公斤左右,大约5-6年,达到性成熟期,这时的体重可达100多公斤。
大熊猫因为其数量的“稀”,而显得“珍贵”,但是更重要的不只在数量“稀”,而在其品种确实“珍”。大熊猫是一种当今动物世界中留存着的极少数原始而又古老的物种,动物学界因此称它为动物中的“活化石”。据对大熊猫的化石测定,可以推断大约1200万年前大熊猫就在地球上出现了,但是体型比现在的大熊猫小,到300万年前的更新纪中期才有个头较大的大熊猫。这与当时地球上气候湿润,能给大熊猫提供丰富的食物密切相关。那时大熊猫的分布面比现在广得多。大约相当于今天的广东、广西、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浙江、福建、陕西、山西等地都有过大熊猫的足迹。由于气候的变迁、植被的变化,尤其是人类的农业活动,把大熊猫最终“挤”到了四川西部的一条高山狭谷之中。然而历经千万年的变化,大熊猫还是幸存下来了,除了形体的变化外,它的身体内部结构几乎没有变化,而与之同时代的巨齿虎、猛玛等早就从地球上绝迹了。“动物的活化石”的美称,对于大熊猫来说,那是当之无愧的了。正是由于大熊猫的无可比拟的珍稀,世界野生动物基金会在1961年选定大熊猫作为该会的会徽标志。
大熊猫既然如此珍贵、稀有,有什么办法能使它的数量迅速增加吗?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有效的办法。建立自然保护区,只能保护其不受伤害,保证其自然繁殖。然而大熊猫的自然繁殖率极低,剩下的一条路就是依靠人工繁殖了。但人工繁殖也不是易事。首先,大熊猫的人工饲养量极为有限,这就决定了可供人工授精的熊猫数量极少。此外,由于受大熊猫生理研究和人工授精技术的局限,人工授精的成功率不高,大约在百分之十左右。即使人工授精成功,每胎最多两只。而大熊猫产仔后,仔熊猫的成活率也不足百分之五十。由此看来,大熊猫家族的繁盛,至少在目前还是一件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我们期盼着有关专家们尽早解决这一难题。
再说说大熊猫的“家谱”问题。动物学界发现大熊猫在1869年,而我国对于大熊猫早就有所记载,只不过不叫大熊猫罢了。早在公元前1200年,《尔雅》一书中对大熊猫就有过记载,书中称其为“狨”;在《后汉书》中称其为“貊兽”;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貘屏赞》中的“貘”也就是大熊猫。唐代咸阳宫中的上林苑还饲养过大熊猫。到了宋代,又有大熊猫为貔休。然而上面这些称呼都是古代流传于民间的俗名,而不是动物界确认的学名。从亲缘上讲,大熊猫与熊有某些亲缘关系,而与猫则说不上一点亲缘关系。国外的科学家们总想从亲缘关系上将它归属于熊类或浣熊类,我国的动物学家们则从实际出发,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而此科仅有一属一种,这样“大熊猫”就顺理成章地成了它的正式称号。
大熊猫还有不少别名、别号。由于它独产于我国,国外有人称它为华熊;由于它以食竹为主,有人称它为竹熊;由于它我是动物中的活化石,太珍贵了毛色以白为主,有人称它为白熊;由于它白色中夹黑,有人称它为花熊;由于它与熊有亲缘关系而又有些像猫,有人称它为大猫熊,这些都是它的别名。大熊猫是一种现存的古老物种,有人就给它起了“动物的活化石”这一别号;大熊猫栖息在深山幽谷的密密竹林之中,因而又获得了“竹林隐士”的别号。
大熊猫以其珍贵而稀有,获得过不少无可比拟的殊荣:在1990年举行的亚运会上,大熊猫被定为大会的吉祥物。1984年第23届奥运会在洛杉矶举行,为了给大会增添隆重、热烈的气氛,洛杉矶市政特地向我国借了一对大熊猫,该市动物园更因此比往年多接待了100多万参观者。1978年我国赠送给日本的大熊猫“兰兰”不幸病故,一亿多人口的日本国竟有3000万人为大熊猫致哀,日本首相也在哀悼者的行列中。世界人民这样珍视大熊猫,作为大熊猫故乡的中国人,更应当无比珍爱我国所独有的国宝大熊猫。
野生熊猫栖息于密林之中,它们生长到一定阶段要进行婚配和生育,即发情、求偶、交配、妊娠和育幼。熊猫平时孤居,到了繁殖季节,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熊猫是属于多雄争配制。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熊猫的种群增长十分缓慢。
