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董氏家谱?

栏目: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求董氏家谱?,第1张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

四、董姓家谱

10290河北丰润董氏家谱二十四卷

(民国)董嘏忱 董庭敬等修

民国十五年(1926)天津华西书庄排印本

人民大学 南开大学

注:创修於清康熙五十二年,此为四修。

10291河北青龙董氏家谱四卷

(清)董塽纂

清道光十六年(1836)董镇钞本

河北青龙县官场乡文子村

10292江苏钢山董氏分谱二卷

(民国)董士恩纂修

民国十九年(1930)北平刻本 二册

北图

10293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4江苏赣榆董氏宗谱八卷

(清)董杏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木刻本

江苏赣榆县档

10295江苏武进毗陵董氏家乘二卷

民国间钞本 二册

吉林大学

10296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春亭 董元吉纂修

清同治九年(1870)苍梧草堂刻本 十四册

历史所

10297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卷

(清)董耀庭等修

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苍梧堂刻本 二十册

吉林大学

10298江苏无锡董氏家乘十二卷

(清)董庭序修

清光绪间苍梧草堂刻本 二十二册

中央民院

10299江苏宜兴胥井武进前街董氏合修家乘二十

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秉清 董康等修

民国十六年(1927)木活字本 二十册

美国

10300浙江馀杭董氏家谱不分卷

清咸丰十一年(1861)写本 一册

美国

10301浙江馀杭尚义董氏家乘四卷

(民国)董凯等修

民国八年(1919)木活字本 四册

日本 美国

注:封面作《禹航尚义董氏宗谱》。

10302浙江馀杭董氏宗谱

民国木活字本 八册

杭州大学

10303浙江富阳富春董氏宗谱十五卷

民国二十五年(1936)木刻本

浙江富阳县春江乡友谊村

10304浙江馀姚云楼董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民国)董正锐等修

民国十七年(1928)正谊堂活字本 四册

北图

10305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末一卷

(清)董秉纯纂修

清钞本 七册

北图(存卷5-17、20、卷末,又一部存卷3、

8、10、12-17)

10306浙江鄞县鄞城儒林董氏元二房支谱□□卷

清崇本堂木活字本

天一阁(存卷11)

10307浙江鄞县四明儒林董氏宗谱二十卷首二卷

末二卷

(民国)柴永祺纂修

民国七年(1918)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天一阁

10308浙江鄞县董氏宗谱二卷

民国十一年(1922)木刻本

浙江鄞县古林乡文化站

10309浙江鄞县鄞西湖泊董氏宗谱八卷首一卷

(民国)董承脯 董敦修纂修

民国十五年(1926)木活字本

天一阔(存卷首、卷1、2、5-8)

10310浙江鄞县鄞高塘董氏家谱十四卷

(民国)张琴总纂

民国二十四年(1935)重德堂刊本 十二册

南开大学 浙江图 天一阁

注:谱始修於明天顺间,此为十修。

10311浙江鄞县四明五都董氏宗谱不分卷

(民国)董纯芳纂修

民国三十六年(1947)孝友堂钞本 二册

天一阁

10312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

(清)董懋文纂修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木刻本 二十八册

河北大学

10313浙江慈溪董氏宗谱三十四卷首一卷

(民国)袁汉卿 董兰如等重修

民国十七年(1928)刊本

南开大学 天一阁(存三卷)

10314浙江奉化雪溪董氏宗谱十六卷

(清)舒帷修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10315浙江奉化董氏宗谱四卷

(民国)樊东华纂修

民国三十五年(1946)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

注:徐伴始修於清乾隆三十五年。

10316浙江奉化中心奥董氏宗谱六卷首一卷末一卷

(民国)董乃武 董梦昌同修

民国三十七年(1948)木活字本

浙江奉化县文管(存卷首、卷1)

参考资料:

http://baikebaiducom/view/138394htm

兰州肃王府可以参观。明肃王府建于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年),迄今600多年,历经明、清、民国,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今,是甘肃最高行政权力机构所在地,600多年来它经历了无数风云往事,历任明朝肃王府、清朝陕甘总督府、民国甘肃省政府,为甘肃省人民政府、兰州市委市政府驻地。

民国时期有不少有识之士西行游历,除了西安,兰州也是大家很想去了解的一个重要城市。

今天的主人翁是一位文学家,他的言情小说《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等极为畅销,据说稿费有十万大洋。