雌性大熊猫每年发情一次,每次只有短暂的2-3天,发情时期通常在每年的3-5月。成年雌雄大熊猫相互间主要通过气味嗅觉(通过留下气味标记和嗅闻标记)的通讯方式逐渐聚集在一个地方并相互了解、相互吸引,到发情高潮时相互间通过连续不断的咩叫和鸟叫声以及待配姿势等听觉、视觉通讯方式表达爱意并达成配对交配。
在大熊猫交配场地有时有多达2-5只雄性大熊猫通过打斗竞争并先后都与同一雌性大熊猫成功交配的情况,也有仅一只雄性与一只雌性大熊猫交配的情况。交配多在地上,也有在树上进行。在交配现场也有亚成年以及交配能力弱的大熊猫在旁观摩学习。
雄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随雌性大熊猫的发情行为发生而发生,也随其达高潮而达高潮。在同一发情季节,一只雄性大熊猫可与多只雌性大熊猫交配,同样一只雌性大熊猫也可接受多只雄性的交配,因此在大熊猫世界的婚姻是多雄多雌制。
交配完成后雌雄大熊猫再次分开单独生活,妊娠、分娩和育幼等工作由雌性大熊猫独自完成。
扩展资料:
大熊猫的行为特点
大熊猫每天除去一半进食的时间,剩下的一半时间多数便是在睡梦中度过。在野外,大熊猫在每两次进食的中间睡2-4个小时,平躺、侧躺、俯卧,伸展或蜷成一团都是它们喜好的睡觉方式。
在动物园里面,饲养员每天两次定时给它们喂食,所以大熊猫其他的时间都用来休息。即使在睡觉的时候大熊猫看起来也很可爱。它们非常的灵活,能够把它们笨重的身体摆成各种各样的姿势。最喜欢的姿势便是腿撑在树上,并用手遮住眼睛。
-大熊猫
最近,呆萌的滚滚们又搞出了一个大新闻!我国正在计划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通过加强大熊猫栖息地的廊道建设,把现有的67个大熊猫保护区联系起来,帮助大熊猫实现隔离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可爱的国宝大熊猫。来源: Chi King CC BY 20
近亲?滚滚不约!
解析这条高大上的新闻,其中的要点就是人们打算大大拓展野生大熊猫的生存空间,让一个个孤立的大熊猫种群相互沟通。如此一来,滚滚们就能勾搭到更多远道而来的异性,避免近亲繁殖导致的种群退化,丰富大熊猫的遗传多样性。
近亲繁殖可能导致的严重后果,早已是众人皆知的常识。一众欧洲王室曾经不信这个邪,于是便长期“享受”着来自维多利亚女王的血友病。
由于欧洲王室间长期近亲通婚,导致来自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的血友病基因遗祸无穷。
来源: Franz Xaver Winterhalter
越是高等特化的动物,长期近亲繁殖导致的有害基因聚集通常越严重,后代也越可能发生畸形、夭折、繁殖力下降等等退化现象!作为国宝级的珍稀动物,滚滚们的婚姻大事万万不可儿戏。只有尽量减少近亲繁殖,保持基因差异度和遗传多样性,才能让可爱的大熊猫永远生生不息。
滚滚们的家谱
为了从源头上防范近亲繁殖的风险,科学家们为人工饲养的大熊猫修订了详尽的家谱,那就是于1991年问世的大熊猫谱系。通过几十年来的不断完善,几百只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基本都拥有了自己的谱系资料。
热心网友整理的民间版大熊猫谱系表
每一只呱呱坠地的滚滚,都会立刻获得类似身份证号码的专属谱系号,它的爹妈、兄弟姐妹等等亲戚关系也被记录在案。野外救助后参与人工繁育的大熊猫,也会被赋予一个谱系号,作为人工种群的新生力量加入谱系表。
每一只人工繁育的大熊猫都拥有自己的谱系号以及详尽的谱系资料。来源: Joshua Doubek CC BY-SA 30
为参与人工繁育的大熊猫谋划婚事的时候,专家们会认真核对错综复杂的谱系资料,确认这些大熊猫的基因来源,尽量为它们选择亲戚关系较远的伴侣。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因此很少发生近亲繁殖,人工繁育的小滚滚们也大多健康可爱。
永保生命的野性
人工饲养的大熊猫大多失去了野性,大约四分之三的个体都是死宅不婚族,必须借助人工授精才能完成传宗接代的重任。生活在荒野中的大熊猫却截然不同,活力满满的它们对爱情与繁衍的渴望不亚于任何其他动物!