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张恨水。

张学良想请他到东北高就,他遭到婉言拒绝;有名的日寇头子土肥原贤二也是他的忠实粉丝,求他签名,他将其巧妙戏弄。

张恨水(1895——1967)

1934年,张恨水来到大西北,一路上感受颇多,他将沿途的名胜古迹通过文字记录了下来。

原载于《旅行杂志》1935年第9卷第7期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位大作家笔下的兰州。

西 游 小 记张恨水兰州东郊

我们由西安向兰州去,因为阻雨和刘总工程视察工程的原故,共走了九整日,听说快到兰州,精神就为之一爽。离甘草店约三十里,到猪嘴子,经过三角城一带,公路平整,村落相望,小河一道,清水滚滚冲动那磨房外的水车,很有点江南意思。

再行十里,到马家寺河。河面很宽,乱石嵯峨,流着一线清水。两岸人家,用白杨树作篱笆,大青石堆墙,也是行一千多里路所不曾见的风景。

兰州地图,民国

过河五里,是阎王沟,又叫仰望沟。土山中裂开一条小缝,仅仅让车子过去。以前这里很出强盗。现在西兰公路改了由山顶上走。两道山峰,中间隔着一个深谷,是用一道长梁渡了过去。长梁下面,有太极图式的流水暗沟,在里面点灯走,由沟南门进去,北门出来,在暗洞里走二三百步,出来却是原处,工程很巧妙。

这是华洋义赈会介绍下来的瑞典工程司监造的。但刘如松总工程司说,这是外国工程司错用了义赈会的政策。义赈会只在赈济,不怕多花工资。经委会曾是实事求的,何必如此浪费,(估计要工资两三万元)其实公路不走山头,一样可以过去的。

兰州机场,1930年代

阎王沟再西行十里,是东岗坡,远远已可看到兰州城外的皋兰山了。再行二三里,抵兰州飞机场。这里机场寛大,周围有三里之遥。机场北面,是兰州大营,营门筑着城堡,气象森严。由这里到兰州东门,约十里,公路平坦,车走如飞,看到北平式的四叠城门箭楼,人是神气飞扬了。

兰州城,1936年

兰州的街市

兰州虽是边省的省治,可是指古时而言。现在我们把中华全国地图打开来一看,在正中的地方,书一个十字,那么,我们就可以在十字中心点附近,发现兰州这个地名。所以到兰州来,名义上是繁华边界,实际上是到了中国的中央。

这里在西方人看来,也是西北的上海,西向新疆、青海,以及西藏北部,都由这里,运了货物去。北向宁夏、蒙古,也有买卖,所以在商业上,兰州是很有地位的。

我们走了一千多里干燥无味的旱道,所经过的,便是平凉那种大地方,也只是一条直街,所以我们理想中的兰州,也很荒凉。

及至汽车进了东关以后,便觉是差强人意了。兰州和西北各城一样,在城墙之外,另有一道关,东关、南关,都是很大的城圈,只有北门,出门便是黄河,才没有关。由东门到省政府衙前,是个干字形的街道,宽的所在,也有两丈多,窄的所在,却仅仅通过一辆汽车。

店铺完全旧式,柜台多半像南方的当铺,一字栏门。所有货物,都是陈列在一种多格子的高大木架上。所谓窗饰,自然是谈不到。便是货物的样式,也很少能表现出来。这理由很简单,因为玻璃这种东西,很不容易搬到兰州去。这里的玻璃价钱,更是昂贵,大概一尺见方的,这里就得卖上一块钱了。

因之兰州城里的建筑,就绝少这样东西,商家用那最古的法子,把货物放在架格子里而外,有那一定要陈列出来的,不是挂在屋檐下,便是挂在墙上,以便主顾采用。

房屋也十有八九是老式的,低低的屋檐,向街心里伸出,在屋檐下横列着各种招牌。我所看到的略带新式的房屋,只是新开的几家旅馆而已。西北是大陆气候,雨水很少,因之兰州城里的街道,也都是土质,不过灰土还不像西安那样厉害,并且这里利用省政府里的磨电机,全城都有电灯,这却是胜于西安一筹的了。