心宽体胖的野生大熊猫平日里独往独来,繁殖季节到来之后却会远离自己的地盘,不惜在山野中长途跋涉几十千米去寻找真爱。大熊猫妹子会散发出特有的气味,吸引从四面八方赶来的一众追求者。雄性大熊猫之间会爆发激烈的争斗,只有在比武招亲大会上胜出的最强熊猫男,才能赢得大熊猫MM的以身相许。
面相忠厚的滚滚帅哥其实是一帮很没节操的家伙,一旦成功推倒妹子就麻利地溜之大吉,巴巴地赶往其他山头继续沾花惹草。辛苦的滚滚妈会独自抚养子女一年半,赶走长大的孩子之后,才会开始又一段短暂的婚姻。通常情况下,它每一次生下的儿女都有着不同的熊爸。
尽管大熊猫的婚姻方式有点奇葩,却能够实现大范围的基因交流,有效避免种群内部近亲繁殖的发生。在2014年结束的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中,科学家们通过检测大熊猫便便中的DNA,一共鉴别出了336只野生大熊猫,这是史上第一次野生大熊猫的身份标识行动。
DNA鉴定的结果表明,野生大熊猫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岷山山系大熊猫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最高。凭借着千万年来积累的生存智慧,天然呆的滚滚们对于结婚这桩大事相当门清,完全知道如何在大自然中寻找最合适的伴侣。爱操心的科学家们,似乎可以对滚滚的婚事稍稍松口气了。
红外照相机拍下了野生大熊猫踏雪活动的情景,它们的生命活力远胜人工饲养的同类。
来源:新华网
但是!(重点来了……)
得益于保护区数量和受保护面积的增加,以及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的实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的结果乍看起来令人鼓舞。野生大熊猫个体数量比第三次调查增加了268只,栖息地面积也增大了约2720平方千米。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强度的加大,野生大熊猫的栖息地却呈现出了日益严重的破碎化趋势。调查中发现的1864只野生大熊猫分属多达33个局域种群,其中24个局域种群的223只野生大熊猫具有较高的生存风险,10个种群的个体数量甚至少于10只。
根据科学家们的有关测算,野生大熊猫种群长期生存所需要的最小栖息地面积为1147平方千米。过于破碎的栖息地如同一个个狭小的孤岛,无法为遭到隔离的大熊猫种群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被人类的村子、田地和道路隔绝了寻找爱情的道路,周围的少数同类都是自己的近亲,众多可怜的滚滚们只能被迫进行近亲繁殖。
人工繁育终究不能保证大熊猫家族的长久兴盛,不断壮大它们的野生种群才是王道。然而,栖息地的破碎化和种群规模过小,使得野生大熊猫的近亲繁殖无可避免,严重影响了野生大熊猫的种群质量与生存繁衍。只有设法扩大孤立栖息地的面积,利用生态廊道沟通众多互不联通的栖息地,才能让天各一方的大熊猫种群走出画地为牢的困境,最终破解野生大熊猫近亲繁殖与种群退化的难题。
解铃还须系铃人。既然是人类一手造成了野生大熊猫的种群隔离,帮助它们重获自由也就是我们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不能为野生大熊猫提供充足优质的栖息地,再操心的科学家和保育人士也没法为它们安排出美满姻缘,萌萌哒的纯天然小滚滚又从何而来呢?
说到这里,蝌蚪的小伙伴们是否明白了?想要真正保护我们的可爱国宝,就必须把曾经属于大熊猫的荒野早日还给它们,让可爱的滚滚们能够在广阔天地中获得自由美好的婚姻。这,就是建立大熊猫国家公园的重大意义之一!