中山市场,原来是城里有名的庄严寺,在省府东大街,在西北军手里,改了这个名称。现在除了寺里正殿而外,一律都改作了商场,商场的内容,也是仿照北平各种市场布置的,只是浮摊多,店铺少。若以贩卖的东西而论,大概日用百货,总算都有,而妇女们所需要的,尤其全备。所以兰州城里的摩登妇女,中山市场,是必须要到的。

这个边城,墨守古风,并无男女公共场合,也绝少男女同行的这件事。只有中山市场里,男女都去,也偶然可以看到男女同行,有人说,这同行的男女,也十有八九是东方来的,本处人,依然男女不同行。这真是讲求复古的先生们,心焉向往的了。

说到庄严寺本身,却很有不可磨灭的价值,正殿楼上,两壁都是唐人的壁画。画里的佛像,完全是印度作风。因为这楼上终年闭着门窗,里面很少透进太阳光去,所以还保留着原来的颜色。据本地人说,在某一个时期里,这壁画,大有全部毁灭之虞,所幸本地几个聪明人,把泥浆木板,将壁画给藏埋起来了,这才得免于难。

除了壁画之外,有人说,这庙里还有一种转轮佛灯,在另外一个幽僻的殿里。那转灯像一个木塔,下半部在地窖里,上半部直通殿顶,若有人碰通了机关,灯自会转动。这个东西,我亲眼没见,不敢认为完全实在。因为我游过了庄严寺,朋友才告诉我的。再要去看,还得找官厅人相陪,只好罢休。不然,庙里和尚,他不公开的。

大佛寺的三绝

谈到了庄严禅寺,就该说到宏恩寺了。这寺,俗称大佛寺,因为庙里有大佛像的缘故。现在兰州官厅,利用了这个地方,改为民众图书馆。地址在省政府西大街,并不偏僻。

关于图书馆的陈设,无须介绍,这里单说大佛寺有名的三绝。是哪三绝呢?便是书绝、画绝、塑绝。

第一,书绝。这里有颜真卿的字,褚遂良的字。

第二,画绝。第一殿里,有明朝的壁画,完全不缺。殿后壁,有吴道子亲笔画的观音大士像。像高约七八尺,完全工笔。别的不用说,只是观音身上披的纱,隐隐约约,露出里面的衣服来,那便是绝技。只是年代太久了,颜色不十分清楚,许多人对这壁画,想拍几张照片,都宣告失败,不久有个白人,他表示用一种化学品喷在壁上能用纸将画拓下来。但是兰州官厅,怕腐蚀了原画,没有答应。

第三是塑绝。我前文说过了,北方古庙的塑像,能保持着原来状态的很多,大佛寺的壁佛,都保存下了,寺里的旧时塑像,自然是也不至于毁坏。据我的观摩,要算后殿东配殿的几尊佛像,最是神气活现。正殿三尊大佛,虽塑工也还不错,比起配殿的,就相差得很远。这些塑像,有人说是唐塑,也有人说是元塑,这却没法儿考据,不过不是清代的产物,那是可以断言的。

黄河铁桥

“千古黄河一道桥”。在以前津浦、平汉两条铁路没有筑成以前,由青海到山东海口,黄河就只有兰州城门外一道浮桥,所以有了这七个字的老语。

兰州浮桥,民国

桥在北门城外,出城就可以看见。不过原来是浮桥,现在是铁桥了。浮桥的构造,和南方的浮桥也不相同,乃是把木料漂在水里,用一种甘西特产的千金草,搓成绳子,将木料缚住,然后在上面铺着板子。桥面很宽很宽,为的是好在上面通过骡马大车。但是有一层麻烦,这桥要每年架搭一次,因为到了冬季,黄河结冰,这桥不收起,冻在冰里,就要损坏的。

兰州铁桥,民国

到了光绪末年,甘肃某巡抚,作一劳永逸之计,花了五十万两银子(运费在外),请德国人建筑了这座铁桥。桥长约有二百多步,宽一丈四五尺,和铁路上的铁桥,大致相同,不过这在桥面上,铺着一层厚的木板,笨重的骡车马车,滚着桥板咯咯作响,由架空的桥梁下,一重重地钻了过去,又是新的,又是旧的,倒也别有风趣。

白塔寺,民国

河的北岸是白塔山,山上有几处庙宇,参差着山的各层。那上面并没有草木,淡**的土被强烈的太阳光照着,只觉银光射目,显然不是中原景象。

桥的上下游,都有很大的水车,直列着圆形的轮子,让黄河的水去推动。黄河的水,流着总是很急的,在桥上经过的人,可以听到那水流在桥梁上冲刷着,哗啦作响。还有那牛皮筏子,不用东西撑动,在水面上顺流而下,去得很快。这一些,在黄河桥上看到的,是东南人最会感到兴趣的。

我们到了兰州的时候,城里头的八字新式旅馆,都宣告客满,因之靠了本省朱主席在西安给予的介绍信,得蒙省府里人招待,住在省政府花园里。

甘肃省政府,1930年代

甘肃省府,本是明朝的肃王府,地方很大。当左宗棠做陕甘总督的时候,又把这里修理了一番,所以这个花园里,不但是亭台池榭,点缀得很好,而且里面的树木,都很有年月,又高又大。

园子里的亭榭,共有十几处,第一有名的是望河楼,在花园后壁城墙上,在楼上开窗向北看,黄河滚滚,就在脚下。楼外有幢石碑,上面略有红晕,传说明肃王遭匪乱,在府里殉忠,王妃就碰死在这碑上。

第二是船厅上,在假山,是当年左宗棠办公的地方,现在省政府宴客,都在这里。第三是肃王墓。那次匪乱,肃王全家失踪,本没有尸身,葬在这里,后人因为纪念他一家忠烈,就在这里做了一个假坟,坟外还有一座两层高的塔亭。这个地方,在全国里也是精华的一部,高大的槐树,伸入了半空,假山上配了那曲折的台阶,又加上嵯峨的怪石,有一条水沟,在山下草地里流着,淙淙作响,很有些画意。第四是碑洞,一个方形画舫式的石门,走进了四方的地窖里去,四周的墙上,都嵌着石碑,上面刻的字,乃是当日肃王写的诗句,在他生前,大概就勒上石碑了。

此外,还有荷花池子,和几处平台。池子里的水,有几条曲沟,终日里的是流着水。这水不是泉水,也不是引来的明沟,却是用抽水机在黄河里抽上来的黄河水,所以是用之不竭的。

这里虽是省政府的花园,但省府因兰州城里,只有这地方是风景区,于是在每个星期日,将省府西边的侧门打开,放人民自由进去参观。只是不像他处的公园,里面没有什么酒店茶社,休息的地方,也唯其如此,这里面是比较的可以保持清洁。

五泉山

五泉山就是皋兰山,兰州的县治叫皋兰县,就是由这山上取下来的名字。山在兰州南关外,约五里路,山势是很挺拔的,虽然山上还缺少着石头,然而满山满谷都盖有草木,在远远的望去,一片青葱的颜色,在西北这地方,有这样的青山可看,那是很可以让人满意的了。

车马大路,直通到山脚,迎面一座木牌坊,上写着乐到名山四个大字。在这山上,共有六七处楼州阁,都是随了山的势子,层层建筑上去。所有的房子,也十之八九是新式的建筑。

据传说,在前清时候,山上不过是两处寺观。前二三十年,兰州有个姓吴的,觉得这地方很可以布置一番,因是沿了峰峦高低,配上了房屋和原有武侯殿,千佛阁,左公祠,嘛呢寺,几处真是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又顺着小谷,栽了树木,到了现在,就成了风景区了。

树木以山谷里的小蓬莱为最多,拦着两边的髙地,跨谷为桥,桥上建亭。绿荫深深的,前不见去路,是最可留恋的一个所在。所以茶社也以这里为多。

五泉山建筑,民国

此外五道泉水也高低分别着在各地建了亭子遮掩,但是这几年来,已有两道塞,五泉山实际上是三泉山了。山上的正面一处房屋,是三台阁向北筑有石栏,居高临下,黄河兰城,都一一可以指点出来。

兰州的形势

兰州在汉朝的时候,已经归入了中华版图的了。霍去病在这里屯兵,防备匈奴。由汉以来,直到左宗棠手里,这里始终是脱不了军事关系,依着形势看,这地方是十分重要的。

城北是黄河,河北是白塔山,山迤逦向东去,掩过了兰州城十几里之外。城西南是皋兰山,居高临下,对敌人由黄河北岸来,是看得很清楚的。至于兰州附近,恰又是个平原,正好屯上几十万人马。现在东门外那两山之间的一片平原,依然是驻军之所,过了这里,又有阎王沟之险。来游历兰州的人,对于这一点,是应该明了的,能明了这一点,然后就可以知道兰州之所以重要了。