-----------------------------------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方案设计及主要结果分析》
《林业资源管理》2015年 第1期,唐小平 贾建生 王志臣 张德辉 遇宝成 岳建兵 龚明昊 刘洋
2、http://wwwwwfchinaorg/specialdetailphppid=205&page=1
WWF第四次全国大熊猫调查专题
3、http://newsgmwcn/2016-12/09/content_23223422htm
野生大熊猫种群最小生存面积被算出
大熊猫是一种十分受人喜爱的动物,身形笨拙可爱,很多人都想知道它们的生长过程是怎样的。大熊猫在生长过程中,经历了许多独特的变化,从刚刚出生的小熊猫到成年的大熊猫,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独特的特点和生长方式。
幼年期:出生到6个月
大熊猫的幼年期从出生到6个月左右。小熊猫出生时只有约100克的体重,身体很弱,需要母亲不断照料。母熊猫会为其提供足够的乳汁和保护。在这个阶段,小熊猫的眼睛通常会在出生后两个月才睁开,然后开始慢慢学会行走和爬树。
幼年期:6个月到2岁
在这个阶段,小熊猫会开始不断地尝试不同的食物,并且慢慢适应独立生活。2岁左右,小熊猫的体重会达到成年大小的一半左右。
成年期:3岁到6岁
成年期的大熊猫开始进入繁殖期,它们的生殖能力在这个时候达到高峰。大熊猫的体重在成年后稳定在约80公斤左右,生长速度也会开始放缓。
成熟期:7岁以后
成熟期的大熊猫通常会开始变得更加宅,它们的移动范围变得越来越小,也不再像幼年期那样喜欢爬树。大熊猫的体重在这个阶段也会保持稳定,但是健康方面需要更多的关注和照料。
总之,大熊猫的生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每个阶段都有着自己的特点和生长方式。对于大熊猫的喜爱者来说,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不仅可以更好地认识它们,也可以更好地为它们提供帮助和保护。
大熊猫的历史可谓源远流长。迄今所发现的最古老大熊猫成员——始熊猫的化石出土于中国云南禄丰和元谋两地,地质年代约为800万年前中新世晚期。在长期严酷的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中,和它们同时代的很多动物都已灭绝,但大熊猫却是强者,处于优势,生存至今成为“活化石”。
大熊猫的祖先是始熊猫(Ailuaractos lufengensis),大熊猫的标准中文名称其实叫“猫熊”,意即“像猫一样的熊”。这是一种由拟熊类演变而成的以食肉为主的最早的熊猫。
始熊猫的主支则在中国的中部和南部继续演化,其中一种在距今约300万年的更新世初期出现,体形比熊猫小,从牙齿推断它已进化成为兼食竹类的杂食兽,卵生熊类,此后这一主支向亚热带扩展,分布广泛在华北、西北、华东、西南、华南以至越南和缅甸北部都发现了化石。
在这一过程中,大熊猫适应了亚热带竹林生活,体型逐渐增大依赖竹子为生。在距今50-70万年的更新世中、晚期是大熊猫的鼎盛时期。生活中的大熊猫的臼齿发达,爪子除了五趾外还有一个“拇指”。这个“拇指”其实是一节腕骨特化形成,学名叫做“桡侧籽骨”,主要起握住竹子的作用。
化石显示,大熊猫祖先出现在2-3百万年前的洪积纪早期。距今几十万年前是大熊猫的极盛时期,它属于剑齿象古生物群,大熊猫的栖息地曾覆盖了中国东部和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北达北京,南至缅甸南部和越南北部。
化石通常在海拔500-700米的温带或亚热带森林发现。后来同期的动物相继灭绝,大熊猫却孑遗至今,并保持原有的古老特征。
中国人对熊猫的认识由来已久,早在文字产生初期就记载了熊猫的各种称谓。《书经》称貔,《毛诗》称白罴(pi),《峨眉山志》称貔貅,《兽经》称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称貘,等等。
1869年3月,法国博物学家阿尔芒·戴维德神父(Armand David 182697-19001110),在中国四川雅安宝兴县的邓池沟(穆坪)教堂附近科学考察时,发现了当地人称为白熊、花熊的踪迹。
通过当地猎人的帮助,4月1日,他采集到白熊标本,毛色有黑有白,脚掌底部多毛,样子像熊,这是他从未见过的奇异动物。