几项交通事件

到兰州来的人,有一件事情,是深深的会留下印象的,便是交通事件。这里的交通,可以分水陆空三种。

水中所用的,只有牛皮筏子。这东西,说起来是很有趣,用的时候,放到黄河里,载了人同货走,一直可以到绥远的包头去。不用的时候,人就把这东西抗在背上,带了顺便的走。

它并不是我们理想中的牛皮筏子,以为把牛皮蒙在木架子上,作一个小船形。它是把牛身上的皮,外去毛,里去肉,除头尾而外,整个留住,用线缝着,用膏涂抹着,不透一丝缝,然后向里面灌气,整个牛皮腔子,吹成了个白而光滑的大泡泡。泡泡之大,大于书棹。这样的大泡泡,多则几十个,少则六个,将它用根子编夹起来,就成了牛皮筏。

牛皮筏子过黄河,民国

放在水里,自然飘浮起来。在牛皮上蒙着板子,可以坐人,也可以载货。筏上虽然也有短的篙桨,但是黄河水急,不能由下而上,也不能断流横过,只有一个笨法,将筏子顺了水流着走。

若是打算渡河,只有慢慢的斜了过去。筏子由上而下,达到了目的地,它的主人,拖上岸去,将皮囊里的气放了去。牛皮卷在一处,由陆路将大车拖了回来。若是短程,连气也不放,就抗了现成的皮筏子走。

兰州城里,每日都可以看到撑牛皮筏的人,背上驼着一大排牛皮大泡泡招摇过市,乍见之下,东方人士,是不能不笑起来的。

至于陆路交通呢,那就很多种,远程有骆驼,驴,马,骡车,大车,汽车。及短程有轿车,人力车,骆驼和驴,外方人不大用为代步。由此向西,骑马走长途的很多,老弱的就坐骡车。

兰州街道骑马的人,民国

汽车由西安到这里,可以再向西到青海。但是那是旧大路,并非新修筑的公路,赴起汽车,是相当的危险。由兰州到新疆迪化,汽车只通一半,到肃州为止,肃州以西,对要骑马。兰州到宁夏,是骑骆驼。(水行,可以坐牛皮筏子)轿车和骡车,本来是一种东西,但是久住在北方的人,就知道这里面,略微有些分别。

骡车是普通人乘坐的,自用或营业的都有,它的车篷子,是圆背,很像南方的小船篷。轿车,大概都是自用的,车身很精致,车篷就完全是半载轿子。这种车,比骡车更要来得笨拙,走起来踉踉跄跄,不宜于走长途。兰州城里,这样的轿车,为数就不多,在这里坐轿车,也就等于在上海坐汽车了。

此外人力车,全城也只有一二百辆,在省政府门西边,终日是整排的停着。因为兰州城既不大,西北人刻苦耐劳惯了,根本就不需要坐车,到那里去也是步行。此外人力车价,也相当的昂贵,只要坐上车去,就是一毛钱。一毛钱在兰州是不像一毛钱在北平上海的,所以这里的人力车夫,只有在冠盖往来的省政府前等候买卖了。

航空方面,由东来的飞机,毎星期只有一次,逢星斯三飞到,星期四飞回西安。可是平常的人,却没有那种能力,可以乘坐。因为由西安到兰州,票价是二百元呢。

但是对于来往信札上,却増加不少便利。平常由西安寄一封信到兰州,至少是十二天,若遇到天气不好,陆路上邮车不通,就要走到一个月的。当我西游的时候,向西走的邮件,汽车只送到平凉,平凉以西,乃是大车运送,其缓可知,自从每星期有了发航空信一次的机会,这就痛快多了。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一、姓氏源流

有三大支:

一支出自已姓:据《元和姓纂》、《古今姓氏书辨证》等资料所载,相传颛顼(传说中古代部族首领)的己姓(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之子陆终,陆终的大儿子名樊,赐己姓,封在昆吾国。)之后裔飂(音刘)有个儿子叫董父,相传对龙的习性很有研究,帝舜就任命董父为豢龙氏,让他专门养龙,在董父的精心驯养下,许多龙学会了表演各种舞蹈,帝舜很是喜欢,就封董父为鬷川(今山东定陶北县)侯,还赐他以董为姓氏,其后代亦以赐姓董为氏,董父也被尊称为董姓始祖。

一支出自姬姓,以官为氏。据《姓氏急就篇注》、西汉史游《急就篇》及宋人邓名世《古今姓氏书辩证》《所载,春秋时,周朝有大夫辛有,辛有有两个儿子在晋国任太史,即太史,董督(考察并收藏之意)晋国的典籍史册,其职责是“董督晋史”,他的子孙世袭晋国史官,以官为氏,称董氏,这一时期晋国的都城在绛(今山西翼城东南),故此支董氏出自今山西翼城。

一支出自少数民族及其他,匈奴及南蛮均有董姓。另外,据《董氏世谱》所载,帝颛顼的后代陆终有一子叫参胡,姓董,参胡的子孙便有以董为姓者。

--------------------------------------------------------------------------------

二、繁衍播迁

据史料所载董姓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西南部、山东平原县一带三个地方。

秦汉时,董姓在今山西、甘肃、河北、河南较为集中。

另外,陕西,山东定陶、高青,广东广州,四川资阳、德阳,浙江余姚、湖北襄阳、枝江,福建福州,河南禹州、伊川、南阳、开封、杞县、信阳、灵宝等地也散居有董姓族人。

后在不断的繁衍过程中,甘肃、山东两地董姓发展成当地望族。

这一时期,据史书所载的董姓族人繁衍迁徙情况有:出自晋国太史一支的辛有后裔董狐裔孙董翳被封为翟王,都高奴(今陕西延安市城东延河东岸),后其子孙又迁居陇西(今甘肃临洮);西汉董仲舒为广川(今河北枣强东)人,其曾孙由广川迁至陇西,后人又迁往河东(今山西夏县西北)。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百姓四处流散,大举迁往南方,安徽、江西、江苏、湖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均有董姓迁徙而来者。

隋唐时期,是董姓一大繁衍时期,唐代的《元和姓纂》记载董氏有四个郡望:即陇西、弘农(今河南灵宝)、河东、范阳(今河北涿州)。此外还有济阴(今山东曹县)。唐末,固始(今属河南)董氏又有随王潮、王审知入闽者。福建、广东又有董姓迁居者。

又唐代固始(今属河南)人陈元光父子开漳入闽及王潮、王审知入闽时都有董姓加入。宋元时期,金兵入主中原及蒙古军队的南下再度迫使董姓南迁,浙江余杭一带此时出现董姓族人。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董氏有族人陆续移居台湾,此后,有的又徙居南洋群岛及欧美一些国家和地区,董姓这一时期可谓遍布海内外了。今日董姓以河北、山东、山西、云南、辽宁、浙江等省最为集中。

郡望堂号 董姓郡望主要有陇西郡、济阴郡等,其中以陇西郡最旺。

1、陇西郡,战国时治所在狄道(今甘肃临洮南),三国时治所在襄武(今甘肃陇西南);

2、济阴郡,治所在定陶(今山东定陶县西北)。

堂号有:“陇西”、“直笔”、“良史”、“豢龙”、“正谊”、“三策”等。�

宗族特征

1、纵观董姓名人,可以看出董姓是一个多武夫将帅和画家的姓氏,忠臣良将辈出,在历史舞台上争相竞妍,各展风姿。

2、董姓字行辈份层次分明,特征显著,如董贻玖所修《董氏族谱》中载有湖南一支字行为:“名初怡世业,继序振家声,祖泽由来远,诗书裕后昆。”又董德庵所修《董氏宗谱》中载有河北一支为:“维士生亨,初伯叔仲,汝文继夭,圣国祯祥。

--------------------------------------------------------------------------------

三、历史名人

董 狐:春秋时晋国史官,被当时的孔子誉为"良史"的史官,是最早出现于史籍的董姓名人。

董仲舒:广川(今河北枣强县东)人,西汉哲学家,今文经学大师。汉武帝举贤良文学之士,他对以"天人三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先声,确立了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的统治地位。其学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串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提出"天人感应"说和"三纲五常"说。