它的标本和骨骼运到法国。经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科学家阿尔封斯·米勒·爱德华兹鉴定,“黑白熊”是一个新物种,定名为Ailuropoda melanoleuca(猫熊),鉴定报告发表在1869年《巴黎自然历史博物馆之新文档》第五卷,从此,匿居荒野的猫熊进入人类文明的视野。
一、分布
化石记录它过去曾经分布在东南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及北京周口店,南达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是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主要成员。
由于地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分布仅限在102°00'~108°11'E,27°53'~35°35'N之间,四川、甘肃和陕西的崇山峻岭(从长江上游到青藏高原边沿,包括秦岭、岷山、邛崃山、大小相岭和大小凉山等山系)。
在秦岭主要分布在其南坡山麓,包括陕西的佛坪、洋县、太白、宁陕、周至等;在岷山主要分布在甘肃省的文县,四川省的平武、青川、北川、南坪、松潘、茂汶、绵竹、朋西、什邡、都江堰等;
在邛崃山分布在四川省的宝兴、汶川、天全、大邑、芦山、邛崃、崇庆、康定、泸定等地;在大小相岭分布在洪雅、冕宁、石棉和九龙县;在大小凉山主要分布在四川的马边、美姑和越西等地。大熊猫适宜分布要有竹林分布和充足水源条件。
二、饮食习惯
熊猫和别的熊一样是杂食性动物,处于从食肉动物到食草动物过渡的阶段。主要食物是竹子、红萝卜、窝窝头,野生的熊猫会吃草、野果、昆虫、竹鼠、羊。
科学家认为:“大熊猫具备肉食动物的生理特征却不以肉为主食”,是因为一个名叫“T1R1”的基因失活了,造成熊猫无法感觉肉类的鲜味。但它们的消化系统仍然是食肉动物的消化系统,因此只能依靠肠内细菌分解竹叶(但大多未经消化完整排出)。
因竹叶热量低,熊猫每天要花大量时间进食(平均每只大熊猫每天吃掉9至14公斤(20至30磅)的竹叶,以弥补其饮食中有限的能量含量),同时为免浪费热量它们通常保持静态生活和避免与同类往来。
熊猫的两个最显著的特征,大尺寸身体和圆脸,适应其竹子饮食。大熊猫较小的体表面积表明新陈代谢率较低。这种较低的新陈代谢率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让大熊猫能以竹子等营养贫乏的资源为生。同样,大熊猫的圆脸是强大的下颚肌肉的结果,使它们可咬开竹子,以比例来说,大熊猫的咬力比北极熊更大。
以上内容参考 -大熊猫
因为熊猫不是群居动物,一般熊猫都是独居的,熊猫成年之后都有很强的领地意识,一旦别的熊猫侵犯到它的领地,就会打架。
小团子在长到两岁的时候就差不多跟妈妈学好本领,能独立了。一旦小团子学会爬树,就意味着它们会保护自己了,也意味着它们可以离开妈妈独自生活了。
一般情况下,生双胞胎的母熊猫只抚育其中的一只幼仔(一般是第一只),而放弃另一只。但是,在饲养条件下,的确有母熊猫不照顾幼仔,那么就需要人工育幼了。
另外,在大熊猫小仔长到一定年龄后,母熊猫离开小仔外出觅食。
一半在两岁半的时候熊猫已经到压成,已经可以独立生活,也会分开。
小仔在15岁或25岁时离开母大熊猫自力更生,这时母大熊猫就会再一次发情交配。以为带着仔的熊猫妈妈不会发情,就繁殖不了,这是原因之一。
大熊猫平时孤居,到了每年的四五月份即是大熊猫的繁殖季节(也有秋季交配的),雌雄互相吸引,在稠密的竹林里,唱出一曲曲恋歌,由此开始进行各种求爱活动。大熊猫的婚配属于多雄争配制。
雄、雌大熊猫难得同居在一起。但5月一过,便又各奔东西。雌性大熊猫怀孕4-5个月左右,就急着寻找树洞或石穴作为“产房”,它一般每胎1仔,偶有2-3仔。刚生下的幼仔重量只有150克左右,相当于妈妈体重的1%。
可是,一个月后体重可达2千克,3个月就能长到五六千克。熊猫妈妈常把小熊猫搂在怀中,轻轻抚摸,外出时也把它衔在嘴里,或用背驮着,亲亲热热,形影不离。等到小熊猫五六个月大时,妈妈就开始教它爬树、游泳、洗澡和剥食竹子等本领。
两年后,小熊猫才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大熊猫的寿命一般为20-30年。它们一生中产仔数量少,且幼仔不易成活。由于大熊猫生殖能力和育幼行为两方面的高度特化,使种群增长十分缓慢,如保护管理跟不上,则数量日趋减少。
熊猫的来历?
本文2023-10-07 01:55:01发表“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lezaizhuan.com/article/193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