董安国:西汉内史,曾著农书十八篇。董忠:阳翟(今河南禹州市)人,西汉时被封高昌侯。

董宣:圉县(今河南杞县南)人,东汉时以秉公执法,廉洁奉公著称于世,有“卧虎令”和“强项令”之称。

董 贤:云阳(今陕西淳化)人,西汉大司马。他22岁时就被哀帝宠幸,官至大司马,操纵朝政,其家族在当朝显赫一时。

董小宛:著名才女,为秦淮河"八大名妓"之一。容貌俏丽,善书画,通诗史,后来嫁给清代著名文学家冒襄为妾。

董邦达:著名画家,人称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 源:五代南唐画家。用披麻皴法画山水,平淡天真,后又巨然承其风格,并称"董巨",为五代,北宋间南方山水画主要流派,对后世影响很大。

董解元:金朝时戏曲家。他根据唐人元稹的《莺莺传》创作了《西厢记诸宫调》,为后来元曲作家王实甫创作《西厢记》准备了条件。

董卓:东汉末陇西临洮(今甘肃氓县)人,字仲颖。189年率兵入洛阳,废少帝,立献帝,挟献帝西迁长安,自为太师,后为王允、吕布所杀。

董昭:定陶(今属山东)人,东汉时曹操谋士。

董王己:陈留(今河南开封县东南)人,东汉屯田都尉,著名女诗人蔡文姬之夫。

董正:东汉时番禺(广州)人,以雅性高洁,累辟不仕为世人敬仰。

董昌:东汉浙江余姚人,官至蜀郡太守。

董遇: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三国时任曹魏大司农。

董厥:义阳(今河南桐柏县东)人,蜀汉时任职尚书令,被称为“良士”。

董和:三国时南郡枝江(今属湖北枝江),蜀汉时与诸葛亮协力辅佐蜀后主,居官20余年,死时家无檐石之财;其子董允,蜀后主时任黄门侍郎,颇得诸葛亮信任,常谏诤后主过失

董奉:侯官(今福建福州市)人,三国时神医,为人治病不取钱,治愈者使裁杏树,数年达万株。后人用“杏林”颂赞医者,即出于此。

董景道:弘农(今河南灵宝南)人,西晋经学大师。

董征:南北朝时顿丘(今河南清丰南)人,曾官至平东将军。

董僧慧:姑熟(今安徽当涂)人,南朝萧齐之义士。

董展:隋代汝南人,长于作画,与展子虔齐名,又雅号:“智囊”。

董纯:隋代成纪(今甘肃秦安县北)人,以功进位上开府、拜柱国、爵郡公。董庭兰:陇西(今属甘肃)人,唐代宰相、琴家,以善弹《胡茄》而扬名。

董源: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五代南唐画家,擅画秋风远景,作品有《夏景山口待渡》、《潇湘》、《夏山》、《溪岸》等。董枢:河北元氏(今河北石家庄附近)人,北宋任职西京留司御史台。

董槐:今安徽定远人,南宋时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被封许国公。

董俊:藁城(今属河北)人,元朝大将。

董其昌: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人,明代书画家、书画理论家、鉴赏家,官至南京礼部尚书,传世作品有《烟江叠嶂图》、《潇湘白云图》、《夏木垂阴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画旨》、《画眼》等。

董邦达:浙江富阳人,清代著名画家,被誉为清代画中十哲之一。

董海川:河北省文安县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公元1812年)逝于光绪九年(公元1882年),曾在清朝肃王府作拳师,传说其在江南游历时得到道家修炼的启示,创立了八卦掌。

董必武:黄安(湖北红安)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中国***的创始人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之一,历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代理主席,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董振堂:河北新河人,宁都起义***之一,原在国民党任职,后起义投奔***,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五军军长等职。

安徽的董氏家谱有:

10334安徽泾县广川董氏宗谱五卷

(民国)董德庵编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卷端作《泾川城北董氏重修宗谱》。

10335安徽石台广阳查氏宗谱四卷

(清)董庭辉修

清光绪十三年(1887)活字本 四册

安徽图

10336安徽桐城董氏宗谱二十卷

(清)董治勋等辑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崇本堂木活字本 十册

日本 美国

10337安徽太湖皖江大湖董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

末一卷

(民国)董思臻等纂修

民国二十六年(1947)正谊堂活字本 十二册

北图 10334安徽泾县广川董氏宗谱五卷

(民国)董德庵编修

民国二十六年(1937)铅印本 八册

北图 历史所

注:卷端作《泾川城北董氏重修宗谱》。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利新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明宗珠文保兴化”。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省董氏字辈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其发本邦安业克勤余香”。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 学 金 文 怀 玉 吉 明 长 久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支 学 先 人 大 长 照 万 世 贤

安徽董氏一支字辈:龙、光、吉、善、功、宜、后

安徽(从江西迁入)董氏一支字辈:常照万世

安徽萧县董氏字辈:“正宜祥克永明道福开昌诗书鸿经济忠孝誉文章”。

安徽泾县夏浒董氏字辈:传承祖光 思明大学。

安徽蚌埠怀远(四百年前 从山东般过来的)董氏字辈:四、 学、 金、 文、怀 、玉、吉、明、长、久。

安徽定远董氏字辈:“四开学永正长青”。

安徽太湖董弯董氏字辈:“师继以善长发其强”。

安徽太湖董氏字辈:师继以善 长发其强

安徽利新张村镇董营村董氏字辈:“明宗珠文保兴化”。

安徽利辛董氏字辈:凤、金、学、保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无为董氏一支字辈:“生成有大本勤学必广前传家兴事业积德游人羡”。

安徽铜陵董氏字辈: 光 明 学 大 成

安徽安庆董氏字辈:“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安庆市董氏(从安庆市怀宁县茶岭镇范塘村祭庄迁来)辈分排序是:必文为延嗣,重柏有万春,洪烈传广承,显祖德光明,学玉经邦泽,曾高桓国材,……景云自天开。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万化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东北大学士政宜祥克永道福来春。

安徽临泉(山东枣庄迁来)董氏字辈:“春、文、怀、克、志、修”

安徽淮北董氏字辈:景、运、宏、昌、履、端、启、发、德、义、信、敬、澄、谊、明、道、训、守、先、圣、良、玉、碧、青、军、振、民、丰、金、龙、升、晨

安徽濉溪县四铺乡董氏字辈:“光明俊秀福寿恒昌传家宝善”。

安徽巢湖的董氏字辈:“紫大迎朝,国政恒新(以上是音),常照先训,维德科明,船家善道,允水能承”。

安徽巢湖董氏字辈:兆先训维德

安徽巢湖董氏字辈:“长兆先训维德科明”

安徽芜湖市芜湖县陶辛董氏字辈:良、仕、可

安徽泗县的大董村和林董村的辈分排序是一样的:尚 兆 广(夫) 存(维) 丙

安徽肥西县董岗董氏字辈:……志(智)学先仁(人)大,常昭万世贤,继承维远业……

安徽庐江董氏字辈:大、昌、照

安徽六安霍邱董氏字辈:学玉金邦策(册)

安徽六安市董氏字辈:玉,字,常,健,凤,国,恩,有,事(斯),年。

安徽亳州(清代的时候从山东或是山西搬过来的)董氏字辈:建 春 振 廷 月 昌 绍 纪(际)

安徽合肥董氏字辈:立、本、传、道、德。

安徽合肥董氏字辈:支 学 先 仁 大 长 柏(绍)万 世 贤

安徽肖县(从山东逃荒到安徽的,堂号是,江都堂)董氏字辈:希,相,玉,清

安徽涡阳董氏字辈:学 梁(甫)文 金 继(汉) 步 开 立

安徽阜阳界首董氏字辈:瑞、连、西、金、玉、满、堂、红。

安徽太和县肖口董氏字辈:镇董庄董氏字辈:荣、怀(金)、如(国)、玉、学、现、新。

安徽舒城董氏字辈:维尔崇中大,雨道必思先,学士吾成本,永荣康世宁。

安徽皖西南一带(祖籍是陇西郡)董氏字辈:原籍鄱阳老派:晋献初国正,相生有万千。居太湖老派:福寿仑陵大忠,孝可全传平秩。清初加定新派:国家光盛,启运安邦,思继以善,长发祺祥,承宗法祖,世代贤良,克守先绪,芳声永扬。七届重修加定新派:皓气冲霄汉,文章贯斗牛,仁义礼智信,道德广延流。

求董氏家谱?

姓氏渊源: 中国人的姓,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百家姓》中排第127位在当今以人口多少排名的中国百家大姓中,董姓位居第29位。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